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2024-05-20

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9篇)

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第1篇

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以农业的区位因素为例

教材在传统的教学中,以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地理教师都要求学生熟悉教材,回归教材,以教材为纲,也就是说的教教材。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在能力培养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新课程内容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理念,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方式。下面我以人教版2002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和人教版2004年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为例来谈自己在新教材下的教学和传统教材下的教学的不同。

一、农业区位的概念的教学体现重能力轻知识

人教版2002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中对农业区位的概念的教学,传统教学中是:依据教材列举的三江平原的种植业要分析三江平原为什么是种植业,然后要根据三江平原的气候、地形、土壤来分析种植业形成的原因;同样依据教材列举的青藏高原的畜牧业要分析青藏高原为什么是畜牧业,然后要根据青藏高原的气候、地形、草场的分布来分析形成畜牧业的原因。从而引出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人教版2004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中农业区位概念的学习只要求学生看教材中泰国湄南河平原的种植业和澳大利亚的畜牧业两案例来说明农业区位的概念。而泰国和澳大利亚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知识也不在要求学生掌握,弱化了“繁、难、偏、旧”的知识内容,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只是用来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的案例而已。教材后面还要求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农业区位的案例,这就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人教版2004版教材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理念,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方式。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体现了学生是主体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教版2002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中对农业区位的因素的教学,传统教学是:注重区位因素知识的讲解,引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需求、交通、科学技术、政策等因素,并且做了详细讲解,教材详细阐述了这些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对学生的要求是对这些知识的识记,理解。

人教版2004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中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则是通过进行农业生产的案例要学生自己得出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直接由学生自己的感性认识就可得出结论,然后由学生总结怎样进行农业区位选择以及影响因素。教材后又有思考“除图中列出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要影响农民的决策?”这一切都是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教材的最后又安排了活动,介绍了水稻种植、立体农业以及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教材通过这样的设计,更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在新课程教学下的主体地位。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注重学生思维的锻炼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而新课程改革要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而自主学习就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的锻炼。

人教版2002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中对农业地域的形成的教学:教材直接呈现农业地域类型,对学生的要求是识记和了解,中间没有推理阐述,很多学生对什么是农业地域根本不了解。

人教版2004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中农业地域的形成的学习教材用了很多文字来阐述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生产需要土壤、水、热量、光照等自然条件,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加强,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通过以上的解释,学生对农业地域的形成就有了很好的理解,从而对农业地域的含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注重思维的锻炼也要注重兴趣的培养。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2004版教材还列举了许多生活实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第2篇

孙皖香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的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从教以来,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深刻地做过思考。趁这次机会,静下心来,做一个梳理,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坐标,以供参考。竹每生长一节,都要做一次总结。我想教学也应是如此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中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0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0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的做出改变。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重分析,轻感悟。“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长亭送别》时,我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这本文主题和离别情感的分析讲解上,结果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课,我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频度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离的诗文进行对比学习,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应用,轻精神。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促织》篇时,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捕蛇者说》,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同时给予广大劳苦大众同情,甚至发动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课本的内容。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认识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就像工厂加工的产品,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语文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听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英语词汇教学,教学策略

外语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 词汇学习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全过程, 不掌握一定量的词汇, 听、说、读、写、译都无法顺利进行, 这将直接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运用和发展。在高中学生运用外语进行实际交流时, 我们往往可以发现, 有些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 只能说出一些单词, 而无法将其连接成句子;另一些学生却是想好了句法的框架, 但找不到合适的词汇, 词不达意。事实是, 没有语法就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 然而, 如果没有词汇, 则什么也传达不了。”因此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根据河北省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英语的词汇量是三千八百个, 而且有很多单词不好记忆。很多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记忆单词上, 但是好不容易死记硬背记住的单词很快又忘记了, 而且常常张冠李戴。比如, 很多学生把population (人口) 和pollution (污染) 弄混。传统的词汇教授方法就是领读单词然后讲解单词的用法, 殊不知很多学生记不住单词, 我们讲这些用法又有什么用呢?其实, 让学生记忆单词是有很多方法的。教授英语的老师都知道, 英语单词的构成都是有一定规律的, 学生如果掌握这些规律, 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 我们在英语词汇的教学中采用以下的教学策略:

首先采用各种方法记忆单词:

