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业企业传统售价核算的弊端

2024-07-25

论商业企业传统售价核算的弊端(精选3篇)

论商业企业传统售价核算的弊端 第1篇

论商业企业传统售价核算的弊端

内容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商品品种的极大丰富增加了零售企业的会计记账和核算工作量。本文结合会计实务,就商场在记账中采用售价核算的弊端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商业企业售价核算好范文版权所有

我国现行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的库存商品可以采

用进价和售价进行核算。而进价核算(又称数量进价金额核算)计算准确,但计算量大,在手工情况下,很难适应经营品种繁多的商业企业。故现在除批发行业外,很多国营零售企业仍实行售价核算。而售价核算,由于将所有库存商品的毛利均放在“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中进行核算,月末一次性地计算出库存商品和已销商品的综合平均毛利,故计算简单易行,但缺点是计算结果不精确。

售价核算由于存在很多弊端,已不适应企业市场竞争的需要,影响和阻碍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售价核算记账制度不完善。在售价核算情况下,财会主管部门只管库存商品总额,库存商品明细账由各柜组具体核算并按售价记账(大多数企业不计进价),因此,不少违法人员在商品短少时,故意虚报数字。由于售价核算账面上反映的是售价金额,因此,不仅给国家带来严重损失,而且给企业今后查账、财务账务审核都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误差较大,毛利核算不准确。由于售价核算中毛利的高低不能按商品单品销售所产生的毛利的累加之和得到,而是采用商品综合差率进行结转成本得到,而综合差率又是商品的进销差价同进货售价金额的比率的加权平均数,受商品当期进货品种的影响很大,会计核算至多明细到二级,无法做到单品明细核算,因此它不能如实反映进销差价率及毛利,只能是一个近似数。实践告诉我们,零售业经营的大忌之一就是企业库存不实,账物不符,库存虚胀,呆账、假账、潜亏严重,再加上“吃库存差率”现象屡见不鲜,一旦遇到市场风险,企业经营危机,企业资金拮据,经营转不动,最后被迫破产倒闭。

核算及时性弱。售价核算一般采用按月计算、结转差价的方法,每月需在月底盘点结束后,财务数据才能出来,需经过计算销售额比重结转出进销差价率,进而计算出商品销售成本,销售毛利要到月底通过编制记账凭证、汇总、记账、编制报表后才能反映出来,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决策。而且需要很多时间,对于大型商场,需要计算的数据很多。显然采用售价核算,财务信息反馈迟缓,反馈的信息质量差,影响经营决策。而且由于采用实物负责制,库存商品下放到各柜组进行保管,财务上无法对此进行严格的监督,数据是否真实可靠也不能完全保证。

盘点工作难度大,且存在着一定的漏洞。每月盘点需要长时间准备,抄写商品名称、商品编号、单价、数量、金额,然后进行计算金额,再汇总金额,制成盘点表,但是这种盘点表出来后对不对,计算是否有误,若要进行复核,工作量将不少于盘点时的工作量。由于售价核算中的盘点就是通过售价总金额来核对商品的数量,不是核算到商品的单品,而实物负责人(柜组)只对商品售价总金额负责,当柜组盘点结束计算出数据后,如发现同实物总金额账有差额,柜组往往不是采用复盘的办法,而是暗箱操作,采取调整商品数量的办法来增减库存,这样就必然造成库存的不实,出现管理漏洞,很难被发现。

变价时间长,不适应企业灵活经营、差异化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两大竞争战略:差异化(质量差异、成本差异、价格差异)战略;服务营销战略。在商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商场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采用积极灵活的定价策略,而采用各种促销手段及调整商品价格是商场常用的手段。商场经常采用调整价格这一方法,来适应市场的竞争,而价格调整的背景来源于经营者对自己经营商品成本、费用、毛利、利润的掌握和控制,在商场已步入微利时代的今天,如果调价时连自己经营商品的成本、费用、毛利的底线都不清楚,盲目调价,一味折扣下去,却不能保证商家自己应得的利润。而频繁的调价又不得不手工清点这些商品的数量,然后计算出这些商品的库存差价,进行会计调整,需要时间长,效率低下,不能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更不能及时满足顾客的需求。好范文版权所有

折扣金额也要进行相应的财务处理。商场不仅要对商品进行调价,在现在的市场竞争中,也常常出现同顾客议价的情况。而且现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商场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很多地方的有些商品只有降价、折扣来促进销售。这样每一件商品的实际售价都同定价有一定的差额,有的甚至一种商品不同交易的实际售价也有可能不同,而这些折扣的具体金额只有交易发生后才能确定。会计不得不每日将折扣做入账目中,增大了工作量。一个商场里财务人员很多,再加上柜组里的记账员,人工费用太高,增大了企业经营成本,削弱了成本竞争优势。

