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常态下的好人

2024-07-25

浅议新常态下的好人(精选8篇)

浅议新常态下的好人 第1篇

浅议新常态下教师的角色转变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学区

李发文

内容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材内容的增删,也不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修修补补,而是要构建新常态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它要求教师必须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旧的思想观念,代之新思想、新观念、新教法、新策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新常态下不但要求教师观念的更新、知识的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关键词:新常态 教师 角色 转变

只有教师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 只有发展的教师,才会有发展的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评价传统好教师的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充满爱心和平等的教育状态下,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往往能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在新课程改革下,在今天的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让教师产生了一些疑惑,如以问题为导向,在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中,出现了耗时多,有可能影响学习效率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甚至争论,使课堂显得乱的问题;现在的教师又没有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对探究学习深浅度把握的问题;面对以往的中考,现行考试制度将会怎么改的问题等等。

面对以上问题,作为一名教师会产生一些疑惑,心里会感到茫然,在教学中应该怎么做呢?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自身应如何进行准确角色定位呢?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应扮演以下几个角色:

一、在新常态下教师是一名学习者和研究者。

现在的教师大都是从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没有亲身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对于探究学习的效率问题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虑和困惑,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树立健康的心态,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给传道授业解惑赋予新的含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合作关系,把一个传授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

(二)在信息化高速运转的今天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包括校内、校外、网络的、显性的、隐性的、自然的、社会的、文字的、实物的、活动的、信息化的等等,结合当地实际,配合乡土教材,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其本身感兴趣的问题,实施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以给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环境,提供给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合作性学习。

(三)新常态下教师是课程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相互的学习、交流和发展;要求教师灵活的、有创意性的布置作业;紧密结合学生生活,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而学生在课改后的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方面将得到更大的体现。这就要求教师以孩子的成长为基础,为学生全面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让学生经历一个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策划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今天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也是知识的探究者。

(四)新常态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策划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每一名学生、欣赏每一名学生,并允许学生有缺点、犯错误,允许学生思考,保持沉默,即等待时间进行尝试性回答,不要急于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找到更多的材料,寻找新的数据,以完善自己的回答,要对学生保持一颗宽容的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在不断活动之中,包括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思维的交流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活跃着。允许学生创造对问题多种多样的新见解,让学生都想说服彼此,即使课程结束学生离开教室时,也仍有很多想法存在争议。为适应新常态下全新的角色,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进行不断的学习,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走出教师学习“一次教育”的陈旧思想,在新常态下,教师的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应自觉地履行这一古老的格言,不断求得专业上的进步,以求得教师专业结构的丰富和提升。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为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确立以校为本的专业发展思路。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教师专业的发展部内在于教师,外在于学校,而教师真正的成长与转变角色则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进行的。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适应新常态下教师角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吴华文,《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课程教材研究》,2005(5);

2、于佳丽,《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国西部科技》2015(8);

联系地址: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蔡庄千聚源小区 邮编:733000

浅议新常态下的好人 第2篇

黄河中学 鲁 强

如何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历史复习的教学工作,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是我们高三历史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提高学生高考应考的能力,进行有效教学,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最终取得高考的好成绩。下面就提高高三历史复课效率的技巧谈一些看法。

一、充分吃透《课标》《大纲》《考试说明》 新课标的精神之一就是用课程观取代教材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应该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但也不能随意发挥,总要有所依据,也就是要立足《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另外就是要认真地研究实行新课标以来陕西省及其它新课改地区的历年高考真题;从中分类整理每一个模块的重要知识点和高考常考点,以及命题方向和设问技巧;另外在平时上课时还需重视课文中出现的图片及小字部分。只有这样,在教学时才不至于迷失方向,甚至做无用功,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我觉得这是高三老师的教学前提和必备素养。

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不单要掌握记忆能力,还要掌握辨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我们非常重视第一轮的复习,尽量挖掘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力求讲清讲透,分析到位,且经常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史实,让学生加深记忆。对于基本技能,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则利用课堂通过典型题例来逐步培养。在最后一个月中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落实考纲。

