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2024-07-10

“传奇”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精选6篇)

“传奇”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第1篇

普林斯顿大学有着250多年的历史,但它至今没有开设社会上最热门的法学、商学和医学学科;它不求大求全,它求精求专,似乎传统保守,然而却兼容并包,广纳人才;它以本科教育为己任,并使本科生有机会接触其他大学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才能展开的研究。这样“矜持”而又开放的大学,这样脚踏实地而又志存高远的大学,不也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么?让我们的目光穿越太平洋,来关注这所充满了“谜”、充满了“传奇”的大学。

历史与现代交融——普林斯顿的“美丽容颜”

普林斯顿镇坐落在美国东部的素有“花园之州”之称的新泽西州中部的特拉华平原上,小镇面积不大,但幽静安谧,妩媚动人。东面卡内基湖光敛影,西面特拉华河水流潺潺。放眼望去,绿林成荫,芳草茵茵,在苍松翠柏掩映之间,普林斯顿大学已经历经了两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

普林斯顿大学始建于1746年,当时曙光长老会的几位牧师对哈佛和耶鲁在北美启蒙运动中所采取的立场严重不满,于是决定申请创办自己的学校。他们在新泽西的伊利莎白成立了“新泽西学院”,一年后迁往纽瓦克。在1756年,又从纽瓦克迁到普林斯顿小镇,此时的学校规模很小,只有一幢大楼。1896年,学校为表示对所在地的尊重,决定正式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本科生教育质量著称的普林斯顿大学发展迅猛,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她已跻身于美国最好的研究型大学之列。

研究设备及图书资料是普林斯顿大学另一值得称道之处。在总图书馆及其他13个专业性院系图书馆里收藏着数以百万计的书籍、微缩胶片、期刊以及珍贵手稿及文献资料等。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完整,各种资料的获取及处理简便而迅速。校园中还有历史博物馆以及美国唯一的研究核聚变的国家实验室。

保守与开放相伴——普林斯顿的“美丽心灵”

清华大学前校长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普林斯顿是如何广集大师的呢?其一,普林斯顿远离城市的喧嚣,拥有着迷人的田园风光;其二,它筹款有道,资金充裕;其三,教师聘任制度完善;更重要的是,这所大学的性格吸引了世界一流的科学大师和天才学生。

普林斯顿大学的性格是宽容大度的,它包容别人的个性甚至缺点。普林斯顿大学以人为本,处处洋溢着一种宽容的气氛。在这里,各种信仰的人和谐相处。这种不拘泥于意识形态与宗教信仰的广阔胸怀,使普林斯顿大学得以接纳各个领域的奇才怪客、科学狂人。

普林斯顿大学的宽容,除了体现在对意识形态的兼收并蓄上,而且还体现在对急功近利思想的摒弃和对人才的管理和应用上。对于精神失常的纳什,普林斯顿给予了他极大的宽容,“随他穿着不合身的衣服在图书馆看书或在校园里徘徊,还筹集资金为他治病,并提供了一个为期一年的研究数学兼讲师的职位”。这一切,都非常利于纳什恢复正常,并以“博弈论”获得诺贝尔奖。而1985年当上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艾尼洛·瓦尔,在此后的九年里没有一篇论文发表。在国内,这种事情简直不可想象。而普利斯顿大学却是那样宽容耐心地等待了九年。

是的,十年磨一剑,九年的普林斯顿大学是追求自由的,它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组织方式来确保学术自由、个性自由,并将这些制度付诸实施。在普林斯顿,没有人会感到自己的个性受到了压抑,自己的抱负难以实现,自己的学术操守遭到外界压力的挑战而不得不妥协。在这里,教师们静心地研究课题,悉心地教授学生,并热心地参与学校管理。而学校在有关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问题上,从来都是同教师们经过反复讨论协商后才作决策。全体教师,包括校长等各级管理人员在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均享有充分平等的权力。她们遵从大学是属于教师的,大学的一切事务应当由学校自己单独决定的原则,在这里,受到纳粹迫害的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快乐地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二十余年。他说:我舒服得像一头冬眠的熊!马可·吐温也说过:普林斯顿实际上比天堂更适合我。

以“小”为美,以“本”为念——普林斯顿成功的“秘诀”

普林斯顿大学现任校长、分子生物学家雪莉·蒂尔曼女士曾说过,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普林斯顿对本科生的教育质量最为关注。新闻办公室主任玛里琳·马科斯女士在接受采访时也曾总结说,普林斯顿大学成功的两条办学经验是重视本科生培养和坚持小而精的风格。

以“小”为美,不贪大求全。普林斯顿大学现有教师720多名(不包括非全日制教师和访问学者),其中95%以上有博士学位。在校生约7115名,其中本科生约4815名,研究生约2300名。学生分别来自全美五十个州及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外籍研究生约占研究生总人数的35%。与美国其他拥有上万名在校学生的名牌大学相比,普林斯顿真可以说是一所典型的“袖珍大学”。

