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的现代化

2024-06-16

爷爷奶奶的现代化(精选10篇)

爷爷奶奶的现代化 第1篇

爷爷奶奶的现代化

我们村曾是一个偏僻的小农村,这里人们跟我的爷爷奶奶一样朴实、热心,都是靠种田为生。爷爷奶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爷爷思想先进,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在村里开了个便民小商店,忙碌了一辈子,省吃俭用的把两个儿子结婚的楼房造了起来。不知不觉,宽敞的道路修到了村里,这里的人们开始努力进行经济改革与发展,运用自己良好地理位置,快速发展。

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被儿子接到了市区生活。平日里孩子们总是在外上学的上学、工作的工作,儿子给老两口买了一条宠物狗。宠物狗到家的第一天,爷爷就有意见了:“什么狗啊,吃的比人都要好!”可是日子过着过着,老两口对这狗狗倒是越发疼爱起来,爷爷还常常抱着狗狗给它梳毛、洗澡,跟它“吹牛”,狗狗乖巧而听话,一直让老两口弄得乐呵呵的,爷爷奶奶直感叹:现代化的生活真好!

爷爷奶奶总是讨厌我们对着电脑和手机“噼噼啪啪”——“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儿子们都出差工作,孙子孙女都在外求学,爷爷奶奶开始把家里人的手机号码全部都记到了自己的老年人手机里,念着了,就给打个电话。儿孙们惦记老两口,也可以随时找到他们:“我们去买菜啦!”“我们去大润发逛逛!”“我们在小公园散步!”孙女求学的地方太远,一年才回来一趟,老两口为了见孙女一面,学会了视频

聊天,奶奶总是捧着电脑像抱着孙女一样,爷爷总是感叹,真是奇怪,隔了这么远尽然能从电脑里看见,现代化的科技真好!

奶奶总是觉得身体不好,一去检查,把老人吓坏了:年轻的时候干活太累,压坏了腰椎,如今压迫了神经,影响了下肢走路了。奶奶担心的说:“不会要瘫了吧?”,医生笑了:“一个小手术就可以了!”休养了一个月,奶奶又和从前那样的忙来忙去,村里还帮奶奶申请了大病医疗救助。奶奶总说:闲下来全身不舒服,幸亏现代化的医术好,让我还能这么忙来忙去。

以前,爷爷奶奶买菜总是走着去,天热的时候坐坐公交车老两口总是舍不得那两块钱的公交费。如今,政府给爷爷奶奶办理了老年卡,坐车可以免费了,爷爷常常带着奶奶坐着公交车兜风。逛逛亭林公园、去大超市备点生活用品、回老家看看老兄弟老姐妹,现代化的政策真好!

这,就是爷爷奶奶的现代化,我心目中的现代化。

爷爷奶奶的现代化 第2篇

摘要: 或许有的人会说:“爷爷奶奶在好也不如爸爸妈妈.‘‘但我想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我都好,但我的爷爷奶奶对我付出了120个心,把他们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教我学习,学会我走每一步人生的道路,让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长成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让我用心去看,更用心去做,用心去体会人与人生间永不破灭的情感.……

如果有人问我谁对我的爱最深,我会毫不犹豫的高声说:“爷爷奶奶的爱.‘‘

还记得年幼时,大人们总爱开玩笑的问爷爷.奶奶.外婆.外公谁对我最好?我会高抗的喊出爷爷奶奶,因为他们十几年前如一日的照顾我呵护我,从不说上一句怨言,在我惹他们生气时,他们也总是说孩子小,长大就好了,而过后则给我讲一些做人的道理,使我从小就了解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三德,四美,五热爱.当我在爷爷奶奶前大吼大叫时,他们会很细心的教导我,当我在爷爷奶奶面前撒娇时,他们会微笑着说我有一个长不大的孙女,当我和爷爷奶奶诉说自己学习遇到挫折时,他们更会鼓励我,让我勇敢面对;当我和朋友发生争执时,他们还会教我要学会谦让别人就是谦让自己,善待每一个人,每一颗心!!

爷爷奶奶的现代化 第3篇

问:我爷爷奶奶共生育了7个儿女,我父亲最小。2007年,我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后,我大伯和姑姑们要我母亲和我哥哥及我分担赡养爷爷奶奶的义务。可我才考上大学,除了假期能在生活起居上照顾爷爷奶奶外,经济上确实无能为力。去年12月,我爷爷奶奶相继去世,遗有房产和存款。在继承爷爷奶奶的遗产时,大伯和姑姑们把我们兄弟俩排除在外,说我们兄弟俩没有贍养爷爷奶奶,不能继承其遗产。请问,他们的说法对吗?

答:你伯父和姑姑们的说法是不对的。你完全有权代位继承你爷爷奶奶的遗产。其理由:1.赡养你爷爷奶奶,首先是你父辈应尽的法定义务,其次才轮到你们孙子辈尽义务。即只有在你们的爷爷奶奶的子女已经死亡或子女无力赡养的情况下,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和外孙子女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才负有赡养义务。2.你们兄弟俩对爷爷奶奶的遗产来说,是代位继承关系。但代位继承只限你父亲有权继承你爷爷奶奶遗产的份额。

爷爷奶奶的1942 第4篇

“开封大蝗,秋禾尽伤,人相食。”这句话说的是明崇祯十三年的情景,曾经被广泛引用,来描绘蝗灾时的场面。三百年后,这个情景再一次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唯一不同的就是年号换成了民国31年。由于干旱,土壤含水量下降,蝗虫产卵数量大为增加。“来的时候真的是遮天蔽日”,我奶奶回忆,那个时候经常干的一件事儿就是到地里去赶蝗虫。把鞋脱了绑在一个木头上,把地里的蝗虫赶出去。我曾问过:为什么不烧火驱赶蝗虫,答案是这样的:农村的可燃物主要包括谷子秆、玉米秆、麦秆,然而这些都已经被吃掉了。又因为当时农村普遍迷信蝗虫是老天爷的警示,所以只能客客气气“请”它到别处,我老姑奶(即我奶奶的大姑)甚至还常在院子里面手舞足蹈,磕头烧香拜“蝗虫”。可是蝗蟲仙儿们并不领情,所到之处只能听得到“咯哧咯哧”蝗虫吃庄稼的声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就这样,1942年的干旱和蝗虫让平日生活还说得过去的奶奶家也开始面临“吃”的问题。

