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

2024-06-15

谈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精选11篇)

谈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 第1篇

谈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操作在数学几何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空间,真正地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空间图形”的内容向来是教师觉得学生最难理解、最难掌握的知识,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贫乏、再加上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造成这一知识点接受起来很困难。虽然,几何图形的学习内容教材在编排上由易到难、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但学生经过几年的小学数学学习,从认识图形到掌握图形特征到计算图形,学习的效果总不太令人满意,特别是立体图形学生能根据条件想象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的更是为数不多。在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灵活掌握的学生最多在三分之一左右,其大部分学生学得死,学得苦,不能举一反三,辛苦不说,成绩也不理想。新课程四大学习领域之一“空间与图形”主要表现的内容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再次提出学生动手操作在数学几何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动手实践就是遵循了这一基本出发点,帮助学生理解,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开发、动手能力方面都有更大的进步。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时它甚至可以帮助教师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一、设疑加鼓励,引导学生操作实践,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设疑加鼓励是效果良好的手段之一。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之前,设置疑障,让学生大胆猜测结果,它有利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克服一切都要教师告知的依赖思想,并且在猜想中体验创新的喜悦和自豪感,这让学生兴趣大增,对于学生猜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不管正确与否,不要轻易下断论,对于猜测中不时出现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明确鼓励,使他增强自信心,学习的劲头会更大。如:教学《角的大小》时,设疑让学生猜测角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通过选择、实验来完成学习。学生根据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活动角,两个大小相等、边的长短不等的角以及两块三角板,让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小组合作实验来探讨一个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会学得很主动,在交流信息时,会有不同的见解,能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学具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会得到“两条边叉开越大,角越大;两条边叉开越小,角越小”。有的学生会得到“两个角的大小相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有的学生会通过动手实践得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不同方法等,这样的课堂教学开放而且有效,学生学得很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学完此内容后,课后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直观与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等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线段、射线等)设计图案,可以是把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创新,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促进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更能增强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抓住教学机会,引导学生随时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有时,课堂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几何知识,动手操作是较为理想的可行办法,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会获得对数学知识的体会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对称图形:花边、五角星„„)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怎么会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理解“对称”的意义,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其实就是对对称的实际应用)。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一般的和等腰的)、平行四边形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了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大部分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马上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得到反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三、创设现实情境,提供给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并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通过探究得到的,教师不要提示,学生能通过交流讨论而得到的教师就尽量少说。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特征时可以这样设计情境: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出示一幢高楼模型,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学生看到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让学生联系实说说自己家的左邻右舍是什么样的,(在自己的家看到的一个侧面)。然后把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然后拆开平铺再观察,在老师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并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的动手、直观演

示,模型可能是一致的,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维上却是千变万化的,得到的结论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了。这是提供学生发展思维的极好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种经验所得。

以上诸例足以证明动手操作在数学几何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能够抓住时机,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帮助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减轻学生学习中的理解困难。从教学的内容看,教材安排的几何内容本来就是由简单到复杂,有序安排的,教师在安排学生学习内容时,也要有目的的循序渐进,从观察到动手操作实践,符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所学内容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实践活动要同学生的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人人参与,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理解体验相关的数学知识,既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又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尽量每节课都能安排不同量的图形制作或展示,且有重点,有选择地运用制作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解决思维上的停顿,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操作。通过图形的制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反过来在制作中也能不断提高动手能力,确保制作的正确性,可以更好地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并且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思考问题的多元化。在不断的观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让学生享受到动手制作直观模型有助于自己对几何知识理解、观察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全面认识物体、合作交流能取长补短等种种快乐,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规律,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而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使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思考成果,从而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使学生增强用数学思考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逐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让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质的飞跃。

谈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 第2篇

小学数学名师论文《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参赛范文

2018年12月14日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重视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

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学作用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

第 1 页 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的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若教师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然用了三条线段,但是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的能力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上,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经过他们自己

第 2 页 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即全等)的三角形进行拼摆。学生通过拼摆,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 ×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它的一半(即:底×高÷2)。学生在动手实践拼摆中,结合已有的经验,自己主动地发现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圆锥体容积,让学生试验。要求在圆锥体中装满沙子往圆柱体中倒,问几次刚好倒满?学生很有兴趣的试验。试验结果:三次刚好倒满。这样就给学生以“圆锥体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识记了圆锥体体积公式V=1/3sh。

