音乐学理论概述

2024-06-21

音乐学理论概述(精选6篇)

音乐学理论概述 第1篇

非洲音乐概述(转)

(2010-02-03 22:28:34)转载▼ 标签: 分类: 非洲文化

娱乐

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非洲音乐 music of Africa 非洲音乐这一词汇,是一个囊括着多种音乐文化的集合概念,通常系指撒哈拉沙漠以南(黑非洲)源于本土的各种黑人传统音乐,至于撒哈拉沙漠以北(北非)的音乐,则属于阿拉伯音乐的范畴。

非洲地大物博,民族多元,信仰各异,因此非洲音乐是很复杂的,根据民族音乐学家的分类,非洲音乐可分成四大类别:

1)古埃及

2)北非三国(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

3)埃塞俄比亚

4)撒哈拉以南(东非、西非、中非、南非诸国)。

1)埃及音乐

古埃及音乐,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从埃及古遗迹出现的古乐器,显示埃及的古乐史迹,仅次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的音乐近5千年的历史;当时的埃及音乐,相信是以祭典仪式及宫廷音乐为主。

埃及的传统音乐,历经希腊、罗马、波斯、阿拉伯、奥图曼帝国、法国拿破仑和近代的大英帝国的统治,宗教变迁、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影响,埃及的传统音乐和古埃及的音乐,两者的关系已不可考。

现存埃及的传统音乐,无论在风格、理论,是阿拉伯伊斯兰音乐的一支。阿拉伯音乐木卡姆,是埃及音乐的的灵魂,比较常用的有20多种,在舞曲中有隆加(Longa)及布尔卡(Burka)还有埃及的苏非、肚皮舞等等,埃及的唱腔如雅尔(Yalel)及淡札尔(Tamzara),声乐曲木夏哈(Moushahat)及多尔(Dor)等。

北埃及的沙地(Saidi)舞,服装非常华丽高贵。洽马登(Chamadan)是头顶腊竹帽的女独舞。

在南埃及和苏丹的传统奴必安(Nubian)音乐舞蹈,这种苏丹的民间音乐是混合了埃及和苏丹的歌曲,有阿拉伯语或非洲语二种唱词。埃及的古乐器如(Lira)及古埃及竖琴只能追忆了;仍在使用的乐器和阿拉伯近似,如(UR)鲁特琴、唢呐、直笛(Nay)、各种风笛、埃及铃鼓、圆形手鼓(Daf)、达不卡陶瓷皮鼓(Darbuka)等等。

2)埃塞俄比亚的音乐Ethiopia Music

埃塞俄比亚保有非洲上最古老的教会有1600年的历史,埃塞俄比亚人相信2000年前,罗马帝国迫害耶稣教会,很多信徒出走逃到埃塞俄比亚的高山,在山顶洞,建了为数众多的秘密教堂,埃塞俄比亚人至今仍相信,耶稣十诫的法柜就在依国山上的某一教堂。在耶路撤泠大圣堂,埃塞俄比亚的教会,至今仍保有其中一部份之专属教区。

古埃塞俄比亚的皇室非常善于外交,10世纪及17世纪成功的外交,阻止辛巴威所罗门王及意大利的侵略,在1935年到1940年,曾被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人以旧约的基督徒为主、部份犹太教教徒,少数信奉伊斯兰教,局限在山区村落。埃塞俄比亚也是唯一保有(仍使用中)世界上最古象形文字的非洲国家,人种是比较接近阿拉伯寒族(Ham)及闪族(Sem)还有耐吉族(Negre)等族。

埃塞俄比亚的古乐有几种不同的风格,其中和也门的传统歌曲神似,从考古文献有很多反讽的诗歌,室内音乐也很相近。也发现有古希腊及以色列大卫王时代的乐器,如巴甘纳(Baganna)竖琴等古乐器。古乐旋律富变化,节奏繁复,有古典美国蓝调的味道。非宗教的诗歌唱,开始出现在16世纪的依国教会,这种唱风节奏活泼轻快,充满草原的喜悦,由于这音乐和赞美诗一块在教堂演唱,一般人很难分辩,宗教歌曲或是普通诗歌。

埃塞俄比亚的歌舞非常优美动听,通常有用笛子伴奏和传统乐器两种,受西方教会的合音影响,亦融入埃塞俄比亚非洲的韵律、埃塞俄比亚人历经80年代的大饥荒,但人民乐天知命。埃塞俄比亚的国家歌舞团,水准颇高,经常巡回世界各地表演,70年代也曾到访台湾。

埃塞俄比亚的乐器有奇巴罗(Kebarro)及奴卡利(Nugarit)等鼓,及替奇拉瓦塔(Tcherawata)和马桑夸(Masonquo)琴及大形的比甘那(Begenna)及各种笛其中有一种无孔风笛称马比尔塔(Mbilta)等等。

由于教会的影响,埃塞俄比亚的皮鼓,亦画上非洲风格之耶稣基督神迹故事,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3)北非摩尔风格的马格利布(Maghrib)、安达鲁西亚(Andaluse Music)音乐:

马格利布(Maghrib)是指11世纪在北非摩洛哥皇室的领地,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诸国直到1465年的统称,此地区的音乐,以安达鲁西亚的音乐及苏非大卫氏(Darwish)的音乐为其特色。

安达鲁西亚的音乐,古阿拉伯语那尾巴(Nawbah),源自西班牙南部安达鲁西亚,在8世纪巴格达的音乐融合了犹太人、吉普赛、伊比利亚人及统治者北非摩尔人的混合音乐,15世纪天主教的伊沙贝尔于1414年光复了安达鲁西亚後,将不愿归顺天主教徒的犹太人、摩尔人及在哥多巴(Cordoba)及瓜拉那达(Granada)和宫廷乐师,被迫走往北非马格利布(Maghrib)诸国成为安达鲁西亚音乐的新家。

16世纪奥图曼帝国的统治,对在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东摩洛哥的安达鲁西亚风格又受到土耳其音乐若干影响。安达鲁西亚的音乐的米赞(Mizan)节奏型酷似阿拉伯的伊格(Iqa)。那瓦巴(Nawba)是室内乐和声乐合奏的风格,可追溯到9世纪的巴格达。这种曲风可分4到5乐章,旋律一直重复,歌曲有歌颂阿拉、到抒情诗、吟唱可兰经等内容。目前正统安达鲁西亚的音乐,仍流传在北非的上流社会,婚丧喜庆等节庆场合也奏安达鲁西亚音乐。西班牙安达鲁西亚,反而只流传有歌谣的音乐型式为主,其中以犹太风格的流传较广。众人熟知的佛朗明也可找浓浓的古安达鲁西亚的味道。安达鲁西亚姆史夏(Andulsian Moushat)是源自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中东传到安达鲁西亚。大卫氏(Dervish)是突尼斯的舞蹈,是传自埃及的传统舞蹈。

安达鲁西亚魔力士(AndulsianMoorish)舞蹈是来自安达鲁西亚的塞维拉(Seville),哥多巴(Cordoba),及瓜那达(Grenada)流行在北非等地。安达鲁西亚音乐的宗乐器有乌德琴UD、唢呐、耐笛Nay、拉巴琴(Rabab)、达拉布卡鼓(Darbuka)及堪查低音大提琴(Kontrabass)。

苏非派的音乐

原是回教的秘宗教派,当天主教伊沙贝儿皇室,光复了安达鲁西亚及整个西班牙後,摩洛哥的苏丹王危机伺服,为促进团结,苏非成了凝聚伊斯兰教的重要仪式,每周五或重要人士的生日、宗教预言、冥想疗病,苏非歌唱跳旋转舞来进行。这和土耳其的苏非的神秘面纱,印尼伊斯兰苏非的不容见天日,大异其趣。

4)撤哈拉以南的音乐--西非地区,中非地区,东非地区,南非地区

撤哈拉以南的的非洲,土地比起北非可耕地、天然野生动物、矿产丰富,受到伊斯兰宗教的影响比较少,人文地理景观的不同,此区的音乐是和其他地区的差异非常大,通常人们印象中的非洲音乐,无文字的部落音乐,即指此区的音乐,的确在音乐的属性,埃及及北非诸国,是被归入阿拉伯音乐的。

音乐和非洲人民的生活是不可分的,从生老病死,婚丧喜庆,传统祭典,宗教信仰、成年割皮礼、巫师治病、祈福求雨,工作娱乐都和音乐舞蹈息息相关。

非洲的音乐不是为音乐而音乐,当然也不是因艺术而产生。

非洲的音乐也不是单一的艺术形式,它可是结合舞蹈、火祭、戏剧、面具、说书、巫术等,多种的表演赋予其他部族,功能的活动。

除了少数说书或宫廷逸事,非洲音乐的特色是,旋律简单、分为两个乐句、大二度到大三度、歌词精简,不断的重复,领唱合唱,即兴等特色,主要是全民参予,带动高潮,达到共同诉求,无关于艺术。

