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范文

2024-08-27

英语文化范文(精选8篇)

英语文化 第1篇

英语文化与英语词汇

英美的`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地域环境,以及时代变迁等文化因素,对英语词汇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反之,英语词汇又镜象折射出英美两国特有的文化内容.

作 者:杨卫东 戴卫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北京,102200刊 名:社科纵横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年,卷(期):“”(10)分类号:H313关键词:英语文化 语言 词汇

英语文化 第2篇

The term “Shan Zhai” has been very popular nowadays.It has been widely used no matter in daily life or on the internet.“Shan Zhai”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mass media, academic scholars and common people.It has been hotly discussed on the network, reported in CCTV’s national news program “Xin Wen Lian Bo”, and even proposed in two Conferences.“Shan Zhai” versions have crazily emerged in our life, such as “Shan Zhai” cellular phones, “Shan Zhai” hot stars, “Shan Zhai” Spring Festival Gala, tec.But what is the “Shan Zhai” culture exactly? It’s copying culture which copycats things straight from the originals.And today I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Shan Zhai” products.To begin with, I believe “Shan Zhai” products are the knock-off goods escaping from the government’s supervision.Therefore, it’s a kind of infrin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As a citizen, we should strengthen our legal consciousness.From ourselves, from not encourage “Shan Zhai” products by buying it.If you buy it, that means you support those people who break the laws.Secondly, the quality of “Shan Zhai” products is spotty and the after-sale service cannot be guaranteed.As a consumer, it’s wise for us to take many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not just the low price.“Shan Zhai” products, for example, some “Shan Zhai” electronic products which usually machines by smalls industries, let alone doing products testing.So the quality and safety problems emerge easily.Sometimes, lose more

than your gain.Thirdly, “Shan Zhai” culture strikes the real innovation, and the regular firms are particularly badly hit by the falling sales.In 2007, the output of “Shan Zhai” cell phones in China amounted to 150 million, merely even to the phones’ total sales in domestic market, which led to the huge losses of many national brands.Meanwhile, it strikingly obstacles the creativity and abet the wind of copycat.Thus, it gets rise to the market confusion.Last but not least, “Shan Zhai” products damage Chinese brand image, and our products impress people a feeling of low price and poor quality.Even though, some foreigners tend to feel unreliable to “made in china”, this is a serious impediment to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In a word, we should take a longer term look rather than be keen on gaining petty advantages.What’s more,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aggressive innovation is the only way out for Chinese products.

论英语姓名与英语文化 第3篇

一、英语姓名的来源

英语姓名源远流长, 源流纷杂, 这与英语民族的构成密切相关。英语民族历史悠久, 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动荡和变迁, 这必然使其文化和语言带上外族色彩。此外, 长期以来, 大批外族移民移居英语国家, 并逐渐被英语民族同化。这些都对英语民族的姓名带来极大的影响。据英美姓名学家统计, 现代英语姓名的语源就涉及到30多个大小语种。

英语姓名由名和姓两部分组成, 名在前, 姓在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宗族至上的观念相反, 西方国家的英语民族则强调个性, 提倡自我奋斗, 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与自我价值的体现, 所以将表示个性观念的名放在前面, 而将代表共性观念的姓置于其后。

1.赋名

英语民族大都信宗教。按照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规, 婴儿出生一个星期左右就要到教堂行洗礼和起名字, 即赋名 (given name) , 赋名也称教名 (Christian name) 。起名人通常是父母, 也可以是牧师或亲友。由于它居全名之首, 又称首名 (forename或first name) 。英语赋名的数量大, 语源广, 其来源主要有:

(1) 《圣经》。英语民族有尊重宗教的传统, 而《圣经》是基督教徒的圣典, 因此人们喜欢用《圣经》中的人名给孩子命名。

(2) 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欧洲中古历史初期文学作品的题材多出自希腊和罗马神话, 受此影响, 英语中许多赋名来自希腊、罗马神话。

(3) 动、植物名称。人类的命名在语言产生以后就开始了。起初, 人们多以动、植物取名。这些普通名词生命力强, 得以世代相传, 如Roosevelt (源于荷兰语, 意为“玫瑰原野”) , Calf (小牛) 等。

(4) 父母对下一代的期望。英语民族常用与学识、权威、智慧、气质、性情等有关的名称给孩子取名, 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如Alfred (好顾问) , Audrey (显赫的权力) 等。

