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长江教案范文

2024-07-05

话说长江教案范文(精选9篇)

话说长江教案 第1篇

重庆是一座古城,早在30前,它就是巴国的首府。古名叫“巴”,隋朝改名叫“渝州”,北宋更名为“恭州”。到了公元1190年,南宋有个叫赵?的人,他先在这里当王,接着又当上了皇帝,双重喜庆,所以,把它改名叫重庆。

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在朝天门的西侧,有许多码头,因而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

重庆并不高,但是人们称它山城。

你看这重庆――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可以说,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市区的最高地面海拔280米,市区的最低地面海拔却只有160米,同在一座城,地面的相对高度竟差120米。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因此,重庆被称作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重庆的主要街道在山城的脊背上弯弯曲曲地延伸着。在重庆,即便在热闹的街区,你也难得看到骑自行车的人,因为骑自行车爬坡实在太困难了。有人开玩笑说:在重庆,有时候是人骑车,有时候是车骑人。

重庆的台阶特别多,它们好像数不尽的钢琴琴键。勤劳的山城居民,祖祖辈辈踏着这些琴键,演奏着生活的交响乐。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过去“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的`地方,如今坐上缆车说话间就到了。

假如你要到嘉陵江对岸去办事,现在不必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了,可以从嘉陵江大桥上直接过江,也可以乘坐架空索道车,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

重庆还有“雾城”的雅称呢!

雾会使人产生扑朔迷离之感,雾像轻纱使人们的生活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气氛。轻轻的薄雾,使这座山城显得格外温柔、可亲。

这里,除8月份之外,好像一年到头总是雾气腾腾,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雾。到了冬季,山城的居民大部分的时间都过着雾中来、雾中去的生活。

重庆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很大,这是雾多雾浓的主要原因。

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四周高,当中低,到夜间,周围的空气冷却变重,促使盆地中部低地的空气也随着变冷。这湿漉漉的重庆正好处于盆地中部偏南,所以雾多雾浓就是必然的了。

雾给人民生活、交通运输带来许多不便,造成了相当的危险。但雾却为柑橘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倒映着万家灯火。江上,还有灯火在移动。

这闪烁的亮光,到底是江上的渔火,还是天上的星星?一盏一点,盏盏点点……

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这就是山城、雾城――重庆的夜……

话说长江教案 第2篇

《话说长江》课文原文

重庆是一座古城,早在3000年前,它就是巴国的首府。古名叫“巴”,隋朝改名叫“渝州”,北宋更名为“恭州”。到了公元1190年,南宋有个叫赵?的人,他先在这里当王,接着又当上了皇帝,双重喜庆,所以,把它改名叫重庆。

如果说重庆的地形像一条长长的舌头,那么朝天门就是舌头尖了。在朝天门的西侧,有许多码头,因而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

重庆并不高,但是人们称它山城。

你看这重庆――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可以说,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市区的最高地面海拔280米,市区的最低地面海拔却只有160米,同在一座城,地面的相对高度竟差120米。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因此,重庆被称作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重庆的主要街道在山城的脊背上弯弯曲曲地延伸着。在重庆,即便在热闹的街区,你也难得看到骑自行车的人,因为骑自行车爬坡实在太困难了。有人开玩笑说:在重庆,有时候是人骑车,有时候是车骑人。

重庆的台阶特别多,它们好像数不尽的钢琴琴键。勤劳的山城居民,祖祖辈辈踏着这些琴键,演奏着生活的交响乐。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过去“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的地方,如今坐上缆车说话间就到了。

假如你要到嘉陵江对岸去办事,现在不必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了,可以从嘉陵江大桥上直接过江,也可以乘坐架空索道车,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

重庆还有“雾城”的雅称呢!

雾会使人产生扑朔迷离之感,雾像轻纱使人们的生活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气氛。轻轻的薄雾,使这座山城显得格外温柔、可亲。

这里,除8月份之外,好像一年到头总是雾气腾腾,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雾。到了冬季,山城的居民大部分的时间都过着雾中来、雾中去的生活。

重庆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很大,这是雾多雾浓的主要原因。

四川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四周高,当中低,到夜间,周围的空气冷却变重,促使盆地中部低地的空气也随着变冷。这湿漉漉的重庆正好处于盆地中部偏南,所以雾多雾浓就是必然的了。

雾给人民生活、交通运输带来许多不便,造成了相当的危险。但雾却为柑橘创造了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重庆的夜,微波荡漾的江面倒映着万家灯火。江上,还有灯火在移动。

这闪烁的亮光,到底是江上的渔火,还是天上的星星?一盏一点,盏盏点点……

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这就是山城、雾城――重庆的夜……

《话说长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府、驾”等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当之无愧、扑朔迷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3、感受重庆的特有风貌,感悟建设者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重庆“山城雾都”的特点及其来由。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把事物特点介绍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想象情境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同学们,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你们知道它唱的是什么吗?这就是《长江之歌》,上世纪80年代,以它为主题曲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创下了中国纪录片的高峰。长江和长江两岸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和人文,每个人都可和着《长江之歌》,循着《话说长江》去领悟它的神奇和博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话说长江》的解说词节选。板书课题。读题。(“话说”两个字提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轻松、舒缓一些。)

2、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一段节选向我们介绍了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重庆市,你们预习了课文,也查找了相关资料,对重庆有了怎样的了解呢?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地图,了解重庆的地理位置。

二、初读课文,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容易读错的字词:隋朝、渝州、恭州、赵敦、舢板、颠簸、扑朔迷离、湿漉漉。

3、前面四个词语虽然不好读,但对于我们了解重庆的历史特别有帮助。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勾画下来,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4、学生交流重要词语,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添加词语,调整板书如下:

3000年前隋朝北宋公元1190年南宋赵敦

巴――渝州――恭州――――――重庆

5、指名朗读第一段,朗读时注意以上词语。

6、不看课本,对照板书说说重庆的历史和名称由来。

7、齐读第1自然段。

三、看图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重庆地形图,指名读第2自然段,师引导其他学生看地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2、齐读第2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第3――7自然段,了解“山城”特点。

