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么简单的散文

2024-05-19

没那么简单的散文(精选9篇)

没那么简单的散文 第1篇

没那么简单

没那么简单

就能找到聊得来的伴

尤其是在看过了那么多的背叛

总是不安只好强悍

谁谋杀了我的浪漫

没那么简单

就能去爱别的全不看

变得实际也许好也许坏各一半

不爱孤单一久也习惯

不用担心谁也不用被谁管

感觉快乐就忙东忙西

感觉累了就放空自己

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

自己作决定

不想拥有太多情绪

一杯红酒配电影

在周末晚上关上了手机

舒服窝在沙发里

相爱没有那么容易

每个人有他的脾气

过了爱作梦的年纪

轰轰烈烈不如平静

幸福没有那么容易

才会特别让人着迷

什么都不懂的年纪

曾经最掏心

所以最开心曾经

想念最伤心

但却最动心的记忆

眼睛里的微尘

几曾何时,光华在季节里应声而落,还给了流年。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曾经的愿望如那春暖花开,当我们面对着排山倒海而来的桃红柳绿,对着蚀骨的花香,夺魂的阳光,生命的豪奢绝艳怎能不令我们张皇无措。可现实大多都不肯买愿望的帐,它总是随心所欲地操纵着你我。

几番轮回,时间就这么仓促老去,开始怨怼岁月不解风情,始终不肯满足你的心愿。却不知,一个简单的很容易实现的梦想,往往总是在过多思虑,不断权衡利益得失等诸多因素而使它偏离了原有的轨道,从而成为了无法企及的心愿,如同落进眼睛里的微尘。而这些微尘在日积月累中,便能够无形的汇聚成足以蒙蔽并埋葬我们初心的流沙。

然,生命又何尝不是沙漏,时光从一侧流向另一侧,生命的流沙也在循环着一边清空,一边装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禁一次次地审视自己,不断地自我否定,碎裂,而后又重生。如同经历暴风骤雨的植物,如果做到意志坚定地接受命运的洗礼,日后便是浓郁茂盛。

正所谓上善若水,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若于水。

一个人的正直和仁慈就像他的树干和叶子,那些坚韧和从容则如同鲜花和果实,有风吹过,便会有某种芬芳能够随风传送到我们身边。当然,在这个世界上,每种树都有其相应的果实与季节,时令合则枝叶茂盛,时令不合则枝叶枯萎,花朵凋谢。而也有一些树木,如同柏树既不存在时令合,又不存在时令不合,因而始终生长旺盛。还是不要把心固定在稍纵即逝的事情上。如果富有,那就应该像枣树一样慷慨施与,而如果没有什么可以施与,那就像柏树一样做一个自由的人。

柳宗元就有诗云:秋风潇湘无限意,欲采苹花不自由。人世有限而亦无限,何不让有限与无限同在。要知道昨日之日,是如日中天,还是红日欲出,皆已经成为过去。而在这一刻,还是要能看到天边处有红霞,山川如锦如绣。学会在红尘阡陌找到并追求自己的方式,快乐的生活即可。

人生如果达到了某种境界,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安身。

只是,时光太无情,它总是在无形中便把我们生命里的诸多的梦想和执着追求走到无痕,却在你眼中留下诸多微尘。而面对落入眼睛里的微尘,熟若无睹便是修炼。

如今,不管你走多远,请你不要回头看我。

歌尽繁华,我不想再为谁画地为牢!

走过生命长途,历尽悲欢甘苦,时光流转,也不想再对自己有丝毫地辜负。

红尘为道场,世味煮菩提。

红尘深处,长风寂寞,秋叶成泥。

若还许我许下心愿,惟愿:无论经历怎样的`际遇,在时光的冲刷下都会沦为无悔。

而我,始终可以在红尘一隅烹炉煮茶,青梅煮酒。

寂寥小雪闲中过,独试新炉自煮茶。

小雪节气就在眼前,给久不联系的闺蜜发短信:天气渐凉,祝福安好!

对方回复:你也一样。

一直是这样的女子,内心情意深重,但与人相交,始终都是淡然如水,看起来又似断然无情。好在闺蜜虽不经常联络,但彼此珍惜的心却一直都在。如同心心念念里总惦念着梅林里的那片香红,不管你是否能走近,她们仍然会在那里,比十二月那次更灼然。

因为看重情义,对情义一词也曾有过诸多理解,而在年长之后,才了解对人最深刻的感情却是怜悯与疼惜。这样的情义,落进一蔬一饭、一饮一啄、一鼎一镬、祸福荣辱、休戚相关,在朝朝暮暮、天长日久中。终于,在这份世俗里,了解了众生,发觉这世上超乎雅俗之上的情景,原来竟是那匹夫匹妇微不足道的喜悦与悲辛。

还好!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但凡日后,逢君别有伤心处,且看寒梅未落花。

还是忽略无视那些落入眼睛里的微尘吧,在无月之夜任花独舞,相信人世的好情怀足以荡涤眼中尘埃。

夜无明月花独舞。不如,读古人书,偷今日闲。在寻常的日子,冲一杯茶,自斟自饮命中的悲喜。

将心,找一个宁静的归所,安身立命。

没那么简单的散文 第2篇

关于爱情:不要认为后面还有更好的,因为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不要认为还年轻可以晚些结婚,爱情是不等年龄的。不要因为距离太远而放弃,爱情可以和你一起坐火车的。不要因为对方不富裕而放弃,只要不是无能的人,勤劳可以让你们富裕的。不要因为父母反对而放弃,你会发现因为这个原因而反放弃的爱情,将是你一生的悔恨。其实对于爱情,越单纯越幸福。一生只谈一次恋爱是最好的,经历的太多了,会麻木;分离多了,会习惯;换恋人多了,会比较;到最后,你不会再相信爱情;你会自暴自弃;你会行尸走肉;你会与你不爱的人结婚,就这样过一辈子。

