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巡逻防控范文

2024-08-04

治安巡逻防控范文(精选9篇)

治安巡逻防控 第1篇

如何加强治安巡逻防控工作

治安巡逻防控工作是及时预防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社会治安动态管理、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措施。为加强治安巡逻防控,全面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巡警大队以县局“飓风行动”为契机,根据城区夏季发案特点,积极改革巡逻机制,调整巡防思路、优化警力组合、转变巡逻模式,形成一套快速高效、覆盖全县的巡逻防控体系。

一、科学划分巡逻区域,实行网格化布警。

巡警大队在对府谷城区违法犯罪发案特点、多发部位等情况进行综合研判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巡逻区域,将原来的五个巡逻区域重新划分增加为七个巡逻区域,每个巡区自成一个网格,配备巡逻民警,把治安控制面细化到每个网格,责任落实到每个巡警。巡逻区域的增加,消除了部分街面结合部的“空白点”,实现了城区巡逻的“无缝连接”。

二、警力跟着警情走,加强重点巡逻控制。

按照“警力跟着警情走”的原则,在“全时空覆盖,全天候控制”的总前提下,紧扣社会治安现实动向,灵活调整勤务安排,切实防住案件高发的时段、路段和部位,全力做到“猫鼠同步”。根据犯罪分子夏季“抢夜”的特点,巡警大队及时将重点巡逻时间调整为19:30至次日7点,安排民警在案件高发的夜晚进行巡逻、盘查和预伏守候,提高了巡逻防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根据警情的重要复杂程度,把警力合理部署在案件高发、防范薄弱、群众需要的夜市、居民区重点单位等重点地段,不断提高社会面的见警率、管事率。通过动态巡逻防控,最大限度的压缩犯罪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三、转变巡逻模式,重点投入步巡警力。

加强巡逻防控工作,要积极调整巡防思路,转变巡逻模式,把被动执行巡逻任务转变为主动防控巡逻;把盲目巡逻,定时、定线路巡逻转变为合理针对巡逻、重点筛查巡逻,对治安复杂区域,增加巡查力度。以县局“飓风行动”为契机,巡警大队与武警积极配合,采取车巡、步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武装巡逻,特别是在案件高发的夜间,巡警大队采取“20:00——23:00车巡、23:00——5:00步巡、5:00——7:00车巡”的方法,重点投入步巡警力,提高精确打击力度。

四、盘查与快速反应并举,严厉打击街面盗抢犯罪。

巡警大队坚持“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实之又实”的方针,加大对街面犯罪的防控和打击力度,进一步提高盘查工作,加强对可疑车、可疑人、可疑物的盘查检查,及时上网比对核实,切实提高发现和打击犯罪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巡警职能作用,接110布警后快速反应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抓获现行犯罪。

社会的发展对巡防工作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巡警大队将继续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改革巡逻机制,努力预防减少各类治安和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确保当前全县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

治安巡逻防控 第2篇

治安巡逻防控工作是公安机关实施对社会面动态管理和控制的一种专门工作方式,是公安派出所日常的主要勤务工作,也是公安派出所严密辖区社会治安防控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我所是一个治安派出所,相对其他街镇户籍派出所而言,警力相对薄弱,若把这有限的警力平分到几个值班组,警力就更少了,而且个别民警认为巡逻工作投入大、产出低、意义不大,对巡逻工作的作用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也有个别民警对巡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明确,尚未深刻认识到治安巡逻工作的重要性;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所内领导又比较重视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指标,常常会集中力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派出所的工作方向也因此逐渐转变为“打击为主,防控为辅”,这对巡逻防控工作和打防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我认为要做好值班期间治安巡逻防控工作,就必须深刻认识到治安巡逻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1、增加巡逻密度,提高街面见警率。结合辖区治安状况,加大巡逻检查的密度和强度,在主要街道、重点路段和盗窃案件高发的区域、路段开展巡逻检查和治安防控,不断提高见警率。民警巡逻在大街小巷,既可以震慑违法犯罪意念的发生,又可以减少违法犯罪机会的出现,从而有效防止违法犯罪的发生,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西方警界的研究成果表明,公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很多程度上并非源于警察的破案数、破案率或者其他业务性的结果,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公众对这些行动及其结果没有直接的感受,他们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往往来源于身边的巡逻警察。

2、实施“警辅一体”治安巡逻机制。“警辅一体”是指派出所巡逻民警与辅警、治安员等辅助力量合二为一,融为一个完整的治安巡逻实体。派出所民警虽然是开展巡逻工作的主体,但一个值班组的民警数量还是很有限的,难以胜任当前复杂治安形势下辖区内的治安巡逻防控工作。所以,尽管辅警、治安员在治安巡逻工作中没有执法权,但作为辅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其辅助公安派出所加强治安巡逻工作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辖区范围比较大、或是部分社区距派出所本部较远的情况下,治安员队伍在事实上已经成为辅助民警加强治安巡逻防控的“主力军”。必须通过优势互补、规范勤务、进一步提升辅警、治安员等辅助派出所民警加强辖区治安巡逻防控工作的整体效力。

3、加强警情研判,合理布警。加强对辖区内违法犯罪规律特点的预警研判,用研判成果指导巡逻防控工作。按照“带着警情上路,带着任务巡逻,时刻不忘防范,时刻准备应战”的工作思路,努力构筑起了全方位、多触点的治安巡逻防控网络。实施“警力跟着警情走”的科学布警机制,力求用有限的警力做到最有效的治安巡逻防控。

