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身边的故事---钓鱼

2024-07-06

叙述身边的故事---钓鱼(精选9篇)

叙述身边的故事---钓鱼 第1篇

叙述身边的故事---钓鱼

叙述身边的故事——“钓鱼”

案例实录: 6月28日上午,我们幼儿园断电,由于人多空气不流通,小朋友在教室里玩的满头大汗,于是我组织小朋友到大型玩具场地活动,我交代好活动规则,就组织幼儿搭积木。开始大家都很认真地在搭积木,可每几分钟,炎炎,超超,小龙小朋友就坐不住了。他们几个在我们班里属于顽皮、好动型的幼儿,特别喜欢在活动时跑到东,跑到西或是你追我赶,看到他们这样我心理十分生气,万一出事怎么办呢?可不能让他们这样。“超超、炎炎、小龙过来。”我拉高嗓门使劲喊,他们看一看我,之后就乖乖地走到我身边,“坐下,在这里玩”。让他们坐在我的身边是为了让他们几个别再闹事了,小龙手上有积木,坐下来就马上玩起来了,可炎炎坐地上后东看看西瞧瞧,于是我让他去找些积木来玩。没一会儿他跟超超找来了好多的积木。看到他们这样我也放心了,去照看其他的幼儿了。“老师我钓鱼”小龙举起用积木搭的小棒钓的鱼。“哇!这么厉害的!你钓了几条鱼?”“我钓了一只鱼”“应该说是一条鱼”我刚说完话,他就一边用一只手钓鱼一边用另一只手把鱼放上去。“小龙,不用另一只手帮忙行吗?”在我的启发下,他拿着钓鱼的工具慢慢地慢慢地,一次不行,再,来。终于,他把鱼钓起来了,脸上满是喜悦之情。炎炎、超超看到之后,也把手里的积木放下,开始钓鱼了。到最后竟发展到全班三分之一的小朋友在钓鱼。不住地向我炫耀“老师,我钓了这么多鱼”,“老师,我钓了2条鱼”,“老师,我钓了4条鱼”……

最有趣的就属超超了,他钓完鱼之后,嘴里不住的喊:“卖鱼了!卖鱼了!”也满像样的。球球看到了,走到他身边,说:“我要买鱼!”“钱呢?”球球看看自己的手上,将积木交给了超超,“钱给你。”超超高兴接过“钱”,就这样一笔买卖就谈成了。到最后活动竟坚持了10几分钟。

反思:

幼儿的活动带有很大的冲动性他们是不假思索就开始行动,其想象能力开始迅速发展,但基本上是无意的,在活动前没有明确地目的,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活动中玩得特别开心。活动跟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在活动中幼儿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也有一定的影响,教师的语言提示使幼儿的活动变得有意义。在幼儿的这个活动中,也让我看到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

《叙述身边的故事---钓鱼》

外壳——建筑故事的叙述人 第2篇

威尔金森艾尔国际建筑事务所是一家注重创新建筑技术的建筑设计公司,设计的项目充分展现了当代建筑词汇的多样化,作品的共同性在于其设计策略,而非仅仅拘泥于风格的一贯性。公司的每一个项目均通过选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力图为建筑物建构其哲学和真实的个性,包括大范围的如庄严、厚重和可塑性,具体的如铰接、纹理和透明度等。

对于完全不同的项目,以建筑外观作为设计的直接表述工具是反复使用的设计主题。从清晰的功能表达到抽象反映地方特色的方案,各种各样的材料和技术都被用到具体建筑学上以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本文借由一系列威尔金森艾尔国际建筑事务所的项目案例,阐述如何通过研究、分析建筑外壳来制定不同的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直接”和“抽象”两种形式,均展现了当代建筑设计对于建筑技术、视觉效果和表述性的考量。

一、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大楼——复合石材的“叙事”平面墙

地球科学大楼是一个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功能的项目。设计从该系的功能要求出发,以考虑使用者的兴趣及意向为本,来应对更广泛的公共群体。建筑本身就如同等待挖掘的远古遗迹,其主人在某个特别的历史时刻存下了一颗化石,述说着它的使用者的故事。这一设计概念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叙事墙”,就像是“橱窗”,吸引着访客。

“叙事墙”由一系列岩层似的横向石面组成,精心铺砌于以三角石墙分隔的连排式窗户上下。一段段预制的混凝土板由三种石材覆盖,建构出“叙事墙”的主要特色。墙面处理的雏形由大楼惯用的开窗模式衍生而来,纵向分割成不同的区块以代表地球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这样,在层层横向石面间形成扭曲的视觉效果,仿佛地层间形成的带状岩石。墙身乍看起来很随意的状态,其实是基于某几类墙板衍生出来的几何图形重复排列而成(图1)。

每道墙板均包含一层层两个色度和两种厚度的茱莉石灰石(产自德国)。这些7.2m长的墙板由一条条600mm高的石材组成,中间包括一些随意的纵向接口。每一层之间的接口加强了视觉效果,而混合其中的珀贝克羽化石灰石(产自英国多塞特郡)则为石灰石注入了对比。虽然这道“叙事墙”是平面的,但不同石材的深浅色调配合几何图形的交织拼合,营造出强烈的三维视觉效果,让人不禁联想起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嘉烈教堂(Palladio's San Giorgio Maggiore)的大理石地上所呈现的视觉游戏。

二、伦敦玛莉皇后大学数学系大楼——镶嵌玻璃幕墙斜雨屏墙

伦敦玛莉皇后大学数学系设在一座著名的1960年建成的大楼内,坐落于一个有着各种各样不同建筑的环境中。扩建部分是要让建筑和街区有更好的联系,引领人流进入校区。于是,我们在现有的大楼外围加上一个单层结构作为新的入口大堂以及社交和学习空间。

新建部分以玻璃雨屏系统覆盖,展示了一种数学上的几何平铺模式,为数学系的功能提供了标识。这里所采用的潘洛斯铺砖是一个由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罗杰潘洛斯爵士(Sir Roger Penrose)研发的独特铺砖系统(图2)。

潘洛斯铺砖有很多引人注目的特点,但当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其以定量的几何瓦片——不规则瓦片密铺成不重复、“非周期”的图案。用作大楼外壳的图案由“P2”或称“风筝和飞镖瓦片”(kite and dart tiling)排列而成,由两种内角分别为36°和72°的菱形组成。这种图案有5点旋转对称,当中显现出穿梭于图案中的直线,而这些直线就是外墙的折线定位。这使得墙身可以垂直探出达12°。