二、充分掌握基础知识 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就要求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时候切忌囫囵吞枣。而是首先要求学生熟悉或记住教材单元的知识点目录,弄懂文中的每一个历史概念 理清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主要线索,区别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自己整理每课的、每单元的知识结构.对三本必修中的重点,难点,盲点 ,易错易混点等进行总结与分类,分析原因,并逐一解决,不要留下任何漏洞。否则第二轮、第三轮的复习学生就会跟不上,不知所云.此外还要整合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时间的话,有必要整理一下教材中涉及到的广东地方史的相关知识点,便于在目前命题注重历史情景的情况下学生少丢分。这也不是要求教师平时面面俱到,没有主次等,而是要做到知识点之间,必修和选修之间的有机的统一。就近几年的高考来看,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觉得,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楷体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同时,我们也编制了按章节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按专题排列的知识体系图表,不过这些都是填空型的,在一章复习前或后,一个专题的复习前或后,让学生填写,有利于梳理开始遗忘的知识体系和对帮助学生将散乱的知识整理归类。

三、熟练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

学以致用才是关键。对高三学生而言,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是必备素质,而且还要熟练的运用。目前的历史高考题型主要分为单项选择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关于历史单选题,目前的高考主要是以材料情景题为主,另有部分图表题和组合式题型。关于选择题的方法,如果查资料真是林林总总,很复杂,学生也看不懂,老师也弄不清。作为老师我觉得一定要言简意赅,抓住解答选择题的核心和要害。我就从各种方法中提炼其精华。总结为找中心词和限定语。中心词是问什么,限定语是怎么问。所以只要做选择题,就要求学生首先找出题干的中心词和限定语。中心词一般在题干的后面,比较好找,但那些限定语往往比较复杂,特别要注意多重限定,并把它圈起来。这样就能够避免因粗心而丢分,就能提高做题的正确率和学生的解题热情。这一方法只要学生掌握后,往往屡试不爽。至于图表型关键是要弄清文字的提示和数据的变化情况。组合式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另外,还要强调一点就是要全部看完所有的选项才选答案。

对于非选择题而言,重在审题和规范。在高考中一般表现为两道大题,每题三到四个小题,每个小题一般都有两到三个小问。做大题最忌讳的就是审题错误或粗心导致漏问。一般我要求学生采用“三步走战略”:一是看问题,弄清有几问,每一问问什么;二是根据题目要求看材料;三是把材料和问题结合起来,组织答案,写出提示语,并做到序号化和条理化,字迹工整,这一步切忌脱离材料,答非所问。另外就是根据分值的大小安排答题内容的多少。

当然,要让学生掌握并熟练的运用答题方法,需要一个不断练习和强化的过程。在答题过程中,找到题感又是更高一个层次。我个人认为,这其实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一种默契。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毋庸讳言,不管老师教得再好,最终都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学会学习。因为最终参加高考的是学生,所以必须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能。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老师比较辛苦,越到后来就越轻松。往往会形成一种老师越教越想教,学生越学越想学的良好局面。于是,教师在专题复习时一定要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板书设计合理,充分体现学科的主干知识。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同时力求让学生做到多思考,有层次的去掌握知识,有规律的去学习。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学习,要达到不看课本和笔记都能基本回忆出主要内容。还要求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高效的练习量。每周自己动手进行一次知识小结等。这些措施重在坚持,才会稳定和有效。

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引导学生先要学会计划,做好时间与内容的阶段性复习安排(可列表格),备课组也在每次的阶段考试或质检前都统一印发复习计划表(明确每天复习的每个知识点);在落实课本知识时不能赶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解剖教材,从纲到目、到每个段落和每层意思,提炼要点,理解记忆,同时及时联想,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推理的方法把教材知识连成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并注意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结论性语言的分析,从分析问题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督促学生课外做些知识点的归类和整理,这样既会加深记忆,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并容易发现一些历史规律。

五、建议

1、题目训练量要适度,难度要适中。讲评要及时、全面。在讲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存在问题的归纳与成因分析上,要特别注意解题方法技巧的总结与指导。