1、默读课文第3――7自然段,看看这部分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称做“山城”

(1)势不高,但相对高度大:

最高280米,最低160米,相差120米。(注意作者用数字说明的方法,朗读时要强调这些数据。)

这在我国以至于世界都是不多见的。(学习“以至于”的用法。)

(2)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

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处都是房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意思,想象“山城”景象。)

(3)重庆被称为山城是当之无愧的。

结合以上两点理解“当之无愧”的意思。

有感情的朗读3、4自然段。

B、山城特点

(1)街道弯曲

想象街道在山的脊背上弯曲是什么样子;

理解“人骑车”和“车骑人”。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2)台阶特多

读比喻句,说说句中的“钢琴、琴键、交响乐”各是比喻什么,你能体会到这句话中蕴涵的意思吗?(山城居民祖祖辈辈都在这里辛勤劳作,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今天这样繁华的都市和幸福的生活。)

(3)人力胜天

a、缆车:“睁眼看得见,抬腿走半天”――说话间就到。

b、索道:乘舢板在风浪里颠簸――腾云驾雾似的飘过去,飞过去。(想象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百里青山是重庆的骨架,显示出不畏艰险的勇气与毅力;嘉陵江水的环绕依回,倾诉着重庆无尽的婉约和灵性。而最值得称道的是重庆的雾,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雾的飘渺和温柔。

二、学习课文8――13自然段,了解“雾城”特点。

1、默读课文8――13自然段,说说你对“雾城”有了哪些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A、“雾城”雅称

(1)雾美:

a、轻纱似的薄雾;(体会比喻句)

b、扑朔迷离之感(理解“扑朔迷离”);

c、浓厚的艺术气氛。

(2)雾多:

a、除8月外,一年到头都雾气腾腾;

b、平均两天就有一次雾;

c、冬季大部分时间在雾中来,雾中去;

“雾气腾腾”和“雾中来,雾中去”让你想到了什么?(如仙境般的神秘、缥缈)

多美呀,让我们把这种美感读出来。

B、多雾原因

(1)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大;

(2)重庆在四川盆地中所处的位置。

C、雾对重庆的影响

(1)交通不便,造成危险;

(2)适合柑橘生长。

三、学习课文14――16自然段,欣赏重庆夜色。

1、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象,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生交流,师出示重庆夜景图片,描述图中景象:

入夜的山城,以繁华市区的灯群为中心,街道和桥梁华灯为纽带,万家灯火为背景,构成一片高下井然、错落有致、远近互衬的灯海。那车辆舟船溢彩流光,不停穿梭其间,且依稀飞起喇叭、汽笛喧嚣之声,给夜山城平添无限动感与生机。此刻,分不清满天繁星似人间灯火,还是遍地华灯如天河群星,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真的是如梦如幻,人间天上。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注意体会三个“这是”中所传达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1、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一听。

2、想一想,如果课文先介绍重庆“雾城”一称的由来,再介绍“山城”一称的来历,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借此理清课文条理,将两种写作顺序进行比较,了解并列介绍的方法和详写在前,略写在后的书写习惯。)

五、作业设计。

1、课外观看《话说长江》的记录片。

2、写一亮段话介绍自己的家乡。

板书设计:

5、话说长江(节选)

山 城

重庆 雾 城

话说长江教案 第3篇

两部以讲述“长江”为共同主题的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文本风格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看到不同时代背景下, 解说风格的变化:从以往文学性较强的抒情叙述方式转变为以纪实性为主, 从感性的抒情、描述型解说转变为理性的陈述、叙说型解说, 从中规中矩的描述风景转变为以最贴切主题的人文视角作为切入点。

(一) 从抒情到纪实

《话说长江》中, 抒情风格解说词抒发对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 表达创作者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炽热追求。因此, 在面对抒情风格的这类解说词时配音员会相应的加入朗诵的处理方式。

《再说长江》中纪实而又生动的解说词, 使得声音和画面配合更为协调、完整。例如, 第二集《重上江源》里的这样一段解说词:

从空中俯瞰, 是两条一南一北的现代冰川, 它们均呈锯齿状, 紧紧拥抱着姜根迪如雪峰。在30年前的源头考察中, 以“河源唯远、水流顺直”为原则, 确认了沱沱河为长江的源头。而姜根迪如雪峰正是沱沱河的源头。再经由科学地测定, 长达12.8千米的南侧冰川, 被确定为大江之源。海拔5800米的姜根迪如冰川, 成了世界大河之中, 海拔最高的源头;姜根迪如也在那一夕之间, 随着世界第三大河的诞生, 成为举世皆知的名字。

这段解说词中精确的提到了两个数字, “长达12.8千米”和“海拔5800米”。这样精确的数字在20多年前的《话说长江》里是没有出现过的。可以说, 纪录片的灵魂是其表达的纪实性。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以及新媒体艺术、全息影像技术等的广泛应用, 纪录片也必将会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二) 从风景到人文

如果对这两部“说长江”的纪录片加以细致考察的话, 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叙述切入点的差异:《话说长江》重在展示“风景长江”, 而《再说长江》则重在表现“人文长江”。

在《话说长江》的第六集《成都漫步》中提到了成都人的生活离不开茶和茶馆, 而《再说长江》的第九集《水润锦官城》中也提到了茶馆之于成都人的特殊意义。如:

中国的茶叶世界文明。成都人喜欢喝茶, 所以成都茶馆数量之多, 在全国名列前茅。

在成都, 茶馆不仅是居民休息的好地方, 也是人们交换信息、互通情况、切磋技艺以至进行学术探讨的重要场所。也许是从小养成的条件反射, 有的人还专找茶馆的一席之地, 闹中取静, 睡个好觉, 做个好梦。宋代文豪欧阳修曾经说过“醉翁之意不在酒”, 那么, 我们何尝不能说这是“茶翁这意不在茶”呢?说也说不清楚, 反正, 茶是这里居民的可缺少必需品。

