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重点

2024-09-14

健康教育的重点(精选8篇)

健康教育的重点 第1篇

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和基本内容农村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农村家庭主妇承担着家庭生活和生产劳动诸多方面的社会职能,是农村妇幼保健和家庭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在我国,孕产妇死亡率高、妇科疾病患病率高是农村地区妇女的主要健康问题。妇女的卫生知识水平与卫生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家庭乃至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她们的健康水平和保健能力更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妇女,特别是家庭主妇的健康教育,是农村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妇女健康教育要根据女性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重点选择与妇女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进行教育:(1)根据妇女不同生理时期的特殊生理特点,分别开展月经期、妊娠期、产裤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的健康教育;(2)科学育儿知识的健康教育:认识母乳喂养的意义及有关母乳喂养的知识、添加特食的正确方法,婴幼儿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婴幼儿保健知识,对婴幼儿发育的监测方法,孩子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原则,儿童心理、语言发育特点及情感意志的发展特点,实施早期教育,开发婴幼儿的感官知觉、动作、语言能力的方法,计划免疫和预防常见病知识。(3)妇女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月经病,外阴炎、阴道炎、子宫颈炎、输卵管炎等生殖系统炎症,乳腺增生、乳腺肿瘤、子宫颈癌、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等生殖系统肿瘤,以及琳病、梅毒t尖锐湿沈、软下洛、艾滋病等性病。将这些妇科病的防治知识传授给妇女,有利于妇女进行自我防护,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如让妇女掌握乳腺癌的自我检查方法,以利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让妇女认识定期普查对防治妇科病及妇科肿瘤的重要意义,性病、艾滋病的传播感染途径及防治知识等。

青少年存在的许多卫生问题,如生殖卫生、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问题以及生存和教育问题等,都格对其一生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关系到21世纪人口素质的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在儿童少年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观念及健康的行为,为其成年谋幸福。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在农村青少年中出现—群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表明,亲子教育缺失和不良的家庭环境,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和成长环境,①他们的健康存在严重隐患。因此,在针对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中,应重点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针对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人体生理解剖和心理卫生知识,一般卫生知识,眼睛保健知识,口腔卫生教育,营养和饮食卫生知识教育,生活卫生习惯教育,安全教育和急救训练,青春期健康教育,月经生理,第二性征的出现及生理意义,遗精的原因与手淫的防止和纠正,吸烟问题等。此外,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应更侧重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逐步增加,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愈来愈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特点和易患疾病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老年人健康教育,指导老年人有规律的生活,促进他们的自我保健能力,减少和消除各种危害健康的因累,增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是农村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国老年人口60%分布在农村,“末富先老”问题在农村更为凸显。加之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我国在农村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农村空巢家庭呈现逐渐增多之势。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如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家庭老人的69.79%。①在城市,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区建设和各种社会化服务也在逐步开展,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方面的问题,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物质准备不足,经济基础还不够雄厚,社会化养老保障机制和服务还很不完善或根本缺失,农村空巢老人面临更加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更加复杂的家族关系和伦理道德,更需要人们的关怀。收入低、劳动负担重以及子女远去失去精神寄托,这些都严重威胁空巢老人的健康,因此,对农村老年人尤其是空巢家庭老人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他们进行一些老年常见病如心血管病、高血压等的防治知识教育,教给他们具体的预防措施和自我护理、自我保健方法,尤其应加强对他们的情感关怀和社会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空巢家庭老人的社会氛围。

文章来源:前列腺增生 广州机关医院

健康教育的重点 第2篇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因数,甚至比学校教育还要重要。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三个重点,希望有所帮助!

1、以身作责,树立榜样

相信大家都知道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原因。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行为都会自慎,处处都会做孩子的表率。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

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照着学。所以,自身的积极上进、为人处事就是最大的教育。言教不如身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榜样!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而且是主导的教育,给孩子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任何学校及社会教育所永远代替不了的。

2、放手加鼓励

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受到鼓励就会怀着乐观的心绪前进,勇敢地面对挫折,甚至打败挫折走向成功。积极正确的鼓励有益孩子的成长。一个人成功、成才、成名,一方面是自身的素质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他人的鼓励起着关键作用。希望天下的.父母亲能给孩子多一些鼓励。

3、像朋友一样沟通

你要先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情感,以同理的姿态跟孩子说话,沟通就不会变得费劲。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的。”有效沟通,是最好的教育,是亲子间的桥梁。成功的沟通,似春风化雨,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受益。

