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心灵的阳光优秀作文

2024-07-19

守望心灵的阳光优秀作文(精选14篇)

守望心灵的阳光优秀作文 第1篇

把我的话当作爱箴言,因为我只想你最好。把我的爱装入你的路途,无论你走到哪里,它都终将属于你,并且永远属于你!

——题记

我:“妈,我要去同学家拿一下复习资料,待会儿回来。

妈:“你吃完饭再去啊!要不,我陪你一起去吧!”

我:“不用了,我已经长大了,不是小孩子的,没有问题的。”

妈:“孩子听话,再看一会儿书,等我饭做好,陪你同去。”

我:“你烦不烦啊!就一会儿!”还没等妈回答,我摔门而去。隔着门,我隐隐约约感受到她对我刚才行为的愤怒,我怀着怨恨与无奈下了电梯。

西天残阳如血,夏日黄昏真是让人感到烦闷。加上刚才的事情,我心情愈变愈差。脑海里想起刚才的场景,母亲对别家小孩的态度与她对我态度真是大相径庭。我似乎感觉不到家人对我的爱了,甚至从没听过一句”我爱你”之类的话语。爱,你在哪里?为什么我找不到你?赶路的脚步不由的加快了,加重了。天空中的残阳,它竟将残余的阳光洒在我身上,难道我一直生活在残阳般的爱中?

取完东西,走在归家的路,心里有说不出的苦。转过街角,一个老乞丐坐在那里,穿着从上到下没有一处补丁的衣服,披散的头发上不时能望见几只苍蝇在飞,手中的碗缺一块少一块的,再望望那双干瘪而泛黄的双手,如同刚插完秧苗的双手沾满了泥土。经过他身旁,就能闻到散发的让人恶心臭味。听见硬币碰瓷碗的声音,我总算看到他的正脸。那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脸上那深一道浅一道的伤痕足以证明他的生活是多么落魄不堪。双眼早已被岁月磨削的黯然无光,他用干裂的嘴唇说了声谢谢。

望着不远处的家,我不由的问道:“你认为哪里是充满爱的地方?”顿时,他惨淡无光的双眼亮了起来,那眼神是那样坚定:“是家。”我又问:“家中只有父母的大骂与唠叨,爷爷奶奶不懂什么文化只是炒炒菜,十五年了,我甚至从没听过一句‘我爱你’这类话,哪谈得上什么爱啊!”他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家中的爱,是细微,一句唠叨,一桌菜肴满满都是爱,只是不单纯是用言语来表达罢了。”说完,他起了身,向着夕阳落下的地方走去。

残阳又一次撒在我身上,但这一次却让我感到了由衷的温暖,家永远是心灵的港湾。

爱,是我们给予它太多的诠释,以至于我们无法感受到细微的爱。恰似看不见的阳光,虽然看不见,却能给你带来温暖。

生活恰似一杯苦茶,初喝会感到苦涩。但细细去品尝,却能品出不一样的清香与温暖。

——后记

守望心灵的阳光优秀作文 第2篇

妈妈正坐在床边为我织毛衣,而自己却只穿着一件很薄的外套,她的头发披散着,在昏暗的灯光下,不时用手揉揉眼睛,显然眼睛很吃力。妈妈怕我身上的毛衣不暖和,冻着了,竟然晚上不睡觉,只为了给我织一件暖和的毛衣。

这时,妈妈看到了我,急忙脱下自己身上的外套,为我披上:“这么冷的天怎么穿这么少,起来上厕所,一件外套也不穿怎么行!”妈妈在批评我,我却一点儿也没有抵触情绪,我的心里顿时像五味瓶打翻了似的,酸甜苦辣咸交杂着。妈妈,是你在我寒冷时温暖着我。

那是一次寒冬,补习课下了之后,外面下起了大雨,可我却没带伞,只好想着雨什么时候小点了再回去。可这雨一点儿也没有要停的意思,只是越下越大。这可怎么办?现在回去,我一定会变成一只落汤鸡。可是,如果我再等一下,天就完全黑了,回家都看不见路了。

最后,经过我的思考,我选择了前者。正当我准备冲进这灰蒙蒙的雨里时,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她打着一把伞,急冲冲地向我跑了过来。她两只脚踏在水里,水花溅在了她和鞋子上。哦!是妈妈,我一下子投进了妈妈的怀抱。她身上湿漉漉的,头发上都能扭出水来了,裤子上全都是泥土,白球鞋上也都看不见白色了,显然是因为过于着急,完全没在意雨滴落在自己的身上。我的眼睛再一次湿润了。妈妈,是你在我无助时温暖着我。

那次拿到期末考试试卷时,我的心情低沉了下来,看着老师失落的眼神,看着同学们拿着试卷满意的笑容,再看看自己在及格线上徘徊的分数,我的眼泪涌了出来。回家后,我心情不好,一直不说话,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把我叫到房间,对我说:“是不是因为考试没考好,心情不好啊!”见我不说话,妈妈又说:“这没什么,谁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被一两块石头绊倒呢?战胜困难的最好办法就是去面对它,移开那块石头,继续向前走。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听了妈妈的话,我振作起来,走出了失败的阴影。

高校辅导员:心灵的守望者 第3篇

大学四年, 从新生入学到老生毕业, 始终与学生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就是辅导员。在学生看来, 任课教师就像是流动的水, 体现一个字“变”;辅导员就是池塘里的水, 体现一个字“定”。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则学生整体稳定。从“变”与“定”的关系看, 辅导员是学生心灵的“看护者”。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习需要有安静的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体现一个字“静”;古时的读书人认为“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重智轻体, 从而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疾病缠身。现在中国高校很多骨干教师在五十岁左右英年早逝, 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身体是学习的本钱, 现代大学生要改变读书人羸弱的形象, 就要从锻炼身体开始。大学生要积极锻炼身体, 展示自己的青春活力, 体现一个字“动”。在引导大学生恰当处理“动”与“静”关系的时候, 辅导员扮演了学生心灵的“引领者”。

仅仅“浮”光掠影般把课本浏览一遍, 能学有所成吗?俗语曰:五心不定, 输得干干净净。学生只有“沉”下心来, 真正吃透书本知识, 才能融会贯通。“浮”与“沉”的平衡点就是平常心。在协调学生心态的过程中, 辅导员充当了学生心灵的“救护者”。

花花世界的诱惑太多, 名利、富贵、美色、金钱、地位等不一而足, 留守象牙塔需要平常心, 切忌功利, 这就要正确处理利益的“得”与“失”、职位的“浮”与“沉”的矛盾。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还要积极进取, 辅导员自身的表率作用就是一面旗帜, 可以激励和推动学生奋发向上, 用人格魅力感染、感化学生。如此看来, 高校辅导员也要做自己心灵的“守望者”。

二、“守望者”的具体职责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他们有的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在家娇生惯养, “捧在手心怕化, 含在口中怕融”;有的出生在单亲或贫困家庭, 早早地体会到生活的残酷一面和人情冷暖炎凉却无处对人倾诉。目前的应试教育交给他们的任务很单纯:学习、学习、再学习!然而, 进入大学后, 社会接触面广了, 视野开阔了, 脑子也活了, 有些学生狭隘、偏私的个性暴露无遗, 有些学生自卑、孤僻的个性造成他们缺乏与别人沟通的能力。马加爵事件正好说明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对于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社会变化, 部分大学生开始显得无所适从, 迷茫、彷徨、手足无措甚至走极端。要引导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辅导员的作用十分重要。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 引导大学新生度过适应期

进入新环境, 任何人都会有一段适应期, 适应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报到后, 有的新生两三天就熟悉了环境, 而有的两、三个月还不能适应。不适感体现在饭菜不合口味、人际关系不融洽、生活环境陌生、收不住野马般乱窜的心思等等, 没有目标, 又不能迅速适应新环境, 新生往往显得孤独、空虚、失落, 甚至产生退学的想法。面对新生的这些具体问题, 辅导员可以通过向新生介绍学校概况、本专业发展前景、与学长学姐们交流学习心得、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来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2. 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确立人生目标

高中老师用精确到秒的“严防死守”给学生“保驾护航”, 保证自己的学生顺利考上大学。但“物极必反”, 高考后学生往往身心放松如脱缰野马, 以致新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 转换角色, 迅速投入到大学的紧张学习中去。

