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和发展

2024-07-04

企业改革和发展(精选6篇)

企业改革和发展 第1篇

论小型家族企业如何改革和发展

青岛理工大学

2012级物流管理专业1班

李进益2012222972014、5、17

论小型家族企业如何改革和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但是小型家族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却已成为我国在新世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小型家族企业恰恰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本文通过对小型家族企业的分析,根据小型家族企业的特点,研究探索小型家族企业改革创新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进一步推进中小家族企业高速发展。

【关键词】小型家族企业;改革;问题;人力资源;企业文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型家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小型家族企业改革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而这些大多是由于小型家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所以我们不妨了解一下目前小型家族企业所面临的现状,他们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目前我国小型家族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小型家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企业规模小、资金不足,导致人才短缺。首先,特别明显的一大问题就是小型家族企业资金不足。所以无论是在生产规模上,还是在人员上都要小于大企业。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小型家族企业很难通过提高工资和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人才又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这将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2、家族式管理现象严重,缺乏严格的执行制度,以及用人不规范的传统问题。由于大部分的小型家族企业都是就当时特定的经济大环境而发展起来的投机者。所以很多人都是一大家族一起干,没有什么专业素质及文化。这就导致了公司高层管理经验不足,缺乏科学管理,而且内部员工大部分都是关系员工,各个员工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管理上受到严重的阻碍。极度制约了企业的转型与发展。

3、企业制度不健全。无论是绩效考核制度,还是社会福利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及漏洞,造成了企业在用人处事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地方。这不仅影响了公司的团结,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公司的发展。

二、目前小型家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所面临的困境

从以上各个问题来看,无论小型家族企业在发展中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的问题。想要彻彻底底的进行改革,那就不得不仔细了解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不妨进一步分析一下小型家族企业在这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一)小型家族企业家的自身问题

1、小型家族企业中个人权利过大,缺乏分权与制衡。

由于大多数小型家族企业为私人兴办的,所以高层决策时只对自己负责。这就形成了家族企业的发展模式。当企业走上了发展之路,规模逐渐扩大时,这种管理模式便会诱发一系列的问题,很容易造成决策的盲目、管理的混乱与权力的滥用,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

2、小型家族企业家的素质参差不齐

(1)由于企业高层大都是一些和老总一起干的创业者,没有太多的专业管理知识,所以高层素质普遍偏低。

(2)对于人才,是小型家族企业家的一块心病。由于高层能力限制,对人才的管理越来越力不从心。无法放心地将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大都是自己一人独揽全部,而其他人却无所事事。这就造成了老总累的半死不活,而人才却无事可做、无法得到重用。渐渐地导致人才流失、公司萧条。

(二)小型家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1、家族思想观念比较严重。

由于内部员工大部分都是关系员工,各个员工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管理上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也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严重压抑了家族以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极度制约了企业的转型与发展。

2、小型家族企业的人员流失严重并缺乏控制。

在我国许多小型家族企业中,都过于侧重于管理与服从,而忽略了人和制度的重要性。在企业中,员工的性格常常受到野蛮的打压,才能无法得到发挥。从而导致工作压力大,缺乏职业安全感,公司的不公正、不合理早已将他们彻底的推向跳槽的边缘。然而公司的高层却仍没有意识到这些人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还影响职员工的稳定性和效忠心的严重后果,还在我行我素当中,不加任何的改正。这样的管理更加剧了人才的流失。

(三)缺乏一个系统的、完善的企业激励制度及绩效考核体系

一个良好的激励及绩效考核制度是员工拼搏、奋斗的源泉,是促进公司实现公平、创造良好竞争氛围的平台。而一般的小型家族企业往往出现以下情况:

1、激励强度不足。由于小型家族企业的资金有限、收入成本低,导致小型家族企业经营者激励强度比大型企业小,起不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2、激励方式单一且实现困难。大多数小型家族企业经营者是通过低廉的工资加上少量的奖金来实现激励的目的的,但是员工却很少有人能够拿到的。这是因为制度太过苛刻没有可行性,比如全年不能有迟到、请假等现象。如此少量的奖金再加上苛刻的条件使无数员工望而却步。

3、存在一些营私舞弊的现象。一个不健全的制度往往会带来一大堆问题,这将严重破坏公司的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投机取巧、营私舞弊者将盛行于市,公司内部一片混乱。

