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转诊总结分析

2024-09-19

双向转诊总结分析(精选12篇)

双向转诊总结分析 第1篇

2012年双向转诊工作总结

为贯彻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优质医疗服务,确保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有效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工作,自开展双向转诊工作以来,积极加强与上级医院的合作,双向转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辖区广大居民提供了就医方便,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现就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中心双向转诊工作取得的成绩

中心自从与市立医院签定了双向转诊协议以来,建立了良好的双向转诊合作关系,成功建成了上下级医疗合作网络,有效实现了转诊功能,为确保双向转诊工作顺利运行,中心成立了双向转诊领导小组,制定双向转诊工作制度,明确双向转诊规范,制作双向转诊流程图,建立双向转诊沟通制度,定期与市立医院就双向转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并由专人负责双向转诊工作,统一管理中心的转诊工作,为患者双向转诊开通了绿色通道,2012年共上转20名患者并都得到了有效救治。

二.双向转诊工作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应对措施

现在,双向转诊医疗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了全面的推广,我们应该加强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致力于打造中心的服务品牌,完善“以转出带动转入”为目的的双向转诊网络体系,使转诊患者享受到双向转诊的优越性,方便患者就医。1.进一步加强与市立医院的沟通协调,加大合作力度,各项工作不能只流于形式,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技术上、管理上提高中心的业务技术水平。2.尽最大能力改变中心设备不足、药品较少的现状,充分利用中心的现有医疗资源,通过加强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双向转诊患者满意度。

现在,双向转诊工作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下转病人较少,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营造上下级医院的区域利益共同体,不仅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双向转诊”,而且要达到“双赢”乃至“三赢”的结果,实现我国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加强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如何结合双方实际,制订更完善的合作计划,进一步对合作医院进行技术、管理方面的交流;如何制定更细致、更流畅的转诊流程,使转诊病人真正享受到国家的实惠。

南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2.12.30

双向转诊总结分析 第2篇

一、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20xx年,医保办按照医院制定的双向转诊相关制度和服务流程,积极开展双向转诊的相关工作,门诊病人通过积极的沟通,基本上能按社保的相关要求,分流转至各个社区医院,住院病人转诊主要通过临床科室与合作医院之间直接联系,没有登记病人转诊信息。

二、病人转诊情况。

20xx年,我院双向转诊的病人,在医保办有登记记录的下转病人有xx人,主要为门诊慢性病人,上转病人270人,主要为住院病人。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一年的运行,双向转诊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住院转诊人数较少。

2、住院病人下转没有通过医保办登记预约。

3、病人不配合。

经分析,主要原因有:

(1)病人对基层医院的.服务水平不能接受,不同意转诊。

(2)医院病床使用率不高,没有转诊必。

(3)社区医院只是海南省或海口市本级的定点医疗机构,有些有需求的病人担心不能报销,不同意转诊。

(4)海南医保政策没有规定病人病情达到哪些情形,要强行转诊(除海口市居民医保),医院很难推动该项工作。

四、整改措施。

1、完善服务流程,增加预约转诊流程,

2、加大双向转诊临床督导和宣传力度,增设临床科室双向转诊病人登记本,双向转诊工作列入每周查房督导内容,

门诊病人双向转诊调查分析 第3篇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调查地区与对象

本研究以调查时段内前来公明人民医院、社康中心(站)就诊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共计585名患者。

1.2 调查内容

包括病人一般情况、既往就诊次数、就诊时间、疾病主要诊断或症状、病人以及医生转诊意识、转诊原因、转诊形式、转诊单位、转诊实施的程度、医生是否告诉患者转诊标准和在社区的优惠政策。

1.3 调查方法

一是观察法,通过培训调查员,在诊室易于观察医生与病人的位置,观察每一位就诊病人与医生的言行,并填写有关调查表;二是文献法,通过查找规定时间段相关机构的转诊单,记录相关转诊信息。

2研究结果

2.1 观察对象基本情况

2.1.1 年龄与性别。

本研究共观察病例585例,男性327例,占55.9%,女性258例,占44.1%,男性略高于女性,年龄与性别构成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1.2 疾病分布情况。

观察疾病种类繁多,分析时从中挑选出感冒、高血压、扁桃体炎、外伤、糖尿病这5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作为单病种分析,其余都以系统来进行划分,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转诊率较高的几类疾病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妇科疾病次之。在扁桃体炎、泌尿系统疾病中没有出现转诊病例;在肝胆疾病中有1例转诊,疾病诊断为丙肝;妇科疾病中主要是产检;呼吸系统疾病中有肺结核、肺炎、咽炎。由于不清楚是否是医生在患者的整个就诊过程中对其疾病没有做出明确诊断,其转诊率仅为4.26%。

2.1.3 就诊时间。

社康中心(站)、公明人民医院两级医疗机构的平均就诊时间为6.64分钟。其中社康中心(站)为6.85分钟,公明人民医院为6.48分钟,都远比行业规定的20分钟少[4]。

社区卫生服务以满足群众需求,保护或促进人民健康为出发点。根据10部委文件《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社区卫生服务应具备“六位一体”的功能。“六位”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社区预防、社区保健、常见病和慢性病治疗、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一体”是指在社区卫服务中心(站)提供上述综合、连续的优质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除了疾病的诊断治疗外,更重要的就是要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预防性的工作。社康中心(站)平均就诊时间仅为6.85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大部分医生只是对疾病做出诊断和治疗,而在健康教育等方面基本没有实行。导致这样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为:就诊的人数较多、就诊人次作为医院对医生绩效考核的一个指标。

公明人民医院主要是针对一些社区无法解决的疾病,这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较为复杂的。公明人民医院医生的平均诊断时间为6.48分钟,远少于国家规定的20分钟。导致诊断时间短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为:(1)就诊的人数较多;(2)就诊人次作为医院对医生绩效考核的一个指标;(3)病人分流不合理,常见病、慢性病等患者直接选择公明人民医院就诊。

