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是哪里范文

2024-07-17

沙洲是哪里范文(精选12篇)

沙洲是哪里 第1篇

雍正三年(1725年)建沙州所,次年升卫,采川陕总督;岳钟琪奏,以甘肃省(包青海部分)56州县移民至党河两岸屯垦,以原县冠名敦煌县,隶安西直隶州。民国初敦煌县属甘肃省边关道、安肃道,后隶甘肃省第7行政区。1949年解放后属酒泉专区,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

沙洲是哪里 第2篇

呼和浩特,通称呼市,旧称归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截至,全市下辖4个区、4个县、1个旗,总面积17224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6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12.6万人,城镇人口218.3万人,城镇化率69.8%。

呼和浩特地处中国华北地区、北部边疆、欧亚大陆内部,是呼包银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是联接黄河经济带、亚欧大陆桥、环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向蒙古国、俄罗斯开放的重要沿边开放中心城市。

是金子,放到哪里都闪光 第3篇

角色转变党性更红 “四句口诀”攻下高损线路

2012年5月, 李楼供电所因为人员和岗位调整, 将李志刚从运维班班长调整为营销班班长。接到调令, 李志刚打算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做得更好。

在此之前, 李楼镇10 kV鲍河线的线损一直在22%左右, 是全镇线损最高的一条线路, 更是2012年老河口市供电公司督办降损的高损线路之一。李志刚深感自己的担子不轻, 因为他对10 kV鲍河线的线路状况比谁都清楚。

“管死专变、管好公变、跟踪抄表、加大考核。”尽管不顺口, 但是李志刚根据自己的摸索, 提炼出了这个“四句口诀”, 并逐步实施, 开始用于供电所的营销管理。管死专变, 要做到滴水不漏;管好公变, 台区抄表员的责任心很重要;跟踪抄表, 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督办方式;加大考核, 则是从措施上进行查缺补漏。李楼镇共有专用变压器54台, 李志刚在以前巡视维护的基础上, 又加上了核对基础信息和数据管理工作。

2012年6月初, 李志刚在对变压器计量装置检查过程中发现, 很多计量装置的锁具、钥匙都是通用的, 失去了锁具的意义。于是采取了另外加装带有钢丝绳的一次性锁具, 并加装有编号铅封的措施。“双保险”很快奏效, 6月底, 老河口市供电公司在开展营销大检查时, 对李志刚的“双保险”给予好评, 并在全公司推广。10 kV鲍河线的线损在6月、7月相继从以前的22%左右降至12%和7%, 并趋于稳定。

自编短信归类群发 细心服务“四两拨千斤”

“以前每次有计划检修时, 我们都要通过营业厅的电话给客户逐个交代, 没有两三个小时是完不成的, 费时、费力不说, 有的客户听过之后还是会糊涂, 反复地追问。自从李班长编写了短息以后群发, 既方便, 又准确, 内容还交代得更详细。”李楼供电所营业大厅经理陈颖告诉笔者。

李志刚在自己的手机上预设了4种短信模板, 分别是:计划检修类、突发故障类、电费告知类、催缴电费类。李志刚还按照线路不同, 在手机通讯录里将客户进行分组, 遇到计划检修或突发故障时, 就根据对应的线路向客户群发短信。每月10日电费明细出来以后, 李志刚就在第一时间向专用变压器客户发去电费明细短信, 既让客户及时掌握自己的消费情况, 也给他们准备电费资金提供了充裕时间。

如今, 李志刚每个月都要向客户群发不同类别的短信500多条, 架起了与客户真诚互信的桥梁。仅此一项, 他个人的电话费就增加额外开支50多元。

诚信沟通延伸服务 客户经营信心更足

2012年8月, 李志刚在梳理全镇专用变压器客户电费明细时, 发现宏润纺织有限公司由于无功补偿达不到要求, 仅6月、7月就多花了2 000多元的电费, 于是就来到该企业进行查看。经过了解, 企业负责人黄久春告诉李志刚, 当初办企业的时候, 为了节约费用, 无功补偿装置是自己找人制作并帮忙安装的, 不够专业, 设置也不合理。很快, 李志刚就和老河口市供电公司计量部门取得联系, 借助于公司技术力量, 主动上门, 查找原因, 帮助宏润纺织有限公司解决了无功补偿不达标的问题。

“和专变客户打交道, 沟通是前提, 服务是关键, 企业家们投资办厂不容易, 用电过程中更需要我们电力员工的诚信服务。”李志刚道出了自己为专用变压器客户提供用电服务的体会。

“李班长每个月都要来巡视几次, 工作很负责, 服务更是用心, 有你们供电部门可靠的电力供应和贴心服务, 我们办企业信心更足!”2012年12月31日上午, 笔者跟随李志刚一起来到金薯食品有限公司, 对前几天处理的隐患进行再次巡查时, 该企业负责人冯总高兴地告诉笔者。

目前, 李楼供电所每月仅专用变压器客户的电费就在100万元以上, 均在25日以前顺利结零, 这与李志刚的贴心服务是密不可分的。

“转变的是角色, 不变的是党员本色。李楼供电所的综合线损能够降到目前的8.7%, 李志刚的努力与付出很重要。作为一名党员, 他的大胆管理、大局意识, 给所里其他同事树立了榜样。当运维班班长, 他‘武能登杆架银线’;当营销班班长, 他‘文能执笔降线损’。”从李楼供电所主任陈国庆对李志刚的评价中, 可以看出他对李志刚的成功转型很是满意。

哪里是欲望,哪里是真爱 第4篇

有一次,偶然间撞见一位在我心目中很受敬重的长辈,在做那种夫妻间才有的性事。从此。我脑子里总是忘不了那个场面,忽然之间就变得很下流了。甚至有男人站在我面前,或在旁边走过,我仿佛能透过衣服看见他的生殖器。我恐惧极了。怕自己控制不住时会做出不理性的举动来,我痛苦极了,但我又不敢告诉任何人,我该怎么办呢?

答:建议你可以按下列方法去做:

首先,你应该依靠自己的心理调适完全可以恢复到与常人一样,要树立信心,千万不可有消极厌世的想法。

其次,你应该接受全面的性教育,对于男女之间的交往要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性的神秘感,把本来很平常的事情看得平平淡淡,也就不会大惊小怪了。

再次,需要克服你的性格弱点,要多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交流想法和感情,就可以少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最后,你要顺其自然,你做你的,他管他的。必要时,可以找性心理医生咨询一下也是有益的。

问:一天晚上,我在出差的途中临时改变行程,突然想回去给男友一个惊喜。当我悄悄打开房门时,看到的场面简直令我无地自容,男友正一丝不挂地倚在沙发里看一部外国三级片,那镜头恶心至极,令我不齿的是他还正在满足的手淫……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一个人关在卧室里。半夜,他终于迟疑地走进卧室,解释了老半天,但我没理会他。原来,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偷看三级片,他没有经过任何正规的性教育,他所有的性知识都来自三级片里所宣扬的东西。所以,在他看来,只有像三级片里那样做爱,才是真正的刺激与完美。我很担心,男友的这种性启蒙途径会不会是一种“中毒”?他会不会有一天只跟黄色光盘“做爱”而不要我?