4、加强管理,完善学习培训机制,增强巡逻防控队伍的战斗力。派出所领导、主管民警应重视治安员的培训工作,在体制建设和管理上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着眼队员素质,要向在管理上有经验的派出所学习,强化巡逻队伍政治、法律、业务知识学习和体能、技能培训,提高巡防队员的战斗力,打造一支“政治合格、素质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巡防队伍,这是做好社区巡防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5、关心巡逻队员,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值班组巡逻防控工作的积极性。一是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树立典型,表彰踏实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创先争优、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对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消极、不负责任的队员,要提出批评,进行教育。二是热情关怀,精心培养。在管理中要注入真情,主动关心队员,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把队伍视作一支重要力量对待;在处理队员违纪问题时,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但对严重违法乱纪的队员、说服教育仍不起作用的队员要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值班巡逻人员要搞好团结,齐心协力做好工作,听从领导的安排。带班人员要随时检查巡逻人员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相信通过以上的措施,定能全面加强辖区内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实现了社会治安状况的进一步好转,为辖区的和谐生活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XXX

浅析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路径 第3篇

一、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状况

(一) 校园内状况

1. 高校人员剧增。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大学生人数显著增长。很多早期的高校通过合并的方式扩大规模, 建成单体校园占地数千亩的大校园。合并和扩招使校园师生人数增加, 办学层次和形式也更加复杂。

2. 校园环境日趋社会化、复杂化。

高校校园不仅有教学区、生活区, 还混杂着家属区、居民区;不仅有教学、科研设施, 还有超市、书店、宾馆、银行、饮食店等生活服务设施和机构, 这给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造成了诸多不利因素。另外, 社会上的很多人选择高校作为体育锻炼和散步的场所, 也使得校园内人员组成比较复杂。

3.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安全意识薄弱。

学生对严峻的社会和校园治安形势认识不足, 经常出现宿舍无人门窗不关、贵重物品保管不善、随意使用违章电器、轻信陌生人、过马路不走斑马线等行为, 大学生安防意识有待提高。

(二) 校园周边状况

1. 娱乐场所繁多。

许多娱乐场所围校而建, 这些场所虽然能给大学生活减轻压力, 但也容易造成铺张浪费。大学生中许多原本成绩优秀的学生经不住诱惑, 沉迷于网游, 无心学习, 少数学生把父母给的钱花光后, 为了获取钱财甚至走上了抢劫盗窃等犯罪道路。

2. 闲散人员聚集。

高校周边人员很多, 成分也复杂。他们有的混入校园伺机盗窃, 有的利用大学生经验不足、安防意识薄弱等弱点, 在校园周边对学生实施诈骗、抢劫、伤害等犯罪活动。这给高校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3. 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2014年发生了多起大学生失联案件, 影响很大, 使得社会把目光投向了高校周边的黑车群体。很多黑车手续不全, 搭乘黑车安全得不到保障, 一旦发生事故, 没有可靠的索赔渠道, 给乘车大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隐患。

二、构建新时期的校园治安防控体系

新时期高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然要坚持惩防并举, 以预防为主。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师生自我防范意识, 同时加强人防、物防和技防三防一体化建设。

(一) 将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高校要落实安全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措施, 把安全教育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 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制定教学大纲, 使用科学规范的教材, 形成“以安全知识教育为基础, 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教育为核心, 以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要求”的教育内容;建立“以课堂为主渠道, 以各种宣传阵地为载体, 以丰富的活动为重要支撑”的教育方法体系。教师在课堂上要增加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方法, 改变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性教学模式, 积极采用配套案件视频和互动式情景再现等模式, 迎合学生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轻松掌握安防要点。

(二) 各部门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

高校要建立由党委牵头, 由校办、综治办、保卫处、学工处、后勤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平安校园建设领导小组, 担负组织、协调、管理工作。按照“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 层层抓落实, 自上而下层层签订校园平安管理责任书, 全校要形成上下贯通、相互协调、组织严密、运作高效的组织领导机构。学校各部门二级单位要指定代表, 每隔一段时间聚集各部门代表一起召开安全讨论会议, 商议本部门近期存在的安全问题。保卫部门要广开信息渠道, 积极了解学校师生政治思想动态, 听取所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 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三) 加强人防、物防和技防三防一体化建设

“三防”是治安防范的根本性措施之一。在人防层面, 高校要加大安保力度, 通过建立考评机制来提高安保人员的待遇, 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面积较大、人数较多的校区可以成立学生护校队, 接受保卫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在物防层面, 高校应定期对校内基础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登记, 遇到问题及时整改, 提高学校防盗门窗覆盖率。在技防方面,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监控设备和远红外报警装置两种预防措施。保卫部门应当根据校园特点, 安设监控点位, 做到重点部位必覆盖, 一般部位大多数覆盖。电子监控设备因自身特点, 需要经常保养维护。学校应当对监控设备和远红外报警装置进行周期性检查和维护, 及时报修故障, 确保技防设备能正常运作。科技在不断创新, 高校技防要引入物联网技术应用。可以在校园重要设备器材上面安装RFID电子标签, 实时掌控物品的动态, 一旦物品离开原有位置, 终端会收到报警信号, 从而将物品控制在校园之内。“三防”措施的建设是高校治安防控的关键, 学校层面要实现以联动指挥中心为平台, 以重点部位和主要场所为对象, 以人防抓落实、物防抓巩固、技防抓提高为主要手段, 构建覆盖全校的安全防范长效机制。