除了北非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文,伊索比亚外,其他非洲是没有语文的;因此非洲的音乐还兼具说故事的功能,而这故事几乎是非洲的历史。而这种口传(Oral Tradition)的歌谣也是非洲的文学的一部份,因此非洲对乐师的养成是非常重要,非洲的乐师无论是在皇室或村庄乐师是父传子,子传子的世袭制的。

非洲传统上的养成是非常严刻的,学徒式的养成,从小就不断的学习,歌唱、舞蹈、乐器、仪式、巫术、疗效治病都是必修的过程,当然并不是每一位乐师是巫师是全能的,但也唯有历经这全盘的教育,才能真正掌握自己职掌、任务,对族群做出贡献。这些所有的乐师最重要的是非洲鼓,因为非洲音乐中节奏是主尊导者,鼓乐师相对的要求更高,即兴演奏也是非洲音乐的特色,一个好的鼓手不但要全盘掌握每次演出音乐、舞蹈的功能,也要掌握观众和音乐的情绪,非有高明鼓乐师,才足以达到绝佳的效果,优秀的鼓手是受人爱载尊敬。

4-1)西非地区 西非的非洲国家包括马里、尼日利亚、喀麦隆、尼日尔、几内亚、赤道几内亚、多哥、塞拉利昂、几内亚比绍、冈比亚、毛里塔尼亚、纳米比亚、象牙海岸、加纳等十余国。西非的音乐水准普遍高于东非及南非地区。

西非最重要的鼓为金贝鼓,金贝(Djembe)拼音源自法语,当地的土族称之为 Jem-bay,之所以是法语拼音,应和塞内加尔西非当时是法属有关吧!金贝鼓,外形有如圣抔,不仅是塞内加尔,马里,几内亚等西非各部落的资产,也是全非洲共有的文化重要的历史资产;金贝鼓的文化圈,寻根,可追溯到12世纪的马里王朝,当时王朝的领地,含概今日在西非海岸诸国,均属之!马里南方的Manika(孟丁卡Mandinka)可说是金贝鼓的原乡。由于各部族,经年征战不休,到了13 世纪,金贝鼓乘战火漫延,整个西非,塞内加尔,象牙海岸,布吉讷法索,风行整个西非地区,金贝鼓所向披靡。

尽管非洲不同的部落或国家,金贝鼓即便在外形,或技法,各具特色,但金贝鼓的结构,则大同小异。在塞内加尔 吴尔夫(Wolof),马里 曼尼卡(Mnanika),巴马娜(Bamana or Bamako),是金贝鼓的佼佼者,金贝鼓座,整体成型,采伐非洲最坚实的原木(Lenke或Dugura在地木),马里的山羊,是金贝鼓的上选之动物皮,因为,马里有最适合山羊成长的气候,和山羊最爱吃的牧草,马里的山羊皮鼓,当然可打出最棒金贝鼓鼓声。

因此,马里族做的鼓最为西方鼓手的欢迎,而打造这金贝鼓的马里师父,成为炙手可热,为人尊敬的大师。

在非洲金贝鼓的表演,不仅为了娱乐,击鼓说书,部落的庆豊收,基督受洗,满月,春夏春冬,四季庆典,婚宴,受洗,模范母亲,回教开斋戒,都要打金贝鼓跳非洲舞,来助助兴,医病,去邪除魔,亦然。

在塞内加尔 吴尔夫(Wolof)土族,亦有将鼓,系在腰边,以单手鼓棒击鼓,亦可随兴和听众互动击鼓,在庆典,鼓和舞的节拍舞步是多元多样的,其中当地土族称沙巴(Sabar)舞,最具特征,通常由结过婚的妇女主跳,特色是女舞者,随鼓的运律,不断扭屁股,左右摇摆,向男性挑戏,煽情的舞动,为其特色。金贝鼓击鼓爆发的张力,炉火纯青的金贝鼓乐师可以将金贝鼓打出有如二个鼓,在对话的双人鼓,令人叹为观止。

西非除了鼓乐器外由于宫廷音乐及游唱诗人的喜爱,弦乐器也很普及,马里、几内亚的齐特琴、贝宁、加纳、尼日利亚的拉弓琴(Musical Bow)及阿拉伯传来的鲁特琴(Bow Lutes)及竖琴式的鲁特琴(Harp Lutes)和利替(Riti)琴,力巴(Rebec)琴等等。

奈及利亚的鼓以挖空的圆木为鼓身,有不同尺吋高度,最独特的是在鼓座上有很精致的艺术雕刻,成为收藏家的最爱。

4-2)中非地区

中非地区的国家有中非共和国、加蓬、刚果民主共和国、安哥拉、赞比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刚果等地,其音乐风格大同小异,其乐器如下:

中非的笛子式样颇多,其中一种低音笛称兴地夫(Hindef),也有好几支笛管绑成的多管笛子,笛子的材料有竹、芦苇、木头、陶土等不同的材质。弦乐器有单弦的鲁特琴、乐弓、齐特琴、和里拉(Lyra)琴,此琴是竖琴的一种,以手弹琴,有共鸣箱。非洲的弦乐除了有共鸣箱,身体做为共鸣也非常普及。其他打击乐器有木琴、沙克(空果壳再于干种子)、响铃(系在手、脚或脖子等)及金属、贝壳做的摇手捧,千奇百怪,充满创意。

中非除了金贝鼓其他的各种各样造形的鼓,有双面皮鼓、单面鼓,充满魅力。

4-3)东非地区的国家

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马拉维、卢旺达、布隆迪、索马里等七国。东非的音乐形式和西非、中非差异性不大,唯在载歌载舞,以拍手代替击鼓,喊叫来打拍、助兴为此区特色;乐器也大同小异,有些在名称上不同如力来(Lyra)琴在东非称欧布卡诺(Obukano),弓型竖琴此地区称雅曲(Arched)或竖弓琴(Bow Harp),琴弦的变化较大,5条到8条不等。

马拉维的马比拉(Mbira)指姆琴,称为掌上钢琴、内置7-30个铁片音键,以手弹琴,动听悦耳,堪称该国的国技。

布隆迪有一种圆形圣鼓,以捧击鼓,是国王加冕才有的表演,非常震撼,在表演中也穿插合唱歌曲。

4-4)南非地区.此区除了大家熟知的南非共和国、斯威士兰、纳米比亚、莱索托、博茨瓦纳等5国。此地区的音乐、舞蹈、仪式风格和乐器的使用和东非、中非、西非没有太大的不同,乐器则因材料及16世纪的外来移民印度,葡萄牙、荷兰、英国的移民,略有影响,例如南非地区的矿工音乐。

此区其中最具传统特色的乐器可乐琴(Kora)这种两个篮球大的共鸣琴,是放置在腹前以手弹奏,是古代非洲的宫廷乐器,演奏者也是歌手,这歌手除了在皇家表演,也到各村庄走唱,一如欧洲的游唱诗人。琴声优美动听,搭配纯朴厚实的游吟唱腔,特别有风味,和击鼓呐喊的形式大异其趣。

身体情绪的语言——黑人舞蹈文化(转)(2010-01-14 23:55:48)转载▼ 标签: 分类: 非洲舞

文化

摘选自《黑色的光明》

非洲居民,男女老幼不仅能歌,而善于舞。舞蹈是非洲大陆上最普遍、最受欢迎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形式。就像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盐一样,非洲人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歌舞,高兴的心情要通过唱歌跳舞来表达,忧伤的情绪要通过唱歌跳舞来排遣。即使明天揭不开锅,今天也要照样唱歌跳舞。婚丧嫁娶或者欢庆节日,非洲人常常要通宵达旦地跳舞。就是平时工作间歇之际,劳动休息片刻,只要一听到鼓声或者乐曲声,他们便会扭动身子,情不自禁地跳起来。

非洲的少年儿童们也从小就养成了痴爱跳舞的习惯。在非洲的大地上,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如果我们遇上一名非洲儿童,即使语言不通,只要我们双手击掌,活泼可爱的儿童就能当场表演一段舞蹈。

非洲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是非洲各族最古老、最普遍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非洲光辉灿烂文化的宝贵遗产。非洲舞蹈种类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人舞蹈和流行非洲北部地区的阿拉伯舞蹈两类。黑人舞蹈又可以分为传统的仪式舞蹈和民间的娱乐舞蹈。

非洲舞蹈来源于非洲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中,多表现烧荒、耕种、收割、狩猎等场面,还有表现人们对图腾的崇拜,非常淳朴豪放。它以强烈的节奏、丰富的感情、充沛的活力、磅碉的气势以及变化万千的舞姿著称。

