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总结

2024-07-25

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总结(精选6篇)

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总结 第1篇

李郢小学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总结

近年来,我校结合县教育局三年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依据本校制定的重要常规提升质量行动方案,我校以教学常规管理为切入点,实事求是,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分析教学管理现状,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办法,制订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打造亮点,近年来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进入了新的局面,教师队伍又上了新台阶,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教学成果有了新的突破。

一、教学常规管理重实效显特色

(一)抓实常规管理。

学校常规工作管理以“严”、“实”、“细”为原则,加强制度建设,细化管理要求,严把质量关。在做好日常常规管理的各项工作的同时,教导处将继续加大对各项常规工作的检查力度,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1、抓计划细致构思。

年初根据我校发展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各班制定培优补差计划、个人教学计划、控辍计划.2、预先备课,做到游刃有余。

课后要进行反思,完善教育教学计划。学期中研讨备课,本学期集体备课前将给各学科组长培训如何进行集体备课。紧紧围绕学校的教学活动及科研课题开展备课,以确保各年级组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3、抓课堂优化常规。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打造课堂教学特色。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促进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落实。我校领导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做到随时听课,随堂评课。

(二)积极开展教研活动。

学校按年级段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安排好公开课。根据实际出示不同类型的公开课。教务处安排教学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听课、评课,找出可以借鉴的经验,寻求有待改进的方法,使教师乐于教研,善于教研。

(三)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教研立校”的思想。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契机,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投身教科研之中。并鼓励教师积极发表论文。

(四)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学校建立以“骨干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为基本内容的校本教研制度,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培养教师反思的能力。通过案例写作、教学随笔、课后反思等形式,引导教师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五)加强学法指导,关心学困生。

学校着重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讲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形成科学的学习指导方法,使学生乐学,真正做到为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从每一个学生抓起,从每一节课抓起,做好培优扶差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六)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凝聚力。创新办学理念,注重人文关怀,体现时代精神,突出教育功能,营造育人氛围,让校园大的每一面墙、每一面黑板都会说话,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

(七)加强质量检测,提高教学质量

为全面及时地了解教师的教学质量状况,组织人员对期中期末检测质量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中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总之,我校把此项活动与师德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运作。防止了搞形式、走过场,精心设计载体与活动,拓宽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路,在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上下功夫,从而有效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总结 第2篇

一、工作策划(P)

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质量活动提升文件精神要求,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技术技术质量资料培训、学习,质量事故原因分析、教育以及现场质量检查等活动全面提高项目全体员工、施工作业人员的质量管理认识,强化质量管控意识,牢固树立“质量为本”的施工理念,解决当前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质量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升项目质量管控水平,确保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顺畅运行。

为切实推动本次整治活动的顺利进行,成立“质量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李冬(青岛分公司副总/项目经理)

副组长:叶好章(青岛分公司技术质量部经理/项目质量部经理)

组员:李冰赵留强席春明李春明秦元起陈江毕文强丁文涛姜洪涛张冬梅孟兆宝刘孝峰贾长鱼

二、工作实施(D)

主要总结“一杜绝两降低三强化”工作开展情况。

(一)杜绝重大质量事故

对于施工重要节点派出专职人员进行现场全程指导、跟踪,并做好记录,坚持做到事无巨细,严控质量关口,杜绝事故发生。

(二)降低质量成本

开展“把第一次做对”活动,对所有施工相关人员强调“把第一次事情做对”的重要性,及其所带来的效果,产生的经济效益,从而做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三)降低质量风险

对照工程质量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完善制度体系,制定保障措施,规范工程质量管理的各个流程,整改工程质量中所存在的问题,达到“质量管理提升”活动的预期目的。

(四)强化质量意识

项目质量部通过张贴条幅、分发质量宣传手册、定期观看质量宣传视频、施工早班会宣贯等手段提升所有施工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

(五)强化质量技术创新 项目施工期间,通过施工方案制定、施工程序完善以及科技活动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了各方面新型技术创新,并且取得了相当有效的成果。例如:管线HOOK-UP点测量、设备轴对中、设备底板粗糙度控制、法兰安装的管控程序等

(六)强化质量管理创新

YAMAL LNG项目作为中俄战略合作的重点项目,中机工程海油项目部人员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且在完工后成功获得了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组织的2017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三等奖(YAMAL项目低温钢管线焊接质量控制管理),此奖项既是对项目质量管理的认可,亦是对质量管理创新方面研究的认可,在项目施工期间质量部人员通过不断的探索、分析、总结、提高的过程中,实现了质量方面的创新型管理模式,为公司在国际工程项目上平添了浓重的一笔。

三、工作检查(C)

根据活动要求,实现对施工管理人员、施工作业人员等进行宣贯、宣传,并每星期一召集活动小组成员对施工作业现场进行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隐患及问题形成书面形式记录,总结经验。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区分危害的重要性,定期以文件形式发放至各个施工管理部门及施工现场,委派专业人员对现场人员进行宣贯培训,以杜绝“老、坏、旧”(老毛病、坏习惯、旧问题)等情况。

四、工作整改(A)

在活动期间,发现诸多隐患及问题,问题原因究其根本为“老、坏、旧”。现就期间发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说明。案例问题:

211-PAU-001M模块在进行管线试压实验时发现,由于施工人员作业疏忽,在安装阀门时未将阀门保护盖去除,导致试压实验注水时发现压力无法提升至试验压力,经排查最终发现问题。案例分析:

阀门、管线管口保护等措施是项目质量管理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但,在安装完成进入下一施工环节前需对已安装的部件及元件进行检查,确保没有任何问题后方可进入下一施工工序,该项工作作业人员未能及时发现问题,盲目施工,不仅严重违犯了施工工序及施工质量要求,进而影响了施工进度。质量跟进措施:

1.将该问题现场记录及照片进行总结,形成文件发放至各个施工管理部门及施工作业班组

2.召开全体人员大会,对此次质量事故进行通报 3.由该项施工作业班组长在大会进行事故分享,并作出承诺 4.此项工作在后续施工作业中,需在进行前将阀门拍照并打印,附录在施工报检单中,以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5.委派专员对各个施工作业现场进行不定期、不定量巡查,一旦发现问题,对其作业班组根据项目质量管理条例严肃处理

五、2018年质量提升工作重点

总结2017年施工作业中遇到的质量隐患及问题、整改情况、改进措施,形成宣传册发放。并在以后的项目技术质量交底中重点强调,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提前制定较为详细的施工质量管控程序。在计划的2018年“分享一刻”及质量月活动中,大力宣传质量管控措施和以往施工案例、质量危害等情况,争取做到“全员皆质量、全员有质量、全员做质量”

六、对集团质量工作的建议

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总结 第3篇

一、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联动职能

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核心职责就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职责的明晰有利于其功能的发挥,作为一个地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中心,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应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工作重心,围绕教学研究指导、教师培训培养、教育科学研究等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而言,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教研指导工作必须要有全新的认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学校的关系必须要有深刻的改变,打破被动的、单向的、消极的教研指导关系,创建有互动、有合作、有共享的崭新局面,这是教研指导工作的应有之态;区域教师研修机构的教师培训培养工作应摒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缺乏实效、脱离教学一线的培训模式,基于中小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发展需求,通过加强双方联系,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优化培训设计,从而提高培训活动的实效性;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还应依托和全面深入基层中小学校,加强联系和互动,重点基于课题研究为一线中小学校和教师提供全面深入的科研指导和科研管理,形成科学研究、学习研讨的共同体。

二、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联动准则

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是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阵地。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规范建设县(区)域教师发展平台。足见国家对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建设的重视。2013年教育部公布《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其每一项要求都不是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或者学校任何一方能够单独达成的,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增进多方互动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育部高度重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旨在建立以区县教师培训机构为中心,上挂高等院校、下联中小学校,支撑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学习资源中心,在国家、省、区县、学校等不同层面及其互动中使教师群体成为全国最大的、立体联动的专业学习共同体[1]。政策的逻辑分析是指导实践的准绳,既然“推动合作、分享、学习的结构重组与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从区域的角度整体考虑,加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深入互动,有利于整合多方面的教育力量,最终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换言之,实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双边交互联动、双赢互惠、和谐共生,是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联动的应然追求。

三、“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构建

1.“双边联动”模式意蕴

所谓“双边”即两方,或者两个主体,本研究具体是指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所搭建的互动共同体。“双边联动”从字面上来解释,即由两个主体共同参与的联合行动,本研究的“双边联动”具体是指: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共同参与的,以实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交互联动、双赢互惠、和谐共生,提升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的联合行动。一方面,区域教师研训机构通过优势功能的带动和渗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区域内中小学校相应职能的发挥,达到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基层中小学校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工作提供有关提高教育质量诉求的各种反馈,促使研训机构的职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便更好地为基层学校服务。

2.“双边联动”模式的指导思想

“双边联动”的根本目的是联动主体双方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达到互助共进、螺旋式上升发展,最终促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构建一个行动模式可以理清内部要素之间的整体关联性,起到实践可操作、顶层可指导的作用,因此,围绕本研究的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双边联动”的行动模式构建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构建“教育共同体”

“教育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责任感的个体联合,或称之为教育者共同主体形态。”[2]基于此,教育共同体应包含三个关键点:共同目标、多主体联合、关系模式,具体而言,即要求成员共同参与,基于各自的关联,融合各方力量,在一定制度的规范下建立有效的关系模式,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开展“双边联动”的过程中,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联合行动正是建立在双方结成“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因此,“双边联动”行动模式的构建首先应遵循“教育共同体”原则,明确联动的双主体和共同的联动目标,理清双方的关联,促进“双边联动”的有效运行。

(2)遵从“目标导向”

目标对于个人或者群体而言都具有激励作用,在众多的激励理论中,不论是弗鲁姆(Victor H.Vroom)的期望理论,还是洛克(Locke,E.A)的目标设置理论都将目标视为影响人行为的核心要素,可见其重要性。本研究的“双边联动”是一个行动研究,行动的最终目标设定为“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即通过“双边联动”的实践,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基层中小学校实现互助共进,在区域层面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进而达到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目的。这一顶层目标的确定为整个双边联动的行动研究指明了方向,顶层目标的定位和导向是前提,随之而来是对目标的细化与落实。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原本就存在一定的关系,而“双边联动”并非是将传统的关系推翻,而是以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在原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创新,因此,“双边联动”行动模式的构建应遵循“目标导向”原则,模式各要素的选择、运行都应围绕目标展开,总而言之,模式的构建须掌控住“双边联动”的正确航向。

(3)促成“交互发展”

“交互”一词较多地出现在互联网领域,在教育领域的远程教育中也较为常见,主要研究在互联网平台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机互动以及人与人的交流。当然,交互的本意可理解为互动,尤其强调双方面的互动。在社会学领域中,有专家认为互动即人际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3]。本研究的“双边联动”强调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人际互动”,无论是教师个体、教师群体还是中小学校、教师研训机构,在其追求发展的进程中,交流与互动不仅可以扩展思路,而且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合作共赢。在“双边联动”中的交互是多元化的,即教师与教师的交互、教师与教研员的交互、教研组与教研组的交互、学校与学校的交互、学校与个体的交互、教研组与个体的交互等等。因此,“双边联动”行动模式的构建还应遵循“交互发展”原则,创建交互情境,指导交互行为,更好地促进个体与群体的发展。

