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未知的自己作文

2024-07-21

遇见未知的自己作文(精选9篇)

遇见未知的自己作文 第1篇

也许我们并不是真正的理解自己,有时也会恍惚,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却还是跌跌撞撞大步向前迈去。又有时想要抓住属于自己的幸福却又擦肩而过。也许。这并不是最真实的自己,这又也许?是幻象中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朝今后的美好生活的拼搏。遇见未知的自己,朝幸福出发。遇见未知的自己,朝更高的目标迈进。也许这就是对遇见未知的自己最好的选择与答案,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要不再迷茫,要不在不坚定的迈向未来的生活,要不在为找不到自己的幸福而烦恼。

遇见未知的自己你明白了吗?遇见未知的自己你愿意接受吗?遇见未知的自己你还会沮丧吗?应该不会了吧!你应该已经变坚强了吧!遇见未知的自己看好你。加油 遇见未知的自己我向你出发,向你挑战,接受我吧! 这是我们共同的约定!

遇见未知的自己作文 第2篇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写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领阶级的女性为主角,经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内在的世界,进而发先我们大多数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思想和情绪的奴隶。

这本书教会我们如何快乐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渐进地改变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说的形式来向人们讲解和诠释一个个耐人寻味又贴近生活的道理,感觉很特别。

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主人公在一个不经遇的机会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了外在的世界。最终寻得内心的平和,就像春茧破茧而出,迎风飞扬。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书中一直在强调寻找真实的自我,确实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这个代号上,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很少去认识真我是怎样的,事实上每当我想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是茫然的,就连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样的,我发现认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像书中所说那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换着,最后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当哪一天,我们逐渐的把目光从外界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可悲地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隶,它时刻束缚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了不快乐中……

正如书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着好累!“,以至于渐渐累到失去自我,以至于连”我是谁“这个基本问题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为失去了真实的自我,追求的是内心真实需要以外的东西,所以,占有得越多,迷失得越严重,内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家庭中,压力越来越大,失望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

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人生,在琐碎的细节中,让天性的纯真蒙尘,不能再以纯真明亮的眼睛注视身边的人事和这个世界。

这本书我只看了两遍,还没完全融会贯通,也没进行什么具体的实践,但我真的体会到了他能净化心灵,安抚浮躁,悲观和欲望。他教会我,当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时,唯有抱持观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的真相才会自动还原水落石出。

心境决定人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绪无法调节,我们蜂拥着学最热门的技能、找最赚钱的工作、报考最时髦的学科……我们总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实现我们的梦想。但生活永远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舒缓残酷的现实带来的坏情绪,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改掉惰性与私心,珍惜时间和理想。

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 第3篇

在这里, 我愿与大家分享我对于“读书”的感受。我将其归纳为一句时下流行的话:读书, 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我想, 这并不只适用于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基层教育行政机构管理人员, 更可推而广之, 赠予每一位想读书、爱读书的朋友。

对于人性自身的反思与探索, 自人类产生自我意识之后便从未停止。古希腊德尔菲的阿波罗神殿上刻有七句名言, 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 以至被认为点燃了希腊文明火花的一句, 就是: “人啊, 认识你自己。”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那么, 如何认识自己?不外乎两种途径:检讨自身阅历与分享他人体验。当时间和空间将我们一生的经历圈定在有限的范围内时, 阅读就成为了将有限拓展为无限的重要途径。文学巨匠罗曼·罗兰曾说:“从来没有人读书, 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 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台湾电影人吴念真感慨: “阅读最大的乐趣无非是与自己的生命经验相互交换印证。”

然而, 巨大的生存压力、纷繁的物质刺激, 以及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 正逐渐蚕食着人们对于深度阅读的耐心, 也日益剥夺了人们进行深入思考的权利。重拾“读书”的能力, 才能脱离这种焦灼、浮躁的状态, 才是人实现自我救赎的最佳途径。

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 一度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淖, 在高考指挥棒下, 教学内容的局限, 教育方式的刻板, 既磨灭了教师的才华与激情, 也扼杀了学生的爱心与创造力。

新教育改革发起人朱永新, 同时也是建设“书香校园”的发起者和倡导者, 他多年来致力于从政策、实践等各个角度推动全社会在基础教育中灌输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号召教育工作者多读书、读好书。他在一次关于创建“书香校园”的讲话中谈道:“我一直认为, 如果一个教师他不读书, 他是走不远的, 包括你教课;如果你没有广泛的知识背景, 你只是根据教科书、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来教书的人, 永远是走不远的。所以, 我觉得:阅读、应该让我们的教师能够精神起来, 应该让我们的教师能够丰富起来, 应该让我们的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读书的引领人。这种引领是非常关键的, 没有热爱读书的教师, 永远不会有热爱读书的孩子。”

的确, 读书, 是教师精神生长的最好途径。

读书可以拓展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构建更合理的知识体系。信息时代, 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拓宽, 同时, 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能力往往远在教师之上。而科学、文化本身及其研究方式、界定方法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仅仅局限于自己以往课堂 所学的专业知识, 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也无法为学生打开一片新的天地。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说法统治天文学界70余载, 而冥王星最终于2006年被除名。如果教师仅仅告诉学生, 考试题目中出现太阳系行星数量, 答案已不是9颗, 而是8颗, 显然这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态度。对于冥王星被除名的原因, 学界似乎也尚无定论。但如果教师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这个问题, 便会形成一种开放和探索的学习氛围, 找到问题的答案也不再是终极目标。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力, 对教师来说, 将获得比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更卓越的成就感。