1. 词根记忆法

比如:adventure和prevent都有vent这个词根, 它的意思是“风” (wind) 有风险就叫冒险 (adventure) , 风在前面就是阻止 (prevent)

remind“使想起”根词是mind在大脑中重新出现就是使想起。

discount (折扣) 和account (说明) 都有count“数”这个词根。

2. 词缀记忆法

比如:multi-是一个前缀, 表示多的意思multiparty多党的multinational多国的;多民族的multipurpose多种用途的multiform多种形式的multimedia多媒体的multistory多层的

3.谐音记忆法

比如:Pacific太平洋谐音是“婆媳分开”婆媳分开就太平了。believe谐音是别撒谎, 不撒谎别人就相信你了patience耐心, 耐性谐音是“陪死你”陪死你当然有耐心了negative否定的, 负面的谐音是“你个踢我”你踢我, 我当然对你持否定态度了。

4.联想记忆法

如:在讲disasters时用头脑风暴的方法, 学生可以联想到很多学过的词汇, 如:earthquakes, floods, droughts, typhoons, hurricanes, fires, volcano, storms, snow storms, sand storms, thunder storms, landslides, ect.

但是, 要让学生正确拼写单词, 我们在教学中还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首先教学生一些必备的语音知识。例如:音标的正确发音音标中音节的划分, 开音节和闭音节等。这样学生才会对单词的发音和如何记忆单词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单词时心中才不回茫然。虽然教授语音知识耽误了一些教学进度, 但是大多数同学现在都能自学拼读单词了。

2.利用早读课或课上的时间进行集体教学单词的发音, 注意多音节单词的重音, 提醒学生哪些单词容易拼错。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拼读, 记忆这些单词。在上课时, 我对这些单词进行听写, 批改后, 发现问题, 再让学生板书, 然后学生再订正。通常新学的单词在一周里要听写三遍, 拼错的再订正三遍。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反复记忆、反复纠错, 正确的单词形式才能在大脑皮层下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再趁热打铁, 练习使用这些词汇, 因为只有经过语言的操练, 这些词汇才能成为活的语言材料。

3.充分利用每个单元的Reading&vocabulary。因为在Reading中, 学生可以体会到如何运用单词, 在具体的语境掌握单词的使用方法;在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中, 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单词并能拓宽所学单词的用法。学完Reading后, 我会让学生背诵重点句型或段落。因为背诵整篇课文对我们普通学校的学生来说太难了。

4.在语境中强化交际是不可忽视的。因为英语词汇和英、美国家的文化息息相关。英语词汇中有很多用法已约定俗成, 如一些成语 (idioms) 、比喻 (metaphors) 和幽默 (humors) 等。只有依据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才能正确理解词义, 切忌望文生义或逐词对译。所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特殊用法, 掌握一些成语、典故很有必要, 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词汇。

5.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积极参与到词汇记忆中来。德国教育理论家根慈秋说:“复习是学习之母”。但是很多学生认为已背过的单词就不会遗忘, 就会把这些单词放到一边去, 殊不知等到他们要使用时就是想不出来, 或者就是单词中少了字母或颠倒了字母的顺序。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对已会的词汇进行反复的、过度的学习。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毅力。

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地理 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教师改善教学方法经历的内心经验的总结。一个教师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反思是他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并且教师反思是伴随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一件事。本文主要分析新课标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学反思,探求更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希望对高中地理教学有所借鉴。

1.反思角色是否发生转变

新课标下的课堂不同于传统教学课堂,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要有所改变。传统地理应试教育偏重于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自身发展。新课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注重学生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教育不再以考试为目的,而是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开展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高中地理教学并不是以灌输地理知识为目的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现在一些学生只是将自己置身于书海中,掌握大量知识,却没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要杜绝这种状况,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学生对地理的实践离不开探索,只有进行探索,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地理知识。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在教师讲解特殊地容地貌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当地有哪些神奇的地理环境和地理面貌,并告诉学生这些特殊地貌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前去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让他们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并实际运用这些知识。

3.反思是否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伟大教育学家孔子曾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积极地和每一位学生沟通,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缺点进行完善。例如,有些学生较为胆小自卑,在课堂上不敢发言或者很少主动发言,教师要和这些学生深入交流,鼓励这些学生增强自信心,在课堂上尽可能给这些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地理教学还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一些地方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学生很容易见到一些特殊的地容地貌,对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很有帮助,但是在一些地区,几乎没有那些特殊的地容地貌,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观看一些影片或者影视资料,让学生深入理解那些难以见到的地理知识。