其次,迄今为止,普林斯顿仍然没有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这在美国高等学府中简直是绝无仅有。因为商学、法学和医学作为社会上最热门的学科,能够给学校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

规模不大,学科不全,似乎是一个大学的不足之处,但却成了普林斯顿的优势所在。蒂尔曼女士说:“可以说,小就是美!正因为我们不需要什么都做,我们才能够集中精力和资源来干两件事情,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这两件事情做到了极致”。

以“本”为念,普林斯顿最引以自豪的莫过于她的本科生教育了。

客观上,普林斯顿大学没有医学院、商学院、或是法律学院这些耗资巨大的研究机构;另一方面,普林斯顿大学学校规模小,研究生比例较小,因而学校能够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倾注到本科生身上。

在制度上,普林斯顿大学明确规定,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例如,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就给大学一年级新生上课。此外,学生还有很多接受专业领域名人授课的机会,这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能使他们受益终身。并且,普林斯顿大学十分注重完善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它要求所有的文科类本科生必须兼修至少两门科学和工程类课程,而理工科学生也需要接受相应的文科教育。

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师也有意识地吸收本科生参与正式的科研计划,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其他高校通常仅限于研究生使提到普林斯顿的本科教育,就不能不提一下“导修制”。在普林斯顿大学,本科学生的大部分基础课程是100-150人一起在小礼堂内上课的。除了大课以外,学生们每个星期还要参加10-15人的小组辅导班——由教授或者助教带领,复习一个星期以来所学的课程。通过这种方式,师生自由讨论、相互沟通。这既可以使师生关系融洽密切,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该制度是由曾担任普大校长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制定的,颇受普林斯顿本科生的欢迎。

“传奇”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第2篇

一位草根大学生的创业传奇

熟悉刘统洲的人都说,他这半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原先身高约在1.7米左右的刘统洲,体态有些微胖,戴一副眼镜,且皮肤白皙,给人的感觉是少言寡语,并咋看咋像一位生活无忧的.富家儒雅的少年郎.

作 者:朱建华 王珊珊 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大学生就业英文刊名: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CAREER GUIDE年,卷(期):“”(21)分类号:关键词:

一位草根大学生的创业传奇 第3篇

而现在的刘统洲, 先前微胖的体形早已不复存在。相比之下, 却又显得有些瘦弱。尤其是他那裸露在体恤衫外红且有点黑的皮肤, 透露出他这半年经受了不少风吹日晒。一位今年不过22岁的青年, 初看起来年龄可能已经过了25岁。

这也难怪。与同龄人相比, 他较早地接触了社会、融入了社会。为了生存, 为了发展, 为了壮大, 他栉风沐雨, 他披星戴月, 你说他不变黑、不变瘦, 那才怪。

一名来自农村的孩子, 白手起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不管他已经走过的道路多么坎坷, 但作为一名草根大学生中的创业者, 刘统洲如今的一切才是正式的开始。

生财有道

刘统洲的商业天分, 还在他幼年的时候就已经表现了出来。

1986年6月, 刘统洲出生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杨庄乡一个普通的农家。尽管他的父母都是农民, 但都是村里的“双高”——双方都是高中毕业生。这在当地并不多。

每年的6月, 是麦收季节。也是农民最忙的季节。这个时候, 农村的学校通常会放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麦假”, 让学生回家给父母帮忙。另一方面, 也方便教师回家抢收麦子。麦收季节, 农村人基本上都是全家老少全部出动, 进行抢收抢种, 能搁置麦收而去卖冰棍的人本身并不多。还在读小学的刘统洲看到“商机”, 便开始筹划了人生中的第一笔“买卖”——卖冰棍。

那年, 他只有10岁, 站在中国老式永久自行车前, 身高甚至还过不了“车把”, 但他却用自行车拖着个大木箱子, 开始了在田间地头的叫卖——“冰棍, 清凉解渴的冰棍, 五分钱一个……”。

刘统洲充满童声的叫卖声, 为又热又累的耕作者带来了丝丝凉意。大半天的时间下来, 他赚了1块多钱。这也是他靠自己的劳动, 赚取的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其实, 刘统洲人生中的第一次“买卖”背后还蕴藏着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也许更能说明他所具有的某些天分。

当时, 冰棍市场售价是5分钱一个, 批发价是1毛钱三个。刘统洲要买冰棍时, 通常会再联合身边的其他一个同学, 让他也出5分钱, 这样凑够了1毛钱, 就可以以“批发价”的价格, 花1毛钱买到三个。

钱凑够了, 他不会自己跑腿, 而是再找一个同学, 让他跑腿出力去买, 然后多的那根冰棍就归跑腿者所有。

刘统洲后来向母亲要了1块钱去做冰棍生意, 也正是受此启发。

但这段经历, 对今天已身为“董事长”的刘统洲而言, 早已成为了一段尘封的往事, 并没有几个人知道。

在掘取了人生中“第一桶金”后, 刘统洲沉寂了起来, 直到进入大学后才又开始彰显。现在看来, 这种彰显, 一半是无奈, 一半是必然。

2004年秋, 经历了高考短暂的黯淡之后, 刘统洲走进了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开始了他人生中的一段新里程——在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专业。