(四)社会保障体系及社会福利不健全

小型家族企业由于受到资金及收益的限制,尚未有能力支持起如此庞大的额外开支。况且小型家族企业缺乏一定的法律法规的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只能停滞不前。而建立解决企业破产、债务、离退休和下岗职工及企业办社会等问题的社会福利制度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员工享受不到应有的福利,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员工怨声载道,企业发展困难重重。

三、建立持续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综上所看,小型家族企业目前早已千疮百孔、危机重重,企业人事改革刻不容缓。所以建立一个持续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迫在眉睫。

(一)、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小型家族企业对人才的认识一直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没有把人作为重要的资源,都是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而小型家族企业想要持续有效的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而是各级管理人员的共同职责,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小型家族企业应当树立以下几种观念:

1、树立不拘一格,物尽其用的观念。

2、树立因职择人,任人惟贤的观念。

3、树立着眼群体,互补互济的观念。

(二)建立多种招聘渠道和吸引人才的机制

首先,想要更好的吸引人才,就必须建立多种招聘渠道和吸引人才的机制。只有一个优异的企业人才管理机制才能真正的实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

1、在人才引进方面上,首先要有很好人才引进规划。人力引进规划要跟上企业发展的要求,要有前瞻性、战略性;同时要科学合理,既要有数量,又要有质量,而且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要主动寻找各种人才,积极的走出去,从而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得急需人才;

2、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应聘者的才能、品质。尽量不要以貌取人,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应聘者,同时让应聘人员获得比较客观、详细的信息,正确地了解他们应聘的职务和将要从事的工作。这样一来,无论是否被选中他们都会对这次应聘及本企业感到十分满意。

同时小型家族企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抓住当前企业改革的良好时机,有效地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以各种方式努力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

(1)利用高额工资、福利。考虑到自身的实力和实际条件,小型家族企业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一般可以采取“底薪+奖金”的模式:“底薪”就是员工每月基本固定工资,每人基本上差距不大,而“奖金”可以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和人才层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评价方式,充分、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

(2)利用职位。人是有各种各样的需求的。,不仅有物质的需求,还有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创造恰当的诱人条件,也是吸引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根据人才自身能力及特点,给人才设置挑战性的工作或职位,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的空间,不但满足了人才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也使得人才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反过来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3)利用股权。可以通过给予一定的股权将高端人才牢牢地绑在自身这辆战车上。这样不仅有利于吸引人才,还可以增强人才的责任心,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1、加快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想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就必须加快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养。同时要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使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使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化、科学化、规范化,完全杜绝营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现象。从而使小型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上正规化、专业化、公平化的道路。

2、从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全方位构件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工作,要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全方位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的管理、激励机制。

(1)共同营造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气氛,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2)可以考虑把工作要求和员工能力以及报酬适当地结合起来,通过实际工作的内容来

激励员工;

(3)营造一个共同努力,和谐共存的工作小组,将满足员工得社交需要,使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充分发挥潜能;

(四)将分权与制约原则贯彻到小型家族企业的决策管理中

我国大多数小型家族企业都是在个体、家庭经营基础上,依靠自我积累,自我滚动方式发展壮大的。资本主要集中在企业主本人(或其家族、家庭)手中,其他股东股份比例很小。这就导致了企业主产权集中度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而企业产权过于集中,缺乏多元化,必然导致企业家族化倾向明显,无法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难以摆脱血缘或婚姻关系对企业的干预,无法将权力制约原则深入贯彻到决策管理中。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分权与制衡机制。

一方面,在企业内部要建立起权责明晰、相互监督、彼此制约、有效沟通、高度协调的机制;一些重要的职能要分由不同的部门人员来行使。另一方面,应制定出系统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一部门各层管理人员的目标、权力与职责,促使各职能部门、各管理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正确地行使权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人的相应的才能,更好地规避单独决策的风险,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五)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

我国小型家族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为企业只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及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就能很好的发展。其实成功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员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比物质的激励更为有效。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影响的不仅仅是员工对企业、对社会的根本看法,还会影响员工对工作、对生活乃至对人生看法的根本性的转变,并且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而这些都是企业能否有效吸引、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还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热情,统一企业成员的意念和欲望,从而齐心协力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努力。对小型家族企业而言,其影响效果尤为明显。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小型家族企业即将面临着新一轮巨大的发展机遇及挑战。企业的竞争早已变成人才的竞争、管理的竞争。这一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但从接受一个观念到将观念转化为有效的行动,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是比较艰难的过程。小型家族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及策略,建立高效、合理的人事管理机制,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完善,才能在社会大发展的潮流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汉川.中国小型家族企业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陈乃醒.白林.中小企业管理概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3】付磊.股份合作制与小型家族企业制度研究[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1.【4】叶国标.《中小企业乘风破浪正有时》[J],今日上海,1999.8

