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2024-07-26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精选9篇)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第1篇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必2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深圳市滨河中学

姜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对比分析不同地域城市发展的差异如我国南、北方城市发展的差异、世界上不同大洲城市发展的差异,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人类活动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地理信息,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并能从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举一返三对本地城市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学会与人合作,培养科学人文素质。【内容分析】

高中地理的核心应是探讨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也是整个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城市是人类活动创造的,其本身就是人地关系和谐的表现。本节就是要探究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地理学中的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是人创造的文化景观,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其形成的文化景观各有特色。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多种表现,如物质方面的城市地域结构、建筑景观、交通、服饰等,或非物质方面的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等。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不同城市的文化景观,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深圳、广州、香港三城市的图片、地图等资料,要求:图片和地图能够反映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并形成文字。方式:全班分为3个大组,每组负责收集一个城市的资料并选出2~3名中心发言人。

〖问题情境〗

[开场白]前面我们认识了城市的地域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同学们也收集很多世界不同城市的景观资料,那么同学们发现每个城市具体的地域结构和发展历程是相似的还是各具特色呢?

(各具特色)

[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域的城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讨论城市的形成因素——自然环境、各种人文因素)

[转折语]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同时也赋予城市鲜明的城市地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地域文化的含义以及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探究解决问题〗

1.布置学生阅读学习材料,谈谈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生分组研究本组收集的深圳、广州、香港三城市资料,找出每个城市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特征2~3点,并分析得出其形成的文化背景。

3.课后学生完成一片小论文(题目选其一):①谈谈如何根据本地的地域文化并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合理规划本城市未来的发展

②移民城市的发展之路——对深圳市未来的规划

〖讨论与交流〗

全班学生分为3个小组,每组学生派2~3名学生就研究成果进行发言,并在黑板上标出本组认为最能代表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表现的地理事物名称,教师和其他两组学生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充当听众,并给各组评论打分。

【自我评价】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讨,列举的案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城市的发展,因此,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放手发动学生,采取自学与模仿相结合的办法,通过思考、收集资料、讨论、发言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体会城市中人地关系的互动,从中感受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地理素质,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欣赏不同地域文化之美,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在实施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问题需要注意:①一定要让学生预先阅读学材;②布置给学生收集资料的任务要具体、责任到人,并且,资料最好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③教师预先多准备一些备用资料,以防学生在举例说明时出现冷场的局面。

【他人评价】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第2篇

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以往的高中地理教材要么先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状况,再分述各种自然资源的情况;要么把各自然资源的知识穿插到某些章节,再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知识.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几个问题.教材对水资源的概念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作了解释.水资源分布突出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教材从各大洲到中国,按多年平均径流量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并指出,造成这种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与人类社会”主要解释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地区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生产力水平对这种作用的影响;为此部分内容穿插实例和插图,帮助理解.教材最后强调,世界和我国都有供水情况日益紧张的趋势,要注意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人们采取多种措施,力图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教材安排活动题让学生讨论.2.教材内容处理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新的教材观,能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往的教学,教师以教材为本,只有教材设计好的唯一的获知过程,它限制了教师的创造积极性和学生大胆探知的欲望,而这次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大大满足了教师的创作欲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想办法认识新事物,共同去探索新问题的解决,共同去讨论新知识的产生.本节课主题是水资源,教学的内容要向学生的现实和生活实际开放,所以我重组课本相关地理知识,寻找与学生自身联系更紧密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究发现,有效地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提高探究的可行性.本课采用的是以“广东缺水!”作为探究的主题进行发挥.从“水资源的分布——广东缺水吗 ”到“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广东为什么缺水 ”一直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怎样解决广东的缺水 ”的各个环节,学生都是合作开放的进行探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深化,例如网络,报纸,杂志等的阅读和查找,并且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采访专家学者进行解决.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思维的闸门被彻底打开.他们一个个急不可耐地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主意和办法,创新欲望一次次被满足,创新的能力得到一次次地提高.(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与水资源的关系;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基本的材料加以说明.②从时,空两个角度,理解水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③了解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在数量,质量方面产生的影响,理解人类采取种种措施,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2.过程与方法

①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水资源及其利用等相关知识为中心,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资料交流和分组讨论方式及其探究的成果演示)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②案例探究:重组课本相关地理知识,寻找与学生自身联系更紧密的地理现象,进行探究发现,有效地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提高探究的可行性.本课采用的是以“广东缺水!”作为探究的主题进行发挥.③抓住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运用发现,探究,协作,讨论学习方法,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④注重本课各种学习资源利用,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地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能更深刻理解地理学的本质.②通过对相关网络报章资料的阅读,结合野外实地观察思考探究,协作交流讨论,动手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各项学习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四)教学对象分析