大楼外墙的透明玻璃夹着有色SGP夹层,隐密地固定在混凝土主力框架的轨道上。白色、灰色和黄色三种石板拼在一起,却都显然可辨,因为同色的石板一定不会相连拼合。这个做法为二维平面增添了三维的视觉效果,和牛津大学地球科学大楼的石材外墙异曲同工。

外墙图案由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s)演化而成,形成“自相似”(self similar)的图案,并发展为一组组越来越大的相同图案。整个画面就是由那些不断“释放”的基本图案组成,并由此形成一大一小两组主要图案,大的由不同形状的有色板块组成,而小的“副图案”则由一组丝印在夹层玻璃面板内的网状黑线所定义。

三、斯旺西国家水湾博物馆——预制石板外墙和玻璃幕墙模件

这个博物馆由一座已翻新的临水历史仓库和一个位于废置的临港铁路侧旁的展览厅新翼组成。博物馆要展示的是英国威尔斯的工业和海事故事,这为建筑设计所要呈现的故事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废置的铁路弯弯曲曲地围绕着工地,为展览厅新翼的形状划下定义,特殊的曲线组合和旁边仓库方正的体量形成对比。新建筑由三个体积比例以1.2倍递增的长方体元件环环相扣而成,并稍微错动构成一个巨大的立面。

两座建筑均从外墙的处理着墨,对环境作出实质性的回应,并在建材和视觉元素方面着手,营造出各自的个性。我们把旧有建筑临港的立面去除,在低层铺设大平面玻璃幕墙,可以让大楼的使用者感受到当地的海洋环境。大楼的后面所呈现的是这座斯旺西(Swansea)临港仓库的原有特色砖墙。展览厅新翼位于仓库面向内陆的一面,中间以庭园分隔,面向原有砖墙的一—面是横向分层的石板墙,这种物料让人马上联想起其所在地—威尔斯。新翼的另一面对着内陆的城市,饰以半透明的玻璃幕墙,是博物馆给大众的外观印象。

紧密镶接的石板被嵌入预装的混凝土板内,形成朝南的墙壁。墙身呈现层层横向陈列的红色和灰色的石材,每层的高度不一,石材间嵌入的铝材作为石板的框架及铰接(图3)。

朝北的幕墙沿用南石板墙的模式,铝质框架连续创建不同高度的分层,加上同一平面上的垂直硅铰,令其中的玻璃看起来像连绵不断的半透明物料。

访客穿过建筑的时候会经过四道墙,每一道均由不同的物料构成,博物馆的历史、地理和物质状况展现无遗。

四、朴茨茅斯玛丽玫瑰号博物馆——预处理木制雨幕系统以及倾斜弧形墙

玛丽玫瑰号博物馆是用来永久存放玛丽玫瑰号(Mary Rose)船体的博物馆。玛丽玫瑰号是国王亨利八世的海军旗舰,1545年处女航行时沉没,于1982年从海底成功打捞。古代船体的持续保存及修复需要高度可控的环境条件,因此,博物馆的设计是要能够在船体的周围建造一个新的并且暂时性封闭的建筑外壳。建造战略的核心在于配置一个预先装配好框架结构的屋顶,可以单用一道工序就把它妥当地覆盖在存放船体的大厅。

这个博物馆建筑是一个简单的椭圆形空间,覆盖着船体和主要的博物馆展厅。存放船体的大厅侧面有两个较小的长方体空间,在形体和材料上均明确地回应了船舶的传统美学。向外是一道平面图上呈弧形的墙,造就一个流线体和一个连续而和谐的表面。表面覆盖层包含多种大小的木板,并以类似传统的“平铺式造船法”建造,当中的木材平整地铺合,而不是重叠粘合。这种建造手法让博物馆在视觉上呼应玛丽玫瑰号船体的建造和英格兰南部海岸的本土海洋性建筑。

建筑用的是西部红雪松木板,木板以锯切割,表面涂以低光泽水性、不透明黑色涂层。木板依循建筑的曲度铺设,以端对端(end-on-end)接合适应木材的胀缩。木板的宽度范围介于150mm~250 mm,长度则介于1.5m~3.0m之间,接合点好像是随意分布在表面。木材由可见和隐藏的混合安装紧固件固定,这样一来根据建筑表面弧度的变化和紧固件的分布作出美学上的控制(图4)。

由木材形成的固定雨幕系统屏障,通过连接次檩结构和护板套层来定义几何外形,材料在建筑物叙事性外立面上的运用更突出了建筑形体。

五、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篮球馆——PVC张拉膜以单元模块组合形式构建大规模的建筑立面围合

本篮球馆项目是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篮球和手球比赛而建的,是一个可容纳12 000个观众席位的竞技主会场。与其他会场不同的是,篮球馆是为奥运盛会组建的临时建筑,因此在设计上着重于可持续的环保组装形式,其中2/3的材料以及组装部件可循环利用。

该建筑形式是一个简单的矩形体量配有略带弧形的屋顶。建筑墙体和屋顶均使用在视觉上统一的材料形成封闭的围合结构,被包含在内的竞技场则为独立建造。该围合结构运用了轻质的PVC塑化透光膜,每一个单元模块伸展着的间架结构配置,创造出一个独特的白色“盒子”与高度精细的衔接细节(图5)。

建筑的顶膜被一系列6m宽的钢拱间架细分并呈湾形沿主轴线伸展出1m或1.5m的向外倾斜角。三种基本细分间架结构各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斜拱组合配置而成。这些单位模块进一步采用直立和倒置法创造出六种变化组合,使整个外墙的创建基于随机分配的三维表体模块。

屋顶结构还包括一个黑色交织层来控制阳光的渗透性,以确保在会议时充分的可控照明。馆场的外墙是不透明的,但光透性相当于5%的透明度,使阳光在白天被过滤而晚上的内部照明可隐约透出。

动态的夜间照明功能加强了这一效果,通过采用舞台灯光更可改变原本白色表面,而呈现各种饱和的色彩,并强烈突出了建筑轮廓线条。

六、沃森水上娱乐中心——铜材常用接缝和穿孔铜材雨幕系统

位处海滨的沃森水上娱乐中心是一个新的游泳及休闲综合活动中心,设有一组游泳池和休闲设施。建筑被划分成4个主要部分,其中3个内部相通,当中设有各类游泳池。毗连的第四个部分是一幢2层高的建筑物,设有其他休闲及辅助设施。