家里每学年给刘统洲的费用总计为人民币两万元, 但他四年下来一直觉得不够花。

“父母每年已经给了我两万元, 家里又不富裕, 不可能再向家里要钱了。”认识到了这, 刘统洲一直再想法子给自己赚点外快、赚点生活费, 要不然“就混不下去了”。

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万名学生中, 刘统洲在大学里有着光辉灿烂的“赚外快”的记录。但对他本人而言, 具有标志意义的还莫过于靠网络一次轻松赚取的1200元钱。

2007年暑假, 对网络已经较为熟悉的刘统洲, 时常在网上教别人怎么做网站, 仅他加的这方面的QQ群就有近50个。

“做个电信局的网站, 要多少钱?”2007年7月份的一天, 一位在新疆某市电信局工作的网友问刘统洲。

“要做成什么样子呢?”

对方给了他一个某电信工作网站的网址, 让他参考。

刘统洲看了后, 告诉对方, “这个网站很好做, 但上面的收费系统做不了。”

“那些功能其实也不需要。”对方告诉他。

“我不是网络公司的, 也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 现在还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刘统洲不想隐瞒自己的身份, 而这也进一步得到了对方的信赖。

“学生也不要紧。看你经常在网上教别人怎么做网站, 有些见解很独到, 你的能力应该蛮强的。”对方的鼓舞也给刘统洲足够的信心。

“做这个网站需要2000元, 需要先付60%的费用。”刘统洲随口报了一个价格。

“费用没问题, 2000元一次付过去都可以。”对方很是爽快。

“那不用了, 等网站做好了, 你认为可以了, 再付剩下的800元就行了, 如果你觉得网站做的不好, 这1200元我如数退还给你。”看着对方爽快, 刘统洲也爽快了起来。

只用了两天的时间, 刘统洲就按照对方的要求做好了网站, 可至今对方一直因为忙还没来“验收”。

“我打了至少不下五次电话给他, 他每次都在出差, 说回去后再说, 到现在我还在等他来电话呢。”

刘统洲最后一次和对方联系是在2007年的10月份, 他告诉对方, “我的手机是不会换的, 要换的话也一定会告诉你。”

运筹网络

收了别人1200元, 做了一个“有始而无终”的网站, 是刘统洲靠在网站方面赚的“第一笔大钱”。

2008年4月, 已身为武汉完美网络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 把网站建设作为了公司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是否与他本人的这一经历有关, 不得而知。但此前, 他在网络方面的“能力”已经准备展现。

2007年的五一长假, 刘统洲没有休息。他花了7天时间做的网站, 一个致力于为中小站长提供建站动力、让世界完美互连的网站——完美站长站, 不到一年的时间已发展为业界内“一个很不错的网站”了。

2007年6月, 凭借“完美站长站”,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大三的学生, 刘统洲也被学院评为了“IT精英”。

同年7月, 由刘统洲在撰写的一篇题为《给新手谈谈如何做网站》的文章在业内产生较大反响。在这篇文章里, 他第一次以过来人的身份向他人传授网站建设经验。这篇文章, 也被他称为是对自己后来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件事。

“‘标志性’如何理解?”

事实上, 这是刘统洲对今后如何推销他所带来的网络域名以及服务器的另一种“战略思考”。

事后, 刘统洲这样解释, 他为何一开始先在网上教别人做网站, “要让别人买域名, 首先他要有网站, 有了网站、有了域名, 他当然还要有服务器存储。”

可以说, 刘统洲为兜售域名, 走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不寻常之路。

刘统洲第一次试水网站经营, 是在大三那年的暑假, 但这次经营并不成功。他计划建立一个名为“中南导航”的网站, 作为一个网上信息发布平台, 把学校周边的商家全部网络起来。2007年7月份一放暑假, 他就开始了这一计划, 光前期就整整策划了一个星期。

为了让前期策划尽量完备, 他还设计了一个“商家信息收集表”, 涉及商家名称、负责人、经验范围、和同行相比的优势、联系电话等信息。在接下来的一星期, 他挨家挨户上门推销“中南导航”网站, 但他却一次又一次遇冷。唯一感兴趣的两家, 一家表示, 每天愿意付给他1元钱, 作为在“中南导航”上的推广费, 另一家虽表示可以出资2000元, 但前期只准备支付500元。

这个事情最后不得不搁置下来。

时至今日, 回忆起这段往事, 刘统洲仍不气馁, “我总有一天要把这个网站给做起来, 而且还要做大、做强。”

融资创业

刘统洲创业的想法, 是被教师刘贤伟给“点燃”的。

刘统洲与刘贤伟, 这两个本属于刘氏家族之间的故事, 发生于公元2008年10月的某一天。

当时的刘统州在网上四处投简历找工作的同时, 也在勤勤恳恳的经营着网上域名注册、虚拟主机托管等方面的营生, 虽没赚到大钱, 但按他本人的说法, “赚点生活费还是绰绰有余的”。

