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原因分析

2024-09-18

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原因分析(精选6篇)

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原因分析 第1篇

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原因分析

根据南四湖1987年、1991年、和的TM/ETM遥感影像解译分析结果,结合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特征的分析,研究了南四湖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过程与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7年以来南四湖自然湿地面积锐减,其中挺水植物区面积减小了近538 km2,而台田-坑塘、人工养殖区等人工湿地以及农业用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71 km2、327 km2、86 km2.1991年之前,南四湖湿地类型变化主要受湖泊水位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1988~1990年南四湖几近干涸,使得挺水植物区的.分布向湖心区迁移,而近岸地区挺水植物区面积大大减小;这一时期南四湖水位的降低加剧了近岸湖区的围垦,农业用地面积增加.1991年以来,南四湖湿地类型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大规模的围垦圈圩,台田-坑塘、人工养殖区的面积大幅增加.

作 者:刘恩峰 侯伟 崔莉 邓建才 杨丽原 作者单位:刘恩峰,邓建才(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侯伟(辽宁大学环境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崔莉(济南中学,山东,济南,250001)

杨丽原(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刊 名:湿地科学 ISTIC英文刊名:WETLAND SCIENCE年,卷(期):7(3)分类号:X37 P976关键词:景观格局变化 自然环境条件 人类活动 南四湖

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原因分析 第2篇

松嫩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运用FRAGSTATS 软件,研究了1980~松嫩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嫩平原湿地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21 a湿地面积减少了 33.1%;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均呈减小趋势,而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景观分割指数和斑块周长偏离度则呈增加趋势;松嫩平原湿地分布质心发生偏移,21 a来向西南方向偏移了49.82 km,主轴方向逆时针旋转了7.817°,表明湿地景观具有破碎化和萎缩的.趋势.这种变化是在区域水文和气候波动、水利工程、人类活动强度、对湿地的保护措施等因素共同驱动下形成的.

作 者:李闯 刘吉平刘庆凤 于洋 LI Chuang LIU Ji-Ping LIU Qing-Feng YU Yang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刊 名:湿地科学 ISTIC英文刊名:WETLAND SCIENCE年,卷(期):6(2)分类号:P931.7关键词: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湿地 松嫩平原

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综述 第3篇

湿地是由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4-6%[1]。湿地景观是不同尺度上具有空间异质性或缀块性的湿地单元。而湿地景观格局则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湿地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 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综合作用的结果[2]。湿地景观的动态变化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领域,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对前人所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以及研究成果做了一定程度的总结, 以期为日后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2.1 研究尺度

尺度 (scale) 是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 研究区域以及选取的时间跨度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它决定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目前, 大中尺度湿地研究区域主要包括:a.流域尺度湿地, 如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澳大利亚Murrumbidgee河流域, 东北三江平原流域湿地等;b.滨海型湿地。典型的区域如美国墨西哥湾北部, 我国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珠江三角洲湿地等;c.城市湿地。主要指城市市区范围内的湿地景观。如Saich[3]等利用雷达遥感对越南Cat Tien国家公园的湿地景观组成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周昕薇等[4]基于北京市5大水系, 研究了北京市市域范围内的湿地分布格局;宁龙梅等[5]在中尺度水平上应用RS与GIS技术, 定量分析了武汉市的湿地景观格局。

2.2 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是采用景观动态的定量化研究方法来研究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即通过RS与GIS结合的方法, 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 后利用空间分析以及地统计学原理来揭示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及趋势。进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需要两类数据, 分别为影像数据和辅助统计数据。遥感数据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数据包括大尺度的modis系列, 中等分辨率的Landsat-TM系列、SPOT, 以及分辨率较高的Ikonos、Quickbird等影像。辅助数据主要包括地形图、土地利用图和自然要素专题图等。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需要借助多种影像分析和处理软件, 建立数据库, 进行空间分析以及过程模拟。目前较为常用的数据处理平台包括Arc GIS、Erdas、ENVI等。

2.3 湿地景观动态变化模型

湿地景观动态变化模型包括表征模型和模拟模型。表征模型主要包括湿地相对变化率模型、湿地景观指数动态变化模型和斑块分布质心变化模型。动态模拟模型主要包括Markov模型和斑块模型等。近期该领域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汪爱华[6]运用各种斑块指数模型能够反映建三江湿地景观破碎化现象严重, 湿地景观衰退现象严重;王学雷等[7]利用1990和1996年2个时期的卫星影像对四湖地区湿地景观格局进行了动态模拟和趋势预测。Morot等[8]验证了气候一地形指数模型在预测欧洲湿地景观沿气候梯度分布状况的可行性, 结果表明该指数在不进行区域校正的条件下能够预测下渗能力较弱的湿地结构和增长程度, 但对于湿地的实际位置预测结果较差, 且该指数目前还受DTM精度的限制。