各个部分均在离海滩不远的陆地,沿着蜿蜒曲折的海岸线而建。这些相互连接而平行的建筑部分合在一起,形成优美的流线状,仿佛清风扫过海滩上的沙子所留下的形态。

功能不同的两大建筑部分以相协调的材料覆盖,选择材料的每一个决定都考虑到该物质在海洋性地区的性能及联系。要可以抵受海边环境并且能非常有效地为室内游泳池营造合适的微气候,必须使用一组相当强韧的材料。由于现代室内游泳池的内部环境很热、很潮湿,并会对外墙施加水压,所以砖石墙或其他容易让湿蒸汽渗透的物料均不能用,以免导致外墙渗水和留下积水。

我们选用了铜材作为整个游泳池大厅的外部建材,并在面向大海和市镇的那一面使用落地玻璃墙。休闲及辅助设施大楼以西部红雪松雨幕系统盖顶,同样使用落地大玻璃作为山墙。玻璃部分使用一个木造的框架系统,加上南面外墙所用的横向木材百叶通风口,与外层西部红雪松雨幕系统以及内部的单板层积材(Laminated Veneer Lumber)形成明确的视觉联系(图6)。

我们以一个传统的直立接缝系统把600mm宽的铜质组件包住建筑外墙及顶部。一系列穿透西立面的窗户配合外墙和顶部的处理方法,使用铜材雨幕系统。这些窗户的尺寸和距离各不相同,以配合不同的墙身高度。该特征有效地突出建筑形态的过渡,又透过光影变化,凸显建筑材料的一致性。

建材之间的关系随年月变化,而建筑的个性则会从中衍生。大地色调的金属和木材会因为铜锈而慢慢呈现绿色,没经过处理的木材会慢慢褪成自然的银白。当自然周期过后,木材将被处理以防止其老化,延长其使用寿命。

七、海湾植物园——多刻面三维外壳与光谱选择玻璃幕墙

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发展的海湾植物园(Gardens by the Bay),坐落在滨海湾地区(Marina Bay Area),设有花宫(Flower Dome)和云林(Cloud Forest)两座冷却暖房。两座暖房被玻璃覆盖的面积达16 500m2,是全世界最大的气候控制玻璃温室之一。

两座暖房的生物群落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但就园艺环境而言,两者都很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花宫仿照地中海和半干旱亚热带地区清凉而干爽的气候而建,而云林内清凉湿润的气候,则以海拔1 000m~3 500m的热带山地地区气候为依归。

可持续发展是这个设计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两个冷却暖房沿用一套节能冷却技术,相对传统的冷却技术,估计至少可节省30%的能源消耗。能源模型的研究显示,两座暖房所消耗的能源,和新加坡一座空间高度相仿的普通商业大厦差不多。

要成功打造两个生态空间,其外壳的营造是关键所在。两个空间都需要尽可能引进大量天然光,以让里面的植物茁壮成长。我们使用了以大型拱形钢架支撑、混合结构的网壳(Gridshell),便于对其作大量日光分析验测。

大量的阳光会带来热能。为了减轻空调负荷,我们在玻璃外壳加上了一个光能感应遮阳系统。8m×10m的卷轴三角帆状遮光布隐藏在主拱部分,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放下给内部遮阳。为了进一步减低太阳热能,两个暖房被光谱选择玻璃覆盖,选用的玻璃元件是34mm厚的双层玻璃,外层玻璃的内层还加上一层低辐射涂层。这个做法可以让64%的可见光线射进室内,但传进室内的太阳热能却只有35%(图7)。

花宫的内在高度为35m,总表面面积则达16 000m2,由3 332件、42种不同类型的玻璃模板组成,模板尺寸从0.8m×3m到3m×2m不等。

云林的内在高度为54m,总表面面积为12 000 m2,由2 577件、690种不同类型的玻璃模板组成,最大的模板达3m×2m。

八、利物浦乐园街换乘枢纽——预制铸刻砖墙和纤维玻璃幕墙

利物浦One开发是一个以商业发展为引导的城市中心建设项目。乐园街换乘枢纽是威尔金森艾尔国际建筑事务所在本开发项目中负责的单体建筑项目,是建于公交换乘以及的士停靠站地块之上的一座六层楼建筑物。

按照传统停车大楼的常规做法,很难对项目周围环境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这其中有许多原因,最客观的原因是停车场大楼要求高度通风,因此典型的停车大楼一般都没有围护结构。

利物浦街建筑项目是一个极度简单的叠层长方形,停车楼板的长边连接机动车坡道。建筑物两个相对的主要外墙立面根据其面对的场地环境而运用了完全不同的设计手法。在建筑物的地面层还设有环绕建筑物的外围幕墙,加强了建筑物与项目场地的视觉连接。

建筑东外墙选用了铝合金遮光百叶来配合机动车坡道的介入,以展示建筑物流线型的布局;建筑西外墙则由于毗邻警察总部大楼,被设计成完全不透明的。同时为了保证良好的通风,建筑外墙被建造在距建筑楼板间7m的位置,并用机动车道来填充间距。所以,建筑外墙是完全独立的,运用单层纤维玻璃板组成的1 400m2幕墙系统来满足其光照需求。该预制玻璃板厚3mm,拥有75%的透光性以及良好的紫外线控制性能。材料的通透性减轻了建筑物的视觉压力,并且利用建筑物内部车辆行人的移动影像来丰富其外墙变化。

地面层外围幕墙保证了建筑物与毗邻场地的历史环境和谐共处。鉴于公交弯道的尺寸和场地退线的限制,外墙必须设计得越薄越好,同时又不失其体量感。墙体由3m宽的预制砖板模块构成,每个模块由长270mm、宽52mm的德国灰砖平铺。每个模块的连接线对外墙作出了适宜的视觉处理。对于横跨连接线的砖体则运用了高压水枪切割以及树脂无缝粘接。

摘要:本文借由八个最新完成或在进行中的项目,阐述如何通过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为建筑建构其真实和哲学层面的个性。

交叉叙述故事的勇气 第3篇

好友接连转移数日,总算于两周后安全回家。问及此次旅行感受,答日:想了解印度吗?看《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吧。

