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发展规划解读

2024-07-17

服务贸易发展规划解读(精选6篇)

服务贸易发展规划解读 第1篇

《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2011-11-28 16:48 文章来源:服贸司

文章类型:原创

内容分类:政策

随着全球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也成为中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为促进服务贸易又好又快发展,商务部会同33个部门历时两年,制订了《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简称《规划》),并于今年9月27日正式发布。

一、《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出台背景

(一)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良好。

当前,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左右,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势头强劲。进入新世纪以来,服务贸易在结构性调整中爆发新的增长力,显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世界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货物贸易发展速度。2000年以来,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速9.3%,超过货物贸易8.8%的发展速度。

第二,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超过发达经济体。2000年以来,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迅速增长,发展速度超过占国际服务贸易主导地位的发达经济体。金融危机之后,新兴经济体服务贸易恢复速度也快于发达经济体。

第三,高附加值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超过传统服务贸易。全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占比逐步上升,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占比逐步下降,2006年首次低于50%。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将进一步强化该趋势。

第四,商业存在形式实现的服务贸易超过跨境服务贸易。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制造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转移。当前,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服务贸易已经超过全球的一半。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变革,但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信息化、服务业国际化、消费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还将逐步强化,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要素重组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将不断加速,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将继续成为世界各国全面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二)“十一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为“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贸易规模迅速扩大。2006-2010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1917亿美元增长到3624亿美元,增幅达89%,年均增长17.3%。其中,服务出口年均增长16.8%,是同期全球服务出口平均增速的两倍。

二是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006-2010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全球占比从2006年的3.6%增长到2010年的5.1%,世界排名由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

三是贸易结构逐步优化。2006-2010年,计算机、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313.4亿美元上升到702.9亿美元,增长约1.2倍,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6.3%上升到19.4%,年均增长22.4%。

四是区域协调不断加强。东中西部依托各自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初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贸易格局。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还存在较突出的问题,面临较严峻的挑战。

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直面中国服务贸易基础还比较薄弱的现实。长期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五个“不平衡”。一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中国服务出口占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全球平均水平(基本保持在20%)的一半左右。二是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发展不平衡。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逆差行业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旅游等领域。三是服务贸易行业结构不平衡。近年来,尽管中国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咨询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很快,但是它们在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仍然偏低,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仍占据中国服务贸易的主导。四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运输、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目前是中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出口地区。五是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结构不平衡。中国服务进出口主要集中于香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地区)。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有所放缓,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未来五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形势复杂,但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

二、《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一)五个发展目标

国家“十二五”规划第五十一章第三节就“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了明确部署。《规划》对这一宏远目标做了具体细化,五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贸易规模要稳步扩大。2015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1%;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和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稳步提高。二是贸易结构要不断优化。2015年,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45%;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运输、旅游、分销等服务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是对外开放水平要日益提升。逐步提高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度,扩大通信、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商业存在规模,提升经营服务水平,带动、培育和壮大国内产业。四是国际竞争力要不断增强。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运输、旅游、通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文化、咨询、分销、研发等行业服务出口规模显著扩大,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打造“中国服务”。境外商业存在数量明显增加,加快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和品牌的服务外包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能力逐步提升。五是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东、中、西部各地比较优势,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地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构建充满活力、各具特色、区域协调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根据《规划》的具体部署,“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坚持服务贸易均衡协调发展,即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以及服务进口与服务出口的均衡发展。未来五年,服务贸易将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七项战略任务

为确保“十二五”时期服务贸易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规划》确定了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健康快速发展的七项战略任务。一是继续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为了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升贸易质量和效益,要在进一步巩固运输、旅游、建筑等行业的规模优势的同时,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艺术等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出口,并重点培育计算机和信息、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二是继续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为确保“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贯穿于服务贸易发展全过程,也为了更加充分地体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战略要求,《规划》更加重视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工作;更加重视稳步扩大现代服务进口;更加重视与重点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管理机构建立联系,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深化“两岸四地”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三是加快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步伐。为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服务”走向世界,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规划》就服务企业“走出去”进行了统筹规划;加强多边贸易谈判和自贸区谈判等;积极引导企业灵活运用跨国并购、绿地投资等多种方式开展海外投资活动。四是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市场主体作用,《规划》要求尽快建立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企业运营模式,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明确在运输等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文化艺术等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要逐步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服务贸易企业或跨国公司。五是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自主创新。为更好地发挥“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规划》明确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服务贸易领域技术创新体制,鼓励服务企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积极拓展服务贸易领域投融资渠道,发展创业投资。六是促进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为更好地实现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规划》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区域特点与发展方向出发,就各区域的重点行业、重点载体、重点区域等进行了统筹安排与布局。七是加快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为更好地发挥服务贸易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着力发展金融、设计、研发等领域的服务贸易,进一步扩大咨询服务等前沿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八项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法规体系。法制保障是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保障。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一直是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坚定支持者。《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前提下,制定和完善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明确激励措施,加强服务贸易管理、促进、统计等工作。

二是完善统计体系。统计分析是政策制订的重要依据,统计监督是政策执行的重要保障。2007年,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建立。2010年,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修订《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管理和促进工作的科学性、全局性和前瞻性,《规划》就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统计分析体系作出了具体规定,包括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法规体系,包括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等。

三是强化管理机制。当今,世界各国的政府在服务贸易管理和促进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或缺。2006年,商务部成立服务贸易司。2007年,商务部等35个部门建立了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2011年5月,商务部对部分司局进行机构更名和职能调整,服贸司增加了部分服务业管理职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贸易管理职能,《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不断完善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统筹宏观规划、调查统计、贸易促进、政策协调、对外谈判等工作。

四是构建促进体系。服务贸易发达国家(地区)的民间促进体系往往都十分发达,它们构成了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的市场基础和社会基础。《规划》提出,要研究推动建立专门的服务贸易促进机构;加强与境外贸易促进机构特别是专业服务贸易促进机构的联系沟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办好“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加强服务贸易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规划》明确规定,未来五年,要为境内外企业搭建国际交易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目前,这一项工作已经顺利开展。经国务院批准,从2012年开始,中国商务部将每年在北京举办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文简称京交会,英文简称CIFTIS)。京交会定位于一个国际性、国家级、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促进平台。今后,商务部将会同各地区、各部门以“京交会”为龙头,搭建一个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体系。