2、系统归纳知识体系,侧重放在小专题上,以话题作为复习归纳的切入点。

3、避免学科之间的内耗,合理安排文综三科的作业量和读书时间,避免采用各种手段占用学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关注新课程,研究新教材,接受新课程理念 综上所述,高三历史科复习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艰巨而系统的工程。只有做到教与学的有效性,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只有做到紧抓考纲,夯实基础,抓住主干,理清线索;科学备考;坚持不懈,认真总结,勤思考,多反思,因材施教才能使高三的历史备考更加有效,不断结出丰硕的果实。

浅议新课改下的高三历史 复课技巧

浅议新常态下工会工作要点 第3篇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有些单位工会基础工作薄弱, 存在工作短板;一些基层工会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作风建设有待加强。对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 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反思以前的工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 落实全总十六届三次执委会、省总十二届三次全委会、市总十四届八次全委会工作部署, 思考新常态下工会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 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有所建树。

1. 做好新常态下工会工作, 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工会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关键看有没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 就是要时时处处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做好新常态下的工会工作, 我们工会人必须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认真落实公司党委和上级工会工作要求, 切实作为, 体现党委意志, 紧紧围绕企业转型升级、改革发展中心任务, 维护职工利益;以打造服务型工会组织为核心, 坚持一会一品一特色, 强基固本促提升, 融入中心显作为, 服务和谐见实效, 真正把工会组织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维权到位、工作规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

2. 做好新常态下工会工作,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针。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也是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做好新常态下的工会工作, 我们工会人必须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工作以服务群众为出发点, 以打造服务型工会为核心, 深入推进“服务型、创新型、学习型”工会建设。各级工会干部按照思想道德好、工作作风实、业务素质高、敬业精神强、工作业绩优的要求, 自我加压、不断提高。引导职工积极投身于企业稳健发展、转型升级的改革中, 形成全民参与、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工会组织必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察民情、体民意、解民忧,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赢得职工信任。

3. 做好新常态下工会工作, 必须切实提升工会组织的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工会吸引力不够, 活力不强问题, 提出三问:“存在什么问题”“到了什么程度”“有什么解决办法”。习主席的三问值得大家深思。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要紧扣工会工作的时代主题, 以全新视野诠释服务职能, 真正成为职工的“娘家人”。我们要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活动, 带领广大企业职工努力学习、勤奋工作, 把自己的事业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力争每位职工都把企业发展与否看成是自己事业成败的关键。我们要了解和研究经济建设新常态下职工队伍的新情况新特点, 清醒认识当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升自我, 创造新的工作方式方法, 坚持求实创新的观念, 加快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创新性。

4. 做好新常态下工会工作, 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工会的基本职能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因此, 做好新常态下的工会工作, 必须从职工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抓起,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强说服力。建立和完善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工作机制, 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 让广大职工时刻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这样才能增强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要切实履行法律和工会章程赋予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 挺直腰杆干事, 理直气壮服务, 旗帜鲜明维权, 要努力保障职工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职工健康生活、舒心工作、全面发展, 不断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 使职工群众不断享受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

5. 做好新常态下工会工作, 必须加强工作法制化建设。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邢矿集团的转型升级正在对我们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主动作为, 切实找准切入点、着力点、落脚点, 将工会工作全面融入依法治企、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 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推动发展, 化解矛盾, 维护和谐。各级工会组织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意识, 切实依法按章办事, 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履职、依法维权,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服务企业发展、服务职工群众, 带头知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 研究问题先学法、制定决策遵循法、解决问题依照法, 逐步树立“法治思维”, 坚持依法治会。

6. 做好新常态下工会工作, 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工作。

浅议新常态下的好人 第4篇

一、新常态下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

新常态下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样的平常心,就像老农对待禾苗一样,按农 时施肥浇水,而不会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坚持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1.新常态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和谐的

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教师要毫不犹豫地抛弃师道尊严,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老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

2.新常态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心理相容的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师生关系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