奶奶家在卓岗村,位于吴沟村北十里地,用更地道的说法是“翻两个岭,沿着沟一直走就到了”。我老姥爷(奶奶的父亲)是当地私塾的教书先生,称得上“方正,质朴,博学”,老姥姥(奶奶的母亲)是典型的农村女性,种地,纺织。奶奶在家里排行老四,一个姐姐,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由于家里有14亩土地,老姥爷每月还有学生奉来的粮食,所以平常年景要比我爷爷家强一些。除了自家窑洞上面的3亩平地,剩下的土地都位于两里外的山上,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把一个直角梯形按直角边旋转360°,所得到的形状大体和我奶奶家土地所在的山头相似。就像给小孩子起名字一样,奶奶家给这个山头上的每一片土地都取了名字。

罗圈地:“罗”即“过滤流质或筛细粉末用的器皿,用木或贴片做成圆框,蒙上马尾网或铁丝网制成”;“圈”即“一圈一圈”的意思。罗圈地即上文提到的直角梯形上底旋转一周形成的平面,采用的是“象形取名法”。 这片地总计两亩,全都种棉花,产量35斤/亩,采摘后借富人家的压花机把棉花籽和棉花绒分离,之后在自家的弹花机上把棉花绒变紧。

柿树平:即“柿子树所在的那个平台”。山头北侧的最高海拔梯田,等高线地形图第二和第三条线中间北边部分。因为有一个柿子树而得名,采用“典型特征命名法”。

拐弯地:即“拐弯的那片梯田”,山头南侧和“柿树平”同一海拔高度的梯田,等高线地形图第二和第三条线中间南边部分,因为形状而得名,“象形取名法”。

勺子地:即“像勺子的那块土地”。山头北侧最低海拔梯田,等高线地形图最外边那根和次外边那条中间北边部分。因为形状像勺子而得名,“象形取名法”。

Ke叉地:即“分叉的土地”,一片梯田分层为不同海拔的两块面积较小的梯田。海拔介于“拐弯地”和“长溜平”之间,“象形取名法”。

长溜平:“溜”量词,用于成行列的事物。南侧山脚下成细长条状的一片土地。“象形取名法”。上述5块梯田共9亩,种植小麦、绿豆,前者40斤/亩,后者15斤/亩。

寻常年景里,按照“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的原则,农忙时节的主要食物是玉米面和谷子糠混合而成的饼子,一日三餐;农闲时节的主要食物是玉米面和谷子糠混合做成的稀饭糊糊,一日两顿。由小麦磨来的面粉主要用途是做成蒸馍,当村里哪一家“办事儿”(包括结婚、出殡、生子、满月等情况)时,作为彩礼带过去。若有剩余,则在过年的时候做成面条,算是改善伙食了。

但是在1942年,出现在一日三餐里的食物是这样的:杨树叶子,榆树叶子,柿树叶子,榆树树皮,草根和麦苗。长时间吃这些东西就会全身浮肿,脸露青色,口吐绿水,最后死亡。开始的时候地里还有绿色的树叶,后来只剩下枯黄的树叶,再后来,就什么都没有了。村子里榆树的树皮全部被人扒走,就剩下白花花赤裸裸的树干,太阳光下闪着疹人的煞白。每一天都有人死去,首先是老人,其次是幼儿,男性的青壮年已经开始结伙外出逃荒,沿着陇海铁路线,目的地是陕西宝鸡。这其中就包括我奶奶的两个哥哥,当时一个15岁,一个13岁。大抵十年之后,两人返回老家。

这种情况下,当地的保长和甲长开始在各村布“舍饭”,每人每天限量一碗。我奶奶的日常生活主要有两项,一个是挎着篮子,拿根树枝去地里面扎树叶,一个是抱着陶罐去村里领舍饭。相对于村里的舍饭,竹川县城的舍饭强一些,同样是谷子糊糊,但至少敞开供应,不限量。不过能享受到这个待遇的人并不多,每乡每村按比例给予名额,要求必须是最穷家庭里的男孩,而我爷爷就是其中之一。

1941年的冬天,饥荒、疾病、严寒和长时间的疲劳带走了我太奶奶的生命,家里面已经没有粮食,又欠了一大笔药钱,只剩下了一条路,就是卖地。太爷爷将家里面较好的二亩土地典给了村西一户人家,换来了六斗小麦,卖了一部分,给太奶奶买了几件故衣,算是一个交代。卖地换来的小麦很快吃完了,家中基本断粮了,爷爷便也开始去地里拾树叶,可是在河沟的地里转了几圈也没捡到,地上只剩下枯死的干草和赤裸裸的树干,就在爷爷提着空空的篮子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地主家院子里的墙角放着一大堆柿树树叶,有的还是10月收柿子的时候带下来的青绿叶子。看到这等情景,我爷爷忍不住肚内的饥饿,从墙头爬了进去。正在捡的时候,地主的儿子回来了,看见这个情景,一下子把爷爷的篮子踢飞:“你小子还真会捡树叶,捡到俺家来了,你给树叶都捡完了,俺拿啥喂牲口!”。

腊月初,家里面彻底没粮了。全家人每天只能喝一顿从太爷爷枕了多年的枕头里倒出来的秕谷糊糊。太爷爷坐在被窝里两眼直勾勾地盯着空空的锅台,长吁短叹,最后把爷爷叫到跟前:“现在雪下这么大,就是出去要饭也出不去了,只好去你五姨家借几斗谷子先吃着,等天晴了再想办法,总不能饿死在这窑洞里面。”爷爷听了,抓起一个破布袋往腰里一缠,顶着雪出门了。

要去五姨家需要翻一个山头,在宽不过两尺的结冰小路上,爷爷趴在地上手脚并用爬到了山顶。坐在山顶一尺深的雪里,我爷爷久久不愿向下走,虽然只有十一二岁,但也知道向亲戚借粮是一件脸上很没光的事情,可是又能怎么办呢?下山的时候脚下一滑,爷爷急忙抓住身边的一棵小树才避免掉到沟里,然后坐在地上滑下了山坡。

到了五姨家门口,爷爷把头上和身上的雪拍打干净,走进了大门。五姨听到了院内的狗叫,从窑洞里走出来,看到爷爷啥都没说,叹了口气又摇了摇头,问:“雪这么大,来家有啥急事?”见爷爷低头不语,说:“先进来吧,到窑里暖和缓暖和再说吧。”进了窑洞之后,爷爷说:“家里已经三天没粮食吃了,俺叔让我来借点谷子,回家过年吃。”五姨并没有答话,只是把锅台后面的一个砂锅放在火上,锅里热的是吃剩下的面条,又随手递给了爷爷一个碗和一双筷子说:“待会儿热热你吃吧。”我爷爷几天没吃过饱饭了,更没吃过这样好的白面面条,还没等热好,就吃了起来,一口气把剩下的面条吃得精光。

吃过饭,五姨说:“现在家里没有谷子了,其他粮食也不多了,前几天买了一块地,粮食都卖完了,你回去给你叔说,叫他再想想别的办法吧。”我爷爷听完什么都没有说,强忍着眼泪,忿忿地走出了院门。那院墙上正挂着的一串串玉米给爷爷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搞不懂为什么亲情会这么淡薄。太奶奶姐弟五人,她是长女,从小照顾弟妹的衣食住行,就是在病重的时候还在给五姨家做衣做鞋,可为什么就是不肯借点救命粮呢?