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 培养教师人文关怀精神。什么是人文素养?就是以人为对象, 以人为中心的精神, 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不论是时下人们热衷的“人本教育”, 还是古人所推崇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说的其实都是让教师把每个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会思考、有感情的“人”的个体。如果我们的教师愿意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将会发现, 那里的“五彩斑斓”与“曲径通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于是他们外在的种种言语与行为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反过来, 在学生眼中, “老师”也不再意味着不安与恐惧, 而是热爱与崇拜的对象;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对立的矛盾双方, 而是打成一片的朋友。学生的喜怒哀乐可以与你分享, 学生的困惑疑问可以向你倾诉。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交流对象的认同。当师生之间的沟通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照, 作为教师将体验到更加充实的自我存在感。

读书, 还可以帮助教师升华职业追求, 建构起更加完善的价值体系。中国古代教育家韩愈将教师的职责归纳为“传道, 授业, 解惑”。这里的“道”, 既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仁、义、礼、智、信”等人类社会基本道德要求, 也可以广义解释为天地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无论哪种解释, 都明确了一点, 教师的职责, 并不只局限于传授知识。于是, 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就成为教师职业素养中必备的要素。历代中外文学经典作品中无不深深浸透着书写者对人间苦难的悲悯、对人类爱与智慧与坚韧的弘 扬, 而每个人类个体的存在, 在历史长河中都是渺小而又恢弘的一个篇章。大量阅读经典作品, 正是认识人本性的一种捷径。教师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评判, 每分钟, 每堂课, 每一天都在不断地熏陶着学生。青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 往往会决定人一生的价值取向。只有当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一生所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时, 他才能够真正负责地进行自身文化素养的建设和内涵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读书对一个人终身的发展、终身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学校毕业以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一个人的自我教育, 靠的正是阅读习惯的养成。所以他说:“当一个人在上学的年代里爱上书籍, 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 他毕业以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的年代里没有打下自我教育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以后不再阅读, 不知道阅读为何物, 或者只是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 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 他就会到那些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求刺激性的享受。”阅读, 使我们的目光不再短浅, 目的不再功利, 生活不再空虚。阅读所拓展出的思考, 将使我们眼前的世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的世界将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发生改变。

令人欣喜的是, 近年来, 打造“书香校园”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蔚然成风。“图书配送工程”日益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对于图书配备的数量和质量, 也已明确列入学校建设的相关标准。而作为地方教育管理部门, 是不是把“读书”摆在每位工作人员、每位学校干部教师日常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决定了我们最终实现的教育究竟是“行政治校”还是“文化治校”, 决定了我们的基础教育落脚点, 是不是对每一位一线教师、每一个学生的认可与尊重, 与对教师、学生成长负责的正确态度。

读书, 将成为我们探索真理和体悟人性的绝佳途径。让每位教师在读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才能让每个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的未来才能充满更多的可能性与更丰盈的希望。

推荐书目

《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著,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肖川教育随笔系列丛书 (共4册) 》, 肖川著, 岳麓书社 .

《大师谈教育心理》肖川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遇见未知的自己 第4篇

平淡的五月,班里莫名地刮起一阵武侠风。在家时大人不准看武侠电视剧,那就在学校把小说藏在书桌底下看。什么金庸、古龙、沧月、小椴来者不拒,这不,几本小说在班里几乎被传阅个遍,最受欢迎那本书已卷起毛边。

在看了《倚天屠龙记》和《萍踪侠影录》后,班里有两位同学突然火了。那就是男生谢讯和女生张丹枫,因为他俩的名字跟这两本武侠小说里的某个人名读音一样,尤其是张丹枫,每个字都一模一样,不禁惹人遐想:难道她的父母也是武侠小说迷?

谢讯性格内向,在班上寡言少语,成绩排名中下水平,一直是班级里被忽略被隐没的角色。他有优点吗?有同学认真想了想,勉强挤出一个词:不惹是生非。可连班上最调皮捣蛋的同学也不敢招惹他,因为他发起火来,还真有点像小说里“金毛狮王”谢逊那暴脾气。

张丹枫呢,完全是另一个版本,她是班长,成绩又好,仿佛一轮太阳时刻闪耀夺目光芒,班里的朵朵小向日葵全都围着她转。

上周,老师安排下次手工课的合作组员名单,两人一组,本着自愿组队的原则,老师依照学号一个一个地问。第一个便叫到班长,“1号。”“到!”张丹枫大声回答。老师问她想和谁一组,张丹枫略一沉吟,还未作答,班上某个机灵鬼便大喊一声“谢讯”,接着全班都开始起哄,“谢讯谢讯”叫个不停。没料到有这出,两人有些尴尬,但老师笑呵呵地拍板道,那你俩就一组。

就这样,同学们眼中的两位“大侠”,平时没有交集的两人要在手工课上合作了。其实班长张丹枫暗暗地瞧不起谢讯,她想:那小子,各方面远不如我,和我一组,不是拖累我么?不过,作为班长,不配合老师的安排可不好,就凑合着吧。

同学们也就起个哄罢了,私下里对这两人的组合不以为意,甚至还偷乐,下周的手工课,看班长一个人怎么完成两个人的作业。唉,不是还有谢讯吗?嗨,他不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么?