3. 逻辑分析与要素选择

基于前面对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应然职责的分析,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基层中小学校,而中小学校以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为核心职责,因此,本研究以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这是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双边联动”是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双边”指向行动的两个主体,即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行动主体选择行动媒介,提炼行动路径。按照行动的流程性以及系统的内在逻辑,“双边联动”的行动模式在明确了目标与主体之后,首先应理清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之间的关系,基于教师区域研训机构的教研、科研、培训三大优势职能以及中小学校的核心职能,提炼出开展“双边联动”的媒介和路径,这是“双边联动”的核心内容。而如何将这一核心内容在实践中运行起来,需要设计“双边联动”具体的运行方式,形成一套系统的运行机制。除此之外,“双边联动”开展的效果如何,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目标,需要对“双边联动”进行评价,实施前的评价可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可提供信息反馈,及时进行调控;实施完成后的评价可得出结论,提炼成果并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因此,以整体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充分发挥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职能为前提,以联动教研、联动科研、联动培训为抓手,以实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互助共进,交互发展为核心,是构建“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行动模式的基本思路。基于这样的逻辑,“双边联动”的行动模式应包含六大基本要素,即联动目标、联动主体、联动载体、联动路径、联动机制、联动评价。

4. 模式构建

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围绕联动目标、联动主体、联动载体、联动路径、联动机制、联动评价六大基本要素,细化各要素包含的内容,构建出“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如图1所示。

联动目标是“双边联动”开展的目的,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最终目标。通过加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的联合行动,建立以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为联动主体的合作团体,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性的联动机制,在联动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促使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改进工作,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实现双方合作共嬴的协同局面,从整体上提高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

联动主体是“双边联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实施者,具体是指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本研究将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联动共同体,使研训员与基层中小学教师主动地参与“联动”,共同针对中小学提升教育质量的诉求以及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发展现状开展“双边联动”,改变研训员与中小学教师被动地交流与合作、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互动未尽的现实状况。

联动载体是开展“双边联动”的媒介,具体围绕“三课”即课堂、课程、课题展开。课堂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的课堂环境营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课堂管理、教师的情感表达与学生的交流等都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课堂理念;课程从理论转化为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的课程观、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等都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课题能促使教师进行专业阅读,引发教师自主反思并开展课堂实践,引导教师形成互助团队等,可以说课题研究是促使教师将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三课”基本涵盖了教师研训机构与一线教师关联的核心要素。

联动路径是开展“双边联动”的实施路线和核心内容,具体是指联动教研模块、联动科研模块、联动培训模块。

“联动教研”模块重点聚焦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学科课程与教学为基础,开展的具体路径主要是教研活动、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联动教研”所针对的教研活动是一种以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若干学校面临的各种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多校教师组建而成的团队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研究现场的教研实践活动。通过多种联动方式将教师研训机构教研员、基层中小学校以及学科教师联系起来,共同打造区域内共建共享、互助共进的教研新模式;“联动教研”所针对的课程资源建设是教师研训机构教研员与学校学科教师共同构成课程资源开发、选用和管理的双主体,针对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通过协商共同制定课程开发的方案,联合开发课程资源,通过不断创生和有效管理,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构成区域内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库,并充分发挥其效能;“联动教研”所针对的课题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教师与教师、教研员与教师、教研员与教研员之间的深度对话、思维碰撞,共同寻找课堂教学的最佳路径。

“联动培训”模块重点聚焦“区校一体联动培训”体系建设,以资源、项目、机制三个要素为支撑点,开展培训团队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培训资源建设,以资源奠定培训的基础,以项目促进资源的再生和有效利用,以机制保障培训工作的高效运行。通过各种方式发动学校教师参与到培训课程、师资、素材等资源建设工作中,结合区域实际和学校诉求创建一系列培训活动,以项目推动区校一体的实现;通过培训实践基地的建章建制,课程、专家资源建设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构建,在机制层面保障“区校一体联动培训”的有效开展。

“联动科研”模块重点聚焦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以课题为依托,具体围绕课题研究、科研指导、科研管理、成果推广四个方面展开。课题研究围绕中小学科研课题产生的主客体关系,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探究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课题研究的联动方式;科研指导以课题为载体,根据指导主体、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解决区域科研存在的问题;科研管理重点探讨教育科研人员在中小学校课题准备、课题实施、课题结题的全过程中,通过分阶段、分层级、分类别、分阶段的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成果推广聚焦学校的优秀研究成果,加强推广宣传,提高辐射效应,联合具有共同特色的学校组建团队,搭建成果共享、推广平台。

联动机制是“双边联动”系统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具体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项目驱动制,平台共建共享制,职能统整制。联动机制的运行要体现参与、交互、融合等联动方式的理念,对三大联动路径中涉及的各种内容加以设计、整合、平衡,以使各种联动活动有序化、结构化、适宜化,从而产生最优的教育联动效应,最大化实现联动目标。

联动评价是“双边联动”目标实现的保障。联动评价是一个多元性的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法多元化,具体联动评价方式有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整体性评价。总而言之,联动评价应围绕研训质量和学校质量进行评价,在联动路径实施之前、联动路径实施过程中、联动路径实施某阶段终结时,对联动教研、联动科研、联动培训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描绘和评价,并对联动各要素的适宜性进行评估。联动评价为开展联动活动的行动主体完善联动活动、提高联动活动的适宜性,同时也为联动主体鉴定联动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其本质目的在于信息反馈、调控保障。

四、未来与展望

在寻求如何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问题的过程中,本研究将关注点聚焦于革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互动关系和互动方式上,构建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联合行动的模式。这是对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职能的高效发挥,以及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在未来的实际行动中如何实现“双边联动”价值的最大化是本研究要时刻关注的重点。同时,用“双边联动”行动模式指导“双边联动”行动的开展必然要建立在可操作的基础之上,如何结合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结合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发展和中小学教育发展的诉求,将模式融入到实际行动当中,推进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共赢是本研究后续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还有待在行动中进一步实践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34/201305/151910.html.2013-5-6.

