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文

2024-07-2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文(精选10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文 第1篇

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不能正确估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自己不“认识”自己。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是很有道理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要原因是心理上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心理常常使一些同学偏激,喜欢怀疑和争论,缺乏虚心请教精神,非常自信,行动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中间有的看问题总是抓住一点就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么好的不得了,要么坏的一无是处;有的则把教师、家长对他们的教育和忠告视为对其独立性的一种限制,因此往往听不进去,并在心里上产生反感。无数事实证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就好比是“盲人骑瞎马”,很难办成大事。

民间有“当事者迷”的说法,这不无道理。要使学生不“当事者迷”,能正确认识自己,教师和家长应帮助他们学会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不足之处进行客观判断,多听听别人对自己的真实的评价,这样把两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就能比较准确地认识自己。同时,还应学会自我控制,学会辩证地认识自己,即自己既不是完美无缺,也不是一无是处。在肯定自己的优点,发扬自己的长处的同时,应努力改掉自己的缺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可能的话,还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

再一个就是经常严格地审视自己,既不自我欺骗,也不放纵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要有一定的约束,克服心理上的偏激。

常言说得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就是聪明的人。如果我们的小学生都能学会认识自己,勇于创新不断进取,那么将来伴随他们的一定是成功。

做为小学老师,我们应该抓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做正确的引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文 第2篇

在农村学校,农村孩子写作文无疑是一座难攀的“山”,写出让别人称赞的好作文更是少得出奇,通过读过这本关于小学生写作的这本著作,我受益匪浅。我想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说真话。

离开生活,无疑是学生说瞎话,或照搬别人的作文,使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可言,更谈不上说真话。所以作文课上,引导学生的习作要与社会、与生活紧密联系,相互沟通、引导学生把生活中感人片断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只要是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哪怕是一句话,都应该对学生大加表扬、鼓励。这样,学生就会由一句话发展成一段话,直至一篇,这样,学生就会在作文中找到乐趣。记得在《记学校的劳动》一文中,我班的好多学生描写了那场激烈的劳动场面。学生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就不会有这么精彩的描写。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发生了许多事虽小,但很有意思,就是很好的题材,只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活跃的课余生活也是学生写作的丰富的素材,只要加以提炼,就可以写出很好的习作。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多角度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学生会学会真实要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生会写作文,热爱写作文,这样的写作会比仅仅

在课堂上完成一篇作文有意义的多。所以,要坚持作文和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胡编乱造,假情假意。

二、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值得去写的人和事,虽然天天经历,天天说,天天见,但学生很容易忽视这些人和事。习惯成自然,觉得没什么可写,当别人写出精彩的文章后才发现这样才能写出好作文,原因是学生没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认真的心。首先,老师要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的人和事,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如:这些事物有什么特征?与类似的事物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观察过程中学生会突发奇想、产生灵感。就我班学生王旭来说,不认真写作文,每次作文都是抄几段交上来,为此,我非常着急,但还是耐心认真地引导,让他对身边的事进行观察,写自己最想说的,最后他的作文也有很大进步。

三、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有创意的表达。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文 第3篇

写作是一种出自学生内心的书面表达,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将内心的思想感情准确完美地表达出来。因而,作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技巧训练的过程,还是一种思想和人格培育的过程,一种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心理调节和疏导的过程。科学的作文教学策略,可以将种种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因素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达到使学生在表达和表现自我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激励自我,否则,就会对学生造成一些心理误导,从而使学生陷入一种不良的心理境地,甚至造成恶性循环。

我曾在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立意上心理方面的缺失现象,而且,这种情况在作文中反复出现。

情趣。在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配有音乐的画面,在幽蓝的夜空中,闪烁着一颗颗星星,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提着小灯坐在月亮上欣赏美丽的夜空。接着,我用清晰、轻柔的声音朗读课文。这样,美妙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快就把学生带入情境,仿佛自己就坐在月亮上欣赏美丽的夜空,同时更营造了朗读的氛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诱发了学生朗读的热情。

2.评选“朗读之星”,激发朗读兴趣。

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长时间枯燥乏味地读书会让学生对朗读产生厌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我实施了评选“朗读之星”的活动。听说要评选“朗读之星”,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个个把小手高高举起,跃跃欲试。从中可以看出,读书的兴趣已在他们心中激发。于是,一个个“朗读之星”在热闹的气氛中产生了。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享受着朗读带给他们的成功和快乐,同时朗读能力也得以慢慢提高。

3.消除朗读障碍,激发朗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小朋友由于学前教育不一致,或者家里学习环境不同,一个班里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孩子识字快,读得绘声绘色;有的孩子认字慢,读得干巴巴。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调动每个孩子的朗读兴趣呢?为此,我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愉快的朗读氛围,当学生读得不好或读错时,不批评,而是耐心地建议:“你读得很认真,如果你能再看清楚一点,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再把这句话读一遍,好吗?”使学生打消怕读错的顾虑,消除紧张的情绪。

三、还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喜欢读

试想自己在读小说时总是自己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想就怎么想,可是联想到我们的教学却不是这样,往往喜欢把学生牵在一块儿,语文课这样的“限读”学生哪里还会开心,更不用说谈个性朗读了。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喜欢读。

1. 语文课中的第一次读由谁来。

我想这个问题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决定。在语文阅读中不乏有学生朗读好的,所以课始他们总会自告奋勇地承担范读

例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他拿着学校发的饭票去灶上就餐,炊事员一看是饭票(国家财政资助)就给了他一个露水馍,他是多么的不高兴,但是没有办法啊,因为是学校发的饭票,只能在这里消费。他咬了一口,馍里边竟然有一根头发,于是他就把馍扔了。接下来是一通议论、指责。读罢此文,使人有难以名状的无奈与尴尬。

