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2024-09-18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精选11篇)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第1篇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东升求实学校

数学组

郭正伦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提倡素质教育,更要求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历来的数学教学大纲,以及长期形成的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大致有三个方面:通过数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数学内容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数学演练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内容是:面向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处于首要地位,不论哪一学科的教学,除完成其本身的知识传授外,还有一个共同的重要任务就是德育教育任务。如何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是每一位教师着手研究的问题。现就我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谈谈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首先把爱生意识在教育教学中转化为实际行动。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现在有的学生被称为“双差生”,就是学习成绩差,思想表现差。有不少学生数学成绩是很差的。由此,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寻找根源,对症下药。为了能对症下药我逐个进行家访,结合家访,先做好家长的工作,逐个找学生个别谈心,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作到对他们细微的个性差别也有深刻的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动态、个人爱好等,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培养信心。培养信心首先从信任开始,信任是最好的导师。许多差生的根源,就是缺少信任。他们往常所遭遇到的,除了批评、责备之外,还是责备、批评。因此,教学中要多鼓励、少批评。其次,要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十几岁的孩子,都是可爱的,即便是真正的双差生,他们身上也有可爱的一面。作为教师,就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学好的信心。第三、坚定信念,教育好一个学生,从来都不会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急躁、浮躁、急功近利,是教育的大忌。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既然立志终身从教,就要有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坚定信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丰富的知识吸引人,以优异的品德引导人。

二、在教学内容中贯穿德育思想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一些定理、公式的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介绍发明者和发明过程。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树立探索科学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数学德育中常见:“运用我国古代和现代的数学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句话很对,但不够,并且在实施中有很多认识误区。例如,讲数学史多讲中国的,少讲外国的;中国数学史主要讲某项中国成就比外国早多少年;中国数学史的例子集中在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上;数学史知识当作“阅读材料”,不入正文;这样一来,数学史为“简单的”爱国主义服务,路子越来越窄,实际的教育效果也很差。因此,数学史的教育应注意:爱国主义与国际意识的统一;数学史上的成就不能只论迟早,不可以用比别人早多少年作为衡量数学成就的唯一标准;数学史的教学应当充分反映数学的文化底蕴,从课程内容、概念形成、证明方法、习题配置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使数学史融入、丰富和促进数学教学。

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内容

一个有心的数学教师,会从自己接触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出数学和现实的结合点,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有一位老师,听到一位同学在闲谈中说:“《白毛女》中杨白劳借了钱为什么不还钱?驴打滚的债和复利有什么不同?”这位老师把这个问题提到数学课上来讨论,复习和推到单利与复利的计算公式,比较杨白劳年代的“高利贷”和现在银行的“贷款利率”,引导大家从数学上考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超经济剥削”和“平等互利的借贷关系”之间的区别。这样进行教育,非常生动活泼,学生也理解了阶级斗争的含义。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贯穿德育内容,是一个新的课题。我的做法是: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好数学上来。例如,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兴趣教学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快乐的教学方法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做人要有理想。有理想,首先就要下苦功学习,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人,是没有理想的人。我们为什么要学好数学?因为数学是开启其他科学殿堂的钥匙。只有学好数学,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结合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做人的重要性。第三,就是针对学科教学的特征来渗透德育内容。数学是高度抽象的思想活动,是人类科学智慧的结晶。也就是说教数学,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抽象思维的培养,科学精神的造就,这正是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使他们结合学科学习,明白很多社会道理、做人道理。这比空洞的政治说教,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育学生健康成长,更能起到成效。

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中存在辨证因素,如:正与负、开方与乘方、微分与积分、变量与函数、方程、变化、数形集合、极值和最值等等,但是太抽象,学生很难真正领会。因此,数学教学中的辩证法教育,估计不要太高,除了挖掘数学中的辩证因素之外,更重要的也许是防止过度使用数学的逻辑演绎思维而陷入形而上学。

但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数学教学所独有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审美价值。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多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