(5) 历史名人。英语民族中一些赋名来自历史名人的姓, 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之情;如Lincoln (来自Abraham Lincoln, 1809~1865, 美国第16任总统) 等。还有些人用著名歌星、影星或体育明星的姓给孩子取名, 如:Jackson (来自Michael Jackson, 美国著名摇滚歌星) 等。

(6) 长辈之名。在英语民族中, 晚辈与长辈同赋名的现象也是很多的。如英国政治家William Pitt父子,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Martin Luther King父子等。父子同名时, 英国人常在父亲的姓名后面加the Elder, 儿子的姓名后面加the Younger, 以示区别。如剧作家George Colman the Elder (父) , George Colman the Younger (子) ;而美国人常在父亲的姓名后面加Senior (略作Sr.) , 儿子的姓名后面加Junior (略作Jr.) 以示区别。如美国第39任总统James Earl Carter, Jr., 其父名为James Earl Carter, Sr.。如果祖父与孙子同名时, 孙子不能用the Younger或Junior, 而要用罗马数字II, 或用序数词的缩写形式2nd, 如美国汽车大王Henry Ford的孙子为Henry Ford II (或2nd) 。英国历史上出现的同名统治者, 也是这样区分的, 如Edward I (爱德华一世) , Henry II (亨利二世) 等。

2.姓氏

英语姓氏的出现比赋名要晚得多。起初, 人们只有名而没有姓。公元9世纪后, 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人口急剧上升, 越来越多的人选用了相同的赋名, 造成极大的不便。于是人们便在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固定的符号, 这便是姓。与赋名相比, 英语中的姓氏要多得多, 其来源主要有:

(1) 地名。英语民族的许多姓氏起源于出生或居住的地点, 如London (伦教) , Tennessee (田纳西) 等, 姓氏最先是由祖先居住的地名沿用下来的。还有些姓氏来源于地形、地貌、景物等的名称, 如Lake (湖) , Lock (湖) , Brook (小河) 等。另外, 以-brook, -field, -hill等为后缀的姓, 也是由地名而来的。

(2) 职业。中世纪后期, 英国经济逐渐发展, 人们纷纷以自己的职业为姓, 如Clerk (文书或教员) , Wight (木匠) , Butcher (屠夫) 等。其中Smith是英语中使用最多的姓氏, 因为在中世纪时, Smith (铁匠)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职业。那时, 每个村子都有铁匠, 战时做兵器, 平时做农具。从这些姓氏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当时英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

(3) 动、植物名称。英语民族中有些姓氏来自动、植物的名称, 如Bird (鸟) , Bull (公牛) , Fish (鱼) 等。这些姓氏反映出古代人们对动物和植物的崇拜和赞颂。

(4) 个人特征、人体部位名称。英语中有些姓氏来源于描述人的外貌特征、生理特点、性格气质等的词语及人体部位名称, 如Boon (温和的) , Hardy (果敢的) , Black (黑皮肤的) 等。这类姓氏世代相传, 绵延至今。

(5) 武器、器物名称。某些姓来源于武器或器物的名称, 如Dagger (匕首) , Pike (矛) , Shield (盾) 等。

(6) 昵称。昵称是一个人的真名, 昵称化后的名字听起来更加亲切, 如Pip是Phillip的昵称, Kit是Christopher的昵称。有些英语姓就是由一些名字的昵称演化而形成的。有研究表明, 现代英语中的Harry, Harris, Hat等姓是由Henry演变而来的;Gibbs, Gibbons, Gibbin等是由Gilbert演变而来的;而Gregg, Grigg, Griggs是由Gregory变化而来的。

(7) 绰号。Nicknames (绰号) 一词来自于古英语的中“an ekename”, 绰号有时是一种善意的取笑, 有时是厌恶的表达, 但大多数情况下, 是出于祟拜或尊敬。有些英语姓起源于绰号, 如Reid (红头发的男人) , Smollett (脑袋很小的人) 等。

(8) 父名。英语姓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源于父名的, 一般以后缀-son结尾, 其结构是“父亲的名字或名字的变体加后缀-son”构成。于是, 现在英语中便有Richardson, Dickson, Dickinson等姓氏。

二、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

姓名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历史产物, 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英语姓名作为英语文化的结晶, 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语民族的历史演变、宗教信仰、伦理规范、道德观念、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文化信息, 是研究西方文化的重要史料。

