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4-06-25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9篇)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第1篇

1.简要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致经历了的三个阶段。(8分)答:从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致经历了的三个阶段(1)调查呼吁阶段。部分专家、学者和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提出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979年下半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心理学研究会的寇清云等就在市三中和十三中尝试开办心理学讲座。1985年3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表了一系列报告,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机关开始意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后,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研究,主要涉及中学生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以及考试适应等方面,为以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2)尝试起步阶段。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从青春期教育入手,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青春期心理适应、挫折、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困扰进行辅导。一些学校自发地对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尝试解决。

(3)发展推进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之后,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并得到相应的行政部门的支持。第二,出版了一系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读物,同时还研制了一些测量心理健康的量表、软件。第三,进行了系统的课程试验。课程试验的内容和形式包括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活动等。第四,国家和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

举例子简要阐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途径。(8分)

答: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途径是①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②在学科教学中渗透,③结合学校团队活动、班级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日常教育活动中进行。

心理健康选修课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通俗、系统地介绍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系统地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及时觉察自身存在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通过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保证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选修课强调学生的参与、自我教育与自主活动,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但要有合适的学生用书和教师参考资料,还要有合理的实施纲要、实施要点、活动设计和管理评价系统。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所有任课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学科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①在学科内容中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②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良好的意志、性格等。例如,学习《青松》这首诗歌时,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坚贞不屈的性格品质。

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途径,在这些活动中,也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各种竞赛、班级间的联谊活动、集体劳动、外出旅游等,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联系起来,就可以在这些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其意志,锻炼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如“手拉手献爱心”、“团队干部竞选”、“主题队会”等。

3、简要分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级、高级功能分别对应的具体功能。(9分)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含有三级功能,即初级功能、中级功能和高级功能。

初级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卫生健康知识的学习,消除心理障碍和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中级功能主要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应付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增

强社会适应性,提高心理素质;高级功能这样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个体的发展与完善,消除心理疾患,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心理教育与训练帮助受教育者充分意识自己的潜能和价

值,使各种心理素质达到最优化,成为健康、自主、和谐、具有创造性的人。

4、举例子简要说明学校应坚持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及应当注意避免哪些做法。(10

分)答:学校在这方面应坚持的策略有:

(一)中立性策略。在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帮

助和引导的过程中,学校应注意到,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

态的、阶段性的发展过程。但是,当家庭中的一方向学校求助时,不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是把学校和教师当作自己的支持者和同盟军,向学校和教师反映其对其他家庭成员的不

满。此时,学校应保持中立性,应当注意避免卷入其家庭矛盾和是非,只有如此,才有可能

发挥学校和教师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作用。

(二)客观性策略。求助于学

校的一些家庭,往往是其中的某个家庭成员(家长或学生)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习惯、教

育态度、学校适应等方面表现出矛盾、不协调,甚至对立。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学校应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保持客观性,引导家庭中矛盾的双方换位思考,应当注意避免盲目地

评价。

5、请结合自己或周围其他人的实际举例子简要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的几方面。

(10分)答: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的6方面:

(1)职业适应性差。我校XX老师对所从事的工作不喜欢,缺少职业自豪感,甚至根本看

不起教师工作,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同时他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长远打算,得过且过。(2)因各种认知偏差而造成的态度偏差 :知觉误差、理解误差、社会认知偏差、思维方式不正确、对学生提出不合理的教育目标、拒绝学习新知识、接受新

事物、尝试解决新问题。

(3)情感方面。①情绪调节自控能力不强,将个人在社会、家庭感情方面的失意烦恼带入学

校,错把学生当作自己发泄情绪的对象。②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主要表现为性情急躁,反应过敏,容易冲动,不善于控制。③教育热情不高。④冷漠、与学生感情交流少。

(4)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人际适应能力不高、师生关系紧张、对抗,不尊重学生,厌

恶后进生,用放任自流或专制独断方式管理班级。

(5)性格方面。对小事斤斤计较,挫折耐受力不高,坚持性不强,对学生不真诚等等。(6)

各种神经症的表现。少数教师有各种神经症的表现,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和更年期综合症等症状。

单选题:

14.(A)道德是一种互利互惠公道的双赢道德。

A.平等的B.对等的C.平衡的D.合作式的15.①物体和物体的组合 ②命题与命题的组合 ③物体与命题的组合 ④命题与结论的组合。

这4种组合中,中学生已形成的两种组合系统是:(A)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个体生理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的成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A.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B.性器官和神经系统

C.性器官和内分泌系统D.神经系统和身体发育状况

12.儿童人格与社会化发展的核心部分是:(A)

A.儿童道德的发展B.儿童心理的发展C.儿童身体的发展

D.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13.他律道德即儿童对他人的行为是根据(A)价值标准进行道德评判 A.自身以外的B.父母的 C.权威的D.书本上的1.目前我国现行的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大多数属于:(A)A.医学模式

B.治疗模式C.教育模式D.引导模式

2.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下列不属于其主要表现的是:

(D)A.情绪耗竭B.性格解体C.低成就感D.退缩行为

3.在个体生命发展的某个阶段,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最为重大意义的那种活动方式(A)

