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2024-06-21

大学生理学期末考试总结(精选6篇)

大学生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第1篇

生理课总结

大二的时候,一直很羡慕生医工的同学,因为他们有《解剖与生理》这门课,一门我最喜欢并很期待的课。由于课程冲突等原因而无法选修,但后面也跟着他们参加了解剖兔子和去医学院参观实习。大三,发现自己的推荐课表里有《生理学》这门课,我毫不犹豫地选了,出于对人体生理的好奇并想对此有些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但是,当自己真正开始学习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突然发现有些东西并不是按自己原先想象的那样。

首先是语言方面上的。由于这门课是双语教学,老师课上的ppt都是英文版的,于是有太多太多的专业名词,来不及记,记不下来,反应不过来,于是就听不明白了。刚开始课后还会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查那些名词,去把它们一个个搞明白来,但是随着后来课程的紧张,毕竟我们这学期总共有四门的双语课程,于是就有点顾不过来了。我发现生理学这门课跟其他的双语课程有很大的不同,虽然都是双语课程,用的教材也都是英文版的,但是相比之下其他几门双语课比较容易理解,因为除了一些专业名词外,其他的描述性语言都是浅显易懂的,反而生理课,逻辑比较强,相互之间联系比较紧密,另外解释性的东西比较少,加上跟结构解剖上的联系,关系更复杂了,老师给的课件大部分都是总结性的或者只有图示,在基础比较弱的情况下,学起来就相当吃力了。

其次是教材方面的。我发现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跟我们手上拥有的那本教材内容上还是相差很大的,书上的内容相对比较少,解释的也不够详细,老师课上的内容很丰富,但由于好些是在书上找不到的,于是我们课后消化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好些由于在课上跟不上或者没弄明白,课后想自己把这些内容补上就不知从何下手了。另外我还买了一本英文教材,发现里面的内容更少了,没有多大的用处。于是跟生医工的同学借了那本《解剖与生理》的厚厚的书来看,有些东西才弄明白了。

通过那本厚厚的书,我发现了要把生理课的内容掌握好,首先得对与之有关的生理结构有个大致的了解。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把解剖与生理放在一起学的原因了。相比之下,我们只是学习生理方面的内容,对基本结构的介绍并不是很多,只是学习它们能做什么,而没去了解或者了解得很少它们为什么可以这么做,在这种情况下去掌握那些原理就比较吃力了,因为不容易理解,有些方面还不是很明白。

所以,刚开始学生理这门课时,发现学起来好吃力,并不是自己原先期待的样子。于是课下得花很多时间去学习。后来老师把课件换成中文版的了,相对就好了些。另外自己看看书,大致能把那些东西给搞明白了。

通过这学期以来,我学习了细胞的电生理现象,知道了兴奋是怎么样产生和传导的,以及神经系统是怎样控制和调节机体运动和生理反应的;知道了血液的组成和各种血细胞的作用以及血液是怎样凝固和血型是怎么划分的;又知道了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途径还有血压产生的机制以及作用;还了解了呼吸时怎样产生和调节的,人体内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和吸收的,肾在人体内是如何发挥功能的;另外就是激素的重要作用及生殖方面的有关内容。所有的内容都跟我们密切相关,都像我们展示人体结构的复杂与神奇。内容很多,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注意,但是只要掌握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它们当做整体联系起来看,就容易明白了。

我以自己的亲身体会给老师提几点建议:

1. 老师是否能找到更加详细点的教材推荐给我们呢,或者至少能和老师

课上的内容统一起来,我们课后复习起来也不至于漏了些什么。另外发现课件用中文版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好的,或者至少得把那些专业名词加上中文解释,这样才跟得上老师的课。

2. 课件最好事先放到网上,我们之前也好做些预习之类的,这样课上听

起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3. 老师上课时如果能多举些例子就好了,比如把他们具体化,跟某些疾

病什么的联系在一起,多做些分析,这样我们想象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4. 我觉得老师课前提问的方式很好,这样可以鼓励我们课后及时复习。

同时把上节课的内容稍做一些总结,可以加深我们的记忆。

最后,感谢两位老师一学期以来对我们的教导。

大学生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第2篇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问题:

1.法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法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法律现象的总和,即法律现实。法学主要有应用的职能、认识论的职能、意识形态的职能。

2.法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分别是:(1)要有法律现象的材料的一定积累(2)

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象的法学家阶层。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是法学史上的革命转变,它与剥削阶级法学有原则性的区别,体现在指导思想不同、阶级基础不同、载、在法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上不同、在一系列根本的理论观点上不同。邓小平的民主、法治思想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十点。

3.法学体系是指法学是一个由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我国法学应划分为六大类,其中法理学属于理论法学。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和全部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特别是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问题。具体内容包括:(1)法哲学的基本问题;(2)法社会学的基本内容;(3)法发挥作用的机制的基本理论问题。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学习法理学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可以为学习部门法学乃至整个法律科学奠定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有助于培养合格的法学人才和法律工作者,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第一编 法的一般原理

第二章 法的起源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社会调整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从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的发展过程来看,社会调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个别性调整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调整。个别性调整就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次性调整。个别性调整的优点是能够针对具体人、具体事作出具体的处理。能够充分考虑个别情况的具体特点。它的缺点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任意性,不能形成普遍、确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就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的调整。它是社会调整的高级阶段。与个别性调整相比较,规范性调整的优点在于它为某一类社会关系提供了行为模式,使人们摆脱了偶然性和任意性,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的缺点是,它无法充分考虑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特点,提出符合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处理方案。人们认识到个别性可以弥补规范性调整的不足,因此产生了规范性调整加上个别性调整的调整方式。法律调整是一种规范性调整,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调整方式。这种调整方式把规范性调整和个别性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调整;(2)社会调整的发展过程,一般是由自发到自觉、由个别到一般、由浑一到分化;(3)社会调整发展过程中,社会性的比重呈增长趋势。

2.法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国家和法的产生,是同一个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的表现。从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演变到法的发展过程,法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政治根源和文化根源。法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构成法的各种因素逐步成熟起来,最终形成为法。法的产生的标志有两点:(1)国家的最终形成标志着法的形成;(2)只有当人们有了选择行为的自由,出现了授权性规范,才意味着有了权利和义务的划分,从而产生了法。

3.原始社会习惯与法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2)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反映的意志不同;(3)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4)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5)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

第三章 法的概念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法的古文先是 佱,后是灋。佱的意思是“模范”,也就是公正的常行规范。灋意为“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律字“均布也”,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时广泛使用。我们可以理解为,法律是法的形式渊源,是国家命令人们必须遵守的文件,这种文件有国家确认的判断人们行为公正不公正的标准。法的外部特征也就是法律的特征,主要是:(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指定或认可的;(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

2.法的社会阶级本质有以下特点:(1)法体现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意志。(2)法的各种规定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3)统治阶级意志的内 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法的社会阶级本质有层次之分,根据法的社会阶级本质的特点,法的社会阶级本质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法的第一级本质,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第二级本质,统治阶级确认人们某项行为是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意志(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随意的,而是被历史、阶级规定了的在客观上能够而且允许作的行为自由和责任的反映。法的第三级本质讲的是人们的行为自由和责任,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3.理解法的概念要注意几个基本方面:(1)法这种规范总是与一定阶级的意志、一定阶级的价值观分不开;(2)法这种规范总是与国家权力分不开;(3)法这种规范总是一定事实、一定社会关系的认可。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法的经济基础。

4.在归纳法的定义之前,一定要理解科学定义的局限性和必要性。之后,我们就可以给法下一个比较全面、比较充分的定义了。“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第四章 法的作用、价值、利益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内容:

1.首先明确法的作用与法的职能的关系。法的作用侧重讲法对人们的行为或社会生活的影响。法的职能侧重于法发挥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向。一般来讲,法的作用与法的职能的用法是一致的。法的作用和职能可以划分为法的规范作用和职能和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又能分成法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要正确理解法的阶级统治的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之间的关系。

2.法的价值是法这种客体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一种法律制度有无价值、价值大小,取决于这种法律制度的性能,又取决于一定主体对这种法律制度的需要,还取决于该法律制度能否满足该主体的需要和满足程度。法的价值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客观性,一是主体性。法的价值的主体性是指法或同一法律制度对不同的主体或不同时间、地点的同一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因此法的价值又具有变异性和多维性。法的价值可以分为三种,每一种里又有若干具体的价值。

3.法与利益的一般关系体现在:(1)利益决定着法的形成和发展;(2)法对利益的形成、实现和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五章 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制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从内涵上看,法制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行法律规则,而且包括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法律运行的机制,一个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法学教育以及法学研究等,它是一国或地区法律上层建筑诸因素构成的系统。