4.反思是否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必须进行改变,让学生做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没必要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传授,可以为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标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之一。传统课堂上,学生根本没有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丧失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让学生探讨问题,提高学生交流和沟通能力。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必须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对于地理知识单纯的讲解是抽象的,让学生看到那些自然现象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反思是否真正关心学生

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依靠,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是真的关心学生。传统概念中,教师和学生似乎是两个对立面,教师会逼迫学生学习等,学生尽可能避免和老师接触。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教师要和学生相互信赖,共同成长。教师只有做到真正关心学生才可以取得学生的信任,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了解学生想法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问题。

6.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明确地理教学的独特之处,深入了解高中地理教学的特殊点,通过不断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道路上不断完善自我,争取做更好的自己,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中秋.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教学[J].学周刊,2014,02:206.

高中物理新课程下的实验教学反思 第5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对学生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定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提高科学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按照新课程性质的要求,通过实验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为达此目的,教师必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情感意志的培养,最终使学生养成不畏挫折、乐于探究、善于分析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习惯。下面我就高中新课程施几年来的实验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实验的要求与原《物理教学大纲》有所不同,原大纲中对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都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可以按照要求组织教学,同时各分组实验都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及器材及使用说明、实验步骤等,但现课程标准中则没有,甚至对哪些为分组实验、哪些为演示实验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只是内容标准中以“通过实验认识”、“经历某某实验的研究过程”、“通过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认识”等的语言对可进行实验的地方进行说明,至于是做分组还是演示都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至于实验器材、原理的确定也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这是新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的最大区别,给了教师更大的决策空间,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时代性、选择性。同时在每一模块的活动建议中,提出了让学生参与、体验实验活动的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探究、制作、体验、定性研究相关的内容,这为学生的动手动脑、应用所学的知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参与的平台。

为了强化实验教学,课程标准在附录1设置了物理实验专题,对实验要求作了详细的说明,要求从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实验误差分析研究、方案与结果的评估交流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专题列出了可供选择的14个实验示例,学校和教师可自行开发实验项目,但必须从中至少完成8个。对于实验能力的要求,课程标准中提出了6点要求:一是通过典型实例,认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可重复性和控制性是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二是通过实验认识测量的意义;理解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以及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用有效数字表达测量结果;知道精度和准确度的区别;能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三是初步具有发现问题、提出实验研究课题的能力;能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并讨论实验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四是能根据实验要求合理选择并安装实验器材,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对较复杂或没有使用过的仪器,能读懂仪器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该仪器。具备用已有的知识和设备熟练完成实验能力。能排除实验中出现的一般故障。五是能正确观察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会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六是在实验过程中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具有对结果进行质疑、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能够用科学语言,正确的写出实验报告。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对实验的要求要比原大纲的要求更高,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针对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建议学校要在现有课时的基础上,将实验示例中的至少8个实验安排到科学探究、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课中完成,在每模块教学中再进一步增加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分组实验至少要完成考试大纲中必须考查的相关实验。

二、认识实验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强化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所谓物理实验,就是根据确立的实验课题及猜想(实验的目的),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创造或控制特定的条件,确定实验的原理,设计实验的方案,排除偶然、次要的因素的干扰,使某一主要的物理现象发生或重演,获得科学事实,从而进一步检验、发展物理理论。其对学生学习掌握探究自然规律、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提高科学的素养是很好的教育平台,但不同的实验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不相同的功能,如高中物理实验的中的技能训练型实验、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等,在教学中的要求和功能则不同,教学中应从实验的内在价值出发,有所侧重的培养学生六种能力(课程标准实验专题的能力要求),为此,在实验教学中要走出每一个实验都必须按照科学探究的七过程进行的误区,科学有效的确定实验教学的目标。

技能训练型实验主要是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物理仪器调整、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的事项,主要突出使用仪器的规范化训练,使学生正确的应用仪器进行测量、观察和读数。培养学生学会看仪器说明书并学会使用仪器的能力。

测定性实验主要用来测量某些物理量或物理常数。测定性物理实验总是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进行测量,因此,组织该类物理实验,关键的问题是使学生明确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或基本公式,确定待测量和相关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测量。

验证性实验是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后进行的,其目的是通过实验验证物理规律的正确性,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训练实验技能。它要求学生必须正确的理解所验证的物理规律的内容和使用条件、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方法。由于实验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误差,因此,必须向学生说明误差的允许范围,在误差的范围之内,实验的结果就可以认为与物理规律相符合,不能要求实验的结果和理论结果完全一致。