(四) 加强保卫队伍建设

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保卫队伍的建设, 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治安知识储备。学校领导要关心和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落实各项待遇问题, 配备应有的器材装备。保卫人员要更新法制知识, 熟悉业务, 加强交流。可以建立QQ群或微信群等公共平台, 对各校遇到的不同情况进行讨论学习, 以及时掌握校内外治安新形势, 积极探索解决高校治安问题的新思路。

(五) 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互联网给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境内外敌对势力会利用网络发表政治性、煽动性言论等。一些学生在网络上传谣造谣, 甚至传播淫秽、暴力信息等。学校必须建立校园网监管中心, 对校园网络进行实时监管。

三、校外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一) 通力合作, 共同构建

高校保卫部门要和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坚持属地政府统一领导, 综合治理部门组织协调, 公安部门指导督查, 学校加强管理, 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校园周边治安联防, 建立定期治理检查小组, 定期对校园周边区域进行整治。城管部门要加大对校外黑车、小商小贩的整治工作, 卫生部门要加大对高校周边餐馆检查的力度, 必要时工商部门对违法经营者进行一定的罚款, 公安部门是打击犯罪的主力军, 要肩负起打击违法犯罪的责任。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要配合高校处理好校外居民和学校之间的关系, 共同制定纠纷解决机制。

(二) 加大法治宣传力度, 使法真正走进校园

大学生犯罪案件在社会上影响极其恶劣, 也给很多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和损失。如何深化学生法治意识尤为关键。法律要求公民必须以法作为行为的准则, 所做的一切行为必须合乎法律的规定。司法机关要担当起普法教育的主要职责。大力开展全民学法, 不仅要让法治教育走进校园, 还要让社会懂法守法。高校要推进普法教育, 增强学生法治观念, 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 重视保卫群体, 赋予相关权力

有学者曾提出高校保卫人员应该享有对高校周边直径两百米范围内的有限执法权。为了防止权力滥用, 保卫人员执法权力的行使应仅限定在规定范围有效。通过赋予保卫人员相应的执法权, 使得保卫人员处理校内治安案件以及周边民众的纠纷有依据, 从而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威信力, 处理问题更加得心应手。

摘要: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及其周边治安形势更加严峻。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 加强人防、物防、技防, 加强保卫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安全保卫和网络监控, 建立学校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 同时, 需要校内外齐抓共管, 加强法制建设。

关键词:治安隐患,高校,法制建设,三防一体

参考文献

[1]黄月法.高校治安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4, (11) .

[2]陈霁霞, 李红革.高校周边环境对校园安全的影响及其治理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6) .

奇瑞eQ开启治安巡逻新征程 第4篇

先行者 后发力

说起新能源汽车,立马蹦进你大脑的中国品牌,恐怕不是奇瑞。不过,大家不知道的是,奇瑞其实很早就介入了新能源汽车领域。早在2000年,奇瑞就开始对混合动力汽车进行初步调研与分析,并于第二年成立“清洁能源汽车专项组”,专职负责新能源技术项目。在技术上的积累,可以从2001年4月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公司正式成立开始算起。然后从2001年到2005年,奇瑞以国家“863”项目为载体,联合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完成了多项国家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研发课题,完成ISG中度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原理性样车研发。2011年,奇瑞汽车共有8个新能源项目入选“十二五”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覆盖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三大领域,是覆盖最全面的车企。所以经过15年的发展,奇瑞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也算是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轨迹。

不过,这么多年在新能源领域发力,奇瑞投放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却屈指可数。有的人可能误解为这是一种奇瑞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的迟钝之处。不过反过来想,亦可以理解为奇瑞发力新能源车的谨慎,不盲目跟风上项目。奇瑞汽车正高级工程师、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立新便认为,这是奇瑞审慎、负责任的表现。2012年,奇瑞新能源推出了第一代新能源汽车QQ3EV,这也是奇瑞第一款投放市场的新能源汽车。2014年,奇瑞新能源升级换代,推出第二代车型奇瑞eQ。相比国内其他品牌而言,奇瑞eQ入市算不上早,甚至有些姗姗来迟,不过好在,据悉,积累了15年新能源汽车开发经验的奇瑞打造的这款eQ拥有600余项专利的支撑。

屡获政府采购青睐

今年9月,在2015夏季达沃斯论坛召开的3天时间里,这场以“描绘增长新蓝图”为主题的思想盛宴,吸引了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余名政商领袖、专家学者针对全球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进行讨论和观点碰撞。

在论坛还未召开的8月30日,奇瑞提供给大连市政府的一批新能源汽车提早便抵达大连,包括40辆奇瑞eQ纯电动车和2辆艾瑞泽7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当时奇瑞汽车总经理助理金弋波表示,该批新能源车将用于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与会嘉宾的接待。借此机会,奇瑞汽车还首次对外公布了较为系统的披露新能源战略,并将新能源作为继国内、国际市场之后的“第三战场”。此次交付的eQ纯电动车,在达沃斯论坛期间彰显了中国造汽车的底气。将目光定格到六年前,那是在2009年,奇瑞就向达沃斯论坛交付了110辆节能与新能源车,当时代表奇瑞的新闻发言人也正是金弋波,不过当时交付的两款产品已经从市场上淡出了。如今,积累了15年新能源开放经验和600多项专利技术之后,奇瑞希望通过产品再次助推新能源板块的启航。