大学和中学的学习风格有个显著的区别:中学是被动学习,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扮演了保姆、鞭子的角色, 瞎子牵驴子—松不得一下手;而大学是主动学习, 辅导员和任课老师则扮演的是探照灯、引路人的角色。如何让学生从“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挖潜增效?第一是兴趣, 第二是人生目标。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罗盘里的磁针唤起了幼年爱因斯坦的好奇心, 科学的幼苗萌芽了, 后来爱因斯坦成为创立相对论的科学巨匠;达尔文从小对大自然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身份搭乘英国“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 写出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小时候的爱迪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做实验的愿望, 亲自去孵小鸡, 成就了他“发明大王”的美名。众多事例表明, 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时, 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

想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那就需要引导他们确定奋斗方向。只有确立了人生目标, 学生才能沉下心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 并坚定不移地向既定目标前进。要想学有所成, 不能一曝十寒, 三心二意是学习的大敌。常言道:有志者, 事竟成。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辅导员就是“指路人”。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大学本身条件帮助他们分析优劣, 确定人生目标, 这就需要辅导员了解相关专业和心理学知识。当然, 也有部分辅导员样样都懂一点, 样样都不精深, 成了“万金油”。

3. 解开大学生的心结

确立目标后, 接下来就是实现的问题。实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总有些坎坎坷坷, 就是人们常说的“心中的疙瘩”, 或者叫“心结”。病万变药亦万变, 对不同的对象要对症下药。辅导员要多向家境贫寒的贫困生宣传国家和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政策;向身陷情网不能自拔的“情困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关系;规劝上网成瘾的“网困生”转移注意力, 尽量往学习上引导, 多与他交朋友。“人生不如意时常八九。”心中的疙瘩不解开, 心气就会郁结, 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 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或者会走上极端。年轻人和长辈、父母一般有代沟, 但辅导员与学生年龄相仿, 沟通起来很方便。心结解开, 学生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辅导员也就成了兼职“心理医生”。

4. 因势利导, 率先垂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辅导员要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 以“正反馈”的形式促进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仅“读奇书, 交奇友, 做奇事, 做个奇男子”的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伟人和“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等名人, 身边的老师、学生都可以作为榜样。常言道: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辅导员做到“学高为师”有些勉为其难, 但是“身正为范”还是可以的。辅导员在勉励学生刻苦学习的同时率先垂范, 不忘充实自己, 争取考取硕士、博士, 实际行动就是最好的教育内容。辅导员要一边言传身教, 一边因势利导, 将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扎扎实实地融入到学生的思想品质中去。

5. 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

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聚集在一起, 受贫富差别、城乡差异、成长环境等多元素的影响, 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个性和行为方式。在与同学的朝夕相处中, 磕磕绊绊总是免不了的, 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在与别人沟通时尤其容易发生问题。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只在乎自己的感觉, 对忤逆者恶语相向, 甚至有暴力倾向。这种各自为政、互不相让的关系导致同学之间相互不信任, 有效的沟通迫在眉睫。架设与同学的沟通渠道就是摆在辅导员的面前的任务, 辅导员就要做一座“桥梁”。常言道: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辅导员要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平常心, 不计名利, 用宽容的态度去做到公正、公平地对待学生。“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辅导员只有以旁观者的心态看待学生之间的矛盾, 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及时进行化解和调停。

有学者提出, 辅导员处于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结点位置”。[1]在工作中, 辅导员除了经常与学生在一起外, 还得配合其他各部门开展工作。辅导员应该发挥自己职业上“结点”的长处, 妥善处理学生、教师、领导的关系, 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需求。

三、作为“守望者”应具备的能力

辅导员权力很小, 责任很大;定位模糊, 处境尴尬。工作对象繁多, 工作日程爆满;有时感觉缺少“充电”和提升机会, 不免失落失望;有时觉得付出得不到回报, 产生心理负担等等, 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 如何防患于未然, 在有限的权力和无限的责任之中找到平衡点, 作为心灵守望者的辅导员大有文章可做!

1. 学会倾听

倾听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自以为是”是当代大学生的通病, 辅导员不学会倾听就没办法知道他的所思所想。辅导员先按照对方的思路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 大学生才能接纳你;然后再要他听听你的想法, 双方平等交流, 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 跟大学生交朋友

大学生阶段只有前途没有“钱途”——既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又碍于自身能力有限, 尚未走上社会获得一定的地位。因此个性十足的大学生最反感装腔作势、以势压人的官腔。他们只与“尊重、平等、信任”的辅导员交心。对此要求辅导员要有平常心, 切忌居高临下, 滥用权力;或者趋炎附势, 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辅导员才能容易跟同龄的大学生成为知心朋友, 而非一味接受学生吃请的酒肉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 平平淡淡才是真。”知心朋友就应该“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以真心换真心, 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态。

3. 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2]按照这一规定, 一个辅导员至少要同时做上百个学生的思想工作, 以及辅导他们的学习, 伴随他们度过大学生活。这使不少辅导员仅要完成事务型工作就已经筋疲力尽, 对再辅导学生的学习显得力不从心。要想提高工作效率, 给自己减负, 辅导员就必须抓大放小,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 选择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作为班干部协调和分流工作, 达到最省原则。

参考文献

[1]陈素权.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及其调试[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2) .

守望心灵深处的呼唤 第4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

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颤,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材料给学生描绘了几种情境,实际上是为学生指明了几种参考角度,文题审题简单。学生所要做的是选定一个自己熟悉的有感悟的角度即可。学生需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有声音,若写作记叙文,语言描写应作为重点。二是要扣住“一种”,不可写多种声音,若写了几次的声音,要归结到一个点上,如“关爱”“尊重”或“理解”上。写作上,文章可写实,如母亲的声音、老师的声音、朋友的声音;也可以虚实结合,如由雨声引出某种人生的感悟等。写作上,文题较适合写作记叙类文章,学生若想得高分,要注重突出个性,如描写的细腻感人,情节的一波三折,感情的真挚等。

【佳作点评】

有这样一种声音

葛港港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我一直笃信雨能唤醒生命,也许是人的一种通病吧。我总是一厢情愿地喜欢上跟自己原先所喜爱的事物相关联的一切,如久绕心畔的雨声。

雨声是应该在无人的深夜欣赏的。

独卧窗前,能守得一场雨,实在令人庆幸,马上关掉灯,我沉湎其中。这是树叶,那是瓦砾,雨敲打在黑暗中,而我却洞悉光明中的一切,这可是长久的相伴换回的谙熟。白天裹在心头的压抑,随着嗒嗒声逐渐消散,这不是我用心欣赏的结果,而是雨声它自己溜进了我的心头,而我什么也没做,沉湎只是被它控制,欣赏犹显身不由己。

但这又有什么呢?

人本身源于自然,若说定要服从自然,确也有几分消极。但偶尔被其控制一番,也算是一次心灵的回归。

在我眼中,雨是离我最远的,因为自己总是打着伞;而雨声是离我最近的,因为自己无可逃遁。

当然,这类被动有益无害。记得中考前一周,基本进入自我复习状态,每天发疯似的嚼着三年来的所有文字,身心俱疲且不说,白天想得太多,晚上还得失眠。而这样的日子足有七天,雨竟光临了三次,且都在深夜。开始,我抵触这种状况下听雨,但由不得自己的,还得听,随着雨有节奏的打击声,像催眠曲似的我睡着了,第二天还“奇迹”般的迟到了。呵,朋友,雨还有这功能。

经常听朋友说到山林中亲近自然,我是很少去的,有雨声这老朋友为伴,自然之趣确实不乏,帘前独看风吹雨,何必画船江畔听雨眠。

声音是一门自然艺术,而雨声该是其中的基调,忧伤之人可作天空哭泣的哀声,豁达之人可作万物沐浴的乐声。而我,更愿取其中庸,雨声只是让我亲近一下自然,隔绝一会儿尘俗,控制我一会儿罢了。

愿人生有九十个寒暑,取三分之一为晴朗白昼,纵情笔墨;另有三分之二为雨夜,聆听雨声的婉逸,此生心愿足矣!