健康教育的重点 第3篇

近几年, 我国义务教育处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但是, 同时也是矛盾等的多发期, 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境遇层出不穷。整体来看,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态势, 这种不均衡也特别体现在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 包括教育经费、教师水平、硬件设施、入学机会等方面的差距。随着教育均衡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们对重点学校的建设及其该政策的公平性的批判也越来越激烈。因此, 如何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均衡、健康发展, 实现教育的公正与公平, 成为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教育公平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的基石, 决定着民族的未来。教育公平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是社会公平之于教育的缩影。只有教育公平, 才能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站在基本统一的起跑线上。

教育公平的思想早已有之, 从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到捷克夸美纽斯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教育公平虽然是世界性的大难题, 但是我们不能避而不谈, 否认问题的存在或者认为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这是不可取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贫富差距不断增大, 社会的不公平必然会传导到教育上, 体现为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公平的基本含义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 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可能性的教育平等。在教育理论界, 一般认为, 教育公平是由三部分构成: 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比如说, 随着经济的发展, 地区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择校热”让众多没有很好物质资源的学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还有可能因为教育腐败和一些老师自身的素质和品性问题, 造成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不平等待遇; 最后, 一些“名校排名热”的出现以及一些初、高等院校还要看毕业生的毕业学校, 而对毕业生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关注较少, 这本身又会造成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这些种种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害, 而且非常有必要进行讨论并进行实践分析。只有在一个度上, 尽可能的保证大多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接受三个方面的平等教育, 逐步淡化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别, 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公平。

二、重点学校产生原因探究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的产生, 其实是社会历史条件的综合产物。新中国建立初期, 百废待兴。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 如果想要均衡的发展各地区的教育, 是不可取的。这将会不利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 不利于急需的专门人才培养。所以诞生了一批国家倾力扶持的重点中小学[2]。

但随着经济水平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通过扶持重点中小学校的发展, 并不能满足我国义务教育的长远发展。又因为教育公平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 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 重点学校的建设及其发展也受到了广大人民, 特别是学生家长越来越激烈的批判。

其实党和政府也曾作出了一些努力来促进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 给中小学生提供同等机会和同样优质的教育。在2006 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就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1]。然而一些地方虽然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的称号, 但是这些学校也只是变成了“隐形的重点学校”。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差距偏大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解决, 义务教育阶段不公现象依然存在。

三、重点学校发展原因探究

现在中小学的家长之所以会不惜一切代价想让孩子读重点学校, 是因为较普通学校而言, 重点学校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会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重点学校而非普通学校, 这就使得普通学校较重点学校受到了较少的关注和教育投资力度[3]。

( 一) 政府的政策扶持

重点学校是在各级各类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倾斜之中慢慢发展起来的。不说现在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对它的扶持有增无减, 即使这种具有倾斜性质的政策立即终止, 试图让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进行所谓的公平竞争, 但是这种竞争对后者来说也不能是公平的。因为非重点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巨大差距, 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 事实上已经使它们在与重点学校的竞争的一开始就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因此, “竞争”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可能是注定了的, 那就是造成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严重两极分化, 冰火两重天[4]。

( 二) 重点学校资金雄厚, 基础设施好

重点学校的基础设施, 如教学楼, 住宿楼, 教学设备、校园环境等普遍比普通学校好得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重点学校拥有雄厚的资金。一方面由于政策的倾斜, 当地政府给它们更多的资金, 另一方面重点学校在吸纳各方资金时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力量。它们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集资、收取共建单位的共建费以及孩子家长的赞助费、择校费等等, 这都让普通学校的资金实力远远落后于重点学校。

但是对于普通学校来说, 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 他们在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和电脑等方面显然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学生们也只能想象或者从电视中看到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而这些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大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 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已经拉开[5]。

( 三) 重点学校具有丰富的师资力量, 教师具有较好的职业规划

在重点学校, 因为具有较好的师资力量, 从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该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会吸引优秀的生源。又因为重点学校获得的物质资源比较多, 一方面使教师的待遇普遍较好, 获得培训、参加教育研究的机会也比较多, 另一方面也便利了教师在日常课堂的备课、教学过程中, 可以运用到比较先进的技术设施设备去进行有效教学。但是不利的一面是: 因为许多很优秀的教师会选择重点学校, 这不仅会影响普通学校教师好好工作积极性, 而且使得普通学校和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 四) 学生生源质量和升学状况的巨大落差

