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流教学设计

2024-07-22

中国河流教学设计(精选9篇)

中国河流教学设计 第1篇

初中地理《中国河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上找出主要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主要湖泊:潘阳湖、青海湖、洞庭湖、巢湖、太湖。

2、通过阅读,对比中国主要河流图和中国主要山脉图,找出内流河区和外流河区的分界线,并进一步分析我国西北多内流河,东南多外流河的原因。

3、能从河流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4、在主要河流分布图上找出京杭运河经过的省市,连通的水系。学习重点:河流、湖泊的名称和位置。学习难点: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发放检测、训练、拓展等题目(教师准备)

2、展示课件PPT1:(课题、学校背景、施教者)使用白板的辅助工具 网络教学资源库 插入视频

二、导入:

同学们好,同学们都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吧?今天我既不和大家上网聊天,也不和你们玩游戏,我想带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非常好看视频。(展示课件PPT2:壶口瀑布及背景音乐)

使用白板的辅助工具 网络教学资源库 插入视频

师:多壮观的一条大河啊!奔流激荡,泥沙翻滚。同学们,你们平时可没看过这样惊心动魄的河流吧?你能根据视频上的画面判断这是我国的那条河流吗? 生答:(异口同声:黄河)

师结:对,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发祥地之一,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除了黄河,我国还有很多的江河湖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遍祖国的大江大河。(板书:中国河流)

三、检测(预习):

上课之前,我们已经要求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预习,下面,我请同学们简单回答几个问题:请看大屏幕(展示课件PPT3,教师不需要读题,让学生自己边看边准备回答):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2、外流河是指:

3、内流河是指:(学生在学案上答好,举手或提名回答)

四、探究: 第一部分:(解决重点:河流、湖泊的名称、位置)

(一)同学们,在我们预习的过程中,还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的概念,为了弄清这些概念的含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2页第一段内容,并结合屏幕理解这些概念。(展示课件PPT4)(教师可询问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没有疑问,若有疑问,可请学生解决,若没有,则进入下一个环节)

(二)通过预习和探究,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内流河、什么是外流河及内流区和外流区等概念。那么,黄河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学生集体回答:外流河)

(三)回答正确!加分!那么,除了黄河,我国还有哪些主要要河流?这些河流哪些是内流河,哪些是外流河?(展示课件PPT5))

使用白板的屏幕幕布激发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2页图2—28,完成43页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分别解决):

1、在图中找出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淮河、珠江、澜沧江、怒江、额尔齐斯河,从内、外流区的划分看,这些河流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若是外流河,请指出其分别注入哪一个大洋?(哪位同学上来给我们说说?学生展示,鼓掌激励)

2、塔里木河是内流河还是外流河?说说你的判断理由。(学生举手回答)

3、在地图中找出京杭运河经过哪些省(市),连通了哪些水系?

使用白板的聚光灯 突出重点,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展示课件PPT6,师: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哦,看看哪位同学有勇气上来给我们讲讲?)

4、在图中找出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看一看,这些湖泊分布在哪个地形区?

(展示课件PPT7,师:这个问题看来简单,我看有些同学已经坐不住了。谁来告诉我们?)

使用白板的聚光灯 突出重点,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同学们,我们平时常说“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要互相帮助,互相团结”,那么,这里的“五湖”到底指哪些湖呢?(学生举手回答)学生解答完毕,师总结激励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很多河流湖泊。在这些河流湖泊里,有一些很重要的河流湖泊,现在我们来看看(分布展示课件PPT8,教师对照屏幕一一解说)使用白板的输入/擦除功能 加强解说 增强理解

1、长江是我国最大的一条外流河;

2、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一条内流河;

3、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

4、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流;

5、淮河我我国划分南北的一条分水岭。

6、潘阳湖是我国最大的一条淡水湖;

7、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区域分布清楚。

(四)安排学生齐读第44页第一段。第二部分:(解决难点: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在我们认识的这些河流里,为什么有的清澈干净,有的泥沙浑浊?优的水量大,有的水量小呢?这就关系到河流的水文特征。要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我们必须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示课件PPT9)

使用白板的屏幕幕布激发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好了,现在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探究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并分析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原因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课本43页中间一段,然后分组合作,完成下发的两张表格,(下发表格,展示课件PPT10、11,学生边思考边填写,教师下去巡视。)

师:好,我们来看看哪一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好。第一份表格填好的就上来贴在黑板上展示,我们只取前三名哦。(学生贴好后,请一名同学上台评价,统一正确答案,老师适时表扬)

师:好,我们再来看第二张表格。我们请四组同学上来展示,大家在下面边思考边对照,我们看看哪个小组答得最好。(每组推荐代表分别上黑板填写(每组负责一个项目),然后针对填写情况让学生学生自由辩

论。)

五、训练:

通过今天的学习,感觉大家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掌握得很好,那么,哪位同学能帮我们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呢?(学生举手回答,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老师简单小结)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为了帮助同学们巩固学习的知识,下面我们做些训练,(一)试一试:展示课件PPT12。

(二)想一想:展示课件PPT13。

六、总结:

1、同学们,大家是不是有的累了?好,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画面,边放松边感受一下祖国壮丽多姿的山河美景。(展示课件PPT14)

2、教师总结(同时展示课件PPT15):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祖国不仅河流众多,分布广泛,而且资源丰富,山河壮丽。千百年来,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滋养了我们华夏民族的体魄,涵养了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当我们在为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到骄傲的同时,我们更要用心珍惜身边的每一条河流,每一份资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地球。

感谢同学们的配合,谢谢大家!(出示课件PPT16)