谢讯既无奈又没辙,他甚至有点担忧,害怕自己什么都不会做,真的会拖累班长大人。

一下课,教室外总是一副热热闹闹的景象。今天的手工课后,似乎又发生了什么,因为班里被人誉为“嘴闲着特危险”的“大嘴”裘亮正在到处传话:兄台,速到教室,“武林争霸赛”要开始了。

爱凑热闹的同学忙不迭跑进教室,果然看到令人紧张的一幕:

班长张丹枫双手举着凳子,作势要扔向对面的人。她咬牙切齿,眉毛上挑,眼神散发出凌厉的怒气。班长大人的对手是谁?竟是谢讯。谢讯也不甘示弱,手中紧紧地捏着两本书,愤怒地看着对方……

眼看闹剧即将升温,上课铃声忽地响起,剑拔弩张的两人互相甩对方一记白眼,这才不甘地走回座位。呼……同学们暗自松了一口气,也有好事者眼见“好戏”收场,悻悻而回。

他俩这是怎么了?不少同学都猜中了事情缘由。

今天一大早,张丹枫怀抱一个大纸箱走进教室。纸箱里放着的可是她的宝贝——一个木片拼装、结构精巧的风车小木屋,那是亲爱的表姐带她去书店挑选的礼物,她花了好大的工夫,寻求了诸多帮助才组装完成,珍视程度可想而知。

手工课前,张丹枫小心翼翼地将它带到手工课教室,放在桌上,供大家欣赏。称赞声、惊叹声络绎不绝,张丹枫有些兴奋,也有些骄傲。

手工课上,张丹枫不理谢讯,把工具材料全揽到自己面前,一个人专注地做着老师布置的手工任务。她得意地想,自己一个人照样干得漂亮。忽然,旁边“哗啦”一声,原来在一旁闲着没事的谢讯,对她的拼装小木屋产生了兴趣,伸手刚摸了两下,小木屋便散作一堆。

碍于老师在,张丹枫忍了一节课,一下课便怒气冲冲地回到教室,走到谢讯的书桌前,一把将桌上的书本掀到地上。接着,便出现了之前的“对战”。

第二天一早,一个重新被组装好的小木屋神奇地出现在班长的课桌上。毫无疑问,是谢讯的杰作。昨天,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张丹枫忘记收拾散在手工教室课桌上的木片,谢讯将它们装进书包里,带回了家。

谢讯来到张丹枫面前,不好意思地指着小木屋说:“还给你。那个……昨天对不起啦!不过我谢大侠一出手,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张丹枫看了看木屋,嘴上仍不饶人:“还是我自己组装的好得多。”

“唉,讲理的女生和月亮一样少,不讲理的女生和星星一样多。”谢讯嘟哝着。

张丹枫不在意,突然呵呵一笑,“那我就是那个月亮咯……不过,说真的,你的动手能力真的挺强的。不骗你,这木屋,我以前花了三个晚上才弄好,没想到,装得还不牢靠……”

忽地听见班长转怒为喜的夸奖,谢讯有点惊讶,腼腆地笑了笑。这下,他们就算“一笑泯恩仇,从此是朋友”了。

不知是谁快言快语将这事传到了班主任那里。

下午的班会课上,“朽木是栋梁之材吗?”班主任高声问。

“不是。”同学们一面异口同声地回答,一面很疑惑老师为什么要这么问。

“但是,”班主任顿了顿,“红酒瓶的软木塞只能用它来做。”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正如每朵花都有它开放的理由,每个人身上都有未被发掘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可能暗藏在他们平凡的外表下,但终有一天会发挥它的作用。‘一块一无是处的烂木头,这句话不对。”老师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张丹枫,接着说:“但,你们都是一棵棵成长中的小树,我希望你们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毕竟,一棵有生命的大树比朽木作用多得多。”

同学们若有所思,整个教室陷入了沉思。谢讯也在思考。他一直认为自己成绩差,不受同学欢迎,自己将来肯定什么都做不好。动手能力强,他此前从未意识到这一点。现在他忽地对自己有了一丝信心,因为他可以凭着手工教室里对小木屋的短暂记忆,花一个晚上完整地拼好它。而且,他还获得了一份真诚的友谊。

现在的谢讯很开朗很快乐。和他一样,那些成长中的少年们,不知在哪一天,就会遇见未知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作文 第5篇