我在讲评时把这篇文章当作失败的例子来处理,我说你拿到露水馍时观察非常细腻,议论也非常到位,而且选材也非常精确,但这样好的材料在立意方面出了问题,假如把拿到饭票时的所想所感写出来感恩党和政府,文章将会是另一种面目,学生拿到饭票是麻木还是感恩这是教育契机之所在。

人们通过语文活动,使自己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同时通过语言交流而存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

语言是人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如同水和空气,看起来似乎在人之外,其实它充盈在人的体内外,被吸收为内在之物,又排出人体之外,吸收进来的是语言,排放出来的是个人任务,有时他们还会主动提出让老师来读,那么我也会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样一来,班中多的是不同风格的小老师,对孩子的主动学习很有帮助。

2. 多让学生自己去评。

孩子们在听别人朗读时,内心的感受是不同的,他们有权对这位学生提出欣赏或提出不同看法,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感受来评判这个孩子是好还是不好,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去评,在评中学会读。如:你觉得他哪里读得好,你能读一读吗?你认为应该怎么才好呢?当然,对低年级的朗读评价我们主张以读好字词入手,并以发现学生闪光点为评价目标。

3. 多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目标。

一篇课文到孩子的手里,他就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读法。教师不要就课文中哪个句子、哪个词语应怎么样读得死死的,应让学生自己通过多次的朗读来表达。

四、掌握朗读关键

在朗读时,把带调的字的音的调值读正确是朗读能力的关键。低年级课文注的音都是变调后的音,因此,在朗读训练时,只需按注好的声调去读,不必再考虑变调。在四声调值中,关键让学生掌握二声和三声的读法。学生在自读时,常把二声与三声混淆,为此,在训练时师生边读边用手势示范二三声的调值区别。在读二声时,让学生把音读到位即可,快速完成;在读三声时,在调值中有明显的拐弯。对于这些关键的音节,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轻松积累,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感悟语感,促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

1. 用适合句意的语气读出语感。

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朗读语气,语感色彩也各有特色。然而,低年级学生最不容易把疑问句、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等句子的语感读到位。常见的是把所有的句子都读成陈述句的语气。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句子时,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的教学形式是必要的。

2. 突出句子中重点词语的语气。

句子中体现句意和语感的词要读得重些、响亮些。

3. 读好不同角色所表达的不同语感。

当文中的角色不只一个时,就要弄清角色,把握不同角色的正确语感,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语感训练。

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师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胡菊红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利用案例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师数学教学中的优势,并对其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师数学教学优势问题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更加突出,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中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它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合理地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中师数学课堂教学,是中师数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课题。

一、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这对于中师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几何,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给数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它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在师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或再现生动具体的形象或场景,揭示数学知识的背景,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和环境中充满激情地学习。例如,在讲“数列极限”的概念时,我利用动画演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描述数列{1},让学生

2n

的“言语”,这“言语”就带有你自己的特征和性情,每个人每一天时刻都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生活和成长。

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无非就是把学生带进一个由语文构成的精神大花园,让他们自己在这个大花园中汲取营养。让他们自己鉴别美丑妍媸,让他们自己在这里耕耘,并开辟自己的精神花园———这正如孔子的“杏坛”,也如同巴拉图的“学园”,这里只有骀荡的春风和满园的桃李,只有朗朗的书声和交谈的笑语,师生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如果不向这个理想前进,那么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由此可以看出,作文教学的过程,是促使学生进行心理自纠的过程,也是促使学生心理健康自我完善的过程。作文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从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赋予了语文教学所应承担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在这方面的作用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我认为构建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桥梁是必要的。

首先,作文教学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暗示性、引导性的作用。教育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暗含在学科教学当中。换个角度来说,学科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暗示性教育作用。作为与学生心理状态有着直接的紧密联系的作文教学,这种暗示性作用更为突出。“言为心声”,从课程本身的特点上看,作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怎样“言志”的,同

730000;甘南师范学校,甘肃甘南747000)

清楚地看到数列的项1随n的增大,无限趋近于0的过程,以及

2n

数列{1-1}的项1-1随n的增大,无限趋近于1的过程,从而使

2n2n

学生深刻理解数列极限的含义。

2.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生动的教学课件能使静态的信息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有的表现力、感染力,有利于学生建立深刻的印象,从而准确灵活地掌握知识,同时,教师也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例:在解析几何中讲解“椭圆的定义”时,利用课件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教师无需过多地说明,学生就能理解椭圆的定义及“两定点的距离小于绳长”的原因。

3.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在课堂上,学生可通过观察课件演示、动手操作等活动,从动态信息中观察、探索、发现、归纳规律得出结论。例如,在教学“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课时,教师可利用课件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y=sinx、y=Asinx、y=Asinωx、y=Asin(x+φ)和y=Asin(ωx+φ)的图像,并设计它们之间的动画变化过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能归纳出以上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以及函数解析式中常量A、ω、φ对图像的影响,并对此内容有深刻理解。

时也是引导学生言什么样的“志”的。健康的心理是尊重公共社会价值观念的,而公共社会价值观念又都是隐含在作文的“命题”之中的,因而,每一个作文命题的确立都“悄悄地”融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暗示性引导作用。