说到这部影片,导演丹尼博伊尔果然名不虚传,曾经导演过大名鼎鼎的《猜火车》,这次又毫无悬念的一举夺得了8项奥斯卡大奖。不愧是最佳剪辑大奖,导演融入了大量实拍的印度街景、也使用了非常专业的电影拍摄和剪辑技巧,以一个老套的“幸运52”主线,于现实、过去间反复切换,把一个真实又耐人寻味的印度毫无保留的呈现在了观众眼前,为观众所津津乐道(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这部影片可以了解印度的原因)。

但对于电影,笔者最喜欢的还是电影后半部分,毕竟,它的剪辑编排太高超了。不得不为之叹服,那就先从男主角被主持人误导选择错误答案的段落开始聊起吧。

在这个段落之前,影片一直在“答题演播大厅”、 “警察局审讯室”和“男主角成长的贫民窟”几条主线间切换。

图1,2,3,4,5

而这个段落中的男主角,无论是找寻女友,还是继续答题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好不容易发现了女友的下落,约好在火车站见面,最后还是被自己哥哥带人抢走;而对于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的答题,也终于出现了不知道答案的题目。从编剧角度讲,这里就是全片矛盾冲突最大的地方。

图6

男主角坐在马桶上,意志消沉:

“我不会成为百万富翁的。

这一次我真的不知道答案,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可以做的”

这一段对白,既是对上厕所的主持人讲的,也是对上一个女友被抢段落讲的,一语双关。

图7

在此之后,画面切到正在上厕所的主持人,满嘴意味深远的大道理,好像他就是上帝,能够掌握所有人的命运。导演倒也真是喜欢厕所,所有重要的段落都要在厕所里解决。

图8,9,10

待到男主角出来洗手,发现了镜子上赫然写了一个答案:B。

画面此时沿着男主角的视线,接到演播大厅。

图11,12

去掉了一半错误答案后,备选只剩下了B(主持人推荐的选项)和D。

图13,14,15,16

岳帅的中国故事与当代图像叙述 第4篇

其实早在几年前, 岳帅就以《老人与海》《渔夫》等单纯、自由、随心所欲无所依傍的形式引人侧目。透过作品的文字故事与形色描写的背后, 是一颗臻于美善境界的自由的心灵。他在用一种与生俱来、随风而逝的天真, 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神秘的、永远的梦。岳帅在本科学的是装饰绘画, 这使他对美术的绘画与设计的图形这两者的差异有深入了解, 这为日后从表现性绘画向叙事性绘画转变提供了可能性。他善于将画面空间作为“场”来处理图形组合关系, 从而获得自由的空间意识展现, 自主地选择构成主体, 十分有利于图像对文本词语的加载以及多视角的叙述。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图像的象征意义的同时, 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意识。如果说岳帅早期作品是采用词语叙述与图像叙事并行的形式, 亦即插图服务于文本的形式进行创作, 仍然属于传统插图的范畴, 虽然他借鉴了马克·夏加尔、亨利·卢梭的原始主义色彩的画风, 从而增加了插图的视觉性和个人风格, 但创作的核心并没有触及图像叙述与文字叙事的关系。此次入选作品《霸王别姬》以及新作《中国式结婚》可以看出岳帅对当代插图本质与艺术语言运用的新思考。插图在其漫长的演进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功能脱变。在手绘书和雕版印刷时期, 插图就如《辞海》解释的那样:“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 有的用插页方式, 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此时的插图只是夹在文本中的图像符号, 叙述的任务完全由词语完成。在连环画及绘本出现之后, 实现了文本与插图共同叙述的形式, 图像叙述的意义开始彰显并日渐受到艺术家的关注。无字漫画的流行开启了读图时代的大门, 读图比读文字快捷、直观, 感受更加直接, 而且还可以获得视觉上的审美愉悦, 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中渐成趋势。出版物中文本与图像的功能随着阅读方式革命而悄悄变化着, 彼此之间的角色转换已经开始。斯科特·拉什在《后现代主义社会学》一书中论述了词语或文本与图像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排列出了现代及后现代的“感受性”顺序:“现代的感受性首先是话语的, 是居于图像之上的赋予特权的话语, 是居于废话之上的理性, 是居于非意义之上的意义, 是居于失去理性之上的理智, 以及居于本能之上的自我。与此对比起来, 后现代的感受性是造型的, 并且赋予视觉感受性以高于字面上的感受性的特权, 赋予造型一种超越概念的特权, 赋予感觉一种超越意义的特权, 以及赋予直接性一种超越更加中介的智力模式的特权。”岳帅在《霸王别姬》的形式追求上选择了并不符合故事进程的独立构图方式, 简洁明确的造型构成了一组组各具象征意义的图像符号, 而将极少量的词语放置在了画面之外的线格中, 这与传统插图的版面规范是格格不入的。画面中既没有道具环境, 也没有展现那些耳闻能熟的故事场景, 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创造图像的感受性与直观性上, 所采用的造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征:竹简、印章、水墨、版画……, 这些造型经过浓缩、简化的处理被提炼成被赋予了特定含义的象征物。观者的眼睛通过视觉系统将感受到的信息与自身的经验结合完成了对这个中国历史故事的大致印象。或许, 每个观者对《霸王别姬》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这并不影响观者通过含义丰富的图像感受到中国文化气质的独特魅力。在随后创作的《中国式结婚》则干脆完全省略了任何文字符号, 以具有象征意义的婚嫁造型、吉祥色彩组合画面, 投射给观者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心灵冲击。

岳帅/老人与海系列插图40cm×50cm×4 2009年

岳帅/老人与海系列插图40cm×50cm×4 2009年

岳帅/老人与海系列插图40cm×50cm×4 2009年

岳帅的图像叙事实验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是:词语是一种时间性媒介, 图像则是一种空间性媒介, 但长期以来, 由词语构成的文本却总想突破自身的限制, 欲达到某种空间化的效果;而图像也总想在空间中去表现时间和运动。欲在插图中达到叙事的目的, 先决条件是运用视觉因素编织有关图画的语言之网, 或更准确地说, 使用痕迹、线条和色彩编织一件书写的外衣, 而在这件外衣包裹之下的则是以图画的形式传达给观者的直观信息。