域名注册方面的买卖, 刘统洲只是代理, 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二道贩子”, 彼时又恰逢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的高峰, 他代理的很多域名注册费用只不过区区1元人民币, 最高的也不过100元而已。

但正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样, 即使只是1元钱的交易, 他每天都还需要不厌其烦地查帐。幸亏刘统洲善于假借于物, 较早地以个人名义开通了“网银在线”, 既方便了自己, 也方便了他人, 查帐只需要网上进行即可。

去年10月某日的上午, 本应像往常一样早日到教室聆听刘贤伟先生讲授《商务谈判》的刘统洲, 却头一遭地迟到了大半堂课。“都是为了查那1元钱是否到帐惹的祸。”

一向作为师生心目中好学生的刘统洲, 经过思想斗争之后, 在“迟到总比不到强”的指引下, 还是到了教室。

尽管刘贤伟先生对刘统洲同学的迟到行为并没有说什么, 但进了教室的刘统洲内心深处却十分忐忑不安, 像是一个做了很大错事等待批评且又觉得自己是十分无辜的孩子一样。

“能你是因为什么而迟到的呢?”刘贤伟先生更关心他迟到背后的原因。刘统洲就一五一十地说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那不能赚到大钱?”为师者比学生看的要远, 想的要多。

“能!”只听刘统洲不假思索地说。

“既然能, 为什么不做大做强呢?”刘贤伟先生一下子点到了一个本质问题。

“没钱。”刘统洲答到。

“钱不是问题!是小事!没钱可以融资嘛, 可以找风险投资啊。”刘贤伟先生一下子消除了刘统洲所担心的问题。一个星期后, 刘统洲带着做好的“商业计划书”跟着刘贤伟先生一起到武汉大学的一个“老板班”上, 开始了他创业所需的百万资金的融资之路。

“第一年赚100万, 第二年赚500万, 第三年赚1000万……”刘统洲宏伟的商业计划一下子就调起了十余位老板级学员的兴趣。

是否能筹集到开公司所需要的100万的底限, 刘统洲一开始心里并没有底。“不管能不能, 一定也都要抓住这次机会。”他给自己鼓劲说。

昔日讲课的先生近日摇身变成了“老板级”的学员。经刘贤伟同学与任课教师商议, “老板班”的课上午十一点一过就结束了。下面的时间, 都留给了刘统洲。

刘统洲的演讲口才再次得到发挥, 从上午十一点开始到十二点半结束, 他甚至连气都没顾上喘, 一口气讲了一个半小时。面对身价百万以上的人, 能侃上一两个小时, 也需要有两板斧。

在场的这十多位老板学员, 来自多个行业, 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被刘统洲给打动了。但他们也有些怀疑, 刘统洲是不是有些异想天开, 赚钱哪有那么容易?想想自己到今天的地步, 到赚到第一个100万的时候, 花费了何等长的时间!

为了消除这些老板学员们的疑虑, 刘统洲事先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并通过现场播放自己制作的幻灯片一步步的消除他们的疑惑。终于靠着三寸不烂之舌, 他征服了在场的10余位老板级的学员。一个星期之后, 他从这些老板那里共计募集到了120余万元的“风险投资”, 也开始迈出了他创业最坚实的一步。

2007年12月21日, 武汉完美网络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还在读大四的刘统洲成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刘统洲同时以自己先前创办的网站以及自己的技术等入股, 成为公司内最大的股东, 并出任董事长。

“通过嫁接, 让上面长白菜, 下面长萝卜, 这就是我最初的梦想”。如今刘统洲并没有靠生物技术嫁接出这种既能长白菜又能长萝卜的物种, 但他却靠演说融资的手段, 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网络服务公司。

公司主营业务涉及域名注册、网站培训、网站建设、网站推广、企业邮局等。刘统洲介绍, 公司经过不到1年的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一家知名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公司现在不仅是支付宝的信任商家, 还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此外公司还是中国万网、中国新网、百度等知名网站的长期合作伙伴……。”

但“完美网络”一开始并不完美。

公司首批招聘的20多名员工, 都是今年毕业的大学生, 他们中有一半的人不懂网络、不懂计算机。

“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连网络的域名都搞不清楚。”这让刘统洲一开始不得不花大力气对他们培训。他结合自己的经验, 从“零”开始, 向这些新人详细讲解了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 如何利用网络有效开展工作。培训前前后后进行了一个多月。但半年后, 首批招聘的20多人中, 只剩下了7人, 其他的人都被“淘汰了”。

“公司准备再招聘20人, 其中有工作经验的15人, 应届毕业生5人。经过试用, 最终准备从这20人中留用12人。”在谈到下一步发展的时候刘统洲说。

尽管公司的业绩没有刘统洲最初成立公司时预想的好, 有波荡, 但总体上而言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今日的刘统洲, 在初尝创业的酸痛苦辣之后, 也倍感压力的存在。

