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4-08-01

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精选10篇)

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篇

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黄草小学 熊广平

【内容摘要】:作为小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从学生自主探究、“突破”教材中的常规实验、勇于质疑和探究实验等方面着手抓起,从而实现卓越课堂的实效。

【关键词】:论在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中 如何培养 创新能力

要实现卓越课堂的成效,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教师和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教育改革的瓶颈。小学科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则是探究活动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请让我从以下几方面谈点体会。

一、卓越课堂需要创设条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而在科学实验课中,很多老师在实验前把观察的现象和实验的步骤都设计好了,包括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都想好了,在不出“任何差错”的情况下,学生照着这些步骤操作,实验都能“成功”。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么做?想得不多。教师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只满足于让学生得到实验的结果,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创新能力。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课的卓越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如教学六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地表的变化》一课时,要求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一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教师最好要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制定计划和准备实验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做课外辅导员,学生有问题可及时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同学们情绪高涨、自主探究,展示自己小组设计的实验,如增加了酸对岩石的腐蚀作用(强酸由教师提供、石块由学生准备)和冰雹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橡皮泥模拟山脉、玻璃球模拟冰雹)等实验,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实验设计和操作,个个都有成就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设计实验中使他们亲身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二、卓越课堂需要鼓励学生,“突破”教材中的传统常规实验

湘教版科学教材中的实验,有的易操作且现象明显,而有些实验现象不明显。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书中的常规实验,设计新的更合理的实验。

譬如,我在教学湘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三课《火山》一课时,课本中模拟的火山喷发实验的材料是干苏打和醋,原理是酸碱中和反应,现象是有泡沫从瓶口溢出,但不能说明火山喷发的原理,而火山喷发的原理(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我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模拟火山和火山瞬间喷发现象的办法,模拟滚烫的岩浆顺着火山口喷发出来,话还没说完,有的同学提出用啤酒模拟,使劲摇晃后,啤酒会喷出来,“老师我觉得可以用可乐来模拟,可乐是红色的,岩浆也是红色的,瓶口模拟火山口,用力摇晃模拟地球内部力量,当使劲摇晃后,突然拧开瓶盖,可乐就会喷出来”。大家对此比较赞同。于是我们购买了瓶装的可口可乐(250ml)充气饮料,成功地模拟了火山喷发的情形,也使学生理解了火山喷发的原理,加深了印象。还有的同学提出了用番茄酱模拟地球内部的岩浆,用土豆泥来模拟地壳,这也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实效性的作用。

三、卓越课堂还需要打开思路,让学生勇于质疑

非常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质疑的引导下,通过创新思维而最终实现的。实践证明,科学需要质疑,没有质疑就不会发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打消怕提问、怕他人嘲笑的心理疑虑,鼓励其大胆地问,毫无顾虑地问。而且教师还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重视和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的念头,使学生敢于质疑,正确质疑。

有如我在教学湘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第五课《走进矿产》一课时,当讲到条痕的颜色才是矿物的真正的颜色时有个学生提出来:老师,我发现在实验操作中每个人用的力都不一样,有大有小,用力大则条痕颜色深,用力小则条痕颜色浅,那到底深色的条痕颜色是矿物的颜色还是浅色的条痕是矿物的颜色呢?质疑问难是小学生的天性,说明该学生用心实验也用心观察了,而我们做老师的对于孩子提出的疑难问题决不能搪塞,而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对课上无法回答的问题课下请学生去图书室查阅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岩石考察的资料,尽力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是打造卓越课堂的实质所在。

四、卓越课堂仍需要探究实验,不必让学生追求“完美”性

诚如,我在对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时。其主要有七个要素构成: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探究实验都要包含这七个要素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里对科学探究的要求是:“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由此可见,一节探究课可以是完整的探究形式,也可以是适合科学探究的部分内容及部分要素。如果为追求课型的完整性而“挤压”或“架空”它们,将会使探究思想和探究过程流于形式。所以,对于不同的探究实验,如“大探究”(完整探究)、“小探究”(部分探究),探究过程应有所侧重,充分体现卓越课堂的价值。

