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

2024-07-30

信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精选8篇)

信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1篇

试讲教案

试讲教师:魏绪建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讲授章节:第八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信息安全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概述

教学对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

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网络的拓扑结构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基本功能、网络的分类和网络的拓扑结构的分类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分类及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 教学难点:网络的拓扑结构的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1.0学时 使用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主编:刘晓燕贺忠华,2010年8月第1版

一、板书提纲:

第八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信息安全 8.1计算机网络概述

8.1.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4个阶段)①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时代

②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时代 ③开放式标准化网络时代 ④网络互连与高速网络时代

8.1.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①通信子网②资源子网

(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 ①资源共享②信息交换

③分布式处理④提高系统可靠性 8.1.3计算机网络分类

(1)按网络通信涉及的地理范围来划分 ①局域网②城域网③广域网(2)按通信方式来划分

①点对点传输网络②广播式传输网络 8.1.4网络的拓扑结构

(1)网络拓扑结构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结点链路(2)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 ①总线形拓扑结构②星形拓扑结构 ③环形拓扑结构④网状拓扑结构

二、教学过程

(一)上一章课程回顾

1.学习了多媒体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多媒体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 2.初步具备了处理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能力

3.掌握了如何利用PowerPoint创建、编辑和使用演示文稿的方法(二)新课导入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计算机网络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技能。本章将和大家一起探讨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

(三)新课讲解:

第八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信息安全 8.1计算机网络概述

8.1.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P209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将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互相连接起来,并按照有关协议实现相互通信、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的综合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4个阶段)

P209 ①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时代(20世纪60年代初)

②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时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③开放式标准化网络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④网络互连与高速网络时代(20世纪90年代起)8.1.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P210 从网络的逻辑功能角度分析,计算机网络由两级子网组成,即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如课本图示:8-2,P211)。

①通信子网:处于网络内层,是由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组成的独立的数据通信系统,负责完成网络数据的传输和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即将一台计算机的输出信息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当前的通信子网一般由路由器、交换机和通信线路组成。

②资源子网:也称用户子网,处于网络的外层,由主机、终端、外设、各种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组成,负责网络外围的信息处理,向网络投入可供用户选用的资源。资源子网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通信子网。(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

p211 ①资源共享②信息交换③分布式处理④提高系统可靠性 8.1.3计算机网络分类

(1)按网络通信涉及的地理范围来划分

P212 ①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也称局部区域网络 特征:范围不超过几千米;数据传输不低于几兆比特/秒(Mbit/s);为一个单位或部门所独有。

②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简称MAN):也称市域网

特点:覆盖范围一般是一个地区或城市,范围介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有时也称局域网。③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也称远程网

特点:覆盖范围通常在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也可以覆盖整个城市、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具有规模大、传输延迟大的特征。(2)按通信方式来划分

P212 ①点对点传输网络②广播式传输网络 8.1.4网络的拓扑结构

(1)网络拓扑结构的基本概念

P21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的通信链路(link)和结点(node)之间的几何结构。结点:是网络中计算机、打印机或联网设备(如中继器和路由器)等的抽象描述。

链路:是指两个结点间承载信息流的线路或信道,所使用的介质可是电话线路或微波等。(2)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

P212 ①总线形拓扑结构(Bus Topology):它将网络中所有设备通过一根公共总线连接,通信时信号沿总线进行广播式传送。

图1:总线形拓扑结构

优点:结构较简单,增、删结点容易

缺点:任何结点产生故障都会造成网络瘫痪,可靠性不高

②星形拓扑结构(Star

Topology):它由一个中央结点和若干从结点组成,中央结点可以与从结点直接通信,而从结点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中央结点的转发。

图2:星形拓扑结构

特点:结构也比较简单,易于管理和维护,但对中央结点要求高 ③环形拓扑结构(Ring Topology):所有设备被连接成环,信号沿着环传送。

图3:环形拓扑结构:

优点:传输路径固定,传输速率高 缺点:但灵活性差,管理及维护困难

④网状拓扑结构(Mesh Topology):将各网络点与通信线路互连成不规则的形状,每个结点至少有两条链路与其它结点相连。

图4:网状拓扑结构

优点:存在冗余链路,网络可靠性高,可以通过改善链路流量分配来提高网络性能。缺点:冗余链路也导致网络结构复杂,线路成本高,不易管理和维护。

三、布置作业(P252:1—4)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它有哪些主要功能? 2.计算机网络的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3.从网络的分布范围来看,计算机网络如何分类?

4.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常用的拓扑结构有哪些?