五是优化贸易环境。《规划》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综合运用驻外机构、公共信息平台、多双边合作机制等渠道,为服务企业海外投资和服务出口创造良好环境,具体包括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对以实物载体形式出口的服务提供通关便利;为服务贸易商务签证、进出境审批提供便利;鼓励和帮助企业获得进入国际市场所必需的资质认证,推动学位、培训、执业资格认证等国家间互认,为专业人才和专业服务“走出去”提供便利等。

六是创新扶持政策。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服务贸易扶持政策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今后一个时期,为了进一步巩固扶持政策成果,有效地扩大服务出口,《规划》提出了一些新的更高要求,包括制定和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贷款审批程序,开发适合服务贸易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等。

七是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在服务贸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既有利于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为服务进口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又有利于提升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扩大服务出口提供必要的权益保障。《规划》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对今后五年内的工作作了总体安排,包括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强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完善与服务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等等。

八是培育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既是服务贸易民间促进体系的基础,又是服务贸易行业自律体系的核心。200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目前,各地也在陆续建立当地服务贸易协会组织。但总的来看,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综合性、专业性行业协会发展都还比较有限。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规划》把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单独列为一项保障举措予以规定,要求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培育服务中介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企业诉求,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与国际相关行业协会建立合作机制,指导和协调企业多渠道、多层次开拓国际市场等等。

(四)三十个重点领域

服务贸易涉及领域众多。世界贸易组织所界定的范围就包括12个大类、160多个分部门。《规划》立足国情,着眼长远,根据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按照“突出重点、明确目标、统筹安排”的原则,选择30个领域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力争有所突破。这些服务贸易领域首先涵盖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领域,如旅游、建筑服务等,其发展方向在于“巩固优势”;其次涵盖了一些符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新兴领域,如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其发展方向在于“重点培育”。通过这些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率先突破,可以带动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全面协调发展。

服务贸易“重点领域”是《规划》各项发展目标的具体指向,也是各项政策举措和保障措施的聚焦之处。针对各领域服务贸易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规划》细化了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大部分领域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量化指标,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安排

在起草、完善《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两年多时间里,其中提出的一些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已经在同步推进实施。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已经着力在服务贸易统计直报系统建设、完善重点服务领域管理机制和促进体系、打造以中国(北京)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为龙头的服务贸易促进平台等方面开展工作,为《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与实施打好了前站、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实施《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我们提出了“大服务”发展理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做“大”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二是实现服务贸易发展的“大”协调。要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均衡协调发展,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服务出口与服务进口均衡协调发展,服务领域“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服务贸易各行业领域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等。三是促进部门资源、社会力量和地方优势“大”联合。我们要完善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按照“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原则,鼓励发达地区继续做大做强,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我们将以“大服务”理念梳理、整合、细化《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与保障措施,稳步推进《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各项战略目标的落实。特别是要在四个方面做好组织落实工作:一是搞好规划宣传解释。二是制定实施配套政策。三是抓好规划实施监督。四是加强规划实施评估。

服务贸易发展规划解读 第2篇

前言

多年的国际贸易实践证明,科技投入所产生的技术进步对提升本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一直以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力,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快速推进的时代,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进步不仅影响国际贸易的规模速度及其结构变化,而且还可以引起国际贸易方式改变。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和Eviews软件计算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回归分析是计量经济分析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变量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面板数据是指对于不同时刻的截面个体作连续观测所得到的多维时间序列数据,也被称为时序与截面混和数据,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

本文分别采用计量经济学加权回归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对中国技术进步与对外商品贸易额的关系、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额的比较分析以及我国31个省市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额的比较分析进行研究。

1 我国技术进步与对外商品贸易额的关系

为了研究中国技术进步与出口增长的长期定量关系,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中加权回归模型,将科研投入作为技术进步的替代变量,以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作为技术进步的替代变量,选取1978~2010年33年间的年度数据,单位为亿元人民币。外贸出口数据来自海关统计1978~2010年33年间的年度商品出口贸易总额,单位为亿美元。对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序列RD1)和商品出口贸易总额(序列EXPO1)均取自然对数序列,其趋势图见图1。

中国技术进步与出口增长的线性拟合方程为EXPO1=1.14261117398×RD1+0.554265341842,R2统计量为0.996388,结果见表1。这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加权线性关系,我国科技进步对出口贸易的增长贡献率为1.14倍。加权统计量值:R2统计量0.996388,被解释变量均值7.415110,调整的R2统计量0.996272,被解释变量标准差8.998632,回归标准差0.089958,赤池准则-1.920250,残差平方和0.250867,施瓦茨准则-1.829553,对数似然函数值33.68413,汉南准则-1.889733,F统计量8552.519,DW统计量0.870121。

2 技术进步影响出口增长的国际比较

为了解我国科技投入与对外贸易产出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和加拿大6个国家的比较情况,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中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该方法将中国的数据与发达国家进行国际比较,定量分析中国的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的作用。时间跨度为1991年~2007年,出口采用的是各国出口的年度数据,单位是10亿美元,技术投入采用的是各国当年的R&D投入,单位为10亿本国货币,数据运算前进行对数化处理。模型选择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具体拟合结果见表2。加权统计结果:R2统计量0.997378,F统计量3072.683,调整的R2统计量0.997054,回归标准差1.019248。从估算结果来看,各国出口商品总额与技术进步之间呈现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也在99%的置信度下显着。

由表2系数一栏可见,科技投入与对外贸易产出最高的为日本,其次分别为德国和法国,弹性系数均大于1,即R&D投入增加1%所带来的商品产品出口增加值均大于1%,说明其技术革新对出口的带动作用很强。而美国的出口弹性系数为0.84,略高于中国的0.82,说明美国的科技进步所引致的出口增长要好于中国,但是由于美国汇率的问题以及产业资本大量向海外投资导致的企业转移,同时近年来美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明显放缓,使美国很强的技术优势没有转化为商品出口的优势,虽然美国作为世界上头号经济和技术强国,进出口总额高居世界前列,但是其进出口逆差很大,而且数据显示正在日趋扩大。

