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尝试

2024-05-18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尝试(精选10篇)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尝试 第1篇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尝试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积累语文文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小学语文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的阶段。因此,作为小学三四年级的语文老师,更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授课。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法尝试

小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喜欢生动有趣的事情,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在母语基础上的一种学习,一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时候可能存在新鲜感,到了三四年级,新鲜感将会退却,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用学习兴趣来探索学习。语文老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具有情境性的教学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在情境教学中学习到知识。本文根据目前小学语文中段年级的教学现状,对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以下几点方法尝试和浅谈。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情境教学强调的是氛围和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课堂的情境创设很重要,课堂教学之外的环境创造也很重要。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在班级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推动学生的学习发展。比如说,老师可以在教室里面粘贴上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或者情节故事,让学生用手绘的形式画出来贴在墙上,或者是粘贴同学写得优秀的作文和作业,亦或者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老师都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粘贴在墙上。这样,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班级中都会充斥着良好的学习氛围。

老师还可以采取互帮互助式的教学方法。作为同学,比老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同学接触,老师可以让两两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遇到不会的题目或者是需要讨论解决的问题,可以在互帮互助的两个人之间进行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就算老师不在,也可以高效、生动、有趣地进行学习。对于互帮互助的两个人如果在测试或者是其他考核中都取得进步,老师要对互帮互助的两个人进行表扬和一定的鼓励,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离不开平时的师生教学,学生互助的点滴积累和情境共享,更需要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中去。多媒体的特点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将文字和语言转换成视觉、听觉信息,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更加形象生动地完成教学内容。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首先要学会灵活地使用多媒体,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去向学生展示课件以及其他教学内容。其次,老师要进行充分的备课以及其他课前准备,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节约课堂时间。比如说,在《盘古开天辟地》这篇文章的学习中,老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利用简短的视频来解释文章意思。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老师不要过于注重文字的堆砌,在文字中适当地掺杂一些相关的图片解释,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多媒体课堂的教学中,老师要适当地把多媒体的操作权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去参与操作和实践,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利用情境教学进行教学实践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告诉我们,情境教学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上的,还是言语、行动上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很强的表演欲望,喜欢去演绎事情的发展,喜欢集体合作。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喜好改善教学方法。比如说,上文提到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提前在课前找人合作进行练习,在课堂上几个人合作演绎。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出现上课走神的现象,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举两得。另外,作为老师,还可以利用学生之间喜欢集体合作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比如说,老师给学生设置某一情境,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举一反三的回答和思考,这时,小组合作就可以进行共同讨论。小学语文老师在对合作学习进行分组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情况,尽量让小组成员之间达成一种互补互助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是老师给学生设置情景,老师还可以让学生给老师,学生给学生,小组给小组之间设置情境,多对文章的一些问题提出假设,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不是局限于语文教学中固定的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教学思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学会情境假设,从而多角度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对教材课本的深入研究,并且将研究与学生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爱好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合理地创设情境,利用情境教学推动教学效率的提高与进步。老师还要努力把学生放到主体的教学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本领和习惯,老师还要善于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多方面利用情境法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巩庆民.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J].教师,2011(33).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尝试 第2篇

作文,学生仿佛都很怕。特别是农村学生,怕作文、恨作文、不爱写、不会写。提到作文,许多学生唉声叹气。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深有感触。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我一直探索的问题。因此,在近两年的教学当中,我尝试了以下方法。

一、注重积累,通过多种渠道丰富作文内容

(一)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我发现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日记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可让他们动手植树、养花、种菜,也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把栽种或饲养的过程以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又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写起作文来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会逐渐被激发起来,写作素材也会逐渐丰富起来。

(二)通过平时的课内外阅读来积累

我觉得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地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农村的小学生所处条件有限,脑海中的词汇单一,往往表达非所想。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的积累,我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以下的做法: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另外利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全班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为了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使课外阅读能真正落到实处,每次让学生阅读之前,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让学生选好书,然后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他们运用所学的读书方法进行有目的地广泛阅读。同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采蜜本”,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也可把对文中主人公的评价及自己读完后的感受写出来,随时翻阅欣赏、细细品味。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写起文章来,那些优美词句就如泉水般涌出,运

用自如,得心应手。

二、坚持以“说”促“写”,稳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为孩子创造演讲的机会。我利用每天10分钟的早自习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讲话”,内容不限,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但说话时间由短到长,说话要求也是由易到难,分时间段逐步深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直接挂钩,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读写结合、以说促写,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

三、重视作文的评改,让学生在自改、互改中交流提高

“写作文难,批改作文更难”。详细批改,工作量又太重;简单批改,又怕达不到效果。我认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把作文批改看作是一种阅读的交流、一种心灵的沟通。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批改中,让作文批改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场地。