A.主导性活动B.主要活动C.重要活动D.阶段性活动

4.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哲学理念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意识决定于他的:(A)

A.实际生活过程B.受教育状况C.行为和态度D.生活环境

5.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实际生活过程中的:(A)

A.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B.主客体之间的对立性矛盾 C.主客体之间的根源性矛盾

D.主客体之间的本质性矛盾

8.所谓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特质外,还应具有:(A)

A.教师职业所决定的特殊性质B.教师生涯特质C.教师职业特质D.责任心

6.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A)

A.平衡化机制B.协调性机制C.双赢机制D.互相转化机制

7.个体调整自己的活动图式以适应客体的特征或变化的过程是:(A)

A.顺应B.适应C.同化D.内化

9.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平衡化的过程也就是新的(A)进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主客体之间逐渐达到协调平衡的过程:

A.认知结构B.认识方式C.思想观念D.行为和态度

10.心理失调按其严重性程度划分,大体上可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A.)A.心理疾病B.心理问题

C.心理障碍D.极严重心理问题

请学员于2014年3月10前提交,具体内容为学习心得、精彩分享、教学心得。

判断题:

1、适应性心理咨询主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咨询为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因此,适应性心理咨询对应的是矫治性功能。(×)

2、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这就注定不会是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

3、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教师整体心理功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4、教师在学生心目中要有绝对权威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5、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又是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第2篇

一、要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就我个人而言,运动是一个调节身心的好方法,找几个朋友,在运动场上大汗淋漓后,不仅疲劳的身体得到了锻炼,有资料指出:运动时,身体内部会分泌一种物质,俗称“快乐物质”——会让人们放松,高兴。

二、要有知心朋友。时常和他们聊天,好的,不好的;得意的,失意的;大的,小的……把心事跟大家倾诉,是缓解心理压力的好办法。

三、利用好你的假期。对于平时假期少的`教师,可以选择附近的地区游览,逛逛市区,或者去家乡有名的景区游览。当然。教师的两个长假是放松自己调节情绪的最佳时间。

四、照顾好家庭。什么都不顺利的时候,家是你永远的避风港湾。永远不要试着只顾大家,不顾小家。最后的可能是会失去两个家。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第3篇

关键词:四川,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

从1999—2008年国家从政策上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但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如有人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的论文作者所在地进行了统计, 北京、上海、广东、湖南、山东、山西较多, 陕西、西藏、海南、江西较少;少数民族、偏远山区、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速度较快, 水平较高, 而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则比较落后。[1]特别是师资配备方面, 南江县参加培训的135名教师中, 只有1人是心理咨询专业毕业, 只有2人是专职;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非常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呼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所以学校应该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12年, 教育部公布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新版《纲要》要求, 中小学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 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川省革命老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 南江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之一, 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了增强革命老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四川文理学院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口援助, 援助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 所以在培训前为了摸清参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特做了本调查。

一、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中小学教师135人, 发放问卷135份, 回收问卷135份, 有效问卷122份。回收率100%, 有效率90%。其中男教师48名, 女教师74名。年龄范围24~57岁, 其中24~34岁64人, 占52.5%;35~45岁54人, 占44.3%;46~57岁4人, 占3.2%。

2. 方法。

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该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 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 将协助个体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本测验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用户, 采用团体测试的方式, 在主试的统一指导下一次完成所有问题。

3.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 不同年龄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SCL-90得分比较 () 。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除躯体化35~45岁得分最高、抑郁46~57岁得分最高, 其余各因子均表现为年龄越低得分越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得分逐渐降低。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较少。见下页表1。

2. 不同年龄段多重比较的显著性检验。

通过不同年龄段间的多重比较, 尽管不同年龄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但存在显著性差异的较少。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24~34岁与46~57岁在焦虑方面差异显著;在偏执方面前面两个年龄段均与46~57岁差异显著。

注:*P<0.05**P<0.01, 下同。

三、结果与讨论

从调查中发现南江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多, 专职少, 135人中只有5人是专职, 其他的全是兼职, 专职率仅约为4%, 所以教师专门接触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的机会较少, 因为接触较少, 所以较难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同时因为与问题学生接触少, 这样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影响会较小一些。另外南江县城镇化率较低, 生活比较闲散, 这种生活氛围对学校的影响较大, 学校教师竞争较小, 在工作和学习上所承受的压力不高, 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总体问题不大。

然而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35~45岁躯体化比其他两个年龄段高, 这种现象可能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正处于事业和职称评定的高峰阶段, 家庭和工作的压力都比较大, 这种负担导致身体的负荷也就较大, 所以对身体的不适感更严重一些。而抑郁46~57岁的得分最高, 其次是24~34岁, 得分最低的是35~45岁, 这种特征可能是因为46~57岁的教师在工作中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上跟不上教育的改革, 而学习能力又不够, 所以不免情绪低落, 如果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 抑郁的平均分数就会很高;24~34岁的年轻教师作为初任教师, 刚从学校毕业不久, 教学适应能力相对较差, 又面临组建和经营家庭, 这样对他们的要求就很高;但这个年龄段的很多教师都是“80后”, 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在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自身有所欠缺, 因此在适应学校的工作和家庭的生活、承受和调节心理方面能力较差, 当他们出现负面情绪时, 他们可能会沉迷于手机或网络, 然而这些方式本身会加剧负面情绪发展, 所以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抑郁得分也较高。

