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本培训中的辐射作用

2024-07-05

在校本培训中的辐射作用(精选8篇)

在校本培训中的辐射作用 第1篇

在校本培训中的辐射作用

教师培训是推动课程改革的人力保障,要使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就必须建立一支新型的师资队伍。虽然目前,学历培训、课标培训等多种继续教育形式通过教育机构层层展开,但由于培训方式单

一、培训内容以理论为主,存在针对性不够、灵活性不够、主动性不够、因而教师积极性不够,学不到真本事等诸多弊端,因而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呈现出日渐落后于教育发展的需要的态势。而校本培训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重心下移、阵地前移到了学校,这样因校制宜,学用结合,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交流,具有全员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较好地弥补了以上一定区域内统一培训的不足。

校本培训以学校和教师当前及发展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学研作合一、即知即传、互教互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如果说校本培训的决策、组织、管理主体是教师任职学校,主要在中小学教师任职学校展开,这是校本培训与到院校培训在形式上的区别的话,那么,和学校和教师实际紧密结合,培训更加突出针对性、实在性、实效性,更加突出中小学校和中小学教师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更有利于中小学教师能力和水平提高则是与院校培训的实质差异。这也是校本培训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师继续教育方式存在的主要依据。那该如何发挥校本培训在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呢?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探索有效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校本培训模式、方法,坚持注重实效,立足校本的原则,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营造有利全体教师终生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制定本校教师校本培训计划。

二、制定培训目标

面向全体教师,以师德为首,以教育科研、教育现代培训和青年教师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通过实施校本培训,使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施新课程中,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履行岗位职责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觉悟高、观念新、业务精、能力强、善创新的教育工作者。

三、落实培训的主要内容

以师德教育为突破口,建立由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为主的条件性知识和以教育教学经验的升华为基础的实践性知识所构成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着重是现代教师特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如人际关系与交流、沟通、表达能力,解决问题、教研实践、创新能力等。

1、以教师专业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开展教师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教师自我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依法施教,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形象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培养思想健康、行为规范的一代新人。开展“四比”活动:比师德、比作风、比敬业、比奉献,树立“五种精神”: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2、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

根据教师实际需要和学科教学的特点、要求,进一步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理论,使教师能用理论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以学科研究为主要形式,巩固、拓宽专业基础知识,使所有的教师都较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3、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根据教师职业和专业基本功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把课堂作为主要阵地,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运用,提高教学技能。要积极引导教师,运用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反思、总结,对教育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共享,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体现明确性、示范性、参与性和有效性。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

要加大教育科研培训的力度,以学校课题研究或个人课题为载体,开展教育科研,进行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为教师课题研究服务,把教育科研和课题、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素质。

四、采取多样的培训形式

培训的主要形式是以校本培训、自我提高为主,教研培训、集体培训为辅的培训模式,以学校为阵地,围绕教育教学实际,培训和提高教师的水平。拟采用听、说、看、思、做、写等形式开展培训工作。

1、指导提高式

聘请教育专家、教授、教研员、校内外名教师,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围绕教育、教学、教改、教研等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或报告,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安排计算机专任教师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运用等进行系统的培训。

2、师徒互进式

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每学期落实带徒计划和师徒双方职责。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得到较快的提高和成长。师徒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3、专题讨论、研究式

围绕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带有共性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校开展集中理论辅导,围绕某些专题,组织研究,老师们在参与、体验、反思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使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水平都得到提高。

4、“骨干”辐射式

学校要为骨干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使一大批师德好、能力强、业务精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学校要对骨干教师给任务、压担子、搭台子,要对骨干教师实行“优培、重用、厚待”的政策。要求他们带好一个徒弟,振兴所在学科,影响整个学校。

5、开展“三课”式

各科组要开展过关课、研究课、示范课等活动,使各个层次的教师在说课、上课、评课的活动中得到提高。要求新教师上好过关课,有研究课题的教师上好研究课,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

6、以“写”促进式

要求所有教师每学期写一篇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的文章交教务处。通过撰写案例、论文、经验、心得、反思等,使众多教师既能说又能写。鼓励教师在各种正规刊物上发表文章,学校将按有关奖励条例兑现。

五、落实培训的实施

坚持以校本为原则,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校发展为本,立足自己的人和物,实现培训后能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坚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帮助各层次的教师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使他们都得到发展和提高。使青年教师“一年入好门,站稳讲台;三年成型,成为骨干;五年成才,能挑大梁”。骨干教师的培训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和核心,要本着选好对象、培训骨干、讲究实效的原则,采用集中培训、外出交流、访问,师徒结对等多种形式培训骨干教师,提高其全面素质,使更多的骨干教师早日成“家”。

六、规划、实施和保障

1、管理机制:一是在学校内部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 “校本培训”的管理专门机构,加强对校本培训的组织、协调和领导,保证校本培训时间、场地、人员及培训内容的落实,使校本培训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二是要规范校本培训学时、学分考核,加强校本培训档案资料管理建设,强化动态管理。教师个人需制定个人学期培训计划、总结、参加学校集中组织的活动情况记录、自学笔记、听课笔记、上公开课的教案、个人课题研究情况,自制教具及教学软件、发表的论文等。这些档案资料将作为教师学时、学分考核登记的依据,进而成为教师获取培训学分的依据。

