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2024-08-29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精选8篇)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第1篇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摘 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幼儿阶段就应该开始注重,幼儿园五大领域中艺术是其中之一,在艺术中又包含了绘画,可见其重要性。而绘画表现力是绘画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需要被幼儿教师所关注。

关键词:绘画教学;幼儿;绘画表现力

幼儿园绘画教学是一种常态,许多幼儿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没有对幼儿学习绘画的重要性形成认识,所以在进行绘画教学时常会采用一种省事省力,并且表现出来的“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即为教师打印一些简笔画让幼儿涂色,或者教师给幼儿展示绘画作品让幼儿按照上面的内容去进行绘画,最终就形成了一种现在普遍的方式,幼儿的绘画表现形式单一。例如让幼儿画苹果,大多数幼儿画一个圆形,加几片叶子,很少有幼儿用其他形式来进行表现,这种教学方法失去了绘画教学的意义,作品中缺乏表现力,无法在绘画教学中提升幼儿的各种能力。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运用一些策略来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力。

一、利用感官促进表现力的提升

幼儿与成年人不同,在幼儿的世界中他们亲自感受到的东西,幼儿才能赋予其表现力,因此教师要想使幼儿的绘画表现力提升就需要调动幼儿的感官。

1.听觉

幼儿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与听觉也有关系,许多幼儿常会因为一点点声音就被吸引,教师就可以利用幼儿这一特点来进行教学提升幼儿表现力。笔者在进行大班的绘画教学时就采用过这样的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次课的主题是《雷雨》,笔者没有直接让幼儿画一些乌云、闪电等内容,而是用了录音机播放了一段音频,音频中有雷电的声音,有大雨的声音,还有原本混乱的街道最后只剩下雨声的声音。幼儿听完之后笔者请幼儿根据自己听到的内容进行绘画,在绘画时笔者看到幼儿大多运用了较深的颜色来表现,并且幼儿呈现出的作品形式多样,有的绘画的是雨中的房屋,有的绘画的是雨中的街道,还有一名幼儿绘画的是自己在屋子中看到的雷雨中的景象。以往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绘画的是雷雨,大多数幼儿的作品就都会是雷电、乌云,而利用幼儿的听觉,幼儿能在听声音时自己去想象,那么幼儿绘画作品的表现力就会更强,能加入更多自己的情感,有助于幼儿情感的表达。

2.动作感觉

幼儿想象力比较丰富,但是许多幼儿拥有想象力,但动手能力较差,例如一些幼儿想象出了他要绘画的内容是小猴吃桃子,但是在进行绘画时,却不知道要怎么绘画,因此幼儿没有将这个内容在绘画中表现出来。那么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针对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让幼儿进行动作表演,让幼儿亲自感受动作是怎样表达的,这样幼儿再去进行绘画时表现力就能有效提升了。例如在进行中班小动物的教学中,笔者就是通过让幼儿表演小动物来进行绘画教学的,首先笔者请幼儿确定自己想要绘画的小动物来进行表演,笔者为“小动物们”创设一些情境,见到想吃的食物时、遇到危险时、和好朋友一起玩耍时、睡觉时等等,让幼儿根据笔者给出的条件逐一按照自己要绘画的小动物形象进行表演,最后笔者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表演,在幼儿表演之后,笔者请幼儿进行绘画。从幼儿的绘画中笔者看到,在画蹦跳的小动物时,幼儿会将小动物的腿画得卷缩;在绘制快乐的情绪时,幼儿会用笑弯弯的眼睛来进行表现;在绘制看到危险时,幼儿绘制的小动物有的用手挡住眼睛,有的蹲在地上。虽然幼儿画的小动物并不像,但是在看幼儿作品时却能看出幼儿要表达的思想,可见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幼儿绘画的表现力。

3.视觉

幼儿接触事物,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视觉,往往幼儿视觉看到的东西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喜好,幼儿园的装修一般都运用明亮的色彩,也正是为了迎合幼儿的喜好。在进行绘画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让幼儿在视觉观察中提高绘画表现力。例如在进行小班有关植物的绘画教学中,笔者就运用了视觉来进行绘画教学提升幼儿绘画表现力。笔者从家中拿了几种花瓣形状不同的花朵带到班级中让幼儿进行观察,幼儿在观察中会说这个是圆形的,这个是长方形的等等,并且笔者还请幼儿进行了远距离观察和近距离观察。在幼儿观赏之后,笔者请幼儿进行了绘画,在幼儿绘画中笔者发现有的幼儿用圆圈来代替花瓣,有的幼儿画的是条形的,最令笔者惊奇的是一名幼儿在花朵中间画了一张笑脸,笔者询问他是哪一朵花,它告诉笔者是花盆上的。幼儿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内容都是在自己最直接的观看下创作的,教师提供的材料越多,幼儿的表现形式就越多,表现能力就越强。

二、问题引导提高表现力

因为幼儿的感知比较直观,他们也会很直观地表达,要想幼儿在绘画中的表现力更丰富就需要教师用适当的问题进行引导,这样幼儿会深入地进行思考,最终在作品中进行表现。笔者在进行“我的家人”教学时,给幼儿展示班级幼儿家人的图片,和幼儿一起进行分析。在说到服饰时,笔者发现幼儿只会表达妈妈穿的是裙子,阿姨们穿的也是裙子,这时笔者运用问题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妈妈穿的裙子和阿姨的有哪些区别呢?这时幼儿又重新观察,有的幼儿说,领子不同,妈妈的是圆领的,阿姨的是三角形的。裙子下面不一样,妈妈的裙子下面是直的,而阿姨的裙子下面像小仙女的裙子。妈妈的裙子上面的图案是小嘴唇,阿姨的裙子上是花朵。在观察表情时,幼儿都在说五官,这时笔者用问题引导幼儿,观察面部特点,幼儿在笔者的引导中发现爷爷的胡子长,爸爸的胡子短等等。在这样引导的过程中,幼儿对家人的特点基本掌握,在进行绘画时,虽然幼儿画的人物并不像,但是通过幼儿的绘画,基本可以看出画的是图片中的哪一位家人。可见适当的引导也能有效提升幼儿绘画的表现力。