还如,我在教学湘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身边的植物》一课中,教学小苗的诞生时,种子的萌发需要一个过程,一节探究实验课是远远不够的,就可以分组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让每个学生都知道,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可按理论要求做了,部分同学的种子却没有萌发,分析原因可能是浇水的量太多了,也可能是种子本身的原因。实验虽然失败了,探究过程并不“完美”,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收获的本文世纪论文网()提供知识和发现的问题要远远大于实验结果的价值,完全契入卓越课堂中的核心。

总而言之,无论是什么样的版本教材,作为小学科学学科,既是一门启动学生大脑、双手、眼睛和嘴巴的学科,又是一种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卓越课堂的核心价值得以淋漓尽致体现的学科。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积极动手和动脑的习惯、乐于科学探究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卓越课堂的可塑性和实效性。

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2篇

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新课程改革。本人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意识。而要真正实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培育好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

本文主要通过在小学科学课实验中不同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为主体”的目标,并从“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大胆探索”、“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三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实验教学 新课程改革 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策略

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变革,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学科特点而言,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成为21世纪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当改变以往旧的教育观,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遵循“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了几十年,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是由教师支配的,教师让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讨论……等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预先定好、划好的,学生只能在框子里打转,任何人也不敢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活动的时间很少。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条目和知识灌输等教学目标上,忽视了学生能力、态度、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要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变革长期来旧的教学模式。下面以青岛版教材科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磁铁》为例来分析3种不同的教学案例。

《有趣的磁铁》这一课的认知目标之一是:知道磁铁的4个性质。不同的教法都能不同程度地达到认知目标的要求,但对于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来说,不同教法达到的效果却大不相同。

教学案例一: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磁铁的4个特性:磁铁能吸铁;磁铁的两极磁性最强;磁铁的同性极相斥,异性极相吸;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然后让学生熟记这4个特性。在这个教学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教师根据教材把知识灌输给了学生。这种教法的特点是重结论、轻过程,只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

教学案例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模仿演示过程。学生在模仿操作之后得出结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观众”变成了“演员”,教师带着学生一起通过操作达到了认知目标。这种教法是学生跟着老师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了模仿能力和部分思维能力,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发挥。

教学案例三:教师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现磁铁的奥秘,看哪一位同学发现得最多”。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索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以上三种不同的教学案例,是在不同的教育思想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教学案例一中教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案例二中学生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参与学习活动,教师“扶”得太多,“放”得太少,课堂上虽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但重模仿轻创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教学案例三的优势在于重一个“导”字,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践,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科学规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因此,我国把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本人认为,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就应当从基础抓起,从小学教育抓起,要把课堂当作实现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场所,要重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学青岛版教材《水变咸了》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盐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我不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油、白糖、面粉、粉笔末、小苏打小石子或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兴趣高昂,人人参与。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证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就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导”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彻底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条做法。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不倒翁》这一课时,本课要求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从而形成了“上重下轻的物体比较稳”这一概念。教学前,我把教材稍作调整,先学习制作一个不倒翁,然后再一起玩,一起研究不倒翁。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可以更直观,更有说服力。又例如,我在教《有趣的磁铁》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玩’磁铁,并让学生演示发现磁铁特性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实验的趣味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更主动学习,更乐于探索,更大胆创新。

(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因此,我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一节课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科学课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总之,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努力和配合。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时期的育人观,要更新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自行探索、求取新知的创新精神。

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创新,重要性,教育弊端,方法

一、音乐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通过倾听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通过表演的方式向人们展现音乐的美丽, 通过演唱的方式让人们感知音乐的优雅, 所以音乐教育所重视的是一种极富艺术感染的审美观点的传授另外音乐对于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散也有着增强作用, 在优雅的音乐环境下学生能够通过增加对音乐的感知力提升对外界事物认知的敏感性, 这种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在创造力的培养上是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的对于一个人来说, 创造能力培养的最佳年龄时段就在中学时期, 对于这一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来说, 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身体的接触以及一些很直观的操作进行的, 以此为基础的语言、动作、以及想象和思维才会发生这些内容也是构成青少年时期创造能力的基础条件而对于初中的音乐教学, 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如何通过音乐教学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目的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实践的主体,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自主学习、勇于质疑并自我提升, 通过这种激励的方式建立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就是这一阶段下音乐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当前中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弊端

