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600字

2024-07-28

《家》读后感600字(精选14篇)

《家》读后感600字 第1篇

今天,我读完了巴金先生写的《家》这本书,它使我感到震撼,也使我了解到了民国旧制度的残忍。

《家》这本书主要讲到的是高公馆里第三个儿子高觉慧在公馆里经历了因为参加督军署请愿被祖父关禁闭、梅表姐之死、鸣凤之死、哥哥逃婚、祖父之死等一系列事情后,明白了公馆里貌似和平相处,其实都在明争暗斗,为的就是争夺高家的财产,于是下定决心,偷偷逃出了这个像笼子一样的家。

看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旧制度是怎样害人的。像觉慧的大哥觉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小就好学。本来他可以到外地留学,但是祖父下定的一场婚事彻底地把他的梦想打破了,而且娶的妻还不是自己喜欢的女子。但是他顺从了,这里他就没有三弟觉慧敢闯:觉慧他什么都敢做,不管家人怎么反对,他都要去闯一闯试一试。就算被关禁闭,他的心也依然和他从所赞成的事业在一起。所以这两弟兄的心灵可能会有一些代沟。我觉得,在那个时代,做人就要像觉慧那样敢闯敢做,脾气要硬一点,如果你处处都让着别人,顺从别人的意见而违背自己的意愿(就像觉新那样),别人就会欺负你。脾气硬一点,别人就不敢来惹你。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觉慧在外面惹了事,而长辈都把觉新骂一顿的原因吧。

总而言之,我觉得觉慧出走这件事做得是对的,觉新应该改正自己的行为。

《家》读后感600字 第2篇

书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其中觉新原本有着打破旧社会的封建制度的精神,但又因为担当着持家的重任,凡事都委屈求全。面对黑暗的封建社会,他选择了沉沦,选择了逃避,但他永远阻止不了悲剧的发生,她的妻子瑞钰因为有了身孕,恰好祖父刚刚离世,陈姨太便提议让瑞钰搬到城外去生孩子,因为在封建迷信中长辈灵柩在家,家中便不得生产,不然会有“血光之灾”,最终瑞钰终因难产而亡,临死都未能见丈夫一面。

觉慧的思想就与他的大哥觉新恰恰相反,他具有着坚韧的反抗精神,敢于追求所爱。在高公馆这个大家庭中,不顾长辈的反对,毅然担当着反对封建迷信的角色,参加学生联合会的各项活动,来抨击所有封建家庭,告诉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高公馆的丫鬟鸣凤也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但封建造成的迫害依然波及到了鸣凤这个十六岁的少女身上,她将被迫与冯老太爷结婚,刚烈的鸣凤最终选择了在新婚前夜投河自尽。

我认为高公馆所发生的种种悲剧,都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还有许许多多的家庭遭到了迫害,许多人都失去了自由,可见封建迷信对但是人们所造成的痛苦。我也体会到了巴金先生写这篇长篇小说的用意,在小说的后记上,巴金先生也提到了他在重读《家》后依然非常悲愤,可见封建对人们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虽然当今社会充满了阳光与自由,但仍然可以进步,仍可以改善,这样的进步需要靠我们,需要靠每个人,需要靠所有人的支持与努力!

“家”字本义补释 第3篇

《汉字文化》2006年第5期刊载了刘庆俄先生的《释“家”》一文。文章提出家的本义当为邦, 即诸侯的封地。我以为不妥, 理由如下:家、邦两词产生年代不同, 家较早, 邦很晚。若家本义为邦, 那么邦出现以前家的意义是什么呢?猪在仰韶文化时期已家养, 那时还没阶级, 更别说诸侯邦国了, 故邦还不是家的本义, 还没有溯至家的意义源头。

(一) “家”字产生时代和历史背景的猜测

关于汉字产生与发展历史有下列说法:1.唐兰先生:大约一万年前左右, 绘图完成了向象形文字的转变, 公元前四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汉字体系形成。[1]2.裘锡圭先生:“原始汉字的出现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第三个千年中期”[2]。3.刘又辛先生:“在大约一万年前记事图画向文字转化”, “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 人类才逐步创造了真正的文字”[3]。

