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

2024-05-25

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精选9篇)

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 第1篇

尊敬的老师:

我是xx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XX级____系____班学生,因家庭生活困难,欲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现将家庭经济情况说明如下,请审核:我家住在偏僻的农村,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父亲在外打工,这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母亲身体不好,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另外,弟弟现在正在读高中。家里没有能力供我完成学业,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学生:________(签名)

XX年10月__日

三、是否属于家庭困难,各地有不同的认定标准。其实这个问题,还是看人做事了,谋事在人,万事在天。找找人吧,不要跟人争什么合理不合理的,毫无意义且于事无补,关键是找到人后,把事情给办成了。

愿你好运,心想事成!

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 第2篇

经济困难证明的纸张必须为村委会(街道居委会)专用公文纸 盖章必须包括两个(村委会的+乡镇以上民政局的)

格式可以有所不同,红字部分请注意

贫困证明的一般格式为:

贫 困 证 明 格 式

XXXX(学校):

贵校学生 XXX 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 X 人,家庭成员组成:

家庭年收入约 000 元

二、主要收入来源: XXXXXXXXXXX(填写)

三、目前家庭主要困难:

(比如家庭成员是否有重病医疗开支是否较大,是否有残疾,收入来源是否单一,劳动力是否较少)

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

村委会(街道居委会)乡、镇(含)或 县区政府民政部门

盖章 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 第3篇

家庭人力资源, 是指在一个家庭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也就是家庭中排除散失劳动能力的和到达法定劳动年龄仍然在校读书的家庭成员外, 其他具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之和。在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引入家庭人力资源这个概念, 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和判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当然家庭人力资源状况所反映出来的只是复杂的家庭情况的一部分, 可作为认定工作的定性分析参考依据, 实际工作中须结合定量的指标综合考察。

二、采用家庭人力资源状况指标的意义

( 一) 有效弥补经济收入指标的不准确性。由于我国未能完善收入征税体系, 无法通过税务系统来获得家庭实际收入信息。通过家庭收入指标已难以准确获知其家庭情况, 目前广东省乃至全国对于贫困生家庭情况的调查仅仅停留在当地开具证明或者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在当地民政局或村委盖章, 而家庭收入的数字是由学生及其家长提供或填写的, 他们在填报时不能准确填报其收入情况。一方面, 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家庭, 农业收入并不固定, 父母外出打零工, 收入也不稳定, 很难计算其准确的收入; 另一方面, 部分学生有心装贫骗取助学金, 他们会故意虚报或少报家庭收入。当前家庭经济收入的数据对于贫困生认定的参考价值越来越低, 反而通过了解学生家庭人力资源状况来为其家庭经济情况作定性的判断会更加贴近实际, 且可操作性更强。

( 二) 有效地维护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性。现阶段在考察其家庭经济情况时, 多数都定向地了解其家庭中劳动挣钱的人, 关注这部分家庭成员的收入。在实际工作中, 部分学生家中有年富力强的成员或是父母尚年轻且身体健康, 但长时间失业或闲赋在家, 这不但未能增加家庭收入, 还降低家庭人均收入。这种情况是主观上的家庭经济困难, 而非客观上的贫困。因此, 单纯考虑家庭中实际工作成员的收入水平而忽略其他有劳动能力的成员, 仅仅考虑表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助学金的不公平发放。因此, 运用家庭人力资源状况指标, 通过对学生的家庭成员情况进行细致了解, 能更好地遵循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性原则。

三、家庭人力资源状况指标的应用

在高校贫困生认定的实际工作中, 往往出现一部分学生无法提供贫困证明或贫困程度存在争议的情况, 这些学生很难采用已有的量化标准去判断的时候, 可采用家庭人力资源状况指标进行定性判断。通过参考企业常用的人力资源分析指标, 结合家庭实际, 抽取当中影响家庭经济收入的指标进行分析。

( 一) 家庭人力资源数量和人均供养人口分析。家庭人力资源数量是指家庭中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数量, 该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劳动能力和脑力劳动能力。考察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时, 需了解其家庭中能够参加劳动的成员数量, 其中应考虑排除符合法定劳动年龄但仍在校读书的成员。另外, 家庭人力资源数量是一个绝对值, 仅能体现该家庭的大致经济收入状况, 更需考虑其数量相对于家庭成员总数的相对值, 考察其家庭中的人均供养人口。家庭人均供养人口, 即是家庭中每一个劳动力所产生的经济收入平均需供养多少个家庭成员。例如, 同学小李家中父母、兄弟姐妹和爷爷奶奶共8 人, 能参与劳动的 ( 排除在校成员) 共4 人, 其家庭人均供养人口为2 人; 而同学小王为双职工家庭, 家中共3 人, 其家庭人均供养人口为1. 5 人。虽然小李家人力资源数量比小王的多, 但在暂时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从家庭人均供养人口的角度看, 小李的家庭经济负担比小王更重。值得注意的是, 以上判断是建立在两个家庭的人均收入差不多且排除其他可能收入的基础上, 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前来提出贫困生认定申请的学生, 他们的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差距较小。

