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作文

2024-08-03

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作文(精选16篇)

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作文 第1篇

听奶奶讲,1959年、1960年为“贱年”,粮食收成少,加上“浮夸风”,少到根本不够日常生活吃饭的,那时奶奶十二三岁。当时奶奶、曾外祖母、七八岁的舅爷被迫离家到附近的河南省要饭,因为在奶奶家里什么都没有了,食物早已吃完了。大家大多都是吃野菜、吃树皮、吃树叶。奶奶十三四岁时瘦矮的身材爬树摘叶,像小鸟一样蠕动着,好不可怜。

在寒冬腊月,奶奶一行三人拖着饥饿劳累的身躯步行赶往河南省讨饭,在雪地里扒烂红薯吃,寒冷的晚上睡在窑洞里、坟头旁,河南省那边“浮夸风”好一些,农民施舍了一点粮食。后来她们回家了。

在家一段时间仍然是没粮食吃,奶奶和外曾祖父决定去25公里之外的窑厂劳动,那里是本庄的人开办的窑厂,投奔过去肯定收留,那里有吃的。就这样,父女俩走着前往那里,走了一天到了地方,期间奶奶背着被子,虽然很沉、很累,但奶奶一句埋怨的话都没说,直到实在受不了了才让外曾祖父背着。

那个窑厂确实很好,吃饭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奶奶想家了,生活了几个月后,奶奶独自回家,途中晚上在一个好人家过了夜、吃了饭。到了家,家人听说后也跟着去窑厂,舅爷没去,结果在家饿死了。那时候实在很苦。

奶奶还说,过去的衣服分为洋布、粗布两种,农民大多都是穿粗布,因为便宜实用,洋布比粗布好一点,是有钱人用的。那时候东西不贵,比如一个鸡蛋几分钱。而且买什么东西都是用票,买布用布票、买粮食用粮票……那时候城市没有像现在这样物质丰盛,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年轻人、儿童没什么好玩的。乡下出门“赶城”大多是走着去,没有汽车,连自行车都少有。

直到“贱年”过去,家里慢慢恢复生机,温饱问题慢慢基本解决。后来,奶奶和爷爷结婚了,有了爸爸和两位叔叔,奶奶、爷爷生活很朴素、很节俭,都是经历过饥饿大灾难的,平常连个衣服什么的都不舍得买,爷爷的内裤,奶奶缝了不下10个补丁,都是为了省钱。大家的衣服,从少到老都是破破烂烂,有人穷得连衣服都穿不起。庄里一位大人给她孩子缝棉裤,由于没裤子替换,只好向奶奶借我爸爸的破得不能再破的棉裤穿一会儿。奶奶至今还笑着说,这么破的棉裤都有人借,说明那时候多穷。

过去办喜事,一桌只有10个菜,大家把菜基本上都能吃干净,因为生活水平整体不高,平时很少很少吃这么好的菜、肉。那时候,奶奶家两个月都吃不上一次肉。如今大家聚餐时常却浪费。馍是红薯面馍,里边没有麦面成分,所以,那时候的人都烦吃红薯面馍。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到小麦面馍。

现在,则恰恰相反,以前普遍的、大家天天吃的东西现在尊贵了、稀罕了,以前吃不上的,现在天天吃,吃腻了。现在天天吃白面馍,我常常一个馍没吃完,剩一点丢掉,家人告诫我,要珍惜粮食,原来这是吃不上的。

现在生活异常丰富了,和原来不同,交通很方便,有汽车、火车、飞机等,近距离可以自己骑电动车、摩托车,可以坐公交车、出租车,远距离的可以坐火车、飞机等。现在吃饭基本上可以想吃什么买什么、做什么,鸡鱼肉蛋可以天天吃,这些东西吃够了,又可以追求清淡、讲究养生等。家家户户普遍奔小康。有了电脑、电视、旅游、求学等。娱乐项目,文化氛围,整个国家充满着勃勃生机。

以前,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家人尚能挺过来,爸爸尚能考上大学,国家尚能度过困难时期,我现在生活这么优越不更应该珍惜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吗?

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作文 第2篇

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我不由地感叹,我的家乡的变化真大啊!