2.4 湿地景观格局指数

基于地统计学理论的景观指数模型, 即通过定量的数据描述景观格局, 使其具有统计和比较的优势, 因此景观指数模型作为景观格局研究的主要方法, 主要的景观指数模型有表征面积的模型包括斑块类型面积 (CA) 、景观面积、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 (%LAND) ;表征形状与密度的模型包括斑块密度 (PD) , 分维数 (FRACT) , 景观形状指数 (LSI) ;表征多样性的指数包括香浓多样性指数 (SHDI) , 丰度指数 (PR) , 香浓均匀性指数 (SHEI) ;表征聚散性的指数包括散布与并列指数 (IJI) , 聚集度指数 (CONTAG) 。

2.5 湿地景观动态变化驱动机制

湿地景观发生变化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 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自然因素可以在较大尺度下影响景观发展方向, 同时在较小的时空尺度下可以维持景观格局的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造成直接影响的是人为因素, 大量研究证明, 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导致人类对湿地的开垦力度不断加大, 使湿地面积大大缩减;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政策等会间接甚至直接导致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农业结构调整等也在不断影响着湿地景观变化的规模和速度[9]。

结束语

由于全球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 湿地景观的演化趋势日趋多样化, 表现为不同的尺度下的生态响应。为了深入揭示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趋势和内在机理, 需要结合3S技术和能够更加准确的表征演变过程的景观模型的应用。由于现有的应用较多的景观模型都是只能反映景观特征和动态变化趋势, 而深入探究其内在变化驱动机制的模型较少, 这应该是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摘要:湿地景观是景观生态学和湿地生态的重点研究领域, 其中3S技术和模型方法是进行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法并且被广泛应用, 本文以近年发表的参考文献为依据, 对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景观格局指数、驱动机制等研究进行综述, 最后提出模拟景观内在发展机理的数学模型应该是湿地景观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景观格局,湿地,动态变化

参考文献

[1]陈宜瑜.中国湿地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2]张金屯, 邱扬, 郑凤英.景观格局的数量研究方法[J].山地学报, 2000, 18 (4) :346-352.

[3]Saich P, Thompson J R, Rebelo L M.Monitoring Wetland Extent and Dynamics in the Cat Tien National Park, Vietnam, Using Space-based Radar Remote Sensing[A].In: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C].New York:IEEE Press, 2001, 7:3099-3101.

[4]周昕薇, 宫辉力, 赵文吉, 等.北京地区湿地资源动态监测与分析[J].地理学报, 2006, 61 (6) :654-662.

[5]宁龙梅, 王学雷, 吴后建.武汉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 14 (1) :44-47.

[6]汪爱华, 张树清, 何艳芬, RS和GIS支持下的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动态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 2002, 22:636-640.

[7]王学雷, 昊宜进.马尔柯夫模型在四湖地区湿地景观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1 (3) :288-291.

[8]Merot Ph., Squividant, H., Aurousseau, P.et al.Testing a climatotopographic index for predieting wetlands distribution along an European climate gradient.Ecological Modelling, 2003, 163:51-71.

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原因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景观格局

中图分类号: F301.2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318-05

收稿日期:2013-05-31

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编号:2012ZX07506-001)。

作者简介:田颖(1982—),女,河北承德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研究。E-mail:searchty@126.com。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和物质基础[1]。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生态效应密不可分[2-5]。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与全球环境变化及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近年来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LUCC不仅带来地表景观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影响景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过程影响深刻[6]。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景观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进而探讨景观优化利用的原理和途径的交叉性学科。景观生态学非常重视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时空的异质性,景观格局研究是其基础性核心研究领域之一[7-8]。以景观几何特征为基础的景观格局分析可以有效地反映LUCC的空间格局[9]。因此,将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结合起来研究有助于探讨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

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地区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带,是一个生态相对敏感、脆弱的过渡区;江苏沿海地区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的密集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地,大量滩涂的围垦和开发利用可能导致沿海滩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沿海新一轮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正变得日益突出。同时,近年来沿海开发的的逐步深入驱动着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总的生态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和农业空间增加较快[10]。目前,将江苏省连云港市、盐城市和南通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时空格局相结合的量化分析研究工作相对薄弱。为此,本研究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景观格局的定量分析,探讨了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方向、景观结构特点以及演变规律,以期为该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

