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人的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2024-06-10

外来务工人的生活状况调查报告(精选8篇)

外来务工人的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第1篇

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

外来务工者生活状况调查 他们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60%的人月收入500元以下;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他们缺乏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他们的孩子入学不得不“打游击”;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干着重体力活的他们,希望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价值,成为被人尊重的独立的人,能够像“城市人那样”活着……共青团江苏省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百万外来务工者活得好辛苦。时下正值酷暑难当的季节,大多数市民呆在空调房里享受清凉,而那些在烈日下露天干着重体力活的民工兄弟日子却极难过。他们游离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他们的生存状况如何?

他们跟农民和市民相比有哪些特征?他们有什么烦恼?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他们?记者日前对他们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了解。睡的是用木板拼成的床在长江路拆迁工地,记者看到了不少年轻民工,与城市同龄人相比,酷暑下他们的日子要艰难得多。他们几十个人睡在用木板拼起来的床上,不少人没有蚊帐和电扇,更没有卫生间,要洗澡只得避开其他人对着水龙头的水冲,内急了只得跑到离工地数百米的公厕去。晚上10点多钟,记者经常看到他们三三两两地睡在马路边上,他们告诉记者,几十个人睡在一起太热了,出来起码透点风。境况类似这样的年轻民工数不胜数。宾馆饭店的服务员、小区保洁员、建筑工地的工人、理发店的理发师……这些在千千万万城市居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小人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干着绝大多数城市人不愿干的活。团江苏省委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有120万外来人口,他们绝大多数从事建筑、饮食、美发、保洁、经商、收旧等行业,其中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据了解,在100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中,30岁以下的占了%,他们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未婚青年占了%,60%的人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37%的人到过3个以上城市打工,只有不到20%的人是通过职介所介绍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通过亲朋好友来到打工的。他们在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呢?跟5个老乡租住在江东门一带的小袁今年20岁,来自盐城,初中毕业后在家乡学了点裁缝手艺,跟随家乡某私营老板来到做服装。常常是每天干14个小时才拿15元钱,饭菜每天几乎都一样,小袁干了一年实在觉得辛苦,就“跳槽”到了一家个体小饭店。饭店跟服装店差不多,也是早晨七八点钟工作,晚上11点左右睡觉。不过,收入稍高点,每月能拿到600元。这样,小袁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她说,以前每月除了要寄300元给家里弟弟上学外,自己只有150元的生活费,交了80元的

房租后,可以**费的只有70元。因此,她很少买衣服,要买也是在金桥市场、玉桥市场等,新街口、湖南路也逛过,但从未买过衣服。问起现在可自由支配的钱怎么用,小袁腼腆地笑笑:攒起来做嫁妆。在江苏,像小袁这样的外来务工青年十分常见,他们早出晚归,工作辛苦,收入低下。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75%,其中8%的人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但他们中却有76%的人每月用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低于50元以下,来外地找工作期间身上带够一个月花费的仅占%,一旦找不到工作,他们的生活就将陷于极困难的境地。一旦有了工作,他们还要将收入的一大部分用来支持家里。工余时间只能打牌聊天外来务工青年的精神生活跟同龄的城市青年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他们缺乏务工青年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活动阵地。记者所了解到的务工青年一般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一般就是聚在一起

聊天、打牌、看电视,他们一般不关心时事新闻。虽然很多人都想去看些文学、技能介绍等方面的书,但苦于没钱或没时间,只得去买些地摊上的书,或者干脆趁休息时间跑到书店看免费的书。在成贤街一施工工地,每逢下雨无法施工的日子或者晚上休息时间,这些年轻的外来建筑工人就三五成群地聚在8人一间的宿舍里打牌聊天或是看些武侠类的电视连续剧。一名去年高中毕业来自淮安的20岁打工者小黄说,自己其实挺想继续学习的,但家里没钱,考分相差又太多。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他出来当了建筑工人,但一看到东大学生去教室和图书馆学习,自己就感到心酸。好不容易把老板发的零用钱凑了200元,就跑到南图办了张图书证,在别人睡觉或打牌的时候去看看书,感觉自己还有点追求。据小黄透露,周围的打工者闲着无事不乏光顾黄色录像厅的,有的甚至把挣的血汗钱花在街头洗头店等不正当场所。言谈间,小黄显得很担心。他