还记得过年的时候,我坐在奶奶身旁,听她讲着过去的.故事。她说:“我的乖孙女啊,你说现在的房子是不是很好啊。”我点点头,说:“是啊,那您们那时候的房子是怎么样的呢?”我对那时的房子感到很好奇。

“我们那时候住的都是茅草房呢。”奶奶说。“什么叫茅草房?”我感到很诧异。“对啊,是不是很难想象呢?那是一种用竹子和草盖成了草房,那时候我们很穷,根本造不起楼房,这草舍,雨天会漏,干燥天最着火,只要一着火,一下子一份人家就完了,你们呀,真是没吃过那种苦呢!”奶奶笑着对我说。

家乡的变化真不得不让人感到惊叹,我以自己是一个萧山人而感到自豪,萧山能够发展得如此迅速,我想是我们前辈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们是享着他们的福呢!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萧山是个好地方,哺育许许多多勤劳勇敢的人们,我们的周围,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房屋,还有轿车,生活是越过越好了。奶奶告诉我:“我们那时候只有脚踏车,摩托车都很难看到,至于汽车连做梦也想不到啊!”听奶奶讲过去的艰辛,才知道原来我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时碰到一点困难,就觉得很苦,连吃的东西我也很挑食,总是厌这厌那的。每次父母总会说:“这样好的饭菜,你还厌食,那时候我们能吃饱饭就很不错了,你们现在真是……”从大人们讲过去的事中,我可以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年轻的时候生活有多苦

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第3篇

秦素萍奶奶和唐如浴爷爷是一对革命夫妻,这两位老人今年都88岁高龄了,但是他们身体健康、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抗战往事讲得生动感人。参加活动的少先队员还与秦奶奶、唐爷爷一起互动,亲切交流,感同身受。唐如浴爷爷14岁就参加革命了,当了如皋县(今如东县)双岔北区儿童团团长,常跟新四军东进后当上武工队小队长的堂哥唐万余和当上民兵中队长的堂哥唐明扬去站岗放哨,巡逻、盘查与惩治汉奸。唐爷爷向我们讲述:“1943年7月1日晚上,如皋县全县统一行动——破竹篱笆!党组织县团、区队、游击队武装掩护。我们儿童团走在双北乡游击队最前面,到五里墩西边侦察,发现马路上没有敌人,随后我就随乡游击队大批人马边拆除边用火烧竹篱笆。当晚9点左右,串场河北岸从东到西,百里竹篱笆火光冲天,毛竹的爆炸声和龟缩在碉堡里的敌人的打枪声交织在一起,似鞭炮齐鸣。这次火烧竹篱笆声势浩大,给日伪军以极大的震慑,也是苏中军民反清乡、反伪化斗争的重大胜利。”还有一次,县警卫团刘春山团长率部攻打五里墩敌人的碉堡。战斗中,唐如浴带领儿童团多人配合,给新四军送茶水、领民夫去抬伤员、给部队送情报、给乡干部送信等等,受到军地领导的称赞。1944年9月,在苏中四分区财训班学习时,唐如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年他才17岁。

秦素萍奶奶给我们介绍了他哥哥秦钟一(1927——1944)烈士的抗日事迹。新四军东进到秦素萍的家乡启东县志良乡无畏村(现合作乡)以后,她们家就成了新四军苏中四分区、东南县级机关及民运工作干部的落脚点。在新四军民运工作干部的教育启发下,1942年15岁的秦钟一参加了革命,成为乡农抗会和民兵组织的骨干,积极投入了“二五减租”的群众运动,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初,16岁的秦钟一被任命为乡指导员,面对日寇的烧杀抢掠和清乡、扫荡,秦钟一领导乡民兵游击队,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与战友们一起,先后对日军打过5次伏击战,20次麻雀战。他们还配合新四军部队,多次深入敌人据点,张贴抗日宣传标语,散布规劝书等,以动摇日伪军心,瓦解敌人的士气。并开展锄奸、反伪化、反编保甲等运动,搞得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秦钟一和无畏乡民兵游击队,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1944年3月11日,秦钟一在赴区委开会的途中,中了敌人的埋伏,左胸中弹负伤,落入敌手,遭受敌人的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3月18,秦钟一被敌人残酷杀害,年仅17岁……

秦奶奶说到这里伤心地流下了热泪,少先队员们对杀害秦钟一烈士的日寇也表示了极大的义愤。

秦奶奶说,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今天,我们回忆历史、缅怀先烈,就是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革命烈士为榜样,发扬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唐如浴爷爷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希望你们牢记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学习,争做新时代的“四好”少年!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参加队日活动的少先队员们纷纷表示:决不辜负抗日老战士的殷切期望,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激励自己奋发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成为新一代的“顶梁柱”!