第 3 页

四、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动手是实践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先用三条线段画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分辨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这样,学生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一概念定会有清晰深刻的认识。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就可能有所发现。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五、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思考的,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只停留在直观操作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加强合作讨论,在操作讨论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第 4 页 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出现意外的体验和思维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其主动参与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如这对于平时不善与人沟通的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他可以与小组内的几个同学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渐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协作的精神,最后也能学会与人协作,与人交往。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操作,进行信息交流等活动,主动丰富自己的认知经验,从而获得知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湖北省安陆市王义贞镇中心小学邓曾富

谈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 第3篇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 不仅要使学生乐学, 还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一、动手操作, 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利用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使他们乐学、善学, 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既掌握数学知识, 又发展思维。如在教学“统计”时, 我一开始给每一小组发了小猪、小猴等动物的头像, 在他们认识这几种小动物后问学生:“动物们都跑到你们的桌子上去了, 你们各个小组有什么好办法, 能很快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请大家动动手, 想想办法?”学生一下子就投入讨论, 兴致很高, 有的摆, 有的数, 有的贴……在学生动手操作完之后, 我让各小组代表发表自己一组的办法, 最后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的方法。实践证明, 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比看教师操作, 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 理解掌握新知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 就必须动之以手。”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 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的发展过程, 就是在实践活动中,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 才能理解深刻, 有利于掌握知识内在、本质的联系。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 我先让学生摆出6朵绿花, 9朵红花, 然后问他们:“绿花有几朵?红花比绿花多几朵?红花有几朵?”让他们认识这种题目的形式。然后让学生第一行摆5个○, 第二行摆△, 要求△比○多2个, 求第二行摆了 () 个△。通过操作和老师的指导, 学生体会到要摆比○多2个的△, 就要先摆和○同样多的△外, 再比○多2个的△, 求第二行摆 () 个△, 就是把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再教学:“桃有14个, 梨比桃多9个, 梨有多少个?”时, 学生往往能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操作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习数学成为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 促进智力活动的有序发展。

三、动手操作, 发展空间观念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他们的空间观念还不行, 这就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如在教学“认位置”时, 我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 (如左手、右手, 左眼、右眼, 左耳、右耳, 左脚、右脚等) 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较好地认识左、右两个方位;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 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这样的教学联系实际, 操作性强,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动手操作, 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 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 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 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当学生动手操作时, 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 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 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在余数的除法中, 余数要比除数小, 我先让每个小朋友拿出7粒枣, 每3粒分一份, 求分成了几份?还剩几粒?初步感知余数比除数小。再让每个小组长给自己的每个组员发一张糖图 (图上糖的粒数不相同) , 然后大家动手圈一圈, 填填表格, 讨论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计算余数的除法, 余数都比除数小。从学生的实际动手分枣, 到分小组合作动手圈圈,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己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规律, 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动手操作, 提高探究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静态的结论性的东西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 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 借助操作启动思维, 参与到探究新知过程中。比如教学“有趣的拼搭”时, 让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 放在同一块滑板顶端, 让这四个物体同时往下“滚”, “滚”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 有自己的知识水平, 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旁人是无法替代的。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滚”的过程中进行探究, 发现规律, 初步感知各类立体图性的特征。在“堆一堆”中, 我让学生把四种物体分别堆成一堆, 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发现其中有趣的现象,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探究的这些规律进行有趣的拼搭,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动手操作, 解决实际问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 也必须扎根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爱动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 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 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 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操作的机会。如教学“米、分米、厘米”时, 在学生认识米、分米、厘米的长度单位及相应的进率, 建立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基础上, 我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怎样知道“教室的长度”、“文具盒的宽度”、“人的高度”, 等等, 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 去量一量……课上学生“动”了, 气氛“活”了。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浅谈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动手操作;积极性;探索发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教师要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出发,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展示学生思维的过程,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来源于动作。”可见,动手操作在学习数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做中发现,感觉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去发现、获取知识,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教师能恰当地放手,敢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会主动探索、发现。这样得到的结论才会理解得深刻,才会有利于掌握知识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肯动脑、勤动手,对学好数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归纳,发现好的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在讲解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个正方体,从整体看,从不同方向看,从局部看,分别能看到什么,接着利用八个正方体盒子拼不同的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去看,你又可以看到哪些平面图形?如果一个单独的长方体盒子,它的展开图会是什么?有多少种?长方体盒子的多种展开图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对于这个问题,我并没有马上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将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分给每个学生,学生首先独立思考,并自己动手剪一剪,看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展开图。然后,学生六人一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小组进行汇总,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展开图最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每个小组都得到了多个不同的展开图。经过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我再将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汇总,大家惊奇地发现,长方体盒子的展开图可以概括为四种情况。第一种,一四一模式,上边的一个和下边的一个长方形可以随意动;第二种,三三模式,只能有一个重叠;第三种,二二二模式,总有一个重叠;第四种,一三二模式,一可以随意动,三和二只有一个重叠。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并记忆了本课内容,使一堂抽象又难于理解的课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要做到这一点,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显得尤其重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才是我们从教者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三中)