1.姓名与地理环境

英国人的姓一半以上与地名有关, 或是地名本身, 或由地名派生, 几乎每一个英格兰村庄、城镇名称都作了姓。“Ton”是古英语的town的意思。姓Newton的, 他们的祖先可能住在一个新的城镇;姓Appleton的, 他们的祖先可能是住在盛产苹果的地方。一家人从此镇搬到彼镇, 新邻居可能用原来的镇名叫他们, 渐渐地成为了他们的姓, 如Hilton, Barton, Clinton, Edington, Hunting-ton等。“Wick”是“村”的意思, 经常发生战乱的村庄就叫Warwick。Wick有时转化成Wich, 所以住在绿树成荫的村子里就姓Greenwich, Wick又可作前缀, 构成Wicksteed, Wicklow等。Sandwich原是滨海的小村, 因为是英国中世纪封建贵族的封地, 所以成为家族的姓氏。Derby, Barby, Boothby等姓氏中的后缀“-by”, 也是“村镇, 田庄”的意思。一个地区的地形、地貌, 如Cape (峡) , Hill (山) , Bush (灌木丛) , Dale (山谷) , Forest (森林) 等也可成为姓氏的来源。如果一个人的祖先住在湖区, 人们可能就用Lake, Pond或Pool来叫他;而另一个住在河边, 可能就姓Brook或Rivers。有的人姓Bywaters, Underbrush, Underwood, Atwood, 这些姓都是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

2.姓名与职业身份

以人们从事的职业为姓在英语姓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追根求源, 这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有关。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封建社会, 全国几乎所有的劳动者所从事的行业都是与简单的手工业、贸易或行业生产相关, 如Cook (厨子) , Barber (理发匠) , Draper (布商) , Butcher (屠夫) , Spicer (香料商人) 等。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 职业就是一家人的衣食饭碗。这些“职业”姓氏表明该姓氏的最初持有者是以何种职业谋生。以上的各种手艺, 经过父授子传逐渐成为家庭成员的较为固定的职业或代名词并逐渐演变成家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的职业和阶级成分也会改变。“厨子”的后代Robin Cook (罗宾?库克) 成了英国议院的议长。“盖茅草房匠”的后裔Margaret Thatcher (玛格丽特?撒切尔) 成了英国首相。

3.姓名与宗教信仰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它与人类文化几乎同步产生和发展。宗教文化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深刻和最广泛的一种文化形态。西方国家大部分人都笃信基督教。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主体。《圣经》被基督教尊奉为经典, 它对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圣经》对于包括英语在内的许多语言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英语中的表现之一就是有大量的英语人名出自《圣经》, 如《圣经》中人类的始祖Adam和Eve, 墓督的使者Christopher, 上帝喜欢的人Theophilus等都早已成为英语姓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姓名与历史渊源

英语姓名的形成与英国的历史紧密相关。英国历史上曾屡遭外族人的入侵, 这就导致英语姓名不可避免地带有入侵民族的印记。Ashkettle, Askwith, Kettle等英语姓氏就是来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语。今天在Anderson, Jackson, Thompson等英语姓名中的son也是源于斯堪的纳维亚语。英语民族的一种家姓是在父名之前加上“Fitz”, 前缀“Fitz”是从法语fils (儿子) 转来的。法国诺曼底参与了征服英国的战争, 后来在那里定居下来, Fitz至今仍保留在姓氏中, 所以有很多人姓Fitz Gerald, FitzHerbert, FitzPatrick等。Baskerville, Bayard, Cheever等英语家姓也是来自诺曼底的“人名影响”。William, Robert, John等都曾是当时颇为流行的诺曼底人使用的教名。Holland, Hollander, Fleming等荷兰人的姓氏在英语中相当普遍, 这表明了旧时荷兰人的入侵对英国人姓名的影响。

5.姓名与文化传统

姓名虽然是一种符号, 却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英语姓名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制约。传统的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姓名的选择和取舍。英语中表示诚实的姓名有:True, Trueblood, Trueheart等;表示忠诚的姓名有:Lautey, Leaty, Loyal等;体现勇敢的姓名有:Bold, Bolden, Brave等;表达美与善的姓名有:Virtue, Peace, Just等;表示智慧的姓名有:Brain, Head, Wise等。这些都反映出英语名族主持正义、积极向上、祟尚美好的道德伦理观。