岳帅/老人与海系列插图40cm×50cm×4 2009年

岳帅/霸王别姬系列插图42cm×36cm×4 2014年

岳帅/霸王别姬系列插图42cm×36cm×4 2014年

岳帅/霸王别姬系列插图42cm×36cm×4 2014年

岳帅/霸王别姬系列插图42cm×36cm×4 2014年

岳帅/中国式结婚之递条系列插图45cm×28cm×4 2015年

岳帅/中国式结婚之递条系列插图45cm×28cm×4 2015年

岳帅/中国式结婚之递条系列插图45cm×28cm×4 2015年

岳帅/中国式结婚之递条系列插图45cm×28cm×4 2015年

山东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多媒体综合艺术工作室主任, 数字媒体实验室主任。

获国家重大文艺奖1次, 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1次。

插图动画作品入选第50 届波隆纳国际儿童插图展、首届全国插图作品展、首届全国电子读物作品展。获首届全国动漫作品展优秀奖, 获首届、第三届广西艺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油画作品获2013年全国油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提名展优秀奖, 入选第八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三步!叙述不一样的数码故事 第5篇

实例:成长中的宝贝

会声会影9.0是一套专为个人及家庭所设计的影片剪辑软件。通过它,很容易就能制作出声情并茂、动感十足的影片来,并可以方便地刻录成DVD/VCD,与家人好友共同欣赏。下面就随我一起用会声会影9.0的影片向导,感受家中宝宝成长的故事吧。

STEP1

导入素材,让照片和短片讲故事

启动会声会影,首先会弹出一个欢迎界面(见图1),单击“影片向导”进入导入素材界面。点击“插入视频”或“插入图像”调出打开对话框,按照宝宝的成长经历分别插入数码照片和视频短片(见图2)。通过拖动可以改变导入的素材顺序或按照名称、日期进行自动排序,使插入的数码素材具有一定的情节性。

小提示

在插入多幅数码照片时,有可能出现“格式不对,无法插入”的提示,此时可先插入一幅照片,接着再同时插入多幅照片就可以了。

STEP2

选择或修改主题模板,把故事包装一下

点击“下一步”,进入选择主题模板界面(见图3)。在这里,双击符合自己需要的主题模板,软件会自动为刚刚插入的数码照片和视频短片添加符合主题的文字、背景音乐、特效。单击播放键,可以预览合成的影片。

小提示

如果想修改添加的文字,点击“主题”后的文字修改键(见图4),即可书写美好祝福了,也可以写上心情感言。如果想用自己喜欢的背景音乐,点击“背景音乐”后的背景音乐修改键,再选择自己的音乐素材即可。

STEP3

输出DVD,在电视上看大片

点击“下一步”,进入视频输出界面。在这里有三项选择:

1.创建视频文件

2.创建光盘

3.在[会声会影编辑器]中再编辑

如果主要在电脑上观看,可以点击“创建视频文件”,选择所要生成的视频格式,在出现的创建视频文件窗口中输入符合主题的文件名(见图5),点击“保存”即可。如果想刻录成DVD光盘在电视上观看,可选择“创建光盘”项,再根据向导提示一步步操作即可。还可以选择“在[会声会影编辑器]中再编辑”项,可以对向导生成的影片进行更细致的加工。

叙述身边的故事---钓鱼 第6篇

法制新闻节目故事化叙述的平民化和悬念化

一般而言, 法制新闻节目和其它节目形式一样, 都具有民生新闻的共性。很多法制故事反映出来的是普通百姓与执法、司法案件等相关的报道, 讲述的平民百姓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 从法律的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解剖, 从中引导百姓在法制社会中解决生活中的矛盾, 从法律的层面进行了阐述, 放眼生活小事, 阐述法理法规。以央视的《今日说法》栏目为例, 每期节目都会以故事化的叙述、以平民化的视角通过发生在社会生活中各类刑事、民事案例来做新闻报道, 在对这些新闻报道时, 十分注重对案件的故事性和冲突性呈现, 对曲折复杂的情节进行详细地描述, 对案件侦破或者进展进行层层剖析, 以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基础, 紧密联系道德、经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 挖掘背后折射出来的人性和人物心理特征, 用法制的理性思维思考寻找事件发生的根源, 点滴记录中国法制进程。

此外, 悬念化同样是法制新闻节目故事化叙述的又一特征。悬念通常是针对故事化情节构建而言的, 有故事, 必须有悬念才能吸引受众。这种悬念来自法制新闻事件的某件事、物或人的发展和存在状态的期待及探究心理, 在一些法制新闻节目中, 特别是一些案件的发生发展和最终侦破, 都是波澜起伏, 疑团重重, 这往往反映在悬念的“悬念”迭起和扣人心弦, 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也起到了渲染紧张气氛的作用, 深化了主题, 对观众收看法制节目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法制新闻节目编排剪辑的巧妙构思和贴近性

电视法制节目故事化叙述, 要靠巧妙的编排剪辑构思。由于故事各个细节元素都是通过剪辑编排技巧来实现的。为了展现案件的现场感, 有时候会安排模拟动作或者运用实物来再现现场情节, 有时还会通过对不同人物各个时段的对比、事件前后的对比来描述事态的峰回路转, 有时候还会以白描的手法去捕捉细节。如央视《天网》法制节目, 作为一档反映和记录重大案件侦破的法制纪录片栏目, 在编排剪辑的巧妙构思中实现故事化的叙述, 从新闻细节素材中串起逻辑和因果关系, 重新组织案发现场的特写镜头, 甚至是一些被害人的遗物或者犯罪嫌疑人的模拟影像, 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故事逻辑表现出来, 并巧妙运用细节、悬念、情感渲染来编排剪辑故事。

同时, 同期声的运用也是法制类节目编排剪辑的巧妙构思表现。讲述是故事的重要元素组成部分, 在节目编排中借助同期声既可增加新闻的真实感, 以情动人, 也有利于节目引导受众更好地把握法制主题, 深化了舆论导向作用。故事的悬念化、结构的逻辑性等都离不开同期声的巧妙运用, 这些同期声有效地将情理、情爱、情义有效结合起来, 反映百姓的生活和迫切诉求。

节目编排的贴近性也是故事化叙述的需要。法制新闻节目不仅要做新闻, 更重要的是要透过新闻事件本身去阐述法理, 要贴近观众精心构思。任何一档成功的法制新闻节目报道, 无论是前期拍摄, 还是后期制作编排, 都要将受众的视听觉和感觉充分调动起来, 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多下工夫, 在节目的导语、段落转换用语、数据叙说方式及遣词用句等编排方面应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 这样才能达到最为理想的法制节目传播效果。