我的爷爷奶奶 第5篇

奶奶八十二岁那年,爷爷八十岁,身体倒都还可以,只是爷爷腿脚不大灵便,耳朵有些背,神智上也已有些不大清晰了。那年老公成了爷爷的一块心病,不论黑天白日逮谁跟谁说:“我家明妞(老公叫明,爷爷叫他明妞)过坎了,寻不上媳妇了。”于是为了爷爷,我便带着点破釜沉舟的悲壮嫁了。

休了几天婚假,返城上了班,两个人的世界让我差点儿忘了居住着爷爷奶奶的那个小村子。半个月后,哥哥捎信来说:回家看看吧,这几天爷爷一直吵闹着非说你们散了。回了趟家,奶奶把我拉到爷爷跟前大声说:“看见了吧,明妞家回来了,没散吧,就你操心多。”吃了饭,爷爷对奶奶说:“甭让明妞家涮锅洗碗,天怪冷的,别弄脏了大红袄。”于是我便搬张凳子坐爷爷跟前儿,爷爷问:“你娘家那儿收成咋样?”“还行,和咱这儿差不多”“合几担啊?”我向老公求救,他却坏笑着背过脸去。“和咱这儿差不多”“地质咋样儿?沙地还是淤地?”“半沙不淤”我捂上嘴,为自己晕头转向的回答。“净问些不着边儿的话,躺下睡会儿吧。”奶奶来解围,爷爷便不吱声了。

老公说爷爷年轻时脾气不好,一辈子没惜过力,也见不得别人闲着。他说从十二、三岁开始,便和哥哥被爷爷当小马驹似的使唤着。有一次从深坑里往外拉沙土,实在累得不行,就和哥哥撂下车子跑了,把爷爷丢在坑里跳着脚骂。现在爷爷的脾气倒是消磨了许多,每日里除了费力地做些招奶奶责怪的事儿,就是坐在大门口,向外探着身子,不管看到的是大人还是孩子,老远就问人家吃了吗。“话都不会说了,半晌不夜的吃啥饭?”奶奶总是翻译似的再向人家解释。

闲下来的时候,总和老公讨论爷爷,“我觉得爷爷一点儿都不糊涂,收成啊、地质啊问那么清。”“不糊涂?本身问你这些就是糊涂。”拍拍脑袋想想,有时候还真弄不明白到底是爷爷还是我自己糊涂。于是便时常想听听爷爷喊我“明妞家”。

回家过年,分别给了爷爷奶奶一些零化钱,奶奶坚决不要,说:“吃的穿的都不缺,我又不出门咋化钱?你们年轻化销大,留着吧,往后日子长着呢。”爷爷收下,用手绢裹了又裹,然后压在褥子底下。奶奶指着爷爷说:“人一糊涂都傻了,你说这把年岁了放钱干啥?”。晚上,安顿爷爷睡下,大家陆续走开,“明妞先走,明妞家你来”爷爷摆着手,探着身子等了半天,确认他的明妞已经走开,便抖着手从枕头下摸出一个小塑料袋塞我手里,压低嗓子说:“快装兜里。”回到屋里打开来看,几粒晶莹透亮的三角糖,已经有些粘化了......奶奶小脚,走路颤微微的,总让人忍不住想上前扶一把。每日里赶鸡上架轰鸭回笼,时不时地还要大声数道爷爷。为此我曾提过抗议,让奶奶不要老吵爷爷,奶奶说:“你不知道,我一辈子没得到他几句暖心话,别人家的窗子里一到晚上孩子大人闹成一片,他倒好,总沉着脸,像谁欠他两百大钱,老了老了还要供佛似的伺候他。”奶奶总是絮絮地说些陈年往事,言谈话语间的抱怨虽然多些,但故事的主人公依然是她侍奉着的老头儿。奶奶爱干净,睡觉前总用刷子反复地扫裤腿。奶奶冬天没脱衣服睡过觉,奶奶说:“年岁大了,没了能耐,穿衣脱鞋不能老麻烦人,再说半夜还要看看煤火,听听院里的动静,还要操你爷爷的心,起起睡睡的方便一点。”喜欢听奶奶说话,经年的往事如溪底圆润的卵石,聆听着岁月的脚步,浸渍着平凡的古朴。奶奶说她一辈子很少走出这个村子,仅有的几次也是病了出去瞧先生。(奶奶称医生为先生)我邀奶奶来城小住,奶奶说:“你爷爷现在跟前儿离不了人,啥时候等他去了,我心心净净地搬你那儿。”不曾料想的是四个月后,奶奶竟突发脑溢血,晕睡了半年后先爷爷去了。

奶奶下葬的那天,我两岁的儿子在满院子的人面前显得异常兴奋,欢呼着雀跃着。奶奶一如既往地微笑着,冰冷的镜框丝毫不能阻碍眼睛里慈爱的流露。簌簌的泪珠,裹挟着无尽的依恋和思念,任残酷的法则分割着生死离别。

奶奶的去逝,爷爷越发显得衰老,腿脚竟不能行走,言语也很少有人能懂。每日依旧探着身子坐在大门口,但大多数时间是在打瞌睡,来来往往的人也视若无睹。有时重孙子搞恶作剧,冷不丁地在他耳边大喊一声,吓他一跳,随即便乐得眉开眼笑,口水悬悬滴滴地撒满衣襟。

爷爷不再问我地里的收成,不再喊我“明妞家”,爷爷的手总是很凉,即便捧着我给他买的暖手炉也无及于事。奶奶周年忌日的那天,爷爷依靠着炉子,棉衣烤得热乎乎的,手依然冰凉。“爷爷”我晃醒他“喝点热牛奶吧。”我期盼着这杯热牛奶能让爷爷暖和起来。爷爷抬起头,浑浊的目光中充满着让人心疼的空洞,我把勺子送到爷爷嘴边,他勉强喝了两口,摇了摇头。父亲进来说:“你爷爷这两天精神不好,饭也不吃了,怕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不会的,不会的。”我竭力摆脱某种咒语似地说:“爷爷,再喝一口,暖和起来就会好的。”爷爷听话地又喝了一口。事隔一天,电话铃声惊飞了所有的梦,爷爷去了。