非洲舞蹈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保持着独有的风格和新鲜的活力,深受非洲人民所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观赏非洲舞蹈,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以信心和力量。非洲舞蹈动作粗犷有力,旋律强烈感人。舞蹈者常常剧烈地甩动头部,起伏胸部,转动腰部,扭动胯部,挥动臂部,晃动腿脚,转动眼珠等,几乎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可以进行剧烈地运动。不消几分钟功夫,舞蹈者就会汗流气喘,然而舞者个个表演得如痴如醉,一丝不苟。

非洲许多部落舞蹈中,男人们赤裸着上身,涂抹上黑白相间的花纹,下身围着用各种兽皮制成的围裙,头上插着各色的羽毛。女人们则身着古典族服装,手腕和脚腕上缠绕着一串串贝壳、兽骨片以及小铃铛。贝壳和铃铛发出悦耳的响声,羽毛和兽皮似彩云飘动。观看者眼花缭乱,耳目一新。

非洲舞蹈丰富多彩,多姿多彩。西非的加纳是非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民间传统舞蹈十分盛兴,被誉为“非洲舞蹈之乡”。加纳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也有些舞蹈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所共有的。这些民间传统舞蹈常用鼓乐和歌唱来伴奏,节奏极为强烈鲜明。舞蹈所反映的主要内容有宗教信仰、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待人接物等。

加纳的传统舞蹈中,反映宗教内容的舞蹈数量最多,一般在祭祖、祭神时表演。宗教舞的特点是结构严谨,动作复杂,边跳边唱;唱词内容是特殊的礼辞、颂词和习俗等,要经过严格训练才能领会掌握。著名的纯宗教性舞蹈百埃维族的“雅维舞”,布朗斯族的“阿波舞”以及北部地区的“蒂加利舞”。这些舞蹈一般都是祭祀时跳。舞者要经过一段专门的培训,先学习有关祭祀的诗歌和习俗,然后学习舞蹈动作以及如何使用舞具。这些宗教舞蹈总是繁杂而神圣隆重的。

加纳的民间传统仪式很多,几乎每逢举行仪式的时候,都要有和仪式相应的舞蹈。加纳的许多传统仪式,如男子割礼、女子成年、相亲、订婚、婚丧以及求雨、庆祝丰收等,都要进行跳舞。如果不跳舞,否则将被看为是不吉祥的兆头。在葬礼仪式上常跳的舞蹈是“阿多瓦”。这种舞蹈男女相互配合共舞。“阿多瓦”舞还是一种用途极其广泛的舞蹈,除在葬礼时表演,还可在战争时期和社交场合表演。据说很久以前,阿多瓦舞蹈队还要陪同军事长官参加战斗。

“方腾弗罗姆”舞是加纳人最隆重的一种舞蹈,通常是庆祝盛大传统节日时才跳,因跳舞时要伴奏一种名叫“方腾弗罗姆”的鼓而得名。这种叫做“方腾弗罗姆”的鼓又大又长,声音洪亮深沉,庄严而神圣,很容易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让人肃然起敬。

“方腾弗罗姆”舞最早起源于沿海森林地区的阿肯族。跳舞时,舞蹈者全身抖动,情绪激昂;伴奏的鼓越敲越激烈,声音轰隆作响,悲壮豪放。连酋长都要参加这种舞蹈,因而它显得格外高雅隆重。酋长跳舞时,用他那代表权力的宝剑先指天,后指地,最后用手臂向四周挥舞,舞蹈结束时把剑放在自己胸前。酋长的舞蹈深涵的意义是:“我向造我的上帝表示敬意,我向养我和接待我的地母表示敬意,其余的一切则统统在我的控制之下”。“方腾弗罗姆”舞姿优美,可以用每一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情,有的西方人把这种舞蹈称为加纳的芭蕾舞。

“阿萨福舞”是加纳舞蹈中场面最隆重的一种,人们常常用这种舞蹈来表现战争中的壮观场面,因而又叫“战争舞”或者“爱国舞”。在雄壮的鼓声和响亮的喇叭声的伴奏之下,数百名身着军人服装的舞蹈者,挥动长矛和弓箭,高唱着战斗歌曲,群情激昂、威武庄重。

在东部非洲的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等国家,人们喜爱跳一种称之为“砍刀舞”的舞蹈。在一阵激昂的“咚隆、咚隆”鼓声中,数名武士装扮的男青年开始表演。他们腰系兽皮,脚系铃铛,一边迈着急速矫健的舞步、剧烈抖动黝黑发亮的身躯,一边挥动着闪闪发光的砍刀左挥右劈。舞台上发出有节奏的沉闷响声,舞者犹如猛虎下山、雄狮出林,观众屏息凝视,仿佛置身于奋勇杀敌的疆场。

总而言之,在非洲的文化艺术园地里,独具风情的舞蹈犹如一朵盛开的美丽鲜花,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赞誉和观赏。

非洲西部尼日利亚艾莉莉族——蜜桃成熟少女节(转)

(2010-01-14 22:03:33)转载▼ 标签: 分类: 非洲文化 文化

转自《黑色的光明》

少女节是非洲西部尼日利亚艾莉莉族的别致而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迄今仍然非常盛行。这个节日,标志着少女已经进入青春妙龄时期,小伙子们可以前来摘取这个“成熟的新鲜果实”,因而,这个节日又叫“新果节”。

少女节于每年的8月份举行。在西方的历法还未传入非洲之前,艾莉莉族人是以椰子成熟的时间来确定少女节的具体日期。少女节是艾莉莉族最隆重的节日,要持续数天之久。节日期间,人们停下手中所有的工作。为了迎接节日,艾莉莉族家家户户都要清扫房屋,收拾庭院,准备丰盛的可口食物。

节日的第一天清晨,艾莉莉族男女老少都身穿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村中的广场上。邻近民族的人们也都纷纷前来看热闹。年轻的小伙子们显得最为活跃,他们身穿款式新颖、色泽艳丽的民族服装,站在人群的最前列,等待姑娘们的到来。他们虽然内心深处感到非常焦急,表面上却显得若无其事,彬彬有礼地互相问候致意,讲话非常注意分寸,避免作风轻浮而给姑娘们留下不良印象。姑娘们心中理想的情人应当是“开朗、庄重、聪明、懂礼”的小伙子。不过,心情最激动的,还是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妙龄少女们。因为她们即将打开爱情的门扉,接触不同的异性,选择终身伴侣。

按照传统习惯,艾莉莉族还没有达到青春期的少女必须深居闺房,禁止同异性接触。只有到了成熟年龄,经过酋长批准才能参加“少女节”的活动,选择配偶,组成家庭,生儿育女,伺候丈夫,操持家务,尽一个女人的责任。因此,在这个民族中少女节是姑娘们的头等大事,要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的姑娘甚至几年之前就已经开始精心准备。节日的第一天,庆祝活动最热烈的是姑娘们列队游行,借此向公众展示自己的容貌。

姑娘们为了能够让自己引起小伙们的注意和爱慕,一个个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她们穿着自己缝制的漂亮衣裳,腰间系上色彩艳丽的花布,脖子和胳膊上都戴着一串串用金属和贝壳制成的项链和装饰物,脚腕上还戴着钢镯和铜环,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走起路来还发出叮当的悦耳声音!姑娘们将卷曲的头发梳成无数根小辫,每条辫子上都扎着彩带,轻松活泼而又富有朝气。姑娘们为了显示自己的体型美,都袒胸露背,肩头胸口等处纹上具有某种特殊含义的彩色花纹。她们含羞地微笑着,显示出抑制不住的喜悦。

当姑娘们列队来到广场上,广场上的人们顿时欢腾起来。小伙子们痴情地看着姑娘们,用心地挑选自己心爱的人。人们将姑娘们团团围在广场中央,姑娘们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翩翩起舞。有的姑娘边跳舞边向自己钟情的小伙子暗送秋波。姑娘们跳完舞后,大规模的游行开始了。游行队伍从广场出发,沿着村子转一圈,每家每户的门前都要游到。姑娘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行进,队伍两旁站着手执长矛、身着古代武士服装的护卫。队伍的最前面,有一名男童领队。他头顶一只竹篮,篮中放着一只活鸡、几个鸡蛋和一些鲜嫩的棕桐树叶。篮子外还履盖着一块带血的白布,防止妖魔鬼怪伤害少女。

非洲音乐概况

非洲大陆有数十个国家、数百种语言和难以计数的族群和部落,聚居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人分两大民族(赤道以北、埃塞俄比亚以西至大西洋沿岸,肤色黝黑的苏丹人;赤道以南,肤色浅黑的班图人)和四个少数民族(东非之角的含米特人;马达加斯加的马来人与黑人的后裔部落;西南非洲的柯依桑诸部落;散居于中非热带丛林中的俾格米人)。

