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期末教学反思

2024-06-19

教师期末教学反思(精选8篇)

教师期末教学反思 第1篇

时间飞逝,很快一学期就过去了。回顾这这一学期,可谓是酸甜苦辣,一应俱全。在师傅和其他老师们的关爱下,我逐渐适应了京山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熟悉了学生与课堂,在教育教学中我一路走来,在成长中变得成熟、坚毅!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师被社会所赋予的期望值很高。来到京山小学,让我意识到了肩头所承担的重任。来自教学的压力,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压力,都使我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情况的生疏,使我总是不能很好的处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往往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陷入束手无策的窘境。但还好有校长、师傅、教师的“传、帮、带”,让我不那么迷茫,加速了我的成长。

还记得我走上讲台上的第一课,几乎没有时间准备。虽然强调只是随堂听,我还是很紧张。我上的是复习四,几乎是按照教参上的程序,没有加入其余内容,并且教态很不自然。课后,听课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导我,告诉我课堂上内容过于疏松,重难点突出不够,指导方法不到位和内容过渡得没有衔接……虽然只是简单几点,但我明白这是因为我经验的缺乏以及备课不细致。而这些问题,在不断的课堂实践中,多上和多反思,得到了一定的成效。学校鼓励老师走进课堂,使我有很多的机会听课,也让我有机会被别人“评”。即使是在听别人评课的过程中,我也有种恍然大悟、思路大开的感觉。

教学中,我先教完教材,再采用童谣教学,童谣的词句简短,结构简单,想像丰富,而且富有韵律和节奏,能够让学生体会识字的乐趣,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使学生对这种活动的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为他们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足和需要反思的地方:

1、课堂上给学生自主活动时间过多,有时候一节课的内容没有完成。

2、对困难生的关注不够,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学习上就有点困难了,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

每当老师讲课他们便也讲个不停,搞得一个课堂乱七八糟,课堂效率极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应首先整顿纪律,耐心的教育他们,给他们讲学习的重要性,要求他们一定要专心听讲,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不要只知道玩耍,或者以奖品,向其他同学学习的方式激励他们。经过教育和刺激他们的自尊心,让学生能专心听讲,管不住自己,我便采取点名提醒的方式。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多向师傅和其他老师请教,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寻求出更好的教学方法。以真挚的爱,真诚的心,以及有个性的课堂教学风格吸引学生,打动家长。不断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师期末教学反思 第2篇

一、在营造和谐合作的教师团队方面

服从学校各级领导的工作安排,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会议和各种集体活动,积极参加听课活动,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并在科组评课过程中向同事提出宝贵的教学意见,能够参与办公室有关数学题型及教学心得的讨论,热心解答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自己也能够虚心地向各位同事请教。本学期参加“小学数学说课比赛”获得二等奖,虽然参赛期间我爸爸在医院,我需要来回跑,感觉很累,不过只要学校需要我我是毫无怨言的,把学校的利益摆在首位。

二、对学校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

1、根据自己所任的学科,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合理地分析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准学期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比较到位,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培优补差等措施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并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

2、抓紧备课关,备课虽然使用电子版,我还是经常翻阅《课标》,参考特级教师教案,结合自己学生的学习习惯,重点突出,体现特点,落实目标,渗透理念,教学环节清晰合理,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有的放矢。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严格执行南海区小学数学课堂标准,根据学校的要求设置合理的测评题目,布置合理的数学作业。测评和作业的反馈功能除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之外,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过程评价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因此,我校教务处时常对学校老师的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做得较好的及时进行评价,对于做得相对不够妥善的地方进行沟通与指导。

4、按时按质完成各科教学任务,认真及时地批改学生的作业,出现错误的能够要求学生及时进行改正并进行二次批改,如果还是出现错误的必须进行个别辅导,做到基础知识全部过关。

三、抓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方面

1、做到课前准备统一要求,每节课前都要认真检查做好评分后才开始上课,一直的坚持使全级上数学课都可以做到快、静、齐。

2、少评判、多鼓励,培养学生“敢说”而且“大声说”。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就有不同的性格的孩子。有的外向、有的内向;有的胆子大,有的胆子小。

⑴对任何学生的发言不直接评判对错,说你能再想想吗?