【5】[日]小川英次.《中小企业现代经营术》[M],改革出版社,1992

【6】施振荣,《再造宏基》[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8

企业改革和发展 第2篇

一、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企业家人才缺乏,技术人才流失

虽然从1992年起,我们确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95%的商品物资已经放开由市场调节。但是,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许多企业的中上层领导,习惯于按计划、按规章和按上级指示办事,不习惯于市场调节;重生产管理,轻市场营销;重固定资产投资,舍不得在广告、品牌、商标等方面投资;重增加了多少资产和产值,轻资产负债率、产品成本效益;重生产工艺,轻法律、经济、财务、公共关系;重自己的生产管理经验,轻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咨询等业务和知识;重短期利益,轻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重借钱要钱,轻还钱挣钱。企业的领导和中下层干部,按照规模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实际是政府官员在企业中的一种延伸。有许多企业领导从心底里重官而轻商。因此,真正善于开拓市场、精心算计成本、讲究效益的企业家较少。一个大多数企业近乎由行政人员领导的地区与一个有较多企业家领导企业的地区是无法在投资、成本、营销方面进行有效的竞争,更无法与国外企业抗衡。

据笔者的调查,技术人才在国有企业中难以发挥作用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多年来,一些国有企业的技术人才向乡镇、“三资”、民营企业流动,有的技术人才虽然名义上在国有企业中,但只担任“星期日”工程师,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扩散给这些非国有企业,提高了其产品的质量,反过来与国有企业进行竞争;有的兼职技术人才在非国有企业工作充满精力,而在国有企业工作则没有积极性。二是国有企业原有的技术人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更新困难,新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国有工业企业工作,有的只是将国有企业当作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的一个阶段,之后再到其他工资和待遇较高的企业去应聘。三是由于科研和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工作条件差,领导不重视技术和产品更新,工资和其他待遇较低,一些技术人才不能在国有企业中为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差

一个企业,只有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在全国市场上占有它应占有的份额,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产品不能理想地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和销售,资产再多、工业基础再雄厚、技术人才再多,也不能说明这个企业有多么优秀,实际上,这反而使一部分资源被闲置和浪费。近年来,国有企业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非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特别是国外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许多国有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时,其产品在国内还有一定的知名度,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到了90年代,因广告投资不力,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没有更新换代,人员过多、社会负担过重、成本过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最后被市场淘汰出局。

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行为体,其体制和行为还没有与市场经济对接,其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和行为还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对它们的调节。

三、国有企业缺乏规模经济

现代经济中,规模经济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我国的国有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规模应该大的不大,应该小的不小,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企业。据有关方面分析,1995年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集团机械的总资产和销售额只相当于美国同行业企业卡特彼勒(Caterpillar)的1.97%和1.39%,仅是日本同行小松制作所的2.22%和2.15%。我国最大重型设备制造企业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的总资产和销售额仅是德国同行曼内斯曼(Mannesmann)的1.79%和0.45%,相当于日本石川岛播磨的2.27%和0.89%。我国为数众多的轿车制造厂,迄今还没有一家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在对外开放和外资进入的情况下,我国许多企业难以应付,面临生存危机。

四、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企业改革和发展 第3篇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充分重视政府转型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学者提出, 政府要转变基本理念,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要从单纯追求GDP总量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转变;从减员增效向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转变;从大企业发展战略向大企业发展战略和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并重转变;由某些不合理的、歧视性的政策向着平等、公平的基本理念转变;由控制和管理向服务和支持转变。政府转型当中, 要提供有利于企业家发扬创新精神、有利于企业家队伍形成的制度保障。

限制、规范政府权限, 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为自由、自主的空间。专家认为, 以改革为主线, 以改革统领经济工作, 首要任务是限制政府投资权限, 规范政府投资权限, 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为自由、自主的空间;随着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进程, 政府的公开和透明将成为最基本的发展方向, 这会大大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 腐败现象也会明显减少, 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随着政府的转型, 未来几年将是社会民间组织发展的快速增长期, 尤其是民间商会的发展, 这有利于中小企业面向市场发展壮大。