三、运用游戏提升表现力

幼儿最喜欢游戏,并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以游戏开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那么幼儿教师在绘画教学时,就可以用游戏来进行绘画教学,这样能让幼儿对绘画有兴趣,同时还能提升表现力。笔者在进行绘画教学时曾采用音乐游戏来进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时笔者先组织幼儿玩了一个角色扮演游戏,请幼儿分别扮演狮王和猴子,其他幼儿扮演小动物,并让幼儿带上头饰。在游戏时,教师进行情节指导:狮王走出来、小动物吹号、小动物表演、狮王捉小动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又通过动作加深了印象,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能很准确地表现出动物们快乐的情绪,幼儿的?L画作品中,动物高兴、狂欢时夸张的表情,吹号、表演的动作都很到位。

幼儿在进行绘画时,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并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等,那么就需要幼儿教师意识到绘画教学对幼儿的重要性,使幼儿能在绘画作品中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幼儿教师还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根据幼儿特点来进行绘画教学,使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宾,闵兰斌.3~4岁幼儿的绘画特点及其教学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2(2).[2]林娜.幼儿教师有效绘画教学行为策略研究[J].儿童发展研究,2013(4).[3]俞惠霞.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4]刘瑾.对幼儿绘画教学的调查与分析:以宿州市奥城中心幼儿园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第2篇

单位:武进区雪堰中心幼儿园邮编:213169

姓名:吕英教龄:11年

摘要: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呼唤创造型人才。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学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为主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倘其无思,即无美术”,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特殊的作用。绘画作为美术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视觉艺术,是手、眼、脑共同参与的活动,那么如何在绘画活动中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为了开发创造力,关键在于教会幼儿学会创造性思维方法,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绘画作为美术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视觉艺术,是手、眼、脑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传统的艺术教育一灌输为主,以临摹和写生为主,往往会使幼儿认为:只有教师灌输的东西才是正确的,一旦离开了这些东西,他们就无能为力,更谈不上自由创作,反而捆绑了自己,幼儿的学习被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冷落。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绘画的特点,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幼儿素质全面提高呢?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题

这里所说的“宽松环境”,包括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良好的民主关系,和教师为幼儿营造的轻松的教学情境、学习环境。

陶行之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自由、平等、民主才是创新之芽萌发的温床。创设良好的师幼氛围,教师要打破幼儿“跟着跑”的教学模式,做到真正地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首先,教师要充满一颗爱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让幼儿充分体会到“幼儿园像我家”的感觉。使幼儿能自由、自在地表现、表达。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幼儿。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缺点和不足,都有困难和错误。教师要像爱迪生母亲宽容爱迪生那样宽容幼儿,理解幼儿,给幼儿提供改正的时间和机会,教师还要创设民主氛围,让幼儿真正感到自己才是活动的主人,感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关系。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活动度较大,顾忌少,可以充分联想、交流和表现。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个性品质。

教师还要善于营造教学情境,创设创造性学习环境。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调动幼儿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幼儿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通过学习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识技能,还能创造前所未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情境,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

学习的环境还要具有创造性和开放性,单调的环境不可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倾向于集中的氛围,也难以使幼儿产生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温床是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如在陈列柜里摆放各种可供欣赏的工艺品,以及幼儿的优秀绘画、手工制品,墙壁上挂有各种名画、摄影,还有许多可供给幼儿随时操作的工具和材料。

二、提高幼儿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创新意识,即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具体说就是使他们有一种创新的冲动和萌芽,有一种探究的兴趣和执着,凡事能问一个为什么,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破除他们在事物认识上的功能固着和思考惰性,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其实也是一种创立意识。加强幼儿的创新意识,非一朝一夕之事,要贯穿在每次活动的始终,教师要鼓励创新、鼓励发现,教师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幼儿创新欲望和动机。

在美术活动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增加一些幼儿能理解的名作欣赏,如《天国神鸟》、《照镜子的女人》、《大碗岛的星期天》、《向日葵》等。这些作品色彩鲜明,表现手法各异,能够引起幼儿的共鸣。活动时,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表达自己的感受,再联系自己的所见、所感,幼儿就会迫不及待地要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身的感受。这时,再画,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幼儿的作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创新意识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凡是幼儿在解决问题过程的每种设想都应给予充分的评价,对有创意的作品都要给予肯定,从而有效增强创新意识。

三、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决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它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之中去扩大眼界,各学所需,各教所知,各尽所能。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知识,以知识本身的魅力引导幼儿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自行探索,从而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获得感性经验,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使幼儿经历“从未知到已知”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与创造的喜悦。

在学习过程中,凡是幼儿能想、能说、能做的,就要放手让幼儿去想、去说、去做,要尽可能地为幼儿主动探索创造情境和机会。围绕目标,进行探索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幼儿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撕纸活动中,采取“发现问题→探索方法→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在不给幼儿任何暗示和指导的前提下,让幼儿围绕问题自己探索方法。在教师出示撕纸作品,幼儿发现都用旧挂历撕出来的。那怎样才能撕出图形呢?幼儿自主探索得出:一只手按住纸,另一只手向上拉撕或两只手捏住纸一点点向后退着撕,这两种撕纸方法都是正确的。在探索撕纸中间的小圆洞时,有的先用手指或铅笔戳个洞,再把手伸进去撕,虽然方法不是最好的,但对幼儿来说,这也是一种探索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自己运用已知获取新知的能力,从而大大增强了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在探索中学习,幼儿可以“异想天开”,大胆猜想。可以在探索中试验,寻找最佳方法,从而得出结论,掌握知识,有效地提高幼儿主动探索的学习品质,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发展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发散思维是根据问题的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开放式思维形式。国内外专家研究表明: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主要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从一个方面上流畅地产生出多种同类型方案。如教师以画一画、赛一赛的形式,让幼儿快速地把“T”“人”等几根线条添成一幅幅画,要求幼儿要快速,不能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或数量的多少,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愈快表示愈流畅。幼儿的积极性极高,争先恐后,气氛活跃,添画各不相同,这样的活动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性。美国心理学家称: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对于学生的思维,无论是质量还是流畅性,都有很大帮助,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解决问题时,从不同方向产生不同类型方案。它以灵活性作为基础,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设计和运用“发散点”为幼儿的思维发散提供情境,条件和机会。通过“一题多思”、“一题多说”、“一题多画”、“一题多变”等形式,培养幼儿敢于大胆求异,敢于举一反三,勇于联想。如一次绘画课,教师画了一个图形,启发幼儿联想,结果幼儿想出的结果让老师感到吃惊,有的说是家里的吊灯,有的说是花园里的花,有的说是老师手里的铃鼓„„幼儿各抒已见,在赞赏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并且非常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添画,从而体会创造的无穷乐趣。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新颖、独特性。独创性是建立在流畅性、变通性基础上的。在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鼓励表现于别人不同的想法、画法,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大胆“妄想”,对幼儿的每一点创新都要给予鼓励和肯定。