其次,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健康心理自我构建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将自己的知、情、意,形成书面文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被充分地激活,而作文教学活动则又将这些被激活的因素通过筛选整合,甚至是重构,条理化为一种成熟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学生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构建成一种适合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健康心理、任何一种健康心理的形成都不仅仅是“导入”的结果,还是“导出”的结果。“导出”的过程必然包含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化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本身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依靠“内力”,完成了健康心理的自我构建,于无声处铸灵魂。

最后,作文教学的过程也是健康心理的扩展延伸过程。作文教学不仅使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内化”和“外化”,而且使得健康心理得以扩展和延伸。学生在完成健康心理自我构建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评判标准,以这一评判标准来推论周围的人和事,必然使得这种积极效应远远地大于个体心理健康自身,使其具有社会化意义。在作文教学活动中,以明示性的方式提出积极引导后,其“健康效应”就在不知不觉中弥散开来。

小学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作文教学;小学

一、结合生活,巧妙命题

小学生随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对社会生活观察不细,阅历不丰富,在写作时经常陷入“无话可写”的苦恼之中。教师可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扩大命题范围,从学生生活出发,化大题为小题,化深题为浅题,在形式上做到自由活泼、灵活多样,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深刻、多角度、创造性地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这样,在帮助学生解决写作题材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如教学想象作文《纸团疑云》时,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展开合理想象,然后续写。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说这可能是故事的主人公王力同学事先准备好的答案,打算考试时偷看的;有的说这也许是同学丢给他的答题纸;也有的说这也许是他自我勉励的话,等等。这样的作文课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诚实的品质。

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有的学生会出现考试焦虑、厌学、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我们知道,小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于是,我有意识地布置了一些针对性的作文练习,让他们充分宣泄不良情绪。

二、心理日记,大胆倾诉

巴金说过:“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通过心理日记大胆倾诉自己的烦恼、痛苦,鼓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自主意识和耐挫折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日记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效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向上、合群、自信、自主的健康人格。

如我班一名男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发现我是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人了,没有一个人喜欢我,我也想做个人人喜欢的人,但我一无是处……”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自我认识是否准确客观,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小学生却不太会思考、反省。于是,笔者在其日记后写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其实你也不错,这篇日记就写得语句通顺,很有真情实感!你还是我们班劳动最积极的,有一次,你还主动帮助一年级的同学,老师就很喜欢你呀!”随后,又通过谈心委婉地指出了他身上的一些缺点,告诉他该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改变自己、超越自己。现在,这名学生已毕业两年了,但每年的教师节都会以贺卡或者短信的方式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三、推荐发表,享受成功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满足学生发表的愿望,如选择作文在班上朗读,在板报上选登,在广播中播出,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們更强烈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次,我班作文水平一般的小夏写了一篇题为《赶猪》的作文,我觉得选材挺新颖,经过润色后,投到了报纸《今日德清》上,没想到竟然发表了,他捧着报纸时的欢喜劲,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两天后,他又写了一篇作文《我的作文发表了》,令他没想到的是,竟然又发表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不仅让他的写作水平提高了,更让他树立了自信心,这份自信将陪伴着他获得更多成功。

四、作文修改,学会合作

完成一篇习作,学生不仅要付出个人努力,还要善于吸纳他人优点,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间交流合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过程。但要想使交流合作真正收到实效,就必须教育学生养成谦逊、真诚的态度。在作文的合作修改中,学生能学会主动地从同学的观点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对于同学的作文,也要求他们进行真诚、合理的评价分析,从而在小组修改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五、游戏作文,趣中明理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笔者试着采取以心理游戏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游戏作文课方式,在游戏中优化学生心理,形成了“游戏导入—指导习作—潜移默化—提升自我”的游戏作文模式。

在《亲情测试》的心理游戏作文中,当学生一次次提笔划去自己最爱的亲人的时候,连班里最调皮的学生也放声大哭。写得生动、具体,更重要的是真切认识到了亲人无时无刻不在给予自己爱与温暖,而自己却不但没有感觉到,有时还会不理解。这样的作文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培养了学生感恩的心。

六、恰当评语,以情交心

作文批语是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最好途径。每一本作文本都是一面影射学生心理的镜子。当学生袒露了心迹,老师就应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批语:或鼓励指点,或认同肯定;或娓娓化解,或慢慢诱导。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聊一聊,适时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情绪调控法、放松法、减压法、角色互换法等,使学生的学习心理、交往心理和个性品质得到不同程度的优化,逐渐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增强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增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又贴近了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学会写作文的同时,又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事,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文 第5篇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杨建国067300

关键词:作文心理教育

内容提要:言为心声。作文,是写作者个性的展示和心绪的流露,同时,学生的作文中也反映出了若干心理问题。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为他们点燃希望之灯。

一次课堂作文教学后,我收上了这样一份作文:

撩起那阳光的衣角

周国平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同样,每一个人都有一片天空。我的那一片在阳光底下,被阳光簇拥着,被阳光呵护着,只有撩起那阳光的衣角,才能清楚地看到她。

--这里有自由。

这里的我,就是那旷野上追逐蓝天下秀峰间飘逸白云的骏马,放任马蹄纵横驰骋,在绵绵的绿地上铭刻追逐者的倩影,但没有任何羁绊;还是那晨曦里悠闲踱步的飘逸的薄雾,偷偷地蒙上小草的眼睛,留下我晶莹的泪滴,轻轻地挥一挥衣袖,撒下朦胧的上好的绸丝。这里绝对没有侵略与被侵略、占有与被占有,当然不会有恃强与凌弱,只有调皮的清风时而胳肢胳肢鼾睡的小草,惹得小草生气地扭转着身子使劲躲闪--小草不去理会它,更不去和它怄气。