2.1.4 既往就诊情况。

在585例观察对象中,记录到580例患者的既往就诊情况, 395例是第1次就诊,占68.10%。其中:社康中心(站)169例,占67.33%,公明人民医院226例,占68.69%。可以看出,公明人民医院的患者第1次就诊率达到68.69%,而这些疾病又大多数是常见病、多发病等社区可以治疗的疾病。可见,病人流向不合理,社区没有充分发挥其分流病人的功能。

2.2 转诊情况

2.2.1 总体情况。

2.2.1.1 社康中心(站)上转病人情况。

社康中心(站)上转的病人有些直接转到公明医院,也有部分转到市/区医院、专科医院。本次调查一共在社康中心(站)观察258例患者的就诊情况,转诊23例,其中19例转到公明医院,4例转到区市医院或专科医院。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2.2.1.2 公明医院转诊病人情况。

公明医院既有下转到社康中心(站),也有部分转到区市医院或专科医院。本次调查一共在公明医院观察328例患者的就诊情况,转诊12例,其中8例转到社康中心(站),4例转到区市医院或专科医院。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本研究中的双向转诊指的是纵向的、狭义的双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相互转诊。在本次调查中,通过对两者之间的转诊情况比较,显示上转比例是下转的3倍多,说明下转难。

2.2.1.3 转诊疾病情况。

在公明人民医院下转到社康中心(站)的8例患者中,高血压5例、产妇2例、糖尿病1例,病种少,且为慢性病、诊断清楚或是只需要康复治疗的疾病。

而社康中心(站)上转到公明人民医院或是其他区市医院的疾病种类繁多,上转的23例患者中孕检4例、肺炎2例、胃炎2例,其余感冒、咽炎、便秘、腹痛、风湿、取环、流产、产检、宫外孕、牙周炎、肺结核、偏头痛、胰鞘囊肿、殴打内伤、输卵管疾病各1例。

2.2.2 转诊病例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

2.2.2.1 不同年龄转诊患者的情况。

在观察到的19例有年龄记录的转诊患者中,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为77岁。转诊较多的分布在60岁及以上和22~45岁两个年龄段。

2.2.2.2 不同性别转诊患者的情况。

在观察的327例男性患者中,转诊人数为14人,转诊率为4.28%;在观察的258例女性患者中,有21例转诊,转诊率为8.14%,女性转诊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2.2.2.3 病人询问转诊。

本次调查显示,在585例中仅有3例(0.51%)是病人询问转诊事宜,可见病人转诊意识弱。

2.2.2.4 医生建议转诊的形式。

在公明医院、社康中心(站)之间实施转诊的总例数为26例,其中上转18例,下转8例,医生建议转诊的形式主要为口头建议、填写转诊单。具体情况见表4。

在本次观察研究中,62.96%的医生只是口头建议转诊,可能造成患者在上级或下级医疗机构继续就诊时候缺乏有效凭据,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以及无法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如免挂号费等);其他的转诊病例填写了转诊单,但大多数患者常将转诊单丢失,仍然会遇到同上的麻烦。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将转诊单设计在病历本上。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转诊单丢失,而且还可以连续记录病人就诊的连续过程,为医生进一步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2.2.2.5 转诊实施的程度。

通过观察医生在实施转诊时,指导病人在就医去向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见表5。

本次调查显示,医生指导病人就医去向的情况为:65.71%医生都只提到医院这个层面,使得患者在继续就诊时处处“碰壁”,需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所要到的什么科室、找谁看病等,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病人的转诊意愿。

2.2.2.6 转诊标准及政策。

在对医生的行为调查中,35例转诊病例中仅有3例(0.51%)是医生告知患者转诊标准,没有1例被告知在社区就医的优惠政策。医生在双向转诊宣传方面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3讨论与建议

双向转诊促使病人合理分流,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同时双向转诊机制也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但由于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尚处在发展的初期,在这一大环境下的双向转诊实施的情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转上容易,转下难”的局面。

3.1 双向转诊实施不力的主要原因

3.1.1 全科医生还未成为真正的“守门人”。从本调查双向转诊的转入情况可以看出社区患者就诊自由,公明人民医院患者第一次就诊率达到68.69%,而这些疾病又大多数是常见病、多发病等社区可以治疗的疾病。因此社区在不断提高全科医师素质的同时,政府应合理引导社区居民就诊,实现患者“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合理流向。

3.1.2 目前我国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尚无向上转诊和向下转诊的规范标准,转入或转出患者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这是非常现实且未得到解决的问题。

3.1.3 患者在上级医院已经治疗好出院,而不需要转诊,这是造成下转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3.1.4 转诊之后治疗缺乏连续性。如在调查中发现,病人转到公明人民医院以后,不知道怎么接受下一步诊疗过程,需要寻找科室、医生,在就诊时医生又将其当成新来的病人重新进行诊断与治疗。

3.1.5 转诊程序麻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医生填写转诊单麻烦;第二,病人在转诊实施中需要办多项手续。要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对医生采取一定激励措施外,还要设计合理的转诊流程,简化转诊过程。

3.1.6 居民转诊意识不强。本次调查显示,585例仅有3例(0.51%)是病人询问转诊事宜,病人转诊意识非常弱。

3.1.7 医务人员转诊意识不强。在观察中发现,医生在整个就诊过程中对患者的疾病没有做出明确诊断,而这部分病人的转诊率仅为4.26%。

3.2 完善双向转诊制度的建议

3.2.1 逐步试行全科医生首诊制。除急危重抢救病人外,一般病人经社区医生首诊后,由社区医生决定留诊、会诊、转诊,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3.2.2 明确转诊的程序、标准等。如统一双向转诊程序,包括转诊文书、手续、交接制度和社区医生转诊陪护制度等,规定向上转诊和向下转诊的标准,明确转诊医院各自的责任和分工,规范转诊中各项规章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3.2.3 将医疗保险制度与双向转诊结合起来。适当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型医院就诊费用标准和自负比例差距,引导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引导病人合理分流。