五、数学中美育的价值。

追求完美的数学境界,是数学思维的一个特点。我们运用数学的美学教育功能,就会使人的思想得到升华,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发扬。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总之,德育教育应贯穿整个数学教学当中,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只要坚持德育智育两手抓,教书育人两不误。这样,使德育教育溶于教学过程中,既可提高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本文参考文献:《数学教育概论》

张奠宙、宋乃庆主编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第2篇

织金县思源实验学校

周发贵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通过初中历史教学让学生具备一定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旨在通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初步具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 德育渗透

历史是一门以历史史实为基础的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含有其德育的结构。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和手段让学生了解熟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淳厚民风和崇高气节,学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将民族精神内化为青少年的思想素质和精神品格。最终将德育转化、落实到学生的行为规范中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下是笔者多年从教的一点体会。

一、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有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不是把渗透德育视为一个首要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无多大意义的事,其实不然。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考试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育人成功与否在“分数”问题上也有一定的体现。因为“应试”能力与“分数”高低,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反映,应该说是能较好检验教学效果的。

(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爱党爱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胸襟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的人。一句话,心灵美的人。是否取得这一人师的资格,这非常重要。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人们有理由疑问,老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老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老师治学不严,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老师缺少真情,何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浪花?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二,是合格的“经师”

历史教师要有宽厚的历史专业知识。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初中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渊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一些历史老师或者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或者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初中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注意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方面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我们常讲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池不断更新的水。这是有深刻的哲理和事实依据的。历史老师的表述,看似浅显,但浅显的背后却有深厚的依据。唯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善于捕捉德育渗透契机

学习是为了借鉴、为了创新,借鉴历史离不开评价历史。历史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评价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自身受到启迪、受到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德育契机,利用教材中大量的优秀历史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初中历史教学道德知识的教育,主要是借助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初中历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的道德知识去教育学生。古往今来,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铸成的中华五千年美德,正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基石。历史课肩负着向学生灌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而历史名人和社会英雄,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及言行,为学生提供了人生榜样和精神坐标,是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鲜活教材。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定会有所启示和感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

四、在分析对比中进行德育渗透

历史老师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作出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建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等原则,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忧国忧民、报效祖国、以死殉国、天下为公、至大至公、舍生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勤俭节约、崇俭反奢,诚实正直等等。历史教学在选择提供典型的道德形象及丰富的评价材料时,既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也要注意选取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对爱国者和卖国贼对比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另外,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上以醒目的方式记录的杰出人物的名言、名句、名联,通过名人故事的宣讲,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完美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些名言、名句、名联,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公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历史教师要把这些内容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良好凭借,把其用好、用活、用实,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第3篇

一、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教师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 又是开展德育的主体。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 要善于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机整合,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还要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和能力;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加强师生间心灵的沟通。

二、深入挖掘, 在讲授中播撒德育种子

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教材中熠熠生辉;灿烂文化, 悠久历史, 壮丽河山, 在课文中有充分体现。通过美丽的传说、壮观的湖光山色,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带领学生在课本中聆听勾践灭吴的故事;游览雄放瑰奇的黄山, 富饶秀丽的天山, 清新美丽的白洋淀, 秀美的西湖, 威武雄壮的山海关, 这些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光彩。每每讲到这些优秀篇章, 笔者都会精心准备, 细致讲解。或饱含激情, 直抒胸臆;或娓娓道来, 点滴渗透, 力求做到自然得体, 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挖掘教材资源, 经典课文重锤敲。现在的中学生勤俭节约意识淡薄, 我就利用一些课文进行教育。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中说:“俭, 德之共也;侈, 恶之大也”, “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从这里让学生感觉到坐享其成、好吃懒做、挥霍浪费均是可耻的行为。纵观初中语文教材, 文章处处彰显着美的境界和德育内涵:“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的是人生不如意时不要消沉, 坚信自己一定会迎来灿烂前景的生活态度;“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展示的是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我的叔叔于勒》告诫人们亲情不能忘;《出师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无限忠心……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自身特点, 引导塑造学生自己的良好个性,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抓准时机, 在引导中散射德育阳光

语文课渗透德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找准机会, 随时都可以进行品德的教育。一篇文章、一段讲话都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因此, 教师不必拘泥于何时何地, 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适时点拨, 不可错过时机。这要求教师有一双慧眼抓住时机。要有德育意识。