关于爱情:也许爱情是一部忧伤的童话,惟其遥远才真实。放弃一个爱你的人并不痛苦,放弃一个你爱的人那才痛苦。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若是无缘总是相聚也无法合意。凡事不必太在意,更不需去强求,就让一切随缘。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孤独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爱是一种享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幸福;爱是一种体会,即使心碎也会觉得甜蜜;爱是一种经历,即使破碎也会觉得美丽;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关于伴侣:伴侣不是结婚时发誓非你不娶或非你不嫁的那个人,而是发现你身上有许多缺点仍然选择你的那个人;伴侣不是生活中你爱吃黄瓜ta也爱吃黄瓜的那个人,而是你吃蛋清ta吃蛋黄的那个人;伴侣不是天黑了和你一起手挽手走进饭店的那个人,而是守在门口巴望你回来共进晚餐的那个人;伴侣不是和你大谈爱情,把“我爱你”挂在嘴边的那个人,而是和你平淡的唠叨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那个人。在幸福的婚姻中,伴侣已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你和ta在几十年的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一份默契、一份温情、一份平淡、一份理解、一份宽容。爱ta就要让ra开心,这就是伴侣……

关于承诺:在古希腊传说中,情侣都将戒指套在对方的中指上,因为他们相信那儿有一根血管直通心脏。所以戒指的意思就是用心承诺!但是人世间有多少爱能生死白头,又有多少的情可以天长地久?所以你选择共度一生得未必是你最爱的,你最爱的未必能和你共度一生。多少的有情人走不进彼此的今生,只能苦苦地相约于来世;而多少的男男女女走过爱情走进婚姻却不会再珍惜彼此的付出。所以记得珍惜你爱的人,把每一个平淡的今天当成是彼此相依的最后一刻,好好握紧爱人的手,即使ta容颜已老,即使ta满面沧桑,那也是你记忆中永恒的温馨,

资料

别忘了守住对ta的承诺,别忘了牵住ta的手,一生一世一辈子……

关于人生:人生如梦,岁月无情。蓦然回首,才发现人活着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想想,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不管亲情、友情、爱情,能永远珍惜就是好心情。记得有一个经典短信这样写着: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已经得到的更加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想要得到的一定要努力;累了把心靠岸;选择了就不要后悔;苦了才懂得满足;痛了才享受生活;伤了才明白坚强;总有起风的清晨;总有绚烂的黄昏;总有流星的夜晚。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把握好每次演出便是对人生最好的珍惜。把握现在,畅享人生!

关于友情:有一天,友情和爱情碰见。爱情问友情:世上有我了,为什么还要有你的存在?友情笑着说:爱情会让人们流泪,而友情的存在就是帮人们擦干眼泪!朋友就是:偶尔会为你担心、向你关心、替你ㄐ摹⑾肽憧心、逗你开心、请你放心。朋友之间,懂得关怀才是难得。伤心时不妨和我说;痛苦时别忘了跟我讲;有病时别忘了通知我;困难时记得要请教我;失望时要想起还有我;开心时更不要忘记我。朋友的定义,就在于此。阿拉是朋友,这就够了。

关于微笑: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的一笑,这是一种素养;受委屈的时候能坦然的一笑,这是一种大度;吃亏的.时候能开心的一笑,这是一种豁达;处窘境的时候能自嘲的一笑,这是一种智慧;无奈的时候能达观的一笑,这是一种境界;危难的时候能泰然一笑,这是一种大气;被轻蔑的时候能平静的一笑,这是一种自信;失恋的时候能轻轻的一笑,这是一种洒脱。不管是有什么事情,为了什么原因,阿拉每天都要开心一笑~~

关于生活: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每天领取谋生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捡,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关于幸福:相传幸福是个美丽的玻璃球,跌碎散落在世间的每个角落。有的人捡到多些,有的人捡到少些,却没有人能拥有全部。爱你所爱选你所选,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情,把握今天,设置明天,储存永远。只要用心感受,幸福就会永远存在。

人总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不珍惜,直到不再拥有时才会加倍怀念,而在得知自己快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又无能为力时,就寻死觅活地不肯放手,歇斯底里往往发生在这个时候,而对于生命的执著确实是到死才放手!

人生,没有那么简单……幸福伴随悲伤,快乐总和痛苦相伴,这就是人生。今天总要过去,明天充满未知,自己活得快乐没有遗憾就好。

网聊记录证据化没那么简单 第3篇

电子信息证据化将推动网络诚信体系建设

古人云“白纸黑字”, 说明一旦写下来的内容就不容抵赖, 哪怕是没有签字、按手印, 也可以通过笔迹鉴定等方式加以确认。但是, 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之后, 传统“白纸黑字”的信息载体已被数字化信息所取代。

在没有笔迹、指纹等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背景下, 那一串0、1的数字流能否作为产生纠纷时的证据, 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2004年, 我国制定了《电子签名法》, 使得一部分拥有电子签名的信息与纸质签名拥有了同等的法律效力, 目前主要应用在金融机构、电商、大型企业的在线业务中。

但相比这些拥有电子签名的信息, 互联网上更多的信息是没有电子签名的, 如聊天记录等, 它们记录了普通网民之间日常的沟通。在产生民事纠纷时, 普通网民往往能够拿出的文字证据就是这些聊天记录, 在最高法公布本次《解释》之前, 各地法院采用不同的规则对待此类证据, 有的法院对此完全不予采纳, 有的法院则将其作为辅助证据, 即必须有其他证据, 但当其他证据尚不完善时, 聊天记录等可以作为补充, 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