在评改学生作文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自主评改、交互评改。学生自改,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人。当然老师在让学生自改作文前应进行指导,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照题目,看自己的内容是否切题;其次,让学生检查文章的条理、详略的处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实具体;再次,检查是否有病句或错别字;最后,看看采用修辞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学生自改后,小组同学参与互改,我发现小组同学在互改交流中,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中尝到了“自改成果”,我也能从精批细改的主体地位中脱离出来,成为作文批改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给批改的方法,给学生以指导。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尝试 第3篇

随着学校就业渠道的不断拓展,本校培养的烹饪专业学生正快步走向社会。在职场顺利地表达意愿, 与顾客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媒介就是口语交际。但目前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中最薄弱的就要数“说”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 交流情感。本校烹饪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将进入国内大型餐饮企业工作,口语交际能力的欠缺会对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已经迫在眉睫。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 通过口语交际情境的模拟练习,让学生切实掌握口语交际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切实有效地提高本校烹饪专业学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笔者首先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学生口语交际的现状和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薄弱的因素,了解学生对开展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意见和要求。

1口语交际能力较差的原因分析

1.1心理素质较差,畏惧回答问题

相当多的学生怕答错问题被其他学生嘲笑,情绪波动较大,讲话时经常出现呼吸短促、表情不自然等现象,从而影响语言的表达。他们在公共场合中说话或发表见解时眼睛不敢直视台下,表情僵硬,常常说了上句没了下句,有时听到台下人不友善的议论后甚至会怒不可遏地闭上嘴巴,拒绝再次发声。

1.2语言思维能力较弱,闲谈大于正话

口语表达与平时说话虽同属于表达,但思维表现有明显不同。有不少学生课外说话时滔滔不绝,课堂上常喜欢打岔插嘴,但真正让他回答问题时,却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其原因就在于平时大家聊天的内容比较“散”,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即使前言不搭后语也不影响彼此的交流;而口语表达要求目的性强,不允许“散”,更不允许跑题,必须话题明确,条理清楚,富有逻辑性。但学生很难做到这些,所以每年都有不少人栽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4项———命题说话上。

1.3课外阅读量太小,缺乏文学素养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家庭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长影响,不愿利用业余时间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及各类杂志,也没有兴趣关注社会及国际动态。手机成了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侣,平时交谈的内容也多半围绕着网游或追星,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展开专题讨论,他们往往无话可说,更不要说引经据典了。

2情境式教学的形式

了解了学生的口语交际现状及原因,就可对症下药,进行系统的练习。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如果缺少具体的交际情境,学生会很难接受口语交际任务,不能有效地完成训练。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话题的选择,努力创设能进行实质性交流的、能有效达成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 符合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发现以下几种形式的情境教学对学生较为有效。

2.1通过网络资源创设情境,投其所好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将搜集的文字、声音、图像等教学资料进行加工处理,系统形象地展示出来,努力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口语交际情境。在虚拟情境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口语交际兴趣,进而组织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例如,笔者设计了从课本衍生出并与专业充分结合的口语活动课《饮食·艺术·情调》,以大文豪苏轼不仅是文学家也是美食家为切入口,让学生深入挖掘与饮食有关的古诗词,然后利用当红影视剧《还珠格格》 中涉及菜名的片段视频营造情境,最后让学生给自己亲手制作的点心起一个雅致的名字。学生一看到紫薇、小燕子立马兴奋起来,很自觉地进行小组讨论,尝试从原料、颜色、形状等方面给点心取名,动手动脑又动了口。 这堂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了教学情境,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2通过音乐魅力创设情境,抛砖引玉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文学则是诉诸于人的视觉的艺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学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增强的作用。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写作课为例,先进行一段口语练习, 让学生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笔者选取了多种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最后播放了传统民乐中的“百鸟朝凤”,让学生闭上眼睛去想象、 领悟。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学生仿佛进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有的学生寂然遐思,有的学生神采飞扬……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学生们纷纷描述自己的感受,甚至有学生要求再播放一遍乐曲,来激发其创作灵感。

2.3通过课本剧表演创设情境,群策群力

课本剧表演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越有助于理解感悟。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表演的材料。学生们争相扮演那些富有个性的角色,沉浸在文字描写的情境中,大大增强了学习兴趣。 在《鸿门宴》课本剧表演准备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在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合适的片段,或续写,或删减,或改编,总之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小组为单位比赛, 每个组的学生都进行了积极准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除了场地的布置,各小组还自备了简陋的小道具, 剧中的“刘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学生自己的表演,既对课本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理解,又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2.4通过游戏模式创设情境,妙趣横生

“有趣”是学生对新颖、新异事物产生的直接兴趣,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利用游戏辅助教学,用游戏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并最大限度地保持这一兴趣。如《广告词的欣赏与写作》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保持欣赏广告词的兴趣,笔者采用了笑话接龙、大家来找碴等小游戏,在笑话中穿插不同的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找出广告词使用不妥的地方,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广告词的特点、写作要求及写作技巧。整堂课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表现超乎想象。