由于重点学校比普通学校的办学条件好, 教学质量好, 借助这种优势, 他们通过组织统一的选拔性考试以及接受优秀生生源推荐等办法, 把最好的学生与最优的生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父母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 于是有钱、有势力家庭学生的家长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和金钱, 收买优质的学校和学校中的老师, 使自己的孩子可以在重点学校就读。而穷人家的孩子没钱没势的, 只能被挤到普通学校, 没有机会平等的教育, 更别提接受到优质教育的问题。使有的学生可以上重点学校, 而有的只能上普通学校, 这样就人为地拉大了中小学生之间受公平教育的差距。

最终, 重点学校依靠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获得了普通学校无法超越的优势, 造成了相当强烈的“马太”效应。有一些教育专家认为, 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过大, 这势必对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是极为不利的, 最终伤害的肯定是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义务教育公平策略探究

义务教育是人一生之初接受的教育, 是一个人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基础。因此, 义务教育要回归它的本意, 必须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 合理分配各学校教育资源, 防止对重点学校进行政策倾斜, 乃至最后逐步废除重点学校。

( 一) 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合理分配有效使用教育资源

首先, 政府应不断加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保证。其次, 在规划教育资源配置时, 应合理配置资源并适当向基础薄弱的学校倾斜, 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积极帮助和支援薄弱学校在硬件设施和师资方面的达标。以确保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合格学校, 逐渐缩小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差距。最后, 还需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经费拨付、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真正让每一笔教育资源都发挥它的用处。

( 二) 加强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合理流动

要实现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和非重点之间的公平, 各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是必须要采取的措施。要达到这种均衡, 可以采用教师定期流动的办法, 让优秀的师资力量在不同学校之间轮换。在新《义务教育法》中有这样的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 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 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1]。我们应更好的实行这一政策。此外, 也不能对老师实行所谓的“同岗不同酬”。

( 三) 逐步取消重点学校, 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我们不能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里的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并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 即所谓的“因材施教”, 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义务教育具有三大特点: 全民性、公益性和基础性。不该提供不同的教育, 应该一视同仁, 公平的给每个学生提供必须的基础的教育。逐步取消重点学校的特权, 比如: 财政拨款、师资配备、招生等方面, 缩小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 乃至最后逐步取消重点学校。

( 四) 国家应澄清一些观念认识, 改变人们对于重点学校的认识

在很多人看来, 一个国家的教育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会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良好的教育。学校间的差距是永远存在的, 是客观事实, 我们该承认它, 而非忽视它。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应该做的是尽一切可能减少学校之间的差异, 而不是继续使之扩大, 但是, 在义务教育阶段, 设立重点学校很明显在扩大学校之间的差距而非缩小。事实上, 所谓的差异教育, 即对那些少数天才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 并没有太大必要, 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存在是事实, 但这种差别在学生的成长初期其实并不大。最后, 家长们迫切的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这一思想, 也应该予以改变。很多家长认为, 只有在重点学校学生才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其实这种观念是有片面性的。虽然重点学校有较好的教学质量, 升学率也很高, 但是重点学校的很多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每一个学生, 只关注升学和成绩并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公平是指每一个适龄儿童都享有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均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和同质的义务教育过程, 以及在弱势情况下得到相应的教育补偿从而完成义务教育[6]。为实现现阶段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我们必须改变教育政策的倾斜, 优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加强教师流动, 尽快缩小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 乃至彻底废除重点学校, 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公平且良好的义务教育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尽可能的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刘远碧.从义务教育的性质反思我国的重点学校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1) :5-8.

[3]王香丽.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影响[J].教育评论, 2010 (6) :3-6.

[4]李素立.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校现象:多视角的透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0) :57-59.

[5]万华.义务教育阶段应体现教育公平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J].教育导刊, 2007, 1:7.