[2]林上洪“.教育共同体”刍议[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

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总结 第4篇

摘 要 “双边联动”是关于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联合行动,以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力求实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互助共进、合作共赢。基于对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联动职能与准则的分析,探究“双边联动”行动模式的内涵,围绕“联动目标”“联动主体”“联动载体”“联动路径”“联动机制”“联动评价”六大基本要素,构建“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以指导实践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 “双边联动” 区域教师研训机构 中小学教育质量 模式构建

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是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不断追求的核心目标,也是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职能发挥的根本动力。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民族的素养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此,各国纷纷采取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或深化课程改革,或加强教师质量提升,或追求教育机会公平,推进举措层出不穷。然而,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在提升中小学质量方面所体现出的短板各不相同。基于此,本研究以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自身理应担当的职责为研究出发点,以提升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为主体,对如何构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联合行动的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一、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联动职能

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核心职责就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职责的明晰有利于其功能的发挥,作为一个地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中心,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应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工作重心,围绕教学研究指导、教师培训培养、教育科学研究等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而言,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教研指导工作必须要有全新的认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学校的关系必须要有深刻的改变,打破被动的、单向的、消极的教研指导关系,创建有互动、有合作、有共享的崭新局面,这是教研指导工作的应有之态;区域教师研修机构的教师培训培养工作应摒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缺乏实效、脱离教学一线的培训模式,基于中小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发展需求,通过加强双方联系,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优化培训设计,从而提高培训活动的实效性;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还应依托和全面深入基层中小学校,加强联系和互动,重点基于课题研究为一线中小学校和教师提供全面深入的科研指导和科研管理,形成科学研究、学习研讨的共同体。

二、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联动准则

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是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阵地。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规范建设县(区)域教师发展平台。足见国家对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建设的重视。2013年教育部公布《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其每一项要求都不是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或者学校任何一方能够单独达成的,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增进多方互动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育部高度重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旨在建立以区县教师培训机构为中心,上挂高等院校、下联中小学校,支撑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学习资源中心,在国家、省、区县、学校等不同层面及其互动中使教师群体成为全国最大的、立体联动的专业学习共同体[1]。政策的逻辑分析是指导实践的准绳,既然“推动合作、分享、学习的结构重组与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从区域的角度整体考虑,加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深入互动,有利于整合多方面的教育力量,最终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换言之,实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双边交互联动、双赢互惠、和谐共生,是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联动的应然追求。

三、“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构建

1.“双边联动”模式意蕴

所谓“双边”即两方,或者两个主体,本研究具体是指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所搭建的互动共同体。“双边联动”从字面上来解释,即由两个主体共同参与的联合行动,本研究的“双边联动”具体是指: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共同参与的,以实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交互联动、双赢互惠、和谐共生,提升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的联合行动。一方面,区域教师研训机构通过优势功能的带动和渗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区域内中小学校相应职能的发挥,达到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基层中小学校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工作提供有关提高教育质量诉求的各种反馈,促使研训机构的职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便更好地为基层学校服务。

2.“双边联动”模式的指导思想

“双边联动”的根本目的是联动主体双方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达到互助共进、螺旋式上升发展,最终促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构建一个行动模式可以理清内部要素之间的整体关联性,起到实践可操作、顶层可指导的作用,因此,围绕本研究的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双边联动”的行动模式构建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构建“教育共同体”

“教育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责任感的个体联合,或称之为教育者共同主体形态。”[2]基于此,教育共同体应包含三个关键点:共同目标、多主体联合、关系模式,具体而言,即要求成员共同参与,基于各自的关联,融合各方力量,在一定制度的规范下建立有效的关系模式,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开展“双边联动”的过程中,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联合行动正是建立在双方结成“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因此,“双边联动”行动模式的构建首先应遵循“教育共同体”原则,明确联动的双主体和共同的联动目标,理清双方的关联,促进“双边联动”的有效运行。

(2)遵从“目标导向”

目标对于个人或者群体而言都具有激励作用,在众多的激励理论中,不论是弗鲁姆(Victor H.Vroom)的期望理论,还是洛克(Locke,E.A)的目标设置理论都将目标视为影响人行为的核心要素,可见其重要性。本研究的“双边联动”是一个行动研究,行动的最终目标设定为“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即通过“双边联动”的实践,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基层中小学校实现互助共进,在区域层面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进而达到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目的。这一顶层目标的确定为整个双边联动的行动研究指明了方向,顶层目标的定位和导向是前提,随之而来是对目标的细化与落实。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原本就存在一定的关系,而“双边联动”并非是将传统的关系推翻,而是以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在原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创新,因此,“双边联动”行动模式的构建应遵循“目标导向”原则,模式各要素的选择、运行都应围绕目标展开,总而言之,模式的构建须掌控住“双边联动”的正确航向。

(3)促成“交互发展”

“交互”一词较多地出现在互联网领域,在教育领域的远程教育中也较为常见,主要研究在互联网平台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机互动以及人与人的交流。当然,交互的本意可理解为互动,尤其强调双方面的互动。在社会学领域中,有专家认为互动即人际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3]。本研究的“双边联动”强调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人际互动”,无论是教师个体、教师群体还是中小学校、教师研训机构,在其追求发展的进程中,交流与互动不仅可以扩展思路,而且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合作共赢。在“双边联动”中的交互是多元化的,即教师与教师的交互、教师与教研员的交互、教研组与教研组的交互、学校与学校的交互、学校与个体的交互、教研组与个体的交互等等。因此,“双边联动”行动模式的构建还应遵循“交互发展”原则,创建交互情境,指导交互行为,更好地促进个体与群体的发展。

3.逻辑分析与要素选择

基于前面对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应然职责的分析,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基层中小学校,而中小学校以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为核心职责,因此,本研究以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这是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双边联动”是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双边”指向行动的两个主体,即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行动主体选择行动媒介,提炼行动路径。按照行动的流程性以及系统的内在逻辑,“双边联动”的行动模式在明确了目标与主体之后,首先应理清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之间的关系,基于教师区域研训机构的教研、科研、培训三大优势职能以及中小学校的核心职能,提炼出开展“双边联动”的媒介和路径,这是“双边联动”的核心内容。而如何将这一核心内容在实践中运行起来,需要设计“双边联动”具体的运行方式,形成一套系统的运行机制。除此之外,“双边联动”开展的效果如何,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目标,需要对“双边联动”进行评价,实施前的评价可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可提供信息反馈,及时进行调控;实施完成后的评价可得出结论,提炼成果并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因此,以整体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充分发挥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职能为前提,以联动教研、联动科研、联动培训为抓手,以实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互助共进,交互发展为核心,是构建“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行动模式的基本思路。基于这样的逻辑,“双边联动”的行动模式应包含六大基本要素,即联动目标、联动主体、联动载体、联动路径、联动机制、联动评价。