由于众多繁复的部族和各种外来的影响,非洲的音乐文化既千差万别,丰富多样,又具有黑非洲民族音乐的共同特性,相互联系而具有共同的传统。例如,非洲各部族的音乐的共性是,西非和中非的复杂多变的节奏,旋律中常见三度音程进行;东非和南非的比较稳定的调性,多种形态的多声部演唱、演奏,以及对鼓的喜爱和崇拜等。

非洲黑人音乐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直接、紧密的联系,音乐几乎伴随着人们所有的活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非洲,音乐活动多数是随着日常生活进行的,许多劳动往往有音乐相伴随,音乐在许多重要仪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喜庆节日或农闲时节,各种音乐活动常常带有社交的性质。他们通常都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或者是一个广场、市场,或者是一片树林、一个庭院、一处陵墓。在这种公众活动中,自发聚集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同一部落或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他们通过集体音乐舞蹈演出、载歌载舞的狂欢,加强彼此的感情,加强部落成员间的联系。这时无论男女老幼,都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都可以参加到合唱、乐器合奏和舞蹈中去。即使在有专业音乐家表演的场合,他们与观众也没有截然分开的界线。总之,在非洲,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既注重艺术性,又强调社会性、政治性和宗教性;它既可纯粹用于娱乐,又可以成为传递信息的手段,而且还是部落成员表达共同感情和意志的重要渠道;它既可以颂神,又可赞美人,还可以用来驱魔祛病。非洲音乐的影响

非洲音乐作为非洲黑人的原创音乐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也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影响了很多的其他音乐。

爵士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新奥尔良发展起来的一种流行音乐。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比较复杂的过程。爵士乐来自非洲音乐。17-18世纪,非洲黑人被贩运到北美,过着非人的奴隶生活,音乐成为他们抒发内心痛苦、寻求精神慰藉的主要工具。黑人奴隶保持了非洲音乐的传统,同时又逐渐受到欧洲音乐的影响,于是产生出许多美国黑人的音乐形式,如布鲁斯、拉格泰姆、灵歌、福音歌等。其中以布鲁斯和拉格泰姆对爵士乐的形成影响最为明显,它们的一些艺术特征迄今仍保留在爵士音乐中。

另外,从宏观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乐正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的混合体。但因混合成份、程度、层次、类别各不相同,从而形成非常丰富的音乐风格。印第安人音乐主要是采用无半音的五声音阶,乐句有下行的趋势。用偶数节拍多,也有切分节奏;独唱多,重唱少。拉丁美洲民间音乐,主要是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人的音乐,它采用七声音阶,旋律进行平稳、圆滑,唱法放松,重唱多,音乐中带有淡淡的乡愁。美洲—非洲音乐,其节奏在音乐中起决定作用,节奏强烈、复杂,而且常常是多线条的。

音乐学理论概述 第2篇

公共产品理论是当代西方财政理论的核心,其发展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古典学派,以大卫·休谟关于“草地排水”的分析和亚当斯密关于政府执行的三项国家职能等相关理论为代表。20世纪50年代,萨缪尔森完成了对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确定了现代公共产品理论的正式形成。

所谓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指一个人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的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不可分割性,比如国防、公安等。

公共产品的分类。依据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可以将不同的物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及私人产品。同时具备两个特征的是纯公共产品,比如国防、不拥挤也不收费的公路;两个都不具备的是私人产品,比如食品、衣服、拥挤且收费的公路;只具备一个的是准公共产品,比如有线电视、不拥挤但收费的公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纯公共产品很少,大多数物品都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提供。由于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市场不能以有效的数量水平提供公共产品,使得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来提供。从范围上来讲,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范围就是那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产品或者服务,一般来讲,像国防、环境保护、法律等;从提供的规模上来讲,最优规模是要符合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从资金来源上来讲,提供公共产品的资金来自于政府拨款和向消费者收费等方面。

公共产品问题。公共产品的基本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将多少资源配置到公共产品上是合适的;第二,如何分担政府的成本;第三,如何分配公共产品的利益;第四,以何种方式实施公共产品的供给;第五,以上问题谁来进行决策;第六,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或扮演何种角色。

公共产品理论的现实意义。公共产品理论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和社会契约论基础上,以市场失灵为研究的起点,将纠正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作为公共部门发挥作用的范围,为解决市场失灵、缓解本国社会矛盾、减轻社会摩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建设时期,首先,政府是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但是仅靠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根本无法充分满足全体社会民众对公共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其次,政府对公共产品的垄断经营,会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所以,从现实出发,应该引进市场机制来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应树立公共产品的市场化经营理念,破除公共产品“福利型”、“供给型”的观念,同时引进多个市场主体,在公共竞争的条件下,实现公共产品的高效配置。

四、产权理论的概述

产权的界定。关于产权的定义,到目前为止,理论界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如德姆塞茨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 可以界定人们如何受益及如何受损, 帮助人们形成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诺斯认为,产权本质上是一种排他性权利;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用途进行多重选择的权利。归纳一下各学者的观点,关于产权,它首先是所有权,即法律意义上的归属问题;其次它是一种经济权利和行为规范;再次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权力束,其中有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转让权等;最后它的作用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只有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发挥作用。

产权的内容。产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所有权、所有权的分割、非物质权利或知识产权的所有权、人权等;又如张五常教授的观点,认为产权包括资源的使用权、收入权和转让权。

产权的种类。人类社会经历的产权制度可以分为四类:私有产权、国有产权、社区产权、共有产权。其中,私有产权是将资源或财产的权利界定给个人,其他人不得侵犯;国有产权是将资源或财产的权利界定给国家;社区产权是由某个社区拥有财产的权利,排除外人使用,并调控内部人使用;共有产权是资源或权利属于所有人共同所有,实际上就是没有人拥有产权,如空气、太空等。

产权的重要性。首先,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合理界定产权,有利于克服资源稀缺对于经济发展的制约,鼓励个人以最有利于他人的形式开发并利用资源,使各种资源要素在国家法律、政策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自由流动,使私有者具有强烈的提高财产的成本效用的动机,能够监督并防止经济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增进公众的福利,克服“搭便车”行为和产权拥挤现象;其次,一个准确界定的、稳定的财产所有权制度, 不但保护了自由, 而

且为更高级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空间, 并且最终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最后,产权理论的提出,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挑战,其强调了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强调了权利体系演变的重要性,使得西方经济些的分析具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产权理论的一些新观点、新方法丰富了经济分析的思路,无论是对环保问题,还是对公共物品的供给等的分析,都拓展了经济学分析的视野,使得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断向纵深发展。

在我国,同样重视产权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五、交易费用理论的概述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科斯首次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思想,认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后经新制度经济学家阿罗、阿尔钦、巴泽尔、威廉姆森、张五常等的研究和努力,最终使交易费用理论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体系。

关于交易费用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交易费用仅指市场交易的费用,包括进行交易所需的搜寻费用、谈判费用以及履行合约的费用等;广义的交易费用不仅包括市场交易费用,还包括社会交易和政治交易的费用。如阿罗吧交易费用看成是“经济体系运行的成本”,张五常把交易费用看成制度运作的费用。

交易费用的分类。交易费用包括市场交易费用,经理交易费用,政治交易费用。具体来讲,市场交易费用,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谈判、签约和履行合约的成本;经理交易费用,是交易由企业来组织时所涉及的费用,典型的是在企业和雇员之间执行劳动合同的费用,以及经理决策失误的费用;政治交易费用,是通过集体行动来供给公共物品的成本,如设立、维持和改变一个体系的正式与非正式政治组织的成本、营运一个国家的成本等。经理交易费用和政治交易费用都可以看成是委托-代理费用。

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威廉姆森概括了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与交易有关的人的因素,因为个人都是有限理性的和机会主义的,使得交易双方既不可能估计到所有的情况也不可能防止他人投机取巧,所以必须采取一些预防性的办法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由此导致了交易费用的产生,比如婚介所、职介所的存在。另一个因素是与特定交易有关,包括资产的专用性(如打印机,除打印外没其他什么用途)、未来的不确定性的程度、交易的频率(次数越多,费用越高)三方面,为了降低由资产的专用性所造成的交易障碍和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过多造成的高成本等问题,需要建立某种一般性的治理结构或中介组织来降低费用。

对交易费用理论的认识。交易费用理论引发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同时也为现实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并在国家理论、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中均得到了广泛运用。和实际情况相联系,可以发现,交易费用处处存在,比如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由原来的国家-企业养老保险模式向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转变所造成的转制成本,就属于张五常定义的制度运作所造成交易的费用;又如随着自然