1、教师素质薄弱, 教学组织形式流于形式

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学生素质的高低, 由于大多数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不够全面, 在教学中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去选用教学所需要的内容, 所传授的知识大都建立在陈旧的知识基础之上, 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匮乏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以及竞争意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的言谈举止, 行为规范, 思想活动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及锻炼, 导致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缺乏创新意识及竞争意识, 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

3、没能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世界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密切联系, 都建立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实行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 不等于就可以降低对学生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 那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 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4、创新课缺乏音乐性

有些创新课脱离了音乐艺术的特点, 打着音乐的旗号上成美术课或手工课。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听一遍录音就让他们进行想象画, 使学生的想象脱离了音乐情境而作漫无边际的幻想, 把音乐之美置于创新之外, 使创新成为一种虚设形式。

三、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要树立自信, 肯定创新

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 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赞许。但在创作时, 他们又都觉得音乐艺术是那样的高高在上, 神秘莫测, 这就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尝试成功的滋味,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学生对于音乐形象的描述, 可能会出现扩大、缩小、重组甚至变形的现象。

2、音乐教师观念的创新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构筑一个把教学过程当作发现知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过程地新的教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时, 首先不可忽视的是教师的创造性。创造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教学模式, 大胆探索,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3、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

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主选择的学习条件, 自我实践的创作机会, 自我表现的创新舞台,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想。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其创造思维的闪光点, 加以科学的指导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学习的不仅是乐器的演奏技能, 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了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

4、淡化教学目标,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 方才可以得益”。对学生来说, 音乐首先是生活而不是学科, 让音乐充满生活, 让生活充满快乐, 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愿望, 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愿望。这恰恰是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此,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逐步培养对音乐的感情, 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当然, 兴趣和爱好的培养不是指一般性的接触, 而是通过正确的音乐教育逐步建立起对高雅、健康的兴趣和爱好, 这其中必然包含着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 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 才能创新。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 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 如周杰伦的《菊花台》, 周华健的《朋友》等, 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 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5、教学渠道多样化

为了创新, 音乐教师应注重生动活泼,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不拘一格地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种渠道进行构思, 力求达到教育的多样性、实效性和深刻性。音乐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自我封闭的活动, 不应当只局限于课堂, 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 局限于教师的指导与布置的圈子里。除了正常的上课之外, 教师应当多让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 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充分锻炼。例如, 在国庆节、元旦汇演, 五四青年节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 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尽情想象, 充分创新, 编排出独唱、合唱、独舞、群舞等多种形式的节目, 在排练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创造的潜能, 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之,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无拘无束,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 使他们在音乐的天地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为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是教育人、培养人, 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 使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到愉悦, 乐趣, 从音乐中得到启迪, 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方明.“新课标”音乐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5 (5) .

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4篇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

好奇心是人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探索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在教学中,兴趣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学生有了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与思考,特别表现在疑难问题上有强烈的兴趣,能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倍加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用讲生动、形象的故事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再比如用实物、模型、教具、录音、录像、幻灯和现代技术手段来创设特定的情感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出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产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心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五彩池》时,我先给学生播放绚丽斑斓的五彩池的录像,把学生带入“神奇美妙的五彩池”中感受绚丽斑斓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想探索神奇的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的求知欲。这样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乐于探究的积极心态去学习,就能激发出学生探索创新的兴趣来。