当然, 还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观点, 我们不再一一列举, 但已经可以看出汉字的产生最保守估计不会迟于3500年以前, 因为其后 (距今3200年以前) 的甲骨文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了。我们来看一下当时汉民族所处的历史阶段。根据历史知识, 当时先民正处于龙山文化 (或大汶口文化晚期) 。翦伯赞先生曾说:“它 (按:龙山文化) 的年代大约是从公元前二千八百年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它的主要分布地区是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等省。和这地区相毗邻的湖北、江苏、辽宁、甘肃等省, 也发现不少龙山文化或和它类似的原始文化遗存。”“根据河南三门峡、庙底沟的发掘材料, 龙山文化遗址中的猪骨数量比仰韶时期的多。家畜品种方面除猪、狗之外, 牛、羊也开始被驯养了, 有些地区还出现了鸡和马。”[4]裘锡圭先生曾说:“文字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的”, “当一个社会发展到需要记录语言的时候, 如果有关条件都已具备, 文字就会出现。”结合上文关于文字体系形成时间的几种看法和龙山文化时期人类的文明程度, 我们认为家字那时或许早已产生 (不是文字体系已经形成) 。

(二) “家”字得义于上古人豕密切的共居关系

(1) 口语中“家”这个词应在七千年以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根据考古学的知识, 我们知道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口逐渐增多, 生产规模有所扩大, 原始人类的生活组织也相应的有了变化, 原始群便开始为氏族公社所取代。翦伯赞先生说:“自从氏族公社代替原始群这个历史发展阶段之后, 经济生活方面有了重大的变化, 特别是到氏族公社的发达时期。人们从狩猎、采集进入到锄农业和畜牧业, 再就是磨制石器广泛使用和陶器的发明。这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是目前所知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种文化。它的年代约是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 此时“家畜饲养也已开始, 人们豢养着猪和狗”。[5]可见猪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已被人类饲养。那么, 在口语中猪卧的地方——“家”这个词也应产生了。

(2) 大汶口文化时期文字很可能产生了, 家字也很可能出现了。裘锡圭先生说:“在大汶口文化晚期, 生产已经相当发达, 社会的贫富分化也已经颇为显著, 记录语言的要求很可能已经出现。”[6]这时创造文字的各种条件也业已具备。另外, 我们知道先民先是树上巢居, 后来开始穴居, 最后发展为住进简易的茅棚里。我想, 大汶口文化晚期时, 先民们第一没有卫生意识, 其次也没有能力另建猪圈, 饲养猪肯定是跟它们共同居住生活在一起的 (不是独立圈养, 即圂家所反映的饲养方式不同, 历史时代亦不同) 。我国西南边疆有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这样的生活习惯。比如, 新中国成立前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房子一般是两层, 上层住人, 底层豢养家畜。当原始人需要创制一个汉字记录“人之居”这一概念时, 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家”这个词了, 因为赖以遮风挡雨的茅草棚、整日相依为命的猪是他们最重要最熟悉的财富了。如《曲礼》就有“问庶人之富, 数畜以对”的记载。这样, “家”就由原来的“豕之居”引申到“人之居”这个意思上来了。如下两例:

……自西告牛家…… (《甲骨文合集》六零六三反) 我家祖辛弗侑王 (《甲骨文合集》一三五八四甲正)

当然, 活人有活人的家, 死人也要有死人的家, 所以先民后来也把祭祀祖先时所盖的小房子 (祠堂) 叫“家”, 于是也就同时具有了后来的“宗庙”意。如下两例:

己酉贞于上甲家 (《甲骨文合集》一三五八零) ……父乙家 (《甲骨文合集》一三五七九)

稍后, 汉族人民逐渐进入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制 (或家族制) 时代, 反映在人的意识里家字便有了“宗族、家族”的意思。[7]后来私有制出现,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 对偶制家庭成为主要的社会基本组织, 人们就有了“家庭” (着重指血缘、伦理关系) 这个概念。于是家字又引申出了一个义项“家庭”。后来到夏商之际, 随着私有财产的进一步不均, 阶级的进一步分化, 个别奴隶主势力逐渐增大, 逐渐有了自己的领地, 即“邦、国”, 这就是他们的“家”, 即刘先生所谓的“邦”。有一点需要说明, 家的异体还有从宀从二豕者。一般的家庭是没有能力养两头或多头猪的。由此可见, 罗琨先生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他认为家字本义当为家族、宗族。但他仍然没有彻底溯清源流, 找到家的本义。罗先生认为, 豭、豕由于形近而混用, 家字宀下本为豭讹为豕。但是, 为什么其他以豕为部首的字都不是豭省呢?