而且,奇瑞eQ这款车之前还通过竞标成为了中南海的机要车(运送国家机要文件),质量经过了中南海的检验。“要成为中南海这一国家中枢的机要车,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安全和可靠。”高立新告诉媒体朋友,奇瑞eQ最重要的就是底盘平台的改进,保证了电池包放置安全性最优。

发力治安巡逻领域

变身机要车、服务于达沃斯论坛上的经验,奇瑞eQ彰显了自己的品质。所以当今成功服务于治安巡逻用车更是不在话下。

提到治安巡逻用车,现在电动巡逻车在警界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它们因噪音小、环保的特性而受到大家的喜爱,通常在城区各条街道、小巷、居民住宅区和人员比较集中的地点进行巡逻,并结合徒步巡逻方式,进一步完善城区巡逻防控机制,提高了街面巡查的密度和见警率,在震慑违法犯罪分子、便民服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交付仪式上,上海市接收车辆的领导表示,奇瑞eQ电动汽车,小巧灵便,非常适合在辖区内的城市市政道路和集镇道路使用,这些区域道路狭小,奇瑞eQ电动汽车身材小,正好能够穿梭自如,解决了以前大执法车进不去一些地方的难题。第二是费用节省,使用奇瑞eQ电动汽车后可以大大降低使用和维修费用,以前一辆车油费外加维修费用,负担很大,而奇瑞eQ电动汽车每个月每辆车的电费在100元以下,非常实惠。而且,奇瑞eQ电动汽车既节约环保,续驶里程非常合适,充满电一次它能跑近200公里,完全能够满足一天的工作需求。

链接:

奇瑞人眼中的奇瑞eQ

治安巡逻和治安检查报告 第5篇

郑口派出所在故城县公安局的领导下,积极采取“打、防、控、管”系列举措,大力加强城区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维护了治安大局基本平稳,有力促进了城镇的建设。城区治安巡逻体系是依托社区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对于治安实现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建立起“打、防、控、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秩序根本好转的迫切要求,服务经济建设,构建适合该城区特点的治安巡逻体系十分必要。

一、故城县郑口镇治安现况

(一)各种新型社会矛盾凸显。由于正处于社会的深入变革和过渡期,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不断深入,征地拆迁补偿,企事业改制,规范出租与经营等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动辄集体上访、罢运、堵厂,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

(二)刑事案件高发。其可防性盗窃案件主要发生在居民小区,旅馆、单位宿舍和街面,以入室盗窃为主;扒窃则主要发生在集贸市场和超市、商场等公共区域;偏僻的街道、巷和人口稀少的区域是抢劫和抢夺的主要案发地,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的作案人员主要为外来流动人员。

二、故城县郑口镇治安巡逻队的基本情况

故城县公安局自设置巡警这一基层队伍以来,县城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以往有下降趋势。治安巡逻队员由巡特警大队负责管理,在县局及巡特警大队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县局的有力领导下,一大批有过派出所工作经历和退役士兵成为治安巡逻队的主要成员,城区治安巡逻体系基本建成,治安巡逻队也成为城区治安防控的一支重要的辅助力量。自开展工作以来,有力震慑了犯罪。特别是街面上寻衅滋事和打架斗殴的少了,可防性盗窃案件在主要街面上得到控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为我县城区治安秩序稳

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一些因素始终制约着城区治安防控巡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一是治安巡逻队人员比较少,有限的人员在主要时段、主要区域、主要场所形不成合力,遇紧急情况亦行不成联勤、联动、联管机制,不能做到快速反应,有的放矢,有效防控的效率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保障不到位,影响队员的工作积极性。治安巡逻队员都是社会公益性岗位人员,月工资仅几百元,治安巡逻队员的主要工作时间应在夜间,白天还要正常上班,十分辛苦和劳累,而且有一定的工作风险,最基本的加班补助和夜餐都得不到保障,意外伤害保险仍未落实到位,所以这也是制约治安巡逻队伍发挥重要力量的客观条件。

三是人员不足,配置也不合理。巡逻队每个小组多则6人,少则4人,有限的人员做不到夜间全时段的巡逻防控。在招聘巡逻队员时,注重了岗位的公益性、福利性,对具体工作性质、难度、强度考虑不够。因此,巡逻队员的工作强度比较大。

四是部分单位和领导只重视抓经济发展,对安全防范的重视不够,未能充分认识治安巡逻在治安防控中的重要性,个别领导不关心治安巡逻队的建设,不支持和配合治安巡逻队的工作,批评多,关心少。一些领导仍然认为维护社会治安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意识不强。

五、实习总结

为了强化巡逻队防控职能,加强城区治安动态防控,建立健全巡逻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巡逻工作由分散化向勤务化的转变,有效建立适合城区特点的点线面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专业警察、社区巡逻、人民群众多方参与的治安防控格局,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巡控网络,个人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治安巡逻体系建设。