中国河流教学设计 第2篇

刘秀玲

本节是中国的河流复习课,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和读图,使学生了解我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大致情况,记住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位置,并根据图表综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重点是长江和黄河的源流概况,长江与黄河的开发和治理,知识点多,考点也多,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我的设计理念是,通过一些重点的中考题型,以点带面进行了复习,节省了时间。

首先通过欣赏毛泽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导入新课,在复习“内流区与外流区”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从读图练习入手,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各自注入的海洋,让学生得出内流河、内流区、外流河、外流区的概念。然后让学生练习,以达到当堂巩固的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比较内、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使学生认识到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本节的重难点是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开发治理,知识点特别的多,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复习,然后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抢答,在绘制出黄河长江水系图,巩固了本节的重难点,通过表格归纳的形式,让学生合作探究找出共同点和差异,这样使这部分知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在直击中考教学中,选取了各年中考试题,让学生直面中考,对中考题型有了解,为以后更好地理学习做了铺垫。为中考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每一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课件辅助教学,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本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在语言的组织和描述中仍存在欠缺,学生已经说过的内容还有重复现象,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基本功训练,争取更大的进步;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简练,所以时间比较紧张,最后的环节没有处理完,觉得非常遗憾,也暴露出自己在课堂调控能力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利用已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主要河流时,让学生自己画图、填图,效果会更好;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放开多让学生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中国河流教学设计 第3篇

1 城市化对河流的影响

城市化对自然属性的影响:自然属性包含生境系统和生物系统,两者共同构成自然生态系统,是河流发挥功能的基础(图1)。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属性,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降低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其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对生境的影响。生境是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主要评价指标有空气污染指数、水质、水量、自净能力、河道形态、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健康质量等。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生产及城市径流携带的污染物排放到城市河流,工业废物与生活废物倒入河流的现象在一些城市普遍存在,使许多城市河流成为城市的纳污载体,恶臭现象较普遍。生物的生存空间被侵占,水体与土壤的联系被割断,使物质及元素循环受到削弱[1]。②对生物系统的影响。生物系统由各种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组成,是构成生态系统的生命元素。主要衡量指标有生物多样性、食物链的丰富度和完整程度、生物系统的生产力及新陈代谢的速度等。由于生境遭到破坏,生物失去了合适的生存条件,无法保持生物多样性,食物链结构稳定性减弱,导致生物系统的生产力降低[2]。

城市化对非自然属性的影响:①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河流周边人口素质、人类活动强度、污染排放量、管理水平、法律法规健全程度等对河流产生影响的因子关注不够[3],对河流进行筑坝、分流、裁弯取直、河道硬质衬砌等,改变了河流天然水分的循环过程,加之河流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河流容纳的污染物增多等共同作用,造成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从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的保障作用消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障碍[4,5]。②城市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短缺。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用水需求剧增。水资源短缺使相当多的城市不得不以定时、联片与用水定额等方式供水,阻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用水量的剧增直接导致城市经济用水对河流生态环境用水的挤占,加剧了生态环境质量退化。

2 中国河流治理现状

河流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忽视了城市河流水系对城市的重要作用,仅从经济利益出发导致对城市水系的严重破坏,如填埋等改变了河流的整体功能,使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或丧失。主要表现在:①政策法规不完善,缺少有效的保护机制。当前无节制地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和污水仍是河流、湖泊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企业只顾当前利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其主要原因是执法不严,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与手段;同时,一些人法律意识淡薄,致使政策法规不能全面贯彻实施。②盲目的工程措施。主要表现在:第一,盲目填占河流,减少水面。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河流水面被人为侵占或缩窄,导致城市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严重萎缩,加重了内涝发生的机率。在城市建设中,许多城市盲目填河,将河流排水改为管道排水,致使城市防洪排涝安全受到影响。第二,盲目硬质化衬砌。 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只考虑河流的防洪功能,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和生态环境。河流的硬化、渠化,使人类自动放弃数百年来的亲水环境,疏远了人与水的关系,导致水体与土壤的交流被割断,水体自净能力减弱,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河流的生态功能被削弱,严重损害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6]。第三,公众参与度不够。主要表现为公众的河流保护意识淡薄和对河流保护的决策参与度不够[7]。前者导致破坏河流的现象时有发生,后者直接影响决策的合理性。

