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经济增长范文

2024-05-19

西部经济增长范文(精选6篇)

西部经济增长 第1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镇域经济增长——洇溜镇副镇长崔彦海 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缩短城乡差距、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镇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实现区域经济总量扩张、促进财政收入增长、农民增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镇立足自身产业特点和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贯彻“工业强镇、农业立镇、产业兴镇”发展战略,坚持不懈地抓招商引资、抓园区建设、抓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不断培育镇域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激发镇域经济发展活力,在镇域经济发展上实现了新跨越。

一、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培植产业优势。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抓园区经济、招商引资和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使镇域经济特色产业优势更加明显。镇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经济不发展,其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结合当前的国家产业政策和自身实际,找准特色定位,选准突破口,找到关键点,努力培植壮大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镇域经济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实现长足的发展。

二、坚持抓投入上项目,靠合力扶工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工业是镇域经济的支柱,项目是工业发展的抓手。几年来,我镇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正确处理全局与重

点的关系,在产业发展上变平衡用力为重点突破,通过大力实施优势品牌战略,采取企业带动、投入支撑、政策扶持等“多管齐下”的方式,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在繁荣镇域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促进财政增收和农民致富等方面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项目建设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骨干企业更是一方经济的有力支撑。正是抓住了这些工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我镇经济才得以不断膨胀发展。

三、强化招商引资,走借力发展之路。经济要发展,资金、项目是关键。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和银行信贷资金紧缩的情况下,资金问题更是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只有在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实现自我膨胀发展的同时,继续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不断开拓国内市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走借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才能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不断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狠抓园区建设,打造承载镇域经济发展平台。园区是产业集约快速发展的载体,也是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平台。近年来,我镇把园区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来抓,立足各自产业和区位优势,突出一二三产业发展,相继规划了一批特色园区,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载体和平台作用。经济园区作为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聚集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目前在项目用地总量紧张的情况下,园区在承接外来投资项目上的优势

更加凸显。只有立足产业定位,切实加强园区建设,搞好功能配套,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才能更好地保障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五、不断优化软硬环境,夯实镇域经济发展基础。坚持“把硬环境做强、软环境做优”的原则,突出基础设施完善、市场经营秩序规范、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等工作重点,镇域经济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夯实了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硬环境建设方面,以完善道路建设为重点,带动基础设施完善配套,为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提供了条件。在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更要重点突出引导和服务这一核心,不断提升优化软环境。突出表现在,积极引导企业按产业布局规划发展生产,并在信贷扶持、土地征用、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等方面积极帮助协调,促进了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实行党政成员挂包重点项目责任制,对每一个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安排专人负责,跟踪服务,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及时为引进项目、重点工程建设排忧解难,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镇村干部的选用上,对优秀机关干部侧重于向经济管理部门倾斜安排,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选用标准首先必须懂经营、会管理,使一批有头脑、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中,从而提高了镇村干部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法查处“三乱”和各种侵权行为,依法打击各种侵商、扰商、袭商行为,为镇域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经济,哪个地方的环境好,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快。实践证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使硬环境更硬、软环境更优,形成有利于镇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才能不断激发镇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西部经济增长 第2篇

说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

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揭示经济增长率差异的原因和解释持续经济增长的可能。尽管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说明经济的持续增长导入了外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和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说明持续经济增长的问题。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突破在于放松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假设并把相关的变量内生化。在引进技术创新、专业化分工和人力资本之后,内生增长理论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是决定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实施的某些经济政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索洛模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改变资本-产出比率为常数的假定,发展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但索洛仍然没将技术进步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模型,这是一个重大缺陷,因为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是现实中一个明显的事实。

西部经济增长 第3篇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新经济增长理论改变了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 增加了信息、知识这些重要因素, 传统的经济作为增长模型受到了挑战。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前提是资源稀缺性, 生产函数三要素的土地、劳动和资本都是硬约束, 不可能用之不竭。但在依靠创新的新经济中, 知识这一要素却不具有稀缺性。知识创新消耗社会物质资源较少, 网络又使知识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50年代发展起来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把精力主要集中在资本与劳动的投入上, 技术变革在模型中被看作是外生的。而“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创新是内生的, 技术变革并不是匀速的, 而是部分地取决于政府和企业的行为。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经济增长现状