探究性实验是在学习物理规律之前进行的,也可以称为探索性实验,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或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步骤探究物理规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感悟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掌握探究自然规律的思想方法。

制作和装配性实验是为了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技巧。

建议教学过程中尽量根据环境条件对实验设计进行再创造,为学生尽量多的创设实验设计方案,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学习知识,要避免“重知识、轻方法;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的“媒体实验”、“程式化实验”“试题实验”的现象的发生。演示实验,也要尽量让学生参与,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感悟体验过程、理解获取知识、锻炼提升能力(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

三、调整物理实验教学的学习方式,适应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物理实验教学中,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单

一、被动的实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要让学生成为实验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和单一示范者,要关注学生亲身的感悟与体验。各种学习形式举例如下:

自主活动式:通过学生自觉地参与实验活动,确定实验目标,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监控实验过程,评价实验结果,从而完成实验任务。如“落体运动加速度的研究”实验,学生可二人一组,运用频闪照相研究钢球下落的加速度。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方案设计;装置调试;标尺制作;实地拍摄;照片分析;实验报告。教师提供的帮助:方案设计提示;频闪技术指导;参与讨论,提供器材,进行质疑,点拨思维。

实验设计式:实验设计是高中物理实验学习能力的较高要求,是对学生操作技能和思维品质的综合检测,是有效的实验学习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情景新、方法活,具有开放性,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对实验器材有所取舍和组合,能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制定实验的方案,通过实验全过程和具体步骤的实施,得出有关的结论并做出必要的说明。如研究单摆及其规律之后,提出如何测重力加速度的课题,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案。学生可根据学过的物理场景,如运动学中的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动力学中的超重、失重现象,斜面上的匀变速运动等确立实验方案,并走进实验室,通过实验活动去体验真实,检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分析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假设上。

课题作业式:适当布置类似于课题研究的“课题作业”,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一些探索的方法,对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如选用传感器制作控制电路;用变阻器设计几种不同的控制电路,并说明其原理及特点等。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主动设计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通过体验和感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提高素养。

四、物理实验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

物理实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精选学生生活中的实物和事例进行实验教学。例如,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我给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是水果电池,而后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设计实验方案,这种取材于生活的做法既消除了学生对电池的神秘感,又激发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再如,演示反冲运动的现象时,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猫被反冲到空中的视频片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猫被反冲到空中的原因:猫、水管和水构成一个整体,当水向下高速喷出时,在内力的作用下,猫、水管要向反方向运动,猫被反冲到了空中。这些实验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和与物理学相关的领域,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和体验,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第6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能力为主要特征的高中新课实验在我们省开展已两年多了。怎样在新课程背景下上好高中生物课,我把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三个必修模块、两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生物基础知识普及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这3个模块的学习必须以必修模块的学习为基础。

面对生物知识模块的重新划分,刚接触新课程的我们,往往不能正视新的知识体系,总想增加一些教材拓展内容,造成了授课课时紧张,授课节奏加快。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接受和消化新的知识,从而不能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

题。为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认真学习动态的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理论与目标。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中学生物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前、后教学内容的联系,思考可以把教材分解为哪些部分和阶段,重点、难点是什么,各部分与阶段怎样联系与过渡,各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反应和学习困难,哪些内容可以设计搭建出适合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平台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选择授课内容,从容地运用教材进行教学。

二、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对学生的调查与分析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如感知特点、思维和认知风格、表象和记忆特点等。还要了解学生的态度特点、情感特点以及情感发展水平、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非认知特点。

经过初中新课程洗礼的高一年新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然而,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知识要求层次较低,很多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对有些学科知识只是似曾相识,但表达不清或不到位,特别是一些生物俗语、生物方程式模糊不清,一知半解。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交流的的热情,在教学设计上要重视生物观念和价值的教育,学习方式的引导;重视生物核心知识、技能、生物方法的教育;加强问题意识、分析探究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如在设计选修本第三册中的“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时,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动物细胞融合,在必修1细胞膜的流动性时曾例举过人鼠细胞融合,学生容易理解。第二部分单克隆抗体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把制备原理和第一次筛选放在人鼠细胞融合后,单抗制备前,目的是分散难点。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选择亲本,细胞融合,进行筛选和培养。第二次筛选更难理解,而且教材上没有给出克隆化培养的具体过程,专门用一张幻灯片进行处理。最后小结时出示植物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达到教学目标。最后对单抗的制备过程总结出“五个二”。这种教法就是在分析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既能顺利地引入新课,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无定法,但教不可无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同时还要结校本条件进行教学。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对教材进行教学。这样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在一定的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提高学科基本素养,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学科知识探究打好基础。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习惯和一般特点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到,学生虽然有获取知识的热情,但是不能自觉地巩固知识,在学习中还缺乏主动记录一些自身或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的相关知识,导致学过的知识遗忘率高。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在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取舍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一

