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防治康复

2024-08-13

精神病防治康复(精选10篇)

精神病防治康复 第1篇

柯克牙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一、背景

——我辖区精神病患者受经济水平、医疗条件以及陈旧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精神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由此造成的突发肇事肇祸事件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随着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儿童精神残疾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柯克牙社区排查精神病人等高危人员按照精神病健康状况进行分类管控,做到“一人一档”建立管理台账,逐人制订可行的管理措施,将每一个精神病患者和高危人员纳入管控视线,做到不漏户不漏人。

——“十二五”期间,为进一步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病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本方案。

二、任务目标

——在辖区内对重症精神病患者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康复工作,为贫困患者提供医疗救助。——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建立示范性康复设施,培训孤独症儿童筛查、诊断、康复训练专业技术人员。

三、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

1、组织管理

——组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指导实施、督导和评估验收工作。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卫生、民政、公安、残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精神病防治康复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社区制定本地精神病防治康复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技术指导

成立技术指导组,负责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技术指导,指导开展摸底调查,对患者进行诊断,制定治疗与康复方案,开展人员培训、检查评估等。

3、治疗康复

——以精神病卫生机构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发挥社区卫生室、单位医务室以及监护小组的作用,形成住院、门诊、家庭病床、家庭看护为主要形式的治疗系统。

——精神卫生机构承担重度急性期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对病情较重且不稳定、没有条件住院的病人设立家庭病床,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介经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出院的患者。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委会及监护小组的协助下,定期随访病人,开展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监护和社区康复,早期发现精神疾患,根据需要及时转诊。

——村卫生室、单位医务室以及监护小组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指导下,督促患者按时服药,进行康复训练,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向医务人员报告。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康复服务

——多方筹集资金,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统筹规划,为精神病患者康复及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利用社区康复站等社区服务设施开展精神病患者日间照料,开展心理疏导、生活自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家属培训等康复活动。

(三)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医疗救助

——将贫困精神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形成救助机制。

——通过实施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项目,重点解决 贫困患者急性发病期住院和稳定期免费服药的问题。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将参合人员患精神病住院医药及相关治疗费用纳入报销范围。

——贫困精神病患者属于惠民对象的按照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开展惠民医疗服务的指导意见》文件的规定给予减免。

(四)加强基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队伍建设

——制定培训计划,对从事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管理人员、社区医生、康复人员、志愿工作者及家属进行培训,提高基层精神病防治康复专业服务能力。

——对社区医生从事包括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在内的公共卫生工作按规定给予适当补助,稳定基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队伍。

(五)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

——发挥现有妇幼保健、特殊教育网络和有关社会力量的作用,探索建立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康复训练的干预体系。

——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及筛查、诊断专业人员培训。

(六)宣传普及知识

发放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和宣传画册,利用“助残日”、“精神卫生日”等多种活动,加强精神卫生宣传教育,反对歧视精神病患者,为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经费

(一)经费:用于人员培训、检查评估、调查摸底、建档立卡、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精神病患者康复训练等。

五、检查统计

(一)检查

——对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每季度进行督导、检查。

(二)统计

按照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报表的要求,上报统计报表。

精神病防治康复任务分配表

精神病防治康复 第2篇

按照中国残疾人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以及“遵义

市残联2008年工作安排意见”精神,结合我县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实际,特制定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一、任务目标

为使我县精神残疾人得到更好的康复服务,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使我县广大精神病患者有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通过“十一五”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开展,精神病人的监护率达到90%,显好率达到60%,社会参与率达50%,肇事率下降至0.3%,调查检出率达到6‰。

二、主要措施

1、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

2、组织管理

成立以县民政、卫生、残联和相关精防医生为成员的县精神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负责对全县精神残疾人康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1)民政部门及时收容和治疗社会上无法定抚养人和瞻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精神病患者,在医疗、康复、就业、扶贫救济、社会服务等方面对贫困精神病患者予以扶助。

(2)卫生部门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内容,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组织所属精神卫生机构及各级医务人员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指导康复训练。

(3)残联做好宣传、发动、组织、服务工作。组织精神病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训练,配合卫生、民政等部门,对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救助,维护

精神病患者的合法权益,组织乡镇(区)残联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统计。

三、提供精防康复服务

以精神卫生机构为依托,以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发挥村卫生室和精神病院的作用,从而形成住院、门诊、家庭病床、家庭看护相互配合的治疗系统。