我国的商品出口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因此技术革新所带动的出口增长明显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低,其出口弹性仅为0.82。说明我国技术革新对出口增长有效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效果不够理想,表示我国通过技术进步促进出口增长的体制有待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研发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在制约我国商品出口长期持续增长。因此既要加大科研投入及成果转化,同时也要努力改善外贸出口环境,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出口增长。

3 我国31个省市技术进步与出口增长的.面板数据分析

对31个省市技术革新与各省市的外贸增长的关系进行解析,时间跨度为1997年~2009年,共13年,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中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模型选择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变截距模型中,假设个体成员存在个体影响而无结构变化,并且个体影响可以用截距项的差别来说明。从估算结果看,虽然31个省市对技术革新促进出口增长的倾向相同,倾向系数为0.752586367332,但是在上述统计时期内,31个省市对技术革新促进出口增长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根据变截距系数的大小将31个省市分为4组,第一组变截距系数区间为(≥0.874874),包含了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和天津7个省市,这7省市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具备丰富的出口经验和人力资源,在该地区,科技投入与产出比要高于其他省市,这些省市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其中广东由于依托香港,经济外向性很强,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的作用最为明显;第二组变截距系数区间(0.214471≤变截距系数≤0.735131),包含了新疆、海南、辽宁、河北和广西5个省,这些地区一部分省区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比较好,如辽宁和河北,新疆、海南和广西作为沿海沿疆的省份,具有对外贸易的地理优势,科技投入与产出比要高于除第一组外的其他省市;第三组变截距系数区间为(-0.826144≤变截距系数≤-0.178532),包含14个省市,北京市也在其中;第四组变截距系数区间为(-1.441178≤变截距系数≤-0.866887),包含5个省市,如青海、甘肃和陕西等。上述数据分析表明,我国31个省市科技投入与对外产出比为0.75,也即意味着我国各省市科技投入产出率偏低,而且地区差异也比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科技投入与对外产出比要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更有优势应对国外技术贸易壁垒。

4 结语

本文采用计量经济学加权回归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技术进步与对外商品贸易额的关系、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额的对比以及我国31个省市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额的对比进行研究。

我国不同省市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作用的差距也很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较为充沛的资本和人力资源,以及较为丰富的出口经验,因此技术进步能带来较大的出口增长;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的外向性较强,其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的作用明显强于内地省份。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发达程度高、综合能力强的省市,与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的省市相比较,其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的作用显得更为明显。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制造消费品质量安全水平也必将不断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将持续增强。

参考文献

[1]阿荣,章浩.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科技产业,2003(7):19-23.

[2]胡涵钧,王作维.R&D投入―――中*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2005(1):11-16.

[3]鲁文龙,陈宏民.R&D合作与政府最优政策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3(1):60-62.

[4]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服务贸易发展规划解读 第3篇

(一) 中印两国服务贸易总量情况分析

从服务贸易总额来看, 2001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为719.3亿美元, 2010年服务贸易总额增长到3 620亿美元, 增长率为403.2%;而2001年印度服务贸易总额为365.9亿美元, 2010年服务贸易总额2 270亿美元, 增长率为520.3%。可见在服务贸易总量上, 中国要远远领先于印度, 但印度的服务贸易增长率却高于中国服务贸易增长率。

就出口额而言, 2000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01亿美元, 2010年出口额为1 700亿美元, 年均增速42.3%;2000年印度服务贸易出口额为160亿美元, 2010年出口额为1 100亿美元, 年均增速53.4%。就进口额而言, 200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为359亿美元, 2010年进口额为1 920亿美元, 年均增速39.5%;2000年印度服务贸易进口额189亿美元, 2010年进口额为1 170亿美元, 年均增速47.1%。由此可见, 印度服务贸易出口、进口年均增长率都快于, 同时, 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率均快于自身服务贸易进口年均增长率。

就服务贸易占比情况而言, 印度服务贸易占本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也高于中国。以2009年为例, 中国服务贸易额为2 860亿美元, 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1.5%;印度服务贸易额为1610亿美元, 占对外贸易总额的28.7%[1]。

(二) 中印服务贸易地位变化情况

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排名在世界中的地位不断攀升, 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从1982年的第28位跃至2007年的第7位, 2009年上升到第5位, 2010年在世界排名第4;而进口排名也从1982年的第40位上升到2007年第5位, 2009年上升到第4位, 2010年在世界排名第3。同样, 印度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排名也在不断进步, 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在世界排名第12, 2010年上升为第10;2009年服务贸易进口额在世界排名第12, 2010年上升为7。由此可见, 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将在国际市场上占居更加重要的地位。

(三) 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顺差、逆差情况

中国服务贸易从2000-2010年一直处于贸易逆差情况, 2000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额为58亿美元, 2010年服务逆差额增长到220亿美元, 2009年高达-290亿美元, 服务贸易情况持续恶化。印度服务贸易从2000-2004年一直处于贸易逆差情况, 2004年印度服务贸易逆差额仅为6亿美元, 2005-2009年印度服务贸易都呈现出顺差情况, 2005年印度服务贸易顺差额仅为39亿美元, 2009年已达到了120亿美元, 但2010年又出现了贸易逆差的局面, 为-70亿美元。从上述数据可见, 印度出现服务贸易顺差年份多于中国, 因此, 印度的服务贸易状态优于中国。

(四) 中印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中国服务贸易在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以及其它商业服务上占优势。2009年, 运输出口、进口所占比重分别为18.36%和29.5%;旅游出口、进口所占比重分别为30.9%和27.6%。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我国运输服务进出口额为702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20.9%;旅游服务进出口额为834亿美元, 同比增长8.3%, 贸易差额由去年的顺差46.9亿美元转为逆差40亿美元。2006年以来, 运输和旅游这两个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逐年下降, 2009年这一比重下降至53.6%, 低于2006年7.4个百分点。2009年, 我国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出口4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29.9%, 逆差107亿美元, 为我国仅次于运输服务的第二大服务贸易逆差行业;我国保险服务进出口额为129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8.7%, 逆差97亿美元, 下降14.6%;金融服务进出口额为11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5%, 逆差3亿美元, 同比增长20%。2009年, 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65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4%;进口32亿美元, 同比增长1.1%;顺差33亿美元, 比上年增加2.1亿美元。2009年我国咨询进出口总额为320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顺差52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5.9亿美元 (见表1) [2]。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WTO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印度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行业, 以软件业尤为突出, 占世界出口额的比重为18.1%, 顺差额为2 415.9亿美元, 说明印度软件行业在世界软件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 其他商务服务业异军突起, 成为印度第二大出口部门。2008年, 其他商业服务取得贸易顺差471亿美元。印度服务贸易差额在运输业、保险业为逆差。从服务贸易的进口比重看, 运输、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务服务、保险业是印度的四大进口部门, 2008年, 进口额分别为414亿美元、350.9亿美元、326亿美元和320.3亿美元 (见表2) [3]。

