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1免费

2024-06-03

高一化学必修1免费(精选9篇)

高一化学必修1免费 第1篇

1. 物质常见的分类情况

2. 物质分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金属氧化物不一定属于碱性氧化物,如Na2O2与酸反应生成盐、水和氧气,故不属于碱性氧化物;Mn2O7属于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属于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

3. 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和俗名

(1)水煤气:CO、H2

(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4 (3)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

(4)裂解气:以C2H4为主

(5)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

(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

(7)波尔多液:CuSO4和Ca(OH)2 (8)肥皂:主要成分是C17H35COONa (9)碱石灰:NaOH、CaO

(10)铝热剂:铝粉和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11)漂白粉:Ca(ClO)2和CaCl2的混合物

高一化学必修1免费 第2篇

一、选择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关于电能的特点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电能较其它能源使用方便

B.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使用最为广泛 C.电能使用导致的污染小

D.电能是化学能与各种能量转化中利用率最高的2.下面的能源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能、蒸汽 B.电能、风能 C.蒸汽、风能 D.煤、石油

3.三峡工程水电站装机总容量是1820万千瓦,这将给中国电网带来历史性变革,有利于全国电力联网和西电东输工程。目前在我国发电总量中的比例最大的是

()

A.水电(水力发电)

B.火电(火力发电)

C.核电(核能发电)

D.风电(风力发电)

4.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石燃料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其能量转化方式正确 的是

()A.化学能 → 电能

B.化学能 → 机械能 →电能

C.化学能 → 热能 →电能

D.化学能 → 热能

→ 机械能 →电能

5.现在电池的种类非常多,且由电池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下列电池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

A.锂电池

B.锌锰电池

C.氢氧燃料电池

D.镍镉电池

6.化学电池可以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的本质是

()A.化合价的升降

B. 电子的转移 C.氧化还原反应 D.电能的储存

二、选择题(有1—2个答案,只有一个正确选项的,多选不给分;有两个正确选项的,选对一个给2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不给分。共10小题,每小题4分,计40分。)

7.下列电池中不属于二次电池的是

()A.碱性锌锰电池 B.铅蓄电池

C.镍镉电池 D.锂离子电池

8.有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中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C.电子流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D.电流方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外电路)

9.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但其构成具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①电极(负极与正极:金属活动性不同)、②电解质溶液、③闭合回路、④灯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锌电池可望代替铅蓄电池,它的构成材料是锌、空气、某种电解质溶液,发生的总反应是2 Zn+O2=2ZnO。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锌为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电解质溶液是酸性溶液

C.电池工作时,氧气与锌直接化合,生成氧化锌

D.负极发生的反应是:Zn-2e+H2O=ZnO+2H+

11.日常所用干电池其电极分别为碳棒和锌皮,以糊状NH4Cl和ZnCl2作电解质(其中加入MnO2氧化吸收H2),电极反应可简化为:Zn-2e=Zn2+;2NH4++2e=2 NH3+H2(NH3再用于结合Zn2+。)根据上述叙述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干电池中Zn为正极,碳为负极

B.干电池工作时,电子由Zn极经外电路流向碳极

C.干电池长时间连续使用时内装糊状物可能流出腐蚀电器

D.干电池可以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和电能向化学能的转化

12.某同学做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后得出了下列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A.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两种金属 B.由铜、锌电极与硫酸铜溶液组成的原电池铜是负极

C.电子沿导线由锌流向铜,通过硫酸溶液被氢离子得到而放出氢气 D.铜锌原电池工作时,锌被硫酸溶解,所以才产生电子

13.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电池,下列有关燃料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优点之一是能量转换率高

②优点之二是无污染

③缺点之一是需要持续的补充燃料

④缺点之二技术问题有待改进,尚未广泛使用

A.①②③④ B.只有①② C.只有②③

D.只有②

14.下列反应中,在原理上可以设计成原电池的是

()

A.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B.铝片与盐酸的反应 C.甲烷与氧气的反应

D.石灰 石的分解反应

15.某学生用下图制作了原电池,其中正确的是

()

16.现在各类碱性电池已经占有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这类电池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小型用

电器(如照相机、收音机等)中。有一种新型的锌锰电池就是这种碱性电池,它是在传统锌锰电池的基础上改进的。下列对于碱性锌锰电池的叙 述中正确的是

()A.由于碱性物质的存在,这种电池的缺点是容易漏液失效 B.这种电池较传统锌锰电池使用寿命长

C.这种电池的电解质由传统的KOH改进为NH4Cl D.这种电池的电解质由传统的NH4Cl 改进为KOH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2分)

三、填空题(计 42分)

17.(9分)原电池是一种把

转化

的装置。在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发生

反应,是

极,活泼性较差的金属发生

反应,是

极。

18.(18分)利用生活中或实验室中常用的物品,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一个原电池。请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原理:Fe+2H+=Fe2++H2↑。

(2)实验用品:电极(、)、稀硫酸、(填写所缺的实验用品)、耳机(或者电流计)(3)实验装置

(4)原电池设计及注意的问题

①按如图所示连接好实验仪器,注意观察(耳朵听)耳机是否有声音发出,如果没有,可将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中的一极接触耳机插头上的一极(注意:接触的同时耳机的另一个极是连接在原电池的另一个电极上的),这时可以听见耳机发出“嚓嚓嚓„„„„”声音。其原因是:在原电池中,由化学能转化为,在耳机中又由