4.模式构建

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围绕联动目标、联动主体、联动载体、联动路径、联动机制、联动评价六大基本要素,细化各要素包含的内容,构建出“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如图1所示。

联动目标是“双边联动”开展的目的,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最终目标。通过加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的联合行动,建立以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为联动主体的合作团体,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性的联动机制,在联动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促使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改进工作,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实现双方合作共嬴的协同局面,从整体上提高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

联动主体是“双边联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实施者,具体是指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本研究将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联动共同体,使研训员与基层中小学教师主动地参与“联动”,共同针对中小学提升教育质量的诉求以及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发展现状开展“双边联动”,改变研训员与中小学教师被动地交流与合作、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互动未尽的现实状况。

联动载体是开展“双边联动”的媒介,具体围绕“三课”即课堂、课程、课题展开。课堂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的课堂环境营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课堂管理、教师的情感表达与学生的交流等都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课堂理念;课程从理论转化为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的课程观、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等都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课题能促使教师进行专业阅读,引发教师自主反思并开展课堂实践,引导教师形成互助团队等,可以说课题研究是促使教师将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三课”基本涵盖了教师研训机构与一线教师关联的核心要素。

联动路径是开展“双边联动”的实施路线和核心内容,具体是指联动教研模块、联动科研模块、联动培训模块。

“联动教研”模块重点聚焦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学科课程与教学为基础,开展的具体路径主要是教研活动、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联动教研”所针对的教研活动是一种以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若干学校面临的各种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多校教师组建而成的团队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研究现场的教研实践活动。通过多种联动方式将教师研训机构教研员、基层中小学校以及学科教师联系起来,共同打造区域内共建共享、互助共进的教研新模式;“联动教研”所针对的课程资源建设是教师研训机构教研员与学校学科教师共同构成课程资源开发、选用和管理的双主体,针对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通过协商共同制定课程开发的方案,联合开发课程资源,通过不断创生和有效管理,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构成区域内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库,并充分发挥其效能;“联动教研”所针对的课题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教师与教师、教研员与教师、教研员与教研员之间的深度对话、思维碰撞,共同寻找课堂教学的最佳路径。

“联动培训”模块重点聚焦“区校一体联动培训”体系建设,以资源、项目、机制三个要素为支撑点,开展培训团队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培训资源建设,以资源奠定培训的基础,以项目促进资源的再生和有效利用,以机制保障培训工作的高效运行。通过各种方式发动学校教师参与到培训课程、师资、素材等资源建设工作中,结合区域实际和学校诉求创建一系列培训活动,以项目推动区校一体的实现;通过培训实践基地的建章建制,课程、专家资源建设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构建,在机制层面保障“区校一体联动培训”的有效开展。

“联动科研”模块重点聚焦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以课题为依托,具体围绕课题研究、科研指导、科研管理、成果推广四个方面展开。课题研究围绕中小学科研课题产生的主客体关系,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探究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课题研究的联动方式;科研指导以课题为载体,根据指导主体、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解决区域科研存在的问题;科研管理重点探讨教育科研人员在中小学校课题准备、课题实施、课题结题的全过程中,通过分阶段、分层级、分类别、分阶段的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成果推广聚焦学校的优秀研究成果,加强推广宣传,提高辐射效应,联合具有共同特色的学校组建团队,搭建成果共享、推广平台。

联动机制是“双边联动”系统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具体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项目驱动制,平台共建共享制,职能统整制。联动机制的运行要体现参与、交互、融合等联动方式的理念,对三大联动路径中涉及的各种内容加以设计、整合、平衡,以使各种联动活动有序化、结构化、适宜化,从而产生最优的教育联动效应,最大化实现联动目标。

联动评价是“双边联动”目标实现的保障。联动评价是一个多元性的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法多元化,具体联动评价方式有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整体性评价。总而言之,联动评价应围绕研训质量和学校质量进行评价,在联动路径实施之前、联动路径实施过程中、联动路径实施某阶段终结时,对联动教研、联动科研、联动培训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描绘和评价,并对联动各要素的适宜性进行评估。联动评价为开展联动活动的行动主体完善联动活动、提高联动活动的适宜性,同时也为联动主体鉴定联动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其本质目的在于信息反馈、调控保障。

四、未来与展望

在寻求如何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问题的过程中,本研究将关注点聚焦于革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互动关系和互动方式上,构建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联合行动的模式。这是对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职能的高效发挥,以及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在未来的实际行动中如何实现“双边联动”价值的最大化是本研究要时刻关注的重点。同时,用“双边联动”行动模式指导“双边联动”行动的开展必然要建立在可操作的基础之上,如何结合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结合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发展和中小学教育发展的诉求,将模式融入到实际行动当中,推进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共赢是本研究后续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还有待在行动中进一步实践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7034/201305/151910.html.2013-5-6.