( 二) 家庭人力资源类别分析。家庭人力资源的类别状况也对家庭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最主要体现在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和职位情况上, 可以根据学生的家庭成员工作性质和职位来定性判断其家庭经济的大致情况。笔者对广东省内一高校随机做了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问卷调查, 抽取“学生父母的工作性质”和“是否贫困生”两个选项做了交叉分析, 结果如表1 所示。

从表1 中可以明显看出, 父母在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和外企的家庭经济情况良好, 仅有少数属于贫困家庭; 而父母在民企工作或务农的学生为贫困生的比重较大。一般情况下, 家庭成员在公职单位或大企业工作, 收入相对固定, 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较小, 即便所处单位收入不高, 但对家庭长期稳定收入比较有保障, 在暂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这样的家庭贫困比例相对少或贫困程度不高。相反, 如果家庭成员就职于中小民营企业或自由职业, 其工作的稳定性较弱, 尤其在大经济环境萧条的阶段里, 更应该关注这类型家庭的学生。与此同时, 如果家庭经济收入形式较单一, 由家庭成员务农所得, 其收入不得不由气候和农产品市场行情所决定, 在大灾的年份中甚至可能收入极低或出现负增长。另外, 在关注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的同时, 还需进一步了解其工作岗位, 尤其是可以通过其职位来大致了解经济收入。通常在一个单位里, 职位越高收入也越高。因此, 家庭人力资源类别可以作为贫困生认定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 三) 家庭人力资源素质分析。家庭人力资源素质直接关系家庭经济收入, 现阶段在无法通过客观的收入数据来判断高校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的前提下, 可从学生的家庭劳动力的质量来较为准确地推测其家庭经济状况, 主要从家庭劳动成员的年龄结构、学历情况、健康程度和职位情况四个方面来分析。

1. 年龄结构。评估学生家庭劳动成员的年龄结构, 可以更好地判断其家庭经济能力, 并且对于新生来说, 能够有效预测其今后在校几年内家庭经济的变化趋势, 为动态掌握贫困生数据提供有利的帮助。

家庭劳动成员年龄大致可划分为青年 ( 18 ~ 45) 、中年 ( 45 ~ 60) 和老年 ( 60 以上) 三个阶段, 一般情况下, 青年接纳和吸收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较强, 对于工作的体能负荷也较中年和老年高, 因此,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 学生的家庭劳动成员年龄处于年轻化阶段的其经济收入可持续能力较强, 趋于老化结构的家庭会因其劳动能力降低而经济收入下降。在考虑家庭成员年龄结构的同时, 需与其工作性质相结合进行综合考虑, 不排除部分职业和职位的收入是随年龄的增大而提高的。值得提醒的是, 虽然年龄偏大的家庭成员劳动能力较弱, 但不可否认其仍有获得收入的能力。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 经常会有部分学生直接忽略或有意隐瞒家中的长辈尚有劳动能力的事实。另外, 在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成员年龄结构后, 还可以较好地预见该生在校几年内的家庭经济情况。例如, 小王同学哥哥 ( 22 岁) 姐姐 ( 21 岁) 分别读大四、大三, 可以预测到一年后小王哥哥毕业参加工作, 两年后其姐姐也就业了, 那么小王的家庭经济收入就会随之增加, 可能在今后的一两年内可以摆脱贫困, 这便为对贫困生数据进行动态管理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2. 学历情况。在对广东省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学生父母的学历水平”与“是否贫困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图1 为各学历水平与贫困比例的关系。

调查显示, 学生父母的学历水平越高, 其家庭贫困的可能性越低。由此可以给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一点启示, 即家庭成员的学历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经济收入。一般情况下, 学历越高所从事的职业平均工资水平较高, 而学历低的所从事的工作收入较低。遵循这样的规律, 认定工作中可从了解学生的家庭成员学历入手大致判断其家庭经济状况。

3. 健康程度。家庭成员的健康程度不仅影响家庭经济收入还直接影响家庭的经济支出, 认定工作中对该指标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家庭中有劳动者多病痛或已严重影响其体能负荷的, 他们的收入水平可能就大打折扣, 甚至还存在医药费开支, 那么在衡量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时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充分考虑。与此同时, 对于家庭成员的健康程度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健康和不健康, 因为大部分情况下身体处于亚健康或小病的情况下, 只要不影响其劳动能力的都可以参加工作, 为家庭增加收入。笔者参加多年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发现, 《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当中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有七成左右的长辈为不健康, 但经过与学生面对面的访问得知, 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家长属于亚健康, 病情并不妨碍正常生活或者影响较小, 如果仅仅因为普通的常见小病便主观判断其为无劳动能力, 这会低估了该家庭应有的经济收入。