3.新常态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教学相长的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面对无穷无尽的知识和信息的海洋,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教师固然在专业知识上比学生精深,但在知识的广度上可能有所不及。新常态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理解、真诚相待、共同进步的关系。教师应该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教师,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一段美好历程。

二、新常态下师生关系的培养途径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那么新常态下师生关系的培养途径有哪些?我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

1.独具匠心的语言,开启学生秘妙之门

尊重学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每接到一个新班,我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学生心中充满的是被重视、被关注的美好情愫,为班级的管理悄然做了铺垫。如:对穿着比较整洁但上课经常走神的小华,我说:“你今天穿的真漂亮,老师一看就很喜欢,相信今天课堂上的你一定也会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一整天都会以好的心情与你相处。打开了学生心灵的窗户,敞开的是学生心灵的秘妙之门。

2.丰富多彩的活动,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教者都知道,走近学生,走进学生,才能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作为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多参加学生的活动,和学生一起玩、一起乐、一起做游戏,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只有建立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爱才能被学生接受。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没有共同的情感共鸣是不行的。别把学生的活动当成“小孩子的把戏”,在娱乐中你和学生加深了理解,情感上取得了共鸣,学生才能“亲”你这个老师,才能“信”你所传之“道”。在运动会上,我会和学生一道声嘶力竭地为队员呐喊加油,融入他们当中,让他们觉得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相信只要教师能经常参与学生的活动,成为学生中一分子,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你,你的情感投资将永远是潜力股。

3.无微不至的帮助,情暖孩子幼小心田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学生的长大过程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学习上因成绩上不去而焦虑;在交友上,因朋友远去而失落;在生活上,因疾病上身而苦痛……在各种困难面前,谁对他伸出援助之手,谁助他一臂之力,他就会像对待恩人一样感激并铭记,此时雪中送炭式的情感资助,换来的将会是一生的尊重和感谢。记得去年刚开学时我班有个学生膀子骨折不能来上学,我就经常打电话去询问他的生活情况,鼓励他吃药,并及时去帮他补课。本来他是个性格极其内向不愿与老师交流的学生,经过我们一段时间的相处使他觉得老师其实也很容易轻近,也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他就越来越喜欢我,愿意和我交流,从而喜欢上我的课。

4.张弛有度的课堂,筑起师生爱的桥梁

在刚刚接触到学生的时候,你首先要知道尊重学生。起立后深深的鞠躬,几句简单的自我介绍和交谈都能减轻学生的压力和恐惧感。教学的时候放低自己的姿态,多加一些类似学生的小动作,真诚的眼神,甚至不太粗俗的语言都是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穿插一些雅趣的笑话,再加上真诚的关怀,大方地对学生进行夸奖,会使你的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要有一个限度,不能让学生有出格的行为,保证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总之,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心心相印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心灵的深处!

浅议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第5篇

一、设计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热情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天赋资源,主要体现在本能与兴趣之中。兴趣性作业旨在探寻一种符合学生的本性、深受儿童喜爱的、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满生机活力的有趣的作业形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或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儿童趣味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后,我布置了一道“在教室里、操场上、上学路上或自己的家里找数字”的题。学生的作业中出现了:学校花坛里新载了“5”棵小树苗;教室里的“10”张课桌搬走了“4”张……这样,在孩子们的眼中一草一木、一桌一椅,甚至是老师和同学也被披上了“数”的外衣。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从实践中认识数,体验数的乐趣。

二、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课程标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依据教科书和学习内容,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就是学生把自己在超前自学或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感悟、质疑等内容,或根据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家庭的认识、感受,以给自己、同学或老师出题的形式设计作业,学生自己决定每次作业的题目、数量和时间。这种形式的作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三年级第五册的复习课中,我向学生提供了《鸡妈妈和坏狐狸》这个故事情境后,许多学生将这个这个故事融入数学知识进行了改编,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其中,有个学生是这样设计的:“鸡妈妈有六只小鸡宝宝,一只小鸡宝宝有40克,那么6只小鸡宝宝一共有多少千克?鸡妈妈为了防备坏狐狸来偷吃鸡宝宝,找来了许多木板和木棍准备搭一间长方形的小木房。1车木棍重5千克,1车木板的是1车木棍的5倍,一车木板重多少千克?一车木棍需要30元钱,搭一间平顶的小木屋要4车木棍,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这种设计方式发挥了以往作业评价未曾发挥的作业。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纳与整理,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互测,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意识。