2、经费保障:学校要多渠道筹措校本培训经费,在设备设施、图书资料建设,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上加大投入,为校本培训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3、师资保障和教材保障:学校要起用那些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作为校本培训的基本师资力量,同时也要聘请校外教育教学名师担任培训教师。学校尤其要重视选送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为他们拓展视野,更新知识、观念,提高水平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为校本培训奠定雄厚的师资基础。

4、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校本培训的实践,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反思,修正目标,增添措施,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达成培训教师,增强师资素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主动发展、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教师群体的目标。

在校本培训中的辐射作用 第2篇

邛崃市天台九义学校 罗成

邛崃市教培中心承担了科研课题《以骨干教师引领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我校在此基础上分担了子课题《以点带面,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学年的初步探索,我作为分管这个科研工作的行政成员,有一些心得体会,现作如下陈述,与各位同仁共勉。

现我校的骨干教师分为成都市级和邛崃市级两类,我校在这两级骨干教师的带领下,在上学年在校本研修和教学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作为骨干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还应发挥其引领辐射作用。

师德方面:提倡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提倡爱学生、爱事业,视学生和事业为自己生命的延续,提倡严慈相济,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学识和专业方面:要求专业知识精深,相关学科知识通晓,具有发展学生特长的指导能力,具有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验的能力,具有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教育教学方面: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育人和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知识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应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超越自我,做课程改革试验的引领者。

积累和学习方面:有自己教学“ 理论” 和实践的升华,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风格,成为在某一个学科,在一定区域内的知名教师。

校本研修方面:做研究型的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做反思型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高);做思考型教师(用有关 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思考并解决有关问题);做专家型教师(使自己在研究中、在反思中、在活动中、在思考中,逐渐从骨干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一、为什么要求骨干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呢?

首先,校本研修是一个教师继续教育的好形式。它研中有训、训中有研;以研导训、以训促研,具有极强地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骨干教师为什么要在校本研修中发挥引领作用呢?

第一,从理论的层面来看

在基层学校,这些骨干教师,一是他们在理论的研究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有比较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二是最了解本校的实际,他们能根据先进的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及时对所在学校的生成问题进行研究,对存在的问题作出科学的诊断,用科学的理论加以引领,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观念的更新,形成科学、先进的教育行为。他们能根据校本研修的具体要求,以他们独特的校本研修的意识、责任和能力,在研修中能起带头、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第二,从实践的层面来看

各级骨干教师引领作用的发挥,还是不尽如人意的。特别是在校本研修工作中,骨干教师这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没有被许多学校领导所重视。从深层次来看,骨干教师的评选、使用,是带有一些功利性的,是给一些优秀教师在精神上的一种鼓励。所以,一些教师当评上骨干教师以后,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这样,他们的引领作用的发挥程度已经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第三,从校本研修的层面看 培训形式、培训内容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校本研修的实践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随心所欲流于形式。二是培训实践缺乏骨干教师科学的指导,缺乏实效;三是在培训形式上,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形式单

一、呆板,使教师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实效性就打了折扣。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而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一所学校的活力所在,而创新必须依靠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去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校本研修中始终确立他们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的作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研修资源,把研修的成果转化为其他教师的教育行为。为他们潜能发展提供机会,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能有助于学校在校本研修过程中不断致力于改善教师成长发展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切实帮助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成功者。以营造教师主动创新、善于合作和乐于学习的校园文化环境。

第四,从当前课改背景来看

基层学校的校本研修呼唤着骨干教师的引领。当前,课改正向纵深阶段推进,面对新的教育理念,基层学校的教师往往表现得难以适从,在教育观念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变化,在教育行为上,显得人云亦云。他们期盼着由教育上的骨干来引领。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作用,让他们承担研修任务。

二、骨干教师如何在校本研修中发挥引领作用?

要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引领作用,必须要做到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创新 明确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职责,健全激励机制。为了使骨干教师引领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作用行为的发展过程需要有一个基础性的平台,这个平台首先是要有一套完善的机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保障。学校领导必须熟悉、掌握有关的政策法规,为发挥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中的引领作用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拟定出相应的学校政策,如规定全体各级骨干教师必须参与校本研修的工作。二是经费保障。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也离不开经费的投入,校长要对学校经费进行统筹安排,拨出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且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三是教育资源保障。一所学校校本研修的全面推开,学校领导在教育资源保障上精心策划,予以落实。校本研修的教育资源可分校内和校外两类。要对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尤其要发挥各个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之所长,在校内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氛围。

2.在校本研修中的指导与引领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无论是其职前培养时期,还是在职培训时期,都需要体现教师专业特定的职业能力和要求。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育实践,必须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开展校本研修,学校要加强对此工作的管理:一是要有明确的骨干教师的引领、培训的内容。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就需要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来引发教师对教学实践作批判性的反思,探讨因课程、教学改革所需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和新的教学行为。因此,在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时,要不失时机地针对当前教学任务设计发挥引领、培训的内容,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二是选择骨干教师合适的引领、培训形式。在校本研修中,学校和教师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培训的内容,灵活地选择合适的引领、培训形式,更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完成培训任务,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3.建设与管理

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样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要求,应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是骨干教师队伍管理迈向实务的重要保障,是取得骨干教师引领作用的最佳效益的保证。当然,注意管理的质量不是为了管死,而是要建立在理性的、科学的操作程序上,只有这样,才可能经常地得到的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的反馈信息,才可能建立公正的评价标准和机制。