⑵师生间对话要用朋友式的问话。

⑶对学生发言切忌半路封杀,没有说完整多用“补充”。

3、给予学生多角度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在老师的心中有份量。凡是正常的人,总是希望别人看重自己,也就努力地表现自己。如果他不能充分而优秀地表现出自己,不是他不想,而是无法表现。

老师以多角度肯定,激励孩子的参与意识。五(1)班的覃舒星同学,在考试前我再全班表扬他数学计算准确,期末考试一定可以考到85分,我的肯定终于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他在这次期末考试得了92分,回想一下我的断定虽然有点冒险,但这一次肯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的影响是值得的。还有五(1)的黄海玲同学,由于生病的原因缺席了一个星期的复习课,本来数学基础不是很好的她成了我最担心的对象,所以她一回到学校我马上对她进行专门的数学辅导,考试前一天我还特意找了她谈话,我希望她认真考试不要辜负老师的辛勤劳动,不要让老师的心思白费了,当时她诚恳地点了点头,结果期末考试得了94的高分。相信您的学生吧,因为他们每一个都是最棒的。

开展“反思教学”做反思型教师 第3篇

1 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我做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一般来说, 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的教师, 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或迫于外界压力, 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可是反思性教学, 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看来教师的道德感、责任感和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倡导反思, 是增强教师道德感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反思性教学强调学会教学, 是全面发展教师教学个性的过程

会学习的观点早已为人们所接受, 而反思性教学却让许多人接受起来很勉强。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要学会教学, 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 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又要求教师际接受状态存在的差异, 具体表现为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在目前的教学中, 任务教学方法总是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 一次性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学生的“吃不饱”或“吃不了”。如何使这种现象得以缓解, 需要教师细心体会,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自觉地检查、审视和评价, 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等诸方面及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 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例如, 我们要求在上每一节课时, 对自己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进行讲授这些内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中, 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等。

5 反思性教学能增强沟通, 达到有效改进教学之目的

尝试改进是在搞清了教学的问题所在后, 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 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 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 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 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 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成功地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 往往

(上接159页) 徐州市高校高年级学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 如果缺乏沟通, 即使发现问题, 也较难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 更难提出较好的改进方案。因此, 教师要会悉心与学生沟通。

6 反思性教学是能促进潜心研究和调整反思的自觉性

调整反思, 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 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地解决, 如果已解决, 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 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 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 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如果发现新的问题, 谨慎地追寻新问题的实质, 针对新问题再次尝试另外的教学方法或其它改进措施。

“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 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 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 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 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对自如, 学生乐于参与, 教学效率提高了, 何愁教学质量不能提高。

对当前教师教学反思的反思 第4篇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善于反思(reflection)越来越普遍地被认为是优秀教师的标志,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从而也是教师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

反思具有以下特质:第一,反思是系统的梳理。反思虽有回顾之意,但并非简单的回想与追忆,而是对过去经历与行为的梳理,具有统整的功能。第二,反思是理性的审视。反思是个体对自身的思想、心理感受与行为的反复、严肃、执著的沉思,是问题解决的特殊形式,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第三,反思隐含行为的修正。反思虽是一种内隐活动,但除了“真实呈现”的反映,也隐含了要求“对照着做”,即根据某种预设的价值目标修正自己的行为。

观照反思的特质,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理性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师素养的过程。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如下。

一、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

虽然教师普遍认同反思会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能促进自己在专业上的成长,但是他们也普遍感到对反思有困惑、有压力。当前,我国教师的教学反思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思的意识比较淡薄。当前大部分教师虽然能认识到反思对提高其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但是,其反思还停留在被动反思的阶段。教师的反思大多是为了完成学校课题研究的要求,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地进行的。教师对于反思对自身专业成长的作用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对自己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2. 反思的水平层次比较低。教师反思的内容大多局限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回顾。教师注重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而对行为背后的观念缺乏深入的分析;教师的反思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而很少从自身的角度去看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反思仅仅停留在提出问题的阶段,而很少对自己所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教师缺乏从自我职业生涯的全程来进行反思。

3. 反思的途径和方式单一。目前,多数教师的反思大多只停留于课后总结、课堂感悟、学期总结、教学随笔的形式等层面上,反思的途径也大多来自于对课堂上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学生情感体验方面的情况和事件的反思。而通过与学生、其他教师、专家、研究者进行交流、沟通、合作来进行反思则没有受到重视。