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利用社区服务设施,对精神病人开展心理疏导、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康复活动。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

将贫困患者纳入定期免费服药范围,对特别贫困的急发性精神病住院患者实施救助,并填写《“十一五”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登记表》和《“十一五”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住院登记表》。

对从事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管理人员、社区医生、康复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能力。

利用“助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活动,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

传教育,反对歧视精神病患者,为患者回归社会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加强督查确保精防工作顺利实施

通过县精防机构和技术指导服务网络的建设,定期对全县精防工作进行督促检查、技术指导、考核评估,确保精防工作在我县顺利完成。

五、康复训练

1、社区康复

主要由监护人负责,社区(村)委会干部、社区精防医生和志愿者配合。根据被看护精神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精防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根据康复训练计划,对康复者进行有效的看护,在医生的指导下督促按时服药,并进行心理疏导以及体能训练、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定期随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密切注意病人病情,如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协助家属送病人入院接受治疗。

2、机构康复

⑴社区(村)

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安排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开展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和文体娱乐活动、精神卫生知识讲座,进行医疗看护和心理康复,为精神病人提供康复、管理、就业等服务。

⑵长期养护

对于家庭无看护能力且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对有需求的精神病患者实施养护为主,兼顾医疗、康复、职业培训等综合性的服务。

3、其他

针对康复后有能力参与社会正常生活的精神病患者,在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社区内精神病患者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融入社会生活,扶持病情稳定、恢复较好的患者就业。

六、工作流程

1、乡镇(区)残联和社区(村)干部要定期随访,向精防医生反馈病人情况。

2、精防医生根据反馈情况作相应处理。

3、精防医生对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和技术指导。

4、社区(村)根据医生的指导,及时调整康复内容。

精神病防治康复 第3篇

关键词: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生活质量,临床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精神生活以及质量有更高追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降低精神疾病发作和症状控制, 有效改善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 帮助其早日回归正常生活和融入社会[1]。本文研究精神病康复患者应用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临床意义, 抽取我院精神病康复患者89例进行研究总结,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抽取笔者所在医院精神病康复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精神病康复患者89例, 进行研究。包括:男性:45例, 女性44例, 年龄:18~70岁, 平均年龄 (39.7±3.4) 岁, 病程:2~10年, 平均病程 (5.2±2.1) 年。

1.2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来院后, 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临床精神科主任医师按照患者疾病特点、个人状况、家庭情况等, 设计针对性、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及康复计划, 使用全程、规范药物和生物疗法治疗, 康复训练是训练生活能力、社交能力等。治疗期间, 指导患者家属定期带患者来院复查、免费用药以及体检, 主治医师每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指导患者家属一旦患者疾病复发, 需立即入院治疗。

1.3 检测方法[2]:治疗后6个月进行一次生活质量评分, 内容包括:社交能力、生活能力、身体活动能力、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总分。生活质量总分和身体活动能力越高, 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越好。社交能力、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评分越高, 能力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所得的实验数据,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精神病患者使用康复防治网络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可见, 治疗后生活质量总评分为 (81.19±6.71) 分, 治疗前生活质量总评分为 (59.34±5.78) 分, 治疗后社交能力、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 治疗后身体活动能力显著高于治疗前,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常见、复发率高的一种。患者精神状态不受自己控制, 严重影响其社会、生活质量。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低于正常人。由于精神病患者治疗方式特殊, 院内住院床位有限, 患者治疗周期长、家庭经济负担重, 患者院外难以保持良好的治疗以及康复练习, 病情反复迁延或者加重。

康复期药物控制病情的应用效果与患者以及社会因素相关较大, 制定合理、规范的用药方案是精神病患者家庭康复的重要内容。医院通过制定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 规划患者免费用药、复查和体检, 有效控制其病情复发。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健康教育讲座以及家属相关知识培训, 能够提高家属对精神疾病的了解, 提高家庭成员对其关心和支持,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3]。

本文统计应用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前后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显示, 治疗后生活质量总评分显著提高 (P<0.05) 。治疗后社交能力、生活能力和心理状态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 治疗后身体活动能力显著高于治疗前 (P<0.05) 。精神疾病患者对自身疾病自卑感、行动不便、家庭经济负担加重、需家庭成员照顾等生活方式均会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 临床康复防治网络, 是按照患者病情、发作规律、家庭状况、患者个人行为习惯等, 进行综合考虑设计个性化治疗和康复计划, 通过指导家属定期来院复查、免费发放药物、进行体检以及健康教育等, 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精神疾病采用康复防治网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曲军民, 侯强, 刘凤翔.复退军人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开展前后对精神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17) :2123-2125.