答:其实,目前很大一部分男人的性知识来源于一些黄色录像带或光盘,这种“知识”显然是片面的、夸张的、不完整不科学的,因为这类色情片为追求强烈的感官刺激,往往把男女主角的性能力“超人化”,这样就误导了一些人,以为男人都是“性斗士”,如果自己的各项性爱“指标”不能像片中男主角那样“强”,就不是一个好男人。所以,往往心存疑虑与自卑。在具体实践中,往往有追求“假大空”的倾向,一味追求所谓的新奇另类的性爱技巧与方式,力求“形似”。其实,性只是爱的一部分,关键是和谐合一,这才是最高境界,水到渠成才好,强人所难,只会降低做爱品质。

所以我的建议是:你不妨改变一下旧观念,不要把“性”当成不洁之事去对待,应该积极尝试一些不同风格的做爱方式,“爱要保持”,“性”则需要花样翻新。

问:前几天跟男友一起洗澡,洗着洗着他就忍不住想要……结果我们就在狭小的浴缸做起来了,后来男友射在体外,不过当时我们都泡在水里,不知道这样会不会因此而怀孕?

答:基本上来说,如果你们没有采取避孕措施的话,无论你男友是射在水中,在床上,都是有机会怀孕的。因为早在尚未射精前,你男友所分泌的体液中,就包含了少数的精子,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忘了,只要有一个精子存在,它就有可能奋勇直前,直往女性的子宫游去,造成受精怀孕的结果。若你们没有生小孩的打算,建议你在72小时内去买事后避孕药来补救,也许还来得及,不过这样的方式非常伤身,若非不得已别轻易尝试,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担忧,平时还是多做避孕措施,才不至于造成没办法挽救的后果才是。

问:我跟现在的男友交往还不到半年,我对他很有好感,但是怎么说呢,可能因为彼此接触的时间还不够长。我总是有种不踏实的感觉。有时候。也真的想让彼此的关系更进一步,但是又怕以后受到伤害。而且。我总觉得自己还不是非常地了解他。所以我想拒绝他,但是我又怕这样伤害了他的自尊心。我该怎么办呢?

答:若男人执意“要”你,有如下几种回答供参考:

1、我还不了解你,我不能这样做。因为我会付出真情,如果你不是我要找的人,我会受到伤害。我不能随便伤害自己,我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2、我现在只想和你做朋友。我希望我们能从朋友顺其自然地走到一起。你能等待吗?

3、你的话真的让我很感动。(半开玩笑地)但我不想听你怎么说,我要看你怎么做。

4、若真的有缘分,我们总会属于彼此,既然你说你真的爱我,那来日方长。

问:我是一个25岁的未婚女孩,前后交了三个男朋友。情到浓时,他们都会对我提出要求。我拒绝了第一个,他对我说,我不接受他。说明我不爱他。于是。他跟我分了手:我答应了第二个。但是他的热情很快降了温,我无意中看见他的日记,他在日记中说:“现在的女孩也太随便了,男孩一开口说爱她就什么都肯做,真没意思。”我在伤心之余离开了他;现在我有了第三个男朋友,当他也想跟我更亲近时,我真的为难了,接受他?还是拒绝他?我想留住这份感情。又怕过去的故事重演,我该怎么办?

答:你要以你自己的感觉为重,以你自己的标准来判定你自己。女人过分的主动会使男人怀疑你的真诚,只有一定的距离,才能保持长久的吸引,只有自我的尊严,才能得到男人的尊重。所以,即使你对他有感情,有时也需要矜持,一定的神秘感必不可少,尤其是在婚前。

问:他是一家私企的老板。我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他的。以后他就不断地给我送花、请我吃饭、喝咖啡、泡酒吧,他对我说我是他一直想找的那种女孩,他说希望我能全心全意地投入他的怀抱,其实我也不是那种非常传统的女孩,如果他说的都是真的我也愿意跟他融为一体。可是我一直都很犹豫:他说的是真话吗?他是真的爱我还是只想猎取一份激情?

答:要分辨欲望和爱情,有如下原则供你参考:

参考一:千万不要只看男人怎样给你花钱。有时候钱并不一定代表他对你的爱。这样的“爱”多半潜藏着危险。说明他也是一个虚荣的男人,而虚荣是靠不住的。

参考二:不要一见面就坠入情网。意乱情迷时要告诫自己:这很可能是错觉,我要冷静再冷静,以便检验这份情感的真伪。不妨有意识地拒绝他。若他因此离开你,说明他别有企图;看他待你一如既往,说明他是真的爱你。

参考三:看他和你在一起时都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若他很会奉承你,说明他也会用同样的奉承取悦于别的女人;若他过分频繁地给你打电话,说明他是想揣摩你的脉搏;如果他很关心你的生活、工作、未来、兴趣,并通过实际行动一再印证着他对你的关注,说明他真的爱你。

即使你对他有感情,有时也需要矜持,一定的神秘感必不可少,尤其是在婚前。如果你“不惜奉献”,男人在得到你以后通常会这样想:

1、她是这样的容易献身,这样的女人不可靠。

2、她根本就不了解我,却轻易地服从我,这种没有尊严的女人我不能要。

3、她如此急于献身是不是别有企图?这种物质女人我不能要。

苏州是哪里的 第5篇

苏州是江苏省的。苏州,简称苏,古称姑苏、平江,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风景旅游城市。全市辖5个市辖区、代管4个县级市,总面积8657.32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77.63平方千米。

苏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东南部、长三角中部,是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占总面积的2.7%。

江苏,简称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南京,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东临黄海,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江苏跨江滨海,湖泊众多,地势平坦,地貌由平原、水域、低山丘陵构成,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

沈昌文:哪里是书生,分明是商人 第6篇

两年前,沈昌文75岁的时候,沈从文的孙女沈帆给他画了一张漫画:一个乐呵呵的老头,背个大书包,拎着两大捆书,说:废纸我买!这画后来被沈昌文印在了自己的名片上。所谓名片,翻过来一瞧,还真是从一张废纸上裁下来的。

沈昌文的名片就是废纸一张――这话是事实,也是自嘲。身为三联书店前总经理和《读书》前主编,他其实已经不需要名片了,他的脸就是名片。对于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三联、《读书》已经不是一个名字,是一个时代。

再过几天,家里人要为沈昌文庆祝77岁生日。他自称“77岁的后生小子”、“不良老年”。现在,沈昌文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起来上网,一般每天都能收到一个比他更老的老头、90岁的舒芜发给他的新邮件。中午自己做饭吃,“年纪越大越喜欢吃童年时候的东西,比如宁波人的臭豆腐。”下午出门见人,没事就待家里看电视。“只看《海峡两岸》和《重案六组》,看女警察抓坏人。”

见沈昌文的那天中午,刚好遭遇刘翔退赛事件。老先生很平静,表示自己是“避运”一族。奥运会叫他激动的不是比赛,是那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我们从《共产党宣言》里受到的教育都说同一个世界、两个梦想。这下说同一个梦想,我非常感动啊。”

最近几年,沈昌文的话比退休前多多了――“我都77岁了,活着也没多少年了,所以好说话。”他简直拿三联书店二楼的咖啡厅当自家客厅,在这里约见客人、接受采访。这里到处都是他的熟人。墙上挂着王世襄和黄苗子的书法,那都是他常来往的朋友。隔壁桌的女士过来打招呼,叫“老沈”。那是《读书》的现任主编、吴祖光的侄女吴彬。

不过,这可能是沈昌文第一次接受一本商业杂志的采访。回顾自己十年的书店总经理生涯,他说:“我哪里是书生,我就是一个商人。”

这话应该不是自嘲。

总经理生涯

沈昌文的商人生涯是从1986年1月1日开始的。从这天起,他接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的职位。

虽然做了总经理,可手头没钱。上头拨给国营出版单位的30万块经费很快就花得差不多了。于是,某年某月某日,沈昌文拿着前辈的一封介绍信,“去中信见一位先生,他叫王军。”