江苏省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南通3个市的市区以及下属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响水、滨海、阜宁、射阳、建湖、大丰、东台、海安、如东、通州、如皋、海门、启东等17个县(市),共20个行政单元,面积2.84万km2。研究区地理位置见图1。

该区位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地势低平,土地资源和滩涂资源十分丰富,水网密集,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征:(1)盐田和滩涂等后备资源丰富,但利用效率较低;(2)农用面积较大,但优质耕地资源流失严重;(3)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集约利用水平低;(4)沿海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土地围垦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11]。

2研究方法

2.1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来源

在本研究中,按照数据可获得性和数据质量较高的原则,分别选用了1989、1995、2009年3个时段共12景分辨率为 30 m 的TM 7个波段的影像数据以及地形图数据来研究20年间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土地覆被信息获取方面,采用了3S集成技术。首先在Erdas环境下,采用三次多项式及最近邻域插值法对各期遥感影像进行几何纠正,其中包括对影像的几何纠正、大气校正、图像拼接、图像裁剪等。其次,运用GPS到研究区进行实地考察,并根据地表覆盖分布的空间特征和光谱特征,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再次,以ArcGIS9.3为支撑,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别得到3个时期的土地覆被图,并统计不同时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其比例。

3个时间段所选用的TM影像數据的时段如下:其中1989年选用了3月的1景、5月的2景、8月的1景;1995年选用了3月的2景、4月的1景、8月的1景;2009年选用1月的1景、4月的2景、5月的1景。由于时段不同对于影像数据的色彩影响较大,尤其是对植被(如林地、耕地等)信息的获取影响较大,而遥感解译的很大一部分信息获取来自于不同地块颜色的区分。针对江苏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1、3、4月的数据对于植被的分辨主要通过地物的形状特征以及周边参照物作为解译的依据,而5、8月可以同时参照影像的颜色对不同地物进行分辨,其他地物(如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道路河流等)的分辨采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区别不大。

2.2土地利用空间转化类型与强度计算

2.2.1土地利用空间转化类型计算在ArcGIS平台下,运用地图代数的方法,提取研究区1989—1995年、1995—2009年2个时期的土地覆被转移矩阵。具体原理是,将k时期的土地覆被图中的像元值乘以一个整数减去k+1时期中的对应像元值,即可得到同一像元在2个时期之间的土地覆被变化情况。一般来说,当地类数少于10时,乘以10即可以区分所有不同地类之间的转移情况,本研究中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为9类,公式如下:

nlc202309041918

Cij=Mkij×10-Mk+1ij(1)

式中,Cij为k时期至k+1时期的土地覆被变化图中第i行j列新像元的值;Mkij为k时期的土地覆被图中第i行j列的像元值;Mk+1ij为k+1时期的土地覆被图第i行j列的像元值。

2.2.2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计算

2.2.2.1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主要反映某一研究时段内,研究区的各种动态变化的总体情况,该值越大,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越剧烈,反之则越弱。计算公式如下[11]:

LC=∑n1i=1ΔLUij1∑n1i=1LUi×11T×100%(2)

式中,LUi为监测起始时间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ΔLUij为监测时段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为非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为监测时段长度,当T设定为年时,LC的值就是该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年平均变化率。

2.2.2.2土地利用度土地利用度主要反映研究区人类开发利用土地的强度,其基本思想是把研究区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利用程度分为4级,通过每级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区中所占的百分比乘以其分级指数进行加权求和,最后得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度。计算公式如下[12]:

LUD=∑n1i=1Li×Ai(3)

式中,LUD是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度;Li是区域内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利用强度分级指数;Ai是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在区域内的百分比。

2.3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景觀格局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13-15]。景观格局变化分析采用景观变化研究的景观格局指数方法进行分析。景观指数能够反映研究区的整体变化情况,特别是反映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和多样性的变化[16-17]。根据各景观指数的生态学意义和实用性[18-20],该研究中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景观空间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栅格板),实现了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参数的计算和分析[21-23]。由于定量描述景观特征的指数很多,并且大部分指数所指示的格局特征往往不全面,具有局限性且存在冗余[24],因此,根据研究区特点和研究需要,本研究选取总斑块数(NP)、香农多样性指数(SDI)、香农均匀度指数(SEI)、聚集度(AI)和蔓延度指数(CON)5个主要的景观度量指标。总斑块指各类型斑块的个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描述斑块类型的多少及各类型在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香农均匀度指数表示不同景观类型在其数目或面积方面的均匀程度。聚集度反映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蔓延度指数反映景观不同斑块类型的聚集和延展程度,高蔓延度表明景观中有连通性较好的优势类型斑块,反之则表明景观有连结性较差的斑块类型组成,景观破碎化[25-26]。