些讨论的问题或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相关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三、教辅材料的选择

教辅材料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辅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教学的,其中运用较多的是课后习题册。然而,现在很多教辅习题却只是旧教材的辅助书换了个封面就上市出售,如果学生用了这样的书就会在旧的知识体系里摸爬打滚。而学生在遇到现阶段没学过的内容就会拿来请教老师。如果有比较多的学生拿同样的问题来请教老师,刚从应试教学模式走出来的老师看到较多的学生在钻研一些跟高考要求有关的知识,有可能就会不自觉地用一定的时间来讲授,由于讲授的内容缺乏前后知识联系,授课时间短,教师讲不清透彻,学生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居于此可以说,选错教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课程实践的进程。因此,教师在选用教辅材料时应认真地对照新课标和本校所选用的教材进行选择,最好是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编制。我们学校是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按“知识疏理、基础训练、能力拓展”三方面来编制习题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

四、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

结合研究性学习课进行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及时地提炼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让有兴趣的同学带着课题到课外进行自主探究,再带着探索成果到课堂展示给同学。使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发展多元、主动和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掌握生存常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善于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前面提到的,在设计必修本第三册中的“第六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先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在课堂上将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这样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爱好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热情,提高教学效益。

新课程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反思 第7篇

江珊菊学校:水寨中学 发布时间: 2012-11-27 9:00:37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这一专题的第一个视频里, 鲁子问博士通过小组教学演示给我们展示了 “阅读中的信息处理”这样一个教学片断.这个片段里,鲁博士把阅读文My first ride on a train分个两个部分.首先, 鲁博士问学生是否有类似的体验,如on a bus,从而激活学生已有信息.然后,阅读第一部分,回答两个问题:What is the part about? What is it related to the topic? 在第一次阅读之后,学生知道文章讲camel,然后鲁博士让学生推测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mels and train.引导学生明白both are means of transport…carry goods…教师一开始不评价,然后让学生继续阅读全文,验证自己的推测.在这个视频里,鲁博士给我们显示了阅读的一种新的模式,主要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些理念:

一.教师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利用图式理论激活学生已存储的信息,积极调动原有信息去理解阅读.二.阅读理解过程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解码的过程,更是一个假设,推测,验证和取舍的过程.三.针对不同的阅读文,要有指导性地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策略,提升阅读质量.不要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阅读.比如这里就显示了阅读文要注重篇章结构和信息的组织建构,要站在 “整体阅读”的高度去理解文章.在另外一个视频中,鲁子问博士对于如何处理理解阅读中的生词给我们做了精彩的示范.鲁子问博士给出一篇短文,其中下划线的单词是需要理解的生词.短文如下:鲁博士首先让大家通读全文,理解它主要讲什么---children’s education.在激活了学生的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再让学生理解生词.鲁博士通过鼓励,启发,引导,帮助,参与,监控,适时的反馈与评价,出色地扮演了教师在生词处理中的角色.他恰当地 “粗放经营”, 对不同的单词做了不同的处理.一.利用context来猜测词义.比如frustrating.下文后有dragging children out of bed, 在这里是一个negative word.而想到孩子们肯定那时是unpleasant.又比如industrious.在这里,并不是和industry相关,而和work hard意思相近.又比如stifled.根据句子结构either…or…,猜测与encouraged的意思相反.二.运用构词法和句子成分来猜测生词的意思和词性