对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学校管理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有效开展骨干教师队伍引领的各项活动,管理体系是前提。否则,实现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就得不到保证,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运行就无法有序操作,骨干教师队伍的管理就很难实施。由于中小学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的重心必然向这方面倾斜。要全面推进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理顺管理体制并赋予必要的地位。为此,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校长应十分关注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不能对骨干教师仅仅停留在使用上,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上,使这些优秀的尤其是骨干教师的提高群体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同时,以此为抓手,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三、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发挥引领作用的主要途径

专题讲座。它是为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迫切需求,学校让骨干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自主开设专题系列讲座。它可以是围绕一个专题开设一次或者几次讲座。在培训中,学校应该注重教师对骨干教师讲座内容的消化。可以通过讨论、撰写论文检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效果。专题讲座应有内容新颖、针对性强、反应及时、信息量大的特点,有助于参训教师拓宽视野、更新充实知识、转变观念、启发思考。相比于课程培训,则有灵活易行、准备时间短、更新周期快的优点。

教育教学论坛。它是以本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实践中产生的急需解决的“疑、难、热、急”实际问题为主题,诸如当前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推行课程教材改革方面的问题或在教育教学中当前尚未定论的、有待探索的新问题。它要求骨干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起到引领的导向作用。当然它也允许不同思想观念的碰撞。开展教育教学论坛活动,学校领导要加强研究,与骨干教师一起选好主题,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使论坛按目的顺利进行。要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让他们去影响并带动广大教师参加,以保证每次论坛活动的群众性和影响力。

教学观摩。教学观摩的具体实施者,应该是骨干教师,通过教学观摩,能以骨干教师的示范起到辐射作用。因此教学观摩,要紧紧围绕来自本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或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产生的需求为主题,包括更新教学理念、目的与要求等。当然,这样的教学观摩,不是表演课,不是展示课,而是研讨课、研究课。它注重的是团队合作精神,无论是执教者还是听课者,虽有认识上的差异,但都围绕着主题展开研究、实践与讨论,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案例教学。是指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收集和积累教学实例,在引领教师培训活动中,选取与主题相关的案例供大家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研究的培训形式。案例教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适用于各种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骨干教师要凭借案例提供的事实,首先进行理性思考,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在讨论案例时,启发每个教师产生不同的视点,在学校同一年级或同一学科组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紧要的实际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涉及范围比较小,但往往是有关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学校可以把有这些问题的相关人员或者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教师组织在一起,通过骨干教师的引领,组织教师寻找有关的资料,通过学习、交流、反思、讨论,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与研究,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培训的过程。

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这些生成的问题,产生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产生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但要把它们作为问题来研究,就需要骨干教师首先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细节中去提炼、发现问题,确认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把教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遇到的问题收集起来,分析它们的共同点,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就有可能演绎为教育教学的科研课题,为教育教学研究积累了原始的素材。为此,骨干教师应该积极同教师一起分析筛选,提取共性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引领的力度,加强与教师的联系与交流,加深了对教师实际工作情况的了解,有利于解决问题。

论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第3篇

一、诊断校本的课程需求依赖于教师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 教师是学校课程需求的诊断者。作为特定学校以学校自己为主体和目的的课程开发行为, 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或地方层面的课程开发的最大差异就在于它是为了满足学校自身的特殊课程需求。特殊课程需求主要指特定学校具有的独特的、个性化的课程需求。这种课程需求一方面强调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充分地考虑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满足学校课程需求方面已经作出的努力, 以避免学校进行重复的课程开发;另一方面又强调学校需要考虑国家和地方课程所不能满足的学校课程需求。因此, 诊断学校的特殊课程需求也就成为特定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工作。一般来讲, 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 在诊断学校的特殊课程需求中需要协助学校领导和课程专家、调动学生和家长、联合社区人士等做好这样几项工作:合作、协商地探讨学校的总体课程需求;评估已有的学科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学校的学科课程需求;考察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可能获得的课程资源;估量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学校教师在从事这些工作时往往需要处理诸多复杂而繁重的具体事务 (如表1所示) , 这些事务需要教师通过与其他教师、学校领导、课程专家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合作、协商和探究才能完成, 并最终形成针对该学校的课程需求报告。课程需求报告的内容至少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学校的总体课程需求, 即综合各类因素对整个学校的课程愿景的阐释;二是已经满足的学校课程需求, 即其他方面为学校提供的课程能够满足的那些课程需求;三是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才能满足的学校课程需求, 即其他途径的课程都不能满足但学校通过自力更生能够满足的那些课程需求。

二、发展校本的课程哲学离不开教师

在明晰校本的课程需求之后, 学校需要协调或规范所有的课程开发行为或事务来集中地、一致地满足校本的课程需求。所以, 在学校范围内建立一种校本的课程哲学来指导学校成员的行为就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工作。这种哲学可以看做是对与教育的基本目的、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关的诸种信念的陈述, 这种信念的陈述有助于确保学校成员的课程开发行为共享同一思维假设, 从而协调与规范课程开发的各项事务, 统整所有学校成员的课程开发行为。[1]尽管规范校本课程开发行为的课程哲学需要在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之间的交流中产生, 但学校教师队伍却是建立这种课程哲学的中坚力量。一方面, 教师是熟悉各科教学工作、具有专业素养和兼有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实践主体, 且在学校教育者中占绝大多数;另一方面, 校本的课程哲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际运作最终需要依赖教师, 且只有在教师参与的条件下通过协商和讨论而达成一致的课程哲学才能获得教师的更高认同, 从而在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行为中发挥规范作用。因此, 学校要发展校本的课程哲学, 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关键。