3.2.4 转诊医院间要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设立专线电话,以便及时、准确地接收安置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送的病人,减少转诊环节,方便患者。

3.2.5 加大力度宣传双向转诊。加强对双向转诊制度的宣传,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居民对双向转诊的认知及转诊意识。

摘要:目的通过开展门诊病人双向转诊的实证研究,获取有关证据,为卫生管理和医院管理提供决策证据。方法分析深圳市公明人民医院及其社康中心(站)就诊的585例患者。结果公明医院及其下设社康中心(站)间的上转率为7.39%,下转率为2.44%;62.96%医生口头建议转诊,65.71%的医生只告知病人转诊医院层面,公明人民医院首诊比例为68.69%。结论下转难,社区首诊病例相对少,转诊规范落实不到位。建议落实病人社区首诊制,加强转诊规范建设和落实。

关键词:门诊,病人,双向转诊

参考文献

[1]吴秀云.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1999;13(5):5.

[2]刘小平,等.“以病人为中心”理念下的双向转诊管理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2;5(5):369.

[3]刘洋,等.双向转诊制度问题探讨.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4;24(12):72.

“双向转诊”:好花何时结好果 第4篇

2015年双向转诊总结报告 第5篇

2015年分级诊疗工作情况总结

为适应医疗体系改革,适应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环境,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院自2014年12月起开始实施分级诊疗。现已与多家医院开展了双向转诊服务工作,加强与上级医院合作,指导乡镇卫生院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情况

2014年我院转诊人数655人,转诊率1.97%,2015年(截止12月31日),我院共转诊病员1035人(下转2人,基层转入7人,上转1026人),转诊率4.11%。,较去年同期转诊人数增加380人,转诊率增加2.13%。

***200***52732542432015年2014年***61季度2季度3季度4季度

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存在问题:

1、宣传方式不多,分级诊疗未完全深入人心。公众对分级诊疗目的意义了解不深,也还有基层个别医师对分级诊疗认识不到位、政策不熟悉现象。

2、临床医生对双向转诊工作责任心不够。个别医生填写转诊单内容不完整,字迹潦草,转诊单保存不当导致收集困难等;少数科室未按照规定及时将双向转诊病人登记信息报送到双向转诊接诊室;下转病人未达到规定的要求。按照上级部门关于分级诊疗有关要求,下转病人比例未达到指标。

3、医院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急诊、功能科、儿科等方面尤为突出。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对院内职工更进一步加强全员教育培训,把非专业人员也要一并纳入;对外改善宣传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对公众的寒舍,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分级诊疗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对不按分级诊疗规定执行的医生严格按我院双向转诊考核办法处理。

3、定期召开分级诊疗工作推进会,对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

4、不断改进和完善分级诊疗相关制度及流程,完成分级诊疗工作目标、任务。

西充县人民医院 医务科

双向转诊总结分析 第6篇

根据XX县人民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XX改〔2018〕1号)XX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XX县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规范(试行)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要求。现将我院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情况和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双向转诊领导小组,将分级诊疗工作纳入了医院目标管理,医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医务科具体负责日常工作的良好态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医务科,由雷承元同志为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积极宣传发动。

1、加强医院院职工的全员培训。对医院各临床科室、职能科室进行分级诊疗相关知识的培训,让每个职工都能掌握分级诊疗的目的意义和工作措施。

2、采取多种方式向公众宣传。在门诊大厅设置固定的分级诊疗宣传展板,门诊大厅电子显示屏宣传每天均要滚动宣传分级诊疗的相关知识。

(三)双向转诊人次情况。2018年1--7月我院共上转病人共 24 人次,其中妇产科 7 人次,儿科 7人次,新生儿科10人次;目前暂无下转至乡镇卫生院病人。

二、存在问题

(一)宣传方式不多,分级诊疗未完全深入人心。公众对分级诊疗目的意义了解不深,也还有基层个别医师对分级诊疗认识不到位、政策不熟悉现象。

(二)临床医生对双向转诊工作责任心不够。个别医生填写转诊单内容不完整,字迹潦草,转诊单保存不当导致收集困难等;少数科室未按照规定及时将双向转诊病人登记信息报送到双向转诊接诊室;下转病人未达到规定的要求。按照上级部门关于分级诊疗有关要求,下转病人比例未达到指标。

(三)医院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急诊、儿科等方面。

三、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对院内职工更进一步加强全员教育培训,把非专业人员也要一并纳入;对外改善宣传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对公众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定期对分级诊疗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对不按分级诊疗规定执行的医生严格按我院双向转诊考核办法处理。

(三)定期召开分级诊疗工作推进会,对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

(四)不断改进和完善分级诊疗相关制度及流程,完成分级诊疗工作目标、任务。

四、工作建议

1、通过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重点专科建设。

2、建议成立紧密型医共体,切实做好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

双向转诊改进措施 第7篇

一.双向转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转上”不“转下”,双向转诊变单向转诊,目前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将急危重症,疑难病人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和手术后的康复病人,可以转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一步治疗的却非常少,由上转下非常困难。

1.2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挥运作,重形式不重实质,几年来,各级医疗部门没有看参照执行的各项转诊标准,转诊程序和规章制度,卫生管理部门对转诊无法进行有效的指挥和监督。

二.双向转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政府方面存在的几个瓶颈问题

(1)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现行政策瓶颈: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将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人定点范围,一些符合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规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仍未纳入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