转化为声音这种能量。

②如果将装置中的耳机改为电流计,则铁钉应该接电流计的极,电极反应是:

,发生了

反应;铜钉应该接电流计的 极,电极反应是:,发生了

反应。19.(8分)题目:化学电池在通讯、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常用的镍(Ni)镉(Cd)电池,其电池总反应可以表示为: Cd+2NiO(OH)+2H2O 2Ni(OH)2+Cd(OH)2(1)已知Ni(OH)2 和Cd(OH)2均难溶于水但能溶于酸,放电就是使用电池的过程,充电 是给电池补充电量的过程。以下说法中正

确的是

① 以上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

② 以上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③ 充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④ 放电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废弃的镍镉电池已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物,有资料表明一节废镍锡电池可以使一平方米面积的耕地失去使用价值。在酸性土壤中这种污染尤为严重。这是因为

(3)另一种常用的电池是锂电池(它是一种碱金属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为7,由于它的比容量(单位质量电板材料所能转换的电量)特别大而广泛应用于心脏起搏 器,一般使用的时间可长达十年。它的负极用金属锂制成;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Li+MnO2→LiMnO2试回答:锂电池比容量特别大的原因是

锂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需用非水溶剂配制,为什么这种电池不能使用电解质的水溶液?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

(4)下图是废弃镍钢电池中的重金属渗入水体后,进入人体的一条途径:

生物体D中重金属浓度

(大于、等于、小于)生物体A中重金属浓度,这是通过食物链

作用所引起的。除上述途径外,被污染水体中的重金属还可以直接通过

(途径)_________进入人体。

(5)下图是两个电池外壳上的说明文字某型号进口电池

某型号进口电池 某型号国产电池 RECHARGEABLE 1.2V 500mAh STANDARD

CHARGE 15h at 50mA GNY 0.6(KR-AA)1.2V 600mAh RECHARGE ABLESTANDARD CHARGE 15h at 60mA 上述进口电池的电动势是

伏。上述国产电池最多可放出

毫安时的电量;若该电池平均工作电流为0.03安,则最多可使用

如何优化化学(必修1)教学 第3篇

作为每一个教师应该将高三的教学模式提前强化,那么基础年级的教学就起着举足轻重的引导、模范作用.每一个化学教师在心目中都清楚化学《必修1》在高考及小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老套路一味的出招,那么我们最终一定会被对手击倒在“C”的场地上.人教版的必修1四章内容有:从实验学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其中实验领导了化学的全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引导了试卷的全部;物质的量架设了桥梁;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体现了学生驾驭、领悟化学的能力;元素及其化合物贯穿了教学的全部.在江苏高考中:①实验:基础实验及操作、物质性质实验与结论作为必考的选择题,以及在Ⅱ卷中有较多的题涉及到实验操作的描述.②离子:离子共存、离子的检验、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作为必考的选择题,以及在Ⅱ卷中涉及到的离子方程式书写.③元素:物质的用途、元素化合物性质及转化作为必考的选择题,以及在Ⅱ卷中有较多的题涉及到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考查.我们可以十分肯定的认为《必修1》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内容,《必修1》是“伤不起”的.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将高三复习的指导思想真正引入到基础年级的教学中,要勇于创新、打破常规.

二、优化必修1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 注重基础,让课堂更加饱满

基础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识的基础性;二是学生的基础.对于知识层面,我们应该采取不断强化的手段,如,(1)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拆分问题;守恒问题.(2)阿伏加德罗常数:状态问题、体积问题、可逆问题.(3)元素化合物的连续转化:构建相关网络,形成体系[1].对于学生层面,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做到记在心中,挂在嘴边,才能因人制宜.关注一个边缘学生的一堂课并不难,难的是一周、一月、一年的持久性,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的确边缘生这部分学生是我们最大的负担,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他们也是我们的最大财富,他们的提高才是我们的成功.让课堂更加饱满不是教师满堂的讲解,笔者的观点是:教师的十句总结或注意点,还不如让学生自己真正的犯一次错误,要让学生从错误中来,到错误中去(找原因).笔者在课堂上喜欢察言观色,对于笔者“圈”出来的边缘生,我会设置相关不同情景下的相同答案的问题不择时机的来让学生回答.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千万不要情绪化,应常常鼓励自己: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没有解决问题,就是教师没有解决问题.

2. 建立正确的化学观,减少无谓的繁琐记忆

化学被喻为“理科中的文科”,很多学生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缺乏必要的学科素养,从而老是觉得随着化学所学的内容越来越多,所记的东西越来越多,所忘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从而老是觉得力不从心,解题时总是缺这少那,久而久之便丧失信心,最终失去战斗力而光荣“牺牲”.其实化学有其本身的奥秘和规律,所以只要我们能准确的树立化学观,可以减少很多无谓的繁琐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未包括选修及有机)分类观:(1)物质的分类:溶液、浊液、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氧化性物质、还原性物质.(2)反应的分类:基本反应;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守恒观: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学生最惧怕的繁琐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我们应该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注重知识的整合.如,钠、硫、氮主要抓多步氧化问题;铝三角主要是量的问题;铁三角主要是价态升降问题;硅主要是用途问题;氯就两种情形,一种全部变为-1价,另一种变为+1价和-1价.对于离子共存问题,一抓H+与(Cl-、SO42-、NO3-、Br-、I-)可以共存,与其它阴离子不共存.二抓OH-与(K+、Na+、Ba2+)可以共存,与其它阳离子不共存.所以方法远比知识重要,成功的方法将是一劳永逸的财富.