二、中印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比较分析

(一) 中印服务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rade Competitive Index, 简称TC) 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它能够反映本国生产的一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供应的他国同种产品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计算公式为:Nij= (Xij-Mij) / (Xij+Mij) , 其中Nij为比较优势指数;X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额;Mij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进口额。通过计算得出中印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指数 (见表3) 。由表3可见,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变化不大, 2007年, 服务贸易竞争指数改善较好, 为-0.025, 但2009年呈现恶化态势, 竞争指数为-0.101。而印度服务贸易竞争指数是不断改善, 从2000年的-0.07到2009年的0.075, 尽管2010年出现恶化的情况。因此, 印度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远远大于中国。

(二) 中印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等于一国某类产品的出口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值;将其应用于服务贸易, 则反映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占本国总出口的比例与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总贸易额的比重。其公式为:RCA= (Xij/Yi) (Xwj/Yw) , 其中Xij表示i国j类产品出口额, Yi表示i国全部产品出口额;Xwj表示世界i类产品出口额, Yw表示全世界产品出口额。如果指数大于2.5, 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介于1.25-2.5之间, 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介于0.8-1.25之间, 则认为该国服务贸易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若指数小于0.8, 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弱。通过计算得出中印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见表4) 。由表4可见, 印度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较大, 2000年-2010年介于1.25-2.5之间表明印度服务业贸易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与印度相比, 中国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在2000-2010年都小于0.8, 表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弱, 且比较优势改善并不明显。

三、中印服务贸易对GDP贡献率比较

本部分采用2000-2010年的数据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完成。模型分别为:

其中ai、bi、ci表示常数, di、ei、fi表示回归系数, EXPij表示中国、印度服务贸易出口额;IMPij表示中国、印度服务贸易进口额;XMij表示中国、印度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根据2000-2010年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数据, 利用SPSS软件计算结果为表6、表7和表8。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中国和印度的出口额、进口额和进出口总额与GDP之间具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这表明进出口规模的扩大对两国经济增长均具有促进作用;从回归系数看, 中国比印度大, 如中国进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 GDP增长0.41个百分点, 而印度进出口每增长1个百分点, GDP增长0.29个百分点。

四、影响中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一) 人力资源要素条件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缺少高级要素, 如缺乏外语熟练、熟悉国际法律法规的高素质人才。由于印度高等教育作为政府的投资重点, 在教育和研发方面投入的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高于中国, 因此, 印度拥有大量人力资源存量和后备力量。以软件行业为例, 印度有约600多万人员从事软件开发设计, 有近8 000所高校和许多相关企业为印度软件业提供了大量理论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实用人才。而中国基础教育中IT培训远没有印度普及, 职业培训也较缺乏[4]。这也是印度的服务外包发展远远好于中国的主要原因。

中国出口模型为:GDP=11.45+0.31X印度出口模型为:GDP=8.03+0.23X

中国进口模型为:GDP=7.34+0.54X印度进口模型为:GDP=6.53+0.39X

中国进出口模型为:GDP=9.64+0.41X印度进出口模型为:GDP=6.88+0.29X

(二) 需求因素分析

一个国家需求的特性将会直接影响该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对服务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来说, 需求条件则是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我国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大于印度, 因为我国人口和收入水平高于印度。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2 460美元, 印度仅为965美元, 我国人均GDP已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受传统“轻消费、重储蓄”及“轻服务、重物质”观念的影响, 居民消费率较低;居民对商品的消费需求相对强劲, 但对服务消费的比重偏低[5]。在国外市场需求方面, 印度明显好于中国。目前, 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 被公认为“世界软件的动力室”。内部需求不足和对外需求不强是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三) 政府作用的分析

政府对一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印度政府制定了软件发展的长期战略, 在全国建立17个软件技术园区, 对进入这些高科技园区的内外公司实行优惠政策, 如免除进出口软件的双重赋税, 放宽中小企业引进计算机技术的限制, 允许外商控股75%-100%等[6]。印度政府在产业政策上采取的是“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思路, 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服务业的发展上也就是先发展了第三产业, 再发展第一、第二产业。中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 采取的是沿着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的发展道路, 这也是印度在服务贸易增速大于中国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四) 相关产业的分析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持与协调, 这不仅包括服务业内部如零售、金融、保险、餐饮、批发、运输、教育、卫生等各行业间的相互支持, 而且包括制造业、货物贸易的协调与扶持。但是我国服务业内部没有一个可以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的强势行业, 而且我国工业的发展与服务业相脱节,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互作用也不明显;印度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对其服务贸易的推动力大于中国, 目前计算机及信息服务已成为印度在世界服务业中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由此带动了一大批服务业的发展, 进而增强了其国际竞争力。

(五)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因素分析

目前, 中国大量服务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起来, 产权界定不明, 而且由于政府垄断因素的存在, 中国部分服务业, 比如在银行、电信、保险等领域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垄断现象, 导致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 服务质量较差。印度则在全球的激烈竞争中, 让大量的私营企业充分竞争, 而且印度的服务业企业早就开始推行跨国经营的战略, 印度金融业和软件业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一直被视为其超过中国的优势。由此可见,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因素直接影响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

五、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路径选择

(一) 增加教育投入, 解决人才瓶颈

服务贸易属于人才密集型的领域, 服务贸易提供者素质是决定服务贸易质量和服务贸易效益的关键, 中国在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同时, 应注重人才尤其是知识型服务贸易所需的外向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中国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和管理制度, 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 努力增加国内服务需求和外部需求