告诉记者,自己最大的理想是挣点钱帮助家里弟妹上学,自己再学点技术到苏南找个好工作,比这样单纯卖力气好多了。他非常希望在能有为务工青年服务的培训职介机构,他认为,大城市的信息和技术比农村好多了。团省委的一项调查反映,%的进城务工青年认为业余文化生活枯燥无味,同时没有人关心他们,他们感觉像四处漂泊的浮萍。绝大多数没签用工合同一项调查中,当被问及“您希望团组织对您提供哪些帮助”时,有%的务工青年希望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据省劳动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外来务工青年中75%的人工作不稳定,56%的人未签劳动合同,52%的人加班后没有劳动报酬。然而,务工青年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也很薄弱,省劳动保障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仅有%的人了解《劳动法》,仅有不到9%的人知道应与用工方签订用工合同。市玄武区对外来务工青年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务工青年通常与用工单位或老板

口头协商工资待遇,只有不到44%的人与用工单位签订了用工合同。用工单位为他们缴纳失业保险金和工伤医疗保险的寥寥无几。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的人感到孤立无助,只有%的人想到去找工、青、妇组织。在安德门民工市场,有很多外来务工青年被私营业主看中,双方口头谈一下工资、食宿条件就算找好工作了,根本没有任何书面合同。由于缺钱,务工青年6成以上是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方式找到工作的,通过正规职介找工作的少之又少。某纺织私营企业在37℃高温条件下依然没有基本的防暑设施,经常有职工中暑晕倒在车间,这些职工中大多数是外来人员和下岗女工。在务工青年工作的单位中很少有提供条件尚可的宿舍的,雨润食品有限公司对1000多名外来务工青年建了宿舍楼,对他们实行公寓式管理。但,像这样的公司目前只有极少数。大部分务工青年是跟同伴五六个甚至10多个租住在城市接近农郊的边远处。外来

务工青年的子女上学也成了大问题,由于工作不稳定,他们的孩子入学不得不“打游击”,很多务工青年子女就读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既无法跟城市学校相比,又无法跟他们家乡的学校相比。尽管务工青年总体法制意识不强,但大部分人都懂得培训和学习一门技术的重要,他们反映,找工作时,没有技术只能出卖劳力。一般用工单位很少会对他们进行培训,都要有现成的技术才会录用他们。希望像城市人那样活着务工青年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尽管他们目前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他们的法制意识不够。他们的生活充满艰辛,他们还是游离在城市角落的“边缘人”,但他们正代表了江苏和整个中国未来农民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务工青年希望像“城市人那样”活着,成为被人尊重的独立的人,能够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价值,有个志同道合的对象和温馨的家庭。这样的希望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令人欣慰的是,外来务工青年群体正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和地方各级团委正在着手实施“千校百万”计划,为进城务工青年的就业、户口变迁、子女入学、生活居所等方面提供帮助,为他们的劳动安全、工资发放、权益维护摇旗呐喊。进城务工青年中的团组织正逐步建立,鼓励务工青年回乡创业的政策也逐步出台,各种各样的“打工之家”、打工者读书俱乐部、棋牌协会、青年文化广场等正一批批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外来务工青年将引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走向市民化道路。

外来务工人的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第2篇

(武汉科技大学城建学院土木1204班赵思聪)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沿海城市,为城市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他们却无法得到良好的生活。为了更好的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生活条件、住房、医疗等等一系列问题,我通过走访的形式进行实践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困难,及时发现存在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他们融入城市,为了社会稳定和工作人员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字】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住房、医疗、子女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劳动力的剩余,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来城市打工。他们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生活及工作状况却大部分在城市的底层,人们给他们贴上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标签,他们很难享受与本地工作人员同等的待遇,很多权益得不到保障。我通过走访出租屋居民点的方法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一系列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

(一)外来务工人员进城的原因

外出务工是改善生活质量的首选。农村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民除了务农就是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途径少,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机械化农业设备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们从农村解放出来,在农闲的时候进入城市务工,或者像一些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根本没学习过农业技术,接受小学或初中的教育便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二)外来务工人员的吃住问题