五、鼓励幼儿标新立异,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要使幼儿敢于标新立异,就要给幼儿创设一个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不但要允许而且要鼓励幼儿提出质疑,允许幼儿突发奇想、“节外生枝”。尽管幼儿的想法有些离奇,里面却可能蕴含着创造性,要多看其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肯定,甚至将其“发扬光大”。这将会大大激发全体幼儿敢于标新立异,勇于标新立异的意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绘画 “我的爸爸” 活动中,幼儿纷纷给“爸爸的脸”涂上“肤色”,教师发现有一幼儿把“爸爸的脸”上涂得蓝一块、青一块,就小声问为什么?这个幼儿说:“爸爸生气时,脸就变青。高兴时脸就会变红,爸爸的脸是许多种颜色的。”虽然幼儿没有表达的十分清楚,教师还是明白了:人的面部表情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班中大大表扬该幼儿,其他幼儿也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唤起了幼儿在绘画中敢于用色,敢于标新立异的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创新方法,善于标新立异,教师要挖掘活动中的创新因素,抓住创新契机,活动中多采取一些发散式提问,如“还有什么想法?”“还有哪些可能性?”不把幼儿的思维限制在“一条线”上,而要努力使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摸索“多条线”,为幼儿标新立异,提供有利的条件。

如何在舞蹈教学中提高艺术表现力 第3篇

一、艺术表现力的内容

1. 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前奏, 它体现了人的感知能力。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 也是一个具有很强创造力的人。在舞蹈训练中, 学生的舞蹈想象力包含有音乐的想象、舞蹈主题的想象、舞蹈动作设计和编排的想象。这些想象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到舞蹈所要表达的潜在情感。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增强舞蹈创造力, 从内心情感上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2. 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学习舞蹈的学生, 既要善于形象思维, 也要讲究抽象思维。善于形象思维, 能够深刻感知到形体动作的美感, 在进行舞蹈表演时, 艺术表现力便更加充分。另外, 学习舞蹈不可以永远只停留在模仿阶段, 要想在舞蹈艺求追求中向纵深发展、达到更高境界, 必须将抽象思维植入舞蹈, 使学生具有综合, 变化、发展、派生舞蹈动作的能力。

3.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目的, 它能够将其他各种能力转变成艺术成果。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在于学生深刻了解舞蹈动作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的, 同时, 它也是伴随着学生的理解、想象而产生的, 在传统的舞蹈教学中, 教师都是将舞蹈拆分, 一招一式地教给学生, 学生也是按照老师的要求, 一步一步地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缺少活力, 缺少创新, 课堂上的模仿永远不能代替舞蹈上的创造。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 用他们的个性去创造他们的舞蹈。

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一个好的舞蹈, 除了需要用规范、优美的舞蹈动作展现它的风格、动律外, 还需要通过学生内心对舞蹈内容情绪的体验基础上, 用激情将舞蹈的美感表现出来, 让观众受到舞蹈者情绪的感染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为了达到这种效果, 就要求学生有着强烈的舞蹈艺术表现力。然而,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 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是由学生外部形态动作和内在情感的结合表现出来的, 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必须从这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1. 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外部形态

(1) 注重并加强基本功的练习

在舞蹈教学中, 必须加强学生基本功的练习, 它能够让学生掌握舞蹈练习的基本能力, 充分发展学生身体各部分肌肉力量、关节柔软性和肢体灵活性的素质能力, 以使学生身体能够更加符合舞蹈素质的要求, 完成各种类型和高难度动作的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到舞蹈的基本功是塑造艺术形象、提高艺术表现力的基础, 它在舞蹈柔韧素质和体能训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柔韧素质的训练是为了在学生在进行舞蹈时, 能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效果, 而体能训练是为完成高质量、高难度的舞蹈提供体能上的保证。例如:在节奏较快的音乐中, 如果舞蹈者没有很好的体能就会出现拖节奏的现象, 会让观众觉得在舞蹈动作上的感觉和在音乐上的感觉不一致、不吻, 从而让观众无法体会到舞蹈美的感受。所以, 身为一名舞蹈教师, 应将舞蹈基本功作为教学中的重点来抓。要让学生知道基本功是舞蹈的必备条件。让学生充分进行肌肉力量、关节柔软性和肢体灵活性等素质能力的训练, 努力使学生具备优秀舞蹈者所需要的身体素质。

(2) 培养学生形象性的表演能力

形象性是舞蹈艺术表现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舞蹈不是语言艺术, 不可能用言语表现出舞蹈美, 它必须通过肢体这一特殊的语言表述形式来表达舞蹈的内容。因而, 舞蹈者的肢体形象性便显得十分重要。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为了提高学生肢体语言的形象性, 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民间舞训练, 利用中国民间舞鲜活生动这一特点, 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比如, 维族舞蹈《摘葡萄》组合, 这个舞蹈主要展现了一个维族少女在葡萄园里摘葡萄的过程, 具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舞蹈词汇, 学生在进行这个舞蹈训练后, 对学生舞蹈外在语言的形象性有很好的效果。

2. 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内在情感

(1) 加强对学生内在情感动作的体验训练

舞蹈演员先要被自己的舞蹈打动, 然后才能用内在情感动作打动观众。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先要让学生体验到舞蹈所表达的感情、情绪, 这样才能使学生将内心感受转化为激情展现到舞蹈动作中去。因此, 舞蹈教师在教学前, 可以先为学生营造出适应舞蹈教学的情景,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用情景对学生进行体验训练。例如, 教师进行民族舞教学时, 先给学生介绍舞蹈内容、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等, 让学生对舞蹈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再播放舞蹈音乐, 使学生感受到舞蹈的韵律。同时, 学生也应发挥想象力, 可以根据舞蹈音乐即兴舞蹈, 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也增强了学生的舞蹈创造力, 从而在学生的内在情感上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2) 加强学生内在情感节奏训练

内在情感节奏是人的内心深处最原始的节奏。在舞蹈表演中, 内在情感节奏的工作机制是通过舞蹈表演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形成一定的情感节奏, 从而带动外在的舞蹈动作, 最终形成了舞台上展示的舞蹈。然而, 它可以通过外在的训练进行改变和提高。一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增强学生对于音乐力度、旋律、调式、调性、和声等要素的把握和敏感度。二是开设音乐欣赏课程,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训练的同时, 也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理论学习, 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才能对舞蹈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样产生的舞蹈作品才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