--这里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不必时刻防备什么,大地已经挽起胳膊将万物热情地拥抱;也不必去刻意雕琢什么,这里最崇尚“清水出芙蓉”。单纯、幼稚、温柔的浮云飘然掠过,情意绵绵,有时还默默地守侯在山石的头上,久久地,久久地,流连忘返,有时蹲在小树的发间,惯看秋夜春风,甚至皓首不渝。在这里,素淡的野花漫山遍野,悄然滋长,尽情绽放;泉水丁冬,和着优雅的音乐一路欢歌笑语,一年四季奉献清凉;鸟鸣虫吟,齐奏着自然的交响乐章。静静的柔柔的月光下,就连那点点银亮的星星似乎也绽放着馨香。月光弥漫,如烟似雾,轻轻地浮在山坳里溪面上。月影下的仙人“拿瓶盛装月白,拿釉描绘风影”。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地灵动,如此地纯然。

--这里充满了阳光,充满了爱。

这里是太阳最宠爱的地方,没有吝啬、贪婪,也没有过于慷慨的炽热,只有和蔼的温馨,只有包容宇宙的大度。粗壮的树干搀扶着纤弱的藤萝,藤萝把自己完全交付给粗壮的树干,还为树干编织了美丽的绿衣:彼此搀扶着提携着,甜甜蜜蜜,一起享受阳光雨露。潺潺的溪水静静流淌,肥沃大地,滋润小草,也在和谐中享受自然的关爱;憨厚的怪石点头致意,由衷地感激溪水的奉献。

--这里充满诱惑。

当我稚嫩的心灵疲惫不堪时,当我彷徨失望时,当我痛苦、沉沦、绝望、孤独无助时,那阳光的衣角就诱诱地撩起,诱我走进那一片自由的自然的属于爱的世界里;而且一去就不想回。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应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高中生自闭症的案例。病理学上的所谓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发育紊乱,这种情况有时候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能观察出来,但通常要到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才能确诊。其特点是交流障碍、不能与人交往和缺乏想像力。自闭症可分分为三种类型:自闭性自闭症、高功能性自闭症和非典型性自闭症。目前,在我国有千分之一的儿童患有心理自闭症,儿童多于成人。案例中的作者属于典型的高功能性自闭症,多是后天形成的,大多与个体的生存环境、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学习与工作的能力有关,其结果大多容易导致个体的孤僻、冷漠,甚至缺乏生活的.热情,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是绝望。

在后来的追踪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生的这种高功能性自闭症首先与其学习环境有关。她所在的班级是一个班风严谨、学习成绩优秀、竞争激烈的优秀班级,每次月考后,班主任老师都要根据成绩重新安排座位,每次她都被安排在教室最前面紧贴黑板的位置。她觉得她是被老师们忽视、抛弃的学生,因而整天沉默寡言,上课从不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更不愿参与任何集体活动,而是拼命地读书,借此躲进“象牙塔”里。其次,与她的幼年成长环境有关。幼年的她,家境比较贫寒,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奔波在外,她与哥哥常年生活在爷爷奶奶家。在爱严重缺失的成长环境中,她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很少有要好的小伙伴,更没有正常的人际交往。此外,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她很早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一切都得靠自己打拼,因此性格相对来讲比较孤僻,不愿与他人合作、交往。了解了这些后,我们反复研究她的作文,主动找她谈心,鼓励她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并通过谈心、集体活动来观察她,最终为她点燃了希望之灯。

首先,我们积极鼓励她正视现实、正视自我,勇敢地面对挫折。我们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观看残疾人奥运会,阅读海伦凯勒的人物传记,然后组织大家积极讨论,明确挫折的积极作用,正视挫折,感谢挫折。

其次,我们积极引领她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尽管古今中外有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有着高功能性自闭症,他们也曾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是,当今时代是积极倡导合作、发展的全新时代,因此,我们反对人为的自闭。为此,我们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围绕“交流合作发展”展开广泛而深刻的讨论,每期墙报专门辟出自由论坛栏目,及时交流大家的意见和看法,开展相关内容的演讲比赛,提高大家的认识,统一思想。经过这样的一系列活动,有着自闭症倾向的她开始变得乐观、积极,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流,而且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合作意识明显增强,生存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6篇

一、什么是健康

健康一词,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多限于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躯体发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很少考虑心理方面的健康。例如,《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对健康的解释为:“(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把健康界定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人既是一个生物性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个体。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7篇

十年的生本教育实验,让我深有感触。生本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自然真实,轻松和谐,就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简简单单教语文,踏踏实实学做人。生本教育提出,“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学习既是儿童的本能,也是儿童的需要。做母亲的不用刻意去传授语言,婴儿就会牙牙学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交流,这是内在学习动力的外在表现。郭思乐教授反复强调,要让学生广泛、自主阅读,大量进行语言文字活动。形成学生的个性语文。语文能力就附着在他们的语言表意上。这不过是与生俱来的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的能力。关于这种能力,人类千万年的发展已经在基因中有了全套的丰富的库存,它虽则不是具体的语言材料,却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框架,是学习语言的本能。

所以,我们以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与学生共同感悟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学会生活、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诱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感悟。让学生在体验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一、“有困难找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突然接到通知,说过两天要执教一节全国的生本公开课例,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有困难找学生”。回到教室,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上公开课的通知,不说不知道,一说不得了,同学们竟说是大好消息,还大呼“我们的课我们做主”。经过一阵热火朝天的七嘴八舌,一番争先恐后的各抒己见,同学们最后竞选定了《墨菲定律》作为公开课内容。当时,我真有点傻了眼,直埋怨孩子们选得怪。要知道这一定律不太好理解,真不知该从何人手?但同学们却觉得这课有说头,还美其名日:“就是因为知道的人太少,所以选择它来做学习示范,让更多的人知道墨菲定律。”