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 第4篇

我和奶奶俩人早已受不住屋子里的闷热,于是从家中拿来小板凳,坐在院子里乘凉。奶奶一手拿着蒲扇,双眼仰望着无际的星空,若有所思;我则在一旁玩着扇子。就在我玩得高兴的时候,奶奶开口了:“你想不想知道以前中国的英雄林则徐禁烟的故事呀”“当然想啦”我顿时来了兴致。奶奶摇了摇手中的蒲扇,对我说:“在二百多年前,西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其中,英国是最强大的,英国人想打通中国市场的销路,因为他们对中国的优质的丝绸、瓷器和茶叶需求量很大,但是自己千里迢迢运到中国的商品却没有销路,怎么办呢?终于,一个险恶的计谋出现了:向中国销售毒品。鸦片大量输入中国后,很多人都染上了毒瘾,英国商人很快都变得很富有。林则徐发现人们吸了毒后骨瘦如柴,脸色青灰,觉得应该尽力禁烟,不让毒品成为让中国灭亡的凶手。于是他向道光皇帝启奏,道光也觉得应该禁烟,于是让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前去禁烟。最后林则徐创造了虎门销烟的壮举,中国人民都很高兴呢。”我听了奶奶讲了这个故事,心中对林则徐十分敬佩,我想:他真是一个爱国的人啊,在国家快要灭亡了的时候,他挺身而出,用虎门销烟的方法来禁止了可怕的毒品贸易。而不像当时的一个卖国贼琦善在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膝,低三下四,一副哈巴狗的样子,难怪会成为世人传颂的英雄!”同时,我也想对英国侵略者说:“你们怎么可以用毒品来危害中国民众呀,毒品可是很不好的,它会危害人体呢!你们可别再用毒品来残害人了!”

到了现在的祖国,早已是繁华昌盛,英雄辈出的大国了,人们都安居乐业,无忧无虑,不用怕帝国主义侵略者又来侵犯中国。但是林则徐那种爱国爱民、勇于抗争、不畏强权、正直善良的精神却使我十分难忘。我不禁想到:“现在虽已是和平年代,但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长大后努力报效祖国!”

听奶奶讲过去的事情作文 第5篇

这个国庆长假可谓热闹非凡!一向“抠门”的

。在路上……“爸爸,你说要带我们去

奶奶是地道的农民,朴实的话语让我从奶奶身上感受到了祖国的变化,勤劳智慧的人民在衣、食、住、行上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正是祖国繁荣富强、蒸蒸日上的真实写照吗!

听奶奶讲过去的事作文 第6篇

奶奶倚靠在摇椅上,微微眯起她那慈祥的双眸,轻声道:“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上学历程可谓是困苦啊。当时,条件恶劣,一个村里能上学的娃娃没有多少个。每天清晨,我们四五点就得踏上去学校的路程。上学的路程艰难又困苦,它不是交通大道,而是羊肠小径。周围又长满带刺的枝条,稍有不慎,就会被割到。夏天的时候,天早早就明亮,冬天时是黑暗的,仅有未淡去的月光和几颗寥寥无几的星星。有时霉运来了,会遇到暴雨、雷雨。”“那奶奶,”我摇摇奶奶的手臂,“下大雨还去上学吗?”奶奶笑了几声,用蒲扇拍了拍我的脑瓜,面带笑容地说:“下雨也是要去的。”“为什么啊?上学路那么难走,为什么还要去读书啊?”一群小娃娃叽叽喳喳,迫不及待地打断奶奶的话。“下大雨在家里休息就好,多舒服啊,不用听老师啰嗦,不用写作业。”奶奶弹了弹一个小娃娃光洁的额头:“耐心点,听我慢慢讲。上学这种事很难得,当时可以上学的孩子可骄傲了,毕竟他好好读书,将来就会是家里的顶梁柱,可以出村赚大钱,让家族光宗耀祖,所以会格外珍惜,当作宝贝。上学虽然艰难,但我们总是感到幸福,因为那是我们通往知识的路。”

我们似懂非懂,摇晃脑袋,奶奶伴着四周的虫声挨个拍拍脑袋,又缓缓道:“现在时代改革大,你们的书本每个学期都能包上崭新的书皮,我们那时啊,为了珍惜书本,四处寻找旧报纸。如果路上看到一张旧报纸,所有人一窝蜂的去抢,每个人身上总会留些皮外伤,衣服会被抓破,新添的补丁又会掉落下来。最后报纸其实已经是皱巴巴的,但获得的人还是很高兴。你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的幸福,多么的无忧无虑啊。读书不仅让我们生存,而且拥有更充实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努力,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