[2]陈平, 赵虎, 刘凤翔.精神病康复防治网络对男性复员退伍军人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 2014, 27 (1) :68-69.

社区精神康复的体会 第4篇

精神病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内心不为人所知。人们认为他们的言行出人意表,对他们“敬而远之”,他们仿佛于世隔绝,很难进入公众视线,而当他们一旦与外界发生关系时,就会让世人强烈到他们的存在。

2010年精神病人频频制造的血案,已足以使人触目惊心,2010年3月15日江苏常州金坛市杨某,一家三口同住,患病时持榔头连砸数下,当场将奶奶活活砍死;

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某小学宋某患病时连砍数刀,当场死亡3,抢救无效死亡5人的惨;

2010年4月22日早晨7:00时左右甘肃呈现成县宋坪乡史家坪村,精神病人冯某持刀砍伤村民王刚的父亲、妻子及女儿后自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创新层出不穷,广大人民群众逐步适应着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的快速节奏和竞争,体验着由此带来的心里冲击和压力,各类精神疾病(包括轻性的心里障碍)的患病率明显增加,这已经是一个不增事实。据WHO统计,全球前10种致人残疾或使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主要疾病中,其中有5种是精神疾病,他们是严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酒精依赖和强迫症。在我国疾病社会总负担的排名中,精神疾病已跃居首位,超过心脑血管疾患和恶性肿瘤,使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最主要的一类疾患。正确治疗这些疾病已成为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不仅是要消除症状,还要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而且还要使其恢复原有的社会功能、重返社会。这即是我们通常所提出的治疗目标:治好疾病,巩固疗效,防止反复,恢复功能。为完成这一任务目标,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如2004年4月10日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其基本原则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全面推进新世纪精神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其目标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完善现有的精神卫生工作机构功能,提高精神卫生工作队伍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及2004年9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4】7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其目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

精神障碍的防治工作从单独依靠精神病院开始重视向社区发展,并在试点地区取得了成绩。特别是2005年起在全国30个省市60个城乡示范区开展的重性精神病社区监管治疗项目(686项目),在探索精神病院转变职能,扩大服务范围上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法学的创新,生物精神病学将有重大突破,精神疾病的遗传学研究将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从分子生物学探索精神疾病的病因将是我们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精神疾病的相关基因有望被陆续克隆,从而完成精神医学发展史上一个质的飞跃。

兰州安定医院作为兰州地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之一,1994年建院,床位编制117张,目前共收治各类精神障碍住院患者2300余名,已经成为该地区精神卫生服务领域的后备力量,我们的宗旨:立院为民,奉献社会;我们的目标:创品牌医院,让百姓安定;我们的精神:创新、超越、奉献、诚信;我们的服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出发,为患者着想,让患者满意,始终坚持以经营管理为牵引,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以生力资源为根本,以信息管理为手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方式,尊重病人人权,出台服务举措,为患者提供技术先进、服务周到、环境温馨、设备精良的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品牌,在技术上实行品牌战略,做到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人新我精,努力实行病人满意,政府满意和职工满意的管理目标!

2009年11月12日卫生部发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给我们临床工作提供可靠保障,为顺利完成各项治疗和康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当前,精神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使其难以回归社会,精神康复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指出,精神康复的目的是提高或恢复患者原有的社会功能,使其能较好的完成社会角色,精神残疾的康复可在院内和社区中进行。虽然中国的精神疾病管理困难重重,但我们只要转变观念,决定信念,脚踏实地,在人类精神疾病管理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现状:面临困境,精神卫生服务需转变观念

目前我国精神专科队伍严重不足,医院救治能力有限,因而无法为患者提供从防治到康复的全方位服务,长期住院的救治模式已经初露弊端,能力缩短医院时间,分享与普通医院患者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还需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及从简单的看管,恢复功能,让患者回归社会,逐步过度到提高整个人群的精神卫生状况。

挑战:精神残疾康复,重在回归社会

精神残疾常常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生活不能自理、缺乏社交技能和职业技能,难以回归社会。因此精神残疾成了医务工作者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精神康复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会员周东丰教授介绍,国外的精神病患者出院后会接受“中间站”服务,即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技能及职业培训,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负责为其介绍工作,通过这种方法使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虽然这一康复措施值得借鉴,但是我国社区医院的条件十分有限,因此差距可想而知。尽管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进行了社区康复试点工作,但我国的社区的相关设施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都十分缺乏。因此,社区康复还只是“理想的蓝图”。