2.5通过实景再现设计情境,张弛有度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让他们在校期间就能体会真实的职业场景是很必要的,这可以使他们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外,还拥有一定的职业应用能力,真正达到毕业就可以上岗的工作需求。口语交际训练也可以通过虚拟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在笔者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我爱我的专业”中,学生穿着工作服,边做边讲,讲烹饪操作的具体过程,讲品尝自己制作菜肴的感受。这些理实一体的训练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的同时,渗透了职业道德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再如“面试求职”的口语练习中,可以邀请企业部门负责人,进行仿真面试等活动, 都能提高学生的表达及应变能力。

总之,如何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表达与交流,培养合作精神,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语文教师更为具体、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摘要:作为烹饪专业的学生,在职场顺利地表达意愿,与顾客进行有效沟通的媒介就是口语交际。文章在分析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弱原因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情境模拟练习,让学生切实掌握口语交际方面的知识与技巧。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尝试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景创设

只有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们放松心情,把注意力真正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所以教师们必须要根据学生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学习能力已经接受能力等方面合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用教学情境来与学生们产生感情共鸣,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从而形成和谐且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快乐的学习语文,不断提高学生们的语文学习能力,最终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课前情境创设

如果想提高一堂课的教学效率那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们在上课前的精神状态都是很散漫的,他们也许是刚从家里睡醒过来上课,也可能是课前休息的时候玩起劲了,所以教师必须要在上课之前把学生们的思绪拉回现实生活中才能更好对他们展开教学活动。这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情境,争取在正式上课之前就能激发起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相对于枯燥的文字小学生们更喜欢看动画片,教师便可以在正式讲解该课文之前给学生们观看这一动漫视频,让学生们通过视频对《小蝌蚪找妈妈》这一教学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但是教师不能让学生们都把这个视频看完,而是观看了一半之后及时的切掉,这样学生们便会带着深深的疑惑将思绪带到课文中,在课文中寻找“小蝌蚪”的结局,最后课文讲解结束之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们把后半段的视频看完,从而达到巩固该课文的效果。这样通过视频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更加轻松的掌握这一教学知识点,而且当教师把视频关掉的时候还给学生们留下了一定的悬念,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便不得不将心思放在课堂中以寻找答案,以此有效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当学生们的思绪被拉回课堂中之后,为了保持学生们持久的注意力教师必须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来稳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可能会在课文中看到之后的结局之后就失去了对这篇课文的好奇心,这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场景模拟”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再度提到高点。例如,教师可以扮演“小蝌蚪的妈妈”,然后找几个学生来扮演“小蝌蚪”及文章中出现的其它生物,这样学生们便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再次提起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以最好的状态参与到语文教学的活动中,进而有效的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发展。

三、课后情境创设

一堂课之后40分钟,若想在40分钟内增强学生们的语文成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教师们除了在课堂中积极的引导学生们学习之外还要为学生们创设一定的课后学习情境,让学生们能够在课后展开自主学习,让学生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掌握课内学习知识,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的拓展自身的课外知识范围。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去熟读这一篇课文,之后让学生们根据文章的内容自己体会一下“青蛙”是如何“观天”的,有的学生就会很机智的找出自己家中装大电器的箱子,把它放在院子里之后自己钻到里面去“观天”,这样学生们不难发现在箱子里的天空变得很小,但是当学生把头探出箱子之后便发现明明是同一片天空可是这次怎么也望不到边,这便是“青蛙”在井里最真实的体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对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自我的认识,而且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们在自觉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语文知识,从而为之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情境创设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作为主要的两个教学任务,把学生们真正的带到语文课堂中,使学社个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教学目标,积极的引导学生快乐的展开语文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收获乐趣和成功,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身心等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香国.探析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方法和途径【J】.中小学电教(下),2011(07) .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第5篇

众所周知,语言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新课标”的指导精神。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走走看看——观察生活”、“说说演演——再现生活”、“学学仿仿——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一.小学语文教学应回归现实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渗透语文知识,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走走看看——观察生活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课文中学到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相差很远,所以学习的时候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对此,我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到多媒体教室看相关视频;或是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这些体验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锯是怎样发明的》一课时,我先是带领学生粗读课文,再组织学生观察老师带来的几种锯和几棵草叶,联系课文分析两种物体,这样一来这节看似难懂的课文就轻而易举的学会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课文中提到的这些植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我就在课堂上给粗略的讲了一下课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问题,然后带领学生到学校后面的田间地头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果然,从实际观察得来的知识又直观又准确。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再如《火烧云》一课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傍晚的云和太阳,领略夕阳的美景;观察云和光的变化,了解云的千姿百态,变化无常。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说说演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学习《小马过河》时,我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对话、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发展。

又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让学生先看电影谈感受,第二节课再加上表情抑扬顿挫的朗读、分析课文。联系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学仿仿——体验生活。

