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有效备课

2024-06-22

中学数学有效备课(精选8篇)

中学数学有效备课 第1篇

中学数学“有效备课”的探索 传统中学数学备课的问题

1·1 强调教师作用,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只备教师的“教”,忽视备学生的“学”.第一,忽视探究过程的展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结果的获得,不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缺乏深度思考.第二,忽视学生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多重视传授方法的设计,很少思考学生自主操作、积极实践的设计.第三,忽视合作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独立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很少考虑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1·2 强调课本作用,忽视课程开发以“本”为主,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教师不敢越雷池半步,教科书是权威,视教参是权威,致使备课出现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教师备课单纯依赖教参,不去开发校本课程,备课缺乏创意,使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1·3 强调循规蹈矩,忽视个性发展

学校备课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要求过深、过细,严重制约着教师备课的个性化.造成师的备课形式单一,太程序化,缺乏必要的创新,不能更多的体现教师的个性.1·4 强调教学的预设,忽视教学的生成性

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整合,而教师往往思考最多的是教师如何地牵、如何地引、如何地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发展.2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备课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备课要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双基目标;内容处理要有课程意识和宽泛的课程资源意识;教案编写要有记录整体教历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编写教案.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教师要从课堂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标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这种定位必然影响到我们的备课.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2·2 重视过程和方法

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许多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认为,数学成果获得的思维过程及提炼的思想方法的价值比成果本身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为数学家、数学教师及学生三者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要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和发现过程,注重获取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亲身动手探求、体验,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今段去获取更多的知识的方法.2·3 善于张扬自己的个性

苏联教育家彼得洛夫斯基说:“教师的个性强有力地影响着儿童的智慧、感情和意志的发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学习、智能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和人格塑造.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到处可见成品教案(成品教案主要指现成的书本教案或网上可以查阅的电子教案).毋庸置疑,它是作者领会和理解教材的智慧之果,但它毕竟是从作者的自身研究 1 实践出发的.因此,要创造自己的教学特色,我们就必须首先闭门独立思考,研究学情,以排除成品教案对自己思维的干扰,并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想象.用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用自己对问题执著追求的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用自己尊重别人成果的品格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用自己海纳百川的胸怀培养学生豁达的品格„„总之,教师只有在备课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才能在课堂中更大限度的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2·4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新课新知识的引入很重要.教学过程中除设计情境外,还要设计以教师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情感是人的认知活动中的必然要素,并影响认知活动的进程.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以自己的兴奋情绪去激励学生,以自己的主动性唤醒学生,以自己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去鼓舞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把教学带入乐思乐学愉快和谐的境地.2·5 体现预设和生成的统一

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在生成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发学生主动探索和交往的欲望,满足他们的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教师要能够对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及时捕捉学生中间的热点问题,掌握学生中间最新的信息,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解读学生,让有教育价值的活动生成、发展、延续,让课程真正追随学生的发展,在考虑教育方案时,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有所应对.当发现学生有了真正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事物或现象时,教师应大胆打破原来的计划,调整教育活动内容.2·6 重视课程资源开发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备课要求数学教师要有宽泛的课程资源意识.所谓课程资源意识,就是有意识地让认识、技能、信息、经验、方式、方法、情感、价值观等进入课程,进入教学过程.不能将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书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唯一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家长、教研员等的经验、智慧、问题与困惑等都是课程资源.应该注意的是,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往往拥有着和教师同样甚至更多的信息源,而他们往往也有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视角.所以数学教师应当积极顺应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引导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备课.这样数学课堂和空间将会更加深广,教学效果也会更佳.2·7 重视联系生活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从而产生良性的内化过程.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华,风华正茂,有着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求知、求美、求友谊、求有价值人生,更渴求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教师要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通过调查研究,捕捉学生生活的疑点、兴奋点,社会生活和热点,结合实际教学需要,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学习方式,致力于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应用数学.3 结束语