国内市场是企业发展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推动力, 如果服务消费比重过低或服务消费的层次过低, 那么该国的服务贸易就无法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削弱了服务出口能力。就中国而言, 政府应通过增加居民收入, 改善居民消费结构, 推进城市化进程, 从而扩大中国国内服务需求的发展空间;同时, 应重视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 面对新的服务贸易转移的机会, 加强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作为重点培育产业。

(三) 政府应给与服务贸易更多的政策支持

政府对一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完善鼓励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努力扩大服务出口”[7]。目前, 我国的产业政策应进一步向服务业倾斜, 在服务业内部向主要创汇部门倾斜的同时, 更要加大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应建立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产业救济和保护机制;加快服务贸易立法, 建立完善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等。

(四) 加强服务贸易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服务业是服务贸易的基础, 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相互推进。因此, 必须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 抓好服务贸易相关及辅助行业的发展。例如, 对我国工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应尽量加强与其相关的辅助性服务的输出, 协助其服务业开拓海外广阔的市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紧密联系, 因此, 我国可以通过促进货物贸易升级, 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

(五) 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和内部组织管理

我国各服务企业应尽快纠正落后的管理意识, 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积极进行科技创新, 大力实施服务品牌战略, 实现企业规模经营效益, 规划切合实际的跨国经营战略。另外, 印度的服务业占据外国投资较大的比例, 而我国长期吸引外商投资的领域在生产制造领域, 因此, 我国的服务企业应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 充分利用外资带来的正面效应, 以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 (地区)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占比情况[Z].商务部服务贸易司, 2010.

[2]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68亿美元[EB/OL].[2010-04].商务部网站.

[3]王秀娟.中印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D].山东理工大学, 2010.

[4]张家瑾.变竞争为互补、合作——中印两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竞争优势比较分析[J].经济视角, 2010 (10) :10-12.

[5]杜红平, 司亚静.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 2010 (5) :40-50.

[6]缪娟, 杨增雄.中印服务贸易比较分析[J].企业导报, 2010 (3) :14-15.

服务贸易发展规划解读 第4篇

一、关于规划编制的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内贸流通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指明了流通改革和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国内贸流通保持较快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8%。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1.8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达到3.9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位。从整体上看,内贸流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存在着流通效率低、成本高,市场布局有待优化,实体商业转型缓慢,供应链发展水平不高,内外贸联动发展不足,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内贸流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内贸流通发展对稳增长意义重大。“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新理念新思路和相关配套政策密集出台,对流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流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为准确把握内贸流通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开拓内贸流通发展新局面,商务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内贸流通发展的有关要求,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联合编制了《规划》。

二、关于《规划》的编制过程和主要特点

《规划》编制工作自2015年8月启动,历经一年多时间完成。商务部先是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务部研究院等机构就“十三五”期间内贸流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开展前期研究,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同时,按照“开门编规划”的原则,通过商务部门户网站向全社会征求规划编制意见和建议。完成《规划》初稿后,又广泛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和规划专家组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多次修改。

《规划》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体现流通发展新趋势、新任务、新要求,有以下特点:

一是突出互联网背景下流通功能转变和模式创新。规划体现了“互联网+”背景下内贸流通发展的深刻变化,增加了流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相关内容,拓展了传统流通的功能边界,突出了内贸流通的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功能,强调创新驱动,提出了智慧供应链等新概念,鼓励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

二是突出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规划以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将“三化”思想贯穿始终,加快推进“云、大、物、移”、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加强流通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流通集约化水平,推动“十三五”期间现代流通的大发展。

三是突出内贸流通在推动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规划注重发挥流通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作用,提高流通供给水平,促进以需定产和供需匹配,有效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稳增长大局。

三、关于“十三五”时期流通发展新趋势

研判现代流通发展趋势,是科学《规划》编制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新的流通革命蓄势待发,预计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一是线上线下从竞争走向竞合。从趋势上看,实体经济必须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电商和实体经济不是對立的,电子商务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十三五”期间,随着“互联网+”深入推进,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快速发展,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和法制化营商环境的基本建立,电商和实体经济将由竞争走向竞合,边界更加模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享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流通业与制造业、农业融合趋势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更加广泛,进一步打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供需匹配水平显著提升,流通引导生产的作用更加突出,助推供给侧改革作用增强。流通自身不同业态间跨界趋势更加明显,单一购物功能的商业业态加快向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业态转变。产业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

三是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居民消费将从商品消费为主转为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预计到2020年,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支出将全面超过商品消费支出。消费特点将从模仿式、排浪式消费转向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消费,从温饱型消费转向品质型消费。

四是流通智能化水平提升。创新成为流通发展的第一动力,智慧流通理论和实践不断进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物流、智慧商店、智慧社区和智慧商圈等快速发展,使流通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四、关于“十三五”时期内贸流通发展的主要目标

《规划》描绘了到2020年内贸流通的发展蓝图,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内贸流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进展,全渠道经营成为主流,现代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大流通、大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流通新领域、新模式、新功能充分发展,社会化协作水平提高,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增强,流通先导功能充分发挥,供需实现有效对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更加凸显,现代流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规划》从内贸流通总体规模、现代化水平、企业竞争力、发展协调性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具体目标:提出“十三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10%左右,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5%左右;电子商务交易额和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速分别为15%和20%左右;流通企业活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和组织化程度大幅提高,整合供应链水平明显提高;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明显提升,城乡内贸流通发展差距缩小;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监管有力、协调高效的内贸流通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五、关于如何理解流通升级战略及三大行动

围绕流通升级战略,《规划》提出了消费促进、流通现代化、智慧供应链三大行动,积极推进流通创新发展。

一是从流通业自身发展角度,实施流通现代化行动,提高流通三化水平。重点推动“互联网+流通”,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加强流通标准化建设,促进流通集约化发展。优化流通设施供给结构,促进流通设施升级。推动实体商业创新转型,鼓励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

二是从流通引导生产的角度,实施智慧供应链行动,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动流通与工业、农业和其他服务业深度融合,发挥流通先导作用,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提高流通供给水平,实现生产与需求高效匹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三是从流通促进消费的角度,实施消费促进行动,服务稳增长大局。通过流通领域设施、服务、技术等升级,促进便民消费、服务消费、品质消费、绿色消费和安全消费,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推动消费结构由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