同学们句句有理,声声坚定,我无话可说,虽有些心虚,但还是点头同意。同学们又是一阵欢呼,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热情满怀。这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给学生最需要的,真好!心虚的感觉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温暖的感觉。

无论对于执教者还是学习者,这种温暖来自“一切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的生本理念。生本的民主与平等,使备课变得那么简单。记得当时学生用了一节课时间,把初读感知的课文内容概括得有条有理,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探究的话题,诸如墨菲定律的真正含义,其运用的积极意义,科学家们的新发现等。孩子们的质疑和思考,足可以成为他们课外阅读和主题研讨的依据。

有困难找学生,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就这么简单!它尊重了学生实际理解的水平,也见证着学生是丰富的教育资源。这种教学双边的雪中送炭,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一种默契,更是一种教学的充实!

二、学生自定步调——高度尊重学生。

可谓“四两拨千斤”,生本的课堂学习过程线索清晰,学生上课得心应手。曾经有人取笑说:生本的课堂从来就是三步走:“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学完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也许我们真是这样走过来的,学生们也都约定俗成:学一篇课文,首先得整体感知,了解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接着是重点品味,体会思想;然后是阅读拓展的交流、运用与延伸。教师抓住主线适时加以点拨,可以让课堂学习牵一发而动全身,教与学产生共鸣,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这种和谐来自“学生自定步调”的“自调节教育”。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强调生本并不弱化教师的作用,更不是无师自通。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实时学习动态。进行无痕的引领、有针对性的诱发和有创意的调控。所以,我们的课堂是鲜活生命的体现。只要遵循学生天赋的学习本能,就能达到教学的水到渠成。长此以往,教学就变得简单而轻松。

三、教师“不现自我”——充分展示学生。

郭思乐教授认为,相对于学生生命体,教师应该是一个“牧者”。教师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过去所认为的“灌满一壶水”。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教师点燃激情,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生本教育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墨菲定律》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尽展学习的风采,他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别人讲到自己,从远古谈到今天,从过去说到现场,从怪诞悲观论述到积极乐观。他们上下互动,取长补短,相互纠正,相互完善,和谐有序,时不时来一阵热烈的讨论,时不时又是一番掷地有声的论说。作为教师,我此时只是个专注的旁观者,充当及时点拨、组织、参与、配合的角色,促使课堂学习各层面实现超越与突破。我个人认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不需要太多的求全求美。只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就能引起教学的共鸣。

2.以读引读、读说结合,读写相辅是生本语文的重要策略。

生本教育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引领学生自觉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品味,获得道德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相应提高。因此,教师无需预设太多,只需要以学生的知识储存和认知水平为起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恰如其分地诱导。学生在真实反馈自身阅读感悟的同时,自然会理解、内化、迁移,无声地积淀人文品质。

在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识字,尤其重在激趣。结合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让儿童自主自觉地与文字打交道,鼓励想象、联想、创编、表述,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鼓励他们遨游书海,泛舟拾贝。

在中年级,讲究以读引读,重在积累。比如读着《论语》,就去了解孔子及其弟子丰富的言论;读着《我爱花城》,就能叙说广州悠久的历史与风土人情;读着《生命的掌声》,就能抒发为别人鼓掌喝彩的情怀„„

到了高年级,更多的是读有所悟、读写相辅,力求全面的提升。从小广泛地读书,是儿童丰富思想的重要保证。思想丰富了,发表见解时就呼之欲出、滔滔不绝了。这是生本语文教学倡导从独立自主地大量识字到积极主动地广泛阅读。再到轻松自如地发表见解。最后情不自禁地执笔写作的美好境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兵马俑的个性》让学生深深感受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历史;《请现在就付诸行动》,使学生真切体会起而行动总比坐而论道要强得多;《泪的重量》引发学生为奥运夺金而激情澎湃,为汶川地震而泪流满面„„凝聚的思想,让学生下笔成文,同学们争着诉说阅读感悟的收获,他们的习作流泻着学习生活的情趣,记载着童年纯真的印记。

四、静待花开——教学评价和谐简单。

教学本身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关注的是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与生成,所以我们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错,并营造空间引导学生凭借自身学习经验进行互相评价、更正错误并找出预防再次出错的方法。于是,“评研”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评研,就是评价、研讨,由学生自行发现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小组内自主合作的交流、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个单元的课文学习后,学生都要针对自己的学习弱项,自行出题,与同学交换做题,相互评改,自行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地充当老师与学生的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接受考评的学生。又是考评别人的老师,这种角色的并存,让应试教育“谈考色变”的紧张焦虑转化为生本评研的乐此不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对学习评价的喜好就是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

作为教师,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出题考倒学生,更不用在题海中带领学生艰苦跋涉,只要做个旁观者,关注学生的评研过程,学生就能自觉地在评议中识别学习的优劣,在研究中学会取长补短。

评价走向生本,和谐又简单。我们不求高分,但求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等待。华阳小学第一届实验班有一个“小金哥”,从小学习懒散,作业不做,专爱看书,特好讲话,小学六年的成绩中下,有时还不合格,到了初中,时好时坏。然而,这位小伙子秉承了生本教育的个性张扬,他博览群书,标新立异,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中考时以高分被广州市一所著名高中录取。在华阳小学生本实验班里,这样的例子很多。生本教育让简单的无为成就了和谐的大有作为。