四、教学后记:(1)小结:

信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2篇

浅谈中等卫生学校的《医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教学

针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卫生学校应变革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制定顺应时代发展的`医学计算机与信息基础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作 者:张莉 作者单位:新疆伊宁卫生学校,新疆伊宁,8350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5)分类号:G623.58关键词:中等卫生学校 卫生信息化人才 数字化医院 教学

信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3篇

(一) 信息技术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整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极强实践性的课程, 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素养, 把计算机作为支持终生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理论、操作方法的传授, 更要注重对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等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中, 计算机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 所以, 信息技术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合是必要的, 为了实现其有效整合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在课前、课堂、课后几个环节中都应当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教育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直是在课前及课后下功夫, 而较少在课堂上 (即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 去进行认真的探索;中国则相反, 历来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 但是在课前、课后的运用却有所欠缺。在课前、课堂、课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可以给教师、学生创建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 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2.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为了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应当给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这个平台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这个平台上, 学生可以就课上知识进行复习, 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学习、交流, 并且在这个平台上获得相应的学习指导。在这个平台的支持下, 课堂教学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教与学的时空概念得以延伸, “学”变得更加自由,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自主性,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避免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完全割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主要涉及计算机的硬件、软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几部分内容, 操作技能主要包括要求学生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IE等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综合能力, 应当注意教学内容的编排尽量将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学习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这样, 学生在学完整门课程后, 不能灵活运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进行操作技能的学习, 更不用说具有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等的综合素质了。4.综合性实战练习必不可少。为了使学生对如何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必须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实践练习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逐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乐趣, 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而乐于开展自主学习。

(二) 信息技术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1.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硬件的整体构成, 并对各部分硬件的功能、工作原理、型号、常用技术参数有一定了解。

2. 教学过程。

(1) 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布置课前预习内容, 具体要求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关于微型计算机硬件报价的网站, 了解微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 当前各种硬件的市场售价, 并记录3个以上关于微型计算机硬件报价网站的网址。实际上考察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通过自己上网查询微型计算机硬件报价, 就能够对微型计算机的硬件构成有一定了解。 (2) 课堂授课。通过一张由大屏幕投影出的实际计算机配置清单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起来, 学生从中不仅可以得知一台微型计算机的一般硬件组成, 也能够得知现在市场上流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 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硬件的热情。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CPU结构图, 使学生对CPU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微处理器生产厂商以及他们的产品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 学生们应该了解。这里通过大屏幕投影将两大厂商的名称、标志展示给学生, 并分别介绍这两个厂商生产的微处理器系列, 使他们通过这些简单的介绍就能够掌握这个常识性的问题。大屏幕投影出Intel公司、AMD公司各自一款微处理器的外观, 使学生对微处理的认识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描述, 而是一个具体的实物。通过屏幕投影出的Intel奔腾42.8GHZ微处理器的相关参数与决定微处理性能因素的对照讲解,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决定微处理性能的因素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而且确实在微处理器中有所体现。对其它硬件的讲解与以上过程相似, 重点在于向学生介绍硬件的功能、技术参数、市场上流行的一些品牌。在课堂授课的环节中, 主要运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是大屏幕投影。这种方式便于向学生展示问题, 而且使一堂课中包含的信息量更大, 也正是由于信息量大, 所以必须注意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多总结, 使学生不要陷入信息的泥潭中。 (3) 作业。课堂授课只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 如何调动学生进一步巩固课上所学知识, 进而主动探索相关问题, 这里设计了一个综合性作业, 鼓励学生以实践的形式开展进一步学习。作业内容如下:如果你想自己购买一台微型计算机, 为了便宜, 你可以选择购买兼容机, 那么该如何开始呢?完成这个作业你就能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了。作业要求: (1) 完成一张计算机配置单, 计算机总价格在5000元左右, 最好不超过5000元。配置单到电脑城, 请电脑城销售人员帮你写一份。 (2) 完成一份为什么如此配置计算机的分析报告, 报告用word完成, 内容包括:获得的配置单中的计算机配置表, 在word中用表格形式给出。一张计算机图片, 插入word文档中的合适位置。具体说明为什么这样配置你的计算机, 包括对计算机的需求是什么样的, 所选择的各种部件为什么能满足的需要, 分析所使用的部件中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以及核心技术的工作原理。允许最多3人一组, 组内人可以共用一份配置单, 但是分析报告必须一人一份, 独立完成。完成作业的特别提示。 (1) 购买兼容机的步骤。确定对计算机的需求。考虑能够承受的价格。通过上网查询流行配置。到电脑城让销售商写一张符合你要求的配置单。反复权衡, 最终确定在何处购买。 (2) 获取部件相关信息。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搜寻关于硬件报价的网站, 一般这些网站上都有各种品牌硬件的报价, 各种型号的硬件采用的核心技术, 以及一些已经购买了该种硬件的顾客对硬件性能的一些评价。你可以通过它们了解市场行情。同样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查询关于硬件核心技术的细节问题。作业要求学生必须自己亲自到电脑城获取配置单, 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观计算机硬件的机会, 使他们在课上获得的对硬件的一些抽象的认识得到了具体化。要求用Word完成的分析报告将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实际任务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学Word不单纯是学软件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软件, 学习过程不再枯燥。分析报告中要求分析你所使用的部件中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以及核心技术的工作原理, 这些内容课上是没有讲授的, 如果想很好的完成这部分内容, 学生必须自主查阅相关资料, 通过完成这部分作业内容, 学生将获取更多知识。 (4) 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获取配置单。大部分学生先去电脑城写配置单, 写完后发现, 配置单中很多计算机硬件的品牌、型号、常用技术参数术语自己从未听说过, 进而自发根据自己配置单中选择的硬件, 利用计算机网络上网查询相关硬件的说明。对于不明白的问题, 通过网上教学论坛提出问题, 一起讨论, 寻找答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技术问题, 同样也会上网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答疑解惑, 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 并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完成分析报告。在学生做分析报告之前, 教师并没有系统的给学生讲解Word的使用方法, 只是告诉学生, Word的很多命令设置十分人性化,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Word的理解完成分析报告。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此分析报告, 同时也掌握了Word的基本使用。 (5) 作业的点评、公示。教师对学生作业中的集中问题详细讲解, 在这里可以挑选在学生配置单中出现比较频繁的几个型号的硬件, 对其采用的核心技术进行比较详尽的讲解, 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 并进一步激发他们深入探索计算机深层次技术的兴趣。在教学网站上, 对学生提交的有特色的配置单、分析报告进行网上的公示。这些作业中, 一些由教师给出明确批语, 指明优点、缺点, 并对分析报告给出建议修改稿;另外一些, 教师不予评价,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对作业进行评价, 并在网上教学论坛中进行讨论。这样, 可以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 共同参与对作业的评价, 激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