教师要在建立校本的课程哲学中发挥有效作用, 就需要具体地完成一系列工作:通过梳理教育文献了解已有的课程哲学观;从所在学校、社区或地区的情境出发陈述教师自己的教育信念;在与其他成员的协商与讨论中进一步表述与澄清自己的教育信念;反思自己的教育信念, 并在与其他成员的交流中形成共同的教育信念;把这些教育信念转化为所有教师在从事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中需要坚持的基本假设。在发展这种校本的课程哲学中, 教师的有些行为发生在教师个体层面;有些行为发生在学科教研室层面;有些行为发生在年级教师层面;有些行为发生在整个学校层面。

三、拟定校本的课程目标依靠教师

拟定校本的课程目标就是在回答“为什么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在共享的课程哲学的基础上分析和确定校本的课程目标并非是要重新制定所有的课程目标, 而是在确保国家规定的目标的基础上使各类课程目标更加适宜于校情, 至于其中需要保留、调适或创新哪些课程目标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各类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中, 教师在分析和确定校本的课程目标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首先, 拟定校本的课程总目标需要教师的参与。确定校本的课程总目标需要考虑社会、学科知识、教育政策、课程现状、学校氛围、学生、教师等因素。[2]在诸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中, 教师是对学科知识、课程现状、学生、教师自身等因素最为熟悉和了解的主体, 因而只有教师才能在拟定校本的课程目标时充分地考虑这些因素。所以, 学校需要积极地鼓励和支持教师主动地分析学科知识、反思课程现状、把握学生、反思自我的专业发展状态等, 并使这些探讨结果通过有效的方式影响校本的课程目标决策。

其次, 拟定校本的一般学科目标需要教师的努力。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最终需要通过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来达成, 拟定校本的一般学科目标就是把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分担到学科课程目标的过程。对于国家课程而言, 尽管国家颁发的学科课程标准对国家课程的一般目标作出了规定, 但科任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仍然需要研究和表述所任教学科目的目标, 并在校本的课程总目标的统摄下把它转化为符合学校意图的学科课程目标。对于地方课程而言, 科任教师也需要通过研究和表述把地方课程目标转化为符合学校意图的学科课程目标。对于由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而言, 科任教师要在校本的课程总目标的统摄下定位开设课程的意图, 并用规范的、明确的、清晰的语句陈述课程目标。

最后, 拟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目标需要教师的努力。仅仅对校本的课程目标进行一般的、概括的陈述并不能指导和检测学校或教师的后续课程开发工作, 因而教师必须把这种一般学科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教师对这种目标的陈述既需要表明课程要引起的学习者的心灵变化, 又需要表明课程要引起的学习者的外显行为的变化。

此外, 教师在拟定校本的课程目标中所展开的各项工作都是在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调控下进行的。其中, 有些工作需要教师独立地进行, 有些工作则需要教师团队或小组合作地进行。

四、编制校本的课程材料由教师选取

要实现校本的课程目标, 学校就需要选择和组织那些能够获得和采用的教育性经验, 这种行为就是编制校本的课程材料。在各类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中, 教师是承担编制校本课程材料任务的重要主体, 校本的课程材料的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行为。尽管教师编制校本的课程材料的方式因受到校本的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材料的获得途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多样性, 但这些多元的方式中却包含着两种基本方式。

第一种基本方式是援用课程材料。如果现有的课程材料同学校所追求的校本课程目标、学习者、学校条件等因素相一致, 那么教师就只需在编制校本的课程材料时援用这些课程材料。在这种方式中, 教师只是涉及到课程材料成品的采用, 因而对这种课程材料的影响力较小。教师援用课程材料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全部援用, 这种情况通常在教师通过市场能够获得完全适切于校本的课程目标、学习者、学校条件等因素的课程材料时发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无需开发新的课程材料。二是部分援用, 这种情况通常在市场只能提供部分符合校本的课程目标、学习者、学校条件等因素的课程材料时发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获取新的课程材料的内容。教师援用的课程材料主要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第二种基本方式是创新课程材料。如果现有的课程材料不能满足学校所追求的校本的课程目标、学习者、学校条件等因素的要求, 那么教师就需要在编制校本的课程材料时创造新的课程材料。教师创新课程材料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课程材料的重组。尽管教师通过市场不能获得一套完全符合于校本的课程目标、学习者、学校条件等因素的教材, 但是教师需要的课程材料可以从市场上提供的多套教材中获得。事实上, 由于市场上提供的多元教材都是根据同一课程标准编制而成, 因而教师从这些教材所提供的课程材料中择优选择最适合的材料重组成校本的课程材料也就具有可能性和现实性。二是课程材料的摹写。如果教师通过市场不能获得适切的课程材料, 但现有的课程材料通过适当的修改就能满足校本的课程目标、学习者和学校条件等因素的要求, 那么教师就需要通过置换这些课程材料中的相关要素来改写这种课程材料, 从而获得适切的课程材料。三是课程材料的创生。如果教师完全不能通过市场获得适切的课程材料, 现有的课程材料又不能提供相关课程材料的摹本, 那么教师就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来自主地创造全新的课程材料。一般来讲, 教师重组与摹写课程材料主要发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处理中, 而教师创生课程材料则主要发生在为学校自主设置的课程编写课程材料的行为中。