父亲说爷爷在这个世上吃的最后一顿饭是我冲的那半杯热牛奶。父亲说爷爷去的那个晚上言语清楚了许多,睡到半夜突然坐起来说“有人来接我了,快收拾收拾要走了”。哄他睡下后不大会儿,咳嗽了几声竟然去世了。

尊敬的爷爷奶奶 第6篇

大家好!今天是我十二岁的生日,感谢大家能够参加我的生日宴会。

从今天开始,我将进入人生的少年时代。在这十二年的成长历程中,我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给了我很多的关爱,爸爸妈妈更是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每一位老师都对我慈祥可亲,关爱有加,我亲爱的同学们更是给了我无数童年的美好回忆。在这里,我再次对你们的关爱表示感谢,有你们的关爱,我将一如既往的发奋学习,争取成长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少年,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十二岁的列车已经出发,驶向我美好的未来,请大家一起祝福我吧!

尊敬的爷爷奶奶 第7篇

你们好!

今天是我十岁生日,站在这个引人注目的舞台上,我的心情既高兴又激动。我代表全家感谢你们在万忙之中抽空来参加我的生日宴会!我相信:你们的光临会给我的童年留下最难忘、最美好的回忆。是你们见证了我的成长,有你们的祝福相伴,我们全家感到非常荣幸!我从一个呱呱落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十年的风风雨雨,是你们给了我无私的关怀和无尽的疼爱。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有很多的话想说。

首先,我想对爸爸说:“爸爸,感谢您的教导,使我明白了:知识,才是永恒的财富;感谢您对我的耐心和爱心,当我犯错误时,您从不体罚,总是严肃地教育我,让我知道应该怎样做„„”

其次,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感谢您生我养我。感谢您每天送我上学,接我回家;感谢您辅导我作业,教我画画,陪我一起游戏;„„”我还要特别感谢一直疼爱我的奶奶、外公外婆,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离不开您们的呵护和关怀,许多的事却是如此清晰地留存在我的脑海中。

再次我还要感谢所有关心爱护我的人,感谢你们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给予我的每一份的关心和爱护!

最后我感谢老师、同学、朋友和伙伴们,老师教会我学习知识,同学给我友爱和帮助!朋友和伙伴们陪我一起快乐成长。在此,我深深地谢谢你们!

今天,我十岁了,即将告别幼稚的童年,迈入憧憬无边的少年时代。我将把十岁当作我生命里的又一个崭新起点,勤奋刻苦,积极上进,让最美的笑容永远在我的脸上灿烂!在这样一个喜庆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将我的快乐化作激情的乐章,传播给在座的每一位来宾,愿这快乐的音符带给大家幸福和吉祥!

最后再次感谢在座的所有人,祝福所有关心、关怀、关爱我的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所有的小朋友们幸福快乐!

我的爷爷奶奶 第8篇

如果要用十二生肖里的一个生肖来形容我的爷爷,牛这个生肖属最合适。虽然他总那么啰嗦,让家人烦不胜烦,也没有奶奶那么头脑灵活,但做起事来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不会有半点怨言。

人老了,总爱回忆过去,奶奶经常会跟我说关于我出世前的一些事。她总说。她和爷爷这辈子经历的坎坷太多,终究没有在晚年享到福,是不是上辈子做了太多的坏事?爷爷奶奶有三个儿子,两人含辛茹苦地将他们拉扯成人,这其中的不容易自是不用说的。三兄弟先后成家了,两老肩上的担子没有那么重了,辛苦了大半辈子本应安享晚年!

当时在农村很流行搞亲上加亲,爷爷奶奶的大儿子和二儿子也都是跟亲老表结的婚,但奇迹般的两家生的4个小孩子各方面完全正常。时间这东西就像天上的云,总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相比苦难的日子,快乐的日子实在过得太快。很快,奶奶的大儿子,也就是我大伯,在我堂哥堂姐还很小的时候,就有了外遇,被婶婶察觉后提出了离婚。当时在农村,离婚被看成是件很丢脸的事情,况且大伯那个家曾经那么幸福美满。爷爷奶奶只当是大伯一时糊涂才会提出离婚,于是苦苦相劝,我依稀记得,那段时间,大伯家闹离婚闹得很厉害,最终不仅没能挽救到这段婚姻,而且让他们原本亲上加亲的关系,完全破裂,最终断了来往……这让一向好强又爱面子的奶奶深受伤害,一向身体硬朗的她,此后小病不断,长期服药。

大伯离婚后,本来归婶婶抚养的堂哥跟着爸爸生活,因为婶婶不愿受拖累,而在外风流快活的大伯,根本无暇照顾堂哥堂姐,他们就过着饥一餐、饱一餐的生活。爷爷奶奶只好把他们接过来照顾,没出息的大伯只承担起学费,其他的事全都甩给了爷爷奶奶。已年过60的爷爷奶奶,经济来源就是每年种三季水稻,种一些蔬菜;农闲时,爷爷就会背着他的工具步行半个多小时,去镇上给别人磨剪刀——这份工作需要到处走动才有生意,磨一把剪刀或菜刀5毛钱,他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出去,到晚上6点左右回来,一天下来最多能赚10块,有时候就5块甚至更少。由于不舍得花钱,早上就自己炒点饭吃了再出门,到了中午一般不到饿得实在不行不舍得买5毛钱一个的馒头。

好不容易堂姐也长到15岁了,上初三了,而堂哥已能做事养活自己了,爷爷奶奶才稍稍卸了一点肩膀上的担子。

我爸在家排行老二,我和小我2岁的弟弟也有过幸福快乐的童年,知道情况的人都说,我们这个家如果不是因为妈妈身体不好,我和弟弟将一直幸福下去。可惜,一天晚上妈妈永远地睡着了,那年我12岁。爸爸因此大受打击,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大小便之外就足不出户,整天躺在床上,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极度消沉。这年爷爷

奶奶都已经65岁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没有理由不难过,但我和弟弟需要人照顾,此时的爸爸一样需要人照顾,照顾我们三人的重担又一次依靠爷爷奶奶挑起来——这么多人需要吃饭,开销自然大,爷爷奶奶又像往年那样拼命干起来。妈妈死后第二年,已经消沉了一年的爸爸被舅舅带到东莞打工,虽然爸爸会不定期寄回来一些钱,但家里还是经济紧张。在我和弟弟跟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那段日子里,除了经济有些窘迫时奶奶会跟我们发些牢骚,其他的什么事爷爷奶奶都不会跟我们抱怨,用尽他们最大的能耐,让我和弟弟过得饱暖,也给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

