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遇帮扶道德典型

2024-07-12

礼遇帮扶道德典型(精选5篇)

礼遇帮扶道德典型 第1篇

帮扶礼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制度

洩湖镇冯家村小学

2012.1

冯家村小学帮扶礼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制度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推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活动深入开展,使“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成为教师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引领道德风尚的有效平台。结合我校教育实际,特制订如下暂行制度。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大力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群众推荐、评议身边的好人,在全校上下形成找好人、荐好人、评好人、学好人、比贡献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弘扬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提高师生道德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促进我市教育文明的创建工作。

三、评选要求

1、推荐人选条件、遵纪守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个人。、(2)“身边好人”人选不要求“高、大、全”,只要事迹感人,可亲、可近、可学,在师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典型示范作用即可。、为保证推荐活动的严肃、真实、有效,推荐单位

(3)或推荐人应提供可查证的事迹材料、线索和联系方式。

2、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的意义,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广泛发动,积极参与,把此项活动与正在开展的“作风转变年”活动和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广大师生深入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切实把我市教育系统先进典型推荐出来。为加强工作沟通,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洩湖镇冯家村小学

2012.1

帮扶礼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制度

洩湖镇冯家村小学

2013.2

帮扶礼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制度

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校形成关爱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浓厚氛围,给予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崇高的礼遇,探索建立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工作机制,特制订如下暂行制度。

一、登记建档

对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进行登记建档,了解其详细情况及存在的实际困难。

二、帮扶方面

1.帮扶原则:公开、公平、公正。

2.帮扶对象: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家庭成员丧失劳动能力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家庭成员身患重大疾病或严重伤残,医疗费支出巨大,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遭受各类灾害、重大意外事故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其他特殊困难需要提供帮助的。

4.帮扶方式: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给予一定生活关爱和生活资助。

三、其它帮扶方面

组织发动全校力量,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形成校共同帮扶关爱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氛围和格局。一是志愿服务帮扶。二是开展慰问活动。以重大节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帮扶、慰问、关爱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活动。三是营造舆论氛围。发挥学校的宣传作用,大力营造关爱、帮扶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舆论氛围。

四、礼遇方面

一是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列为节庆日走访慰问的重点对象,领导同志登门看望; 二是举办重大节庆庆典等活动,邀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出席;三是聘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担任道德建设监督员、道德风尚评论员; 四是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在晋升提拔时优先推荐;六是大力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巡讲”活动,制作宣传专题和先进事迹材料,运用宣传栏、黑板报等,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形成学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崇尚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关爱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争当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良好风尚。

洩湖镇冯家村小学 2013.2

礼遇帮扶道德典型 第2篇

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有德者有“得”、好人有好报,在全园形成关爱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浓厚氛围,让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工作机制长效化,我园制定了帮扶礼遇制度,树立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3人,分别是“先进基层民政工作者”赫文霞、“文明家庭标兵马丽”以及“先进工作者” 李莹,安排资金近万元。现将具体做法说明如下:

一、建立档案

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建立一份档案,记录其详细个人情况及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困难。同时,将其事迹与巡演情况完整记录、保存。

明确接受帮扶的对象标准: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本人或家庭成员丧失劳动能力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本人或家庭成员身患重大疾病或严重伤残,医疗费支出巨大,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遭受各类灾害、重大意外事故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其他特殊困难需要提供帮助的。

二、帮扶方式

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给予一定数额的现金资助,用于解决其本人和家庭生活困难。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给予卫生医疗方面的帮扶。定期为他们进行免费身体检查,切实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为形成氛围,我们还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发动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以挂钩结对的方式对其进行志愿服务。

(二)在重大节日、传统节日到来之际,开展帮扶、慰问、关爱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活动。

(三)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政府网站等媒体,大力营造关爱、帮扶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舆论氛围。

(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基层巡讲”活动,大力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

(五)运用宣传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形成学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崇尚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关爱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争当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良好风尚。