探索精神康复新模式“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

“医院-社区一体化”模式,主要包括:

(1)“精防日”制度,为了保障患者能定期得到专科医生服务,接受用药指导和定期复查督促,精神科医生要定期到固定社区为患者服务;(2)“日间医院”,通常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虽然病情稳定但功能并未完全恢复,尚无法就业,因此患者白天可到医院接受技能模块的专门训练,晚上与家人团聚;(3)“中途宿舍”,社区的“中途宿舍”类似于“招待所”,患者居住的同时进行自我管理,但需对工作人员报告,增强患者的自主性,但“中途宿舍”不负责治疗,只是提供管理;(4)“庇护性工场”,类似于岗前培训,给患者提供诸如简单手工制作等基本工作,并付给一定报酬;(5)“家属资源中心”,专门为家属设立,形成俱乐部或联谊会,指导他们为患者服务和保证自身心理健康。主要目的是负责患者从出院到回归社会之间的“角色转变”工作,使得患者出院后能接受连续医疗服务,力求实现“无缝连接”。

展望:顺应社区管理大趋势

要实现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康复,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1)社区必须有卫生保健人员与精神疾病患者保持联络;(2)社区的全科医生必须接受精神病方面的专业培训,提供相关康复训练;(3)社区医生要具备开据抗精神药物处方的能力,会使用精神科的基本用药;(4)社区必须具有基本药品目录里的抗精神病药。而目前,我国的社区医院尚不具备上述条件,因此实现社区康复还有困难,但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我国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数量有限,专业医生无法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因此精神康复要回归社区,让患者在社区接受综合干预是趋势使然。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目前以专科医院为主的服务模式,逐渐实现精神疾病的社区管理。虽然目前差距很大,但是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姚教授还介绍,卫生部大力推广的“686”项目就是一个开放性社区服务项目,即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社区对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充分发挥社区医疗机构、家属和社会力量,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如何做到最经济合理又优质的服务,还需要不断摸索。

精神病防治康复知识文本材料 第5篇

精神病防治康复知识

心理危机干预热线:075525629459

五、家属怎样照顾精神病人?

1、坚持系统的药物治疗。

一方面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掌握其发病的特点,复发的苗头,药物副反应; 其次督促病人遵照医嘱按时按量坚持服药,切忌随意减药停药,药物由家属妥善保管。同时,定期陪同病人到专科门诊复查,并作有关辅助检查。

2、合理安排好日常生活。

督促病人按时起床、刷牙、洗脸、更衣、整理房间、购物、听音乐、做户外活动等,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安排病人的衣、食、住、行,饮食应当易于消化、营养合理,忌酒、咖啡、浓茶和盲目吃补品。

3、营造适合康复的家庭环境。

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是慢性精神病人康复的重要外部条件,家属应以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尊重病人人格,生活上关心、体帖他,同时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对待疾病,消除悲观情绪言,树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

4、督促病人参加适当的活动。

尽量安排病人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不仅让他们参与家庭事务,还要鼓励多与朋友交往,督促他们参 加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结合病人身体状况、病情许可和兴 趣爱好,安排一些文体活动,愉悦身心。

六、如何防止病情复发?精神病的复发预兆有哪些?

精神病的复发率高,病情复发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为了防止复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家属要定期带患者来专科医院门诊复查。一般情况下,应一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就诊。

2、坚持药物维持治疗。

3、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症状表现,理解预防复发的重要意义。

4、注意发现复发的先兆,及时处理。

患者家属如能在早期识别精神病复发的迹象,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常能显著改善疾病的预后。常见的复发预兆有:

1、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等。

2、情绪变化,如病人情绪不稳定,烦燥不安、易发脾气、无故担心等。

3、发呆,语言增多或减少、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不爱理事、生活懒散。

4、头痛、头昏、疲乏无力、食欲减退、消瘦等。

5、原有的精神症状重新出现。

精神病防治康复 第6篇

被督导单位名称:爱联社康

督导日期:2002年12月31日

督导内容:对各社区精防工作进行督导,为一月上旬市对区精防工作

检查做准备。

督导情况:

(1)、有成立领导小组名单和活动记录,并有兼职专科医生。有年初

精防工作制度和计划措施。

(2)、建档基本完善,资料完整。

(3)、无关锁精神病人,对贫困精神病人免费用药情况记录详细。

(5)、报表填写基本规范、及时,能定期随访并记录。

(6)、监护小组成员能督促病人按时服药。

(7)、对辖区内精神病人实行分级管治,一级管治1人,三级管治

27人,四级管治5人。

(8)、家庭病床记录书写不具体,缸医嘱和检验单。

(9)、精神病人检出率为9.351%,监护率达90.9%,显好率达80%,社会参与率达66.7%,肇事率为0。

建议:

1、继续做好病人随访工作,积极提高精神病人参与社会劳动的能力。

精神病防治康复 第7篇

一、目标与任务

(一)在**街道的精防普查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全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具体目标任务是:精神病患者检出率5‰左右,监护率达到90%,显好率达到65%,社会参与率达到55%,肇事率下降到3‰以下。

(二)建立政府牵头,残联协调,卫生唱戏,各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全社会参与的精防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初步建立精神病人监护、家访、家庭病床和工(农)疗站、康疗站,***福利院等康复系统。

(三)完善以医疗卫生机构为骨干,社区、村居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体系。防治机构,区级医院务必要设立精神病防治门诊部,力求我区接受精神卫生服务的人群覆盖面达95%以上。

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6月20日—7月31日)

主要任务是:

1、建立组织。各镇(街道)建立精神病防治康复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设立精防办;确定专(兼)职精防医生,村、居成立一级精防组织。

2、动员大会:7月20日在**街道召开精防工作动员大会及现场会。

3、宣传发动。印发宣传资料,通过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开展精防工作宣传,确保精防工作的顺利开展。

4、骨干培训。7月9日—7月31日由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技术指导小组对镇(街道)及村精防人员进行精防知识与技术培训。

(二)实施阶段(8月1日—11月30日)

1、线索调查。由村干部、村级残疾人联络小组根据线索调查问卷认真负责地进行筛选,对可疑人员名单逐一填写线索调查登记表,检出可疑人数应在本村总人数的10‰以上。

2、入户调查。区精防技术指导组对登记的可疑患者逐一进行入户调查,作出诊断。

3、建立档案。对确诊的精神病人逐一建立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

4、分级管治。对确诊的精神病患者由监护小组(由家属、村干部或邻居、村委等组成)按《**省社区精神病人管治标准与要求》分别实施一级管治、二级管治、三级管治和追踪管治等治疗康复措施。

(三)检查考核阶段(12月1日—12月15日)对照目标,自查自纠,重点抽查、互查,区精防领导小组进行检查、考核验收。

(四)总结表彰阶段(12月16日—12月31日)

对前三个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写出工作总结,召开表彰会。

(五)巩固提高阶段(2007年1月1日—2007年10月31日)

镇(街道),村(居)及千人以上企事业单位达到国家标准,迎接国家及省精防达标评估考核。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压力增加和社会大的变革,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镇(街道)要把精防工作作为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之一,要建立和完善精防康复工作网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落实,积极配合,形成政府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精神病综合防治工作新局面。

(二)多方筹措,落实经费。根据工作需要,区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各有关部门也要大力支持精防工作,多方筹措资金,各镇(街道)要根据〔2004〕52号《区长办公会议纪要》精神,制订好分级负担的政策,特别是对“四无”对象和低保户,落实和筹措好经费,同时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资助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广泛宣传,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宣传媒体作用,加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知识宣传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群众性精神病防治康复知识宣传,让群众认识精神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掌握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措施,消除公众的歧视与偏见,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和帮助精神疾病患者,为精神病人融入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突出重点,确保质量。精防普查与社区康复工作是精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帮助患者及其家庭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社会效益的关键工作,要紧紧依靠各级精防组织,充分发动基层干部、患者家庭及所在单位和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精神病患者的普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与监护工作,建立好看护网,挑选好社区、村(居)家访医生,把精神病防治工作作为残疾人康复和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对发现的关锁病人,逐个制定解锁方案。对一级管治范围的病人要积极动员住院治疗。要按照全国、省精防康复工作要求和考核办法,把好质量关,做好迎接国家评审验收。

精神病防治康复 第8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辖区范围内的所有户籍居民。

1.2 调查方法

1.2.1

采用现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我街道精神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2.2