变“抓大放小”为“放大扶小”。学者提出, 政府应调整“抓大放小”发展方针, 在资源上给与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与大型国有企业以同等地位。政府抓大放小的结果, 造成中央企业占有各种资源的优势, 同时中小企业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要积极主动扶小, 放开市场准入, 鼓励公平竞争, 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清理私人资本发展的法律法规和部门的规章。

企业改革和发展 第4篇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位,意义重大。五中全会确立了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阐明了创新发展的丰富内涵,这为我们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重要思想和行动指南。目前,中铁一局发展已经进入了“瓶颈期”,深化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我们要始终坚持在工作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奋力开创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坚持理念创新

坚定改革发展的信心

理念创新是以新视角开拓认识新领域、开创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就是为了破解新形势下的发展动力问题。因此,做好创新首先需要从思想上进行创新、在思想上重视创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紧密结合企业深化改革、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和开展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认真抓好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坚持用全会精神引领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讲座、培训研讨、交流体会等有效形式,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以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维正确认识当前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拿出敢于担当的勇气,发扬驰而不息的精神,切实增强推动改革攻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以全会精神为动力,发扬“钉钉子”精神,坚决破除阻碍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坚持理念创新,保持改革韧性,破解发展难题,确保企业各项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改革的新突破推进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坚持制度创新

把握科学管理的重点

科学有效的制度是企业管理要素有序配置、系统运行和谐高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的有力保障。只有不断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破除管理障碍,才能更好地释放管理效能,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企业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战略管控力度不够、效益为先导向不明、整体管理效率低下等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现有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出路、要效益是我们的不二选择。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求新求变的改革精神和争创一流的竞争勇气,积极投身到企业深化改革的创新大潮中。一要依据五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围绕企业自身实际,认真做好《集团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明确企业的战略任务来明晰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目标;二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现有各类制度办法进行总结提炼和实践检验,从制度层面探索各层级适宜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推进企业管理体制变革、经营机制转换和企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三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重点在战略管控、分类考核、激励约束、作业层建设、困难企业扭亏解困等方面下工夫、做文章,形成管理有序、运转高效、过程可控的管理制度体系,提升企业的科学化发展水平。

坚持科技创新

提升核心竞争的能力

专业技术创新是保持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所在。放眼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们要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以增强专业优势和拳头产品为目标,牢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注重超前技术研发,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针对高、精、尖技术的发展趋势,紧盯行业科技创新前沿,明确创新方向,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工法,特别注重在BIM技术、隧道机械化施工技术、复杂软弱地质隧道防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复杂结构桥梁施工关键技术、CRTSⅢ板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探索研究,为企业实现安全、优质、高效的生产方式创造良好条件。要以“专家型职工学习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铁成班组”“铁成业校”为平台,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广泛开展技术攻关、小改小革以及“创新标兵”评选表彰等活动,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积极解决科研成果与现场作业的转换配套问题,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形成持续的科技创新生产力,为企业化解现场难题、提高生产效率、占领优势市场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载体创新

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

创新活动载体,打造党建工作品牌,是激发党员干劲、增强党组织活力、推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以创新载体、体现特色、注重实效为原则,紧密结合企业中心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按照启动、推进、总结“三部曲”要求,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开展“高扬党旗”“党员先锋工程”“五好项目部”“党员身边无事故”“精细管理、党员先行”“三争一保”“亮身份、转作风、保目标”等各具特色的党建主题活动,为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提供载体,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建功立业搭建平台,使活动真正释放活力、增添动力,让鲜艳的党旗在中铁一局工地上高高飘扬。要根据开展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的总体部署,以蒙华项目为抓手和载体,扎实推进项目管理实验室的各项工作,通过实验先行、以点带面、样板引路,创建各工程类别的项目管理示范线,最终实现项目管理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信息化。通过筑强堡垒、夯实基础、创新载体,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中的政治优势,既要大力总结和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固化形成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又要激励广大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亮身份、亮承诺、亮作为、出成果,以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成果,促进项目管理目标全面实现。

坚持文化创新

凝聚推动发展的力量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只有建设使员工真心信服、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企业文化,才能凝聚起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要创新企业文化宣传活动,不断加强“企业荣誉感、发展紧迫感、改革使命感”教育,传承“开路先锋精神”“西延精神”“大秦精神”“青藏铁路建设精神”“沪杭精神”等优秀文化基因,使“在建筑领域为人类创造更丰富的价值”“向社会奉献建筑精品”的企业愿景和宗旨转化为全体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要紧跟时代要求,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及时总结管理实践中优秀的文化成果,把在开拓奋进中展现的精神风貌、在攻坚克难中体现的意志品格、在创新超越中展示的豪迈情怀、在项目管理中凸显的团队作风,通过提炼、升华,形成新鲜的文化血液,为企业文化注入新内涵,建设更富有感召力、凝聚力、驱动力的现代企业文化。要继续大力实践“追求卓越是我们的人生品格”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诚信文化、责任文化、安全文化、创新文化、廉洁文化、和谐文化,用企业文化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规范行为,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有力推进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企业改革和发展 第5篇