——《话说长江》

评书艺人戴德云说道:“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喝早茶, 听评书是成都人由来已久的习俗。70岁的评书艺人戴德云每天都要在武侯祠的茶园中说书。通常, 这座古城最重要的一段历史就书中的内容, 至于书中说到的皇帝, 他的大墓就在一旁。

20多年前, 成都街巷边的茶馆中, 评书艺人说着同一个历史故事。成都人总是在说书的声音中开始他们每一个忙碌的早晨。除了招呼前来喝茶的游客和街坊, 古街有名的民间诗人宋仲文每天都要用诗话的方式, 讲述成都的历史, 呼吁大家对宽巷子进行保护。

——《再说长江》

以上的两段文字分别是《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中关于成都茶馆的解说词。

《话说长江》解说词直接以成都的“茶”作为切入点, 从而引申出茶馆是成都人的必需品。茶馆闹中取静, 是居民休息的好地方, 可以交换信息、切磋技艺, 并且引用了宋代欧阳修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以衬托成都人对于茶馆非同一般的情感。

而《再说长江》的解说词中从一开始就没有关于茶和茶馆的叙述, 而是以一位评书艺人作为切入点。《再说长江》中没有引用哪位前人的名篇诗赋, 而是以一个普普通通的民间诗人宋仲文作为又一个切入点, 并用一定的篇幅叙述了他自己的故事。用这样长的篇幅去描述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是《再说长江》人本理念的一种表现, 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交融的关系。

二、解说风格变化的成因分析

以上对《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的解说风格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从“话说”到“再说”, 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回望和时间的变迁, 也体现着纪录片本身历史演变的轨迹与两个时代之间的互动。

(一) 发展理念突破

在1983年改革开放进行的过程中, 《话说长江》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里。那时候不管是政治理念、市场经济、人文思想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话说长江》不仅描述了长江的发源的、江水的流向、水流的大小、江边的丰富资源等, 还更多地介绍了长江流域所跨越的山水美景、朝气蓬勃的城市、奇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精神等各个方面。

而《再说长江》便从最新的考古探究成果、人们的文化普及程度、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周围环境质量的提高、长江两岸的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体现出往日长江流域与现今长江流域有了巨大的改变。它打破了以“自然为核心”, 而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它通过生动的故事、丰富的情感的感染力代替通常使用的人为的思想灌输, 使人们对长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热爱。

(二) 摄制技术升级

《话说长江》采用当时国际先进的摄影设备, 拍摄者首次为这条大河设摄制了十分有纪念价值的影像。2004年中央电视台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长江探源拍摄活动。运用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清影像设备拍摄到了很多20年前因技术受限而无法得到的珍贵画面。无论是画面的色彩以及清晰程度方面, 都已经有了跨越性的突破。

在《再说长江》制作的过程中, 我国第一次启用了高原黑鹰直升机对长江的源头进行摄制, 而且其摄制的面积覆盖了64个省市, 其投入投资更是达到了6555万元。运用最新的设备对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拍摄, 其拍摄时间更是达到了99555分钟。《再说长江》摄制组不畏惧自然的阻拦, 不管是长江源头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是高原反应, 都不能停止摄制组的脚步。采用高清摄像机对长江源头壮丽的景象进行了全方位拍摄, 这在中国电视史上还是首次实现。不仅如此, 《再说长江》还第一次运用高清动画和卫星遥感全景展现长江的全貌。

(三) 受众结构丰富

在《话说长江》开播以前,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观众是很少一部分人, 因为电视机普及率低, 电视纪录片作品又少。在20年以前, 我国的电视节目都是用新闻的方式来讲述, 并且只有六个频道供人们观看。那时候的人们不能实时得到最新的消息, 也对长江的了解少之又少。所以我们能够说, 为什么《话说长江》在播出之后得到了观众一致认可, 其部分原因来自于人们迫切想对长江生态环境了解和观看长江美不胜收的风景。

20年以后, 在这个靠信息化发展的时代, 人们能够利用许多方式来了解长江, 所以人们对长江早产生了浓厚的情感。因此, 现在的观众需要了解认识长江不为人知的一面。由于观众知识结构的丰富, 解说的内容可以省略对常识的介绍, 淡化对画面内容的直接解释, 而要运用多元化的解说来深入挖掘纪录片的主题, 表达出画面之外的深层意义, 提升纪录片的品质。

跨越30年时光变迁的两部电视纪录片, 将我们的视线一次一次定格在长江流域。这两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两次大型的记录活动, 也是两次人文考察、两次时代见证和两次创作理念的更新, 宏观地展示出了长江的伟岸与风情。

一部关于纬度线的文明记录, 无意间触碰到了长江流域。而这一不经意的触碰, 便形成了两部无断档的长江记录史。两部纪录片, 印着了30年改革开放脚步下长江流域的发展历程。从技术上的不断更新进步, 到理念上的不断创新求变, 关于长江的这两部纪录片, 是长江源远流长的发展史, 也是中华文明的继承史。

摘要:《再说长江》与《话说长江》面对的内容主体是一样的, 都是长江。而从另一个角度说, 它们又是不一样的, 因为长江变化了。本文将《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的解说风格进行对比, 总结变化趋势, 并从观念、技术、受众三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

关键词:解说风格,变化,成因

参考文献

[1]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2]尹鸿.以创新与开放的名义脱颖而出——解读《话说长江》的热播现象[J].广告人, 2011 (10) .

[3]侯洪, 等.感受经典——中外纪录片文本赏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6.