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作文 第7篇

严歌苓女士几十年来的创作,无论小说还是影视作品,都在关注同一个母题,那就是大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女性或随波逐流,或奋起抗争的心灵史。其中当然也有应景之作,但是《娘要嫁人》显然不在此列。只是,讲述一个俏寡妇自六十年代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里,与三个男人之间纠结挣扎的情感路程,从题材和故事背景而言,对于善忘的中国观众来说,确实稍微冷门了一点,毕竟这是一个85后、90后全面抢班夺权,占领遥控器制高点的时代,讲述他们奶奶一辈的清淡、隐忍爱情故事,既没有大起大落的争夫桥段,又没有浮于表面的虐心故事,确实不够讨巧。

不同于一般家长里短虐心苦情剧,严歌苓在《娘要嫁人》一剧中,尽管设置了颇具泪点的故事桥段,但是她的心思显然不在极尽渲染悲情,贩卖廉价眼泪之上。在剧集故事里绵延的二十多年故事中,所有人物都只是卑微地争取着自己尽可能生活得更好一点的权利,人物设定丝毫不扁平化,好人有自己的小心思,偶尔也办点小坏事,坏人却也有人情味的一面。在此基础上,众所周知的时代背景却被无限淡化,只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展现出它巨大的吞噬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娘要嫁人》最终的主题和目的性,大概还是通过一个俏寡妇与其三个子女的故事,展现中国当代史上最动荡曲折,暗流汹涌的时代性。以小见大的功力令人惊艳。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尽管是普通观众熟悉,甚至期盼的苦情戏码,严歌苓却几度逆反观众观影预期心态,在具体情节上大走生活流路线,细节丰富而且扎实,时代背景通过剧中人物的命运和生活方式,悄无声息地展现出来,足以勾起有点年纪的电视观众,已经淡漠和久遠的记忆泪点。当然,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却又显得过于古板和老套了。

从表演上来说,蒋雯丽饰演的齐之芳简直演活了,从某个角度来说,与蒋雯丽何丈夫顾长卫合作的电影《立春》里的小镇歌剧女演员,在生活轨迹与情感脉络上,如出一辙。坚强、隐忍,对生活、对美和浪漫有着无可救药的追求,却又难免受到现实环境的挤压,必须做出种种违背自己内心的决定。正是如此,齐之芳在三个男人之间的徘徊、纠结就显得更有看头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描写方式显然高明得多,只是中国的电视观众并不想太动脑子,也不愿意看到与自己人生太过相近的写实主义,再加上年轻观众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自然就无法对这个人物的选择和命运,有更多的共鸣了。

剧中令齐之芳纠结的三位男士,从人物设定上本来是稍微有些符号化的。李茂才代表面包、戴世亮则是浪漫的鲜花,肖虎从某些方面来说,其实颇有点类似于近来流行的“大仁哥”。只是因为时代的错位和跌宕,齐之芳每次刚刚做出选择,又不得不面临命运的阻隔,她的真爱始终在不远处调戏着她,这是时代背景的悲剧,也是中国女性长久以来从思想到行为上所遭受到的禁锢导致的悲剧。编导并无意改变什么,比如制造个大团圆结局之类的,她们只是想忠实还原生活中的那份纠结和无助罢了。

李立群、于荣光两位戏骨的表演毫无问题,基本上在符号化的人物造型之下,又演绎出细致入骨的人情味来,相对较新的张鲁一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前半段的表演明显稍好于后半段,那种闷骚的浪漫,固执的苦恋味道,明显比有文化的暴发户嘴脸好得多。当然,这也是剧情设置导致的前后不一,与表演无关。

听奶奶讲过去的事作文 第8篇

奶奶最喜欢讲她过去的事情。奶奶是祖国发展的见证者。我的奶奶出生于解放初期,从小被寄养在农村的婶婶家,住的是茅草土坯房子。在房子的角落里,还关着一群鸡鸭,散发出阵阵臭味儿。一到冬天,凛冽的寒风从墙缝里钻进来,房子里冷飕飕的,即使裹紧了被子,仍然觉得很冷,所以奶奶的手上、脚上长满了冻疮。奶奶长大后,努力学习,成为了一名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她和朋友们一起下乡插队,人们称他们为知青。乡下的环境还是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他们十几个人挤在一间破旧的瓦房里,一到下雨天,屋里就像水帘洞,把床都淋湿了,奶奶她们只好把脸盆儿、水桶摆出来接雨水,地板也是湿的,一不小心,脚一滑就摔倒了。奶奶说,那个年代的日子太艰苦了,但是奶奶一有空就看书学习,因为奶奶相信日子肯定会好起来的.。