(2)完善的标准和程序瓶颈:由于社区医疗水平也不一,尚未制度一套完善的转诊标准和程序,造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之间的转诊障碍。

(3)合理的区域卫生规划瓶颈:合理的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机构设置规划是实现双向转诊的基本条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功能定位,分级分工,职能互补的一个基本前提。由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在城乡之间差距极大,还未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

位,组成适宜的卫生服务系统。要及时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完整统一的双向转诊体系,具体规定向上转诊和向下转诊的基本标准,程序,并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规范转诊中各项规章制度。

3.2“双向转诊”与医疗保险制度相结合“双向转诊”健康而通畅运转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保险部门的共同参与。政府应适当拉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就诊时可实行不同的医药费用自付比例,引导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一般常见病。

3.3加强与病人的信息沟通,实现全过程服务

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宣教,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多种方式,改善人们对双向转诊的认知。同时要在转诊的整个过程中做好服务工作,以便更好地开展双向转诊工作。

3.4实施社区首诊制,发挥医疗“守门人”在双向转诊中的桥梁作用

社区首诊制是指规定居民在患病需要就诊时,须首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全科医师诊疗的一种规定。社区首诊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病人进行了合理分流,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在社区进行,而对于疑难重急症的治疗可以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还可对双向转诊之后的病人在社区进行康复和恢复性的双向转诊的关键环节,在双向转诊制度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实现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之一。

3.5建设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信息平台

双向转诊总结分析 第8篇

关键词:社区服务,双向转诊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将成为今后主要的就医模式,随之“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才能得以真正解决。双向转诊制度是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方略,但在双向转诊实际运作过程中不尽人意,出现了许多流通不畅的情况。

1 双向转诊“梗阻”原因分析

1.1 医疗机构间经济利益对立

统计资料表明,急、危重及抢救病人社区上转率为100%,而术后或恢复期下转社区继续治疗的病人只占5%[1]。造成这种上转容易下转难,即“单向上转”的根源是利益分配问题。目前我国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其收入取决于病人和服务项目的多少,因而双方在经济利益上处于对立地位,大医院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不愿意把病人转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2 病人的权利和大医院的顾虑

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病人有自由选择医院就诊的权利,病人的趋高就医心理形成病人不管大病、小病还是急性病、慢性病都涌向大医院的“马太效应”。从实践来看,参保职工的就医行为多数稳定在2—3家医院中,这种事实上的稳定和制度上的自由成为落实双向转诊的“瓶颈”问题。一些大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已超过了100%,许多进入康复阶段的病人完全可以转到离家较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可提高医院的床位周转率,但许多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不信任,担心转诊会影响治疗的连贯性。转下去医生不放心,病人也不放心。医院有出入院的标准,不符合出院标准、尚未痊愈的病人如果下转到社区,一旦出现问题会涉及医疗责任。另外某些病人的病情具有不可预知性,转诊后很多环节都可能出现医疗安全问题,紧随其后的医患纠纷、医疗诉讼都可能给医院带来很多麻烦,而且目前的法律也没有对这一问题作出明确的责任界定。

1.3 没有规范的双向转诊程序

缺乏程序化的运行机制,即没有转诊流程、转诊标准、统一的转诊单和转诊双方的基本要求。医院没有专门的接诊部门,转诊病人的重复检查,没有优惠措施。

1.4 医保制度对双向转诊制度的支持力度不够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收费与大医院没有多大差距,且享受医保的病人在社区与大医院就诊报销的比例差距也不大,甚至有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医保定点资格,导致许多在社区就诊的病人要两头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完病,再到大医院取药。因此,一些应该下转到社区继续治疗的医保病人不愿转到社区,不能报销的自费病人往往也选择大医院。

2 对策

2.1 组建医疗集团,加强医疗机构间的合作交流

2.1.1医院的集团化运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只有在经济利益上达成一致,才能有效地实施双向转诊,引导病人合理流动,在降低患者医疗费用的同时也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这也是一种国际趋势[2]。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付相关费用,使医院获得补偿。由于医院全面掌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权,在公共卫生无偿服务或低收益服务方面还能得到政府补偿,医院就能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如北京市模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汽南社区与北京市复兴医院其房产、财产、人事都是一体,发展双向转诊自然就不存在利益的冲突是成功的试点例子[3]。

2.1.2双向转诊制度的运作和落实受制于转诊执行者的业务水平,医院要帮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技术指导、人才培养、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等工作。安排中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定期到社区巡诊或进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协助社区处理疑难病症,开展联合查房、病例讨论、学术报告会和开展示范诊疗等形式,帮助社区提高医疗质量、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鼓励退休医师到社区工作,医院保持其退休待遇不变,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度。接受、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技术、管理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设医学知识讲座,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进修、学习提供方便,并在科研方面提供指导,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工作。

2.2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引导患者合理就医

运用经济杠杆调控病人就医趋势既是顺利开展双向转诊的催化剂,也是最关键的措施,否则都只是在“隔靴搔痒”。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政府要适当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差距,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医院就诊时实行不同的医药费用自付比例,就会促使病人理性地使用医疗保险,改变“宁大勿小”的趋高就医习惯,而主动去寻找一种价低、方便、有效的医疗服务,从而引导一些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移,康复期的病人也会自己要求到社区进行康复治疗,以实现通过经济手段来改变病人的择医行为。待时机成熟时,医疗保险机构可与卫生部门联手建立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流程,对不遵守就医流程的病人,医疗保险机构拒绝支付医疗费用来进一步推动双向转诊的实施,同时通过改变支付方式,控制大医院的统揽行为。如澳大利亚的双向转诊具有强制性,必须经过全科医师转介才能看专科医师[4]。