(3)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豭省声”不合理, 过于迂曲, 指出家的本义应是“豕之居也, 引申假借以为人之居”, 这是很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赞同段玉裁“豢豕之生子聚多, 人聚居处借用其字”才使得先民造字时选用“家”这个字形。理由如下:

(1) 如果“家”乃“豭省声”, 牝猪何以“豢豕之生子聚多”?如果段氏认为“豭省声”迂曲、不合理, 那么甲骨文、金文中家字异体为何多从宀从豭呢?

(2) 遍查《说文解字》豕部二十五字, 如豬豭豢等, 皆无“豢豕之生子聚多”或“多”意;另外, “人聚居处借用其字”之意在其他以豕为偏旁的字里, 没有一个能体现出来, 何以单单只有家字在造字时考虑到这一意义呢?况且从直观的角度讲, 如果先民造此字时有那么多潜在迂曲的想法符合本义直白、具象的惯例吗?

(3) 如果按段说先民造家字从豕取“人聚居处”这个特征, 但当时人类以单个家庭为单位生活, 相对于氏族社会不是群居的形式, 不是“人聚居处”, 便没有体现出“人聚居处”这个特征。

(三) “走婚制”说不符合历史事实

关于家字为什么从宀豭省声, 为什么甲骨文、金文家字很多写法是, 也有人以为是古代走婚制的遗留, 我觉得也不是很妥当。翦伯赞先生说:“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到龙山文化阶段, 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引起了社会经济的变化。到龙山晚期, 母权制逐渐让位于父权制, 从大量的地下文物得到证实, 龙山文化和夏、商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在龙山文化衰落以后, 夏、商文化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既然在龙山文化晚期已经过渡到父权制, 男性在宗族家族中地位很高。那么所谓的“走婚制”该趋于消灭, 男性不必到女方居处生育, 造家字也不该会寄托在一种行将消失的文化基础之上吧。那么, 家的字形中为何有时要强调是牝猪呢?我想这是古人的思维缘故吧, 他们最重祭祀, 对于牺牲的种类、多少、公母都要求甚严, 所以就专门养些公猪以供祭祀之用, 反映在造字上便有一字了。比如甲骨卜辞中:

丙寅卜, 御方九羊、百白 (《天理》300) 可见, 古人造家字从宀豭省声, 既反映了他们具象的思维, 也反映了猪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故而分得如此清晰明了。

二、“家”和“牢”的关系以及“牢”字意义的演变

为什么单单是“家”而不是其他字形如“牢”被选做用来记录“人之居也”这概念呢?我们从历史中去寻求解释, 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 牛被大量饲养时, “家”字可能已经产生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 “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陶器上发现有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 或许就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9]这为文字或文字的萌芽可能就在这一时期产生提供了佐证, 即此时 (或直至龙山文化前的那一段时期) “家”字也许已经被创制出来了。我们知道, 在我国猪在仰韶文化时期 (约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 已被黄河流域的先民饲养了, 而牛则是在龙山文化时期 (约公元前两千八百年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 才被先民饲养的。“家”这个字很可能在仰韶文化时已被创制出来了 (但未必是形, 应更象形) 。因为这一概念随着氏族公社的解体、家庭生活模式的出现同时出现了, 如此重要的概念怎能迟迟不给它创制记录符号呢?

(二) 即使牛被大量饲养时“家”字还没有产生, 但家畜 (尤其是大体格的牛) 的饲养方式已经变为野外群牧

下面的现象我们也应予以关注:“牢”字的异体字有的将“宀”下的“牛”换成“羊”、“马”的 (注意:单单没有“豕”字) 。“牢”字,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牢, 闲也。养牛马圈也……取其四周币也。”《甲骨文字典》对于“牢”字有这样的解释:“古代放牧牛马羊群于山中, 平时并不驱赶回家, 仅在需用时与住地旁树立木椿, 绕以绳索, 驱赶牛羊与绳栅内收养, 新中国成立前四川阿坝地区大金县一带豢养之牛羊, 仍以树立木椿绕绳索做形为牢, 与甲骨文字形完全相同。”[10]牢的字形上半部本不是“宀”,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牢”字的异体:等等。可见牢字反映的是当时野外圈养的畜牧方式。即使“人之居也”这个概念的书写符号是在龙山文化时期才被创制的。在“家 (豕之居也) ”、“牢 (羊牛马圈也) ”这两个概念、这两个词同时存在的情况下, 也应该首先选用具有“豕之居也”意思的“家”这个字形, 一方面因为这一概念更早更深入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正如上文牢的异体字形所示, 牛的躯体较大, 力气较大, 又不如猪温顺, 所以不易控制, 从而不便于居处饲养或者当时人类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畜共居的坏处, 牛已经于居处之外饲养。总之无论什么原因牛羊多在野外混合放养, 故与“人之居也”联系不大, 没有被选作“人之居 (家庭) ”这个概念的记录符号。