“TBT”理论概述 第3篇

技术贸易壁垒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前沿课题, “技术贸易壁垒”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简称TBT, 是贸易壁垒中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一种, 主要是指货物进出口所制定的那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评定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TBT”一词正式出现于WTO (技术贸易壁垒协定中) 、国际贸易中、技术条例和技术标准的出发点是保证国际交易中货物的质量, 减少由进出口货物的规格、质量和服务引发的争端, 保护消费安全, 维护各国消费者的权益, 从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经济学界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界定并不统一, 有学者从政策工具属性界定或形式归类的方式来定义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有学者从政策执行的意图与目的角度来定义技术性贸易壁垒, 还有学者则从性质界定角度来定义TBT。上述概念界定方式都强调了TBT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种表现, 为贸易限制法规, 但并未对其贸易限制作用的合理性进行区分。Thornsbury在1998年率先对这种贸易限制作用分为基于市场的国家安全, 人类和动植物安全及健康3个方面, 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两面性进行了阐述。

1.TBT创造贸易、纠正市场失灵的特性

TBT对生产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 能够促进贸易, 为贸易带来便利。也就是说, TBT能够有效提高公共福利的潜力, 方便贸易活动。为了实现各种公众福利, 增加并规范贸易活动, 政府一般制定了法规和政策措施, 对生态环境、劳动等进行保护, 从而确保卫生健康和产品质量。

技术标准是技术性措施的关键之一。作为国际商业语言, 标准体系能够对产业竞争力起促进作用, 进而促进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如果缺乏相关标准, 国际贸易就会非常复杂。可以说, 技术标准对于国民经济和全球贸易具有重要意义。技术标准能够有效帮助消费者选购产品, 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保障消费者购物的安全, 增加产品贸易往来。因此, 标准是保障公正自由贸易成功的关键, 是现代经济贸易的基础。

2.TBT具有限制和扭曲贸易的特点

TBT具有阻碍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本国市场的特点。WTO统计数据显示, 从1995年~2007年12年间, WTO各成员通报影响贸易的新规则总量达到23 897件, 其中TBT措施为16 974件, 占71%。估算数据显示, 2006年技术标准对全球80%的贸易造成了影响, 对全球贸易额造成的影响高达8万亿美元。

和配额、自愿出扣限制等非关税措施不同, TBT对贸易的障碍较为隐蔽。比如说, 一些技术性措施自称是为了增进福利, 但实际却是为了达到一些特殊目的的政策工具。在国际认可的合法的掩护下制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会在一些措施背后隐藏着战略目的, 比如说, 通过限制国外潜在竞争, 实现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通过对外国进入者设置障碍, 排除来自国外的竞争。不同的技术标准能够明显地增加进出口成本或者阻止市场准入, 造成对潜在和现有进出口商的额外障碍, 对外国企业进行歧视, 影响或限制贸易。在出口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之前, TBT迫使潜在出口商做出符合法规或服从检测的产品或工艺改变。不管制定的技术性措施具有歧视性还是只是起增加出口商成本的效果, 对潜在出口商制造额外的障碍, 都可能对贸易造成影响。

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三要素之间的区别

WTO管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 这三大要素是所有经济体构建其技术性贸易措施中必不可少的关键, 三者之间互相依存, 互相联系, 互相作用, 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实际情况中, 由于货物贸易中对象各异, 各经济体贸易政策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这三大要素的作用也略有差异。

1.措施制定主体不同

技术法规制定者为立法机构、政府部门或其授权的其他机构。如欧盟的技术法规主要由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澳洲基础条约授权制定。

标准的制定主体为非政府部门的标准机构。如欧盟的标准是由CEN和CENELEC等欧洲标准化组织制定。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主体和技术法规的制定部门往往有相同的层次。

合格评定程序主要用来评判产品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与否, 欧盟在新方法指令中, 合格评定程序由欧盟理事会制定。它一方面要对产品与标准的符合性进行评定, 另一方面要对技术法规的符合性进行评定。

2.法律效力不同

技术法规和标准在法律效力上存在差异, 技术法规是强制执行的, 而标准则仅需自愿遵守, 这是技术法规和标准的本质区别。

从法律效力来说, 技术法规是规定强制执行的法律、法规或其他形式的文件, 在其管辖范围内的产品都一定要符合技术法规的要求。如欧盟的技术法规主要以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理事会颁布的指令形式存在, 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标准是自愿遵守的技术文件, 标准管辖范围内的产品, 企业通过自愿执行的方式决定是否实施标准对产品的相关要求。欧盟指令98/34/EC中阐述, 欧洲标准是欧洲标准化组织为满足非强制性重复或持续运用目标而使用的相关技术规范, 这也表明欧洲标准具有自愿性。

合格评定则可以是强制性的, 也可以是自愿性的, 这主要由其所评定的对象及技术法规和标准中对相应对象的要求所决定。如果合格评定程序以技术法规形式出现, 此时它就是强制性的, 如强制性产品认证;如果合格评定程序以标准形式出现, 那它就是自愿性的, 如标准化的检验测试方法。

3.表现形式不同

技术法规强制性技术文件, 具有法律约束力, 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欧盟的技术法规体系, 技术法规既包含欧盟的法律、条例、指令、决定, 也涵盖欧盟各成员国的技术法规。

标准是非强制性技术文件, 可供反复使用。在欧盟的技术法规体系, 标准包括欧洲标准、新方法指令中的协调标准, 也涵盖欧盟各成员国的国家标准等。

合格评定程序可概括为合格评定的8种基本模式、8种派生模式以及相互的组合。

4.约束范围不同

技术法规和标准相同, 可以对产品的特性、加工过程、生产方法等进行约束, 也可对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产生约束作用。两者主要的不同点在于, 技术法规除了有上述作用外, 还能够对管理规定发生约束作用。

技术法规和标准是对产品要求的品质进行约束, 而合格评定程序则约束了怎样检验以确认产品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合格评定程序主要约束范围是检查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的操作方法。

5.对贸易的影响不同

三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标准和非强制性的合格评定程序对国际贸易影响较小, 技术法规、强制性合格评定程序对国际贸易影响较大, 这主要是其强制性和法律约束力所决定的, 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如技术法规规定, 未通过强制性合格评定的进口产品不得入境;未符合技术法规要求的产品不得在市场上销售等, 都会对贸易产生巨大影响。

美国TBT体系和欧盟TBT体系的对比

1.美国TBT特点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家, 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成熟, 是各种贸易壁垒 (如贸易地位限制、数量限制、政府采购限制、关税配额、技术性贸易措施、反倾销等) 最繁多的国家。美国TBT特点是标准数量多。美国是公认的标准大国, 据统计, 美国制定的标准多达50 000多个, 包括技术法规、政府采购细则等多个方面。另据统计, 美国由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私营标准机构等制定的标准数量也超过40 000个。另外, 还有一些未完全规范书面化的行业标准未在统计内。实际上, 美国并没有一个公共或私营机构主导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和其他大部分国家不同, 美国标准体制结构较为分散。联邦政府在制造业、交通、环保、食品和药品等方面都制定了强制性的标准, 并有相当多的行业标准存在, 如美国私营标准机构达400多个。美国贸易的特点是, 表面极力倡导全球贸易自由化, 但实际上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通过标准、法规等多种措施实施贸易保护。有研究人员指出, 目前美国的TBT已经有不少和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中“对国际贸易隐蔽限制”“不得作为对其他国家的歧视”等相关规定冲突。从目前来看, 美国基本不采用国际标准机构制定的标准, 很多标准甚至和国际标准相冲突。如美国借助安全、卫生检疫等规定, 严格检查进口商品, 不仅要求进口商品符合ISO9000系列标准, 还需要产品符合很多其他条例。如美国要求药品符合FDA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制定的相关法规, 无论是处方药、非处方药还是医疗器械, 都在认证包装、标示及检测方法等诸多方面对进口产品进行了严格限制。

法规方面, 美国对进口的商品要求也非常繁多。如和FDA相关的法律有《公共卫生服务法》、《食品、药品、化妆品法》、《茶叶进口法》、《婴儿药法》、《婴儿食品法》、《公平包装和标签法》等近10种。在管理进口食品方面, 不仅要进行市场抽样, 还要进行口岸检验, 一旦发现不合格商品立即扣留甚至销毁。统计数据显示, 每个月有越3 500批进口商品由于各种原因被FDA扣留。另外, 商业部、联邦贸易委员会、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惯例局、环境保护局、能源效力标准局等部门都有自身颁布的法规, 如限制电子产品进口的《控制放射性的健康与安全法》, 限制植物类产品进口的《联邦植物虫害法》、《植物检疫法》、《动物福利法》等。另外, 为了保护国内生产加工, 美国也设置了一系列法律, 如为保护国内的汽车工业而制定的《防污染法》、《空气净化法》中规定, 进口汽车都一定要安装防污装置, 并在这方面制定了十分严格而细致的要求, 从而限制了排气量过大汽车的进口贸易行为。