事先只知道这是一本关于灵性成长与修行的书籍,年龄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明白这世上有些事情终究不受你左右,渐渐对于修行有了点感觉,也囤了几本关于灵性与修行的书,还没来得及阅读。这周正赶上共读,没想到是以小说的形式展现。想来这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以这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观点,更容易让人接受,因为多数人或多或少会从主人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就没有机会去反思人生。身处于当今社会,很少有人凡事一帆风顺,当不顺心的事件发生,烦恼与痛苦也会随之而来,如果不能及时地将其消化掉,小则影响生活,大则影响人生。而现实的状况就是,太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任由其扰乱了生活。若菱的遭遇可以说让人唏嘘不已,从工作到家庭,好像处处都不错,又处处有坎坷,仔细想来,谁走过的路不是这样呢?顺风顺水的时候我们觉得是正常的,而遭遇挫折的时候又觉得老天不公平,“凭什么会这样”会是一个下意识的呼喊吧!而所谓的调整心态,就是“看得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教别人容易教自己难,突破自己这道坎才是最难的!张德芬的这本书,如果你愿意顺着她的思路去理清的话,谈不上自欺欺人,倒也不失为一条修行的捷径。

知晓“我是谁”“我不是谁”。所谓的人生阅历以及个性并不能完全代表你自己,同样的,你的思想你的情绪也不能代表你自己 ,人的痛苦就是来源于去盲目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自己的东西,从而使真正的自己隐藏在硬壳之中。

认清“能量”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无论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频率可以吸引相似的人、事、物,你喜欢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做什么样的人,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明白人生三件事,老天的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一定要分清楚到底有哪些事真正是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事最重要。担心别人的事其实是一种加害。

重视“潜意识”的影响。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的自由选择的生活,实际上是受潜意识里的自动化行为所操控,留意生活中发生的特别情况,跟身体对话,倾听身体的讯息,感受并接纳情绪,觉察并检视思想,打破自身虚假的认同,了解隐藏着的潜意识所要表达的意图,努力扩大表意识的范围。瑜伽与呼吸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注重饮食与健康,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习惯于注意身体上的感觉。

知道遭遇是因情绪而产生。有什么样的情绪,就会有什么样的遭遇。看见它接纳它并放下对它的需要,尝试着欢迎它,允许它的存在,不良情绪自然慢慢消融,也就是情绪的支持与认同,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学会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臣服。事实最大,已经发生的事已无从改变,人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臣服本身是给自己一个体验与成长的机会。好处就是当你接纳当下,不浪费力气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转机出现。浴火重生的凤凰才更具有生命力。

认定别人缺点的时候,首先问问这是真的吗?这种想法让你欢喜还是紧张?尝试着用否定句式重复一遍判断真实度,再将对方改成自己判断真实度,你会理解当你一个指头去指控别人的时候,有三个指头是指向自己。

换个角度看负面。你会发现所有让你痛苦不堪的事件,都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学习定静,用心倾听自己的思想,就会有足够的心理去包容与接纳。

放掉无谓的身份认同,你的生活不是给别人看的。

所谓的心想事成,“就是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那种能量的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达到你想要的东西。”

遇见未知的自己作文 第6篇

书的开篇就引出了哲学的三大问题之一:我是谁?废话!我是谁谁谁呀!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自己的名字,却不知道这只是生存在世界上的代号而已,与编了号的产品没有差别。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心里想着什么、想做些什么只有自己知道。然而,谁又能客观准确的评价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就像那些功利的人不会说自己功利,而伟大的人不会说自己很伟大。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连我们自己都在不断否定自己,试图把自己变得成功进而获得更多的喜悦。终究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大多数人是不快乐的。何不大大方方地评价自己,就如评价别人一样公道?不必害怕别人看待自己的世俗眼光,凭着会变好、会变得更好的信念活下去,坦诚面对自己,我们会笑得更开怀,感受到更多的快乐。突然想起一句话:人生就像一名女子,不论她成什么样子,我们好歹爱她。诚然学会接受一个怎样的自己,如拨开云雾,才会更加清楚懂得自己是“谁”。

书的中间有一幅插图让我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插图的内容是一辆马车,马车上有马儿、车夫、乘客。关于插图,书是这样介绍的:马是我们的表意识,车夫是我们的潜意识,乘客就是真我。“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就像这匹马,不知道左脸紧是因为车夫收紧了左边的缰绳。”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不能被情绪操控着我们,支配我们不做这样或那样不想做的事。因为我们存在于世上的许多事经不起我们心情的什么大起大落,只有处于一种冷静沉着的状态,才能把事情处理得尽量好。我们并不缺少开怀大笑的天分,但在面对各种负面情绪时,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心如止水,接受并处理好它,并不是用笑来抑制它掩饰它,否则,负面情绪有一天会爆发,后果更加严重。心如止水地面对问题,这样,人生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由自己操控。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作文 第7篇

《遇见未知的自己》给了我一个同自己对话的机会。看这本书的第一遍,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看待若菱,看她在老人的帮助下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重新活出精彩的人生。从若菱的一次次成长,一次次飞跃中,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其实,对于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而言,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若菱?若菱之于我们,不过是另一个自己。我们痛苦过、彷徨过、失意过……我们时常感叹“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却不曾发现,这诸多的不如意,其实源于我们自己。而我们对于这个“自己”,又知之甚少,所谓“真我”,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参悟得到“爱、喜悦、和平”这层含义?