4. 反思的视角狭窄。教师的反思主要集中于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学生教育工作中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的角度,大多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而缺乏从教师自身的角度、从同事、专家的角度、从理论文献的角度进行反思。

5. 反思缺乏专业引领。目前,教师接触到的反思的相关理论比较欠缺,他们所理解的反思基本停留在课后总结、学期总结等书面的东西。反思的内容局限于课堂教学,其中主要是对课堂教学效果、氛围等的描述,而很少能深入。反思缺乏理论指导,大都是一些教学经验的总结。

从以上的现状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的反思还处于一种被动的阶段,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反思的内容也局限于自己的课堂,主要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教师大都倾向于从找学生问题的角度反思,而很少反观自身的不足。因此就很难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二、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因素

教师的成长不仅受到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制约。深入理解教师教学反思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通过反思成长为专业的教师。

1. 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在因素

(1)教师个人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反思的动力机制。教师信念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支配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不仅决定其做什么,而且决定其怎么做。因此,教师信念对教师的反思至关重要。只有教师理解教育的真正价值,把教学作为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时,才能自觉地将自己全部精力和情感投入教学,进而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自觉完善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2)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影响教师自我反思意识的确立。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是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具备了对自我发展的清晰的认识,才能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又能增强教师自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的关键是要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教师对自我现状不满意,说明教师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有了自我发展的需要,为了寻求更完善的自我,教师就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

(3)职业发展动机能激发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促使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要想使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生活方式,这就要依靠教师强烈而持久的职业发展动机。职业发展动机是教师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激发、维持职业行为的动力因素。有着高发展动机的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具有强烈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愿意为工作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促使教师不断自我反思,以达到完善自我的境界。

(4)教师职业经历影响教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教师经历与教师培训对教师反思能力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许多职前教师没有为这种类型的思维做充分的教育准备。师范教育中,长期以来,教育的目的主要定位于传递已有的知识经验,追求所谓的正确的、客观的、标准的答案,而忽视了反思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开设的课程类型单一,教学的研究太局限于专业,视野不开阔,缺乏对教师教育研究重要方面的揭露(诸如反思),轻视了反思思维的重要性。结果导致教师教育视野狭窄,从而也就没有在此领域为职前教师做好准备。endprint

(5)教师现实状况直接影响教学反思的水平层次。教师职业的专业自主性的影响,工作压力大,反思的时间和空间非常狭小。教师职业是一门专业,已得到了人们的共识。所谓专门职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拥有较大的专业自主权。首先,教师是一个多种角色的承担者,他们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哪里还有时间和空间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没有了专业自主性,教师就没有反思的空间,谈何成长,谈何专业化。其次,教师长期以来生活在一种规范的、重复的生存状况中。教师全部的生存意义指向于学生的发展以及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而教师个体的生存意义却很少体现。重复而又繁忙的生活节律消磨了教师的生命感受、生命活力,使得教师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方式,自我满足,从而缺乏寻求新的更高的目的和意义的意愿和行动,很难养成反思的意识和反思的习惯。

2. 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外在因素

(1)学校氛围。对教师来说,学校氛围是影响教师发展成长的外在精神力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领导行为最能体现其影响。一所学校拥有何种氛围,与学校管理者的行为密切相关。如果校长不带头进行反思,那么要在学校形成一种反思的氛围是很困难的。民主、开放的学校氛围最有利于教师反思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学校中,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教师们愿意互相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教师们也愿意与校长一起探讨自己教学中的收获与困境。这样,就能在教师们心中产生一种开放的思想。因此,良好的学校氛围对促进教师的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我们目前的中小学校,大多表现出的都是一种封闭、专制的学校氛围。教师们之间很少有真正的交流,有些教师与校长的交流几乎没有,从而不利于教师教学反思的开展。