三、设计操作表演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的纯抽象的方法获得知识的能力。对于学习一些抽象的规律性数学知识,教师应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动。操作除了起到丰富学生感知的`作用外,它更是探究、发现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再者,动手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灵感,能调动各种感官配合工作,有效地刺激大脑皮层,使大脑处于一种高度的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学活知识。在教学中我经常布置操作性作业,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进行剪一剪、画一画、走一走、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等操作活动。这样的作业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圆柱体积”后,设计的作业是:切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的萝卜或土豆,把它削成圆柱(尽可能大),并算出圆柱的体积。通过操作、观察、学生发现了有三种削法,并明白了圆柱的底面直径、高各是多少,体积的计算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设计社会实践性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人。”独立性是创造者的必备品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社会实践性作业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或乡镇等教育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展开综合性学习活动,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实践的机会,同时验证和实践课堂、教科书学习所得。

如,学习《年、月、日》课后,可以请学生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年历。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分小组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在这样的经历活动中,要观察、测量、绘图、检查,此时,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丰富的情感得到了体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五、设计分层次性的作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中等可选B,稍差可选A。

例如,在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可以设计如下的作业:

A.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做这个纸盒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它的体积是多少?

B.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是52厘米,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C.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面周长是24厘米,它的表面积是108平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此种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设计与实施适合孩子天性的作业,将使作业变得更生活、更有应用性、更令人兴奋!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面对这样“多彩的”作业,孩子会自愿做建筑师,他们会乐意设计出一张张生动有趣的数学图画、一份份充满童趣和个性的数学作业,数学学习也就会洋溢生命的气息!

参考文献:

[1]熊生贵,刘正芬,童敏。作业和命题的研究与实施。光明日报出版社,-04.

[2]王巍。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04.

[3]李志宏。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之三:数学学科发展性评价。开明出版社,-08.

浅议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第6篇

作者/邓文涛

摘 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上完课后对所教科目的回顾和与反思,它可以反映出教师授课后课堂所出现的效果体现。优秀的教师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得出经验,提高自己。优秀的教学方式主要由师生沟通、同事切磋、换位思考、自我反思组成。

关键词:经验;反思;沟通;切磋;思考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上完课后的感想和体会,还能再现一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课后进行适当的回顾、小结,并把它们写下来,这样不仅有助于以后的教学,还可以用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曾提出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由此可见,课后进行反思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我是如何做的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首先,每上完一周课,我总是利用课余时间把我们班的各学科长召集起来共同交流,让他们畅所欲言,不要拘束,说出他们的想法和看法,并把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给教师提的意见都记录下来。这样就能随时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情况,及时解决教学中的一切问题。例如,学生提出有些学困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教师常常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复杂心态,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又不敢说,生怕别人嘲笑。于是,我就在课后找他们谈心,总能了解到他们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比如:有位学困生上课从不发言,但我发现和他交流后,他开始课堂上发言,而且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成绩明显有所好转。有时候还主动和我讨论他在做某道题时的困惑及他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学习过程,发挥他们的优势、特长。教师的冷淡、责怪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了自信心,他们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当然对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作为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看来,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其次,对于同一节课,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往往不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我平时都是在备课组之间相互听同事的课,“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从同事那里,我学到了不少自己讲课时涉及不到的问题。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要适中,不同的班级要进行不同的调整。不仅要传授给他们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有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后,我每上一节课,总是先想一想如何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做学习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每备完一课,写完一节教案,我都静下心来,站在学生的角度再去理解一下这堂课。然后和我的学科长讨论一下这节教案,让他就本节课提出他自己的一些观点。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出入,就由学科长组织本节课,我会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课堂,这样才能体会到教学中的得与失。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胆尝试,实践证明我的教法不仅得到学生的认可,而且在同事之间也有好评。我的课堂不再是以前那样死气沉沉,而是真真正正地活了起来。