后来,沈昌文在口述自传《知道》里回忆:“在王军那里,我第一次见到大公司老板的气派。比如说,他的名片不是他自己递给我,而是点头示意之下,由秘书交给我。”当时沈昌文“连一万块钱有多少,叠在一起多厚多薄,都没见过”,可还是老实告诉王军,三联书店希望得到他的资金支持,“比如说,100万。”

当时王军的反应是“笑了一笑”,然后顾左右而言他。一直到临走的时候,他才对客人说了这么一番话,让沈昌文一直记到现在。他说:沈先生,我告诉你,我们中信集团,1000万以下的事情是不做的。口气很大,可能也是事实――对照现在的中信出版社,沈昌文才恍然大悟:原来人家有这么强的经济实力呀。

这可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次未果的融资。现在回想起来,沈昌文还是觉得懊恼又滑稽:“哎呀!这对我真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呀!可是当时我不敢哪。

说出100万,我已经是一身汗了。1000万,哪里敢想啊!我实在没有能力提出一个要花1000万的出版规划……我不得不承认,我不是一个现代出版企业家。那以后的三联书店,基本上是处在小打小闹的状态。”

所谓小打小闹,也是自嘲。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里,三联理所当然地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出版《宽容》、《情爱论》、《第三次浪潮》、《戴尼提》等,轰动一时。“当年的畅销书可能更赚钱。”其中,《宽容》初版15万册,《情爱论》初版120万册。后来著名的还有蔡志忠漫画和金庸小说。“现在三联书店内部有句话――捡蔡拾金,不知道是骂沈昌文的,还是捧沈昌文的。”

不过这是一个特殊时期,用沈昌文的话来说,就是“计划经济的尾巴”。当时沈昌文一挣钱就紧张。

“以三联的牌子,出书当然不会赔。但我真是非常害怕说赚钱。”他说,“比如计划的利润是100万,可意外畅销赚了300万,就非常紧张了。因为多出来的200万得上交,上交了上头也不念你的好。我就想方设法把多出来的200万花掉,给作者预付稿费,算是长期投资。有长期投资才有品牌,有了品牌上头也让你三分。”

他也承认,自己可能算个好领导,但算不得一个好商人,因为几乎不懂市场。当时他面临的局面,现在听起来会觉得很荒诞――如果出版社不赚钱或者亏本,那他这个总经理反而好办得多。他要负责的不是营销产品,而是控制印量。“书要少印,不能多印,你订一万五,我只给你八千,以免犯政治错误。”就算作者稿费也不能给太多,“给太多了会助长他的资本主义思想。”

沈昌文总结自己在三联书店的成就,不是挣钱,“无非是出了些书,盖了栋楼”。不过,他这个总经理没有在美术馆东街这栋大楼里工作一天。他的总经理生涯是戏剧性地结束的。1月1日上午9点,沈昌文接到了一位人事负责人的电话:“你已经在昨天下午5点钟退休了。”这个电话距离当年的调令正好十年。这样,他就等于“什么都交出去了”,包括书店出版业务和《读书》杂志的编辑业务。

后来,沈昌文告诉自己的继任者董秀玉:“在国营单位里当领导,你要是不贪污,就什么好处也没有。贪污呢,又犯不上,也不愿。所以,最好别当。”

这话算是有感而发,出版半生,沈昌文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他宿命地觉得,当年就是“把出版跟炼钢一样对待”。“这样带来很多的问题。任何出版社的领导人,过多少年就要退休,所以他缺少一种文化上的责任感。但出书这个事情,恰恰就需要长期的关注。现在大家都去做BestSeller,做畅销书去了。”

说白了,对于出版这门生意,沈昌文还算开明的,他的好多同行都不喜欢别人称他们“出版商”,只承认自己是“出版人”。许国璋曾经给沈一个告诫,“没有钱干不成文化事业”。他也喜欢那本《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他后来帮辽宁教育出版社出主意,“它钱多得我简直惊讶,一年利润上亿元,我听都没听说过这些事。”

即使现在,文化单位都在改制,沈昌文也并不乐观,因为不允许出版社私营。“三联当年成立的时候是股份合作制,我们现在也都在说出版公司化――出版形式越先进越好,可以公司化,可以集团化,甚至可以上市。可是体制不改,很难有什么大变化。”

文化离商业有多远

十几年前,《读书》杂志搞读书会,一帮文化人高谈阔论臧否时事。有一天,读书会上来了一个让沈昌文记忆深刻的人物――牟其中。

“当时他已经很有名了,换飞机和炸山的事大家都知道,他来参加我也不意外。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他很豪爽,每次走的时候都留下几张支票,表示他买单。”

后来,沈昌文又接触过更多的`企业家。第三极书局的欧阳旭在他眼里“算是个小孩”,当当网的俞渝则是他女儿的同学。洪晃的父亲和沈昌文有交情,他也常去参加“洪晃她们的姑奶奶聚会”,认识了洪晃的闺密张欣和她老公潘石屹。在他看来,潘石屹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文化圈里得到承认的商人。“第一因为他自己也写书。第二他肯在文化上花钱。”但他很快又补充说,“当然了,从个人经历上来说,没有比他更土包子的啦。”

后来潘石屹办《SOHO小报》,沈昌文帮过不少忙。不过他觉得,要是中国往后真能出一个现代出版家,潘石屹这样的还是不成。“企业家、商人这些是暗的,明的是讲文化。”对于上世纪末那些从商的作家,比如张贤亮、韩少功,他“始终有戒心”,“觉得跟商业太近了以后就有点麻烦。”

很容易感受到这群文化精英和商业的隔膜,这一代人都下意识地和商业保持着距离。编过“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的甘阳说,“80年代经济改革从来不是我们的话题,经济是很Boring(乏味)的东西,人心是很高飘的东西。”

想来想去,沈昌文还是喜欢黄集伟给他的封号:“思想经纪人”。

尽管自称商人,可有时候沈昌文自己也觉得困惑:“在外国,多半是企业成立一个基金来资助文化,这样建立了企业和文化之间一种互相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为什么在中国建立不起来呢?”

不过,在,沈昌文一位故交的后代似乎完成了文化对商业的并购(抑或相反?)。这人就是于丹。于丹的父亲是解放后中华书局第一任总经理,后来担任过万里的秘书。沈昌文和他不熟,但于丹也叫他一声“沈叔叔”。沈叔叔对世侄女的看法非常让人意外――“看起来没有法律了,总要有个信仰吧?这就是领导人弘扬国学的原因?”

对于这一代人来说,国学意味着沉痛的记忆。“当年我参加批林批孔、批判《新华字典》,就是要把我们固有的传统扔掉,回到纯粹的马列主义。我老跟反对于丹的人说,她是第一个站出来为孔子说话的,你们不要这样。通过她,能把中国否定的东西恢复一点,把我们所得到的、歪曲的马列主义给丢掉,这样我觉得很好。”

,他在自己的自传里写:“属于我的时代过去了。”当年信仰的很多事情,在这个时代都被颠覆了。“我现在走到了怀疑主义的地步。比如‘读书无用论’,我就想,现在出生的一代,将来是不是不需要读那么多的书?我自己已经靠‘百度’过日子了。社会发展到这个时候,文化变成什么东西了?”