(2)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课程和教学的理解影响着其教育教学行为,而反思能够促进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的更好理解。传统的课程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课程”只是政府与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至于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不应该教什么、应该在什么时候教等都没有任何发言权。这种制度化的课程导致教师长期以来缺乏课程意识,教师所认识的“课程”只不过是课表上罗列的学科科目以及相应的教学材料。而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也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基本上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教师无需思考更多的问题,他关注的只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的课程管理政策,课程不再全部由国家统一制定,而有一部分的课时量留给了地方和学校来开发和实施。与此同时增设了6%一8%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所采取的策略是由国家制定实施指南,但具体内容是由学校和教师根据实际来选择和确定的。如此一来,教师不再仅仅是一个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成了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在这个层面上,教师成了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具备整合课程的能力,面对更加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教,还要站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等一系列教育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就给教师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大的空间,要求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具有主体反思意识的创造者。

(3)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就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的工作任务,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手段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进行价值判断。反思是现代教师的一项重要素质,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虽然,大部分校长知道自我反思的意识对于教师成长至关重要。但我们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却主要以学生成绩为标准,并且与教师的奖惩挂钩,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分数这一把尺子,分数迷惑了教师的双眼,遮蔽了教师的心灵,教师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宗旨而教师却没有自觉地进行反思。家长、社会似乎都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只要成绩好,教师无论做什么都不为过;只要成绩好,做什么都是合理的。分数遮盖了其他一切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观念下,教师很难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反思自己行为的不合理性。

(4)管理方式。费斯勒(Fessler)的教师生涯发展影响因素论表明,学校校长的管理方式会对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影响。学校的管理类型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压迫式的、家族式的专制管理;二是参与式、民主式的管理。如果校长仅仅以管理为中心,采用第一类专制式的管理方式,对教师缺乏信任和尊重,且一味地以一种上级对下级进行检查监督的方式进行管理和督导,则易使教师丧失反思的积极性,对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不求个人的发展。相反,校长如果采用第二类的民主参与式的管理方式,营造一种信任与支持的氛围,并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为教师的教学专业方面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教师的积极性就高涨,敢反思,愿意反思,以求得自身的进步,促进学校的发展。环境对教师积极性的提高明显高于物质激励、提供升迁等手段。给教师适度自我支配的时间是最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管理模式。由此可见,宽松、和谐的管理环境适合教师群体的发展,最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这充分说明管理方式对教师反思的重要性。

著名学者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对教师来说是尤其重要的,反思与不断学习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保证,它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要使专业化的要求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真正变为教师完善自身素质的自觉行为,教师必须做到不断地、自觉地、全面地反思自己的职业生活,从对职业行为的反省上升到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反省,这样才能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从而经营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教师不是为了反思而反思,而是以反思促成长,通过反思获取专业的自主性,实现自我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开发区中心小学)

生物教师期末教学反思 第5篇

双江镇民族中学生物学教师 余华明

本学期即将尾声,现结合本学期的生物教学工作作如下教学反思:

一、教师唤醒学生的 “学生问题意识”还不够。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很多实际问题都很接近于生活,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二、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

(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三、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

(一)从一个实例(或现象)入手,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分组进行探究。

(二)每组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提出可行性的设计方案。

(三)方案的实施。各小组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或实验,然后小组得出结论。

(四)师生共同对各小组结论进行分析,最后探究出实验结果,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对于整个探究过程选题要量力而行,做到小而实,一定是先发散,后集中。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交流结果。这样以探究、实践为核心,完全摈弃了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人的地位,能够充

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样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高效完成生物学科的学习任务,达成课堂课程目标。活动方式如探究活动、创新活动、实践活动等。

教师期末的教学反思 第6篇

首先,教学管理方面,也是所有老师最头疼的一方面。刚开始为了能够树立威信,教学管理方面比较严,使部分调皮学生产生反抗心里,上课不听话,总是跟老师对着干,产生的结果就是,课堂秩序乱,课程不好进行。因为他们都是四五年级的学生了,自我意识比较强,不像一二年级学生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最后经过其他老师的.知道和教研,我对他们的管理进行了调整,松紧并施,效果不错,因为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知道老师做的都是为他们好。但是,因为跟他们的关系拉近了之后,发现学生不怕你了,有时候上课就会出现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声,影响课堂的进度,所以我还是需要把严厉抓起来,教学时可以用温暖的话语来传授。