二、创设情境,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从问问题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多疑多问,还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肯定学生在思维中积极的一面。我们要正确的启发和诱导学生思考,并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对标题、重点语句、重要内容、标点的运用等进行质疑。我一般从课题开始引入,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有什么问题。”这样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问题问得好,又要让学生回答得好,使学生既能提得出问题,也能钻研、探究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一切的,也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就像一种可以活化知识的酶,不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深化,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的插图、文章的细节引导学生想象,也可以利用课文情节进行拓展,还可以对故事结局进行推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思维的天空中放飞自己的想象,然后教师再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让学生的想象科学合理。如教学《春天来了》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图,了解大概内容,接着拓宽学生思路,提问“从哪儿看出是春天来了,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花儿是春天开的”……这样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但学生把各种季节见过的花儿都说了出来,然后我再及时的点拨学生,插入四季之分,并且重点提了开在四季的一些典型的花,这样,学生不仅能主动开动脑筋想象,还能合理地说出具体、连贯的内容来。只有激发学生多思多想才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解放头脑,鼓励学生多去思考、做、看、说,多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发展,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习、创新。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课堂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对于画面感强的课文,我就让学生边读读,边画画;如果是音律感强的诗歌,我就教学生唱唱背背;或者是碰上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性强的课文,我就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有时用问答式教学,有时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相结合,有时采取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增加学生创新实践的机会……总之,让学生在读、听、说、画、唱、演的不同方式中,不仅仅是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体会,还加强了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5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很强,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正确的引导。物理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要加强实验教学,应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增强教师自我的创新意识,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学习习近平面镜成像时,可采用探索性的分组实验,由学生提出问题,要探究些什么内容,怎样设计实验,选择恰当的仪器而且就地取材学生自己准备:用平面镜还是用玻璃板好呢?像的位置怎样确定,有的用一张白纸,有的画好了格子,有的用坐标纸。怎样保证镜子垂直,学生也想了很多办法五花八门的,真有趣。学生探究出来,探究实验记录表格也由学生自己根据需要设计。这样老师只是参与者、合作伙伴,学生的热情很高,兴趣很浓。

二、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创新思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即定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同时在做实验时善于发现问题,凭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并进行思考、分析讨论,大胆怀疑。如做电学实验时,串联电路两个灯泡的规格都是“3.8V”但实验时为什么会出现一亮一暗?两灯两端电压是不是相等呢?学生思考讨论,反复实验发现有盏灯接触不良,导致电阻增大,从而解决了问题。我一直要求学生除作完规定的实验外可创造性的玩一玩,如做题的过程中发现短路难于理解,通过做实验解决了问题,先把电路串联好,灯正常发光,用导线在一灯的两端一搭,灯不亮了,而另一盏灯更亮,很直观形象,短路的问题也理解了,学生很有成就感。我说电路哪处断开,哪两端电压就接近电源电压,学生开始不相信,通过实验发现:果然是这样的,心服口服。

三、创设实验问题,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的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因此在初二进行了噪声污染的调查,初三进行空气污染、水污染的调查,通过上图书馆查资料,网上查找资料,或实地调查、测量、观察。走亲访友,写出调查报告,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因而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同时培养了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开辟了创新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进行了学生撰写小论文的评比活动、物理科学知多少的演讲比赛,游戏式物理课,物理应用知识竞赛等多种活动,也参观了水厂和请专家进行了物理知识讲座等。因而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很浓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四、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得以升华。

积极一点,你就领先一步,领先一步,你就领先了一个时代。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在物理实验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研究学生分组实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积极讨论,发现问题,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

2、注意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积极主动参与老师的实验,与同学上台操作表演,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成就感。

3、做好课外小实验。积极参与各项物理活动,碰到问题善于通过实验来解决,充分利用身边的实验材料。

4、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最好准备一个物理常识记录本,养成随时留心观察的好习惯。随时有心得有灵感,马上记录下来。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物理实验教学,不但要达到教材对每一个实验提出的实验目的,进行常规的验证性的实验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保护创新的火种。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6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今的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从在观察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的心态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紧密相关、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作 者:张明侠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王岗镇中心学校,安徽阜阳,2360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421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7篇

摘 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与重点,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人的教育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等的形成影响极为深远,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学教育阶段开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创新的今天,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其教学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以人为本;想象力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这样说:”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一生最重要的时期„„所以,儿童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 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想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需要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贯彻”以人为本” 的方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问题意识的培养入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即把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完善和提升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视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就是要在对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儿童是哲学家,他们是真理的热爱者,疑问丛生一个接一个就像连珠炮。其中有异常宝贵的东西在闪耀,有无数神秘的萌芽。然而,这些却被麻痹的、平庸的、愚蠢的大人即教师所践踏、压抑。”②儿童有他自己的言语情境和独特视角,关注儿童的发展首先就应尊重儿童、走近儿童、倾听儿童自己的声音。只有基于人格上的平等,才能展开有效的对话。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在强烈好奇心驱使下,学生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努力创新。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不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新课前教师应先把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以竞赛之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开展 “比一比,赛一赛”,限时抢答等活动,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在思维方式层面上的解释是,”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一种敏感, 产生这种敏感的动因是人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③而也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意识,才产生了创新。在教育层面,”问题意识”是”表现为孩子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应实事求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很强,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等特点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多用激励的手法,多创设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自主求知, 在成就感和对知识的满足感中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全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应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才能够使得学生们敢于提问, 敢于尝试解决问题。允许学生犯错误,促进师生的平等良好互动,鼓励,让学生们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