综上所述, 家字的本义应该是“豕之居也”, 其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人类卫生意识的提高导致饲养方式的改变, 其义引申至“人之居也”, 同时也具有了“宗庙”意 (其引申理据是先民长期与豕共居一处, 还有先民的祭祀理念) , 再后来由于氏族公社的解体家庭制的出现, 家字渐有了“家庭”的意义, 以至后来“家”的意义丰富繁杂, 有了诸如“家养的”、“自己的”、“某方面的专家”等意。现在, 我们也学刘庆俄先生将“家”字前期意义的演变用图表示意一下:

参考文献

[1]唐兰《中国文字学》74—76页, 上海书店, 1991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27页, 商务印书馆, 1988

[3]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6页、12页,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4]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7页, 人民出版社, 1983

[5]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4、5页, 人民出版社, 1983

[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25页, 商务印书馆, 1988

[7]罗琨《释家》, 见《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210—217页, 中华书局, 1989

[8]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8页, 人民出版社, 1983

[9]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6页, 人民出版社, 1983

逾600家公司获增持 第4篇

由于上市公司的股东或者高管对自家公司的了解程度远甚于“外人”,一直以来市场都把增持行为看作是对公司未来发展有信心的标志。分析这些增持公司的特点和行业分布或者会对我们的投资带来一定的帮助。

券商股获强力增持

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出现增持的公司中,以长江证券(000783)的股东最“豪”,其增持的金额达到了27.01亿元之多,排在首位。TCL集团(000100)和中信证券(600030)则分别以23.14亿和18.59亿的增持金额位居第二和第三位。

据长江证券于1月2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国华人寿于2015年8月24日到2016年1月27日期间增持长江证券2.37亿股,此外,刘雯超于2016年1月27日买入公司股份47.43万股。至于股东增持的理由,公司方面表示是“基于对上市公司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的认同,及对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看好,从而进行的一项投资行为。”

从增持时间段来看,去年8月底正是长江证券股价暴跌的时候,而国华人寿首日增持的时间点几乎是买在了最低位,此后在大盘的反弹带动下,长江证券的股价亦出现了一波上涨:相比之下,刘雯超的运气似乎差了点,其增持的时候长江证券股价在10元左右,其后最低下探到8元,虽然目前股价重回10元,但刘雯超此次增持的浮盈应该不多。

根据TCL集团公告显示,其股东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于1月5日至2月25日增持公司股份6.12亿股。增持的目的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同时,认为TCL集团目前估值水平合理。”虽然在股东增持后TCL集团的股价仍出现了一定的下跌,但是股东透露出来的坚定信心给了二级市场一剂强心针,目前股价在3元多横盘。

记者看到,在增持金额最多的前十家公司中,券商股所占比较重大,除排在第一的长江证券外,还有中信证券、国泰君安(601211)。此外,西南证券、国金证券、广发证券也均在统计期内获增持。而券商股的大手笔增持,与其板块前期低迷的走势不无关系,自去年下半年股灾以来,券商股出现暴跌走势,且中途反弹力度不大,在此背景下,股东的出手也在情理之中。中信证券的股东中国中信有限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在2月底3月初进行了大手笔的增持;国泰君安股东国资公司及其关联公司亦自去年9月起到今年3月4日增持数量近4000万股。

有分析人士指出,券商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且上市券商股东纷纷采取增持或者回购措施,对股价形成支撑作用,板块长期投资价值凸显,建议中长期投资者分批布局。而一旦市场风险偏好好转,券商板块兼具低估值和高弹性优点,无疑将成为跑赢市场的最佳品种。

加加食品增持次数最多

从增持的次数来看,加加食品(002650)获增持的次数最多,达到58次,其中涉及到的股东也相当之多。包括了长沙佳杰股权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广发证券旗下两个员工持股计划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以及公司实际控制人、董监高等个人。关于实际控制人和董监高的增持这正是公司完成去年的承诺实践。据了解,去年股灾期间公司为维护股东利益,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计划半年内上述人员增持公司股票金额合计不低于5000万元,而在今年1月底其承诺已经完成。

不过加加食品的股价在增持的背景下,表现却不算出色,其股价自高位下跌至今,反弹迹象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公司此前已经发布2015年业绩快报显示,2015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8亿元,同比增长11.18%。在业绩尚可,同时又有股东增持的背景下,公司后续股价或许会迎来超跌反弹。