三、结语

姓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其发展变化既受到整个社会历史的影响, 也必然从侧面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姓名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 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 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在许多情况下, 姓名反映社会历史的这种特殊功能是其它任何语言符号所无法代替的, 它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 忠实地记录了该民族的社会历史和人文风貌。对英语姓名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

摘要:姓名是一个人的代号, 也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际称谓, 它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 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英语姓名的起源入手, 分析了英语姓名中蕴藏的文化内涵, 印证了英语姓名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对英语姓名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英语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关键词:英语姓名,地理环境,职业身份

参考文献

[1]戴卫平.英语姓名渊源和文化含义[J].大学外语教学研究, 2001.

[2]高玉华.英语姓名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淮鲁.英语姓名知识手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

[4]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5]裘克安.英语与英国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

[6]王逢鑫.英语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王兴佳.英美风情漫游[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2001.

英语文化 第4篇

【关键词】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英语文化节;校园英语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校园文化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英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起非常重要作用。校园英语文化对学生英语学习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已得到教育界的认同和重视。[1]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以英语文化节这一品牌活动为载体,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及创造性,突出商务学院应用型、国际化特色,推动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一、校园英语文化节概况

商务学院英语文化节是一个旨在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校园文化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在七年的发展过程中,英语文化节的影响范围从国际商务系走向商务学院,成为商务学院师生共同参与、中外学子各得其乐的文化盛事,成为广受商务学院同学关注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同学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商务学院“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发向的确定,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文化节应运而生。英语文化节在举办之初,是国际商务系团总支为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兴趣而举办的。随着多年的积淀和发展,英语文化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张。第六届英语文化节得到了《北京晨报》、《现代教育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关注和报道。第七届英语文化节正式改由院团委主办、国际商务系承办,成为一项全院范围的品牌文化活动。在配合“应用性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动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计划的实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商务学院的校园英语文化建设。

二、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体文化的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变化作用于校园的中介。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办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进而增强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由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通过教学实践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它的活动形式和生存环境所组成。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活动四个层面,它是学校人文精神的历史积淀,是学校精神风貌、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形式,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完善,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方面,对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心理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2]

校园英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英语是一门国际性语言,在学语言的同时,还向学生展示了英语国家的优秀文化。英语文化这一独特文化现象,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人生品位以及审美观念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挖掘英语文化这方面的积极因素,不仅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促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建设,并有助于创建健康向上、文明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3]

三、校园英语文化节的具体做法

每届英语文化节在确定的主题下设计分项活动,通过闭幕式集中展示英语文化节各项活动成果。全程由学生组织、学生参加,在英语文化节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活动中实现了“四个结合”:

1.“教与学”结合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接受者,而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的理念。英语文化节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老师们默默的巨大付出。老师们在课堂外的指导和帮助,英语文化节的每项校园英语文化活动都有相关教师和管理人员帮助、指导和监督,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学与练”结合

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习英语知识,而且要动笔用,张嘴说,告别哑巴英语。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是单一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任务。英语文化节通过开展融实践性、文化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英语文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提高应用能力。文化节期间,校园里到处能看到学生讲英语、用英语的场景。

3.“课上课下”结合

课上是学习,课下也是学习。语言环境对英语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英语学习仅仅依靠课堂学习,课后缺乏运用实践所学语言知识的环境和机会,要想快速提高英语水平和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英语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英文话剧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美文化展示、英文电影鉴赏等系列活动,在校园形成学英语、用英语的良好环境。

4.“校内校外”结合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加强与国外大学学生和留学生的交流和学习不失为一种真切而高效的学习英语的渠道。英语文化节在国际交流合作处的支持下,邀请国外知名教授开展讲座、组织学生与来校交流的外国学生进行交流活动。英语文化节还针对留学生专门设计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文化的机会和与国际友人交流的平台,丰富了校园英语文化生活的内容,并促进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英语文化节对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作用

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是单一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任务。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英语文化节通过开展融实践性、文化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英语文化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提高综合能力。

1.营造英语学习环境

英语文化节每年举办一届,持续近一个学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对象为全院学生和留学生。英文话剧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美文化展示、英文电影鉴赏等系列活动,在校园形成学英语、用英语的良好环境。