在走访的过程中,在一片出租房区中,我观察了一下每家的住房状况,在这片新村里面,建房屋的房子主要目的就是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以赚取房租费。所以每间房屋的面积都不是很大。最大的面积也就是20㎡,最小的就只有10㎡。这样的房屋对一对夫妻来说就只能放得下一张3㎡的大床,剩下的几平方米还要衣柜,煤气灶等等,不过大部分家庭都在外面做了一个小房子用了烧饭,不过这些都是用木板建起来的,用来烧饭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我问了一下各间屋子的租用费,他们说20㎡一般要300多元,但最小的也要150元。每个月还得算上水费电费,一个月在住房问题上花费大概在200~400元左右。在炎炎夏日,小小的一间房子里有着两个人,体表散发的热量加上原有的室温很可能导致室内温度比室外还要高,这样很容易引起中暑。而他们炒菜吃饭如果吃不掉就下次再吃,在高温天气下没有冰箱等设施,很容易变质,甚至会引起食物中毒。他们说这也没办法,为了节约钱。就用一句笑话来说:“我上有八十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娃娃。”

(三)外来务工人员收入

现在工资问题还好,基本上的人都觉得还过得去,每个月都有2000多的工资 有一些还有3000元的,像建筑工地的建筑工人,现在一天的工资小工80元,泥瓦匠一天120元,水电工一天有180元。而且现在政府对拖欠工资打击力度比较大,所以老板基本上不会拖欠工资。所以工人们对收入方面基本上是感觉满意的。

(四)外来务工人员的儿女

儿女们一般是在老家由父母代管,除了暑假会带他们到大城市来看看,那时候会带他们出去玩玩,连带着自己也放松一下,浏览一下自己工作的城市。其他时

间基本上儿女是不会陪在他们身旁,问他们为什么不让儿女到他们工作的地方上学,他们说这里学费太贵了,而且由于不是本地人,上学还有一个叫借读费。所以都让孩子们在家里读书。

(五)外来务工人员的娱乐

大多数农民工们工作之余没什么精神娱乐项目,大多数除了睡觉就是看电视,在晚上的时候到外面乘凉聊天,有时候打牌搓麻将,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可娱乐的方法。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

三、解决对策

1、高度重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民主政治权利。

保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工会的权利。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高度重视保障和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工作合法权益工作。要把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建立起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的有效机制。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政治地位。各级地方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要安排适当比例的优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代表参加;各级地方的重大政治社会活动要邀请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优秀代表参加;各地各部门的评模评先活动要考虑优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代表人选。、建立完善劳动合同制,规范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在深入实施《劳动法》等有关法规的同时,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劳动法》实施细则,要求企事业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都要毫无例外的与劳动者签定劳动合同。切实解决当前劳动合同签约率和履约率普遍较低的问题,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并要抓紧出台《社会保险法》,进一步规范、完善要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

3、加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个人自愿、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成人学校、电大、劳动力培训中心、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专门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要把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岗位技能纳入地方职业培训计划,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各类教育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培训经费可以采取“个人拿一点、企业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方式解决。同时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的财政支持力度,给取得职业技能证书者予以鉴定费用补贴。用足用好企业税前列支职工培训经费等有关政策。在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对其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劳动保护和法律知识的教育,改变进城务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增强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我维权意识和应变能力,增强自觉依靠工会组织和志愿加入工会组织的意识。

4、着力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各级政府要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积极采取措施,多形式、多渠道解决流动外来务工子女入学问题。在外来务工人员集聚的乡、镇、街道,要指导、帮助、合理建立“民工子女学校”,并提供优质服务,在师资财力上予以支持,提高办学质量,确保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女都能较好地接受义务教育。要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就学资助体系,保证他们受义务教育权利。

5、加快完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按照现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集聚的区域,建立完善城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必须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外来儿童计划免疫和重大传染、疾病控制措施,逐步提高医疗救治水平。

6、丰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业余精神文化生活。

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乡、镇、街道和社区,要将农村进城务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纳入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要成立文化活动中心,经常组织适合各文化层次、生活特点、精神需求的各类文娱体育活动,多组织免费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公益性文化设施要进一步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放;运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公民道德、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普及教育,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四、参考文献