其次,教学大纲方面,刚开始接触学生时,对他们的期望比较大,以为三四年级时他们所学的教学内容已经完成,教学一段时间我才发现,他们很多技巧和常规都不太懂,因为他们之前因为场地原因。都没有正常上过体育课。因此,我就对我的课程计划进行了调整,从简入手,从最基础的来教,看他们掌握的程度,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慢慢引导和教学,他们的能力有所提升,但是还是需要更多的体育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另外,课堂组织方面,因为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我一直都在紧凑由序的教学,希望他们能够学习更多的技能技巧,可是我发现成效不好,有时候一个技巧课,需要三四个课时才能看出学生的进步,这样的效率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在想,不能这样按部就班的教学,要以乐趣的形式,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练习。经过实施,发现学生的兴趣增加了,积极性提高了,但是,每次组织起来有些困难,浪费时间,所以以后我要把日常规则再强调,组织时间减少,增加学生的教学时间。

地理教师期末教学反思 第7篇

如果让学生提前预习,就必须印制出相应的导学习题,还要考虑到学生开学后兴趣的转移,如果只是一味地复习,学生很容易低估作业的意义,会出现疲于应付的问题。

所以,寒假作业既要注意到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以及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需要温故知新中注意融入一些新东西,结合学科学习核心素养能力,多进行一些可展示的方法性梳理。

因此,结合七年级地理上期内容一以贯之的主题,七大洲、四大洋的识记应是基本性学习。所以让学生手绘一张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并标识出界线,就成了作业之一。既是复习,也是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析,多一些创客式学习。

其次,不同的气候类型,特点和分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在学生学习中常常丢东拉西。如果能够让学生将气候类型,特点分析,分布三位一体,将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分析地理问题应用能力。因此,作业中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并针对每一种气候类型进行批注分析,既发展学生读图能力,由让学生图形结合,从位置、特点上比对不同气候类型的关系,发展思维的逻辑推理。

第三,牵涉到下一学期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一个大洲或一个地区的图文资料,分析一个大洲或一个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点以及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方法的渗透和梳理,将会以多种案例一步步让学生明确如何读图和分析。因此结合学生可能对不同的大洲或国家感兴趣,布置学生通过网络等手段收集某一大洲或某一国家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归纳位置、地形、气候、河流都描述哪些方面,如何快速找到图文信息。既是对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渗透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 第8篇

一、教学反思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 在教师教学反思倾向的支持下, 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 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而且在思考过程中, 能够发现、清晰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 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1]它具有五个主要特点。

1. 问题性。

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觉醒, 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困惑和迷茫。于是, 反思作为自我认识和实践, 只有以自我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 才是有力量和有效果的。这也就是说, 反思产生于“问题”“无知境界”。[2]在这里, 问题的内涵还应该扩大化, 凡是能引起自我信念的疑难或心理上的不适都应该看做是问题, 哪怕它是非常轻微、极其平凡的困惑和挑战。

2. 主动性。

“教无止境”, 只有教师不满自己的教学现状, 充分意识到自己教学经验的局限性, 才会自觉地进行反思。倘若自认为了不起, 自我感觉很好, 就很难进行自我解剖, 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教学状况。因此, 教学反思需要教师主动地思考教学现象、教学问题,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审视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基于这样的认识, 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主动探究、主动思维的过程。

3. 实践性。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打磨出来的, 它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 不需要用大量的事实证明或逻辑推理论证。教师的反思只须在发现问题后, 立即采取适当的教育行动或教学方法, 改变学生的思维或其他教育问题, 使教学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得到及时的觉察、矫正和完善。简而言之, 教学反思就是对实践的反思, 在实践中反思, 为实践而反思。

4. 过程性。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具有研究性质。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反思为一个过程, 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二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成长过程中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 才能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3]

5. 合理性。

熊川武教授认为, 教学反思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 以审慎的方式行动, 不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如此看来, 教学反思可以看做是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 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使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工具。教师之所以要进行反思, 其目的就是为了改进教学, 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二、教学反思的基本流程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是反思理念的核心, 也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那么, 我们将如何优化自己的教学反思行为, 提升并完善自身的反思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反思的基本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才能使自身的实践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确定内容。教学反思的起点是教学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教学的内容, 发展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感受, 通过关注自己的经验, 收集其他渠道的信息, 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产生研究这些问题的欲望。

观察分析。反思的内容一旦确定, 就要进入观察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 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收集者, 又是冷静的批判者, 还是经验的描述者。首先, 教师围绕所要反思的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观摩研讨、专访等形式广泛收集信息, 特别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然后, 教师要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 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以及他人在解决时的经验与教训。