明确了新课程对教师备课的要求后,教师如何在备课中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成为最关键的因素.为此,教师必须先积累“内功”,主要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多学习.主要是业务知识和 2 教学技能的学习,杂志是最好的学习信息库.2·多听课.集各家之所长,树自家之风格.通过听课,尤其是听有丰富经验教师的课,再结合自己的体会,备起课来就省时省力.3·多总结.学有体会,教有所得,把这些熔为一炉,上升为理论,即教学总结.有总结,才会有发展和提高,将学习、教学、总结三位一体,才能形成自我发展得内部机制,使自己的“内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我们不能试图将备课程式化,但我们不能没有一个基点.备课可以有多种方式,也可以表现出教育者的个性,但我们不能忘记,备课应是一门艺术,让教育无痕的艺术.3

中学数学有效备课 第2篇

备好课是上好课、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前提。对于小学数学课,教师该如何有效备课?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肤浅认识,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一、钻研教材

1、吃透教材

首先,数学教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就需要在课前对教材有全面、系统的解读,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

其次,钻研教材还要钻研练习题,练习题是数学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并有助于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数学能力的培养。所以备课时首先要把课本中习题都看一遍,以此分清哪些题是与新课相联系的基本题,哪些是加深理解的变式题,哪些又是综合题。另外,还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题目,以提高练习效果。

2、活用教材

知识无处不在,教学的阵地也可以无处不在。教学时,可以把教材中提供的静止的教学资料转变成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素材,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知识。让数学知识转化成实践知识,通过实践知识进一步深化数学知识,让教材的内容情景化、动态化、生活化。

二、了解学生

1、备课时要思考的问题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能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3)、学生还想知道什么?

(4)、要解决的这些问题,学生是否能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5)、哪些问题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也就明确本节课教学如何切入和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了。

2、备课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它进行。学生作为个体,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备课时,要明确备课的对象,因为有的学生只要老师稍一点拨,就可以理解;有的学生需要老师讲解,才能理解;还有的学生需要老师多次讲解才勉强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包括知识、能力和思维习惯等,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数学学习能力,设计一定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详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

三、研究教法

1、备课要确定好教学目标,除了“双基”以外,还要注重:(1)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2)每一节课都要重视数学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教学目标。在课时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双基”目标的框框,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2、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一般的说,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二是与以后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在确定重点以后,就要想办法来突破重点。

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教材中还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备课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四、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可以将平时星星点点的启发和顿悟、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和典型问题记录下来,既要记成功之举,也要记“败笔之处”:既要记学生的见解,又要记教学过程中自己应千变万化法,更要记下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教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学数学集体备课的有效实施 第3篇

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同时, 也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学校教师管理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模式.其中, 集体备课使用导学案将老师从过去单一的备教案的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 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喜爱.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集体备课在我市中学数学教学中已实施多年, 但实际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 归结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 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只是轮流备课

集体备课的基本过程应该是教师分析教材后, 针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提出各自的建议并最终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但是, 做好这些需要课前的精心研讨, 在具体备课时, 由于教学工作繁忙, 许多备课组为了节省时间, 只是将备课任务分派到个人, 虽由集体提供资料, 但主要由个人完成教学设计.有的备课组甚至连轮流备课都算不上.过去没有集体备课时, 教案都必须手写, 例题作业教师都要自己做一下, 可实行了集体备课, 允许使用打印稿, 于是许多教师都直接利用他人备好的教案、做好的作业直接上课, 应付了事.

(二) 集体备课等同于统一教案, 统一作业

有些学校为了体现集体备课的形式, 强行规定集体备课要做到“四统一”, 即统一教案, 统一进度, 统一作业, 统一考试.统一考试是应该做到的, 但“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统一作业”, 就有点强人所难了.因为教师的个体素质和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都有一定的差异, 怎好“统一”?特别是“统一教案”, 每周主备人写教案, 其他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最后形成“个案”, 而事实上真正形成“个案”的寥寥无几, 更多是使用主备人的现成教案, 这种规定不仅不能促使老师备课水平的提高, 反而助长了一部分老师偷懒的教学习性.

(三) 集体备课只注重课前谈论, 缺少课后反思

有反思才能有提高.教案在进行具体课堂实施后会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 只有进行课后反思总结才能发现问题, 改进备课.但目前, 我们的集体备课注重课前备课, 缺少课后的集体讨论修改, 也许更确切地说是根本没有反思.我们许多的备课活动都是对下面要进行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 而对刚刚完成的教学丝毫没有涉及, 这使我们对存在的问题一无所知, 更谈不上解决.