其他的因子均表现为年龄段越低, 得分越高。其中焦虑24~34岁显著高于46~57岁, 偏执24~34岁显著高于46~57岁、35~45岁显著高于46~57岁。这表明年龄段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应该受到关注, 其中特别是焦虑和偏执。这种状况可能是因为24~34岁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基本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 他们要么是独生子女, 要么是超生子女。不管是独生、还是超生, 这部分孩子大部分在过度保护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又在社会压力极大的情况下生存, 因此他们存在着个性与压力的矛盾性。个性品质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比如“手机控”、“网络成瘾”、懒惰、意志力不够坚强等, 特别是意志力中的坚持性、果断性;而面对经验不足的工作, 渴望作出成就的动机初任教师都非常强烈, 同时要交友、结婚、生子, 所以的压力像山一样压在他们身上, 所以焦虑与偏执显著高于46~57岁。而35~45岁显著高于46~57岁可能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家庭负担较重, 工作上也正处于上升期。

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 年轻教师应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重点对象, 其次是年老教师, 所以学校通过一定的途径对这两个年龄段的教师进行专业教学适应及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的训练。同时对于年轻教师, 要引导他们有科学、健康的心理调节方式。教师健康了, 学生才能健康。更何况这些教师是学校选任的专门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 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尤其重要, 所以学校应该通过一定的策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俞国良, 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年修订) 》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2-12/18/content_2292504.htm.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心理指瑕 第4篇

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自身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在此不妨例举几种,以引起我们对教师心理的高度重视。

一、“造物主”心理

某些老师在教育中把自己放在决定性地位上,认为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视学生为任我们这些“工程师”涂抹的“图纸”、被操作管理的“机器”,自然就产生了对学生的轻视心理和专断控制的欲望,即“造物主”心理。我们往往把学生对老师人格的尊敬与对老师思想的盲从混淆在一起,在教育中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重说教而少思辩,重批评而少赞扬,重惩罚而少诱导,重灌输而少启发,这势必阻碍师生间真诚地交流。

二、“恩赐”心理

有些教师加班加点,补课辅导,毫无道理地侵占学生的时间,在老师看来是自己牺牲了休息时间,对学生是“奉献”、“恩赐”,学生只有感恩图报的份!岂不知老师的这种“爱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枷锁和牢笼!在师生之间,只强调一方的意愿,而不考虑另一方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在有些学校,评定三好生,推荐保送生,老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一人说了算,这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恩赐”。这种“恩赐”心理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是:学生变得越来越驯服,学会逢迎钻营,以求“分得一杯羹”。

三、“求同排异”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良好的个性意识和个性特征对个人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是人成功的关键素质之一。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对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行为准则和集体意识的宣传和培养,相对忽视个性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在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创造能力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很多老师总喜欢听话或乖巧的孩子,自觉不自觉地把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视为“不安定因素”,严加防范,千方百计纳入规定的秩序,总是试图把教育过程设计成一条流水线,把学生加工成标准件。有人指出,“现代教育是在大批地屠杀天才”,儿童“天资的不同水平,被淹没在泥浆之中”。标准化考试已成为最完善的求同训练,它促使人们都朝着一个共同的标准答案努力。正如台湾作家罗兰女士所指出的:“学生们答考卷,要求整齐划一,老师说什么,学生答什么,课本怎样写,学生怎样背。观念与想法,被限制为固定的形式。”根深蒂固的“求同排异”心理支配下的同化训练,阻碍着人的个性解放,压抑、束缚着人的创造精神。对这种同化训练的危害性,并不是所有老师都能意识到的。

四、“强制性”心理

很多老师信奉“自加压力,负重前进”的精神,认为“人无压力轻飘飘”,在多年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涯中形成了一整套“威胁、监视、惩罚、命令和禁止”的工作方法,认为“对捣蛋的学生来说,惩罚将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反映在教学上,则是强制性将学生赶下题海。据一次抽查表明,一名高二学生手里的教材和基础训练用书56.5本,约560万字,其中还不包括普法、环保、国防教育等补充教材(陈自强《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湖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一个十六七岁的学生一年要读完560万字的内容,平均每天1.6万字,即使是小说都相当困难,何况这里有大量内容要背、要记。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与我们老师的“强制性”心理不无关系。再说惩罚,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小题大做,严厉批评训斥。还有老师把少数“不听话”、“捣乱”的学生,安排在紧挨着讲台的“特座”上,就近严密控制,对他们非常吝啬地使用微笑和赞扬。如果让这种强制心理支配着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从何谈起,学生的身心怎么可能健康发展!