美国技术评定系统分散复杂。合格评定是评定一种产品符合特定标准与否的技术确认过程。美国通常使用第三方评定进行这一过程, 也就是说, 首先由独立实验室或测评机构等对产品进行测试, 在此基础上再提供有关产品符合标准与否的正式评定结果。进口商向美国市场出口产品时, 必须向认证机构申请认可。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美国有认证体系多达55种, 如产品安全认证体系UL、军用MIL、电池兼容、FCC等认证体系影响力较大, 较为大家熟知。虽然质量认证的体制自由分散, 没有统一的国家质量认证机构, 政府部门、地方政府机构、民间组织都能够开展质量认证过程, 但是要求非常严格, 所有美国进口的商品, 都一定要通过安全、卫生检疫和各种包装、标签规定等多种检查。如为了认证商品安全性而设立了的保险商实验室UL, 进口商品首先要通过UL认证, 才能顺利地进入美国市场自由销售。ISO9000系列标准在美国也得到认可。美国标准协会 (ANSI) 也开展对第三方认证体系的认可、质量注册机构的认可、实验室计划的认可。

另外, 美国海关查验中要求也较多。对查验货物的要求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 是否表明原产地;第二, 是否贴上所要求的标签;第三, 贴标签的方法是否符合海关要求;第四, 货物是否符合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法律条例规定的要求。

2.欧盟的TBT特点

一是利用欧盟指令形成技术壁垒。1985年5月7日, 欧盟理事会批准并发布了《关于技术协调和标准化的新方法》。这一规定中要求, 欧盟发布的指令对成员国具有约束力, 具有和法律同等的效力, 欧盟各成员国应当制定相应的规定, 进行有效落实。目前, 欧盟已发布了300多个这类指令, 从而有效消除了欧盟内部的贸易壁垒, 并形成对欧盟以外的商品进入的阻碍。

第二, 除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欧盟采用了各种严格的技术标准, 限制进口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欧盟有10万多个详细技术标准, 在各种产品进口方面都有规定, 全方位地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从目前来看, 欧盟各国除了执行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外, 同时也遵守欧盟标准组织和各成员国制定的相关标准。

第三, 环保标准 (绿色标准) 的推广。环保标准已经成为欧盟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主要方式。20世纪末开始, 欧盟年启动了ISO1400环境管理系统, 该标准要求, 进入欧盟市场的一切产品在设计、制造、使用、处理过程中, 都要严格依据相关标准。这一标准形成的绿色贸易壁垒, 对国外产品进入欧盟市场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西方修辞理论概述 第4篇

关键词:修辞;概述

一、欧洲传统修辞演变史

古希腊的早期民主制度孕育了修辞学。古希腊人创造了政治自由的理念。欧洲古希腊的修辞学起源于克拉克斯和提西阿斯。在当时的雅典最受欢迎的是政治,所有诡辩家将重点放在了教授修辞学上。他们培训年轻的政治家,教授他们尽力使别人相信他们所说的和信仰,哪怕使用暴力的手段。最早的修辞艺术来源于法庭演说,西方古典修辞学的鼻祖首推亚里士多德,他的《修辞学》是西方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他集中了他生活时代修辞学研究和教学的大成,又开拓了修辞学研究的新天地。亚里士多德把修辞学定义为发现可以用来就任何论题进行说服之手段的艺术。这门发现的艺术,需要修辞者既要系统地调查他所面对的情景,又要寻找自身内在处理这个情景的才智和谋略。修辞者应该选择最佳论辩,用最有效的顺序来组织安排他们,并在风格上进行修饰,选择最贴切的词汇,以表达安排得体的论辩。亚里士多德在证明、辩证和修辞以及这3种不同手段所获得的认知之间划有重要的界限。证明所揭示的是自然世界中颠扑不破的真理;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者所发现或创造的论辩要取得说服的效果,要依赖于三种诉求方式:理性诉求,情感诉求和伦理诉求。在运用理性诉求的时候,发言者是在呼吁观众的推理和理解。换句话说,他是在说服。理性诉求情感诉诸的目的是寻求听众在感情上与演讲者保持一致。逻辑推理有两种基本方式: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是从已知正确的论题中推到结论,而归纳推理则是观察一系列类似事实后的总结概括。

古罗马的修辞学变为了一门实用艺术,更具实用性。《给希瑞尼亚斯》这本书是最早的拉丁修辞学文本,被看为是一本通行的教科书。

二、当代西方修辞学

当代西方修辞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修辞学研究领域的扩展、修辞实践规模的壮大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修辞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上面,主要有如下三个特征:其一,当代西方修辞学对修辞的本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恢复修辞学的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成为当代修辞学发展的一股动力;其二,哲学家、修辞学家努力地修补自柏拉图以来修辞学与哲学的分离,大大地巩固了修辞学的学术地位;其三,重新认识了修辞的作用,把目光投向社会,力图从修辞的角度去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使人类摆脱现代社会的种种困扰。修辞学理论的

更新和深化扩大了修辞学的视野,为修辞学的跨学科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领域。这门已经衰落了100多年的古老学科重新出现生机,引起诸多学科的关注。关于修辞本质的讨论———为修辞学正名对当代西方修辞学影响最大的是新修辞学运动。在上世纪的50-60年代,由于受到理查兹(I A Richards)和伯克 (KennethBurke)等人的修辞学思想的影响 ,西方修辞学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

三、新修辞学

新修辞学关于修辞本质的观点使人们对修辞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古往今来人们的偏见,为修辞学平了反。随着人类被重新界定为一种修辞动物的观点被普遍接受,长期笼罩在修辞学头上的阴云消散了。尽管修辞仍有好坏之分,但修辞活动本身不再是虚假的、有害的,不会使劝说者或被劝说者堕落,丧失人性;相反,修辞学成为一门体面的、受人尊敬而且值得尊敬的学问。今天,也许是历史上第一次,人们能以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修辞学,无偏见地思考修辞学的作用。同时,因为符号可以不受经验的限制被选择和排列,所以易导致曲解和错误评价,这也是许多个人的错误以及社会弊端的根源。因此,修辞的目的不是劝说,而是研究如何用言辞去加强人类的沟通和理解,用修辞手段去缓和社会矛盾,去解决社会问题。修辞的作用不仅是使演说更吸引人使文章更生动,而是沟通彼此思想的通道,是消除人类隔绝状态的桥梁,是通向社会和谐的道路,是民主自由平等的体现。这样,当代修辞学突破了传统的狭窄的范围,把目光投向社会,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拓宽了学科发展的空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Herric, Janes A.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hetoric.: an introduction[M]. Bostonn: Allyn and Bacon,2001: 54.

[2]温科学. 中西修辞比较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168.

“协同教育”理论概述 第5篇

“协同教育”理论概述

“协同教育”这一概念在我国学术文献中出现最早是1996年刘纯娇的《学校家庭协同教育构想》。文中指出,将这协同理论移植于教育领域,就是要探索教育系统(特指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构成的教育系统)中两个主要子系统即学校教育系统与家庭教育系统怎样发挥其各自的自组织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合作、协同、同步、互补的“协同效应”。

随后1997年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会议、2002年孙庆耀学者、2006年南国农教授、2007年李运林教授分别就自己的观点对协同教育进行了阐述。李运林教授就其对协同教育产生过程的理解,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系统与另一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与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影响了该系统的教育功能,这种现象称为协同教育。并进一步依据系统独有要素的相互渗透对协同教育进行分类,包括协同家庭教育、协同学校教育和协同社会教育等多种类型的协同教育,协同教育产生原理图

IPO相关理论概述 第6篇

证券市场的相关概念

证券市场是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解决资本供求矛盾和流动性而产生的市场。证券市场以证券发行与交易的方式实现了筹资与投资的对俄,有效地化解了资本的供求矛盾和资本结构调整的难题。

证券市场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证券市场是价值直接交换的场所。证券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有价证券,而有价证券是价值的直接表现形式,所以证券市场本质上是价值的直接交换场所。

第二,证券市场是财产权利直接交换的场所。证券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本身是一定量财产权利的代表,代表着对一定数额财产的所有权或债权以及相关的收益权。

第三,证券市场是风险直接交换的产所。有价证券既是一定收益权利的代表,同时也是一定风险的代表。有价证券的交换在转让出一定收益权的同时,也把该有价证券所特有的风险转让了出去。

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

第一,筹资-投资功能,是指证券市场一方面为资金需求者(资金短缺者)提供了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的机会,另一方面为资金供给者(资金盈余者)提供了投资对象。筹资和投资是证券市场基本功能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市场的严重缺陷。

第二,定价功能。证券市场的运行形成了证券需求者和供给者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的结果是:能产生高投资回报的资本,市场的需求大,相应的证券价格就高:反之,证券的价格就低。因此,证券市场提供了资本的合理定价机制。

第三,资本配置功能。在证券市场上,能提供高报酬率的证券一般来自那些经营好、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或者是来自新兴行业的企业。由于这些证券的预期报酬率高,其市场价格相应也高,从而筹资能力就强。这样,证券市场就引导资本流向能产生高报酬的企业或行业,从而使资本产生尽可能高的效率,进而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