(3)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教师在讲解、示范舞蹈知识和动作后, 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一方面可以掌握所学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实践检验。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舞蹈实践活动, 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训练结果运用到舞蹈实践中去。鼓励学生立足校园, 同时积极探寻社会需求, 获取群众认可。通过舞蹈实践帮助学生寻找艺术表现力的灵感, 将理论知识与舞蹈实践结合起来, 有助于学生对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把握。

(4) 利用现代舞课和编导课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现代舞最擅长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 激发人们对舞蹈的思索, 正是基于现代舞的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内心感受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另外, 在学生学会了基本舞蹈动作的基础上, 利用舞蹈编导课, 让学生创编新的舞步, 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个人对生活和情感的体会, 通过这样, 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舞蹈创造力。

摘要:艺术表现力是舞蹈艺术所表现出的感染力, 艺术表现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舞蹈者对舞蹈作品的演绎, 因此, 它是舞蹈者必备的素质能力之一。本文试从艺术表现力的内容入手, 重点阐述了在舞蹈教学中, 要从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和内在情感两方面对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舞蹈教学,艺术表现力,外部形体,内在情感

参考文献

[1]付菊梅.浅谈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

[2]袁媛.浅谈如何提高舞蹈教学效果[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第4篇

一、细心观察,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的绘画积累素材

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观察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画画,喜欢在纸上涂画,但要他们具体画某样事物时,很多幼儿都无从下手。这虽有能力上的因素,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幼儿头脑中缺乏该形象的素材,因此,幼儿在生活中的观察很重要。

细致观察,帮助幼儿丰富审美感受。幼儿在种植园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春天的时候,美丽的鲜花、碧绿的蔬菜给种植园穿上了艳丽的外衣……夏天,被绿绿的藤架吸引,黄瓜尾部的小黄花在“绿墙”中显得娇艳欲滴……秋天,落叶像一条金黄色的被子铺在地上,给幼儿美的感受……冬天,雪花落在蔬菜上,就像给蔬菜盖上了厚厚的白被子。这多姿的形态、绚丽的色彩,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给幼儿美的熏陶。通过观察,各种植物的形态深深地留在了幼儿的头脑中,这为他们的创作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效激发幼儿创作的积极性

教学活动是教育中相对高效的组织形式,教学设计显得十分重要。良好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突出重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选择合适的教材,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合适的教材能使幼儿充满学习的热情,我以幼儿常见的事物作为绘画的素材,选取了他们经常在种植园观察的蔬菜,这是幼儿熟悉的材料,能充分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引发幼儿创造性的表现。

2.制定具体、适宜的教学目标,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归宿,是整个活动的根本。我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绘画特点着手,确定目标,并用丰富的表现方式创作。这样,幼儿将头脑中的形象通过自己的画笔,创造性地表现出来,作品更活,绘画笔触更独特。

3.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绘画表现力

观察法。观察法是美术活动中常用的方法,以往的美术教学经常通过欣赏相关图片或范画,引导幼儿感知所需绘画的形象,这种方法材料容易收集,使用也很便捷,但对绘画种植园中的植物来说,幼儿很难直观、全面地感受植物的具体特征。因此,我采用观察实物的方法,从种植园里摘来新鲜的蔬菜,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对蔬菜的外形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这为他们绘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局部示范法。《指南》指出:成人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这就是意味着教师不能提供范画让幼儿对照模仿,但让幼儿观察实物蔬菜后,直接落笔绘画蔬菜,幼儿很难下手,因此我运用了局部示范法,针对蔬菜的关键部位,如青菜的菜帮和菜心进行绘画方法的示范。这样既让幼儿掌握了难点的绘画方法,又能让幼儿按照自己心中的蔬菜进行创造性的绘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巡回欣赏评价法。当幼儿的一幅幅生动的绘画作品完成后,怎样展示幼儿作品能让他们更投入评价呢?我想孩子们的作品正像菜园里一棵棵动人的蔬菜,就把作品摆在桌子上,让幼儿像参观菜园一样巡回欣赏。就这样,孩子们围着“蔬菜地”尽情地欣赏着、评价着同伴们的作品,不仅让幼儿懂得了欣赏、赞同同伴作品,还让他们积累了评价的经验。

三、灵动的作品指导,为幼儿的创作锦上添花

幼儿天生喜欢画画,但每个幼儿绘画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绘画,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首先,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材料,绘出生动的作品。活动中我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进行创作。幼儿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选择工具:油画棒绚丽丰满;水粉画清新优雅;粉笔画朦胧雅致。就这样,幼儿绘画出的作品风格独特,各有各的韵味。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幼儿的绘画表现力也逐渐增强。

其次,给幼儿想象空间,让他们尽情创作。我在指导幼儿绘画时,引导幼儿从细处观察,并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引导幼儿想象出自己独特的造型,这样幼儿绘画出的作品形态各异,充满着想象。

再次,灵动地帮助幼儿简单添画,使画面更加丰满。幼儿在绘画时,有时不经意地画小了,画歪了,有的色彩单一,有的形态拘谨,这时,很多幼儿会对自己的作品失望。这种情况需要老师智慧地发现幼儿作品的亮点,并以艺术的眼光和方法帮助幼儿简单添画,引导幼儿完善自己的作品。

四、客观、富有艺术地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提高幼儿绘画的自信心

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既为教师改进美术活动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又促进了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在评价时,应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去品味、去发现作品中的闪光点。可以组织幼儿先评价,在幼儿讲评的基础上,再给予更具体的评价,同时还可委婉地提出一些建议。这样,既能提升幼儿欣赏与评价能力,又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通过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不断积累优秀的教学经验,使教学更有效,同时,也为幼儿的创作表现搭建台阶,让他们在绘画的天空中自由创作,快乐遨游。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第5篇

广州市天河区车陂小学

黄海雁

在多年的儿童绘画教学中发现,画画真的是小孩的天性,只要给小孩提供适当的画画条件,哪怕只是一支笔一张纸,每个小孩能够创作出他的杰作,小孩喜欢画,黄翼先生认为“儿童绘画和美术家的绘画不同并不是狭隘的美术,是一种游戏。”既是说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热爱艺术,而是源于一种游戏的天性。当在面对命题绘画的时候,很多小孩却变得束手无策,这时绘画对小孩来说却成为了一道难题,有些小孩会轻易地对你说“我不会画”。在这时候,如果你对学生说我教你画或你照着我来画,这种“依样画葫芦”的教学则会抑制了学生的绘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使学生对你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有老师教的我就会画,老师没教的,则画不出来。