退休以后,沈昌文和辽宁教育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合作,开始关注台湾文化出版动态。这又给他带来了新的困惑:“看到台湾的民主发展成那样,好像也成问题。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可能产生一个极权体制下的非常发达的社会?当然,这极权可以慢慢改善。不过,这都是我身后的事情了。”

他感慨道:“改革开放30年我还是高度评价,是伟大的,是非常值得的,所谓不足的地方就是步子还可以再快点。当然,我现在的困惑就是快到往哪里走……”

沈昌文1931年出生,邹韬奋1932年创办三联书店。回顾一生,他说邹韬奋是抗争,老上司范用是焦大,而自己一生性格软弱,做过首饰店学徒、肄业生、校对员、秘书和编辑,最后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如果邹活在今天,恐怕和活到解放后的鲁迅是一样的结局。”

有人评价他的性格是“外圆内方”,有江南宁波人曲折务实的生存智慧。他从列宁批判修正主义的文章里学来一个词,并且引为自道:跪着造反。他一生最景仰的人是周恩来――“他跪着造反,他委曲求全,这后头有复杂的原因。”

[附文]

“我一生见过的那些人”

这么多年,我和这些文化精英交往,最大的收获就是四个字:“贪污盗窃”

我一生见过很多人,也伺候过很多人。小时候做学徒,是从生活上伺候别人。后来做编辑,是从思想上伺候别人。我认识那么多老头,总能做到成为他们的心腹,我就有这个小小的本领。

我和李慎之关系特别近。60年代反帝反修的时候,我被组织派去出“灰皮书”和“黄皮书”。当时有一个指导方针,叫“废物利用”,当时最大的“废物”就是李慎之。第二大右派是董乐山,董鼎山的弟弟。《第三帝国的兴亡》就是那时候出的。这样我跟他们都混熟了。这一拨人都是自由主义者。

80年代是一个空前的大时代,这个大时代推着你往前走,很多观念的罗网都被冲破了。像金克木,50年代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敢说,到了80年代多么活跃。还有王小波的爸爸王方名,逻辑学家,也是到了80年代才开始说话。王小波也是80年代开始给《读书》写东西,出名已经是很后面的事情了。我印象最深就是他讲国家专制的《花喇子模国信使问题》。

经济学家也比较熟,很多经济学文章,比如樊纲的《股份制度考》,最先就是在《读书》上发表的。我前几天还和周其仁一起吃饭,这才发现原来他也是上海人。汪丁丁就更熟了,他妈妈是我在人民出版社编辑室时候的支部书记,所以他经常到我们编辑室来玩。小孩儿挺可爱,就和他一起玩,教他怎么做矿石收音机。

和我关系最深的是吴敬琏和茅于轼,我叫他们老吴、老茅。以前茅于轼住东单三条的时候,我经常上他家里去。吴敬琏和厉以宁当年讨论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其实我们发表文章的时候,都是对这个深有感触的。

这么多年,我和这些文化精英交往,最大的收获就是四个字:“贪污盗窃”。贪污盗窃他们的思想。真正贪污两毛钱也是犯法的,可贪污思想不犯法,我自己又不拿去发表。前几天还有人跟我说,对笛卡尔感兴趣。我要是有那个能耐,就把他的想法推荐给总理――总理一说《沉思录》,不是就火了吗?

现在大家都关心80后,这个我就不懂了。

他们拉我去谈,我也不去了,一谈谈到半夜,我身体受不了。以前在王朔的“王吧”聊天我还去去。上次我在电视上说王朔现在的文章有不对的地方,后来他托人带话给我――别人说我我是一定要反驳的,不过老沈嘛,就算了。

女性里头,王安忆我不熟,但是跟她妈妈茹志娟比较熟。卫慧现在美国跟王德威做研究,我去美国都会去看看她,她是宁波人,叫我娘舅的。木子美我也是欣赏的。每当社会动荡的时候,总有些女性会站在最前头,免不了说上一些过激的话,可以理解。后来木子美说要请我吃饭。我吓死了,免了吧。她文章里老把吃饭和上床混为一谈,我跟她一吃饭,就说不清楚了。要真说审美,我们这代人还是喜欢张兆和那样听话的美女。我在老上海长大,可真没什么喜欢的女明星。我在专科学校学习的时候,有位潘先生教我们电影。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以前的太太就是大名鼎鼎的舒秀文。

杨玉环是哪里人? 第7篇

历史上关于杨贵妃这个人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她是一个传奇的女子。杨贵妃得到唐太宗的宠幸后,就一步登天了。之后,关于杨贵妃的籍贯问题就引发了争议,杨贵妃究竟是哪里人呢?

杨贵妃个人资料

杨贵妃(719-756),即杨玉环,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开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于蜀州(今四川崇州)。开元二十三年(735),17岁的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寿王李瑁,李隆基第十八子)。天宝四载(745),27岁的杨玉环被李隆基册为贵妃,距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整十年。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8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

籍贯争议

永乐县说法

《杨太真外传》等古书中均记载:杨玉环随叔父迁至蒲州永乐之独头村。

反驳:由此可以充分证明,杨玉环祖籍并不是蒲州永乐,更不是出生于蒲州永乐,只不过是在当地生活过一段时间。

华阴县说法

杨玉环的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为华阴人。

反驳:迁居三代后就不属于第一代的原籍了,而杨汪的曾祖父杨尚希籍贯都有南北朝时弘农灵宝(今河南灵宝市)、隋朝时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两种说法,说杨玉环祖籍在弘农郡华阴县太过草率。而且持“华阴说”观点的人很明显难以自圆其说,因为这些人连杨尚希出生在什么朝代都搞不清楚。

容州说法

漏洞一:广西容县有一块当地人自认为唐代的石碑,记述着唐天宝四年四门助教许子真所写的《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并说这是杨贵妃事迹最早的记载。

反驳:天宝十五载(756年)才有的安史之乱,不知许子真是怎样提前11年,在天宝四年就预知了杨贵妃的遭遇。从全国范围来看,有关于这个许子真的记载,除了容县以外,是完全没有,可见其一点名气都没有,或者这个人其实就是当地人虚构出来的。而容县把许子真的地位捧的很高,事实上一个小小是四门助教只不过是高等学校教员老师中职称低于讲师的一种初级职称。因此,此碑文完全无任何权威性。

漏洞二:杨妃容州碑记,碑文不长:“杨妃,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小名玉娘,父维,母叶氏”。

反驳:正史《旧唐书》与野史《杨太真外传》等均指明杨玉环的父亲名叫杨玄琰,而不是什么杨维。

反驳:杨贵妃精通音律舞蹈,所受到的优越教育与容县当时闭塞落后的条件是极其不吻合的。[26]

漏洞三: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她就是容县人。

反驳:以唐朝当时的国力,几乎整个亚洲的藩属国都会向唐朝进贡,隋唐大运河通南达北、一日千里,皇宫里的妃嫔什么山珍海味都可以吃到。杨玉环喜欢吃哪里的特产并不代表她就是哪里人,很多我国人都喜欢吃洋快餐。

漏洞四:容县石碑碑文:开元二十四年,明皇诏入内,号太真。

反驳:《旧唐书》等正史均记载杨玉环于天宝四年为贵妃。

阌乡县说法

关于杨玉环的祖籍,有虢州阌乡说、山西蒲州永乐说、弘农华阴说等。种种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杨玉环的父亲是杨玄琰。

《旧唐书》、《杨太真外传》[25] 等均指明杨玉环父亲为杨玄琰[4] ,包括其祖父杨志谦、高祖父杨令本、六世祖杨尚希等均记载是虢州阌乡人。这是有关杨玉环身世最为准确记载。抛开祖籍论,按照她父亲的籍贯也是虢州阌乡人。

蜀州说法

公元718年杨玄琰卒,杨玉环生于公元719年,属遗腹子,父亲出仕蜀州司户,她便出生在蜀州。[4] 蜀州就是今天的崇州,在唐宋时期,成都西边的崇州被称为蜀州。

哪里是咱就业的坐标 第8篇

现在评价她的选择正确与否为时过早。不过, 从目前情况来看她很是顺利:在一所大学里做研究生管理工作得心应手, 不用为高房价发愁, 和男朋友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而留在京城工作的几位同学, 不是每天有几个小时耗费在拥堵不堪的地铁里, 就是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住房发愁……