谈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 第5篇

动手操作在数学几何教学中,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富有个性的发展。

数学“空间图形”教学内容是师觉得学难教,生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具统计:能根据条件想象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的人少。新课程四大学习领域之一“空间与图形”主要表现的内容: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进行几何体与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综合素质发展。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生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同样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引起悬念,激励问题意识,鼓励推测和猜想,通过实践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师生互动,讨论,师耐心听取看法,引导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时师边评价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

谈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 第6篇

古林镇蓓蕾小学

徐红斌 内容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应用于我国的教育领域,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与数学教学结合,不仅代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也是对新课改的一次推进,建立了新型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已成教育的主流,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其中几何画板这种多媒体技术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起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作用。关键词:几何画板 数学 课堂教学

作用

二十一世纪,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了学校课堂,给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特别是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更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每一节数学课都离不开问题,那么是教师一道一道的讲解呢?还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呢?我想这应该不是当代教师的问题。关键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有没有吸引力。如今,利用几何画板几下就可以绘出金光闪闪的五角星、旋转变换的正方形组合等等一系列能体现数学美丽一面的图形。用它们来引入正题,学生会很快进入角色,带着问题、兴趣、期待来准备听课,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规律时,首先在屏幕上迅速制作了一个有颜色变化的三角形,同学们很快就被吸引,教师跟着提出问题。三角形的3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当教师用画板的度量功能和计算功能得出它的五个角和为180度时,学生们惊讶不已。立刻就有同学着手证明„„在总结出一般解法之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内角度数和是多少呢?„„这节课对于讲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知识学生十分感兴趣都主动学习,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数形结合,便于学生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用图形解释抽象的数学现象形象、直观。因此多数教师都非常重视数形结合的教学,上课时尽量地画好图形,力求使图形展现出其变化的趋势。但是无论怎么画,怎么用一个又一个的幻灯片给学生展示,也只能给出一个“死图”,而利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则可以绘制一幅幅有形有色会运动的“活”图,把数学概念、法则、原理等抽象东西,通过图象、动画具体地表现出来,再现理性认识赖以产生的客观对象的形象。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真正实现数形结合,增大课堂容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周长”与“面积”的概念,运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能轻易地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周长与面积的表象,加深理解。教学时,教师操作多媒体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在音乐声中长方形的“周长”不停地闪动,然后,长与宽的交接处裂开,左边的宽向左慢慢倒下成水平,上面的长向上方旋转到与右边的宽成一直线,再向右边慢慢倒下成水平,长方形的四条边拼成了一条线段。这样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周长”的表象。教师再一按遥控器,多媒体计算机再演示长方形的“面积”屏幕上的长方形,在音乐声中从左向右逐渐被黄色填满,然后。长方形的“面积”不停的闪动,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形成清晰牢固的表象,突破教学难点。