一位中学政治老师很无奈地讲了这样一席话:“五六十年代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信什么,做什么,现在大不一样了,我讲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学生指出焦裕禄不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好领导;讲《松树的风格》,学生又指出松树四季不变是个大缺点;讲愚公移山,学生竟想到要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不能随意移山,况且搬家要比移山容易得多”。可见,强制性地进行道德灌输,只讲“一面理”,学生不会买帐,其结果则鲜有令教育者不失望的。

五、“焦虑”心理

中学教师面临升学率压力,加之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封闭性和逆反性增强,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很多教师为此忧心忡忡。年轻教师刚参加工作,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比较模糊,又无教学经验,碰到棘手的问题常常感到束手无策,难免产生焦虑。中老年教师呢,由于面临退休、家庭、子女等一系列问题,尽管人在工作岗位上,但焦虑、抑郁等情绪都在潜滋暗长。加之传播媒介以其新、快、可视性强的特点形成一种快餐文化,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各种片断信息瞬间被吸收,很多老师都有种跟不上要掉队的威胁和力不从心、身心疲惫的感觉。凡此种种,都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不自觉流露出来,或发泄,或转嫁,自然会给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渗透到学校各方面工作之中的教育,学生心理与个性的发展状况怎样,最终是学校各方面教育形成合力后的一种结果。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的教育,这首先就要求教师本人的心理是健康的。教师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虽然心理健康的教师不一定全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但是要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心理必须是健康的。

要诊治教师不健康的心理,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终身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中小学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建造一个起飞的平台,因而必须树立以让学生学会认知、做事、合作和生存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负责,决不能以压抑学生个性、禁锢学生创造精神为代价来换取应试的成绩。教师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创建健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当我们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生命体,用呵护备至的爱心、“金石为开”的诚心、不厌其烦的耐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尊重他们的个性、爱好、特长,并提供条件使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从以上意义上看,诊治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实质上是转变教育观念的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 第5篇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是开展这项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

一、基本责任

1.协助学校校长、学校管理工作者和学校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积极从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各项建议、意见和评价,发挥心理指导与顾问的作用。

2.帮助学校全体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帮助学生预防和克服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中的偏差,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各种冲突、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以及升学就业上的困惑,发挥心理辅导与助人自助的作用。

3.协助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开展家长学校工作,积极做好家庭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家长、教师、学生之间发展良好的交往关系,发挥心理指导和协调的作用。

4.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调研和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学生面临各种心理危机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完成上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布置的专项任务,发挥心理研究和促进的作用。

二、基本任务

1.承担和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能了解学生的兴趣、学习水平、爱好、能力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设计各种形式的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活动训练,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

2.指导和协助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

3.协助校长开展提高学校全体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帮助教师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以保证全体学生能在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校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4.指导和帮助学校各年级开展家长学校的工作,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学习辅导、升学就业、家庭心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

5.测量和诊断学生在智力、个性和情感方面的发展状态以及产生偏

差的原因,能从心理和教育的角度制定干预、矫治以及预防的措施。在学校统一安排下,为学生建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档案。

6.主持和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各项心理服务工作,能为学生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控、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健康等方面提供各种有效的自我发展方法与策略,为学生心理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三、基本职业道德准则

1.努力掌握坚实精深的专业科学知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自己的专业上应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既要对心理学、心理健康学、心理咨询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基本内容和原则、基本技术和方法十分熟悉、运用自如,又要能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能力准确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全体学生和来访学生,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和鉴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熟练选择运用各种心理辅导技术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心理服务。能事实求是地对待自己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辅导能力,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学生个案,应当及时转介到有关专业人士或专业部门,不能延误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2.坚持发扬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应坚持发扬谦虚、谨慎、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应始终以事实求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所讲的每一句话、所答应的每一件事都必须认真兑现,尽力做到,要让学生始终得到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要努力使自己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有利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有利于及时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焦虑,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3.始终保持热情友善的交往态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应始终保持热情友善的交往态度,应始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爱,努力通过自身的热情友善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防卫;努力通过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帮助学生敞开心扉、主动地与自己交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里得到温暖、关注和帮助。

4.严格遵守为来访学生保密的心理辅导原则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专业论文 第6篇

1.3不同人口学特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以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是否班主任为自变量对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又以专业、学历、教龄和收入为自变量对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民族、不同学历、不同收入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中小学老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也不显著。男教师在偏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已婚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不同教龄教师在躯体化因子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LSD多重比较发现,教龄在10年以下教师的躯体化得分和强迫显著低于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以及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教龄在10~20年之间教师和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之间不存在差异,但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躯体化程度和强迫程度也在增加;不同专业教师在敌对、偏执、精神病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后发现:体育艺术类教师在敌对、偏执和精神病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P<0.05),而文科教师和理科教师得分不存在差异(P<0.05),

2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几乎有一半的老师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小学教师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1-6],说明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原因可能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生活压力较大、人际交往圈子过于狭窄、角色多、重竞争激烈等,使得教师几乎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强迫是中小学老师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强迫症状在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并且逐渐成为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可能跟社会对老师的期望和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苛刻考核标准和严厉的制度以及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关。