重重新新概概括括。。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 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和理念, 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 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 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 制定新的实施方案, 着力解决所面临的问题。[5]

验验证证假假设设。。把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付之于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实践的结果, 验证上一阶段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是否合理。因为即使设想最好, 预设方案最佳, 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也只是能“纸上谈兵”。只有将“美好的蓝图”建筑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之中, 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

改改进进完完善善。。如果原先的假设被证实, 意味着带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新的教学规律被发现, 教学实践在某个方面或整体上会更加合理, 教学主体的合理性就能达到新的高度。如果原先的假设被否定, 那就需要用新的假设去取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行动的决策者, 就是在这样的反思环节中不断循环往复, 不断进行反思性研究, 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才能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三、教学反思的具体策略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6]作为一种研究方式, 它简便易行, 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作为一种研究成果表达形式, 它写法灵活, 不拘一格, 可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忠实记录和反映。所以, 从不同的视角思考, 从不同的情景审视, 从不同的环节切入, 就会采取不同的表达方法, 呈现出不同的反思策略。

1. 螺旋式反思

教学反思是构建“好课堂”的重要保证。美国学者波斯纳 (G.J.Posner) 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 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7]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 捕捉问题, 反思实践的过程。因此, 教师要最终保证“好课堂”的构建成功, 必须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层面作螺旋式的反思, 才能逐步进入高智慧的境界。

课前预测, 前前瞻瞻性性反反思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有效发挥, 将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高瞻远瞩, “知己知彼”, 认真反思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课程标准, 教学流程是否清晰有效, 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否充分吸引学生, 所选择的材料是否贴近学生的实际, 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换句话说, 就是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投其所好”,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说学生关心的事, 说学生身边的事, 说学生想说的事, 把他们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 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一旦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和调动起来, 就会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

课中应变, 监监控控性性反反思思。。教学设计是教师个人设计的理性方案, 即使设计得再完美, 也只是一幅教学“蓝图”。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向的互动过程, 需要通过师生共同运作才能完成。具体的课堂上会出现怎样的突发事件谁也无法预测, 课中反思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和偶发事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8]为此,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动态资源, 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 让一次次的“意外”成为擦亮课堂的神奇火种。譬如当教学设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能适应学生学习时, 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调整教学策略, 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又如当遇到突发事件时, 教师应机智地处理, 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课后感悟, 批判性性反反思思。。如果把前瞻性反思和监控性反思比作是赛前训练和精彩比赛的话, 那么, 课后的批判性反思就是赛后的全面回顾和总结。它既是对前两个环节的理性思考, 又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再反思: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通过批判性反思, 教师不仅能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还能将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 使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2. 内省式反思

教学反思主要是指行为主体对自我的不断认识和完善, 是教师个体凭借自己的体验而非他人的经验来进行的反省活动, 是对自我“现行的”行为观念的解剖分析, 是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地批判自己、考察自己行为及情景的能力。概括地说, 就是教师个体通过觉察、纠偏、矫正、完善等方式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审察、自我内省、自我批判的过程。

第一, 自我说课, 勇于解剖。成功的课堂教学, 离不开精心的教学设计。只有充分的预设, 才有精彩的课堂。所以, 当自己把用心构思的教学设计书写出来后, 还应该自己对自己说课, 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教学设计中的思维过程, 使自己内部思维活动充分地展现出来。然后不断地反问自己:教学设计是否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是否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如何才能更好地突破难点;教学环节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等。如此自我反省, 就会不断地发现问题, 并对教学设计作必要的修改和润色, 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合理, 教学思路更清晰, 教学过程更优化。

第二, 反思日记, 独抒心灵。“每日三省吾身, 写千字文一篇, 坚持十年;若十年之后自感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 公司愿以一赔百。”此乃朱永新教授“成功保险公司”的投保条件。这里的核心内涵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后, 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总结性反思, 持之以恒地写反思日记, 就一定能跻身名师的行列。

反思日记, 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反思和研究价值的各种经验所进行的持续而真实的记录和描写,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不断更新观念、增长技能, 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方法。[9]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点:一是对教学中包含问题的教学事件进行详细、忠实的描述;二是对事件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并结合教学理论分析和阐述;三是提出改进建议, 为以后的教学指明正确的方向。常见的形式有: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