三、化静为动,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教学,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让学生借助媒体更好地掌握学习重点,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分类时,教材中依照三角形中最大角的类别将三角形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同时根据边的特点又提出了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概念。教师在教学时一般都用现成的教具或让学生用纸撕或折成不同的三角形,这些都是静态的感知。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实现动态的变换,教学中教师只要拖动三角形边上的一点,就可改变三角形的形状,随着三角形形状的改变,能自动给出三角形类别的文字说明,同时三角形内部色彩也发生着变化。

运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和感觉,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提高课堂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几何画板”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具体的感性的信息呈现,给学生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是把数学作为单纯的知识去理解它,而是能够更有实感的去把握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谈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 第7篇

摘要:

英国大诗人莎士比亚说过:“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幼儿园数学操作活动的实验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创新。本文试从操作活动引发幼儿的自主活动、操作活动的空间让每一个幼儿得到发展、操作活动培养幼儿勤于思考、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操作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操作活动的过程使教师与幼儿互动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力求让幼儿做自和研究,发现新问题,设计新办法,开辟新途径,达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

操作活动

幼儿

学习的主人

当前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娇生惯养、依赖等不良倾向,让幼儿自己先去想、自己试着做,培养这种敢于动手操作的品质对他们一生将有极大的益处。世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转型,要求21世纪公民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具有主体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具有主动迎接挑战、主动抓住机遇、主动适应并改造社会的能力。幼儿园数学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强调教育活动过程,渗透幼儿“动手操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操作活动让幼儿在有兴趣的前提下,充分操作、感知,积极的参与活动。幼儿在活动中有选择、探索、表达的自由,操作活动能使幼儿产生自主感,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肯定感,获得成就感。幼儿在操作中学习,在操作中成功。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操作引发幼儿的自主活动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给幼儿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幼儿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幼儿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幼儿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幼儿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幼儿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操作活动正是恰到好处地贯彻执行了新纲要中的精髓、实质。他强调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习。真正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例如:在数学活动中,图形的面积守恒是一个比较难以讲明白的数学知识,如果靠教师的讲解,幼儿很难理解,但是在操作活动中,教师不讲,让幼儿自己去玩材料,在玩的过程中,自己观察、发现图形面积守恒的规律,在“教、学、玩、”中,启迪幼儿自己去想象,理解图形面积守恒推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二、操作活动的空间让每一个幼儿得到发展

一味的要求幼儿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不仅会束缚幼儿的手脚,也会束缚幼儿的头脑,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只能墨守成规,自我重复,其心态必然是瞻前顾后,小心翼翼。而操作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宽松的空间,人人都参与,人人是“主角”,给每一个幼儿一个空间,每一个幼儿一个机会,幼儿在空间中可以充分的活动。例如:在学习测量活动中,幼儿利用多种测量工具在活动空间 进行测量、记录,每一个幼儿都在积极探索、思考,每一个幼儿都在“动”,再也没有站在一边观看的“观众”了。

三、操作活动培养幼儿勤于思考

思维过程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自己去操作、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使幼儿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例如:幼儿在玩学具“数字与筹码”活动中,他们发现所有后面是2、4、6、8、10的数都是双数,是1、3、5、7、9的数都是单数。幼儿又接着玩学具,于是又发现了“12、14、16、18、20”也能成双是双数,“11、13、15、17、19”不能成双是单数。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探索解决了单、双数的问题。这时幼儿的学习状态是积极主动的。

四、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操作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激励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操作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开动脑筋,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他是培养幼儿认知能力与个性品质和谐发展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在《认识二等分》活动中,其中有一个难点是“正方形”到底有多少种分法。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现,只要经过正方形的中心点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把这个正方形二等分。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在幼儿的不断探索、发现中完成的,教师不用多说,只是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真知。记得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儿童的世界多么伟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索。”从小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操作活动可以增强幼儿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

操作活动的核心就是引导幼儿体验成功。对幼儿来说,他们每时每刻都想得到成人的鼓励和赞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成功的境地。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精心选取材料,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让所有的幼儿都能够体验成功后的快乐。例如:在数学活动《按两种特征分类》中,先让幼儿认识学具中的“分类娃娃”,了解“分类娃娃”的基本特征,然后引导幼儿同时按两种特征分类,帮“分类娃娃”找家。当他们把所有“分类娃娃”送回他们自己家中时,他们那份成功的喜悦令我们感到兴奋。