(一)加强领导。成立由镇领导牵头,乡综治办具体负责,乡直各相关单位参加的镇治安防控巡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治安巡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整合现有的社会防控资源,使社会防控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到社区警务室办公,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量化考核巡逻工作,运用奖惩等经济手段,把责权利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和激发巡逻队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

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一支专业化社会防控巡逻队伍。

(二)整合资源。建立适合城区特点的防控巡逻队伍,将目前分散管理的社区巡逻队集中整合使用,由乡治安防控领导小组直接管理,统一使用,各居委会抽调一人负责相应的管理工作,把办公地点设在城中居委会。一是城区南北狭长,东西较窄,城中及西北一带商业较为发达,居住人员密集,公共活动场所较多,是经济中心,将城中、城南、城北三支巡逻队集中整合为一支,可以形成合力,便于管理,加强对中心区域的巡逻防控,使主要地段街面在主要时段的见警率增加,而且办公地点距派出所较近,有利于指挥和调度,最大限度地增加巡逻防控面,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全天候的巡控。二是保留城东、城西社区的社区巡逻队,由镇防控领导小组统一管理。鉴于城东、城区点多、线长、面广,且城西为政治文化中心,也即将成为文化金融中心,但离派出所较远,建议增加这两支巡逻队的力量,便于即时有效的控制,增强巡逻的广度,及时堵截违法犯罪人员,减少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三)加大投入。建议镇政府把治安防控巡逻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向上争取,根据工作考核,提高巡逻队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切实保障巡逻队工作经费,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配备专用巡逻车(如在小区配备电瓶巡逻车等),将步巡和车巡结合起来,以增加巡逻的密度和单位时间内的覆盖面、提高见警率。

(四)及时选调精力充沛、责任心强、素质过硬的人员充实到专业巡逻队工作,在招聘巡逻队员的时候充分考虑防控巡逻的特点和性质,使巡逻防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校园治安巡逻制度 第6篇

为了加强学校的治安管理,真正发挥学校保卫队伍的作用,防止校内治安和其他刑事案件的发生,保障学校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共同创造良好而和谐的教学环境,特作出如下校园治安巡逻的制度和规定。

一、校园的治安巡逻工作实行每天24小时值勤巡逻制。

二、每班值勤人员必须提前十五分钟上岗,执勤时携带学校发给的警械,夜班须携带照明电筒。

三、白天除设门卫岗外,学校设流动岗哨,负责巡逻工作,特别对要害部位重点巡查,加强防范。

四、夜晚由两人负责巡逻,负责校园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部位的巡逻。

五、每班上、下班前必须全面检查以上场所的门窗是否完好,要全天候开启监控系统,按本岗所负责的巡查路线,必须不定时进行巡逻。夜班门卫岗零时后要不定时对所负责的路线进行巡查,并密切注意报警系统的监控情况。

六、在巡逻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如遇不法分子自己不能制服或处理时,要第一时间报警,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领导报告。当班所有人员要互通值勤信息,当遇重大事情时,要共同配合处理。

七、遇到突发事件(如治安、刑事案件的发生、自然灾害)威胁到师生和学校财产安全时,首先要设法制止事态的发展,保护现场,并迅速向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

八、要认真做好治安巡逻日志的记录和交接班工作,每班交班必须向下一班说明本班有关情况,提醒下一班重点进行防范。

治安巡逻总结 第7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今土地对农民的束缚力减弱了治安管理的混乱用。农村劳动力的再次富足给农村治安防控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治安防控就显得尤为重要。的 针对如

出以下意见。2控。

3、落实农村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落实这项制度对农村的治安防控也极为有利。

4合治理工作便又实用的方法。

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打击与预防的关系。这些年来,以打促

防”的良性循环。二要建立治安巡逻防控体系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迫切需要。社会治安

为了加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还必须加强公安队伍的自身建

防建设中取得的典型效果和鲜活事例

4民的精神和心里需求。

5为和

3、实行村民素

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研究 第8篇

影响高校安全的各种问题, 尤其是治安问题, 并没有因为校园围栏的存在而截然分清是属于校内问题还是校外问题。当前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校园开放常态化, 外部社会环境对高校内部环境的影响和辐射日趋明显, 造成高校周边治安环境越来越复杂。高校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必须打破围栏的界限, 延伸到高校校园周边一定的地理区域中, 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一定的交叉过渡区域, 完成高校治安防控体系与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一定区域的充分融合。

一、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的内涵

迄今为止, 还没有任何一个权威部门或学者给“校园及周边”一词一个正式的界定。“校园及周边”在1992 年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性文件 《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中隐含地加以限定, 指出中学、小学校门前200 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三厅两室两吧”。此后, 部分地方文件开始出台细化规定, 如, 以校园为中心周边200 米的区域, 不仅包括校门周边的200 米区域, 还包括属于学校围墙附近的200 米区域;校门50 米的范围内禁止摆摊设点;等等。

校园, 一般是指以边界划定的可供学校教育专门使用的地理区域, 一般包括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以及其中的建筑、设施、场所等。校园周边, 是对校园地理区域的延伸, 是指校园附近及其周围的自然与社会状况。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的实施机制和运作形式。