3 河流治理对策

治河之道决不在于改造,而在于“还原”。城市河流治理与美化的根本在于消除、截留污水,还河流以自然本色,并加强其生态、文化和休闲功能,使其成为城市的特色、宣传之窗和文明的象征。因此,在城市河流的整治过程中应采用生态工程措施,不因单一的“美化”、卫生和防洪目的去破坏城市中最灵气的自然景观元素,而应以生态为主线,结合环境保护、休闲、文化及感知需求进行治理,创造具有“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功能性城市河流。建议:①建设生态河堤和恢复河岸原生植物群落及河畔林。生态河堤的设计就是要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保护和创造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恢复河流应有的生态功能。②在“给河流以空间”的理念下修复河流的天然形状,河流的“生命”只有回归到自然状态下才具有活力;只有在保证防洪和排涝安全的前提下,建设低坝和设置鱼道,恢复河流的自然蜿蜒。泛洪平原湿地景观的恢复为洪水的储存和下泻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使河流的生态环境更接近原有状态,有利于维持河流的健康。③科学规划,合理调度。在规划利用河流时,要以全局的眼光对整个流域进行整体规划、部署。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上游与下游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要维持一个河流的生态健康就离不开和它相互联系的其它部分[8]。在具体的整治过程中,应对河道类别、功能及布局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评价,根据河段功能需求的不同,结合城市规划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全方位地进行综合整治,以恢复和提高河道的综合功能。④广泛应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水污染。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污水包括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氧化塘处理系统、植物—土壤处理系统、水生植物处理系统,等等。这些方法具有工程造价低、能耗和运行成本少、净化效果好的特点,对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效果十分显著。⑤建立生态保护管理制度。河流环境综合整治的管理包括整治工程的管理和整治工程完成后对河流或该河流的综合管理[9],目前我国对河流综合整治工程的管理较重视,但对河流整治工程完成后的管理重视不够[10],导致河流环境依旧较差,因此需加强对河流的管理才能确保实现河流环境的综合治理。首先,河流管理属于典型的公共管理项目,需要建立多部门协作管理、居民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的社会化河流管理新模式,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10,11]。其次,理顺河流管理机构的地位及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河流管理与区域管理应当处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即河流管理的定位应当侧重于对水的规划、统一调度,制定水的规划和管理总纲,确定水的平衡管理方针,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各地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以及监督职能这一中观层次,而非现行体制中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的管理;区域管理的定位应当是具体的行政管理,包括执行规划、用水计划、水利工程管理与河道管理等的微观层次[12,13]。第三,建立河流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利用的市场机制。由于水资源是稀缺资源,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要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除了要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外,还要进一步建立流域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利用的市场机制。流域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利用的市场机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市场:水权市场和水务市场,以水权市场调节流域水资源配置和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水权市场调节水资源使用权和排污权的配置,进一步扩展到水能权、水运权、水域权等;通过水务市场调节水务事业的市场运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大对水资源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维护。第四,法律保障。法律法规是加强河流水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保障,是调整河流相关各方面利益的依据,也是保障河流能够按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11]。第五,加强对公众的教育,鼓励其参与。公众是河流保护的行为主体,同时也是河流保护的直接受益者。因此,需要对公众进行河流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河流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减轻政府部门工作压力的同时可收到很好的保护效果[7]。

4 结论

生态河流的建设需要多个学科相互配合,坚持以人为本,以治水为中心,以恢复生态系统,为目标,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共同管理。以河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及河流与城市和谐发展为目的,通过保护、恢复和重建河流生态系统实现河流功能的多样化。生态河流的建设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流的功能被逐渐弱化,河道被填埋,城市特色丧失。针对城市河流的现状,分析了造成城市河流被弱化的原因,提出了建设生态河流来实现河流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河流减少了一半吗? 第4篇

如何统计河流数目

河流是指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一条大河,例如长江,除了干流还有支流,如树枝一般分叉很多次,该如何说其中有多少条河流呢?在河流数目统计中,经常采用分级统计方法:从干流分出的一级支流的数目,从一级支流分出的二级支流的数目……一直到末级支流的数目。但流入高级支流的低级支流有大有小,长者成百上千千米,短者可能不到1千米,甚至是几乎看不出来的细沟,那么什么样的河流才需计算在内呢?这里涉及到一个人为的取舍标准问题:例如河长在10千米以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之上,有了标准才能计算河流数目。

按河流河长来对河流分级存在一些困难。除了在地图上计算河长的技术性困难之外,更大的困难是关于河流源头和河流终点的认定。

较之河长,按流域面积来对流域进行分级较为客观简便。流域面积是河流汇流分水岭所包围的面积,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河流源头如何确定,都不会影响流域面积的测算。

可以看出,不能笼统地说河流数目有多少,必须指明是某种标准下的河流数目。例如全国水利普查公布的全国河流数目,就是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之上的河流数目。

中国河流数量的奇怪变化

上文中所说的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河流数据,可在199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的河流》一书中查到:“全国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5万余条,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580条,大于1万平方千米的尚有79条。”

实际上中国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5万多条的数据,是由中国著名水文地理学家郭敬辉在1959年提出来的。在20世纪50年代实测资料很少的情况下,他首次组织编制了《中国地表径流图》,并估算中国的地表径流量为27841亿立方米,与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的结果27115亿立方米、2009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27388亿立方米,相差均很小。

1959年,郭敬辉先生抽出时间研究中国河流数量的估算工作。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以什么标准来统计河流的数量。经过试验,河流长度的量算在不同比例尺地图和不同量算者之间的差异很大。所以郭敬辉最后决定采用面积标准,且以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作为估算的标准。在他的主持下,按照流域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区,每个区内又选定若干典型区进行统计。汇总结果得出河流数量为5万多条。郭敬辉认为:如果每条河流的流域面积是100平方千米,则5万条就是500万平方千米,再加上一些无流区和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与中国的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基本相符合。所以郭敬辉决定在1959年公布中国河流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条数为5万多条。这个结论遂成为一个权威数字,在国内外一直沿用至今。

而2013年这次水利普查的河流是“一条条数出来的”。相比较而言,现在的测站、地图、遥感等资料要比20世纪50年代精细得多,因此新的普查得出的河流数目,肯定比当时资料稀缺条件下通过典型地区的河流密度来推算估计的河流数目可靠得多。所以,河流减少的实际情况是原来的数据有误,而不是在50多年里中国河流减少了近一半。

河流会大幅度减少吗?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河流可能发生改变。河流自然改变的类型有淤塞、改道、分叉、袭夺和阻断。河流自然的淤塞与改道往往是同时发生的,老的河道被淤塞了,就改向新的河道。几乎每条河水含泥沙的河流都存在河道淤塞与改道的现象。

河流分叉与河流改道类似,只不过在发育新河道的同时还保留了老河道,老河道与新河道并存。河流袭夺是指一条河流的主流或支流,侵蚀切穿分水岭而抢夺另一条河流的上游的现象。大渡河原来直接汇入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但后来被岷江袭夺改入岷江。

河流的自然阻断是指河流的某个河段因某种原因被抬高而断开。在1155年黄河改道从黄海入海之前,淮河是在苏北独立入海的。但黄河南侵挤占了淮河河道,并且带来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抬升,使淮河被阻塞而形成了洪泽湖,最终淮河流入长江,变成了长江的一条支流。