新的教学理论指出,现在的绘画教学不再是教学生怎样画而是教学生怎样自己画。怎样来引导学生将自己所想到的,所看到的付诸于画面,完成由“抽象的语言”到“形象的画面”转换,是绘画首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涉及到绘画的表现,所谓绘画的表现是指人们按照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而借助一定的绘画工具而做的展示。儿童的绘画表现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做为一种能力的体现,是建立在观察、分析和记忆的基础上的。

实践证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小,绘画的表现力受局限,不具备写实的能力,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儿童做画,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力,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表现技法和技巧,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觉得更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入手。

一、激发和培养兴趣。

教育心理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者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或者叫求知欲。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安排教学生如何画海星。课前,我在课室的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了海星实物,学生们一上课就被屏幕上海星所吸引,学生们个个很惊讶地问,“老师,那个海星是不是真的?”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讨论海星美在哪。学生们观察得很细致,把海星的外形特点,颜色,花纹全都讨论遍了,我趁机把不同形状的海星图片让学生观察,“是不是所有的海星都是五个角?”“你们看这些海星象什么形状?有些学生说有的像花儿,有些学生说有的像太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边说边演示,学生的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了,个个都投入自己的绘画中去,下课了,画好了的学生把他们的作品展示出来,与同学们一起欣赏,没画完的同学还手不停笔地画着。由此可见,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利用教材光盘中精美的图片作为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发现所要表现的物体的美,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要用笔去表现它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去表现物体的原动力。

二、培养观察力,学会符号的运用。

儿童绘画动因分析,儿童绘画产生过程应该是: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经过心理的内部调整,再由手的绘画操作表现出来。影响儿童绘画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对事物的感知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对客观物象观察经过大脑简化过程,将对物象的认识,自己创造一种视觉符号表现出来,是培养儿童绘画表现力的关键。

在命题绘画中,学生不会画,就是不会造型,所以画不出来。造型的奥妙在于每笔一个符号,每个符号一笔的画成,每笔都是一个结构,头部一个符号,身体一个符号,这样简单易学,便于学生掌握。一年级小孩第一次画小鸟,为了让学生感知不同小鸟的形象特征,我提供了各种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鸟的形态特征,他们兴奋地争着发言,纷纷告诉我他们看到了小鸟有脑袋,嘴、脖子、肚子、尾巴、翅膀,身上还有不同的花纹等。但没有学生说出小鸟的嘴巴各有什么不同,大概是学生没仔细留意吧。于是我先表扬她们观察得仔细,接着问,每只小鸟的嘴一样吗。学生说不同,有长的,有短的,有些是又长又尖,有些是又长又弯。我因势利导,如何来画小鸟?看看,小鸟的头像什么形状,身体像什么什么形状?学生纷纷告诉我可以把小鸟的头看成是圆形的,身体看成是椭圆形。通过观察,教学生把复杂的东西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现,接着我通过图片演示,展示了飞翔小鸟,静态的小鸟的动态特征,让学生边观察边完成自己的作品,“静态的小鸟有时是低着头,有时是转过头,如何来表现呢?”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告诉我小鸟低着头的时候,嘴巴是朝下的,转过头的时候,嘴巴是和身体是同一方向的。通过观察,给学生个性化表现提供丰富的表象。学生领会到观察的要点,建立画面与所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对表象进行符号性的概括、重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加强记忆,为表现提供元素。

每节课我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强化记忆自己要表现的物体的外形特点,老师完成示范演示,在讲清方法步骤后,则把示范画擦掉,让学生看不到完成的画,也就无可依据,减少思维定势的误导。从而强迫学生去回忆刚才所观察到的物像的形象,通过记忆把形象默写出来,通过日积月累地坚持,在学生们的大脑将会贮存下大量的形象。为以后的命题创作积累素材。

四、激发想象力,萌发表现的欲望。

黑格尔曾经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力丰富的人更享受成功的机会。”想象力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小学生喜欢想象,喜欢幻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儿歌等各 种手段和方法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例如,学生爱听故事,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萌发想象力,在《美丽的花园》一课中,我运用了课本中的一个故事:七色花的故事,„„七色花有七个花瓣,每个花瓣可以许一个愿望„„,通过我的描述,创设了学生对花的外形,大小,色彩等想象的情景,打开学生想象之窗,有力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对花的表现的欲望。

如何在绘画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第6篇

城壕幼儿园:张婧

儿童绘画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话题,孩子画画是他初到这个世界、渴望接触和认识这个神奇变幻、五彩缤纷的世界的一种表现,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五的孩子都有画画的潜在能力,这个阶段的孩子绘画是最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幼儿一味地模仿学习,是被动的学习者,没有范画,就不知道该怎么画;另一种是接受教育改革思想后,走入误区,在创造性美术活动中教师始终持肯定的态度,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让幼儿盲目地创造,放任自由片面强调个人情绪情感的抒发,忽视教师的辅导,使得幼儿失去美术的兴趣,因为他们没有一定的表现技能,难于用美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见,这两种倾向培养出来的幼儿都是不成功的,是不会适应社会发展的。

绘画是儿童表达情感和情绪,维持心理平衡的有效途径。对于还不善于运用复杂语言和文字的幼小儿童来说,绘画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活动。幼儿常在绘画中自然、充分、无拘无束地流露自己的思想和内心蕴藏的丰富情感、表达他们对周围事物和周围世界的看法和态度,表达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他们的潜能在绘画中得以发挥,认知和个性得以发展。绘画优美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能增进幼儿愉快的、健康的情绪和情感,调节和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根本的目标是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即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创造的第一步是想象,乃至于幻想。美术活动能够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怎样才能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呢?