[点评]文章优点有二。一是语言老练,“独卧窗前,能守得一场雨,实在令人庆幸”,一个“守”字,显示出了作者对自然的敏锐感知与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帘前独看风吹雨,何必画船江畔听雨眠”化用诗词,圆合无痕;“愿人生有九十个寒暑,取三分之一为晴朗白昼,纵情笔墨;另有三分之二为雨夜,聆听雨声的婉逸,此生心愿足矣!”读着这样的句子,很难相信这是出于一位高中生之手。二是感悟中不乏一定的哲理,“雨是离我最远的,因为自己总是打着伞;而雨声是离我最近的,因为自己无可逃遁”,将雨声离人类的空间之远与心灵之近巧妙地写了出来。

有这样一种声音

石靓瑜

从人来人往一片繁华的崇和门往后山走百米左右,有一个拐口,进去是另一种热闹的风味,就在与之垂直的洪池路上,寻找一种声音。

在我印象里,这儿仿佛天然就如此热闹,与喧嚣的商场不同,路虽不窄,却无一处寻不到人,偶尔有车开过,便可能引起一阵阻塞。两旁的居民楼都近乎二十年历史了罢,是老旧的式样,没有典雅的墙漆,以最纯的水泥本色示人。偏偏我家就在最热闹的地段,由一条小路引入,竟是另一番模样,静而安详。我想,从不觉得喧闹,是因为有一种声音在等着我,静静地等待,或许,还有许多同样的声音等待着所等的人归去。所以,街上菜市的声音也让人觉得纯朴、安详而充满爱,在远方,有一种声音等待他们归去……

走上窄窄的楼梯,掏出钥匙开门的刹那,我会幻想着今天美味的饭菜的模样,推门而入,耳边传来一声问候:“回来了?今儿降温了,手套带了没?”声音来自厨房内一个美丽的身影,在我心里,那永远是美丽的,还有坚强。

我顿时觉得上午的疲惫与紧张都烟消云散了,统练的紧张、训练长跑的疲惫仿佛不再,全身似有力量跟随,毕业前的压力也因此减到极小。母亲从未让我因为压力而无助伤感。我的成绩逐渐稳步上升。

也因为母亲的理解与包容,我对自己、对她以及学习负责,为了她的饱含笑意的声音。她付出了太多,柔弱的她承受了多少苦痛,坚强地坚决地一人将我抚养成人,谁知有多少泪浸没在人群的喧闹中。

骑车出发的途中,偶然注意到一对母女在幼儿园前的情景。母亲模样的妇女蹲下来,轻拍孩子的肩膀,说了几句话后便离开了,在她转身的刹那,我分明看见了她那一丝不舍却又是坚定的眼神。孩童时,母亲也是这般,犹记得那轻柔却独具力量的声音:“听老师的话,妈妈就早点来接你……”

那是家的声音,来自母亲,等待着我。

转眼间,那妇女已转入小巷难寻踪影,孩子也已被老师带进幼儿园,可那待归的声音还在耳畔……

[点评]繁华的尽头、热闹而宁静的小巷、本色的水泥……作者一开始就将我们置身于现代城市中幽远的一角,于喧闹人群间找到了冥冥中牵引人们追寻家的脚步,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正文部分,作者由自己的母亲写到幼儿园前一对母女,说明家的声音无处不在。文章结尾以小巷收束,既回应开头,又以小巷的幽深给文章留下余蕴,令人回味。

有这样一种声音

洪侠

听那秋风的声音。

秋风拂过杂草丛生的荒野,憩在远处的果树间。果子半青半熟,用一种独特的语言,拥抱那久违的秋风。

有这样一种声音,那秋风,那果子的低头,我们听不见。

听不见的声音,那总能带起我们最深沉的回忆,最浓洌的感动,最深入灵魂的幸福,因为它,那声音,本在心中,储藏了好久,好久。

壮志凌云几分愁。曾经的固执和自信,如落花般逝去时,总有人不舍不弃。那个男人的身影,用他的肩膀,支起偌大的一个家。窗外的秋风以一种可见的轨迹包裹着田里的那个身影。秋风撼动不了他的身影,他的锄头一下一下地砸下,黑色的泥土飞起、落下,像一朵坚忍的沙漠之花。那花盛开的声音,我听不见。可我心痛,父亲的身影因我而渺小。

失败的苦痛笼罩着我,像一潭黏稠的池水,难以挣落。父亲从风中归来,平静地从我身边走过,把锄头放下,弯下早已驼背的腰,拍去那些早已与他一体的泥土。我低头,不知道如何面对他。

他便那么坐着,点一支烟,白色的烟笼罩着他灰白的头发和深陷的皱纹。我偷偷地瞟了他一眼,我分明感到他的脸在不自觉地抽搐,他的心在绞痛。香烟的味道揉和着父亲独特的气息,钻入我的鼻腔。我想哭。

父亲站起来,从我身旁走过。我没有动,我知道我已深深刺痛他的心。四肢似乎僵硬,心中一片死寂。突然,有一双枯槁的手抱住了我的肩膀,轻轻地拍打。我听到他的心跳,与我的心跳融合。他转过身,离去。

我什么都没听见,可它却一下子刺入了我的灵魂,把我置于暖暖的春风春雨中。

我什么都没听见,因为爱,不需要声音。

蓦然惊醒,才发现,淡淡的笑,滚烫的泪。

有这样一种声音,那秋风,那果子的低头,那回身的拥抱,我们听不见,因为,它就是爱。

某个思念的梦中,我们才听到那些声音,才听到那些永恒的爱。

[点评]秋风拂过荒野,憩在远处的果树间,果子用一种独特的语言,拥抱那久违的秋风。这声音无声,却带给我们最深沉的回忆,最浓洌的感动,最深入灵魂的幸福。作者由此想到了父亲,他以自己的肩膀支起偌大的一个家,秋风中,他的锄头一下一下地砸下,像一朵坚忍的沙漠之花,灼得我眼痛、心痛……文章语言细腻,字里行间饱含着深情,传达出了亘古不变的人间亲情,细细咀嚼,意蕴绵长。

守望心灵的阳光作文800字 第5篇

——题记

阳光·自然——

一扫前几天的阴霾,太阳公公在短暂休假之后终于回归岗位,顽皮可爱的阳光精灵们迫不及待地冲破乌云哥哥的怀抱来到人间,她们活蹦乱跳,将沉闷、黑暗统统赶跑。人们纷纷推开门窗,走出家门,与这些可爱的精灵们来个亲密接触,路旁的花草树木也一改颓靡之态,重新挺直腰杆,面向阳光,绽放笑颜。远处是人们在公园中散步,孩子们你追我赶地嬉戏,阳光下,万物宁静祥和。突然“窸窸窣窣”一声微小的声响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什么声音?走进树旁,原来是树木在抽新芽,是花儿在绽放花蕾,是小草在破壳生长,是……。

阳光·母亲——

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户外,公园的草坪上更是聚集了不少的人。其中,一对母子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一个只有一两岁的男孩正在学走路呢,年轻的母亲正眼含微笑地看着她的儿子晃晃悠悠地向自己走来,阳光围绕在他们的身旁,安静祥和。突然男孩摔倒了,嚎啕大哭,眼睛与双手都向着母亲,他在等待母亲的安慰与怀抱。年轻的母亲张开了双手,但并没有走向她的儿子,她只鼓励的看着男孩:“孩子,别哭,站起来,妈妈在这儿等你,孩子,勇敢点”,或是母亲的话起了效,亦或是别的什么,男孩慢慢放下伸向母亲的手,慢慢爬起,步履蹒跚却坚定地走向他的母亲,母亲的双臂将男孩拥紧。阳光下,无言的拥抱,无声的成长。

阳光·师生——

教室外,温暖如春,繁花似锦,教室内,清冷如冬。一位男孩望着窗外的欢乐,神情痛苦。他多么希望自己可以像外面的那些孩子们一样在阳光照耀的草地上奔跑,可他不能。他的腿有残疾,他害怕出去时同学们异样的眼光,想到这儿,男孩更加痛苦挣扎。一位老师走进教室,悄悄来到男孩身边,“孩子,怎么了?今天天气这么好,和老师一起出去晒晒太阳好不好”?男孩的眼中满是挣扎犹豫,但最终,他还是轻轻摇了摇头:“不了,老师,我想我还是在教室里待着吧,我这个样子……”老师摸了摸男孩的头,缓缓开口:孩子,知道吗?我们常说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就会给你留下一扇窗,所以,不要沉浸于失去一扇门的痛苦,要善于寻找那扇窗,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要你自己不嫌弃自己,那他人的误解又有什么用呢?老师站起身,走向门边,开门的一刹,“老师,我想出去。”声音坚定,同时,阳光射进教室,满室生辉。

蓝天上,阳光们正偷偷的笑着,因为,她们给人们带去温暖了呢!