[2] 林上洪.“教育共同体”刍议[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

[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总结 第5篇

为贯彻、落实《泸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泸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根据《泸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切实规范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行为,大幅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新课改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和中考成绩,夯实校本教研,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全体教师思想觉悟和工作能力、教学水平,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新课改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方法、新思路。

二、工作思路

(一)以人为本、以校为本。

按照课程改革新理念,落实校本教研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校情,一切为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

(二)整体推进、分类指导。

针对各年级、各学科、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分类指导,各有侧重。强化培优不差,因材施教,整体推进学校教育质量。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能够跻身全县前列,学校设配设施、教学环境有大的改善。到2017年基本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教学设施现代化,教师培训规范化,尽快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 深化教学结构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我校的教育质量和中考成绩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具体目标:

1、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以体验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增强实效性和感染力。

2、加强课改工作。

从学校实际出发,构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规范教育教学秩序。认真落实国家、省课程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学生、教师的发展性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

3、强化校本教研。

加强教研组建设,以课题研究为重点,引导教师工作学习化,努力建构充满活力的学习型校园。创新教研活动方式,建立校本教研新机制;加强对新课改的教材研究、聚焦课堂教学,构建符合我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加强学科教师交流合作,形成我校优势学科。

4、加强教学管理。

以“全面促进、抓住重点、整体培养、突出特长、培优补差”的教学思路,全面落实教学结构改革,加快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规范教学常规,强化教师备课、上课、辅导、考试、听课、教研等工作流程的管理,突出精细化管理和实效性管理。突出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调控功能,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坚持“用数据说话”,认真做好期中、期末、中考、学业水平考试的教学质量评估。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新教师培养,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加强班主任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6、加强学校“校园网”建设。建成学校网站,通过网络加大学校对外的宣传力度,逐步实现各学科网上教研。加强实验教学,演示实验开课率达100%,分组实验开课率达100%。

7、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争取在三年内完善音、体、美教室,生物实验室,建成环形塑胶跑道,操场进行排水改造。

8、落实好“三开放”工作。

四、行动方案

(一)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1、塑师德,铸师魂。大力弘扬新时代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风范,使广大教师明确师表形象标准、明确教书育人的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榜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师德培训,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开展“评优选先”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对涌现出来的“优秀教师”,进行表扬,同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专项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分配,记入师德档案。

2、重教研,促提高。

合理搭建教研平台,成立科研课题组,开展好课题科研活动。一是推动各教研组内部成员“互听互评”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是总结推广“周周听”、“课课评”的教研组教研模式;三是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团体效能。发挥骨干教师引领、辐射作用。通过引领,激发教

师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的原动力,使教师自觉地把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习”成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和教育行走方式。引领教师聚焦课堂、研究课堂。通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带动一批教师勤学进取,大胆开拓创新,促成教师间教育教学良性竞争的新局面,形成大面积的辐射作用。正常开展教学竞赛活动。

3、重培训、修素养。

其途径为自主学习、网络研修、专家指导、名师引领。重教师新课程理念学习,注重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学习。

(二)狠抓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追求“生本课堂”

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释放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学生为本”是我校着力打造的课堂形态。对学生课堂学习要求做到: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先展后评。二是创新教学模式,追求高效课堂。要求教师课上得要有特色,要符合学科规律,符合学生实际,在展示个性教学的基础上,形成学科教学特色模式。三是注重培优补差,抓好两头发展。四是训练有效,落实有力。我校要求教师在学生课业训练方面做到:训练目的明确化,训练形式多样化,训练内容精确化,训练手段科学化,摈弃:形式化、简单化、重复化、机械化。五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我校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效率。

(三)制定质量监控细则,落实考核强化措施

1、加强教师的月检查,注重学生的月监测。加强教师“六认真”检查和课堂巡查。定期进行学科监测,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寻找办法,调整策略,采取措施。

2、制定考核细则,严肃考核制度。我校做到制度的常态化和制度的延续性,努力做到奖勤罚懒,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

3、领导深入课堂,注重过程性管理。领导实行“推门听课”制度,深入课堂,及时把握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心中有数,并做相应的指导和调整。

(四)真正落实“三开减负三开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学生全面发 展

1、严格执行泸州市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好课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追求课堂的有效甚至高效。优先考虑非控学科的课时和工作计量。

2、切实做好图书开放、体育保管室开放、计算机室开放。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网上学习和网上查阅资料的习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学生享受快乐,感受健康。

3、开展文体、艺术活动。学生每天下午上正课之前半小时的写书课活动,成立绘画兴趣小组和校田径运动队、篮球队、舞蹈队。加强大课间体育活动。延续大型节日的庆祝活动师生均有节目参加,搞好演讲比赛、汉字书写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

(五)是加强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1、通过展示牌、标语牌和校园广播,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2、开展思想德育工作。重视团组织功能,加强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吸纳优秀学生和积极分子加入团组织,使团员青年在学校里发挥表率示范作用。正常开展团队活动,比如“学雷锋日”、祭奠烈士墓、“献爱心”等活动,给予学生思想德育教育。另外,充分发挥校本教材功能,组织开展“爱的教育”、“感恩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学校等良好思想品德。

(六)强化学校安全卫生工作。

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意见,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安全常规管理,保障学校安全工作规范、有序进行。以创建“安全和谐校园”活动为载体,通过安全教育课、主题班团队会、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救和自我防范能力;逐步实现安全演练制度化。安全工作大于一切,教育学生自觉遵纪守法,提高学生的自防、自护、自救能力,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学校防火、防盗、防意外事故的安全保卫工作,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做好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上好健康教育课。努力抓好学校环境卫生、教学卫生,预防近视及常见病。认真做好学生体质监测工作。做好常见病的防治工作,搞好学生卫生的日常管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七)制定实施方案、落实保障措施

1、学校把提高教育质量行动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成立学提高教育质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冷洁松;副组长:吴毅;组员:李建、罗万伟、熊贵莲、肖龙强、张玉奎、罗章伟。学校力求从单位的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和办法。领导小组分工明确,任务具体,责任要到人,力求使我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成效显著。

学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总结 第6篇

为全面地落实《德惠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力提升我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镇基础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此行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积极落实德惠市教育局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精神,进一步强化我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我镇小学教学质量,使我镇小学质量再上新台阶,以开展“教学质量提升”活动为载体,经狠抓教学质量为主线,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强化薄弱环节,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我镇小学教学质量持续、均衡、快速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目标与任务

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利用三年的时间,通过实施“教育质量提升”项目,认真研究我镇小学教学质量现状,理清工作思路,狠抓常规管理,推进有效教学,优化评价方式,夯实我镇义务教育,努力培养实用人才,创新人才,使教学质量有较大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增强。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活动的领导,中心小学成立“教育质量提升”行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村小校长、学年组长