2.3 开设绿色通道,建立规范的转诊制度

医院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科与邻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设立24小时专线电话,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中无法解决的疑难复杂病人的转诊或不能开展的大型检查(CT、核磁共振等)提供便利条件,对上转病人认真做好接诊工作,优先提供科室选择、检查预约、住院安排等。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保证双向转诊流程通畅,全科医师转介病人或专科医师下转病人时均应填写统一的上转单或下转单,一式二联,详细介绍病人的病情、目前用药治疗情况或后续治疗,紧急情况时先直接电话联系。对下转病人的健康管理措施必须有明确的社区处理指引。建立转诊反馈制度,对下转的病人,社区责任医生要及时主动随访,医院的经治医生也要介入病人的后续治疗和回访,对下转到社区的病人一旦出现病情变化,社区医生与医院经治医生之间要及时沟通,医院经治医生要及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指导救治,必要时将病人上转回医院。为减轻双向转诊病人的费用,不得作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实现“一单通”[5]。转诊单最好由电脑打印,避免因字迹潦草引起的不便。有条件的的话,可以与有关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共同设计开发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信息平台系统,实现对上转、下转病人健康资料的网络管理和信息共享。

2.4 严格考核督察,建立长效机制

卫生行政部门及社保机构要强化对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工作的考核检查和督导,考核病例中是否存在“该转未转”现象;考核下转质量,是否按照下转标准进行;考核转诊优惠措施是否落实;是否贯彻落实住院病人转诊分级查房制度,是否对病人实行跟踪管理。对每项考核赋予权重,量化打分,将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挂钩,以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下拨经费的依据,严格考核督察,兑现奖惩,使双向转诊不流于形式。

3 结语

双向转诊制度的实行将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纽带和经济纽带,对医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这不仅使患者能放心地“进社区”,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节省费用,使社区病人得到“无缝隙”的连续管理,同时为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和综合医院的蓬勃发展探索一条新路,取得病人、社区、医院的“三嬴”。

参考文献

[1]杨柳,王健.双向转诊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7,(3):31.

[2]刘达恩.组建医院集团的基础与政府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1,21(1):9-11.

[3]徐哲芳.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形式的思考[J].中国医院,2008,12(6):49-51.

[4]龚伶伶,金琳莉.澳大利亚医疗资源互补共享合作模式对我国推行双向转诊工作的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8):632-633.

医院双向转诊协议 第9篇

双向转诊协议

实施“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双向转诊服务是有政府牵头对城市医疗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项重要医改措施。为积极发挥大中型医院人才、技术及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各基层医院或社区医院的服务功能和网点资源,经甲乙双方协商决定,建立双向转诊关系。为了规范各自行为,现签定协议如下:

甲方基层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 乙方协作医疗机构: 塔城市人民医院

一、甲方责任

1、医生要熟悉转诊医院的基本情况,专家特长、常用检查项目及价格,协助和指导病人选择合适的专家和检查项目;

2、遇有符合转诊指征的患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有义务将患者转诊至协议医院,不得索取任何费用;

3、甲方向乙方上转病人时认真填写双向转诊单,注明初步诊断,基本病情,经治医生签名后,医务科盖章后方可转诊。

4、双向转诊单分存根联与转诊联,患者转诊时需持转诊单就诊,存根栏由医务科留存。

5、对于急诊重病人转诊时应谨慎,须第一时间就地抢救处理,转院时派专人护送,并向接诊的医生说明病情,同时提供相关的检查治疗资料。

6、对需要进行特殊检验或大型医疗设备检查的病人可向乙方预约诊疗服务机构进行电话预约,并将预约的检查日期和检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及时准确告知患者。病人持基层医院或社区医生开具的检验或检

查单,直接到乙方门诊部划价收费后,进行检验或检查(免挂号和诊查费)。

二、乙方责任

1、乙方设专人负责接待由甲方上转病人的相关接诊服务,认真填写《双向转诊登记表》,开通绿色通道,及时安排转诊病人至相应的病区住院或相应的科室门诊就诊。

2、乙方对甲方上转的病人进行相应的诊断治疗,在此期间专科医生有义务接受甲方医生的咨询,将病人的诊疗情况反馈甲方医生。

3、当病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进入康复期,乙方专科医生填写双向转诊单,并向甲方说明病人诊疗过程、继续治疗的建议和注意事项,及时将病人转回甲方医院。必要时接受再次转诊。

4、乙方将本单位简况、特色、知名专家特长、大型设备拥有情况及优惠政策编辑印成册,发至基础医院或社区医生手中,方便基层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生转诊。积极为基层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有些检验项目,患者前往医院又有困难的,基层医院或社区机构可按要求留取标本,送往乙方进行检验。

三、本协议一式两份,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医疗双向转诊制度 第10篇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基层医疗机构与医院双向转诊行为,建立分级管理的双向转诊体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双向转诊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1)知情选择的原则。从维护患者利益出发,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真正使患者享受到“双向转诊”的方便、快捷、经济、有效。

(2)分级管理的原则。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康复期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疑难病、危急重症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确诊治疗。

(3)综合权衡的原则。为提高患者疾病诊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基层医疗机构上转患者到医院时应考虑患者病情与医院的专科、专病特色。

(4)资源共享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加强技术合作和人才的有效交流,促进卫生资源合理利用。

(5)连续医疗服务的原则。建立起有效、严密、实用、畅通的双向转诊渠道,为患者提供整体性、连续性医疗服务。

第三条 双向转诊执行标准:

(1)基层医疗机构向医院转诊的指征:

① 临床急危重症,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② 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

③ 突发公共卫生和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病例。④ 疾病诊治超出基层医疗机构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⑤ 急性传染病病人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人。⑥ 精神障碍疾病的急性发作期病例。

⑦ 其它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病例。(2)医院向基层医疗机构转诊的指征:

① 医院门诊或出院后需要进行跟踪、随访、康复、卫生宣教和建立家庭病床的病例,而且基层医疗机构有能力处置。

② 诊断明确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病情稳定需要维持治疗的病例。③ 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例。

④ 其他应当转诊且基层医疗机构有能力处置的病例。第四条 双向转诊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1)基层医疗机构患者转往医院:

① 基层医疗机构医生根据转诊原则及转诊指征将患者转往上级医院。对限于医院的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患者,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及各医院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将患者转往有救治条件的医院。

② 拟转诊时,基层医疗机构医生须按首诊负责制执行,按规定书写病历、转诊记录和“双向转诊单”(附件1)。患者或其家属同意或不同意转诊均需在病历上签名。

③ 由患者或家属自行到所转医院“双向转诊服务台”联系,由服务台工作人员负责分诊和安排就诊。

④ 对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立即转诊的,遵循就近转诊的原则,基层医疗机构应立即呼叫120或电话通知医院派救护车接患者到医院救治。

(2)医院患者转往基层医疗机构:

① 门诊医生或住院医生根据转诊原则及转诊指征将患者转往其居住地的基层医疗机构。

② 主管医生在门诊病历或出院小结中告知患者需要回到基层医疗机构完成后续治疗和康复,并提出比较详细的后续治疗和康复方案;填写“双向转诊单”(附件2)并指导患者到“双向转诊服务台”办理转诊事宜。

③ “双向转诊服务台”工作人员负责联系基层医疗机构,并做好登记和统计。

第五条 双向转诊工作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各医院应建立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和制定合理的转诊流程。(2)各医院应在本院门诊大厅明显位置设立“双向转诊服务台”,有专人负责,并公布服务台的位置、联系人、联系电话和接待时间等。服务台负责完成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转诊工作的沟通协调、院内分诊导诊和统计工作。

(3)各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转来的患者实行优先就诊、检查、交费、取药,优先安排住院。

(4)各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转来的住院患者,在患者住院期间要适当安排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医生参与住院查房和病例讨论。

(5)各医院要将本单位简况、特色和知名专家特长、设备拥有情况及优惠政策编印成册,发至基层医疗机构,增强基层医务人员与医院相关科室主要医疗骨干的联系与沟通,为基层医疗机构定向转诊提供条件。

(6)基层医疗机构要协助患者选择合适的专家和检查项目,及时将符合转诊指征的患者转往相应医院,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奔波和医疗开支。

附件1

双向转诊单

------------------------

存 根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档案编号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于 年 月 日因病情需要,转入 单位 科室 接诊医生。

转诊医生(签字):

****年**月**日------------------------

双向转诊(转出)单

(机构名称):

现有患者 性别 年龄 因病情需要,需转入贵单位,请予以接诊。

初步印象:

主要现病史(转出原因):

主要既往史:

治疗经过:

转诊医生(签字):

联系电话:

机构名称

年 月 日

填表说明

(1)本表供居民双向转诊转出时使用,由转诊医生填写。

(2)初步印象:转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做出的初步判断。(3)主要现病史:患者转诊时存在的主要临床问题。(4)主要既往史:患者既往存在的主要疾病史。

(5)治疗经过:经治医生对患者实施的主要诊治措施。

附件2

存 根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病案号 家庭住址 联系电话 于 年 月 日因病情需要,转回 单位 接诊医生。

转诊医生(签字): 联系电话:

机构名称

年 月 日

双向转诊(回转)单

(机构名称):

现有患者 因病情需要,现转回贵单位,请予以接诊。

诊断结果 住院病案号 主要检查结果:

治疗经过、下一步治疗方案及康复建议:

转诊医生(签字):

联系电话:

(机构名称)

年 月 日

------------------------填表说明

1.本表供居民双向转诊回转时使用,由转诊医生填写。

2.主要检查结果:填写患者接受检查的主要结果。3.治疗经过:经治医生对患者实施的主要诊治措施。

双向转诊奖惩制度 第11篇

为了建立畅通有效的双向转诊通道,保证双向转诊工作的规范有序进行,特制定自贡中意友好医院双向转诊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指导思想。致力于解决广大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二、组织机构

医院成立双向转诊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组建医院责任医师团队。按10分钟服务圈的要求,由一名(及以上)全科医师,一名(及以上)全科护士,一名(及以上)预防保健人员组成责任医师团队。

三、具体工作

双向转诊工作的主体是医院的责任医生和相关临床科室临床医生。具体分工为:

责任医生职责:

负责上级医院下转康复期病人的随访工作。必须在收到“转诊信息反馈单”后7天内进行一次上门随访,病人拒绝上门随访的可电话随访,随访时做好体格检查、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康复性工作,同时填写“双向转诊随访服务反馈表”。上门随访的病人“双向转诊随访服务反馈表”上必须有病人或其家属的签名,电话随访的病人“双向转诊随访服务反馈表”上应注明“病人拒绝上门随访”及通话时间。随访结束后及时将“双向转诊随访服务反馈表”交至办公室,并将病人纳入慢性病社区综合管理。

临床医师职责:

对无条件诊治的疑难病人、无条件抢救的急、危、重病人及其他需要转诊的病人在征得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的基础上,由临床医生开具“双向转诊联系单”,患者可持联系单至指定上级医院优先就诊。临床医生要做好解释工作,阐明双向转诊的主旨。“双向转诊联系单”填写一式两份,字迹清楚,一份给病人,一份于填写当天转诊办公室。