河流的人为改变包括填埋、改道、开挖新河等。河流的人为填埋,只会发生在小河。开挖新河最典型的就是开挖运河,例如京杭大运河。

因为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导致河流改变,河流的数目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河流的自然改变是在很长时间尺度里发生的,短期内不可能发生太大的变化;人为的改变一般只是局部的,也难以大幅度改变河流水系的基本格局和河流的数目。

实际上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是不太容易消失的。即使因为用水过多、水库拦截,河道干涸了,但河道仍还在,发洪水的时候仍会过流!即使河道局部被人为改变,但作为一个面积达100平方千米的流域,是很难被全部填埋、挤占的。所以,除了极个别的河流截断、归并整治的情况,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不会减少。

【责任编辑】张小萌

更正:2013年12B《探寻大河起源》一文,“链接1”中数据有误,密西西比河河口年均流量数据应为18800。感谢读者指正,对此错误深表歉意。

中国河流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第5篇

竹溪县蒋家堰中心学校 段家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学生了解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的基本情况;黄河上中下游各河段的基本特征;黄河“地上河”的成因;怎样治理黄河;黄河的水能资源开发;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归纳黄河“地上河”的成因。、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看《黄河水系图》,寻找黄河的河源和入海口,上中游的划分地点,以及重要支流,让学生掌握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形成对黄河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源泉——黄河的崇敬;对黄河和“利”与“害”有一个辩证的认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如何治理“黄河”。

三、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与黄河水害的关系。

2、黄河的治理措施。

四、教学用具

《黄河水系》图一幅,《壶口瀑布》、《小浪底水利工程》投影一幅,《黄河》钢琴协奏曲的磁带。

五、教学方法

讲述与引导讨论、读图相结合。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人类的文明史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因此择水而居便成为一种趋势。我们的祖先正是在河流沿岸流域开始书写人类的文明史。下面请同学们列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各自的发源地。(答略)

好,刚才我们都说是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滔滔黄河。

滔滔黄河

一、黄河的地理情况(板书)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她无私的奉献一切而又给我们带来过深重的灾难。那么我们今天怎样正确的评价黄河呢?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黄河的地理情况。

教师挂出《黄河水系》图,学生在地图获取下列信息:黄河的河源,流经省区市和注入海洋,上中下游划分的地点,主要支流、主要流经的地形区。

著名的青藏高原雪山边绵,像一座巨大的水塔而成为许多河流的发源地。黄河和长江一样都发源于青藏高原,不过长江源于唐古拉山,而黄河源于巴颜喀拉山,它们仅是一山之隔,可算是同祖同宗。其长度5500千米,仅次于长江,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经过九折十八湾的艰难跋涉,最终在山东注入渤海。

提问讨论:前面我们说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在这里我们能不能说黄河就是我们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引导学生从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等水文特征进行讨论分析)经过大家讨论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黄河长度虽长,流域面积也仅次于长江,但流量还不及珠江,故黄河只能称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教师根据学生在图上获取的信息,归纳出: ①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巴颜喀拉山、渤海)

②黄河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③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

1、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板书)

2、黄河流经的省区(板书)

3、上、中、下游的划分(板书)

过渡

了解了黄河的基本情况后,我们来听一段钢琴协奏由(教师播放)。

学生沉浸在悲壮、激昂的调子中,教师提问:听了这段音乐后,黄河在你心目中有何整体印象(有学生答:黄河的咆哮;黄河的蜿蜒曲折;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那么黄河上中下游各段具体特征如何?

二、上、中、下游各段具体特征

学生阅读“黄河上游的峡谷”,随后教师归纳出上游特征:

1、上游:河水清浅稳定(板书)

黄河在冲出青铜峡后,河床平坦,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河滩平原,如银川平原、河套平原。

看图提问:

①黄河在哪一河段有较多支流?这对黄河含沙量起到怎样的影响。(答略)

②在图中找到泾河和渭河,并讨论“泾渭分明”这句成语说明森林在环保中的作用(先解释成语的来源,然后引导学生作答,最后进行总结:森林是地球表面的绿色“地毯”,它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作用。事实证明:无林带坡地土壤仅吸收56%的地表水,当有10米宽林带时,有84%的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水,当林带宽达80米时,地表水全部转化为地下水。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地表径流,达到保持水土的作风)。

2、中游:接纳泾渭、泥沙大增(板书)

中游段水位落差大,有著名的壶口瀑布(教师投影出壶口瀑布)和三门峡,学生看图,教师提问。

黄河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华北平原)

3、下游:河床宽、水流慢、泥沙淤集,形成“地上河”(板书)。学生思考:黄河泥沙主要来自哪里?(中游黄土高原)提问:(1)黄河下游河段为什么会经常出现洪水泛滥?(在下游河段的地上河一旦决口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三、地上河的成因

古代的的黄土高原并不是现在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这般模样,而是有较多的森林,有较茂密的草地。后来,随着人类日益发达的经济活动,对土地的开垦、对森林的砍伐,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加上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遇到暴雨,大量的泥沙汇入黄河,进入下游河道,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在河床之上,久而久之,河床垫高,便形成了今日的地上河。请同学们看地上河形成过程的示意图(小黑板画出,图略)。

俗话说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指黄河经常决口改道。历史上,黄河曾多次迁徙改道,它北袭夺海河水,南袭夺淮河水,从 而造就了广阔的华北平原,使黄河沿岸的地形、地貌也随着黄河不断的决口改道而改变,如《水浒传》中著名的梁山泊已失去往日烟波浩淼的自然景观,如今已是烟囱林立,,四处原野。同时,每次决口改道都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整治做了大量的工作,终于使昔日黄泛区变成花果园。然而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因为黄河为害的根源仍然存在,所以我们今后的工作是根治黄河。