论素质教育的重点 第4篇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党中央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形势、根据当前世界竞争形势以及这种形势下从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提出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从素质教育的内容上说就是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具体地说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思想政治素质问题,二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问题,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问题。这是理解素质教育的关键。从素质教育的实质来看,它是一种创造型教育;从素质教育目的上来看,它是提高全民族素质能力、加强在世界中的竞争能力问题。

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界有一种“知识+能力+素质”的理论。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把素质同知识、能力并列起来,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对素质教育作了片面的理解,把素质教育的素质作了知识能力之外各种文化艺术修养及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狭义理解,提出了素质教育经费、素质教育教材、素质教育课堂等问题。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是相对于应试教育和传承性教育模式而提出的创造型教育模式,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素质教育的狭义理解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极大障碍。要真正推进素质教育要做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克服应试教育和传承性教育的弊端难度很大。原因在安于长期办学传统习惯,未能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和竞争形势,从民族生死存亡高度思考和认识问题。我们独立学院有“新”的特点,但学院的人才包括管理人才都是应试教育和传承性教育中“炼”出来的,难免会有照抄照搬求得驾轻就熟的方便。从我院情况看,经过几年办学,强化了素质教育的办学观念和理论,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办学思路,从领导到教师和各级管理者都成为素质教育的探索者和坚定的实践者,说明克服旧教育模式又是可能的。

推进素质教育除了加强探索、研究外,从操作层面上必须以教学改革作为切入点。因为不论哪种教育模式都通过教学模式集中表现出来。对于教学改革可以说年年讲天天讲,但是如果要问什么是教学改革,似乎不问还十分清楚,而问起来却使人模糊不清了。其实所谓教学改革就是改造和建立培养人才的教学体系,内容上主要包括:1.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特别是教学模式教学质量观的更新;2.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这是教学体系的关键;3.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开设的课程体系;4.按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规定适用的教材和更新教学内容;5.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6.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更新。这种教学改革就是按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建立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逐步形成教学管理体系特别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改革实习制度和考试制度。现在的管理体系和实习考试制度都是应试教育和传承性教育模式的产物,必须以素质教育模式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管理体系和实习考试制度。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克服应试教育和传承性教育模式的弊端起着关键性作用。考试制度的导向性是十分清楚的,可以引导学生“学答”,甚至引导学生平时不学习突击应付考试。有一所大学一个宿舍6个学生平时轮流听课,听课人把老师讲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整理复印给其他五个同学,考试时依靠复印材料进行突击记忆,每个学生的成绩都在70分以上,其实“传承性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传授和继承前人知识并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从这一角度看,“学答”是无可厚非的,突击应付考试也是这种教育模式的必然产物。改革考试制度则为素质教育扫除了重大障碍。改革后的考试制度必须成为引导学生勤奋自学研究提高能力的机制。对于教师来说,现行考试制度引导他们只能进行单向灌输知识,单纯地传授前人知识并把它当作最终目的,改革后的考试制度可以引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方法和能力培养,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研究。

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培养能力为目的,这种能力培养教师负有主导作用,但是学习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过程也成为能力提高的过程,这是教师所不能代替的。大学生同中学生相比,应是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大学生不应该成为“高中四年级学生”,大学生学习主要依靠自学研究。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和统一的过程,教与学不是两个过程,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把学生学习看成教学以外的活动,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学生学习质量是教学质量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不能离开学生学习质量去衡量和评价教学质量。

几年来,根据上述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努力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是新办独立学院的根本问题,慎重地选择和决策,对学院存在和发展关系重大。按应试教育和传承性教育模式办学,有先例可抄,得心应手,十分方便。但这对新办独立学院是没有出路的。“新”是独立学院的弱势,但它可以走出一条新的办学道路,这又是它的优势。这一优势使我们可以克服应试教育和传承性教育的弊端,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模式。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这一办学模式已逐步成为教师和管理者的共同的实践活动。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成为全院上下的共同意志,形成了很强的办学凝聚力。这种办学模式形成的共同性越多,办学凝聚力就越强。在此基础上开始建立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的教学体系。通过这种教学改革,使得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开始形成,并成为克服旧教育模式的很好的切入点。

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学院进一步提出了学科建设及其重点问题。在学科建设上,学院走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道路,并把重点放在管理软件技术学科上。学院的目标是10年后逐步实现管理软件技术的研究、生产和教学融为一体,使学院成为管理软件技术人才的摇篮,从而在管理软件技术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和品牌。当前必须从教学上和师资力量培养上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打好坚实的基础。

这种战略设想的主要根据是看到了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特别是管理世纪对管理人才需求的形势,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进入管理世纪,管理世纪的最大特点是管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按照我国发展步伐,可以预料我国也很快进入管理世纪,担负和发展最重要生产力的管理人才将成为迫切需要。这就是我们决策的前瞻性。

在人才培养上我们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培养模式。“一体”是指专业知识和能力,特别强调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两翼”指的是计算机能力和英语能力,这“一体两翼”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的模式更加具体化。