中恒集团(600252)的股东增持次数也达到56次。但其增持与前述公司有着本质的差别,2016年1月23日,中恒实业与广投集团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广投集团以38.79亿元收购中恒实业持有的中恒集团7.13亿股。而在《股权转让协议》签署前,广投集团包括副总裁在内的多名工作人员及其亲戚对中恒集团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过短线操作。

通威股份(600438)以54次增持次数排在第三位。公司控股股东一致行动力管亚梅自去年7月起截至今年1月11日,累计增持公司股份385.91万股,增持金额约4800万元。此外,公司控股股东通威集团有限公司部分高级管理人员也自去年7月起开始增持公司股票222.07万股,增持金额约2540万元。

此外,从增持个股的板块分布来看,以所属Wind行业为基准,行业分布个股较多的包括资本货物、耐用消费品与服装、医药和食品饮料,其个股分别为127家、47家、42家和40家。值得注意的是,A股所占比重较大的房地产企业增持个股却并不算多,统计期仅有37家公司。其中很多公司的增持更像是作秀。如,中体产业的增持仅0.08万股,深深房A的增持仅0.7万股,据统计房地产增持个股中,增持数量在100万以内的个股就占到15只。

关于家读后感600字 第5篇

“家”一个多么温馨而又亲切的名词,它记录着一个家族由小到大或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正如孙奇逢所言:家运之盛衰,天不能操其权,人不能操其权,而己自操之。《家》中主人公的祖父高老太爷却用封建教条来束缚他们;他恪守祖训,年迈衰老,犹如旧制度般行将就木。并以:显亲耀祖”的目标要求儿孙们服从,而主人公觉慧却不甘于恪守封建教条,并勇于在这种制度下争取自由。

随着19五四运动的爆发,觉慧在五四新思潮的冲击下觉醒,体察到封建礼教的腐朽,感觉到那是“埋葬青年和幸福的坟墓”。自此,他下决心不再做老大爷们所期望的“绅士”,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把幸福拿过来。”因此,他热情地投入革命活动,编辑各种进步刊物。虽然,小说中的他做了许多大胆而又幼稚的“新潮”行为,如参加学生联合会,勇敢并真诚地向“门户不当”的婢女鸣凤表示自己纯洁的爱情,等等。在以今天的视野来看,难道觉慧所做的种种行为不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表现?试想,如若身处在那乱世之中的是我们,我们是否也会像觉慧一样反抗封建专制而追求自由?

在反观主人公的哥哥觉新与觉慧却形成鲜明的反差。她是处在新旧两种力量夹缝的悲剧人物;虽也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孙这样特殊的位置上,以及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觉新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即使,在祖父拿觉慧参加学生运动的事训斥他,没有好好管好弟弟时,他也只是“唯唯应着,做出很恭顺的样子。”珍妮-奥斯丁有言:“没有进入一个家庭的内部,谁也说不准那个家庭的成员会有难处。”

诚然,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亦如此。不可否认,觉新也接受过新知识,新文化的洗礼。然而,他并不能像觉慧那样大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己的理想,以至于他的理想与行为总是矛盾着。因此,对于这两个人我更欣赏觉慧,他懂得了在追求理想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得要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正如鲁迅所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化用冰心的话说:“遵守在左,革新在右,遵守该遵守的,革新该革新的。”是啊!如果顽固守旧的高老太爷,能不那么顽固,试着接受新事物,那么他一生想要维持的家族声望又怎会是一场虚幻的梦?然而,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他却永远不可能知道了。如若觉新不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凡事做中间的调和人的“中间路线”原则又怎会有后来婢女鸣凤投湖自尽、温顺的梅芬寂寞凄凉的死去以及妻子瑞珏难产死去等一系列悲剧的发生。正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的“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因此,生活在当今平等、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度下,我们应该倍感庆幸。而鸣凤之死,使得觉慧在悲哀后更加充满热情和叛逆精神,以至离家出走,到外面寻找“新生活”也使还在顺从的觉新升始发生转变,走向反抗的道路等。

家巴金读后感600字 第6篇

家是束缚

这是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描写了觉新、觉民和觉慧三兄弟因为性格不同,所以生活道路也不同。

在这个被封建礼教所约束的专制家庭,高老太爷用“专制”管理着这人根基早已腐朽的家。因为在“专制”管理下,家人的自由受到了束缚。这个家就如同一个狭小的笼子,家人们何尝会感到温暖呢!对此,我感受到那旧社会“吃人”的封建制度是多么地残酷。