四、延伸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具体有来说,有以下几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一是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教师可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的让插图动起来。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二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激发想象。低年级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人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三是抓住文中空白,丰富想象。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

五、充分利用语言学科特点,挖掘学生创新潜力

语文学科具有四大特点:工具性、形象性、丰富性。⑤语文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人们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各科知识点的表述都离不开语文,而这一切都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为创新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丰厚扎实的基础之上;语文学科的形象性,对开发人的左右大脑,使左右脑协调运转,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极为有利;语文学科的丰富性,表现在对同一对象的表述,根据其表达需要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这种多维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语文情文并茂,形象生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每篇文章美的地方和打动人的内容来激起孩子们创新的愿望。结束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新,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就去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同时小学语文教育又是教育的基础性环节,在诸多的学科里面起到中枢神经作用,也决定了孩子们将来的兴趣所向与人格走向。因此创新小学语文教育不能敷衍了之,须我辈殚精竭虑研究以提高。参考文献:

①任代文.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d].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3(p346).

②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d].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p179).

③周祯祥.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④石艳英.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m].华章,2009年

⑤殷高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m].科技资讯,2006年第7期

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8篇

首先, 教师要树立起现代的教育创新观念, 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 坚持以改革、创新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 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因此, 尽快从封闭、僵化、落后的应试教育思想中走出来, 而代之以活泼的、多样的、开放的以创新为目的创新教育思想, 就成为教师自身必须先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目的, 只注重传递知识量的多少, 忽视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而现代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 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价值追求的。所以, 教师在多大程度上能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是否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教师要转变观念, 一方面需加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 要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教训, 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始终贴近社会实际的需要和学生智能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 教师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和知识更新, 用最新的教育思想和知识信息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语文教学来说, 就要打破过去那种死啃书本, 固守一隅, 脱离实际的封闭状态, 树立起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构成的大语文教学观, 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造性的服务于社会的大局来认识和对待语文学科的建设和实践, 以一种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积极心态去从事语文工作, 真正确立以是否具备了创造能力为标准的新的教学质量观和效益观, 而不是单纯以书面考试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所以, 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独立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而不是只使他们认识一些字词, 知道一些作品而已。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语文教师首先要增强自我的创新意识。

其次, 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创新性的教学, 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实际能力。教师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在课堂, 因而搞好课堂教学改革, 进行极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极关键的意义。课堂教学是否成功, 教前备课极为重要。教师的备课应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掌握其精神, 设计实施方案, 而不应事无巨细, 将一切问题都预设好答案, 然后照搬给学生。语文是一门知识性、文学性很强的学科, 对一篇课文的主题、结构、人物等方面的理解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所以教师的教案中应留有诸多“意义空白”, 以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填充和完善, 使知识的传授真正成为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而不是已有材料从纸上到黑板上的简单转移。这就是说, 语文教师的备课要贯穿立意出奇的思想, 力求鲜活生动, 不落窠臼,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只有准备得好, 才能实践得好。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增强其创新意识, 就需要在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等方面锐意开拓, 不拘一格,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 提高其创新能力。具体来说, 应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 要发扬民主精神, 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 允许和鼓励他们充分地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对于富有创见的想法和言语要及时地发现和积极地肯定, 语言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实践性和差异性, 对于学生的不同认识和看法, 语文老师应正确对待, 以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即使学生的意见有着明显的错误或缺点, 也不要轻意地完全予以否定, 而应该给予正确的指导, 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讨和评判, 例如在一次讲课时, 老师问同学们“雪化以后变成什么”, 大部分同学都回答变成水, 而有个同学则说“变成了春天”。这样的回答无疑是极有创意的。如果能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则必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的热情, 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如果因为这样的回答不合乎标准答案而加以否定, 甚至予以嘲笑或斥责, 则势必将伤害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使他们只成为被动的、死板的接受者, 失去创造的能力。