现在, 根据最高法的《解释》, 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将能够作为民事诉讼的证据, 使得一些民事诉讼中证据的搜集更为便利。

除了便捷的证据获取外, 《解释》也将促进网络诚信体系的建设。随着SNS的发展, 在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夸大其词, 甚至胡说八道的信息, 这不仅存在于一对多的交流中, 也存在于一对一的交流中, 有不少人被这种不实信息所欺骗。诚然, 发布不实信息的人能否受到惩罚, 取决于当事人是否去法院起诉, 毕竟仅是民事纠纷, 尚未上升到刑事的范畴, 但更便捷的控告方式, 将像达摩克利斯之剑, 高悬在每个互联网参与者的头顶, 使得他们发布任何言论时都会有所顾忌,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网络诚信体系的建设, 尤其是当法院出现若干判例之后, 相关的推动作用将更加显著。

电子信息证据化的实现尚有难度

众所周知, 手写文档作为证据是因为通过笔迹可以对应到具体的个人;电子签名可以作为证据, 是因为通过签名可以溯源到具体的组织或个人。现在网络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等诸多电子信息在民事诉讼中, 若要作为证据, 同样需要证明其确实来自于某人。这就涉及到3个问题, 需要逐步加以解决。

首先是如何证明电子信息是来自于某人。拿着手机短信对法官说:“该短信来自于XX, 因为手机里联系人名存为XX”, 这样的说法无任何价值, 因为随便找一个号码, 都可以把联系人的姓名存为XX, 其他的聊天记录、微博等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除非XX主动承认或者在平台侧XX已经采用实名制, 才能有确凿的证据加以证明。业内人士知道, 我国的网络实名制分为直接实名制与间接实名制, 前者是开设账号时, 必须提供身份证, 包括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以及部分特殊场景 (如边疆地区购买电脑、手机需要实名) ;后者则是采用溯源机制, 例如注册微博账号时, 需要输入手机号以获取验证码, 由于手机号采用的是直接实名, 因此可以最终溯源到具体个人。据相关统计, 目前我国手机实名用户的比例为85%~90%, 即便在已实名的用户群中也有大量“伪实名”的用户, 即在买卡时, 社会渠道使用他人身份证进行开卡;而在网络账号中, 前期未采用手机验证的用户肯定不是实名的, 后期采用手机验证的用户, 由于手机号尚未完全实现实名制, 使得可溯源性存疑。基于此, 若要证明电子信息确实来自某人, 必须仰仗网络实名体系建设。

其次是如何证明电子信息的完整性。中国语言博大精深, 两个人之间的对话, 如果少了几句, 看起来虽然很通顺, 但含义会截然不同。另外, 本地存储的信息都是可以进行修改的, 即便无法修改一条短信的具体内容, 但删除其中的几条总是可以办到的。要证明电子信息完整性, 只有在服务器端存储有完整的信息, 并且相应信息必须能够保证一定的追溯期, 例如即便将微博删除了, 也可以在后台找到未删除前的信息。不过, 目前并非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具备一定时间内保存全部信息的能力, 因此这就需要产业发展的推动。

最后是如何从网络公司获取电子信息。若要证明电子信息可信性与完整性, 就必须从网络公司取得电子信息, 但如何取得目前尚未规定。在刑事案件中, 可由公安部门调取, 但民事案件呢?当事人直接找网络公司取证, 公司会积极配合吗?毕竟公司没有义务配合民事案件, 同时谁也不能保证前来调阅记录的人是否有其他的目的。因此要实现从网络公司获取电子信息, 或者依靠新的司法解释, 或者仰仗于社会信息平台建设, 由司法部门, 而非当事人进行调用。

聊天没那么简单,创作没那么难 第4篇

从1997年开始,我在香港大学教通识教育。我发现,从19岁~22岁的年轻人都不会做自我介绍。有想法地表述自己对他们来说很难。我让大家做自我介绍,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说啊?不会说,那就叫同学发问,第一反应是:怎么问啊?那好,我来发问吧,比如我问:你喜欢什么颜色?结果他们说:啊?

自我介绍的目的在于,我希望你能用自己的语境和方式,与别人分享你的故事。

不擅长自我介绍,我想可能与发生的地点有关——教室。在教室的屋檐下,很容易让同学们产生“对与错”的概念,“高分与低分”的区别。当问题不明确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不能答错”的恐惧感。我们现在生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要“活得对”,而不是生活本身。何必管那些对错呢?到最后,所有的“错”也可能变成“对”,因为这是一个过程。

创作就是把自己的故事寻找一种沉淀的方式。听的、经历的、幻想的,累计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喷涌。创作就像是一棵树,在不同的季节长出不同的果子。

创作对我来说,起始于模仿。模仿本身有一定的取向。比如说,我会模仿张爱玲,但不会模仿鲁迅。我可能看张爱玲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去看鲁迅,才领会到小时候没看懂的东西。模仿是当自己还没有足够经验时做的事。当自己逐渐自信起来,就开始更主动地掌握沟通和写作的工具。写作就是拿来验证感受和成长的方式。

我十二三岁开始拿起笔,当时常被爸爸妈妈拿来“宴客”。比如家里有朋友来了,爸妈就说我很会写诗,然后马上给我一个题目,让我即兴赋诗一首。写完后,总能听到大人的惊叹。小时候很单纯,父母给我的题目,我全是从感觉出发去理解的。全凭感觉,居然能换来掌声,这给了我很大动力。你也可以称之为虚荣心吧。长大后发现虚荣心也能带来痛苦,这才明白,不能全靠别人的掌声,因为到最后,没有一个人是所有人都喜欢的。还是要回到创作本身。