外来务工人的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第3篇

外来务工人员是指户口在农村, 从农村流入城市, 在城市务工就业的人群。相应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不在城市, 随同进城务工就业的父母或监护人在城市合法居住, 应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一、章贡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近年来, 赣州中心城区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急剧膨胀, 随迁子女中学龄儿童人数大量增加。为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赣州市政府积极贯彻“两为主”政策, 充分挖掘城区教育资源, 制定相关政策及实施办法。按照相对就近、分片定点安置的方法确定章贡区接收外来随迁子女就读的公立学校为:白云小学、天竺山小学、滨江一小、滨江二小、西津路小学、嵯峨寺小学、中山路小学、铁路小学、赣二中、赣七中及各镇小学。为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章贡区受教育的具体情况, 我们在2013年4月至6月进行专题调查。我们在赣州市章贡区7所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立小学随机抽取了480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其家长,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 问卷分为家长篇和孩子篇, 发放问卷480份, 回收有效问卷352份, 有效回收率为73%。

1.家长对学校教学质量满意。

在被调查的352位外来务工子女家长中, 在回答“您对孩子目前就读学校的教学质量满意吗?”这一问题时有323人选择“满意”, 27人选择“不满意”, 满意率达92.3%, 可见大多数家长对于学校的教学质量持肯定态度。部分家长都赞赏学校教师, 认为教师认真负责, 公平公正;认为学校的教学环境好, 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2.教师关心学生, 不存在歧视问题。

不管是本地户籍的儿童还是外来人员随迁子女, 他们都“同在一片蓝天下”, 理应一视同仁。在问及“学校老师对你是否关心?”时, 选择“比较关心”和“非常关心”的学生有334人, 即有94.9%的学生认为老师是关心自己的。在问及“你在学校是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 超过7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从未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 可见学校及教师在对待外来人员随迁子女上是比较公平公正的现象。为了促进公平公正, 章贡区各公立学校把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和本地户籍儿童混合编班, 基本上看不出哪些是随迁来的学生哪些是本地户籍学生。

二、章贡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入学手续复杂, “入学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随着政府“两为主”政策的实施,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得到很大的缓解, 但“入学难”问题依然存在。而在对“您孩子在章贡区入学时遇到的障碍主要是什么?”进行调查时发现, 认为入学程序复杂、入学条件太高的总比重达56.3%。更有家长直言:“居委会证明难开, 暂住证难办, 公立学校难入。”由此可见, 现今仍存在“入学难”的情况。另外, 根据我们的了解, 目前仍然有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民办学校就读。

2.孩子学习存在困难, 对学习满意度不高。

从调查的352名孩子可以看出有50.7%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满意, 49.3%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在问及“如果你觉得学习有困难, 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时, 大部分孩子认为英语和计算机是学习的最大困难。现在小学阶段三年级开始就学习英语, 而且学习是直接从句子、对话开始的。大多本地户籍的学生在上学之前就或多或少地接触了英语, 有的已上过英语辅导班, 有的家长文化程度较高能给予指导, 所以学习起来较轻松。而外来人员随迁子女之前对英语基本没有接触, 受经济条件所限不能上辅导班, 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不能给予指导, 所以他们学习起来很吃力。与本地户籍学生比较起来, 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度不高。

3.对新环境缺乏认同, 沟通交流存在困难。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从农村迁来, 离开儿时的玩伴、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新的完全陌生的环境, 对新环境缺乏认同。由于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他们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方面面临困难。比如语言, 一些孩子来城市之前讲的是家乡话, 而不是普通话。但是在城市, 周围的人和同学讲的都是普通话, 学校老师授课也讲普通话, 他们感到很不适应。在与同学交流时由于语言障碍, 容易产生误解, 甚至被其他学生嘲笑。经调查发现, 有43.8%的孩子反映他们在学校与同学相处一般, 还有少数孩子直言不喜欢和其他同学在一起。

4.课余生活比较单一, 存在安全隐患。

在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里,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以做功课的人居多, 占总人数的63.6%。而在周末及其他节假日, 大多孩子则独自待在家里看课外书、看电视或者出去玩, 少数孩子会偷偷地拿着父母给的零花钱去网吧玩游戏。根据调查, 5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是普通工人, 还有30%的外来务工人员是个体户, 他们所从事的工作都是体力劳动, 工作时间较长, 一天到晚忙于生计, 根本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更不要说送孩子上各种辅导班。所以, 在大量的课余时间里, 大多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安全堪忧。