每一种花,遗传基因的不同,决定她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还是清香怡人的茉莉;是常开不败的三角梅,还是转瞬即逝的昙花。每一朵花,承受的阳光雨露不同,决定她的花期或长或短;或盛开于春夏,或怒放于秋冬。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第8篇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隐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 如果教育者对此没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 则往往呈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况, 进而使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 错失教育良机。因此, 教育者必须掌握足够的相关知识, 提高对心理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力, 及早发现不良心理问题, 及时采取科学而有效的措施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 惧怕入学心理问题

惧怕入学是一种心理适应不良综合征。儿童走进学校, 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新秩序的问题。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 举目是陌生的人, 更兼有学习任务带来的压力以及校规校纪的约束, 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其中, 大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的儿童能很快适应校园生活, 而一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一部分儿童表现为惧怕上学, 千方百计拒绝走进校园, 继而出现逃学、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这类行为往往伴有一系列生理异常反应, 如呕吐、发热、失眠、噩梦、夜惊、腹泻等, 在性格特征上, 一般会出现郁闷、敏感、消沉、孤独等症状。

学校恐惧症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从先天因素看, 有阳性精神病家族史、病态人格或父母婚前、产前有酒精中毒史、性病史等先天原因的儿童, 一般适应力相对较差, 当环境突然变化及有重大应激性刺激时, 可能使某些原来并不十分明显的病状暴露出来。从家庭养育方式来看.娇惯、溺爱会使孩子形成强烈依赖, 父母期望过高则使孩子因达不到这种要求而逃避上学, 破裂家庭或父母关系紧张可使孩子处于高度警觉状态, 对环境缺乏安全感变得十分退缩等。从学校教育方面看, 教师过分严厉、对学生态度简单粗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不理想等, 均可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疏远和畏惧心理。

(二) 学习障碍心理问题

学习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可称之为学习困难综合症。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有: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缺少学习热情, 但并非是智力低下;诵读困难, 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 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朗读;计算困难, 表现为缺乏数字概念, 不理解数的大小, 不会进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绘画困难, 不能正确掌握空间概念, 画图时定位不准、涂色不合规范, 严重时甚至造成前后、左右位置颠倒。生理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表明,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现实社会中学生学习竞争加剧, 学习负担过重, 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儿童年龄越小, 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 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 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 在心理方面则会加重上述表现, 使儿童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现象。面对儿童的学习阻碍心理, 教育者一定要充满爱心, 精心呵护, 积极引导, 循序渐进。

(三) 人际障碍心理问题

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心理问题的儿童表现为:不会 (不乐于) 主动与人交往, 不会 (不乐于) 与人沟通, 极少和老师同学对话, 因而受到同学的疏远与侧目, 甚至受到老师的忽视;心理障碍加重了学习困难, 甚至出现轻微脑功能失调。我们知道, 人作为社会人, 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 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获得社会知识经验。儿童也是如此, 同样需要与人交往获得各类知识和友情与关注, 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 就会使人孤独无助、苦闷忧郁, 严重损害儿童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 在这种“不对等”的交往中, 儿童总是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中, 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等心理弱点, 当他们进入校园这个大家庭后, 难以很快适应自己的“新位置”, 仍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 不懂得谦让与妥协, 致使很难与同学正常交往, 因而出现恐惧感, 甚至导致自我封闭心理。对此, 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认识, 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知识, 怀着极大的耐心, 帮助儿童克服心理障碍, 发展人际交往的技能。

(四) 意志障碍心理问题

意志障碍心理问题, 首先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较低, 缺乏自信, 常常对自己不满, 不敢单独接受任务, 与同伴不敢进行竞争。其次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 固执己见, 不懂得为别人着想, 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以个人好恶来论人论事, 并且自以为是, 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再次表现在自制能力较弱, 感情用事, 情绪波动大, 做事情虎头蛇尾, 甚至半途而废。第四表现在抗挫折能力较低, 感情脆弱, 受不了小小的挫折, 经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存在意志障碍心理问题的儿童意志薄弱, 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 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 行动放任自流。在现今社会, 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 父母常常把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王子”, 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 对他们百般呵护, 甚至是溺爱。因此, 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 最先想到是父母, 在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 得到帮助时, 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但随着重复这样的恶性循环, 小学生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 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久而久之, 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但它并非洪水猛兽, 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 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是指为了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所应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既定的情况下,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 直接关系到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方法得当, 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可以有效落实;方法不当, 预期的教育效果不但难以实现, 还可能抵消其他教育的作用, 甚至干扰以后的教育工作。因此,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 确保方法的运用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相一致。

(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面向全体。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 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是, 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 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 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地发展, 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第二, 宽容原则。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宽待每一个学生, 就不能把学生分类, 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 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 心与心难沟通, 教师与学生难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 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 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 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 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第三, 保密原则。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人与事, 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 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记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 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 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第四, 始终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持续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 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 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 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 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二) 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1.借力课堂教学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既是智育的主渠道, 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第一, 课堂教学是促进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 进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从思维与想象力的发展水平上看, 小学生善于形象具体的思维, 并向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发展。其次, 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小学低年级孩子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到了高年级, 随着自我意识水平提高, 独立性逐渐增强,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得到发展。

第二, 课堂教学过程是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平台。少年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经常由于主客观原因, 产生各种烦恼和困惑, 经常受到心理挫折, 产生各种心理障碍。教师应观察了解学生, 对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生活给予指导, 应帮助孩子们度过一道道难关, 帮助他们扫清各种心理障碍, 保持健康的心态, 既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又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基础。