摘要: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 对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了解方法需进一步细化。在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引入家庭人力资源这个概念, 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和判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本文通过对家庭人力资源数量、类别和素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探索其运用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方法。

关键词:贫困生认定,家庭人力资源,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杨金保.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4:136~138

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 第4篇

[关键词]特殊家庭 贫困生 心理 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97

关于“特殊家庭”,我们给之定义为:在家庭结构上出现缺陷或在法律层面上没有缺陷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完整的家庭。我们的研究包括孤儿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父母分居处于离异状态下的家庭四种情况。在我们的资助工作中,这四种特殊情况的家庭学生出现贫困现象比较普遍,也是我们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

广西上林县城关中学资助办公室成立于2003年,是高中学校专职于学生资助的行政办公机构。目前我校在校高中生共3400人,申请建立贫困资助档案的学生共2575人,占全校学生的近76%。其中属于上述“特殊家庭”的建档贫困生共474人,占全部建档生的18.4%,孤儿学生9人,单亲学生254人,离异家庭学生118人,父母分居家庭93人,分别占特殊家庭建档贫困生的1.9%、53.6%、24.9%、19.6%。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在校高中贫困生资助的工作力度,成立了独立的资助办公室。资助项目有中央彩票公益金、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上林县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国教育基金大学新生补助、自治区大学新生路费生活补助、南宁市政府大学新生路费生活补助、上林县政府大学新生路费生活补助、共青团上林县委大学生圆梦计划(经团委)等项目。近三年发放的资助总金额分别为:2012年203.2万元、2013年225.5万元、2014年243.6万元。其中我们对特殊家庭中的孤儿、单亲贫困生实行全覆盖且最高档次的资助,对其他特殊家庭的建档贫困生实行100%资助。

在资助工作中,我们针对以上四种特殊家庭情况贫困生的年级特征和心理特点,依托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平台,借助政教处的班主任工作优势,联合成立了专门的资助小组,并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们就高中特殊家庭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及资助策略作初步总结。

一、高中特殊家庭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一)心理咨询室的专业测试

为了有效地了解特殊家庭贫困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开展贫困资助和教育教学活动,我们课题组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专业心理测试的技术力量,结合调查问卷、谈话法等了解特殊家庭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1.测试对象

我们在高中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00名非贫困学生作为对比组,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8份,男43人,女55人,男女比例与学校学生男女比例相当。特殊家庭贫困学生随机抽取50名,男19名,女31名,女生比例略大。测试以不记名方式答题,以保证结果的真实有效。

2.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心理量表和问卷调查及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法。心理量表用症状自评量表(SC-90量表)作为主要的测试工具。症状自评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协助学生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它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个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作用。

3.测试结果

我们严格按照科学要求进行心理测试。SC-90测试数据如下。

本测试中,特殊家庭贫困生总分的平均分为169分,超过全国常模160分,非贫困学生总分的平均分为158分,略低于全国常模。由表中结果可知,特殊家庭贫困学生在SC-90量表中的各项因子均值及标准差均高于非贫困学生。在测试中我们还发现,个别特殊家庭贫困生的阳性项目数或某些因子分远超过全国常模。可见,特殊家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非贫困学生存在较大差距,即前者更有可能存在心理障碍。

(二)班主任的工作观察

心理测试只是从一个方面去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而班主任的“临床”观察则更为直观和具体。通过向班主任发放问卷和谈话交流,我们发现特殊家庭贫困生有以下的一些心理表现。

1.敏感而坚强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安全的港湾。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心理学中叫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特殊家庭中,由于重要家庭角色的缺失或不完整,而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关爱,满足不了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有着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特殊家庭的孩子,其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从而容易感到不安、敏感和自卑。在正常的活动中,凡涉及家庭的话题,都会引起孤儿、单亲学生心理的敏感反应和行为抵触,产生回避和退缩的消极心理和行为。不健全的父母之爱,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对遗弃他(她)的一方父母的憎恨,到对批评轻视他的教师、同学的反感,进而引起世界观的明显变化。这些孩子在性情上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闭锁、压抑、敏感而缺少安全感的特征,这与心理测试的结论是相一致的。

但是我们也发现,穷苦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学生大多数都能自强不息,刻苦向上,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很大的坚忍性,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意志品质。他们往往能默默无闻地投入学习,能耐得艰苦,独立性强,有要求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或展示自身价值的愿望,学习态度较端正,思想认识水平因受社会的同情而显得较高,行为习惯也较好。这在孤儿和单亲家庭的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他们是让班主任教师比较“省心”的一类学生。