5.家庭教育环节明显不足。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 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对其子女或年幼者所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1) , 具体来说包括家庭教育主体、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内容、家庭教育行为等。在教育方式方面, 70.9%的家长采用“以讲道理为主”的民主型教育方式, 26.6%的家长采用“软硬兼施”的教育方式, 2.5%的家长以“打和骂为主”。由此可见, 某些家长采用的是专制型的教育方式, 对孩子的正面评价很不够, 忽视从积极、正向的角度引导孩子的成长。在家庭教育内容方面, 某些外来务工人员更强调孩子的学习, 容易忽略孩子的心理及情感需求。虽然重视孩子的学习, 但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指导存在不足, 甚至有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 孩子的学习就应由学校负责。根据我们的调查, 在352位外来务工人员中, 拥有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的占26.6%, 而73.4%的家长仅有初中或初中以下学历, 由于文化程度较低, 不能很好地辅导孩子学习。另外, 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是工人或者是个体户, 他们工作时间较长且经常早出晚归, 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在家庭教育行为方面, 重言教轻身教, 家长的思想、观念、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 严格要求自己, 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但调查发现, 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对身教关注明显不够。超过56%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孩子面前抽烟、喝酒, 超过23%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孩子面前打牌、玩游戏、夫妻吵架。家长在孩子面前起着负面的导向作用, 不利于孩子人格、性格、良好行为的培养。

6.家长与学校、孩子之间的交流不够。

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双向沟通和合作, 但是在352位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中, 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的仅有12%, 超过40%的家长很少或者从不与学校老师联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很少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比如对孩子在学校和同学相处怎样, 每天学了什么, 学习上有没有什么困难, 是否积极参与活动、课堂表现等, 某些家长不甚清楚。某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对成绩的关注主要是通过大大小小的测验及考试了解。

三、促进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措施

1.均衡、整合教育资源, 解决“入学难”问题。

近些年, 进入赣州市章贡区务工、经商的人员不断增加, 相应地随迁学龄儿童也逐年增加。如何妥善解决这些学龄儿童的入学问题是政府面临的难题。目前章贡区各公立中小学学生的人数爆满, 几乎每个班都有70个学生, 有的班甚至80多个, 这么多的学生给学校及老师带来沉重的负担, 也影响教育质量。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增加教育投入, 整合教育资源, 尽可能地接收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对于符合条件进入公立学校的学龄儿童, 尽量简化他们的入学手续。对于非公立学校, 不能简单地取缔, 而要对它们加强扶持和监管, 提高非公立学校的办学质量。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关键是教育资源均衡化。当前, 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差距较大, 为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 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挤入城市, 而城市则不堪重负。所以, 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 不仅包括硬件的投入而且包括软件的投入, 逐步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如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户籍所在地就能享受较好的教育, 那么进入城市上学就不会成为他们的“首选”。

2.构建学校、家长、孩子三者之间互动沟通机制。

“子不教, 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过”。孩子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合作。目前家校之间的联系渠道主要有校讯通、班级QQ群和家长会、家访等。学校老师主要将作业及相关活动信息通过校讯通发给家长;而班级QQ群则主要是家长们沟通的平台;家长会很少开, 基本上一个学期一次;家访本是家校沟通很好的途径, 但实践很少。家校之间的沟通除了要充分发挥以上四种途径之外, 还可开辟新的途径, 如建立家联本。孩子在校的情况和在家的情况都可记录在家联本上, 便于学校和家长沟通。沟通的内容也不能仅限于作业及学校活动信息, 而要涉及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心理和情感。沟通是双向的, 老师要更细心地观察、了解孩子, 与孩子谈心, 及时地通过家联本和家访等途径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向家长传递;家长也要加强和孩子的沟通, 主动和学校老师联系反映情况。学校和家长双方信息互通, 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 更好地帮助孩子。

3.关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缺失或质量不高。某些外来务工人员缺乏家庭教育意识, 把孩子的教育全部推给学校。有的外来务工人员虽然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但缺乏现代家庭教育知识, 或者为了生存根本没有时间、精力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首先要加强家庭教育的宣传指导, 增强家庭教育意识, 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知识。学校、社区和企业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指导活动, 比如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父母学堂”讲座、召开家长会、举办亲子活动等方式, 激发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家庭教育的热情。社区可以开展家庭教育的公益活动, 如邀请专家做家庭教育专题报告;组织社工入户宣传家庭教育知识, 了解相关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在社区设置家庭教育宣传栏, 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等。其次, 为外来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企业应遵守《劳动法》, 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如合理的劳动报酬、福利待遇及合理的休息时间, 让外来务工人员有时间、精力和条件改善家庭教育。再次, 外来务工人员所在社区居民要真诚地接纳他们, 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