(三) 关于教学案例的思考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达到了空前高涨。通过学习, 大部分学生们能够很好的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构成, 并积极开展对计算机硬件相关知识的学习。这个教学案例很好的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合。1.教师、学生在课前、课上、课后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如计算机网络、教学网站、教学论坛、多媒体课堂等, 使信息技术时刻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2.教学网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3.计算机硬件是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为了掌握这些知识, 信息技术又是必须的手段。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必须学习Internet的使用、搜索引擎的使用、Word的使用等多方面的技能, 才能很好的完成作业, 获得全面的知识。所以,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真正实现了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互相融合。4.这个教学案例涉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学生动手、互相交流等几个环节。通过这些环节, 学生得到了实际信息技能的锻炼。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极强实践性的课程, 文章探讨了实现信息技术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整合时需要考虑的几方面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个关于计算机硬件教学的教学案例, 从多个方面进行课程整合,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陶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 2005.2.

[2]梁嘉王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 2005.3.

[3]邵泽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 2001.11.

信息化环境中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小组合作 课程整合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教育教学更是离不开信息化。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以及课程设置与内容的不断更新,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小组合作学习与新课程整合的新思路、新特点及新问题,对于有效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创建以学生为主,和谐互助的学习环境

在信息化教学中,由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向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帮促者的教学模式的转化。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结构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强化,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的知识不只是来源于老师,而是通过网络软件。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进而培养了其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导着,而是引导着;学习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可以通过信息化的平台,交流课内外的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学生之间不在局限于空间,可以跨班级,跨专业,跨年级,跨地域,甚至实现全球的互助学习。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信息化的教学创建了和谐互助的学习环境。

二、创建多元评价机制

传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习者的结果做一个最终的评价,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变化。信息化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评价,而是采取多元评价机制,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兴趣,互助合作程度等做出一个多元评价。这样使得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更加的全面,客观,有利于促进学者积极性,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而多元评价还包含更深层次的内容: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小组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社会对学生的评价等等都在信息化的教学中得到实现。信息化教学使得评价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因为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成果,同时,使得社会,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变得更加可行。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元认知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环节:合理分组、确立学习活动目标、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小组活动结果展示、小组学习活动评价与总结。

四、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小组合作

1.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新特点

(1)教学环境更加开放。传统教学环境延伸为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网络环境在内的一系列与教学相关的环境,这个环境更加开放、全面、复杂。

(2)教学内容更多样、丰富,而且更新迅捷。教学内容来源由传统的课本教材扩展为信息量更为庞大的互联网络,突破了空间、时间的控制。

(3)教学媒体更加多样,教学手段更为灵活。信息化技术让更多的现代媒体应用于教学,让教学传播的途径与方式更加多样,让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更加灵活、有效。