2.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做的基本分类。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同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一致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前三种类型的法统称为剥削阶级类型的法。

3.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一般认为,法系可以划分为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大陆法系是以古代罗马法为基础和以 19 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英美法系是以英国法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

4.明确法的历史类型的变更的社会原因以及法律原因;认识奴隶制法、封建制法的本质和特点;正确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本质和特点。

第二编 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问题:

1.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建立社会主义法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包含了产生社会主义法的必然性、必要性的思想;社会主义法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历史使命的重要武器。

2.社会主义法的产生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是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法是在摧毁旧法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人民群众参加了社会主义法的创建。

3.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和发展。

第七章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原则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明确以下几个内容:

1.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本质: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不是自发形成的;形成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并把它上升为法律的重要意义;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的重大特点之一。

2.社会主义法的社会本质:社会主义法是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法;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调整器;社会主义法执行者广泛的社会公共职能。

3.社会主义法的国家强制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愿遵守性。首先,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法的必要标志;其次,社会主义法是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自觉遵守的规范。

4.“一国两制”,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一国两制”首先意味着要实现祖国统一,即以一个国家、一个中国为前提。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香港、澳门和台湾只能是中国的组成部分;其次意味着在中国主权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不变,港、澳、台回归祖国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实行高度自治,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再次意味着两种制度不是并列的,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且两种制度不搞敌对,而是要在一国的前提下长期并存,互惠互利,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最后,大陆的法仍然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变,而港、澳、台的法也保持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变。因此,当代中国的法,就其本质来看,出现了“一国两法”的独特情况。“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行,具有重大的理论、现实和历史意义。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1990 年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3 年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可以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划分为:(1)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法的部门原则;(2)一般社会原则和专门法律原则;(3)立法原则、适用法的原则、法律解释原则等。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原则包括法治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第八章 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社会主义法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科学技术、对外交往等方面的作用。

1.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法与社会生产力。

2.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3.法与精神文明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在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4.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当代中国的科技法制建设。

5.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方针。当代中国在对外关系、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法律调整对外关系的基本方式。

第九章 社会调整系统中的社会主义法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社会规范、社会调整系统的概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明确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相互区别和联系,明确社会主义法与习惯、社会团体规范、乡规民约、宗教规范、技术规范的区别和联系。

社会生活的规范性调整。社会规范的种类和社会调整系统。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

法与道德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一致性和相互作用。

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区别。

社会主义法与习惯。社会主义法与社会团体(组织)规范。社会主义法与乡(村)规民约、文明公约。法与宗教的一般关系。社会主义法与技术规范。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调整及其机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了解以下内容:

法律调整是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有结果的、规范组织作用。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意志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法律调整的方法分为:(1)规范性调整和个别性调整(2)协调的调整和隶属的调整(3)集中的调整和非集中的调整。基本的法律调整方式有:积极义务的调整方式、允许的调整方式、禁止的调整方式。法律调整的类型有两个基本形式:一般允许型和一般禁止型。

法律调整机制是用来保证对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法律影响的各种手段的整个系统。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2)产生法律关系 的阶段;(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转化为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行为阶段。

法律调整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和法的适用,其中法的适用是机动要素。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法制是以法为核心的一国或一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包括现行法以及与现行法相适应的法律意识、法律实践。法治是运用法律来管理社会和治理国家的原则。法律制度与国家并存,有国家就有法,就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但是有国家、有法律制度不一定有法治。法制和法治是两个有联系但含义不同的概念。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2)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治理国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依法办事,另一种是为所欲为。依法治国是上策。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厉行法治是重要的、复杂的、长期的任务。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法律意识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1)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2)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3)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社会法律意识。

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条件和途径主要有:(1)灌输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律观;(2)在广大群众和干部中普及法律常识。

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国、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水平的概念,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都体现一定的法律文化。它是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智慧和知识的总和

第三编 法的创制

第十三章 法的创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的专有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法的创制是法的形成的结尾阶段。法的创制的基本形式可以分为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法律规范的认可两大类。此外,在某些国家中全民公决也是法的创制的一种形式。

法的制定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确立阶段。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法律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四个步骤。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废、改、立相结合;科学的创见性;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立法技术是指在法的创制过程中所应体现和遵守的规则、方法、技巧、经验和知识。

立法技术的一般有三种分类方法:(1)分为立法预测技术、立法规划技术、法律规范表达技术;(2)宏观立法技术和微观立法技术;(3)大陆法系国家立法技术和英美法系国家立法技术。

第十四章 法律规范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则。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法律规范是法的基本构成因素。法律规范是一般的、抽象的行为规则。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有:(1)国家意志性;(2)规范性;(3)同一性;(4)逻辑性。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包括三个因素,即假定、处理和制裁。假定,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该规范适用的条件部分。它指明该法律规范在什么条件下可以适用。处理,就是行为规则本身,即法律规范中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部分。这部分具体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制裁,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违反该规范时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的部分。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遵循着“如果—则—否则”的公式。在现实中的法律规范往往只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假定,第二个因素是处理或制裁,这两个因素按“如果—则”的公式安排。这种法律规范被称做命令性规范,以区别于逻辑性规范。

法律规范的种类:(1)按照法的职能和专门化进行的分类,分为调整性规范、保护性 规范、专门性规范。(2)按照法律调整方式不同进行的分类,分为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积极义务性规范。(3)按照同个别调整的不同联系进行的分类,分为绝对确定性规范、相对确定性规范。(4)按照是否允许依法自主调整进行的分类,分为任意性规范、强行性规范。

第十五章 法的体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法的体系与法学体系、立法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学体系是指法学研究的范围和分科,法学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法的体系是法学体系形成、建立的前提和基础。立法体系是指一国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整体。法的体系和立法体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法律规范按照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做的分类。法的部门通常由若干具体法律制度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组成。我国法学界一般认为,划分法的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其次是法律调整的方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包括主导的法律部门宪法和基本法律部门,如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婚姻法、劳动法、诉讼法。

第十六章 法的渊源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法的渊源有不同的含义,法学中的“法的渊源”又指“形式渊源”,是法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即一个行为规则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具有何种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并成为国家机关审理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依据。历史上存在过的形式渊源有:习惯法、判例法、君主饬令、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条约、法律学说等。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有:宪法、法律、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地方国家机关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国际条约。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主要有三种方法:即法规清理、法规汇编、法典编纂。

第四编 法的实现

第十七章 法的实现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法的实现是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

令被遵守。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有:(1)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和不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2)法的遵守和法的适用。

法的适用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和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权利调整和保护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活动。法的适用是法的实现的重要形式之一。法的适用的主体是国家专门机关和由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法的适用是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专门活动。法的适用是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活动。法的适用必须有表明法的适用的结果的法律文件。法的适用结果可以产生、变更或消灭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或对一定主体实行法律制裁。法的适用的种类有:(1)执行调整职能的法的适用和执行保护职能的法的适用;(2)权力机关适用法的活动、司法机关适用法的活动、行政机关适用法的活动、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适用法的活动。

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4)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

行政执法中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1)依法行政原则;(2)行政合理性原则。

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书面协议,将他们之间的争议交给双方所同意的第三者进行裁决的制度。仲裁机构一般是民间组织;仲裁是当事人选择处理争议的方式,可以选择仲裁机构,可以选择仲裁员组成仲裁庭。对于一方提出仲裁的,仲裁机构不予受理,对于双方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又向法院起诉的,法院不予受理;仲裁庭审理案件不公开进行;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此外,国际仲裁还具有境外可执行性。

调解,是指中立的第三者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停疏导,促使当事人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和方式。

第十八章 法律规范的效力、法律解释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规范的效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效力。

2、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开始生效,在什么时间终止生效以及对其生效前的行为和时间是否具有溯及力等问题。

我国通常规定的法律规范生效时间有三种情况:(1)法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2)法律本身规定了生效的时间;(3)法律本身规定了其生效时间取决于其他法律的生效施行。

我国法律规范终止生效的时间通常有五种情况:(1)新的法律公布实施后,原有的法律自然失去效力;(2)新的法律公布生效后,明文规定原有的同类法律废止;(3)有的法律因已完成其历史任务而自然失去效力;(4)法律本身明确规定生效期限,期限届满自行终止效力;(5)由有关机关颁发专门的决议、决定,宣布废除某些法律。上述法律规范终止生效的几种情况,可以分为明示废止和默示废止。

法律规范的溯及力,是指法律规范对其生效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适用,就具有溯及力;不适用,就不具有溯及力。在一般情况下,法律不溯及既往,即法律一般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而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哪些地方、区域有效。一般讲,一个主权国家的法律适用于主权管辖范围内的全部领域,包括领路、领水、领空,以及其他延伸意义上的领域(如驻外使馆、航行或停泊在境外的本国船舶和航空器)。