①知识基础:学生对水资源接触不少,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也不难理解.但水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了解不多,必须重点讲解;另外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综合利用的思想.②能力基础:经过差不多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地理特征的分析比较与概括能力,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和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如果引导得当,这些隐性的地理能力将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并且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了相当的资料收集能力,能熟练的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途径获得各种知识且能把之加工为自己所用.(五)教学过程设计 分三个阶段.1.前期准备阶段(2天)2.探究阶段:(2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各小组自主安排时间进行分组合作探究.研究途径: ①通过网络搜索,阅读报纸.②通过野外的调查实践:如对仲元中学附近河流进行水质情况的调查.③对身边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④采访相关专家等.探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①形成一个讲解演示用幻灯片.②照片,相关录像等各种其他形式.完成各小组的探究任务.通过组内的讨论,推举一位代表出来讲解,演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讲解演示规则: ①教师主持计时员:林映茹时间为10分钟以内.②各小组可以通过各种展示:如讲课的形式,引导同学讨论探究,得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灵活运用其他的方式.③各小组依照自己的实际,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进行学习的深化.④演示讲解的目的:让其他同学理解接受你们组研究得出的观点.3.演示讲解阶段(45分钟)(六)学生发展性评价设计(1)测试形式与工具

①学生自评:表1.②学生互评:表2,表3.③合作完成作品(课件的制作,资料的收集)在准备时段收集的课件资料等.(2)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表

学生发展性学习评价表学生姓名:学号:表1学生自我评价表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达成度掌握基本掌握继续努力水资源及

其分布运用图表,说明全球,各大洲或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续上表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达成度掌握基本掌握继续努力水资源与 人类社会通过阅读图片,了解人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利用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情况.合理利用

水资源通过阅读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分析常见的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情况,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义.反思(成功感受与努力方向)表2组内互评(组长填写)组员姓名:等级: 互助性参与积 极性意见科 学性纪律贡献

大小好一般有待改进

表3组间互评(组内讨论填写)被评价组主题:等级: 参与积极性演示效果解答科学性组内的团结纪律好一般有待改进(七)探讨与反思

①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新课标教材中如何更好的实施和开展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如何选择不同的探究方法

②评价方面,在探究式教学中,如何更有效的评价学生 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中有什么更好的方法.③如何更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各项基本能力.(广东仲元中学胡稳辉)专家点评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究 第3篇

一、要在案例选编上下功夫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最关键的是案例的选编。一般来说, 案例可利用文字形式、图像形式、数据形式、景观形式等进行显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案例应该来自日常生活当中具体的地理事件,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案例关键在于具有客观性, 如此才能增强教学流程的顺畅度, 可以让教师的主导地位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达到改善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地理课程教学案例所提供的一些背景资料应该有益于高中生步入一种特定的问题情境中, 达到思维和情境上的交流与沟通, 从而轻松获取地理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 如果地理教学案例的编选与采集不够科学, 那么, 其效果将会适得其反。譬如, 在《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中, 在介绍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这个知识点上, 单单以教材中的图2.1以及图2.2作为参考, 高中生理解起来便有相当的难度。主要表现在:第一, 自然背景的生成方面;第二, 该地区地理各种元素的演变关系方面;第三, 建立干旱成因之分析思路方面。为此, 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案例的选编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教学性, 教学案例的本身可以为地理的教学目标而服务, 教学案例的表达形式也应符合地理教学的需求;第二, 客观性, 教学案例的素材源于现实生活的地理实例, 来自自然及社会中的事实存在;第三, 典型性, 教学案例一定要有显性的地理特征, 同时可以反映出地理的规律, 一定要能符合地理学科的教学需要。想要突破以上原则, 这就要求在选编的时候适当补充上《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区图》《中国降水量图》等的相关材料, 创设好教学情境, 将高中生带进一个特定的“现场”中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高度重视教师行为, 准确定位自身角色

每一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往往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案例教学法也是如此, 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教师角色定位的问题上, 许多教师感觉运用案例教学法, 自身的教师角色定位比较模糊, 难以摆正自己的教学地位。因此, 教师在应用此种教学方法时一定要对教师角色有一个比较正确、清晰的认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 发现“教师讲、学生听”这个传统的教学特点一时间在案例教学法中还很难完全遁形。笔者在学校召开的一次案例教学讨论会上发现, 大部分教师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第一, 高中生依旧在心理上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以至于产生了负面作用, 对课堂教学氛围造成了影响。第二, 没有让高中生明确思考的方向。第三, 高中生考虑问题并不全面、不透彻等。所以, 高中地理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 应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其一, 在高中地理理论课上应做到讲精、讲透, 努力培养高中生学会自主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其二, 应该精心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努力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