1、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内生化及经济增长

知识经验价值与知识产权成本的降低密切相关。过去对知识、创造性及经验价值的评估常常基于具体内容, 而新的经济模式起源于没有限制的资源利用。知识同资本等其它要素一样是生产资源, 但知识本身的特性又使它有别于其它要素。知识具有无限性, 这使它可以无限次使用而不增加总成本。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 潜在消费市场十分巨大,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特点发展一些知识含量高的工业以刺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电信业、电子商务、软件、远程教育等。

我们可以通过资源替代增加产品成本中知识的含量, 而减少其它资源的耗用量。这使我们可以消耗更少的资源生产同样多的产品,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使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 (比如说农业、矿业、制造加工业) 。。

2、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信息革命的影响是巨大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 信息革命才真正开始。此后技术进步的速度就一直遵循“摩尔定律”, 硅芯片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会翻一番, 而价格却下降一半。随着通讯成本的下降, 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被连在一起, 上网所带来的利益同网络上节点的数量之间成指数级增长的关系。根据梅特卡夫定律, 一个网络的价值大致同使用这个网络的人数的平方成正比。信息与因特网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储存、分析和传递, 而成本则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从而使它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应用于各个经济领域, 并因此而为经济结构的大规模重组创造前所未有的条件。

衡量技术变革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一项新技术的成本下降速度。在过去的30年中, 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实际价格平均每年下降95%。信息技术革命导致的价格下降幅度比工业革命导致的下降幅度要大得多。蒸汽机是在被发明了一个多世纪后才成为在英国占主导地位的能源, 而因特网用于商业用途才7年, 在美国的普及率就已经达到了50%。信息产业几乎可以为企业从事的每一项活动提高效率。

3、新经济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经济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普及基础教育, 推行高等教育, 培养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成了当务之急。

新经济是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 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极为殷切, 专业人才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据有关机构的调查显示, 目前美国缺少45万名各类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吸引人才, 世界各国制定了各种各样的鼓励政策。发达国家除了加强教育和培育外, 还通过创办科技园区、跨国办学、科研开发全球化等方法吸引人才、吸收留学生。

4、经济增长中创新体制、机制的作用

制度在资金、人才、制度三大要素中至关重要。作为激励功能的制度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发挥人的潜能;作为市场配置功能的制度可以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并实现这些资源的优化配置;制度具有整合功能, 可以实现资金、人才和技术三大高科技要素的互动与集成。

(1) 以投融资方式创新为特征的风险投资制度。风险投资是新经济的催化剂, 新经济为风险投资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从制度经济学来看, 风险投资是对传统投融资方式的创新, 其对新经济的制度功能有六个方面:市场筛选功能;产业培育功能;风险分散功能, 增进金融体系稳健性;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功能;要素集成功能;更新文化价值观功能。

(2) 以创业板市场为特征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新经济使技术创新经济的创新周期大大缩短, 数目众多的中小企业迅速崛起, 设置专门的创业板市场则为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开辟了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二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公平的融资环境;为风险投资提供了一个蜕资“出口”;提供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为中小企业和风险投资家提供了一个社会评价机制和选择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3) 以知识产权为重要特征的产权制度。这是促进我国自主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知识产权是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产权, 知识产权制度比以往任何时候对我国都显得更加重要。

从制度经济学来说, 知识产权制度既是一种法律制度, 也是一种经济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的最终价值是刺激知识的生产与技术创新, 追求一种利益的平衡。因此, 它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以刺激知识生产为目的、调节社会利益的平衡机制。

(4) 以科技园区和孵化器为特征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科技园区和科技孵化器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最适宜的社会组织制度安排, 是新经济的典型示范和先行区。

三、新增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及对策

在新经济时代,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经济结构加速调整, 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 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分享新经济发展的成果, 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 新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的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目前, 我国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迅速, 具有发展新经济的良好环境。我们完全有可能抓住这次难得的历史契机, 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 促进成果转化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体系的基础, 要依赖自主创新, 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 逐步建立一个产、学、研结合,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同时要增加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入。