2.逆反而自主

学生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他们一方面有争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缺失、家庭成员的不完整,使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无法找到成长的榜样和依靠的力量。既是“大人”又是“小孩”的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长大”的无助、茫然与委屈。内心的情感不能向父母倾诉,又不愿向教师和同学诉说,久而久之,形成孤独而封闭的心理。在离异和父母不和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把这种负面情绪归结于家庭的变故,从而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因而心中变得敏感,甚至压抑、焦虑,对周围产生了怀疑,导致行为上的逆反。生活的无奈如加上成绩的落差,心中的失落感、自卑、委屈、怨恨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宣泄不满,以求得内心的平衡。逐渐发展为思想品德上的不良者。

但是我们也观察到,特殊家庭的学生除了少部分不思进取、自暴自弃外,大多数都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他们在默默承受家庭不完整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成长需求和独立意识。他们在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上默默地寻找成长的模范,自觉地维护集体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在班级活动中,他们往往能比较敏锐地体验到别人的感受,并感同身受。他们朋友不多,但往往会有一些很知心的伙伴。在离异家庭学生的身上,我们有时会看到很强烈的叛逆色彩,但这些学生只要感受到他人的真心帮助,很快会被环境感化。在以往的研究文章中,很多学者往往会强调特殊家庭学生心理上的自卑、抑郁、孤僻、冷漠、执拗、焦虑等负面因素。但我们认为,这并不全面,至少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在我们的资助对象中,这并不是主流。班主任给我们反映的情况更多是这些特殊家庭的贫困学生在生活上适应能力强,在纪律上循规蹈矩,在学习上默默努力,在为人处世上思考更加全面,在个性成长上更加成熟,在人格修养上更加独立。

二、高中特殊家庭贫困生的资助策略

高中特殊家庭贫困生既具有一般高中生的普遍心理特点,又具有其他学生没有的独特个性。于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工作。

(一)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助体系,保障贫困生基本的物质需要

人的需要首先是对于物质的需要和生存的需要。只有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助体系,保障贫困生基本的物质需要,才能让学生安心地投入学习。这些年来,我们学校在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因地制宜,积极拓展贫困生资助渠道,建立国家、省、市、县、校多级贫困生资助网络,不断地完善贫困生尤其是特殊家庭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有效消除贫困生后顾之忧,夯实贫困生救助的物质基础。

1.政府、团体资助体系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在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完善在校高中贫困生的救助体系。确实落实国家的这些惠民政策,让特殊家庭贫困生感受到国家和集体的关怀,成为我们资助办工作的主要内容。政府的大力投入,大大改善了贫困生尤其是特殊家庭贫困生的生活状况。现以2014年度为例,把我校资助办落实的资助项目统计如下。

以上各项政府、团体资助总金额243.6万元,受助学生1839人次,受助面占全校学生数的近55%,其中特殊家庭建档贫困生共474人,全部以最高档次给予资助,资助金额超过40万元。

2.校企合作、校校合作

建立由企业赞助的助学基金,如南宁市美佳装饰公司在我校设立的高三资助项目,2015年资助贫困师生10000元,苏州大学设立的惠寒助学基金每年资助困难学生8000元等。在这些项目中,我们把特殊家庭贫困生的求助放于首位,优先资助其中品学兼优的学生。

3.献爱心活动

2014年度,我校共发动师生捐款资助特殊家庭贫困生4名,资助金额共2.8万元。献爱心资助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一项常规教育活动。

我校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贫困生经济援助体系,形成了贫困生资助资金增长的长效机制,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特殊家庭贫困生资助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人文关怀,满足特殊家庭贫困生的精神需要

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即生存;(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五个层次的需要中,以生存为目的生理需要被置于首要的位置,归为第一层次—— 物质需求;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其他需求,可以归为第二层次——精神需求。我们在资助工作中发现,虽然我们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贫困生的基本生活,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尤其是特殊家庭贫困生。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从小缺少双亲的呵护,安全感的不足,很容易造成学生人格的缺陷。很多研究认为,特殊家庭环境下的学生容易出现孤独、冷漠、逆反、抑郁、憎恨、易怒、自卑、多疑、嫉妒等心理障碍,是有一定道理的。满足学生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这才是更完整的资助活动。

1.构建和谐、温馨的校园资助文化

校园是贫困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也是特殊家庭贫困生的精神家园,应在班级、学校大力宏扬互爱互助的育人氛围,大力倡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助人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给特殊家庭贫困生提供和谐的交流平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也能使他们展示个人的爱好、兴趣和特长,体现他们具有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优良品质,在活动中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通过学校的各社团活动,让他们在互助互爱中得到关怀和温暖,使他们在公益服务中能够增强感恩和回报意识,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构建和谐温馨的校园资助文化,必须用“普通”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特殊的学生,让他们以一个普通学生的身份参与活动中,以满足他们对自尊的渴望和对平等身份的需求。