二、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的意义

(一) 应对社会维稳的需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亦是与日俱增。大学生是充满热情和激情的群体, 同时也是比较容易冲动和偏激的群体, 少部分师生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意识形态脆弱, 西方敌对势力势必将高校作为开展各种渗透活动的重要阵地。正如香港“占中”事件, 境外敌对势力利用部分大学生制造事端, 进行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 试图动摇国本, 发动“颜色革命”, 这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 危害了公共安全。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 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十分重要。

(二) 适应校园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高校扩招、院校合并、高教园区创建, 使学生高度密集, 形成了巨大的商业圈。外来人员激增以及高校后勤服务的高度社会化, 导致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日趋复杂, 校园治安管理任务不断加重。一些不法分子和社会闲散人员, 常利用学校安全管理的漏洞以及学生安防意识薄弱、社会经验不足等弱点, 在校园及周边伺机对学生实施盗窃、诈骗等犯罪活动。因此, 加强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 做好维稳安全保卫工作, 确保学校平稳和师生安全, 意义深远。

(三) 引导学生个体行为的需要

大学校园是许多大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象牙塔, 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 对校园治安状况缺乏了解, 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一定程度上使他们成为潜在的受害者。另外, 部分大学生自律性不强, 法制观念淡薄, 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往往也会驱使他们成为潜在的施害者。为此, 加强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 落实大学生安全防范教育, 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路径的抉择

(一) 完善制度

一个单位安全工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是一个单位安全工作科学化、 正规化建设的最基础的保障。学校应在各级公安机关的指导下, 建立健全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规章制度, 使各项安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使相关单位、相关责任人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从校园内部治安防控来讲, 要建立健全校园治安管理规定等相关安全工作制度, 加强安全管理, 规范师生员工在校园内的行为, 对广大师生进行法制宣传与安全防范教育, 增强其法纪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共同维护好校园治安秩序。

(二) 落实责任

治安防范管理责任制, 旨在督促每一位行政领导和责任者用高度的责任感, 关注本单位、本部门的治安防范工作:要做到制度铿锵有力, 落实掷地有声, 则必须建立由校党委牵头, 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担负校园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 制定各项安全工作措施, 自上而下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各级安全责任人必须制度化、常态化地督促、检查相关制度的贯彻情况, 严格考核,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抓好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的落实, 以点带面, 形成抓工作的整体合力, 确保在本单位 (部门) 做到组织建设到位、制度建设到位、责任追究到位、校园宣传到位。

(三) 争取联动

高校周边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 具有多变性、长期性的特点, 其治理是一项繁杂的综合工程, 涉及许多政府职能部门。如果发生管理机制不完善, 责任不明确等情况, 就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局面, 造成“管理真空”。要想整治好校园周边环境, 必须建立由综治办牵头, 高校与公安机关、城管、工商、文化、卫生等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 明确校园及周边治安管理的责任主体, 建立健全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 共同承担起维护校园及周边稳定的社会责任。

(四) 强化队伍

近年, 保卫队伍人员的素质不断提升, 但在校园及周边复杂多变的治安状况以及高科技犯罪面前, 依旧表现出诸多不足。为此, 要加强高校保卫队伍的培训, 注重强化培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提高服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在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中, 除高校保卫部门外, 安保人员以及其他群防群治群众组织也是防控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安保人员的数量是否充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 对高校周边环境问题处理的效率和质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把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充实到安保队伍中来, 能有效提高高校保卫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能切实保证高校周边环境的稳定和安全。同时, 组建群防群治师生队伍, 协助学校保卫部门加强对校内相关区域的治安管理。

(五) 升级技防

技防是近代电子报警、视频监控等技术应用于安全防范领域, 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立的防范手段, 是对人防和物防在技术手段上的补充。如今随着现代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 物联网也必将被移植、应用于安全防范工作中。物联网的应用使得安防系统更加智能化, 更多的事件可以通过智能化安防系统及时预防, 把事件控制在发生前, 提高安防产品的使用价值。各高校在加强人防、物防的同时, 应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 在监控、报警、门禁、对讲几大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 打造物联网“全面感知”的智能识别系统, 对高校重点部门、要害部位进行严密防范, 努力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六) 严格管理

随着校园的实质性的开放, 高校一贯实行的“高筑墙, 严把门”的封闭式校园安全管理体制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大学校园普遍呈现一种校外人员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的自由出入的状态, 致使校园环境日渐复杂, 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陡然增大。开放校园的管理模式, 迫切需要加强校园治安巡逻力度, 做好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防范, 进一步加强对校内务工人员的安全管理和教育。

(七) 优化教育

尽管高校改革在不断推进, 但安全工作仍服从、让位于以教学为中心、 以科研为重点的状况从未改变, 安全教育工作浮于表面, 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依旧缺少整体性规划。如今, 学生个体对安全的需求与日俱增, 高校必须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开设安全教育课程, 构建“安全知识教育+逃生技能演练+安全文化营造”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与防范技能的掌握, 也有利于校园及周边环境的改善。

(八) 打造安全文化

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亟须广大师生自身加强安全防范意识、规范安全行为。校园安全文化, 是指在学校内部形成的, 广大师生认可的, 并被自觉遵守的有关安全问题的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的总和, 包括全校师生员工对于安全问题的价值观认识、 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以及外在物质设施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打造校园安全文化, 就是要在高校校园的各类活动和校园环境中营造出一种安全文化氛围, 使得全校师生员工在这个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从而归从于本校的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打造校园安全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以文化为载体, 通过文化渗透, 提高安全观念;以制度为支点, 通过建章立制, 编织责任网络;以管理为抓手, 通过检查督促, 规范安全行为;以经济为杠杆, 通过考核评估, 先进带动后进。