此外,让幼儿在操作成功的同时,也要渗透一些“挫折意识”的教育。使幼儿懂得挫折与竞争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学会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幼儿在这种探索尝试中,把握知识的真谛,磨练了斗争意志,提高幼儿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这正是人在现代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我们在数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操作带来动力,操作带来活力,操作引导成功。幼儿在操作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自己的能力,在能力中树立自己的自信心,这是数学教育在幼儿身上最有价值的成功体现。

六、操作活动的过程使教师与幼儿互动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是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探索、尝试,幼儿在活动中是积极的、主动的,是在兴奋的状态下学习。

1、教师与幼儿是伙伴

在活动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语言,也没有过多的指令,只是“和孩子一般高”的在一旁去关注幼儿、倾听幼儿与幼儿交流,以朋友的身份去引导幼儿进一步的尝试、探索。没有从头至尾命令他们去做什么,或是阻止它们不去做什么。

2、幼儿之间是合作者

合作是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而进行协调的行动。具有合作精神也是二十一世纪对人们素质要求之一。幼儿在尝试活动中为了解决问题、互动交流、互相合作、互相分享,合作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在《有趣的盒子》中,幼儿为了排序,有的幼儿按高矮排,有的按大小、颜色排,但有的盒子没法排,孩子们很快的一起合作,把不能排的盒子凑在一起,共同排成了如:牙膏盒、香皂盒、牙膏盒、香皂盒„„,木质、塑料、木制、塑料„„这时排序活动成功的完成了。当孩子们看到浩浩荡荡、整整齐齐的“队伍”时高兴的蹦起来。这不仅使孩子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更体验到了合作的愉快。

3、幼儿在活动中由他律变自律

以往的活动,幼儿受教师的约束较多。如:小小嘴不讲话,小眼睛看老师,小手放在膝盖上„„而在整个的学具操作活动中,幼儿没有受到任何外来的约束,完全是靠自己控制自己。因为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要对自己的操作结果负责,如在图形分类时,有一个幼儿分错就会影响到分类的结果,所以幼儿要仔细的看、认真的想。当自己做错但经同伴的提示后,会很快的改正,并在下一个活动环节中正确操作。因此,幼儿的学习是自主的,是渴望的满足,对活动的结果有征服感。

可见,数学操作活动中注重幼儿“自身”的发展,使幼儿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促进幼儿智力和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于光远 《教育改革论》 1991年9月 河南教育出版社

2、史慧中 《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 1994年 科学普及出版社

3、张景焕 《创造教育原理》 1998年 辽宁人民出版社

谈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 第8篇

1. 选择有效的教学情境

学生眼中的数学, 并不像科学家眼中的数学, 他们的数学活动和数学思考通常是从观察日常现象开始, 用特征归纳来进行的. 因此, 这就需要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常识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搭建一个联通平台, 让他们从生活常识出发, 从动手实践操作出发, 得出自己的经验. 动手操作需要得出的结论太容易, 或者太难, 都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教师对教材要理解透彻, 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或者是学习环境, 选准能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的问题,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年级有一节课“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因为在小学阶段这是一个很难用数学的推理推出的结论, 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一结论, 整节课会显得很牵强, 学生往往也较难记住这个结论. 根据这种情况, 课前可以增设学生回家走哪条路最近的情景. 例如:

课前给学生假设一个情境, 让学生思考:从小兰家到学校, 走哪条路最近?

有了这个有效的情境, 学生很容易判断出, 中间的路是最近的. 接着教师再把这幅情境图转化成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摆小棒,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这种实践操作能很形象地得出结论, 也符合学生的数学经验.

这节课在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充分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感知两边之和大于、等于或者是小于第三边的情况, 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同时, 也充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调动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 确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课堂学习的效果有赖于教学策略的构建与选择, 构建有效的教学策略, 不仅能促使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 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因此, 教师应该首先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心理特点有科学的认识, 明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成人有何不同,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原动力是什么, 等等.