法制新闻节目故事化叙述应防止“娱乐化”, 注重法制视角

电视法制新闻节目过多篇幅的故事化叙述, 对受众的法制启示和教化作用较弱, 只能简单提供法制新闻案件展示的事实, 深度性有待提高。众所周知, 法制新闻节目的宗旨目的是为了普及法律知识, 推动法制建设。因此, 电视法制新闻故事化叙述要特别注意对法律权利和普法教育的重视, 不能本末倒置, 否则又会陷入“娱乐化”泥潭。

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呆板报道方式的革新, 同时也带来了新闻报道的浅俗化趋向, 眼下观众对过分追求趣味性效果产生了反感, 特别是在一些灾难或者重大法制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 真实的描述比故事化叙述更加具有深度涵义, 因此法制新闻节目故事化叙述特别要把握好度, 在真实的新闻事件中实现合理的故事化叙述, 而不是虚构, 更不是哗众取宠。要在真实再现真实事件基础上, 实现新闻故事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 而非歪曲新闻事件, 盲目追求故事化。

此外, 法制新闻报道“法味”应该浓厚, 法制节目关注的是和法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最终目的着重于传播法律知识, 在具体的案件案例中宣扬法律意识和法制精神, 维护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因此, 法制新闻节目故事化叙述要注重法理性, 在采编过程中, 要注重调查, 采取新闻评论力量说服受众, 保证法制节目的真实厚度感, 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 用事实说话, 将说理的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 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 从而使评论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使受众更容易理解法制的内容和思想。■

参考文献

[1]刘谧.电视法制类专题节目文本制作浅析[J].当代传播, 2007 (04) [1]刘谧.电视法制类专题节目文本制作浅析[J].当代传播, 2007 (04)

叙述身边的故事---钓鱼 第7篇

虽然近年来纪录片与情节片的边界日渐模糊,但对于总体上属于非虚构叙事的纪录片而言,其讲故事的方式方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纪录片的故事不一定都像虚构叙事影片那样具有戏剧化的故事情节,也未必会产生引人入胜、环环相扣的戏剧化效果,纪录片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总体上具有非虚构的特性。根据纪录片的叙事特点,笔者把纪录片叙述者的叙事功能主要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纪录与叙述功能,组织结构功能,见证或证明功能,思想功能。

纪录与叙述:把故事说出来

纪录与叙述功能是指叙述者纪录生活和叙述故事的功能,这是纪录片叙述者最基本的功能。

从纪录生活本身到叙述文本故事,是纪录片叙事所必须经历的过程。生活中蕴涵着的故事往往是以一系列散漫的事件或中断性的东西存在着的。这些东西不仅平淡、散漫、零碎而且看上去互不关联,在多数情况下,只有在漫长的时间流程中才能显出一些故事性的端倪来。纪录片的作者必须以敏锐的眼光紧紧盯住生活,并用恰当的方式把生活中偶尔闪现的精彩瞬间纪录下来。纪录片的作者首先必须学会纪录,同时还必须善于叙述。叙述与纪录同样重要,有时比纪录更加重要;因为叙述的好坏直接决定纪录片的成败,而纪录的好坏所直接决定的是镜头和素材的质量好坏。

在纪录片创作中,有的作者比较偏重纪录(前期拍摄),而忽略叙述(后期剪辑)的重要性。这种重拍摄而轻剪辑的结果是拍的素材很好,但成片的效果却欠佳。这在我国似乎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少人甚至为了避免与剪辑师沟通的麻烦而干脆自己剪,只要自己认为好的镜头就全都用上去,结果满篇堆砌,往往难以达到流畅叙事的目的。反过来也是一样,那种认为素材并不重要,习惯于一切在剪辑台上搞定的人也会遭遇同样的结果。因为术业有专攻,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精通。

其实,纪录和叙述是密不可分的。纪录生活的过程本身同时就包含着叙述成份,在这个意义上讲,纪录生活其实就是在叙述生活。一个运动镜头所拥有的叙述作用是明显的,譬如一个纪录玫瑰插在花瓶中的运动镜头,从玫瑰特写拉开至花瓶全景,这本身就有了叙述的意义,它纪录了同时也叙述了“一只玫瑰插在花瓶中”这样一个生活中的景致。如果这个镜头被用在一部表现情人节的纪录片中,那么它就可以拥有爱情的喻意,成为叙述人讲述故事的一个修辞手段。这一点,在纪录片人十分青睐的长镜头中就表现得更加突出了。有时,一个长镜头就能讲述一件比较完整的事件。这时,我们肯定不能说纪录只是作者的职责,而叙述才是叙述者的事情;因为从纪录片叙事交流的整个过程看,叙述者和作者(纪录者)是密不可分的,有时甚至是同一个人物,比如在作者叙述者和缺席作者叙述者的纪录片作品里就是如此。

组织与建构:理出故事的头绪

组织结构功能是纪录片叙述者在纪录片叙事中组织镜头、布局谋篇乃至结构全篇的功能。一般表现为,主叙述者掌握全片的宏观框架,辅叙述者在宏观框架内充实和完善纪录片的微观结构。二者在各自不同的层面上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纪录片叙事。不管影片有多长,只要主叙述者和辅叙述者在叙述层次上位置不乱,那么整个叙事就会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譬如在朗兹曼长达九个小时二十三分的纪录片《浩劫》中,朗兹曼以主叙述者的身份出现在影片里,通过他的追寻和访问,组成全片的基本构架;然后在主叙述者的追访中,辅叙述者——影片中众多的目击者、当事人和知情人依次登场,讲述当年耳闻目见的情形。透过这些寻访和讲述,朗兹曼终于在没有历史影像的情况下,重构了二战时期犹太人灭绝营的死亡图景。

法国著名叙事理论家日奈特认为,叙述者可以说明文本的叙事结构,“可以在某种元语言的话语中起作用,以标志出话语的衔接、关连、内在联系,总之,即内在组织。”[1]当然,纪录片叙述者对故事的铺陈必须服从于视听逻辑,否则画面就会出现混乱,显得杂乱无章。这就要求叙述者在讲故事的时候,必须懂得按照视听逻辑来组织镜头,建构合乎逻辑的画面语言,这样影片才能词达意顺、赏心悦目。

见证与还原:体验真实如已所见

日奈特说:“叙述者指出他的情报的来源,或者说明他本人的记忆是否准确,或某个情节在他身上引起的感受。”[2]从本质上讲,纪录片叙事是一种非虚构的叙事。可以说,它的非虚构性或者说它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纪录片叙述者的见证功能,这就是日奈特所说“叙述者指出他的情报的来源”的意义所在。