2.创新资助工作方式,让每一个资助环节都体现人文关怀

学生需要物质的资助,也需要自尊的满足。在资助工作中,我们要处处维护、时时呵护这类困难学生敏感的自尊和易受创伤的心灵。改进我们资助的方式和关注的方法,勿让善意的帮助成了学生沉重的心理包袱。多一点人文的关怀、情感体谅、人格尊重来丰富资助工作的内涵。我们积极探索贫困生资助工作艺术,创建温馨和谐的资助模式,从贫困生资格界定及资助基金的募集到补助金的发放都以尊重贫困生的权利、人格和尊严为前提,以满足其需要和促进其发展为目的,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归宿。我们充分照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有关文件规定的范围之内,尽可能有效地保护受助学生的隐私,维护其自尊。贫困生资格界定改变以往逐级推荐、层层审批、张榜公示等形式为班主任查阅档案、个别座谈、平时观察和个别家访等形式,使贫困生资格界定客观公正的同时更加充满人文关怀。发放方式则把以往资助资金公开发放改为直接将资助资金打入学生资助专用银行卡中,避免了发放现金签字时的尴尬。这样,在贫困生资助过程中,既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又彰显了爱和人性的关怀,渗透了对学生生命及尊严的真切关心、尊重和爱护。这些,对这类特殊家庭的贫困生来说,尤为重要。

(三)引导学生自强自立,培养健全人格

相对于一般贫困生而言,特殊家庭贫困生除了需要物质的资助以外,更需要精神层面的资助。自尊自强的心理满足、健康和谐的环境实现等,恰恰是这类贫困生非常关注的焦点。过去学校在解决贫困生资助工作时,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对贫困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贫困生而言,要健康成长,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自己对待贫困的态度。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讲,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乐于助人的精神、开拓创新的能力、诚实守信的美德、自强自立的信念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工作中,我们要引导贫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与人交往,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价值,产生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要以自强教育为主线,加强心理引导,注重典型示范,让学生实现思想脱贫。自强是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精神支柱,而自强教育是防止贫困生思想“滑坡”的有效保障。自强意识对贫困生而言有其特殊的意义。因此,要解决好贫困生问题,必须激发贫困生自强的内驱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才能塑造特殊家庭贫困生的健全人格。

[ 参 考 文 献 ]

[1]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资助网.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策略思考[DB/OL].http://www.tgc.edu.cn/zzw/ShowArticle.asp?ArticleID=8366,2015(8).

[3]龙砚雄,齐 征.中国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其资助策略考量[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家庭经济贫困申请书 第5篇

尊敬的安徽水电学院的各位领导:

您好!我是2010届学生,所学专业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我是来自一个农村家庭。目前家中有6口人,上有接近9旬的奶奶,主要是我父母赡养,下有我兄弟三人,还要供养我们上学,经济负担非常大。父母没上过学,是文盲,只能在家种田。父母早出晚归不知疲惫的在田里劳动着。随着年纪的增大,他们都已接近6旬。各种疾病缠身。在入大学之前,父亲骑三轮车卖菜,不幸被出租车撞了,在医院躺了3个月,腿部肌肉坏死,现在走路还有影响,另外父亲还患有颈椎病,一到下雨时就痛。父亲还是一如既往的佝偻着身体在默默的为我们付出他的血汗。我非常寒心。我的母亲有白内障,视力模糊,行动不便,经常吃药。最近胃又出现溃疡,有点严重,到医院拍了片子,医生说重度糜烂。由于经济原因母亲没在医院接受治疗,只买了药。我知道她全为了我们兄弟。母亲与父亲的身体一天天的变坏,但他们还是一直不变的辛苦着。都快60岁了,还在一天到晚的卖苦力,不知疾病的痛苦。勤劳的父母靠种田供养着3个孩子上学,繁重的生活负担压在年迈的父母身上,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在大学期间,我刻苦努力学习,勤工俭学。在校学习时我认真听讲,每门功课都达标。在班级主动性高,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乐于助人,文明言行。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利用节假日时间,到市里做兼职。我希望自己不能辜负家庭的期望。

在此遂向学院申请家庭经济贫困认定,希望各位老师们给予批准,谢谢!此致

敬礼

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证明 第6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证明的经历,对证明很是熟悉吧,证明是证明某人的`身份、经历或某件事情的真实情况时所使用的一种凭证。我们该怎么拟定证明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证明,欢迎大家分享。

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证明1

_________:

兹有贵校学生______,性别男□女□,系我村村民。现居住在__________________,属城乡结合部。该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全家总人口______人,家庭年收入微薄,生活贫困简朴;

二、主要收入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此以外,无其他收入来源。

_____县_____镇_____村委会

单位盖章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证明2

学校:

贵校学生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其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___人,家庭年收入约____元。