我国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大致有三种情况:(1)在全国范围内生效;(2)在局部区域生效;(3)某些法律、法规不仅在我国领域内有效,而且还可以有域外效力。

4、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适用于哪些人。关于对人的效力,历史上各国法律规定大致有四种:(1)属地主义原则;(2)属人主义原则;(3)保护主义原则;(4)以属地主义为基础,以属人主义、保护主义为补充的折衷主义原则。我国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采取折衷主义原则。、法律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对法律、法规或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法律解释一般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又称为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对有关的法律进行的解释。正式解释根据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同,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非正式解释,又称为无权解释或非官方解释,是指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对法律规范所作的没有法律效力的解释。非正式解释又分为任意解释和学理解释。

法律解释的方式,通常有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

按照法律解释是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还是比条文的字面含义有所扩大或缩小,分为字面解释、扩充解释和限制解释。

第十九章 法律关系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由三个要素组成,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其特殊性表现在: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关系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国家意志和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意志的统一体。(2)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社会关系。(3)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2、法律关系除了按照其产生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分为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以外,还可以按照其他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法律关系主体具体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一般法律关系是根据宪法规定,在国家、社会组织、公民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法律关系。具体法律关系是指主体双方或一方具体化的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诉讼法律关系均属于具体法律关系。

具体法律关系根据其主体是单方具体还是双方具体化可以划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是有具体的权利主体而没有具体的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是有具体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是以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按照法律关系依法的职能的类别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调整性法律关系是根据调整性法律规范,在主体的合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法的实现的正常形式。保护性法律关系是根据保护性法律规范,在主体的非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

按照主体之间的相互地位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平权型法律关系,其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地位是完全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隶数型法律关系,其法律关系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相互之间窜在隶属关系,一方必须服从于另一方。、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其中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

(1)公民和组织要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实际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就必须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行为能力是指权利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因违法而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2)在我国,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以下几种:公民、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国家。

法律关系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在法律上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

(1)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行为。法律权利具有以下特点:它以法律的规定为前提;它是以权利人的需要和利益为目的;它是和义务密切联系的;它授予权力人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自由。

(2)法律上的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必须作出的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它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具有法律上的必要性;它是满足权利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法律手段;它界定了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范围。

(3)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内容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依存的;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的;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都有严格的法律界限。、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关系客体具有以下特点:它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它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法律关系客体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财富;物质财富;智力成果;人身利益;行为结果。、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基本上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事件,又称法律事件,指法律不把一定后果的产生与当事人的意志相联系的客观事实或现象。事件又分为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

行为,指以当事人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法律后果的行为。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

第二十章 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的内容有:

合法行为是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要求的,对社会有益至少无害的,从而为法律所保护的行为。

违法行为是个人或单位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有过错的不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具有违法性。违法的构成要件有:违法的客体、违法的客观方面、违法的主体、违法的主观方面。违法的种类有: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狭义的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法律责任的种类划分为:(1)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2)过错主任、无过错责任;(3)财产责任、非财产责任。法律制裁的种类有: 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第二十一章 法律监督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法律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广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

法律监督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

(1)法律监督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

(2)法律监督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各种法律活动,包括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活动,也包括社会组织和公民执法、守法的活动。

(3)法律监督的内容,包括各种法律活动,监督他们是否合法。

2、法律监督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法律监督的主体,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2)根据法律监督的来源,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3)根据法律监督阶段的不同,分为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法的创制和实施所进行的监督。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主要是对法的创制活动的监督、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和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4、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就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相互之间就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在我国目前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主要有一般监督、监察监督和审计监督。

大学生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第3篇

关键词:药理学,试卷分析,中药学专业

中药学专业是广西中医药大学招生最早的专业之一, 《药理学》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为其以后工作过程中不仅提供必要的药物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可为其提供一定的新药开发思路。《药理学》是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的学科之一, 在现有比较局限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 考试无疑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 同时也可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 通过试卷分析可以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为处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此, 笔者对广西中医药大学2010级中药学专业162名学生的《药理学》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 结论如下。

1 资料来源

2010级中药学专业的《药理学》理论教学课时数为48学时, 总人数为164人, 由教研室2名高年资教师授课, 期末考试试卷是教研室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统一命题, 按照教学课时数统一分配各章节知识点所占分值, 自学内容部分的分值控制在5%以内, 试卷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后, 交由教务处考试中心统一安排和组织考试, 采取专人监考, 考生单人单桌且座位由监考老师随机安排, 阅卷由教研室组织, 采用流水作业, 集体阅卷, 试卷评阅标准依据事先制定的评卷标准和标准答案进行, 由专人复核阅卷情况后统分, 提交至教务处教学管理系统。由于旷考2人, 实际分析试卷数为162份。

本期考试卷共66题, 其中客观题 (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 50题, 分值50分;主观题 (包括名词解释题、判断题、简答题) 16题, 分值50分;满分100分。试题结构比例见表1。

2 资料处理与统计

应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 将各题的编号、得分、答对情况和每个学生的成绩等项目录入计算机, 利用Excel软件的函数公式进行统计处理, 计算均数、标准差、难度 (P) 和区分度 (D) 。主观题难度采用公式1计算;客观题难度采用公式2计算;试卷整体难度采用公式3计算;区分度采用公式4计算。计算公式及说明如下。

公式1:P=X/Y (X为该题的平均得分, Y为该题的满分值) ;

公式2:P=V/W (V为该题的答对人数, W为受测试人数) ;

公式3:试卷整体难度系数=平均分数/试卷满分。

公式4:D=PH—PL=2 (H—L) /N (将考试成绩由高向低依次排列, 从两端各取27%, 分别为高分组和低分组, PH为高分组难度指数, PL为为低分组难度指数, H为高分组答对人数, L为低分组答对人数, N为两组人数之和) 。

3 结果

3.1 成绩分布及分析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 平均成绩为75.10分, 标准差为10.84, 最低分32分, 最高分96分, 极差为64分, 各分数段频数分布见表2和图1。

3.2 试卷分析

本试卷难度系数 (P) 为0.75, 区分度 (D) 为0.26。

3.3 试题分析

试题的难度系数和区分度是评价出题质量的主要指标。难度系数中若P<0.4表明难度较大, 若0.40.7表明难度不大;区分度中若D<0.2则评价为差题, 若0.20.4则为优良。通过分析, 结果表明本试题难、中、易比例分别为28%, 48%, 24%;试题区分度差、一般、良好、优良的比例分别为21%, 37%, 33%, 9%。结果见表3和表4。

4 讨论

本次考试成绩呈偏态分布, 以75~85分的成绩居多, 平均分为75.10, 表明该专业《药理学》中上学习成绩的学生居多, 标准差为10.84, 说明成绩频数相对集中。

试题的区分度是试题质量分析的另一个主要指标[1], 与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直接相关, 本试卷采用在分数分布两端中各选取27%作为高分组和低分组进行分析。本试卷整体区分度为0.26, 而各题型区分度差、一般、良好、优良的比例分别为21%, 37%, 33%, 9%, 表明本试题的区分度较好, 基本能使对知识点掌握程度高低不同的学生在考分上拉开差距。

试题的难度是试题质量分析的一个数量指标[2], 与学生考试成绩有直接关系。采用极端分组法进行试题难度分析。一般认为, 一份出得好的试卷整体P值范围为0.5~0.7, 考试试题中难、中、易比例分配分别约为20%, 60%, 20%[3]。本试卷整体难度系数为0.75, 属难度适中试题, 难、中、易比例分别为28%, 48%, 24%, 基本上属于可接受范围。分析各相同难度系数的各题型还可发现客观题的难度稍大于主观题, 这样比例分配可能会导致学生过多重视记忆性的知识点, 而忽略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另外在客观题中, 多项选择题失分情况较严重,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1) 多项选择题的严格评分标准, 即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2) 多项选择题对握跨章节知识点融会贯通的要求高, 是试题难度较高的一类题型。

考试是评估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考试考核, 不仅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又能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及反馈, 得以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试卷命题是整个成绩考核工作的关键环节。提高命题质量, 使试题全面、客观、准确反映教与学的情况, 真正起到引导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作用。而评分的根本目的是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正确评价考试结果, 有效地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试卷质量分析检查, 从而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 及时发现、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新平, 刘存侠.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M].科学出版社, 2003.

[2]田考聪, 彭斌.试卷质量定量分析系统中的几个参数及其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04, 3 (4) :52-54.