话说长江街 第4篇

她是沈阳市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随着近年不断升级改造,渐已形成集大型商贸、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商业街。如今,满载历史尘埃的她如凤凰般从烈火中新生,其羽更丰,其音更清,其神更髓。

因历史而存的“繁荣”

长江街被沈阳人称作北行,据说北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自发形成的破烂市场,起初,当地人在路边铺块布摆地摊、说评书、演杂耍、卖鱼卖鸟……后来周围村镇的农民也开始前来贩卖家里多余的粮食、蔬菜、鸡蛋,在河沟里现抓的活鱼等等,大量的人气和相互补充的物品交易,将这里变成一个远近闻名的农贸市场。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修建新奉铁路,设立了皇姑屯车站,铁路沿线及车站附近的商业和居住区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在皇姑屯附近修建工厂,并形成居民区,到了1945年,在碧塘公园西门的原址处,旧物交易市场应运而生,之后又出现农副产品购销活动,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市场。因该市场地处沈阳北部,与当时已有东行和西行对应,故称为“北行”。建国初期,北行的市场规模继续扩大,经营品种也逐步繁多,成为“诚信菜市场”。“文革”期间市场被关闭。到1979年,北行成为全国第一个恢复交易的农贸市场,中国第一批个体工商业户也就此诞生。

关于北行,民间还流传着一个“重孝感恩”的传说。北行附近原来有四根旗杆,每根四五丈高,由大青石凿成。康熙初年,盛京城里的一位李老爹与儿子相依为命,父亲含辛茹苦供孩子念书,自己只以野菜为食。后来,李老爹过世了,这孩子在邻居的周济下进京考试,被封为翰林,人称李翰林。很多年后,康熙因为李翰林的功绩要表彰他,于是他对皇帝讲了自己的身世并请求皇帝表彰他的父亲,于是,康熙准他回家乡为父亲立四根旗杆。

因发展而变的“繁华”

原长江街主要以农贸、日杂以及中低端商业形态为主,辽大老校区、珠江五校、43中学等分布在北行周围。大中学生一直是这里的主要消费群体。因购物环境,业态层次等软硬环境的限制,北行虽名义上是沈阳的第三大商业中心,却不是旅游团和自助游客必到的地方。

2008年底,长江街引进“地一大道”项目,利用长江街地下17万平米地下空间,打造东北首席体验式地下商业步行街。以此为起点,崇山路南、昆山路北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和百货商店、精品店、品牌店、专业店、保险等业态;崇山路北发展软件产业、教育培训、商务酒店等业态;昆山路南发展商务酒店、写字楼、餐饮娱乐等业态。结合原有的碧塘公园开发重点景观资源,发展公园购物和综合娱乐设施。现在的长江商业街开始步入一个新的时代,吸引更多的沈阳人到此购物休闲娱乐。

因文化而兴的“繁盛”

长江街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流淌着独特的文化气韵。它毗邻北运河文化产业带,与清昭陵、新乐遗址、舍利塔文化产业园交相呼应,东有正在建设中的沈阳乐天世界、沈阳天地等大型文化项目。以长江街为中心的皇姑区还将建成北运河历史文化观光带、水木清华网络文化、巴山时尚文化和西部朝鲜族文化四大街区,同时建设沈阳软件出口基地、宁山15创意空间、东北玩具城等文化产业园,依托居然之家、辽歌、辽宁中医药大学等,形成装饰设计、综艺演出经纪、养生保健等优势文化产业,彻底将长江街变为中央文化区的中心。

长江街现正在加紧申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通过恢复四根旗杆等写满了这条街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古迹,集中长江街遗留的文化遗产,提高长江街文化品质,恢复街区原有的城市文化价值。

“地一大道”项目整合升级北行商圈铸造沈阳时尚第三极,新沈阳城市生活地标构成“中街、太原街、长江街沈阳地一大道”三足鼎立的沈阳商圈金三角格局,标志着沈阳时尚商业进入新的时代。

在经历了300多年变迁之后,这条古老街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令人惊喜的发展和改变还在继续大踏步的进行,让人切身体会到一个崭新生命的勃勃生机。

文/王军、姜羞卉

习题:《话说长江》 第5篇

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5课 《话说长江》习题

洪山区街道口小学 王静

一、书法展示台。

二、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三、书法展示。(抄写下面的词语)祖祖辈辈 弯弯曲曲 星星点点 蓬蓬勃勃 层层叠叠

你还能写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

1.重庆还有“雾城”的雅称呢!(引号的作用)()2.这是自由诗,这是交响乐,这就是山城、雾城——重庆的夜„„(破折号的作用)()

3.这闪烁的亮光,到底是江上的渔火,还是天上的星星?一盏一点,盏盏点点„„(省略号的作用)()

五、按要求写句子。

1.重庆并不高。人们称重庆山城。(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2.人们把重庆称为山城。(改为“被”字句)3.重庆是长江上游一个十分重要的港口。(缩句)

武汉教育云资源中心

参考答案:

一、首府 延长 闪烁 促使 好像

二、略

三、略

四、特定称谓 解释说明 语意未尽

话说长江教案 第6篇

一 复述过渡

上一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全文主要内容,还解读了1至7自然段,了解到重庆名字的来由、地形特点和“山城”的特点及其说明方法。我们通过多读和抓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理解的方法,读懂了山城的特点,了解到说明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来了解“雾城”的特点及其说明方法。

二 自主学习

过渡启发语:书是自己读懂的,我们要通过自己认真读书把书读进去,了解雾城的特点及其说明方法。读中还要把优美的语言变成画面,入情入境地体会,从中感受到山城的雾也很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8到13自然段,把能够表现雾的特点的重点词句画上横线,想想雾有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表现特点。学生自由朗读8--13自然段。学生默读8--13自然段,读、画、思结合。3 同桌讨论,交流读书心得。

三 全班交流,理解“雾城”特点及其说明方法。1 解读第8自然段。(1)齐读第8自然段。

(2)提问:这个自然段揭示了重庆的什么特点?(是一座雾很多的城市)“雅称”是什么意思?(美好的称呼)解读第9自然段。

(1)提问:作者为什么认为“雾城”是个“雅称”呢?它“雅”在哪里?(因为作者细致地对雾进行了描写,写出了雾城具有朦胧的美:重点词“扑朔迷离”—雾中的城市看不清真面目,很难辨别清楚是什么事物,给人一种神秘感觉,给人以想象空间;重点句:雾像轻纱使人们的生活......艺术氛围。---比喻句写出了烟雾弥漫如轻纱的自然环境,人们在这种自然环境里干什么都显得神秘浪

/ 4

漫,令人遐想联翩,富有舞台艺术的味道,非常文雅、优雅)请用优雅的朗读读出你的理解。

(2)你从第9自然段里体会出“雾城”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语言体会出来的?作者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表现出这样的特点?(雾很薄--轻纱、轻轻的薄雾;作者在细致描写特点中,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表达出对“雾城”喜爱之情。)(板书:雾薄)

(3)感情朗读训练。指读、齐读,读出美的感受。3 解读第十自然段。

(1)你在自学中认识到“雾城”的“雾”还有什么特点?从哪里读出来的?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特点?