(4)教学理念发生变化。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思想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教师学生相结合的“主导—主体”教学理念。

(5)教学模式多样。一系列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相继产生,如探究式学习、专题性网站学习等。这些新问题、新特点的出现,都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小组合作学习在wps演示迁移教学中的应用

《wps演示》是wps办公系列软件之一,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中的核心单元,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该软件制作电子演示文稿的知识与能力。以实践课为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为:

教学分析此阶段是对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及教学环境进行分析与准备,主要由教师完成。(1)教学内容为wps演示复习巩固课,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该软件。(2)学习者特征体现为已经学习和掌握了wps文字、wps表格软件的操作,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对wps演示基本操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前提;通过学生优秀作品的展示,刺激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对实践活动充满了期待。(3)教学场地为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实践设备。

划分合作小组依据“自愿、均衡”的原则,将班级划分为成员3~4人的若干小组,并明确组员的角色与主要职责。此阶段工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对学生的合理分组、角色设立提供参考建议与帮助,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特长等寻找合作的小组成员,并在集体中寻找自己的合适角色与职责。本次活动小组角色包括组长、资料收集员、资料处理员及设计员各一名,职责分别表现为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与协调、收集作品所需的各类资料、对各类资料进行筛选并加工处理、具体的设计制作,各成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习活动。

确定小组活动主题,明确学习规则此阶段主要是确立学习活动的主题,明确完成该学习主题应达到的一些要求,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与标准。该工作主要由教师在学生配合下完成。本次活动的主题及要求为: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用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幻灯片作品,各小组自拟主题,作品内容要求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突出作品主题,用到幻灯片制作的多种技巧,如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等。

展开小组学习活动理解活动主题、要求及评价标准后,各小组分别展开各自的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各小组活动进程并给予相应的指导,积极调动各小组成员的积极性,防止活动迷航。

作品展示经过2~3个课时的学习活动后,教师组织各小组选取一名代表上台为其他小组展示与讲解本组的幻灯片作品,具体包括设计理念、设计主题、人员分工及工作职责、内容、活动心得体会。

评价总结依据设计好的评价体系表,教师组织各小组在作品展示过程中展开自评、互评及教师评,并组织各小组针对作品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其他小组作品的建议及对自己的启示。评价工作完成后,将每个小组的评议结果表发放给各小组,让其针对结果发现问题、改进不足,发挥优势。

活动结束后,各个小组都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且作品的主题及内容丰富多样。学生普遍反映更加熟练地掌握了软件的操作使用,而且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提高了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加了自信,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及教育相关理论的相互作用已经促进了许多新教学理论、模式的产生,如网络探究式学习、专题网站学习、开放式学习等,积极实践与探索这些新理论、新模式在创新教育中的实际应用与作用,对于提高创新教育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石梅,梁润生,高阳.研究性学习之小组合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0):79-80.

计算机基础教案-信息技术概述2 第5篇

十 => 二:连续除2,逆向取余

十 <= 二:位权展开,各项求和  小数:

十 => 二:连续乘2,正向取整

十 <= 二:位权展开,各项求和 6.八进制• 基 数:“8”

• 数字符号:0、1、2、3、4、5、6、7 • 规 则:逢八进一

(2)和二进制及十进制之间的转换: • 八、十进制间的转换 连续除8 ;按位权展开 • 二、八进制间的转换

八 => 二:一分为三

八 <= 二:三位组合

分组方式:整数部分从右向左;小数部分从左向右 7.十六进制(1)表示方法:

• 基 数:“16”

• 数字符号:0、1、2、3、4、5、6、7、8、9、A、B、C、D、E、F • 规 则:逢16进一(2)•

十六、十进制间的转换 连续除16;按位权展开 • 二、十六进制间的转换 16 => 二:一分为四 16 <= 二:四位组合

分组方式:整数部分从右向左;小数部分从左向右

8.进制总结:任意(R)进制•每种进位制都有固定的数码——基数

•按基数进位或借位——逢R进一 •用位权值来计数

位权值:在任何进位计数制中,数码所处的位置不同,代表的数值大小也不同。对每一个数位赋予的位值,在数学上叫做“权”。•位权与基数的关系:位权的值等于基数的若干次幂。

(KnKn-1...K1K0 .K-1K-2...K-m)R = Kn×Rn+Kn-1×Rn-1+...+K1×R1+K0×R0 +K-1×R-1+K-2×R-2+„+K-m×R-m

•人们用字母B、O、D、H分别表示二、八、十、十六进制 9.整数

(1)整数的概念:

不使用小数点,或者说小数点始终隐含在个位数的右面.因此整数也叫做“定点数”。(2)整数的分类:

•不带符号的整数(unsigned integer),一定是正整数 取值范围:8位 0~255,16位 0~65535,•带符号的整数(signed integer),既可表示正整数,又可表示负整数。使用最高位(最左面的一位)作为符号位:

“0”---正数,“1”---负数,其余各位表示数的值 取值范围:8位 -127~+127(-27+1 ~ +27-1)例如: 00101011=+43, 10101011=-43(3)整数的表示

 原码:带符号整数的二进制表示方法 优点:简单、直观

缺点:减法运算较繁,不便于CPU的运算处理 有+0(00000000)和-0(100000000) 反码:负数的一种表示方式

除符号位外,其余部分在原码的基础上按位取反。 补码:在计算机中,负数使用补码表示 在反码的基础上,末位加“1” 10.实数(浮点数)(1)实数的概念:

•既有整数部分又有小数部分的数 •整数和纯小数只是实数的特例。(2)实数的表示

•任何一个实数总可以表达成一个乘幂和一个纯小数之积。实数 = 尾数 × 2阶码 56.725=(0.56725)× 102 -0.0034756=(-0.34756)× 10-2 •二进制数的情况完全类同,例如: 1001.011=(0.1001011)× 2100 -0.0010101=(-0.10101)× 2-10 课堂小结

本次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有: 比特的概念;比特的逻辑运算规则;字节的概念;比特存储的常用单位;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的概念,及进制的本质含义;各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原码,反码及补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浮点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其中比较难的知识点有:

二进制的概念;

原码、反码及补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原码与补码之间的互相转换。

作业:

1、什么是比特?比特是如何表示和存储的?

2、存储器的容量是如何度量的?有哪些不同的度量单位?

3、二、八、十、十六进制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信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6篇

1、通信、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什么?

通信、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以计算机、电话机、传真机、打印机、文字处理机、声象设备等为终端设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的设备、技术、管理的组合。这里所说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包括联网的计算机和未联网的计算机(即计算机网络和单机)及其附属设备。

2、计算机网络分为哪几种?

从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实际情况和保密管理、研究问题的方便,计算机网络分为两类:一是互联网络和与互联网络相连但不载有国家秘密的内部网络(统称公共信息网络);二是与互联网断开仅用于处理内部事项的内部网络;三是涉密网络。

3、什么是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

涉密计算机信息系统是指采集、存储、加工、处理、传输、使用国家秘密信息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4、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指的是什么?

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实现信息的交流,同外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相联接。

5、计算机泄密的途径主要有几种?

(1)计算机电磁波辐射泄密;(2)计算机联网泄密;(3)计算机媒体泄密;(4)计算机工作人员泄密。

6、国家保密局《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管理的对象和范围是什么?

凡利用计算机或计算机信息网络进行国际联网的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均纳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的范围。

7、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的保密管理,实行“控制源头、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突出重点、有利发展”的原则。

8、上网信息保密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上网信息的保密管理实行“谁上网谁负责” 的原则。凡向国际联网的站点提供或发布信息,必须经过保密审查批准。保密审批实行部门管理,有关单位应当根据国家保密法规,建立健全上网信息保密审批领导责任制。提供信息的单位应当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健全信息保密审批制度。凡以提供网上信息服务为目的而采集的信息,除在新闻媒体上已公开发表外,组织者在上网发布前,应当征得提供信息单位的同意;凡对网上信息进行扩充或更新,应当认真执行信息保密审核制度。

9、什么是互联单位、接入单位?他们分别有什么保密职责?

互联单位是指负责直接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单位;接入单位是指负责接入互联网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单位。互联单位、接入单位负有保守国家秘密的责任,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所属接入网络的保密管理工作,制订本网络保密管理的具体措施、制度;负责对本网络用户的保密教育,落实保密防范措施。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和用户,应当履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接受并配合保密工作部门实施计算机国际联网信息保密监督检查,协助保密工作部门查处利用国际联网泄露国家秘密的违法行为,接受保密工作部门的要求删除网上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对其管理的邮件服务器的用户,应当明确保密要求,完善管理制度。互联单位和接入单位,应当把保密教育作为国际联网技术培训的重要内容。互联单位与接入单位、接入单位与用户所签定的协议和用户守则中,应当明确规定遵守国家保密法律,不得泄露国家秘密信息的条款。

10、保密部门实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保密管理的职责是什么?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保密工作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计算机信息国际联网的保密工作,保密工作部门应当有相应机构或专人负责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保密管理工作,督促并指导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及有关用户建立健全信息审查制度,监督、检查国际联网保密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

11、国际联网的单位或个人有什么保密规定?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或网络中存储、处理、传递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包括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经审查、批准与境外合法交流的秘密信息。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或网络不得进行国际联网。进行国际联网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安全保密制度,不得利用计算机国际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利用计算机国际联网进行搜集、整理、窃取国家秘密的活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发布或谈论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当发现国际联网计算机信息网络中有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时,应当立即向当地保密工作部门报告;任何人不得再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继续转贴、扩散、传播国家秘密信息。

12、开设电子公告系统、谈天室、网络新闻组等有什么规定?