证券发行制度

核准制和注册制(1)注册制。证券发行注册制实行公开管理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发行公司的财务公开制度。证券发行注册制是指证券发行申请人依法将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和资料公开,制成法律文件,送交主管机构审查,主管机构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的一种制度。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判断。证券发行注册的目的是向投资者提供据以判断证券实质要件的形式资料, 以便作出投资决定, 证券注册并不能成为投资者免受损失的保护伞。(2)核准制。核准制实行实质管理原则,发行人申请发行证券,不仅要公开披露与发行证券有关的信息,符合《公司法》和《证券法》所规定的条件,而且要求发行人将发行申请报请证券监管部门决定的审核制度,行政机关对披露内容的投资价值作出判断。我国的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

注册制与核准制的区别在于审核机关是否对公司的价值作出判断,这一点是注册制与核准制的划分标准。

IPO的相关概念

IPO是英文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缩写,是首次公开募股的意思。首次公开招股是指一家企业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向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

2011年4月以来,中国股市在原材料价格暴涨,官方CPI向上突破4%,5%,6%,和随之而来的货币紧缩,内外需求下滑的三重打击下,从3000点之上,跌倒2000点以下。2012年11月,IPO“被迫暂停”。2013年12月30日晚间,纽威阀门、新宝电器、全通教育、我武生物、楚天科技5家已过会企业率先获得IPO的发行批文。随后一天,奥赛康、炬华科技、天保重装、良信电器、众信国旅、陕煤股份6家已过会企业获得了IPO批文。至此,A股告别史上最长IPO暂停。

回顾中国的证券市场,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诞生。我国证券市场仅仅有 23 年的历史,就已经经历了 8 次 IPO 暂停和重启,累计暂停时间达到 4年半之久。暂停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股市行情低迷、不景气,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新股发行制度存在很多弊端。某些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不惜提供虚假陈述、粉饰利润等。同时,新股“三高”发行成为了困扰中国股市发展的首要问题,一直为投资者所诟病。它不仅严重透支了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投资价值,极大地增加了投资风险。而且很多发行人巨额的超募资金最终只能闲置在银行,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但是,回过头来看,如果只是加强审核,而不改革整个发行制度,可能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近曝光的万福生科造假案,其中承销商在发行中采取的是类似“作坊式”的模式,投行人员拉来项目,就由他们搭班子来做,监管内审以及风控之类,几乎全然成为摆设。虽然事后承销商表态自己“技不如人”,绝非故意造假。但是人们很容易想到,在这样的模式下,不出问题可能是偶然的,而出问题是必然的。显然,如果说要改革发行制度,规范承销商的发行模式乃至管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以往,这方面往往是以“自律”的名义交给承销商自己去做,那今后管理层是否至少该制定一个很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指引呢?

另外,现在的询价体系,看上去是充分发挥了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定价作用,实现了市场化。但由于抽签制度的存在,使得参与询价者未必要对自己的询价结果负多少责任,这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是脱节的,因此也就难以从根本上避免“人情报价”。在二级市场买股票,需要对买入的结果承担责任;而在一级市场商议股票的发行价,却无需对结果负责,这显然是荒唐的。从海外市场的实践来看,新股发行定价,主要还是由发行人和承销商来确定,特别是承销商,是其中的主角,必须要为此承担比较大的责任。那种新股并非由于不可抗力因素而严重破发,可承销商照拿巨额承销费的局面,应坚决改变。

现在新股分别在网上网下发行,客观上有资格参与网下申购的大资金具有更多获得配售的资格,盈利机会较只能在网上申购的中小投资者要多。特别是取消网上申购获配部分的三个月锁定期以后,大资金参与申购新股的优势更加突出。浙江世宝上市后股价上涨,某个在一级市场获得配售的机构盈利近亿元,比发行人筹集到的资金还多几倍。在这一荒唐现象的背后,是发行制度的重大欠缺,凸显了市场的不公,这同样是应予以改变的。说到底,IPO制度多年来被反复修改,但关键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真正解决。也正因如此,每当股市低迷,投资人总会把批评矛头指向IPO制度。所以,现在需要痛下决心,深入彻底改革IPO制度,而再不能小打小闹,缝缝补补。不在制度上改革创新,过去的问题就一定还会再现,市场怎么可能健康发展呢?

一、新股发行“三高”现象

⑴高市盈率

1995年新股首发市盈率为4.14倍,1998年至2008年新股首发市盈率均在33倍以下,其中2000年、2001年、2007年超过了30倍,2006年、2008年在24倍左右,其他年份均在20倍以下。但是在2009年,新股首发市盈率上升到了46.41倍,2010年进一步攀升到58.31倍,而2011年更是高达62.55倍,2012年截止到4月20日,新股首发市盈率为31.81倍。

⑵高超募资金

新股超募资金在几亿至几十亿之间,森马服饰超募资金为26.34亿,华锐风电超募资金高达60.12亿,此两只新股曾创下两市之最;而新股超募比最高的是铁汉生态,高达481.67%,东软载波、风范股份、宁基股份等超募比均在400%以上,超募比在300%以上的有秀强股份、维尔利、雷曼光电、天瑞仪表、万达信息、华中数控、永清环保等7只股票。

⑶高发行价

新股发行的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都是由高发行价决定的。因为股票市盈率等于新股的市场价格除于每股收益,在新股发行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首发的发行价越高,发行市盈率越高,并且在发行的股票数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发行价越高,超募资金也就越高越高。

二、新股发行中“三高”现象的原因分析

⑴制度方面存在缺陷

1、资本市场定位不正确

正确的资本市场定位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资本市场具有筹资-投资、定价和资金配置的功能,从我国的发展情况看,很多上市公司把股市当做“圈钱”的地方,企业往往通过设定高发行价实现高超募,然后将圈来的钱放在银行里面吃利息。

对广大投资者而言,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是稳定的长期投资市场,而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仍旧是一个投机市场。这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在公司分红制度方面极度缺乏,投资者只能通过买卖股票从中赚取差价收益,而这一方式对于长期投资来说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这要求股民频繁的买卖不同公司的股票才有可能从中获取差价收益。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证券市场的年换手率高达8倍,平均持股天数仅为32.7天,而香港、日本、美国、等国家的资本市场相对成熟,年平均换手率在1到1.5倍之间。

2、新股发行制度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新股发行价格采取询价制度,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级其保荐机构应通过向询价对象询价的方式确定股票发行价格。询价分为初步询价和累计投标询价两个阶段。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和相应的市盈率区间。发行价格区间确定后,发行人及保荐机构在发行价格区间向询价对象进行累计投标询价,并根据累计投标询价的结果确定发行价格和发行市盈率。

现在的询价体系,看上去是充分发挥了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定价作用,实现了市场化。但由于相关法律均没有规定承销商和发行人对新股高价发行承担任何责任,只是不断提醒主承销商和保荐人要本着勤勉尽职、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原则确定新股发行价格,但道德在巨大经济利益面前则显得渺小。由于承销商能够从高价发行中获取最大利益,却不必承担任何后果。哪怕新股上市后破发甚至退市,承销商与发行人的利益都丝毫不会受到影响。正是在这种发行机制下,承销商不仅人为地拔高发行人的投资价值,而且操纵新股发行的询价过程,甚至公开要求询价机构提高报价。

由于保荐券商也要根据募集的资金获取承销费用,和拟上市公司的利益高度一致。因此,券商和发行人热衷于不断抬高发行价,并且股票市场的总体供不应求状况为券商提高发行价提供了便利。此外,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律师事务所等各大中介服务机构,也都希望新股高价发行,从而获得不菲的中介费。

同时,我国的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发审委主要侧重于合规性和实质性审查,但在要求拟上市公司确保披露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加上投资者基于对核准机构的信赖心理,错误地认为经过核准发行的股票一定具有较高投资价值,成为导致新股发行“三高”的主要原因。

3、公司制度不健全

我国企业现代化之路的历史十分短暂,以信托责任为基础的股份有限公司是证券市场稳定运行的良好基础,而我国的公司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极不健全,没有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有效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公司也普遍缺乏规范的分红制度。从数据上来看,1990年至2010年,A股市场总共融资4.3万亿,而流通股的股东所获得的分红仅仅为0.54万亿,只占融资额的13%;缺乏规范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使得投资者对从上市公司取得稳定的分红回报只是奢望,这种情况就促使投资者只能追逐新股,通过短期内买卖新股从中赚取差价收益,导致新股发行“三高”现象难以根治。

4、证券监管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短暂,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管缺乏有效的经验。由于监管制度的不健全,上市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目标不惜财务造假,粉饰财务报表,而不真正致力于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盈利能力,导致上市之后没有公司业绩作为支撑,公司股价不断下跌,最终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此外,证券市场没有完善的退市制度,这就使得拟上市公司有愿望上市且首发定过高发行价,高超募资金,却不能为自身的经营效率低下,盈利能力差而付出代价。这些现象反映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违法的成本太低,守法的成本太高,这就扭曲了证券市场的功能,使得中小普通投资者的利益严重受损并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严重损害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都使得新股发行“三高”现象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完善的淘汰机制是其基本功能之一