3. 注意控制难度,合理使用教材

虽然新教材已经使用了十年多,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现行的教育中仍然采用老教材的模式,如,①过分强调强弱电解质的区分.②过分强调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③讲授元素及其化合物时补充了过多的性质、用途、反应.这些都如同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对于新高一的学生是很容易被拖累、击垮的.所以我们每位高中化学教师的确应该重新认识自己和学生,在这大背景下,谁调整的快、多,谁就领先.我们一定要注意控制难度,合理使用教材.面对新教材设置的“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学与问”、“科学探究”、“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等许多不同功能的小栏目,我们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栏目设计的意图,让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组织、正确引导和积极参与,同时让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其加工、探究、交流合作、实践的能力.

4. 加强团队合作,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的确无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发挥团队的力量.团队合作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在学生层面,合作小组采取的以“一”带“五”的模式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很多学生都怕向老师问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变通的方法让学生问学生,学生答学生的小组合作模式,加强其共同合作的能力,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教师层面,我们不能把集体备课当成是摆设,要真正有合理的规划、明确的目标、必要的争论、有力的措施、资源的共享.编制一份高质量的讲义不是一个人、一个小时的事,真正做到编的放心、用的舒心.要通过提高集体备课和个性化备课的质量来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2].当然对于新授课,笔者也有一个大胆的提议:不注重知识的标题化,应该改为问题化,一些核心知识的掌握也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最终也可以通过题目的形式让学生巩固.相信一支和谐的团队造就一支强大的胜利之师.在基础年级的教学中,我们也同样要有“思则变,变则通”的态度,不要把所有问题留在高三解决,高三是解决不了这么多问题的,切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应该在基础年级教学时就把握好考纲,明确住考点,在狠抓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强调规范化解题模型的建立,强化规范有效的答题过程,提升答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关注基础实验、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渗透,将化学知识日常化,化工生产中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生活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的适应性和考场的应变性.高考是三年高中学习的比拼,只要从头抓起,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柯干娟.新课程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3,12:69.

高一化学必修1免费 第4篇

【关键词】有效教学;实践;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探究——解释——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做到教材的内容尽量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相挂钩,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显示数学的实用性。这方面,人教A版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教材编写了很多实例,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开始就以实例入手,引出元素和集合的含义,而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以下是本人教学实践的个案

一、抽象的教学内容与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教学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案例一:“函数单调性”,由f(x)=x2的图象观察y随x变化情况。

函数的单调性,教材编写的很好,从图形语言——文字语言——数学语言,一步一个台阶,可在实施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后,犯错、徘徊后才提醒,教学过程中发现,文字语言:“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学生在初中里用过,一下就能说出来,而最后一个台阶,学生却很难跨上,即数学语言:“当0f(2-x)的解集。我把f(x)和x比喻成戴帽的人与没戴帽的人,两个人比高,要相同条件,要么都不戴帽,要么同时戴帽,增函数可理解为一般的普通的帽子,高个子戴着仍然是高个,矮个子戴着仍然是矮个子,减函数可理解为魔术帽,矮个子戴了变高,高个子戴了变矮。

因此,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选择,应尽可能地来源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历,应找出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捕捉学生的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和热点,同时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直观、更通俗、更具体。

二、堂上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也就是说,要合理分配两者的时间。一节课中,如果教师为了让学生多点的时间进行笔头练习,自己过早地抛出题设结论和过程,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学习和求知的兴趣,这与新课标的精神不相符。但数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有牢固的知识技能作基础。

案例二:在研究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时,我讲完课本的例1后,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y=2x,y=2x,y=x2,y=log2x在(0,+∞)的增长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关键点,找出交点,在课内的探究,时间有限,数字运算不可能太复杂。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与动脑,在亲自体验过程中获得发展,而一节课的时间很有限,处理好探究学习的时间与自主技能训练的时间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上课效率的关键。

三、学生实际水平与新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充分利用教材,同时也大胆地整合教材,使我的课堂教学更适合我的学生。

案例三:“函数”,初中到高中,初中的函数,教材采用“变量说”,高中提出了“对应说”,人教A版采用了从实际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的方式介绍函数概念,把“映射”作为“函数”的一种推广,这种安排我在实践中觉得更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理解函数的概念。而具体教学过程,我为学生设计他们熟悉的“行程问题”、“比例问题”、“价格问题”,利用图表、图形(如课本第26页的练习2),让学生探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从学生熟悉实际背景和定义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要求学生认识、描绘以及概括模式。

到了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尽量挖掘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如电话费、水电费、出租车费与用时的关系,银行利息与存款时间的关系,保险、物价、抽奖、股票、债券等等。引导和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

总之,在教学反思的行动中,我坚持:一是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好奇心‘唤起关心’,唤起对现在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东西的关心。正是好奇心使人们摈弃熟悉的思维方式,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來看待同一事物。二是要经常、反复地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来理解对象、理解自己,让自己与对象对话、与自己对话