四、根治黄河(板书)

治理黄河,要讲究方法和途径,传说禹的父亲鲧采取筑路坝拦水“堵”的方法,虽有成效,但无法根治,治理了9年,也未能治理洪水,而禹是采取疏导的办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那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根治黄河?首先让我们来给黄河“把脉”,然后根据黄河“病理”的临床表现,找出病根,再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这一内容以比赛的形式来完成,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比一比,看哪一组能做到药到病除)

“诊治”黄河(板书)

1、临床症状:下游地上河决口改道

2、病因: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

3、病根:中游黄土高原水土大量流失

4、处理药方:加强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如造林种草皮、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

5、辅助“治疗”:在上游修建水库,使治沙和防洪并举。学生讨论,教师提问题:黄河为什么会断流?如何解决黄河断流的问题?

黄河上、中游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却很大,流域内有很大部分地区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0倍以上。然而导致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近十几年来,随着上中游地区工、农业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开发时有发生,水土资源都严重超过了自身的承载力,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使原本并不丰富的黄河水资源变得更为短缺。

黄河的断流使我们想到恩格斯的忠告: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所以我们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如从1972年以来,山东省就因断流而造成350万亿元的经济损失)。所以我们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关系。

解决黄河的断流问题,一是要发展节水农业,实行喷灌、滴灌技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二是可以引长江上游支流的水入黄河,解决黄河断流问题。

通过学习这一节课,使我们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好黄河生态环境是全民 族的责任,它关系到我们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今声势浩大的西部大开发也必须遵守这一自然原则。

同学们,黄河给我们所带来的伤痛是沉重的,但是,我们应该有信心,使生病的“母亲”重新站起来,再现汉唐时代的历史辉煌,使之成为我国一个光彩夺目的地区。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

课后思考题:

中国河流教学设计 第6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的河流”是中国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地理环境一章的第三节,本节内容分三部分:外流河为主的地区、滚滚长江、滔滔黄河,计划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第一部分,内容有:一,几个概念——外流河、内流河、外流区;二,内流区我国的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划分;三,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四,京杭大运河;五,我国的湖泊。第二、三部分内容与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联系紧密,第四部分在历史课中学过一些内容,本教材只是提出了问题,没有给出文本资料。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本后安排在中国的疆域、地形、气候之后,为学生分析河流的流向、落差、水量、结冰期打下了基础,本课的导入设计从家乡的河流说起,足以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分外流河与内流河。

2、能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外流区与内流区、能观察到我国河流主要分布在外流区。

3、能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外流河的所属水系。

4、会分析季风气候对外流河的的水文特征的影响。

5、掌握塔里木河的汛期出现时间,并能分析其原因。6·、能在地图上查出并记住京杭运河经过的省市和沟通的水系。

7知道我国湖泊众多且主要分布在两大湖区。

(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训练阅读地图、文字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增强其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与积极性

三·重点、难点

1·我国河流主要分布在外流区。2·季风气候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的影响。3·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训练阅读地图、文字资料的能力以及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增强其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与积极性

三、教学重点

1、我国河流主要分布在外流区。

2、季风气候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的影响。

3、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

四、教学难点

1、季风气候对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2、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

五、直观教具

课本及地图册中的相关地图、挂图——中国的外流区与内流区。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流经本地的河流是什么河?这条河流入什么河、什么海、是外流河还是内流河?

(二)学习新课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并体会下列概念: 外流河

外流区 内流河

内流区

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外流河(如黑龙江黄河)、内流河(如孔雀河、塔里木河),教师评价或指正。

教师挂图,引导学生比较我国外流区、内流区的面积大小。

小结:我国的河流主要分布在外流区,即我国的河流以外流河为主。

分析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与季风气候的关系—— 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然后回答问题并简要解释:

1、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没有结冰现象,以南的河流呢?

2、下列河流中哪一条水量最大?哪一条汛期最长?哪一条含沙量最大?

A、黄河

B、淮河

C、长江

D、珠江

分析影响我国内流河水量的气候因素,学生回答:

为什么塔里木河在夏季水量最大,即它的汛期在夏季?

学生阅读课本中有关我国湖泊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我国的两大湖区及主要湖泊。

学生按要求查找京杭大运河的:

1、起迄点

2、沟通的水系(从北向南)

3、经过的省级行政区(从北向南)教师组织学生评价、纠错。

小结(略)

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中国河流

一、外流河为主 外流河

外流区 内流河

内流区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 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湖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地区 京杭运河:

(1)北起北京,南到杭州

(2)自北向南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自北向南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优秀教学反思 第7篇

黄河各河段特征的学习,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水利图与地形图进行比较分析,增强了同学们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同学们针对黄河各河段不同特征找准治理措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成员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体现了

自主、合作、探究。动画演示“地上河”成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联系我们潍坊张面河等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各河段特征配上图片录象更直观,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运用“一碗水,半碗泥”,“跳进黄河洗不请”等俗语,利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探析 第8篇

一、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活动的开展原则

1. 安全保障

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活的保障是城市防洪工作的开展基础, 因此, 人们往往会通过加固河坝、疏通河道的形式来实现安全价值的保障。现代以来, 随着人们对生活美学的进一步追求, 人们在对河流工程进行开展的时候, 也开始加强对其外在美的表现, 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只有在对河流安全性进行保障之后, 再来进行美学价值的表现, 这才应是一个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2. 自然本身的表现

河流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其自身存在着不可磨灭的自然性, 这既是它得以延续存在的基础, 也是实现其价值的保障。因此, 在进行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活动的时候, 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地利用河流自身的特征, 即:河流的河道特征、水质特征以及流向特征等, 使得这些特征得以保留, 进而促使整个设计活动的开展效果显得自然而美观。