创作是一种蜕皮。我在导戏或者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新生的角度,而不是重新包装昨天的东西。我已经做了51部作品了,从1982年到现在,但在很多人心中还是一个新人。因为我的作品有很多分水岭,很多观众从《贾宝玉》或者《包法利夫人》才认识我。

很多人说,很难不在乎别人的意见。这就是一种自我矛盾。比如当你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想要做的是取悦某个人,但也许一转身,你发现那个人的标准又变了。所以这样的抉择困难造成了我们的矛盾。人不需要一直生活在顺畅之中,而是总在矛盾着的。这样到最后闭上眼睛的时候,可以跟自己说:“这一生我还拿捏得不错。”

很多人说,创作很虚。我觉得一点儿也不虚!给学生的第一课上,我就教他们要学会聊天。我非常喜欢旁听别人的聊天,或者说偷听。在公众场合,你会听见很多人交换彼此的想法,很有意思。不过在这个时代偷听更困难了。因为现在人太依赖手机了,甚至面对面还要发信息。

创作的确比以前更复杂了。本来很简单的互相交流和启发,现在代价变大了,因为大家都害怕讲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期许,你和别人讲话的时候,会揣摩对方想要听什么话,这是因为你们的关系建立在一种设定好的层面上,如果你没有遵守规则,就麻烦了。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有一次对方没有说到你想听的话,你就会觉得,所有的感觉就像气泡被扎破了,“嘭嘭嘭”地消失在空中。

找到你自己是谁,

而不是想方设法变成别人

我们常看到,有人写的歌似乎我们听过,有人写的词是在复制别人的。那是因为这些人最大的满足感不是来自于创作,而是来自于认可。

举个例子。最近,我刚看了38部年轻人拍的短片。很痛苦。其实他们的制作水准都非常高,因为政府提供了一笔不小的制作费,所以灯光、构图、摄影都是可以直接放映的水准。但是在片子里的精神、创意、内容的维度,我只给了他们1分。为什么不给0分?规则说明从1分到10分。我给了1分,是想要说明我的立场和态度:他们还没有艺术家或者说创作人的意识。

创作,就是要找到你自己是谁,而不是想方设法变成别人。我常看到年轻人的追求是“我想成为王家卫的接班人”、“我想成为彭浩翔2号”。所以当看了一部又一部影片里面重复的意象时,我实在很烦恼。

在这些影片里,不太好的形象都是用胖女生饰演的,比如一个告密者、一个说是非的人;那些看上去很能产生欲望的,一定是女主角;年轻人一定是长头发,而且不绑起来,腿还很长。这就是年轻吗?对此我非常怀疑。这叫做“年轻的惯性符号”,而不是“年轻”。

创作应该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而不是看见别人希望我们看见的东西。要不然在创作中被既定的观念牢牢绑住,好像又回到了考场上一样。在香港,很多学生回答问题时,不是答自己认可的答案,而是老师认可的答案。走向社会后,就会揣摩更高的阶层想要我们回答的答案。所以创作越来越难。

西西写的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最近被拍成了一部短片,小说写的是一个遗容化妆师的故事。我在看的时候,就在琢磨,帮死人化妆要怎么拍?可能要申请牌照、进入殡仪馆、然后取得死者家属同意,这样显然比较困难,所以要拍假的死者。那要怎么样再创作呢?比较直接的是一个演员装成死人,然后另一个演员帮他化妆。但是我不会这样。可能我连化妆都不拍。我是这么想的:当一个死人躺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铁板上,化妆师看到这个人突然就睁大眼睛,并且一直流眼泪,化妆师一直帮他抹眼泪。死者的眼泪流不停,化妆师一直帮他抹。这个时候加上小说里面的旁白:“我是一个遗容化妆师。”为什么会想到抹眼泪?因为几乎每一个生者在看到死者的时候,第一个投射的想法就是遗憾,所以死者“抹眼泪”也不够创新。真正创新的是这个死者一直在笑,然后遗容化妆师在打他,骂骂咧咧地说:“你这样一直笑,我都没办法帮你化妆!”

但是我的用心你觉得观众能看懂吗?一些很没有想象力的观众恐怕会叫起来:搞什么鬼!这个死人为什么会睁大眼睛!为什么会哭会笑!

所以我说,懂得拍电影,就必须从懂得看电影开始。懂得看,还必须从有想象力开始。想象力是与生俱来的吗?可以被量化吗?不是,这关乎一种感知。想象力从平常聊天的时候,就该互相去感受了。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用眼睛看,用身体感应,但是没有动用情感。如何让冷漠的人重新找回温度,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创新就是一种对情感的敏感。

聊天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创作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祝你今年不劳而获”

怎么选择素材?