3年后,我15岁,上初三了,准备一毕业就马上去东莞,跟着爸爸打工,看到我长大,而且马上就能自己挣钱了,爷爷奶奶都很高兴。但老天爷并没有让已经年过古稀的爷爷奶奶,在这人世间过几天舒坦的日子。在我初三下学期的一天早上,71岁的爷爷突发脑溢血去世。

没了爷爷这个主劳动力,家里的田是没法种了,但生活所迫,奶奶也没能闲下来,依然坚持种了很多蔬菜,尽量减少生活开销。爷爷过世后三个月,我初中毕业来到了东莞,剩下奶奶和正在上学的弟弟在家。两年后,弟弟因为要去外地上高中,只剩下年迈的奶奶独自一人。

我想我会一辈子感激我的爷爷奶奶,是他们在我和我其他的家人最需要温暖的时候,站了出来。出来打工后,我拿到了微薄的工资,经常跟奶奶打电话,有时也会寄点钱给她用。操了一辈子心的奶奶。在我每次打电话回去跟她聊的时候,她总会说:“你堂哥都二十五六的人了,还不娶老婆,我老叫他别挑三拣四,看吧,现在这么大了还没娶到老婆。”她还会说:“你爸爸再过不了多久就老了,你也劝劝他,让他再找个伴。”她依然念叨着说:“你和你爸爸要多存点钱,到时候做个好些的房子,不然等你爸老了就没地方住了!”……

我的爷爷奶奶 第9篇

曾经读过三毛的文章,朴实而不失真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也能让人感动得不忍释手。我的爷爷、奶奶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和千千万万老百姓一起走入了新社会,他们如此的普通,却时常让我感动。

我的奶奶

我从小远离父母,奶奶就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奶奶有5个儿女,小时候的我就像个拖油瓶一样跟在奶奶身后,邻居们常常开玩笑,说我是奶奶的六丫头,我这个六丫头呀,可给奶奶添了不少麻烦。小时候不爱吃饭,个子也长得小小的,奶奶一边忙着家事,一边干着急。好不容易拖到了小学,可惜开窍得晚,一年级的课总也赶不上,害得老师以为我是弱智,爷爷也只好拉着老脸为我到学校求情。慢慢的我渐渐懂事了,从奶奶的忆当年中,我依稀地了解了奶奶的故事。

奶奶生于民国21年,也就是1922年,属狗的,就是爱操心。奶奶才10岁多时,奶奶的妈妈就过世了。那时的家庭,总是大人忙着干活,小孩们则是大的拖着小的。奶奶的姐姐是领来的,早早地嫁了人,奶奶成了家里的老大。奶奶的爸爸一早要出去帮你打磨子(就是以前磨面用的,估计现在不太看得到了),奶奶就带着弟弟、妹妹玩,有时还要兼顾着做饭。说是做饭,其实大多喝的稀粥,有时根本看不到几粒米,所以吃饭时常常用的是钵(那种比碗要大的容器)。那时的人都很穷,奶奶的爸爸虽是手艺人,但常常为收不到工钱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到了过年,别人付不出磨子的钱,只好用吃的或其它东西冲账,奶奶的爸爸只好无奈的收下了。

奶奶10多岁时,日本人侵略了中国,那时的农村家家挖了地洞,奶奶的爸爸出去干活,奶奶就带着弟弟、妹妹躲进了地洞,就这样躲过了日本的大扫荡。到了20岁,奶奶出嫁了,对方也是个贫穷的农民,就是后来的爷爷。据说爷爷是个不称职的农民,简单的来说就是不会种地(在农村不会种地就等于饿死)。还好爷爷跟人学了手艺——做箱子,这门手艺后来成了他在上海谋生的主要技能。

爷爷的小插曲

爷爷已经过世多年了,记忆中的他总是那么乐呵呵的,加上圆圆滚滚的肚子,爷爷总是自比弥勒佛,然而弥勒佛内心却不总是那么开心。

在上海讨生活总是艰难的,即使是现在的新上海人,也总是为了房子、票子的事情烦恼。解放前的上海更是乱得不成样子,地痞、混混到处都是,不找你麻烦已是谢天谢地了。然而爷爷的骨子里却有着一股韧劲,这韧劲至今还让我佩服不已。记得每次作文,我总会不经意的提及爷爷,有时更是让他成为了文章的主角。

《我的爷爷》

这篇作文还是小学里写的,那时的爷爷已经提早退休了,但为了家里的能多增加些收入,还是操起了修箱子的旧业。(奶奶因为没有工作,退休工资自然也是没有的,爷爷的退休工资那时也仅有200多元)。一直操劳的爷爷还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毛病,然而为了能多做一个箱子,常常还要走很远的路为顾客送箱子。爷爷总是说,“服务好顾客,才会有回头客”,这也许就是商家常说的“顾客至上”吧,看来爷爷不得不堪称为好商家。然而,徐家汇路到北新泾的路,即使是如今有了地铁,总还让人觉得太远,爷爷却凭着他那一股子韧劲往返于此间。一路上的艰辛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曾记得奶奶提及往事时,总是不忘夸耀爷爷,同时眼泪也止不住掉下来,“你爷爷呀,出门前为了他那关节炎,绷带是缠了一圈又一圈……”,听到这,我的眼前又会闪现爷爷每次回家,一圈一圈拆去绷带的情景。

《父辈》

父辈是我高考的作文题,拿到这题的时候,我脑海里闪现的还是爷爷,对我来说,爷爷是我的祖父,更是我的父亲。他这一辈子吃的苦常常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如果回到从前,我甚至不知道我能否支撑。如今常有些支教或志愿者的活动,然而即使再苦再累的地方,也未必能难过解放前后的那段日子。

《老烟枪的戒烟史》

自打我记事起,总能见着爷爷叼着烟斗,那时觉得叼着烟斗的爷爷很有范,在我记忆中,爷爷的第一张照片便是叼着烟斗修箱子的pose。自烟斗退出历史舞台后,“大前门”便是爷爷尝试的第一个品牌,可惜香烟总也替代不了昔日烟斗带给他的腾云驾雾之感,被烟瘾逼得无奈的爷爷居然创出了一种新的吸法——把香烟插在烟斗上吸,更有甚时居然把香烟里的烟丝抽出来吸,这种新吸法倒是让爷爷得瑟了好一阵。然而享受着“新烟斗”带来幸福的爷爷终于抵不住尼古丁造就的病魔,于是乎咳嗽、哮喘终于把他送进了医院。“戒烟”这可是医生下了死命令,让一个有几十年烟龄的老人戒烟那是何等的惨啊!不过为了自己的身体,为了六个孩子(五个孩子,外带一个我),爷爷也只好硬着头皮,顶着压力上了。