同时教师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年级学习数学的心理年龄是不同的. 例如:低年级小朋友在学习乘法口诀表时, 他们认为把乘法口诀表按照儿歌的方式背诵出来就像自己在唱歌一样, 不仅能告诉家长他们会背口诀, 还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这在他们的心理上有了极大的满足. 高年级同学在记忆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时, 就会从数学建构的模型上去感悟和记忆, 他们记忆知识是为了能解决更多的问题.

在教授人教版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 课程要求学生动手摸一摸, 数一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几条棱、几个面、几个顶点.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 通过观察, 他们完全可以数出棱、面和顶点各有几个, 他们根本不需要去感知棱、面和顶点. 这样既节约了时间, 又达到教学目的.

在“圆的周长”一课中,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再测算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 测量圆的周长就是一个有较大难度的动手操作过程. 有的教师一开始上课就完全放手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 导致学生无从下手, 有的随意用滚动法, 以至于测量的数据很不准确. 本人认为, 在动手操作之前, 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测量比较科学有效以及测量的注意事项, 再动手操作. 因为无论是用“滚动法”还是“绕绳法”, 都需要学生执行非常严格的操作过程. 如果在操作过程中, 学生无意中滑动了圆片, 周长的测量值就会不精确, 因此, 需要几名同学配合完成. 再加上, 计算周长/直径 (保留两位小数) , 也是需要精确计算的, 完全可以考虑用计算器解决此问题. 在这样一节动手操作课上, 如果老师在学生动手前, 没有给出操作策略以及注意事项, 学生是很难准确完成这些内容的, 从而只能听结论. 这样的动手操作难免就有“走过场”之嫌.

可见, 在课堂上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可以更好地完成动手操作活动, 同时也能让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孩子们理解并解决数学问题.

3. 合理安排小组活动人员

有效的小组学习能弥补“大班化”教学的不足.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能让学习优秀的学生帮助学习落后的学生, 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能提高课堂学习数学的效率.

小组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因而更应该有效地开展动手合作学习活动. 而且小组中人数如何适中、组员怎样搭配才合理、组内人员怎样分工等问题教师都应该在课前精心设计. 例如, 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 谁负责倒水, 谁负责对比, 谁负责填表格, 都应该事先安排好. 否则, 有的能干的学生, 又负责倒水, 又负责记录, 而有的学生则什么都不干, 这样动手操作的效率极低;也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真实感受到圆锥的体积和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关系.

4. 采取有效的教学评价

在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 可能有的学生不好意思操作, 有的学生操作很慢, 有的学生操作错误, 教师应该关注全体学生, 下到各个小组, 观察他们的操作过程, 并对操作错误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 积极引导那些不好意思操作的学生融入小组动手操作;当然对于那些有新想法的学生, 更应该支持、表扬.

例如在四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课上, 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有的学生拿着平行四边形量边长, 有的画格子 (想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求面积) , 还有一些学生把几个平行四边形拼起来. 这时, 教师就该巡视各组, 对他们进行肯定、指导. 如果教师发现有的小组沿着高剪开平行四边形, 那就应该在全班大力表扬这个小组的做法;因为有了这样的表扬, 还没想出办法的学生, 就会模仿这种做法, 从而会有更多的小组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

这样客观的、针对性的评价, 对于优等生, 教师的评价直接给予了鼓励, 避免安于现状;对于中等生, 教师的评价让他们也被“关注”到, 给予他们极大的学习动力;对于那些学困生, 教师的评价则帮助他们找到发光点, 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谈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90-01

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数学又是一门枯燥的学科,逻辑思维性很强,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动手操作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与新课标提出“做数学”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就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谈谈我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动手操作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掌握数学规律,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毛线、尺子和硬币、瓶盖、碟盘等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学生对此兴趣极浓,很快能够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3倍多一些的结论,这时我就顺藤摸瓜,告诉学生这就叫作圆周率,再让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了解圆周率及祖冲之,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此时的学生兴趣极浓,再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说出圆周率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能得出圆的周长公式,再运用公式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二、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摸一摸等。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如果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操作的机会。例如,一年级上学期教学“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几人一小组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球,先找出自己喜欢的物体,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等,说出它的特点,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很容易说出各自物体的特点,并且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还能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物体的例子。