第三, 课堂教学过程是养成良好品质的重要渠道。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交互作用的过程,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作用最集中的时间。教师行为最易于影响学生, 同时教师也最易于观察学生, 最易于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品质等等。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并以此为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既不能把文化课上成心理辅导课, 也不能只顾文化课, 忽视了心育内容, 要使两者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

首先, 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大门。认知兴趣是力求认识新事物、渴望获得新知、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 是一种求知欲。培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而且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一般情况下, 激发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种方法:提出质疑、设问、鼓励求异思维、创设情境, 开展游戏, 挖掘教材内容等。其次, 实施成功激励。自信是成功的前提。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关键是教师要信任学生, 放手让孩子们去做, 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提高自信心。再次, 培养交往能力。课堂教学是集体活动, 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守集体规范, 受课堂纪律约束;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的熏陶。

(三) 专项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 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主要针对学生群体中的普遍性问题和普遍性倾向而设定主题。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 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 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 所以, 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文化和良好的学风。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 教师应培训后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 固定的开放时间, 固定的场所。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 同时接受各别儿童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 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 让儿童一进门便喜欢它。

个案教育。儿童个案对象应具有典型的意义, 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儿童均可。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 因一个儿童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 所以儿童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 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做好个案教育, 重点在于作好记录, 尽量翔实, 尽量准确。教育者应妥善保管个案资料, 原则上儿童在校期间的个案研究不得公开。

测试与矫治。教育者可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方法, 了解儿童群体的心理现状, 找出普遍性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 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 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个案教育等活动, 通过预防与矫治,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文 第9篇

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不容忽视。学校各科都应根据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品质教育,况且语文学科是“语言性”“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的包容体。换句话说,语文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反应,本身就是人性的张扬及个性心理品质的折射。根据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作为语文教学重要部分之一的作文教学,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更具优势。近年来从我在执教过程中的观察和积累来看,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学习方面、人际关系方面和个人情感方面。下面就作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来探讨一下:

一、在作文指导中发现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健康心理品质的培育

在作文指导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审题、立意、选材等活动,从整体上认识作文的中心和作文中应注意的问题,为写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注意把真情实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与教师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共鸣。

(一)同学之间存在的问题

这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间的关系而困惑、苦恼。有些学生缺少“宽容”这一良好的心理品质,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所以常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闹别扭。于是,在一次对以“朋友”为话题的作文进行指导时,我有意这样引入:“同学们,在你和你的朋友或同学间,有没有过令你头痛的问题,当时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处理的?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我的话音刚落,有好些同学就在窃窃私语,也有的同学做沉思状。我没有中断这一场面,而是待课堂气氛稍微平静后,又接着说:“如果你有什么委屈,有什么新的感受可以和我们大家谈谈,是痛苦,我们会为你分担;是快乐,让我们和你一起分享,请起来大胆地说说。”这时,班里已经有个别同学举手,其中一位学生讲述了五年级时被同桌误解过,当同桌知道事实后,赶忙道歉,但他没有原谅,因为他被伤的太深,但他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后悔,毕竟,同学、朋友间需要的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应该是“宽容”。这时大多数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我也及时对此加以肯定,引导学生认识“宽容”“诚实”“守信”等良好心理品质,在人际交往特别是在与同学朋友之间的重要作用。

(二)与父母之间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还有的是因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而造成的心灵伤害。针对这一点,我布置了《渴望_____》的半命题作文。为了让学生能写出这方面的真实感受,我积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那些不尽如人意的人、事、物等。有位学生说出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整天拿自己跟邻居家的孩子比,一听这话他就想和父母大吵一架,埋怨他们为什么不拿自己与那些公司经理比。这立刻在其他同学心理产生了共鸣,同学们纷纷举手,有些同学说出了父母怎样逼着自己学习,不给自己玩的时间。对此他们感觉很痛苦,因为他们渴望理解,渴望自由。当然也有同学在认真思考,好像准备反驳那些同学的观点,只是一时还有些顾虑,但最终也还是站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是否也该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一下,他们也是为我们的将来着想的,不是吗?”这时很多同学陷入了沉思,我及时进行了疏导:“有些同学说得没错,同学们的压力确实比较大,属于同学们自己的时间太少,但我们也应该理解父母,因为我们是父母的希望,他们希望我们比他们强,希望我们比其他人更强,并且盼望着我们少走弯路,早日成为栋梁之才。”同时,我还建议同学们平时多和父母谈谈心里话,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如果这样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埋怨和痛苦了。然而此时,还有个别同学好像正沉浸在悲伤之中,我想他们一定有什么隐私被触动,于是就让他们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到作文中,并承诺保守秘密。

(三)与教师之间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学生埋怨老师不理解他们,认为老师过多地干涉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好多同学因此而苦恼。为此,我充分利用作文《那一次,我_______》有意引导学生写一些关于师生之间发生的事。有些学生回忆与老师之间发生的一些不愉快,都认为随着一天天长大,懂得“人无完人”的道理,并觉得以前的看法有些偏颇。

从实践情况来看,作文指导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从学生的作文和作文后的表现都可以看出来。

二、在作文批改过程中,也可以继续对那些不良的心理进行教育

有些学生在文中提到了父母想要离异,他非常痛苦,而且不知道该怎么办。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作为孩子或者说是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可能还读不懂父母(大人)之间的感情,老师建议你最好尊重他们的选择,也请你相信不管怎么样,他们都会爱你的。”看到批语后,这位同学主动找了我,又向我讲了他的心里话,后来我们就像朋友一样,他一有什么心事就会到我这儿来,而且不止一次,我的鼓励都使几乎要倒下的他重新站了起来。还有对上文提到的那位诅咒老师的同学,我在批语中指出他的做法,我能理解,但他确实需要端正态度,可以直接向老师提意见,把老师当作朋友,同时真心地鼓励他勇敢地为我提些建议,后来发现这样做的效果很好,它使我们师生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在批改作文过程中,更有利于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三、在讲评作文时,我更重视及时指出学生心理品质存在的问题