(四) 集体备课只注重备课, 缺少课后延伸

传统的集体备课在老师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固有的思维:集体备课即讨论教案、教学设计, 这就缩小了集体备课的外延, 使研讨的内容变得狭小.集体备课只是为了形成教案, 不结合班级的特殊性和学生的特殊性预设教学中的具体情境和动态过程, 只重预设, 忽视生成, 只重教法, 忽视学法.这样, 集体备课就陷入就事论事的小巷子, 难以给教师多方面的帮助和引导.现状中的集体备课基本都是把确定教案、研讨教学设计作为主要内容, 很多有关教学的新视点、新问题都被抛在脑后, 穿旧鞋走老路, 对教育教学起到的真实帮助甚微.

集体备课从它的过程和结果上来看, 优势是十分明显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在研究、讨论中, 参与教师的经验会相互碰撞、融合.集体备课, 集体在一起对授课教师的教案进行再设计, 再补充, 再创造, 使教案达到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和更加完美.集体备课还可以实现教师之间的传、帮、带的功能;可以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在教学中怎样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 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结合本人工作实践, 改进对策有以下几条:

(一) 集体备课要注重实效

我们要看到, 有质量的集体备课需要大量的工作,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大, 不可能节节课都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内容, 需要轮流安排主讲人;集体备课的任务、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思想最后都要求达到统一;集体备课还会占用大量的时间;集体备课重在通用的程序化操作模式上下工夫, 重在教材教法的钻研上, 它作为制度落实也好, 作为常规教学管理安排也好, 集体备课都只能是以教研活动的方式来出现, 或一个星期, 或半个月定期组织, 无疑不能替代教师个人平时的备课.

(二) 集体备课不能是简单的工作分派

集体备课必须以个人备课为前提.个人初备需个人认真钻研, 独立思考, 着眼于研究如何创设情境, 如何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设计和组织教学, 如何组织有效的变式训练等.教师在备课时, 不仅要设计好教学方案, 还要阐述自己设计的理由和意图, 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 供集体议课时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强调集思广益, 相互切磋.发挥集体的群策群力和协作精神.

(三) 集体备课不能替代个人备课

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的起点, 我们为上课所做的一切准备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设计、例题练习选择、教学进度等都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基础情况、整体学风、思维习惯, 对教案进行加工, 使之更加符合本班学生实际, 个人复备是集体备课的再认识、再创造, 是集体备课的深化和延伸.

(四) 集体备课要与课后反思相结合

在教学中, 学生的一个疑问、一个难题、一个创新的想法, 都会使教师有很多反思.因此, 在每一次集体备课上, 教师应该首先对上周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对教学中的失败和成功进行理性分析.另外, 教师的自我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众多在教学上获得成功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写教学后记.有位学者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 才能扬长避短.

总之, 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 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着眼未来, 我们应该努力做好这项工作.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备课 第4篇

关键词:课堂改革、备课、有效教学

G623.5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获得协调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我觉得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及其重要的。

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制定蓝图、预先谋划的作用。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依据有效教学理论,为促进学生发展而提供一个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备课方式势在必行。

一、抓住心理备学生

我们知道,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明确,就谈不上会有多少教学创意和明确的教学意图。于是,我们需要走进学生中间,去了解他們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从而找到学生们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切入点。然而,小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大起大落的两极状态,难以及时地用理智控制。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有时片面坚持已见,对教师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办,不合已意的就拒绝或顶撞,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事过之后又非常后悔。

其实,小学生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他们最重要的是获得勤奋感,摆脱自卑感。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能为他们当前的学习、成长及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做的已经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更重要的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所有小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能得以发挥,从而全面、健康、茁壮地成长。

二、预设方案备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虽然每个教师在课前都不能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突发的种种"意外",但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例如在设计《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一教案时,我就在练习这一环节里增加了几题练习,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弹性,也为数学知识的探究生成、体验感悟提供更为宽阔的平台,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也正是这样弹性灵活的板块式教学设计,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因情作及时的应变处理,在不同的班级演绎出不同的精彩,使学生的学习在真实中走向完善。

教师多一份精心预设,课堂就会多一份有效生成,学生就会多一份发展: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让我们精心预设,预约精彩课堂。