三、加深学生学习知识的印象

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是他们思维过程的体现。动手操作,可以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思维,牢牢记住数学知识。记得2013年10月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国培数学新秀班培训时,班主任程明喜老师讲授了如何通过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我返校后用这种方法尝试,效果非常好。我让学生先画出梯形,很容易找到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说出它的计算公式,然后将梯形的上底渐渐缩短,再说出它的公式,最后将它的上底缩短成0,还可以运用梯形的公式进行计算,这时的梯形也就是一个三角形,也就是说梯形的上底为0了,进而可以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也就是通过了梯形的面积公式解释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别说是以后的学习中,就是若干年以后想想图形,也不会忘记它们的计算公式了。

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依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建立数学概念,并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使动手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肥沃土壤。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要画出135度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如果我们不用量角器能不能画出这个角呢?比一比谁最聪明?学生在愉快的动手操作、实践探求之中,很快就会得出三角板上90度与45度的拼角就是135度,甚至有的同学还能够得出平角减去三角板上的一个45度角也是135度。事实证明,有效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源泉,只有当学生动手操作时,才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才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五、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创设问题、创设情境,要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引申到生活实践之中去,避免书本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脱节,课后就要精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用现实生活中属于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很快,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并学会用圆规及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精神,然后问:“如果要建一个圆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动手探究中。通过操作实践,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圆。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至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对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突破难点最有效的方法

所谓数学教学的难点,是以学生的视角来判断并确定的,突破学生的难点,这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也是数学课堂的精彩所在。教师要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经验,准确把握难点,进行引导探究,进而获得突破。那么如何突破呢?充分利用动手操作,便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如何让学生将圆的面积转化为求长方形的面积,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點所在。 我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圆和剪刀,将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后,重拼成别的图形,学生很容易就拼成了接近于长方形的图形,然后指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什么有关系,进而能够总结并理解圆的面积公式,很容易突破难点。学生在实践探索并交流后发现规律,这样就将圆与长方形建立了连接。圆向长方形转化的割——移——补的过程,突破难点。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动手实践要在学生学习的难点处运用,通过操作让学生突破困境很有效。

谈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 第10篇

浅谈如何发挥辅助线在平面几何中的作用 作者:马骏

来源:《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3年第01期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型学科,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好数学对每个中学生而言尤其重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生本化”教学已经深入人心,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实际的教学活动,探索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这有利于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为中学数学的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归纳总结解题的规律和方法.初中数学主要包括代数和平面几何两部分,平面几何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给很多学生制造了不少麻烦,是不少学生都感到很头疼的一门科目;然而在错综复杂的几何图形中添加合适的辅助线更是困扰学生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几道试题的解析过程,浅显的说明在平面几何中如何科学、准确的引导学生添加每一条有价值的辅助线,以便更好的发挥思想方法的整体功效,从而帮助学生揭开平面几何中辅助线巧妙添加的神秘面纱,实现高效、快速、准确解题.一、熟练掌握基本图形是有效添加辅助线的前提

几种基本图形的组合和演变就可以形成初中平面几何问题,在解决平面几何的问题中,如果学生能够了解基本图形的整体特征,那么就很容联想到添加正确的、合理的辅助线;将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等特征有机的植入图形中,利于学生把握基本图形的总体特征.平面几何定理和概念中部分性质具有较多的共性,但图形的线条和长度一般是千变万化的,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定理和概念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图形变化等方面的训练.复杂的几何图形一般是由一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将一个比较复杂的平面几何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是正确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学会将几何图形进行科学的分解在处理几何问题中显得尤为重要.二、辅助线信号的获取是高效添加辅助线的关键

谈动手操作在几何教学中的作用 第11篇

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而“几何画板”在教学中的引进为几何学的教改及创新教学模式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此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几何画板”的“特长”

“几何画板”是美国Key Curriculum Press公司制作的优秀教育软件,是一个适用于几何教学的软件。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图形的内在关系,探索几何图形奥妙的环境,它以点、线、圆为基本元素,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变换、构造、测算、动画、跟踪轨迹等,构造出其他千变万化的图形。和其他同类软件相比,“几何画板”的简单、开放等特点使的它成为几何教学中得力的工具。