4.对学习困难学生予以扶助。

由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等,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习成绩普遍落后于城区户籍儿童。如果不加以干预, 任其发展, 差距必然会越拉越大, 将挫伤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习信心和自尊心。在课堂上, 老师要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给予更多的关怀, 注重培养学习自信。如鼓励他们回答问题, 及时表扬他们, 不断给他们信心, 久而久之有助于培养学习信心。课后, 老师要多和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沟通, 多谈心, 了解他的学习情况, 并给予指导,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家校合作、监督, 促进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 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极参与, 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班级。除此之外, 还可联合赣州的几所高校, 以在校大学生为主成立一个志愿者协会, 专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可采取走访、谈心、定期辅导、玩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

5.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外来务工人员大多聚居在城中村或城郊区, 是城市社会管理的薄弱区域, 散布着一些黑网吧及游戏厅等娱乐场所, 环境比较恶劣。在课余时间里特别是寒暑假, 孩子的生活比较单一, 大多孩子都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有的孩子自控力较差, 沉迷网络, 甚至误入歧途, 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成为未成年人刑事犯罪高发群体 (2) 。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政府应加强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的社会管理, 取缔、整顿黑网吧及游戏厅, 加大对青少年犯罪团伙的打击力度, 净化社会环境;社区可与社会力量联合举办“温馨之家”, 内设阅览室、活动室等, 免费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孩子们在课余时间里有了一个好的去处, 有助于孩子们的安全。城区的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应免费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放, 帮助他们开阔视野, 融入城市。工会、妇联等社会团体、大学生志愿者可发挥力量, 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相应的服务, 如开办暑期“放心班”、夏令营等, 让孩子们快乐、安全地过暑假, 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子女将可能长住城市, 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公正地享有义务教育权益的同时, 还要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安全、心理、情感需要, 帮助他们融入城市, 真正实现“同在蓝天下, 共同成长进步”的梦想。

摘要:本文分析了章贡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且从资源整合、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外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肖云泽, 李琦.从三维角度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12) .

[2]高艳茹, 梁良.哈尔滨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 2013 (12) .

[3]王柱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教育现状研究——以湖州市吴兴区为例[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1) .

武汉市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 第4篇

关键词: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28-01

外来务工女性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也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笔者在武汉市江岸区、桥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湖开发区和武汉经济开发区具体考察了外来务工女性的生存情况,并进行了调研。我们的调查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个案了解和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850份,收回有效问卷802份。

1 情况介绍

1.1 工作状况

调查显示,武汉市外来务工女性多半是从事服务业(53.1%),而从事建筑业、技术性行业、娱乐业、商业、制造业及其他行业的则分别为4.1%、7.6%、5.6%、14.6%、4.2%和10.7%。她们每月打工的平均工资大多集中在460-1100(72.0%),月平均收入1500元以上者仅为10.6%,2.4%的人月平均收入在460以下。(具體见表1和表2)。

1.2 交往状况

武汉市外来务工女性在城里打工期间业余生活中打交道最多的人是同事(36.3%),与亲戚、同乡和本市市民打交道的比例分别为15.1%、16.2%、16.6%。

2 问题发现

通过分析以上数据,笔者发现武汉市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主要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工作问题

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外来务工女性在武汉找工作并不容易,往往通过各种途径找工作。找到工作以后,她们又会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大、工作不稳定、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等。外来务工女性超时间超强度工作的现象早已普遍存在,加班加点、特殊生理期不予照顾等不公平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她们与单位的关系就是以劳务换取工资的单纯交换关系,缺乏固定的保障,对她们来说,打工只是一段经历而已,并非终身事业。

2.2 交往问题

外来务工女性在武汉打工期间业余生活中跟同事打交道比较多,另外就是有时会跟亲戚、同乡和本市市民打交道。她们与工作地的本地人的交往比较少,通常只是一般的工作关系交往的原因也一般只是工作业务往来或者租房。当她们遇到困难时通常还是会去寻找亲戚和家人商量解决,找同乡、同事的比较少,找其他外地人、本市市民和社区组织的就更少了。由此可以看出,她们还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到这座城市,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常常比较孤单和无助。当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只能找自己的亲戚和家人商量,难得想到向一些社团组织寻求帮助。