三、制作课件备媒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课改的推行,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学校日常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它取代了以前老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小学课堂中,多媒体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为教学服务。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是较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如果能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和部分、外表与内观等方面相互转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展示众多的现实生活材料,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例如在教学《减法》时,从静态的图中,学生只能看到树上蹲着2只松鼠,跳走了3只,却联系不到树上原来有5只松鼠,更不能从直观上自然抽象出减法意义来。因此,可借助课件利用动画演示为学生创设情趣:先把5只松鼠停在树上,然后移3只到另一棵树上,让学生眼前呈现跳走的情景。这样动静结合,学生从“动态刺激”中可得出:5-3=2。从而得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的道理。这样,减法的意义已经深刻在学生头脑中。

四、撰写反思备课后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说的就是对教学的反思。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则可以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我们在上公开课前,为了能上好这节课,往往在开课前要进行几番试上。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文不厌千回改”,其实,好课就要千回练。执教者每次在磨课后都会认真地进行总结,写出简要贴切的课后小结。然后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考虑补救措施,然后再进行实践。

教学需要反思,反思才能提高。一节课教过之后,并不等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终结。“前事之鉴,后人之师”,有了课后备课,才算完成了备课工作的全过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对青年教师来说,对待备课采取什么态度是衡量教师思想觉悟、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教无止境,备课也无止境,必须精益求精、坚持不懈。

参考文献:

【1】袁文斌,《新课程改革如何提高教师备课的有效性》

【2】陈斌 ,《浅谈小学生心理特点及需要》

【3】赖碧玲,《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体会》

【4】周子琴 ,《恰当运用多媒体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江苏电化教育,2001,(4)

小学数学有效备课心得体会 第5篇

一、教师备教材就是要读懂教材。其中就包括:

1、准确把握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总体目标涉及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要求。就每个学段的要求而言,总体目标中提出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学段目标中都分为相同或相似的几个方面阐述,但随年级提高要求有所不同;

2.准确把握不同领域的内容标准,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并按学段分别阐述。我们只有明确了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才能准确、科学的定位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教师备课要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理念是什么?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现(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2)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3)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所以,在备课时同样体现在“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依赖教育观念的突破,备课的改革也是一样。首先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必须有突破和创新,可以说,没有教师教育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不会有整个备课内容方法上的突破,真正树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教师若真正确立了这样的理念,就会在备课上关注学生,只有将以上这些理念烂熟于心,教师们在备课中才能给自己的课堂教学重新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三、备学生

教师要上好课,必须知己知彼,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预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及预设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这样就能防止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者是知识过浅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训练。因此,备学生我们应该做到了解班级的基本情況、个性特征、学习基础、对教学方法的反应、个性品质、动态变化。每节课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更为重要。

四、备目标 “课标”在具体课程目标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数学课程目标。通过知识与技能、态度的结合,知识与情感的结合,来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在基础教育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新目标要求。大家知道,数学枯燥无味。因此,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的把握上,除了“双基”目标外,还要注重:

(1)每一节课都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的培养目标,落实这一主要目标比教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为重要。它体现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最后才是一种结果。例如: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时,让孩子们认识了“10以内数”之后,迅速地将孩子们引进了一个精彩的世界-----同学们,你们能用身边的事物说说你心目中的数字吗?老师用期待的目光扫视着全班同学,小手一个个地举起来了。“我们教室里有‘1’块黑板。”

“我有一双勤劳的手,一共是10个手指头。”“我的衣服上有5颗纽扣。”-------老师巧妙的一问,让学生自然地把数学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科学的价值与意义就在生活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一深奥的道理。在这种和谐的交流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得到了融洽与升华。

四、教师备课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了适应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有学习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蕴涵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我们知道小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第二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不很明确地写在教材中,是一条暗线。前者容易理解,后者不易看明。前者是教材写什么,后者是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例如:“进位加法”的进位问题。从教材的表层不仅是出现几种不同的算法,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要提倡学习用“凑十法”进行计算,而深层次挖掘,我认为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引导学生掌握以“十”为单位的计算的思想。这也更是后续学习的需要。因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人类的认识经过两次飞跃。从逐一计数到按群计数是第一次飞跃。从按群计数到以“十”为单位计数是第二次飞跃。

五、教师备课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能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

3、学生还想知道什么?