参考文献:

[1]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2006

高一必修1化学方程式总结 第5篇

工业上制取硝酸、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3NO2+H2O=2HNO3+NO

氨溶解于水:NH3+H2ONH3·H2O(一水合氨、弱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一水合氨的电离:NH3·H2ONH4++OH-

氨与盐酸的反应:NH3+HCl=NH4Cl

工业上制备硝酸需要的一氧化氮的方程式:4NH3+5O2=4NO+6H2O 高温 催化剂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NH3↑+CO2↑+H2O Δ (密封保存在阴凉处、施肥时埋在土下)

氯化铵受热分解:NH4Cl=NH3↑+HCl↑ Δ

铵态氮肥不能与碱(如草木灰)混合施用:NH4++OH-=NH3↑+H2O Δ

高一必修1化学方程式总结 第6篇

铜与硝酸的反应:

Cu +4HNO3(浓) =Cu(NO3)2+2NO2↑+2H2O (遇浓硝酸生成二氧化氮)

3Cu+8HNO3(稀) =3Cu(NO3)2+2NO↑+4H2O (遇稀硝酸生成一氧化氮)

浓硝酸与木炭的反应:4HNO3(浓)+C=CO2↑+4NO2↑+2H2O Δ

硫单质铁的反应:Fe+S=FeS Δ

(硫单质的氧化性、S黄色或淡黄色固体,不溶水、微溶酒精、易溶CS2)

硫单质与氧气的反应:S+O2=SO2 点燃

(硫单质的还原性、SO2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

硫粉遇碱发生歧化反应:3S+6NaOH=2Na2S+Na2SO3+3H2O Δ

黑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S+2KNO3+3C=K2S+3CO2↑+N2↑

二氧化硫被氧气氧化:2SO2+O22SO3 催化剂 Δ

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发生归中反应:SO2+2H2S=3S↓+2H2O (H2S臭鸡蛋气味)

高一化学必修1期中知识点 第7篇

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1023

离子检验

离子 所加试剂 现象 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 = 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5.摩尔质量(M)(1) 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g/mol

(3) 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 n = m/M )

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 Vm = 22.4 L/mol

物质的量浓度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mol/L

(3)物质的量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CB = 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冷却5转移. 6洗涤. 7定容. 8摇匀9装瓶贴签. 注意事项:

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最相近的容量瓶.如需要480mL,则需要配500mL.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 =C(稀溶液)?V(稀溶液)

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食谱鞣稚⒅(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 外观特征 能否通过滤纸 有无丁达尔效应 实例 溶液 小于1 nm 均匀、透明、稳定 能 无 NaCl、蔗糖溶液 胶体 在1—100之间 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 能 有 淀粉溶液,Fe(OH)3 浊液 大于100 nm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不能 没有 泥水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氯化钠溶液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O

+2-2--3,HCO3-,SO3,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五、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 碳酸氢钠

俗名 纯碱或苏打 小苏打

色态 白色晶体 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 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 较稳定,受热难分解 受热易分解

2NaHCO3 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 CO32—+H+ H CO3—

H CO3—+H+ CO2↑+H2O

H CO3—+H+ CO2↑+H2O

氯气

(1)氯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2)Cl2的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1:2)、易液化 (液氯)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3)Cl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 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 ===(点燃) 2NaCl

2Fe+3Cl2===(点燃) 2FeCl3

Cu+Cl2===(点燃) CuCl2

Cl2+H2 ===(点燃) 2HCl 现象: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集气瓶口有白雾生成。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4)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 == HCl+HClO

2HClO ===(光照) 2HCl+O2 ↑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变为稀盐酸。

②制漂白液、漂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 Cl2+2NaOH=NaCl+NaClO+H2O ,其有效成分NaClO 制漂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次氯酸盐比HClO稳定得多,可长期存放

(5)氯离子的检验 :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第8篇

1. 化学必修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人在过去一年高一化学教学中通过问卷、测试、访谈等多种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初步总结了导致学生在化学必修1上学习困难的原因。从教师角度来说, 元素化合物知识简单易懂, 所以在教学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学方式方法, 没有进行及时的学法指引。这样的矛盾最后造成了学生在元素化合物学习上的困难。事实上, 就像给小学生讲1+1=2, 越简单的知识越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学。面对这样的状况,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 必须积极努力改变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现状。

2. 化学必修1教学改进策略

2.1 通过实验探究促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形成

实验探究, 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模式, 也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促进学生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形成。

例如, 在氯气性质教学时, 安排学生完成如下探究过程:

探究1:氯水成分的检验。学生通过讨论对氯水的成分进行了预测, 初步得出氯水中可能有CI2, CI-, H+等基本微粒, 根据预测设计并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验, 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了一些结果: (1) 根据氯水的颜色判断氯水中存在Cl2分子; (2) 加硝酸酸化的Ag N0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存在CI-; (3) 加镁粉产生大量气泡, 该气体经检验会产生爆鸣声, 说明氯水中有H+; (4) 用待测液滴到石蕊试纸上, 发现试纸“如愿”变红了, 紧接着, 异常现象发生了, 刚刚变红的试纸居然褪色了, 这一现象大大出乎学生意料。面对这一异常现象, 同学们进行了激烈讨论:一种可能是Cl2分子使石蕊褪色, 另一种可能是氯水中存在着一种新生成的能使石蕊褪色的微粒。那么真实情况如何?于是, 继续进行探究2。