四、适当点拨, 在潜移默化中滋润学生心田

1. 点拨要适时, 火候到了再说, 学生能入心入脑, 否则就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点拨要适度。

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 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了。如《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片刻的虚荣换得十年的辛酸, 值吗?别觉得追求物质享受不当回事, 这就是例子, 要引以为戒!点到这儿就可以了, 语言要简明, 语气要诚恳, 点到即可, 唠唠叨叨没完, 学生就烦了。

3. 点拨要适宜, 自然而不牵强。

教师要事先组织好点拨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好点拨的时机, 还要有临场应变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反应作出适当调整, 否则点拨就有可能变成说教, 达不到教育的目的。高明的教师就要善于不露痕迹地、巧妙地把德育融合到知识的传播和和能力的培养之中, 达到“润物无声”的艺术境界。

总之, 学科渗透德育要适时、适度、适宜, 不能多说, 不能少说。多说了成了政治说教, 学生烦了;少说了, 不到火候, 作用不大。要适时、适宜, 点到为止。德育教育不能大水漫灌, 疾风骤雨;也不能长期干旱, 一年不给水。要渗透, 就像雨水渗透泥土, 时间长, 持续不断, 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摘要:“好雨知时节, 当春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优美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学科渗透德育的特点, 学科德育应如好雨, 知时节, 潜入夜, 细无声。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一句至理名言“学语文, 就是学做人”。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

浅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第4篇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学具有规律性的反映。特别是社会主义的教学,它是科学性与思想性高度的统一,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具有德育因素。正如教育家加里宁所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教育家赫巴特也认为:教学的最高目的、最后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机械地把它分离出来。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是教育规律的要求,这也是由教师职业道德所决定的。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教育后一代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因为德育工作出现偏差,学生就会出现“危险品”。因此,教师如果只顾传授知识,而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是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更不可能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所以,我们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站在战略的高度,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来抓。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应从各科教材的教学性质、特点出发,自觉地、有机地把德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使之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应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怎样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目标定位

一个人的发展,往往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随着知识面和社会认识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设计出不同年龄段的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作为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时,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有总的目标, 但针对每一节课的具体环节和内容,以及每一个班级的总体特点,必须有一个具体目标,这样才能使总体目标落实到实处。还要根据课堂的瞬间特殊情况,提出瞬间目标,进行应急,这样使一切思想教育工作都在一定计划之中。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引导者,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因此各科教师在明确本学年或本学期的思想教育目标后,相应地给自己提出目标,使行为规范,言谈有素,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而得到全面教育。

二、实践体验

(一)神态暗示。用神态暗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

(二)激励竞争.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激励、神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中的各种比赛、测验、评比等,都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德育因素。在运用这一教学手段时,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竞争都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还应让学生认识到,任何成绩的取得,个人努力是一方面,同时也离不开教师与同学的帮助,离开集体则一事无成,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捕捉时机。班内一些“调皮生”教师不喜欢,同学看不起,他们自己也常背着自卑的包袱,这样会促使他们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教学时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对某一学生关心同学,拾金不昧、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等表现,教师都要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及时在班内表扬这个学生,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样会对“调皮生”触动很大,使他以后能严格要求自己,逐步转变成优秀生。

(四)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教材中知识传授与德育渗透的结合点,其目的就是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既要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紧密联系,还要与教材本身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相一致。因此,教师要努力钻研课标、教材,使教材搭配合理外,还应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教法手段上精心设计,体现德育渗透的实效性,使每项教材的德育渗透落实在教学之中,而不是只顾知识、技术的传授,不考虑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三、效果反馈

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第5篇

新课程理念和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及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物质最普遍运动形式和基本结构知识中受到。观察、实验、思维等品质的熏陶;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成为物理教师探讨的课题,下面谈几点见解供参考。

1.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物理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的,对于完成德育教育任务和学生健康成长及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而物理学的发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大至宇宙星系,小到基本粒子,从力、热、电、光到原子物理,说明自然界的运动发展是遵循辩证法的。至于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实验的进行,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和方法。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得出、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