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能力和业务水平才会提高。比如,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否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和“闪光点”?这堂课最大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在哪里?这堂课今后在备课和教学时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带着这些“沉重”的反思,我及时处理与总结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如:课堂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做法,通过教学中的相互探讨,对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认真做好教学笔记,对自己在教学中不足的地方,及时纠正,取别人之长弥补自己不足。对好的教学模式加以推广,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认真记录,共同研究。对于教学中的闪光点,记录下来并加以推广;对于教学中的疏漏,及时记录课堂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在我的努力下,学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向学生提问时,学生再也不是忙于翻教材,寻找答案,而是思如泉涌,踊跃发言。

总之,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不断地提升。如果我们能把反思结果运用于实践,且不断改进实践,长期积累,就一定会获得许多丰富的教学经验。

浅议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第7篇

新课改的实施,特别强调贯彻素质教育。但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以及历史教材改革的滞后性,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普遍存在。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改变教学观念

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有这样的`观念,只有带着这种观念从事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才有可能实现素质教育。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1 用多媒体优化教学。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制作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有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如我在教学《明末农民大起义》时。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幅《饿殍满路图》,并配上一段如泣如诉的二胡独奏乐,音乐接近尾声时,“社会矛盾激化”这六个字跃人屏幕并不断闪烁,几乎不用一句话,就重现了上一节“社会矛盾激化”这一目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兴趣盎然地被引入到《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学习中去。在讲课过程中,为了维持学生的兴趣,我插入了一段李自成隐居商洛苦练兵的录像,并适时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只有面对挫折毫不气馁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在教学中,我通过录音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情境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情境教学可引发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产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设置情境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情境设置一定要新,以引发学生的必趣。其次,情境设置要实,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触摸到。最后,要注意层次性,步步深入,难度逐渐加深,既切忌直露,使学生不思而解,又切忌深奥,使学生百思不解。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当然如果根据课堂情况,把这些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一的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内容:一场对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进行朝议的模拟表演。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对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其学习兴趣有极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浅议新常态下的好人 第8篇

一、正视发展形势, 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准确把握战略机遇, 深刻认识制约发展短板, 是地勘单位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新一轮发展中取得新突破的关键和前提。

1.当前的挑战

从宏观看,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仍然存在,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仍将持续, 国内经济发展处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风险释放的关键期,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将继续推进, 经济中低速增长将成为新常态。从行业看, 自2013年我国地勘行业进入重要转折点后, 地勘投资大幅萎缩, 矿业经济和传统地质勘查工作将可能保持一段时间的低迷状态。从微观看, 地勘单位困难问题较多, 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还不够新、体制机制还不够活、高端人才缺乏、发展方式仍显粗放、产业实力不够强、财政拨款不足、规模效益不明显等。

2.面临的机遇

(1) 大地质发展的机遇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实施, 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海洋强国等战略的实施, 对铀、新能源、新材料矿产勘查及水工环工作的需求空间迅速扩大, 为地勘单位在地质环境治理、地灾综合防治、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不动产统一登记等大地质工作领域带来许多新的机遇。

(2) 核电重启的机遇。按照核电中长期规划, “十三五”期间, 我国每年将新建6至8座核电站。铀资源是“核电的粮食”, 国家加快核电发展, 势必要增强铀资源的保障能力。

(3) 深化改革的机遇。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 更多的社会资本将进入“大地质”工作领域, 矿业权市场、资本市场、中介市场将进一步完善, “大地质”工作将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借新一轮地勘单位改革的契机, 可以卸下一些发展包袱, 轻装上阵, 激发发展活力和动力。

(4) 共享发展的机遇。共享发展新理念的提出和实施, 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机遇, 可以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 将养老医疗、老基地改造等老大难问题, 放到政府的大盘子中统一消化解决。