究竟该把就业的坐标定在哪儿?这是每个大学生都逃避不了的问题。这个问题十分复杂, 而且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命运、现在和将来, 当然要从多方面考量, 而不能简单而论。

遥想20世纪80年代, 我们大学毕业时基本上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余地, 一纸派遣函就定了终身。如今就业的难度虽然很大, 但毕竟有了自己选择的余地。即便选择得不尽人意, 还是有挽回、弥补、改变的余地的。所以, 既不能轻易做出决定, 也不能有太多的顾虑。迟迟下不了决心, 不但会给自己平添许多烦恼, 还可能会贻误就业的时机。依我所见, 能找到工作就可以先做着, 骑着驴找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 找工作这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就业难是现实, 但不能否认, 一些毕业生自己定了许多条条框框, 加剧了就业的难度。比如, 非大城市不可就是其中一条。在寻找工作岗位的时候, 大城市是第一选择、甚至是唯一选择, 自己把自己逼进了待业者的行列。有人为了在大城市工作, 降低了其他条件, 着实委屈了自己。

究竟把就业的坐标定在哪儿?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考虑。其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 工作的地点、工作的性质、工作的待遇和发展空间等。最终的确定, 是这几种因素通盘考虑、权衡的结果, 而不能只求一点、不及其余。

过分地强调工作的地点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 和过去发展不平衡、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等有直接的关系。时至今日, 各地的差距不断缩小, 陆海空交通日益发达, 网络使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地球村。在这种变化下, 如果还继续坚持非大城市不留, 可能会和许多好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不敢说, 小地方就一定缺人才, 欠发达的地区一定就有发展的空间, 但在大都市竞争压力大是肯定的, 要想成功付出的代价也小不了。北京城好, 但相对而言人才更多。看了无数期《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等电视求职节目, 不少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的期望薪金都是三四千元甚至更少。在京城, 这点钱温饱还行, 但要想干点别的就困难了, 更别说买上一居、两居的住房了。

北京是啥地儿?中国的首都。就业的岗位多, 发展的机会多, 但问题也不少。别的不说, 人多这一条一般的人就受不了。上班早高峰挤地铁时, 人几乎压成相片了。每天地铁里挤着的人就有1000万, 相当于过春节时离开北京的人。机会再多, 但架不住人多。平均之后, 成功的几率也不见得就大。

不到北京, 不知道自己的“官”小。强中自有强中手。要想在京城出人头地, 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大学毕业生多了, 招聘的门槛自然就高了。据我所知, 许多京城的高校除了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外, 本科生留校基本没戏。如果想搞教学、做科研, 不是博士恐怕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报载, 北京青年报招10个编辑记者, 好家伙, 经遴选后参加初试的就有700多人, 录取比例远远超过了国考。

留在城里、留在高校就一定有所作为?那真的不一定。前几年, 我精心挑选留下了一位80后男生。开始几年发展的还凑合, 慢慢地空间就小了。前年, 远郊县招聘副镇长, 他去应聘, 走出了当年梦寐以求的象牙塔。上班远了不说, 周末还常常不能休息, 各方面的条件也苦了许多。但他干得如鱼得水, 很快就被调到县里工作。比起困在学校来, 真的是空间大了许多。

条条大路通罗马, 天涯何处无芳草?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些, 让自己的选择多一些, 自己的路子就可以宽一些。把自己的限制条件少些, 自己的机会就会多些。

这些的例子太多了。我的一个同学毕业时分配去了河南。大家都以为他一切都没有了。没有想到, 他和女同窗的爱情没有“毕业死”, 而且喜结连理。几年之后, 他调到了京郊基层工作, 又过了好几年才调回了城里。如今他早就是正局级干部了。并不是说, 当了官就算成功。也并不是说, 进了城就算幸福。而是说, 自己的一切努力都不会白费。即便自己有再多的梦想, 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在许多情况下, 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一个在美国留学的研究生找工作时也遇到了许多大学生共同的难题。留在华尔街吧, 工作性质不大喜欢。到香港工作吧, 工作虽然适合自己, 但地点又不大理想。最终他还是选择去了香港。凡事嘛, 总是有所得, 就会有所失。啥都满意的、啥都合适的, 不敢说绝对找不到, 但的确太难了。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一下, 其实工作适合不适合自己, 一个地方适合不适合自己, 就像鞋子适合不适合脚一样。款式或许重要, 但更重要的合不合适自己的脚。别图虚名, 别为了说起来好听, 别为别人的议论而左右。一位毕业后选择了贵州某县工作的研究生回校看我。他说, 那里山清水秀, 民风淳朴。县里给了他房子, 给了安家费, 承诺为他的夫人安排工作, 单位的领导也非常重视……谁能说, 这不是一个好的归宿呢?找工作为了啥?谋生, 重要, 心情也很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 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随着交通的发达, 距离越来越不成为什么大的问题。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 获取信息的速度差别也越来越微乎其微。所以, 就业地点这个因素也会越来越不是考虑的重点了。

就业的坐标到底定在哪儿?如果一定要让我说出个答案, 我只能告诉你: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要看你追求什么了。如果说, 你就喜欢大都市的繁华、拥挤、嘈杂, 那也就只能留在北上广了。如果说, 你为了干出一番事业来, 那就要全面考虑一下, 哪个地方更需要咱。如果希望享受更多的亲情, 那离父母近点的地方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不管我们把坐标定在哪儿, 只要是我们深思熟虑的结果就好。既不能坚守大城市一点都不能动摇, 也不能没有想好就随随便便去了远方。一旦决定了,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 用自己的行动来证实, 我们的选择是多么的正确。

哪里是绿洲何处是彼岸? 第9篇

然而在兴奋之后,却又无端地闪出一丝丝懊悔。这是一个凡人,一个包括你我在内多数人的心路历程。握着手中的宝石,而能只保留感激兴奋,却不生人性贪婪者几希?“早知道当时应多抓一把?”“上骆驼时、一路上,唉!不知道掉了多少颗?是不是回去找那条河床?还是继续原来既定的行程?”

如果旅者第二天发现,手中的沙石仍是沙石,一定是撒向沙漠,拍拍手掌,狂笑三声,扬长而去,潇洒得坦坦荡荡。贪念总是在“有所得”的时候最容易发生。职场上,平时积极任事、敬业乐群的员工,当升迁调动、调薪或奖金发放时,不满、不平、不悦的情绪如影随形。而在庙堂之上,平时满怀忧国忧民、只求做事不求做官者,一旦有位可迁,有官可升,则无不汲汲营造,希望手上的宝石更多一点。

每盏灯下都有一个故事,一路走来,每个人手上握着的是沙石或是珠宝,真那么重要?沙漠中沙石、珠宝有何差别?对于生命,沙石、珠宝是何等的苍白!这个时候该关心的是——哪里是绿洲?何处是彼岸?

筷子兄弟是哪里人 第10篇

筷子兄弟成员资料简介,筷子兄弟是哪里人?肖央,1980年4月7日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中国大陆新生代导演、演员、歌手、编剧,被誉为“中国商业电影的新期望”。因与王太利组成筷子兄弟并主演《老男孩》系列电影而红遍全国,而由其组合演唱的《小苹果》更是成为最火爆的神曲之一,并在20发表新作《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筷子兄弟是哪里人?