使用售价核算,不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不能及时地反应经营情况,致使信息不灵

或者管理失控,潜在问题一大堆,但企业主管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问题。而运用计算机进行进价核算,可以随时了解整个集团的经营情况,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及时进行整顿治理,强化管理。但目前是市场经济,市场环境千变万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会计核算惟有采用更加科学、准确、严密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堵塞各种漏洞,增强财务的监

督职能,并为做到严格,精细化管理提供帮助。

论商业企业传统售价核算的弊端 第2篇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财务管理、监督职能有所削弱

实行集中核算后, 二级或基层单位领导认为上级会计核算机构会把关, 无需严格审核;单位报账员认为自己只是现金收付的出纳员和会计凭证接收、报账的“票据传递员”;而核算中心认为自主权在单位, 其职责在核算, 监督有难度。于是, 会计核算中心与结报单位对各自的责任产生了一些模糊的认识, 产生“三不管”现象。这使得企业集团进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各二级、三级单位财产物资管理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 对往来款项的核对、清理有所放松。

1.2 单位内部制约机制有所削弱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 各二级、三级单位取消了会计、出纳员, 设立了“报账员”, 负责单位日常经费收支, 进行记账、报账, 保管单位财务印章, 领购各种票据, 负责单位收款收据的开具、收款和结报工作, 使原来分别由会计、出纳、票据管理员承担的不相容职务变为一人负责, 缺少了本单位内部的制约环节。另外, 各二级、三级单位取消了会计、出纳后, 会计审核这一关往往由基层负责人或报账员来完成, 而基层负责人或报账员往往又是经济事项的经办人, 缺少了本单位会计监督这一环节。会计核算中心难以或根本无法对经济事项的真实性把关, 这使得内部监督显得更为薄弱。

1.3 上级部门对所属单位资金或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有所削弱

上级部门所属的二级、三级单位, 其资金原来是通过上级部门转拨的, 上级部门可以对这些资金的使用方向、进度进行监督。而现在进入会计核算中心的二级、三级单位, 其相关资金均由核算中心直接拨付, 致使上级部门不能随时了解、掌握资金的动态, 造成监督有一定的难度。专项资金也是如此。

1.4 各基层单位的内控制度不符合上级要求

实行集中核算后, 企业集团对各二级、三级甚至四级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然而一些单位除自身有一套财务账外, 下属单位或非核算科室都设有财务账。一些单位仅将自身财务账纳入集中核算, 而下属单位或科室财务账留在单位;一些单位仅将经常性经费纳入集中核算, 而其他经费留在本单位;一些单位仅将生产性收入纳入集中核算, 而将非生产性收入留在本单位;还有些单位将生产性资金留入下属的工会或从事其他经营。所有这些都逃避了会计监督, 成为单位超发奖金、补贴及违规支出的避风港。

1.5 会计监督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财务监督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下属单位业务招待费、设备检修、成本费用等项目漏洞大, 虚假成分多, 是最容易产生浪费、腐败的土壤。但目前却没有一个完整的源头监督体系, 没有切实可行的控制制度, 使得审核人员、会计核算人员都难以把关。

2 企业集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 为了规范会计核算, 简化核算层次, 优化财务业务流程, 实现会计数据的集中和共享, 降低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重塑组织架构, 提高信息决策的支持程度, 集团公司要逐步探索和尝试实现集团内部的财务数据集中式管理。通过业务流程的设计将资金、销售、成本作为集中核算的主线, 成为相应的管理与核算中心。工作的落脚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核算集中

划分核算责任中心, 根据各个责任中心的权责对其经济事项进行分类集中核算与管理。如对提取的折旧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实行集中;对实现利润的企业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实行部分集中等等。上述集中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对可能产生分散的资金进行管理, 将资金全部体现在公司总部, 为公司的经营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集中核算后, 财务的各项工作以突出集中核算为主, 强化了财务的管理、监督与服务职能, 工作的主动性得到提高;规范会计核算体制, 管理分工科学明确, 内部交易规范准确, 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2 信息集中