摘要:本文概述了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先是古代百家思想所提到的管理方法对治国、治生的指导;然后在现代,中国吸取外国管理理论并结合自身发展经验,探索适合自身经济体制、适合国情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深入探讨了怎样汲取外国理论,解决问题。最后结合理论、实际,说明中国要怎样对企业进行管理改革才能更好地在新的时期,新的机遇里取到更辉煌的成就。关键词:古代百家思想、管理理论、改革

引言:现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解除,虽说对我国的经济基本没有大的影响,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让我国经济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有优势,取到更大的增长,我们必须对自身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所以要以古为镜,以人为镜进行反思和改革。

1、中国古代百家思想所反映出的管理思想

中西方对管理的概念认识有本质区别。我国早期的管理思想中“管理”是在一定的权力范围之内进行动态活动的过程,它突出的是一个个人权力的体现,是以“权”来实现最终结果的一种必然手段。在西方同样需要权力,但侧重于下属不是强迫的而是自觉自愿的遵行条例制度。所存在的中西方管理的差别性,就有必要使我们首先了解中国的早期理论思想。

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治国学为适应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需要而产生,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

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首先要求顺道。在这里的“道”是说管理应该顺应客观经济规律。第二,“重人”的思想:重人心相背,重人才归离。一旦重视人,曾经离开你的人也会重新向你靠拢,反对你的人和曾经误解你的人,他们而后都会走到你的麾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三,人和。一定要处理好自己与下级之间、协调好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管子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第四,守信。信是指诚实而不欺骗。对于领导者来讲包括威信和解决问题时的信用两个

方面。管理者只有以自己的诚信才能换来群众中的威信,这就是“以信换信”。第五,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在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做决定时要经过科学的思考、分析,领导要有方,不能信口开河,“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第六,韩非子主张“法治”。他认为管理国家必须用法,法治才是治国的根本。管理者必须要惩罚分明、革新政风、必须要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新中国成立之后,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及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企业管理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照搬前苏联的经验和理论,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没有经济责任,管理只是一种封闭的生产型管理。十年**中,企业管理遭到了严重破坏。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以“放权让利”为主的一系列改革试点,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厂长负责制的实行是中国企业领导制度的重大改变。承包经营责任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的推行,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促进了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入,企业积极地学习了许多国外最新管理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组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特殊而又具体的问题,创造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但总体来说,我国还处于学习、借鉴阶段,缺乏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道路,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创造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是我国经济多年来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一定要考虑我国国情,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应该是源自于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的历史和现实的理论。由于金融体系、政企关系、产业组织、劳动力状况和劳动管理制度、生产过程控制的不同,中国的企业管理有别于其它国家。目前鲜有强调中国特色的一般管理理论。目前还尚未形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轨时期,如何搞好企业管理研究,改善和提高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面临的一大课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任务是:

(1)对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民族特性必然反映到我国企业管理实践中。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所创造出的许多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有许多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对其作理论上的总结,既是对我国企业管理事业的贡献,更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贡献。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为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改革和发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企业管理学界的重要任务。

(2)作为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管理问题具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家,许多经济现象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理论,在应用时必然脱离实际。所以,进行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在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同时,应当以我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

(3)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出现必须考虑本土文化的特点,发掘中国文化的有益成分。我国是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重道”、“明德”、“修权”、“知止”、“行法”、“谋略”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

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原则。“以我为主”是指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学习借鉴外国经验,这应成为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博采众长,融合提炼”,就是要广泛研究各国在管理上的好经验和科学理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自成一家”是我们的目标,通过总结自己的和外来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

3、建立适合新时代的企业管理制度所要解决的问题

国企改制进行这么多年来,成绩不可否认,问题必须承认。大多数分析国企改制问题的文章往往从改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不过问题终归是出在人身上的,要从出资人、经理人、员工的角度分析国企改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解决方法。

首先说出资人。国企所有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出资人不是别人而是国家。问题就由此而起,政府在市场竞争中即当裁判又当球员,国家因此在国企改制中