外国小学生的期末考试 第4篇

美国小学生也要期末考试吗?美国小女孩奥利维亚说,美国各个州和各所学校的情况可能不太一样,她在加利福尼亚州,在她的学校,一年级和二年级是没有期末考试的,每年学期末,学生、老师和家长会举办一个大型派对,庆祝快乐学期的结束;从三年级开始,考试才逐渐多起来,除了阶段性的考试,还有全州统一测试。

应对期末考试,奥利维亚也要复习、做大量练习题吗?她反问,考试之前她也要像平时一样,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比如阅读作业、研究作业等,这算不算复习?在奥利维亚看来,考前学习节奏与平时学习节奏没有什么太大不同,把学到的东西转化成自己脑中的知识,然后去考试就可以了。

不过奥利维亚提到,有些老师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会和同学们一起上一节“总结课”,把整个学期学过的知识串一遍。她举例说,她曾经的历史老师诺顿太太组织的“总结课”很有意思,她让同学们穿上“古时候”的服饰来扮演历史人物,通过表演情景剧来重现那段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和观众会相互提问、相互回答,答对了有奖励,答错了要接受惩罚。“大家又唱又跳、又玩又乐,在这个过程中回顾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她说。

德国:年终成绩单展示整个学期情况

德国下萨克森州的达尼尔•盖特纳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他说,在他所在的州和学校,小学一、二年级没有考试,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要进行各学科的阶段性测试。

达尼尔说,尽管一、二年级没有考试,但是从进入学校开始,每年期末学生和家长都会收到一份“成绩单”,这份“成绩单”展示了学生整个学期的在校表现,包括学习方面、社交方面、实践活动方面等,在学习方面,又包括日常作业完成情况、考勤情况、阶段性测试的分数等。“当然了,一、二年级的"成绩单"上是没有分数的,只有评语。从三年级开始,"成绩单"上既有分数又有评语。”他说,在德国,1分表示非常好,2分、3分、4分次之,5分代表不及格,6分说明非常差。

达尼尔告诉记者,很多学生和家长还是比较看重分数和年终“成绩单”的,当学生拿到1分时,作为奖励,家长会实现学生的一个愿望;如果学生总是拿4分以下,家长也会比较着急,会限制学生玩电脑、玩游戏的时间。“有的学生为了避免不及格或为了拿到一个较好的分数,会花钱请高年级的学生帮自己补习,那些高年级的学生能因此拿到报酬。”他说。家长拿到“成绩单”后,可以与各科目的老师交流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一般而言,老师会留更多时间给那些“成绩单”不太“好看”的学生的家长。

日本:呈现“两极分化”态度

日本学生一年有三个学期,每个学期末都有一场考试,不过与国内同年级孩子的期末考试相比,日本低年级孩子的考题比较简单,题量也不大,氛围很轻松,年级越高,考试的紧张气氛才明显一些。

日本孩子和家长对期末考试呈现一种“两极分化”的态度。她说,在公立小学校,不仅平时作业少、学业轻,对于期末考试,学生和家长似乎也不会过于在意,每个孩子的考试成绩用“优”“良”等四个等级来表示,孩子彼此之间是不公布成绩的,在家的时候,有的孩子会稍微提一提考试情况,家长也不会多问,除非出现很严重的情况。

药理学期末考试重点总结 第5篇

2、首过消除(首过效应、首关消除、首关效应、。

首关代谢)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须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

3、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4

受体,使远物难以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故看近、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作用域睫状肌的M胆碱物清楚,看远物模糊。睫状肌上的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突,屈光度增M受体被激动→大→眼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

5围拉紧,、调节麻痹.睫状肌松弛退向外缘,悬韧带向周不能将近距离的物体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看近使晶状体处于扁平状态,导致屈光度降低,物模糊不清,只适于看远物。6度以下而残存的药理效应。、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

25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无反

7、耐受性.机体对药物的反应特别不敏感,需加

大剂量才能获得疗效。8的指标,、治疗指数TI=LD50/ED50.在药物研究室用来表示药物安全性

或TI=TD50/ED50。9。、安全范围简答.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1PG、简述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机制.⑴抑制⑵抑制缓激肽的生物合成;⑶稳定溶酶体膜;⑷抑合成酶--环氧酶(cyclo-oxygenase, COX);制2WBC性:急性近曲小管变形、坏死。尿中可见蛋白、管、简述氨基苷类的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向炎症部位的游走。

.(1)肾毒性、红细胞,重者见氮质血症。功能损害,耳窝神经损害。现为肌无力,常见静滴或腹腔给药。原因:乙酰胆(3)神经肌肉阻滞:表(2)耳毒性:前庭碱释放受阻。疹、药热和过敏性休克。(4)过敏反应:嗜酸性细胞增多、皮

3、T1/2及其意义.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是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一次用药经过其意义为:(4-61)反映药物消除速度和能力(T1/2 = 0.693 / k。个T1/2体内药物基本消除,反2)复用药经定每天给药次数。4-6个T1/2体内药量达稳态水平(3)决

4、成瘾性.阿片类等药物连续反复多次给予后,形成对药物的依赖性,成为成瘾性。5

激素产生了依赖性或并且尚未完全控制,骤然停药、反跳现象.些药物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病人对或减量过快而致原病复发或恶化跳现象。常需加大剂量再行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这种现象称为反缓慢减量、停药。

6口服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四环素抗生素的不良反应.(1)胃肠道刺激:染:正常人口腔、咽喉部、胃肠道存在完整的微生2)二重感态系统。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趋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与新生的骨骼中牙齿中沉积的钙离子结合,造成恒(3)对骨骼和牙齿生长的影响:四环素类药物齿永久性棕色色素沉着,牙釉质发育不全.(4)还可抑制婴儿骨骼发育。起严重肝损伤或加重原有肾损伤。偶见过敏反应。(5)其他:长期大量使用可引

7、简述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药理依据.吗啡治 疗心源性哮喘作用显著,其作用机制是: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1)扩张脏负担。(2)有镇痛作用,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减少耗氧量。性。(3)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

8、为什么新斯的明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最强

.新斯的明除抑制乙酰胆碱酯酶而使乙酰胆碱蓄积外,还能直接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上的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表现出强大的兴

N2受体,并能奋骨骼肌的作用。23的药物经过肝脏首关消除后能被吸收入体循环的、生物利用度.指非血管内给药(如口服)吸收相对含量,用环的药量,F表示,F=A/D*100%,A9、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现象D为服药剂量。

为进入体循.酚妥拉明等α受体阻滞药妨碍去甲肾上腺素与素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这是由于α受体结合,使肾上腺血管作用被取消,表现出β受体激动后的血管舒张α受体收缩作用。10用可逆,增加激动药剂量可使激动剂效应保持原有、简述竞争性拮抗药的特点并举出一例

.拮抗作水平,即内在活性(最大效应)可不变,但使激动剂量效曲线平行右移。阿托品是乙酰胆碱的竞争性拮抗药,使乙酰胆碱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11

药物暂时失去药理活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有何特点b结合时可逆的,经常处.a使结合型于动态平衡;12胞膜上的、强心苷的正性肌力作用原理c 合并用药可发生竞争性抑制作用。Na+-K+-ATP酶结合,导致钠泵失灵,进.强心苷与心肌细 而使心肌细胞内量增多后,Na+、Ca2+增加,K+减少。胞内Na+内流减少,又通过Ca2+外流减少或使Na+-Ca2+双向交换机制或使Na+外流增加,Ca2+Na+内流增加,最终导致细胞内肌浆网摄取验证实,细胞内Ca2+Ca2+也增加,存储Na+减少,增加时,还可增强钙离子流,Ca2+增多。另有实Ca2+增加,使动作电位使肌浆网释放出2相内流的样在强心苷作用下,心肌细胞内可利用的Ca2+,即“以钙释钙”的过程。这Ca2+增多,此Ca2+又能促Ca2+增加,心肌的收缩力加强。13

麻风杆菌;对革兰阳性菌尤其耐药性金葡菌有强大、利福平的抗菌作用.抗菌谱:广,结核杆菌、的抗菌作用;对革兰阴性菌、某些病毒和沙眼衣原体也有抑制作用。期有效。抗菌原理:抑制 抗菌力:杀菌,静止期、繁殖RNA多聚酶,阻碍RNA合成。耐药性:单用易产生耐药性。