双向转诊工作具体流程参照中意友好医院操作流程图。

四、奖罚机制

为激励责任医生及有关临床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双向转诊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特规定每上门随访一位病人补贴责任医生人民币20元,电话随访每位补贴人民币5元。未及时进行随访的每例罚人民币50元,转诊办公室及时对双向转诊病人随访情况进行核实,如发现有造假情况的每例罚人民币50元。有关临床医生按规定每转诊一例病人补助人民币2元,未按规定进行转诊的每发现一例罚人民币20元。对成绩突出的责任医生团队或个人,年终给予奖励

双向转诊总结分析 第12篇

1 医疗服务系统的界定

系统论认为,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等是其基本特征[2]。根据此界定, 前面提及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分别界定为两个子系统, 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纽带最重要的就是双向转诊制度。双向转诊是根据病人病情和人群健康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间的转院诊治过程, 可分为纵向转诊和横向转诊两种形式本文提到的双向转诊是指社区卫生中心与大中型医院纵向转诊的双向转诊制度。基于双向转诊, 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纵向联系加强, 共同构成了医疗服务系统。在该系统中, 医院综合实力强, 拥有丰富的医疗人才、设施资源和医疗科研能力, 治疗急危重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是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 亲近百姓, 以“治小病、治慢病和治未病”为职责。两者通过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分层医疗和功能互补, 真正达到“大病上转, 康复下转”。在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攀升的背景下, 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局限在单一医疗机构内, 而是更多地需要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分工与合作, 因此, 该系统能为居民提供连续的、经济的服务, 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实现系统学中“1+1>2”的整体效应。

同时, 医疗服务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 它存在于一定的外环境之中并受外环境的影响。医疗服务系统的外环境从宏观上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而最密切相关的可细化为政府制定的政策、医疗保险的支付制度及患者的就医行为等三方面, 这几个方面影响系统内部结构的紧密程度, 进而影响到系统提供医疗服务的质量。

2 以双向转诊为纽带的医疗服务系统存在的问题

理想的医疗服务系统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疗服务流程的有序性和层次性, 即医疗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实现有序流动;二是医疗服务系统的产出———患者获得的医疗服务质量应该有改进, 这里所说的医疗质量包括临床上治愈率的提高和经济上医疗费用的下降, 这是医疗服务系统的最核心目标。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2.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协作不够, 系统内部的层次性并未体现

有学者以江西省为调研对象[4],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形式对省、市、县、乡级4个不同等级的医院进行考察, 调研的结果显示:自2004年开始, 多数医院开展双向转诊工作, 但效果不理想。基层医院对疑难病症的患者会向上转诊至大医院, 但基本上“有去无回”。

夏琳[5]在其硕士论文《我国双向转诊制度优化研究》中对上海市民双向转诊调查结果是:在其获得的222份有效问卷中, 有过被转诊经历的有18份, 占总调查人数的8.11%, 其中, 被转诊到三级医院的有16份, 被三级医院转诊到基层医院继续康复的有2份;拒绝转诊的有39份, 占总调查人数的17.57%;没有被转诊经历的有165份, 占总调查人数的74.32%。这一组数据充分说明转诊的实际效果不如人意。两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不明显, 由双向转诊制度连接的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链式服务”, 尤其是医院转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下行链”极度薄弱, 医疗服务的层次性并不理想。

2.2 医疗服务质量无明显改善, 系统产出不理想

杨群庆[6]在其硕士论文《上海市某二级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制度的研究》中进行了实证研究, 选取上海市某二级综合性医院与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双向转诊, 以冠心病、高血压病、脑卒中、2型糖尿病为主的病人966人次, 同时选取对照组。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

如表1, 在门诊治愈率方面, 4个病种的转诊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均无显著差异, 住院治愈率方面, 除了高血压患者, 其他3个病种的两组患者均无差异。表2所示, 在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方面, 4个病种的转诊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均无差异。由此可见, 以双向转诊制度为纽带的医疗服务系统的产出并不理想, 患者所获得的医疗服务的疗效和经济性均无明显的改善, 与该系统的初始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医疗服务系统效果不良的原因诊断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以双向转诊为纽带的医疗服务系统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 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系统自身的结构有缺陷, 二是系统运行的外部环境不良。

3.1 系统内部结构诊断

系统运行效果不良, 可视为系统功能不理想。与之有密切联系的是系统的结构, 因为系统的功能是以结构为基础的, 系统正是通过其具体多样的结构实现其组织特性和整体功能[7]。这里所说的结构是指社区-医院之间的联系, 可细化为转诊制度、人员及技术、信息共享等方面。

3.1.1 缺乏操作性强的转诊标准

目前社区-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标准不够明确, 无论是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是医院, 向上转诊和向下转诊缺乏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转诊标准, 相应的转诊程序和规章制度也不健全, 使得贯彻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失去了基础性的依据。从操作层面来看, 是否上转和下转取决于医生的主观判断, 因此转诊率低,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不够。

3.1.2 人员及技术层面的连续性不够

系统有效运转、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服务有赖于医务人员和医疗技术在服务提供上的连续性。理想的状态是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和医院的专科医生之间对同一转诊病人有充分的沟通和交流, 而且在目前全科医生素质较低的情况下, 专科医生还应予以指导和培训, 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医院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并未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互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低的全科医生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不能与医院形成有效的对接和连续, 出现了医疗服务的断裂, 患者需要的连续性服务得不到满足。

3.1.3 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信息共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之间的重要媒介, 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并未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患者在社区和医院就诊的检查、诊断等医疗资料没有得到充分的交互使用, 信息并未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合理流动而成为机制化的纽带。

3.2 外部环境诊断

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 而与之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政府关于双向转诊的政策、医保制度和患者对双向转诊的认知度, 由于双向转诊政策促进了系统的运行, 这里不做讨论, 主要讨论的是医保制度和患者对双向转诊的认知度。