1979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忽如一夜春风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后,奶奶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全家省吃俭用,在镇上盖了一栋两层的小楼房,房子干净整洁,奶奶还在房前种下一棵黄角兰,栽了一排月季花。奶奶打心眼儿里高兴,期待着更好的日子……1992年,邓小平爷爷南巡讲话,更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就是这一年,奶奶家的房子由两层变成了四层,舒适又美观。奶奶摘下几朵黄角兰,串成串儿挂在胸前,笑得合不拢嘴。现在,我们一家人住在城里的高楼大厦,小区里面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还有老年人活动室、儿童游乐场、篮球场、游泳池……社区周围的配套设施也很完善,奶奶可以去美丽的滨湖公园散步,也可以去琳琅满目的商场购物,还可以去现代化的医院就医,出行也很方便。奶奶的年纪虽然越来越大,但心情却越来越好了,因为生活质量大大的提高了,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作文 第9篇

夏天到了,爸爸为乡下的爷爷奶奶买了一台空调,爷爷奶奶很意外,因为我们事先没有告诉他们。吃过晚饭,奶奶却舍不得开空调,拉着我到门口乘凉,夜风吹过老家门口一棵高大的枇杷树,树叶摩擦,沙沙作响,奶奶讲起了过去的事。

奶奶清了清嗓子,说:“以前我们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一到夏天就热得难受。”我问:“奶奶,你为什么不买一个空调呢?”奶奶说;“那时候还没有空调呢。”我心想: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奶奶他们是怎么度过夏天的呢?奶奶喝了口水,又接着说;“以前科技没有这么发达,那时候都没发明空调。夏天的夜里,乘凉很舒服,蚊子却很多,我们就会点蚊香,这样蚊子就不敢靠近了。可是好景不长,风向一转,我们就呛得直咳嗽,只好又挪到顺风处。我听着奶奶绘声绘色的讲着过去的事情。仿佛我也回到了过去,那时候的爷爷奶奶热得满头大汗,蚊子嗡嗡地围绕着他们打转,没一会儿身上一个个蚊子叮咬过的包肿起来了……想想现在的自己,一回到家爸爸妈妈就像伺候小公主一样,早就帮我打开了空调,准备好点心了!

奶奶说得很随意,可是我却沉思起来:原来以前生活这么困难啊,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能有今天的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呀!我要感谢父辈们为我辛勤的付出,为我创造了这么好的成长环境!

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五年级作文 第10篇

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听奶奶讲故事,听奶奶讲她的童年。

奶奶讲:她小的时候,每天都要起得很早,拿着家里的瓷盆去打她们十口人一天的饭菜。那个冬天,地上结了冰,打完饭,不小心滑倒了,瓷盆摔了,饭也洒了,手还被烫伤了。回到家里后,她上山挖了点儿野菜根做汤,说是汤,其实也只是白水上漂着菜根。想起我们现在的生活,回到家就有香喷喷的饭菜等着我们,有时若不想做饭,到饭店里吃都可以,简直是天堂般的日子!

奶奶还说,她要去外地上学,她的妈妈怕别人笑话她,狠狠心用麻布做了一条新裤子,又拿出一个麻布袋,改成了一个简易的书包。到了那个城市,人家没见过麻布,争着抢着用牛仔裤、布书包去换她的衣服。我们现在,只要一放假,都去商场里买新衣服,每个新学期刚开始,都要买书包。一过年什么都不要了,全买新的。

奶奶还告诉我:每晚都是一家人睡在一起,用砖头砌的床,上面铺点木头,再铺点稻草,盖上一层麻布,麻布特别糙,躺在上面都扎人,她们都是把衣服铺下面。被子特别薄,冬天夜里都会被冻醒。而我们在床上垫上床垫,铺床单,床单下面有时还铺棉花。开着空调,冬暖夏凉,十分舒服。夏天盖一层薄绒被,冬天盖厚厚的`大棉被,甚至是又暖又轻的羽绒被。

那次她上大学回来给大家带了两根香蕉,她们不知道怎么吃,连皮一起吃了,结果特别难吃,大家都吐了,还剩一根。一会儿奶奶回去了,看到她们的模样哈哈大笑,教她们正确的吃法。我们现在,每天都能吃上新鲜的杨梅、荔枝、蓝莓……已经不是天方夜谭,甚至只要一个订单,第二天都能吃到新鲜的新疆葡萄呢!