第二, 要鼓励学生们勇于质疑, 善于质疑, 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求的良好习惯。勇于质疑, 就是要具有怀疑一切的大胆精神,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敢于向书本挑战, 向老师挑战, 向一切权威挑战, 而不是盲目地、被动地去接受。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它的文学性和实践性决定着它不可能像数学一样有着固定的答案和精确的计算, 而是包含着诸多的含糊性和引申空间, 最需要学生们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而不是墨守已有的成规, 以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有个故事说:一个学生对鲁迅《秋夜》一文“我家后园有两棵树, 一棵是枣树, 另一棵还是枣树”的话有疑问, 去问老师, 老师只说这是“名言”, 却不加解释, 于是这个学生作文时就仿照写道:“我有两个姐姐, 一个是女的, 另一个还是女的。”老师批语道:“废话!”结果弄得这个学生很糊涂, 却不敢再去问老师了。所以对于学生的大胆质疑, 教师一定要予以解释、评价, 切不可含糊其词, 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挫伤学生的勇气和信心。

善于质疑, 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 要鼓励学生勤学好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在阅读和听讲中让同学们开动脑筋, 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久而久之, 则会使学生养成思考提问的良好习惯, 也培养和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眼光和胆量, 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开拓进取。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指出:“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 这就是重要的条件之一, 它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此, 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质疑勇气和能力的培养和保护, 这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

第三, 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质疑, 善于质疑, 教师首先要会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提出有一定可行性的问题, 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去自己推理、判断、感受和领悟, 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学习过程本质上是思维运动的过程, 所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着他们创新能力的增强和提高。人的思维模式具有多样性, 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使学生面对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途径去考虑解决办法, 大胆地去假设, 小心去求证, 而不是停留在某一点上, 缺乏变通性和流畅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是要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 打破常规, 向一般认为不可能或无人涉及的领域开拓。思维定势的存在虽然也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知识, 但对于创新来说, 则往往会造成一定的障碍, 所以在利用思维定势的优点和克服其缺点方面, 教师必须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

第四, 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 教学手段的新颖直观, 以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提高参与水平。学生是思想极活跃、可塑性极强的, 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适时地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则将极大地促进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讨论是极好的方法之一。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和兴趣, 在激烈的讨论中, 通过思想的交流, 激情的碰撞, 既能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又能激发灵感, 随时产生新颖的观点、思想的火花, 同时讨论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 使他们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其竞争意识、表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语文教学中, 对于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 还可以采用戏剧表演的方法, 组织学生排演课本短剧, 让学生在实际表演中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表现自我感受, 既寓教于乐, 又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另外, 利用录音、电视、摄像等现代电教手段,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拓展其思路, 开阔视野等都有极大的效益。

最后,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还必须使语文教学走出课堂, 走出校园, 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实际中去理解、去感受、去创造,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也是不断创新的根源, 语文教学应该密切联系现实生活, 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会课文的生动形象和准确精炼, 这比教师单纯在课堂上用语言讲授要有效的多, 也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 一个低能的教师混淆真理, 一个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只有积极开拓不断进取, 善于把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智能, 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所以,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 也是推进教育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基本内容, 结合其学科特点,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岳淑丽, 范文贵.从角色职责走向专业素质——教师心理咨询素质探析[J].教学与管理, 2008, (36) .

[2]张晓明, 杨黎.厌学青少年视听整合功能分析及对心理咨询的指导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2) .

[3]张国霖.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从《学会生存》到《教育——财富蕴藏其中》[J].当代教育科学, 2003, (12) .