4、想知道这些问题,学生是否能通过合作来解决?

5、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5、哪些疑难问题还需要拓展与延伸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也就明确本节课中教学的切入点和主要完成的目标了。

中学数学有效备课 第6篇

探讨如何有效实施初中数学集体备课

摘要:集体备课,不仅是教师坐在一起研讨的过程,也是研讨之前教师个人研究的过程,更是集体研讨之后,教师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再思考、授课之后再反思的过程.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集体备课;有效实施 实施初中数学集体备课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两点要求 “四个统一”既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阶段测试.提倡“四统一”不是要“一刀切”,而是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经集体分析,作出合理安排. 主备人提前一周准备所主备的教学内容,形成大体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集体备课时由主备人发言,参与人员发表补充意见.共同讨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即教什么?怎么教?然后由主备人综合集体的意见形成本次集体备课的教案,形成书面材料分发给备课组成员.每个成员必须根据本班的学生实际对集体备课的教案加以添加和取舍,形成体现分层,符合本班实际的“个性化教案”和教学案. 二、三点内容 备教材.教师在第一次集体备课时,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简要写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制定好单元教学计划.对教材要有宏观上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更要从微观着手,脚踏实地,力求实效. 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就必须充分的“备学生”.要具体分析学生实际,在哪些方面会存在问题,怎样讲更易于学生理解、领悟和应用.“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从其感兴趣的方式、方法人手,往往效果更显著. 备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改要求教师以新的教学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要求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是课改成功的基本保证.教法得当,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集体备课时必须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对学生要进行学法指导. 三、四个意识 合作意识.合作足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时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围.对每一阶段的工作,备课组教师都要有明确的分工.在进行专项复习时,要根据各位教师的长处,备课组长指定专人负责,准备练习材料. 整体意识.集体备课时,教师要有整体意识.例如,第一次集体备课时要纵览全局,制定整个学期或整个学年的教学计划;同时,还要注意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超前意识.教师超前集体备课,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有利于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在制定好整体教学计划后,集体备课时最好能提前准备一周的课. 反思意识.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众多在教学上获得成功的教师都是十分重视写教学后记.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师参加集体备课,将教学方案付诸课堂实践,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判性反思和分析,研究并总结出最基本的教学原始资料,可为积累教学经验奠定基础. 四、三点策略 经过共同研究,形成完美的教学设计.每周至少抽出两天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把本周需要讲的课一一分析.在把握教材的同时,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精心筛选每一道例题,每一道达标检测题,同时还注意与中考挂钩.最后由一人执笔写出较理想的教案,并根据教案再制定出学案,每天上课发给学生.根据学生上课反馈回来的信息,下节课再作修定. 在交流中共识,在争鸣中深化,在参与中提升.当然,集体备课并不是仅仅利用大家的力量来设计教案,并不是求同略异,否则会丧失针对性,缺乏特殊性,流于形式,而在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则不宜强求统一.集体备课的结果只是一种导向,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然后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批判的吸纳集体生成的智慧.我们在集体备课时,经常研讨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紧扣教学的需要抓住那些关键或疑难问题进行集体攻关,依托群体智慧清淤除障,释疑解惑,在交流中获得共识,在争鸣中深化认识,在参与中提升水平. 在合作中发展,力求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具备互助合作的内涵。

中学数学有效备课 第7篇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目前,中小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教师很辛苦”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应该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关于备课的要求有很多,如备课的项目就有备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三个维度)、教学理念、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前准备、课时安排、媒体运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等。在这些条条框框中形式主义的成分居多,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为了保持备课本的整洁、保持书写规范„„,使得写教案蜕化成了一项机械、呆板的体力活,成了教师一项沉重的负担。由此许多教师对写教案产生了反感,认为这是一项繁重而无效的工作,认为它不仅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挫伤了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患上职业倦怠症。因此,广大教师极想摆脱这种现状,要求对备课工作彻底改革。