生活在现代社会快节奏模式下的我们,每天为了名誉、财富、地位等奔波劳顿,却很少意识到,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最表象的东西,即所谓的“身外之物”,因此,我们忽视了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即爱、喜悦、和平。在古代,儒家推崇性善论,认为人最初的本性中,深藏大爱。那么,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竟然摒弃了自己的“真我”,将“爱、喜悦、和平”用表象的物质蒙蔽。

这不禁令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一篇名为《房前种树,屋后栽花》的文章。文章的主人公是北大高材生,哈佛女博士,曾在华尔街纵横职场。然而,在事业的巅峰期,她却放弃所有,毅然回国,买下一块地,建一处房屋,房前种树,屋后栽花。很多人不理解她的这种行为,包括当时的我。然而多年之后的今天,在看过这部《遇见未知的自己》后,我明白了,她不过是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定义成功的方式分很多种,这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但有一种,我将其定义为成功的至高境界,即追求“真我”,追随本心,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首先,人活着虽然是一个个体,但却是生活在多重环境中的个体,我们寓于整体之中,这决定了我们不能仅仅只是一个个体,而是要处于形形色色的“圈子”中。因此我们有家人,有朋友,有老师,有同学……我们寓于一个又一个社会大环境之中。有很多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的内心里一直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然而,社会的大环境又使得我们不得不顾虑他人的眼光,社会的认同。许多人寒窗数年,刻苦读书,其实不一定喜欢读书,或许在悬梁刺股的同时,他们的内心正呼啸着要冲出现实的桎梏。于是他们忽视真我,压抑那种寻求“爱、喜悦、和平”的渴望,去追求升学,寻找高薪职位。可能到最后,站在人生巅峰的他们才意识到,归根到底,他们得到的,无非是地位高于他人时的优越感,同学聚会上被视为焦点的满足感,亲友见面时人人艳羡的目光……这些都是他们前行的动力。可是,这些又都是最为表象的东西,而他们把内心的真我——爱、喜悦、和平藏在了最深处。

《遇见未知的自己》对人生有许多高见,但我们若是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书中的一系列看法,不难发现,其实许多事情正是我们所经历过的,只是一直没有将其系统地解释出来。例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就是书中“能量振动理论”的真实写照。很多时候,在生活遇到逆境时,我们别无选择,只好臣服于事实。于是,当我们绝处蓬生时,常常慨叹“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这正是臣服的力量,承认事实最大,而事实,恰恰给予我们最好的回报。

重新审视自己,我认识到,其实很多时候我的心态还是很好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每当生活中有小的不如意,我总会想办法看到相反的一面。而这些不如意,往往会使我收获颇多。同蒋方舟老师所说的一样,“我不曾经历沧桑”。从小到大,我的人生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虽说生在农村,可我并没有经历那种寒门学子的艰辛,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了我十几年无忧无虑的求学生涯。如果非要指出我生活中的“大挫折”,我想那便是我人生中的两次落榜吧。

我第一次“名落孙山”是在20xx年,初中升高中的考试。那一次的考试,说是发挥失常,却也是情理之中。我本身不是什么踏实之人,况且是在那个需要张扬的青春年纪。在那个被成为“全市第一学府”的私立学校里,到处是竞争、攀比,学生之间的交谈无时不流露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虚荣。老师之间对于自己学生的攀比,使得那种因学习成绩好坏而划分的等级观念愈演愈烈,加之那个年纪的学生之间对于各自家庭、财富、地位等的虚荣,使得大部分人活在这种混沌的泥潭中而不自知,拼命地证明自己。而只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愈显张扬,觉得自己从此高人一等。现在开来,还真是天真得可笑,换句话说,是愚笨得可笑。而我本人,恰恰是那成百上千的愚笨者之一。

也正因此,初三时的成绩极其不稳定,大起大落。说是落榜,现在中国教育这种大学生遍地都有的年代怎么可能真正让人没有学上呢?我不过是从省重点落到市重点。但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塑造出的学校,哪有不将学生分出个三六九等的?我高中的母校向来有个传统,按照学生的成绩高低,依次分为A班、B班和C班。A班的层次,明显高于其他班级,经过此班级培养出的学生,最终成绩可以高于省重点的二类考生。而我,恰好处于不上不下的B班,说不出这是我的幸运还是不幸。

但是,人生有时候真的是一波三折的,往往在你接受了现实之后就迎来了意外的转机。开学没多久,班主任老师宣布了学校的新规定——B班成绩出色的同学可调动至A班。我当时早已对自己失去信心,根本无心争取什么调动机会。但是,我是一个喜欢幻想的人。我时常想,假如自己被调去A班,就会怎样怎样。但转念又告诉自己,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要被那些虚荣迷失了心智才好,况且班上那么多比你成绩好的人(第一次月考的时候我考了全班第七名,觉得好多人比我好太多了。)但是,当命运的转机真的降临到我的头上的时刻,我简直不敢相信。