高中地理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师角色的“华丽转身”, 笔者认为, 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该要知道, 自己应是引导者、合作者、推动者以及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具体来说,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及技巧, 在课时安排方面兼顾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第二, 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地挑选案例, 案例应典型、客观, 跟教学知识点密切相关;第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全程引领高中生进行案例讨论与分析, 让高中生有针对性地去思考、争辩, 处理好案例中所设定的各种地理问题;第四, 教师应对案例及时更新。教学案例的更新可维持课堂教学活力四射。如果案例不能及时得到更新, 高中生便无法吸收到新鲜的知识, 只有“解决”老情境与旧知识, 才能给高中生增添新的情趣。譬如, 在对《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中的交通线路布局之影响因素实施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借助《温福铁路修建》这一案例进行教学, 借助“为何要修筑温福铁路”, “为何现在才修筑”, “在修建这条铁路线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的提问, 让课堂教学更具有真切感, 也使学生对影响交通线路布局的因素理解得更全面、更透彻。这样操作可让高中生轻车熟路地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从而拓宽高中生的地理视野。

总而言之, 要让案例教学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在案例选编上下功夫, 高度重视教师行为, 准确定位好自己的教师角色。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实施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此法值得推广。

摘要:高中地理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中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不“感冒”, 认为地理知识难以理解。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 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出高中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其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本文从案例选编、教师角色等方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进行了探讨,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高中教育

参考文献

[1]马莉.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J].黑河教育.2011 (06)

[2]陆长俊.试论新课改之后的高中地理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 (下旬刊) .2008 (12)

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索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

引言

素质教育伴随教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新课改对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做了一系列的规范,希望通过这些变化,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新颖、丰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案例教学因其形象、生动,与生活紧密联系逐渐被引入高中的地理教学课堂,使高中地理课由枯燥的理论基础变得精彩纷呈、充满活力、富有魅力。通过教学形式的变化,调动课堂分为,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不断清晰,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已经接近于成人,智力成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能够形成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看待事物发展的方向。地理案例教学是采用案例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地理、研究地理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其次,选用的案例要与时俱进,将当前的社会要点问题加入其中,通过实践联系理论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讨论总结,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深入研究,举一反三;最后,案例内容的选择要丰富、饱满,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优化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的开放性

采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对于案例的设计与选择必须是开放的,是学生熟悉的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分组讨论研究之后能够得到解决,与教学大纲进度相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且递进加深。同时,背景问题要巧妙的设置,以合适的方式引入,能够激发灵感,拓展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成绩的进步。例如在讲授《地震》这一课时时,可以将5.12汶川地震、昭通地震等引入教学案例,进而讲述、震源、横波、纵波、地震的形成,世界上的几大地震带等一系列与地震相关的问题由此引出,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在完成基础教学目标后,可以将地震区的气候变化、民族宗教、矿产资源等知识加入其中,使课堂更加饱满、生动,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二)教师的引导

课堂是师生共同配合互动完成的,对课程采用合适的案例进行预设后,要加强引导,促进生成。通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展现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不断深入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弥补理论教学在实践运用中不足的缺点。通过理解、尊重学生个体的思想方式,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在《天气系统》这一课时时,此课时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并且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密切,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所在城市的气候特点,然后再讲述冷锋、暖锋及其过境前后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操作的方式掌握所学的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指导层次。

三、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案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案例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选择案例内容要丰富,形式多样。首先,选择的案例要符合地理教学的要求,遵循教学大纲的设定目标;其次,选择的案例是源自于自然界或者是现实生活里客观存在的具体实例,例如《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最具代表性;最后,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突出主要的地理特征并且能够反应出地理规律,《气候》可选用地中海、热带雨林气候等。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采用文字、图像、数据、景观、剖面图等多种丰富多彩又别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二)明确教师角色与职责

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对自身的角色要有一个清楚的认定。通过改变教学形式把理论知识精细讲解,讲透彻、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能力,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与学习环境,完成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要彰显教师的智慧和教学水平,具有客观典型性,同时要与课时要求的教学内容相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分析讨论,处理好设定的具体问题。对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促进新旧知识点融合,使课堂具有真实感,充满活力。

四、总结

地理是一个系统,是相互影响与作用分体的合并,大气系统,季风洋流、气候环境、地址地貌、自然灾害,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通过案例教学加以引导,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促进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的为升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秀梅.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初探[J].才智,2014.15:186

[2]王海虹.论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赤子(上中旬),2015.10:173

[3]周亚妮.浅析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案例教学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38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第5篇

扶风法门高中

张伟刚722201

摘要: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更主要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它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师生关系等一系列的变革。本文从案例教学对地理教学促进;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教学的实施模式„„等几个方面做了探讨。关键词:

案例教学

案例

地理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发展、特点

1、案例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案例教学方法首先兴起于美国,后来被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教学,取得了巨大成功。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开始在普通教育学中运用。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新教材的使用,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在高中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内容、方法也日趋丰富和完善。