涉及到政府自身利益放不开手脚,有些行业得不得让利于民,不能让其充分参与市场竞争,造成了行业垄断,从而导致某些企业滥用优势地位,阻碍市场发展。

既然出资人是政府,政府与银行的关系又导致了国企破坏游戏规则,并使我国金融系统祸根深种。由于出资人不是个人而是集体,国企所有者的内在动力又较民营企业明显缺乏,无论是盈利欲望还是亏损敏感度都不如民企。

政府有公共服务职能,国企的社会责任较民企更为重大,这是政企不分的部分原因。而政企不分又是一些政府官员在干预企业经济中只顾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滥用控制权的原因,同时也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原因。国有企业肩负实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改变经济结构失衡的状况、平抑经济周期波动、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这些目标。而企业又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这是个悖论(当然任何企业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一定程度上又会阻碍企业发展。

其次是经理人。国企领导人选拔机制不健全,主要依靠政府任命。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家的成长和发展,导致大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过分重视主管部门的意图和导向,而未必关注企业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对国企领导者人力资源缺乏有效激励。一直以来国企改革中只注重企业物质资本产权而不注重企业家才能,进而影响企业家发挥其才能的积极性,也导致我国企业家整体素质较低。这也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健力宝的衰落到人们对储时健的普遍同情无时不在提醒人们要重视对企业家才能的激励。这也是企业家行事保守,不愿创新的重要原因。

在国企经理人问题中最重要的是缺乏对经理人有效地约束机制。经理人作为为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一般对企业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因而他们的收入与经营状况关系不大,只负盈不负亏,责任和利益不一致。政府仍然是市场风险的承担者。一方面可能导致国企经理层冒险的投机行为,进而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损失,陈久霖事件便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企业家的腐败行为,由于对企业家缺乏有效监督,国企领导人可能铤而走险,出卖国有资产,吞没国有资产的事情便时有发生。

最后是员工。国企员工的低效率成为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监管不到位,部分员工老化素质不高,功过流程不完善等原因都导致了国企中有些员工低效率混日子的问题。另外国企员工,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企员工收入过高也导致了贫

富差距问题,进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同时,国有企业改革要求减员增效,提高效率必然造成失业增加,这是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必然出现的,然而这个问题在中国是个大问题,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不过个人认为公平效率问题只放在国企中是难以解决的。

另外在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工会在企业中的作用形同虚设,不得不令人反思。通钢事件的发生都说明国企改革中职工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工会作用的缺失。加强工会作用,重视职工利益,需要引起国家和企业高度重视。

国企改革中产生的问题只能在过程中一并解决,不能后拖。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结论:

我国要建立一套适合现代中国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还任重道远,因为时代在发展,经济局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就要重点解决切实问题,避免自身的弊端,发展自身的优势,这样才能具有竞争优势,发展企业本身,强大国家经济。

参考文献:

[1] 王绪君主编,《管理学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 陈佳贵,《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3] 孙耀君,《西方管理思想史》,山西经济出版社

[4] 张兰霞,《新管理理论丛林》,辽宁人民出版社

[5] 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

企业改革和发展 第6篇

省粮食局 省发展改革委 省财政厅 省劳动保障厅

省国税局 省地税局 省农发行

(二○○七年三月十六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大胆探索,强力推进,切实做好减员分流工作,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加强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过程中仍存在着分流人员再就业困难、产权制度改革不够规范、国有粮食非购销企业改革难度大等问题。

为了巩固我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成果,认真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转换机制,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粮食局、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税务总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6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国粮财〔2006〕123号)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做好粮食企业分流职工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要按照省政府提出的“五个确保”的要求,严格落实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要把推进改革和创造就业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分流职工再就业。各地要按规定将国有粮食企业分流职工纳入当地就业再就业规划,并制定方案,强化责任,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搞好职业培训,提高转岗转业能力,为分流职工创造良好的再就业条件。在改革中既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分流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又要鼓励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创办新的经济实体,安置分流人员。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网点和仓房,拓展经营网络,增加就业岗位。巩固保持我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分流人员再就业6万人的成果。