本研究表明,不同民族中小学老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政治、经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少数民族教师的思想意识形态,少数民族教师基本上也都大学毕业,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间的差异,使得少数民族老师和汉族老师的同化程度有所上升。不同学历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说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并没有因为学历差异而产生异样心理,学历的优越性在中小学中并不明显。不同收入中小学老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因收入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小学教师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进而忽略了经济方面的差异;也有可能是因为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各教师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故而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班主任和非班主任中小学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也不显著,以往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总体来讲,班主任教师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班级的管理工作;而非班主任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量更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量等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学校临时摊派的行政任务则多由非班主任教师完成。

本研究还发现,男教师在偏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教师,说明男教师的猜疑和关系妄想比女教师严重,这可能是因为传统观念上男性被鼓励从事更具有挑战性、更能获得高收入的职业,就业压力增大的现实却迫使越来越多的男性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使得男教师更敏感、更偏执。已婚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婚教师,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可能是因为已婚教师面临的`家庭负担重,家庭社会关系较为复杂,使得他们体验到的工作压力加大,导致躯体化症状和强迫水平明显高于未婚教师。不同教龄教师在躯体化因子和强迫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教龄在10年以下老师的躯体化症状和强迫显著低于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以及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教龄在10~20年之间的教师和教龄在20年以上教师之间不存在差异,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躯体化程度和强迫程度也在增加,但当教龄达到10年后,教师的躯体化症状和强迫症状不再增加,原因可能是随着对教师职业的适应,教师在工作中逐渐学会自我调节来缓解躯体症状和强迫症状,也有可能是因为教龄达到10年后,教师的躯体化症状和强迫症状已经很严重,已没有再继续增加的可能,具体哪一种原因所导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第7篇

实 施 方 案

一、项目背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开展这项工作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师资队伍的匮乏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欠缺。因此,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精神,在完成北京市教委委托的中小学心理教师全部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受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教育局委托,为该区中小学培训110名左右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培训方案,优化培训课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研究所决定,从2014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为全国部分地区的每所中小学和职业高中较为系统地培训一至二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使他们能够独立自主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方案如下:

二、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应是目前从事或即将从事专兼职的中小学(包括高中、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各委托培训单位在选拔接受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时,必须考虑教师的综合素质,并注意到专兼职心理教师的稳定性。参加培训的人员要经过学校行政会讨论,教育局备案。被推荐者应符合以下条件:

1、目前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

2、具有心态平和、乐于助人、乐观向上等心理品质;

3、培训后五年内不离开本岗位;

4、年龄在45岁以下。

三、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达到:

1、掌握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的基本技能;

2、能在学校有效开展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分析、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促进自我成长,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四、培训原则

本培训的实施将遵循合作管理上的统一性和课程实施上的实用、实效原则:

1、统一性原则:体现在整体培训统一目标、统一规划、统一课程、统一考核、统一预算、统一协调等方面;

2、实用、实效原则:体现在整个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内容实施都必须密切联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学以致用,能够有效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五、培训内容及课时分配

培训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实际操作技能培训(40课时)共5天;学员在本校实习(40课时)共五天;学员总结(8课时)共一天。

实际操作技能培训通过面授课程实施,加大练习力度,使学员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实习实践在学员本校中完成,力求将所学技能运用到实习中;最后,反思、整理、交流、提升,由总结展示这一环节完成。具体内容如下:

1、实际操作训练的面授课程

共有4个单元5天完成。主要内容为: 心理教师的自我成长; 中小学生心理咨询技能; 中小学生班级(团体)辅导技能; 本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规划。

3、校本实践的实习课程

学员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制定本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并实施,为本校学生作个别咨询,设计与实施班级辅导活动。

3、总结与展示交流

主要任务是整理学习笔记和学习体会;提交三个报告(班级心理辅导课的设计、自我成长报告、个案咨询报告),进行个人总结,小组评定,班级交流。

六、培训时间、地点

本培训班由当地教育局委托并配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北京中教一线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办。

(一)、培训总体时间

实际操作面授5天,三个月内完成全部培训收尾工作。

(二)、培训具体时间

1、面授培训:5天;

2、学员实习和观摩阶段:6天;

3、学员展示总结:三个月内完成。

即:全程培训面授5天,实习、观摩、总结6天,共11天,其他跟踪、服务、指导时间不超过3个月结束。

(三)、培训地点

当地教育局。培训教室的桌椅要能移动。

七、培训方式

(一)、整体课程将贯彻:

1、持续反思原则,增强学习效果,促进自我成长;

2、加强合作原则,调动可利用的各种学习资源;

3、实用实效原则,密切联系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力争在岗称职。

(二)、面授与校本实习相结合

1、通过面授训练实际操作技能

在面授培训中,重实践环节的演练,在示范练习、点评纠正、小组互学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技能技巧,在观摩优秀学校中模仿学习。

2、通过追踪督导校本实习

(1)、实习督导教师:实习阶段将由培训机构为学员配备实习督导教师,追踪督导学员实习过程。

(2)、实习督导内容:对学员的班级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进行现场分析、点评与指导,了解、检查心理咨询室的情况。

(3)、实习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本校为实习单位,每人必做两次实习演练,每个组应完成两次组内互评。