家是抗争

《家》中三兄弟是重要的角色,他们使我连连称赞,使我悲喜交加……

觉新是一个才貌双全的人,在“专制”下,他曾反抗,但最后,他身为家中的大哥,选择了顺从,而就是顺从,使“专制”强加于他,使两个封建社会的受害者死于他的手中。

觉民是个聪明的人,在封建礼教的管制下,他开始厌恶旧社会,后来,他为了梅,勇敢反抗,与梅走到了一起。

觉慧是个直率、敢反抗的人。他从一开始就对旧社会十分不满。在反抗的路上,他喜欢上了丫鬟——鸣凤,但因为封建礼教,鸣凤被送给冯老二爷做丫鬟,可鸣凤性子刚烈,前一天投河自杀了。但鸣凤却让觉慧走出了封建社会,离开了家乡。

家是觉醒

旧社会是多么残酷,他们的遭遇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也歌颂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八年级《家》读后感600字 第7篇

故事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旧交替,矛盾衍生。高家是城中的大户,四世同堂。外在看来确乎十分光鲜,令人艳羡。其实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天使的面孔下掩藏着恶魔的嘴脸,高贵的门第下是克安克定此等纨绔子弟嫖赌饮吹坐吃山空的行为,荡漾着涟漪的湖水下祭奠着鸣凤惨遭压迫的命运,芬芳的梅林中藏匿着觉新与梅间中道崩殂的爱情……这是一个家族家道中落的悲剧,这是一个众生相显现的闹剧,这是一个矛盾迸发的时代的写照,读来不禁令人心悸,唏嘘不已。

此番其实已然是第二次拜读〈家〉了,前番读毕满怀对各角色的遭遇的哀戚,而此番拜读又有别于前番的新感受,故在此闲论觉慧、觉新。

本书的主人公觉慧的遭遇不同,他是家中幼子,大部分事都有觉新为其承担,恰逢五四运动兴起,新知识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这种情况下的热血青年,心中溢满了对旧制度的控诉,对新制度的憧憬。然而,他却不知道凡事都有其发展的过程,他太过偏激,太过狂妄,他希望新制度可以在一瞬间便将旧制度取而代之。因此,他批判这个旧制度,他憎恶家中的被旧制度荼毒的人。其实,旧制度滥觞于远古,刚开始也对统治者的统治有很大的帮助,然而每种事物总有两面性,在发展了数千年后旧制度终于弊大于利,才人人得以诛之。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因为人类绝无可能创造出绝对完美的东西,所以旧制度有其弊病也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仅有控诉也不够,必须诟病于任何事物,使任何事物都趋于完美,不可畏蒽而退缩,不能鲁莽以妄进。也许,这就是巴老以觉慧出走上海来作结局的缘由罢。

陈涉世家读后感600字 第8篇

陈胜吴广起义,司马迁写入世家,历史课本说是司马迁有魄力,实则非也。

我细读史记,以为司马迁写史记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衔接,因为纪传体的缺陷就是人与人衔接的不是很好,虽然更具文学性。为避免这一缺陷,司马迁只能为更多的人立传,尤其是人网中的结点处,由于相当大一部分的人和事都必须与此人联系上,所以才专为此人立传,叙述一下此人的主要事迹,拔出萝卜带出泥,自然可以从侧面叙述其他人物。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它是打响反秦的第一枪,尤其是很多的反秦诸侯都与他们有联系,所以才写入正文。司马迁写史记,重点的是一个史实,以他的为人,决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将一无所谓的人写入史记。这才是它真正的伟大之处。

陈涉世家读后感600字 第9篇

秦国经过数代人的经营,到了秦始皇时代,终于制六合,吞八荒,吞并六国,统一天下。本以为是旷古铄今,传承万世的基业,却在一个“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的陈胜的首先发难之下,一溃而终至亡国。

史家们(包括司马迁)分析秦的亡国,都说是因为秦政过于暴苛,而没有顺应形势,施行仁政。是啊,民众们经过了那么多年的战乱,其实心里是盼望着能够过上没有战争的日子,享受和平的安定。估计秦始皇是因为惯性的问题,没能及时的刹住车,又或者是他天生有暴力倾向,根本从意识人就没有想过要刹车,他延续着他的暴政,说不定更加暴虐。他活着的时候,由于他足够的强大,人们还没敢有太大的反抗,等他身死,篡位而立的胡亥根本没有能力掌控全局。陈涉就是在一次明知左右都是死的情况下,冒险而借扶苏的名义自立为王,带头起来反抗秦朝的。