探究2:谁使石蕊褪色了?在这个探究中, 教师给学生提供两瓶干燥纯净的氯气, 石蕊试纸两片, 学生很快想到了一个快速简便的方法, 把一片试纸直接放进瓶中, 另一片试纸润湿后放入另一瓶氯气中。很快, 第二个褪色了, 而第一个没有任何变化。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导致石蕊褪色的不是氯气而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准备, 很多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形成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来进行, 通过实验设计, 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感受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2 结合生活实际促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迁移

在化学教学中贯穿STS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化学新教材的编写也力图体现化学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的关系。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不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形成把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化学的意义, 最终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

例如, Fe2+与Fe2+的性质和转化是元素化合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用品设计这样的实验:取一个苹果, 把苹果现榨成苹果汁, 并放置一段时间, 不久后学生发现现榨的苹果汁由绿色变黄了, 这样的现象其实在平时吃苹果时也会有亲身体验到, 然后告诉学生原来是苹果汁里的Fe2+被氧气氧化成了Fe3+所以引起了颜色变化, 这个过程就是Fe2+到Fe3+的转化。紧接着又告诉学生, 老师还能把颜色变回来, 然后取出一粒最常见的维生素C片剂投入到已经变黄的苹果汁中, 颜色顿时又变绿了!原来维生素C是一种典型的还原剂, 所以Fe3+被维生素C又还原成了Fe2+。

原来化学就在生活中!以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材料为起点, 设置真实的、针对性的、启发性的情境, 通过有效调动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确保化学知识有效迁移的顺利完成。

2.3 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巩固

2.3.1 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记忆

类比是一种比较, 这种比较在本无相似之处的事物间创造出相似之处以进行比较。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杂、乱, 但知识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找出不同知识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归纳, 可以加强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根据物质的作用可以把很多物质联系起来, 常见的漂白剂有:氯水、Ca (Cl O) 2、Na2O2、H2O2、O3、SO2和活性炭等。常做氧化剂的物质有:非金属单质 (如O2、Cl2、S等) 、金属阳离子 (如Fe3+、Cu2+等) 、酸 (如浓H2SO4、HNO3等) 、盐 (如KMn O4、Na C1O、Ca (Cl O) 2等) 、过氧化物 (如H2O2、Na2O2等) 、O3等。

2.3.2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媒介简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元素化合物知识既是学习基本概念及理论的载体, 同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又离不开基本概念及理论的指导。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一直贯穿中学化学的始终, 非金属元素一般都具有多种价态, 多种不同价态物质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抓住化合价变化这条主线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以此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如:S→SO2→SO3→H2SO4或S→SO2→H2SO3→H2SO4, 上述两条主线很好的解释了工业上煤的燃烧最终导致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另外, 工业制硫酸和上述化合价变化惊人的相似:Fe S (S) →SO2→SO3→H2SO4。再如:N2→NO→NO2→HNO3, 这条氮元素化合价依次升高的主线解释了雷雨发庄稼, 而工业制硝酸依然延续类似的思路:NH3→NO→NO2→HNO3。通过这样的整理, 大大简化了学生的记忆, 减轻了学习负担,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 让化学必修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教好地认识和解决, 并为今后化学教学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摘要:针对新课程改革以来必修1教学的现状, 在问卷、测试和访谈的基础上对高一必修1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初步得出导致学生必修1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即通过实验探究、联系生活实践、学法指导三个方面优化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化学(必修1)易错点解析 第9篇

【关键词】化学 易错点 解析

知识点多且较琐碎是高中化学的特点之一,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系统化、体系化。化学必修1中离子的检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等都是考试的热点,也是易错点,我以这几个内容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例1]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取样——实验——操作——实验 ——现象——结论(原理)。我们除了要考虑加入的试剂外,还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下面以SO42-的检验为例。

解析:硫酸根(SO42-)与金属钡离子(Ba2+)结合会产生硫酸钡(BaSO4)白色沉淀。许多不溶性钡盐也为白色,但它们多溶于酸,而BaSO4不溶于酸。所以SO42-检验方法是取少量待检验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HCl)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一定含SO42-。

下面几种方法是不准确的:

1.取样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先滴加BaCl2,不能排除Ag+的干扰;加入的BaCl2含有Cl-,可以和Ag+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AgCl。

2.取样加HCl酸化的BaCl2有白色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Ag+,也会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3.取样加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或滴加硝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SO32-),加入硝酸(具有氧化性)会把SO32-氧化为SO42-,和Ba2+结合为白色沉淀BaSO4。

[例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透明溶液中:Mg2+、Fe3+、NO3-

B.当溶液呈强酸性时,有气体产生;而当溶液呈强碱性时,又能生成沉淀。该组离子可能是Ba2+、K+、Cl-、HCO3-

C.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而且为无色透明的溶液是:Na+、Cu2+、Cl-、NO3-

D.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K+、SCN-、SO42-、OH-

解析:必修1当中所学除Fe3+、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和Fe2+、NO3-、H+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外,其余基本都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1)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碱的离子如:Mg2+、Fe3+、Fe2+、Cu2+、Al3+等和OH-不能大量共存。