3结果与分析

3.1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分别对1989、1995、2009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结合野外调查资料,将区域土地根据利用类型,划分为林地、耕地、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水域、河流、滩涂、道路和未利用地9类,详见表1和图2。

3.21989—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分析

3.2.11989—199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20世纪80年代,江苏沿海地区的优势地类为耕地和水域,二者占研究区面积的90.66%,其中耕地占84.5%,是研究区内最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到了1995年,尽管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之间发生了较频繁的转移,但耕地和水域占优势的格局并未发生变化。6年间,发生增加的地类有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交通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减少的地类为林地、耕地、水域、河流和滩涂;所有地类中,增幅最大的是农村居民点,减幅最大的是水域(表2)。总体来看,1989—1995年,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土地利用度从2.89增至2.92,其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81(表3),但研究区内各主要地类的变化过程有所不同(图3)。

3.2.21995—2009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20世纪90年代,江苏沿海地区的优势地类为耕地和水域,二者占研究区面积的88.63%,其中耕地占84.21%,是研究区内最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到了2009年,尽管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之间发生了较频繁的转移,但耕地和水域占优势的格局并未发生变化。14年间,发生增加的地类有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交通用地以及未利用地,减少的地类为林地、耕地、水域、河流和滩涂;所有地类中,增幅最大的是农村居民点,减幅最大的是水域(表4)。总体来看,1995—2009年,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强度加大,土地利用度从2.92增至2.95,其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2.39(表3),但研究区内各主要地类的变化过程和速率有所不同(图4)。表21989—1995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转移矩阵km2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1土地利用度(%)1989—1995年11995—2009年11989年11995年12009年1.8112.3912.8912.9212.95

3.31989—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景观分析模块分别计算出1989、1995、2009年各种生境类型的总斑块数(NP)、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聚集度(AI)、蔓延度指数(CONTAG),详见表5。

江苏沿海地区3个时期的基本景观结构指数变化见表5。从整个研究区景观水平而言,20年间总斑块数从1989年的13 841个增加到1995年的14 691个,然后迅速减少到2009年的13 067个,因而景观破碎化程度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从1989年到1995年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从1995年到2009年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同时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均表明从1989年到2009年景观破碎化程度变高。从1989年到1995年江苏沿海地区聚集度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从1995年到2009年聚集度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表明研究区景观类型斑块的聚集程度先降低后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先增加后降低。蔓延度指数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景观中不同斑块类型的团聚程度逐渐下降,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随之加剧。

nlc202309041918

景观斑块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说明规划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够集约利用土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后期上升,表明江苏沿海地区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有趋于平均的趋势,这是由于建设用地上升导致的。聚集度指数数值较高且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说明在规划土地利用方式中少数景观优势程度变强。江苏沿海地区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说明耕地面积为景观的基质,能够有效为区域内提供生态支持和服务。景观蔓延度指数在逐年下降,这说明了江苏沿海地区景观的连通性在逐年下降,生态网络作用不断降低。

4结论与讨论

应用遥感与GIS技术、借助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演变,是区域LUCC过程、格局、机理研究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选择总斑块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聚集度和蔓延度指数几个景观指数,探讨了江苏沿海地区从1989年至2009年的景观格局的演变,发现从1989年至2009年,20年间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呈现加剧的状态,但在后期有缓和的趋势。近年来由于沿海开发的不断深入,势必会对江苏沿海地区的景观格局造成影响,随着建设用地的增加,必然会使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但在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有意识地保护对改善景观格局起到一定的作用。耕地作为景观的基质,能够有效为区域内提供生态支持和服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耕地的保护。应从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角度出发,建立适应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同时也应对景观尺度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作必要的调整。

无论从土地利用变化角度,还是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来讲,江苏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有恶化的趋势。因此应结合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以及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为防治土地退化、环境恶化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同时江苏沿海地区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带,是一个生态相对敏感、脆弱的过渡区。江苏沿海地区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湿地等的密集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地,生态极为敏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滩涂的围垦和开发利用可能导致沿海滩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针对滩涂湿地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定量分析,探讨变化的驱动力,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刘纪元. 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3.