刘统洲的父亲对刘统洲并没有太大的期望, 对于儿子的就业, 他最初的想法是孩子能留在学校作个辅导员就成。

“我现在每天早上一到东湖高科的大厦楼下, 感觉整个头一下子就大了, 就晕了起来……想想, 要是能留在学校也挺好的。”创业初期已略显疲惫的刘统洲说。

希腊小子的美国传奇 第4篇

一开始读这本书是被“私募”两个字吸引,对于笔者这样对股票基金之类一窍不通的人来说“私募”是个新鲜的概念,因为最近认识一个朋友在参与这样的事所以很感兴趣去了解一下。但其实书读了一小半就知道其实这本书跟私募本身并没太大关系,书中大量描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黑石集团成立之前,正因为这些历史才造就了现在的黑石集团。

黑石公司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最著名的事件可能就是2007年,中国投资公司以29.605美元认购了黑石1.01亿股的无投票权股份,锁定期是4年,在这次认购事件中,无论香港还是内地都很出名的梁锦松,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其实早在1985年,黑石公司就由彼得•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共同建立,并取各自名字的母语之意而为公司命名。(Schwarz在德文中Schwarz是黑色的意思;Peterson在希腊文中原意是岩石) 对于两人完美的合作,《财富》有一段精彩的评述:“从一开始,黑石成就的每一项辉煌都是两者并肩战斗的成果。两个人相差20岁,原来是上下级,如今是合伙人。一人‘主内’,一人‘主外’,配合得几乎天衣无缝:老谋深算的彼得森在金融界及政界浓厚的人脉资源和游刃有余的外交手腕是黑石的‘润滑剂’,年富力强的施瓦茨曼,其坚忍的毅力和充沛精力则是这部庞大生财机器得以顺利运转的‘发动机’。”

《黑石的起点,我的顶点》便是“老谋深算”的彼得森对其成长历程的回忆和总结,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美国商务部前部长,全世界最大的独立另类资产管理机构之一黑石集团的创始人,是如何经历青春懵懂、年少轻狂后,成为在政界游刃有余,商界纵横捭阖的名人。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8岁开始在父亲的咖啡厅帮忙,到27岁当上著名广告公司的副总裁,然后是美国财富300强企业最年轻的总裁,再到尼克松政府中最年轻的内阁成员,之后又让几近破产的雷曼公司起死回生,经历阴谋与背叛,最后白手起家创立了黑石集团,功成身退之后年逾八十的他又开始了慈善这个新事业……这些是何等传奇的经历!而这中间他还经历了三段婚姻,育有五个孩子,这根本就是一个完全没有间歇期的人生!

成功没有使彼得森止步不前,反而促使他大踏步向梦想迈进,在经历了广告业、制造业和资产管理行业后,他开始步入政界,担任美国商务部部长和白宫经济顾问。这段经历对今后黑石公司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华盛顿的日子风起云涌,但如果没有在那儿待过30个月,后来的生意和非营利组织活动也都是无法成功的”彼得森曾如此评价他的政界生涯。

雷曼兄弟公司是彼得森离开政界从商后的第一个落脚点,在这里他用了一个财务年度,就让公司从濒于破产回到盈利状态,业界的勾心斗角最终使得他不得不离开雷曼公司,从而也開始了他营销生涯中最沮丧、最低落的时期,也正是在这段时期,他和施瓦茨曼相遇相知,并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黑石也就从此诞生。

本书主要是彼得森成长经历的回顾和总结,大部分篇幅还是集中在黑石公司创立之前,涉及黑石公司的发展过程并不是很多,如果抱着了解黑石内幕目的的读者恐怕会失望了。但我们却能从书中读到很多成功的经验,为什么彼得森在各个行业都能有所斩获,出人头地呢?为什么他对即将破产的公司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呢?彼得森给出的答案是——幸运,而我们看到的是他对机遇的把握,机遇出现前做足一切准备工作,积累和提升自我,一旦机遇出现,便绝不会放过。对于这些道理,本书的末尾总结了“7堂课”,读者可以从中找到成功的捷径,字字珠玑,值得回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也并不是因为他们什么都懂,而是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擅长什么,并且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又尽量避免了自己不擅长的部分。成功也不等于不犯错,不走弯路,即使像彼得森这样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也犯过不少的错。重要的在于犯错过后如何重新站起来,而不是就此沉沦。就拿被麻省理工开除一事来说,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法想象的沉重打击,但是彼得森却因此而更加看清了自己的方向,也正因为这件不光彩的事才有了这之后一路顺风的“仕途”。那是他的人生的最低谷,却也是他成功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

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是家庭,书中很感动我的就是彼得森的父母,其实他们有点像中国的父母,并不大懂得表达自己的感情,无论对爱人还是对子女,只是默默的付出或承受却从不说出口,尤其是父亲,有点大男子主义,强势又要面子;但他们又不太像中国的父母,因为他们不宠孩子,从小就教会孩子独立,并以身作则引导着孩子们。看似冷漠的父亲,每天辛勤的工作,赚得其实并不多,却用自己的微薄力量一直坚持帮助自己的家乡的人民。也正是因为这样严谨又正直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同样正直又善良的子女吧。彼得森继承了父亲遗传给他的慈善的基因,所以虽然已经年逾八十,还是乐此不疲地为慈善和公共事业劳碌奔波着,延续着父亲那个伟大的“美国梦”。