问答

1临床应用、详述阿托品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刺激症状,对胆绞痛及肾绞痛疗效差。亦可用于治:①解除平滑肌痉挛:如胃肠绞痛及膀胱.疗遗尿症。②制止腺体分泌:麻醉前给药,减少呼吸道分泌,防止气道阻塞。③眼科用于:虹膜睫状体炎,松驰后利于休息,还可防止粘连;检查眼底,用于扩瞳;验光配眼镜,用于儿童验光。④缓慢型心律失常。用于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传导阻滞等。⑤抗休克:对于感染性休克,大剂量阿托品能解除血管痉挛,舒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⑥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器官的敏感性不同,随剂量增加,依次出现以下作药理作用:作用广泛,对各用。⑴腺体:分泌减少。唾液腺和汗腺最敏感。其次是泪腺,呼吸道腺体。大剂量使胃液分泌减少。⑵眼: ⅰ扩瞳:松驰扩约肌; ⅱ升高眼压:瞳孔扩大→前房角变窄→房水回流障碍→眼压↑;ⅲ调节麻痹:睫状肌松驰→悬韧带紧张→晶状体变扁平→适于看远物。⑶平滑肌:松驰内脏平滑肌,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内脏平滑肌松驰作用显著;对胆管、输尿管和支气管的解痉作用较弱;对胃肠括约肌的反应不定。⑷心脏:心率:治疗量(0.5mg)时部分病人出现短暂减慢。可能由阿托品阻断突融前膜作用所致。较大剂量M1受体从而减少突触中(1-2 mg)ACh时,心率显著加快。对递质释放的抑制这是由于阻断心脏抑制而出现的作用。房室传导:可拮抗迷走神经过M受体,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度兴奋所致的传导阻滞和心率失常。⑸血管与血压:治疗量—无影响。大剂量—解除小血管痉挛。由直接扩张血管或体温升高的散热反应所致。⑹中枢神经系统:较大剂量(1-2mg)----轻度兴奋。(2-5mg)----剂量托品常见的(10mg以上较强兴奋,焦躁、多言、谵妄。中毒不良反应)----有:口干、视力模糊、心率加幻觉、昏迷、呼吸麻痹等。阿快、瞳孔扩大及皮肤潮红等。但随着计量增大,其不良反应可逐渐加重,甚至出现明显中枢中毒症状。阿托品中毒可注射拟胆碱药抢救,如新斯的明,毒扁豆碱或毛果芸香碱等。禁忌症:青光眼、前列腺肥大

2、试述氨基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可加重排尿困难)。

.(见蛋白、管性、红细胞,重者见氮质血症。卡那霉1)肾毒性:急性近曲小管变形、坏死。尿中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剂量疗程成正比。2.耳毒性:表现:前庭功能损害、耳窝神经损害。原因:观察,依肾功调整剂量,疗程<药物在内耳外淋巴液蓄积,毛细胞受损。14天。3.神经肌肉预防:阻滞:乙酰胆碱释放受阻。抢救:钙剂或新斯的明。表现为肌无力,常见静滴或腹腔给药。原因:

3、试述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特点及临床意义.特点种原因造成的炎症反应。在炎症初期,能增高血管: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多的紧张性、减轻充血、降低毛血管的通透性,同时抑制白细胞浸润及吞噬反应,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从而缓解红肿热痛等症状。在炎症后期,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抑制胶原蛋白、粘多糖的合成及肉芽组织增生,防治粘连及瘢痕形成,减轻后遗症。性感染:在应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的同时,可临床意义:(1)严重急用糖皮质激素作辅助治疗。因其能增加机体有害刺激的耐受性,减轻中毒反应,有利于争取时间,进行抢救。(2)抗炎治疗及防治某些炎症的后遗症:如果炎症发生在人体重要器官产生粘连和疤痕,将引起严重功能障碍。故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减少炎性渗出,减轻愈合过程中纤维阻滞过度增生及粘连,防止后遗症发生。4的催化酶中非专一性的酶:简称肝药酶。是存在于、何谓肝药酶?其临床特点是什么?

.生物转化肝微粒细胞色素 体内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的酶是能转化数百种药物。P-450,尚有辅酶肝药酶特点2(NADPH:专一性低,活性)及黄蛋白,有限,个体差异大,受先天和年龄、营养状态、疾病、性别影响,受药物诱导或抑制。肝药酶诱导剂与抑制剂:诱导剂,能加速肝药酶合成或增强其活性的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因钠;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合成并降低其活性的药物。如异烟肼、氯霉素。

5在?、解救有机磷中毒的用药原则是什么?其机理何注射阿托品。阿托品能缓解.解毒药应用原则:①须及早、足量、反复地M样症状、中枢症状、大剂量能缓解体无效。②合用胆碱酯酶复活药。NN受体兴奋症状。但阿托品对NM受理:①与胆碱酯酶结合形成复合物。②形成为磷酰.机理:中毒机化胆碱酯酶。③裂解为单烷氧基磷酰化胆碱酯酶(老化)能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对。阿托品作用机制:竞争性拮抗体内胆碱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的机理:在体内与磷酰化胆碱酯酶结合,碘解磷带正电荷的季铵氮与磷酰化胆碱酯酶的阴使胆碱酯酶复合。基本过程如下:(1)离子部位结合。裂解为磷酰化碘解磷定,(2)肟基与磷酰基形成共价键。碘解磷定也能与体内游离的有机磷酸酯类直接结胆碱酯酶恢复活性。此外,(3)合,然后经肾排出。6性休克的防治措施。、论述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以及对不良反应中过敏

.抗菌作用:6 抗菌谱:对细菌伤风杆菌)G+球菌(链球菌等),G+对G-杆菌无效;对螺旋体、放线菌有杀灭作用。抗,G-球菌(脑、淋球菌)有杀灭作用,杆菌(破菌作用机制:结合,(1)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与PBPs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防治:预防:询问过敏史,极致了转肽酶活性。(2)激活细菌自溶系统。过敏禁用;皮试,注射临时配制;避免饥饿注射,注射后观察。治疗肌注肾上腺素,其他措施。

7、简述阿司匹林的作用、作用原理及临床用途?.作用及临床用途:(头痛、1)

肌肉痛、解热镇痛抗风湿:常用于感冒、发热过高、神经痛、月经痛。抗风湿作用显著。是急性风湿热和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药物。用药24-48伴体温降低、血沉减慢。因而也可用于风湿性关节小时后关节剧痛、僵硬、肿胀均有好转,并炎的诊断性治疗。效果好。一般用于抗风湿剂量可用到3-5g血管形成术、旁路移植术)(2)影响血栓形成用于手术后血栓(如;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肌病;心绞痛。物水杨酸对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而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能使COX-1.作用原理:阿司匹林及其代谢产和COX-2的抑制作用,使其具有PG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合成酶(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A2(TXA2)的生成,而影响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

成,达到抗凝作用。高浓度阿司匹林能直接抑制血管壁中PGI2是PGTXA2合成酶,减少了前列环素(的生理对抗剂,能促进血栓形成。PGI2)合成。8(、静脉滴注碳酸氢钠。1苯巴比妥过量应用引起急性中毒应如何抢救?)洗胃,导泻。((2)维持互相、循环系统。.4)血液透析。

(3)9异同点(作用机理、心输出量、心肌耗、强心苷和拟肾上腺素药对心脏的作用机理有何氧量、心率)?拟肾上腺素药是否可以用于

CHF的治疗?为什么?.强心苷列表比较如下

拟肾上腺素作用机理 抑制钠钾

-ATP酶,使钠减少钙增加 作用于心脏心输出量β正常:不变;衰竭:增加

1受体,使其兴奋

αα受体激动剂:不变或稍降低; 受体激动剂:均上升、β,β,α、β、多巴胺

心肌耗氧量正常:上升;衰竭:下降

上升

心率上升 α

α激动剂:下降;α、β,β,拟肾上腺素药不能用于、β、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大剂量):均上升 氧量增加,从而导致心力衰竭加重。CHF的治疗,因其使心肌耗 10.、简述引起强心苷药物中毒的诱因。

能不全,高龄及不合理药物联用。低血钾、低血镁、高血钙、心肌缺血缺氧,肾功 11.、简述强心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腹痛等。(1)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眩晕、头痛、疲倦、失眠、瞻望、幻觉等,偶见惊厥。碍:黄视、绿视及事物模糊。(3)视觉障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4)心脏反应:各种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律过缓等。12

增强疗效,减小不良反应?、为什么硝酸甘油和普萘洛尔合用治疗心绞痛可

.用,可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率而降低心肌耗氧普萘洛尔是β受体阻滞剂,具有β受体阻滞作量,但由于心肌收缩力减弱,使射血时间延长,心排血不完全,心室容积扩大又可增加心肌耗氧量。硝酸甘油是硝酸酯类药物,可通过静脉和动脉而降低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及增加心肌的氧供,但可反射性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耗氧量,缩短心肌舒张期冠脉灌注时间的不利于心绞痛治疗的反应。合用可协同降低心肌耗氧量,而前者可抵消后者的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后者抵消前者多大心室容积等缺点,从而达到增强疗效,减轻不良反应的目的。但良药同时应用时应注意剂量,都应适当减量。13用机理、简述强心苷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主要目的及作

大学生理学期末考试总结 第6篇

名词解释

1管理、概念技能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面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