2.物理教学中对物理学史的回顾,激发爱国热情

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激发爱国热情。①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科学事业,在物理和化学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改甘“平民法拉第”。②爱因斯坦: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对科学世界观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③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做了400次实验,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④实际教学中,还可特别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近年的“神舟系列飞船与杨立伟太空旅行、神威与曙光超级计算机”等。评析:通过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及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与人文精神教育。

3.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物理教学中通过加强实验,引导热爱科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还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热爱科学。如: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时,师把它抽象为:因果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惯性。外因只有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或者把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其方法:①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做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初步认识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的质量m及它所受外力F有关。师再演示课本上的实验,规范操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还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发现研究对象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及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使学生对a和F、m的关系获得感知。②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处理实验数据、列表、画出a-F、a-1/m的图象。③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评析:这样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把知识学得更好,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4.在物理教学中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物理教学中不同教材渗透德育方法不同,灵活生动的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①德育渗透应力求“新”。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填进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从而消除逆反心理,收效良好。②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如:教学中设计:什么是重核裂变?举例。什么是链式反应?画图说明。什么是轻核聚变?为何轻核聚变又叫热核反应?原子核衰变、重核裂变、轻核聚变、一般人工核反应有何区别?人们一般用核反应堆控制核反应速度,核反应堆通常用什么方法控制核反应速度?生生互动讨论的同时,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简介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场景,调动学习积极性。

5.物理教学中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搞好德育渗透

物理教材中师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①教学核能时,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②教学分子原子结构时,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唤起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评析:利用这些素材结合物理各章节的内容,通过课堂渗透,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物理教学中教学方式要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做好德育渗透

物理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这就要求改变教学方式,以促进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的探究式教学。如,教学“简谐振动”中弹簧振子的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可将它作为一个课题交给学生探究,由学生展示其探究结果,这样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多方面能力。又如:在“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教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请生生展开互动讨论得出。生1: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生2: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生3: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生4: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而教材还为不同智力潜能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等。这些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①物理必修1第2章第1节“做一做”中的“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是为那些有条件使用计算机、对利用计算机进行物理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安排的;②物理必修2第5章第3节“说一说”中关于“瞬时功率”的讨论,是为那些学有余力、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思考的学生所安排、设计的。③像书后的“课外读物、推荐网站、课题研究”等,也都具有兼顾差异的考虑。同时为不同智力潜能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做好了德育渗透。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第6篇

大家都知道,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我们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德才兼备,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振兴中华的需要。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并将德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现代的课程论也越来越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以增强各门类知识间的综合运用。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是传授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把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各项活动之中。学生在校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而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略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善于挖掘数学教程中内在的美,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如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就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如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着名的“黄金分割”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位伟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善于挖掘教材,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才能感悟出人生的真谛,陶冶出学生的高尚情操。

二、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通过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同时,应结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勤俭节约、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第7篇

黄岛四中

张洁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 赫尔巴特还说过:“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拓展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每一门学科的老师都有责任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英语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英语知识教学结合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及道德规范的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通过今天的录像观看和介绍,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教师人格魅力进行熏陶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在育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这才是德育。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注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自己的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比如,要求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个单词,教师自己首先要板书认真美观。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教学中体现的激情和精神面貌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环境中接受熏陶,才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

二、在常规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课是一门语言课,它不像其他的科目那样摆事实、讲道理。而是要求教师在进行语言交流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我的课堂上,每节课刚开始的时候都会有Everyday English 这一环节。也就是让大家轮流给同学们读英语习语或谚语,或者他们喜欢的篇章、句子(用英语)。此做法的好处有很多,除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还可以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之外的道理,以此也就受到了德育教育。再如,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的点评也值得注意。一句简单的“Thank you.”“excellent”, “Good / Well done”等就会给学生很大的鼓舞,同时也在无形中让学生学会赞扬别人,发现别人的闪光点,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教材是寓德的重要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进行课堂德育的前提。要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德育,就应在研究教材上下功夫、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