陈胜从小就有鸿鹄之志,他在起兵的时候,就用了一句口号“将相王候宁有种乎!”,充分体现了他的心志,也完全挑起了起义民众的雄心。他们采用了“鱼腹丹书”这种老调却屡试不爽的办法,让自己成功的登上王位,一呼而百喏,登时全国各地到处都起兵开始造反了。

《肩挑一个家》读后感600字 第10篇

你看,从小就是孤儿的薛馥华,能踩着三轮车带养父去看病;心里住着“小太阳”的胡继汕,含辛茹苦却乐观地照顾瘫痪的妈妈;聋哑儿童朱恩汉,已经会为爸爸的幸福着想,拼命打工赚钱,只为给爸爸买一套穿出去相亲的西服;身为小学生,却有着很多大人都无法比的宽厚善心的华灵,帮助了一位又一位贫困儿童;乖巧懂事的陈能,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照顾有内风湿关节炎的妈妈,再上学,再照顾妈妈的工作……

这一个个真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节,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他们小小的年纪,却用自己的坚强、乐观、勇敢、孝顺、善良,肩挑起一个家,甚至承担起一些成年人都无法做到的家庭、社会责任来,这与我们身边那些平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父母稍不满意就乱发脾气的小孩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呀。同时,我也领悟到,美德并不是一定要有什么英雄壮举,而是要从爱身边的人,做好身边的小事开始。

这不,我已经开始向那些美德少年学习了。星期天,奶奶忽然生病了,妈妈要带我去看望。我灵机一动,以前都是奶奶照顾我、给我做好吃的,今天,我也给她做点吃的,相信奶奶一定会非常高兴,病还会好得快些呢。心动不如行动,我立刻打开冰箱,找出奶奶喜欢的番茄、鸡蛋、丝瓜等,还把一直不舍得吃的鳕鱼拿出来,拉着妈妈,和我一起精心制作了奶奶爱吃的番茄蛋汤、丝瓜饼和香煎鳕鱼。小心翼翼地摆放到多层餐盒里,送到医院,端给奶奶吃。看着奶奶吃得香香的样子,我忽然感觉自己也好“伟大”呀。其实,美德就是要从关心身边的人,做好身边的小事而开始的呀!

《肩挑一个家》读后感600字 第11篇

月光筛在这一本叫做《肩挑一个家》的小小故事从书书面上,调皮地于书中百位美德少年的不凡中游走,我看到的是一面面鲜明的旗帜,顶着我们所未经的狂风暴雨前行,雨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裳,流经了他们的发梢,顺着脸颊滴下来,劈这困苦前进,而愈是这样的困苦,逾显出他们生命的壮阔,这一百多位同龄人让我感到羞愧,我无脸相视,他们一个个都是单独的个体,单独的振奋人心的力量。而当他们融合在一起,奔流出的这本小小的丛书,就像在默默地述说着什么,那便是一种莫名的独特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在他们身后的,在美好的阳光下,蓝天下的温室中的我们所没有的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们已变成了我们的旗帜,走在前方的旗帜

“ 每一朵花都要为生命怒放,这是花对生命的约定。”这些和我们一般大小的花苞怒放出了他们的生命,不是在我们的温室中,而是在风中,雨中怒放,在只属于勇者的世界怒放。我感慨于他们浓墨重彩的壮阔生命。于是在书的身后,我看到了他们肩上的家和我们肩上所未曾承载的一切。

他们的家,是一种职责,一种像强者捍卫弱者一样的护卫的职责,这些壮阔的存在,大都命运多舛,多历经了困苦与磨难在于你我对话,为了他们肩上的担当,早早的步入社会,翻开那本生涩的大书,艰难地阅读,理解,学习这个社会,那些责任本不应是他们的,但他们面对不属于而突然降临给他们的责任时,并没有推脱,而是快步迎上前去,用自己的力量为亲人,朋友,甚至是并不相识的人分担,并且走在最前方。这便是一种民族大义,谓之为人之义,他们也许在作出担当时,并没有考虑那么远,他们的行为也许是出自本真的追求,那是一种民族骨子里的朴质,而这种担当的精神,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挫折,风调雨顺太多了,多的让我们忘记了什么是追求。