此外, 教师援用或创新课程材料的行为可能由教师个体独立地进行, 也可能由教师小组或全校教师合作地进行;它既可能发生在班级教学层面, 也可能发生在年级或学校层面。

五、评价校本的课程质量有赖于教师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学校需要在校本课程实施之后考察校本的课程材料所产生的教育效果, 进而分析这些课程材料与校本的课程目标、校本的课程哲学和校本的课程需求等的一致性, 这里把学校的这种行为称为评价校本的课程质量的过程。尽管可以通过某种客观指标来评价校本的课程质量, 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更加关注校本课程对特定学校的适切性, 即它在满足校本的课程需求、坚持校本的课程哲学和实现校本的课程目标等方面所发挥的实际功能, 因而这种评价所需要的资料往往需要直接取自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与结果, 而且价值判断行为也往往伴随着整个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所以, 最有资格和条件的评价主体就是教师。一方面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直接实施者, 需要且也最方便获得或感知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真实信息。如校本课程在实施中的难易程度;学习者对校本课程的反应等。另一方面, 教师作为校本的课程需求的诊断者、校本的课程哲学的建构者、校本的课程目标的拟定者、校本的课程材料的编制者, 其最了解学校的课程需求、课程哲学、课程目标和课程材料, 因而更能够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悟这些相关因素的关系及其性质。

具体来讲, 在评价校本的课程质量的活动中, 教师需要做好这样一些工作:如实地记录校本的课程材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实地观察学习者在学习校本课程中的反应并保留生成物;考察校本的课程材料在实现校本的课程目标方面的功效;反思校本的课程目标与课程材料同校本的课程哲学之间的一致性;分析校本课程能否满足学校的特殊课程需求以及达到国家的统一要求;判断校本课程是否有效地运用了学校可能获得的课程资源;考察课程材料的组织结构与语言表达对学习者的适切性;提供校本课程的实施建议等。此外, 教师需要整理考察的结果及其相关资料, 撰写和向学校提交学科课程质量评议报告。

六、提升校本的课程品质还是依靠教师

校本课程仅仅通过一次开发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品质, 其需要在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之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来再度开发校本课程, 以便提高校本的课程品质。所以, 从这种意义上讲,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对在本校中实施的课程进行持续变革的过程。如同校本课程开发在其他环节需要教师参与一样, 提升校本的课程品质也需要教师的参与。一般来讲, 教师在提升校本的课程品质时往往需要根据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完成这样的工作:一是在学校层面重新审视与调整学校的课程需求。教师的这种工作往往需要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和协调下进行, 它是对整个学校的课程需求的重新估量。二是在学校层面重新审视与调整学校的课程哲学。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需要对与总目标、一般目标、具体目标相关的基本信念进行反思, 并寻求更加适切的信念来指导学校成员的课程开发行为。三是在学校层面、学科层面、年级层面反思与调整先前拟定的课程目标。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往往同时在不同的合作群体中进行工作。如在学校层面探讨与调整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在学科层面探讨与调整校本的学科课程目标;在年级层面探讨与调整校本的学年目标。教师同时参与这些不同层面的工作有助于确保不同层面的课程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四是在学校层面、学科层面、班级层面反思与调整实施中的课程材料。教师在学校层面的反思与调整主要是加强科际之间的课程材料的整合性;在学科层面的反思与调整主要是根据课程质量评议报告优化学科课程内容;在班级层面的反思与调整主要是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 对后面即将实施的校本课程进行再度开发。此外, 在一些情况下, 教师优化课程材料的行为往往发生于教师使用课程材料的过程。

参考文献

[1]J.Wiles, J.Bondi.Curriculum Development:A Guide to Practice (Six Edition)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02-104.

在校本培训中的辐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 新课程改革 校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G62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逐渐深入农村小学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校本培训为新课程理念从教育理论落实到教育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校本培训的深入推进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农村小学,特别是西部农村小学,信息相对闭塞,观念陈旧,对如何开展新课程培训,如何开展自我反思与交流,如何将新课程理念实践于课堂教学等诸多问题感到很茫然。中心小学作为西部农村乡镇各小学的教研活动中心,在解决教师观念的转变、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特别是在校本培训中理应发挥其应有的独特的作用。

一、中心小学应成为各小学校本培训的龙头

(一)提高自身素质,在自身培训工作中要做先行者。要充当好乡镇各小学校本培训的龙头,中心小学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必须首先要做到“胸有成竹”,提前介入培训工作。经过近十多年的新课程改革,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已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并有不少相关配套的书籍和光盘等媒体问世,这为中心小学管理人员及全体教职工在校本培训方面提供了很多素材。中心小学要认真组织教职员工深入学习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课程观、教学观,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校本课程的开发等相关书籍,率先从理论上武装自己、充实自己,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为指导其它小学更好的开展校本培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走出去培训。中心小学要及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联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本联校培训、结对帮扶培训、国培计划等培训活动,聆听专家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经常到课改开展较早的试验区和兄弟学校进行学习、观摩和交流,从专家和同行中获取新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和校本培训模式。2013年,笔者所在的中心小学先后组织40余人次参加片区联校培训、农村教师进城培训、置换培训、国培短期集中培训和市区组织的教学观摩教学活动,通过外出学习和培训,教师的视野宽了,眼界远了,观念新了,方法多了,他们越来越对教学工作产生极大的乐趣和积极地投入。