一、尝试“心灵感悟”,亲近生活,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幼儿创造美的情趣。

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孩子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地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新《纲要》也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亲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美、发现美,从而萌发创作欲望。

(一)、选择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小年龄段美术活动教材时,根据该段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其生活经验,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题材,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如幼儿喜欢小动物,我就设计“小兔乖乖”、“小羊吃草”等绘画内容,“小笨笨蜗牛”作为纸工、泥工的内容。还可选择他们熟悉的玩具、物品为题材,如“会变魔术的纽扣”等。除教师预设外,可在幼儿的兴趣点上,让幼儿生成自己想创作的东西,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引导幼儿感受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

1、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大自然的色彩、世界万物的形态,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获得深刻细致的生活感受:还可到生活中观察建筑、环境设计等。运用照相机拍摄各种图片、对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各镜头进行定格引导幼儿去发现,培养生活情趣,提高审美修养,让幼儿在生活游戏中随时随地观察美、欣赏美,还能随意及时地表现美、创造美。

2、引导幼儿欣赏一些经典名画。因为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些美术作品的内容包括了题材内容的创新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在美术角放上凡高的《向日葵》,希菲乐德的名著《鲜艳的水果》,感受其色彩的鲜艳,认识颜色的种类。另外通过观察大师的杰作,使幼儿感受美,从而大胆想象创作。也可将教师创作的作品、优秀儿童作品张贴在小画廊里,用渗透式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大师的作品。

二、尝试“趣味化”,引导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美术活动中自主创新,自由表达。

幼儿喜欢去触摸、摆放和拆卸各种东西,这是开展创造活动的基础,教师要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情感需要去探索材料,教师在各种活动中都要鼓励孩子多看、多听、多摸、多尝试,让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美术活动中自主创新,自由表达。丰富孩子的生活,增长知识、开扩眼界,为他们进行创造和表现提供信息资源,同时,应注意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

1、用新颖的组织方式,激发幼儿美术创造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忽略了幼儿的观察、思维、想象,而造成孩子艺术表现的模式化、固定化,对生活中的没无动于衷,这与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幼儿的美术活动不仅是他们思想、情感和兴趣,更是他们对外部事物认识的表现形式;作为审美活动,更重要的还在于对美的追求;要让幼儿以美的感觉、感受和理解美,引起幼儿以美享受的情感,陶冶起情操,才是美术教育价值所在。

2、情景再现,帮助理解主题,大胆创作。

教师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再现情景,进行情绪的渲染,有助于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创作,充分想象。运用观察、记忆、联想、欣赏等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尽量不示范画,而侧重教会幼儿运用各种表现工具材料的方法,强调表现形式多样化、个性化。

3、游戏法激发创造的热情

根据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应力求绘画活动游戏化。在美工《手套》活动中,我提示幼儿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装饰手套,并提供了腊光纸、及时贴、绘画纸和蜡笔等材料,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对以往的感知,制作出了漂亮,风格各异的手套。这说明,幼儿有很大的潜力,只有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艺术表现水平就会迅速得到提高。而且使幼儿陶醉在游戏当中,他们玩得是那样的开心。其它的还有绘画接力,合作画等游戏形式,幼儿都很喜欢,乐于参与。

4、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启动想象的翅膀

美术活动中,多采用与多种领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的情绪感,将绘画与音乐、散文、故事、诗歌相结合,调动幼儿的听觉,根据听到的引起联想和想象,启动幼儿想象的翅膀。欣赏一些名曲,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并把所听所感画下来,让幼儿随着音乐进行表演,幼儿自信、自如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各种动物的走路姿态,幼儿展开想象,笔下的动物也就千姿百态跃然于画纸上。幼儿还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爱好,要求幼儿听完故事后,回忆故事情节及主要角色特征、动态,给幼儿讲童话,引导幼儿大胆想象故事高潮后将会发生什么,鼓励多种设想,幼儿敢想了,创造性思维活跃了,自然而然孩子们的绘画表现就会更加积极投入,所表现的内容丰富奇妙,充满热情。

5、动手做做玩玩,感受创作乐趣

美术动手操作能力对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发展创造力有着重大的意义。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手和脑并用,是美术创新教育的必要的途径。幼儿动手动脑,独出心裁地创作,能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尽可能开展多种手工操作活动,如:纸团印画、印章画、吸管吹画,树叶粘贴、泥工塑造、蔬菜拼盘„„在“水果蔬菜拼盘”中可见幼儿的创造想象是多么丰富的,他们无拘无束的随心所欲增将现实和想象的东西拼制出来。

三、尝试“读懂孩子的画”,同家长共同欣赏和重视幼儿的创作成果,提升幼儿创造的自信心

对于幼儿的作品,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以成人画的框框去评价。对于优秀的作品,大而化之的评价不能激发幼儿再创作的欲望;对看不懂的作品,不能拒之门外,而应该去领悟孩子为什么用这种画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年幼的儿童往往是为得到父母和教师的认可而学习。因此,家长和教师认可、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指导家长学会了解幼儿,因为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而成人的思维是抽象的,要想两者达成共识,成人必须学会了解幼儿,观察幼儿,用幼儿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因势利导,从而使幼儿主动地去学习。当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欲望。对于作品中不理解的内容,教师应指导家长并和家长一起与幼儿探讨,以开拓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促使幼儿的潜能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专教法与学法的对象是教师与幼儿,他们都是主体。要在幼儿园美术创新中培养幼儿成为富有创造性、个性独特的人,教师要树立美术创新教育的新观念和新意识,应提高创造教育的能力,应掌握美术创新教育的要求、方法和策略。做到合理指导幼儿绘画,激发幼儿想象,鼓励他们大胆表现,让他们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快乐成长!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第7篇

【摘要】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层面而言,绘画活动和语言的整合能相互促进,进而提升幼儿的思维水平。那么如何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发挥语言功能呢?文章尝试从设计多种形式的导入,预设“抛砖引玉”的提问,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等方面进行解读。

【关键词】幼儿绘画活动;语言功能;导入;提问;自我表达

人的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脑的左半球具有语言等抽象思维能力,脑的右半球具有绘画等形象思维能力。如果一个脑半球得到刺激,同时又能得到另一个脑半球的配合时,整个大脑的思维运转成效将是惊人的。所以,将幼儿线描画活动与幼儿语言活动相互整合,相互渗透,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

从幼儿教育层面而言,绘画和语言都是幼儿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幼儿将观察、创造、理解、审美与技能进行有机整合后的物质表现,而语言是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媒介。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艺术性的语言介入为幼儿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与此同时,绘画创作活动又为幼儿提供了使用完整语言的机会,成为他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载体。因此,两者的整合能相互促进,进而提升幼儿的思维水平。

一、设计多种形式的导入

(一)故事启发绘画

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性,且形象具体,符合幼儿形象的思维特点,能引起幼儿绘画的兴趣,调动幼儿表达的欲望。如果我们善于利用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引导他们从故事的人物和情节中寻找点燃激情的“兴奋点”,并将其扩展开来,那么,富于生活气息和个性特色的创作主题就会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用谜语、儿歌的形式导入主题