1.操作方便。在“几何画板”中作图就同用三角尺、粉笔作图一样方便,一样操作,甚至更简单;在“几何画板”的界面中,可以用鼠标拖动图形上的任一元素(点、线、面),去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等,而事先给定的所有几何关系(即图形的基本性质)都保持不变。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画板上任取三个点,然后用线段把他们连起来构成一个三角形,再分别构造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拉动其中的任一个点,这时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会发生变化,但保持是三角形,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2.变抽象为形象。当老师说“在平面上任取一点”时,在黑板上画出的点永远是固定的,因为这一点我们没法移动,而“几何画板”就可以让“任意一点”随意运动,使它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同时老师也便于讲解。“几何画板”的这种特性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图形的变化中把握不变的几何规律,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能做到的,真正体现了计算机教学的优势。

3.简单易学。“几何画板”中一切操作都只靠工具栏和菜单实现,而无需编制任何程序,要掌握几何画板的基本操作你只需要按鼠标就可以了,一个老师可以在两个小时内掌握它。在“几何画板”中,一切都要借助于几何关系来表现。因此用它设计软件最关键的是“把握几何关系”,而这正是老师们所擅长的;同时这也是它的局限性:它只适用于能够用几何模型来描述的内容,如几何问题、部分物理,天文问题等。

4.开发软件的速度非常快。一般来说,如果有设计思路的话,操作较为熟练的老师开发一个难度适中的软件只需5~10分钟。

5.良好的开放性。用“几何画板”设计的课件,有着很好的开放性。对于一个课件,你可以拿过来直接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特点,学生的特点,当堂课的具体情况,随意添加、删减、修改课件内容,甚至完全可以不必事先作好课件,而是在课堂上现场作图,展示作图过程。如在“双曲线”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事先没有制作课件,而是开放式的把制作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一过程来让学生完成双曲线的意义建构,并在拖动点的过程中,形象地让学生了解由椭圆演变到双曲线的本质区别。这实际上是把课件制作的过程作为学生进行概念建构的过程,整个过程始终让学生处于认知的主体地位。

二、“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制高点。笔者将“几何画板”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体会到“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有以下主要作用:

1.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一方面,快速、准确地作图,能够节约时间,增强课堂效率,实用常规工具(如纸、笔、圆规和直尺等)画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画的图很容易掩盖极重要的几何原理。在讲授三棱台的时候,两个立体都需要画出楞台,如果事先画出,对于展现楞台的性质不利,如果当堂用粉笔画,很难画出合适的图形来,而“几何画板”因其点、线可以随意调节,因此可以快速、准确的画出。

另一方面“几何画板”良好地演示性能将抽象的内容变的形象生动,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进而掌握内容,提高课堂效率。笔者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其中一个班级数学基础较差,在讲授二次函数y=ax2+bx+c与y=x2的图像之间关系时,就在一个班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个班级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第一个班用了30分钟讲授(重复两次),第二个班用了15分钟,结果在做课后练习时第一个班正确率仅为62.3%,而第二个班为94.8%,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反映这样的课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容易理解,不会忘。

2.有助于激发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利用几何画板这个软件进行几何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用尺规教学的方法,它具有色彩鲜明、动态直观、数形结合、变化无穷的特点,这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几何画板”简单易学,学生可以很快掌握它,因此许多内容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参与,如几何中的“勾股定理”是一个重要的定理,常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数学的热情和兴趣,首先由学生自己操作计算机,利用“几何画板”独特的拖拉、测量、制表等功能来显示三边的长度及长度的平方的数量关系,经过分析、发现、归纳猜想出“定理”的结论,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3.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是从教师那里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几何画板”给学生提供了亲自动手的机会,学生能够以研究者、探究者的身份去学习、去探究,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听数学”转换成“做数学”,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探究发现式学习;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有些学生就是在“几何画板”的帮助下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1995年,美国两个初中二年级学生David Goldenheim和Dan Litchfiled发现了一种新的等分线段的方法;东北育才中学的冯伟发现了“蝴蝶定理”的推广形式等可以说都是“几何画板”的功劳。

上一篇:对通信工程专业的认识下一篇:激励企业走向成功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