(三)要走进来培训。通过多年的实践,西部农村小学在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推进校本培训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了不断提升培训水平,中心小学要结合外地和本校校本培训工作的有益尝试,再回到本乡镇各小学中间,走自己特色的校本培訓之路。我们走出去,又走进来,就是要借鉴别人的经验,依据我们自身实际,挖掘本校内在潜力,走自己特色的校本培训之路。在日常工作中,中心小学工作人员要深入各学校,使全体教师树立校本培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观念,深刻理解校本培训始终和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听课、评课、基本功训练等日常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师中间倡导以“老”带“新”,但也要提倡以“新”带“老”,努力在学校中营造一种平等、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发挥自己特长中进步,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进步。

二、中心小学应成为推进各小学校本培训的桥梁和纽带

(一)中心小学应成为乡镇各小学新课程理论和校本培训工作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中心小学要认真组织各小学的全体教职工,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论知识,通过请专家讲座,观摩新课程教学,在各学校搭建各种培训平台,把新课程理念及时传达给每位教师,为及时把新课程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奠定基础。

(二)中心小学应成为乡镇各小学校际之间的沟通者。校本培训特别关注“校”和“本”。但是关注“校”和“本”并不意味着要人为割断校际间的交流与联系。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各校要实现互助合作,交流互动。中心小学要积极搭建交流培训平台,定期组织校际之间的理论研修会、经验交流会,特别是要以组织各小学开展试验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的活动为契机,实现校际间的交流互动,使中心小学真正成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沟通桥梁和纽带。

(三)中心小学应成为先进经验和典型的推广者。广大教师通过以学校为主的校本培训,积极参加联校培训、结对培训、国培计划等培训活动,在自修、反思、案例分析等活动的基础上,将新课程理念实践于课堂,通过理论——实践——反思——再到实践,如此多次的反复过程,必将实现由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写出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关于本校、本学科、本年级教学的教研理论成果。为了使这些理论成果系统化,并具有一定代表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中心小学要积极组织各小学开展课题申报和论文研讨评选活动。精心组织、推荐优秀课题、教学案例、论文、说课、心得体会等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评选活动,并向相关报刊、杂志、有奖征文活动组织机构投稿,大力促进教师将实践活动转化为理论成果的积极性。为了使课改目标落到实处,中心小学要在开展公开课、试验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活动中,注意发现各小学课改教学中的佼佼者,充分利用教学新秀、骨干教师评选活动,及早推出在全乡镇,乃至区、市的“课改名师”,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在校本培训中的辐射作用 第5篇

寿县迎河中学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调查》课题组

怎样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则正式吹响了大力推进校本课程的进军号角。在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众多因素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即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

一、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的,而且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教育过程的推进中,教师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而在学生这一级,也最容易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在校本课程方案形成之前,教师要先了解本校学生的能力形成趋势,还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收集整合相关资料,以资开发备用。课程方案出台后,实施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实现确定的可行性目标,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的这种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其他角色无法代替也无法企及的。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当是,也只能是学校的教师。

二、怎样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既然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呢?笔者在这里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供大家探讨和研究。

1、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帮助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课程资源观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帮助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课程资源观是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

现代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教育,而是在此意义上升华的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锻炼实践能力,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等多角度、多层面的多维教育。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每个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帮助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人才观,让教师相信“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以考试分数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如此方能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符合时代的要求。所谓课程资源观就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课程资源观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也影响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和效果。可以说,正是课程资源观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起着导向、维持和监督作用,成了影响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因素。所以,如果不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使教师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不帮助教师去分析和探索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和在课程目标实施中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一句空话。

2、提高教师的课程决策技能,培养教科研发 “多合一”的新型教师 传统的教学理论认为,课程(包括教材)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过问,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也就是说,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校本课程则需要教师由机械的阐述者向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转变。从原来抱着现成的大纲、课本、教学参考书、练习上课,到变成自己必须参与课程建设的决策和实施,去从事以前“专家”才能涉足的领域,如果教师缺少专业方面的存粮,就不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惶惑感了。

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和决策技能?笔者认为,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抓好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建立校本课程发展的咨询、管理或资助组织;出版有关校本课程或宣传、鼓励校本课程的书刊;以及举办各种有关的讲习班、进修班、研讨班等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和决策技能,使他们有能力在校本课程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善于自我学习、自我反思,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如报刊、网络等等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决策技能。要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分享他人创造性的成果,取长补短,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方法,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新型教师。

3、建立教师的开发奖励机制,解除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后顾之忧 虽然早在20世纪60-70年代,许多西方国家就掀起了校本课程运动,但在我国却是新生事物,刚刚开始试验。校本课程开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没有具体的先例,没有统一的认识,没有配套的师资,如何开发、建设和实施?每一位参与者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他们可能成功,但也可能失败。所以,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开发奖励机制。鼓励每一位身体力行地参与校本课程决策和实施的教师。

就目前的教育水平,我们还无法为校本课程配备专门的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只能依靠原来一线的教师。在有限的师资面前,我们不能让广大教师放弃原来的学科教学,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确又需要挤占他们大量的时间,消耗他们大量的精力。而时间和精力,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异常宝贵的。所以,既然我们只能依赖他们开发校本课程。就有必要保障他们的努力和心血。在评优评先,在职称评定,在福利待遇,在工作时间和场所等等方面向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倾斜。如此,才能解除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后顾之忧,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加强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注意发挥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要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作用。只有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校本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但长期以来,教师的工作却成了一“孤独”的工作。即教师不仅与学生有心理距离,而且同行之间也很少交流彼此对教学的看法,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都习惯于孤军奋战。虽然偶尔也搞一些观摩,但大体都是走走形式而已。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如果教师还是抱残守缺,极少与同行切磋,显然是不适应当前形势的。