守望干净的心灵作文 第6篇

看了这条消息,笔者颇为震惊。在本市举办的全国性摄影比赛中,特等奖作品居然是造假的。提出质疑了,才引起大赛组委会的重视,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而这一切在大赛评审过程中竟未被发现。在结果公布后,我市一名摄影爱好者白锁亮在博客中提出质疑后,才引起了组委会的重视,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白老师就每幅照片的疑点进行了指正,并作出了详细分析。网友们纷纷谴责这种造假行为,有人表示,这是中国摄影界历史上最大的耻辱。

笔者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对这种造假行为,同样感到痛恨。而更让人痛恨的却远不止这些。

竟然有人站在了造假者的一边,说白老师是“多管闲事,看人得奖们心里不平衡”。

是啊,生活中总有一些人颠倒黑白,对于一些事情浮想联翩。笔者认为,对造假作品提出质疑,那就是一个摄影人的基本良知。

如今这个社会,浮躁的很。很多人追名逐利,在人生大考中,内心充斥着假象。视庸俗为潮流,是低俗为高尚,用灵魂作为赌注,原本一篇纯洁的心灵净土如今变得污秽不堪。

在滚滚而来的红尘中,也有一些人始终守护着自己心灵的净土。

以为只有大专学历的小姐去应聘福利院院长助理。再通过复试后和大家一起去用晚餐的路上遇到了一个乞丐正在行乞。她由于身上没有带钱,就握住乞丐的手说:

“对不起,我没带钱!”

正是这么一句话,使得乞丐热泪盈眶,因为从来没有人这样尊重过他。那位小姐也因此被福利院录用。

这些人始终保持着纯洁的本性,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也唯有这些人能在人生大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富贵名利。

心灵的守望初中作文600字 第7篇

日子如流沙隐藏在不紧不慢的时光里,偶尔翻开记忆中那些发黄的扉页,但清晰如同昨日,细数每个季节的快乐与忧伤,定格的瞬间,唯美的特写,记录着点滴的美好。因此,年少的我们爱回忆,回忆单纯幼稚的童年,回忆刻在心里的小小幸福。逆光薄暮中,我们找寻着最初的自己,和当初最纯真的快乐。

然而时间也如同一个掠夺者,时间太过于冷漠,总将往事搁浅。都说青春是梦的故乡,但却时常让人找不到方向,迷茫中让我们更加留恋过去,我们束缚了自己,让前行的脚步被回忆所羁绊,那些风干的回忆成为了心灵的依靠。而现实中,我们内怀殷忧,踽踽独行,每一天我们都得去思考怎样生活,回忆不能赶上生活的节拍,我们得学会在心上为它留下一片空白,然后铭记。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只有回忆才是洁净的圣地,从未被污染,它烙印在心底的最深处,同时,它也散落在阳光下、生活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回忆。酸甜苦辣的味道,都是人生旅途上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们如何品味生活,如何对待人生,它们与心跳同在,与小时光同眠。

心灵的守望者,他守望着回忆。有人说,人本身的属性是寂寞的。但我却不以为然,因为纵然再孤单,每一个人都会有回忆相伴,那是时间也带不走的。心灵的守望者是我们自己,是内心世界的自己,自己守望着的是生活中的一切,看着似水流年,也看着人事变迁,还有远方等待被追逐的未来。

心灵的守望者,守望的是老去的时光;

心灵的守望者,守望的是消失的美好;

守望心灵的阳光优秀作文 第8篇

张承志迄今的创作可归纳为一条“找家”的过程。《黑骏马》、《北方的河》、《金牧场》所体现的张承志的那种“我有草原……你们懂吗”的自信都只能代表寻找之途的某个驿站, 而经之后八九年时间奔命于“城市—草原”这么一张无法走出的现实网的再体验与感悟后, 《心灵史》是费尽了精力的张承志精神皈依的标志, 是张承志所崇拜的哲合忍耶那近乎狂热的虔诚和牺牲, 是体验这种崇拜所留下的独特的生命形式。《心灵史》体现的存在更多的是体现着人的意义而不是作品的意义。从作品我们读到的主要是张承志而不是张承志笔下的世界。因此, 从张承志的心理信仰的层面来界定《心灵史》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的性质, 恐怕才能更接近真相。

一、“异乡人”———心灵的契合

“离异”表现为批判和扬弃, 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 打破和改变传统文化的规范, 而把传统文化所排斥的内容吸收进来, 呼唤或形成新的规范。 (1) 而在《心灵史》里表现的对传统文化的背离似乎不同于此。它是一种心灵的再选择, 是道德理想主义对传统、对历史的逃遁。从更深层、抽象的层面我们可将这种背离概括为“异乡人情结”。“异, 可以用来表示自己不了解的一切, 与‘异’相对的乃是自己……‘异’也表示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自己所不了解的人、事、地点等”。 (2) 回民 (哲合忍耶) 进入到一片“异”的国度, 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在汉文化中被淹没、被同化;要么拒绝认同, 面对强大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 以自己心灵中的那么一点“念想”去对抗, 永远地充当“异乡人”。“八百万回民都是历史上进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徒的后裔———从唐到元, 西亚、北非、中亚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商人、工匠、军人, 曾经持续地自愿或被迫进入中国……后来, 回民在中国每一个角落都定居下来, 娶妻生子, 逐渐与中国人混血相融, 人们不易区分他们了。一两代人之后, 在强大的汉文明同化之下, 他们忘却了自己曾讲过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及中亚各种语言———他们不仅失去了故乡, 也失去了母语, 变成了一种信仰的中国人……外来的回国人生活在这片汉文明海洋里, 继失去故乡、失去母语之后, 失去信仰的历程也一直在进行”。 (3) 从文本内容里似乎看到他们的选择是甘于被同化的, 但当我们真正体会到文本整体的意念后看到, 这只是一种无奈的顺应, 其实在心灵深处“反抗”才是意念的主体。

对于正在苦苦寻求精神家园的张承志来说, 中国也正朝着现代方向步履艰难迈进, 思想界既浮躁又迷茫, 文明多元化地发展着———既有的价值体系在世俗社会失去了权威性, 新的价值体系尚无建构, 每个人都不得不在精神的荒原上构筑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张承志在越来越不适应现实, 感到无家可归的精神痛苦之时, 产生了强烈的“异乡人情结”, 他将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异域”———哲合忍耶的国度, 把“异域”构造为自己的“乌托邦”。两种“异乡人”的渴望皈依的心在“异域”契合了。张承志在通往心灵家园的路上了。

二、否定———守望家园的盾牌

张承志找到了心灵的家园, 但由于这家园的非现实性, 与其说它是一种社会理想, 倒不如说是乌托邦———两者的区别在于:社会理想未必是无法实现的, 而乌托邦基于假定的存在只能存在于人类的意识和文字里, 尽善尽美的理想社会是永远也达不到的 (4) ———于是张承志把精英道德与社会道德、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混在一起, 用哲合忍耶的“否定”的哲理苦苦地经营他新获的信仰, 苦苦地守望他心灵的家园。

无论是世俗的神还是宗教的神, 人们在信仰他的同时总是以“否定自我”为代价。张承志也是通过这样一种否定自己、否定个体的模式捍卫着家园。在张承志近二十年的文学创作中, “为人民”是他一直铭记在心, 实践于创作的重要内涵。在他心志发展到《心灵史》时, 这层涵义的内容更加坚定且明确, “人民”指的是“穷人”, 大多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的农民。“穷人, 这是个在中国永不绝灭的词。朦胧的贫寒记忆, 放浪世界的满目疮痍, 一户户一村村的褴褛———使我一直在寻找着。我偏执地认为, 中国的一切都应该记着穷人, 记着穷人的人民”。 (5)

张承志的“人民”涵义, 除了“穷人”之意以外, 还包含有机整体的意思。因此, 他在否定自己的同时也是在否定个体。“这种整体论人民观, 强调人民共同体的价值而诋毁个人价值的自由, 鼓励人们委身某种权威或宗教以及种种能给人以归宿的聚合体”。 (6) 从某种意义上讲, 浪漫主义的“人民精神”是张承志沟通俗界与圣界的又一条逻辑通道, 是他守望心灵家园的又一面盾。