2、加强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是新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它逐步改变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政府应加强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的研究, 加强对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规划、指导与协调, 为新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加强创新制度与机制的建设, 促进自主创新

政府必须利用后发优势获取制度安排的相关知识, 积极构建知识经济的制度基础, 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为培育知识资源优势创造合适的制度环境及有效供给, 促进知识资源和知识产业优势形成和符合知识经济要求的合适的公共规则, 促进我国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发展。作为制度供给主体的政府, 对知识的生产、分配、交易和消费更能发挥意义深远而又全面的影响。

4、积极培养人才, 完善人才制度

在新经济中, 知识、信息、技术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知识、信息、技术的生产、传播、应用都依赖于高素质的劳动者, 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为迎接新经济的挑战, 必须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摆到优先地位, 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使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得到发挥。

面对新经济时代的人才竞争,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先生有一句话:“我们必须使亚洲像美国一样对人才有吸引力, 我们要建立一个人才的硅谷”, 可谓击中要害。“建立人才的硅谷”就是要打破亚洲传统经济体制和人才观的束缚, 创造一个全新的人才观。对于我国而言, 要把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落到实处, 为了在新经济人才的竞争中争取有利位置, 我们必须致力于创造有利于创业的体制环境、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的商业环境和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新时代的到来, 使历史又行进到一个新的交汇处, 这是一场全新的赛局, 有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竞争规则, 会出现比以往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我国应当依赖自主创新积极应对, 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世纪的竞争中加快发展, 实现几个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国富民强的梦想。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实现了以创新为根本动力的经济增长。本文从新经济增长理论出发, 分析了我国经济的现状及其与新经济增长理论相关的各主要方面, 给出了我国以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新经济增长理论

参考文献

[1]邹薇:宏观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2]尹伯成:西方经济学说史——从市场经济视角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杰夫·马德里克:经济为什么增长[M].中信出版社, 2003.

[4]罗伯特·吉尔平著, 杨宇光、杨炯译: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西部经济增长 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面板数据

一、 引言

信息技术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的重点领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则”。利用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因此,深入分析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机制,定量研究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效果,对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宏观调控,精准调控措施”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自198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提出“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 Paradox)以来,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重要研究议题。早期研究Solow(1987)、Loveman(1994)等发现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但随着信息技术相关统计与测量技术的发展,Marquez(2003)、Kuppusamy(2007)、Rangriz(2011)、Ana Salomé García-Mu?觡iz(2014)、Hazuki Ishida(2015)发现ICT与经济增长普遍存在正相关关系,甚至是经济创新发展、加速转型的催化剂。国外研究经验表明,该领域问题研究的关键是准确测量ICT投资与资本存量,但是目前国内没有以ICT为统计口径的官方数据,而且ICT投资的高折旧率和价格下降迅速的特征往往会导致资本存量估计存在较大误差。对此,国内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来测算信息化的贡献,如荣添(2006)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的角度,胡培(2007)、孙琳琳(2009)从ICT资本投资核算角度,石恒华(2014)则按照非等权重的方法从设计信息化指数的角度,由此可见,因国内对信息化的衡量标准不一,不同研究成果很难进行比较,加上信息化地域差异特征非常明显,仅通过单一样本数据会掩盖区域差异的影响,而且现有文献对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机制缺少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已制约到我们对信息化贡献程度的判断。因此,本文构建了全国31省域的面板数据模型,在充分分析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及机制的基础上,对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影响“经济增长”的效果进行了测算,以期为国家宏观调控精准化提供量化关系基础。

二、 信息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及机制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资本、劳动要素高投入、高消耗推动的数量型增长转向由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等因素推动的质量型增长。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从结构角度,即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从内生增长角度,即信息和知识作为内生性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源泉。上述这两条途径的最终作用结果都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可以说,经济增长是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终表现。