比如,数学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其可亲性的乡土及社区资源(如工厂、山川河流、气候),都可成为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有效资源。但是,因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要获得这些资源就成了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它所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需要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社区、参观访问以及上网等等多种渠道获得。这些都要耗费大量时间,查阅大量资料,单靠个人力量,难免力不从心“挂一漏万”,亟需同行之间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启发,资源共享。

国外研究也发现,当一个学校内的教师时常在一起谈论和相互观摩教学,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则学校内的学生具备较好的学业成绩,同时多数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很好。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群策群力,相互学习,共同分配资料与灵感,发挥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以最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三、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力量。在课程开发过程当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应以校为“本”。“校本课程”,顾名思义,应以“学校”为“本”,那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就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和本地区现有的优势资源。并考虑学生的真实需要,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不然,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教师也无法真正起到主体作用。

2、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应兼顾国家和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归根结底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可能单单依靠校本课程。所以,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还应该统筹兼顾国家和地方课程,形成良好互补关系。而笔者认为,更重要的一点则在于我们应该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

3、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应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如教师与校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教师与课程专家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应该清楚,所要开发的课程学校是不是支持,学生是不是喜欢,社会是不是认可。和其他教师的沟通合作能力如何,能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这些关系,都需要教师好好协调。

在校本培训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第6篇

在校本培训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校本培训的定义是:“源于学校的发展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的,主要是在校内进行的学习与培训活动”。校本培训的出发点是:为了学校;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校本培训的主体是:“以校为本”;由学校组织开展,在学校中。校本培训的目标是: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应树立这样一个观念: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充分挖掘学校的内在潜力,促进教师的发展,放飞教师;让学校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学校充满生命活力。校本培训改变了学校的功能:学校应该变成学习型学校,教师应该成为研究型教师。只有教师不断成长,才能促进学校发展;只有教师成长,学生才能获得最好的成长。

为什么要搞校本培训呢?一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新的评价方式,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创造性的实践。二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我校的发展目标早已确立。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校在一线任教的专业教师大约有50多人。就整个教师队伍来看,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新的形势,不仅需要我们的一般教师努力进步成长,而且,我们的校级名师和骨干教师也必须要促进自己尽快成长,当然我们的管理干部也不能例外。四是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央、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教育用人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合格的教师随时都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教师职业已不再是铁饭碗。今天我们开展校本培训说到底就是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一个成长的机遇。希望广大教师要珍惜这次机遇,变被动的接受为自觉的学习和参与,在学习和参与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促进你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赢”。

二、加强领导、明确分工

校本培训不是一项短时期的工作,而是纳入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项长期的任务。在目前我校管理机制下,加强领导,明确分工,是搞好校本培训工作的基础。

1.成立学校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这表明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是校长。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对校本培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如:制订实施方案,督导实施,评价与总结等等工作。

2.成立校本培训指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各位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传达上级有关学习与培训的精神,深入教研组进行调研,及时向领导小组反馈在实施中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三、积极行动 扎实工作

目前,学校关于教师校本培训的方案已公布,各学区的计划已出台,教师的个人发展计划也已制订好。可以说,我校校本培训的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下一步是如何实施的问题,在此我提醒大家:

抓住几个关键点,促进教师校本培训的扎实开展

1.每一位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找全优点,找准缺点,进一步修改完善“自我发展计划”。

2.狠抓教学常规中的教师校本学习与研究。把“集体备课”列为重点,落在实处。把“五课”(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活动开展起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3.学校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课堂,参与教师的活动,帮助教师、学科组解决困难,改进教学。

4.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①教师正常教学工作与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关系;②学校组织活动与校外活动的关系。

四、成果即成长 督导与评价

开展教师校本培训首要的出发点,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在学习与培训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长的。不仅结果重要,而且过程也很重要。所以每一位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认真地完成好方案中的每一项要求。例如:要求完成每年读书笔记10000字,写一篇 3000字的论文或教学心得,全体教师必须要完成;在这里不仅一线教师要完成这种硬性任务,而且所有具有职称的教学管理和服务人员,也必须完成10000字的读书笔记任务和3000字论文书写任务。再如:对待每一次活动,都要积极准备,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那么成长的标志是什么呢?我认为成长的标志就是成果,教师的成果表现形式涉及到教师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教学成绩是你综合劳动的成果;教学论文、日记反思是你思想智慧的结晶;一份备课、一份讲稿、一份说课、一份自我成长计划这都是你辛勤劳动的成果;在学习与研究活动中,你一句精彩的话语也是你素质积累的成果,更不必说参加省、市、县优质课、教学能手的评选获奖。所以说成果就在你的身边。这就看你平常是不是注意这些成果的存在,是不是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产生更多的成果。成果越多,说明你的成长越好。所以说成果即成长。我殷切地期望不同类型的教师通过校本培训都能获得大量的成果。

谈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核心作用 第7篇

在学校管理中, “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第一负责人, 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身体力行者”。我认为校长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应起到以下核心作用。

一、确立“校本”理念, 为校本教研提供条件

“校本”来自英文“School-based”, 大意是“以学校为根本”、“以学校为基础”。它以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 以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为落脚点, 依靠学校自身人员的参与, 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走向“校本”, 就是走向教师自己的生活舞台, 就是关注教师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 就是激发教师的创造热情, 使学校更具活力, 更有效率。

校长应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 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研究信息、研究经费、相关的理论指导、时间的保障等方面创设条件, 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解决, 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使教育过程同时成为教师的科研过程和专业成长过程。