2、新课程改革呼吁有效的集体备课,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教育观念的变化,也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授课内容的呈现方式、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师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对于教授这些科目的教师来说,知识的局限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最快途径就是集体备课。此外,新课程的另一重大改变就是教师授课方式的变化,如果教师还照本宣科,根本就无法上课。在教师备课过程中,教学设计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一个难度非常大、非常耗时的环节。如何让教学设计既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集体备课无疑是一个能让教师在合作探讨中找寻最佳教学设计方案的科学、高效的途径。我们在新课改面前不仅应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的合作也同样重要。新课改对集体备课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集体备课已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传统的集体备课只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预设性,忽视教学的生成性;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激发感情等等,传统备课方式的封闭性和武断性影响了课堂的生成性,让课堂也带上了教师预设的枷锁。那么如何解决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课的局限性呢?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有效性研究已势在必行。

二、课题的界定:

我们研究的这项课题是以学校网络环境为基础,以教师集体备课为主要内容,探讨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优化教师集体备课,提高备课效率,这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不充仅指教师利用网络寻找资料、制作课件,更指教师利用网络实现本校教师之间、本地区各校教师之间、不同地区各校教师之间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立体备课,使集体备课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集体备课的内容也由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教案,发展到以备学生、备教学设计为核心的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备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实现

三、研究的意义及理论依据

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老师们对校本教研的深入研究,集体备课这种原已有的教研方式也随着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网络集体备课已经越来越得到各校的推崇,并成为了眼下非常时髦的一个追求。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专家们却发现有的老师从别的网站复制一下教案,然后通过粘贴变成自己的教案;有的老师草草了事,两言三语完成任务;有的老师下载别人的教案应付检查,却仍然我行我素,自上自的课。如此种种,我们认为老师们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备课模式并没有得到改变,那只是穿新鞋走老路,从一种复制改成另一种复制。而且从人力还是物力上会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这些现象都说明网络合作备课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还是有很多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我们以网络下的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作为研究内容,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的现实意义。

2、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与传统的集体备课,不仅是备课手段的不同,在备课形式、备课方法、教学资源共享上都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集体备课在享受它的好处是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种成本就是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学校的设备追加和管理者的技术进步,三者缺一不可。成本的额度是三者的乘积,各元素的增减变化对总量的变化都是呈乘数倍数影响的。就我校现阶段的集体备课而言,学校设备配置不足,管理者习惯于“簿记式管理”(如:要求集体备课有三稿:初稿,修订稿和执教稿),再加学校班额过大,每班都有七、八十名学生,一部分教师还要上两个班的数学,造成教师的工作量就被成倍增大,当这种增大超出一般承受能力时,集体备课就因成本不足而流于形式,弊大于利。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应用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施课程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实现并达到课程改革目标,要有大量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做支撑,要通过信息技术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方式的更新,才能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研究优质教育资源应用,对促进新的课程改革有积极地推进作用。学校优质资源的应用又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中,这需要备课组成员齐心协力,发挥集体智慧,优化教育资源,把网络环境和集体备课有机的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真正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4、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听课者叹为观止,于是下课后,大家围住这个老师,询问他,这节课上得这么好,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是的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备课做准备。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你登上备课平台,就可以和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这就弥补了传统集体备课的备课人数、备课时间、备课资源、备课地点有限的种种不足。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教师如果单打独斗将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于新课程而言,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设计的探讨要比在网上下载一些课件的意义大得多。所以,网上集体备课的开放性,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多重交互性,迅速及时性等特点都是其应该大力提倡的原因。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对集体备课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总目标:构建集体备课的管理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探索出在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有效方法和模式,从而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具体目标:

1、探索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要求和制度及有效模式,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管理。

2、通过网上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更好地建设并利用好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构建网络环境下有效集体备课新模式。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设计,建立学科网络资源库。切实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广大师生的信息技术素质。研究主要内容:

1、构建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制度等,探索校本教研中集体备课活动的内在规律,总结出校本教研管理的有效策略和可行办法

2、通过基于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研究,总结集体备课与传统备课的共性与个性,探索出有效集体备课模式。