2、案例教学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中心,注重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使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逐步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学习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最终真理”,而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视过程。也就是说它可以不在乎能不能得出正确答案,而非常重视得出这个答案的分析过程。因此地理案例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 案例选择的多样性与生成性

学习所选的案例要因时、因地制宜,即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地理文字材料案例,也可以是地理图象案例;可以选取当代的,也可是历史时期的;只要符合地理教学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就行。 思维训练的多维度

学生在进行案例学习时,不受某一种思维方式的束缚,可以是正向思维,也可以是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可以是聚合思维,也可以是发散思维,只要能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就可以。 评价更注重过程

学生利用典型案例的学习,得出解决具体问题的答案可以是符合常理的,也可以是不符合常理的,只要对自己的答案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就可以,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提高,让学生获得体验,就是成功的。

二、案例教学对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促进

1、案例教学符合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

地理科学具有全球性,又具有区域性,同时,现代地理科学门类众多,分枝愈细;上至天文、宇宙,下至海洋、地壳;自然、人文、经济、政治、军事都在研究之列,综合性很强,知识庞杂,时空跨度很大,在学习和研究中,不可能具体到方方面面,只有充分利用典型案例,才能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

2、案例教学促进了地理新课程教学

地理新课程标准注重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要求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改革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提倡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新课程中大量采用,必将极大的促进地理课教学。

同时,就高中地理新教材而言,许多章节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来编写教材;应用案例教学更符合新教材的编写体例、结构,以案例为中心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学习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引用案例,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新鲜、生动的案例提出问题,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欲望,主动地寻找结论,让学生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在《海水的运动》这一节,学习洋流之前,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二战中,英军严密封锁了直布罗陀海峡,连苍蝇飞过都要仔细分析,但德军的潜水艇却照样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出入地中海,德军是怎样做的呢?”——设疑:进而提示德军正是利用了“洋流”的特性助战的,导入“密度流”的学习——启思、激发兴趣。再如:学习“洋流的运动”时,可由“秘鲁漂流瓶”、“中国小鸭历险记”设疑,“漂流瓶”和“玩具鸭”怎样环球旅行的?导入——洋流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2、列举案例,辅助解释、验证地理原理、规律

地理课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原理,有些很复杂、抽象、难于理解,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因地制宜选取典型案例加以解释、说明;有些为加深理解,还要对所学原理加以验证。如在“地质构造”学习中,可列举“华山、泰山、庐山、东非大裂谷的图片或录像让学生直接感知断层;在学习“地壳运动”时,学生对“垂直运动”缺乏认识,可以出示“那不勒斯海岸石柱位置变化图”,让学生观察、验证。另外,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难点的学习中,可通过“长江三角洲的发育”验证“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可通过对“本地正午太阳高度的测量与纬度的测算”来掌握。

3、类比、分析、探究案例,归纳结论、原理、规律

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学习的能力。这是当代地理教学的主旨之一,在这一方面,案例教学优势明显。它以案例为中心,注重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运用对比、类比、归纳、抽象思维与综合,通过探讨、调查、和实际验证,使学生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逐步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创新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不是传授“真理”,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而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重视过程与体验。

四、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模式

1、案例的选择——实施的基础

地理案例是案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有人文的、有自然的,有中国的、世界的,也有政治、军事、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在寻找时要选择来自地理事实、符合地理客观实际,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能揭示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的案例。必须防止随意性、盲目性;防止“为学习案例而学习”;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客观性、典型性、时代性、全面性,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不仅要弄懂教材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学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时就可以选择学生熟悉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案例,供学生学习时使用;在学习《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能源矿产(石油、煤)为例》时,可选择“中国的石油安全”进行探讨。总之,课堂教学所选用的案例,要注意多样性和全面性,要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一致,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2、展示、呈现——实施的手段、途径

地理案例具有典型、直观、形象等特点,地理学科的案例呈现,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等多种形式。例如,教学“德国鲁尔区”这一案例时,利用教材上的“鲁尔煤田剖面示意”“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鲁尔区的交通网”等图形或地图,以及“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的数据统计图等呈现方式,再配以高中地理图册上“莱茵河上的铁矿运输”“鲁尔区综合整治前后的对比”等景观照片。除此之外,在学校网络上,还能找到关于鲁尔区的教学录像资料。以多种呈现方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提前做好准备,将编写好的案例以教学案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自行阅读,提出思考题,推荐参考文献,作好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学生在课下认真阅读案例,独立思考,进行分析。

不同的案例呈现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案例展示方式,如阅读教材,分发材料、口头描述、挂图展示、实景模拟、电脑多媒体展示。教师在呈现和展示案例时,要注意方式恰当、时间不能过长。如果教学内容复杂、层次多,例如,鲁尔区的教学,可先展示鲁尔区的基本情况,再分段、分层分析,必要时可重新展示案例的全部或部分。