二、主要收入来源:__________________。

三、目前家庭主要困难:□收入来源单一□劳动力较少。

□医疗支出较大□其它

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

盖章单位

联系电话:________

盖章单位

联系电话:________

村委会(街道居委会)________乡、________镇(含)或家庭联系人所在街道民政部门

单位盖章

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年____月____日

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证明3

姓名

学号

性别

民族

政治面貌

公民身份证号码

家庭所在地详细住址

邮编

家庭联系电话

学院

专业

家庭成员基本情况

姓名

与本人

关系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

月收入情况

家庭经济贫困情况说明

监护人

意见

我同意该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监护人签字:

年 月 日

当地民政部门及政府意见(乡,镇或街道一级)

(意见,如:情况属实)

经办人签字

村,街道办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意见,如:情况属实)

经办人签字

乡,镇民政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意见,如:情况属实)

经办人签字

县级民政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证明单位联系电话

说明:

1、填写时必须用黑色钢笔或黑色签字笔;签字必须为父母(监护人)亲笔签字。

2、姓名等信息必须与身份证一致;家庭住址必须到最小单位:农村到组到户,城镇到街道门牌号栋号单元号。

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证明 第7篇

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证明范文

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证明范文一

证 明

兹证明某学生是我们县某村的学生,其家庭生活非常贫困,父母(把工资收入之类的介绍一下)如常年务农,没有固定收入,或者说下岗之类,年收入不足3000元。家里还有兄弟姐妹什么的,比如在上学,年龄小,都介绍一下。特此证明。

单位地址

年月日

盖公章。

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证明范文二

xx-xx(学校):

贵校学生xx-x其家长属本地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人口x人,家庭成员组成:

家庭年收入约000元

二、主要收入来源:xx-xxx-xxx-xxx(填写)

三、目前家庭主要困难:

(比如家庭成员是否有重病医疗开支是否较大,是否有残疾,收入来源是否单一,劳动力是否较少)

确属贫困家庭。特此证明。

村委会(街道居委会)乡、镇(含)或县区政府民政部门

或家庭联系人所在街道以上民政部门

单位盖章

年月日

盖章

单位联系电话:

在校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证明范文三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xxx(父母亲姓名)之子(女)xxx(学生姓名),于xx年xx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xxx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xxx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xxx居委会等(公章)

xx年xx月xx

大学生家庭贫困证明范文四

兹有我乡(镇)(居委会等)xxx(父母亲姓名)之子(女)xxx(学生姓名),于xx年xx月考入贵校学习。由于xxx原因(每个家庭的具体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希望学校、银行能为其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xxx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xxx居委会等(公章)

xx年xx月xx日

贫困证明要求:

1、贫困证明中要求明文出现贷款人名字,并且要求与本人身份证上的名

字完全一致,不能用同音字、不规范简写字代替,不能有错别字。贷款人名字不得涂改。

2、贫困证明要求加盖家庭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公章,或更高一级主管部门公章。其中有效的公章有: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政局、市民政局。城市居民可以是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社区公章。注意村民委员会的公章无效、单位公章无效。贫困证明尽量不出现两个或以上公章。

3、贫困证明中明文出现“家庭经济困难,需要申请国家贷款”字样。

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 第8篇

一、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内容

所谓心理贫困,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上的负性变化[1]。因此很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都会产生一些很强的负面情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自卑心理和嫉妒心理、犹豫心理以及敏感心理,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都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二、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迅猛冲击下,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拜金主义思想,而且也在不断地腐蚀着高校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加剧,再加上贫富差距的产生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落差更大。尤其当学生在面临找工作的时候,一旦出现就业机制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就更容易导致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2. 家庭原因。

家庭条件因素也是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产生“心理贫困”问题的很大原因,有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高校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一般都存在以下的情况,或是身处于经济条件落后的偏远地区,或是父母一方早亡或者离异,再或者是由于父母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总之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弱势群体[2]。这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原因,会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心理负担,再加上父母文化素质不高不能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正确的心理教育,最终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高压人格,出现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3. 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因素也是导致近年来经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心理素质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阶段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一些小学和中学已经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但大都只是流于表面走个形式,因此不能从小就做好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当经济困难大学生进入到大学后,就会感到贫富差距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引发心理潜在的问题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4. 个人原因。

个人心理素质也是导致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产生的很大原因,由于很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都有着很严重的自卑心理,经常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对自己进行不正确的否定,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出现。由于这些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能正确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往往都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同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孤独自卑内向往往成为他们的代名词,这种不良的自我认知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三、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措施

1. 重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感情。

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就需要加强对学校多元化的资助体系进行完善,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情的重视。为了做好贫困学生的关爱工作,就需要学校采用全方位的积极措施,要在加强对贫困学生心理关爱的同时也注重对他们进行物质条件的帮助。物质支持是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的必然要求,是做好心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因此物质解困理所应当成为心理扶贫的根本前提和物质基础[3]。