有年轻人说,我们的生活很顺利,没有挫折,也没有特别的地方,没有素材啊!我觉得生活中充满了独特的地方,充满各种气味和形状。而且每一个时代都有永恒的主题——爱与被爱。

为什么现在人们觉得创作能力薄弱?那是因为我们希望被爱,远远地超过爱。我们丧失了这种主动的能力,而是想被动的承受。有些人甚至想要“被‘被爱’”,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多。当你想爱的时候,你就有了创作的来源。不能有:因为我是我,我就应该得到(I deserve something)的观念。

五个字可以概括出现在的时代精神,就是:羡慕嫉妒恨。其实这三个词没有区别,羡慕就是嫉妒,嫉妒就是恨,恨就是羡慕,都是和别人的攀比,与自己无关。在香港过年的时候时兴说:祝你今年不劳而获!这种被动人格的滋生让我们丧失了去爱的勇气。而爱就是实现自己的一个过程。

先谈谈生活中怎么去感受自己的需要吧。我在初中的时候有个习惯,喜欢在巴士上和陌生人聊天,或者遛狗时和别人搭讪。用广东话来说是:宁可错杀不能放过。当我有和某个人交流的欲望时,我就觉得要让他看到我,听到我的声音。当然我失败过很多次。失败有个好处,就是帮我把脸皮变得很厚。现在的年轻人都很“玻璃心”,三句话聊下来他们就说“那岂不是很受伤”,或者“这样不会很痛吗”,或者“我的心已经死了”。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体的经验来。好多通讯工具和讯息让我们不用去找寻一手的经验,而是有很多七手的经验。像我那个时候,如果想要体验,就要把自己丢到那一个环境中去,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的偷听器。

现在的偷听器就是比如Facebook这样的软件。它永远实时地告诉你,现在谁和谁在聊天,说了些什么。你永远都在随时可以进入浏览的情绪状态。现在很难有人好好专心创作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家觉得时间这么短,而我可以接触这么多资讯,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来干一件事?

浏览这件事,大大地削弱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非常愿意拥抱浅白、简单、熟悉的符号,变成了符号的奴隶。我们本来应该主动去解码,但是现在却让符号决定我们自己是怎样的一个密码。

(根据林奕华在北京市韬奋图书馆的讲座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张蕾磊

没那么简单 第5篇

现在的处境竟是如此的尴尬,进退两难,又觉得自己很空。又是人生的十字路口该往那里走?

这才感受到80后的处境。事业,婚姻,家庭。无论那样都是压力巨大。好几个朋友都说找个好点的嫁了,女人么何必这么累?又何尝不明白做的好不如嫁的好的道理呢~!但又有说的这么简单吗??稍微优秀一点的男人早在学校期间就被预定,在毕业后不久就步入婚姻的阶梯。再后者成为别人的阶梯,无奈的又回到单身……

一个善于经营的人婚姻也不会差到那去的。所以不管找什么样的人自身的素质永远要提高。而不是在一个梦幻编制的温床中沉睡。

事业要拼搏,婚姻需要经营,家庭需要呵护。 做女人真的好累有些真的远远超出了男人。在事业上想成为优秀的一足,那远远要比男人来的多几倍无论说是身体还是精力。(除了那些走特殊捷近的那当然要比男人容易的很多很多甚至几十年)

婚姻永远是女人第二次头胎,遇到个能过日子就是侥幸了,万一遇到个白眼狼那更恨自己当初瞎了眼。遇到个理想的简直就比中了福利彩票还要幸运。在婚姻中诱惑又多还要担心他有外遇还要不时的充实自己体量他的苦于累。

没那么简单作文 第6篇

那就是到后来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样成功的,但是不管怎么说?总归是成功了!然后就,给人一种特别容易的感觉!

因为自己有两个手机,两个微信账号,所以自己心里想的就是说,如果要是真这么简单的话,那么自己的另外一个手机账号也可以让别人帮忙助力一下,那样的话就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一天100块钱的收入确实不少了!

然后到了今天晚上的时候,自己也就兴致勃勃的再一次开启了助力之旅。一开始自己也是找了好几个人,一般找的都是和自己关系特别好的朋友或者姐妹们,这样的话,自己也可以理直气壮的,让他们给自己助力。

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也只剩下了最后的3%,也就是说,只剩下三个人助力就可以了!可是到了最后三个的时候,事情总是变得特别的复杂,就是虽然有人给自己助力了,但是系统是不显示的!

好像就是说需要邀请好多好多的人,最后才能够获得成功!

但是说实话,自己已经邀请了好多人了,有一部分人也就是特别客气的给自己助力了,但是有一部分人却就是属于不搭理自己的状态,想一下自己之前也是一样吧,如果有不怎么熟悉的人,给自己发一些链接的话,自己肯定也是不会去,特别认真的去给对方点!所以就是如今轮到自己的时候,也能够感受那种被冷落的滋味吧!

最后的结果就是系统一直停留在,3%上面,最后的三个人就是怎么样都成功不了?让自己多多少少感觉有点泄气吧!

爱,没那么简单 第7篇

闲散的午后,我们相对而坐,说起往事,一向从容如水的她突然激动起来,泪水划过她虽已年届四旬依旧光洁的脸颊。我大感意外,慌忙地递上纸巾。

又是一段男人风流女人心碎的俗烂故事。可是,一个女人被伤了,就是一辈子的烙印,挥之不去。

如同时下泛滥的电影烂片的情节。一开始,几句甜言蜜语,几次知冷知热的为你披上我的外衣,打动少女懵懂的芳心。于是以身相许。于是,结婚生子。

她苦笑,不知道当初看上他什么。他没文化,初中毕业。他家境平常,住的是农家院落。他长相平平,属于那种放在人堆里就找不到的那种。只是,那时就真的爱上他,他们真的相爱了,那时候满世界里都是彼此的好。

婚后,柴米油盐酱醋茶,琐碎的日子里往日激情慢慢消退,甜蜜变得越来越少,为了鸡毛蒜皮的事争吵越来越多。嫁作人妇,不再是娇滴滴羞涩的小丫头,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样样都要操心,事事都要过问。慢慢磨练成操持家事的好手,麻利,干练。她一心一意过日子,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公婆喜欢,邻里夸赞。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陌生女人的电话打过来搅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他在外面有人了。她抵死不肯相信她那么爱的男人会背叛她。她怒不可遏,一边哭喊一边责问他,我掏心掏肺对你对这个家,你为什么这样对我。