用谜语、儿歌的形式导入主题,不但能有效集中幼儿注意力,而且将主体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述便于幼儿把握。用谜语“十个加十个,还是十个;十个减十个,也是十个”引出线描画活动“手套”;用谜语“叫人不是人,干活样样行,不吃也不喝,能唱又能说”引出主题“我设计的机器人”。

二、预设“抛砖引玉”的提问

在幼儿进行线描画创作之前,教师往往会先进行引导启发,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唤起幼儿对已有经验的记忆,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而能否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与教师预设的提问有直接关系。

(一)多设开放性问题,尽可能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对于只能回答“是”与“不是”的封闭式提问,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提的问题要让幼儿有可发挥的空间,有多种思考的途径和多种答案。这样的提问对于发散幼儿的思维很有帮助,有利于幼儿在随后的创作中大胆想象,自主创新。

(二)预设问题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预设提问时应结合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与递进性,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有层次地、递进地设计提问,有助于幼儿将原有的经验系统化,使幼儿在进行线描画创作时,更容易产生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三、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

绘画活动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游戏,一种刺激体验的反应,孩子们的幻想只有在没有任何重负的情况下才能充分显现。自由的空间和适宜的氛围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实现创造。有些教师在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时,往往会要求他们不要说话,不要讨论。其实幼儿作画的过程是与口头表达紧密联系的,这是幼儿绘画的重要特点。画画时有一些孩子会表现出嘟嘟囔囔,低声自语,或与同伴交流,一步步地解释他的图像、情节的出现过程,很少默不作声。这种自白过程是儿童有意识的、经过思考的。正像皮亚杰所论述过的前运算时期的儿童,语言是自我中心的,他是集体独白,自己与自己进行的对话。同伴间必要的交流也是必需的,它能极大地激活幼儿生活经验的储备以及创作的激情。美术创作是需要积极的思维参与的,而幼儿的思维又具有外显的特征,所以有的幼儿画画时甚至会比手画脚,这是幼儿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说明他们作画时自我表现欲较强,形成了一种自我愉悦的感觉――开心而放松,这种感觉需要通过语言或动作等形式表现出来。儿童的绘画通常是形象语言与情感的直接统一。恰恰他们的语言和肢体的舞动就是形象语言的情感体现,再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绘画情感也得到充分宣泄,从而增强了绘画兴趣。如果教师要求幼儿画画时一概不准说话、不准动,会制约幼儿的美术创作。所以教师应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创作氛围,让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情绪愉快,思维活跃。

同时教师也应该密切关注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倾听幼儿的话语。教育离不开交流,交流离不开倾听,也许教师的不屑一顾、随意断喝,就把孩子们一个个充满创意的想法给扼杀了。所以教师不仅要成为活动中的言说者,同时还必须是一位忠实的倾听者。在给予引导和支持的过程中,教师要倾注一腔热情,给幼儿耐心亲切的引导。教师的循循善诱从情感上和幼儿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使幼儿缓解了紧张的心理,让他们有一种爱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细微进步,用语言和动作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这样无形中使幼儿树立了信心,增强了勇气,激发了幼儿绘画的兴趣。

四、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盛赞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和画作的极高成就。虽然幼儿的语言表达与绘画技能与大诗人王维没什么可比性,但欣赏幼儿的作品确有“画中有诗”的意味。他们画出的图像可能是为叙述生活中有所感的一件事、一个故事或一种游戏。五周岁左右的儿童,他们的绘画和语言具有了社会化,他们把绘画与语言变成了交流思想的手段,用语言补充绘画,用绘画补充语言,这是儿童表情达意的两种重要方式,而且是互相依存的。所以我们不但要鼓励幼儿进行绘画创作,还要多提供机会让幼儿解说自己的作品,如果把创作过程看作幼儿情感的抒发,那么表述自己的作品则是将自己的感受(具有直觉的成分)向外表达。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帮助幼儿把在创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予以梳理、归纳,获得更新的经验,也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的最佳舞台,而对于其他幼儿来说,这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他们在边听边看的过程中,不但感受到了作品的画面效果,体会到了作品的“画外音”,还看到了别人的创新成果,从而进一步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欲望。

(一)采用一对全体、分组介绍等模式

如果每一次都采用一对全体的模式,由于时间有限,只能是少数幼儿有发言的机会,可能一些性格内向的幼儿就经常得不到表达的机会。而分组介绍的模式就可以解决幼儿表达机会不够的弊端。可以以四或五人一组,每人轮流向组内其他小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在各组巡视,寻找机会与小朋友沟通,并及时给予鼓励。也可以在分组介绍完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向全班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总而言之,教师不要轻易对幼儿作品做简单主观的评价,应多提供机会让幼儿表达自我,互相学习。

(二)采用故事表述、物体描述等形式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第8篇

关键词:单簧管演奏,音乐表现力

近年来,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我们的单簧管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现实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往往只注重了学生单簧管技术和单簧管知识的传授与培养, 却忽视了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音乐表现力。要知道音乐表现力才是单簧管演奏的灵魂, 只有丰富的单簧管知识和娴熟的单簧管技能, 而没有音乐表现力, 最多只是一个匠人, 永远成为不了单簧管演奏大师。当然我们单簧管教育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将人人都培养成为演奏家, 而是希望单簧管演奏者, 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对作品的充分理解, 能够将隐藏在作品乐谱之后的, 作曲家独特的感悟和情思, 与我们自身的情感产生共鸣, 并且完美的展现出来, 这样的演奏才是具有丰富表现力的演奏, 才能打动自己, 继而打动观众。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 既要注重对学生演奏基本功的严格训练, 还要注重对学生音乐表现力和艺术修养进行精心的培养。对此, 本文提出, 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单簧管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一、苦练基本功, 为提高音乐表现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前文中所提高的音乐表现力、打动自己以及和观众取得共鸣, 都是在演奏者具有扎实的演奏基本功的为前提的, 这是演奏者为了更好的表现音乐所唯一具备的客观条件。基本功越扎实, 技巧越娴熟, 在演奏作品时, 对于作品情感的抒发才能越自如。难以想象一个单簧管的初学者, 去演奏韦伯的作品, 自然是不能有好的演奏效果的。比如一些音阶的演奏, 双手的灵活性不够, 或者是灵活性够了, 又时常漏音或者错音, 久而久之, 就会困扰着演奏者。还是前文中的那个例子, 明明有一腔热情, 想要把韦伯作品中所富含的激情畅快的表达出来, 但是苦于没有十足的技术, 也只能是望曲兴叹。所以说, 演奏者要想使演奏有表现力, 必须下真功夫, 扎实的练习, 技术水平越高, 音乐表现力才会越丰富。