组长主要负责全镇”教育质量提升”活动全面协调、监控工作;副组长制定“活动”实施方案、活动的动员、活动过程的指导、评价工作;成员负责本校“活动”的具体实施,认真操作,努力把我镇教学质量提上一个新台阶。

四、工作内容和措施

(一)、以《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版)》为准则,坚持开展养成教育。

1、将《守则》落实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守则》相关内容分别作为每个月养成教育主题,大队部及各班级将围绕主题进行相关活动。

2、实施课程渗透。要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发挥课程全程育人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新版《守则》上好各年级的班队课和品德课,逐条细化,利用鲜活的案例和正反两方面生动的事例,通过讲故事等形式,告诉学生日常行为哪些必须为,哪些不可为。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守则内容,加深对《守则》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执行《守则》的自觉性。

3、细化常规管理。班级是学生校园生活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守则》落地一定要发挥班级的作用。有效推行“流动红旗评比”制度,将环境卫生、升旗仪式、大课间、眼保健操等各项常规工作的检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检查评比,对照评分细则逐项评分

4、带动家庭教育。《守则》对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言行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充分利用家长会,发动广大家长学习《守则》,针对学生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不良言行,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探讨家校如何共同发力指导学生执行《守则》,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最大支持,全程、全方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5、开好主题班会。召开主题班会,围绕“落实新《守则》,培养好习惯”专题,对照《守则》内容,排查自身差距,反思存在不足,发动全校学生对照《守则》评点不良言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言行导向,既加深学生对《守则》的理解,又培养学生民主管理和自觉模范践行《守则》的意识。

6、纳入学生评价。科学的评价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守则》情况纳入班主任班级管理考核、学生在校表现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二)、深入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整体提升保教质量。

1、规范制度,实现管理精细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幼儿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幼儿园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我校幼儿园将按照精细化管理要求,从制度建设入手、从管理入手,调整、补充、改进制度、章程、细则、规范等,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管理,加大制度的执行力,提高管理水平,使工作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变要求我这样做为我应该这样做,使依法执教、依法治园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形成良好的园风。

2、规范执教,实现保教精细化

一套科学的工作规范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为使教师在幼儿能力培养教育中做到规范、高效,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儿能力,我园将从研究规范入手,为教师提高保教工作效益服务、为幼儿的终生发展服务。

组织全体教师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和保教工作目标,认真分析各年龄阶段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将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盥洗、进餐、午睡、早操、游戏、学习等环节的教育进行规范统一。

3、规范细节,实现精细化管理互动

孩子从家庭走进幼儿园,是孩子人生的转折点,为了克服孩子与家长的焦虑情绪,有针对性的制定细则,在细节上做到精细化,既能节约家长的时间,又能促进家园沟通。同时开展“家长工作日志”。通过“家长工作日志”形式进行记录,配合精细化措施,使家长对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游戏等各方面能够更加真实、更加全面地了解。努力使我园幼儿入、离园时间的家长工作做到细化、实化、有效。使家园达到和谐一致的教育,共同促进幼儿健全发展。

4、精细管理,形成特色教育文化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幼儿园要在市场中获得较好的生存环境和异军突起的发展机会,就必须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并在精细管理的基础上,开展有特色的创新幼儿教育,形成幼儿园的特色教育文化。我园在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上,本着“为了孩子发展服务、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服务、为了提高工作效益服务”的理念,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和卫生保健工作,灵活运用评估、考核、现场会等形式,用精细化的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我园特色教育文化。

(三)、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着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1)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1、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用制度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教学。

2、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将制度贯彻落实到每一个教研组、每一名教师,抓好制度的落实。

3、在制定和运用过程中,逐步健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出适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不断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4、严格考评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强化教学质量的监控,实行教学质量责任制管理,明确教学质量具体责任分工,建立奖处激励机制,公平、客观地运用考评结果,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的全面提高。(2)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1、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齐科目、开足课时、开好课程,加强校本、综合实践、及音体美等课程的开发与管理,2、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规范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聚焦核心素养,立足生本课堂,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

备课:严把备课关,注重备课质量,加大对备课的过程性督查,杜绝应付备课和突击备课。教师应做到:备好课标、备好教材、备好教学手段、备好教法、备好学法;吃透重点、难点、知识点、教学点、能力点;优化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讲课:严把课堂教学关,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教师应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符合学生实际,容易被学生接受,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德育的渗透;教学过程安排要井然有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恰当设疑,引发思考,鼓励为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方法手段要灵活、适用,适时有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指导,充分利用直观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语言要规范、文明、准确、简练严密、清晰易懂,教态要端庄自然,富于激情;教学效果要明显,课堂教学气氛要活跃,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和掌握当堂所学知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达到拟定的教学目标。

作业批改:严格做到作业内容要精选,作业要求要严格,处理要及时,批阅要规范,批阅量要足额。同时做好作业的讲评,讲评要细致到位。

辅导:辅导要耐心、细心、热心、诚心,积极采取“抓两头促中间”,注重后进生和学差生的辅导和提高,鼓励教师为学差生无偿补课。

练习:要采取多元化,多层次,内容丰富的练习方式,恰当、科学地设计练习,注重练习的有效性。

3、加强听课、评课工作。校级领导、中层领导、专任教师都要听、评课。听课做到有记录,有评析。所听的课要全部进行评课,以提高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3)、扎实开展教学活动,用活动推动教学。

1、扎实开展好校内研讨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教学讲座等教学活动,学校领导要深入其中组织教师做好听课、评课和导课,注重活动的质量,充分体现活动的效果。通过活动让教师全员互动,主动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能力和质量的提高。