在纪录片《浩劫》里,叙述者朗兹曼是在没有任何文件留存的地方建构证据,他不断寻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寻找证明的过程;而影片中的众多人物叙述者,如大屠杀研究学者劳尔 希伯格和理发师亚伯拉罕 邦巴等,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讲述了当年的大屠杀情形。希伯格拿出一份唯一留存下来的文件“第五十八号行车令”,一边念一边讲解,这份文件记载着将一万名犹太人从波兰犹太人居住区用火车运送到崔布林卡灭绝营实施屠杀的有关情况;邦巴作为当年的理发师则讲述了他当年在崔布林卡为即将送进毒气室的妇女剪发的可怕经历。美国学者保拉 莱宾诺维茨(paula Rabinowitz)在谈及《浩劫》的证据建构时说:“在《浩劫》里,证据的重量落在口述文字上,以及口述引发的视觉记忆,而这便成为历史公评的基础。影片中三个‘演员’对他们在大屠杀中看到和没看到的事物——关于受害者、存活的犹太人、加害者、旁观者、波兰人等等——提出他们的证词,引领观众进入历史的回忆。蓝兹曼坚持采用原音,将历史纪录片推向视觉影像的极限之外,他认为我们实在没有必要看灭绝营的影像,只要看谁看过,并且听他们感伤的证词就够了。”[3]纪录片《浩劫》为我们提供了纪录片叙述者构建证据的范本。

这里必须加以说明的是,当我们说叙述者的见证功能时还具有更加宽泛的涵盖面,并非局限于《浩劫》式的人类重大历史见证人的狭小范畴之内。纪录片叙述者的见证功能来自于纪录片的真实性——真实纪录和真实叙述,虚构的叙事没有见证可言。正因为如此,纪录片才十分强调叙述者“我在现场”的原生态场面的纪录,而不是远离现场的闭门造车。原生态的纪录就是直逼当下和未来的历史。

nlc202309040408

呈现与表达:给故事注入灵魂

诗言志,歌永言。纪录片的真正意义绝不止于纪录与叙述,而在于表达。它必须通过叙述者的叙述给人以某种启迪,引人思考。叙述者表达思想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叙事自然呈现出某种思想倾向性,二是叙述者将思想直接宣导出来。

通过叙述者的叙述让某种思想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是人们乐于采用并广受欢迎的一种方式。其实这种方式并不是没有主观色彩,更不是没有主体介入成份,而是将主观隐藏在客观之中,让观众从作品貌似客观的叙述中体会出某种思想倾向。法国纪录片《迁徙的鸟》是一曲顽强生命的赞歌,但叙述者并没有直接宣导自己的意图,而是把自己对生命的礼赞埋藏在对候鸟迁徙过程的客观叙述里。在影片的流畅叙事中,我们看到了由于人类造成的环境恶化给生命带来的威胁,也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坚强。

不过,当思想的自然呈现有困难时,纪录片也可能会采取另一种表达方式:让叙述者直接揭示思想。用菲尔丁的话说,“而这一点,由于我无法请我的任何一个演员来说,所以我被迫自己宣布。”[4]叙述者可能会“被迫自己宣布”一种什么思想呢?有可能是一种信念,一种理念,也有可能是升华叙事的寓意,还有可能会直接概括作品的意义。至于用何种方式“宣布”,则视具体情况确定,有的用字幕提示,有的用画外音旁白,有的则借故事内某个人物(人物叙述者)的口说出来。在实际创作中,这几种传达思想的方式都比较常用,而尤以后者最受青睐,因为这样表达看起来比较客观自然。如《战地摄影师》,导演弗雷并没有站出来直接表达什么,而是通过摄影师对自己亲身经历的陈述,把导演想要表达的对战争的抨击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全都表达出来了。

正如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一样,一部纪录片也必须言之有物,具有自己的思想性,并且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将这种思想性表达出来,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回味。否则这部作品就如同“画龙”而没有“点睛”,必然成为一条没有点睛的龙。如2005年的获奖作品《井底村三姐妹》,影片中对井底村留守妇女们原生态的生存状况纪录得比较到位,但作者所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作品并没有很好的表达。如果不作说明和解释,观众就如入五里雾中很难搞清楚。如果一部纪录片让人看不明白,谁还会有耐心看下去呢?

总而言之,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叙述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说来,在一部纪录片里,叙述者可细分为作者叙述者、缺席作者叙述者、人物叙述者和混合叙述者等几种情况,而对叙述者身份的确定和选择甚至可以决定纪录片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诚如米克 巴尔所说的那样:“叙述者是叙述文本分析中最中心的概念。叙述者的身份,这一身份在本文中的表现程度和方式,以及隐含的选择,赋予了本文以特征。”[5]叙述者对纪录片基本面貌和特征的决定性作用取决于叙述者所具有的上述功能。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知道,叙述者的纪录和叙述决定着纪录片的内容及其真实性,同时还决定着纪录片的结构形态以及思想观念的传达方式。而且,从整个纪录片叙事交流过程来看,叙述者作为叙述的主体,还是一个逻辑起点。

( 李炳钦,武汉电视台,高级编辑)

参考文献:

[1]、[2]杰拉尔 日奈特:《论叙事文话语》,见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页。

[3]保拉 莱宾诺维茨:《谁在诠释谁:纪录片的政治学》,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52页。

[4] 转引自W.C.布斯:《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9页。

[5]米克 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第19页。

叙述身边的故事---钓鱼 第8篇

初中英语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课程, 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将数字化故事叙述模式应用在初中英语教学课程中, 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下面, 笔者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概念与功能

(一) 数字化叙述模式的概念分析

故事化叙述模式最早由温斯洛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他使用老照片讲述了一部关于自己的电影, 受到了朋友的广泛好评。后来, 这种模式开始在美国社会中得到了普及性应用, 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上了这一项创作。在旧金山数字媒体中心成立之后, 来自美国二十五个州的代表聚集在一起, 并创立了专门的数字化故事叙述协会。这种叙述模式就是将多媒体技术与故事艺术结合起来的叙述模式。此类叙述方法能够播放动画、艺术作品、图片、字幕等一系列的短片, 最终目的是将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体系, 为受众分享经验, 将信息传达出去。将该种模式应用在教学模式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数字化叙述模式的功能