他却黑着脸,并不以为是自己的错。他说,你事事占上风,霸道蛮横,动辄大呼小叫,不懂温柔,没有风情……

这就是男人的说法,他认为自己没错,是你不温柔在先,所以才导致我在别人那里寻求补偿而已。若说我错,那也是你错在先。这是男人为自己开脱的借口,一边自我辩护一边减少负罪感。

她自觉有口难辩,受了这世上最大的委屈。离婚的念头第一次冲上脑际。

恰在这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公婆哀求般劝说让她心软下来。

只是想到自己日日操劳,换来他的寻花问柳,她始终不能原谅他。她从此十指不沾阳春水,衣服不洗,饭菜不烧,房间不打扫,一股脑丢给男人去忙。他倒也不吵不闹地承担起家务,只是他们的笑声越来越少,沉默越来越多。她难以忘记他曾经的背叛,他不能接受她现在的冷漠。在这样的僵持中,他不再忍受她那种惩罚式的冷嘲热讽,变得狂躁起来,酗酒、赌博、夜不归宿。她一次次歇斯底里地发作,泪水流干,嗓子喊哑反而使得他变本加厉,毫无避讳地带不三不四的女人回来。

她终于死心。艰难挨过怀胎十月,产下儿子,倔强的她就毅然决然地拉着他去办了离婚手续。她将儿子托付给公婆,就独自离家出去闯荡了,她觉得这个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比那个家更加让她伤心欲绝。

怀揣几百块钱离开那个农家院落,她去了北京,

资料

她想,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一身光鲜万种风情地站在他面前。几经周转,租了个勉强可以住人的房间,没有暖气,大冬天滴水成冰。就算这样,还是几乎花掉了她身上所有的钱。安顿下来,当天她就跑去找工作,可是没读过多少书,找份工作并不容易。她只好先去饭店洗碗挣口饭吃。接下来,她做服务员、保洁员,后来又辗转到了上海,坚持去了发廊,她挣清清白白的钱,不过是要学怎样做头发、怎样化妆,要做最有风情的女子。有了一定的积蓄后,她又开始开小店,做生意。一晃十二年过去,她终于凭自己的勤劳和胆识过上了别人高看一眼的生活,一边打理着自己的小店,同时也在上海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如今,儿子已经十二岁了,很聪明的孩子,只是很贪玩,功课门门不及格。她每次回去看儿子,儿子都拉着她的手说——老妈你别走了,别不要我,我再也不调皮了,我不花钱买好吃的了,你别出去赚钱了……每次听到孩子这样说,她都心如刀绞。儿子不知道父母离婚的.事,一直都是跟他说,老妈去外面赚钱了,回来给你买好吃的。这两年,她越来越感受到对儿子的亏欠,孩子缺少母爱,在孩子最需要她的时候她却为情出走了。

她说,是时候补偿孩子了。打算把儿子接到上海来读书,专门去咨询了老师,孩子马上就要读初中了,功课底子差,来上海担心他跟不上,老师建议不要转学。于是,她觉得把鞋店转掉,安心陪孩子读书。虽然会亏损,但是她说现在什么也没有陪儿子重要。

端详着她精致的妆容,我心里感叹,她的确做到了她当初想做的。步入中年,依然风韵犹存,岁月并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太多痕迹。仪态万千地出现在曾经背叛过自己的男人面前,让他臣服和迷醉,应该是女人作出的最有力的反击。这也恰恰说明她对他依然有感情。

于是追问,你们还有可能吗?

是的,这些年,她没再成家,他也没有再婚。莫非两个人都在默默等待?

她笑言,不可能了。他当年的出轨让她有了洁癖,至今难以释怀。当年负气出走,并证明什么似的生活,可能更多的是心里不平衡,倔强的个性不肯认输。现在,因为孩子的事,偶尔会有联系,但是也只是朋友了,回不到爱人的位置。

原来相爱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走过十几年的岁月,她终于明白,两个人之间出了问题,并不是一方有错,另一方必定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年轻时,她任性,霸道,说一不二,确实太过强势了。而男人是好面子的动物,必定不喜欢妻子总是对自己呼来喝去,相恋时不在意,真的在一起过日子了,时间一长,矛盾就会凸现出来……

没那么简单的散文 第8篇

七年级上册第11课 《春》,作者为朱自清。注释1: 选自 《朱自清全集》 (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

七年级上册第12课 《济南的冬 天》,作者为老舍。注释1: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作品收在 《老舍文集》里。

七年级上册第21课 《风筝》,作者为鲁迅。注释1: 选自 《野草》 ( 《鲁迅全集》 第2卷,人民文学 出版社1981年版) 。

何谓注释?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 “解释”之义,而百度百科解释为 “对书籍或文章的语汇、内容、背景、引文作介绍、评议的文字”。大多数学生除了课本,课外辅助资料较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这样的注释简单化,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起到较好的解释和助读作用。最好将课文下的注释1进行拓展延伸,增加 “资料助读”一项, 以知识卡片的形式出现,附于课文之后。学生阅读时再加以教师的生动解说,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阅读视野,深入文本阅读, 而且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现结合课堂教学案例谈点个人体会。

一、了解文学常识

注释1的一两句话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作品是远远不够的,在接触文本之前,应该让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有初步且较为全面的了解。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可在课文 之后附上 “资料助读”,以知识卡片形式呈现。教师介绍时,可结合朱自清的生平作简单介绍, 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对朱自清先生有一定的了解。