集团公司所属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企业一开始就实行了会计电算化, 有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电算化未通过验收还使用“人机并行”的记账方式, 从而会计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共享, 浪费了信息资源。会计集中核算就必需依托信息网络手段, 通过与企业其它部门数据网络的链接, 集成各单位的会计信息, 全方位实现数据共享与数据授权处理, 使企业集团的管理与核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为财务管理与集中核算创造有利条件, 为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

2.3 管理集中

资金、销售、成本的集中确定了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集中程度, 也延伸到公司整个管理工作的很多方面, 使管理工作的广度、深度得到提高。

首先要对供应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对供应系统进行集中, 才能发挥比较优势, 降低采购成本。取消各核算实体的物资供应部门, 由集团公司成立相应职能的实体负责各直属企业的物资供应业务。

其次要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资金是现代企业的“血液”, 资金能否在企业集团内部有效运转, 是检验企业内部管理是否科学的标准之一。可利用结算中心实施资金集中管理, 或更进一步, 取消企业的资金分户, 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权限进一步上移到公司总部, 一个总户头直接对外, 既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的提高, 同时也强化了对资金的管理。

三是对销售实行集中。销售业务是企业的终端业务, 销售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和经营成果, 宜采取逐步集中的管理办法对销售实行集中。

3 企业集团会计集中核算的完善

3.1 及时转变观念, 营造良好的核算氛围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明确责任, 协调沟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 有利于企业资金的高效使用, 预防企业高层腐败, 消除不正之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是企业资金财务管理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3.2 转变会计职能, 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是将会计核算从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分离出来, 也就是说把财务管理人员留在单位, 把财务管理的职能留在单位, 把会计人员集中到会计核算中心, 把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职能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然而, 如果将会计核算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账机构是远远不够的, 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

3.3 完善内外监控制度, 确保企业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

一方面会计核算中心要加强内部控制与自我约束, 严格操作, 防范风险。由于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后, 企业资金管理的风险也大为集中, 必须加强内控, 建立内部制约机制, 防范风险。要建立大额费用审批制度、超指标审批制度、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以及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 明确责任。另一方面, 会计核算中心还要主动接受监督, 接受集团内部监督部门如审计、监察等职能部门的监督, 保证企业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

现代会计集中核算突破了传统意义的会计核算的职能, 更重要的是统一核算标准、提高核算效率, 规范会计核算行为, 发挥加强财务监控, 优化资源配置等作用。抓住行业改革机遇, 积极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和模式, 推进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摘要:建立企业集团结算中心,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是国内许多企业集团都采用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 其在提高财务资金运转效率, 加强财务监控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为此, 结合一些实践经验, 探讨了我国企业集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弊端, 并总结了一些完善措施。

关键词:企业集团,弊端,手段,完善,措施

参考文献

[1]白平彦.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构建分析[J].会计之友, 2008, (12) .

论售价金额核算法的优化 第3篇

售价金额核算法是计划经济时代延用至今的一种库存商品核算方法,实行“售价控制、实物负责制”,其主要原理是将商品分成不同柜组,实施实物专人负责制,会计上对购入、销售及库存的商品均按售价计量,售价与进价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账户核算,此差价于期末在已售商品和结存商品之间进行分摊,从而核算出当期真实的销售成本。这种方法在对库存商品的管理中有其先进性, 但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售价灵活多变,按照现有核算流程会加大会计核算工作量,因此本文将探讨该方法现有账务处理流程的优化措施。

二、文献综述

对于售价金额核算法的研究时间跨度比较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陆续有学者和业内工作者做过一些研究。 比如吴尚宗(1997)提出零售企业实行“进价核算,售价控制”的设想,即按进价登记库存商品的购、销、存,另外再设立一套“库存商品售价控制簿”的辅助账,按售价记载商品的购销存等;罗瑶琦、丁虹(1999),李月秀(2012)均认为售价金额核算法应该由进价金额核算法或者会计准则规定的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取代。魏婕(2002)对实行进价销售以后库存商品的有关账务处理问题进行举例说明,引入“最低销售限价”概念,但没有阐明最低销售限价的制定依据,也并未对期末已售商品应该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进行计算分析。 张庆考(2009)列举了售价金额法下库存商品的购销、盘盈盘亏的会计核算与涉税处理,但并未考虑商品售价波动的问题。 关八一(2015)举例说明了售价金额核算法的账务处理过程,认为售价金额核算法实质是进销差价的待实现与实现的转化与时间问题,但同样也没有考虑商品价格波动。同时早在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就有不少学者和业内人士指出, 经济市场化后由于商品售价波动而对售价金额法产生影响的现实。

三、售价金额核算法账务处理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售价金额核算法现有账务处理过程