比如internal drive 首先处理drive,鲁博士用充满激情的体态语和启发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在这里的意思是sth makes you go forward,当学生说出motive,他指出这是名词,即motivation,然后处理internal, 来自于in,和 inside相近的意思.又比如eagerness 和curiosity.通过构词法知道它们分别是来自词根eager和curious.从鲁博士的精彩示范中,我们可以知道只要培养了学生一定的猜词策略,让学生在语境当中去理解词语,学生是可以克服看到生词难词的焦虑和紧张,掌握更多的词汇,更好的扫清阅读障碍,更加有效的阅读.通过阅读课程文本和观看视频,我对 “新课程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倡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高中英语新课标摈弃传统的read for language, 倡导read for information, read beyond language, focus on meaning.超越传统的语言知识的积累,把语言上升到语用的角度.高中英语新课标的目标突出了语言技能的重要性,强调在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前提

下,着重培养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强调用英文思维,用英语做事的能力.这是符合当今社会实际的需要,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 “信息爆炸”的时代,靠单纯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获取,挑选,调取,整合信息,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因此,我们的高考也非常注重考察阅读能力,所以,阅读的教学显得至关重要.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养成符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 “会学”,而不仅仅教会学生 “学会”.高中英语新课标倡导的阅读教学方法有:

一.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技能,如略读,寻读,预测,猜测词义,推理判断,了解重要细节,理解作者意图,把握全文结构等.二.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包括生词处理策略,文本阅读策略,图示利用策略,选择注意力策略,策略调控策略,文本利用策略,整体阅读策略,信息分析策略,结构分析策略等.针对不同的策略,采取不同的活动.三.阅读主要教学模式是PWP模式,即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采取 “任务型教学”.阅读前,要通过提问,头脑风暴,概念图,图片讨论等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阅读中, 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任务,如略读,寻读,研读,为文章添加或选择标题,判断信息的正误,为文章的信息制作图表等,积极调动学生开展有效阅读.阅读后,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改写,缩写,复述,讨论,采访,写摘要等活动.反思我的阅读教学,有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技能.二.开展限时训练,每天阅读一两篇,形成习惯.三.利用多种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利用观看精美的相关图片,话题讨论,知识小竞赛,调查,歌曲,视频等来进行课前导入.阅读中,注意设置难易相当,形式多样的任务来让学生积极参加.阅读后,常常采用复述课文,角色扮演,讨论,做报告等形式进行升华.比如学习SCEF Book3 Unit2 Working the land的Reading部分的A pioneer for all people,在导入部分我让学生欣赏了<悯农>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教育了学生要珍惜粮食.在观看非洲挨饿的儿童的图片时,播放了Heal the world,启发学生要学好知识,争取以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做贡献.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图片和标题的预测,略读,分段研读,填写袁隆平的基本信息,然后进行了设置了两个角色扮演的任务,一个情景是袁隆平参加湖南卫视何炅和谢娜所主持的<成人礼>,袁老赠送了青年人超级杂交水稻,假设你是主持人,用英文介绍袁隆平.另一个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节目曾经采访了袁隆平.假设你是鲁豫,对袁隆平进行采访.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在完成了相对容易的任务,获取了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当然我的阅读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

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第8篇

一、传统高中数学课堂的案例分析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椭圆的哪些知识?

生:学习了定义和标准方程。

师:你还记得标准方程吗?

师:这节课就以为例来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个椭圆方程,怎么x求y,出的范围呢?

(有学生怯怯地说,画图可以看出。老师没有理会,仍充满期待地望着学生,而这学生见老师不予理会,也不再做声了。)

生:可以结合不等式得到x2≤a2,y2≤b2,则有a≤x≤a,b≤y≤b。

师:好!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椭圆应该是在由x=±a,y=±b围成的矩形区域内的图形。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

师:如果我们把椭圆方程写成呢?

生:(这时有学生举手了)可以利用三角换元,令x/α=cosθ,),再由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就可以得到范围。

师:很好!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我们后面要学到的椭圆方程的另一种形式。

(教师板书椭圆的第一条性质:范围)

(很可惜,教师跳过了学生自主作答的时机,硬是将学生拉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去,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没有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定问题,可见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应变能力)

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这个方程。我们以前学过函数y=x:,知道它的图像是关于y轴对称的,图像上的点有什么特点?

生:点(-x,y),(x,y)都在函数图像上。

师:那么类比到椭圆方程,我们能得到什么?

生:(经过讨论)我们将点(-x,y),(x,-y)分别代入椭圆方程后,方程都不变,所以椭圆关于x轴、y轴对称。

师:很好!只关于x轴、y轴对称吗?