《小马过河》一文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要想知道水的深浅应该去亲自试一试。”同理,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花边饺子》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温馨幸福的画面:作者小时候家境不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妈妈每次包饺子都是包两种馅,想方设法让我和弟弟吃肉馅的,后来被我们发现了,我们就故意把饺子弄混,结果妈妈想出了更好的办法让我吃肉馅的——把肉馅的教我包成花边饺子,结果我和弟弟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吃了肉馅的。这份爱让我难忘,等我家条件好了还用我小时候学会的花边饺子来孝敬母亲,哄她开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于是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带领全班学生去了学校的小食堂,亲自体验一下包饺子和母亲伟大的爱(好在我班学生不算多)。我将事先准备好和面和馅拿出来,一一给学生分配任务,我是书中的母亲,男同学当哥哥,女同学当弟弟,我们按照书中的描写体验起来,结果证明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效果特别好,学生的收获很大。临近下课时我让他们把今天的课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结果第二天学生们作文格外的好。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从生活当中学来的语文知识印象相当深,有些也许一生都忘不了。

小学语文体验性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第6篇

摘要:基于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以及儿童阶段心理发育特点,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体验性教学十分重要。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淡化外部的、可测量的、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技巧训练,转向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复杂的品格提升与生命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推进体验式阅读教学,从偏重语文文本的概念化分析,转变到引领学生自主性体验和个性化、创造性理解上来,能够促使学生以自身的体验自主建构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性;体验性;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0B-0055-03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偏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一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最近,国家关于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的提出,使这个争议画上了句号:人文性先于工具性,因为教育的原点是“人”。教育的任务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健康的人格,然后才是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淡化外部的、可测量的、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技巧训练,转向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复杂的品格提升与生命体验。语文教学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启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感、提升学生品格,丰盈学生的内心体验。可见,生命体验是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教育,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的基本路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着力推进体验式阅读教学。从偏重语文文本的概念化分析,转变到引领学生自主性体验和个性化、创造性理解上来,促使学生以自身的体验自主建构知识。经过三年多的探索,逐渐形成“积极引领生成与丰富体验――总结概括升华体验――文创实践迁移体验”的课堂范式。本文以两位教师(李老师和夏老师)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水》的教学为例,阐述笔者对体验式语文教学的理解。

一、积极引领,丰富体验

阅读教学的“体验”,是指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阅读文本过程中,将课文语言所表达的知识和经验,与自己已经拥有的感觉、经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形象、感受和领悟,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文本阅读过程中。让学生与自己的已有生活体验与课文比对、体悟,与作者感同身受,生成与丰富人生体验。

李老师课堂情景:缺水之苦。

师:缺水的生活舒服吗?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吗?

生:不舒服,可以用“苦”字概括。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3-4小节,看看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了村民们缺水之苦?

生1: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整天的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了的感觉。

生2: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挂到了母亲的眼前。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读了这两句话,普通话发音很准确,很好。对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一点点理解,比如,他们对“风干”和“晒干”这两个词都加重了语气。但是,老师感觉,他们对于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还没有真正体味出来。只有真正体悟到作者的感情后,才能在朗读的过程中,用适当的音调较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至于什么样的音调是准确的,没有一定的标准,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那么,我们首先看看这两位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强调的“风干”和“晒干”这两个词。什么是风干?

生1:风干就是利用风的力量将里面的水分沥干。

师:刚才这位同学表达得很准确。那么,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东西被风干?

生2:葡萄干、牛肉干、咸鱼、香肠、风干鸡等。

师:很好。那么,被风干的东西有什么特点呢?

生3:摸上去很硬,吃起来没有水分,嚼起来费劲。

生4:看上去皱巴巴的。

师:如果人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身体有哪些表现?

生1:嗓子说话沙哑,嘴唇干裂。

生2:皮?w粗糙,紧巴巴的。

师:大家说的都很形象贴切,说明同学们观察生活很细致。请刚才那两位同学根据你的理解,带着感情再把那两句话读一遍,好吗?

(两位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师:大家说,他们比原来的朗读是否更具感染力了?

生:好多了!

师:通过朗读,你现在对作者的生存环境有何感受?

生1:缺水的日子是很痛苦的。

生2:水是这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3:我们这里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用水。

语文体验性阅读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采取了三个步骤:初读―品读―诵读。初读: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初读时只是觉得“好”,但说不出“好”在哪里。即学生在初读时,最多只能把握其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不能全面细致地领会文本内涵。要想让学生深度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引导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从情感体验出发,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与创造性诠释。比如,为了让学生深刻体悟“风干”的感觉,引导学生描述 “风干”: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你的嘴巴尝出了什么?你的喉咙与手感觉到了什么?为了引导学生体味“痛快”的感觉,让学生到前面表演“脱得光溜溜的、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享受、张大嘴巴”,进行角色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诵读。所谓诵读,是指将文字符号变为可感的视觉与听觉符号。诵读要求学生调动起眼、耳、口、心、脑等器官,揣摩词语的内涵,体味文字的内在意蕴,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该激昂处激昂,该委婉处委婉,所谓“因声求气”,实现与学生、作者心灵感通的教学愿景。