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受指责和抨击最多的一门学科。很多业内人士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质量深表怀疑的同时,却又难以指明语文教改切实可行的新方向;教育界人士对传统语文教学也贬多褒少,大加挞伐,认为传统的语文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于是,语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甚至一些语文教育者也跟着鼓噪。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且在有意无意中把培养“听”的能力放到了首位,而把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技能“看”不经意地丢掉了。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听”在语文教学中缺乏创新的原因

语文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以说是学习中花费精力最多的一门学科,但其效果却始终令人尴尬。中国至今才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且还是一个没有真正接受过正统、连贯的学校教育的文学爱好者,这为何呢?鲁迅把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做了这样的概括:“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又缘何呢?我想其主要原因可能如下:

1. 生理器官感受。人的五官中:嘴,能吃饭,会说话,但是不知道时只能够“哑巴”,没啥吃时只好垂涎;再者是鼻子,一刻不息地工作着,万一有怪味袭来时,还可以一掩而让嘴代劳一会儿;最可怜的就数耳朵了,偏守边陲,白天黑夜不停地倾听着,更可悲的是自己没有任何自由选择的权利,悦耳的、刺耳的,它一股脑儿都得听,万不得已时塞住,可脑子又嗡嗡作响;只有这眼睛长得高,高瞻远瞩,睁闭自由,感受得最多。故可以这样评定,眼睛就像五官中的主子,耳朵就像奴隶。中国人之所以奴隶心态严重,我想可能就是耳朵的作用发挥太多了吧。

2. 历史文化溯源。过去,大臣遇了皇帝,下级遇到上级,往往是低着眉、曲着腿、弯着腰、颤着嘴,唯独耳朵原本地竖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立稳脚跟,受人怜爱。就连一些长了耳朵的字儿,也能受人称赞:如“聖人”的“聖”、“聪明”的“聪”。耳朵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其作用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听话”成了束缚中国人的道德准则和救命稻草。然而由于只顾听而带来的悲剧也很多:如“风声鹤唳”着实让苻坚逃得狼狈不堪,“四面楚歌”也确实让项羽死得失落悲观,“掩耳盗铃”愚蠢得更是让人难以明言。“听话” 可能是专制时代统治者束缚人民的有效工具,要消除这种文化沉淀带来的缺陷,就要靠人的觉醒和科技的进步。西方有个愚人节,可能就是为消除这种文化痼疾而开的一个处方吧。

3.人性本质探究。惰性是人类的共性。由于受光线和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户,要看清很难;而听在光线和空间上要求不多,只要躺在床上,或跪在地上,不需劳神费思就可以听得见。因此人大都喜欢去听,而懒得去看。就是喜欢旅游的一些人,也往往忽视自己的眼睛,只关注一些道听途说而已。

鉴于上述原因,传统语文教学长此以往让“听”的技能培养一统天下,以致让学生的“说、读、写”技能弱化,应有的语文素养得不到提升、发展,一旦走出校门、走上社会,“读”资料抓不住要点,有想法、有作为既“说”不清楚,又“写”不明白,能力欠缺,遭人唾弃,也给语文教学引来非议。

二、“看”更有利于思维的创新

1.“看”获取的信息丰富、全面。据研究,人获取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以上来自眼睛。

2.“看”获取的信息直接、形象。俗语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里的“实”就是直接、形象之意。眼看到的一般不需过多地分析、推理,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真实、有用的信息。

3.“看”获取的信息新颖、独特。听只能听到别人言传的或知道的,而看则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出的。 “观察,观察,再观察”,这是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罗丹说:“不是世上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4.“看”与思维紧密相关。俗语有“闭目养神”,因为思维只有“闭目”时才有条件停止,得以休息;而“睁眼”时思维是很难停止和休息的。事实发现,就连人在做梦时,眼珠都在转动。这就充分表明,思维活动是离不开眼睛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如何“看”呢?

三、“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1.让文字视觉化。中国文字基本上起源于图画。因此我们在认知汉字、阅读文章时完全有条件将其图画化、视觉化,而且这样认知的效率极高。“一目十行”就是对这种方法的一种运用。

2.让情感视觉化。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人的记忆深处,眼睛获取的鲜明形象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其他感官获得的信息则容易被淡化和遗忘。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习惯用直观形象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直观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情感,是最容易让人理解且难忘的。