(雾多:有雾的时间长---一年到头、平均每两天一次雾;在雾中生活---雾中来,雾中去)(板书:雾多)作者用列数据(一年、两天、一次)说明雾多。

(2)指导朗读:要把表示时间的词语重音慢读 齐读9、10自然段后小结过渡:课文第九、十两个自然段,运用打比方、拟人、列数据和细致描写的方法,说明了“雾城”的雾具有雾薄、雾多的特点。那么,“雾城”的“雾”的特点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解读11、12自然段。

(1)齐读11自然段后齐答:“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很大”(板书原因)(2)作者怎样具体叙述这个原因的呢?(指一名学生以读代答)6 我们也无数次遇见雾,你喜欢雾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与你的看法相同吗?从哪里看出?

(不便、危险;舒适环境)归纳小结提问:你们通过解读8至13自然段,知道了什么?

A、(知道了“雾城”的“雾”很美,这种美是朦朦胧胧的,体现出朦胧的美!知道了“雾城”的“雾”具有轻而薄的特点;“雾”很多,人们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在雾中生活。知道了“雾”形成的原因是“重庆三面是水,空气湿度很大”)

B.、(知道了作者为了表达清楚雾的特点,采用了细致描写和打比方、列数据、拟人等说明方法。这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 4

过渡语:前面写的多数是重庆白天的景物,到了夜晚,重庆又是怎样一番别致的景色呢?它又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读读14、15、16自然段,边读边把语句变为画面,用心去欣赏重庆的夜景吧。

四 解读14、15、16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14、15、16自然段,边读边想。2 提问讨论:

(1)作者写夜景,主要抓住什么来描写夜景的特点?(主要描写了重庆的灯火)

(2)灯火有哪些特点,你从哪里读出来的?(灯火很多:万家灯火、一盏一点、盏盏点点)“灯火在移动”指的什么?(轮船上的灯火)“......到底是......还是......”是个什么句子?起什么作用?(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子,读了这个句子,就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灯星难辨,更加突出了夜色里灯火之多,火树银花,星光灿烂,美丽无比!让我们运用欣赏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一次14、15自然段吧!)

(3)齐读16自然段,引导语:雾都重庆山水相连,地理环境特殊,且常年烟雾迷蒙,她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美、朦胧的美;重庆的夜晚,无数灯火更是令人遐想联翩,富有诗情画意。作者面对这样壮丽河山,在结尾段连用了两个“这是”,①提问:联系前文想想:“这是自由诗”指的什么?(薄雾富有诗情画意、灯火更富诗情画意,体现出江城重庆是个如诗如画的美丽的自由的古城!)“这是交响乐”指的什么?(重庆的台阶似琴键,世世代代的重庆市民脚踏琴键,演奏着生活的交响乐,具有音乐之美!)②联系两个“这是”想想,结束句“这就是山城、雾城——重庆之夜......”是什么意思?结尾段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意思是说:重庆体现出一种自由的美、音乐的美!作者直接抒情,表达出赞美、喜爱重庆的思想感情。)③这三个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两次省略号,一次破折号,他们各表示什么意思?(第一个省略号表示遐想很多很多;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仍然令人遐想联翩,给人“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破折号用在这里,意思是强调了灯光灿烂的重庆之夜是山城、雾城之夜,不是其他地方的夜晚。)④让我们满怀着对重庆赞美、喜爱之情,运用抒情的语气,有感情地齐读最后段吧!

/ 4

五 回归整体,总结全文。1 浏览全文,想想后归纳出: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重庆的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达顺序安排材料?作者为什么不先写“雾城”,再介绍“山城”?

(3)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重庆的特点?举例说明。2 课堂练习,培养学生总结课文的能力: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重庆的(历史文化、地理知识、自然资源)等特点,展现出重庆独特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赞美、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适时渗透思想教育:我们祖国,像重庆这样美丽的城市何止一个,可以说数以万计!我们的祖国处处壮丽无比,我们怎能不感到骄傲自豪呢?!)

(2)作者是按照(事物的特点)来安排表达顺序的,先写(山城)的特点,再写(雾城)的特点,后写(江城)的特点。(因为雾是因为山而产生的,四周是山,形成盆地,城居盆中;山下有江,重庆三面是水,水多产生了雾。有“山城”才有“雾城”。所以,先写“山城”更合情理。)

(3)为了突出事物的特点,作者采用了(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拟人)和(描写)(议论)等说明方法。检查交流。(指一个学生在小黑板上做练习。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总结教学。(略)

六 课外作业

运用学习到的说明方法写一两段话,介绍自己的家乡,要写出家乡的特点。

话说包装教案 第7篇

活动目标:

1.反对过渡包装,倡导绿色包装;崇尚简朴生活,做一个由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2.知道包装的作用;指导过渡包装会给消费者增加经济负担,会对资源造成浪费、对环境造成污染。

3.能够自觉避免过度包装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能够对过度包装问题提出个人见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了解包装知识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诶大家带来一个好看的动画片,不过再看完动画片后,老师又个小问题,看谁看得认真、听得仔细,能回答出老师的小问题。(课件呈现:播放动画片《买椟还珠》。)