2、把教学活动与教学常规检查相结合,以检评为载体,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使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为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工作,学校将继续扎实做好“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组织各项教学竞赛活动,(四年级汉字识写与古诗词竞赛、五年级英语竞赛、六年级数学及阅读与写作竞赛、教师说课设计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激发教师钻研业务、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聚焦质量,全力抓好质量检测工作。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考试是检查质量、评价学生和老师工作情况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为了更好的开展好我校的质量检测工作,每学期我校都要进行两次月考,一次期中考试,一次期末抽考,一次期末统考,每次考试检测后,教导处都要进行质量分析对比会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诊断,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跟踪指导,同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严肃考试纪律,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

2、月考试卷任务由中心校统一出题、印制,由教导处组织进行。

3、期中考试试卷采用小学教研室试卷,由学校教导处统一组织安排,并做好阶段性成绩分析。

4、期末由中心校组织进行全镇抽考,计划在统考一周前进行,并做好质量分析。

5、期末统考考试全市统一进行,各校要做好成绩记载和质量对比分析。

(五)学科课程与社团活动融合,深入推进体育、艺术“2+1”工程。“体育、艺术2+1项目”是教育部为了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推动学校体育和美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工程项目。其含义是通过学校的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为进一步推动我校体育与艺术教育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结合我校实际,具体要做到以下几项措施:

1、教导处召开音体美教研组长会,广泛征求艺体教师意见,制定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

2、召开音体美教师和班主任会议,布置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班主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项目,鼓励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校外辅导、学校兴趣小组、自主学习及家庭教育等方式、途径进行技能学习;班主任负责抓好落实。

3、音体美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建竖笛、舞蹈、合唱、跳绳、儿童画、书法、艺术体操、足球等各类兴趣小组,利用每周三第六节课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

4、教导处及时对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展开检查,灵活增减活动项目,对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强引导、加大投入,从而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

5、选择恰当时机对学生的“体育、艺术2+1项目”技能水平进行评价、认定。

(六)全面启动教育科研“4162”工程,有效发挥科研引领作用。

认真贯彻落实德惠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建设科研管理“4162”工程的实施方案》,做到4个明确、1个搭建、6个遵循、2个常态,扎实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推广和应用工作,结合我校实际,注重一线科研,个性科研,愉快科研,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快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步伐。我们要抓住新一轮课改契机,对新课程理念,要准确把握,全面体现。其一要正确认识教学内容,打破教科书是唯一教学内容的狭隘认识,树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的思想,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其二要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加强课题研究。学校将把课题研究作为教育科研载体,其目的不在于创造多少理论价值,而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研究,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因此,要求大家把教学工作自觉纳入教育科研轨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另外,我们仍着力抓好“四个一”工程:即一个课题(要求大家根据学校总课题及本学科实际,确立视角小、内容实、周期短、结题快的小课题,明确自身教改方向);一个笔记(包括记写实验随笔和业务笔记,特别是前者,我们要围绕研究重点,随时采撷教改生活浪花,捕捉教学智慧火花,不断升华教育实践,积累鲜活的个性化实验素材);一堂实验课(要求围绕实验课题人人出示校级或组内实验研究课);一篇成果文(每位教师期末都要提交课题研究成果文,由学校评审小组予以评定)总之,我们要把课题研究融入我们平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闯出新路子。

3、加强教育科研队伍建设。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构建一支有发展后劲的教育科研队伍。一是健全组织,建立校长室——教育科研室——大学科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确保各项活动扎实有序地进行;二是建立活动制度,坚持每周一下午定期进行业务活动(包括综合科),周五下午为业务学习,学习新课改精神,带领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三是分层推进,对新上岗的教师,要求拜一位有经验的老师为师,并模仿学科领域比较成功的校内外教学经验,使其尽快上道入门;中间层的教师,引导其围绕学科建立小课题,开展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骨干教师则着重帮助其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建立符合其教学个性的课题,通过教育科研,逐步形成特色,努力打出旗帜。

4、着手教育科研资料的微机建档工作。从课题计划、过程实施、成果总结等方面进行资料搜集、筛选、分类、归档,使教育科研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5、完善督查激励机制。为增强备课、作业的实效性,实行领导分工月查制度。对备课,每位教师都要通过独立钻研,练就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的过硬基本功,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富有个性特色的教案来。对作业批改要有质有量,各学科都要重视学生书写,作为全员工程来齐抓共管。

(七)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工作。

为认真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德惠市教育局关于控辍保学措施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小学的实际情况,今后的控辍保学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宣传《九年义务教育法》,营造社会氛围。

每期开学为控辍宣传月,以学校以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家长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宣传,明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使孩子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阻止孩子接受教育是违法的行为。

2、控辍保学实施责任追究制。

在全镇广泛开展无辍学班、控辍先进个人的评比活动。对在控辍保学工作中失误或造成重大影响的教师个人,实施控流考核一票否决,并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追究相关人的责任。

3、关注特困学生、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突出防控重点。

4、规范教育行为、严格学籍管理

建立辍学情况报告制度,班主任教师每一周向教导处报告学生的辍学状况,防止学生辍学。落实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休学的规定,贯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学籍管理的严肃性。

5、深入细致的做好辍返工作

建立辍学学生档案,对辍学学生采取家访、谈心等方式进行情感控辍,对辍学一年以内的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以插原班就读。广泛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能劝的回、留的住。

6、加大对控辍保学的评估,保证教育方向

中心学校对控辍保学实施等级评估,对在控辍保学工作中有重大失误的教师实施一票否决,在考核中不得评为优秀。对在控辍保学工作中做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大力的表彰,并及时推广经验且纳入考核。

五、实施步骤

(一)、谋划启动阶段(2018年3-4月)

召开动员大会,认真组织学习关于教学质量提升年的相关文件和有关新课程的理论,动员和教育全校教职工提高对“教学质量提高年”活动和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方案。

(二)、实施推进阶段(2018年5月—2020年7月)

根据教学质量提升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有关制度,开展各种学习、教学、培训、检查、评比活动,每学期选出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单项表彰。

(三)、总结验收阶段(2020年8-12月)

上一篇:浚县新镇镇牛村中心小学安全工作月历下一篇:和平的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