礼遇帮扶道德典型 第3篇

一、实行集团帮扶制的背景

在实行集团帮扶制之前, 我们这几所学校在师资队伍和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学校领导相对独立, 交流较少。在2008年前, 几所学校都是独立的个体, 各自为政, 互不制约, 相互学习求发展的主动性不强, 学校领导在一起共谋发展的几率很低。二是联盟学校交通闭塞, 流动较少。与我校结为集团联盟学校的大溪、可大学校地湘、鄂、渝三省交界处, 万木屯上小学与贵州交界, 几所学校均是典型的偏远农村小学, 离县城较远, 地理位置偏僻,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教师观念较陈旧, 教师互不往来, 也没有支教、上挂学习的流动机制, 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三是教学研究流于形式, 实质较少。由于学校是相互的独立体, 学校之间的教研工作没有相互交流的机会, 根本没人来组织几个学校在一起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不能给教师搭建相互学习的平台, 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有送教下乡工作, 但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委安排的送教下乡任务, 是一种潜意识的应付检查, 根本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四是各校办学目标盲目, 平台较少。各校办学目标不明确。教育思想、理念相对落后, 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 学校发展活力不足, 乡镇教育管理中心的管理水平、治校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近年来,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城区学校资源的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更加突出;农村学校经费运转十分困难, 给予教师发展平台少。五是学科专业教师缺乏, 师资不稳。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能力与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有较大差距, 各学科专业教师奇缺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新招考教师因自然条件、生活及工作条件艰苦难以安心教育, 学科性矛盾、年龄结构、男女教师比例等结构性问题日益呈现。教师职业倦怠感十分普遍。教师的基本理念、师德建设、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培训培养方式亟待改进, 教师的终身学习观念短时间还难以深入人心。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还任重道远。

二、集团帮扶制的主要做法

集团帮扶制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为理论基础, 立足于我县“渝鄂湘黔毗邻、民族地区、大农村、大山区”的资源状况, 在遵循教育内在诸要素之间客观存在相互联系的规律, 而提出“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区域教育统筹发展新型运行机制。我校与万木屯上、可大、楠木、大溪建立集团发展学校, 联盟学校又与其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学校结为集团学校, 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一是调研会诊, 确定目标。我校通过到联盟学校实地调研, 与领导、教师交流, 对联盟学校办学思想、师生发展目标、教育教学、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会诊。根据几所学校的地域、规模、特点, 从发展规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学校文化等方面作思考, 明晰办学目标, 以打造“卓越课堂”。

二是四方对接, 扎实推进。我校在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上, 坚持调研是发展的前提;完善管理是发展的基础;创新运行机制是发展的保障;注重内涵是发展的要求;立足师资是发展的最佳突破;课题研究是发展的有力推动。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结对帮扶。第一、校长干部对接。为了加强工作交流, 集团牵头学校校长每期到联盟学校调研一次, 与集团学校领导一起诊断, 对症下药;副校长及中层干部每期到联盟学校帮扶一次, 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集团学校领导班子每期进行一次交流活动, 交流学校管理, 共找管理过程中的得失, 共享双方管理过程中的有效经验。第二、教师对接。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每学期我校组织一次多学科的优质课到联盟学校, 进行说课和课堂教学的指导,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培训;开展上挂学习活动。建立教师上挂制, 联盟学校选派1—2名教师到我校上挂学习, 我校派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进行指导;开展支教学习活动。四年来, 我校派出骨干教师10人次到联盟学校支教一年;其次为教师搭建平台, 相互交流。我校与联盟学校的教师通过多种形式交流 (梦想沙龙QQ群、集团学校QQ群等) 。教师就备课、上课、听评课、学生养成教育、班级文化、学生管理等进行交流探讨, 共同促进和提高。第三、科室对接。集团学校科室间每学年进行一次课题研究交流活动;每学期与联盟学校开展一次大型的校本教研研讨活动, 课堂相互开放, 互派教师观摩、研讨, 研究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每期组织一次教师培训活动, 通过培训交流, 提高教师素养和专业成长的速度。第四、学校特色文化对接。通过集团学校的调研会诊, 共同商定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及内容, 打造鄂湘渝黔边区特色教育;每年举行一次特色成果展示活动, 开发学校特色校本教材, 互帮互学, 孕育学校文化特色。

三是项目支持, 资金扶持。我校在深入各联盟学校调研后, 发现各联盟学校的硬件建设项目启动缓慢, 资金缺口较大,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在了解情况后, 我校多措并举, 帮助联盟学校争取项目资金, 从学校的经费中对联盟学校中最困难的学校 (万木屯上小学、清泉小学等学校捐资2万元) 予以支持, 协助万木屯上小学、可大小学、大溪小学这些边远学校到相关部门争资立项, 尽快解决各学校各项在建项目短缺的资金, 确保学校硬件建设稳步推进, 服务于教育教学。