3. 生态价值的保障

城市河流本身作为一个生态系统, 它不仅仅是为人类带来了生活的便利, 它也是整个生态环境的一个部分, 满足着在此之中所有生物的生存需求, 是生物得以生息、繁衍的基本保障。所以, 城市河流在进行景观设计活动的时候, 需要根据这样的需求存在, 来维持河流本身的生态价值, 让所有生物都能够得到保护, 做到安养生息, 维持大自然的生态稳定。

4. 观赏价值的表现

人们之所以会想要借助于对城市河流进行景观设计, 一方面, 是为了对河流的价值得以充分表现;另一方面, 即是为了提高河流的美学价值, 进而满足自身的审美要求。因此, 在对河流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 需要针对于河流本身的构成要素来进行设计与建设, 从而提高整个河流的景观表现。

5. 对水文化的追求

河流作为水文化的重要载体, 亦是人们人文主义的表现事物, 在临水的城市, 将水与人自身的亲密关系进行表现, 借助于对水文化的追求, 来满足人类自身的生活需求, 能够很好地实现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活动的整体开展。

6. 对文化底蕴的表现

城市河流作为人类城市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了, 它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底蕴的表现形式之一, 是人类文明与大自然的结合。城市河流的景观设计活动, 需要针对于这样的表现需求存在, 在对水文化进行表现的同时, 注重于对其内在的表现, 这样一来, 也能提高人们自身的生活幸福感。

二、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活动的开展内容

1. 对河道的设计

在对河道的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 其主要需要面对的问题包括了:对河道的平面设计以及对断面的设计。一般情况下, 河流的河道会有着多种多样的河道特征, 即:凹凸的岸体、浅滩的存在以及沙洲的分布, 这些地理因素的存在, 给各种各样的生物营造出了适宜其生存的环境, 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地降低了河流的破坏力。因此, 在进行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活动的时候, 需要尽量对这些因素进行保护, 使得河道能够做到自然的弯曲、河道的断面也能收放自如, 保障河流的流速与水位的变化稳定能够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 避免洪涝灾害的不时发生。

2. 对河岸的设计

对河岸的设计作为城市河流景观设计活动的开展重点,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 需要让这个设计活动表现地更加自然, 避免呆板。同时, 采用有变化的景观设计来进行点缀, 鼓励使用生态堤岸, 使其可以代替人工材料 (钢筋混凝土、石质材料) 。

3. 对配套设施的设计

河边的配套设施设计需要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休闲需要, 借助于对长椅、灯光以及栏杆等因素的设计, 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体验。

4. 对河岸植被的设计

城市河流的美学表现注重于对水本身以及其植被环境的表现。其中, 在对植被环境进行设计与栽植的时候, 需要做到功能性与美学价值的结合, 使得绿化活动得以深入开展。

5. 对标志性建筑的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活动的开展内容, 不仅仅是对河流本身进行设计, 还需根据河流所在环境, 设计标志性的建筑, 如:桥梁、河畔公园以及相关休闲场所。在发挥其基本功能的同时, 也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提高设计活动的舒适性、完整性。

6. 对夜景的设计

河流夜景作为城市特色的表现之一, 在设计活动中, 可以充分借助于河流的特征, 如:倒影、反光以及波动, 营造出梦幻的景象, 进而为城市景色添光添彩。

三、结语

总的来说, 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产生活得以顺利进行下去的开展基础, 其是对城市文化与城市历史的记录, 也是城市现在与未来得以实现的基础。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之中, 其设计活动的开展, 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城市生活需求的满足, 同时, 也要根据城市人群的美学欣赏能力来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 参与到城市河流景观设计工作的相关人员需要根据本文中所提出的相关开展原则, 促使这项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 并取得卓越的设计、建设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燕, 樊磊.从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生视角论城市河流景观的保护与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25) :10372-10373, 10379.

怒江中国最后的一条自然河流 第9篇

高耸的青藏高原是诸多大江大河的摇篮,怒江也是从这里出发的。怒江,又称潞江,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是亚洲最天然的水道之一。

2007年9月,中国科学家探测确定西藏安多县境内唐古拉山脉中部的将美尔山为怒江的源头。以前,关于怒江的长度并没有确切的长度数据,从河源至入海口的全长一般记载为3240公里(其中中国部分2013千米,云南段长650千米),这一新确定的源头,初步证实怒江的实际长度比以往认定的要长数百公里。

怒江从将美尔山域的一块巨大的冰川上醒来,清澈恬静如揉着眼、急着出门看世界的婴儿,它肯定没想到,这一出门便要九曲回肠,就此开启长达三四千公里的行程。

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怒江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黎贡山绵延起伏、云烟雾绕,拥有令人惊叹的自然美景。左页图为高黎贡山与担当力卡山分隔断地,右图为高黎贡山听命湖。

怒江的上游在青藏高原上恣意漫漶,滋润出藏北高寒草原的壮阔丰饶,吟唱着神峰圣湖的圣洁与浪漫。怒江的源流称纳金曲,南流入错那湖,过那曲县东流称那曲河。那曲河是西藏第二条大河,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曾因其江水深黑而称之为“黑水河”,它在索县荣布区热曲河流入昌都地区,流经边坝、洛隆、八宿和左贡等县,然后经察隅进入云南。它在西藏洛隆县的嘉玉桥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之间的峡谷中时才正式叫怒江。从嘉玉桥到云南省泸水县为怒江的中游,进入云南境内后怒江折向正南方向,江水被束缚在高山深谷间,却自由不羁,日夜轰鸣如吼,势如万马奔腾,雕琢出一个美仑美央的“东方大峡谷”,孕育出多民族文化的神秘奇幻;云南省泸水县以下为怒江下游,怒江所流经的河谷较为开阔,峡谷落差陡降,河流洋洋洒洒、浩浩荡荡,经过云南的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宛若风情俏丽、婀娜多姿的傣家“小卜哨”。