(2)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盐的离子如:Ba2+和SO42-、CO32-;Ag+和Cl-;Ca2+和CO32-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气体的离子:H+和CO32-、HCO3-;NH4+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4)能生成水的离子:H+和OH-、HCO3-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5)能生成常见弱酸的离子:H+和ClO-、CH3COO-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6)能生成常见不溶性酸的离子如:H+和SiO32-等等。

(7)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存在有颜色的离子:Fe2+、Fe3+、Cu2+、MnO4-等等。

此外,题目中还有限制条件:如pH=1的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与Al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或OH-等等。

A.无色透明溶液中(Fe3+黄色不可以存在),注意无色透明溶液和澄清透明溶液是不同的条件限制,澄清透明溶液中有颜色的离子是可以存在的,错误。

B.溶液呈强酸性时,H+和HCO3-有气体产生;当溶液呈强碱性时,HCO-和OH-反应生成H2O和CO32-、CO32-和Ba2+能生成沉淀,正确。

C.在强碱性溶液中Cu2+和OH-生成蓝色沉淀,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存在Cu2+,错误。

D.Fe3+和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Fe3+和OH-生成红褐色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例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电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11.2L水含有的水分子数为0.5NA

C.标准状况下,22.4LO2和O3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D.5.6g铁在足量的氯气中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解析:必修1常考的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题目基本有下列几种类型:

1.关于气体摩尔体积,只有气体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才是22.4L/mol。如果已知气体的体积但不是标准状况,或者是标准状况但不是气体,基本都不可以用22.4L/mol 算,碰到这种情况基本都是错的。如果是已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再求其他的量就要认真分析。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知质量情况就不一样,摩尔质量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无关的。

2.关于离子个数,给了某物质的量浓度,但是没给溶液的体积,算出了某个离子的个数,也是错误的,因为无法计算。

3.关于转移电子数,首先必须把方程式写对,也就是把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分析对:如铁跟盐酸反应是生成正二价的亚铁离子(Fe2+),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而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正三价的铁离子(Fe3+),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

4.关于微粒所带电子数的计算,必修1考得比较多的是10电子的微粒。如HF、H2O、NH3、CH4、Ne、NH4+、H3O+、Na+、Mg2+、Al3+、OH-、F-、O2-等等。

5.还有一些是反应根本就不能发生,如60g的二氧化硅可与水反应生成硅酸的分子数为NA。错误。因为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

A.虽然是常温常压,但是已知的是质量,M(NH3)=17g/mol,正确。

B.虽然是标准状况下,但是液体水所以不能用22.4L/mol计算;错误。

C.标准状况下的混合气体求分子总数,可以用22.4L/mol计算,正确。

D.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Fe3+,所以应该是0.3NA,错误。

[例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气和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B.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 +3NH4+

C.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Cl2=Fe3++2Cl-

D.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Ba2++SO42-+OH-+H+=BaSO4↓+H2O

解析: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为

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铁跟盐酸、硫酸铜反应是生成Fe2+而不是Fe3+。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可拆,强酸:HCl、HNO3、H2SO4、HClO4、HBr、HI;强碱:NaOH、KOH、Ba(OH)2,而Ca(OH)2要看情况,澄清石灰水可拆,石灰乳、石灰浆不可拆。

3.看是否遵循守恒定律: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4.看反应物和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A中HClO是弱酸不可以拆,错误;B中氨水是弱碱不可以拆,生成的Al(OH)3也不与弱碱氨水反应,正确;C中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错误;D中物质离子间的配比不正确,Ba(OH)2=Ba2++2OH-,H2SO4=SO42-+2H+,Ba2+:OH-=1:2,H+:SO42-=2:1,错误。

经过归纳整理,我们做这几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

【内容摘要】高中化学有许多易错点,它们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主要障碍,本文以必修1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化学 易错点 解析

知识点多且较琐碎是高中化学的特点之一,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系统化、体系化。化学必修1中离子的检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等都是考试的热点,也是易错点,我以这几个内容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例1]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取样——实验——操作——实验 ——现象——结论(原理)。我们除了要考虑加入的试剂外,还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下面以SO42-的检验为例。

解析:硫酸根(SO42-)与金属钡离子(Ba2+)结合会产生硫酸钡(BaSO4)白色沉淀。许多不溶性钡盐也为白色,但它们多溶于酸,而BaSO4不溶于酸。所以SO42-检验方法是取少量待检验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HCl)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一定含SO42-。

下面几种方法是不准确的:

1.取样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先滴加BaCl2,不能排除Ag+的干扰;加入的BaCl2含有Cl-,可以和Ag+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AgCl。

2.取样加HCl酸化的BaCl2有白色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Ag+,也会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3.取样加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或滴加硝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SO32-),加入硝酸(具有氧化性)会把SO32-氧化为SO42-,和Ba2+结合为白色沉淀BaSO4。

[例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透明溶液中:Mg2+、Fe3+、NO3-

B.当溶液呈强酸性时,有气体产生;而当溶液呈强碱性时,又能生成沉淀。该组离子可能是Ba2+、K+、Cl-、HCO3-

C.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而且为无色透明的溶液是:Na+、Cu2+、Cl-、NO3-