二、发挥“比较优势”, 增强发展的自信心

“十二五”时期, 地勘单位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主要取决于支撑发展的“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发挥, 取决于这些“比较优势”能否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地勘单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 在发展的过程中, 始终保持了自身的“三大优势”, 即行业优势——核;专业优势——铀;产业优势——“一主 (地矿业) 三辅 (工程业、制造业、多种经营) ”, 尤其是和工程业“大地质”业有比较优势, 铸就了“十二五”辉煌的发展业绩。

三、实现五大新突破, 再铸发展新辉煌

1.转型升级, 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1) 地质找矿要升级。地矿立队是地质队发展的基础。要加大铀矿地质勘查的工作力度。做好铀矿项目的设计, 争取立项成功。要以财政项目为主, 优选商业项目为辅, 做好选区立项, 加强与业务单位的联系, 进行项目的跟踪与拓展。要确保项目实施的质量, 实现找矿成果和社会效益的新突破。

(2) 大地质工作要升级。贯彻“大地质、大服务”发展战略, 加大工作力度。抓住湖南省地灾防治工作进入全国前三名的机遇, 积极争取省、市、县政府出资的基础性、公益性调查、施工项目, 主动对接地灾重点区块, 拓展县域地质服务工作, 主动推进整县地质勘查、地灾治理工作, 发挥技术、资料和人才优势, 为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地质技术支撑。稳步发展海外市场, 认真总结海外地质工作经验, 在抓好现有项目的同时, 适度开拓新的市场。

(3) 辅业发展要升级。工程业要大力承接公路、铁路、港口、城市高架等重点工程、监理项目;主动探索PPP、EPC等经营开发运作新模式, 加快融入城市管网等新领域;努力争取水利水电和测绘资质, 开辟水利水电和测绘新市场。房地产业要引进合作伙伴, 增强营销力度, 消化库存房产, 加快资金回笼。

2.创新提升, 培育文化建设新成果

文化建设是提高地勘单位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要加强文化建设, 提升文化软实力, 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大力倡导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文化观念, 努力营造诚信至上、奉献社会的浓厚氛围, 构建主动服务、一诺千金的诚信文化, 服务于“大地质”工作。

3.改革创新, 挖掘人才队伍新潜力

(1) 创新机制, 激发人才活力。探索选人用人机制, 树立面向基层一线选人, 提拔有真才实学、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领导干部, 公开选拔品德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的同志充实到关键岗位、重大项目担当重任, 使干部队伍充满活力。

(2) 整合资源,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要鼓励和引导业务“领军人才”担当重任, 言传身教, 培养集专业技术与管理水平于一体的具有敏锐市场洞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紧扣发展需求, 定期开展业务培训, 自主培养产业高端人才。

(3) 强化保障, 体现人文关怀。健全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 完善相关保障制度, 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为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和发挥才能创造优越环境。完善人才绩效考核评价方法和依据, 以事业吸引人才、以绩效评价人才、以薪酬激励人才、以责任锤炼人才, 使人才真正成为地勘单位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

4.科学法治, 提升管理新水平

进一步建章立制, 强化运行管理和制度落实, 确保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突出抓好民主集中制, 全面提高科学决策、民主议事的制度化水平。突出抓好财务管理。提高财务资金使用的规划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突出抓好审计工作。树立法治思维, 增强法律意识。凡事讲法律、讲程序、讲规矩, 不越雷池、不碰红线、不突破原则底线。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落实重大项目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决策程序。

5.履职尽责, 促进党建新发展

强化思想建设, 提升党员素质。增强看齐意识,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强化组织建设, 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努力建设“学习创新好、民主团结好、勤政为民好、清正廉洁好”的“四好”班子, 为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增强廉政意识。贯彻实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深入落实“两个责任”, 以上率下, 求真务实、拒腐防变, 树立地勘单位良好形象。

摘要: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发挥“比较优势”, 增强发展自信心, 实现新突破, 再铸发展新辉煌。

关键词:地勘单位,新常态,发展,新突破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关于2021年信访工作会议发言材料下一篇:语文出版社翠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