我至今仍记得班主任老师找我谈话时的场景,也至今都弄不懂为什么老师没有调动期中考试的第一名同学而调动我这个第四名。直到老师找我谈话时,我才知道,原来老师认得我,知道我的名字。而自从我调动到A班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的母校从此废除了这项制度,A班和B班不再实行人员滚动制。所以,我的这次调动,空前绝后!正是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改变,我的人生从此出现转折,所以,我从那时候起就下定决心,要一辈子感激这位老师(W)。从前,我只当这是命运对我的眷顾,现在,我知道那是我臣服于事实所得到的福报,是我的潜意识给予我自己的礼物,由此我更加领会了书中那句“所以心想事成的第一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东西必须命里注定该是你的,或者与你更高的目标是一致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潜意识和真我层面,破除人生模式,学好自己该学的功课,解释你的命运,否则,心想事成,不过是纸上谈兵。”诚然,我的心想事成是最后一种。

我的第二次落榜,就显得问题严重多了——高考落榜!而我的分数,还不算很低,能够考一个好的二表本科了,这自然归功于本文提到的第一次“心想事成”,然而,因为估分过高,导致我以四分之差与目标学校擦肩而过。现在回忆起来,我当时还真是够潇洒了。除了在父母愁容满面的时候也难过了几天,接下来我很坦然地接受了现实,很轻松地和所有人提出了“我要复读”这个计划。除了心里有点因为即将上大学到又要回高三“吃苦”的落差引发的失落,并无其他想法。于是,我很自然地背起行囊(绝大部分是母亲为我打理的),做了一次往届生,“回炉再造”。

读完《遇见未知的自己》我才知道,这便也是潜意识的力量。因为我在高三反思自己做的不够好的事情的时候时常想,若是再来一年,我一定会努力做得如何如何好。而最终,老天真的给了我一次“再来”的机会。事实证明,高考落榜,对我来说,的确是“又赚了一笔”。第二年,我考取了全市文科第十名的成绩。回想初中时处处比我强甚至考上省重点的同学,有很多都没有我如今的成绩。因此,我由衷地感激命运里出现的两次“柳暗花明又一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句话我一直坚信!

最后,我想说一遍文章结尾处老人给若菱的那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生活给予每一个人的幸福与磨难都是同等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枷锁中,却不知,造成这一切的,只有我们自己,自己,其实是一个很强大的存在。

遇见未知的自己作文 第8篇

然而, 你永远也猜不到这些严谨又有些古怪的“天才”们接下来要做什么, 因为他们总是在追逐下一站的风景, 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从不惧怕任何改变。

2014年, 对世界体育舞蹈圈来说绝不是平静的一年, 一股毫无征兆的拆档“旋风”席卷了拉丁舞赛场。随着意大利拉丁舞世界冠军Nino Langella&Khrystyna Moshenska的宣布拆档, 接二连三引爆在决赛圈选手中的“分手”风波也达到了高潮。几乎又是同一时间, 来自德国的前6选手Marius Andrei Balan&Nina Bezzubova也宣布拆档。紧接着, Khrystyna和Marius向大家公布了他们组成新组合的消息。终于, 带着不可思议的标签, 2014年划上了句号。

今年4月, 在武汉举行的2015WDSF世界体育舞蹈大奖赛 (中国武汉) 的赛场上, Marius和Khrystyna以新搭档的形式首次出现在中国观众面前。拥有多次世界冠军光环的Khrystyna, 在重新“洗牌”后必须从第一轮开始跳, 而Marius的原搭档Nina也与新舞伴一起出现在了同一个赛场上。“搭档”与“对手”两种角色的瞬间互换, “人是物非”的场景难免让人有些唏嘘。不过, 对年轻的Marius和Khrystyna来说, 他们并不惧怕这样的改变和挑战, 相反, 随着他们的牵手, 新的故事也开始了。

先爱上地板, 再爱上舞蹈

中国的舞蹈爱好者对Khrystyna不会陌生, 这位乌克兰姑娘, 因姣好的面容和精湛的舞蹈技艺而深受大家的喜爱。特别是与前舞伴Nino一同取得的耀眼成绩, 让Khrystyna在中国有着许多忠实的追随者。不论造型还是舞蹈表现力, 这位永远都在追求更好状态的“百变女王”, 走到哪里都是众人的焦点。

不过, 谁也想不到, 这位表面看起来有些高冷的美丽姑娘, 小时候却是个让人头疼的“调皮鬼”。Khrystyna出生在位于乌克兰东北部的城市Kharkiv, 4岁的她因为调皮好动, 总是喜欢趴在地板上滚来滚去, Khrystyna的母亲便把她“扔进”了舞蹈房。“因为舞蹈教室有很多地板呀, 可以让我尽情趴着玩!”Khrystyna忍不住笑出了声, “哈哈!其实真相是, 我是先爱上了地板, 再爱上舞蹈的!”