四是完善制度, 确保落实。为了达到集团共进的目的, 让集团共建得到落实, 我们采取以下保障措施:建立保障机制。建立共建活动领导小组, 由集团学校校长任正、副组长, 各校由一名副校长具体抓此工作, 完善制度, 建立联络机制和共建工作机制, 定期讨论共建工作的推进情况。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 对支教上挂、参与教育教学研讨的教师, 在评职晋级、评先选优、外出培训上, 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

三、集团帮扶制的创新突破

到目前, 我校教育经过全面深化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和改革试验, 着力于名师名校联动、均衡优质特色、教育扶贫组合几项行动计划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是教师交流, 形成机制。教师交流机制的工作重点是加强集团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和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培养与配备。建立教师交流机制, 促进教师队伍由超编的农村集团联盟学校向缺编城内学校上挂学习、由城区学校向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流动。

二是教育合作、资源共享。集团学校建立了发展共促体, 实现了教育管理、教学资源的共享。如:教师积分考核办法的推广实施;集团学校办学质量都相对提升。近两年, 在县教委年度综合考核中, 大溪教管中心上升了十个名次, 万木教管中心上升了3个名次, 楠木教管中心成为三类的一等。

三是特色彰显, 百花齐放。民族小学的科技特色建设初现成果, 大溪镇中心校民间体育活动扎实推进;可大中心校民族教育走进课堂;万木乡屯上小学“三声”教育 (读书声、歌声、笑声) 初显生机;楠木乡中心校“小班教学”初见成效。学校社会知名度连年提升;

四是明确思路, 返璞归真。我校着手集团学校教育扶贫探索, 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目标, 倡导学生主动读书、健康快乐成长。地处渝黔交界的屯上小学, 实施图书进教室, 教室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地方。

五是校际联动, 共同发展。集团学校把握县情校情和时代要求, 转变观念, 开放办学, 共谋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 逐步实施“自主办学、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四大管理机制, 依托集团发展平台, 大溪小学、屯上小学、可大小学、楠木乡中心小学积极走出去, 吸收周边学校的精华来升华本校, 学校教育教学发生明显变化, 极大地带动了帮扶学校共同发展。

六是创建名校, 辐射周边。民族小学创新式地走出了“重内涵、出特色、铸名师;建团队、搭平台、提水平”的创名校之路, 使民族小学的科技、民族特色辐射到集团学校。在2012年4月举办的全国梦想研讨会上, 集团学校教师代表的积极参与, 使教师团队精神集中展现, 梦想理念在集团学校得到拓展延伸。

四、集团帮扶制的思考

乳源:用心用力用情帮扶的典型 第4篇

全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开展以来,乳源立足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发展区的实际,紧紧把握“加快绿色发展,建设幸福乳源”这一核心,着力整合资源,创新扶贫长效机制,全力培养新农民、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农村,打出扶贫组合拳,扎实推进扶贫长效工程,有力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有效地提高了瑶汉群众生活的幸福指数。

自2009年以来,省里安排了东莞市9个镇、省(中)直9个单位、韶关市18个单位等对口帮扶乳源。到目前为止,全县投入帮扶资金30462万元,完成帮扶项目1020个,贫困人口人均年纯收入近6000元,贫困人口脱贫率达到96%。

在开展工作之初,乳源通过县、镇、村、驻村工作队四级联动,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把全县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建档立卡,全部录入电脑系统,建立了“人有卡、户有档、村有册、镇有薄、县有库”的“五有”管理模式,建立了贫困人口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系统,把“家底”摸清,把村情弄明,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研究制定帮扶方案、帮扶项目,实施“靶向疗法”。主要做法,概括起来为:“健脑子、抓票子、盖房子、强班子、好日子。”

健脑子——以培养“三新”农民为主,大力开展观念与智力扶贫,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发展的能力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在贫困户中,存在的“等、靠、要”观念和对教育不重视的思想是真正的“穷根”。为此,乳源高度重视开启贫困户的思想、教给贫困户发展的技术和本领,大力治“愚”,授之以“渔”,着力培养新思想、新观念、新技能“三新”农民。该县新建成全省首间民族实验学校,为全县所有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吃住不用学生出钱。该县还组织开展农技技能培训、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讲、劳力技能培训、为贫困户征订农技报刊等活动,形成“人人想脱贫,人人争脱贫”的好风尚,培养出一大批具备脱贫致富能力的新型农民。

抓票子——以培育“三大产业”为抓手,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程,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产业扶贫连结千家万户,是扶贫的支柱。乳源坚持把产业化扶贫作为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