1. 途径一: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由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演进的动态过程,表现为:一是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渐向第二产业为主,最终到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过程;二是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最终到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演进过程;三是由低附加值产业为主,逐渐向高附加值产业为主的转变过程。从历史经验看,美欧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是通过发展信息化、发展信息产业,让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式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改造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本质是对传统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进行智能化改造,通过改造传统产业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原料采购、产品运输,通过技术创新促使制度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信息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而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也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化过程。

(2)催生新的产业。信息化以信息革命为基础催生新的产业(如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在信息化发达国家中,30%以上的经济增加值由信息产业创造,尤其在美国信息产业更是绝对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最深刻。

(3)产业融合过程。信息化推动新旧产业之间通过技术、产品、市场、制度安排等相互影响,通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实现新旧产业融合。新产业部门和旧产业部门内部同样存在相互融合,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信息数字技术的全面应用。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发展向信息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

(4)产业替代过程。产业结构升级是高效率产业部门替代低效率产业部门的过程。高效率部门不断吸纳低效率部门的要素和资源,加速低效率部门被替代的过程。信息化相关产业部门因其高知识性、高创新性而具有更高效率和增长率,因此,信息化相关产业部门替代低效率部门是一种趋势。

2. 途径二:信息化成为经济内生增长的源泉。古典经济理论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变量,认为资本和劳动要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无法解释技术进步推动的经济增长。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对古典经济理论进行了更正,认为技术进步是可以内生的。经济学家罗默提出了现代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将知识视为除资本、劳动要素外第三个生产要素,信息化加速了知识经济的演进速度,并不断优化劳动、资本要素间的组合方式,由于信息化的引入,生产函数往往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因此信息化成为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源泉。

(1)使核心资源发生改变。土地是农业经济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工业经济社会,资本取代了土地成为最能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信息化正在推动人类进入信息经济社会,信息经济社会的核心资源不再是资本要素,信息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强,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源正在由土地、劳动、资本向信息转变。

(2)使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改变。工业经济对农业经济的革命性改变在于生产方式,即将传统的农业耕作转变为工业化的生产、销售和产业组织。信息化出现以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也被革命性的改变。信息化构建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形成网络化采购、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以及企业虚拟化等,资源可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充分配置。

(3)使信息经济部门成为高利润的新部门。工业经济能够改造农业经济的关键在于工业经济生产效率、利润率、附加值等全面优于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相比,信息经济更具有绝对优势。如苹果、英特尔等真正从事信息经济制造的知识型企业,利润占全行业70%以上,而纯工业制造(如硬盘)和纯组装加工企业利润仅占行业20%和6%。利润率优势必然吸引更多资源向信息经济部门流动,结果就是工业部门被彻底信息化。

(4)使制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信息化变革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同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如工业经济的金融制度是大银行制度,抵押担保是获得资金支持的前提,但信息化催生的高新技术企业因无法提供足额抵押担保而无法获得资金支持,新的信息经济模式促使制度不断变革,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新三板等新制度应运而生。由于信息知识的生产能力主要是靠人脑,因此信息知识产权正在向企业产权转变,“知本家”向“资本家”开始转变。

三、 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1. 模型与数据。本文将传统C-D生产函数中技术进步A(t)分解为信息化引起的技术进步A(I)和非信息化引起的技术进步A0两部分,假定A0是希克斯(Hicks)中性的技术进步,即新C-D函数为:Y=A0I?酌K?琢L?茁。为了统一量纲转化成相对指数序列■=A0(■)?酌(■)?琢(■)?茁。用Y、K、L、I代表产出、资本、劳动、信息化的定基指数然后取自然对数得lnY=lnA0+?酌lnI+?琢lnK+?茁lnL,?琢表示产出对资本弹性,?茁表示产出对劳动弹性,?酌表示产出对信息化弹性。

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年~2011年就业、实际产出数据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及各地历年统计年鉴,信息化发展指数IDI(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dex)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历年信息化统计监测报告,资本存量数据利用永续盘存法(PIM)计算而得。