3 对策探讨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努力。

3.1 充分认识外来务工女性的重要作用

政府、组织和社会都应该认识到外来务工女性进入城市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她们对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所起的积极作用,消除对她们的歧视和排斥,在观念上接纳她们。女性农民工由于生理与心理有其特殊性,就业方面受到一些局限。其就业的环境、劳动保护及生存的条件等有时比男性更加恶劣,因此女性农民工要在城市里长期就业与生存,更需要政府和妇联以及全社会加强对她们的人文关怀,使其在就业和生存方面与现代化的发展方面协调起来。

3.2 积极维护外来务工女性的合法权益

公安、劳动、司法、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各司其职、协通配合形成完整的外来管理制度。同时,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对用工单位招工不招女性或招女性就提高标准的就业歧视性行为要给予坚决的处罚。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保护妇女的有关规定,改变她们在城市没有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的现状,以使她们和城市人一样得到应有的保护,最终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3.3 重视提高女性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由于各种原因,女性受教育程度往往要低于男性,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需要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政府应加大对女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可以通过社区或人才交流中心举办一些技能培训班,充分发挥专业退休教师的作用,费用从优,使她们上得起培训班。女性农民工也应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强在城市里的就业和生存的能力。

外来务工人的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第5篇

1.请问您的年龄大约在:

A.18以下 B.19~30岁 C.30~40岁 D.40~50岁 E.50岁以上

2.请问你每月的工资大约是,这里所讲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福利等等? A1000以下A.1000-1500 B.1500~2500 C.2500~3500 D.3500以上

3.请问,你有家属和你来到这里和你一起工作吗,这里的家属指儿子,妻子等直系亲属?

A.有 B.没有

4.你来广东工作多久了?

A.3年以下 B.3~5年 C.5~7年 D.7年~10年 E.10年以上

5.你通过什么渠道来到广东就业?

A.亲友介绍 B.中介机构 C.自己找的 D.其他______

6.目前,你外出至广东的目的是?(可多选)

A.多挣钱,养家糊口 B.提高自身本领 C.开拓眼界 D.这里就业形势较好 E.其他______

7.你现在从事什么工作?

A.建筑行业 B.服务行业 C.餐饮行业 D.管理工作 E.其他________

8.你的日常生活除了工作,有其他活动吗?这里的活动指除工作以外的放松休闲活动,包括散步,下棋等一系列的活动。

A.经常有 B.有时有 C.很少有 D.几乎没有

9.你所在的机构或企业有定期为你们举行活动,或者每逢节日进行奖励吗?

A.有举行活动,也有节日的奖励 B.有举行活动,但没有节日的奖励

C.没有举行活动,但有奖励 D.两者都没有

10.请问你一个月用于食品上的消费有多少?(可用于计算恩格尔系数)

A400以下A.400-600 B.600~800 C.800~1000 D.1000以上

11.您对所在居住环境: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 E.很不满意

12.您对自己所在工作地的伙食环境: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 E.很不满意

13.你所在的机构有帮你购买保险吗?

A.没有 B.没有

14.您与工作所在地的师生的关系:

A.融洽B.比较融洽C.一般D.关系恶劣

15.您对我校师生的感觉是什么?

A.亲和B.比较亲和C.一般D.反感

外来务工人的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第6篇

摘 要: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镇务去开辟新的人生之路,寻找新的生活姿态。为了进一步了解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构建和谐城镇我们做了此番调查。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状况普遍有所提高,但在住房,子女就学,维权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生活;工作;改善;提高。

在我们的城市里有着这样一群可敬的人,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打拼;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默默无闻的用自己辛劳和汗水,铸就着城市的辉煌。他们是构筑城市的一粒粒微尘,他们有着一个不起眼的名字:外来务工人员,但他们也是折射着城市荣辱的一束束亮光,给城市增添着希望的光环。社会需要感恩,需要互帮互助,我们的社会需要给这个群体更多的关注。下面我们就从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来分析我们调查的情况。