二、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促进组织结构创新

(一)通过重组整合和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粮食流通体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我省实际,以现有的基础设施为依托,根据区域经济辐射能力、合理经济流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粮食供应功能,一般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原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战略性整合重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区域布局和组织结构。在产粮大县,主要以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基础,通过改制重组,因地制宜组建股份制粮食购销企业。在非产粮大县以及粮食供应困难的山区、水库移民区,可保留必要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对承担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原则上实行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产权制度。对改制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数量仍然偏多的地方,要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加大改革力度,逐年减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符合上市条件的国有粮食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本金,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二)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探索国有资产经营和监管的有效形式。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加强对国有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真实反映国有资本的运行状况,维护国家所有者的权益,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各地在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对国家投资和利用国债资金建设的粮食仓储设施,不得随意处置或改变用途。要认真做好企业改革中的资产清查和债务核实工作,加强对改制企业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根据有利于宏观调控的实际需要,由政府授权部门对改制为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行使出资人职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国有资产经营和监管的有效形式。

三、政企分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一)正确处理粮食宏观调控下的政企关系,实现政企分开。国有粮食企业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脱钩,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7号)和《河南省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办法》(省政府令第100号)等法规、政策,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市场主体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不参与粮食经营,不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不向企业摊派任何费用。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形成多种市场主体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市场格局。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规范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之间的关系,当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时,可委托指定具备资质的粮食经营企业承担相关政策性业务,政府按确定的标准给予补贴。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要带头服从政府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发挥主渠道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服务。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国有粮食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规范化运作。充分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建立集体决策和可追溯个人责任的董事会议制度。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企业制度体系、责任体系、监督体系和考核体系。董事会和经理层要减少交叉任职,董事长和总经理原则上不得一人兼任。

(三)改革企业内部用工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平等自愿、双向选择、协商一致的原则,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确定劳动关系。建立和完善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必须通过公开竞聘,择优录用,并实行任期制和定期考核制。按照按劳分配为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以岗位为基础,与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贡献双挂钩的有效激励工资分配制度。鼓励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有条件的企业试行经营者年薪制。

(四)加强与省外粮食企业的联合和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原则,扶持省外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食品工业企业到我省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大县建立原料和加工基地,逐步形成生产基地化、原料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加工本地化,以此带动我省产粮农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与省外主销区粮食企业的联合,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促进粮食产销衔接。对于省外主销区的国有粮食企业在我省建设粮食仓库、加工厂等设施,市、县(市、区)政府要在用地指标、土地价格等方面给予支持。农业发展银行要积极支持产销区国有粮食企业之间开展购销协作,提供快捷的跨省结算服务。

(五)加强粮食企业统计、财务和仓储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把改革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以改革促进管理,以管理进一步巩固企业改革发展成果。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企业统计工作,配备统计人员,改进统计方法,改善统计手段,保证统计经费,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切实加强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企业核算,依法筹集资金,有效运营资产,降低成本费用,控制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企业仓储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加快粮食储藏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升粮食仓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降低粮食损耗,保证库存粮食安全。

四、认真做好国有粮食非购销企业改革工作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外的各类国有粮食非购销企业(主要指国有粮食企业中的城镇粮食供应店、面粉厂、油厂、饲料厂、食品加工厂、粮

机制造、宾馆餐饮等)的改革工作,要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统一部署进行。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解决改革中的资金问题。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中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和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收入,应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各地可根据情况,将企业改制中资产变现资金在市、县级粮食部门中调剂使用。国有粮食非购销企业国有资本原则上退出,可采取整体转制、股份合作、拍卖、租赁承包、破产等多种形式,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要严格按照程序,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并按规定依法审批后实施。要按照“一企一策、因企制宜、成熟一个、改革一个”原则进行。国有粮食非购销企业改革工作两年内完成,2007年年底完成改革的60%,2008年年底全部完成改革任务。改制时要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和社会承受能力,理顺劳动关系,做好职工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职工债务清偿工作,加强对改制企业落实职工安置方案的监督检查,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国有粮食非购销企业情况复杂,改革难度大,各地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企业改革工作有序进行。

五、提高粮油加工业水平,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

(一)要转变观念,创新模式,着力提高粮油加工业水平,拉长粮食产业链条,加快粮食产业化进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按照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上下游配套、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突出专业面粉、工业化主食、速冻方便食品、饼干烘焙食品四个重点,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实现粮食加工品种多样化、系列化、专用化。在产粮大市和产粮大县,要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重点催生、培育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效益好且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龙头粮食加工企业,创立名牌产品。要以资本运营为纽带,以现有国有粮食企业的基础设施为依托,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整合资产、资金、技术、品牌、人才等要素,组建大型粮食产业化企业集团,到2010年底全省争取达到60家。要树立新的经营理念,注重品牌信誉,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积极向国际市场扩张,到境外寻求更多的市场和发展机会,打造我省的跨国粮食食品加工集团。符合条件的地方要建立粮食企业集群示范基地,以优质粮食产业为重点,以较强的集散能力和辐射面带动周边粮油产业,推动粮食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二)积极鼓励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农户和农村经纪人、集体组织的有机结合,在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科技+种植基地”、“公司+协会+农户”等现有组织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新型的组织运行方式,完善相互间的利益关系。积极探索在粮食购销、加工和实施产业化经营中农民参与二次分配的机制,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利益共享。