对一些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应加大表扬力度,让其他同学也都以此为榜样,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把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指出来(只能泛泛而谈,不点名)让同学讨论帮助改正,当然也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对其加深理解。如:在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上设定甲方为“服从家长好”,乙方为“服从家长不好”。这样,在通过紧张激烈的辩论后,同学们对其认识会更加深刻。

实践证明,作文教学中不论是指导,还是批改、讲评的各个环节对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对培养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更显示出其他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培养学生建立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跨过学习和生活中的各道坎,也更有助于学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郑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第10篇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作为小学生,我们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的烦恼。今天我讲的主要内容是:我们怎么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称为人际关系。我们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朋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

我们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主要有这样几点:

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研究表面,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有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有研究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学生时期。

2、小团体现象突出。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加入到非正式的小团体中。这些小团体一般由3-9人组成,其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易与父母产生隔阂。不少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小学生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有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等交往心理障碍,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那么我们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到底该怎么与人交往呢?哪些人更受欢迎呢?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交往的形式可以分出这么几个类型:⑴小团体,指二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指的就是不欢迎其他同学的参与,不大与其他同学接近。⑵人缘型,就是在班级中最受欢迎的人⑶嫌弃型,就是班级中最不受欢迎的人⑷首领,是指在一些活动中自然涌现出的能担负领导这些活动的同学。⑸孤独者,就是很少与他人来往,他人也很少与其交往的人⑹互拒者,指相互怀有敌意或歧视的同学。

人缘型是班上的明星,令人羡慕。他们在班上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美,因而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应该说,内心里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得人缘”,但是不少同学对此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如有的人以为人缘就是会拉关系,有的视为哥儿们义气,还有的觉得是讨好卖乖,等等。其实,研究表明,人缘型的学生之所以受同学欢迎,是由于他们有受人喜欢的个性品质:

1.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对人一视同仁,富有同情心;

2.热心班级体的活动,对工作非常可靠和负责任;

3.待人真诚,乐于助人;

4.重视自己的独立性,且具有谦逊的品质;

5.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6.有审美的眼光和幽默感;

7.有动人的仪表。

可见,人缘不是刻意追求的来的,而是对一个人优良的个性品质的回报。希望自己有好人缘的同学,不妨多从加强个人修养上面做文章。下面是与老师该如何交往,毕竟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有老师的参与,与老师相处如何,对学习好坏、校园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多数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哪个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喜欢上哪门课,哪门成绩就好;如果与哪个老师关系不和谐也会殃及那门课,这大概也是爱屋及乌的反映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就免不了和老师交往,对学生来说,怎么和老师交往呢?

1.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老师把几乎是所有的知识无私的,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如果他们希望的到什么回报的话,就是希望看到学生成材、成熟,在知识的高峰上越攀越远。学生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礼貌地打声招呼。有句话说:师生如父子。上课认真听讲不破坏纪律,把老师留给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是师生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

2.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做学生时,经常说“这个老师不怎么样”“那个老师水平太低”……等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种看法和想法是多么天真。就像作弊者从来都以为老师发现不了,其实,只要往讲台上一站,谁在下面干什么都一目了然。老师从他的年龄、学问、阅历上来说,在某门课上的水平肯定是高于学生的,所以,要向老师虚心求教。勤学好问不仅直接使学习受益,还会增多、加深和老师的交流,无形中就缩短了与老师的距离,每个老师都喜欢肯动脑筋的学生。

3.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对没有缺点的人敬而远之。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零缺点的人存在。发现老师的不足要持理解态度,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婉转,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撞起来,好吗?当然不好,这样不进不利于问题解决,还会恶化师生关系,暂时忍一忍,等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再说。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作为学生,都应置老师于长者的地位,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4.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有的同学名知道自己错了,受到批评,即使心里已经知道自己不对,嘴上却死不认错,与老师闹得很僵。错了就错了,主动向老师承认,及时改正,老师一样会喜欢。老师不会因为哪个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一次违反了纪律,就对学生下定论,说他是坏学生,就对他有成见。相信老师是会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

与老师关系融洽既可以促进学习,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除了与老师的关系,与家长的关系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许多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代沟”。什么是“代沟”呢?指的是年轻的子女和父母在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念上存在的距离,并由此导致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产生隔阂。

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从子女的角度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⑴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系和照顾。身体的迅速成长使你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⑵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特别是女孩子。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是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既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有可以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试一试下面的建议:

1、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有礼貌,态度温和他们就知足了。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代沟永远不可能缩小到零,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手帕都不能洗,上学从来都要父母接送的,突然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经常玩到很晚才回来,怎么不让父母忧心忡忡?这不是父母不放心,是你的表现没法让他们放心。试着去关心父母,帮他们做做家务,谈谈家庭经济,你的理想,让爸妈觉得“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过多地干涉你的行动了。

3、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怎么说,长辈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以他们几十年的生活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都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坐下来,跟爸爸、妈妈谈谈你的烦恼、你的理想。相信父母也会很诚恳地与你交谈,从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在交流沟通中,说不定父母也会受到你的影响,接受一些年轻人认可的新生事物,那样,岂不是无形中缩小了代沟?

上一篇:《网络贸易》B卷答案下一篇:承台首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