从8岁到80岁,彼得•彼得森用自己的睿智和才华征服了一个又一个行业,走出了一条只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这不是谁都能学得来的。天赋的口才和演讲才能,睿智和成熟的思想,老练又周全的处事能力,以及这一段段传奇的人生经历,最终让他成了一位真正的“巨人”。

美国大亨传奇观后感 第5篇

一、概述

《美国商业大亨传奇》这部专题叙事片以编年史的角度,展示了资本主义发展鼎盛时期的美国,几位富豪巨头如何在无拘无束、乏序少则的前提下,肆意吞并和拓展事业版图,如何充满创造性地在财富王国中勾心斗角、神机妙算、攻城掠地。

南北战争后,美国百废待兴,但经历短短50年的时间美国就从一个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到底是什么造就了美国的神话呢?这部纪录片纪录的就是这个神话的缔造者:范德比尔特、洛克菲勒、卡内基、JP摩根„„现代美国的缔造者正是这样一批充满传奇色彩的商人。

二、内容介绍以及分析

南北战争之后,一片废墟之上,大部分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国家的新纪元即将到来。

这个国家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不是政治家的最佳领导者。他白手起家,全凭个人意志,将纽约港一个潦倒的小生意,打造成了航运和铁路帝国。

他就是康纳留斯•范德比尔特(Cornelius Vanderbilt),历史赠与他“准将(The Commodore)”的称呼。

经营了40年船舰运输之后,南北战争爆发之前,范德比尔特决心用铁路连接美国,搭建这个国家的货物运输动脉。战后,石油搭乘这条动脉流动着,为这个国家提供新的光源,成就了约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的石油帝国。

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的钢铁提供了更高效的路桥和大楼建筑材料。坚固的钢桥跨越密西西比河,连接这个国家的东部与西部。新型的钢铁建材,使得一座座前所未有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再次推进了繁荣的速度。

金融业在铁路行业陷入过剩、钢铁行业陷入无序竞争的时候大展拳脚,J•P•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用资本的力量提供了资源和效率整合的全新模式。

心越来越深,路越来越远,汽车诱惑着走向远方的脚步。亨利•福特(Henry Ford)推动着一个车轮上的时代,在技术、道路、燃料、资本都恰好的时候,滚滚而来,谁也挡不住。

历史的风云际遇人类的梦想,人类的梦想插上技术的翅膀。

铁路帝国:范德比尔特

由轮船起家后又投资铁路。

南北战争—破坏。

关闭大桥禁止通行,对手股价大跌,吞并,成立纽约中央铁路。

If they want a war,I’ll give them a war.进一步吞并,遭遇股价稀释,衰落。

之后转到煤油行业运输,同洛克菲勒合作—石油帝国。石油帝国:洛克菲勒

放弃,转向炼油,同范德比尔特合作,获得低价运费,取得竞争优势。成立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通过收购和垄断,控制了90%的石油供应。

铁路公司联合要挟,借此提高运价。迫使洛克菲勒转向了管道运输。

致使所有铁路公司损失惨重,洛克菲勒控制了话语权。

同时,Scott和卡内基进入石油行业(拥有匹兹堡到纽约的铁路),洛克菲勒关闭匹兹堡所有的炼油厂,使竞争对手惨败。

多年以后:洛克菲勒在炼油的废物中发现了Gas :汽油。内燃机,燃料。

钢铁帝国:安德鲁.卡内基,Tom Scott的门徒。

From ashes to ashes,and dust to dust.由铁路供应钢铁转向建筑,一举成功。后为了提高利润,同Herry Frick合作。

压榨工人,罢工,工会,胁迫,雇佣军,Herry Frick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

最后为了避免政府(罗斯福总统)的反垄断调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防合同。

如果你是第一个涉足某行业的人,你在行业中将具有后来者无法取得的优势。

金融与电力:J.P Morgan 投行世家,决意投资电力,发电厂。

爱迪生—直流电,特斯拉—交流电。

告AC侵权,被迫转让交流电专利,接收通用电气公司。

J.P Morgan,Rochefeller,Carnegie三人联合,推麦金莱为总统。

We need to buy the president.麦金莱遇刺身亡,罗斯福执政,推行反垄断调查,就此衰落。

“Morganization”:将两个竞争的公司团结起来,统一管理,减弱竞争,提高利润。

洛克菲勒进入钢铁领域,VS 卡内基。

后来被J.P Morgan买下,成立了US STEEL(美国钢铁公司)