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和用户开设电子公告系统、谈天室、网络新闻组等,应建立完善的保密管理和监督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电子公告系统、谈天室、网络新闻组上发布和传播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

13、使用电子函件(电子邮件)要注意什么?

用户使用电子函件(电子邮件)进行网上信息交流应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不得利用电子函件传递、转发或抄送国家秘密信息。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对其管理的邮件服务器用户,应当明确保守国家秘密的要求。

14、发现国家秘密泄露的情况时该怎么办?

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和用户,当发现国家秘密泄露的情况时,应当立即向当地保密工作部门报告。各级保密工作部门接到举报或发现网上有泄露情况时,应当立即组织查处,并督促有关单位采取补救措施,删除网上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

15、违反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应承担什么责任?

对违反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在进行国际联网的计算机或网络中存储、处理、传递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窃取国家秘密或利用电子函件传递、转发或抄送国家秘密的互联单位、接入单位和用户,如造成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信息,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于没有建立信息保密管理制度或责任不明、措施不力、管理混乱,存在明显威胁国家秘密信息安全隐患的部门或单位,保密工作部门应责令其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保密要求的,应当督促其停止国际联网。

16、政府上网信息保密管理的要求是什么?

(1)政府上网信息要建立保密审查制度。要坚持“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信息上网必须经过信息提供单位的严格审查和批准,确保国家秘密不上网。

(2)涉密信息网络必须与公共信息网络实行物理隔离。在与公共信息网相连的信息设备上,不得存储、处理和传递国家秘密信息。

(3)加强上网人员的保密教育和管理。要提高上网人员的保密观念,增强防范意识,自觉执行有关规定。要强化监督与管理,明确责任,落实制度,确保在公共信息网上不发生泄露国家秘密的事件。

17、计算机泄密的主要途径有?

一类传导发射,通过电源线和信号线辐射。

另一类是由于设备中的计算机处理机、显示器有较强的电磁辐射。

计算是靠高频脉冲电路工作的,由于电磁场的变化,必然要向外辐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会把计算机中的信息带出去,犯罪分子只要具有相应的接收设备,就可以将电磁波接收,从中窃得秘密信息。据国外试验,在1000米以外能接收和还原计算机显示终端的信息,而且看得很清晰。微机工作时,在开阔地带距其100米外,用监听设备就能收到辐射信号。

这类电磁辐射大致又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从计算机的运算控制和外部设备等部分辐射,频率一般在10兆赫到1000兆赫范围内,这种电磁波可以用相应频段的接收机接收,但其所截信息解读起来比较复杂。

第二类是由计算机终端显示器的阴极射线管辐射出的视频电磁波,其频率一般在6.5兆赫以下。对这种电磁波,在有效距离内,可用普通电视机或相同型号的计算机直接接收。接收或解读计算机辐射的电磁波,现在已成为国外情报部门的一项常用窃密技术,并已达到很高水平。

(2)计算机网络化造成的泄密

由于计算机网络结构中的数据是共享的,主机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通过线路联络,就存在许多泄密漏洞。

A、计算机联网后,传输线路大多由载波线路和微波线路组成,这就使计算机泄密的渠道和范围大大增加。网络越大,线路通道分支就越多,输送信息的区域也越广,截取所送信号的条件就越便利,窃密者只要在网络中任意一条分支信道上或某一个节点、终端进行截取。就可以获得整个网络输送的信息。

B、黑客通过利用网络安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网络攻击,进入联网的信息系统进行窃密。C、INTERNET造成的泄密

在INTERNET上发布信息把关不严;INTERNET用户在BBS、网络新闻组上网谈论国家秘密事项等;

使用INTERNET传送国家秘密信息造成国家秘密被窃取;内部网络连接INTERNET遭受窃密者从INTERNET攻击进行窃密;处理涉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没有与INTERNET进行物理隔离,使系统受到国内外黑客的攻击;间谍组织通过INTERNET搜集、分析、统计国家秘密信息。