师:珠宝店老板在生意不好时,想出了什么办法? 生:他把珠宝进行了包装。

师:对,老伴把它的珠宝进行了包装,很快有了买主,看来这包装还真有学问,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包装的话题。

师:包装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同学们一定也深有体会。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做商品包装小调查,下面交流你们的调查结果。

生分小组交流。

二、了解过渡包装及其危害,倡导绿色包装

师:今天老师也准备了许多包装产品。想看吗?师:课件展示 这是一支钢笔,大家来猜一猜它的价钱是多少? 师:这支钢笔16.8元。我这儿还有一支钢笔,让我把他慢慢取出来。去掉塑料包装,它还有一层包装,是一个盒子。打开盒子,它还有一层面段包装,打开这层包装,我们会发现它还有一层包装。打开最后一层包装,我们终于见到了这支钢笔。大家发现没有,这支钢笔和刚才那只简装钢笔完全一摸一样,你们猜猜这支钢笔值多少钱? 师:这支钢笔的价钱是68元!(生惊讶)两支完全相同的钢笔,但价钱却相差这么多,多出的钱花在那里了呢?

生:包装。

师:凡事都要有个度,超过这个度就是过度。正如这支笔,它包装用的材料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价值,这就是过度包装。(板书:过度包装)

师:结合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过度包装现象和天价月饼现象,你对商品的过度包装有什么看法?(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过度包装浪费钱。

师:像这样简单、便宜、节省的、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减少废弃物的包装就叫绿色包装。

(板书:绿色包装)

师:通过刚才交流,老师看出来了,你们每个人都是节约小能手。但倡导绿色包装不仅仅是个人得事,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过度包装的危害,倡导绿色包装。下面拿起笔,给你周围的人或者给商品生产厂家提点建议,出个小点子,把你想说的卸载“我的小倡议”一栏里面。来,让我们写一写吧!

学生写小倡议。班级交流小倡议。

三、包装盒的妙用

师:这些精美的包装扔了多可惜啊,可不可以让他们在发挥作用呢?你有妙招吗?

学生交流:可以做小工艺品。

师:你们也可以尝试着自己做一做,记住:只要肯动脑,废物也能变成宝!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过度包装的危害,作为一名小消费者,我们一定要购买绿色包装的商品。

板书设计:

话说包装

过度包装:

复杂、昂贵、精致

绿色包装:

简单、便宜、节省 可回收

变废为宝:

话说长江教案 第8篇

本文从叙事素材、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这几个方面对两部纪录片进行对比研究。

一、叙事素材之比较

《再说长江》与《话说长江》面对的素材是一样的, 都是长江。所要叙述的自然也都是与长江息息相关的那些历史的或现在的人、物、事。23年对长江而言是短暂的, 所以当我们观看《再说长江》时总能看到《再说长江》的影子。

可以说《再说长江》与当年的《话说长江》有着相互关联、前后呼应的关系。它们都叙述了沿江的名山、秀水、胜地以及各地辉煌的历史和改变着的现在。

此外, 《再说长江》与《话说长江》还有一些人物与事件的对应。总结如表1。

虽说这两部纪录片所记录的素材都是长江, 可是关注点却有了明显的变化:《话说长江》更多注重了历史和人文景观, 而《再说长江》更多关注的是人, 也就是说长江的变化首先是长江两岸人的变化。

20年前的《话说长江》还只是在就长江论长江, 20年后的《再说长江》思考的更多, 又从生态、人文、发展等多个领域全新解读了长江。从数据上我们也能看出区别:《话说长江》中描述风光、景色的画面不计其数, 几乎每一集主要都是在介绍长江沿岸的地方及其特色。

而《再说长江》则不然, 除了沿江地理景貌的介绍, 更多的画面给了人, 这些人有游客, 有农民工, 有市民, 有村民, 有船长, 有董事长, 有尼姑, 还有画家等等。《话说长江》中出现人物画面的次数有110多次, 这些人物的身份和职业比较广泛, 人物没有同期声, 只有解说。《再说长江》则不同, 片中人物画面相当多 (见表2) , 单单采访的人物就达145位。每个人物的画面持续时间较长, 而且常常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人物, 素材贴近生活。

二、叙事主题之比较

《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都是大型电视纪录片, 都拥有宏大的主题。不同的是, 《再说长江》在主题的选择上更成熟:既沿袭了宏大主题的特征, 又创新于平民主题。

《话说长江》是80年代专题片的思路, 所要叙述的内容和后期的剪辑都是事先计划好, 没有关于突发事件的记录, 甚至没有一个有明确身份的人物的故事。

而《再说长江》既保留了《话说长江》中宏大叙事的部分, 又以普通人为主体, 在注重宏大叙事的时候又兼顾了平民视角, 透过平平凡凡的人来透视长江的生命力。

从实例中也不难看出, 在《话说长江》中, 只有寥寥几个通过解说员解说的故事:“四川茶馆喝茶听戏”、“张永寿先生剪纸”、“葛洲坝建坝过程”、“日本人参加龙舟比赛”、“抗洪过程”、“人们做陶瓷过程”、“游客登顶黄山”、“万吨海轮的故事”。在《再说长江》中则有不胜枚举的大大小小的, 国内国外的, 过去和现在的“大人物”和“小人物”的故事, 可谓集集讲故事, 甚至通篇讲故事, 例如《告别家园》、《他乡故乡》以及《金沙流韵》等几集都是。

三、叙事结构之比较

《再说长江》是一部大片, 共33集990分钟, 涉及长江源头、中游、下游的地理环境以及几十座城市的景物和几十个人物的故事。

于是它采用了纵横交错的结构。以纵为中心, 按长江的走向, 从西向东, 多方面的内容形成一条纵向主线, 鲜明体现了长江的地理特征。然后提炼出多个关于长江及其流域的内容, 包括城市、城市中的人物为横线。在适当的时候, 纵线与横线交错, 形成总体结构, 使其33集的每一集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小纪录片。