筷子兄弟是哪里人?王太利,男,汉族,1969年6月1日生,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人,著名音乐人、演员、歌手,筷子兄弟成员之一,广告导演肖央好友,两人曾以“筷子兄弟”的名义一齐拍摄过多部网络流行短片以及微电影,包括《11度青春之老男孩》、《男艺伎回忆录》、《父亲》、《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等等。

筷子兄弟是哪里人?根据以上筷子兄弟成员资料简介可得知,成员肖央是河北承德人,成员王太利是山东潍坊人。

唐朝长安是现在哪里 第11篇

介绍

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安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70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出现城垣雏形,有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杨玉环是哪里人 第12篇

杨贵妃到底是哪里人?历来就是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这里,我们且从历代的碑文、诗词、史章典籍的记述,以及地方的名胜古迹,民间传唱等方面,略加以考证。

《旧唐书·杨贵妃传》说:“玄宗杨贵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户。妃早孤,养于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璬。” 这没有明确提出籍贯。《新唐书·杨贵妃传》说: “玄宗贵妃杨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孙,徒籍蒲州 (即永济,今山西蒲坂),遂为永乐人。” 《杨太真外传》则说是“弘农华阴人,后徙居蒲州永乐之独头村。”这里说到村,算是较具体的了。后来又说到:“其父元(玄)琰蜀州司户,贵妃生于蜀。” 因此后来又有杨妃是四川人之说。而《旧唐书》和《新唐书》的《杨元(玄)琰传》则说杨元(玄)琰是虢州阌乡人,即现在的河南陕县人。此外,还有说杨贵妃是湖南醴陵人的。真是众说纷纭。

记述杨贵妃事迹最早的是唐天宝四年四门助教许子真所写的《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记录了杨玉环传奇的一生。碑文是与杨贵妃同生长在唐朝天宝年间(约公元734年-755年)的四门助教(四门指四门大学,是唐朝最高学府太学的组成部分)许子真撰写的,曾经立于容城东一百二十步,并收录于皇家编写的《永乐大典》、《全唐文》等史书。碑文不长,现抄录如下:“杨妃,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小名玉娘,父维,母叶氏。维尝谓先人云:“葬其祖去此十里许,逢一术土,忘其姓名,云:‘此坟若高数尺,必出贵子;惜太低,生女亦贵’。妃母怀娠十二月始生,初诞时,满室馨香。胎衣如莲花,三日目不开。夜梦神以手拭其眼,次日目开。眸如点漆,抱出日下,目不瞬。肌白如玉,相貌绝伦。后军都督杨康见之,以财帛啖其父,求为女。妃家素窭,不得已与之。康有二子读书,妃三岁,日夜同坐,听其诵读。渐长,通《语》、《孟》,康夫妇惜如珠玉。时杨长史琰摄行帅事,闻之,左右令其母皆来。

一见大奇,私谓厥妻曰: ‘此女姿质异常,貌有贵相,吾二女远弗逮也。’遂给以金帛与康,求为女。康不从,乃胁取之。举家号泣送去。居无几何,长史秩满,携归长安,与二女同教。惟妃性昭慧,谙音律,明经史。后进入寿王宫。开元二十四年,明皇诏入内,号太真,大被宠遇。天宝间,册为贵妃。”这是当前史学家能够找到的最贴近杨玉环时代的人所写的官方文章了。因为唐朝的容州是岭南的大州,管辖包括今天原越南、海南、广东一部分在内的十四个州六十多个县。而今天的容县在当时称为“普宁县”,所以这个碑名叫“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古例,生不立传,所以此碑应系作于杨妃死后。碑文体例,传后必加评赞,正文之后必勒作碑年月,此碑独无;其纪事至入宫封贵妃,亦无结束语,可见并非全文,其后必有缺佚。碑文说杨贵妃“进入寿王宫”,再“诏入内,号太真,大被宠遇。”是历史的正面记载。对杨妃入寿王邸后,成了寿王的妻子,玄宗父夺子妇,先令她出家当道士,号太真,到天宝间再册为贵妃这一乱伦的丑行,碑文只隐约其词,没有挑明,这也是“为尊者讳” 的缘故。

碑文内容有根有据,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而且细节翔实。文中虽有某些传奇色彩,这正同史传上的许多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事迹,多少附带有某些传奇甚至是迷信色彩一样,不足为怪。碑记是杨贵妃同时代的人所撰,是此历史的权威见证。其它一切杨妃籍贯的歧说,均远后于许子真的人所作,许子真是杨贵妃生活时代最有资格的发言人。三、这是一块确确凿凿的碑文,它有着一般书本文字所没有的特殊的文献价值。这总是先有其人其事并有其缘才能有其碑,唐当代的人对于一位贵妃,是不能随便以伪说勒石铭碑的。这是人们常识以内的事。许子真当时任四门助教,是有地位的学门教长。四门学唐代前原为大学,隶属于国子监,以传授儒家经典为职责。到了唐朝“始合于太学”,助教为三人。据柳宗元在《四门助教壁记》中说:“四门学之制,掌国之上士中士下士凡三等,侯伯子男凡四等,其子孙之为胄子者,及庶人之子为俊士者, 使执其业而居其次,就师儒之官而考证焉。”因此,许子真是当时有颇高地位的人,撰这样的碑文是要负责的,决不会凭空捏造。后为《全唐文》《元一统志》《永乐大典》等援引记载。

至于许子真碑记之外的各种杨妃籍贯的歧说,既有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南的分歧,又有南方的四川、湖南等地的涉及,内容简单,毫无细节。其依据,都是沿着杨玄琰的家族一脉相承来分说,不是随从“高祖令本”而出,就是跟着杨玄琰和杨玄璬的迁居与宦游而定,莫衷一是。那一家都没有说清楚杨贵妃的具体来历。更应指出的是,这些都是后人的编述,五代刘昀编旧《唐书》时,距杨妃之世已一百八十多年;宋太宗朝乐史作《杨太真外传》时,更已在杨妃既死二百八十多年之后。年代久远,材料间接,因而各自说法混乱,根本不能同当时许子真亲身经历的实录碑文相比。就是时距杨贵妃死后五十年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以及陈鸿写的《长恨歌传》,都没有明确肯定杨贵妃的籍贯。《长恨歌》只说“杨家有女初长成”,但没有谈到这个杨家女从何而来,生父是谁,家在何方。因此,我们不能作出贵妃是杨玄琰亲生女的结论。《长恨歌传》也只说“得弘农杨玄琰女子于寿邸”。实际上这个弘农(今河南灵宝县)是唐代的一个郡, 是杨玄琰被封为弘农郡公时的爵邑,并不是他的故里,以此作为杨贵妃的籍贯是错误的。

许子真在碑记中所说的容州普宁县是什么地方呢?据《读史方舆与纪要》载:“普宁废县,今县治,唐初属容州,州盖治北流县。开元中,升州为都督府。”这里所说的县、府、州,均同碑记相符。这就是现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在清代,有关记载也很多,有权威性的是康熙年间钦命编撰的大型丛书《古今图书集成》。书中明确肯定:“贵妃姓杨,容州云凌里人, 小名玉环。”与此同时,浙江名学者曾任桂林通判的汪森,在《粤西丛载》里引用了《梧州府志》也证实杨贵妃是“容州云凌里人。”汪森为了编写《粤西通载》(包括粤西文载、粤西诗载、粤西丛载,又称三载),曾经穷年累月,遍搜广西、浙江等地的文史资料,埋头研究,终于大功告成,是公认的研究广西问题的专家,有“广西通”之称。到嘉庆年间,学者董浩等更把《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收进了有影响的《全唐文》。在决定收录之前,董浩曾数度与寓居北京的容县文士周耀昌面谈,得到证实后始行收录。对此,周耀昌在他的《玉峰漫笔》中说:“贵妃,亦妇人耳。嘉言懿行,书无著录,而为后世关注如此,迨亦悲其遇乎?”此外,出于广西的地方志如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广西通志》和《梧州府志》,以及《容县志》等等,记述杨贵妃是容县人的,就更多了。一个有争议的历史妇女人物,得到历代这么多的重要史章典籍的纪录和权威学者的关注考订,是不多见的,也绝不是偶然的。