“在家”的怒江,经历高原和峡谷的洗礼后,在潞西县南端走出了国境,“出门”进入了缅甸,改称萨尔温江,开始谱写一段原始丛林的传奇,向南流经掸邦高原,最后在毛淡棉附近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上苍给怒江安排了跌宕起伏却活力充沛的行程。怒江上游虽不乏雪山耸峙,但总体山势平缓,河谷平浅,湖沼广布,流速不大,河流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夏季也有降雨补给,常年水量丰沛。可到了穿越横断山区的中游,山高谷深,谷底狭深陡险,河床坡度大,江水奔流于深切峡谷中,落差巨大,江水汹涌湍急,多瀑布险滩,河流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从两侧高山雪峰流出的支流短小、大多垂直入江,干支流构成羽状水系。

怒江水流急促,两侧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故称“怒江”。

生活在当地的怒族人民把怒江称作“阿怒日美”,“阿怒”是怒族人的自称,“日美”是“江”的意思,“阿怒日美”意谓怒族人居住区域的江。不过还有一种更形象说法,说怒江在高山峡谷中的咆哮有如发怒,故名怒江。

怒江之怒,更可看作是纵横天地间的能量渲泻。怒江与澜沧江、独龙江及其183条支流,水资源总量达到了955.91亿立方米,占云南省水资源总量的43%,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000多万千瓦,占云南省水能资源蕴藏量的20%,其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极为丰富。

世界上关于国际河流流域水资源的利用,在协调管理上,普遍遵循着公平合理权利,以及不造成实质性危害义务的原则,通过一部分利益不损害另一部分利益的方式来实现整体利益。国际河流所流经的国家,是被一条河流串起来的利益共同体,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国家,进行开发的一举一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到国际区域合作和地区稳定。怒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对其管理、开发利用,便不仅只是事关本国的水资源和利益了,而涉及到了政治、跨境经济合作、外交和文化等国际交流合作。在全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保护怒江的生态系统不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也直接影响到下游国家的生态安全。

左手一指碧罗雪山,右手一指高黎贡山

与其他发源于青藏高原早已蜚声暇迩的大江大河不同,偏居西南边陲的怒江在很长时间都被世人所忽略。2003年7月,“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令更多的人关注到了怒江这颗深闺明珠。

怒江水道蜿蜒曲折,在丙中洛地区有一个半圆形的大湾,为怒江第一湾。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青藏高原南延至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之间,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了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形成了举世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江并流”地区描绘为“中国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地区,也可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程度最高的温带地区”。

怒江地区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多彩的天然地质地貌博物馆,它忠实地记录着4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大碰撞的痕迹,记录着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的,保存至今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和地质现象,有如一部摊开的地壳演变历史,也有如一个演示正在进行着的地质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1905年10月,美国《国家地理》探险队由南向北向怒江大峡谷进发,领队弗雷斯特将人迹罕至的怒江大峡谷称为“隐没之地”。由于荒凉、贫瘠和交通闭塞,一百多年过去,怒江大峡谷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痕迹并不多,走进怒江大峡谷,有如推开了一窥“三江并流”和怒江惊世之美的窗口,仍能感受到那份原始古朴、超凡脱俗的“隐没之美”。

说成“香格里拉”,对于怒江来说,太俗,说成绿野仙踪,对怒江来说,太洋。怒江就是怒江,自然纯真就够了。穿行在怒江大峡谷,当两岸的雪山峭壁倒映在一江碧波上,会混淆了山与江的概念——怒江,躺下是河,站起是山。

怒江大峡谷位于横断山纵谷区三江并流地带,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夹峙的怒江,在这里每年平均以1.6倍于黄河的水量自北向南呼啸而去,在大地上撕开了一道美丽的裂痕,塑造出这条峭壁千仞、危岩嶙峋、水势激荡的怒江大峡谷, “水无不怒石,山有欲飞峰”的诗句,形象地勾勒出它的雄奇壮观,行走在峡谷中,抬头看到群峰挤满的天空,目光会变得陡峭起来。怒江大峡谷云南段从龙陵的老卡起到贡山的丙中洛便长达600多公里,平均深度为2000米,最深处在贡山丙中洛一带,达 3500米,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的“东方大峡谷”。峡谷中有包括雪山、冰川、高山湖泊、平缓宽阔高原等多种地形,从亚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气候环境类型,形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垂直气候。在丙中洛攀爬贡当神山,从茂竹翠绿的河谷,到油菜花开的坡地,到冰雪覆盖的雪线之上,宛若一日便经过了四季轮回。

几乎贯穿怒江州全境的怒江大峡谷,除了遍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北半球物种的缩影。由于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加之区域内南北走向山脉的独特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使怒江大峡谷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有如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这里拥有欧亚大陆最集中的生物多样性,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因而也被誉为“动植物王国明珠”“世界生物基因库”。 在怒江这块面积仅占我国国土面积0.4%的土地上,拥有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记录了全国8.88%的维管束植物、10.25%的陆生脊椎动物,动植特资源的原始性、丰富性和唯一性,使怒江流域成为我国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首,是我国三大生物物种聚集中心之一,它承担着维护云南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重大责任。