对辖区范围内的所有居委按照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制定的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知识要点中的疑似患者线索调查表逐个摸底和排查。对于疑似患者建议专科医院明确诊断, 已经明确诊断者核实信息纳入在册管理。同时对原来已经在册患者信息核实。资料收集与填写按照上海市精神疾病防治与康复系统的要求, 并且电脑录入。

1.2.3 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CCMD-3。

2 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

天山街道方圆1.93平方公里, 下设18个居委会, 共有2.83万户居民, 共有常住人口106514人, 其中本市户籍86320人。

2.2 流行特点

截至2011年8月共检出精神病患者697例, 患病率为80.75/万, 重性精神病患者481例, 占精神病患者总数的69.01%, 重性精神病患者患病率为55.72/万。其中社会面高风险患者4例。纳入在册管理的697例精神病患者中, 男349例, 女348例, 男女之比为1∶1.003。年龄构成:最大年龄89岁, 最小年龄15岁。平均年龄 (51.09±12.84) 岁。

2.3 精神病例临床分型

697例精神病例中, 精神分裂症441例, 占63.27%, 患病率为51.09万;精神发育迟滞136例, 占19.51%, 患病率为15.76/万;心境障碍40例, 占5.73%, 患病率为4.63/万;器质性精神障碍34例, 占4.88%, 患病率为3.94/万;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7例, 占2.44%, 患病率为1.97/万;癔症 (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15例, 占2.15%, 患病率为1.74/万;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4例, 占0.57%, 患病率为0.46/万;其他精神障碍10例, 占1.43%, 患病率为1.16/万。

2.4 危险性分级

0级683例, 占97.99%;1级14例, 2.01%。

2.5 管理类别

Ⅰ类55例, 占7.89%;Ⅱ类131例, 占18.79%;Ⅲ类97例, 占13.92%;Ⅳ类414例, 占59.40%。

2.6 治疗情况

详见表1。

2.7 病情动态情况

详见表2。

2.8 参与社会情况

详见表3。

2.9 康复措施落实情况

详见表4。

3 讨论

3.1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竞争日益加剧, 导致人们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加快。

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社会普遍的心理紧张, 价值观念混乱甚至解体, 社会严重分化造成的心理失衡, 以及人的期望与实际的落差增加等种种因素的影响, 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精神卫生和行为问题, 造成当前我国精神障碍患者人数不断攀升。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 目前全球有精神病患者约4亿, 到2020年, 精神性疾病将成为导致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3月公布的数据, 我国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已由上世纪50年代的2.7‰, 上升到目前的13.47‰。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在1亿以上, 其中大约有1600万重症患者, 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指标评价各类疾病的总负担, 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 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 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 预计到2020年, 这一比率将升至1/4。精神疾患的代价令人吃惊, 美国每年因精神病的耗资大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 (1480亿美元) 。在英国, 精神病的总费用估计为320亿英镑。其中因工作能力降低和有关生产率损失, 大约占这些费用的45%。社区康复不仅能减轻或缓解精神症状, 防止功能衰退, 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环境, 使其心理和社会功能获得显著进步[1]。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防治工作, 可降低病患家庭医疗成本, 提高生活质量, 最终目标是为了消除患者的精神疾病症状, 修复或重建社会功能, 使其重返社会。

3.2 天山社区精神病流行特点与管理现状分析

本次摸底调查精神病患者697例, 患病率为80.75/万, 重性精神病患者481例, 比例较高, 占精神病患者总数的69.01%, 重性精神病患者患病率为55.72/万。其中社会面高风险患者4例。697例精神病患者中, 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年龄分布以30~60岁的中青年占的比例较大, 以精神分裂症所占比例最高, 其次为精神发育迟滞、心境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对于确诊的精神病患者根据危险性评估等级给予不同处理意见, 落实管理697例, 在社区监护586例、其中包括21例在日间康复机构、住院111例。根据评估结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精防专兼职医师, 主要负责对精神病患者的随访管理、患者及家属的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社区专职医师负责日间康复机构的指导。社区居委会精防干部协助社区医师开展相关工作。

3.3 我社区精神病患者管理存在的问题

精神病患者治疗周期长, 病情反复。在我国, 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偏见和歧视依然普遍存在, 精神病监护人监护不利或是监护人不作为, 甚至没有监护人, 导致患者反复发病直至根本无法治愈, 并且精神病患者极易因患病而陷入失学、失业的困境, 丧失经济来源, 逐渐被社会所孤立。另一方面, 疾病特点本身就决定了精神病患者管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精神卫生医疗服务资源又十分短缺, 服务体系不完善, 大量精神病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救治和有效管理。