鲁迅的作品在初中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作品,就应该全面了解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为今后学习鲁迅其他作品作铺垫。 另外 《风筝》 一文涉及鲁迅 的弟弟, 所以资料助读中也应该增加相关知识, 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拓展阅读视野

在介绍一些作家作品时,资料助读的内容是可以进行延伸拓展的。有的资料介绍可能与文本无关,但对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高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学段的学生应该 “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如学习九年级下册第7课 《变色龙》,可以在课文后附上资料助读,将作者契诃夫与另外两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欧·亨利的简介及代表作品并为一起进行介绍,从而激发学生对短篇小说的喜爱。

三、深入文本阅读

资料助读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理解文本内涵。 如在教授陶渊明诗歌时,可做知识卡片,简介陶渊明一生为官的经历及东晋社会的背景。了解相关背景之后,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诗人在 《归园田居》 中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的热爱自然、躬耕田园的情趣,也能感受到诗人在 《饮酒》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又如,在教授冰 心 《荷叶母亲》 时,如果不作资料助读,只能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个层次: 文章写荷花是为了写 “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感受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以此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如果作资料助读,则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相关文学常识,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冰心代表作品———散文诗集 《繁星》《春水》,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到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即 “爱的哲学”。

四、培育民族精神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 “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此时,资料助读可以不是文学常识的积累,不是课外阅读的推荐拓展, 也与文本解读没有紧密的联系,但它却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在教授朱自清作品时,资料助读中可以介绍 “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故事”,这一点正体现他作为民主战士不屈的尊严和骨气。

如果没有这样的资料助读,学生的学习恐怕只能停留在故事、人物、写法的层面上。然而,语文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还应叩击学生的心灵,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

包亦望:“简单”没那么简单 第9篇

如果不是他亲口所说,记者不会相信,坐在面前的这位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的首席科学家、因填补国际多项材料评价空白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包亦望,最初的灵感竟来源于自己曾是一名木匠。

“做木匠的经历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它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这对我的科研有莫大帮助。”包亦望对记者说。

超过1500℃甚至2000℃的极端高温条件下,如何评价材料的可靠性?在无机非金属材料评价领域,类似的对材料刚度、强度等力学性能的评价,到处是这样大大的问号。然而,包亦望发明的一些看起来“非常简单”“一点就破”的方法,把这些问号变成了一串惊叹号。

简单的背后,并没那么简单。

跟木匠“专业对口”

包亦望高中上了才一个学期,就被母亲撺掇着辍学:“卖田卖地不卖手艺”,“手有千金不如一技傍身”,托人把他送到木匠师傅那里学木匠活。

其实母亲是被“下放”吓怕了,当时包亦望的哥哥和二姐都是“知识青年”,都被下放到很远的地方。

木匠学徒的日子清苦得很。包亦望每天一早起来要先砍一担柴,早饭只有一碗粥和一个红薯。白天帮活儿,晚上还要帮师傅带小孩。一天下来,满手都是血泡。

这样的日子,包亦望干了不到一年,就受不了了。“我过着这种苦日子,感觉像回到了旧社会。”包亦望说,当学徒的第一年就是抡斧子拉锯子,干不满三年,师傅根本不会传授任何诀窍。

他开始琢磨着怎么自学成才。一次回家,包亦望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关于自学木工的书,他就买回家抱着“研究”了几个月。后来,再出门接活儿就自称“师傅”。

就这样,包亦望当了两年木匠。由于没有组织,平时只能靠熟人推介点活干。幸运的是,当时有政策安排“留城待业青年”就业,包亦望服从安排,被分到县商业局,谋得了一份商店营业员的工作。

那时候包亦望十几岁,营业员的工作能让他“走后门”帮人买一些烟酒糖茶,他暗自觉得这个工作还不错—直到听说同学考上大专的事情。刚开始他还不太相信:“大学不都是推荐的吗?”

1977年国家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这燃起了包亦望的大学梦。“我也要考!”包亦望的想法很简单:营业员这个工作我可干不了一辈子。

高中没怎么上过的他,考大学谈何容易。“要么不做,要么做好。”包亦望主动包揽了商店里所有的夜班—这可乐坏了其他营业员。对包亦望来说,夜深人静的夜班正是学习的好时机。

1978年是第一年全国统考。商业局90多个考生,包亦望考了第一名。

成绩归成绩,报什么学校和专业呢?他的老师给他建议:你不是学过木匠吗?武汉建材工业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是重点大学,跟你专业对口。

从此,一入建材行业就是几十年,包亦望笑着说:“这个‘专业对口’还真是对口了。”

回国干自己想干的事

包亦望刚进入大学第二个星期,新生里要成立“师资班”,所有新生都要参加师资班(突然招生规模变大,需要师资力量)考试。因为只考数理化,包亦望考得不错,其中物理考了99分。

原本,包亦望被分到非金属矿系。当时他对这个专业不甚了解:“我见过人家采矿,一个人拿钢钎,一个人拿锤子,凿石头,然后把炸药塞进去爆破。考上大学还得干这个?”