3、整合网络资源,与学校学科教研组及备课组资源的有机结合,促使教师研究能力的发展。

主要的观点和创新之处:“教师网络下的集体备课”可以正式作为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实现教师交互式教学、教法研讨的一种新型备课模式。“教师网络下集体备课”具有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快捷性,集体智慧的互补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其创新之处在于把网络技术与集体备课紧密结合起来,以运用促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让集体备课真正达到优质、高效。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思路: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网络平台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针对这一点,我们的设计是以教师备课为突破口,首先,我们以数两科为试点,实行了集体备课,通过两年的来的实践,集体备课确实发挥了教师们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同时也增加了教师们的工作负担,很多教师已不适应这种形式的备课。既然集体备课出现了问题,我们就要解决问题,我们先设计问卷抽查,找出问题的成因,然后对症下药。通过调查分析,问题出在教师写的东西太多,应付不过来,导致教师们没有时间钻研教材,更没有时间去制作课件。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研究,得出在网上备课、打印教案的方法可以解决教师书写难的问题。于是我们决定以网络下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为研究内容,在不增加教师负担的情况下实施集体备课,提高备课效率,并把它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依托集体备课,创办特色学校。为此,我们先以课改年级为试点(1-3年级),然后全面铺开。

2、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

a、调查法: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学校目前状况,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了解教师备课情况及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等,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b、文献法:通过网络了解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学习相关理论。通过购买理论书籍,让教师研究有相关的理论依据。

c、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理论和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开展深度研讨,撰写经验及相关课例、教学反思等,及时交流。d、行动研究法:对教师行动进行跟踪研究,找出适合课题研究的新途径。

六、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限为3年(2006.3——2008.12)

实验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培训教师2006.3——2006.9)

学校定期举办理论讲座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让实验教师明确实验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从而积极参与实验,树立必胜信念。第二步:实验实施(2006.9——2008.6)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分析反思,写出优质教案、反思及案例,不断把实验引向深入。

第三步:总结推广(2008.6——2008.12)及时总结教改教研成果,总结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有效模式,从而丰富有关的教育理论,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

A:课题主持人,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负责筹措课题经费和经费管理,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B:负责课题方案、实验计划的制定、实施,指导和督查子课题的制定及各项研究工作。

C:负责研究的培训和指导工作,为改善学校研究环境提供技术和经费保障。

D:负责实验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E:负责完成课题每阶段的研究报告、阶段性总结、论文的及其它研究资料的收集的整理工作。

F、黄晓红:负责落实课题实施计划,指导实验教师开展具体研究活动,并记录、收集各种研究数据、资料。

G:负责对实验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收集整理远程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通畅的网络环境。H:实验教师,负责组织集体备课的,探讨集体备课模式,建立学科资源库,建立集体备课电子档案,负责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作好研究记载,撰写实施方案,总结各阶段的研究情况。撰写教案、论文、案例、反思、设计制作课件 I:研究理论指导。

八、经费的筹措及管理: 经费筹措: 自筹资金:4万元 经费支出:

资料收集打印费:1.5万元 教师教案、各种资料的打印,照片、摄像等;

师资培训费1.0万元 课题主持人培训,实验教师培训; 课件制作费5000元 自制课件,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研活动经费5000元 上研讨课、汇报课,开展各种活动。专家鉴定费5000元 开题、成果鉴定;

研究活动经费4万元,保障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每期大型教师课题研究活动2次以上。

九、课题预期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

(一)、课题预期成果:

(1)教师观念得到转变,教学理论水平、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得到提高,(2)探索出网络环境下有效集体备课新模式,提高教师集体备课的效率。

(3)通过课题实验,达到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表现形式: 1.研究计划、方案、总结

2.课题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料:《课题参考资料》 3.备课研究:《数学科教案集》

4.撰写教案、论文、案例、反思、设计制作课件,收集、积累资源,形成系统的资源库。

5、数学科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有效模式

如何进行数学有效备课 第8篇

一、了解学生是有效备课的前提

1.新接班级要“备学生”

新接手一个班, 不要急于第二天就上新课, 因为脱离学生实际的新课准备, 课上完往往与自己当初的设想相差甚远。在着手备课前要向前任教师了解班级基本情况, 如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 以及对数学学科的热爱程度、学生的个性品质差异等。

2.公开课前要“备学生”

上课前必须与学生接触, 了解学生的分组情况、教师常用的表扬方式、使学生快速安静的班级口令, 最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尤其是与自己所上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基础。了解了学生的基础后, 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 思考教学设计当中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对他们有没有难度, 不要等到上课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面面相觑, 造成课堂“冷场”。其次, 还要了解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可以把问题设计成不同的层次;如果学生表达不到位时, 教师要怎样给予及时的引导, 帮助学生不断完成对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较全面的预设。