语言环境对英语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英语学习仅仅依靠课堂学习,课后缺乏运用实践所学语言知识的环境和机会,要想快速提高英语水平和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英语文化节通过营造与创设一种宽松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让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第二课堂,随时随地都能融入英语学习中去,不仅能够拓展课堂教学,强化课堂知识,让学生获得英语的听、说、读、写的实际运用能力;还拓宽学生英语学习渠道,全新地、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语言潜力,使英语教学从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向多样化、媒体化,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突出个性化、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英语文化节为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提供更多的场所和机会,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他们各取所需,各尽所长,都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2.打造师生和谐关系

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线实践者。英语文化节的每项校园英语文化活动都有相关教师和管理人员帮助、指导和监督,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辅导、练习,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实现了专项活动与英语教学相互融合。

英语文化节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老师们默默的巨大付出。老师们在课堂外的指导和帮助,在为学生参加活动提供鼓励与支持的同时,也为师生交流、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学生进而加深了对教师的了解和尊重。英语文化节中学生的表现也超出了老师们的预期,回报了教师的付出,给教师以极大的鼓舞。在理解、包容、尊重和相互欣赏的基础上,融洽的师生关系逐步得到成长和加深。

3.塑造学生学习信心

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起的是指导和协调作用。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大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态,参与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因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他的英语活动来参加,结果必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实现英语学习的良性循环。

作为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主体,学生结合自己的校园生活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自由地创造、编排一些新颖独特、诙谐幽默、体现校园生活的英语节目。这也是英语文化节生命力的源泉。英语文化节英语歌曲大赛、电影对白模仿、自创小品表演、经典短剧表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英语的机会,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和学习成果的平台。形式多样的英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并把实用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变原来被动学为主动学,从不敢说到我要说,学生学英语的自信心大大提高了,克服了刚入校时的害羞胆怯心理,见到英语老师或外教,他们也不再躲着走了,而是大胆地用英语打招呼或走上前去热情地交谈。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新的学英语热。

4.创造国际交流机会

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其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学好英语,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培养大批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人才显得尤为迫切。而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加强与国外大学学生和留学生的交流和学习不失为一种真切而高效的学习西方文化的渠道。这既可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人生修养。英语文化节在国际交流合作处的支持下,邀请国外知名教授开展讲座、组织学生与来校交流的外国学生进行交流活动、针对留学生专门设计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英语文化的机会和与国际友人交流的平台,丰富了校园英语文化生活的内容,并促进了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是当今高校的根本任务。英语文化节为其提供了实施、发展、创新的平台,成为课堂英语教学的延伸。英语文化节已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中,贯串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英语文化节的实践,丰富了学生生活,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不断提升目标,将英语文化节的实践和研究作为我院“争优质、创特色、打品牌”的一个新亮点。

参考文献:

[1]何新敏.语言输入输出理论指导下的校园英语文化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2]何新敏,罗虹.论高校校园英语文化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

[3]王艳玲.加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对策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

作者简介:李倩茹(1979—),女,河北唐山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法学。

孝道文化英语作文 第5篇

Thanksgiving day is a western festival ,but it also tells us that we should own our thanks to our parents .

Since from the first day one one born ,the parents gave the love to their babies ,cared about the babies houth health development and living quality ,and saved up for our further study .they worked very hard .

Therefore ,we must own our thanks to the them ,we can do like these ,a warm hug ,giving a cup of tea when they were thirsty ,washing the dishes ,etc .

文化的英语作文 第6篇

As we know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e of the East and West that I can not list all of their different aspects.I will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 custom and teaching system.For your better understanding ,I will set examples of China and America.

It is no doubt that it is a tradition to use chopsticks for Chinese.But people in America prefer to forks and knives.This different result is based on different food they are like .Americans choose to eat beefsteak,bread,and salad,while Chinese people choose noodles ,pancakes and rice.What is more,the custom of drinking tea in China and drinking coffee in America are stand out particularly.However,there is a trend that the food in both countries has been mixture.For example,the coffee and bread have introduced to China.The famous KFC is very popular at children. The gap of teach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s big.Chinese students always complain about their homework.Too much homework has limited the time to exercise and relax.They

have to recite many things as to get a high mark.Homework comes the first to them.