几年来, 我校领导带领本校教师针对校情、学情, 研究在课改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探索、实践。为使教师正确领会新课程的理念, 多次邀请专家领导来校进行讲座指导;同时挖掘校内资源, 由教学校长、教务主任进行“学习课程标准, 指导教学实践”的专题讲座;除了安排好承担新课程的教师进行市、区级培训, 学校还订阅了“教育专题信息”系列, 内容涉及新课程改革理念、发展动态等, 发给学科组作为学习资料;校长室创办了《信息·理论》校刊, 引领课改方向;组织学科组、备课组学习《课程标准》, 学期末对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知识考核;校长支持教师参加教研、培训、外出学访, 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校长亲自承担课题研究, 带领教师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二、建立教研制度和激励机制, 使校本教研顺利进行

要使校本教研活动规范有序地开展, 就要制定常规管理制度, 使教学研究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而不至于陷于一种自发的、分散的状态。根据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的原则, 校长要负责指导、跟踪、检查教研情况并及时总结。

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 并将校本教研活动情况列入每学期教师职级考核;校长亲自参加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 检查备课组的研讨, 参加优秀学科组、优秀备课组评比工作;利用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录像, 作为备课组研讨的案例。这些措施和方法, 加速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我校设立了“教星”评选、“希望之星”青年教师系列比赛活动, 并定期召开教学总结交流会, 让教师努力有方向, 工作有追求。

三、搭建研究的平台, 以教研促发展

校本教研活动应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 结合不同层次教师的培养目标, 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 努力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 实现教师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互动。校长要为教师间同伴互助搭建平台, 倡导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 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教学, 在教学中研究, 在研究中反思、成长。

我校每学期都举办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校观摩课活动, 如新参加工作教师的展示课、工作五年以上教师的学科创新课及学科组长、名教师的引领课等。观摩课准备期间, 由学科组长组织学科教师采取“一课多轮”或“同课异构”方式进行课例研究, 最后推出校观摩课。观摩课上发放评课表、课堂观察表, 引领教师听课。观摩课后立即组织做课教师说课和听课教师现场评课。这样, 上课, 加强了学科教研, 提高了专业水平;说课, 促进了观念更新, 传达了教改信息;评课, 引领了课改理念, 促进了同伴交流。校观摩课后, 将教师教案、说课稿、评课稿、课后反思、学案、教学案例汇集成册。

针对我校青年教师多, 组织课堂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 我们又举办了“希望之星”青年教师交流大赛活动。我们将平时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某些“意外”作为交流课题, 请青年教师现场给出解决方案, 全体教师作评委, 大家共同研讨, 共同提高。比赛中, 参赛教师的激情演讲、书记校长们的精彩点评时时博得教师们的喝彩, 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处理课堂问题和突发事件所表现出的教学智慧, 常常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教务处在赛后将所有问题和解决方案打印成册, 供教师们细细品味。

总之, 校长要为校本教研“出思想”、“建体系”、“立机制”。既要搭台, 又要唱戏;既是导演, 又是演员, 与教师一起在校本教研工作中共同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 在谈到校长的学校管理时说,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校长要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去实践校本教研, 关注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解决好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引领教师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水平, 提升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的价值, 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校园。★

浅谈校长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 第8篇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校本教研的主导是校长。校长在校本教研中责任重大。这一研究的重心在学校,基地也在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校长责任的弱化或缺失,校本研究就会被弱化或成为一句空话。那么,校长在校本教研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一、理念引导,形成模式

校长要站在课程改革高度上,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层面引导教师进行校本教研。引导教师明确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例如,黑龙江省安达市羊草二中校长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带,教师集中学习,分科组织教研,实践整体提高”的校本教研理念,形成了“火车头式”校本教研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校长是列车长,是发动列车高速运行的引擎。车头是学科带头人,教师是共同运行的车厢,学生是乘客,先进的课程改革理念是双轨。在课程改革中,在校本教研中,羊草二中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始由普快逐渐向动车组过度。

二、营造氛围,春风化雨

校长应该想方设法营造一种适合于校本教研的氛围,为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为教师之间的学习和研讨,为教师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搭建平台。营造这种气氛需要校长建立一套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在制度中实践,逐步形成教研之风。校长要及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探讨、研究,给每一名教师以人文性的关怀,尊重教师的教研成果,呵护教师的创造性。校本教研的开展需要融洽的氛围。在融洽的氛围中,每一名教师乐于其中,共同进步,这是与校长的领导艺术分不开的。一名优秀的校长应该善于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教研引领,建立制度

校长不但要为校本教研创设适宜的氛围,还要投身于校本教研之中。校长在校本教研中不要遥控指挥,要参与校本教研的实施。校长可以指导工作,可以起到教研引领的作用,可以化为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教师投身于教研中。

校长在实践性参与中,可以获得第一手材料,可以更好地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从总体上看,我国校本教研的风气还不浓,绝大多数的学校还把工作重心放在升学率上。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校长转变观念,积极投身于教研活动中,建立一套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短期、中期以及长期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作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已经形成共识,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正在成为校本教研的灵魂。从实践来看,走向实践的校本教研遇到了制度缺失、内驱力不足等问题。这一问题的节点在于校长主导性不足,“思想不在场”。校长是校本教研的一面旗帜。要想使校本教研行之有效地进行,校长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优秀数学老师工作总结下一篇:如何划分古诗文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