D、在INTERNET上,利用特洛尹木马技术,对网络进行控制,如BO、B02000。

E、网络管理者安全保密意识不强,造成网络管理的漏洞。

(3)计算机媒体泄密

越来越多的秘密数据和档案资料被存贮在计算机里,大量的秘密文件和资料变为磁性介质和光学介质,存贮在无保护的介质里,媒体的泄密隐患相当大。

A、用过程的疏忽和不懂技术。存贮在媒体中的秘密信息在联网交换被泄露或被窃取,存贮在媒体中的秘密信息在进行人工交换时泄密。

B、大量使同磁盘、磁带、光盘等外存贮器很容易被复制。

C、处理废旧磁盘时,由于磁盘经消磁十余次后,仍有办法恢复原来记录的信息,存有秘密信息的磁盘很可能被利用磁盘剩磁提取原记录的信息。这很容易发生在对磁盘的报废时,或存贮过秘密信息的磁盘,用户认为已经清除了信息,而给其它人使用。D、计算机出故障时,存有秘密信息的硬盘不经处理或无人监督就带出修理,或修理时没有懂技术的人员在场监督,而造成泄密。

E、媒体管理不规范。秘密信息和非秘密信息放在同一媒体上,明密不分,磁盘不标密级,不按有关规定管理秘密信息的媒体,容易造成泄密。

F、媒体失窃。存有秘密信息的磁盘等媒体被盗,就会造成大量的国家秘密外泄其危害程度将是难以估量的。各种存贮设备存贮量大,丢失后造成后果非常严重。

G、设备在更新换代时没有进行技术处理。

(4)内部工作人员泄密

A、无知泄密。如由于不知道计算机的电磁波辐射会泄露秘密信息,计算机工作时未采取任何措施,因而给他人提供窃密的机会。又如由于不知道计算机软盘上剩磁可以提取还原,将曾经存贮过秘密信息的软盘交流出去或废旧不作技术处理而丢掉,因而造成泄密。不知道上INTERNET网时,会造成存在本地机上的数据和文件会被黑客窃走。网络管理者没有高安全知识。

B、违反规章制度泄密。如将一台发生故障的计算机送修前既不做消磁处理,又不安排专人监修,造成秘密数据被窃。又如由于计算机媒体存贮的内容因而思想麻痹,疏于管理,造成媒体的丢失。违反规定把用于处理秘密信息的计算机,同时作为上INTERNET的机器。使用INTERNET传递国家秘密信息等。

信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7篇

信息技术是指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相关技术总称。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良的教学环境,因为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扩大视野。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元素合理地注入到教学方式中,基于网络交互平台,创设更为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等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跟其他科目相比,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有着更大的优势,我们可以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信息技术手段适当地运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2.1学生基础不一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往往开设在第一学年里,对象是刚进校的新生。由于一年级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和地方,且大部分来自于农村,正因为生源地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和教育的不平衡,学生在中学阶段受计算机教育的程度明显不一,如城里学生很早就接触和使用了计算机,他们的基础较好,而在农村的一些学生很少或者几乎从没接触过计算机,到了中职学校后才开始接触和使用,他们的基础很差或者毫无基础。加上城里来的学生虽然能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但他们还是很少用来学习,大部分只是上网、看电影或者玩游戏之类,对学习不够主动,兴趣似乎也不高。基础不好的学生呢,虽然最开始比较有兴趣,也在认真学习,但由于学习难度还是稍大,不能及时消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逐渐地他们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挫败感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此时想要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很难的。

2.2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能直观地通过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手段,将各种信息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们通常普遍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确,这种教学方式也很不错,尽管优点很明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1)教师为了制作一个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会花大量时间,如查找素材,设计版式等,而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探索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些本末倒置。

(2)有时多媒体教学过于形式化,课堂上就是播放教学课件,只是把板书从黑板上移到了电脑上,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容易让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后授课内容会明显增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必会加快教学进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吸收和消化那么多的知识有些困难。

2.3考核和评价方式传统单一

考核和评价的方式比较传统单一,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和出的题目,再提交给老师进行检查评分就可以了。这种考核方式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考核方式的模式,模式固定、命题无新意、考核标准单一,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他们只能按部就班,当学生面对新问题时,他们就会有些束手无策,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毫无益处的。