《话说长江》是一部风光纪录片, 共25集750分钟, 它的叙事结构很有条理, 顺序很清晰:长江源头———上游———中游———下游———入海口。

《话说长江》首先将自己定位成风光片, 无需过多考虑人文因素, 所以条理和线路单一。和《再说长江》纵横交错的结构相比, 《话说长江》应该只能算是单一的纵结构, 主要通过主持人贯穿起来, 形成一种单一的空间结构。

四、叙事语言之比较

《话说长江》之前的纪录片, 大部分属于政论片和风光片的范畴, 其特点是画面加解说, 辅之以适当的背景音乐。《话说长江》总体上仍然采用的是这种模式, 但它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 启用主持人进行解说。

中国纪录片创作在90年代初进行了一场革命, 提出了一个“同期声”概念。

《再说长江》就是这样找到了自己的路———纪实。纪实就是运用特定的电视语言, 强化电视节目的真实性。《再说长江》中, 编导们采取的是弱化画外音的方式, 淡化解说中的情绪, 很多场面就是用的同期录制的原音和大量同期声采访, 让普通的渔民、移民、市民自己的声音, 来告诉你他们自己的故事。

字幕作为对画外音的补充, 有着重要的作用。字幕越多, 以文字传递的信息则越多, 则越能在纪录片中淡化画外音。

首先, 如表3所示:《再说长江》中有同期声的数量约是《话说长江》中的5.3倍, 字幕约是它的3.5倍。

至于背景音乐+解说, 在两部纪录片中运用都 (下转第174页) 多, 《话说长江》中集集都是以背景音乐+解说的形式呈现, 而在《再说长江》中, 该形式有所弱化。

弱化表现有二:1) 故事性的记录变多, 无需太多背景音乐辅助。2) 同期声与画外音之间的组合变化增多。

表4则将《话说长江》中的同期声和画外音细分, 比较之下, 更能反映出画外音在其中的比重之巨大, 而同期声之稀少。

这些种种的纪录片叙事上的变化都反映了中国纪录片本身的一种发展, 也反映了中国纪录片不断与大众传媒要求相呼应的趋势。目前中国的纪录片还处于发展的拓展期, 未来更要注意与国际的接轨, 警惕走上边缘化的误区。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教案 第9篇

河北远洋希望学校

景玉姣

【活动目标】

1.通过讲述、评价、辩论风流人物及其业绩,练习口语表达能力。2.通过讲述和评论风流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能力。3.激起对风流人物的景仰、渴慕之情,培植理想主义信念和远大抱负。【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生对伟人求学经历、创业经历、精神品格等的了解,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树立目标后拼搏进取的精神,同时,处理信息的能力。

难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深化和发展。【教学理念】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 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综合练习法,并注重了学生自我评价方式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音画结合情境导入

看三国演义图片剧照,倾听《三国演义》主题曲,用壮阔的画面和雄厚的音乐把学生思想引入特定的情境中。

师导语: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主自强、不畏强暴的唐雎;为报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少立大志、后又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的陈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国家危难之时,坚决反抗侵略的英雄辛弃疾;被誉为“旷古烁今第一才子”的苏轼……古今多少事,多少英雄豪杰都付笑谈中。这些“千古风流人物”对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堂课,来感受风流人物的风采吧!

学生集体朗诵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诗词和毛泽东的诗词(多媒体投影显示)。

研讨:什么叫“风流”?什么样的人物堪称“风流人物”?他们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风流人物”特点:(1)、建功立业的人物(2)、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人物(3)有才学而又不拘礼法的人物。

二、多媒体出示题目,明确四大环节。

题目:《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板块:

1、数风流人物

2、说风流人物

3、评风流人物

4、写风流人物

第一环节:展示英雄排行榜——数风流人物

让各小组把课前活动准备的十位英雄人物列举出来,并提示:

(1)你心目中的英雄都有哪几类?

(2)排在第一名的是谁,你为什么这样排列?(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环节:领略人物真风采——说风流人物

引导各组同学依照本组选定的角度范围的风流人物进行“展示”(每组任选一个角度,组内同学互相补充)。可从领袖风采、忠臣良将、艺术才子、思想科技名人、革命英雄、商界巨子、家乡名人等不同方面任选,也可以按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等分类选择,并且按照古代、近代、当代来分类。展示方式由各组自定,如讲故事、说成就、读名言、颂名篇、做访谈汇报、英雄事迹解说或演讲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倾听,点拨其它小组学生听后发表个人见解。

在风流人物的筛选、讲述中,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

一、人物的涵盖面要广,不仅有伟人大家, 也可以包括现实生活中在某方面堪称“风流”的平凡人物;对于学生们普遍崇拜的某些球星、歌星,教师不做粗暴拒斥,而要因势利导。在上述过程中,丰富学生对于“风流”和“丰功伟绩”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各种“风流”和“丰功伟绩”进行分类和概括的能力。

二、选择和介绍人物时,牢牢扣住“风流”二字,不断强化学生对“风流”的思考,不要泛泛地谈论“偶像”、“英雄”。每小组展示3-4分钟。

第三环节:评古论今话英雄——评风流人物

引导各小组选出一位典型的风流人物进行评价,并指导学生评价人物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多层面去评价,做到理解与批判的辩证统一。其它小组如有不同意见,还可以补充或论争。时间每小组3—4分钟。

第四环节:落笔千言写英雄——写风流人物

指导学生针对历史人物的事迹影响、精神形象和及个体心灵对话、评价作进一步整理,用精美语言编织写成短文,在班上发言。拟写短文的要求如下:

1、可以从某个伟人的名言中提炼出观点,写成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鲜明,论据有力。

2、可以评价某个伟人,结合其主要经历和作品来谈。要求:言之有据,观点鲜明。

3、可以根据搜集到的材料,通过自己想象,编写伟人某个时期的生活故事。要求:想象大胆,情节合理。

4、如果要你选择一位伟人和他对话,你会选择谁,说什么。要求:内容充实,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另外,鼓励学生寻找其他新的角度挖掘素材,写出有新意的作文。可以引用搜集到的材料,但不能完全抄袭,文章要有创新精神。写作时间:10分钟。

三、评价总结

由评价组宣读综合评价的结果,做这次活动的综述报告。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言结束后发表个人看法以作引导。

四、教师结语

我们知道:不管是领袖,还是平民,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商海巨子,只要他们是为了当时国家的进步事业做出了贡献,都是风流人物。我们要学习他们,以此激励自己前进,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也做出应有的贡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攀巨人铁肩,育完美人格”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争做未来的“风流人物”!