3.让思想视觉化。让思想视觉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演绎成故事。用寓言故事来表达思想是最形象,也是最有效的。如用“拔苗助长”来表达急于求成的后果远比“欲速则不达”形象深刻得多;用“刻舟求剑”来说明死搬教条要比“尽信书不如无书”浅显易懂得多。总之,无论多么艰涩、深刻的道理,只要找一个恰当的寓言故事,就能让人容易接受。如果能戏剧化地表演出来,那样的效果就更好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首先培养好“看”的技能和功力,再进行听、说、读、写等技能的综合训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只有先“看”了,才可以自由充分地发挥出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鲁迅.朝花夕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0篇

献县高官乡高官中心校解平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呼唤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学生创新能

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营造民主教学环境。

二、抓住‘闪光点’,帮助学生成功。

三、“启发式”教学激发质疑欲望。

四、巧设问题情景,发展求异思维。

五、启发想象。

六、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改变观念、创新教育、求异思维、创新能力、想象、发展潜能

新世纪需要创新人才,一位美国的大学校长认为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没有一流人才的国家,只能停留在“随波逐流”的行列,而永远没有机会“乘风破浪”。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新世纪的教育要求现在的教师用过去的知识教现代的学生造就未来的人才。教师的职责不能只停留在使学生“知之”的水平上,而应上升到“好之”、“乐之”的层次上来。我们要赋予学生发展的潜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的创新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下面,我就自己具体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微笑教学,以情激情,以情激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关心、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位学生,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在学习上为其师,在生活上为其友,把真诚和智慧全部奉献给学生,让学生亲近你、信任你、甚至关心你。建立了这种亲切师生关系,学生就愿意学、愿意问。这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住“闪光点”,帮助学生成功,激发求知欲望

成功感是学生学习上取得进步、成就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情绪。获取承认,取得成功是每个学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的欢乐会成为其进步学习的有效诱因。为此,我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我常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你的见解真独特!”等加以激励。想方设法捕捉住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争取更大的成功。

三、在改进进教法中,激发质疑欲望,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教学中存在这种情况,教师把“听话”学生作为最有价值的道德标准,往往对学生“乱插嘴”或“接下茬”现象持否定态度,并对这样的学生很反感,而事实上这些学生表现出“越轨”时,教师采取种种措施制止这种现象,殊不知,长期这样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种教学环境,怎么会有学生质疑呢?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传统教学为创新式教学。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启发式,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设疑解疑,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学《黄河象》时,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然后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自己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有的说因水灾形成的;有的说因地震形成的„„遇到这种情况,我没有否定他们的观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能不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敢于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1)巧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对知识的“饥饿感”。

巧设问题情景,使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活动等能使学生产生惊讶和疑问,从而使学生渴望从事学习活动,进一步探究问题的答案。成功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这种感觉能使产生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多渠道进修,大量阅读,拓展知识结构,不断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备课要做到备教材和备学生的和谐统一,设计问题要少而精且巧妙,小到对课题、词句的质疑,大到对主题的质疑,让学生产生探究愿望并付诸实施,激活学生对知识的“饥饿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思维活起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现行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记笔记,提问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忘笔记,这种学习习惯,凝固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呆滞,缺乏灵活性,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经常引导学生对某些观点、理论等问题进行争辩,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既有求同思维,又要有求异思维,使学生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计划落空了,事情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学生们热烈讨论,各抒已见,我并及时给予了鼓励。我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途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有效地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对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为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例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我引导想象,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们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很快就编出了好几个故事结尾。大多数学生都想象小羊急中生智,提出种种逃脱的办法,没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打死;也有的学生设想小羊太善良,跪在地上求饶,结果被吃掉。总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的脑子里诞生了。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相机点评、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训练和发展他们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积极开展课内外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1)课内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辩论、智力竞赛、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例如在《孔融让梨》一文的教学中,我在课堂上出示了一幅漫画,题目是“孔融让梨”,让学生联系现实,说说当今社会需不需要谦让精神,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短短几分钟,各小组各抒已见,精彩的发言洋溢着创新的火花,有这样好的起点,何愁学生创新能力不提高呢?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跃学生思想。我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朗诵比赛、写字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等,每次都评出优胜者并给予奖励,这类活动不仅使学生拓宽了思路、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实在是一举多得。

上一篇:九年级上语文词语解释下一篇:杭州野生动物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