听抗战老兵讲过去的故事 第11篇

孙云英是河北省巨鹿县人,1935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抗日前线。1942年7月,任河北省广宗县县长兼航日游击大队大队长。

“马鲁湾伏击战,我们只用了10分钟就把鬼子的运输队消灭了!”一说起1943年5月的那次战斗,孙老就激动不已。

当年5月16日,36名日军押着6辆大马车,给广宗县敌人运送武器弹药。

接到任务后,孙云英与十一团九连的张连长、郭指导员等人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一排埋伏在略沟南边离公路30米处的坟堆里,二排埋伏在路沟北边离公路50米处的坟堆里,三排则隐藏在路沟里作预备队。这样一来,路沟的东头马路便成了交叉火力点时,一声令下,速战速决。

16日上午9点钟左右,张连长通过望远镜看到敌人顺着公路走过来了,敌人越走越近,也越来越看得分明:6辆马车,36人。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张连长驳壳枪一响,两个排的指战员一起开火,机枪、手榴弹、大盖枪响成一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打。

“大部分日军连枪都没有来得及举,就结束了性命。”孙云英比划着说,“也就10分钟的时间,日军就被我们全部消灭了。我们的战土没有一个伤亡。”孙云英完全沉浸在当年胜利的喜悦当中,他说,把敌人消灭后,收缴了很多战利品,但为了避免敌人的包围,战士们将战利品埋在了马鲁湾西北地里,然后迅速穿过巨广公路向东急行军。就在他们刚过公路不远,身后便传来敌人的枪炮声……当天晚上,部队返回,又顺利地运回了战利品。

1943年9月4日,孙云英与广宗县几名负责同志带着近60名战上一同到四区前未村开会。正在斤会时,就接到了敌情报告。 “说是第二天鬼子要出动扫荡,地点很可能就在三、四两个区。”孙老说,经过研究,县委领导一致决定连夜出发转移到安全地带。走了20公里,部队连夜赶到了目的地——一区七斗店住下。“我刚脱衣服睡下,就听警卫员报告,说是听见东面枪声越来越近。”孙老说,后来才知道,日寇已从东、南、西、北四面不断压近。得知广宗城内的敌人要从南边出动的情况,几名负责人当即决定,由孙云英带领60名主力将敌人引向东面,然后甩开敌人,再集中向西边的槐窝村北突围。

孙老说,当时他们正准备向西南转移时,迎面就来了一个中队的伪军,黑压压的一大片。由于天还没有亮,战士们没有理睬敌人,照直向南突击,敌人叽里呱啦嚷了一会儿,也摸不清我们是什么人,又看到人流向东涌去,就没管我们,也跟着向东开过去了。

“好险呀!一场突围战就这样被我们巧妙地躲过去了。”孙老绘声绘色地描述着,部队继续前行,当走到沙型果木林里时,迎面又遇上一股敌人。“敌人看到我们,就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没等话落,‘嗒嗒嗒嗒’一阵枪响,就撂倒了几个敌人,其他几个连滚带爬地跑了。”孙老说,考虑到突围才是关键,战士们并未追赶,而是马不停蹄地向西南方向疾走。当日天近黄昏时,孙云英与其带领的6吨战士才在杜家庄同大队主力会师了。

战争如棋局。“我们是在战争中学会如何打仗的。”孙老说,大敌当前,积极备战;敌占据点,我占农村;敌人扫荡,我打游击;敌人抢粮,我们藏粮;敌人挖沟,我们填沟;敌人修碉堡,我们毁碉堡;敌人修公路,我们大破击……

敌人使出“强化治安”、“囚笼战术”,在广宗县大拆民房,大砍树木,强迫民工修33个碉堡。日寇在柏城修碉堡,遭到了当地老百姓强有力的抵抗,老百姓不愿意拆砖、砍附,日寇便把老百姓绑起来,吊在梁上,用枪托疯狂地打。“鬼子的这种灭绝人性的行为,早让我们怒火冲天。”孙老说,“但考虑到当时敌强我弱,硬拼是不理智的,因而当时县委作出决定,采用‘拖’和‘破’两个办法来对付敌人,绝不能让敌人的炮楼修成。”

老百姓们立即行动起来,无论是拆房的、运砖的,还是砍树的、挖土的,大家一律放慢了速度,只要在一旁监视的日寇一转过身去,大家就马上停手不干了。

“拖”的办法见效了,该考虑如何“破”的问题。县委派人暗查修堡处的地形后,一天夜里,战士们偷偷来到炮楼前,趁敌人尚未发觉,操起锄头,几下子就把刚修起一人多高的炮楼墙壁扒平了。