D.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K+、SCN-、SO42-、OH-

解析:必修1当中所学除Fe3+、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和Fe2+、NO3-、H+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外,其余基本都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1)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碱的离子如:Mg2+、Fe3+、Fe2+、Cu2+、Al3+等和OH-不能大量共存。

(2)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盐的离子如:Ba2+和SO42-、CO32-;Ag+和Cl-;Ca2+和CO32-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气体的离子:H+和CO32-、HCO3-;NH4+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4)能生成水的离子:H+和OH-、HCO3-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5)能生成常见弱酸的离子:H+和ClO-、CH3COO-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6)能生成常见不溶性酸的离子如:H+和SiO32-等等。

(7)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存在有颜色的离子:Fe2+、Fe3+、Cu2+、MnO4-等等。

此外,题目中还有限制条件:如pH=1的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与Al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或OH-等等。

A.无色透明溶液中(Fe3+黄色不可以存在),注意无色透明溶液和澄清透明溶液是不同的条件限制,澄清透明溶液中有颜色的离子是可以存在的,错误。

B.溶液呈强酸性时,H+和HCO3-有气体产生;当溶液呈强碱性时,HCO-和OH-反应生成H2O和CO32-、CO32-和Ba2+能生成沉淀,正确。

C.在强碱性溶液中Cu2+和OH-生成蓝色沉淀,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存在Cu2+,错误。

D.Fe3+和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Fe3+和OH-生成红褐色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例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电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11.2L水含有的水分子数为0.5NA

C.标准状况下,22.4LO2和O3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D.5.6g铁在足量的氯气中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解析:必修1常考的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题目基本有下列几种类型:

1.关于气体摩尔体积,只有气体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才是22.4L/mol。如果已知气体的体积但不是标准状况,或者是标准状况但不是气体,基本都不可以用22.4L/mol 算,碰到这种情况基本都是错的。如果是已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再求其他的量就要认真分析。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知质量情况就不一样,摩尔质量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无关的。

2.关于离子个数,给了某物质的量浓度,但是没给溶液的体积,算出了某个离子的个数,也是错误的,因为无法计算。

3.关于转移电子数,首先必须把方程式写对,也就是把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分析对:如铁跟盐酸反应是生成正二价的亚铁离子(Fe2+),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而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正三价的铁离子(Fe3+),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

4.关于微粒所带电子数的计算,必修1考得比较多的是10电子的微粒。如HF、H2O、NH3、CH4、Ne、NH4+、H3O+、Na+、Mg2+、Al3+、OH-、F-、O2-等等。

5.还有一些是反应根本就不能发生,如60g的二氧化硅可与水反应生成硅酸的分子数为NA。错误。因为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

A.虽然是常温常压,但是已知的是质量,M(NH3)=17g/mol,正确。

B.虽然是标准状况下,但是液体水所以不能用22.4L/mol计算;错误。

C.标准状况下的混合气体求分子总数,可以用22.4L/mol计算,正确。

D.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Fe3+,所以应该是0.3NA,错误。

[例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气和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B.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 +3NH4+

C.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Cl2=Fe3++2Cl-

D.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Ba2++SO42-+OH-+H+=BaSO4↓+H2O

解析: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为

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铁跟盐酸、硫酸铜反应是生成Fe2+而不是Fe3+。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可拆,强酸:HCl、HNO3、H2SO4、HClO4、HBr、HI;强碱:NaOH、KOH、Ba(OH)2,而Ca(OH)2要看情况,澄清石灰水可拆,石灰乳、石灰浆不可拆。

3.看是否遵循守恒定律: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4.看反应物和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A中HClO是弱酸不可以拆,错误;B中氨水是弱碱不可以拆,生成的Al(OH)3也不与弱碱氨水反应,正确;C中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错误;D中物质离子间的配比不正确,Ba(OH)2=Ba2++2OH-,H2SO4=SO42-+2H+,Ba2+:OH-=1:2,H+:SO42-=2:1,错误。

经过归纳整理,我们做这几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

【内容摘要】高中化学有许多易错点,它们是学生学好化学的主要障碍,本文以必修1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化学 易错点 解析

知识点多且较琐碎是高中化学的特点之一,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系统化、体系化。化学必修1中离子的检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离子共存等都是考试的热点,也是易错点,我以这几个内容为例,谈谈易错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例1]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取样——实验——操作——实验 ——现象——结论(原理)。我们除了要考虑加入的试剂外,还要考虑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下面以SO42-的检验为例。

解析:硫酸根(SO42-)与金属钡离子(Ba2+)结合会产生硫酸钡(BaSO4)白色沉淀。许多不溶性钡盐也为白色,但它们多溶于酸,而BaSO4不溶于酸。所以SO42-检验方法是取少量待检验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盐酸(HCl)无明显现象,再加入几滴BaCl2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一定含SO42-。

下面几种方法是不准确的:

1.取样加入BaCl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先滴加BaCl2,不能排除Ag+的干扰;加入的BaCl2含有Cl-,可以和Ag+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AgCl。

2.取样加HCl酸化的BaCl2有白色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Ag+,也会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

3.取样加入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消失,或滴加硝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不溶沉淀。如果原溶液中含有亚硫酸根离子(SO32-),加入硝酸(具有氧化性)会把SO32-氧化为SO42-,和Ba2+结合为白色沉淀BaSO4。