生:还关于原点对称,因为我们将点(-x,-y)代入椭圆方程后,方程也不变。

师:非常好!这就是椭圆的第二条性质(教师板书:对称性)。知道了椭圆的这两条性质后,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椭圆的草图了。

生:先画出第一象限里的图像,再根据对称作出其它部分。

师:对的。但是我们也不能随便画几个点吧!

生:我们可以找出椭圆和坐标轴的交点:(a,0),(0,b)。

师:对的,这样我们就得到椭圆和坐标轴的四个交点:A1(-a,0),A:(a,0),B1(0,-b),B:(0,b),这四个点叫椭圆的顶点。

(教师板书顶点,并介绍椭圆的长、短轴焦距等概念)

师: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画出椭圆的草图了。(教师示范画草图,这里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以体验刚才学到的知识,错过了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

师:那么椭圆的形状跟什么相关呢?

生:与2α和2c有关。(教师与学生是你知我知的情形,都不问知识的来源)

师:是的,我们定义这两个量的比值为椭圆的离心率e=c/α,用它来刻画椭圆的圆扁程度。

生:e越大,椭圆越扁;e越小,椭圆越圆。(这是椭圆的性质里最有探讨价值的一个知识点,但教师却没有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而是利用我问你答的方式仓促结束了,学生心安理得地接受知识,教师也“顺利”完成了任务。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脑海里只能形成很浅显的表象,很快就会被遗忘)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几点是值得肯定的:①按时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基本上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了;③师生情感交流畅通。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这已经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了。但听课者总觉得有点不(自然,总觉得是被牵着鼻子走,即便有学生积极参与,即使教师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引导,但只限于教师自得其乐,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情绪和反应,更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只动口,没有动手的机会;并且学生也多是被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主动探究的过程。

二、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案例分析

经过以上反思,笔者在自己班上讲的时候是按以下的过程进行的:师

:请大家观察椭圆的图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1:对称的。

师:关于什么对称?

生1:都对称。(同学们笑了)

师:你能说得完整一点吗?

生1: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

师:很好!能从理论上加以证明吗?

生1:可以将(-x,y),(x,-y),(-x,-y)分别代入椭圆方程,化简后的方程形式不变。

师:好!对于标准方程这个结论也成立吗?

生1:也成立。

(从观察到对称性这一宏观特征开始研究,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亲身体验几何性质的形成与论证过程。让学生从形的方面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他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师: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个椭圆,你还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生2:椭圆与坐标轴有四个交点。

师:好,你能说出这四个交点的坐标吗?

生2:A,(-5,0),A2 (5,0),B1(0,-4),B2(0,4)

师:对于标准方程,它与坐标轴的交点是什么?

生2:A1(-a,0),A2(a,0),B1(0,-b),B2 (0,b)。

师:我们把这四个交点叫椭圆的顶点。

(教师板书顶点,并介绍椭圆的长轴、短轴、长半轴、短半轴、焦距等概念)

师:请大家继续观察这个椭圆,你还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生3:椭圆是有范围的,从图上可以得到。

师:有一般的解法吗?

生3:可以结合不等式得到x2≤α,y2≤b2,再解出-α≤x≤α,-b≤y≤b。

师:好,在我们知道椭圆的这些性质后,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画椭圆的草图了,请大家试一试!

(教师没有统一要求大家画哪个椭圆)

师:怎样比较快而准确地画出椭圆来呢?

生4:先找到四个顶点,再画出第一象限的图像,然后根据对称性画出其余部分。(教师展示部分同学画的椭圆,知识点过渡自然。)

师:大家看看这些椭圆有什么不同?

生5:有的圆,有的扁。

师:椭圆的圆扁跟什么有关呢?

生6:跟a,b的取值有关。

生7:跟焦距有关。

活动:请学生上讲台依次演示椭圆的焦距不变,长轴改变和焦距变化,长轴不变时椭圆的变化,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总结实验的结论。这时,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能完成这个任务,最后教师再更正总结学生的结论。

在这节课中,教师将自己作为一个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推导论证,使学生经历发现,体验成功,而且学生对于这种经由自己主动参与和动手得来的知识一定会留有深刻的印象。从椭圆的标准方程人手,通过椭圆的观察,方程的验证,从“数”的方面发现并看清制约椭圆性质最本质的东西一一a、c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实现了对椭圆几何性质更细微的刻画,而学生也从中体验到了学数学的乐趣,经历、感悟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改进