“第一次破堡计划成功后,把敌人吓得胆战心惊,军民也感到十分振奋。”孙老说,从此破炮楼就形成了一种制度,今天小辛庄,明天七斗店,后天毕家庄……神出鬼没地与敌人周旋。就这样,修了破,破了修,“我记得至少鬼子修了120多次,我们也破了120多次。最终,敌人的炮楼还是没有修起来”。

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作文 第12篇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地繁荣昌盛起来。我很好奇,以前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便去问奶奶。

奶奶说,以前的房子都是自己盖的,而且不太结实,不防火也不防水。房子时间一长,还会漏水,奶奶曾拿着水桶啊盆啊去接,可想而知当时的生活条件是多么差。除了房子,路也不都是水泥路,绝大部分都是黄土路,坑坑洼洼的,遇到下雨天,更加变得泥泞不堪。

那时的交通不像现在那么方便,很多时候是靠步行的,奶奶说她十几岁的时候去城里都是要步行前往,走上个十几公里不在话下。奶奶还说小的时候没什么吃的,一年到头也就到过年时才能吃上鱼肉。衣服也是年长的哥哥姐姐穿剩下的.,很少有自己的新衣服。但是这样的生活对于她们来说也是一种恩赐了,相比较那些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人们,和平时代的生活已经够好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在爸爸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奶奶说那是村里第一台电视机,每天晚上会有好多村民拿着椅子来家里看电视,虽然是黑白的,虽然只有一个台,大家也看得不亦乐乎。

在爸爸10岁左右的时候,爷爷奶奶从农村搬到了城镇,奶奶说那时搬家他们是坐拖拉机的,行李也不多,几个箱子就装满了。再后来,家里添置了一辆摩托车,在当时,摩托车相当于现在的一辆豪华轿车了。想当初,我们家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嘛。虽然那时衣食简朴,但是奶奶对那时的生活还是很满意的,比起她小时候,不知道好上多少倍了。

纵观现在的生活,奶奶已经领上退休金了,每天只要照顾那些花花草草,给我们做做饭,老年生活十分惬意。我从一出生就过着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生活,住在繁华的城市里。城市中高楼耸立,干净平坦的柏油马路见证着人们生活的变迁。今天我想吃鱼,奶奶就买来鱼;我想吃肉就有肉吃,衣服时常在更新,不必等到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奶奶每每开玩笑说:“你们真的是活在天堂里。”

的确,我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这是因为有爸爸妈妈的庇护,妈妈说这些都是国家带给我们的。虽然我还不懂什么政策,不懂什么方案,但是我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瞧,奶奶又在刷微信,看朋友圈了。奶奶小时候肯定想不到会有手机这么好的东西吧,而且现在手机也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奶奶也能赶上年轻人的潮流,这就是时代带给我们的变迁。

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作文 第13篇

我的爷爷奶奶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们在空闲的时候,总是喜欢给我讲讲他们那个时代的故事。据他们讲,当时,正值我国解放初期,实行土地改革,分地到户。由于我国地大物薄,没有任何肥料,更谈不上农业机械化,全靠人挑肩扛,犁耕手掘种田。一旦遇到自然灾害那就颗粒无收,农民一年苦到头,等来的就是饥饿和寒冷。有些人家实在难以维持生计时,就拖家带口南下讨饭来维持生活,像这样的例子在全国不计其数。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全国在一九四九年解放,农民靠共产党分给土地,走上自食其力的生活道路。接着是邓爷爷在一九七九年南下巡视提出了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农村实行了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我们农村的面貌。以前亩产粮食300斤左右,而现在实现亩产近吨粮食;以前的广种薄收到现在为年年大丰收;以前是靠肩挑手掘到现在为农业机械作业,彻底改变了我国“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种植方式。

同时,我们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好了,看看:我们家的生活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前最好的房子也就是两间瓦房,如今住的是小楼房,家电电灯,电话,彩电等电器一有尽有。我爸妈还不满足,先后增添了小灵通和手机。

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作文 第14篇

妈妈小时候的生活比起现在的经济,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尽管外公外婆他(她)们都在国营单位里上班,那个时候家里还算富裕,但没有像你们这样,每天都穿得那么得漂亮,吃得那么丰盛。在那个时候,只有在过新年的时候才能穿上一件新衣服,甭提有多高兴呢。每天放学回家,洗衣服,做饭,那都是家常便饭,像现在你们这个样子上学还得家长接送,什么都要家长帮忙。我们那时候家里如果来了客人,小孩子一般都不能上桌。客人吃饭时,还要给客人盛饭倒茶。哪像你们现在,各个都像小王子似的敬着,生怕你们冻着,饿着。