我们还看到, 《心灵史》完全可以说成是一部哲合忍耶的抗争史, 是弱势群体对强势文化 (文明) 的否定, 以求生存。尽管这种“抗争”很可能既不会给自身带来变革, 又不会对自身以外的世界发生影响, 但“抗争”却是义无反顾的, 具有生存运动的性质。哲合忍耶就是以这样的一种封闭的逻辑树起一面坚实的盾, 保持自己教义的神秘性和巨大感召性。张承志也就是献身于这股神秘和感召, 在心灵的家园里掀起一种弥漫着宗教精神, 搅和着黄土高原扑辣辣的厉风, 让每一个读者都隐约体验到张承志的这种宗教否定在精神上的浓烈与执着。

三、尴尬———守望背后的思考

张承志的创作一路走到了《心灵史》, 我们已经清楚地体会到他是不同于一般的自我表现型作家。“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拯救意识和理想精神, 他不仅把写作当作自我表现的形式, 还注重它的自我净化, 重视它对外在世界的影响和对心灵世界的渗透……他们仍然在寻求的路上, 并希望读者与他们同行”。 (7) 的确, 张承志的一条寻找“家”的路途于世人心里留下了轨迹, 启发了我们应该去思考在文明征战中丧失的精神内容, 告诫了我们从现代化所付出的精神丧失的代价中, 悟出建设新的精神的必要性。但是这样“异化”的生活体验和心理路程对于没有拥有宗教感情的中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和缺乏真实的。《心灵史》的前言里有这样的文字:“炼炉中的铁矿石是无形的。成千上万人马呼啸着冲下山岗, 扬起漫天黄土时, 那大场面中的人———是无形的。心情, 气质, 决意, 牺牲的渴望———我必须描述的这一切, 都是无形的……也许我追求的就是消失。” (8) 这般记录自己的消失过程和哲合忍耶无法消失的过程, 自然造成我们即使读过也无法了解哲合忍耶深层奥秘的尴尬, 更是无法使已经受过信仰愚弄的当代中国人 (尤其是知识分子) , 在理智和情感双重层次上的真正接受。 (9) 今天时代的特殊性已经将我们逼至一个无法选择的、没有退路的境地。面对迅猛的文明发展强势, 精神信仰的滞后是极不协调的。我们需要精神空间, 且不说它不一定以宗教的形式出现, 即便宗教的存在是人类的宿命, 那么赋予宗教以新的形式和内容, 使之发挥出重新诱导人类建立新家园的功能, 才是我们今天应该倡导的精神。况且, “在我们这个时代, 怀疑主义, 不信从和否定的态度, 绝非全是缺乏神圣感的表现。” (10) 我们无法也不必进入张承志的“家园”, 于是他只有守望, 孤独地守望……

摘要:本文从文化批评的角度进入《心灵史》的文本, 注重分析揭示作者张承志本人的情感世界和文本内潜藏的哲理性, 讨论了《心灵史》所昭示的那种情感和信仰的皈依方式与方向所面临的尴尬困境, 并兼论其深意的挖掘对现世的提醒与启发。

关键词:张承志,《心灵史》,家园,异乡人,否定

参考文献

[1]张承志.心灵史.花城出版社, 1991, 第一版.

[2]童庆炳主编.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4.

[3]顾彬讲演.关于“异”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10.

[4]赖大仁主编.颜敏著.审美浪漫主义与道德理想主义——张承志、张炜论.华夏出版社, 2000.1.

[5]吴炫.中国当代文化批判.学林出版社, 2001.8.

守望生命的阳光 第9篇

2012年7月10日甘肃农业大学17号公寓楼一女大学生跳楼,该大学生长期心理脆弱加之考试压力,才选择轻生

2013年1月17日晚9点左右,位于扬州市经济开发区毓秀路的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九龙校区,学生从教学楼5楼跳楼自杀。

2013年4月8日湘潭凤凰中学高一178班学生4月8日服毒自杀,留下的遗书 “爸爸,我走了!请保重身体,你颈椎不好,请少用电脑……”

一次次学生轻生事件让人痛心,一朵朵生命之花就此凋谢,之前曾看过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显示,每五个中学生便有一人曾经动过自杀的念头,有6.5%的中学生甚至做过自杀计划。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突出强调语文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生命,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但受應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应试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现行的而且在语文教材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为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热爱生命》《论生命》《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伟大的悲剧》等,可是语文教师们在教学时不能忽视了这种生命教育,在学生内心要对生命的真正的爱护。

一、贯彻“生命意识教育”

1.新时代呼唤“生命意识教育”

所谓的 生命意识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生命意识教育的概念是1968 年由杰·唐纳·化特士首次提出。它和《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关注学生的生命是一致。

2.义务教育七年级到九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生命意识教育”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把生命意识与阅读教育结合起来,就是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灌输,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聪慧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培养生命意识教育的方式

首先学生心理需求,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元素,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教材中深刻而丰富的生命内涵,课本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与资源,教师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归纳生命教育主题,做到目标明确化、系统化、实用化。

1.弄清“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理念

学生年龄小,心理脆弱,害怕挫折,少数还无视生命的珍贵,老师应该把“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一理念放在德育的首要位置上,让学生了解生命的美妙,塑造一个健康光明、乐观坚强的人生。

《蝉》一文中写道“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 年,90天,都要好好地活着。”当学生读了这篇文章后,知道蝉17 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进而由这只蝉生发对生命的感悟。一只蝉都能这样,何况是我们人呢?只有好好活,人生才有意义。《再塑生命》的海伦·凯勒都用自己的方式展现着自我的魅力,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了光彩。通过对这类文章的解读,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生命的价值在于亮出自己的精神,展现自己的魅力,活出自己的光彩。

2.弄清“同情弱小、平等尊重”生命理念

中学生的身心发育正处在巨变期,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好多是留守学生,长时间不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和别人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人关爱,他们情绪变化大,控制能力差,特别是受到暴力、网络和影视文学的影响,性格暴躁。这些年来校园暴力的新闻屡见不鲜。所以作为一一位语文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怀,培养他们同情弱小、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情怀。学习杨绛《老王》时,让学生悟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关爱等观念,同时幸运者有责任帮助生活中的不幸者,每个人都要有大爱的精神。

3.培养“学会感恩、善良博大”意识

中学生 人生观、世界观已初步形成,但尚未形成正确的评判标准,受外界影响很大。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教材中“学会感恩,学会善良博大”这一生命理念充分地挖掘出来,达到以文育情的目的。在教学莫怀戚《散步》一文时,就要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在生活中要用心去孝敬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最后让学生以 “生命” 为话题写作文

一篇作文就像一面镜子,它既能照出一个人的文采,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可贵、可敬。我常在作文教学和评讲中将生命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进去,以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守望心灵的水仙花高一作文 第10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他,只身一人,寂寞地坐在唐朝的江边,钓着满江的寒冷。他,是在独自守候着最后那片洁白的孤独。他,就是柳宗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中孤独的一个,在隆冬的江边孤独地守望着心灵的水仙花。

捧读流传千年而不衰的诗篇,想来古代文人的人生应是简单而明了的`,因为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就是追求名利,追求荣华富贵。他们的生活就是舞文弄墨,笔墨人生,在灯红酒绿中度过一生。

但是,面对柳宗元,我却默然。一介书生,本可以圆滑、世俗一些,本可以低一下高昂的头颅,也可以有一点点心计,为自己谋取几分富贵,几分功名。然而,他没有那样做。因为他深知当心底泛起“水仙花”的葱绿和鹅黄时,才能感觉到心灵的愉快和精神的舒畅,纵然雪山渺远,纵然足迹尘封,但他的心里依然有超然的孤独,依然有生命的绝响。

于是他心忧天下,他认为唯有那朵“水仙花”才能唤起自己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他为贫弱的捕蛇者感慨万千,对勾心斗角者义愤填膺,为孤独的垂钓者高歌。

心中水仙的鹅黄和嫩绿,使柳宗元忘却了冬日的严寒,人世的寂寞,即便是那一页黄纸、一道所谓的圣谕将他推向了遥远而孤独的永州。我想他走的那一天,一定很潇洒,一定很坦然。因为他始终守着自己心灵的水仙花,并且始终不忘心忧天下。