森林覆盖率达70%的怒江州境内容纳了寒温性、暖热性等植被类型,成为地域性植物类型组合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为国内和世界植物学学科研者所瞩目。怒江州已知的高等植物有200多个科、1000余属、4000多种,珍稀名贵树种有红豆杉、秃杉、榧木、红椿、楠木、珙桐、紫檀、香樟等。列入国家级保护植物60多种;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中国药材资源76个重点保护品种,怒江州有51种,珍稀名贵药材有虫草、阁草花、天麻、贝母、癞头参、红景天、鸡足黄莲等。这里已发现的野生动物有488种,其中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珍稀动物就有86种,鸟类284种(鸟类中有32种为中日保护候鸟,8种为世界濒危鸟种);已知的44种鱼类中有30多种为本区特有种,其中有4种被列入动物保护国际红皮书。栖息于此的戴帽叶猴、羚牛、赤斑羚、大鼯鼠、黑鹇、灰腹角雉等,是中国最珍贵稀有动物。濒危动物有王锦蛇指名亚种、熊猴、滇金丝猴、中国穿山甲、云豹、印支虎、黑麝、菲氏麂、血雉、白腹锦鸡等55种。

少数民族文化的“万花筒”

怒江大峡谷,有如一个绚丽的“万花筒”,除了五彩缤纷的花木,怒江还浇灌出比鲜花更绚丽的少数民族风情。

怒江州境内居住着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白族、普米族、彝族、藏族、纳西族、景颇族和汉族等22种民族,是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怒江州总人口的92%,比例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首。其中傈僳族占总人口的50.9%,独龙族和怒族是更怒江州独有的少数民族。

怒江流经之处,便是一个露天的民族风情园,斑斓多姿的民族文化随处可见。与旅游开发性质的民族风情园所不同的,是这里的民族文化不是用来表演展示的,而是根植于生活并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有着雪山的纯洁、怒江的剔透和泥土的芬芳。

怒江的民族文化源自于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尊重。当地的传统信仰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在他们眼中,大自然是有生命、值得崇拜的,原始宗教折射出朴素的环保观,使得怒江大峡谷千百年来都是生物多元性与文化多元性奇妙富集交织在一起的地方。傈僳族的每个部落、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认为万物有灵;怒族认为山川树木、风雨雷电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主宰,各氏族名称大多以动物命名,并将该动物视为祖先,或视为有特殊关系而加以崇拜;普米族信仰丁巴教和喇嘛教,保留了浓厚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的习俗;独龙族每年秋季为庆贺丰年而举行的“剽牛祭天”,表达了对生养他们的“天”的感恩。

因此,怒江的少数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建筑、交通、饮食、服饰等方面的文化无不透露着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怒江境内民居建筑利用自然又融入自然,傈僳族和怒族的“千脚落地房”因地利导,能节约土地资源,怒族的石片房就地取材可节约木材,而普米族的木楞房、独龙族的竹蔑房、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等,无不是既有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地域特点。怒江是天堑,可怒江人适应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发明了溜索、藤篾桥等渡江工具,藤篾桥独龙人民创造的过江工具,完全是用竹子和藤条编织而成的。怒江人的饮食独特且个性,傈僳族的漆油鸡、手抓饭、同心酒,怒族的簸箕肉拌饭、琵琶肉、石板粑粑和咕嘟酒等都具有原生态的特点。漆油鸡是怒江美食中名气最大的,崇山峻岭盛产漆树、漆油,用漆油烹鸡做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活血化瘀,漆油炖鸡是傈僳族喜爱的传统食品,也是佤族妇女产后必吃的补品。式样各异、多彩多姿的民族服饰如一个个行走的花园,让冷峻的峡谷艳丽多彩,取材于自然的麻布衣、火草衣更显古朴自然。火草衣是用山野间自然生长的火草叶制成,其制作工艺绿色环保,如今已成为一种濒危的传统纺织手工艺。

寂寞空旷的怒江大峡谷从来不缺欢乐气氛,因为它催生了丰富的民族节日。蕴含的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民族节日,把雪山、怒江当作了恢宏的实景演出舞台,各民族的民俗风情、载歌载舞、琳琅美食都尽情展示,傈僳族的“澡堂会”“阔时节”“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怒族的“仙花节”和独龙族的“卡雀哇”等民族节日,将各民族不畏险山恶水的乐观开朗,演绎成民族精神代代传承,见识过在崇山峻岭讨生活的怒江群众的艰难,就不难理解他们在节日的狂欢为何纯粹真诚。怒江峡谷多温泉,有温泉就有“澡塘会”。每到野樱桃花开,散居沟沟岭岭的傈僳人便沿高黎贡山或碧罗雪山的崎岖山路走出,相聚到温泉旁,终日纵情沐浴、把酒欢宴、歌舞娱乐,短则三五日,长则十余天,泡至身心俱爽、尽情尽兴,方恋恋不舍与亲朋好友相约明年再见。此俗年复一年,历四百余载,终成为傈僳族的传统盛会——澡塘会。澡塘会期间,会有赛歌、射弩、溜索、荡秋千、“上刀山、下火海”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生活,是与怒江自然环境朝夕相处所练就的生存需要,因而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傈僳族青年还会聚集怒江畔的沙滩上,进行有“傈僳族情人节”之称的“沙滩埋情人”活动,他们结伙将意中人埋入预先挖好的沙坑中,然后唱丧葬歌,跳丧葬舞,哭够、唱足、跳累后,才将意中人刨出来一起狂欢。

怒江的奔腾,是拙朴神秘的舞姿,怒江的波浪,是清新灵动的音符。怒江,还汇流出“民族歌舞的海洋”。高山大川的环境,培育了怒江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歌舞,他们的歌舞不是技巧,而是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的生活方式,是出自生命最本真的体悟。傈僳族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的说法,其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既模仿动物,也表现生产生活,“傈僳族民歌”还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傈僳族的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是与山川共鸣的天籁之音,享誉海内外。

上一篇:前台接待职责说明下一篇:户外装备租借合同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