3、通过总结巩固培训成果

在实习的基础上,总结、交流、展示学员的培训成果。通过展示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培训成果,促进学员自我成长。

八、培训师资

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研究所为核心,组织高水平的培训专家团队,为本培训班授课。核心专家团队成员包括:

田万生:著名心理学家,国际人力资源协会心理训练师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许莉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首席培训专家。

唐登华:著名心理学咨询专家,国际人力资源协会心理训练师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

马凤芝: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

陈一筠:世界著名婚姻家庭学家、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赵 凯: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素有“中国心理疏导第一人”之誉。擅长分析和指导员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困惑和压力。

刘正荣: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教育行政管理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

九、成果与考评

(一)、考评

1、面授课程学员要提交5次反思日志;

2、在培训过程中学员要提交以下三份报告:(1)本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报告;(2)、学生心理咨询个案报告;(3)、心理教师自我成长报告。

3、指导教师按学员的学习态度、报告以及考勤等综合表现,按照优、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级给出学员成绩。

(二)、成果

通过培训挑选出一批高质量的校本心理健康教育规划报告、学生心理咨询个案报告、自我成长报告,装订成册,提交给新会区教育局。

十、培训管理

本培训班设一名指导教师,一名班主任。指导教师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研究所指派,班主任由江门市新会区教育局推荐。

1、指导教师主要职责:(1)组织实施培训方案;

(2)指导、协调、组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活动;(3)指导实际操作,落实教学实习活动;撰写培训总结。

2、班主任主要职责:

(1)负责讲课教师的联系、订票、接待、食宿、付给讲课费等相关事宜;(2)了解教学的全过程,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及时与讲课教师进行沟通;(3)负责培训班级的组织管理、教学、教务的全面工作落实;(4)组织、落实教学实践活动;

(5)负责学员的日常管理,负责班级的后勤保障与服务。

十一、实施保障

1、培训经费

(1)培训经费由当地教育局按详细预算标准,每位学员2800元人民币统一拨付给培训协办方。费用包括:项目管理费、税金、专家劳务费、往返交通费、资料费、证书费等,培训期间,专家在培训所在地产生的食宿和距离最近机场、动车(火车)站等接送费用,由培训委托单位承担。

(2)培训经费直接汇入以下账户: 开 户 行:工商银行北京马连洼支行

户 名:北京中教一线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账 号:***2145

2、实施流程

签定合作协议→确定工作计划→实施培训→后期指导→培训效果监测与评估→培训验收→培训结束。

3、联系方式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心理所 邮政编码:100089 电子邮件:771428658@QQ.com 联系电话:*** 联 系 人:李老师

十二、附则《学员守则》

为了保证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确保学员在培训中有收获、有提高,特制定此守则,要求全体学员共同遵守、自觉执行:

一、入学

1、学员应报到注册,因故不能按时入学者,应该持有关证明实现请假,没有按时报到者并没有请假者,取消培训资格。

2、学员入学之日起建立学籍档案。学籍档案由培训单位负责管理,学员结业时,学籍档案转交学员所在学校。

二、学习

1、学员要尽快熟悉培训方案、学员守则,仔细阅读有关文件,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

2、面授课程要准时听课,认真记笔记,深入思考问题并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

3、积极参加观摩和实习活动,实践活动次数进入学员个人考勤记录。

4、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每个学员须认真记录培训日志。

三、纪律

1、按时参加各项教学活动和班集体活动。根据学习管理规定,累计缺勤超过集中学习日四分之一者,无法获得结业证书。

2、面授学习中,不随意出入教室;关闭手机(包括接打、发短信等);不在教室内吸烟。

四、结业

应完成培训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或作业。未完成规定任务或作业者不能参加成果展示,无法获得培训班结业证书。

五、其他

1、在培训班内应尽快实现角色转换,以学员身份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要求自己。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第8篇

由长春市教育局和长春教育学院共同组织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资格培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截止到2012年底, 通过六期的培训, 共有610多名教师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资格培训, 并取得了初级岗位资格证书。为了解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参加了本轮培训后的需求, 及时巩固培训效果, 进一步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 我们通过到基层学校听课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状况形成感性认识, 了解培训后的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听课之后和基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座谈、与各区教研员座谈等形式, 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我们还利用发证仪式, 将发证工作和进一步研讨相结合,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在原有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编制了《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需求问卷》, 对长春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该问卷围绕培训内容、时间、形式、培训者、评价考核的需求等方面展开调查。被试包括长春地区的中小学现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其中:小学心理教师占51.2%, 中学心理教师占48.8%。我们在培训结束后发放问卷520份, 后追加问卷100份, 共620份问卷。回收问卷600份, 其中有效问卷585份, 问卷有效率为97.5%。为了检验中学和小学心理教师的培训需求差异是否显著, 本调查采用SPSS统计方法, 对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了差异检验, 结果发现中学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需求差异均不显著 (P>0.01) 。