二、全面掌握单簧管的艺术功能。

对于单簧管艺术功能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是提高音乐表现力的理论基础。作为西洋木管乐器的单簧管, 其艺术功能十分广泛, 而且十分重要。首先, 它是交响乐队 (也称“管弦乐队”) 中木管乐器组中的一件重要乐器, 不仅在交响乐队中与其它乐器共同演奏, 而且有时还发挥出自身独特的艺术功能, 例如在贝多芬的《第五 (命运) 交响曲) (作品第6 7号) 的第一乐章 (快板、小调, 奏鸣曲式) 中, 开始以很强的力度, 在中声区, 全部弦乐与单簧管予以加强, 奏响震撼性的动机与模进式的旋律。其次, 它是铜管乐队与军乐队 (军队中的铜管乐队) 中的重要辅助乐器之一。因为铜管乐队原由铜管乐器 (小号、长号、大号、圆号、萨克斯号等) 组成, 后来单簧管、双簧管等木管乐器加人, 遂使铜管乐队扩大化, 而更名为“吹奏乐队”或“管乐队”。同时, 它还是爵士乐队中的重要乐件之一, 由它与萨克斯管、小号、长号、小提琴等奏旋律, 而由钢琴、低音提琴、吉他、班卓 (拨弦乐器) 、鼓等作为节奏性的伴奏乐器。

三、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觉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无论演奏者还是听众都需要通过听觉来欣赏音乐, 鉴别其艺术效果的优劣。大凡优秀的演奏者都是有敏锐的听觉和内心歌唱性的这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培养出一双有着高度审美力和鉴赏力的敏锐“耳朵”是至关重要的。单簧管音乐演奏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演奏者是否用听觉去感知乐曲的旋律特点、节奏变化、调性的色彩等。如果演奏者离开了用“音乐的耳朵”去监控自己的演奏, 则他也无法在音乐的理解、布局、设计等方面与双手、舌头在乐器上的操作达到协调吻合。如演奏者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 便能敏感而又生动地感知音乐乐句结构生动具体的形态特征。其次注意音乐的歌唱性。通过学生有声或无声 (内心) 的歌唱与演奏相结合来培养与发展“听觉表象能力及调式感”。这种培养与歌唱活动的联系最直接、最紧密, 所以许多教育家及演奏大师常在教育中极力提倡演奏要有歌唱意识。音乐的旋律总是在流动着的, 乐句经过起句——推动——走向高点 (高潮) ——收束结尾, 这是音乐语汇的基本方式。把这些乐句的结构表达清楚, 像平时讲话一样有语调、语气、呼吸, 就能赋予音乐自然的生动性, 使之“像说话一样”。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演奏个性

目前, 单簧管演奏乐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同时由于单簧管音乐演奏在国际上存在着许多流派, 虽然其丰富了单簧管演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们单簧管的演奏模式。这是因为, 在音乐作品演奏上, 不同的音乐作品蕴含不同的艺术内涵, 因此在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此在演奏上, 受许多教师自身的理解导致演奏学生个性不能彰显。艺术源自于创造, 教师只有丰富的作品鉴赏水平才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演奏理念, 发展学生个性。因此笔者认为;演奏的风格源自于演奏者对某部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风格的呈现表达了演奏者对作品的掌握, 只有演奏着在演奏的时候将作曲家写下的所有音符和标记尽可能体现出来, 也就是演奏者首先要忠于作者的意图及其标记, 其次还必须融进个人的气质, 使其音乐的美能感动听众。也就是必须具有个人“吸引力”, 这是演奏风格的真正基础, 演奏者的再创造就在于此。要忠于作品标记, 但不拘泥于标记。了解和掌握不同乐派、不同国家、不同音乐风格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针对教师来将, 只有他们首先忠于了作品, 加以自己的内涵, 才能使得作品的艺术美感得以升华, 为学生传达出个性演奏的信息, 才能使得学生感悟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培养他们丰富的感悟能力, 建立他们良好的艺术情操与作品驾驭能力。

五、加强相关学习, 提高艺术修养

单簧管演奏者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广博的知识面, 这样, 他才能用脑筋和感情去发掘隐藏在乐谱字里行间的内容, 探求到艺术的真谛。深厚的文化素养是造就个人敏锐洞察力的必要条件, 也必然会在他的演绎中, 反映出他的出身、教养、气质和艺术倾向。简言之, 即形成艺术家的个性的各种才能与品质。而在演奏者之间, 因个人品质的不同, 从他们对作品的演绎中, 就能看出高修养高气质的必定要远远优于文化底蕴欠缺的人。因此,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特别注重学生在这一方面的修养, 在教学中随时关注着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自身涵养的提升。其实, 一个学生单簧管演奏的成长需要有三根支柱, 一是专业, 二是音乐理论, 三是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应建立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中国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深厚的底蕴, 他们是艺术发展的根基。如果人的演奏没有建立在文化素质上的深厚底蕴就无法对付更有思想、更富哲理、更有深刻内容、更富内涵的作品。同时, 表现音乐需要广博的修养, 以及文化知识、艺术功力和生活积累。艺术与音乐之间是息息相通、互相促进的, 只有综和素质提高了, 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追求音乐。多了解熟悉美术、舞蹈、戏剧、电影、文学、诗歌等多种姊妹艺术, 并逐渐融会贯通, 才能使学生对音乐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拥有充分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作品的音乐内容, 才能更好地体现出音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音乐门类和音乐风格的不断增多, 技术日趋成熟, 单簧管正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教师除了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不断的提高自身综合教学实力外, 还应当注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通过自身的教育探索,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题, 并针对个体进行研究与指导, 只有这样在把握了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下, 凸显教学个性才能推陈出新, 巩固单簧管教学基础与单簧管教学新的发展跨越。

参考文献

[1]庞亮.浅谈指法在单簧管演奏实践中的应用.《音乐生活》, 2008年01期.

[2]马妮.浅谈单簧管训练与教学.《音乐天地》, 2008年04期.

上一篇:心理咨询师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下一篇:培训机构接待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