1. 开发出多元化的智能。

就现阶段来看, 初中英语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人物活动, 通过交际会话让学生学习句型、词汇等知识, 并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这与初中阶段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心理特征、年龄特征是一致的。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话题, 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极富时代性特征。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口头对话等形式进行学习。但是, 在日常教学中, 还是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采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模式可以将教材中的对话、句型以及词汇通过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故事中融合了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一系列的资源, 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 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 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

数字化故事叙述能够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 利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模式能够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习目的整合起来。同时,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信息, 进行鉴别与筛选, 再将其发布到网络上, 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发展。

3. 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

媒体素养即面对媒体信息的理解能力、选择能力、评估能力和创造能力。初中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字化故事讲述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 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的过程也是分析材料、创造作品的过程。通过这一模式, 学生可以掌握批判性的学习模式,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体素养。

二、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方式分析

(一) 确定好学习主题

在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模式时, 必须要确定好学习主题。故事主题的选择需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注重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中心, 结合社会重大事件,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在确定好学习主题之后, 可以让学生自由搭配成小组, 在成立小组时, 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 考虑异质分组原则, 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搭配, 让每一个小组都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二) 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的制定包括时间安排以及活动安排两个内容, 在安排时间时, 需要进行系统、整体的规划, 安排好每一个人员的任务, 在开展小组活动时, 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 每一个学生负责相应的工作, 大家共同完成任务。

(三) 实施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开展阶段是数字化故事叙述模式开展的核心阶段, 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取都集中在这一阶段。在完成准备工作之后, 可以让学生围绕相关主题单独开展学习活动, 也可以开展小组互助式学习活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习与探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指导,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 得出小组作品

通过上述学习的活动, 学生可以得出小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学生情感与知识的深刻表现, 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在每一个小组都完成作品之后, 即可组织大家来展示数字故事, 让学生分享、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交流方式可以为网络扩展方式, 也可以是班级中的竞赛和展览。通过交流, 能够促进学生的反思, 找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三、结语

初中英语教学中, 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方法的应用,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同时,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应用还有效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 培养了多媒体素养, 促进了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信息课程的有效整合, 值得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广宇.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中学英语园地 (教学指导) , 2012 (13) .

[2]姜燕燕.数字化故事叙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中学生英语 (高中版) , 2014 (15) .

[3]李海坤.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设计应用分析[J].中学生英语 (初中版) , 2011 (26) .

叙述身边的故事---钓鱼 第9篇

数字化故事叙述教学通常指的是把讲故事融入交流艺术以及先进信息技术中加以叙述、教学。一般都是以图片、视频、声音或者动画及综合体的形式,将故事生动、形象地表述给学生。其主要目的就是用这种讲故事的方法构建出一套最科学的教学知识系统,并相互间分享、沟通、交流,在故事情节中传输有用的信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激情。

二、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要用途

1. 开发多元化的智能模式

现阶段,初中所使用的英语教材资源基本上都是以人物角色为主,通过最基础的词汇、句子的扩展,慢慢完成教学任务目标。另一方面,教材整体的涉及面是非常广的,而且内容很鲜活、灵动,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需求,数字化故事叙述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会的一些词组、句子以及日常对话相互串联起来编出一个短故事,利用多媒体加入一些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数据,通过视觉、听觉上的一些冲击,可以让学生的发展变得多元化,有更多提升自身素养的机会。

2. 强化媒体应用力度

学生接触到媒体发出的各类信息时,要合理地去选择、去理解,要学会疑问,学会找答案,学会创新,要有一定的评估力、鉴赏力和思考力。初中英语主要是培养初中生综合性的听、说、读与写的能力,用多媒体制作成个人数字化的小故事,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在已学的内容里找到最适合、最合理的媒体技术去应用,并把自己最真实的情感融入其中加以表达。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为了积极创建数字故事的人,变成英语教学的主体,而不只是一名被动接受的学习者。数字化故事叙述通常都是跟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这样,在制作有关课程的数字故事时,要求学生去分析媒体资源、去创造新的媒体作品。通过这种学习,不但能让学生更流畅地使用媒体,还能让他们更有教育价值意义地去学习英语。

3. 促使英语课程进行整合、优化

数字化故事叙述使学科课程跟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化和整合有了一个高效的展示平台。在教学时,一般让学生组成小组来制作相关的数字化故事,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制作成先进的数字化故事叙述内容时,要利用网络去收集资料,精心挑选有用的资源信息,将最终的成果传送、分享给别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整体的阅读鉴赏能力、探析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三、 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初中英语课程里的具体过程

1. 选取学习主题

选取好的学习主题在整个数字化故事教学模式中是第一步。精心选取就是指不拘泥于传统简单故事情节中,而是要融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习惯,全方位地去发展学生,挖掘学生潜能,并结合国家大事、校园热门事件,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英语主题知识。例如,现阶段大家都提倡低碳生活,可以以We can have a beautiful city为主题,让学生分组并按照各自的兴趣去分配任务,寻找资料。

2. 规划学习流程

不管是什么活动,必须要靠团队合作完成。学习如何更好地规划学习流程就可以更高效地将活动进行下去,按时完成教学指标。比如在安排时间时,就要具体考虑到数字故事在制作步骤里的各个时间点;在安排活动时,就要具体考虑工作人员、各环节脚本等,最后大家互动、交流,将教学任务有条不紊地完成。

3. 展开学习活动项目

这一环节是整个数字化故事叙述模式最关键的部分,因为在这一环节里,学生获取了英语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里,学生可以独自展开教学活动项目,还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更可以由一整个班级来实现教学目标。在选取活动形式上,可以参观鉴赏,可以座谈辩论,可以调查搜集,进一步去互动、交流。作为教师,在这个环节里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提高教学质量。

4. 完成小组作品任务

学生按照自身获取的知识加上有用的材料资源开始编写数字化故事大纲,同时再配上合理的个人演讲或者图片、音频,就能大概地完成数字化故事这一作品成果。换句话讲,数字化故事作品的制作和形成本身就高效地体现了学生的英语知识与强烈情感。

5. 展示小组成果并汇报

在制作好数字化故事成品之后,每个小组都要展开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分享,让小组间通过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帮助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平台,让他们去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让他们享受更大的成功。让集体参与到最终评价环节中,使得整个教学变得公平、公正。

四、 结语

数字化故事叙述是目前最为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出了初中生对英语本身的潜能与积极性,对学生动手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教师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并不断地引入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数字化故事叙述这一教学模式的优势凸现出来,达到最优化。

上一篇:《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下一篇:道德与诚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