因此学校应该重点加强对学生资助体系进行完善,积极寻求策略实现多元化的资助途径。学校首先可以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采用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适当减少费用等方式,以此来充分发挥学校资助体系的建立意义。其次还可以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获取更加广阔的社会实践和提升自身经济的机会,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善经济条件,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接受馈赠的心理负担。比如河北大学为了有效地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建立扬帆助学网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校内勤工俭学机会,而且还会在节假日期间联系企业进校开展兼职招聘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自给自足。最后还可以在学校进行资助平台的构建,做好经济困难大学生同银行之间的链接纽带,尽全力为学生争取到银行的助学贷款,以此来为大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保障。

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还需要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通过建立心理档案真正落实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而且对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也有促进作用[4]。

为了解决当前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上的缺失,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高校德育工作的范围中,以此来明确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减轻贫困大学生接受心理问题咨询的精神压力。学校依靠所建立的大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及时地发现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并且快速准确地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疏导和劝解,对减少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有着显著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在进行学生心理档案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除了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经济条件等各方面情况的整理,以此来提高解决大学生“心理贫困”工作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3. 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询策略。

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还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询策略,将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起来,提高解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所谓团体心理辅导指的就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心理辅导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主要依靠的是个体在团体中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改善与他人关系的寻求,以此来实现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而个别心理辅导就是针对个体所进行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心理辅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采用不同的心理和情绪调整策略。其中学校在开展团体辅导的工作时,可以根据心理档案的资料将拥有相似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辅导,让这些学生能够很快地获取心理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交流兴趣,在敞开心扉的沟通中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认识,从而实现摆脱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的目标。

而在个别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尊重和保密工作,要在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不能给他们造成第二次伤害,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平等被尊重而且又有足够私密性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释放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完全展露出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提升心理辅导的时效性。这种尊重学生和保密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资助的时候,比如南京理工大学就根据学生每个月在学校食堂吃饭的次数和平均每餐的消费,对三百多名大学生进行餐费补贴,而且采用的是将补贴直接达打到学生的餐卡上,这就有效地缓解了贫困学生在接受资助时的心理窘迫问题。

4. 增加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

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还需要增加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频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要在做到陶冶学生情操的基础上减少学生由于经济困难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等问题。要明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要帮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心理品质,保证学生能够依靠丰富的精神和内心,正确激发自身的潜能和充分发挥自身的人生价值。

学校可以根据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既可以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活动角,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和社会实践中,体会生活的快乐和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生的乐观情绪,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专业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通过规范心理咨询人员的考核和上岗程序,提高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专业性,同时还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工作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最后还应该加强对社会和学生家长有关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普及,营造出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和家庭氛围,为促进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要解决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的努力,不仅需要为大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还要从重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感情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咨询策略和增加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逐渐完善对大学生的心理关爱工作。要多管齐下竭尽所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于海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01):114-116.

[2]刘春蕾.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及解困措施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06):101-102.

[3]鲁扬.浅析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现象及对策[J].市场周刊,2010,(12):55-57.

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 第9篇

关键词: 经济困难大学生 积极贫困观 消极贫困观

大学生的贫困观,无论是非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和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之间,还是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体之间,在内容上上并不具有显著的差异。然而,当大学生遭遇贫困时,他们对待贫困的态度和应对贫困的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经济困难大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和应对贫困的方式的不同,有必要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观区分为积极取向的贫困观(积极贫困观)和消极取向的贫困观(消极贫困观)。

为进一步了解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体之间贫困观的深层次差异,或者说积极贫困观与消极贫困观在经济困难大学生身上的体现,以及这一差异对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影响,笔者在参与问卷调查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中,根据现实表现的差异筛选了20名经济困难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访谈调查。

1.积极取向的贫困观

“积极”一词,拉丁文的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在汉语中,“积极”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正面的;促进发展的”,二是“努力进取的”。随着积极心理学在美国的崛起和中国社会的传播,近年来,“积极”取向备受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青睐。社会学中的“积极”,指人们在研究观察各种社会现象时,应以人固有的实际或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以引导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幸福生活为最终目标。在心理学学界,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总之,“积极”以人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为出发点,强调正面的努力,旨在促进人的发展。基于对积极的这一解读,所谓积极取向的贫困观(后文简称积极贫困观),就是指人们遭遇贫困时,能正视、面对贫困,发现自己的力量,建设性地应对贫困,以改变处境、促进发展。