3、案例的分析、探究——实施的核心 ①研讨案例,展开分析

这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启发,由学生分组讨论或公开辨论。对于复杂的案例,鼓励学生互相启发、补充,探讨。分析案例、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是什么?出现该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教师多鼓励,积极的实施引导,对学生要适当评价,力求分析透彻,全面。

②类比、分析案例,总结、归纳规律,提炼理论。

通过师生共同对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这对老师的要求提高,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和案例的基础上,依据教材逻辑结构,针对案例所提出具有相应逻辑结构的问题,使师生双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层层分析,总结出理论。分析要符合逻辑,条理清晰,切忌强拉硬扯,牵强附会。如在学习《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能源矿产(石油、煤)为例》时,在学生对本节课案例反映的问题有了较透彻的认识;理解了“石油的耗竭”、“煤炭开采和利用中的问题和对策”后,引导学生对教材的体系、结构进行剖析,分析教材是从那几方面安排组织的?对其他的矿产资源是否存在该类问题?应对有何共性?继而归纳出所有非可再生资源利用及保护中的普遍问题、导致资源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应对资源危机的经济、技术、政策等措施。

4、案例的拓展、延伸——能力提高的关键

在实现对案例的分析和原理的归纳后,要真正实现能力的提高,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要使学生能应用所学原理、实现知识的迁移、掌握思维的方法。如在学习《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能源矿产(石油、煤)为例》后,又选择了“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⑴中国的石油利用现状如何? ⑵影响和制约的因素有哪些? ⑶如何确保中国的石油安全?

又如在学习了《鲁尔区的工业》后,①进一步安排对俄罗斯与美国、中国的传统工业区对比,分析他们的异同?②分析鲁尔区改造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五、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保障  师生教学观念的更新

师生教学观念的更新势在必行。一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地理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高,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精选案例、精心设计,要对教材、学情、课标非常熟悉,这些都影响了案例教学法在地理学科中运用。另一方面,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死记硬背,难以适应要求勤于思维的案例教学法,以致案例分析不能及时完成、讨论时可能会出现“冷场”,收效不佳。 课程、课时设置的保障

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要求课时要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而由于地理课的现状,课时比较紧,课堂上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效果及效率不太好。安排合理的课程和课时才能有效保证它的实施。

 探究、合作、主动学习环境的营造

因为案例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学生相互讨论、争论的过程。学生分组完成之后,有着共同兴趣的同学只有通过相互间的共同合作,在和谐的合作环境下才能开展案例学习,这需要一个合作的环境。要求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思考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研论文

谈案例教学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第6篇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其编写的指导思想更加注重地理的基本观念与独特视角,更加侧重反映地理的应用价值,更加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地位,能更好地体现高中地理教材的基础性和时代性特征。依据上述指导思想,新课标教材强调地理思想,注重问题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尝试多种表达,构建了新的体系结构和体例结构。譬如,新教材中增加的“案例”“问题研究”等模块,可以说是新体例结构最显著的特色与优势之一。笔者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中案例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本文以必修教材为例,谈谈对案例的认识与处理技巧。

一、设置地理案例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的地理教育属于基础地理教育向高等地理教育的过渡阶段。与初中地理相比,高中地理的知识难度和结构的复杂性都比较大,具有明显的梯度。如何更好地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降低知识难度,地理案例的引入就尤为必要。其主要作用包括:让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规律具体化,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整合、归并同构性知识,避免知识的反复、堆砌现象,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创设具体的地理情景,缩短教材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以促进地理知识和方法的内化;通过对案例的自主、合作及探究学习过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地理案例的类型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中的案例按照其侧重的功能不同,可以划分为示范性案例、例证性案例、应用性案例和启发性案例。1.示范性案例

为更好地诠释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以及区域开发和国土整治方法,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的案例设计多数属于这种类型。其特点是通过特殊认识一般,即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教材选取发展阶段完整的案例,以示范地理现象演替的一般过程(例如,“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中“芬兰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案例);选取社会发展进程中影响深远或在同类现象中地位突出的案例,以示范地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例如,“必修2”中农业及工业地域类型的案例,“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鞍钢与宝钢区位选择的案例);选取典型区域的开发和国土整治的案例,以示范相同结构的区域开发与国土整治的一般方法及途径(例如,“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案例、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案例,“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中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2.例证性案例

例证性案例以客观的地理事实例证和说明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一般呈现在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之后,特点是以具体解释抽象。这类案例在新教材中引用的频度也比较大。譬如,在“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中,教材引用“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例证交通的发展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以“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说明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在“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选取“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和“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的案例,阐述暖流与寒流对沿岸气候的作用等等。3.应用性案例

应用性案例是对抽象的地理原理及规律的实际应用,特点是以理论指导实践,即人类活动有意识地依据地理原理、规律进行调整。这类案例包括“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合肥市环城公园”,“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等等。4.启发性案例