最美女王

Khrystyna告诉我们, 在她的家乡, 有许多知名的女舞者:前世界拉丁舞冠军Daria Chesnokova、活跃在职业组的Nadiya Bichkova, 以及出演过《谈谈情, 跳跳舞》《与星共舞》等电影电视节目的舞蹈明星Karina Smirnoff等等, 都是乌克兰人。看得出来, Khrystyna以她们为荣, 也因自己是其中一员而感到自豪。

17岁的Khrystyna在乌克兰完成了高中学业, 为了进一步学习舞蹈, 毕业后她搬到了俄罗斯, 20岁又从俄罗斯搬到意大利,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 她开始了与Nino的搭档。而今天, Khrystyna跟随她的新舞伴Marius又来到了德国。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 为了舞蹈走天涯的Khrystyna, 外表给人的感觉会比实际年龄要成熟一些。事实上, 在台下换了衣服卸了妆后, 90年出生的Khrystyna有着非常小女生的一面。要知道, 除了跳舞还对美容感兴趣的Khrystyna已经取得了大学里“专业美容师”的文凭资质, 也就是说, 不论是舞台上还是生活中, 这都是一位最“美”的女王。

总归要有新挑战

Timisoara是罗马尼亚西部的一座美丽城市, Marius正是来自于这里。小时候的Marius非常喜欢迈克尔·杰克逊, 不论在幼儿园还是家里, 小Marius常常会模仿杰克逊的舞蹈, 正因为这份对舞蹈的爱, 7岁那年Marius正式走入了舞蹈教室。

跟Khrystyna一样, Marius也有一颗不满足于现状的心。15岁在罗马尼亚完成初级学业后, 为了追求更好的舞蹈环境, Marius搬到了德国, 就读于一所高等运动学校。20岁时, Marius就已经取得了德国拉丁舞教练的资格执照, “德国的舞蹈环境和氛围非常好, 能够在这里跳舞和学习, 我感到很幸运。”

去年, Marius和Khrystyna几乎同一时间宣布拆档, 他俩与原来的舞伴都曾经取得过非常耀眼的成绩。然而, 拆档后的重新组合, 不仅意味着他们在参加比赛时要跟其他年轻选手一样从第一轮开始跳, 更意味着在竞争激烈的赛场上, 他们要面临原有格局从此改写的风险。那么, Marius&Khrystyna究竟是如何考虑的呢?“我们之所以会决定在一起跳舞, 原因很简单, 因为我们俩都有这样的愿望。我们希望未来的舞蹈生涯可以走得更远, 取得更大的突破, 也希望这样的改变为我们带来一场新的旅程。”

不是每个人都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但对Marius&Khrystyna来说, “生命中总归要有新的挑战。”如今, 同为24岁的两个人, 怀揣着相同的目标和追求, 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最优秀和最独特

目前, Khrystyna跟随Marius来到了德国, 他俩生活在靠近斯图加特的一个名叫Pforzheim的静谧小镇, “我们都很享受现在的状态, 生活在这里就如同在家乡一般惬意。”

不仅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 Marius&Khrystyna在舞蹈中也达成了默契。“当我们一起完成第一支合舞时, 我们的感觉并不陌生。”Khrystyna坦诚地说起与Marius第一次跳舞的感觉, “就好像我们已经在一块跳了很长时间似的。”默契有时候就是这样, 只出现在对的两个人身上, “我们对彼此都非常尊重, 良好的沟通也让我们每天的练习进行得很顺利。”

尽管Marius&Khrystyna搭档的时间不长, 但他们都试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将各自的天赋发挥到极致。当然, 他们并不孤独, 在两人背后, 还有一支强大而优秀的团队支持着他们。曾经多次获得德国职业拉丁舞锦标赛冠军和WDC欧洲职业拉丁舞锦标赛冠军的Franco Formica、著名教练同时也是Michael&Joanna的恩师Ruud Vermej, 以及Harry Koerner、Olga&Ralf Mueller、fizic preparator、Sandro Hoffmann都是他们的指导老师和教练。“除此之外, 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在帮助我们, 因为就我们目前的情况来说, 我们需要一支这样的团队帮助我们达到成功。”

拥有如此强大的团队作为背后支持, Marius&Khrystyna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Khrystyna说:“我们的要求是, 舞蹈中的每一个细节和表现都必须是最优秀的, 同时, 在不同的音乐中, 表现出相同的独特性。我们希望成为最优秀的和最独特的, 这对我们的舞蹈来说非常重要。”

每周有5天时间, Marius&Khrystyna都在一起练习, 每天的练习时间大概在4-5个小时之间。在他们看来, 舞蹈中身体的准备非常重要, “保持一定的训练量会使身体肌肉得到改变, ”当然, 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者, 仅仅身体素质强大是不够的, “舞者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都应该足够强大, 才能应付一切。”

除了舞蹈, 两个年轻人也有着相似的生活态度。Marius大方地告诉我们目前他俩正处于甜蜜的恋爱关系, “我们非常高兴能够靠近彼此, 成为一对最好的搭档。”业余时间, Khrystyna跟所有漂亮姑娘一样, 喜欢购物。在她“百变女王”的外表下, 还藏着一颗居家的心, 平常没事在家的时候, Khrystyna最喜欢的事情竟然就是下厨做饭!以至于问到Marius除了舞蹈, 还喜欢做什么时, 他扮了个鬼脸调皮地说:“当然是喜欢吃Khrystyna做的美食咯!”