独立学院的存在和发展。将会以独特方式影响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从主管部门来说主要是制订更宽松的办学政策,办学中出现一些混乱现象,不应成为办学政策的根据。希望从改革旧的教育模式,推动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在世界的竞争力的高度思考研究和制定政策,鼓励独立学院在改革中创造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健康教育的重点 第5篇

根源和对策

石屏县陶村中学 龙现明

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所导致的“择校热”,引发了“超级班”、“天价择校费”、“学区房”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实现教育公平,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明确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是,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至今已有8年多,义务教育学校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不仅没有消除,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什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会屡禁不止呢?

一、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的根源

(一)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是重点学校存在的根源。我国的重点学校政策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该政策从1953年初次提出后,虽经历不同的时期,但有重点地建设一批中小学一直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导向,并成为基础教育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项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期,重点学校政策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开始对“重点学校”的提法有所顾忌和收敛,又提出了“示范学校”。

会地位都比普通学校好。这就导致最好的师资力量向重点学校流动,最好的学生也进入重点学校。而对于普通学校来说,在现行的学校评价体制下,为了考出高分,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确立自己的学校地位,在师资和生资均有限的条件下,集中本校仅有的优势资源办学也就无可厚非之举,从而产生了重点班。所以,重点班也是学校的无奈之举,而且,重点班也将随着重点学校存在而存在。

二、消除重点学校重点班的对策

(一)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建设标准化学校是消除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的前提。

薄弱学校和重点学校最大的区别首先就是办学条件的区别,所以,要彻底消除重点学校,就必须从投入力度入手,并且,改善办学条件的投入必须向薄弱学校倾斜,建设标准化的学校,消除城乡办学条件的差异。如果为了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总是注重城区学校的建设,那消除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只会是一句空话。

(二)划片区招生是消除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的基础。重点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某个区域的择优录取,所以是才导致重点学校的教学成绩越突出、薄弱学校的教学成绩越落后的恶性循环。要改变这种局面,消除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办学条件均衡的前提下,必须限制招生的区域范围,划片区招生,禁止择

市学校相当;对于福利待遇,由于现在中央明确规定:一律不准以各种名义突击花钱和违反规定发放津贴、补贴、奖金和实物。所以,城乡学校均不存在什么福利可言,或者没有什么区别。而工资由于是和专业技术职务的职称挂钩的,而前面已经提到,城乡之间晋级名额的分配区别不大,所以农村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也没有优越性可言。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教师必然只会向城市流动。

在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的问题上,一是要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因为农村教师每天的生活均在学校内,我们必须切实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然后建设一些交流、健身、娱乐的场所,或者为他们上网提供便利,要突出他们生活条件的优越性。

二是要从工资和晋级入手,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的补贴,扩大农村学校教师的晋级名额,切实增加他们的收入,拉开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增强他们的优越感。

重点人群健康教育 第6篇

社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是根据社区居民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特点,将其划分成相应的重点人群,再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活动。认真抓好社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是实现社区健康促进的有效途径。

一、妇女健康教育

妇女的卫生知识水平与卫生行为习惯,直接影响到家庭乃至社区人群的健康状况;她们的健康水平和保健能力更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因此,做好妇女,特别是家庭主妇的健康教育,是社区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妇女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

妇女健康教育要根据女性生理和心理的特点,重点选择与妇女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卫生保健知识进行教育。

1、妇女重要时期的保健教育

月经期 主要内容有:月经的生理知识;月经期可能出现的心理情绪变化;经期的卫生保健常识及营养、睡眠和劳动注意事项等问题;经前期紧张症及一些月经病的防治知识等。

妊娠期和围产期

主要内容有:孕前准备;妊娠的生理卫生知识;妊娠期母体的变化;妊娠期劳动、休息、营养等保健知识;孕期用药及性生活注意事项;孕期的自我监护和胎教等。围产期的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分娩的先兆;临产、分娩的过程;无痛分娩的配合;产褥期的卫生保健常识;产后常见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及简易处理知识及技能;新生儿的保健常识。

更年期 主要内容是更年期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尤其是心理卫生教育。因为更年期妇女心理发生变化,会出现敏感多疑、焦虑、恐惧等问题,情绪不稳定,易于激动烦躁、喜怒无常,需要家人、同事、邻里的谅解、体贴和关心。正确的心理教育能帮助妇女平稳在渡过更年期。