二、总结概括,升华体验

体验性阅读学习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模糊体验,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整体感知;第二层,具体体验,要求学生对课文结构,文学特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第三层,升华体验,要求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文章融合一体;第四层,体验运用,就是把所学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并能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往往是浅层的、零碎的。课文作者则对生活进行了提炼,对生活经验的传达,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他们对体验的描述往往是系统的、深层的。比如,在上述课堂情境中,师生关于“风干”一词的问答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风干的理解,每位学生只能答一两个词或句子。一位学生只能够答出看到的,另一位同学只能够答出吃到嘴里的感觉,他们对“风干”的体验是零碎的。在老师启发前,没有一位同学回答“人有被风干的感觉”是怎样的,即没用“心”系统体验。学生的答案,显现出其体验的表面性与片面性,而且缺乏想象,缺乏精神层面的思考。因此,老师要注意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的体验相比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表象下所蕴含的深刻,有效地将作者的语用经验转化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将知识概念化、系统化,实现体验的升华。另外一位夏老师在文本学习完之后,呈现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好吗?

生:不好。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描述了故乡关于“水”的苦和乐呢?

生1:水是很珍贵的,教育我们要节约用水。

生2:我们生活变好了,但是不能忘记过去。

生3:教育我们应该苦中作乐。

生4:故乡虽然很苦,但那里留给了作者深刻的童年记忆。

师:大家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认为,哪一个说法更符合作者的写作初衷?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老师个人认为,这篇文学作品最主要的不是教育大家节约用水,要有爱心。作者最想表达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因为,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他一生最深刻的记忆,童年的生活体验是他珍贵的精神财富。

这样,教师引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觉、情感、灵性,体味、感受、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再认识、再发现。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作者的写作技巧,引领学生的感受与体悟作者的生活体验的表达方式,由体验升华出语用能力。

三、文创实践,迁移体验

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阅读学习,能够比较深刻地把握课文内在意蕴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夏老师考虑到城市长大的孩子没有农村生活体验,设计了另外一个话题:你有特别饥饿的经历吗?你有特别困倦的经历吗?请描述这种体验。下面为学生的习作:特别饥饿的经历。

放学回家后,我像根木头般呆呆地站在门前。不好,忘带钥匙了!家里有人吗?伸手按了门铃,没人来开门。我不甘心,又按了?状危?结果还是没人来帮我开门。怎么办?爸爸还没回来,去幼儿园接弟弟的爷爷奶奶肯定又在外面玩,可是我好饿啊!我们家吃饭晚,所以我现在很饿,很想回家吃点东西。左看右看,没有办法,只好在家门口坐下来,摸着瘪下去的肚子,感到有些郁闷。“咕噜噜――”肚子的抗议不断传来,我感觉眼前已有金星冒出,它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绕着我打转。我本来就容易饿,出现这种情况不奇怪。此时的我,看见那一层一层的楼梯,都恨不得它们能变成香喷喷的巨型“黄金砖”面包吞下去。背着书包的我似乎连再次站起来都困难,干脆就贴着门,闭上眼睛,脑袋里想象食物的样子,以此来“画饼充饥”。就这样,我坐了近半小时,忍受了半小时的煎熬,爷爷奶奶带着弟弟才回来。我迅速冲进家里,连书包都来不及放下,就打开冰箱,拿了一个面包往嘴里塞。奶奶不住地嘟囔,等我给你热热再吃,别拉肚子喽!我根本来不及应答,三下五除二,几口就把一大块面包吞进肚子里,好好吃哟!

在习作中,学生展开想象,在内化课文体验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所学的经验成果延伸到生活中,通过语用经验的延伸,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这是技能内化的桥梁。教师依照技能形成的规律,设计一些形式新颖、操作简便的语用练习,供学生在生活中操练,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另外,每个学生对作品都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们个性化的体验,引导他们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尝试 第7篇

增城市正果中学胡柳春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

接张娅老师的任务,就我们这次的教研活动,安排我今天在这里作一个发言,那么,我就作一个十分钟左右的发言吧。发言的内容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尝试。围绕着如何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顺利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平稳过渡,就这方面谈一谈。下面就这一工作浅谈一下我的思考和尝试,但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先谈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涉及到关键的两种人:一是教师,二是学生。

1、教师

中小学衔接关键之一在于教师。小学语文教师与中学语文教师虽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异多同少。

首先是所受的教育不同。小学教师接受的是中等师范教育(大学扩招后,升格为大学专科),原则上是不分专业的,接受的是面向小学生的教育,一般来说接受的文化知识较浅显。中学教师接受的是高等师范教育,分专业接受专业教育,接受的是面向中学生的教育,接受的文化知识较深、较专业、较系统。

其次是教学的风格不同。小学的教学风格是细、慢,精耕细作,注重字词,注重识记、朗读。中学的教学风格是粗线条的、快节奏的,注重整体把握,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注重自主理解分析、灵活运用。