六、关于“十三五”时期内贸流通发展的主要任务

《规划》以提高流通质量和效率为中心,以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为主攻方向,提出了“十三五”时期9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是推进实体商业创新转型。创新经营业态与模式,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功能差异化优势,激发实体商业活力。引导流通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加快品牌化发展。

二是提升流通供给水平。扩大市场有效供给,推动服务功能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布局,以内贸流通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着力点,发挥流通引导生产的作用,促进以需定产和供需匹配。

三是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便民消费,扩大服务消费,提升品质消费、推动绿色消费,保障安全消费,突出流通促进消费的重要功能,着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海外消费回流。

四是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推动流通企业运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推动商务领域大数据应用,加快发展智慧流通,推动物流、城市商圈等智能化改造。

五是加强流通标准化建设。适应内贸流通创新转型发展需要,健全流通标准体系,制订内贸流通标准体系框架,强化流通标准实施应用,完善流通标准管理,建立流通标准实施后评估机制,促进内贸流通规范化发展。

六是促进流通集约化发展。以集约化为目标,做強骨干流通企业,提升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推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有序发展平台经济,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推进内贸流通由粗放的外延扩张转向集约的内涵增长。

七是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围绕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推进“三区四带”大流通网络和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促进城乡内贸流通协调发展,形成区域互补、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八是加强对外开放合作。抓住全球变革机遇,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加快流通企业走出去步伐,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进一步扩大内贸流通对外开放水平。

九是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流通领域法律体系,提高综合监管执法水平,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升行政服务便利化水平。

七、关于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了7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权责,整合和优化各部门流通管理职责,创新政府协同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市场机制指引,政府管理服务、社会协同共治”的内贸流通新型治理模式。

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内贸流通发展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地方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培育新型农村流通主体,促进小微流通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完善公益性流通设施投入长效机制;稳步推广供应链金融。

三是调整优化税费政策。落实“营改增”政策,推进消费税改革,落实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营造线上线下企业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落实工商用电同价,允许大型内贸流通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开展商业用户自主选择执行商业行业平均电价或峰谷分时电价试点。

四是优化土地要素支撑。落实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10%的政策;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现代流通业,在不改变用地主体、规划条件前提下,可在5年内保持土地原用途、权利类型不变;对于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或租赁、符合规划且划拨决定书或相关法律没有明确必须收回土地使用权的,经批准可采取协议方式办理有偿用地手续。

五是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提倡校企联合,培养实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人才引进,促进人才流动;加强干部培训,强化基层内贸流通管理队伍建设。

六是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加强流通费用与成本调查,建立健全服务消费、电子商务等统计指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涵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的内贸流通统计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深度挖掘和关联分析,完善景气指数,强化预测预警。

七是落实规划推进机制。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内贸流通发展规划;强化依规行政的管理理念,研究建立科学的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和检查制度;鼓励创新政策措施,开展政策试验试点,加强规划和政策的统筹协调。

服务贸易发展规划解读 第5篇

关键词:中美服务贸易;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汹涌的背景之下,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度变革,以金融及信息革命全球化发展为特征的科学技术革新浪潮正在推动世界服务业加速发展。如今服务业占各国经济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已达70%,中等收入国家接近60%,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左右。随着服务业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间的服务交换规模也在日益扩大,20,世界服务出口额达到了3.3万亿美元,数据来源于World Bank Database、BEA Database和中国商务部网站。

相比1970年的不足710亿美元增长了45倍,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世界贸易总出口额的1/5。同时,面对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的影响,服务贸易占比较大的国家在后危机时代较快地出现了复苏势头,其恢复速度快于依赖货物贸易的国家。由此可见,服务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趋势已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中美服务贸易比较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服务贸易出口国,服务业高度发达。2009年,其服务贸易出口额已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15.4%,表现出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强劲优势地位。另外,中国服务贸易也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势头,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年均增长0.6%,但由于中国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起步较晚,服务产品竞争力较弱,在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双边服务贸易中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中国服务贸易无论是在整体服务贸易水平还是在部门结构等方面与美国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1.服务贸易发展水平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发展持续稳定,国民经济贡献度较高

服务业对美国的GDP及就业影响较大,以为例,服务业产值占美国GDP的70.93%,当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2.47%。自1984年开始,美国服务业产值占当年GDP比重就已超过60%,可见,伴随美国服务业发展,其服务贸易在美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著。

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的4 220.2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8 799.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3%。其中,美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在—20间平均维持在28%左右,达到30%并维持了4年,由于经济缓慢复苏,2009年小幅上升,达到33%。就服务贸易出口额总体而言,美国呈现上升态势,仅2009年有小幅下降。其中,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的2 560.9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5 091.8亿美元,间扩大了1.99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达到15.4%,世界排名第一位。美国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在1997—间平均维持在16%左右,仅1997年、20和在16%以下,其余均大于16%,2009年明显提高达到19.2%。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其出口额类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97年的1 659.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3 707.6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2.23倍。2009年服务贸易进口虽有小幅下降,但其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达到11.9%,世界排名第一位。

(2)中国服务贸易增长速度较快,国民经济贡献度较低

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对中国的GDP及就业影响较小,以2009年为例,服务业产值占中国GDP的42.6%,当年从事服务业的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33.2%。中国经济结构中,由于第一、二产业占较大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较小,致使中国服务贸易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其对国民经济贡献度较低。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522.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2 86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4.5%,是美国年均增长率的4倍多。其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在1997—间平均维持在10%以上,年下降为9.57%并保持到20,年和20再次下降,降为8.7%左右,2007—2009年又小幅上升并维持在9%左右。就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而言,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仅有2009年相比20下降12.11%。其中,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997年的245.0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 286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5.25倍。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为3.88%,世界排名第五位。然而,中国2009年服务贸易出口额仅是美国的1/4。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在1997—间由16.30%下降至11.91%,—2009年稍有上升维持在12%以上。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出口额类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由1997年的277.3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 582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5.7倍。虽然2009年在世界服务贸易进口前十位国家中,中国是惟一与2008年相比没有出现下降的经济体(德国和英国进口额分别为2550亿美元和1600亿美元排名第二、三位,美德英进口额同比均出现10%左右的降幅),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比重为5%,世界排名第四位,但服务贸易总量只占到美国的1/3。