不仅如此,历代还有许多骚人墨客,在他们的吟咏中确认杨贵妃系生于容县。明代诗人徐棻在《梧州怀古》七律中写得好:“王孙芳草自天涯,把酒凭高眺落霞。云冷玉环妃子宅,春残金谷美人家。丹砂寂寞送瑶岛,斑竹扶疏渺翠华。惟有苍梧城上月,年年清影照凄鸦。”诗中的颔联,不仅描写了生在北流江(绣江)边的杨贵妃,而且旁及了生在南流江边的梁绿珠。当时的梧州府管辖苍梧、容县和玉林、博白等十个县。明代进士出身的浙江诗人彭清,于永乐十六年任容县知县时,曾写有《容县八景诗》,汪森的《粤西诗载》收了四首,其中的《云凌斑竹》咏的就是杨妃故里民间传说的遗迹。诗云:“云凌竹,何斑斑?云是玉环幼时泪,挥洒点缀成斑斓。迩来千有百余载,犹自脍灸于人寰。天上丽质何颠倒?父母生兮不自保!定将遗迹说杨家,此事朦胧莫可考。至今杨山麓,苍翠交林木。凤不下兮鸾不凄,只作琅玗耀人目。”诗人悲叹杨妃的幼年被卖:“天生丽质何颠倒?父母生兮不自保!”但又指出竹因杨妃洒泪成斑乃是无稽之谈:“定将遗迹说杨家,此事朦胧莫可考。”诗人说的完全正确,“云凌斑竹”无疑出于附会,但也表明了杨妃确系生于容县。因为其地要是没有杨家“天生佳丽”其人,没有“父母生兮不自保”其事,也就不会有“云凌斑竹”的传说。凡属于附会的传说,必先有所附,然后始能牵合成词。

不是出于对杨妃这个本地人怀有感情,容县人大概是不会编出这个传说来的。主编《永乐大典》的解缙也写诗证实过杨贵妃出生于容县。他在《勾漏访古》中写道:“北流县下古铜州,平地山岩笼玉楼。谁为丹砂赴勾漏,人传青竹满罗浮。杨妃井塌风烟古,葛岭寺(应为葛令寺)荒草树秋。却忆故乡山更好,锦袍归去棹扁舟。”解缙是受贬而到容州北流来的,他经容州时看到了已湮废的贵妃井,所以有此吟咏。现在这首诗还刻在北流县勾漏洞内。这个井是指杨贵妃故里井,在容县杨皮村饶家屋角石堆下,附近有黄皮果树,离溪边村道不远。后来由于风水先生说此井不利,村人每多口角;又谬说饮井水生美女会惹事生非,因而乡人用一大石坂把井口封盖住。 对于杨贵妃的籍贯,在诗歌中表达得最明确的,莫过于清雍正浙江诗人商盘的《杨妃井歌》了。诗曰:“范阳战鼓边尘起,雨湿梨花葬妃子。杨氏当年掌上珠,生长容州普宁里。戚晚消亡历劫沙,行人犹自访杨家。倾域丽质归宫禁,隔代遗踪汲井华……此井炎云瘴雾中,古波不动虾蟆伏。君不见、梁家鬻女珠盈斛,坠楼不惜埋金谷。一勺泉留双角山,萋萋蔓草含情绿。” 这首古体诗同样拿杨贵妃来与绿珠相比,说明古代诗人对我国这两个古代美人出生在南北流二江很感兴趣,而且对其惨遭不幸深表同情。此外前人从容县这一地方落墨为杨妃题咏尚多,在此就不能—一列举了。

在杨贵妃的故乡容县,不但有许多诗文的记载,而且有名胜古迹可资考证。除了上述的杨妃井和云凌斑竹之外,还有梳妆台、杨妃山和杨妃庙等。梳妆台在容县城东门外唐代遗迹经略合真武阁附近,相传那是古代容州官暑所在。杨贵妃被杨康和杨玄琰递相买养以后,都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后人即名之曰梳妆台。可惜年代久远,加上天灾人祸,建筑物早已无踪了,但地基尚可辨认,人们的题咏尚在。清代容县诗人王维新唱道:“内殿春风扫十眉,名牵长史迹纷歧。绣江亭榭分明在,镜匣芙蓉惝怳疑。汨汨温泉无锦槛,萧萧斑竹有荒祠。书生吊古如亲见,忧化初承恩泽时。”诗的第二、三、四句,乃系针对杨妃籍贯的歧说而发。说由于杨妃名义上为杨玄琰(长史)的女儿,遂至对她的踪迹(指出生地)产生了纷歧的说法。绣江旁边明明摆着她的遗迹,竟也使她的出身事迹成了疑案。诗的后半首还举出斑竹、杨妃庙两古迹为证,说使他这个本地人“吊古如亲见”,亲切之情,跃然纸上。清代江西诗人赵德湘在《容县杨妃梳妆楼》一诗的首联中,也说得很清楚:“群峰拔黛引游船,生长杨妃艳此邦。”

杨妃山在杨皮村附近的金牛岭上,又名狮子山。这就是碑记中杨贵妃父亲说过的那座坟山所在地。上面葬有杨贵妃的祖先,其坟叫 “王母点兵”,名堂很别致。从这里可以看出,杨贵妃祖籍容县,也是无可置疑的。杨妃庙在杨皮树,保存时间最长。该庙又叫娘娘庙,规模相当可观,除了正殿还有附属廓屋,山前山后还有杨妃庙的园林地。据元、清版本《容县志》记载:“世传唐太真故里,有井曰杨妃井,久已湮塞,乡人为立杨妃庙焉。”这就是杨妃庙的由来,可惜它曾被摧毁,只余下一个遗址!!!后来又多次得到修复,而来访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庙的左右两厢,历代文人的题辞碑刻很多,旁有一首意境绝俗,脍灸人口的联语:“莫道空山环珮寂,犹闻古井石泉香。”此外,庙内还保存有不同年代的石碑数幅,只因保管不得其法,碑文剥落甚多,殊为可惜。无疑地,这些古迹都自然而然成为杨贵妃出生于容县的佐证。

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都有著名的同她们的出生地相关联的名胜古迹。如西施的故里浙江县有浣纱石、浣纱亭和西施谷;王昭君的湖北兴山县有昭君村、昭君井、望月楼、妃台山和梳妆台;绿珠的广西博白县有绿珠井、绿珠祠和绿珠江;而杨贵妃的故乡容县也有贵妃井、杨妃山、贵妃庙、梳妆台和云凌斑竹等。杨贵妃同王昭君一样,与其相关的名胜古迹都是最多的。这都是因人而设的景物,是因人而流传下来的古迹,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公认的佐证。“西子院遗石,贵妃生有村。香泉红泪在,曾照马嵬魂。”清代湖南诗人周志勋的五绝,多少道出了这个古迹的参证价值。对此,民国初年广西诗论家梦秋,在《桂海百一诗话》中也有过肯定的论证。他在列举了绿珠、王昭君、西施和薛涛各在其家乡有其名字所冠的古迹之后,接着说:“容县有杨山、杨妃井,盖取美人出处为名。”