第三, 教学再设计, 完善原教案。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完善、向前的过程。当教者依据教学设计施教时, 绝对不是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 一定会或多或少地调整某些环节, 变动某些内容, 甚至会完全改变原来的设计, 生成充满智慧的课堂。此时此刻, 教者就要静心沉思, 自我内省, 从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编写、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系统评价等环节, 分析变动的原因, 记下独特的感悟, 修正原有的教案, 考虑下次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然后形成“教学再设计”, 使自己的教学理念逐步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第四, 叙事研究, 建构自我。在教育的舞台上发生过无数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 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 不是淡无痕迹的, 有很多事情会伴随着学生今后的成长, 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如果教师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对这些教学事件进行具体的描述, 对这些看似平凡、单调的教学故事进行批判性的审察、解剖和反思, 并赋予其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韵味, 就成了教育叙述研究, 叙述性和反思性则是它的主要特征。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专业生活事件的真情告白, 也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它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作为背景去发现和观察世界, 这是教师主动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建构自我的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的基本策略有:书中淘金, 寻求理论支撑;关注课堂, 捕捉鲜活事件;解析审察, 提炼故事价值;笔下生辉, 叙述具体生动;润色文本, 引起心灵震撼。

3. 外援式反思

教学反思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逐步地从感性走向理性, 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从经验上升到规律, 最终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高智慧境界。然而, 这一目标的实现,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个体的辛勤耕耘, 持续反思, 还要依靠学生、同伴与专家的外援和引领。在双方的共同交流和相互合作中, 才能深层次地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 “矫枉过正”, 走向圆满。外援式教学反思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 观摩教学, 模仿借鉴。不论是优秀教师的示范课, 还是一般教师的公开课、观摩课, 都凝聚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闪耀着灵动的智慧。通过现场听课或教学录像观摩, 并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就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内心深处涌动起改进教学行为的强烈愿望, 自觉地吸取他们的教学长处和优秀品质, 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适时调整教学行为, 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策略, 逐步拉近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第二, 学生反馈, 调整策略。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 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而是看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能力有无提高。如果学生学无所获, 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 再认真, 也是无效教学。因此, 教师要乐意“放下架子”, 从学生那里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教学的行为, 使之达到学生所期望的效果。学生的信息反馈从教学环节看, 有课堂反馈、作业反馈和考试反馈;从课型来看, 有新课反馈、复习课反馈;从内容来看, 有疑难问题反馈、学法反馈和教学建议反馈。

第三, 专业引领, 升华自我。专业研究人员和名特优教师, 不仅理论素养高, 而且教学经验丰富, 擅长临场指导。定期邀请他们来校进行教学会诊, 能迅速地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 通过共同研究及时解决“疑难杂症”。如果离开了这些专业人员点拨和引领, 个人反思就常常会囿于同水平的反复, 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 甚至会停滞不前, 导致反思的形式化、平庸化。

专业引领主要包括:一是专家引领, 最有效方式是座谈或跟进式个别指导;二是行家引领, 在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的资深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从一定意义上讲, 这些行家对教师的发展而言, 比专家讲座更解渴;三是骨干引领, 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他们虽不及前两种学术引领的含金量高, 但有其独特的优势:方便快捷, 实在实惠, 针对性强。

第四, 微格教学, “庖丁解牛”。微格教学是一种以少数学生、教师或专家为对象, 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性的课堂教学, 并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 课后反复观看交流, 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种形式形象直观, 反馈及时准确, 教师能知道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 对自身教学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感触甚深, 体验深刻, 认识准确, 反思彻底, 要求改进的愿望强烈, 认识到自己教学活动中的不足, 有针对性地改正自身缺陷, 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注释

1[1]申继亮, 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9) .

2[2]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 2001 (12) .

3[3]宋明钧.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举[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7) .

4[4]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 2002 (6) .

5[5]白天光.论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6) .

6[6]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9.

7[7]刘清华.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之源[J].天中学刊, 2005 (2) .

8[8]英成芳.课堂教学机智艺术[J].教育艺术, 2005 (4) .

上一篇:成人高考复习教材推荐下一篇:高考作文题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