1. 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在培训内容的需求方面, 30.6%的教师希望在教学研究方面接受培训;34.1%的教师希望培训内容是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还有16.5%的教师在管理和评价方面有培训需求;并且78.8%的教师也希望接受学生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培训;27.1%的教师还希望接受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说明教师希望接受针对性强和教育教学中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在能力提高的需求方面, 27.1%的教师希望培训能提高心理课程开发能力;也有55.3%的教师希望培训能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还有30.6%的教师希望培训也能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还有75.3%的教师期望能够通过培训来提高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说明教师更重视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能力的提高。

2. 教师对培训时间的需求

在培训时间上, 有38.8%的教师希望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培训;11.8%的教师希望在每年的寒暑假接受培训;45.9%的教师希望在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3.5%的教师希望在开学初或者是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可见, 大多数教师不希望培训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 希望在工作时间进行培训。这说明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导致的身心疲惫, 更珍惜休息时间调整身心。这一方面可以理解, 另一方面也使工学矛盾更为突出。

3. 教师对培训形式的需求

在培训形式的需求方面, 55.3%的教师希望以专家讲座、报告的形式培训;47.1%的教师还希望以与专家研讨互动、交流对话的形式培训;74.1%的教师希望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来学习;54.1%的教师以案例评析、参与式的方式培训;7.1%的教师还希望以同行介绍经验、教学展示和共同研讨的形式培训;37.6%的教师希望能够在专家的指导下自学———反思;14.5%的教师希望以实地参观考察的方式培训;还有31.8%的教师希望还有其他的培训方式。这组数据说明, 教师们接受培训的形式不拘一格, 更愿意接受观摩名师课堂、案例分析和专家讲座的形式。

4. 教师对培训者的需求

在培训者类型和特征的需求方面, 有21.2%的教师希望只由高校教师来培训;5.9%的教师希望只由课改教师来培训;还有5.9%的教师希望只由教科研人员来培训;还有30.6%的教师希望只由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来培训;其余36.4%的教师希望由以上这些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功能的培训者团队。30.6%的教师希望培训者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专业性强;56.5%的教师希望培训者幽默风趣、感染力强、善于调动学员;41.2%的教师还希望培训者具备实践经验丰富、讲课操作性强的特征;也有51.8%的教师期望培训者的理论功底深厚、了解中小学实际、讲课深入浅出。

5. 教师对培训考核的需求

在培训的考核评价方式的需求方面, 14.1%的教师希望通过考试的评价方式来考核;56.5%的教师期望通过根据培训课程完成相应的作业的方式来考核;16.5%的教师期望通过提交论文或撰写培训心得的方式考核;14.1%的教师希望通过提交教学案例的方式考核;17.6%的教师希望采取建立基于培训课堂表现的纪实档案的方式培训。可见教师们不太喜欢对他们进行考试评价, 而希望作业等其他方式的评价, 这提示我们成人学习的特点需要在评价时进行考虑。

二、培训建议

1. 对于培训的组织和实施的建议

(1) 培训的管理和组织方面。完善岗位资格制度, 努力建设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具专业性的一项工作, 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更强。然而, 就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 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 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学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更谈不上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理论, 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理解, 这就必然导致工作的肤浅、表面化、片面化, 甚至是错误。况且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本身就问题重重, 自己的心理都不健康, 又如何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呢?所以, 我们要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资格制度来逐渐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 淘汰那些不合格的教师, 形成良性循环, 用几年时间逐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 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分层培训, 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梯队。长春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差距明显, 针对目前现状, 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分别促进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在现有水平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让那些专业素质好、水平高和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渐成为专业领域的专家, 对其他教师的发展起带动作用, 成为其他心理教师的培训者。我们要努力为他们的学习提高创造条件, 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参加更高水平的高级培训和高级研讨;对那些中等水平有发展潜力的心理教师参加拔高培训, 使他们逐渐向高水平教师发展。为这些教师创造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机会, 鼓励他们系统学习专业理论, 组织他们研究实践问题, 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对专业发展水平较低、比较外行的教师, 通过恶补专业知识, 使他们的专业水平获得较快提高, 通过考核逐渐淘汰不合格教师。在形成专业梯队的过程中, 创造条件以高带低, 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帮互学的团队氛围。

(2) 培训内容要能及时跟进教师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非常广泛, 既有理论基础方面的内容, 也有基本技能方面的内容, 更有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不同的教师对培训内容有着不同的需要, 不同的阶段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应该针对教师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地为教师设置培训课程, 安排培训内容。对那些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的内容要通过适当形式引导教师系统学习, 对那些影响教师教学技能和咨询技能的实用性内容, 要按专题进行学习和训练。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 我们在培训内容上要及时跟进, 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所以, 我们培训者要不断研究教师的发展需求, 按需设计培训内容。