从此,残酷的戒烟生活开始了,为了能让爷爷顺利戒烟,奶奶时常让我在爷爷面前转悠,面对我这个监工爷爷是一忍再忍,终于第一次戒烟宣告失败。第二次是爷爷换盲肠炎,住院那可是要强迫戒烟的哦,记得那时医术不高,爷爷的盲肠炎让他受了不少罪,术后伤口感染了,据说要挖去感染物,重新缝合,不过烟倒是借这个机会戒了。

爷爷奶奶的故事

初到上海

大约40年代初期,爷爷、奶奶带着刚出生的大伯来到了上海,借了一处3平米的小房子暂时安了家。从那以后,爷爷就负责修箱子、送箱子,奶奶除了给爷爷打下手,还得兼顾着家事。据说大伯是极不容易领的,按老人的说法,那孩子是老祖宗从别人家手里抢来的。才几个月大的大伯,第一次看到3平米的小居,居然也学会了唉声叹气。为了这个孩子,奶奶还得每天起早烧香。就这么着,大伯总算吊着奶头长到了四岁。接着有了我爸爸,奶奶的小屋明显显得拥挤了,在爷爷的坚持下,最初的家换成了10多平米的大房子,据说是从当地的小喽啰手里买的。为了能有个实实在在的门面,爷爷打算将房子翻盖成两层楼。这期间,地头蛇可是找了他们不少麻烦,幸亏爷爷当时的一个老主顾---据说是巡捕房的小头,帮了不少忙。房子虽然盖起来了,但债也欠了一屁股,爷爷、奶奶凭着超人的毅力和恒心,硬是白天、晚上没命的干,总算在几年时间里还清了债。

49年中国解放了,所有的财产都收归国有了,个体私营经济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受到了不少限制,甚至是取缔。爷爷被安排到手表厂工作,每天骑车得2、3小时,工资也仅有30多元,可家里有5个小孩等着吃饭,奶奶只能边照顾家,边承担着修箱子的工作。那时,工商局是定期要来检查的,每个箱子都要量尺寸,核对发票,除了修修补补的活,奶奶是决计不能接私活的。为了生计,奶奶常常是等大家都睡了,才偷偷的做个把小箱子,一到白天还不得不藏起来。所以比起其他人家,奶奶家的几个孩子总能吃饱。据说姑姑那时还能花上2毛钱买上一袋甘蔗条吃呢。

小拖油瓶的诞生 不知是什么时候,中国兴起了支援内地、支援边疆的热潮。当时的热血青年,包括我爸爸,都起劲着报名支内。可惜到了内地,那份苦比想象的要难以忍受的多。20岁才出头的爸爸,就早早结了婚,慢慢的,我诞生了。才8个月,因为不知如何带,爸爸把我送到了奶奶家,从此奶奶家多了个小拖油瓶。小时的我又瘦又小,还特别不爱吃饭。为此奶奶可是费了不少心思,最后实在没辙了,干脆丢在一边,本想饿我几顿,自然会想着吃的。没想到,我的倔劲也真够厉害的,不吃就不吃,照样有力气玩。可我的玩劲也着实让奶奶受不了,玩起来高兴了,就不知不觉地在裤子上解决了,特别是晚上,据说我有一个极不好的习惯——爬床头,就是扒着床,不好好睡觉(据说还经常乐此不彼)。记得小时候,我还有个坏习惯,就是贪看电视,那时家里有电视是极稀奇的事情。于是乎条件好的邻居家买了台黑白的,而我便成了那里的常客,有时甚至是趴在邻家的地板上,一直看到睡着。

也不知怎么弄的,反正我这个小拖油瓶也在慢慢长大,除了个子小点,其他都不赖。不过长大的我可比小时候懂事多了,每天总能早早起来,帮奶奶生炉子,虽然有时也帮了些倒忙。记得那时的炉子称为灶,就是那种用泥制成的半个球形的胚子,再经过太阳的暴晒,干了之后便可以用了。生火的材料一般是刨花、树枝或是锯成段的木头。灶通常是用来做早饭的,速度比较快,但是燃料消耗的也比较多。平时用的更多的是煤饼炉,将灶里烧得火红的木炭夹入炉中,再放入些木块,等火烧旺了,便将煤饼放在上面,炉子便算生好了。就这样,灶、炉子伴着我这个小拖油瓶的长大逐渐成为了历史。

乔迁新居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于老房子的改造尤为重视,特别是90年代开始,黄埔区、徐汇区成了改造的重点,作为主干道的徐家汇路更是不甘落后。于是乎,奶奶的家也成了拆迁大军中的一员。现在回头想来,拆迁其实有好处也有坏处,好的是,家家都有大房子住,有自己的卫生、自己的厨房,不用为倒马桶而起早,不用为做早饭而烦恼。坏处是,活动的空间虽然大了,邻里的关系却也淡了,一个楼里的,住了几年,也许还是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关系。要不是那些本地人,婚事、丧事比较讲究,也许你永远不曾意识到那是你的邻居。现在都说要增进邻里关系,要建和谐小区,偶然间,楼里来了个自称是楼组长的,或是居民小组长的,却因不认识常常被误认为是小偷或什么的而拒之门外。也许只有这时我们才会想重温那段老房子的快乐时光。

记得老房子拆迁的最后一个月,邻居们都自发的聚集在门外唠唠嗑,“一定要记得我哦”,“搬了以后也要常来来噢” “你们家抱小孙子可别忘了请我哦”……那份依依不舍也许现在才会体会。记得那时,邻居的房子已经没了楼板,但从不忘常来看看那些还驻扎在根据地的钉子户,“喂,你家还没拆呀,要是拆了,最好也搬到我们那里去,环境还不错的,就是有点乡下气,要是你们不来呀,我都该寂寞死了。”记得走的最后一个星期,奶奶正好过生日,那是在老房子里的最后一个生日,奶奶特别珍惜,嚷着一定要和老房子单独照张像,爷爷更是拿起那早已不用的榔头摆好了造型。没了隔墙,老房子显得特别大,底楼居然能摆下两张八仙桌。生日庆典完了,孩子们也不忘和老房子最后亲密接触一回。二楼三楼的楼板被施工队敲了个洞,孩子们用晾衣绳玩起了滑梯,也许你很难想象那尽然是我们眼中的极限运动。