2.服务贸易结构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各部门发展比较平衡

美国服务贸易自1971年起持续保持顺差状态。其中,1986年服务贸易顺差仅103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较高历史水平,增至902亿美元,间增长了7倍左右。20服务贸易顺差突破千亿美元,为1 296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出口5 048亿美元,进口1 296亿美元。2008年和2009年美国服务贸易顺差持续增加,2009年服务贸易顺差额相比2008年虽下降了4%,仍达到1 384.2亿美元。

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出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分别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运输和金融服务,其出口额各自分别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4.17%、17.63%、16.75%、15.65%和11.82%。同时,政府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通讯、建筑服务分别占比4.15%、3.18%、2.58%、2.09%、1.75%和0.24%,合计在15%以下。2007年,美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进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分别是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保险服务,其进口额分别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25.27%、21.62%、13.91%和11.31%。同时,政府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通讯服务分别占比9.64%、6.62%、5.01%、3.92%和2.09%,而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建筑服务比重较小,分别是0.45%和0.16%。综合美国服务行业进出口所占比重,各个服务部门发展符合美国经济特点,没有出现比重极大的部门,即部门间发展未表现出严重失衡现象。同时,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兴服务部门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突出,在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

(2)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各部门发展有所失衡

中国服务贸易在1984—1995年间保持小额顺差,1995年开始出现逆差,后进入持续逆差状态,并且自20开始逆差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更加显著。其中,2004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最高值95.5亿美元,2004年以后服务贸易逆差呈现小幅缩小之势。但2008年和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115.6亿美元和296亿美元,2008年服务贸易逆差额比2007年增长51.9%,2009年比2008年增长56.1%。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逆差行业为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保险和旅游,逆差额分别是230、106、97和40亿美元。

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中,旅游服务贸易占比第一,达到53.34%,自2004年之后呈现递减趋势。运输服务贸易占比第二,且在—2008年间占比逐年上升[1]。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通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贸易占比最小。可见,中国一直以传统服务贸易为主,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与传统服务贸易相比差距较大。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呈现逐年缩减趋势,如旅游服务部门,而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部门占比逐年递增,尤其是咨询服务,2008年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12.33%。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结构中,进口比重超过10%的部门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分别是31.67%、22.75%和14.55%,合计70%左右。同时,咨询、保险与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分别占比8.52%、8.02%和6.49%,而建筑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分别占比2.75%和1.99%。通讯、金融、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占比较小,合计为2%以下。综合中国服务行业进出口占比,部分行业占比极大,中国服务部门出口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

3.服务贸易地理方向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多元,涵盖多个经济体类型

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墨西哥、爱尔兰、法国、瑞士、中国和荷兰是2008年美国前十大服务出口市场,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55.19%。在前十大出口市场中,欧盟成员国占据五席,包括英国、德国、爱尔兰、法国和荷兰,合计占美国服务出口总额的27.77%。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百慕大、法国、墨西哥、瑞士、印度和爱尔兰是2008年美国前十大服务进口来源地,占美国服务总进口额的56.29%。在前十大进口市场中,欧盟成员国占据四席,包括英国、德国、法国和爱尔兰,合计占美国服务进口总额的26.45%。事实上,欧盟、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和瑞士分别是美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

欧盟是美国服务出口最大的目标市场,2008年,欧盟27国进口美国服务项目占全美服务出口总额的37.3%。同时,欧盟也是美国服务进口的最大来源国,从欧盟进口服务的增长率也高于从其他国家的进口增长率。就地区性而言,西欧和中欧国家是美国服务贸易的主要伙伴,交易多集中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及通讯服务。加拿大和日本是美国服务第二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分别占比8.71%和7.84%。加拿大与美国无论是地理位置、生活方式还是经济环境都有极大相似之处,因而加拿大不仅是美国服务输出的主要接受国,还是美国服务进口的主要来源地,这在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方面体现尤为显著。近年来,伴随着美国日益重视亚洲和环太平洋服务市场的拓展,韩国从1987年开始逐步成为美国生产性服务出口的最大国家,同时,新加坡、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服务市场增速很快。据WTO统计,2008年美国与中国双边服务贸易额为260亿美元,同比增长13.1%,占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7%。其中,美国对中国服务出口160.9亿美元,同比增长13.3%;进口99.2亿美元,同比增长12.8%。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顺差额为61.7亿美元,同比增长14%。

综合看来,欧盟、加拿大、日本、瑞士、墨西哥和中国等国家在美国十大服务出口目标国之列,也是美国十大服务进口来源国的一部分。可见,美国服务贸易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同时也包括墨西哥和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呈现出市场多元化特点。

(2)中国服务贸易地理方向集中,侧重发达国家和地区

2008年,香港地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盟是中国前五大服务出口市场。香港地区、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是中国前五大服务进口来源地。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集中在香港及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东盟各国市场在中国服务贸易中的地位才有所提升。

香港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因素等特点,一直是中国服务出口主要目标市场,在旅游、运输、建筑服务和咨询服务方面体现尤其明显。在旅游服务方面,中国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占比60%左右,其中香港地区是旅游服务中的最大进出口市场。在运输服务方面,香港地区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占中国运输服务出口总额的33%。在建筑服务方面,香港地区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也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仅次于东盟。此外,香港地区是中国咨询服务第一大出口市场,在咨询服务进口方面,香港地区和欧盟占据中国咨询服务市场50%的份额。近年来,伴随着东盟的日益强大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东盟不仅逐步成为中国货物贸易的主要市场,而且逐步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伙伴,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服务市场增速较快。与此同时,伴随中国经济增长,欧盟逐步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服务贸易重要合作伙伴,在建筑、保险、咨询和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方面贸易联系日益紧密。

4.服务贸易体制法规比较

(1)美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较健全

美国服务业长期保持的比较优势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与美国重视服务贸易发展密不可分,表现为美国完善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健全的法律法规。鉴于国际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差异,不能通过关税措施对服务贸易实施保护,所以一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和相关法律规范对该国服务贸易发展意义重大。