2行为科学

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律的一门科学。

3系统、人本原理、柔性管理 绩效管理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本的原理 他要求在管理过程中重视人的价值 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柔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根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

绩效管理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 目标分解 业绩评价 并将绩效用于日常管理活动中 以激励员工持续改进 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

4组织环境 行业的竞争结构 SWOT分析方法

组织环境是指影响或者制约组织活动的所有潜在因素的总和 行业竞争结构是指行业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的分布。

SWOT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6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 群体思维 群体决策

决策是指组织或者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 在认识客观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基础上 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 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非程序化决策:针对那些不常发生的或例外的非结构化问题而进行的决策

群体思维是群体决策中的一种现象,是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

群体决策是为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共同参与决策分析并制定决策的整体过程。其中,参与决策的人组成了决策群体。

7计划 组织使命 目标 滚动计划 目标管理

计划是组织更具环境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 确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并通过计划的编制 执行和监督来协调 组织各类资源以顺利达到预期目标的过程

组织使命 一个组织的使命可以看做是一个组织的最基本目标 也是一个组织存在的意义的所在

目标是组织和个人在一个时期内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成果。

滚动计划就是将短期计划 中期计划 和长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的 根据近期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 定期修订未来计划。

目标管理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8组织 部门化 管理幅度 分权 集权 组织变革 组织发展

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 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职权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结构 是创造和维持这种结构 并使这种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

部门化在工作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组织划分为若干半自治的管理单位这就是所谓的部门化

管理幅度 是指在某一层次上的主管人员直接而又有效的管理下属人员的数量。

分权即是职权的分散化 也就是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低管理层次的职位上分散的组织状态和组织过程。

集权就是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上集中的组织状态和组织过程。组织变革就是组织为了适应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对组织规模 结构及构成要素等适时的进行调整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组织发展是一种系统的全面的长期的有计划的组织变革途径 其目的是使组织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同时显著的改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对工作的满意度。

9工作轮换

工作轮换是通过系统的换岗安排 使管理人员参与不同工作活动,以积累不同部门的管理经验。

10领导 领导的召唤力 领导的合法权力

领导是指管理者运用其权力合管理艺术 指挥 引导 带动 激励和影响群体或组织成员 协调他们的行动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是他们成为实现组织或群体目标而做出怒路和贡献的过程

领导召唤力 这是与个人的品质 魅力 经历 背景等相关的权利 通常也称作个人的影响权 领导的合法权力 指组织内各管理职位所固定的法定 正式的权利

11沟通 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 非语言沟通

沟通 一方吧信息传递给另一方或其他方 以期取得对方做出反应的效果 从而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和过程。

正式沟通 是指组织成员在组织中担任正式职务的身份 按照组织正式安排的沟通渠道 遵循组织确定的规则和程序所进行的沟通。

非正式沟通 是指不是按照正式 官方所规定的沟通渠道 沟通方式 或不以工作职务的身份所进行的对组织内部 外部的人际沟通

非语言沟通 这是以手势 表情 动作 语气 音调等非语言手段进行的沟通

12激励 动机 生理需要 激励因素 效价

激励创设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 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 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过程。

动机 当人有了某种需要且未得到满足之前就会处在一种不安和紧张的状态中 从而成为做某件事的内在驱动力。

生理需要 人们为了能够生存 首先必须满足基本的生理要求。激励因素 是指那些与人们满意度有关的因素。效价是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机器结果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有用性的评价

13控制 反馈控制 同期控制 前馈控制 正式组织控制

控制是为了确保组织内各项计划按规定去完成而进行的监督和纠偏的过程

反馈控制就是从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束中获得的反馈信息 并依据这些反馈信息来监控和矫正今后的活动

同期控制 是指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中即与工作过程同时进行

前馈控制 就是在偏差发生之前就能对他进行预测或者估计 控制人员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事先消除的可能产生偏差的隐患。

正式组织控制 是指由管理人员设计和建立起来的一些机构或规定来进行控制。

14组织文化 文化诊断 跨文化管理 文化移植

组织文化 是组织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的并成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相应的礼仪制度和行为方式

文化诊断 是对租住文化的全面检测 包括测定文化的类型 检测组织文化自身的系统性及其与外部环境适应性 检测组织成员对文化的认同度 检测组织文化作用的方向和强度及其与组织绩效的关联度

跨文化管理 是在多种文化情况下 以妥善处理由文化差异产生的矛盾好人冲突为主的主要职责的管理

文化移植 是由跨地区跨国投资经营引发的组织文化在异地生根 开花 结果 他需要适合的人文环境

15创新管理 管理创新 组织创新 创新管理

管理创新 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

组织创新 企业为了适应外在变化和内在需求的变动 调整或改善原来组织运作模式方法和程序 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6道德公正观 道德功利观 企业社会责任 道德权力观

道德公正观 主张管理者应当公正地贯彻规则 公平的对待每个人 不偏不倚才符合道德原则 道德功利观 主张以行为所产生的预期结果来评判个人或者组织的行为是否正确可取 认为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能预期其行为的结果 只要该结果能为绝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利益 该项决策就是合乎道德的

企业社会责任 是指企业在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之外 还应承担保护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与长期利益的义务。道德权力观

简述题

第一章 绪论

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二重性质

管理活动与作业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管理的任务

实现本组织的目标和使命

是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所成就 关心对社会的影响 承担社会责任

管理的首要职能,其作用变现在那些方面

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及其关系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他们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渗透的 相互区别是指他们在管理活动中各有自己的地位和内容,不能相互取代;相互渗透是指在每项职能的应用中都离不开其他职能的作用 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格局

不同层次管理者的不同作用

高层管理者是对整个组织的活动负全面责任的少数管理者 他们对外代表组织 对内执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 主要负责制定组织的目标 战略及其方针、政策 并评价整个组织的业绩 中层管理者的职责是贯彻高层领导者的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组织活动。

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接受上级指示并落实到基层,按计划开展工作、组织 监督和协调作业活动 确保按时 按质完成作业任务。

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扮演的主要角色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信息情报方面的角色 决策方面的角色

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技能

概念技能 专业技术技能 人际关系技能

管理学的任务和方法

管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不同领域 不同层次 不同形式的管理的共同点和内在联系 揭示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 为各类管理者提供普遍的指导 方法有 唯物辩证法 归纳法和演绎法 实验法

第二章 管理学的产生

泰勒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提高劳动生产力

泰勒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是

①操作科学化②选人科学化③合作科学化④作业管理科学化

泰勒制的主要内容

① 工作定额管理②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 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

④ 标准化管理 ⑤ 实行管理职能分工 ⑥ 例外管理

如何评价泰勒的管理思想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讨论管理的问题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

当然其叶有自己的局限性 它对人性的探索仅仅停留在经济人的范畴之内 只重视技术因素 不重视人的因素 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企业内部的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 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问题。

但不可否认 他对管理科学的产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法约尔认为管理有哪些职能 计划 组织 指挥 协调 控制

韦伯认为社会中存在哪几种合法权利? 传统权力 神授权力 法定权力

第三章 管理学的发展 霍桑试验得出的主要结论

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生理方面 物理方面等的因素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环境 社会心理的影响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的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意度的增加 来提高工人的士气 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 管理实践学派 系统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权变管理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管理伦理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

根据社会系统学派 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提供信息交流的体系 规定组织的目标

促成个人付出必要的努力

简述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

权变理论就是要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 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有效的达到目标。

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就是权变管理的核心内容。

第四章 管理基本原理

简析人本原理应遵循的原则 行为原则 能级原则 动力原则

简述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职工时企业的主体

职工参与式有效管理的关键

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简析柔性管理的含义和作用

就是以人为中心 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 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 首先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

其次它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 最后他满足了柔性生产的需要

简析效益评价的基本原理

以财务效益状况为企业效益评价的核心内容 采取多方面 多层次指标体系 以统一的评价标准作基准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简析平衡积分卡的特点和对业绩的审视角度

特点 将企业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财务角度 顾客角度 内部流程角度 创新和学习角度 第五章 环境分析

简述组织外部环境的特点

特点:系统相关性、不可控制性、非歧视性、动态性、有规律性

宏观环境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简述组织外部一般环境的主要内容

政治与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技术环境 自然环境

简述潜在竞争者对企业的影响 规模经济 产品差别 在位优势

如何认识环境的不确定性 环境的不确定性对组织有何影响 不确定性指环境的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不确定性意味着组织决策者没有关于环境的足够信息 并且他们难于预测外部环境的变化 不确定性也增加了组织对外部环境做出反应时失败的风险 并且使的对成本和决策的概率计算变得更加困难。