乳源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优势,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采取产业建支部、品牌创销路、党员带头富、大户带散户、先富带后富等形式和办法,引进深圳嘉农、宝华农科、冠华食品等12个农业龙头企业,组建了云兴蔬菜、方武益民生姜等3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35个农产品商标,分别在全县的平原区、高寒山区、偏远深山区建立了蔬菜、油茶、笋竹、黄烟、李果等5个10万亩农业项目基地,落实基地规模化生姜、金银花、兰花等种养项目,带动了3200多户贫困户从事特色农业项目生产而脱贫致富。

该县充分利用“世界过山瑶之乡”美誉,着力构建民族生态大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扶持瑶族贫困户发展“瑶家乐”,扶持发展瑶绣、瑶药等特色旅游产品。“乳源彩石”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全县已打造国家级4A景区4个,扶持发展“瑶家乐”53家;扶持320多户瑶族贫困户发展生猪养殖和瑶家熏肉制作,打造“瑶山美食”特色行业;每年扶持50名瑶族学生进行瑶族刺绣等传统工艺培训,480名瑶族同胞专门从事传统手工艺并发家致富,独具特色和潜力的瑶族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乳源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与“双转移”工作相结合,紧紧抓住广东实施“双转移”战略的机遇,持续加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铝箔加工、新材料、太阳能光伏、生物制药、绿色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东阳光生物制药、冠华食品、宝华农科等一大批投资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转移8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力就近就地就业,其中仅东阳光实业有限公司就吸纳了5000多名农村劳力就业。该县还先后举办劳动力转移培训363期,向外转移劳力2952人,拓宽了贫困户的致富门路。

盖房子——以“三自”建设模式为主,大力实施安居扶贫工程,改善发展条件

安居方能乐业,乐业方可致富。乳源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主、社会参与”的原则,采取“自愿、自建、自治”的“三自”建设形式,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采用政府补、帮扶单位扶、社会各界捐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推进贫困村住房改造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乳源的水源宫八一瑶族新村、东莞扶贫“双到”瑶族新村、洛阳镇板长村旅游新村等幸福安居示范村已先后建成,还有25个整村推进工程扎实推进。2011年全县68个贫困村共完成农房改造2700户,大大地改善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

2011年11月,由省军区、县交通局扶持2500万元建设的水源宫八一瑶族新村,建成88套两层高的砖混结构瑶族特色吊脚楼,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瑶族村民住进了舒适宽敞的新家,成为全省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的典型之一。

该县还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对水源宫八一瑶族新村进行旅游综合开发,规划建设中国瑶族生态第一村风情街、“一河两岸”绿色长廊、农业生态观光园等旅游项目,力争把新村建设成为集民族风情、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中国瑶族生态第一村。

强班子——以“三结合”为平台,推进党建扶贫工程,提高扶贫开发工作的带动力和持久力

乳源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积极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探索和实践党建与扶贫相融互进的有效措施。

乳源坚持扶贫开发与配强班子相结合,结合2011年村“两委”班子换届,真正把符合“一公两能”(有公心,能致富,能带领致富)的人选进村委班子。该县还坚持扶贫开发与强队伍相结合,充分利用遍及所有村委的远教和文化信息网络平台,开展“五送”(送党课、送温暖、送技术、送项目、送文化)和“六到户”(观念引导到户、科学谋划到户、科技传授到户、项目牵引到户、市场联系到户、科技示范到户),着力提高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的文化素质和致富技能;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广泛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了比知识、比技能、比奉献“三比”活动和“双培双带”活动。两年来,培养了297名党员致富带头人,496名党员成为村“两委”班子的后备人选。

nlc202309031331

乳源坚持扶贫开发与强机制相结合,大力推行“产业建支部、品牌闯销路、党员带头富、群众增收入”的党建扶贫模式,在全县32个专业合作社(协会)中成立了产业党支部,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推动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广泛推行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快农村发展”为主题的党员群众“提”事、村党支部“理”事、党员大会“议”事、公开承诺“办”事、党员群众“评”事的“双向定责五步工作法”,规范和拓宽党员和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决策议事的渠道,近90%的决议事项列为扶贫开发的主要项目,成为了扶贫开发的“民心工程”。通过党建扶贫工程,真正为贫困村打造了一支扶贫开发“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好日子——关注“三心”工程,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构建氛围良好的“大扶贫”格局