通过这样的比较,笔者总结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 教师备课。

新课改下教师要明确自己是学生知识获取的参与者,是知识的共同收集和分享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新课程知识来源广,种类多,能力体系更精密,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充分预设学生在互动对话中的反馈情况。对于在课堂上学生所提的不同意见,特别是教师事先未曾预料到的意见,不能一带而过或者含糊其辞,而应该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做一个敏锐的发现者和倾听者,把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作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加以合理运用,并使之价值最大化。比如,教师可以放慢教学进度,暂不考虑教学的目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讨论,如果还没有结论,就可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查资料解决。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是活动的,合作交流的课堂是把学生放在学习行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位的,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要目的的,是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应改变现在的备课形式,减少主观预设,加强留白,注重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注重教师教学机智的开发。

2. 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传授者,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知识由教师单向传输给学生。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中,师生是互动的,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参与者、协作者。若想教好学生,教师就应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放下架子,深入到学生中,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与学生多交流,以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心理特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及家庭情况,与学生谈心或者用留言的方式与其交流。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丰富知识、扩大视野,以达到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这也是其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要珍视在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大量第一手珍贵的资料和经验,从资料中分析、在经验中反思,将其积累起来,最好能形成书面的材料。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所以在教学中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地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3. 课堂模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量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传授和接受,而忽视了探究和体验。长期的被动灌输导致学生主体精神和能动性的弱化,使其缺乏创新思维、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而数学的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应强调学生学习时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学习中不可缺少学生的主动探索过程,教师分析得再好,讲解得再精彩,也只能是停留在教师层面上的认识,要内化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体验,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主动构建与掌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内容,并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多方位地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当学生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可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在他们有了一定的想法和努力方向之后,教师再引导他们尝试着对问题进行探索,既让他们体验自主探究的兴奋,也达到了双基的落实。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注重在实践中、体验中学习,从等待教师布置作业变为自己确定学习内容。

4. 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不再只关心学生在本堂课中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更注重学生在本堂课教学中经历了怎么样的知识内化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效果,而课堂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教学效果。学生的思维是不是活跃,气氛是不是热烈,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参与了,是不是真正地投入到课堂中来了;二是学生在课堂中是不是参与思考了,思考是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三是学生是不是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四是教师是否从整个课堂中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状态来评价课堂的教学效果。

摘要:文章以高中数学“椭圆的几何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就传统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两种课堂教学模式作了分析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探讨新课程准标指导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第9篇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一、反思自己是否已经转变了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为此,课改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某某问题。”而课改前我们经常说:“这节课讲授或今天上第几章第几节……”,让人总感到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道,所以学生上课就是听讲,老师就是一个劲的满堂灌。课改后上课期间,我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碰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也多说些:“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有一次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刚刚讲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

二、反思自己是否已经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比如:班级有个女同学,平时性格内向,膽小,从来不举手发言,每当我眼睛注视她时,她就低下头,生怕我提名,常锁着眉头。有次我试着让她回答问题,可她说话时声音很小,邻座都听不清。课后我在想,这样的孩子今后怎么去适应社会……。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制降水柱状图,我轻轻地走过去,看见她的图画得挺不错,就笑着说:"你的降水柱状图画的真好!"然后举起她的图向全班同学展示,夸她的图画的准确、美观。她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几天后,她主动举手发言了,并且声音响亮,我又表扬了她。一种莫名的欣慰涌上我的心头。原来她不仅性格内向,还缺乏自信。及时赏识她的各种变化,从此以后她有了明显改变,每次课后遇见我,总是一张灿烂的笑脸。还甜甜地叫一声“老师好!”这样的例子,我还可以举出一些,这使我感悟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场,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的,天真烂漫的,十分在乎老师那本来就不多的表扬,而伤心于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我们要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努力作学生智能的催化剂。

三、反思自己是否已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长江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看出。尤其是我的地理科代表同学,“老师”当的有模有样,他把长江水系图画在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还画出长江流域一些大水电站的位置,并且编出顺口溜,形象、好记。真是出人意料!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班级反应强烈。我故意坐在学生中间,如果觉得某个问题答案不确切或占时间太多,不必重复回答,就举手站起来发言,以质疑的形式引入下一个话题。最初学生看我举手要求发言都笑了起来,但很快就接纳了我这位“老同学”。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了这节课,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还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纷纷要求“黄河”一节还由他们自己上,真是“课已逝,趣尤存”。我又感悟到: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我们被动的辅导,他们还需要什么?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

上一篇:银行个人自述范文下一篇: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奖学金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