在Marius眼中, Khrystyna是他见过的最努力也是最富有天赋的女人;在Khrystyna看来, Marius可以满足她对优秀男人的所有要求。现在, 无论是舞蹈里还是生活中, Marius&Khrystyna都能够一起去感受, 去体会, 去经历。

转身后, 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为自身条件出色的舞者, Marius&Khrystyna懂得如何在舞蹈中运用自己的天赋, “天赋和你的后天努力一样重要, 只是你需要在它们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 就像李小龙说的:‘你要的是自然的不自然。’”吃惊于Marius竟然拿出李小龙当例子的同时, 更想为这对年轻人对舞蹈的独特理解点个赞, Marius所谓的“自然的不自然”, 指的是在舞蹈中, 如果完全依靠后天的努力, 容易成为一个机械的人, 因此也需要天赋的出彩和调和, 以此来达到一种平衡, 套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语来总结:“我们必须费尽全力, 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重视后天的努力, 但也不轻视自己拥有的天赋, 将天赋与努力完美地融合起来, 这就是Marius&Khrystyna的舞蹈哲学。

在今年4月的武汉赛上, Marius&Khrystyna以微弱的差距落后于冠军最终排名第2, 对于“新组合”来说, 取得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面对去年的拆档“风波”, Marius&Khrystyna也没有刻意回避搭档重组所带给他们的影响, “因为这完全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我们想要成为目前最伟大、最优秀的舞者。”对未来充满雄心的两个人, 近期目标很清晰——夺取2015年的世界冠军, “不仅如此, 还有2016、2017、2018年……因为我们仍旧年轻, 未来有着无数可能。我们会继续在舞蹈的地板上, 创造出更多精彩的瞬间!”

他说:“她是我见过的最努力也是最富有天赋的女人。”

在未知的旅途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第9篇

不知何时,被人贴上了文艺青年的标签。

或许是因为喜欢旅行,或许是因为喜欢穿棉布裤子粗布衬衣,也或许是因为喜欢听陈绮贞、听曹方。可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青睐逛夜市吃煎饼果子多于西餐厅,喜欢听刘若英梁静茹也多于陈绮贞与曹方。

我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无故事少年,生于普通家庭,成绩中规中矩,会为了得高分通宵达旦,也会有每个学生都有的升学压力。

但是我喜欢编故事。

我想写很多很多让别人流泪的感人故事,也想写很多很多别人看完后会热血沸腾的励志故事,更想写很多很多能够温暖人心的治愈系故事。

梦想不会投怀送抱,为了这些目标,我一直在努力。

★二、接地气

2013年,有一个词儿很火:接地气。

很多人喜欢用这个词语来评论某部电影贴近生活。或许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太大,对一些文艺小清新的电影产生了疲惫,所以《泰囧》这类的喜剧电影才会大放异彩。

2013年上映的好片很多,而我却对《北京遇上西雅图》情有独钟。

我喜欢电影中那个不知天高地厚没有文化满嘴脏话还喜欢炫富的拜金孕妇小三文佳佳,这个角色也是无比的接地气,她有大部分女人都会有的小心眼儿,也有少部分国人的崇洋媚外,女神汤唯着实将这个角色演绎得酣畅淋漓。

这部电影不仅角色接地气,台词也是非常地接地气,“我有的是包,我生日有包,圣诞节有包,情人节有包,三八节有包,我六一儿童节也有个包……”当我看到文佳佳在圣诞节没有等到老钟,失望地说出这一段话的时候,笑出了眼泪。

我想,一部成功的影片一定会有它的闪光点。

★三、造梦者

2012年开始给小博写稿,直到2013年初才成为了作者团中的一员。

在这里,我认识了00后励志女姚莹,认识了喜欢光头平安的蒋一初,认识了文章中的主角永远都是年又又和许然的蓝格子,认识了一直不放弃自己文字梦想的沐子眠,认识了字写得很好看的江南才女莫小扬,还认识了很有灵气的左海和晞微。

请允许我叫你们造梦者。

你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你们有不一样的文风,你们的明眸也闪烁着不同的光芒,但是你们都和我一样,有着共同的文字梦想。

想写出被人认可的文字,编织出别人喜欢的故事。

★四、时光机

2013年小博9B上刊登了我的小说《何以时光陌》,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文中出现的奶茶店sunshine却是有原型的。

红木门、老式窗户、暖黄色的亮光、常年飘着迷迭香的味道,它位于武汉昙华林,一个文艺青年集聚地。2010年的冬天,作为艺考生的我在这里度过了一个美妙的秋冬,或许,这也将成为我永远的财富。

高二那年,我学了播音主持,这成为了我的一个转折点。

我不知道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对还是错,但是不管怎样,我都会尊重自己当初的选择,努力地走好将来的每一步。

我不会忘记在昙华林度过的那几个月,不会忘记在那里认识的每一个你们。如果有时光机的话,我最想回到的就是和你们在一起追逐梦想的日子。虽然我们现在散落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大学,但是我们却拥有同样的记忆。

多好。

★五、遇见另一个自己

“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失去的是人生……”播放器里的张悬在反复。

这些年来,我也总是在问自己:你拥有了些什么?又失去了些什么?只是,这个答案总是在改变。

唯一不变的就是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能在小博上写稿子给你们看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能一直得到父母的关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一直有好朋友陪在身边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不开心时摸摸口袋还有彩虹糖可以吃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你看,我们多么的幸福。

不是吗?

上一篇:学生会个人竞选优势下一篇:禁毒法制讲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