英语文化小常识 第7篇

节庆英汉对译

1月1日 元旦 New Year’s Day(January 1st)2月9日春节

Spring Festival(Lunar New Year’s Day)2月14日情人节Valentine’s Day(February 14th)正月十五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15th of first lunar month)3月8日妇女节Women’s Day(March 8th)3月12日植树节Arbor Day(March 12th)4月1日愚人节Fool’s Day(April 1st)4月5日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April 5th)5月1日劳动节Labor Day(May 1st)5月4日青年节Youth Day(May 4th)5月8日母亲节Mother’s Day(the second Sunday of May)6月1日儿童节Children’s Day(June 1st)5月5日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5th of fifth lunar month)6月19日父亲节

Father’s Day(the third Sunday of June.)9月10日教师节

Teacher’s Day(September 10th)8月15日中秋节

Mid-Autumn Day(15th of lunar August)10月1日国庆节

National Day(October 1st)10月31日万圣节

Halloween(October 31st)12月25日

圣诞节

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缺失文化自觉 第8篇

关键词:英语课程文化,构建,文化自觉,课程理性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课程文化视野的生成,使课程文化研究得以产生,课程文化研究的展开,使课程文化有机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畴[1]。课程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我国教育视域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却拓宽了课程研究的视野。以课程文化构建这一主题为例,学者们基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比较典型的有:郝德永秉持后现代理论视角对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作了全新解读,进而阐述了一种着眼于文化批判与生成的建构性课程文化模式[2]。范兆雄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对课程文化特质的传播、变迁及课程文化发展的本质与特征作了较为系统的研讨[3];王德如指出,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并认为课程文化自觉有三条基本途径:传统课程文化寻根、国际课程文化理解、本土课程文化生成[4];程红兵则基于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之关系视角并以某中学为例探讨了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5]。

近十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具体某一学科的课程文化建设问题。以英语课程文化构建为例,张伊娜就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目标作文本解读后指出,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应只限于文化内容的教学,而更应该是一个过程教学[6]。杨柳探讨了英语课程文化失衡的现象及成因,并提出了诸如引入“中国英语”等解决对策[7]。王艳薇通过社会调查和对教科书的文本分析后指出,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文化因素设置忽视非言语交际、同一单元文化信息安排过多、教师文化知识不足、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教学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8]。郭宝仙则从中日教科书比较的视角对英语教科书中应怎样安排传统文化进行了探讨[9]。李妍妍探讨了构建英语文化品格应遵循的若干原则,认为新课改下应该把英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内涵定义为体验文化、接触文化、批判文化、认同文化、理解文化[10]。但此类研究多基于英语课堂或教科书对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一般性的探讨,缺乏反映英语课程文化构建主体的理念及其所营造的课程文化的研究成果,故而未能很好地揭示英语课程文化建设中“人”的问题。为此,我们设计并开展了如下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M校创办于一九五六年,一九九四年Z市学校布局调整后,成为市区规模较大的初中之一。学校现有32 个教学班,学生近1600 人。M校多年来一直秉承“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的办学理念,坚持发扬“团结爱校、文明守纪、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校风,“爱、严、勤、实”的教风,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优化教学过程和育人环境,努力促进“勤学、上进”的学风形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M校对英语教学的规范化相当重视,对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也开展过一些教学改革,这也是笔者选取M校作为此次田野调查主要对象的原因。此外,M校经常开展微格教学,而且每一个工作周都会随机抽取任何一个年级的英语课作为公开课,从而有利于我们观察、了解该校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的实然状况。

英语课程文化是一种以英语语言文化为依托,反映英语课程中所关涉到的物质载体与精神价值,具有行为性、动态性、过程性、整合性的亚课程文化。基于此,近年我们围绕英语课程的相关物质载体及课程实施主体的认知,通过实地考察、问卷及访谈调查等形式,在M校开展了田野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课程文化空间与内容载体

课程文化空间在此指的是课程营造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的物质空间。M校英语课程的开展空间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室,有公开课会适时调整到阶梯教室。教室内部是师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最主要场所,也是学生一天中接触到英语时间最长的场所。《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英语教学的三维目标,尤其强调的是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室内部墙壁应本着培养兴趣、展示成果、养成习惯、营造氛围的基本原则来布置。该校虽然没有情境化、活动化的英语专用教室,但有微格教学教室和英语听力教室,32 间教室内都安装了多媒体,且几乎每个教室都设有“英语角”或英语学习园地(Show Wall),墙上都贴了每位同学的英文名、英语课分组教学的分组详情以及每个同学的英文座右铭……总体而言,该校课程文化氛围创设局限于教室,尚未拓展更大的课程文化空间。