3.4 建议

(1) 在精神病患者的管理中, 社区一环特重要。社区精神卫生防治人员定期对辖区精神病患者进行家庭随访, 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并调整诊疗方案,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危险征兆, 有利于患者保持病情稳定, 减少病情反复发作, 提高生活质量。可见,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在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管理中起重要作用。我们目前的服务模式是以团队医师的访视为主, 团队医师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顺应上海新医改的要求, 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将纳入家庭医师制工作中, 因此, 建议加强对社区随访医务人员的精神卫生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2) 加强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机构的建设, 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全面康复和回归社会, 至关重要[2]。在法国, 每7万人就拥有一个精神病患者康复社区, 患者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专业医务人员、康复师的指导服务, 也可以获得免费的各种技能培训。我们现在社区中也有日间康复照料机构——阳光心园, 为精神病患者重返社会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面积150平方米, 登记在册人员21例, 能经常参加康复活动的人员15例, 可见, 稳定患者入阳光心园参与康复的比例很低, 目前的康复活动内容很丰富, 包括技能训练等, 但是参与率不是很高, 涉及到回归社会的实战演练机会很少, 建议适当提升阳光心园的功能, 能够为康复员创造一些就业机会。 (3) 社区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协助, 如街道、民政、公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等。精神病防治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 在更大程度上更是社会问题, 其“发现-治疗-康复-回归社会”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进一步加强精神病防治康复的宣传工作, 要让全社会知道精神病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 也是正常疾病, 是可治能治的, 营造一种重视精神卫生、崇尚精神健康的社会氛围。各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关心精神病患者, 不断满足精神病患者的康复需求, 保障精神病患者医疗、康复、就业的权利, 为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摘要:目的 了解我街道精神疾病检出现状, 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我街道精神病流行情况进行调查, 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确诊的697例精神病例中, 精神分裂症441例, 占63.27%, 患病率为51.09/万;精神发育迟滞136例, 占19.51%, 患病率为15.76/万;心境障碍40例, 占5.73%, 患病率为4.63/万;器质性精神障碍34例, 占4.88%, 患病率为3.94/万;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17例, 占2.44%, 患病率为1.97/万;癔症 (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15例, 占2.15%, 患病率为1.74/万;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4例, 占0.57%, 患病率为0.46/万;其他精神障碍10例, 占1.43%, 患病率为1.16/万。结论 我街道精神疾病构成以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心境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占主要位置, 应列为重点防治对象, 同时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综合预防及治疗措施, 促进患者康复, 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精神疾病,流行现状,康复,管理分析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3:29-34.

精神病防治康复 第9篇

【关键词】精神病; 心理护理; 康复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50-02

心理护理主要是指护理人员充分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的目的,良好的心理护理往往需要护士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同时还能够及时准确的洞穿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1]。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的程中,单纯的药物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必须充分的结合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干预。本文以2010年10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均进行了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0年10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精神病患者全部为研究对象,该80例精神病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和心理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为20-63岁,平均年龄为(35.52±3.3)岁。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14例,中学20例,小学30例,文盲16例;婚姻:已婚58例,丧偶12例,离异10例;所有患者病程为2-36个月。经严格检查本组所有患者均不存在严重的其他躯体类疾病和智力障碍,均能够很好的理解调查问卷的相关内容。

1.2 问卷调查方法:采取本院精神病科自拟的心理状态评价问卷表,从着装、生活饮食、医院环境、医院住院生活、护理人员形象和态度、护患之间的沟通程度、治疗效果、娱乐活动等8个方面对所选8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每一项都分为十分满意、满意、一般化、不满意、十分不满意五个等级,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形象和态度评价、疗效满意度、患者基本需求满意度、护患沟通的程度、医院的环境等,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1.3 心理护理的方法

1.3.1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必须始终保持护士与患者之间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拥有融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才能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因此,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应该充分的运用沟通技巧,确保患者能够自愿的表达自身的需求和想法,同时应该重视专业知识与技术在日常生活和护理中的应用,促使患者病情的康复。