2、婚前教育

男女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有关男女性生理、性心理和性生活的卫生常识;婚前检查的意义;受孕原理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优教的知识;婚后的心理卫生知识,都应在婚前得到教育,以利于婚后过上健康的婚姻生活。

3、科学育儿知识的健康教育

科学育儿知识包括:认识母乳喂养的意义及有关母乳喂养知识,添加辅食的正确方法;婴幼儿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婴幼儿保健知识;对婴幼儿发育的监测方法;婴幼儿正常生理和异常生理的区别;孩子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原则;儿童心理、语言发育特点及情感意志的发展特点;实施早期教育,开发婴幼儿的感官知觉、动作、语言能力的方法;计划免疫和预防常见病知识;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内容和方法等。

4、妇女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

一些常见的妇科疾病严重影响着女性的健康和生活。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月经病;外阴炎、阴道炎、子宫颈炎、输卵管炎等生殖系统炎症;乳腺增生、乳腺肿瘤、子宫颈癌、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等生殖系统肿瘤;以及淋病、梅毒、尖锐湿疣、软下疳、艾滋病等性病。将这些妇科病的防治知识传授给妇女,有利于妇女进行自我防护,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如让妇女掌握乳腺癌的自我检查方法,以利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让妇女认识定期普查对防治妇科病及妇科肿瘤的重要意义;性病、艾滋病的传播感染途径及防治知识等。

5、家庭卫生保健知识

让妇女掌握必要的家庭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对家庭成员的卫生习惯和健康观念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妇女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家庭的饮食卫生,如食品的保管和贮藏,饮食构成和营养知识,科学烹调知识。家庭中常用的食具消毒方法,肉、鱼、蛋等类食品质量的鉴别,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治知识等;家庭环境卫生知识,如居室采光、通风、及装饰对健康的影响等;家庭除四害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家庭用药及护理知识,如家庭用药的原则和注意事项,急性烧、烫伤、刺伤、鼻衄等的处理原则和简易急救方法;家庭心理卫生知识,如家庭人际关系的处理,家庭成员的心理疏导等。

6、美容保健知识教育

指导女性正确选择使用化妆品,让女性掌握常用的美容知识及美容技巧,正确选择美容院及美容医院,美容手术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健康的美容观念等,也应成为妇女健康教育的内容。

(二)妇女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由于社区妇女职业各异,作息时间也不一致,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必须依靠社区党政组织、妇联等机构,根据女性个体、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不同的形式、方法来实施。

1、依靠社区党政组织和妇女基层组织

社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是社区的行政组织,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动员社区领导,把健康教育纳入他们工作的议事日程。由他们出面,承担健康教育的组织工作,才能有效地组织健康教育对象。

妇女健康教育还可依靠妇女基层组织、卫生院、计划生育委员会、厂矿、机关、学校等基层组织。这些基层组织与基层妇女有着最广泛、最密切的接触和联系,动员这些组织参与健康教育,也是组织实施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2、利用婚前培训

婚前是开展健康教育的良好时机,与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合作,在婚前培训班开展健康教育,如性教育;妊娠、分娩、育儿知识的教育;婚姻家庭心理辅导等。

3、利用计划生育年审

计划生育部门每年都开展独生子女证的年审工作,与计划生育部门合作,在独生子女证年审时开展妇科病普查工作及妇科病的防治知识教育,可取得较好效果。

4、利用各种活动日及评比活动

在“三八”妇女节、各个卫生活动日如无烟日、艾滋病日、食品卫生法周年纪念等活动日中,街道办事处、医院、卫生院等会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插进妇女健康教育内容,讲述一下相关的健康问题,容易引起妇女的兴趣。

而配合一些“五好家庭”评比,美化环境检查、评比等活动,开展相关的妇女健康教育活动,往往会得到社区领导的支持,取得良好的效果。

5、举办知识讲座 选择女性关心、感兴趣的健康问题,邀请有关专家,或与医院、卫生院合作举办讲座。如各种美容讲座、妇女常见肿瘤的自我诊断、更年期妇女的心理保健、儿童早熟症的预防、青春期健康问题讲座等。

二、青少年健康教育

搞好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问题,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旺发达。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阶段,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最多,最需要关心和教育。青少年求知欲高、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这一时期加强对他们的健康教育,不仅容易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且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对青少年实施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收效大,具有战略意义的卫生保健措施。