如在第一节课关于rebuild the bridge的话题中,在课后提升环节,授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环节:give the bridge a new name and tell us your reasons,通过这个活动环节,学生收获了teamwork, friendship, solutions……, 学生懂得了give your hand to others, you will help yourself one day。例子在英语教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第8篇

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对德育理念了解不完善

新课改实施以来, 一些教师对德育教育的理念理解得并不是很透彻、很完善, 对教学内容中德育的内容与重点无法深入地研究, 因而, 无法完成德育目的。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就成了空谈, 从而无法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好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 学生分辨能力弱, 自觉能力差, 抗挫折心理差

现在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普遍表现为责任感差, 对外界是非对错的分辨能力也差, 抗挫折能力差。对父母、教师不懂得感恩;对朋友、同学不知道宽容, 自私心理重。另外, 由于外界诱惑太多, 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容易在外界的影响下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加强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一) 树立“育人为本, 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 还要对他们的成长负责。因此, 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 教育观念和内容都要转变, 要与时俱进, 自觉强化德育工作。对于新课改中的相关文件内容要认真领悟、体会, 提高自己的认识, 并且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实践。例如, 某学校在学年的工作计划中把“扎实有效地开展我校德育工作, 加强德育活动与实践, 做到月月有主题, 周周有活动, 人人有实践;努力开创一条符合我校实际有特色的德育教育途径”。我们要将德育工作当做首要的工作来抓, 要树立“育人为本, 德育为首”的教育观念, 并在教学工作中扎实推进。

(二) 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德育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榜样作用。学校可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活动、教育思想大讨论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一系列教育学习活动, 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水平。同时, 学校大力建章立制, 强化学校内部管理, 全面推行人事制度改革, 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优化了教师组合, 使学校各方面工作有了显著转变, 树立了学校良好的形象。

(三) 精心设置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1. 创设教学情境, 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例如, 小学语文教材中, 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 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好似言出己口, 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 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 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 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 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 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 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 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 小珊迪被马车撞伤, 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 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 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 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 紧密联系教材, 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教学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当前我们的教材都是围绕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进行的话题, 所以, 教师必须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例如, 小学英语教学,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低段的学生我们从讲文明, 懂礼貌;尊敬师长, 关爱他人等方面入手。如鼓励他们见到同学或教师用Hello!Hi!等礼貌用语进行问候, 而高年级段的学生我则从一些能够动手动脑的方面来入手, 如遵守社会公德、规章制度, 爱护动物, 注意环境保护等方面。

3. 结合知识的运用, 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例如, 小学数学教学,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 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 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 处理数据资料, 抓住主要矛盾, 进行抽象推理, 建立数量关系, 合理推理求解, 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通过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 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同时, 应结合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 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勤俭节约、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 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共育网络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共育网络, 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保障。德育工作已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 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学校、家庭、社会要配合教育, 协同作战;以“家长委员会”“警校共育办公室”等多种形式, 拓宽德育教育渠道;学校党、政、工、团、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齐抓共管、步调一致, 充分发挥各渠道优势, 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 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网络。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效果, 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德育在教育中的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正视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抓住各种时机, 积极探索, 不断寻求新的教育方法, 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培养出健康成长的学生。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首要任务。本文论述了现在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并且针对现实问题, 总结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第9篇

一、 德育渗透应适度地掌握尺度。中国科学院路甬祥说,新世纪的社会

发展将更加依赖于科学的进步。教师使命在肩,任重道远;怎样将物理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我们应该坚持深入、全面地把德育教育融会贯通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种现象、一个发现、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都能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探究自然,体验探究科学奥秘的喜悦,受到科学的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 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增加德育艺术技巧。物理课程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通过发掘、引导,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从面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育者,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三、了解物理知识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为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的决心。物理的产生和发展,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学”与“用”结合起来。

比如,从绪论课讲起,就提到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教材的安排看,提到:现代生活中广泛用到物理知识;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科研等方面需要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讲完知识点后,我都举了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讲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后,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知识的联系,合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最后总结说,物理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物理学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第10篇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厌学、早恋、泡网吧、群殴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第11篇