课程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载体是教材。教材深度和广度的差异是课程文化生命鲜活度的重要体现。不可否认,当下英语教材已初步建立起了系统整体观念、民主平等原则、尊重多元、差异思想和动态发展等观点。但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者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仍存在着科学主义、政治学等方面的考虑,依然显示了工具理性的强势地位[11]。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语教材的深度。另一方面,教材版本多样化的实现,一定程度上给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选择不同版本教材和编制校本课程的权力。政策设计者的愿望是在维护文化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不失地域文化或校园文化特色。从我们和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交谈中得知,Z市初中英语教材大都还是由市教育局确定,虽然学校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但M校放弃了这项权利。该校长表示老师平时上课就很忙,还要批改作业、值周、辅导自习等,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做诸如编写校本英语教材这些额外的工作,还表示老师们也没有能力去编制像样的校本教材。

2.课程组织形式

课程组织形式在此指的是以英语文化为主要讨论内容,吸引群体在英语课程中有秩序地被组织起来或无意识自发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形式。M校英语课程基本上都采取“学展评”这一小组组织形式。“学展评”即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依据各小组学生参与互动的频率和效果适当给予加分,每次课后的各组加分记录在案,每月初学校会要求教师提供上个月的先进小组名单,每班仅有一组。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及时纠正组内成员的个别错误,大大改善了过去学生不敢说、教师学生课堂有隔阂的问题。这个讨论- 发言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提升和自我检验的过程,也体现了课堂中师生、生生话语权的争夺,是M校合作学习应用到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一大进步。当然,有的班级由于教师引导不够,一些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能否获得年级先进学展评小组,能否获得期末考试的最终加分上,课程学习的功利主义色彩比较明显。

经过为期四个月的观察发现,英语课程尽管有“学展评”,但M校的大部分英语教师趋向于被动教授,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只有少部分的英语教师主动教授,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来重建课程,注重学的设计。与此相映成趣的是,M校主动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成绩优异但仍显被动学习的学生不在少数,学生普遍觉得英语学习比较痛苦,厌恶英语的情绪潜滋暗长。我们不清楚其主因是语言类的学习记忆任务比较繁重,还是教师教法不当且施加了过大的压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教师被动教和学生被动学使得师生双方都失去活力,课程文化生命显得压抑、干瘪。

3.课程观及教学主体观

对课程的认识所营造出的文化精神,决定着课程文化的品质与取向。对课程的认识在此意指对英语课程教育性的认知,即英语课程除了教会学生英语语言外,还应教会学生什么?调查发现,M校大部分英语教师认为英语课程的应然教育是“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英语考试”、“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而非“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英语和中文的融会贯通教学”、“以发展与协调的眼光学习人文学科”。此外,多数教师对英语课程的构成要素认识模糊,只有小部分教师知晓英语课程不单单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所组成。在这种比较偏狭、陈旧的课程观主导下,实践中这些教师更多的是教给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或者说教给学生英语文化的成果,却缺乏对学生英语文化思维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培育与赏析。而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更多的是英语语言文化,但难以理解英语文化知识和英语文化精神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状况如人所言“没有从整体的理想教育出发,实现课程文化品质的超越,实则只抓住了局部问题的认知,对总体问题的认知有所缺乏”[12]。

教学主体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效果。调查发现,学生主体说乃是M校英语教师的主流看法。然而,在观察M校英语课堂的过程中,根据笔者记录下的师生发言时间和所体察到的教学样态表明,教师却为教学过程的实然主体。这种知与行相背离的状况值得我们反思。当然,也有少部分教师持“师生”双重主体观,认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双方既互为双重主体又彼此互为认知客体的关系。在这种教学主体观影响下,他们倾向于把深层的英语课程文化价值向表层的文化形态融合,把活的英语课程文化精神从静态的教材文化中突破出来,引导学生从所学的书本知识中自主总结,从而提炼出最能激发起自身学习兴趣的那一部分并和教师互动起来,使得整个课堂的展开灵动起来,活化起来。遗憾的是,持这种观念尤其在实践中促成课程文化合理建构与提升的教师比例少之又少。

上一篇:我佩服的妈妈作文550字下一篇:小学四至六年级古诗及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