五、课后作业

1、根据搜集整理的信息,扩写成6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

2、把本组整理的名人信息,分类编写成名人档案集。小组评比。

课后反思:

《好读书 读好书》

河北远洋希望学校

景玉姣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能学习名人刻苦读书,会选择优秀书籍,懂得一定的读书方法,在阅读中实现“求知”的愿望。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好书,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 学生的精神世界。

3、通过活动,增长学生才干,提高学生搜集积累资料的能力、口语交际能 力及写作能力。

【教学安排】

学生利用一周的课外时间搜集资料,作好活动准备。

课内活动时间一课时,设计了三个主题: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课后作业以练笔为主: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流程 】

图片导入新课——好读书 读好书 读书好

(我们今天要进行的是综合性学习。首先要请同学们观赏几幅图片,想想:你认识它们吗?——巍峨的长城、雄伟的布达拉宫、神秘的埃及金字塔、美伦美奂的雪莉歌剧院、钢铁巨人埃菲尔铁塔„„这些名胜古迹、著名人物,跟我们距离了遥远的时空,可我们见到它们却像见到了一见如故的老朋友,你们说这是为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认识了解它们的?

是的,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就是心灵的远游,它能引领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领略古今的风情,使我们“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今天,我们就请来了这位尊贵的客人做我们活动的主角。围绕它,我们设立了三个主题的活动:好读书 读好书、读书好。下面我们首先要进行的是第一个主题:好读书——学名人手不释卷)

二、教学过程:

一、成立合作小组

1.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向学生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需阅读、理解和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学习的程序。给出例子,回答学生的质疑。

2.有效合理的分组。

(1)小组人数:4~6人

(2)小组成员的构成:由师生共同参与决定。原则上应包容好、中、差三个层次与男女生两个层面的学生。(因为在学生能力差别大的小组内更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和多样化的思考,能给出并接受更多的理解)在空间位置上应以彼此距离接近最好,以便于沟通交流。

(3)任务分配:让小组中的每个组员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通过承担互补或互联的任务,使小组成员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3.调查小组成员读书情况,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学生可参照第五单元调查报告写作方法的介绍)

二、教学步骤

(一)课外合作学习部分 活动一:名人与读书

1.由小组内各成员依据自身优势和特点,通过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经验和趣闻轶事。同时,鼓励学生注意利用社区资源访问身边的有关人士,如图书馆馆长、书店经理、政府官员、学校校长等,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2.小组根据组员的特长和资料搜集情况,选择其成果展示的方式(“名人读书名言”的集子、“名人读书经验”的墙报和手抄报等),并由学生动手制作。

3.组织一次组内的“名人读书故事会”。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活动二:读书大家谈

讨论话题包括: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关系?怎样理解“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如何看待网上阅读?(也可由学生自行设计其感兴趣的话题)

1.由各小组根据其小组成员的意向确定研讨的话题。2.学生参与活动的步骤是:

(1)联系实际,研究、提出自己对这一话题的看法、观点,以及支撑的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可以引用名人包括身边名人的言论证明自己的观点);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兴趣、方法、习惯、对书籍的选择)。(2)在小组内开展交流,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智慧。

(3)认真听取同样的意见、观点。

3.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整理出一份代表小组意见的材料,并选择一名组员准备参加班级内的交流。

(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思考、解释、倾听、综合和分析,并领悟一些读书的心得)活动三:与书籍结伴而行

读:小组成员以自主选择或同伴推荐的形式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教师可建议学生选择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书开展组内阅读,以有利于产生共同的话题)听、说:与小组成员交流,报告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写:撰写关于读书的作文(摘录、体会、改写、缩写、部分内容扩写、文章续写等),重视学生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表达,同时要求他们的作文在组内进行交流,并经过小组内1~2位组员的校订(包括错别字、词语的使用、病句等的订正,对文章构思、材料的选择等的建议),并在文后签下校阅同学的名字。建立相对固定、较为长期的读书小组:确定成员、拟订保障制度。

(二)课堂活动部分

导入:Flash音乐画面──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显示几则关于“书”的名言:

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

──刘白羽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读不同的书可以有不同的收获: 1.开卷有益;2.有益之书“多读”“广泛读”。引用培根的《谈读书》中名言:照应此主题──喜好读书,读有益之书。

板块一:名人与读书

1.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名人读书名言》集、手抄报、格言书签等。2.听故事、说感受。(有可能的话,放录音、看录像;听电台、电视台讲名人读书故事──了解故事,学习讲故事的方法)

3.全班活动,每组选派一名学生在班内交流,完后,请其他组学生谈听后感。形成班级的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讲一个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其他同学谈自己的 体会)

板块二:读书大家谈

1.各小组派出同学阐释对“怎样处理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关系?怎样处理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的关系?如何看待网上阅读?”等问题的看法(可引证身边名人的观点),开展班级内的讨论交流。

2.同学们向被邀请的教师或作家、计算机行业人员等,进行现场的访谈和咨询,请他们谈对以上问题的看法。

板块三:我们怎样读书

1.小组读书情况的调查报告。

2.读书的故事(学生作文展示)。

3.好书推荐(两分钟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4.向同学推荐本组建立和拟建的中长期、相对固定的读书机制。

小结:

小组活动小结:(同学的自评或互评)商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展示学生成果:《名人读书名言》集、手抄报、格言书签等。

教师小结: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

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优秀学员图文下一篇:华为hr给应届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