3.信息技术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3.1创新教学设计

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任课教师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如教学内容,任务目标,效果验收与评价方式等。每堂课前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任务,如看书自学、利用网络在电脑或手机上查阅资料或分小组进行讨论等完成老师指定的任务。这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发挥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方面都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有了这些,师生间的互动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气氛不会再那么沉闷,会活跃起来。例如,在学习Word中的邮件合并这一内容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邮件合并的含义、作用和使用范围,最后让学生掌握邮件合并的基本方法及步骤并灵活运用。在进行这个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时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创设一些学习情境,如模拟情境、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在QQ群里或大学城空间等发布任务,模拟相关的情境,如发布毕业证书模板图片和毕业生信息数据,要学生讨论如何制作毕业证书?然后让学生看书或上网查找邮件合并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最后制作微课视频并上传至QQ、微信群或世界大学城空间让学生观看、学习,还可以在相关的.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如自学成果展示,学习交流等。课中根据学生课前的学习情况再次提问并进行点评,强调知识点,布置课堂任务。课后进行拓展学习,邮件合并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有应用,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面的应用。小组间互相出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挑战赛,看每个组是否能又快有好的完成任务。课后制作以小组为单位把完成后的作品上传至QQ群文件或大学城空间中,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按等级计分。测试内容和形式可以是:(1)根据课前任务,随机提问学生。(2)参与讨论和回复,参与者计分。(3)课堂和课后竞赛,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计分并将完成任务优胜者名单公布于QQ群或大学城空间,同时展示优秀作品。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后,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性,也把信息技术灵活地运用到了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只是一味地讲授,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毫无兴趣,也很难主动探究学习。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创设一些跟工作、生活相关的项目、案例等教学情境,模拟工作过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分组实践共同完成任务,学生会在模拟的情境中得到学习与锻炼,提高知识和完成项目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不仅优化了学习目标,还创新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能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团结协作。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了锻炼。

3.3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和目标,那就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是指从项目发布、任务分发、作业布置到学生作业、作品提交都是在机器上完成。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还提高了评估的实时性,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或世界大学城空间等现代化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多样化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4.结语

信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8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大学计算机基础,探究式教学

1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首次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最初由图书检索发展而来。美国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即信息素养。

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多为各专家学者的个人研究,致使我国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在2003年承担了北京高校为期两年(2003~2005)的科研项目“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这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构成。此标准对北京地区的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提供了衡量依据,亦可供其它地区作为制定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参考。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具备信息素养的人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信息,能快速地获取并评价信息,能合理地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创造出有用的信息。

2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

本研究对长江师范学院音乐教育、历史教育、物理教育等10个专业的学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关于信息素养的项目共15个,理论中值是30,根据单因素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sig=0.980,差异不显著,表明该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并不理想。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和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2.1 学生信息素养总体水平不高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不理想。尤其是信意识和信息道德的比较欠缺。首先信息能力方面:从问卷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做简单的技术操作,只有少部分学生不会装系统,不会一些基本的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材,做到顾全大局时,也要照顾小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其次信息意识方面:大部分学生上网都是聊天、发发邮件、娱乐为主,学生不知道上网也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查到一些专业的资料。所以在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会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如何通过互联网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发布自己的思想,见解,与人交流合作,为终身学习服务。最后信息道德方面:信息道德是人类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评价个人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道德的培养十分重要。而问卷显示许多学生在对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技术的使用上显得不关心,持无所谓的态度。在对他人的成果进行引用时,许多学生表明经常不加标注,这些都是学生的信息道德欠缺的表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机教师应该重视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

2.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还采用理论课与上机课分离的教学模式。授课方法也是采取讲授法,学生在教师上课的时候可能对问题听懂了,但是自己不能立即上机操作,在下次上机课的时候可能已经忘记了,而且上机课和理论课分离,上机课与理论课不是一个教师辅导,这就造成理论课时所学的知识学生在上机课时无法法得到实践。这种授课方法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不利于照顾个别学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停留在常规操作技术上,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统计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都是为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掌握一些常规的操作步骤。现在计算机软件更新很快,死记一些操作步骤根本无济于事,或许在学生毕业时这个软件的版本已经被淘汰了。所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注重学生的常规操作技能培养,而是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信息素养培养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3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探究式教学中应强调信息素养的培养,尤其是信息道德的培养

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是信息素养评价的重要指标。信息道德观的培养,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如今,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利用网络进行病毒传播,运用黑客技术盗取他人资料和钱财,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等不道德行和计算机犯罪行为比比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法律道德伦理,使学生在利用信息资源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知道发布信息资源可能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及网络上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则。应该懂得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版权和合法使用带有版权的资料。做到合法获取、储存、传播文本、数据等信息。作为计算机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信息道德素养。所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需要我们引导正确,加强学生信息道德的修养,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

3.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信息素养教育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以学生探究为主,与教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它更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与传统教育下学生痛苦的记忆、被动的学习有区别。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信息知识,加强信息意识和运用能力培养,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比较符合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基于信息素养培养探究式教学模式包括任务驱动教学法、Webquest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等。

3.3 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材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五花八门,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编写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校本课程。教材中应该与信息检索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学会利用图书馆检索的技能。在实验教材中应该有大量丰富的实例,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评价信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标。

4 结束语

信息素养培养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及独立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R].Final Report.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89.

[2]陈文勇,杨晓光.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研究[J].情报科学,2000(7).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熊聪聪.以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7).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怎么过才有意义?下一篇:美国监狱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