在上市资格被视为“稀缺资源”的A股市场,退市意味着市场的清理门户、重树信心,有利于遏制垃圾股炒作与炒壳重组,更有利于恢复股市的资源配置,还原股价信号的本来面目。不过,此番开启的新退市,其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监管层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完善退市制度。只有不断淘汰劣质企业,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才会不断达成共识。

要做好退市后责任追究和赔偿机制。

在完善退市制度,建立对上市公司高管、中介机构、发审委和监管部门的问责和追求机制之外,还要建立对中小股民的赔偿制度。

⑵外部环境允许

1、炒新资金规模巨大

长期以来,A股市场“逢新必涨”,因此,大家也就“逢新必打”,券商和机构投资者不断携带规模巨大的炒新资金加入到新股申购的队伍之中,而新股是有限的,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得主承销商有信心、有底气把发行价定得过高,在对新股的需求远远超过供给的情况下,就会很自然地导致新股发行的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资金。

2、投资者缺乏理性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短暂,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比较,不仅在证券市场制度建设方面不够完善,而且作为市场主体的投资者在投资理念、投资知识和技巧方面也不够成熟,普遍存在着投机心理,投资者非理性特征明显,非理性投资行为显著。

成熟市场上的投资者会对新股价值进行理性分析,会摒弃那些高发行价、高市盈率的股票,因为投资者如果以较高的发行价申购到股票,就必定需要较长的投资周期才能收回投资成本,就更不用说获取额外的分红收益了。我国许多投资者不对新股进行理性分析,只是希望博取短期价差,中国股市就象在演绎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只是比谁更傻,只要找到比自己更傻的投资者,愿意以更高价格买入股票就行,这种投机盛行的氛围助推新股高溢价发行。

3、二级市场价格泡沫推高新股发行价 2009年10月创业板开板后,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想象空间和供给稀缺的双重刺激下,新股估值更上一层楼,在比价效应带动下中小板个股不断上涨。因为新股发行价通常是参照二级市场价格制定的,二级市场的价格泡沫,进一步拓展了新股高价发行的空间。

新股发行“三高”现象的长期存在,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上市公司和承销方在现有机制下按照行业规则高溢价发行,过分强调上市公司和承销商利益,导致了许多公司超募现象严重,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另外高于二级市场同类公司估值水平的发行价,也为个股上市后的价值回归走势埋下伏笔,给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新股发行“三高”现象的存在,尽管给券商和上市公司带来短期收益,但却是以透支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为代价的。因此,必须采措强有力措施,多管齐下,改变目前新股发行“三高”现象。

三、破解新股发行“三高”对策

⑴明确资本市场定位,加强资本市场文化建设

1、明确长期投资市场定位

资本市场的正确定位是其他一系列制度建设的基础,只有首先明确了资本市场是长期投资市场的基本定位,才能从诸多方面破解困扰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难题,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才能真正发挥筹资投资功能、资产定价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三高”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当前面临着经济转型的改革机遇与挑战,能否建立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对于经济的成功转型,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要把资本市场定位为长期投资市场。

2、培育健康的资本市场文化

在正确定位资本市场为长期投资市场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培育健康的资本市场文化,文化具备强大的指引功能。上市公司树立了从投资者获取资金就要给予回报的理念,就能够不断的改进公司的生产技术,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盈利能力,最终给投资者以较好的回报;证券服务机构明确了自身的职责和重要性,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市场健康发展;投资者只有树立了长期投资理念,才能不断的探索公司的发展能力,将目光集中于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而不是炒作新股,制造市场的混乱,因此这对于解决新股发行“三高”也能够起到抑制作用。总而言之,健康的资本市场文化对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规范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在新股发行上市中存在多方主体服务机构,如主办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各类机构,一个企业能否成功上市这些服务机构的作用可谓不可或缺,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必然要求这些服务机构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以及服务水平,明确自身的职责,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协助上市公司的新股发行,协助公司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在一个规范的资产市场服务体系下,对于新股发行“三高”问题也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推动资本市场不断向前发展。

⑵改革新股发行制度,逐步推进市场化原则

1、一级市场去行政化

成熟资本市场的新股发行大多采用注册制,发行人只要充分披露了有关信息,在注册申请后的规定时间内未被证券监管机构拒绝注册,就可以进行证券发行,无需再经过批准。而中国目前采用的是审核制,发行申请需由保荐人推荐和辅导,由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中国证监会核准。相对来说政府对于新股发行采取了诸多行政化的管理,限制了新股发行的按市场需求以及上市公司的发展要求来筹集资金。由核准制向注册制改革是股市发展的必然选择,行政化干预手段要逐渐退出,证监会发审委只“依法对发行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内容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不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作出判断”,而将上市资格、发行价格、发行数量等行为交给交易所,让交易所来甄别其是否符合上市条件以及发行数量、价格是否合理。

2、逐步推进市场化原则

可以看到1992年,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市场化原则逐渐深入人心,实践也证明了市场化是一条正确的道路。采取市场化发行定价,完全按照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新股发行价格。同时,可以取消存量发行的制度,而配以批量发行的方式,可以使得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的过度投机与赌博现象有所缓解,因为市场化的选择与批量发行的多选择可以增加投资者的多样化选择,能够有效避免新股发行的“三高”现象。

3、完善资本市场配套制度

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需要完善的资本市场配套制度。在新股发行中普遍存在主承销商与机构投资者违规作弊现象,肆意提高发行价等,因此可以采取新股发行风险保证金的方式对保荐机构以合理约束,促进其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同时完善多层次证券市场建设,加快国际板建设,引入更多QFII促进市场竞争,完善新三板的建设增加市场多样化选择;构建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我们知道美国纳斯达克有全球最大的场外交易市场,并且在成熟资本市场,OTC的交易量远远大于场内交易量,完善OTC市场也能够使得投资者降低炒新股的动机,有利于解决新股发行“三高”问题。

⑶加强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建设,完善退市制度

1、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

完善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是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础,也是投资者看好公司的理由之一,只有投资者能够获得稳定的合理的回报,投资者才愿意在资本市场长期投资,企业才能够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为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可以看到由于投资者缺乏稳定的股息红利回报,于是爆炒新股成为为数众多的投资者的唯一选择,可以说从投资者的角度考虑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是资本市场成为长期投资市场并长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一套完善的分红制度必然让投资者将精力集中与寻找公司具有长期发展的的能力以及较好的盈利能力的公司身上,这就能够有效解决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

2、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 2009年创业板建立以来,争议就一直没有停过,因为我们看到的新股发行的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资金的“三高”现象频频在创业板出现,并且不断创出新高的时间屡见不鲜,甚至新股“破发”、“破净”也是时有发生,这些现象都是由于创业板没有一套完善的退市制度所造成的,由于创业板多数为风险较高的科技类公司,其本身的特点加上资本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尤为突出。建立一套创业板退市制度,强化淘汰制度能够给上市公司较强的约束力,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不断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可以说退市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制度,能够有效解决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为完善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⑷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信息披露

1、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关系到各方利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些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问题。有些上市公司为了筹集到资金不惜弄虚作假,伪造财务报表,随意变更会计政策,粉饰财务报表等,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也不利于证券监管主体的合理监管,给资本市场造成混乱。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信息披露是对相关利益各方的有力保障,能够为各方提供相关的投资决策,也有利于证券服务机构的针对性服务。强大的信息披露可以最大程度上防止上市公司弄虚作假,也就能够让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得以缓解甚至彻底解决。

2、强化市场主体归位尽责

资本市场主体广泛,各方任务不同,责任重大。但是在当前相关各方在利益面前不能最大程度的履行各自责任的现象也是时常存在,这也就使得市场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新股发行“三高”问题频频出现,如主承销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有动机促使其提高股票的发行价,从中获得最大的差价收益,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利益也不能完全按照相关会计法律法规要审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甚至帮助公司财务造假以获得服务费,等等。强化市场主体归位尽责能够约束各方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严格审查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发展能力,盈利水平,为新股发行合理定价进行评估,这就能够有效避免新股发行“三高”现象的泛滥。

⑸健全证券监管法律体系,改革监管制度

1、完善证券监管法律体系

完善的证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是证券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条件。从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国家的经验来看,一套良好的证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对于维系市场运行的作用不可小视。如美国制定的《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法》、《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得市场能够规范的运行。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心未艾,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机,加快完善证券监管法律体系的任务显得尤为紧迫。只有一套完善、合理、有效的证券监管法律体系作为后盾,证券市场才能够健康有序的运行,而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2、加大证券违法打击力度

上一篇:女闺蜜生日祝福语搞笑下一篇:1散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