2.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对面板数据各变量平稳性检验采用允许存在相同根单位根的LLC(Levin-Lin-Chu)检验和允许存在不同根单位根的Fisher-ADF检验。检验发现变量均为一阶单整的I(1)非平稳时间序列。对面板数据运用Kao Residual方法进行协整检验发现,在5%显著性水平下,面板数据都存在协整关系。

3. 实证分析结果。首先利用Eviews7.2建立方程的固定效应模型,多余固定效应检验的F值为1.777 921,P值为0.009 3,因此可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令解释变量信息化发展指数I前面的系数?酌可变,令解释变量资本存量K和劳动L前面的系数不变,通过I回归系数的差异反映信息化对各地产出的不同影响。估计采用允许模型存在截面异方差的Cross-section weights加权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以减少横截面异方差造成的影响,同时避免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估计无效问题。实证结果:lnY=C+0.581lnK+0.235lnL+?酌lnI,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产出对资本和劳动的弹性分别为0.581和0.235,各省级地区信息化的产出弹性分别为北京(0.648)、上海(1.221)、天津(1.075)、浙江(0.835)、广东(0.883)、江苏(0.917)、福建(0.467)、辽宁(0.305)、陕西(0.743)、山东(0.760)、湖北(0.787)、重庆(0.510)、山西(0.307)、吉林(不显著)、海南(0.986)、黑龙江(0.951)、内蒙(0.678)、宁夏(0.398)、安徽(不显著)、湖南(0.698)、四川(0.582)、河北(0.472)、新疆(0.740)、青海(1.021)、甘肃(0.249)、江西(不显著)、贵州(0.425)、河南(0.456)、广西(0.978)、云南(0.284)、西藏(不显著)。模型回归结果较好,绝大部分系数均显著,对资本存量K和劳动L的系数做Wald线性约束?琢+?茁=1检验(P=0.000 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产出对于资本和劳动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的特性(?琢+?茁<1)。

四、 结论与启示

1. 信息化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来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在全国31个省级地区,除4个地区(吉林、安徽、江西、西藏)信息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以外,在其他27个省级地区,信息化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信息化的产出弹性(0.59)已与资本要素相当,并且约是劳动产出弹性的2.5倍,因此说,信息化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显著。

2. 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随信息化水平提升而不断增强。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信息化产出弹性逐渐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如图1所示,随着信息化水平的逐渐提高,信息化的产出弹性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

3. 信息化是经济体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重要途径。现代经济增长尤为强调的技术进步是一个知识生产的过程,知识生产过程是一个规模报酬递增的强制过程,随着知识数量的不断增加,知识的边际产品不会递减,这对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产出对于资本和劳动已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的特征(?琢+?茁<1),这可能是由于从2008年四季度开始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推出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短期内资本投资量骤增导致资本边际效益显著下降所致。但是,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信息化使生产函数明显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这意味着如果期望经济体通过获得规模报酬递增(边际产品不会递减)的好处来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增加资本或劳动很难实现,但信息化是经济体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重要途径,这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还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4. 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推动作用是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在信息化达到一定水平之前,信息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可能不显著(统计意义上),如以I=0.683为分界点,吉林、安徽、江西、西藏四个地区都处于分界点之下,其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都不显著,但是处于分界点之上13个省级的地区,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全部显著,因此说,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推动作用是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尽管如此,在信息化处于分界点之下的18个地区中,平均来看信息化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仍然是大概率事件(比例达78%)。

5. 信息化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潜力巨大。国外把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信息通信技术ICT看作是通用的技术,这种技术是一种能在既定制度约束下全面动态优化要素组合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能够转变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能够将资本、劳动等资源驱动特别是投资驱动的增长,转变为由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驱动的增长。目前在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如I<0.683)有18个,相较其他信息化水平较高的13个省级地区(I>0.683),这些地区信息化产出弹性的平均水平明显偏低,信息化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待释放。目前我国整体信息化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显著促进作用远未得到充分体现,可以预期,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将成为我国“新常态”下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来源,其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潜力巨大。

6. 信息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由于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并且是经济体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重要途径,这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都尤为重要。信息化发展指数所衡量的“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应用消费指数、知识支撑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五方面指标中,除了个别指外,大部分指标都与要素的投入关系并不是十分紧密,相反却与知识经济、规模经济、技术进步以及管理使用效率等因素紧密相关,这些方面正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所以说,若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信息化是最好的一个着力点。

参考文献:

[1] Hazuki Ishida.The effect of ICT development on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Japan.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5,(32):79-88.