再次是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小学生与初中生单从年龄上来说,相差一年或半年。根据心理学专家研究,13岁是一个人一生中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就那么一年或半年,学生的心理就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小学六年级都还是撒娇的儿童,初一一下子就是“小大人”了。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加上小学与初中的课程设臵不同,因此,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模式都将不同。这,无形中就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出现问题。

2、学生

小学生相对中学生来说,好新、好动、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比较听话,可塑性较强,对学习的兴趣有一个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逐渐转化的过程,但小学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的发展是有限的。而中学生随着他们认识能力的发展,对学习的目的性认识会有所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在逐步增强。根据心理学研究,初中生的叛逆性最强。小学生与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的教师把握不好,将导致教学上衔接不上。

二、再谈谈我们面对以上的情况而作出的几种变化。

1、管理模式的变化

小学阶段的管理基本上是班主任教师的全天跟班管理,语文、数学老师轮番轰炸,教学科目较少,教学时间充裕,搞的是人人过关,学生学习比较被动;

初中则不然, 开设科目多,班主任到班时间相对有限,语文教师同时教学两个班级,教学课时非常有限,不可能再在搞轮番轰炸,人人过关,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要求增高。

2、教学要求的变化

学生进入初中,文考科目由过去的两三科升为六七科,学习的科目多,且内容也比较深。加上小学时各方面准备不充分,顿时会感到手足无措。

我们中小学的教学,基本上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就是说:随着学历的升高,理性成分越来越多,感性成分越来越少。对学生自学能力要求也在增高。

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小学语文积累的成分较多,理解和应用的成分较少。中学语文,积累的成分在增加同时,理解和应用的成分也增加。

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细节性的东西,特别是纯记忆性的内容,只能一带而过,甚至于直接甩给。由于班额过大,老师不可能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

3、教学方法的变化

进入中学,新的语文教师,教学习惯、教学思路、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小学迥然不同,如果老师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学生会倍感茫然,无所适从。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学生自学为主,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上充满着激情充满着引导。所以,教学方法上一定有变化。

三、在弄清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一些变化后,可以作以下的一些尝试。

1、加强入学教育

七年级学生,只有十二三岁,有的背井离乡,来到一所陌生的学校,面对的是全新的环境,特别是我们增城地区,好多学校都是有住宿的,他们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对这个环境感到新奇,另一方面感到茫然。如果此时,我们的教师高估他们,不从内心关心他们,不讲究教法,按照我们的理解直奔

主题,直接进入我们教学,迅速让他们拉开差距,势必他们的茫然上升为害怕、甚至于恐惧,特别是一些从偏远村小来的胆小学生更是如此。

为此,我在教学起始年级时,前一个周都是入学教育。

首先,介绍的是我们的学校和任教本班的教师、以及本班学生状况。让他们对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大体认识,便于他们正确处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特别是引导住校学生,更应该引导他们学会如何独立生活,使他们首先从生活上适应中学教学。

然后,介绍中小学的差异,常见学习方法,比如如何上自习等等。

最后,简介语文学科。介绍有趣的语文故事,让学生明白,语文是有趣的、有用的、有法的。

以上做法,目的是让学生知彼知己,融洽师生关系,消除是师生间的陌生感和学习的恐惧感。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比如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背诵或是讲故事,说成语,练书法等等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学,又能联系我们的生活。树立信心方面,可以是先系统地介绍阅读一篇文章的完整步骤和基本方法,然后选取几篇与小学差不多的文章,师生双方共同实践,验证这些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有章可循的,是具体实在的,增强他们的信心。大家知道,七年级第二课,有篇课文叫做《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就是教育学生,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眼前的路,做好眼前的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贯彻这个思想。事实上,只要学生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做好眼前的事,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对学习语文应该是有兴趣和有信心的。

3、结合学生实际教学

第一学期,尤其是前半学期,师生双方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学生还要适应新的环境和其他学科。其压力是比较大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尽力降低教学起点,放缓教学梯度,放慢教学进度,使绝大多数学生跟上步伐,避免一开始就掉队的现象。像一些最简单的生字词注音啊,解释啊,古诗词的默写啊,要放慢点,反复来。半期过后,师生双方都适应了,再适当加快教学进度。

4、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强调预习、复习指导学习的方法。

我想,只要我们的老师明确意识,积极探讨和实践,我们的工作即使是千头万绪也是一样可以做好的。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尝试 第8篇

一、在课堂中创设情境

让学生进行演练如何在口语交际课中让学生学到更多交际的本领,这不仅要求教师要认真备好课,而且还要注重方法,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抓住学生心理,给学生创设互动交际的情境。