启发性案例通常呈现在示范性案例之后,与示范性案例的区位条件及核心问题相似,目的是启发学生由此及彼,深入挖掘地理现象的本质及相互联系,通过方法的迁移培养探究与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譬如:“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对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思考、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发展优势及问题探讨,等等。

三、地理案例的处理技巧

实际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资源之一,地理案例的引入是辅助教学的载体。教师有必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师授课特点等实际情况,对地理案例进行相应的处理。1.整合

对某些与教材课文联系紧密的案例,可将其与教学课文整合,即作为课文的组成部分进行教学。譬如,在进行“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中“人口迁移”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案例“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与课文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内容,存在时间的先后关系,按照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可以将案例与课文相应的内容进行整合后教学,让学生对国内人口迁移的阶段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城市等级发展区位条件”部分,选取“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的案例,而上海市城市等级的提升本身又是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教学中可将其与“城市化”一节的内容进行整合,实施案例教学。2.增补

根据教学内容或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课外选取相关的地理案例进行适当增补。譬如,“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教学时,教材案例“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只涉及到民族因素,就需要补充其他因素(个人收入、地区知名度、早期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案例。这样,例证会更充分。在阐述交通运输布局受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中引用“南昆铁路的建设”的案例,具有代表性。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建成通车,笔者认为教学中应该增加“青藏铁路的建设”案例,以更好地体现时代性。3.拓展

即对教材中的地理案例适当地予以拓展。譬如,在农业地域、工业地域案例的教学中,仅仅凭借教材案例的资料是不够的,因为学生欠缺的是这些地域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实践的一般认识,所以,教师有必要对相应的内容适量地进行拓展。案例“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与京杭大运河的兴衰密切相关,而历史上与京杭大运河共兴衰的名城还包括山东济宁、江苏扬州等,教学时可进行一定的拓展。4.替换

即对教材中的某些地理案例进行替换,其目的是为了更符合教学需要,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譬如,生态农业教学中,相关的典型案例很多,教材的案例可替换为“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的案例。“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中,水资源利用的案例“咸海的忧虑”可替换为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的案例;“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人地关系失衡的案例“玛雅文明的消失”可替换为我国黄土高原或者新疆罗布泊的案例;“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案例“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可替换为本地工业集聚的案例。

另外,部分教材案例以客观地理事实呈现,教师教学中,可依据材料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挖掘隐藏在地理事实背后的一般原理与方法。再者,以具体解释抽象的例证性案例,一般呈现在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之后,教学中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顺序的调整。譬如,“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中,可以将“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呈现顺序提前,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抽象及概括,最终得出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论。这样,可强化学生对地理规律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第7篇

价体系构建》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深刻影响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本文就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进行探析,阐述了占主体地位的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以及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主要优点和局限性。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根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组成要素,设置了若干评价指标,尝试构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给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发生变化,而且会影响教与学的评价产生深刻的变革。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与学的评价能否取得根本性突破,直接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现在我们更多地关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其实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也不应忽视。

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具有教育性、操作性、创造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因此,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指导教学实践尤为重要。

1、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探析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将教学评价划分了许多种类型。课堂教学评价,依据其评价所使用工具的不同,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和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两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

对于这两种评价方法的分析探讨有利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促进课堂教学行为和传统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价值。

1.1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所谓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是指评价者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是由详细的评价项目、评价指标,或评价标准和权重、等级、分数构成。其主要特征是把复杂的、动态的课堂教学有机系统分解为细微的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分配等级和权重,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甄别、分级,为教师的评价提供依据。

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有操作性强、简便易行,易于量化,便于区分的显著优点,因此在实践中被广泛的应用。但好的课堂教学活动并非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优秀教师各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当我们用同一不变的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师教学的差异性,扼杀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限制了教师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

1.2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指评价者通过少数的评价指标或题目,对教学活动作出评价并描述被评者行为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的结果是描述性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有利于被评者教学行为的改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符合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评价的主旨,即促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朝着新课程改革所要求方向转变。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评说,却不会用用固定不变的评价指标去约束,注重课堂教学的独特性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这就为教师创造性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也有其局限性。由于评价指标的不确定性,评价者在进行评价活动时往往掺杂自己的主观偏见,从而造成评价的片面性,而且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操作相对要复杂的多,评价结果也不利于整理,区分性差,从管理者的角度看,不利于进行教学评优、教师考核与奖惩。

1.3在实施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评价应将结构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有机结合在新课程教学评价中,我们应该意识到,好的课堂教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因此我们在进行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时,评价量表中既要有共性的评价指标,也要有个性的评价指标。更为重要的是: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指标设计应根据新课程的价值观、新课程的教学观以及新课程实验的经验,设计教学评价指标。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应将两种评价方法有机的结合,这样既可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甄别、区分和规范,也可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提供有理有据的反馈信息,鼓励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