贬官、发配并没有使他忘记自我,却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既然做了,就要义无反顾,既然义无反顾,就要坚守自己的心灵。你看,那不是他吗?站在那寂寥凄冷的小石潭边,所有的悲叹便全在这里消解,所有的硬气全在这里升华。

有时生命无法把握,正如人们常说世事难料。但至少你可以守望甚或找到心灵中的那朵“水仙花”,恰如柳宗元,虽然历经千辛万苦,虽处处时时步履维艰,但当心底泛起“水仙花”的葱绿和鹅黄时,他就会感觉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愉快和精神的舒畅。

守望心灵的阳光优秀作文 第11篇

莫凡,一名普通的艺术工作者。纵使他普通,却为云南云龙县的孩子撑起一片学习的天空,用心灵为他们筑起一方遮风挡雨的屋檐。莫凡的屋檐也许不大,但是风雨中的孩子却因他的屋檐而找到心灵上遮风的港湾。麦风行动,麦田计划,麦田网站便是这位麦田守望者的足迹。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应该淡之如气。”

陈思,一位名不经传的体户。纵使他平平凡凡却为南京大桥改写“跳桥胜地”的命运,拯救一个又一个迷失的灵魂,在九州掀起一阵“纵使黑夜把我们包围,黎明将照亮光明”的风雷。

陈思、莫凡,他们可以建起一个屋檐,温暖家人,同时,他们也在心里筑起一方屋檐,温暖素不认识的陌生人。

这种来自心灵的温暖传承了华夏五千年圣火的温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广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博爱;“湘西草堂的扑枣任西邻”的怜爱,都是来自那个时代的圣火,都是用心灵筑起温热的屋檐。

筑一方心灵的屋檐,是饱受人情冷暖后的一句问候;

筑一方心灵的屋檐,展开了你的德泽,惠及了他人。

筑一方心灵的屋檐,丰富了你的人生,精彩了他人;

筑一方心灵的屋檐,实现你的价值,帮助了他人。

这便是心灵的屋檐的魅力,春风般轻轻抚你饱经苍桑的心,夏雨般涤荡你迷失的灵魂;这便是心灵的屋檐的伟大,竹杖般扶持你走过泥泞,走过坎坷;这便是心灵的屋檐的意义,升华自己,温暖他人。

阳光下的守望高一作文 第12篇

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了这个世界。

步入青苔石阶,贪婪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全身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任凭生命在夕阳的升落中沉浮,心灵便也像是开倦了的花,想冷冷的枯萎一回。它,尝遍了冷暖。

阳光下的向往

一位盲老人站在阳光下,抬头微笑的看着天空中的太阳的画面,令我感动不已。我不敢发出一丝声响,怕扰乱这至真至善的美。于是我想,我是幸福的。在最不幸福的时候,便也学着抬头,望一望天空中那属于我的阳光。有人嘲笑,有人不解,也有的人羡慕。知足是没志气,没追求吗?为什么生活非要去争个头破血流呢?我只想拥着自己的片阳光,一睡百年。

有的女人或男人表面活得光鲜亮丽,实则丈夫或妻子劳累,家庭负债累累,而这一切仅仅只为了其可悲的羞荣心。真想问其一句,你于心何忍啊!难道非要头发花白才懂得相守是最真吗?请相信,真正的幸福是凌驾于金钱之上的,那是活在阳光下的两个人在汗水中彼此的微笑;那是在贫穷中,尝尽辛酸后,生活真正的味道。所以如果你累了,就请看看阳光,在耀眼中流出的是幸福的眼泪。

阳光下的希望

最喜欢站在秋天的稻田里,闻着一片稻香,看着四处闪耀着希望的微笑。是的,这是守望者的微笑,坚实的臂膀,黑黄色的.皮肤,似心甘情愿的稻草人,扎根在这片田野,收获希望是他们的念想。于是我忍痛留下了我的阳光,我要让它照耀到更多的人,温暖更多的心,祛除虚妄的黑暗。。。。。灿烂开放的百花,纷落跪拜,以祭奠我逝去的那纯洁的阳光。而我,终究也是要离开的,这可爱的世界,有太多的太多的人或物令人不舍,便也寄语一片阳光,等待下一个看我的人。

笑看生活真真假假,闲当个梦中人,非不见日而不醒。而当第一米阳光射进双眼,醒了,不也睡了?能看透的又有几人?万物生息,活的不都是在生死中交替着的希望,挥洒着的阳光,枯骨入土的黑暗吗?索性活个物我两忘,我是阳光,我是希望。

阳光下的守望

浮云难掩住希望的阳光,但阴霾时刻存在。生活的过程中充满了艰难坎坷,放弃,畏惧随时可能占据我们的心灵,化为尘土吞噬那片土地。在阴冷的黑暗中,狠狠的咬着嘴唇,让滚烫的热血浇灌冰冷的心,让它保持清明,学会守望,坚持追赶着那片阳关的步伐,跳动的频率一如既往。守望阳光,它那可爱的温暖。青春的绚丽。爱情的七彩……

沐浴阳光,我学会了温暖;失去阳光,我学会了坚强。

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 第13篇

关键词:阳光,心灵,老师,学生,肢体语言

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心灵充满阳光”这正是伟大师魂、无涯师爱的体现。尤其是我们民办学校这个独特的环境:孩子们远离家中的亲人, 独立的生活锻炼, 他们天真好奇的心灵总有许多我们难以猜测的想法……让他们多一分快乐, 少一分忧郁;多一分自信, 少一分怯懦;多一分宽容, 少一分计较……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无微不至的关爱, 彰显教师的慈母本色

生活上的关心, 学习上的启迪, 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 除此之外, 还要善于对学生“察言观色, 洞察入微”。有一天自习课上, 发现平时活跃的高伦竟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这迥乎平常的表现令我担忧。于是我悄悄来到他的身旁, 伸手摸了摸他的额头, 心想:“不妙, 孩子不舒服。”我放下一切工作立即带他去医务室。检查后医生说:“感冒, 无大碍, 吃些药就行了, 如果再晚了, 还要输液呢。”听了医生的话, 我心里宽慰了许多。文枫流鼻血是一件始料不及的事情, 所以每天不厌其烦地叮嘱注意, 还上网查了许多预防流鼻血的资料, 试试还真有效。面对老师所做的这一切, 家长感慨地说:“谢谢老师, 比我们做父母的想得还周到, 不是父母胜似父母啊!”宁神静思:正是这丝丝缕缕的牵挂, 让家长放心, 使孩子舒心, 我们师生交心。

二、尊重学生, 张扬个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他们的思想绽放着五彩的光环。只有摒弃旧的思想观念, 尊重学生,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才能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多一分快乐, 多一分收获。汉伦就是一个极有个性的同学, 只要是认准的事, 就非去干而且非干好不可。他本身体质不是很好, 当他报了田径队后, 每天早晨、下午都主动去锻炼, 别人跑3圈, 他跑6圈, 加倍的努力换来可喜的成绩, 在1500米比赛中竟得了第一名。向他祝贺之余, 震撼我们心灵的是:让我们的老师们, 放开羁绊, 给学生一片展示自我的蓝天。

三、把更多的关爱呵护洒向学困生

学困生他们往往是一个被忽视、被遗忘的群体, 他们的神经是最敏感的, 怕成绩差挨老师、家长批, 怕成绩差被同学瞧不起……焦虑、恐惧萦绕在心头。他们脆弱的心灵更需要老师百倍的关爱、呵护。这就要求我们从教者做有心人, 善于发现闪耀在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 如热情大方, 书写漂亮, 宽容谦让等, 找准切入点把博大的师爱之光轻轻地撒向学生的心灵深处。 (1) 独具一格的表扬让学困生正确评价自己, 增强自信。 (2) 为学困生创建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学困生所在的小组内, 小老师热情耐心, 不厌其烦, 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其识记, 有的只是悄声细语的引导。 (3) 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抚慰稚嫩的心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尽人意的情形。除了苦口婆心地谆谆教诲外, 恰当的运用肢体语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对于学困生来说, 比如:老师一个真诚的微笑, 一句关爱的话语, 一个暗示的眼神, 一个提醒的手势……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 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体味到老师的关爱警醒, 进而反思自己来调整努力的方向。