目前售价金额法对于库存商品的核算通常分为采购和销售两个环节。

1.采购环节一般按照含税售价记录库存商品增加,按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实际支付价款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照其差额,即含税售价和不含税进价的差额记入“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2.销售环节一般分为日常零售和月末事项。 平日发生零售业务时按照含税售价确认收入, 月末汇总当期销售情况,按照含税售价结转销售成本,另将当月销售收入进行价税分离,确认“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与此同时,还需计算出当月本柜组商品进销差价率,从而分摊已售商品存在的进销差价。 具体账务处理见表1。

(二)售价金额核算法现有账务处理存在的问题

上述售价金额核算法中库存商品的收发存按照含税售价进行计量,这是计划经济时代延用至今的做法,但是市场经济背景下,同业竞争激烈,商品售价不太可能固化不变,因此当发生商品调价时, 库存商品的计价基础也就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随行就市的变化可能会比较频繁。按照准确性原则要求, 财务人员对库存商品的收发存金额也应该进行相应调整,这会大大增加核算工作量。

四、售价金额核算法的优化思路

由于商品售价会随着市场进行调整,因此日常核算收入时按照实际销售发票金额进行计量,但是月末却不方便按照多个实际售价结转成本。 笔者认为,由于商品的进价成本是客观存在的历史成本,不会随着商品调价而发生变化,即售价的变化不会影响销售成本的结转,因此会计人员可事先对本柜组商品制定一个“计划毛利率”,从而推算出“计划含税售价”,以此售价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 同时通过期末盘点,按数量比例,统计出月末库存商品的计划含税售价,从而倒推出本月销售商品的计划含税售价,然后按照倒推出的已售商品计划含税售价结转销售成本,最后按照已售商品计划含税售价与商品进销差价率计算出本月已售商品可以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具体账务处理过程见表2。

五、案例解析

某新建零售超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率为17%,日化货架计划毛利率50%,假设月初库存商品和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余额均为零。 本月购进日化商品不含税进价10 000 元,增值税额1 700 元,以银行存款支付。 按照毛利率可以计算出该货架商品的计划收入为20 000 元, 则加上17%的增值税后,计划含税售价为23 400 元。 本月发生零售业务多笔,将该批商品全部售出,实际销售价格围绕20 000元上下波动,款项已收现。 要求对该货架商品进行核算。

1.购进商品时:

2.发生零售业务时,按照实际含税售价确认收入,假设为21 060 元(为简化过程,本文中多次销售业务合并为一个数额反映在一个分录中):

3.月末将含税收入价税分离:

4.月末按计划含税售价结转成本。由于本例简化了案例内容,可以直接看出已售商品计划含税售价为23 400元,但如果购销数量不一致,则需要通过盘点期末库存商品的数量,按照计划含税售价计算出期末库存的价值,并据以倒推出已售商品的计划含税售价。

5.月末计算商品进销差价率:

商品进销差价率=(0+13 400)/(0+23 400)×100%≈57.26%

6.月末分摊已售商品进销差价:

本月已售商品应该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23 400×57.26%≈13 400(元)

即:本月已售商品实际成本=23 400-13 400=10 000(元)

产品实际实现毛利=21 060-3 060-10 000=8 000 (元),实际毛利率=8 000÷(21 060-3 060)×100%≈44.44%。 该零售超市还可以根据实际毛利率判断计划毛利率的完成情况,对各柜组的业绩考核及日后营销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六、结论

售价金额核算法是计划经济时代延用至今的一种库存商品核算方法,适用于商业零售企业,实行“售价控制、实物负责制”,在对库存商品管理中有其先进性,但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售价灵活多变,按照现有核算流程会加大会计核算工作量,因此本文引入“计划毛利率”和“计划含税售价”的概念,认为库存商品可以按照计划含税售价进行计量,商品进销差价率和已售商品分摊的进销差价也是基于这一计量基础,保持了口径的一致性,因此对商品真实成本的核算不会产生影响, 这一方法对原有账务处理过程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实际案例检验正确,认为优化后的方法可行。

参考文献

[1]史玉光.新准则下商品流通企业会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李月秀,余震国.售价金额核算法丧失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条件[J].财经界,2012,(8):116-117.

[3]张庆考.售价金额核算法下库存商品的会计核算与涉税处理[J].国际商务财会,2009,(11):52-53.

[4]易佩富.售价金额核算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办法[J].商业会计,2004,(12).

上一篇:通报、诫勉谈话制度下一篇:xx年文印店创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