一是以政策暖人心。乳源针对老、弱、病、残等无法扶持生产致富的贫困户,实施政策性扶持,消除扶贫开发工作的“盲点”。如对困难老党员建立了党员互助金制度,实行最低保障;对一些无法自力更生的的困难户,纳入农村低保对象;对残疾贫困户,根据需要给予康复、器材配备、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等方面的扶持。目前,全县已有230名农村困难党员享受每月100-200元的困难补助金;2630户无劳力的贫困户列入低保对象。

二是以文化润民心。乳源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基层综合文化站建设,建成农家书屋102家,实现全县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流动书香车服务、千场电影进农村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开展每月一期的“激情广场·幸福乳源”系列广场群众文化活动,让贫困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

三是以捐赠献爱心。乳源以“广东扶贫济困日”为载体,广泛向社会宣传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贫需求,激发社会各界、港澳同胞、海内外侨胞关心贫困群众的热情,出钱出力给力扶贫,形成社会帮扶、人人参与的氛围,构建全社会“大扶贫”格局。

扶贫“双到”工作的扎实推进,有力地助推了乳源经济社会的发展。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45.74亿元,比2008年增长46.23%;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3亿元,比2008年增长68.14%;农民人均纯收入6094元,比2008年增长49.73%。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挺进全省山区五市十强,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提升最快的十强县之一。

实践与探索

“一把手”负总责,层层抓落实,是深入推进扶贫的前提。

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抓重点,是确保扶贫实效的基础。

因地制宜扶贫,各具特色开发,是确保成功脱贫的主渠道。

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干部执行力,是加快脱贫奔康步伐的关键。

创新党建扶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实现长久扶贫的保障。

帮扶礼遇制度 第5篇

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给予道德模范崇高的社会礼遇,探索建立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的工作机制,经小柳社区委员会研究,现制定《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和让道德模范享受社会礼遇的实施办法》。具体办法如下:

一、帮扶目的

去年以来,我社区评选出了一批道德模范,全社区上下尊重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为体现社区、政府对道德模范的关爱,弘扬社会正气,更好地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我社区实际,建立帮扶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和让道德模范享受社会礼遇的工作机制。

二、帮扶对象

我社区家庭贫困或因病、本人及家庭遭遇意外变故造成生活困难的国家、省市区道德模范。

三、帮扶程序

1、由社区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管理,道德模范自己提出申请,填写统一制作的申请表,社区、办事处签署意见并盖章后,将申请表报至区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在获得帮扶申请表后,向帮扶对象所在社区、办事处进一步核实情况。核实后,根据申请人意见制定适当帮扶方式。

3、将拟帮扶对象名单和帮扶方式,社区网站进行公示。

4、公示后,报区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审批。

5、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小组一经通过,公民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进行后续相关工作,将帮扶工作落实到位。

四、帮扶管理

1、资金筹集。成立我社区道德模范帮扶基金,基金采取财政专款补助、社会各界捐助、企业冠名等方式筹集。

2、资金管理。根据关于基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基金的使用方法,并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

3、加强规范管理。适时召开工作例会,共同研究讨论需要帮扶的对象、方式等问题,通报各单位的实施进展情况,使我社区帮扶道德模范工作透明公开、规范合理,步入正规化、制度化、长效化的轨

六、其它帮扶在组织落实各相关责任部门或单位对道德模范进行帮扶关爱的同时,还应组织发动各方力量,以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帮扶关爱道德模范的氛围和格局。

1、志愿服务帮扶。对生活困难、有实际需要的道德模范,发动各类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或通过社会征集的方式招募志愿者,以挂钩结对的方式对其进行志愿服务。

2、社会各界帮扶。以政府号召、组织参与、群众自愿、影响他人等方式,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对道德模范进行帮扶与关爱。

3、开展慰问活动。以重大节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帮扶、慰问、关爱道德模范活动。

4、营造舆论氛围。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利用电视台、《闽南日报》、区政府网站等媒体合作,大力营造关爱、帮扶道德模范的舆论氛围。

七、道德模范享受社会礼遇的规定

道德模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追求,集中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本次出台的七项规定,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进行帮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1、把道德模范列为节庆日走访慰问的重点对象,领导同志登门看望;

2、对于去世道德模范的有关领导参加追悼活动;

3、组织志愿者为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提供志愿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4、举办重大节庆庆典等活动,邀请道德模范出席;

5、聘请道德模范担任道德建设监督员、道德风尚评论员;

6、干部身份的道德模范在晋升提拔时优先考虑;

上一篇:坚持中的成长作文下一篇:初中日记题目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