四、结束语

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治安资源的整合运行, 是对影响校园治安的各种因素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的体系。外部联动、内部动员是学校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的必然举措。 与地方政府通力协作, 建立健全领导组织体系, 提高保卫部门人员的素质, 加强校内安全的管理与教育, 拓展群防群治群众组织, 打造校园安全文化, 是当前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范的主要切入点。

摘要:高校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 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对校园内师生的正常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且对校园以及社会的安全稳定也有间接的影响。高校保卫部门与地方政府应通力协作, 建立健全校内领导组织体系, 提高保卫部门人员的素质, 加强校内安全的管理与教育, 拓展群防群治群众组织, 打造校园安全文化。

关键词:高校,校园,周边,治安防范,路径

参考文献

[1]王若阳等.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

[2]郭立.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分析及预警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2, (3) .

治安巡逻防控 第9篇

关键词:海上治安 防控体系 防范 打击

中图分类号:D8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6-135-02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公里,沿海有大小岛屿6500多个。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和我国的主张,我国拥有38万平方公里的领海,近300万平方公里的可管辖海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内容。沿海边防管理是国家边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沿海治安问题研究,保证海上治安稳定,是沿海地区边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保障海上经济繁荣发展的需要。

1当前海上治安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沿海各省纷纷提出“发展蓝色产业”战略,使用各类船舶多达百万艘,船舶的成员组合、活动区域、经营方式和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更加灵活,促使海上治安问题日益复杂,呈现出变化快、特点新的状况。从我国海域的实际情况看,海上治安的态势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在:

1.1海上涉外事件屡有发生,有的性质恶劣

我国海上涉外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并且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其一,境内外不法人员利用船舶进行偷渡、走私、贩毒、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逐年增多,并且在南北海域不断推起有规律性的犯罪黑潮;其二,境外黑社会及情报组织对我渔船民进行渗透的情况日益严重;其三,外国军警和台湾方面抓扣、枪击我渔船民的事件频有发生。

1.2海上案件呈多样化发展,暴力性犯罪明显增多

与陆地相比,海上作案的环境比较特殊。首先是海上面积辽阔,人口稀疏,作案以后不容易被发现,并且容易逃匿;其次,海上尤其是远海,是销赃的最好场所,赃物和罪证难以收集。海上作案环境的这两个特点,非常容易使不法分子形成侥幸心理。据统计,海上刑事案件中,盗窃案件约占80%,成为危害海上治安秩序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3海事渔事纠纷逐年上升,并且容易引发恶性事件

随着海上经济的发展,各地渔船民交叉捕捞作业的情况越来越多,互相之间由于挣抢作业区域、网具缠绕、船只撞损等原因经常发生海事渔事纠纷。由于渔民文化素质比较低,法制观念淡薄,这些纠纷容易引发打人、撞船、抢劫等恶性事件。

2影响海上治安稳定的因素

严峻的海上治安态势已经威胁到我国海防线的巩固,严重制约了海上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对海上治安管理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导致这些情况的因素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与边防海上管理工作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1管理部门众多,管理体制不顺

现有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体制与现实海上管理存在突出矛盾,已经难以制约和控制目前海上复杂多变的治安形势。一方面,港区、海域的管理部门众多,涉及公安、军队、渔政、港监、海关等职能部门,缺乏统一的指挥管理机制。

2.2 管理模式相对陈旧,打击处理力度不够

海上交通点多线长,治安管理对象如船舶和人员繁杂众多,分布分散,流动性大。海上作案容易,销赃迅速,违法犯罪活动规律特殊,难以控制。

2.3海上管理基础工作单薄,防范能力不强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海上管理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主观因素主要指边防部门在进行海上管理的时候,管理思想定位不准确,管理手段比较单一,造成海上管理防范能力不强。客观因素主要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群众配合边防部门工作的热情不高。相应部门没能根据这些现实因素相应地调整工作方法,造成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2.4边防部队海上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在海上执勤过程中,明显可以看出边防部队的装备比较落后。很多边防所、站的值勤船艇是自己集资建造的,多为木制结构,马力小,吨位低,速度慢,技术设备落后,抗风能力差,难以应付复杂的海上气象,难以满足执勤的需要。

3稳定海上治安秩序,建立海上治安防控体系

海上治安管理的重要地位和当前海上治安管理不容乐观的客观形势,要求沿海地区的边防部门全方位地加强海上治安管理力度,进一步改善方法,健全管理制度,真正实现“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管理思想,最终建立起一个能够适应现实情况的、科学的、严密的海上治安防控体系。

海上治安防控体系应该分为两大部分 — 宏观举措和微观建设。这里所说的宏观举措是指当前情况下,国家当务之急应当进行的工作;微观建设是指公安边防部门在海上治安管理过程中所要进行的改革和完善。实施宏观举措是进行海上治安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微观建设是对海上治安管理最直接最具体的落实。因此,必须要有大局观念,把宏观建设和微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能有所偏废。