积极贫困观在我国古已有之,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积极贫困观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正确对待贫富并循“道”求富去贫,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二是把贫困视为赢得成功、成为英才的必要磨炼。“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自古圣贤多贫贱”,“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些言论认为贫困能磨炼人的意志,为成功奠定基础。中国古代积极贫困观的思想为当代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积极贫困观提供了思想的土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根据笔者访谈调查的结果,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积极贫困观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认为贫困状况可通过努力而改变。访谈发现,秉持积极取向贫困观的经济困难大学生,遭遇贫困时,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他们着眼于未来,坚信通过自己、家人、社会的共同努力,生存状况可逐步改善。在访谈中,三年级的A同学说:“我家目前很贫困,主要是开支太大,再过三、五年,我们兄妹三人大学都毕业了,我家一定会成为当地的富人。”二年级的B同学说:“我父母身体不太好,家境一直很贫困,但在家人的努力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总算是挺过来了。我相信,我大学毕业后,我家的经济状况一定会好转。”

第二,视贫困为对自己意志品质的考验与磨炼。这一观点与中国古代的积极贫困观一脉相承。接受访谈的C同学说:“不经历风雨,难以见彩虹。现在,我身边的同学、朋友都认为甚至羡慕我的自立能力。其实,要不是我家境贫困,我也难以自立,正是贫困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遇到困难时,学会了坚持而不是放弃。”D同学则说:“读高中时,差点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去打工。班主任找我谈话,让我明白了,贫困就像拦在前进路上的大山,只有向上爬,才能翻越它。经过这两、三年的努力和坚持,我很快就能翻越贫困这座大山了。虽然有些甚至很辛苦,但这也让我更加有恒心和毅力。”

第三,辩证看待、对待贫困对人的影响。就笔者进行的访谈调查看,认为“贫困对人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的经济困难大学生比例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辩证看待、对待贫困对人的影响,只是体现了经济困难大学生一种现实主义态度,并不能激发他们战胜贫困的愿望。严格地说,这一现实主义态度与前文所述的“积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谓之为积极的取向有些牵强。笔者以为,对待贫困的现实主义态度,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积极贫困观的前提和基础,它潜在地蕴涵于积极贫困观之中,是积极贫困观的应有之义。E同学在接受访谈时说:“现在的人都很现实,我家很贫困,很难得到别人甚至亲戚的支持和帮助。既然贫困是既成的事实,我也只能面对它。虽然贫困带给我一些麻烦和痛苦,有时我还会为此偷偷哭泣,但有得必有失,贫困也给了我一些积极的东西。比如,没钱出去玩,能让我更专心地学习。班上一些有钱的同学,经常出去玩,却耽误了学习。”

2.消极取向的贫困观

“消极”是“积极”的对立面。就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观而言,笔者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积极贫困观是一种资源取向的贫困观,视贫困为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资源;而消极贫困观是一种问题取向的贫困观,视贫困为成长与发展历程中的障碍。秉持消极取向的人感兴趣的不是人类社会,而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

与积极贫困观,消极贫困观在我国也是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并且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中对于贫困的消极观念,在前文已有一定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就笔者进行的访谈调查结果看,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消极贫困观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沉溺于对贫困的消极体验。受传统观念、大众传媒的影响,普通大众对贫困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成见甚至歧视,在社会生活中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疏远贫困人群,这让贫困人群在社会生活中通常会产生更多的消极体验。如果贫困人员无力摆脱这种消极的情感检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消极贫困观。具有消极贫困观的贫困人群,受其消极情感体验的制约,容易敌视他人甚至产出“仇富”心理,这种心理向外投射,表现为别人对自己的敌意。接受笔者访谈调查的F同学说:“我在大学几乎没有朋友,我觉得同学们都不喜欢我,有很多人甚至还恨我。”

第二,对贫困的归因褊狭。在笔者调查中,74%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对贫困进行了多维归因,这表明大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贫困观不属于消极贫困观。具有消极贫困观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受其消极情感体验的影响,容易出现认知方面的偏颇,观点偏激,习惯从单一维度看问题,对自身的贫困进行单维归因,并对这一原因指向的对象充满抱怨。G同学在访谈中说:“我家的贫困都是因为亲戚朋友见死不救,那年我妈妈生病,家里又遭灾,他们都不肯帮忙,从那以后,我家就越来越穷。我大学毕业后,他们要我帮助,想都别想。”

第三,夸大金钱(财富)的作用。贫困人群长期处于缺钱少粮的状态,非常容易出现夸大金钱作用的倾向。如果贫困人群把金钱的作用抬到了不合理的高度,就会滑入消极贫困观的泥潭。F同学在访谈中讲:“有钱能使鬼推磨,同学们不喜欢我,还不就是因为我没钱。”G同学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汪三贵.反贫困与政府干预[J].管理世界,1994,3:41-46.

[2]孟子.滕文公章句下[M].济南:岳麓书社,2000,101.

[3]阎韬,马智强.论语全译·述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2-23.

[4]刘宏章,乔清举,校注.孟子·告子下[M].华夏出版社,2000,335.

上一篇:特级教师韩军下一篇:送给老人的重阳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