在服务贸易管理制度方面,美国服务贸易管理机构主要是商务部和贸易代表办公室[2]。其中,商务部负责服务贸易的具体管理工作,如统计服务贸易数据、制定服务贸易政策等,贸易代表办公室则具体参与和负责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谈判和协调等事务。这种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强大的谈判能力不仅能将有利于美国自身的贸易政策贯彻到世界服务贸易体系中,还能加强美国对服务贸易的执行与监督能力。第二,实现贸易促进和贸易救济相结合,在积极促进和扩大服务出口的同时,能够快速针对服务进口及国外服务企业对国内服务业带来的损害采取多种救济措施。

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方面,美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以国会和联邦政府行政命令为主[3],包括了对外贸易综合法案中的部分条款、对各个服务部门立法的相关条款和针对部分行业专门规定的市场准入制度等,但是各州也会单独对服务贸易立法,如保险业和专业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和限制法令就是由美国各州各自制定的[4]。此外,美国各州也会依据自身优势行业制定服务贸易支持政策,如针对证券交易、企业产权等方面分别制定了《证券交易法》、《商标法》等。

(2)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中国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究其原因是中国经济结构存在失衡,配套的立法工作没有快速、全面展开,导致中国还未形成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所以,改革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健全服务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对中国服务贸易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服务贸易管理制度方面,中国服务贸易相关战略和政策主要由商务部通过服务贸易司具体制定和协调,隶属于商务部的服务贸易司还承担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双边及多边国际谈判等事务。但在实际中,以上大部分工作是由中央其它部委及地方政府执行。这种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服务贸易整体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各有关职能部门相互之间衔接不到位,降低了服务贸易管理效率,不利于中国服务贸易与国际市场接轨。第二,多头管理现象导致中国对服务业的划分标准、统计口径等缺乏统一性,这与世界发达经济体间缺乏一致性,在贸易往来中易引发摩擦[5]。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第6篇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中国第三产业规模和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部门、种类和设施尚不健全。为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稳步推进消费需求结构升级,提高服务消费比重。培育生产者服务 市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强产业链的连锁作用,加大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力度,完善 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 保险、国际运输、教育 培训、信息技术、民族 文化 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 管理 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一是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市场,放宽对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的限制,为跨国企业来我国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条件。二是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专门政策措施,进行外包企业认定,仿照给予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政策,为外包企业提供低息信贷,减免企业开展离岸外包的所得税和营业税,对用于提供外包所需的进口设备可以免征关税及进口环节增值税。三是积极推进服务外包商务 环境 建设。

1、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重点发展:(1)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和文化卫生事业等;(3)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以及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服务行业;(4)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

2、分层次逐步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正像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 图所表示的,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步伐加快的今天,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与 APEDC其他一些成员经济体相比,在国民待遇、市场准入、透明度以及统计数据和信息收集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仍有不少制约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因素,故而决定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家应有目的地区分禁止开放、限制开放和鼓励开放三种类型,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对沿海地区具备条件的优先发展,特别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银行、保险、咨询、邮电、通讯等。而中西部等地区则可待成熟了再推广。

3、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一步开放服务业的,也没有一个国是毫无保留地开放所有服务部门的。因此,面对国际高水平服务业的冲击,中国必须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凡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安

全和国家机密的极少数部门或项目,应采取明令禁止的政策,不开放,不允许外资进入;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部门或项目,允许开放,允许外资进入,但不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要规定其股份的最高界限;除以上两者外的绝大多数一般部门或项目,要安全开放,实行自由化的政策,但应在坚持国民待遇的原则下,采用严格规范的国内政策以限制和推迟外资进入。另外,《服务贸易总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若干特殊的优惠待遇、宽限期以及保护措施,中国应充分加以利用。保护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有选择地、适度地开放国内服务市场。这样对未开放的国内服务市场客观上形成了保护。第二,在对外开放的服务市场领域,实行一定的进入限制,如对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资格限制等。第三,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在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行业进行管理,如价格管理、垄断竞争行业管理等。第四,对国内部分服务行业和领域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在税收、财政、信贷、人员培训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加快服务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还很落后,服务业中许多部门都无专项法律法规。因此,为保证服务贸易健康发展,应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同时,依据GATS进行保护性立法,最大限度地缓和与减少外来的强大冲击波。

5、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关键是要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首先,要明确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其宏观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发展战略,制定或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其次,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服务贸易涉及诸多部门,有必要成立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建议中央、国务院建立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协调小组或委员会,负责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立法、对外谈判和政策协调等事宜。

6、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短期培训,让他们尽快了解和熟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及中国服务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提高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日益融入到全球一体化是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严峻挑战ˇ也是推动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机遇。

第一ˇ加强政府作用ˇ打破壁垒ˇ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壁垒林立ˇ据关贸总协定统计ˇ全球服务贸易的壁垒有2000多种。《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贸易规则也承认了这一领域管理贸易的合法性ˇ规定彼此感兴趣的国家进行双边谈判ˇ讨论服务业市场开放问

题。因此ˇ我国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应该重视利用政府谈判ˇ打破壁垒ˇ发展服务贸易ˇ我国政府对本国的服务贸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国经济贸易发展中生产力要素的组织协调者ˇ政府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ˇ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第二ˇ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ˇ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重点发展ˇˇ1ˇ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ˇ如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金融业、保ˇ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和文化卫生事业等ˇˇ2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ˇ主要是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ˇ以及为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服务行业ˇˇ3ˇ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ˇ的基础行业ˇ主要是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

第三ˇ分层次逐步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ˇ仍有不少制约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因素ˇ故而决定了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ˇ我们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ˇ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ˇ稳妥、慎重、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

第四ˇ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凡涉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极少数部门或ˇ目ˇ应采取明令禁止的政策ˇ不开放ˇ不允许外资进入ˇ凡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部门或ˇ目ˇ允许开放ˇ允许外资进入ˇ但不允许外商独资或控股ˇ要规定其股份的最高界ˇˇ除以上两者外的绝大多数一般部门或ˇ目ˇ要安全开放ˇ实行自由化的政策。

上一篇: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下一篇:运动员入场的广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