[例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透明溶液中:Mg2+、Fe3+、NO3-

B.当溶液呈强酸性时,有气体产生;而当溶液呈强碱性时,又能生成沉淀。该组离子可能是Ba2+、K+、Cl-、HCO3-

C.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而且为无色透明的溶液是:Na+、Cu2+、Cl-、NO3-

D.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K+、SCN-、SO42-、OH-

解析:必修1当中所学除Fe3+、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和Fe2+、NO3-、H+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外,其余基本都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1)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碱的离子如:Mg2+、Fe3+、Fe2+、Cu2+、Al3+等和OH-不能大量共存。

(2)能生成常见不溶性盐的离子如:Ba2+和SO42-、CO32-;Ag+和Cl-;Ca2+和CO32-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3)能生成气体的离子:H+和CO32-、HCO3-;NH4+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4)能生成水的离子:H+和OH-、HCO3-和OH-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5)能生成常见弱酸的离子:H+和ClO-、CH3COO-等等不能大量共存。

(6)能生成常见不溶性酸的离子如:H+和SiO32-等等。

(7)无色透明溶液中不能存在有颜色的离子:Fe2+、Fe3+、Cu2+、MnO4-等等。

此外,题目中还有限制条件:如pH=1的溶液说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与Al反应产生氢气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H+或OH-等等。

A.无色透明溶液中(Fe3+黄色不可以存在),注意无色透明溶液和澄清透明溶液是不同的条件限制,澄清透明溶液中有颜色的离子是可以存在的,错误。

B.溶液呈强酸性时,H+和HCO3-有气体产生;当溶液呈强碱性时,HCO-和OH-反应生成H2O和CO32-、CO32-和Ba2+能生成沉淀,正确。

C.在强碱性溶液中Cu2+和OH-生成蓝色沉淀,无色透明的溶液中不存在Cu2+,错误。

D.Fe3+和SCN-因发生配合反应不能大量共存、Fe3+和OH-生成红褐色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例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1.7gNH3含有的电子数为NA

B.标准状况下,11.2L水含有的水分子数为0.5NA

C.标准状况下,22.4LO2和O3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D.5.6g铁在足量的氯气中燃烧失去的电子数为0.2NA

解析:必修1常考的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题目基本有下列几种类型:

1.关于气体摩尔体积,只有气体在标准状况(0℃,101kPa)下才是22.4L/mol。如果已知气体的体积但不是标准状况,或者是标准状况但不是气体,基本都不可以用22.4L/mol 算,碰到这种情况基本都是错的。如果是已知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再求其他的量就要认真分析。要注意的是如果已知质量情况就不一样,摩尔质量与物质所处的状态是无关的。

2.关于离子个数,给了某物质的量浓度,但是没给溶液的体积,算出了某个离子的个数,也是错误的,因为无法计算。

3.关于转移电子数,首先必须把方程式写对,也就是把反应中电子转移情况分析对:如铁跟盐酸反应是生成正二价的亚铁离子(Fe2+),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2个电子;而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正三价的铁离子(Fe3+),反应中一个铁原子失去3个电子。

4.关于微粒所带电子数的计算,必修1考得比较多的是10电子的微粒。如HF、H2O、NH3、CH4、Ne、NH4+、H3O+、Na+、Mg2+、Al3+、OH-、F-、O2-等等。

5.还有一些是反应根本就不能发生,如60g的二氧化硅可与水反应生成硅酸的分子数为NA。错误。因为二氧化硅与水不反应。

A.虽然是常温常压,但是已知的是质量,M(NH3)=17g/mol,正确。

B.虽然是标准状况下,但是液体水所以不能用22.4L/mol计算;错误。

C.标准状况下的混合气体求分子总数,可以用22.4L/mol计算,正确。

D.铁跟氯气反应是生成Fe3+,所以应该是0.3NA,错误。

[例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氯气和水的反应:Cl2+H2O=2H++Cl-+ClO-

B.向Al2(SO4)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3NH3H2O=Al(OH)3↓ +3NH4+

C.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Cl2=Fe3++2Cl-

D.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Ba2++SO42-+OH-+H+=BaSO4↓+H2O

解析: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方法为

1.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如铁跟盐酸、硫酸铜反应是生成Fe2+而不是Fe3+。

2.看化学式拆写是否正确:强酸、强碱、可溶性盐可拆,强酸:HCl、HNO3、H2SO4、HClO4、HBr、HI;强碱:NaOH、KOH、Ba(OH)2,而Ca(OH)2要看情况,澄清石灰水可拆,石灰乳、石灰浆不可拆。

3.看是否遵循守恒定律: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

4.看反应物和产物的配比是否正确。

A中HClO是弱酸不可以拆,错误;B中氨水是弱碱不可以拆,生成的Al(OH)3也不与弱碱氨水反应,正确;C中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错误;D中物质离子间的配比不正确,Ba(OH)2=Ba2++2OH-,H2SO4=SO42-+2H+,Ba2+:OH-=1:2,H+:SO42-=2:1,错误。

经过归纳整理,我们做这几类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上一篇:保险公司的客服工作总结下一篇:工作汇报___2011年放射安全防护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