(一)青少年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

青少年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健时期,面临的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较多,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在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时,要瞄准目标,根据具体对象来选择相应的内容。

1、生理、心理卫生知识教育

主要内容有:人体的构造、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特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什么是青春发育期;青春期的生理变化;青春发育期的特点和卫生问题。结合青春期的健康教育,从正面讲解有关性的卫生知识,如男、女生殖器官的构造、功能;男女在体格发育上的差异;男女第二性征出现的时间和次序;什么是月经;什么是遗精;月经期怎样做好卫生保健;女性乳房的发育及怎样保护乳房。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对生长发育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好奇、羞涩、胆怯、渴望独立,以及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性心理、恋爱心理等进行认识和疏导。教导女性如何克服紧张、不安、羞涩、恐惧的心理;教导男性如何对待手淫;怎样正确对待男女同学间的交往;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友谊;如何对待早恋;如何抵制异性的不良诱惑;如何克服学习、友谊、爱情中的矛盾和困扰等。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不良的心理倾向。

2、生活卫生知识 主要内容有:按时作息的好处和怎样做到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早晚刷牙的好处和正确的刷牙方法;定时定量进餐的好处,不吃早餐对健康的影响;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漱口、吃饭时细嚼慢吞与健康的关系;偏食、挑食、吃零食、暴饮暴食对身体的危害;如何预防食物中毒和食源性传染病;养成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勤洗换衣服的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等。

3、学习卫生与保护视力知识

主要内容有:看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参加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好处;保护视力的重要性,预防近视的主要方法,坚持做眼睛保健操的好处和正确的做操方法;如何处理好学习与休息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怎样对待学习中的压力和挫折等。

4、青少年防病知识

主要内容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等传染病的防治知识;蛔虫、蛲虫等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近视、沙眼、龋齿、脊柱弯曲等常见病的防治知识等。对青春期少年还应进行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对少女进行青春期妇科病的防治教育。

5、安全教育及拒绝毒品知识

中职语文教育的侧重点 第7篇

中职语文教育的侧重点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语文是让中职生最为困惑的一个学科,中职生的语文素养都不高,因为要面临着三年之后找工作的原因,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侧重于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训练,淡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中职的语文课本遵循传统的语文教学的4个环节,听、说、读、写,其中说、写占得比重为大部分,它要求学生在接到问题后,用极短的时间对问题进行理解、判断分析、归纳,迅速地组织语言,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鲜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想说、敢说、会说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

健康教育的重点 第8篇

一、义务教育阶段安全教育应盯防重点群体

安全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特有的安全教育内容和安全生产盯防目标。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学校安全教育更具有生命安全的意义。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安全教育的五个内容, 由此, 学校安全教育主要抓两方面, 一是教授安全常识, 二是培养安全技能。

现阶段, 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安全教育高度重视, 但为何学生安全事故的报道却常见诸媒体?笔者分析近年来本地区发生的事故, 发现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单亲学生、留守学生、问题学生身上, 正是由于对这三类人盯防不够、教育不力、措施不当, 从而让其成为安全教育的“盲点群体”, 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因此狠抓这三类人的安全教育研究, 把他们由安全教育的“盲点群体”变为“重点对象”, 就能有效降低安全风险, 减少安全事故。

二、校园三类“盲点群体”易发安全事故的原因剖析

1. 三类“盲点群体”的家庭教育方式

这三类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专制型, 家长常从不安全的角度出发, 对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限制。二是放任型, 家长因夫妻情感问题、工作在外没有时间精力等, 无心、无力、无时教育孩子, 任其天马行空。三是溺爱型, 家长 (主要是隔代长辈) 为弥补离异或留守给孩子带来的“委屈”, 对孩子百依百顺, 有求必应。

2. 三类“盲点群体”的心理共性

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迅猛期, 这三类孩子由于长期缺少正常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和渠道, 使得家庭教育没有着落, 加上缺少亲情的抚慰和关怀, 在心理上都封闭、冷漠、孤傲、内向、暴躁, 不知不觉养成自由散漫、放任对抗甚至粗暴叛逆的坏习惯。

3. 三类“盲点群体”的生活方式

仔细观察这三类孩子, 他们有两个相似的生活方式:喜欢“独处”和喜欢“网上宣泄”。由于无人关注, 他们无论上学还是放学都喜欢独来独往, 遇到心理不舒畅或受到挫折, 找不到倾诉对象, 他们一般都会进网吧, 要么拼命玩游戏, 要么网聊, 以此来宣泄心头的郁闷。