1.3.2 充分运用沟通技巧进行有效的交流:护理人员应该要善于倾听、善于支持和理解,耐心听取病人的陈诉,并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理解病人当前处境的困难性和挫败感,使得患者能够感觉到护理的真诚和热心。同时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思想,不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唐突和牵强。当涉及到患者的隐私时,应该尽量在没有其他人的场合下进行,尽量减少谈论患者缺陷、家事以及治疗的后果等,并注重谈话的保密性。对病人进行相应的护理和治疗时应该事先告知患者治疗和护理的必须性和注意事项,以获得患者和家属的支持和合作[2]。在谈话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保持恰当的目光接触和自然地姿势,用友好、平静的方式有序、清楚的与患者进行交谈,谈话的声音要富于感染力和温和力。

1.3.3 建立友好的社会支持体系: 精神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别人的排斥和歧视,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阴影和伤害。加之医院对精神病患者往往采取封闭式的治疗和管理模式,也很容易带给患者与世隔绝的悲观情绪,增重其的社会抛弃感。因此为了避免精神病患者心理创伤的严重化,应该不断的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并在患者病情稳定时定时进行探望,并告知家属患者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期待和愿望,给予其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坚定继续治疗的决心。

2调查结果分析

精神病防治康复 第10篇

我市作为“十一五”期间全省精神病防治康复新增的35个县(市、区)之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今天,市政府召开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暨精防业务知识培训动员大会,主要目的是贯彻国家、省和湛江市对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要求,进一步做好我市“十一五”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刚才,市残联理事长郑继章同志对如何做好我市“

十一五”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作了动员讲话;市卫生局局长胡锡富同志宣读了市政府的有关文件;会后还要举办精神病防治业务知识培训。希望到会的同志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回去以后尽快将会议精神向主要领导汇报,并按要求成立机构,着手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为了切实做好我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精神病发病特征显示,精神病的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正比,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口结构、就业问题、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改变和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使人群精神压力骤然增加,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同时,精神病给病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首先要加强领导。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网络。市已经成立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和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组,各镇(街)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防治小组要由镇长(街道办主任)亲自挂帅,技术指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抽调有关医生组成。村(居)委要成立监护小组,由村(居)委书记担任组长,并要将机构人员名单报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办公室,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个管理和服务的网络。

二、调查摸底,建档立卡

要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必须摸清全市精神病患者人数以及有关情况。这项工作的难度较大,因为精神病如果不发病,家庭往往不外传。因此,在调查时要讲究方法,要通过身边知情人了解作为线索登记,再通过专科医生确诊才能完成。会后,各镇(街)要立即召开动员会,进行调查人员培训,组织所有村(居)委干部、乡村医生进村入户开展线索调查,调查时一定要通过《精神疾病线索调查问卷》逐一询问、并做好记录,要做到全面、不遗漏,不能马虎应付,检出的精神病疑似患者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即达到当地人口6‰。对摸底调查发现的疑似精神病患者,市将组织精神病专科医生进村入户进行确诊,对确诊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建档立卡、登记造册,为下一步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制定政策措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精神病防治康复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的工作,单靠某个部门是不可能做好这项工作的。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要按照《**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开展工作。特别是财政部门,要想方设法落实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经费问题,保证工作可以正常开展,确保“十一五”期间完成这项民心工程。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协调运作,努力打开我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被动局面,真正做到“救治一人、解放一家、稳定一方”,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在政府关爱下、在社会帮助下得到康复,回归社会。

四、加强宣传,创造氛围

各级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知识,切实提高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通过宣传,动员全社会理解、关心、爱护和帮助精神病人,防止歧视、侮辱、虐待精神病人的不良行为,为精神病的防治康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让精神病人顺利康复,重新回归社会。

五、落实政策,筹集经费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各级政府要按当地人口每人0.5元的标准,把精神病防治康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我市今年在财政预算中,已经安排了精神病防治康复专项经费5万元。由于精神病防治康复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的工作,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我市制定的《**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中提出,由于精神病给其家庭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要对贫困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免费发药,住院的要补贴生活费,因此,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精防康复经费。按目前我市的实际,我们必须通过加大力度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加大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经费的投入。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市财政局要按文件规定,做好市直有关单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代扣、代征工作,并组织

好各镇财政所开展代扣代征工作。二是各镇要切实协调财政所,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代扣代征工作,各镇镇长要亲自抓这项工作,确保工作到位,使就业保障金按比例征收。三是地税、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纪委监察以及检察院、法院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代征代收工作。我相信,在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市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

金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新的突破,确保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经费的投入。

上一篇:旅游企业领导小组下一篇:南昌大学复试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