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确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因此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选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继承传统的评价指标构成,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基础上,确定六项内容为评价的基本指标,为更好的把握各基本指标,分别在各基本指标下分解出若干次级评价指标。2.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新课程标准以人地关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建立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不仅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评价指标时,应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要求,在把握高中阶

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出明确具体、切实可行教学目标。

2.2教学效果

依据在上述教学目标部分中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在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时,也应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二,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的培养;第三,完成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培养的统一。

2.3教学内容

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评价包括三个基本指标:

一是地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二是正确的理解教材,教学内容系统准确。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深入钻研,深刻理解,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整体把握准确,无知识性错误出现。三是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把握准确,讲述透彻。教学内容处理科学、适量,难度合理,学习活动所需的相关资料充足,有利于学生开展观察,研究,猜测,推理,验证,讨论等教学活动。

2.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设计是教师通过怎样的方式或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问题。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学方法的选取应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使学生们更加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促使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的丰富着现代课堂教学活动。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应该结合地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利用现代技术带来的便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和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利用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形态形象模拟的生动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从而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对于传统常规媒体的使用也有待于强化,不容忽略。教师应权衡传统教学媒体与电化教学媒体两种媒体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做到使用准确熟练。

教师无论选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说到底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因此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都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因素,避免华而不实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学习方法对学生有启发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动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注重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

2.5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必需的素质。

对于教学组织的评价,首先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即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合理,新旧知识、每节内容的各个环节连贯衔接,时间分配合理。其次就是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方面。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甚至以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新定位,即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当学习引导的主体,从而突出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注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是否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全面全程的参与讨论,自立自主地进行课程学习。再次就是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时应注重提问的艺术。教师提问应具有艺术性,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最后一点就是课堂活动的组织,主要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畅通,互动保持同步,课堂气氛活跃。对于课堂气氛的调控可以充分展现一名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2.6教师素质

这里所谓的教师素质可以认为是一种狭隘意义上的教师素质,可以说是作为一名地理

教师其自身的素养,是教师对其教学基本功的修炼也包括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自然;二是教师具有亲和力,师生感情融洽;三是地理知识丰富,表达能力强。

2.7评语

为了突出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的特色和教师的风格,依据开放性评价方法的有关内容,在上述评价体系之外设立一项评语栏。在评语栏中为每位评价者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这堂课最突出的特点(包括优、缺点)是什么?

二是: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最突出的风格是什么?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需要评价者依据相关课堂教学、教育理论和对教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并根据自己听课的亲身感受对评价者的教学活动做出尽量客观的评价,给出评语。

综合上述内容,可得出高中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妙挺,新课程观念下的课时教学目标,《地理教学》,2005.2

2、南纪稳,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与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探析,《教育科学研究》,2005.2

3、苏庆华,素质教育形式下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学地理教学

参考》,2004.9

4、韩梅,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构建,《中学生物学》,2006.4 5、蔡宝来 车伟艳,英国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新体系,2008.1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第8篇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传授学生知识, 还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看, 引入的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生产、生活, 并与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相结合,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借助典型的事件, 提出可供学生思考、分析、探索的一系列地理问题, 并在师生互动和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下, 让学生通过合作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 以此完成教学目标。案例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所学理论和知识的感性认识, 拓宽知识面,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开发智力,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体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 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在教学基本要素上与传统教学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而这一区别也正是符合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根本要求的。

(1) 教材:传统教学使用的教材是全国统一的, 各个知识内容是一成不变的。而新课程采用的案例教学可依据特定教育情境和实际教育活动过程, 参与地区之间的差异, 灵活地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理解的内容。

(2) 授课方式:传统教学法强调教师讲、学生听, 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而案例教学法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分析。案例构成了课堂讨论的基础, 组织好案例讨论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3) 教师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就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全面细致地传授给学生, 所以要求教师要熟练教材, 表述清楚。在案例教学法中, 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 组织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 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前针对性地选择案例, 设计好讨论的过程。

(4) 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案例教学中, 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 学生成了主角, 他们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优点

(1) 高中地理新课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典型案例, 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虽然不一定能用准确的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 但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并能把新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叠加在一起, 联系在一起, 变成学生内在的知识和能力。

(2) 案例教学通过恰当的事例, 特别是学生所在地区相关的事例, 可大大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学生借助案例, 就能设身处地地从实际的场景出发, 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 很有可能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 迸发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