4. 三类“盲点群体”易发的安全事故

正因这三类孩子缺少关爱, 导致情感缺失, 以至于有些人形成心理障碍。上学、放学无伴独往, 心理孤寂, 容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他们喜欢“网聊”, 而又没有人生阅历, 常常冲动轻信他人, 容易被网友诱骗甚至被拐绑架。由于父母离异、外出打工或者已经对孩子丧失信心, 孩子独处时间很多, 缺少监管的真空时段也多, 容易被社会上的闲散人员、不良分子等利用, 特别是女生, 易遭受性骚扰事故。

三、落实“四个结合”措施, 共同应对学生安全事故

1. 集体教育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学校是学生群居的场所, 最易发生校园踩踏、集体中毒、群体出走等事故。学生安全事故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群体性, 这就决定学校安全教育要面向全体师生员工, 要增强全体人员在校时段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学校安全教育除了全面铺开, 更要对上述重点对象“开小灶”。这三类人易发事故, 源自情感缺失、监管缺位, 可以尝试以下措施补位。一是管理方面实行“寄宿制”。在学生及家庭自愿的基础上, 通过寄宿, 让他们过群体生活, 减少其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 在和谐、热闹、温暖的大家庭中接受更多的关怀与监督。二是生活方面实行“代管制”。学校可以安排班主任、任课老师, 甚至选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等担任“代管家长”, 与学生结对子, 在家长缺位的时候承担监护职责, 做好孩子生活的知心人、安全的监护人。

2. 通识教育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安全教育有章可循, 但教无定法。近年来, 国家加大了对学校安全教育的投入, 出台了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 编订了一系列安全教育教材, 配发了一系列安全防范器材。学校要响应国家政策, 全面落实安全教育课程开设, 把安全教育制度化、计划化、常态化, 教好国家编订的通识内容。但安全教育决不可“千校一面”,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安全教育要有差异性、地方性。各地各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 编写适合自身需要的校本教材, 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繁华的都市, 应多关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等;在平原水乡, 应多关注游泳安全、农药安全等;在山地林区, 应多关注野外生存、地质灾害等。

3. 书面教育与体验训练相结合

书面教育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形式, 它传授的知识全面、客观、理性。书面教育主要传授理论知识, 学生所学的安全知识, 能否在需要的时候灵活运用, 需要创建一个平台来把理论转化为技能。建立安全教育体验和实训基地能为安全教育锦上添花。汶川地震中唯一没有师生伤亡的学校就是得益于学校常抓不懈的紧急安全演练。学生安全教育体验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可以利用交警、消防、卫生等社会各方面的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 共同肩负起学生体验教育的责任。其次, 学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带领并教育学生参与安全体验实践活动。再次, 国家可以组织科研人员研发安全教育网上体验游戏、制作宣传片等, 利用网络、媒体优势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感。

4. 校内教育与校外支持相结合

安全教育是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单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

(1) 学校要充分发挥安全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育资源、特色的校园文化、和谐的学生群体,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应义不容辞肩负起安全教育的重担, 将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培养有机融入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

(2) 家庭教育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 良好的家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可现在存在一种不良风气, 家长普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 平时对学生不闻不问, 出了事故就来兴师问罪。这是一个认识误区, 其实,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 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 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家长要不定期与学校联系, 不定期探访孩子, 可以采用亲自探访、电话访问、书信来往、网上视频等, 增进了解, 加深感情, 从而确保孩子健康平安成长。

(3) 社会是学校实施安全教育的必要辅助力量。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孩子平安, 家庭就稳定, 社会才和谐。全社会都应担负起学生安全教育的责任。首先, 学校安全教育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的配合。“术业有专攻”, 如交通信号法规、食品安全识别、地质灾害避险等, 学校就需要相关部门配合。其次, 政府要制定并完善各类安全法规。譬如校车准入、网络安全、特殊场所未成年人禁入等制度, 在制度上支持学校安全教育。再次,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全社会共同监护未成年人成长。如今社会诚信缺失, 好心无好报、善心遭恶报的现象时有发生, 国家要加大法制建设力度, 媒体要正确报道事实真相, 批评不良现象。绝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更不能让好心人遭殃。大力弘扬“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鼓舞全社会都来关注孩子安全, 共同监护孩子安全。

上一篇:学生党校事迹下一篇:阅读理解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