Swot综合分析中的四个基本要素 机会 威胁 强势 劣势

第六章 决策

成功决策有哪些基本特点

目标性 可行性 选择性 动态性

决策的一般过程

提出决策方案 确定决策目标 拟定方案 分析和选择方案 决策实施与反馈

决策行为过程有哪些阶段

理性决策隐含的假设是什么 问题是清楚的不含糊的 要达到的目标是单一的 清晰的 所有的方案和结果是已知的 偏好是清楚的

偏好是不变和稳定的 不存在时间和成本约束 最终选择将回报最大化

影响决策者心理压力的因素有哪些

决策的任务和环境对决策者产生的压力 认知失谐导致决策者心理压力 选择的自由度和心理压力有关

简述群体决策的优势和劣势

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各有什么优缺点

第七章 计划

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

为组织成员指明方向 协调组织的活动 预测未来 减少变化的冲击 减少重叠和浪费性的活动 设立目标和标准有利于控制

计划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组织的使命 组织的目标 组织的战略 组织的政策 组织的程序 组织的规则 组织的规划 组织的预算

计划的程序有哪些基本阶段

估量机会 确定目标 确定计划的前提 确定备选方案 评价备选方案 选择方案 制订派生计划 编制预算

目标管理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明确的目标 参与决策

规定期限和反馈绩效

第八章 组织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有什么关系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哪些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工作能力 工作内容和规范性 工作条件 工作环境

扁平结构和锥形结构的优缺点 扁平结构的

组织设计原则

目标任务原则 命令统一原则 权责对等原则

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原则

画出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简图 并说明其优缺点

画出事业部制的组织简图 并说明其优缺点

简述矩阵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简述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

1)动力:指发动赞成和支持变革,并努力去实施变革的驱动力。它来源于人们对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所能带来的好处的认识。

2)阻力:指人们反对变革,阻挠变革,甚至对抗变革的制约力,这种制约力的来源有个体和群体之分。

简述组织发展的常用方法

敏感性训练 调查反馈 过程咨询 团队建设 组织协调 组织再造工程

第九章 管理人员配备 简述管理人员配备的任务

全部管理人员的岗位总和应该能够覆盖组织的管理总任务

全部管理人员岗位构成的责任体系应该能够保证组织总目标的实现

管理人员配备应该能够有助于发挥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提高组织的管理效率 管理人员配备还应该考虑到未来的挑战性和现实的可能性

简述管理人员配备的内容和程序

管理人员配备计划 管理岗位分析 管理人员选聘

管理人员的考评 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开发 管理人员的调整

简述管理人员配备的原则

人岗匹配 能级层序 互补优化 公平竞争 动态适应

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

作为管理者应有其特定的心智模式 作为管理者必须具备一些特定的能力 作为一个管理者还应具备必要的管理技能

培训和开发管理人员有哪些主要类型和方法

在职培训与开发

工作轮换 设置助理职务 安排代理职务 主管职位替补训练 网络培训 业余进修 离职培训与开发

短期集中学习研讨会法 角色扮演 案例分析 决策游戏

第十章 领导

领导的定义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含义

领导一定要与群体或组织中的其他人发生关系 这些人就是领导的下属 领导与其下属可以是相互影响 但两方面的影响力是不同的

领导作为一种管理职能 有着明确的目标 即一切领导行为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一具有一定权力为前提 同时也需要一定的领导艺术

领导应发挥哪些作用

沟通协调作用 指挥协调作用 激励鼓舞作用

有哪些因素影响领导效能 领导者的素质 行为和风格 被领导者的素质和状况 领导环境

有哪些因素影响领导权力的大小

领导对资源的控制程度 被管理者对资源进行选择的程度 被管理者对资源的依赖程度

管理学中 有关人性的四种假设是什么

经济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有效领导方式曲线中依次包括哪些领导方式 高工作 低关系 高工作 高关系 低工作 高关系 低工作 低关系

第十一章 人际沟通

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那几个要素

对沟通网络的评价标准有哪些

沟通的障碍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选择沟通方式要考虑哪些因素

沟通所要强调的重点

沟通参与者自身的特点

如何从沟通渠道和方式方面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缩短信息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沟通质量 速度和广度

第十二章 激励

简要说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生理 安全 社会 尊重 自我实现

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包括哪些内容 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愉快 工作上成就感

由于良好工作而得到奖励 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职务上的责任感

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包括哪些内容 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

监督 员工与从主管的关系地位 工作环境和条件 劳动保护安全 工资水平个人生活 工作中人际关系

简述激励应注意的原则 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 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结合 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 按职工需要激励 民主公平原则

管理者在激励员工时 要注意哪些问题 认清个体差异化 使员工与职务相匹配 运用目标

奖励与绩效相挂钩 注意公平合理 不要忽视钱的因素

第十三章 管理控制

简要说明管理控制的必要性 企业环境的变化 管理权力的分散 工作能力的差异

控制的作用有哪些

有效的控制可以保证组织计划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有效的控制可以保证计划与组织各部门的利益相协调

有效的控制可以保证组织计划与各级人员的素质 能力和责任相匹配

有效控制系统的特征有哪些

控制的准确性 控制的及时性 控制的经济性 控制的适度性 控制的客观性 控制的灵活性 控制的战略性 控制的通俗性

预算控制的优点有哪些

它可以对组织中复杂的业务采取共同标准即货币尺度来加以控制以便对各种不同业务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

它采用的报表和制度都是早已被人们熟知的 在会计上使用多年的东西

它的目标集中指向组织业务获得的效果——增收节支,并取得赢利

它有利于明确组织及其内部各单位的责任,有利于调动所有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

第十四章 组织文化 简析企业文化构成

简析组织文化的特点

组织文化是以组织价值为核心 对整个组织活动有导航性质的意识类型管理范畴 组织文化倡导的观念为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和执行 组织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个性化特征 组织文化的作用方式隐蔽 作用时间持久

简述组织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简述文化诊断的目的和内容

简述测评组织文化的七个维度

组织鼓励其他成员创新并承担风险的程度 组织决策和行动强调维持现状的程度 组织成员富有进取性和竞争性而不是合作的程度 围绕团队而不是个人来组织工作的程度 管理决策中考虑结果对组织成员影响程度

管理者关注结果或成果 而不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程度 组织期望其成员表现车精确性分析和关注细节的程度

简述企业文化移植的要求

确认文化移植的必要性

企业在选择投资地区时 不仅要考察投资经营的硬环境 还要细心查访当地文化特色和社会道德风貌,分析与组织文化的差异度

企业赴异地 异国直接投资,要特别重视对当地员工的选聘和培训

第十五章 管理与创新

什么是技术创新 其本质是什么

技术创新是指从一种新思想或新发现产生的 到概念形成研究与开发试制 评价 生产制造 首次商业化和技术扩散的过程。

本质特征包括:

技术创新的成功的标志是 技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

技术创新强调研究开发部门 生产制造部门和营销部门的有效结合

技术创新必须强调企业和用户 供应商 销售商 甚至竞争对手之间的相互作用 要重视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 充分利用外部的知识源和信息源。

简述技术推动与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

它是指在技术创新时 创新主体在拥有和部分拥有技术发明或发现的条件下 在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下而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

简述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简述企业研究与开发的三种类型 领先型R&D 跟随型R&D 模仿型R&D 企业的创新能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信息获取和利用的能力 创新投入的能力 创新管理的能力 研发能力

生产制造能力 营销能力

简述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一种新的经营理念或发展战略 2提出一种新的市场开拓方式 3创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4制定出一种新的管理制度 5提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第十六章 管理与道德 简述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道德发展阶段 个性特征 结构变量 组织文化 问题强度

简述道德的管理功能

高尚的道德可以提升领导的形象和权威 扩大领导的影响力

良好的道德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 是他们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组织竭诚为客户服务的必要条件

道德建设可以增强组织凝聚力 是人们互相尊重 互相帮助 团结友爱 道德原则推动组织自觉参与社会活动 履行应尽的社会义务

简述两种不同的社会责任观

简述企业对顾客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必须尊重顾客 无论他们是否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

对顾客使用产品或接受服务的安全负责 顾客因使用产品或接受服务服务子啊人身财产方面受到伤害的 企业负责足额赔偿。简述企业经营业绩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 简述企业对员工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

论述题

试论述管理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 试论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及其关系

答:管理是一门科学,有规律可循,有科学方法和系统理论

管理是一门艺术,因为管理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讲究方式和方法,避免机械、呆板的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性,即管理的独创性和灵活性。

管理科学为管理艺术奠定基础,使管理者把握管理的本质,具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管理艺术使管理科学完成由理论到实践、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在各种场合得到灵活运用,充满生机与活力。

试论述管理职能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管理职能是对管理的各种职责与功能的简要概括,四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关系:共同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应当具备的基本职能 试析泰勒制的主要内容 答: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① 工作定额管理

② 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 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 ④ 标准化管理