汽车帝国:亨利·福特

ALAM,福特汽车,又一个时代来临。

三、竞争策略分析

1、直接与竞争对手竞争

直接与对手之间进行竞争,双方竞争自己的产品、服务等

2、不战而胜的策略

放弃主流市场,直指次主流市场——放开大道,另辟蹊径,挺进无竞争领域。

3、与竞争对手合作

与竞争对手合作能求的双赢,增进合作,实现盈利。

四、企业家特质

1、决心与信念

在预感到铁路可能成为未来的影响力的时候,范德比尔特卖掉了船运公司,专心搞铁路运输,一手打造起庞大的铁路帝国。

2、Nothing’s impossible

这句话是影片中卡内基的口头禅,卡内基从一穷二白的穷小子一步步登上美国首富的地位,个人的经历让他确信,Nothing’s impossible。建造密西西比河大桥的过程中,正是这种信念的最佳体现,他完成了不可能,创造了一个人工奇迹。

3、扭转时局的能力与魄力

JP摩根不是一个容易被打败的人,这在他支持的直流电被交流电打败的时候,更是如此。在得之竞争尼加拉瓜水电站的项目失败时,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迅速调整战略,踢掉了爱迪生,转身支持交流电,从新打造商业帝国。

洛克菲勒也不会轻易低头,在得知铁路公司联合起来抬高运输价格的时候,他独辟蹊径,开创了管道运输的新模式,一举扭转了和铁路公司竞争过程中的不利地位。

4、远大的理想

财富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这些人追逐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正如范德比尔特、洛克菲勒、卡内基和摩根做的那样,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经营一家公司,而是再造一个行业。

(1)远见和不断地改变

范德比尔特在航运事业的巅峰期,毅然决定卖掉所有的船只而转战铁路,因为他知道,更大规模的货物流动将会到来,更便捷的基础运输设施建设将至关重要。

洛克菲勒的父亲带着全家移民来到美国,靠卖野药行骗为生,却没有影响到洛克菲勒对光明的敏锐和向往。在那个大多数人只是像赌徒一样去钻井挖油的年代,洛克菲勒开始了精炼煤油的生意。

卡内基的钢桥见证了坚固,他知道人们一定会需要这种新的建筑材料,以便打造更神奇的建筑物。

摩根看到了新光源的价值,决定开拓电力行业。

福特洞悉人们的自由之心,他决心用车轮来承载这份自由,让汽车变得更安全、更便宜、更易得。

(2)承担风险和直面输赢

证券市场提供了企业分化整合的机会。

那时候,美国证券市场还处在鲁莽的青春期,各种今天被认定为金融犯罪的行为不断冒出,而范德比尔特居然败在出售假股票给他的两个小辈(Jay Gould 和Jim Fisk)手里。

卡内基的第一座钢桥曾面临被撤资和逼债;

洛克菲勒的自建输油管道严重冲击铁路货运;

电的发明威胁着洛克菲勒的煤油生意;

西屋和特斯拉的交流电击败了摩根和爱迪生的直流电......自由市场总是面临各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威胁,但是,通常它们也是更扎实的经验和新的机遇。

(3)技术创新的催化剂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克(Stephen Wozniak)说过:“一个行业的发展总是需要有新技术去支撑的”。

优秀的企业家往往充当新技术的催化剂。

英国人亨利•贝塞麦(Henry Bessemer)发明了一种装置,可以将一根钢轨的制造时间从两周缩短到15分钟。卡内基找到了贝塞麦,资助和加入这项技术的改造与转化。

摩根把自己的家变成了爱迪生直流发电的试验场,并全力把这种魔术般的新光源介绍出去。

洛克菲勒支持和资助从石油中提炼出汽油的技术,这也帮助他绕过了来自电灯对他的煤油帝国的威胁。

(4)谈判是一门艺术

范德比尔特与洛克菲勒的谈判融合了利益、互惠、妥协,那是一种巧妙的行业合作。

卡内基与资本的对话是对梦想和未来市场的展望与坚定信念,而说服市民相信钢桥的坚固更是一个故事、一场欢乐、一种潜移默化的认知改变。

洛克菲勒与卡内基之间半辈子的互相恶作剧,谁能说不是一种心脉想通的竞争与合作?

福特在一百年前就知道用亲自参加并赢得车赛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公众形象,以便增加和美国汽车制造商协会关于专利权的谈判和诉讼的筹码。

(5)改变世界的心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这是范德比尔特、洛克菲勒、卡内基、摩根、福特这一代企业家的信念,也是帮助他们在历经一次次风险与挫折之后,又一次次重拾梦想的动力来源。

今天,它依然是优秀企业家的重要信条之一。

三、专利权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在摩根财团雄厚的财力支持下,对于成功竞标尼加拉瓜瀑布发电站项目,即使直流电有争议,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通用电气公司依然信心满满。

而通用电气的竞争对手,与尼古拉•特斯拉(Nicola Tesla)的交流电合作的西屋公司,因为规定的专利使用费高昂,投资人都望而却步。交流电专利权的拥有者特斯拉决定:放弃全部专利权,以保证交流电赢得尼加拉瓜瀑布发电站的机会。

事实上,正是特斯拉的零财商,使得电气时代真正意义上被迅速开启。高压传输、无线通信、遥控、霓虹、X射线、导弹、天线等等这些技术,都印刻下这位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智慧。特斯拉的无数专利成就了这个世界的进步和无数人的财富,而他自己,却被历史故意遗忘。

美国汽车制造商协会手握汽车制造的专利权,他们起诉福特未经授权而制造和改装汽车。福特希望最普通的人也能买的起汽车,但专利费会使得福特的汽车成本居高。

专利权,一面激励技术创新,一面又阻碍社会性技术进步。是不是很纠结?