3.1宏观举措方面

宏观举措主要是针对当前海上管理部门众多,边防法制不健全,省际海域划界不清以及部队装备落后等问题提出的。

(1)进一步加强边防立法,实现依法管海,依法治边。依法管海和依法治边是搞好海上边防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领海与毗连区法》、《海岸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与海洋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都属于部门法。从我国海洋法律体系构成看,迄今为止海洋管理尚缺少一部综合性大法来协调海上管理部门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必须尽快把边防立法列入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

(2)加快海上勘界步伐,划清省区(市)海域边界。近几年因为争夺海上捕捞区、养殖区而在相邻省区(市)海域发生的纠纷事件越来越多,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比如,1998年江苏与山东两省因“前三岛”的归属问题,发生过大面积毁坏海珍品养殖区的事件,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可以看出,海上勘界工作已迫在眉睫。

(3)加大海上管理的投入,提高执勤能力。“九五”期间国家投资6.2亿元加强了陆地边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此相比,对海上管理的投入相差甚远。海上管理设施和船艇装备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边防部队在海上的战斗力。因此,必须解决经费不足问题,走科技强警、科技管海的道路,提高边防部队海上执勤作战能力。

3.2微观建设方面

包括以海上管理基础工作为重点的防范体系和以快速反映为机制的打击救助体系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是掌握海上治安主动权,提高海上管理效率的必由之路。

(1)防范体系。主要是指严密、细致的海上治安管理基础工作。它是一个从实际情况入手,以群众工作为基础,以日常管理为手段,包括陆地、港口、近海三个层次的疏而不漏的安全防范网络。

1)陆上管理是海上管理的依托。只有进行有效的陆上管理,才能防患于未然,减少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融洽警民关系,加强群众工作。加强渔船民治安组织建设,在群众中大力发展治安积极分子,建立治保小组、联防组织,并在组织、业务和思想上加强指导,发挥群众治安组织的潜力。二是加强档案资料管理,全部实现档案资料查询和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积极利用档案资料,分析辖区内船舶的基本状态和活动规律,研究船舶在海上的违规违法现象,特别是注意其发展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三是进一步增强情报信息观念,建立贯穿纵向和横向的海上治安信息网络,互通情报,加强协作。四是推动联防组织向保安职业化方向的转化。

2)港(岙)口管理是进行海上治安管理的第二道关口。能否对港(岙)口以及港(岙)口内的船舶、人员、物资等进行有效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海上生产作业和国家海防的安全。针对当前状况,港(岙)口管理仍有几方面工作有待加强:一是进一步搞好船舶证件的审查、签发和管理等工作,认真坚持年度审验制度。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予管理于服务之中,把服务当成管理的一种手段;二是在船舶集中的港(岙)口以及进出港通道设置监控系统,以便及时发现情况;三是对停泊区进行划分,在坚持“方便群众,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建立“港口分级、船舶分类”的管理模式,使管理工作更加切合实际,增强针对性;四是定期对船舶进行检查,掌握船舶的防沉、防漏、防冻状况,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五是地方港口要进一步加强对台轮及港澳流动渔船的检查和监护。

3)近海管理是海上治安管理的最后一环,近海海域是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第一线阵地。除了在海上养殖区、重点航道、重点海域采取巡逻、待机等战术手段,预防和遏制犯罪以外,还应该逐步建立新的勤务机制,在近海海域设立海上警务区,把边防派出所的勤务工作向海上延伸,加强一线管理。1998年,福建宁德地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陆上社区型的管理引向海上,有效维护了海上治安的稳定。根据沿海各省海域的不同情况,推行海上警务区,可以借鉴宁德地区的一些做法:对养殖区、重点海域等重点地段实行“分块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对海上养殖区进行规划,对渔排等统一编号,设置“路标”,建立海上“小区”,大力组织开展群防、自防和专防,不留防范漏洞;干警24小时值班,把服务送到海上,把管理落实在实处。

(2)打击救助体系。这里主要是指“海上110”报警服务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快速接处警,严厉打击海上违法犯罪,积极参加抢险救灾,以震慑不法分子,保护渔船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沿海各省都建立了“海上110”系统,但系统的运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系统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增强系统的科技含量,给出海船艇配备相应的设施装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干警综合素质,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处警能力。另外,应促进实现“海上110”的社会联动。因为“海上110”是海上治安报警指挥系统,而不是单纯的海上救助救难系统。如果把海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归纳到“海上110”的接警范围,就会使“海上110”的主要职责和任务难以突出。因此,应当实现“海上110”的社会联动,建立与渔政、交通、海上搜救等海上管理服务部门的配合协作制度,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法,明确各部门在处置海上案件、事件中的责任,从而更加有效服务渔船民和广大群众,维护海上治安稳定。

综上所述,海上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的并且灵活性很强的工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补充和完善,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海上治安形势。同时,因为各地情况不同,海上治安防控体系不可能有统一模式,千篇一律,而应该是因地而宜,因时而宜。总之,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海上治安基础工作,敢于开拓探索,注重现代科技在海上管理中的运用,才能建立起全方位的立体防控体系,形成现代化的海上治安力量,才能最终满足“信息时代和“海洋世纪”对边防部队海上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庆夫.边境管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2]徐金春.全面提高海上防范和打击能力[J].边防研究,1999年第6期.

上一篇:中医医院发展前景下一篇:康保系彩妆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