[2] Ana Salomé García-Mu?iz.ICT technologies in Europe:A study of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under network theory.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4,(38):360-370.

[3] Rohman, I.K.,The globalization and stagn- ation of the ICT sectors in European cou- ntries: An input-output analysis.Telecom- munications Policy,2013,37(4-5):387-399.

基金项目: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科研项目“信息化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项目号:XM1401)。

作者简介:龙飞(1982-),男,汉族,辽宁省大连市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信息经济学等。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5篇

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通过技术进步、产业转移、体制和组织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我国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发展为目标,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在物质上保证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一是,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一度带来严重冲击。这种冲击表面上是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对过多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二是,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明显上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

经济增长论文 第6篇

理论模型

计算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方法有生产函数法、成本(利润)函数法和向量自回归法等。其中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C-D生产函数以其简单的形式揭示了经济学家关注的生产本质,自产生以来一直被广泛使用。本文的实证研究主要在C-D生产函数的框架内展开的,利用C-D生产函数估计湖北省农村基础设施资本投资的产出弹性。

在农村GDP的投入要素中,土地、资本、劳动力是现在农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而资本可以根据经济增长中地位的不同分为基础设施资本和一般固定资产资本。基础设施资本是社会的基础资本或先行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除基础设施之外的其他物质资本称为一般固定资产资本,也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除了资本和劳动力外,土地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要素。由于湖北省耕地面积长期以来变化较小,且测算发现其对农村GDP影响不显著,没有纳入模型。因此,本文将农村基础设施资本看作是一种投入要素,与一般固定资产资本和劳动力等其他投入要素一起纳入总量生产函数研究,构建三要素生产函数形式,如式(1)。Yt=ALαtKβtIγt(1)

其中,Yt为t时期农村生产总值,Lt为t时期农村劳动投入,Kt为t时期农村一般固定资产资本,It为t时期农村基础设施资本,A为常数项(包含技术进步的贡献);α、β、γ分别为农村劳动投入、一般固定资产资本和基础设施资本的产出弹性。α+β+γ的值决定了生产函数规模报酬的类型:若α+β+γ=1,则存在规模报酬不变;若α+β+γ>1,则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若α+β+γ<1时,则存在规模报酬递减。对参数估计的一般方法是取对数后再进行回归。式(1)两边取对数可得式(2)。LnYt=LnAt+αLnLt+βLnKt+γLnIt(2)

生产技术一般具有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增3种。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可变的假定,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论,使各投入要素的贡献率有失偏颇[8]。因此,本文分以下2种假定来对上述3种情况加以验证。假定一:假定生产技术对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这时α+β+γ=1,把α=1-β-γ带入式(2),可得:LnYt=LnAt+(1-β-γ)LnLt+βLnKt+γLnIt(3)整理可得:LnYt-LnLt=LnAt+β(LnKt-LnLt)+γ(LnIt-LnLt)(4)

假定二:假定其他投入项的规模报酬不变,而基础设施资本具有规模报酬可变的特性。至于是递增还是递减,由回归后的参数值加以验证。若γ>1,则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若γ<1时,则存在规模报酬递减。这时,α+β=1,把α=1-β带入式(2),可得:LnYt-LnLt=LnAt+β(LnKt-LnLt)+γLnIt(5)对于式(4)和式(5)作时间序列回归可得农村劳动投入、一般固定资产资本和基础设施资本的产出弹性α、β、γ。而实际规模报酬特性状况,可以通过回归结果的各参数和统计量进一步分析。

变量衡量与数据来源

产出变量。农村经济增长(Y)以农村GDP来衡量。农村GDP按照熊启泉[!]的计算方法,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乡镇企业增加值、农村非物质部门增加值3个部分之和来测算。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于1997-2011年《湖北统计年鉴》,乡镇企业增加值来源于1997-2011年《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