四、多一份宽容, 多一份理解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所以要教育好学生就必须去信任、理解、宽容。张杰的脾气令人难以捉摸, 刚刚还与同伴谈笑风生, 转眼间又与同学争得面红耳赤。一次小测, 因同学说他作弊, 一气之下把试卷撕个粉碎。面对这种情况, 我掷地有声地说:“为什么不让事实来说话!”张杰主动要了一份试卷, 在我旁边认真地做起来, 结果得了98分。我当众表扬了他的学习刻苦, 同时又委婉地批评了他刚才的过激行为。张杰意识到了老师的宽容, 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自觉地约束起自己的行为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还要强烈。”就这样, 学生的感恩之情化做了努力上进的动力, 各个奋勇争先, 唯恐落后。

文学,我们心灵一起守望的高地 第14篇

一、结缘《西部作家》

知道有《西部作家》,是在2012年。我仿佛记得是湖南的作家张灵钧先生和我在微博上聊天时,介绍过这本文学刊物,而且听他的介绍,该刊物选稿很特别,完全依托于“西部作家网”的网站。作者投稿前需先在网站注册,然后把自己的稿件发帖到相关的栏目内,作者、读者、编者在网络上先来一番有效的互动。我对这样的模式很不熟悉,于是也去“西部作家网”注册了。注册很简单,我当时注册的目的就是想了解和接触更多的文学界朋友,这个目的很容易就达到了。

我曾为《满族文学》写了一篇评论,挂在西网上,不久,选稿编辑通知我稿件已经被选,但到后来因稿件统筹被编辑部拿下了……有过这样的来往,不知不觉间我和《西部作家》的选稿网站“西网”倒还增加了一份难得的默契。他们的热情和网络的活跃度一直都让我特别的难以忘怀,而且我的很多文章在全国其他报刊发表前,在我不自信的当初都曾经先后在“西网”上展示过,在这里先后得到过许多作者、读者、编辑老师的热情鼓励和指点,我觉得这点对我特别有益,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发言者之间沟通的纽带就是文学,这就特别好,它可以给很多人在文学上坚持下去的信心,这其中延展出来的浓郁的文学氛围常常让我怦然心动。

我在“西网”发帖以及和大家的交流、互动、切磋都特别惬意,大家以平等的姿态相互评说得失,以互补的视野扩展着我们的文学认知,我们之间没有经济利益的羁绊,更多的是以一个文学中人的责任与良知去坦诚相见,我们可以相互批评,也可以相互评点,但我们的初衷绝对是出于一种对当下文学作品以及现状热切期待。这些我觉得都是特别

可贵的,这比我参与的、很多朋友都希望我加入的文学QQ群或者是别的什么样的交流途径都要好得多,这些因素都让我对“西网”这个平台更加流连忘返。

二、《西部作家》带给我的那种感动让我震颤

我真正的第一次阅读到《西部作家》这本刊物时,已经是2013年的国庆节后了,我个人觉得这本刊物与我的邂逅至少是晚了一年。我这个人有个怪毛病,特别适宜于手捧刊物的阅读情状,一般都不太喜欢在网络上去阅读文学作品,所以过去对于“西网”上贴出的作品实在是很少去涉猎,一般都是由其他老师的刻意引导或者会吸引我去看几眼,因为我在网络上找不到我阅读文学作品的那种心到神到的感觉,而《西部作家》由于经济原因,从来都只寄赠给作者,所以我阅读到《西部作家》时,已经是该刊物的2013年的四期了。因为在这一期刊物上,刊发了我为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长篇小说《带灯》所写的评论文章。

我不懂得经营,尤其不懂得文学刊物的经营,我至今对网络上了解到的《西部作家》及其网络的发起人柏青先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很强烈的敬重。我曾经读到他许多介绍自己创办网站和刊物的文章和别人评介他这一壮举的文章,说句大实话,我真还没有他那么大的雄心和壮志。他能够在自己生活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拿出10多万元来创办一家涵盖西部,链接华夏的文学网站,并在极度艰难的情形下,找寻到一条创办大型文学刊物的途径,的确还真不是常人所能够企及的,这样的行为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就会由衷敬佩。

我们不能回避文学的现状远不如20年前那么火热喧嚣,过去那种靠一篇作品或一本文学刊物,就可以独闯天下的势态早已不复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文学还呈现出着日渐式微的疲态。我原本想:我们不能去要求《西部作家》怎样,能够把刊物办得说得过去也就不错了,但当我捧读到这本刊物的时候,心绪真是不知道被什么东西不轻不重地触动了,而正是这一下触动,的确能够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于创办人极其伙伴们的那种顽强坚毅的文学信念,和他们对文学这块圣洁高地的执着坚守,我至今依然能够回忆起我第一次阅读到该刊物上那些作品的每一个细节,当然我也不会忘记“西网”人对于文学的热情与严谨并重的姿态,这一切都让我感佩不已。

2014年在我们的不知不觉间悄然到来,我记得第二次收到《西部作家》今年的第一期时,重庆正是一个冬天里特别难得见到的大晴天。春阳高照,春意盎然,花团锦簇还说不上,但原野上毕竟是吹来了些许的春的气息。

三、对2014年第一期小说作品的粗浅点评

今年的第一期刊物上作者阵容更为庞大,遴选的稿件也颇多看点,温温漫漫的字里行间真的是透露出一股掩饰不住的文学大气。本期刊物设置了“名家”“实力”“小说”“美文”“万象”“散板”“箴言”“地理”“评论”“纪实”“专访”等11个栏目,我仔细阅读后感觉到,文本的整体质量不俗,堪称是一本比较成熟的文学刊物了。

本期精心组织编排的“名家”里面发表了一组很不错的文章,在国内较有名气的新疆作家帕蒂古丽的散文精品《亲戚》,读起来就像是在浏览我们自己家族的过往;同时还配置了刘亮程的《有多少秘密可以跟人分享》、周明全的《写作是心灵回归的一种》等两篇评论文章。我从这种多少有点“头轻脚重”的编排中,可以读出编辑们的良苦用心。帕蒂古丽的散文《亲戚》,有着异常丰富的情感色彩,而且具有很浓郁的民族风情,作者把自己曾经居住过的混居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汉族等四个民族的小村落的一个生活片段,采用蒙太奇的闪回手法作了直观立体的呈现,文中把姑姑,姑父,乌斯曼、阿伊莎小姑娘等人物都作了很逼真的描写,亲情与纠结弥漫四溢,而且作者把自己及其家人的当年生活描摹得特别的充分,读来令人感动。作为我个人的写作而言,我是比较发憷写这类题材的,因为这里面故事性不太强,加上本文又涉及到少数民族的话题,文字一旦掌握不好就会流于平淡或者会陷入难堪。但帕蒂古丽却很恣意于这样的描写,我们从她的笔下,看到了一幅幅壮丽而又清新的多民族相融合生存情状,而且作者把这份壮丽与清新很随和地向读者漫漶开来,读这样的文章,我的内心真的是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震动的。

nlc202309032109

《亲戚》后面,编辑很强势地配备了两篇评论文章,足见刊物对于帕蒂古丽这位女作家的极大重视,两篇评论都很有见地,这样的编排方式比较少见,假如这个安排是对于帕蒂古丽散文集而发表评论的那就另当别论了,我觉得至少还应该有个编者按来说明一下,如果单纯是发表这篇散文就配备这样两篇重磅评论,那我就觉得至少有些不恰当。

“实力”栏目里,本期发表了两篇作品,都是小说。一篇是马卫的短篇小说《羊人》,另一篇是令狐宇文的短篇小说《树神》,这两篇作品都的确显示出了作者不俗的“实力”。

马卫的短篇小说《羊人》是通过一个名叫“豁嘴七叔”的放羊汉子以一种看似诡异而不合乎常规的举动来渲染主题,刻画出了很多我们很难去顾及到的偏僻乡村在环境受到极度破坏后,自然生态所带给人畜生存客观困境。“青草坝”的过去肯定如其名字一样,虽然谈不上有多美丽,但碧草青青人畜兴旺。小化工厂落址于此后,水清草绿的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且莫说人了,连羊喝的水,吃的草都很难寻觅到而且有毒,这些就为故事的延展铺就了一个很扎实的台阶,村民和牲畜在环境破坏的大灾难中都难以幸免地遭遇到摧残,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乡下人的不屈抗争和他的怪诞举动,整个故事读起来诙谐好玩,我们在轻松好看的阅读后,必然会有掩卷之后的长久沉思。这里还要多说一句,作者马卫是我们重庆市的作者,但我此前还真不认识他,对他所描写的场域也比较陌生,不过巧的是我自小居住和玩耍的地方倒是有一个叫青草坝的地方,也算是巧合中多了一份亲近感,我真是希望阅读到这位重庆作者更多的小说。