德育教育 学校:洱源县中所初级中学 姓名:初志平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我国古今著名的数学家的成就、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数学需要的严谨态度和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从而既培养了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国民德育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并且都在积极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因此,努力探讨学科德育的特点、规律,充分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我国前任教育部长周济曾经说:“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本人结合自己几年来的的教学实践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

一、用我国古今数学家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数学教师上第一节课时,不要急着讲课本的内容,而是要抓住刚入学的这些初中学生对什么都觉得新鲜的特点,用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的数学成就,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对初中生学习数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数学成就显著。计算圆周率,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时期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

家,为之艰苦的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祖冲之写的数学专著《缀术》到唐宋时被定为学校的课本,中世纪时日本、朝鲜也用它作为学校的教材。从我国出土的文物看,有的呈一定的几何形体,例如,球体、圆柱体等,有的上面刻有精美的几何图案,这表明我国很早就有了几何知识,这些知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从丈量土地、测量容积、测量太阳的高远等实际活动中产生的,在我国,有关几何的一些成果要早于其他国家。《墨经》(公元前480年-公元前390年)中记述了平行线和圆的十分准确的定义,“平,同高也”、“圜,一中同长也”,这比欧几里德下的定义早一百多年。《九章算术》中记述了大量的计算面积和体积的公式,勾股定理是关于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的一个很重要的关系式,在《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都有记载,还记述了如何用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讲数学历史人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以及数学的学习兴趣。

组织专门讲座或在课堂上抓住时机进行题为《如何自学成才》的专题讲座学习积极性的教育。介绍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华罗庚学历只是“初中毕业”,可他深钻细研,成为当代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通过讲座,使学生懂得学习好坏关键在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道理。进而发奋学习,努力钻研将来为祖国的繁荣、腾飞作贡献。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数学教师要从自己做起,言传身教。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教师首先要有严谨的、负责的态度。在概念的讲解时,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讲、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板书要规范,决不能出现“圆”和“园”的混淆;“连接”和“连结”的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

数学教师还要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在批改作

业时,要认真,不要用简单地对结果的的错与对来了断。而是要对出现的一个错别字、一个小数点的偏离、一个理解性错误都要指出并让学生修改、纠正。让学生清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点滴错误都有可能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如:在航天领域、军事领域等。从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学生介绍航天领域、军事领域、经济领域中的数学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我国的航天英雄杨利伟能“遨游太空”并成功返回,在幕后研制者中就有许多优秀的数学家,同时通过了数以亿次的“计算”的结果。未来战争是名副其实的“数学战”,这不仅是指装备,同时也指战前的预测,而在预测过程中伴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今日之数学,不但是科学,也能产生直接效益的技术。“大哉,数学之为用”,这是早在1959年,华罗庚教授发出的赞叹和感慨。在讲授初三数学“三角函数”的相应应用时,如:计算距离、判断航海中的有关问题等;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如:求增长率等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先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然后教师结合实际情况,与学生一道逐一解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采用实践的观点。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门科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础。如:讲授“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知道,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教学的实践性)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通过讲授,培养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采用辩证观点。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辩证

观点的教育。恩格斯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矛盾的普遍性),连初等代数也充满着矛盾。”如:概念“正数”和“负数”、“常量”和“变量”等,都表现对立的形式,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又如: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中”,当两圆的圆心距大于两圆的半径之和时,两圆没有交点(外离);当两圆的圆心距等于两圆的半径之和时,发生质变,两圆有一个交点(外切);当两圆的圆心距等于两圆的半径之差时,两圆有一个交点(内切),当两圆的圆心距小于两圆的半径之和时,再次发生质变,两圆有两个交点或没交点(相交或内含)。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由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质变规律)。数学中充满了辩证关系,教师应及时予以启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采用发展观。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它是在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数学也是这样,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虚数,有限到无限等,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在这一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而培养学生敢于超越自我、冲破束缚、敢于挑战的精神。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我们应该结合时代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渗透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等方面的德育教育。但我们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帖,切忌生搬硬套,不喧兵夺主,使所学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无声地滋润万物。这样的德育渗透才是理想的、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以林·《世纪新人知识读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4

上一篇:很爱很爱一个人的句子下一篇:车辆管理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