我想到的是张晓风的《武陵人》和国外的“挫折教育”。

我们这些在温室中的苗,喝多了蜜,便开始魔怔。忘乎所以,失去了为人之义,失去了担当,不知敬畏为何物,肩头上自然没了那个小小的家。平日里知道的只是抱怨,却不曾想过那些和我们一样大小,但比我们担当更多的肩膀,小小的不顺便要死要活。其实当一切真正经历之后,你我看到的就是遍地莲花啦。

人应当经历挫折,挫折应是生铁的熔炉,投炉熔炼后,不是毁灭,而是新生!那样,人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才不是一把慵懒的骨头和一堆松弛的肉。那时,再掂掂肩头,你会发现,那儿有个担当,有份责任在等待着你我,那时再回头就会发现自己和那近百位美德少年的历史重合和自我的成长。于是也便了解了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高明论述了。

我把精灵带回家读后感600字 第12篇

《我把精灵带回家》,是一本校园轻幻想小说。他讲述着一个叫朱迪亚的精灵来到人间的故事。精灵们的心里会流出一种叫魔力胶水的东西。只要被它黏住的人,都是跟精灵有缘分的人。朱比比正巧被黏住了,朱迪亚就成了她的“小尾巴”。

因为朱比比的爸爸妈妈老是吵架,甚至还想离婚,所以朱迪亚打算用魔法帮助他们和好。但因一次意外,朱迪亚失踪了,为了找回朱迪亚,朱比比和爸爸妈妈一起前往精灵坞去寻找朱迪亚。在这次旅程中,朱比比的爸爸妈妈渐渐改变了对对方的看法,变得和睦起来。找回了朱迪亚,也就圆满结局了。

我把精灵带回家读后感600字 第13篇

说起书中的怪事,就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文字雨”。怪事发生了,轰隆隆,天上下雨了,不,不只下了“雨”,还下了“日”,还有“月”,还有“山”……就像字典被打翻了一样。突然,天空又下起了怪怪的语词,更让人不可思议的诗歌和让人啼笑皆非的句子也紧随而来了。

我多么希望在我考试的时候下一场文字雨。考试啦,考试啦,作文wWw.ZuoWenWang.Net/期末各种考试接踵而至。啊,语文考试的作文太难了,我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来,哇,天上下起了一场文字雨,坐在窗边的我看到一个个句子就是组成了一篇文章,太好了,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呀,我暗自高兴。英语考试天空又下起了一串串英文字母,真是天助我也,这次期末考英语成绩不差都难,哈哈……突然,后面有人踢了一下我的凳子,大叫:“郑焯,快写,来不及了。”啊,刚才是白日做梦呀!

超级演说家观后感600字 第14篇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到了五九的天气突然变化了它一向的温柔,开始变冷了,每天的气温都在零下三到五度,好像是在加紧学生期末考试的节奏。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健康康的进行期末考试,体育课不在带他们到室外活动,而是在教室内活动。在室内做游戏,影响其他班上课,所以我选择了综艺节目《超级演说家》的总决赛给学生们看,让他们感受一下选手站在台上的气场和气魄,欣赏他们演说的精彩。学生们观看《超级演说家》节目的很少,所以我播放最为激烈的总决赛,恰好这一期我也没看,和学生们一起观看,好像更为精彩。刘媛媛获得了总冠军,我并没有感到任何惊讶,尽管她的声音条件不是太好,但是她的真诚、努力和坚持弥补了她声音的不足,特别是在演说题材上的智慧选择,更是为她增色不少。她的最后一篇《寒门贵子》传递出的正能量更是打动了现场大多数观众的心。很多人,在她的演说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听出了自己不易的人生发展轨迹。此时,她略带沙哑的声音给演说增添了几分沧桑感,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

自从几位导师认为李承远有冠军相后,李承远似乎成了夺冠的热门。我却并不看好李承远,更没有他将会夺得冠军的感觉。我认为李承远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演讲者,他的最大硬伤是亲和力不足,他那“一本正经”的气场将人拒之千里之外,那听似“铿锵”的语言,让人感到生硬。而且在题材的选择上,他并不聪明。之前的那些对社会问题的批判,见解肤浅,难以给人深刻的启迪,没有新意。特别是最后那篇所说的他得冠军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坚持初心,让人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感,在这样一个必定会带来名利的舞台上,这种看似超脱的表述只会让人觉得不够真诚。依我看来,李承远获得季军,已属幸运。相较李承远,我更喜欢同样没得冠军但却清新、自然和率真林义杰。

上一篇:讲课开场白下一篇:班组建设心得体会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