(3) 在培训形式上要做到几个结合。一是要组织集中培训和教师的自主学习结合。没有教师的自主学习, 任何培训也难以收到最佳的效果。只有教师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 培训的效果才能落到实处。培训机构在集中组织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为教师的自主学习加以引导, 使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联系起来, 让教师的自主学习延伸培训的效果。二是要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结合。专家的讲课要密切结合教师工作实际, 引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同时, 应该充分调动一线优秀心理教师的积极性, 使他们成为实践领域的培训者, 通过现场观摩、演练进行学习。一方面通过理论提高素养、内涵;另一方面, 通过实践学会操作。三是集中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结合。过多的集中培训不仅成本高, 集中困难, 而且会加重工学矛盾。在现代远程培训条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 应更多采用远程培训的形式, 关键的问题是要重视远程培训的合理安排和互动平台的互动效果, 使远程培训中师生互动起来, 生生互动起来, 及时讨论问题, 及时解决教师们在学习中的困惑。四是培训和教研、科研结合。长春市近几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得益于引导心理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课题研究。教师的培训工作离不开教研, 也离不开科研, 我们培训工作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难将其与教研科研分开, 所以, 我们应将培训和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结合起来。五是多样化考核方式结合。对培训效果的考核过去常用的方法是考试。新课程改革以来, 评价方式多元化已经在学生评价中得到落实, 实践证明, 执行考核更易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所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如, 作业、论文、网上互动频度、提交案例、个人评价、档案袋、教学设计、所在学校工作效果评价等等。

2. 对于长春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的设想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规律, 充分考虑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构成现状和当前的专业发展水平, 以教师的培训需求调研为基础, 我们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内容做出如下设想:

(1) 教师专业基础和专业思想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和方法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与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成长研究。

(2) 知识类课程。当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和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相关专题研究, 如学习心理规律和学习心理问题, 人格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和人格发展问题等;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和青少年犯罪问题防范;教师心理不适应以及心理问题的调适;认知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及其教育中的应用。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第9篇

【摘要】教师培训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极为重要的环节,然而当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培训难以切实起到帮助从业教师较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基于胜任特征开展培训,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作为参照标准,转变培训理念和方式、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设计方案、开展以胜任特征为导向的培训效果评估,可有效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特征水平,提高工作实效。

【关键词】胜任特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培训模式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JSJYYB-180。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2-02

教育部2012年12月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引入胜任特征这一研究概念,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模式研究,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一、胜任特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视角

哈佛大学教授Mc Clelland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文《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正式提出了胜任特征这一概念,他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并不能有效的预测个人从事复杂或高层次工作的绩效,并将那些能够从根本上导致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者之间差异显著的深层次的特征定义为“胜任特征”。自此,胜任特征的研究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掀起了对胜任特征研究的热潮。关于胜任特征的内涵界定,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所持观点差异较大。王智等人(2011)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将胜任特征定义为“与工作岗位、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学生观、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本研究认为这一概念界定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实际。

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西方国家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实践与认证、教育与培训方面逐步形成了“胜任特征导向的文化”。胜任特征概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已经发展成为当前美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核心指导思想。

目前国内关于胜任特征的研究尚处于引进阶段,有学者在总结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见解,开展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宋国学(2010)认为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在考虑组织内、外影响胜任特征导向和绩效的因素基础上,确定符合环境发展需要和岗位发展需要的胜任特征标准,以之作为培训的依据,以之为教育和学习的标准。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先后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引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从业教师普遍存在胜任能力水平较低问题。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现有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中小学较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训情况更为薄弱。当前培训现状与从业教师的工作需要和发展需求不能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重技能轻能力

当前,大多数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在内容设计上更多地注重于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等,忽略了能够使从业教师做出优秀绩效更关键是胜任特征,动机、个性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训有待加强。随着从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培训内容必须要及时跟进以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需要着眼于怎样提高受训者的胜任能力,而不是机械地界定培训内容。

(二)重理论轻实践

集中授课和专题讲座仍然是培训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理论化、概念化和学科化问题较为突出。教师尽心尽力地教授往往因缺乏实践操作和实际工作的指导而令受培训者难以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更不能形成并建构出所需的知识或观念来。

(三)重共性缺个性化

个性化设计培训,能够有效第促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然而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受培训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忽视了受培训教师的个性需求,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目前的培训还不能做到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来系统的组织培训,培训时间短,缺乏科学而合理的系统性设计,缺少连续性,不能有效提高教师胜任能力和水平。

三、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探讨出切实可行的模式,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一)转变培训理念和方式

要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必须从转变培训理念这一根本性问题着手,实现从传统培训理念向以提高胜任特征为目标的现代培训理念的转变。

培训方式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培训方式多样化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培训存在的不足。调查研究发现,网络互动培训、现场小组讨论、体验式工作坊培训是较易为受培训教师接受的方式,对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胜任力有显著效果,可以在培训中多多引入和借鉴这样的方式。

(二)进行培训需求调研

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较之于传统的教师培训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的胜任特征是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为参照标准,探讨论证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据此确定培训内容,是基于胜任特征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

不同群体存在差异性,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时要分析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范围的教师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因此,做好培训的前提就是对受培训者要进行深入的调查。

(三)制定个性化兼具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方案

组织培训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基础水平培训对象的差异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既保证了培养效果又有助于增加培训的灵活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训组织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持续为受培训教师组织多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四)开展以胜任特征为导向的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检验培训方案、保证培训效果的必要手段,是培训工作的必要环节。建立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效果追踪机制,能够掌握和跟进受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为将来有针对性地设计下一阶段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关于秋天的诗歌下一篇:廉租房租住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