(3) 案例教学中, 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主权。他们需要通过收集资料、组织环境资料、分析地理资料来回答高中地理案例中的问题, 获得认知的知识, 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其思维表达、沟通合作的能力, 丰富了情感, 拓宽了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渠道, 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4)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课堂上比较注重学生兴趣、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积极发言, 讲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论, 并与他人展开争辩, 从自己与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 也可以从承受的错误中学习。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地理问题更能激起学生极大的热情, 使学生从“灌输式”的教学、被动地接受知识中摆脱出来。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类型也很多。按内容分, 可分为自热案例和人文案例两类;按形式分, 可分为文字材料案例和地理图像案例两种;按情境分, 又分为语言情境案例和实际情境案例。教师可根据授课的需要, 结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的要求采用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教学, 可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 充分地展现案例教学的风采, 让学生在一种充满启发性、趣味性、科学性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三维目标。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新课程中的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有很多细节有待完善。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它在教学中的应用会逐渐发展成熟, 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再配合及时的教学反思和总结, 更会促进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改革。

摘要:目前案例教学在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使用几率越来越高, 自然成为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它主要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这种开放式的动态的教学方法也就成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亮点。

《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新课程教学 案例探究

【分类号】G633.5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同时,为了满足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在全国相继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地理是高中文科课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文科主要的学习课程之一。对于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究是我们深化学习和执行新课程改革核心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地理教学的方式和理念的改变,地理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但是我们的不得不承认,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基于此,本文对于高中新课改地理课程中案例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对高中地理新课改课程案例教学提出了一些方案。

一、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与界定

1、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教学是最近才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一种对于一个具体问题和具体教育场景的描写和描述,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在这个问题和场景中出现的小问题,并且对学生的思考加以引导,让学生自行进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式的分析和讨论以及解决。换言之,案例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将在以往教学或者其他教学中的真实案例、典型的案例等等作为我们一个教学章节的引导情境,并且通过这些案例和情境引发学生对于案例或者情境中出现的问题和事物的一个思考,進而引起学生之间对于问题或者事物的讨论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对于学生讨论的方式和讨论的范畴加以引导,通过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样一种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案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二、新课改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地理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讲一个地理教学案例提出来,然后学生通过教师对于这个场景或者案例问题的描述,然后对于场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思考和讨论,这样一种地理教学方式。一般来说,地理案例教学方案和我们一般的案例教学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是不同的仅仅是加入了地理这个学科具体的学习场景和学习问题。但是由于地理本身与其他学科教学有着自身特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所以,我们地理案例教学也有自己应有的特征:

1、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很强

在我们的地理案例教学中,通常需要我们的学生进行一个实践性质的思考和观察。新课改之后,对于地理的教学要求更加的广泛和多样化,需要我们地理讲一个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一个学生能够快速读懂,能够快速学习的具象化教学。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有一个方式,讲一个抽象化的地理问题,具象的表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吸收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在我们教学地球自转的那一章节内容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非常枯燥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通过案例教学,将之前的教学案例拿出来,学生就会很轻易的弄懂,也可以很轻易的接受关于地球自转的理论知识。

2、地理案例教学互动性强

地理学习本身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互动过程,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就更加增加了我们教学中的互动性。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往往我们需要通过对于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在其中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与教师的讨论中解决地理问题,学习地理新知识。在讲述区域地理关于美国地理知识的那一章节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先放一段关于美国地理位置等等知识介绍的视频,然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视频与学生活动,相互提问,关于美国地理知识的问题,然后一起讨论。

三、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具体应用

1、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在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要遵守一定的步骤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和结果,对于案例教学节奏把握能够更好的将案例教学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第一、对于地理案例和地理情境的展示和展现我们应该发放资料、进行PPT展示、视频资料播放、或则老师的口头描述以及学生或者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演绎展示;第二、通过对于地理案例的展示,引出课堂的问题思考,并且最终引导出案例所要向学生们提出的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尤其要引导学生对于问题思考向着一个案例核心问题方向展开,不能让学生的思考太过于发散,否则不能达到案例展示的目的和意义。第三、将几个主要的问题交给学生,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讨论和学习,引出问题之后,老师与学生一起积极参与对于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也能够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问题的讨论中来。第四,总结问题与讨论结果,以及对结果进行评价分析。通过这样一个步骤,让学生明白自身知识掌握的不足与问题的研究的不透彻点。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

对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不仅要按照一定步骤进行一个教学,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对于教学策略的应用。首先,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即使观点有问题。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案例讨论顺利进行下去。同时,也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注意那些讨论不积极的同学,对他们进行一个特别的关注。最后,我们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注意案例讨论的可行性以及与课本问题的联系性。

结束语

在我们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已经得到了很多师生的关注和好评,对于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比较科学和前卫的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也要主要对于案例教学使用时的方法的把握,让案例教学的有点得到最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佳佳. 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学方法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许杰胶. 新课程高中地理选修课程教学案例开发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王焱. 新课程高中区域地理地图导学教学模式探究[D].鲁东大学,2013.

上一篇:描写等一个人伤感说说下一篇:方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