3.2.1 医保支付制度不利于系统的有序运行

医保支付制度是促进医疗服务系统内部合作的重要外部条件, 现行的偿付方式无法约束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争夺现象, 对医疗服务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未起到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大多数医保机构对医院仍然采取按项目付费的方式, 即医疗机构的收入与其提供的服务项目数量直接挂钩, 医生的激励也与提供的服务量有关。在此背景下, 医疗机构和医生都有通过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和诱导医疗需求来增加收入的动机, 而选择转诊却与自身利益背道而驰。二是医保政策缺少针对双向转诊的制度设计, 对直接在大医院就诊并住院的患者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至大医院的患者, 医保部门并未施行有激励的差别化报销政策和起付线的实际操作。甚至很多地方的医疗保险部门仍要求患者支付两级医疗机构的起付钱, 这反而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增加了双向转诊的阻力。

3.2.2 患者对双向转诊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不高

上文已提及, 双向转诊的实施率处于较低的水平,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患者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不高。闻振宇[8]等人对宁波市和杭州市的320名患者进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对双向转诊制度很满意和较满意的占7.46%和21.89%, 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8.46%和0.50%, 61.69%的受调查者认为一般。患者对双向转诊的消极态度是制度实施的极大障碍, 尤其是在医疗机构对双向转诊并不热衷的前提下, 患者的抵制与医疗机构的被动构成了双重阻碍, 使双向转诊存在的空间更小, 以此为纽带的医疗服务系统更是不堪一击。

4 完善医疗服务系统的策略

4.1 加大医保支付制度对转诊的经济激励, 促进患者的有序流动

理论证明, 激励因素能起到促进主体行为改变的重要作用, 而其中经济因素又是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激励因素, 医保支付制度作为经济刺激, 能极大激励服务提供主体行为发生改变, 比如能够增加或减少某项活动的激励, 诸如诊断和治疗类型的选择、病人转诊等。医保支付制度转变为双向转诊的有利因素, 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4.1.1 通过医保支付的经济激励, 促进社区首诊

社区首诊是患者进入医疗服务系统的首要环节, 除了要求较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外, 医保的支持是实现社区首诊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对上海市松江区789名社区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医保政策向社区卫生服务倾斜时, 有671人表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 占85%;只有9人认为在上述假设的情况下也不会接受社区卫生服务, 仅占1.1%[9]。由此可见, 可以通过对经社区首诊上转到医院的住院职工, 执行起付线减半、自负比例降低等措施, 激励患者在社区首诊, 进入医疗服务系统。

4.1.2 改变医保支付方式, 理顺医院和社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促进两级医疗机构的合作

改革现有的按项目支付方式, 积极探索总额包干付费、按病种付费、按服务人次付费等付费机制, 切断患者的住院天数及服务项目与医院和医生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 这是避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成为“利益争夺者”的重要保证, 是促使医院和医生转诊患者的驱动机制。国家卫计委正在推动以临床路径为基础的单病种付费, 分别对疾病急性期在医院住院的费用和病情稳定后转回社区康复期间的费用进行测算, 以此为依据制定对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偿标准, 此举理顺了医院与社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 细化社区-医院双向转诊的标准

制定易于操作的双向转诊的标准, 让社区和医院的医生都可以很清楚判定患者目前的情况是上转还是下转, 做到有据可依, 这样双向转诊才能有效运转, 并最终进入良性循环。在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实施效果良好的地区, 如深圳, 2008年出台的《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与医院双向转诊管理办法》中则规定了医院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转诊的具体指征。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操作性强的转诊标准是保证转诊制度运行的重要条件。

4.3 加强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员及技术上的指导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员及技术上的不足是制约其服务能力和患者满意度的瓶颈, 而医院在这方面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指导一方面是利用医院的优势弥补了社区的短板, 使资源在系统内部得到有效利用, 另一方面, 也加强了社区和医院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两者之间的稳定性加强。医院可派专业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查房、专家/专科门诊、会诊等技术咨询与指导, 开展适宜技术的研究创新, 同时免费为结对医院提供进修及专项技术培训, 实现服务、人员及技术的全面联系。

4.4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患者信息共享

健康档案是承载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居民连续性医疗服务的重要辅助工具。充分利用健康档案, 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使患者的诊断、检查等医疗信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之间流动, 是两级医疗机构合作的重要媒介。

以双向转诊制度为纽带的医疗服务体系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医疗资源, 为居民提供连续性和经济性的医疗服务。实现的途径是理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利益关系, 加强两者的联系, 促进两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这符合医改的方向, 也顺应了居民的需求。

摘要:医疗服务系统的高效运行有赖于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以双向转诊制度为纽带形成稳定而有序的联系及良好的外部环境。文章以双向转诊为切入点, 应用系统论的观点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对医疗服务系统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并从改变医保支付、细化双向转诊标准及加强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技术、人员合作和信息共享等几个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双向转诊,系统分析,医保支付

参考文献

[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

[2]魏宏森.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 9:15

[3]刘晓溪, 陈玉文, 毕开顺.借鉴英国医疗服务体系破解我国实施双向转诊制度难题[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31:2926-2929.

[4]甘筱青, 李红.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双向转诊“下转难”现象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0A:3141-3142.

[5]夏琳.我国双向转诊制度优化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12.

[6]杨群庆.上海市某二级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制度的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 (2008) .

[7]魏宏森.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 9:26-32

[8]闻振宇, 沈文礼, 任建萍, 等.社区居民对“双向转诊"认知及满意度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3:155-15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双向转诊总结分析】相关文章:

双向转诊09-03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05-13

双向转诊存在问题07-21

双向转诊整改措施05-14

医院双向转诊制度05-31

双向转诊记录范文06-06

双向转诊操作范文06-06

双向转诊制度范文06-06

双向转诊平台范文06-06

医院双向转诊制度08-12

上一篇: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文章下一篇:3——6岁幼儿发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