1.巧用课件图画。图画是展开想象的重要手段,是“兴奋剂”。教材中配有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实际是为了把课文内容形象化,使之易于儿童接受,唤起学生观察思考、说话的兴趣。如教一年级《春天在哪里》这课时,笔者用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的说:“春天,我们在公园里放风筝,在树林里捉迷藏”,有的说:“春天,我们在校园里放飞理想,农民伯伯在田野里播种希望”,有的说:“春天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春天的特点,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2.实物展现演示。通过实物展现,能很快吸引住学生的眼球,能让学生最快进入观察,最想急于表达。教学一年级《我们身边的垃圾》这课时,笔者将事先准备的垃圾和垃圾桶作为教具,当笔者拎着垃圾和垃圾桶走进教室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身边到底有些什么垃圾吗?”大家看着晃动的垃圾,有的说:“果皮纸屑、塑料袋”;有的说:“各种瓶子、吃剩的食物”有的说:“厨房垃圾、校园垃圾”。这不仅激起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3.师生角色扮演。针对有趣的情节,学生的兴趣会很浓,教师若参与,能给学生注入动力,进入情境,更能实现交际能力的训练。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续讲故事》这课时,笔者扮演小兔子,同学们扮演小松鼠,生动的表演演活了故事。再让同学们想象,小松鼠究竟遇到了什么事这么着急呢?小兔子家着火了。同学们踊跃交流,展开想象,把故事讲得很清楚、完整。

二、在训练中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交际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交流既然作为一种基本能力,学生就应初步掌握其基本方法。

1.学会观察。学会观察是学生顺利交际的一个最基本方法。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这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春天,在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插图,使之养成有序观察,按序交际的习惯。

2.懂得倾听。倾听是进行交际的一种良好习惯。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听别人说话时,眼神要看着对方,要听清楚别人表达的意思,以便对别人的话及时做出反应,适时进行交际。

3.表达清楚。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尽量让学生形成轻松、自由的交际心理,及时处理他们表达中存在的不足和错误,掌握清楚表达的技巧,从中获得成就感,使之敢于、乐于交际。

三、在生活中不断实践,让学生懂得交际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生活本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

1.在学校实践交际。小学生一天在校的时间至少有六个小时,学生之间会发生许多的事情,这些都是交际实践的契机。每周的班队会都会有一些话题,如:如何抓好清洁卫生?如何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好学生?等等。学生可以针对提出的话题,出谋划策进行交际。课间十分钟,学生对课上不明白的问题和老师进行交流;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找老师评理,通过一番自我辩解,最后通过调解握手言好。总之,口语交际存在于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师生都是交际中的倾听者、引导者、实践者,每一次交流都是实践交际能力的很好机会。

2.在家庭和社会中实践交际。学生生活的最多时间是在家庭和社会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口语交际作业,让学生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想讲给自己的亲人、邻居听,内容不限,可以是发生在班上的,也可以是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也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路上看到的、听到的。可以是趣事,也可以是争执和交流。在实践中,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这完全是一种有效交际途径。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尝试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现阶段,素质教育理念逐渐深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渠道,小学语文肩负着提高学生的文字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任。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展了学生的眼界,还有效提升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本文以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路径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创设情境教学法通过对真实环境的模拟,用音乐或者其它方式对现实生活进行再现,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鉴赏能力的有效培养夯实了牢固的基础。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情境教学法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增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绩也明显提升,学习的效率也大大增强。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这主要是由于在开展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学过程是以游戏为载体,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通过和其他同学的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二、情境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路径

(一)情境导入法,缩短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高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应给予课堂导入足够的重视。教师可以用情境语言来引导学生融入到文本中的世界,在作者和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情感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对文本的中心内容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对教材内容加大研究力度,结合教材内容来进行情境创设,以此来缩短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作为作者抒发自己情绪的载体,都深深打上了作者的情感烙印,可以说,正式这些丰富、细腻的情感为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础,也碰触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感人肺腑。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包含情感的文本加以充分利用,指引学生进入文本的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引领学生独立思考

可以说,创设情境教学法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真正融入到情境中去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实现课本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让他们对作品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理解。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对自己的意见可以大胆表达出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解读,促进他们健康全面的发展。

(四)延伸教学内容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不是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而结束的。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通过情境的再次创建,对上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将学生继续探究欲望成功激发出来,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紧密联系实际,促进语文和生活的有机融合,为小学语文课堂注入鲜活的血液。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

高效情境教学法的创建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主要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文本中的景象真实地再现了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审美习惯,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学生也乐于接受。多媒体技术为情境教学法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比如,在讲到《秋天的图画》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秋天美景的图片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景,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为情境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动力,更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来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虽然,现阶段在开展相关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只要教师革新工作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秉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素质教育理念真正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能将情境教学法的作用真正突显出来,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朝着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敏,姜领弟.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

[2]梁鐘钦.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1).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尝试 第10篇

内容提要: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态度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法能激发直接兴趣,减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其内在潜能。由此情境教学法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顺应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的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生活观察法;图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法;表演法;语言描述法。

一、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是通过角色的扮演来进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那些狼、小山羊、大公鸡、小马等等,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争相扮演。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