那时候,最快乐,最热闹的是吃过晚饭,左邻右舍坐在一起,大人们东家长,西家短的谈天说地,我们小孩则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大约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外公家买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那个时候没有彩色的电视,所以黑白电视也算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物了。每当吃过晚饭,邻居家的熟人都来外公家看电视,人越来越多,屋里根本坐不下,外公索性把电视机搬到了屋外,就像大家在公园里看电影一样热闹,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的……听到这儿,我打断了妈妈的故事,奇怪的问:“妈妈,那时候真的是那个样子的吗?你一边上学,一边还做家务。”“恩,是啊!”听了妈妈说的话,我感慨万分。

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 第15篇

现在你看到的这张珍贵的黑白照片,是我外婆三十年前照的。照片中,外婆骑着一辆刚买的“凤凰”牌自行车,满脸笑容,得意扬扬地在院子里转圈。听外婆说,当时物质匮乏,买任何东西都要凭票,比如买布要布票,买油要油票。为了买这辆“凤凰”自行车,外婆省吃俭用。衣服破了,把它打上补丁接着穿;鞋呢,是自己动手做的布鞋;尤其是不容易被人看见的袜子,更是补了又补。经过大半年的时间,最后终于凑足了一百多元钱。外婆是个聪明人,她在凑钱的同时,到处托人找自行车票。那时候,“凤凰”、“永久”可是稀缺货,要搞到一张购车票,是非常不容易的。外婆找了很多熟人,都没有搞到票。最后,一位邻居因为票快到期又没钱买车,不得已把票让给了我的外婆。就这样,外婆的“凤凰”成了我们院子里的第一辆自行车。几十年过去了,我家先后购买了几辆自行车、两辆电动自行车、两辆摩托车、一辆奇瑞QQ车、一辆长安车。但是,外婆最在意的,还是当初的那辆“凤凰”!

(指导老师何文洁)

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小学四(4)班罗雅文

妈妈家五个姊妹,她是最小的。小时候家里穷,只能吃自家种的蔬菜,吃东西都要抢,要是不抢,很快就没了。一次,外婆把胡豆炒熟,放在桌上,每人只有一小碗。三舅非常调皮,他在四姨的碗里做了点手脚,并告诉妈妈、二姨和大舅不要去抢那碗“多”的。四姨回来看见了那碗“多”的,就抢过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没吃一会儿,四姨发觉碗里有个硬东西,把胡豆翻开一看,原来三舅在她碗里放了个盘子,四姨急得哭了起来。哪里像现在,市场上好吃的东西排着队等人们来买,大家吃得饱饱的,再也不用抢了。

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作文 第16篇

在炎热的暑假里,我和妈妈座在阳台上。在皎洁的月光下,星星一闪一闪的,我依偎在妈妈身边,听着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发生在60—70年代上小学的事情:

妈妈以前上学都没有爸爸妈妈接送,都是自己背着沉重的书包每天自己上学、自己回家,那时候,家离学校很远大概有5里地而且没有公交车、汽车,都是踩着不平的石头和山路,徒步走到学校的。不仅当时的学校条件差,生活也并不富裕。每天早餐都是泡饭、粥,没像现在早餐丰富多样,五花八门,有的粮食还不够吃,要煮红薯和土豆当饭吃。最辛苦的还是上山下乡干活上牧场,那时他们读书都是半工半读。早上读书;下午干活。每个人的主要任务时捡肥料:猪粪、鸟粪、牛粪、垃圾,一个月要捡100斤左右。每天背着纸篓到街上去转悠,去寻觅垃圾和肥料的踪迹。可知道妈妈他们以前是多么辛苦啊。而且读书获取的知识也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每天还要扛着锄头在山上开垦荒地。那时候,他们像我们这么大,手拿不动锄头和肥料,干活的时候,总把锄头砸在自己的脚背上,脚肿得像馒头,差点把骨头敲断。到第2天照样去读书、干活。每个月把肥料抬到山上去浇树苗,浇小花。等到秋天,金灿灿的果实丰收了,山上一片金黄,每个人拿着小篮子去山上采摘。不管太阳多猛烈,每个人的任务都要完成。

上一篇:读书的感悟话题作文下一篇:培养人才与留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