四、所谓垄断

人、企业、政府、国家,所有这些主体,只要有机会,都会有一种冲动:变得更强大、掌控更多资源、创造更高成就、站在价值顶点。

这种冲动源自人性,垄断源自人性。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政府对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提起反垄断诉讼。整个诉讼过程一直沉默寡言的洛克菲勒,在法庭上留下了足以刻写进企业史的最后陈词:

“当我进入石油行业的时候,这个行业一片混乱。我带来了秩序。我把二流的、低效率的市场,打造成一个高效率的产业,而我行事的方式,是唯一可行的方式............我为千家万户带来光明怎么没人抱怨?我把汽油价格大幅降低怎么没人抱怨?我成千上万个就业机会,出口额上百万美元时怎么没人抱怨?............石油是这个国家的燃料。你们称之为垄断,而我称之为企业。”

与此同时,另一家“垄断企业”,摩根的美国钢铁公司却并没有被起诉,因为,摩根刚为美国政府谈下了好几笔国际大生意,并且正在投资建设国家的基础设施。

调用了444名证人,搜集了1.2万页证词,法庭最终裁决标准石油公司败诉。

标准石油公司被拆分成了34家小公司。事实上,这些被拆分出来的小公司,没过多久,又成长为巨头公司和行业霸主,比如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而洛克菲勒则是每家新公司的股东。

虽然输了官司,却并没有妨碍洛克菲勒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那些在自由市场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自然垄断企业(与行政垄断企业完全不同),我们究竟该怎样认识它们?

五、慈善与社会责任

财富来自社会,价值来自社会。

历经鲁莽、成长和成就,那些了不起的企业和企业家们,越来越明白这种共生和互相反哺的社会平衡关系。无数著名的大学、医院、音乐厅、图书馆、博物馆的名称背后,都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福特对于自己给工人提高工资的行为做了这样的解释:“提高工人工资,这不是慈善行为,这是效率问题,工人也无须感激雇主,因为这是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公平世界。”

更有趣的是,一生都在比“谁挣钱更多”的洛克菲勒和卡内基,晚年时,两人开始了一场新的比赛:谁捐钱更多。

中国是洛克菲勒基金会捐赠第二多的国家(第一多的当然是美国啦)。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医院—协和医院的创办,就是来自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捐赠。

洛克菲勒活到97岁,一生捐赠超过5.3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超过一千亿美元)。

一次捐赠会上,卡内基说:“当我死后,为平生的所作所为接受上帝的审判时,我认为自己会得到一个无罪裁决。在我的努力下,这个世界,已经比我初识它时多出了几许美好。”

六、多亏了这些人

前惠普公司CEO卡莉•菲奥丽娜(Carly Fiorina)说:

《美国商业大亨传奇》观后感 第6篇

1853年,宾夕法尼亚州铁路公司西部管区主任斯考特看中了有高超的电报技术的卡内基,聘他去当私人电报员兼秘书,每月薪水35美元。当时卡内基已是18岁的大小伙了,他怀着强烈的上进心走进了这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年轻时代的卡耐基已表现出一些卓而不群的素质,使斯考特确信此人将来在事业上必然大有作为。首先,卡耐基勤于工作和学习。在每天长达12个小时的辛苦劳 作之后,卡耐基还抽空学习各种技术,以弥补自己正规教育的不足。其次,卡耐基能够很快掌

握各种技术的细节,并且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第三,卡耐基勇于突破,敢于果断决策。卡耐基后来在讲述自己成功的秘诀 时 ,曾特别强调:“为维护上司利益,要勇于不断地违背上司的命令”。

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10余年中,卡内基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机灵,24岁就升任该公司西部管区主任,年薪1500美元,并逐步掌握了现代化大企业的管理技巧。这种技巧是他后来组织庞大的钢铁企业时所必不可少的。

经过卡内基的不懈努力,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卡内基钢铁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它拥有2万多员工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它的年产量超过了英国全国的钢铁产量,它的年收益额达4000万美元。卡内基是公司的最大股东,但他并不担任董事长、总经理之类的职务。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任用了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时至今日,人们还常常引用他的一句名言:“如果把我的厂房设备、材料全部烧毁,但只要保住我的全班人马,几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

安德鲁·卡内基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首先,要培养一流的战略眼光和战略决断能力。1872年,在去英国途中,卡耐基目睹了制造钢铁的新方法,预见到

上一篇:最伤感的心情签名下一篇:血透室护理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