3.正常教学要“备学生”

对于一节具体的课来说, 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的程度如何?还有哪些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所教授的新知识中哪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哪些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解了这些“学情”, 教师就可以确定哪些知识可以略讲甚至不讲, 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 从哪里入手比较好,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的过程。上完一堂课, 如果学生听到下课铃声还不愿离开, 还向教师问更深一点的问题, 或走出教室时脸上洋溢笑意, 表明学生对这堂课总体上是满意的。如果学生皱着眉头、目光躲闪或回答问题声音小、犹犹豫豫, 就是还有弄不明白的地方, 那么教师在课后就应及时询问不同层次的学生, 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二、钻研教材是有效备课的基础

1.从整体出发, 系统分析和研究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数学老师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认真备课, 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 掌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联, 吃透重点、难点和关键, 精心设计教案。如果在教学中备一节、教一节, 不了解这一节在整体中的地位与其它章节的联系, 就很难谈得上吃透教材和融会贯通。在众多的教辅资料中, 《教学用书》是与课本最贴近的一本教师专用资料, 很值得细读, 这本书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2.整合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完美统一,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质量的需求, 才能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怎样整合资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教师在备课时应参阅一些教辅资料, 常见的有“教材全解、名师解教材、奇迹课堂、教材1+1”等, 只有把这些资源变成自己的东西, 才能适应自己的学生, 使备课富有自己的思想。在用教材时, 除了与自己手中的教材对话外, 还要与其他版本的教材对话, 如北师大版教材给我的感觉是灵活、探索空间极大, 而人教版教材比较系统, “双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落实比较到位。

三、整合教法是有效备课的重点

1.抓住要点, 确立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具体, 具有可检测性, 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进行目标设计。如果说发展性目标是隐性目标, 很难在一节课内发生明显的变化, 不便于检测的话, 那么认知性领域的目标应该是显性的,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应该有明显的变化, 是可以检测的。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不是一节课中方方面面都突出, 而是突出一个方面, 有的课侧重的可能是“过程”, 有的课侧重的更多的是“结果”。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 重点放在“推导”过程, 即强调过程, 把圆等分以后, 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三角形或梯形, 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极限思想, 应该说这样的一堂新课, 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得是比较到位的, 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稍显不到位。因此, 在练习课上, 我们就要侧重于对“圆的面积公式”的巩固与应用。

2.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 备课时一是要突出重点。一节课首先要在时间上统筹安排, 将时间花在刀刃上, 要紧紧围绕重点,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导和启发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使整堂课有一个灵魂。所谓难点, 即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 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 一定要注重分析, 认真研究, 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把握住重点难点, 千万不要面面俱到, 不少新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就出在面面俱到上。很多简单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自学, 我们没有必要去讲。这样教师就有精力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就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满堂灌的问题了。

3.凸现方法, 体现实效

目前, 讲授法仍然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 许多新教师也多是这样学下来的。讲授法的效果怎样?学生愿不愿意听?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上课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些当然不全是讲授法的错, 该讲的还得讲, 只不过从学生实际、内容需要以及整体效果上的考虑, 作为年轻教师应大胆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注意采用有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 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等, 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操作、发现、讨论、归纳、猜想、论证、自学、交流”等学习方法。

4.设计过程, 主旨突出

教学过程设计也就是编写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是准备和计划上课的重要依据, 是经过教师认真备课后写成的为课堂教学实施的具体计划, 也是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凭据。教案不仅是上好课的需要, 也是教师总结和研究教学工作积累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应当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参考相关资料,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 编写自己的教案。在今天的网络时代, 打印代替了手写, 教材还没有翻一翻, 教案已经齐全了。电子备课真的是与时俱进吗?此现象不能不深思。另外, 板书是体现教学内容体系的, 学生可以边看边思考, 所以我们应重视板书的设计, 在备课时要设计醒目的板书, 板书决不能乱画乱写, 应该写什么, 什么时候写, 写在什么地方, 都要在备课时设计好。

四、进行反思是有效备课的关键

上一篇:我的书包小学生作文750字下一篇:我改掉了一个坏习惯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