(三)实施“退城进郊”战略,推动城区粮食仓储、加工企业向更适合粮食物流和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地区转移。大中城市的粮食企业要抓住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发展时机,在区域规划上做文章,搞好整体搬迁,引进战略投资伙伴,扩大粮食产业化规模,为企业发展壮大和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载体和平台。要面向市场,集中发挥科技、信息、人才优势与组织协调作用,利用优惠政策、激励与合作机制,实行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运作,提升企业竞争力。

六、开辟市场,提升水平,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力开辟农村市场,建设新型的农村服务体系。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发挥粮食系统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活跃和服务农村市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开辟农村市场,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土地、房产、人才、经营优势,积极发展农村粮油服务社等农村服务组织。探索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粮食流通机制。

(二)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业,加快粮食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建设。要面向市场,转换机制,积极开展“订单收购”、“预约收购”、“委托收购”、“联合收购”、“上门收购”等,实行主动服务、全程服务,方便群众售粮。大胆探索并应用现代销售手段,鼓励粮食企业在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沿边口岸设立销售网点、对外窗口,发展代理商,建立直销市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粮食期货市场,充分发挥其引导生产、稳定市场、规避风险的作用。

加快粮食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建设。利用我省资源和区位优势,引入现代物流理念,聚集和整合粮食物流市场资源,着力构筑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网络、政策法规体系“三大平台”。着力积极构建大型、复合型粮食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实现河南粮食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一体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努力把河南粮食现代物流产业做大做强。以郑州现代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依托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优化粮食物流结点网络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市场,培育大型粮食物流集团,增强其凝聚力、带动力和辐射力,并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粮食物流体系。

(三)适应农民消费新观念,积极开展农村粮食连锁经营。以“为民、便民、利民”为目标,以服务农民生活为重点,努力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扩大粮食经营服务网络。继续发展和完善面向农民的粮食代购、代销、代储存、代加工和兑换业务,扩大经营范围,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围绕发展标准化农业,不断加强粮油食品安全网络建设,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以品牌效应拓宽市场。

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着重解决粮食领域和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包括粮库技术改造、粮油加工产业升级、农村粮食产后减损、产后安全保障、粮食质量快速检测、现代粮食物流及粮食流通信息技术等,促进企业新产品优化升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转化和应用。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中有关优惠政策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八、做好财务挂账、企业信贷和税收政策的落实工作

(一)做好粮食企业财务挂账的确认及剥离划转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经审计认定的政策性财务挂账要抓紧剥离到县级以上(含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管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管账责任,保证账务清晰;财政部门要及时向农业发展银行结算和拨付政策性挂账利息。对经清理审计认定的企业经营性亏损挂账,按照债务随资产走和防止逃避银行债务的原则,结合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行有效管理,制定分年消化和处置计划,逐步归还农业发展银行借款或依法处置。

(二)提高企业融资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农业发展银行要继续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积极支持粮食产业发展。对中央和地方储备粮所需信贷资金,要按计划保证供应;对粮食企业受政府委托收购粮食以及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收购粮食所需的信贷资金,在落实收购粮食的费用、利息和可能出现的价差亏损补贴来源的前提下,应及时足额发放。按照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积极支持各类具有收购资质的粮食企业入市收购。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和转化企业、工商联营企业及其他粮食企业、粮食生产基地和粮食市场建设等贷款的支持力度,促进粮食产业发

展,搞活粮食流通。国有粮食企业要搞好企业诚信建设,提高信用等级,积极争取并利用好政策性银行贷款的支持,掌握商品粮源,促进粮食购销。积极探索增资扩股、发行企业债券和政策性银行贷款、商业性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三)落实好粮食企业税收政策。在粮食企业增值税政策调整以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继续按现行政策执行。对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纳税确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国有粮食企业在正常经营期间支付给分流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和按国家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上一篇:乡消防网格化管理下一篇:小辣椒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