搬新家了,老人们要的是热闹,鞭炮自然是少不了的,据说还有辟邪的作用。新家比起老房子确实是大,奶奶也捞到了一间独立的卧室,那在鸽子棚时代是绝对想象不到的。第一天进新居,着实让她老人家激动了一番。接下来便是装修,装修通常是装潢公司的事,为了表达我们对新家的爱意,部分的活由家中的成员担当了,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自己的成果总是值得赞叹的。

新家中最值得自豪的是我们家的小院,足有40多平米,奶奶还是小院改造的总设计师呢!小院的一角盖了间小屋,小屋里装了个大大的水斗,后来奶奶常常将在水斗里洗衣服比作自我锻炼、永葆健康的秘方。小孩们则将小院作为玩耍聊天的好去处,周末,我们更是将小院装扮成了野外烧烤的宝地,两块门板制成了大大地餐桌,满桌的美味都是我们自我调配的,尝着喷香的烤味,我们似乎回到了老房子……

老房子里有个孩子们独有的空间,一块从二楼通向阳台的板虽然不足半平米,却常常被我们当成吃西餐的好去处,红烧素鸡是我们的牛排,两支筷子被我们当成了刀叉,笨拙的切割让我们体会了吃西餐的快乐。现在虽然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收入,也足能付得起西餐厅昂贵的餐费,然而儿时的快乐和童趣却早已不在。

小小拖油瓶

还记得小拖油瓶吗?对,那是我,那么小小拖油瓶自然不用猜了。4个月的产假休完了,按规定我也得回公司上班了,看着才丁点大的小孩,我总有不舍。“放心,孩子交给我。”奶奶依然承担起了照顾小小拖油瓶的责任。那时的奶奶80多了,但身体还是那么硬朗。早上喂完小小拖油瓶,便推着她出去溜达了,“这是我的重孙女哦。”奶奶逢人就炫耀,“哦呦,你老福气好的。”每次邻居的夸耀总能让她得意一番。记得小小拖油瓶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嘴里总是“奶,奶,奶”的发音,害得我嫉妒了好久。

好不容易,小小拖油瓶可以上托儿所了,奶奶还真是不舍,临走和她交代了半天,“要听妈妈话哦,经常到太奶奶这里来玩哦,太奶奶给你买好吃的哦”。于是乎,每个周末去看太奶奶成了她的必修课。

记得,那时爷爷还在,“小丫头”是爷爷对小小拖油瓶的爱称。“来,给太爷爷锤锤腿。”享受重孙女的小拳头是爷爷最大的乐事。可惜爷爷在“小丫头”四岁的时候就过世了,“小丫头”也只能从那个老少同乐的合影中依稀地找寻那段记忆。

女巫的预言

早先的部落就有巫师一职,除了承担祭祀、祈福的职责外也有诅咒或是为他人下盅的,后者常常被称为恶女巫。如今在少数民族的村落里这里巫师们仍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村中若是有人生病或遇上不吉利的事总在第一时刻想到求助巫师,这似乎看来过于迷信,然而其中也不伐神秘。

上了年纪的老人对巫师的话有时是极信的,我小时候就常常被外婆带去巫师那里,肚子疼了就喝上一碗用香灰泡过的茶,只消几分钟什么疼痛感都没有了。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农家的土方子实际上是带着些许疗效的,巫师或是多了些日常生活的经验,或只是误打误撞罢了。

闲话扯多了,还是来谈谈奶奶。爷爷过世后,奶奶总有些许伤悲,于是乎,就请上个巫师给爷爷“关房”。据说,“关房”的时候巫师能与其魂魄沟通,通过巫师我们能知道死去的人还有哪些未了之事,同时也能让死去之人安心投胎。关房那日,家人顺便让巫师给奶奶算了个命,(当然,奶奶并不在现场)算命的过程倒是亲眼见的。巫师先是闭上眼,然后开始“发功”,据说是要和鬼神沟通,约莫半小时到1小时的时间,巫师的额头便出现了豆大的汗珠,然后徐徐张开眼睛,为我们述说与鬼神沟通的结果。说是地藏王菩萨最近心情不好,不打算带奶奶走,就任其在人间受罪,等心情好了自会带她走,应该过不了90。也许对菩萨来说,死是最好的解脱,是人生最圆满的归宿,而活着则是一种磨难,只有经历了一次次劫,才能得到解脱。然而菩萨却不了解活着的快乐和幸福,为小辈操心总是难免的,然而看着小辈成长,享受承欢膝下的快乐是他能体会的么?也许神鬼并不懂得爱情和亲情,只懂得心是应该自由的,不用为自己操心也不用为他人烦心,不用遭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不会经历生离死别的痛苦,那才是真正的快乐,就像月老会为别人牵线,却不知道线的两头为什么会在一起,只道是命中注定。牛头马面会牵走人的魂魄,却不顾及魂魄还有多少牵挂,只说是阳寿已尽。

然而,有些事或许是天命,有些事往往人定胜天。奶奶不仅过了90大寿,而且仍然健在,不知道是不是菩萨还在郁闷中……

90后的奶奶

虽然90多了,奶奶眼耳早已不如以前那么聪慧了,手脚也不如先前那样灵活了。但老太太却从不因循守旧,甚至对时尚还有一套自己的言论。我们还戏称她是“90后的老太太”。就拿出席大孙女的婚礼来说吧,早一个星期,奶奶就嚷嚷着要买新衣服。再店里更是一件件试得不亦乐乎,还不时和营业员讨论她的搭配经呢,“这两件搭好看,显得我年轻”,“哦哟,这件不行,把我的肚子显出来了”。“这件好,这件喜气”。“哦哟,奶奶同志,你也太臭美的吧”,在一旁看的我都忍不住开起玩笑了。记得一次,我看中一条羊绒裙,700多哦,商场进进出出好几回,都舍不得自己的钱包,还是“奶奶同志”有魄力,“拿去,有时你也该学着打扮打扮,”在奶奶的资助下,我总算捧得满意归了。最近买了新房,装修,奶奶成了装修设计的军师,可是帮我出了不少主意呀。看来不能小瞧老太太的实力呀。