《树神》,犹如是写的关于古树的话题,由这棵古树延展出来的故事却颇为让人忧戚。上尧村有棵古树,自古就有该树是上尧村神树的说法,而且上尧村的人一旦生老病死都似乎可以从这棵树里找到答案,的确有些神话的色彩。黄老板因为风水先生的一句话就竭力地试图砍掉这棵被他视作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树,这下就必然会引起上尧村民的强烈反对。当地政府的官员比如吴镇长、关县长等人,自然是不信鬼神的,在他们眼里肯定招商引资的功绩毕竟要大于一棵所谓神树的荫庇,矛盾就比较激烈了。都是因为这棵“神树”,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顿时变得水火不相容。蹊跷的是在争议过程中,黄总意外死于脑溢血,这就更为这个故事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作品结尾“神树”所在地被辟为一个旅游景点。作品中塑造的方向、蚕娘等众多人物形象独具特色,结尾也显示出作者的匠心,但我是感觉有点偏软了。和前面的铺垫不是很相称。

本期“实力”栏目的两篇小说,都是反映环境保护题材的,这说明了作者和编辑都有很好的责任意识,这是我比较欣慰的,但同时,我们在编选题材方面也要尽可能地广泛一些,这才使得刊物更有咀嚼的余地。在接下来的“小说”栏目中给我们展示的作品都可以看做是我们这次咀嚼的反刍,这里发表的五篇小说也特别值得我们去细读。

胡杨林的短篇小说《阁楼里的男人》是一篇很有生活气场的作品,该小说以“我”的视角为演绎轴心,把小白酒店,公用电话亭,小五金店的几位男人串联起来,并且把电话亭男人和一位有夫之妻之间的那种情感纠结作为故事转圜的架构,读来很有生活的朴实味道,加上笔者很巧妙地设置了一只叫“黑白”的小猫作为载体,这就为这个故事增添了好看的意趣。我比较喜欢作者这样的运笔手段,他能够把我们的欣赏趣味紧紧抓住,直到读完方才有一种很畅快的舒意。

《童年小巷》是作者焦红琳献给我们的新作。我此前几乎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但从作品字里行间里我能够品味出作者有着很厚实的生活根基,而且我估计他的年龄也和我相仿。作品刻画的是一群小学生在文革时期那个很特殊年代里的一些很淳朴很可笑也很悲催的事件,夏红玲就因为名字里有个玲字,就被同学莫名其妙地被同学耻笑,王琴琴因为父亲的名字恰好和王洪文相同就直接被定位为被孤立的对象,还有靠捡拾垃圾维持家人生计的刘小小这些“小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会让我的眼睛一次次地湿润。同学们被赵拐子的小书摊上那些连环画所吸引,但就因为王琴琴耐不住孤立,让极左且飞扬跋扈的杨红红发现后彻底摧毁了这些许美好,结果是书摊被销毁,赵选择死亡,王琴琴最后也因心理失衡而疯魔。小说的结尾很让人感慨,但作者描写的这些,就是我们民族曾经经历过的,所以阅读起来特别生动。

邹冰也是一位新面孔作者,但他的短篇小说作品《枫杨树下》也读起来比较好玩。作品中的“我”是人群中的“傻子”,大家平常喜欢拿“我”来开开玩笑,“我”的父亲因为公家财产失盗,被送去劳动后,民兵连长金明屡屡与我母亲通奸,而这一切在“我”这个傻子的眼里似乎都不存在,“我”兴奋着人们会早日去解放台湾,活捉蒋介石等宏大好玩的情景,直到有一天刘小姐让“我”初试云雨,“我”仿佛才弄懂很多原本不知道的事情,于是“我”叫嚣着要杀死金明,当洒满油的老房子着火的时候,两只乌鸦伴侣孤苦的哀叫,向枫杨树飞去……。作品也反映了一个特殊时期的故事,但相对比前一篇而言,架构稍微显得单薄了一些,几个人物形象还比较生动自然。

梁丽萍的短篇小说《村兰》,是我本次特别想给作者和读者说一说的作品。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篇故事性比较强结构也很完整的作品,而且作品所揭示的维艰时刻人间流淌着的那一脉脉可贵的真情也特别让人感动。我们读着村兰与鹿鸣离异的故事,眼看他两个儿子都随母亲艰辛地生活,心中自

是感慨万千。鹿鸣和丹丹再婚,一切都是那样相安无事,波澜不兴,是一个温情弥漫的除夕夜改变了这一切。村兰及儿子的生存状态很差很差,其实鹿鸣的内心也并不轻松,故事最后刻画的关键时刻,村兰救人和献血的义举让丹丹顺利生下女儿,这一结尾的确很让人感动,该作品的语言很流畅,作者文字功底也好,我觉得唯一欠缺的是作者在拿捏和情感奇异夫妻这种情感转圜和作品的排山倒海布局时还差那么一些火候。最主要的是,前面的铺垫很不到位,读完后让我们感觉到“村兰”的为人处世上的变化显得比较生硬,而且作者再对两个儿子“春放”和“秋歌”的刻画也有些拔高的倾向,这就使得整个作品缺乏一种灵动。我觉得该作品最大的亮点是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活,真心希望读到作者更多的好作品。

nlc202309032109

四、我期待和《西部作家》一起守望这块心灵的文学高地

说句特别实在的话,现在要办一家像模像样的文学刊物还真非易事,单是一本文学刊物所能够涉及到的开支繁杂事务都绝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去想象的,这一点我是首先要强调的,我觉得我们实在不应该去苛求一家没有任何计划内财力支撑的纯文学刊物做到尽善尽美,但我觉得我们既然办了这个文学刊物,那么有些东西就是我们必须要去勇敢面对的。

我觉得我们真的有必要去对现在刊物的形态进行一些梳理,让刊物设置的栏目更加理性也更文学化,我觉得现在的11个栏目有点零散了,实在不方便读者去归类于阅读,像“随笔”类的栏目就有“美文”“万象”“散板”“箴言”“地理”等5个,这几个栏目的作品文本很相似,一本大型的综合型文学刊物这样处理,就会让读者有些云里雾里,我建议刊物除了当下着重要办好的“名家”“实力”等特点栏目外,可以把作品很充分地归类到包容量比较大的栏目进行归置,这样作者就好去给自己的作品定位,在投稿和选稿环节都比较清晰方便,读者阅读起来也很方便,而且更重要的是更像一家成熟的文学刊物的模样。

我不赞成现在刊物里的“金沙滩”栏目,适当留白透气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再来说说稿费这个绕不开的话题。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很多作者都不是特别想在写作上挣多少钱,可能大家更多的是想得到一种尊重,如果我这个设定靠谱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让作者在投稿之时就能够知道刊物的稿费支付状况,我想或许这也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毕竟现在靠着稿费来生存的人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文人是恐怕是希望自己的稿件被正规的文学刊物刊用以后,算是得到一个读者承认的凭据,稿费也是一种承认,而且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稿件用后再来说这件事的确大家都比较难堪,如若是我,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我发表了作品或者是文章也希望有一些稿费,哪怕是很少但也是编辑部对我劳动的一种尊重。

文学是我们共同的关注焦点,自然我们的很多话题都要从文学中去衍伸去发酵,而文学刊物能够做的恰恰是一种很本真也很圣神的事业,有了这样的一种认知,当我捧读完《西部作家》今年的最新刊物后,我真的是为他们守望文学那块高地的精神情操所深深感动,所以我才能够在春节期间用最真诚的文字写下这篇长文,当然我的观点很肤浅,也许有很多错误之处,但我是真诚的,我是以一种特别想和“西网”人一起来执着地守望文学高地的心境来写的,所以我觉得特别值得。

感谢《西部作家》的厚爱,我们一路前行。

作者简介:周其伦,供职于《重庆商报》,被文学界定义为独立评论家,多次在《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华文学选刊》《文学报》《北京文学》《黄河文学》《满族文学》《文学界》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文章和小说、散文等作品,著有文学点评随笔《安于悦读》。

上一篇:(毕业论文)初下一篇:致谢的小学毕业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