投入变量。劳动投入(L)。用农村劳动力来衡量,农村劳动力的数据来源于1997-2011年《湖北统计年鉴》。农村基础设施资本(I)。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衡量。理论上应以资本存量数据为优先,但我国很少有资本存量数据;而采用永续盘存法构造的数据也由于存在基年资本存量的确定与折旧率的问题。本文综合权衡,采用流量数据来代替存量数据以更真实反映农村基础设施资本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广义的角度可将农村基础设施定义为: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为维护农业生产及保障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水电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交通运输仓储、农田水利、教育、文化、卫生、福利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因此,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选择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比较合适。农村一般固定资产资本(K)。用农村一般固定资产投资衡量,农村一般固定资产投资计算方法是农村固定资产总投资减去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一般固定资产投资计算所需国民经济行业投资数据来源于1997-199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和2000-2011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产出变量(农村GDP)和投入变量(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村一般固定资产投资)均以1996年为基年,采用居民价格指数平滑,消除各期价格波动。居民价格指数来源于1997-2011年《湖北统计年鉴》。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计量模型的实质是利用回归分析处理经济变量间的依存性问题,但这并不说明变量间存在稳定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建立时间序列模型时,要求所选择变量的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即没有随机趋势或者确定趋势,否则,模型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然而,在现实经济中,许多经济和商业时间序列通常都存在趋势性,趋势性直接导致一些总括性的统计量如均值、方差、协方差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使得最小二乘估计失去意义。如果某序列是非平稳的,一般对其差分使之平稳;但差分会使我们失去总量的部分长期信息,而长期信息对于分析问题非常必要,采用协整检验来验证模型是否存在长期稳定性。

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6.0软件对农村GDP、农村劳动力、一般固定资产投资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则说明该序列是平稳的;反之,则说明序列是不平稳的。检验序列Yt是否存在单位根的回归方程为:ΔYt=C+αt+βYt-1∑mi=1γiΔYt-1(6)其中,C为常数项,αt为时间趋势项,m一般选择能使残差为白噪声序列的最小值。通过对比式(6)中的回归系数β的t值和ADF检验在每个水平下的临界值来检验该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对各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表1说明各序列在二阶平稳,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协整检验。二阶单整序列虽然会丢失原序列的部分长期信息,但如果序列通过协整检验,研究结果仍然是可信的。

协整性检验。用EG两步法对模型进行协整检验,确定变量间是否具有长期稳定关系。如果残差平稳,则模型通过协整检验,变量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否则,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分别对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可变两组假定模型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如表2、表3。分别对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可变模型回归后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4。由于在没有常数项和趋势项下的2个t值-4.019、-4.018均小于显著水平1%的临界值-4.004,即估计的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表明两组假定模型均通过协整检验,都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表2、表3的回归结果可知:在规模报酬可变与规模报酬不变的两组假定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均较小,分别为0.108、0.106。因此两组模型的各统计量值的差异也比较微弱。但是在规模报酬可变假定下的调整后可决系数(0.966)、对数似然估计值(17.888),F统计量(85.733)都比在规模报酬不变假定下的调整后可决系数(0.965)、对数似然估计值(17.792),F统计量(84.446)要大些,因此接受规模报酬可变的假定,认为规模报酬可变的生产函数模型符合实际情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农村基础设施的产出弹性为正值,说明整个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具体回归方程如下:Y=4.282L0.296K0.704I0.106(7)。

根据以上回归结果,湖北省1996-2010年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为0.106,一般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弹性为0.704,农村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0.296。其中,一般固定资产投资在模型选择的投入变量中产出弹性最大,说明其流量变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显著;农村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正,说明农村劳动力投入在农村经济增长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村基础设施资本投资的产出弹性虽然较小,但也对农村经济增长存在正向作用。虽然湖北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不及一般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但是对于湖北农村经济总量函数有着规模报酬递增的作用。

结论

上一篇:轮机工程专业个人简历下一篇:出纳工作描述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