不过到底还是老了,常说老小孩,奶奶也不时表现出小孩的黏性,“哦哟,这么早就走啦,今天就睡在这里吧,陪陪我”。也许这就是所有老人的愿望——希望孩子们长伴膝下。

小姨的出世

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小姨可是小小拖油瓶的小姨哦,就是我爸的小女儿,居然比我那闺女还小2岁,虽然有些老来得女的兴奋,而且肩负的责任和压力着实让我这个已过60高龄的老爸发起了愁,于是乎,本该退休的年龄无奈地重新折腾起来,毕竟小女儿的成长和教育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好歹脑袋够聪明,一则又赶上了好形式,如今的小女儿也算上小小的富家千金了。不过,奶奶在其间绝对是功不可没呀,老太太90多了,原本应是怡享天年的,硬是为了这个小丫头重归故里,当然也是被儿子逼宫所致。可谁料就是这几年的操劳和不舒心却让奶奶半身入土了。

二老之争

许是奶奶太聪明了,在扬州的几年里,和外婆总是争执不断。外婆那可不是一般的木纳,简直可称上“呆”,奶奶最是见不得木纳的,半天打不出个闷屁的,这不,老太太对着另一个老太太指手画脚起来了,这画面,一边是叽里呱啦,一边是闷头闷脑的,做闺女的看着不乐意了,这不欺负她妈么,背后找儿子唠叨了,谁想这个儿子逗得,边上看热闹起来。估计是那呆呆地一方见没有帮忙的,忍不住落泪回嘴,这下可好,老太太骂得更得瑟了,“得,我说错你了么,叫大家伙评评理”,着老太太一咋呼,看热闹的倒是来了一大堆,顺便还把人报社记者给引来了。网络的力量那是叫个强大哦,当天又是文字又是视频的报导起来了。这做儿子兼女婿的还当个大笑话到处宣讲了,连着几天那简直成了周边茶余饭后的谈资了。

落叶归根

人说老了总还是要落叶归根的,近半年来,我不时地梦到爷爷和奶奶,梦中清晰地记得爷爷早是阴间的人,而奶奶则游离在阴阳两世,再加上奶奶一连几次的跌跤,终于架不住半瘫在床上了。奶奶是如此聪明而有自知之明的人哦,外人只道是老年痴呆了,可我却仍固执的觉得她是因对活着的无奈而假装糊涂了。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其实也不全是孝子的错,照顾病人终究是累的,何况一个几乎是瘫痪的老人,啰嗦几句,甚至是骂上几句总是免不了的。而且老太太却如何受得了这个气,即便不是她的过错,但这一生何尝想过有求于人,一般似寄人篱下的生活终不是她想的。偶尔回家,奶奶总是会和我唠叨,让我带她回上海和我生活,我何尝不想,但却苦于力不从心,加之第三代了,总不方便插手老人的事,终至老人绝望的再也不提了,看着她从假装糊涂到已然不知何时清醒的状态,我深深自责,这一辈子恐怕要成为我最大的心结了,老人家为我操持了一生,然而我却未能了其心愿,乃至最终连送别也没赶上。奶奶走的很安详,许是终于随了自己的心,不再求人了,也许对她来说是一种真正的解脱。葬礼那天我竟然也未曾落泪,只有在棺木推入火化的那一刻忍不住落泪了。也许身心的解脱是最好的归宿,奶奶走的几日我再也不曾梦到二老,不知在那世他们是否已经相遇。落叶归根,如今那皮囊早已化为尘土。。。

我的爷爷奶奶 第10篇

我的童年是因为我的爷爷奶奶而多姿多彩,因为我的爷爷奶奶而快乐无比,因为我的爷爷奶奶而幸福成长。爷爷奶奶是我童年里最明亮的一束光。

小时候,爸爸妈妈把我寄放在爷爷奶奶家,而我总是哭,爷爷走过来,用地上的几根稻草编一个小小的蛐蛐逗我开心,我却不领情,自顾自的哭。奶奶走过来背起我,我才笑出来。夜晚,我总缠着奶奶给我做面条吃,到端来的时候,我又嫌汤太浓了,面条太吸水了,酱太辣了,就不吃了,奶奶也没有说什么,而是自己端起来吃了。睡觉时,我又哭了起来,开始说梦话,只记得奶奶说:“垚垚乘,垚垚乘,今天好好睡,明天带你去吃西瓜。”我在奶奶的安慰中入睡了。第二天,奶奶又早早地起来,喂鸡,烧水。我起来时,饭已经煮好,等我来。我盯着看了半天,就是不吃,是奶奶哄我半天,才把饭吃掉。在我印象中,奶奶就像是童年中一位年迈的天使,静静地陪伴着我。

爱我的不仅只是奶奶,还有爷爷。

爷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爱说话,是个冷淡的人,可他却很温柔,每天早上起来,是爷爷为我扎小辫子,午饭吃完,带我去玉米地里打滚;衣服脏了,大多数是爷爷为我洗;每一次去赶集,爷爷总是买各种好吃的给我。可我一犯错,爷爷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整天放着张脸,晚饭时,他开始教育我,我呢就是左耳进右耳出,次数多了,就干脆不听了,虽说我几乎隔个二三天就犯错,可爷爷却没打过我,没罚过我。只到„„那天,我准备躲在玉米地里吓爷爷,等了很久都没来,我就在玉米地里睡着了。晚上,见我许久都没回家的爷爷心急如焚,打着电筒就出来找我了。终于,在玉米地里找到了我,爷爷一边是庆幸我没事,一边则是十分地生气,在回家的路上,爷爷走得很快,我追也追不上,回到家,爷爷罚我不许吃晚饭,我就哭,心里不停地埋怨爷爷。起床时,发现床头上有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问了奶奶才知道是爷爷做给我的,我的泪又流了下来,爷爷在我印象中,就是我人生中的“玉米地”,模糊却充满金色的光芒,在秋风中,轻轻摇曳。

我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中慢慢长大了,即将要离开这个地方,要离开我的爷爷奶奶,于是我决心要为他们做些事情。早上,你起早早的,我把被子折好,就开始收拾我那小阁楼,中午时,我趁爷爷奶奶出去了,把碗洗好,开始扫地。接着,把爷爷奶奶的衣服、鞋子拿出来,开始洗,我按照爷爷的顺序来洗,用尽了力气,都只洗好了几件,这才发现,原来爷爷洗衣服也不容易,抹了一把脸,重新开始,最终衣服洗好了。我开始研究起做饭来,可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使用,我放弃了。这时,爷爷奶奶回来了,看着家里十分整洁,奶奶哭了,爷爷只是微笑着看向我离别的泪水涌出来,就忍不住了,离开时,爷爷和奶奶泪送我们离去。

上一篇:党员心得下一篇:联结主义模型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