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的巩固阶段,由两名学生戴上头饰站在高低两处分别扮演乌鸦和狐狸,他们凭借自己对课文语言的记忆进行对白,同时按照自己的理解,配合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进行表演,整个身心沉浸在课文里,和人物思想感情完全融为一体了。再如教学《田忌赛马》时,让学生想像人物动作、表情、语气等进行朗读,学生对齐威王的“得意洋洋”、“目瞪口呆”和田忌的“垂头丧气”和“转败为胜”有了深刻的理解,而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和词语的理解更是水到渠成。

因此,通过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兴奋,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看到,且富有戏剧情味,学生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结果。同时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情境中相互切磋,学会互补,学会肯定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这种人际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而学生的合作,交往又丰富了人际情境。

二、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从而使课文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和教学幻灯片外,“剪贴画”和“简笔画”方便易行。如教《小蝌蚪找妈妈》可简单地画一张表池塘的草图,涂上一些淡绿色,画几根水草,讲到池塘有一群小蝌蚪,就贴上几张小蝌蚪的图片,好像小蝌蚪在游来游去;接着,再用粉笔在后面画一群小蝌蚪,表示“一群群”。讲到小蝌蚪慢慢长大了,就换上长着两

条腿的蝌蚪图片,然后再贴上鲤鱼妈妈、乌龟的图片。这些图画随课文内容而发生变化,使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感,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又如,《要下雨了》这一课的教学,运用剪贴画,创设了连续的一组情境。结合教为过程,创设了“小白兔”来到“草地上”、“池塘边”、“路边”,分别与小燕子、小鱼、小蚂蚁对话的情境。情境一个连着一个,角色随着情境一个接一个出现,从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下雨前的种种自然现象,可以说是简明、生动、有效。

总之,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不仅画面有“形”,还有“境”,配以教师讲述的“情”,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三、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展现情境,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境,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如教学有关“春天”的一组教材,就让学生到校园中、田野里、花丛间、树下水边去寻找春姑娘的踪迹;如教《雷雨》,就在夏天里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天气和四周景象的变化;秋天来了,结合教学《秋天的田野》,带学生去观察庄稼成熟的丰收景象;在冬天下雪时教《瑞雪》,带学生去外面看雪景„„可见,春花秋叶、日月星辰、校园景色、山河风光„„或是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或为他们学习课文提供真实情境。从教学实际来看,这种方式对学生写作的提高更是益处多多。

根据巴甫洛夫学说,词和符号需要从形象方面得到不断的强化,其途径就是与周围世界,与生活接触。人类从婴儿时期到学龄前期,从单词到短语,从多个词排列、组合成句,逐渐达到语言自动化的复杂过程,是在没有老师、没有教科书的情况下,独立克服了最初学习语言的种种困难完成的。是靠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吮吸丰富的营养,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迅速地发展了感知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学会语言,掌握符号,保持着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情境教育正是掌握了儿童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规律,十分注重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他们由近及远地、由表及里地渐次地认识周围世界。像观察说话、写话及野外活动,都在开设的课程类型上为儿童接触大自然,接触周围世界,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得到保证。

四、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与文学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运用音乐让学生置身特定的情境,感受文章的内涵,体会人物形象,是情境教学的又一方式。如教《桂林山水》,让学生轻轻哼唱他们熟悉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使学生仿佛愉快地泛舟在清澈的漓江上;教《月光曲》,让学生体会“盲姑娘从贝多芬的琴声中仿佛看到月亮从水天相接的海面上升起来”一段,配上一段钢琴曲来朗诵,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想像,更突破了对这个重点段的理解。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渲染了气氛,丰富了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实物演示情境

学生对一般知识性的课文中介绍的物体是非常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并熟悉某一事物,可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以实物来演示情境,让学生去感知事物。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像海参、珊瑚等可用实物或实物图片帮学生理解有关海参、珊瑚的描述及说明的词语。实物演示也包括模拟情境的演示,如《詹天佑》中“两头火车”在人字行铁路上行驶这一情境,可用一剪纸的两头火车替代。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六、语言描述情境

这是情境创设中最基本的途径。语言描述与以上几种直观的手段相结合,便于将学生带入情境。凭借语言本身的生动、优美、有趣、动情来描述形象和意境,使学生境中见形——形中悟美——美中激情——情动辞发。如教《荷花》,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画,一边听柔和的轻音乐进行想像,老师有感情地轻声描述:“瞧,荷花翩翩起舞了„„”(课文语段)音乐播放一分钟后,问学生:“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会有所感悟地告诉你:我仿佛觉得自己就站在满池荷花前;我仿佛闻到了荷花的清香;我仿佛听到了丁冬丁冬的河水声;我仿佛看到了荷花在舞蹈„„教师语言的描述,直观手段的运用,调动了学生视听感官的协调作用,把学生带入花香叶翠的有声有色的世界!

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它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文素养的积淀,为学生开拓了

更加广阔的想像空间。在任重而道远的语文教学路上,情境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清醇的源头活水,带来了有声有色的缤纷世界。它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教学变成了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上一篇:批改作业的心得下一篇:学习郭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