杨贵妃酷嗜荔枝。本来,爱吃荔枝的人,不一定就是产荔枝的岭南的土著。苏东坡、白居易都盛赞荔枝,他们就都不是岭南人。但是,也有人因四川也产荔枝(质颇差),便以此证明嗜荔枝的杨妃是四川人,所以这里也就特地说一说。荔枝是亚热带的特产,以广东、广西、福建最著名。其中尤以广州附近增城一带出产的挂绿和黑叶等品种至为名贵,这在汉晋朝代就是朝廷钦定的贡品。杨贵妃进宫以后,唐玄宗为了取悦这位宠妃,于是下令广东进荔枝。在每年荔枝季节,便通过驿道,日夜兼程,一站一换人马,从广东远送荔枝到长安宫中。关于这件事,史学家司马光的名著《资治通鉴》写得最为确凿:“杨贵妃方有宠,每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高力士,广东高州人,家距容县甚近)……中外争献器服珍玩……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驿地致之。比至长安,味色不变。但,历来有不少人怀疑此事是否属实。苏东坡认为是由涪江送去的。他在《荔枝叹》诗中说:“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于涪。”因为,荔枝一经摘下,“一日则色变,二日则香变,三日则色、香、味俱尽矣!”(白居易《荔枝图谱序》)不论如何快的驿马,不论如何日夜兼程,也决不可能在三数日内把摘下的荔枝从广东运到长安。

然而,古人自有办法,故宫刊物《紫禁城》对此有档案资料。那办法很简单:把将熟的荔枝大枝大枝地斩下,以容器盛水,好似插花那样养着,然后装运。路上还要不时往叶上洒水散热,减少水份蒸发。用此办法,路上当然也还会坏掉不少,但总有一部份可以保鲜运到。就连认为“妃生于蜀”的宋代乐史,在《杨贵妃外传》中,也曾多次提到荔枝是由南方的广州送去的,说杨贵妃“尝荔枝,南海荔枝胜于蜀者,故每岁驰驿以进。”。《唐诗故事》曾说:唐代的荔枝“四川产的大多是早熟种,质量最差,果肉薄而酸,即使是最佳者,也只相当于福建下等品种。”既然杨贵妃爱吃“美味水果荔枝”,岭南荔枝又是历来的贡品,决没有从涪州送去“质量最差”的酸荔枝的道理。清代道光年间的两广总督阮元,是江苏有名的学术权威人物,曾对苏东坡作过嘲笑,他在《岭南荔枝词八首》的二首中写道:“岭外书传唐伯游,风枝露叶汉宫秋。如何天宝年间事,欲把涪州换广州?”如果苏东坡尚在,真不知作何答复。阮元接着写道:“新歌初谱荔枝香,岂独杨妃带笑尝。

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 这里不但明确地肯定了岭南荔枝为贡品,而且清楚地说明了杨贵妃和高力士这两个两广人,在贡荔问题上的密切关系。何止是高力士,杨贵好一个“最将风味念家乡”!妃更是思念着品尝家乡的风味——两广的荔枝。苏东坡后半生的最大不幸,是远贬广东的惠州和海南岛儋县以及广西的合浦。但他在不幸中却尝到了名闻天下的岭南佳果荔枝,他大快朵颐之余,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既然涪州的荔枝堪为贡品,他何不“归作涪州人”呢?杨贵妃缢死的时候,唐玄宗还叫高力士用岭南送来的荔枝祭奠。

杨贵妃的名字很多,她小时叫玉娘;成长后,取名为玉环;到了入宫修道,号曰太真。但在宫中,她却被呼唤为玉奴和阿蛮。唐诗人郑隅在《津阳门》长诗中说: “三郎紫笛弄烟月,怨如别鹤呼羁雌;玉奴琵琶龙女拨,倚歌促泪声娇悲。”这个三郎指唐玄宗,玉奴就是杨贵妃。奴,本是女子的卑称,但在当时的宫廷内,却含有爱称的意思。这个玉奴,就是玉娘的变称。至于称呼叫阿蛮,就更说明杨贵妃是广西人的问题了。两广,古称蛮夷之地。西汉南越王赵佗,据有两广,他写信给汉文帝,就自称“蛮夷大长”。唐代光化中尚书左丞狄归昌在《题马嵬驿》一诗中说:“马嵬烟柳正依依,重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就是明确地把杨贵妃称为阿蛮的。当时唐明皇宫中除了杨贵妃之外,还有一个宫女叫谢阿蛮。因为她是广东新丰县人,所以也叫阿蛮。唐明皇帝为了讨好这两个阿蛮,还在宫禁戏称自己为阿瞒,以表示谐音名字的亲昵。

我国晚清大词人临桂的况周颐,在他的《蕙风簃二笔》一书中,对这个问题也作过了明确的论证。他在援引《鹤林玉露》所载上述狄归昌的诗以后,肯定地说:“玉环一名阿蛮,可谓粤产佐证。北人概称南省曰蛮也。”接着况周颐又援引了《永乐大典》所载的许子真碑记,最后他下结论说:“许子真与妃同时所记,得诸咫闻,必无舛误,而妃为粤产无疑矣!”人们称杨贵妃为阿蛮,显然是因为她来自南方。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便是。东晋范晔的`《南蛮志》有过说明。在唐代也有好几个诗人写过广西是南蛮的诗,如宋之问的《过蛮洞》,刘禹锡的《蛮子歌》,以及项斯的《蛮家》等等。当然,这是大汉族主义对少数民族和僻远边民的辱称,但人们之称杨贵妃为阿蛮则与此不同,因她曾被唐明皇所宠遇,阿蛮之名又是首先从宫里叫开去的,所以辱称也就变成了爱称。

从上面所列诸多资料来看,说杨贵妃出生广西容县是有充分的事实根据的。可是光绪二十三年本《容县志》以易绍惠、王永贞等人为首的编纂者,在记载许子真碑记的同时,又在附录后对杨妃生于容县说加按语道:“其荒诞似不足深辨。”并说“题咏流传、渐成故实;作庙立祠,其惑滋甚”,这是唐许子真碑记、于元代见诸典籍,杨妃生于容县的事实为人所公认后,历时五百五十余年,又一次被人斥为荒诞。但是斥之者举不出任何荒诞之处,只含糊其词说“似不足深辨。”他们不敢碰到许子真的《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也不敢涉及历代史章典籍的记载。只死抱住《杨贵妃外传》不放,说“妃生于蜀”,并振振有词认为《杨贵妃外传》的作者乐史是“唐史官”应该没有错。对此,容县清举人刘荆山(也作京山、耕山)曾经有过评论:“其人(指上述作按语者)除帖括(应考科举的八股程式)外即不知有学问,于彭(清)、王(维新)诗乃不知所云!”意谓写上述按语的人学识谫陋,连彭清的《云凌斑竹》和王维新的《梳妆台》两诗也没有读懂,以为彭、王也认为杨贵妃生于容县之说无稽、可疑,所以就发出了“其荒诞似不足深辨”、“为惑滋甚”等论调。刘荆山与编纂《容县志》诸人同代而较年轻,熟知其人及编写情况,他的话是足够说明上述按语的来由的。彭清的诗有“定将遗迹说杨家,以事朦胧莫可考”两句,县志撰人以为是说杨妃生于容县是无稽之谈,他们没有理会诗题是“云凌斑竹”,句中的“遗迹”即指此。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探究杨玉环是谁的妃子

2.杨玉环在哪被刺死

3.精选描写杨玉环的古诗

4.杨玉环轶事典故

5.梅妃为争宠写诗讥讽杨玉环

6.唐明皇与杨玉环之间的趣事精选

7.扮演杨玉环的明星

8.杨玉环生平介绍

9.古代美女杨玉环美容秘术

上一篇:sap调研提纲mm模块下一篇:描绘菊花的写景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