⑤ 实行管理职能分工 ⑥ 例外管理

试析管理科学学派的管理思想

答:又称数学学派,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试析权变管理理论及其实践中的运用

答:①过去的管理理论可分为四种,即过程学说、计量学说、行为学说和系统学说,这些学说由于没有把管理和环境妥善地联系起来,其管理观念和技术在理论与实践上脱节,所以都不能使管理有效的联系起来。

②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是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的达到目标。

③环境变量与管理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试析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

答:人性化趋势、整体化趋势、战略化趋势、网络化趋势

试论系统原理的主要观点 答:

1、整体性观点

2、动态性观点

3、开放性观点

4、环境适应性观点

5、综合性观点

什么是人本原理 企业如何实践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答:含义:它要求人们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以人为核心,以人的权利为根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力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其实质就是充分肯定人在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试析组织外部环境的特点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答:特点:系统相关性、不可控制性、非歧视性、动态性、有规律性 影响:环境为组织活动提供条件;

环境对组织活动的制约也是明显的;

环境的变化为组织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请分析行业竞争结构中的5种基本竞争力量 答:

1、现有竞争者

2、潜在竞争者

3、替代品生产者

4、用户

5、供应商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西蒙在《管理行为》中提出了决策者是有限理想的 请说明有限理性假设的基本前提及这些前提是如何影响决策的

答:含义:在实际的决策中,管理者一般只能挑选一些令人满意或足够好的方案 基本前提和决策:

1、决策总是在对事物不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2、不必寻找对决策有影响的所有因素,只要抓住与决策问题、决策目标有最密切关系的主要因素;

3、不必追求解决决策问题的最优解,只要找到令决策者满意的解决方案。

4、根据所获得的信息,角色者尽量理性地处理决策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决策行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为什么还要重视计划工作

答:

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有盲目性、滞后性、自发性等缺点,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企业也必须有计划的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因为计划可以指明方向,使行动有目标,避免盲目性;减少环境变化冲突,是行动有保障,避免夭折;使行动有秩序有重点,避免浪费和重叠;建立控制标准,使管理有依据,避免随意性,使企业最终可以在市场的考验中更具有竞争力。

计划赶不上变化 因而计划是没有用的 请用你所知道的案例 说明计划的价值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保罗哪些 他们是怎样影响组织目标的设定的试析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试析集权与分权的优缺点

试析组织变得的动力和阻力 答:

1)动力:指发动赞成和支持变革,并努力去实施变革的驱动力。它来源于人们对变革的必要性,和变革所能带来的好处的认识。

2)阻力:指人们反对变革,阻挠变革,甚至对抗变革的制约力,这种制约力的来源有个体和群体之分。

个体对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是为了固有的共工作和行为习惯难以改变、就业安全需要、经济收入变化、对未知状态的恐惧以及对变革的认识存有偏差等而引起的。

群体对变革的阻力,可能来自于群体规范的束缚,群体中原有人际关系可能因变革而受到改变和破坏,群体领导人物与组织变革发动者之间的恩怨和摩擦冲突,以及组织利益相关群体对变革可能有损该团体利益的顾虑。

试析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趋势 答:

1)组织运行高速化 2)组织合作网络化 3)组织结构扁平化 4)组织构建柔性化 5)组织运作团队化 6)组织管理人本化 7)学习型组织

试述管理人员配备的重要性 答:

1)管理人员配备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

2)管理人员配备是实现人适其事、人尽其才的基本要求 3)管理人员配备是实施组织人力资源计划的重要途径 4)管理人员配备是激励管理人才的有效手段

请分析内部提拔和外部招聘管理人员的优缺点 答:

(一)内部提拔

优点:

1)内部员工比较了解组织的情况,为胜任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培训和适应期比较短

2)组织的领导者对内部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了解较多,因此从内部员工中提拔管理人员风险较小,还可以节省外部招聘费用。

3)被提拔任用的人员会感到自己的才干和价值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和承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4)从内部提拔管理人员有利于提高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强化组织文化的凝聚力

缺点:

1)即使组织的高中级管理人员主要采用内部提拔的政策仍需要从外部招聘一些人员来填补初级管理岗位的空缺

2)当组织规模扩大及创立一个新的组织时需要新设置较多管理职位 3)内部提拔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不利于增强组织活力

(二)外部招聘 优点:

1)应聘人员众多,选择余地大,有利于招到一流人才

2)应聘人员来自于“五湖四海”,有利于组织优化管理队伍结构,防止组织内部形成“小集团” 3)外来管理干部能带来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方法,有利于增强组织的活力 4)当组织内部有很多人竞争一个管理职位,而难以作出决定时向外部招聘可在一定程度上平息或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矛盾和紧张关系 缺点:

1)由于组织与外部应聘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会造成招聘选拔成本高、风险大,甚至可能作出错误的聘用决策

2)内部员工由于得不到晋升机会,积极性可能受到影响

3)外部人员对组织情况不熟悉,进入角色较慢,往往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才能胜任管理工作

试论领导权力的决定因素 答:

1)领导所控制的资源

2)被领导者对领导所控资源的依赖性 3)被领导者对所需资源的选择可能性

领导有什么作用?领导的权力来自哪些方面

试论如何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答:

(一)从信息发送者方面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a.在每次沟通开始之前,都要认真的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明确本次沟通的目的,对本次沟通的内容有明确、清晰地理解。b.必需根据沟通本身的性质、对方的特点以及各种沟通方式的优缺点,正确选择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渠道。

c.沟通的内容要准确而完整。

d.信息发送者在沟通中要态度诚恳、以善待人、以情动人、尽量缩短与对方的心理距离。e.沟通者要善于运用沟通的技巧

(二)从沟通渠道和方式方面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a.尽量减少中间环节,缩短信息链。

b.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沟通的质量,速度和广度

c.建立完备的信息传递系统,形成包括信息发布、收集、加工、储存在内的、完整的体系。确保沟通渠道的畅通

(三)从信息接收者方面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a.应重视信息接收环节,以认真正确的态度接收信息 b.应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今天只是工作者的激励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要调动和维持知识工作者的积极性,首先得注意保健因素,做好与之有关的工作,以防止不满情绪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知识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努力工作。如果只满足于知识工作者没有什么意见,只针对保健因素采取一些消极措施,那么虽然可能使管理者和知识工作者相安无事,但却不能吗创造奋发向上的局面,从而不能取得一流的工作成绩。

试用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分析购买者动力和彩票的主要购买人群的特征 激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有效激励赢遵循哪些原则 答:

1)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原则 2)物理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 3)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原则 4)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原则 5)按职工需要激励原则 6)民主公正原则

试论对知识型员工的有效激励

试析对组织进行控制的必要性

试比较前馈控制 同期控制 和反馈控制的特点及使用条件 答:

1)前馈控制:特点:事前控制,在偏差发生之前就能对它进行预测或估计,控制人员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事先消除可能产生偏差的隐患。

使用条件:在问题发生之前采取管理行动

2)同期控制:特点:在行动过程中能及时发现偏差、纠正偏差,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

使用条件:控制作用发生在行动之中

3)反馈控制:特点:从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结果中获得反馈信息,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来监控和矫正今后的活动。

使用条件:控制是在事后进行的。

试论有效控制系统的基本特征 答:

1)控制的准确性2)控制的及时性3)控制的经济性4)控制的适度性 5)控制的客观性6)控制的灵活性7)控制的战略性8)控制的通俗性

试论组织文化的功能

答:

1)导向功能2)约束功能3)凝聚功能4)激励功能5)辐射功能

组织文化有哪些功能 一般情况下你认为哪项功能最显著 请说明理由

试论组织文化建设的要求 答: 1)文化建设在核心理念上的共同要求,包括确立诚信理念和谐理念和进取理念

2)组织文化建设的系统性要求。即文化建设应同时搞好观念、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次的建设,增进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各层次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3)文化建设的阶段性要求。

试述管理创新对企业的意义 答:

1)培养企业的超前意识和提高应对变化的灵活性 2)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增强企业活力。

3)管理创新是技术创新有效实施的一个前提和保证。

试论道德的管理功能

答:

1)高尚的道德可以提升领导的形象和权威,扩大领导的影响力

2)良好的道德可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他们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 3)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组织竭诚为客户服务的必要条件

4)道德建设可以增强组织凝聚力,使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团结友爱 5)道德原则推动组织自觉参与社会活动,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试论企业管理道德改善的渠道和内容 答:

1)挑选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道德准则和决策规则 3)在道德方面引导员工 4)设定合理的工作目标 5)重视对员工的道德教育

6)对绩效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试论企业对环境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1)防止环境污染

2)治理受污染的环境

上一篇:心血管内科心电图室入科教育下一篇:制药公司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