由于物理成绩很好,力学系的辅导员把他叫去,跟他说力学界有很多大名人,牛顿、爱因斯坦都是有名的力学家,中国的“三钱”,也是力学泰斗。“我一听,就说‘我去我去’。”就这样,包亦望去了“力学师资班”。

不过包亦望后来并没有如愿当上老师,而是在专业上一头钻了进去,先后考取了研究生和博士生,并于1995年在博士后研究申请到了德国的洪堡基金。

在德国的导师推荐了他一个赴美工作的机会。然而包亦望并不是很“买账”。“在国外你很多时候就得服从,就算你有主意也得老板点头同意。虽然赚得多,但我觉得不一定特别有发展,回国至少能干自己想干的事儿。”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回到了读博时的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也就是从那时起,包亦望逐渐完成了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转型,转而探索一些材料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开始在材料评价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

“雕虫小技”解决世界难题

由于动手能力强,总能对问题的解决想出很多点子,大家都喊包亦望为“包管用”、“点子王”。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全世界为之震惊。事故分析显示,发射段的隔热瓦脱落及其随后撞击到机身重要部分,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而致机身解体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表面隔热瓦是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可以耐热2000℃以上。它本身是焊接在金属表面的。但它界面强度不够,脱落后立刻因高温摩擦穿透而爆炸。”包亦望对记者解释说,界面强度(两个物体的表面粘连面)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于此,许多高空楼体表面的瓷砖如果界面强度不够,容易瓷砖脱落,高空坠落的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那时国际上对界面强度的性能评价还是个空白。脆性材料难以直接进行拉伸载荷试验,高温下测试更难。

一个博士生也来找他咨询这个世界性难题:怎么测陶瓷与金属焊接面的拉伸强度?如何采用压向载荷在界面产生均匀的拉伸应力和剪切应力?包亦望陷入了苦思冥想。一天,他突然想到,如果把一块陶瓷一块金属十字交叉焊接在一起,然后把下面的部分放在一个固定槽里,上面的一块就跨在了槽两边,这样施加正向压力和立起来后施加推力,不就可以实现界面受拉、界面受剪(切)了吗?

实验证明,这种办法简单可行。由于结构陶瓷很多情况下用于高温环境,高温界面强度的评价如果采用耐高温陶瓷夹具,也可以实现高温界面强度的测试。从而一举攻克了高温环境下的测试难题。而“十字交叉法”也经ISO/TC 206精细陶瓷标准化委员会17个永久性成员国全票通过,立项为ISO标准(常温下和高温下各一),也一举填补了陶瓷材料常温和高温界面黏结强度的测试空白。

nlc202309041643

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大问题,有人跟包亦望开玩笑说,你这是用“雕虫小技”解决世界难题。

国际突围

包亦望的“点子”往往都是这样,只要他跟别人讲完了,听讲者大都如梦初醒:“哦,原来这么简单。”

他近期发明的一种标准方法亦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在该方法的国际标准制定上,他们赢下了优势在握的其他国家。

陶瓷涂层难以从基体上有效剥离,因此难以直接、准确测试涂层的密度、强度、弹性模量(刚度)等宏观力学性能。然而知道涂层的这些指标很重要:它能反映涂层的耐久性。

包亦望这次来了个“围魏救赵”。“大家都知道怎么用阿基米德法测密度,我想到这个思路:在涂上涂层之前测一次密度,涂上涂层之后再测复合体的密度,通过建立这3个密度之间的解析关系式,就能算出涂层的密度。”

“这个方法叫作‘相对法’。”包亦望告诉记者,相对法的核心就是几个参数之间的解析关系式,只要有关系式,这个方法还可以推广用于测量涂层的弹性模量、强度、膨胀系数等。

2013年ISO组织向全世界征求陶瓷涂层测试技术时,包亦望提交了相对法的解决方案。然而,几乎同样的方法,其他国家也在申请。

双方要“PK”。最终双方的提交案送到了ISO顾问的手里,由他进行仲裁。

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对比分析,仲裁人发现中国送呈的原始材料先于其他国家(2007年包亦望等人在《Mater. Sci. &Eng.》刊文介绍过该方法),裁定原始创新出自中国。ISO随后也将此标准制定项目由中国主持,其他国家作为参与国参加。

除了原创性,中国的方案也更具有普适性,覆盖了从常温到高温各种力学指标的测量,比单一“评价陶瓷热障涂层的弹性模量”适用范围更广。

填补更多空白

包亦望发明的相对法还可以解决过去国际上许多测量“禁区”。其中一个很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在超高温极端环境下的突破。

航天飞机、火箭喷火段周围温度达2000℃以上,而国际上材料性能测量的极限是1500℃,再往上就属于“极端环境”。而随着航天航空行业的发展,极端环境的性能检测越来越紧迫。

要在如此高温下测量,首先夹具、支撑物的材料就得耐高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包亦望又动起了脑筋。

他想到了相对法:夹具耐不得高温,那就给它冷却,只让测量部分承受高温不就行了?

“局部高温同步加载法”应运而生。通过循环水冷系统,包亦望让夹具周围温度不超过800℃,而通过对样品预期断裂处局部快速加热,能达到2500℃。这样,就能“不动声色”地完成对超高温极端环境下材料强度的测试。

然而,刚度评价就没这么简单了。测强度,传感器放在高温炉外部就可以了,但是测弹性模量要测变形,而且是微米级别的变形。

包亦望将相对法升级,提出“缺口环法”。他把样品加工成类似戒指的环,分别测有缺口的环和同等外形的刚体,两者在高温真空下测量结果之差,就是它的弹性模量。

这是包亦望今年春节刚刚解决的难题,能够测到2200℃。“我们已经和ISO联系,初步草案和申请书已经交上去了。今年8月份去作陈述。”包亦望告诉记者,估计立项的可能性很大,因为1500℃~2500℃范围内弹性模量的测量是个空白。

不仅填补方法上的空白,包亦望也在填补仪器上的空白。“把仪器做出来,让大家都能用。”他说。

目前,包亦望团队已经研制出国际上首台能够测试1500℃~2500℃极端环境下材料力学性能的装备。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作文范例集锦00下一篇:小学故事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