[2]罗为检,王克林,刘明. 土地利用及其格局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150-152.

[3]邱扬,傅伯杰.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景观生态学基础[J]. 资源科学,2000,22(6):1-8.

[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6.

[5]肖笃宁.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4-7.

[6]潘竟虎,刘菊玲.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69-74.

[7]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 景观空间分析的特征和主要内容[J]. 生态学报,2002,22(7):1135-1142.

[8]万荣荣,杨桂山.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3):475-480.

[9]Herzog F,Lausch A,Müller E,et al. Landscape metrics for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de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27(1):91-107.

[10]李冰,吴海锁. 从决策源头保护生态敏感区——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环评经验[J]. 环境保护,2009(21):44-46.

[11]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等. 聚类分析在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分区中的作用[J].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6):310-314.

[12]刘纪远,布和敖斯尔.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J]. 第四纪研究,2000,20(3):229.

[13]Donovan F,Lewis D H,Matthew W. The information system of plans approach:Using and making plans for landscape protection[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81(1/2):132-145.

[14]Poudevigne I,Alard D. Landscape and agricultural patterns in rural areas:a case study in the Brionne basin,Normandy,Franc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50(4):335-349.

[15]刘军会,高吉喜,耿斌,等.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2007,20(5):148-154.

[16]吕世海,刘立成,高吉喜.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及预测[J]. 环境科学研究,2008,21(4):63-68.

[17]王丽婧,席春燕,付青,等. 基于景观格局的三峡库区生态脆弱性评价[J].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0):1268-1273.

[18]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26.

[19]李秀珍,布仁倉,常禹,等. 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J]. 生态学报,2004,24(1):123-134.

[20]刘颂,李倩,郭菲菲.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进展[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12):114-119.

[21]张华兵,刘红玉,郝敬锋,等. 自然和人工管理驱动下盐城海滨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与空间差异[J]. 生态学报,2012,32(1):101-110.

[22]张莹,雷国平,林佳,等. 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生态风险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3):60-62.

[23]林卉,刘培,杜培军,等.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4):9-10.

[24]董建军,张庆,牛建明.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效应分析[J].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9(4):417-424.

[25]摆万奇,张镱锂,包维楷. 大渡河上游地区景观格局与动态[J].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1):75-80.

[26]张银辉,罗毅,刘纪远,等. 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61-65.康爱彬,宗慧敏,霍鹏,等. 分段进水三级串联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高氨态氮生活污水[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323-325.

南四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原因分析 第5篇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塔里木河中下游的区域特点,确定了塔里木河中下游湿地景观分类系统.通过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景观破碎化指数、分布质心和平均斑块形状指数等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较系统地分析了1980~塔里木河中下游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中下游湿地的分布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1980~1990年湿地面积减少,斑块数量和密度增加.1990~20湿地面积有所增加,斑块数量和密度持续增加;随着人类干扰强度增加,景观多样性增加,优势度降低,湿地的破碎化程度越来越大;湿地景观要素中,河渠湿地、水库坑塘湿地面积有所增加,而湖泊、滩地、沼泽面积均在不断减少,其中沼泽湿地面积减少幅度最大.

作 者:赵锐锋 周华荣 肖笃宁 钱亦兵 周可法 ZHAO Rui-Feng ZHOU Hua-Rong XIAO Du-Ning QIAN Yi-Bing ZHOU Ke-Fa 作者单位:赵锐锋,ZHAO Rui-Feng(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周华荣,钱亦兵,周可法,ZHOU Hua-Rong,QIAN Yi-Bing,ZHOU Ke-Fa(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

肖笃宁,XIAO Du-Ning(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

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 第6篇

摘要:以1985,1995,TM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ERDAS、GIS软件,对鄱阳湖湿地数量结构和空间转移情况进行分析,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对湿地景观斑块分维度、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进行分析,并分析其反映出的特征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85~20,鄱阳湖湿地及周边景观类型数量结构中,滩地、水库坑塘、林地和草地减少最为显著,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旱地明显增加;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分析,鄱阳湖湿地景观分维数和优势度减少,多样性和破碎度增加.作 者:肖复明 张学玲 蔡海生 XIAO Fuming ZHANG Xueling CAI Haisheng 作者单位:肖复明,XIAO Fuming(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32)

张学玲,ZHANG Xueling(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蔡海生,CAI Haisheng(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45;江西农业大学,鄱阳湖流域农业与生态工程技术中心,江西,南昌,330045)

上一篇:第一次抓虫的尝试作文450字下一篇:蔬菜类的英语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