生活————

一、收入不高生活节俭略有结余

外来务工人员人均月支出为1165.15元,伙食费用是其最主要开销,其次是住宿费用。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平均收入与我市城镇在岗就职居民月平均收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城镇居民收入偏高。

调查数据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的人均月开支为1165.15元,其中用于住宿的费用平均为262.51元,用于伙食消费的为423.40元,用于通讯的有107.96元,用于生活用品的有129.54元,其他消费的有276.06元。

一.住宿靠租房 吃饭自己煮

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租住村镇私人出租房屋。

近年来,城市中的房价不断攀升,加之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外来务工者在城镇生活的成本。务工者大多居住在出租房,也有一部分住在员工集体宿舍,自己购房居住的较少。总体来讲,用人单位有提供宿舍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人还是以租住房屋的形式来解决住宿问题,且年轻务工者合租的情况比较多。

在伙食方面,有选择自己煮的,有单位食堂包餐的,也有一部分选择外卖快餐方式的。他们主要是从经济实惠、方便和节省时间角度来考虑的。

二.看电视、读书看报、上网聊天是外来务工人员首选的休闲方式

外来打工者平常工作繁忙,休闲时间很少,但平时的休闲方式丰富多样。在调查中发现,看电视是最主要的休闲方式,从不看电视的只有7.9%,经常看电视的就有50.1%;读书看报其次——休闲时间经常读书看报的占31.7%,有时会读书看报的占28.6%,偶尔会读书看报的占24.4%。除此之外,他们偶尔还会上上网,打打球缓解工作压力。

可以看到,务工者的休闲方式都比较健康,他们更愿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吸收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为自己“充电”,同时也缓解工作的辛劳。政府和企业在进行和参与社区建设的同时可以多考虑务工者的休闲需求,多设立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引导他们选择有益身心的休闲方式。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仍存在一定困难

虽然政府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建立了专门的民工子弟学校,但仍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因找不到学校或负担不起学费而缀学。调查中有31.44%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在外出务工中经常碰到教育费用负担不起的困难,57.53%的人认为子女就学学费高、负担重,21.81%的人表示子女就学时需要交纳借读费、赞助费。

四.歧视外来务工人员的现象仍然存在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外来务工人员主要从事苦、累、脏、险的工作,同时也承受着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调查结果显示有51.85%的外来务工人员“偶尔”或“经常”遭受歧视排挤,一方面,使外来务工人员不能融入城市社会,难以形成正常市民的规则和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在城市中遭受的种种歧视性待遇,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和人际关照,促使或加重了他们的孤立感和无助感,产生对城市居民的不满情绪,甚至对立情绪。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容易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工作————

一. 外出打工为了什么

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外出打工的原因有多种,一般认为是受不发达的经济状况的影响,为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而出来打工。但在调查中发现,真正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外出打工的只占一部分。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来到城市的也不少。

外来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不是来自家庭及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政府和社会的间接影响,而是来自自身发展的愿望,即提升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是青年人,他们有更大的热情希望培养和发挥自己的能力,认为年轻人就应该有“闯劲儿”。

二. 工资问题

工资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重中之重。与城镇职工相比,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问题相当突出,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

大部分务工人员的权益都能受到保护,但也存在一小部分企业,拖欠工人工资,经常加班加时,但不给予务工者相应的补偿。一些乱扣工资,交抵押金的现象依然纯在。

三. 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的缺失

这一块存在不少问题,也是今后政府工作的着重点。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个体和私营企业要么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要么为了应付检查只给少部分农民工投保,要么避重就轻只买一种保险,而回避其它几个险种。大多数用工单位没有按《劳动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一些从事危险行业的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事故责任自负”的“生死合同”。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条款同样适用于农民工。同时,《劳动法》第3条第1款规定的:“劳动者享受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等权利。此外,《工会法》、民法、合同法、三大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仲裁法、人民调解条例等实际上也规定了民工在不同具体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及其行政的、司法的、准司法的权利救济途径。

四. 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培训

一些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进去必要的就业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务工人员的劳动力技能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企业效率。社区同时也开设一些课程,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正确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意见建议

1、完善劳动就业体系,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2、切实维护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各项保障水平。

3、多方拓展办学渠道,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4、规范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搞好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环境。

5、加强宣传正确引导,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调查

外来务工人的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第7篇

1.1项目背景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大量农民从土地耕作中解放出来,并以每年千万计的规模迁向各级城市就业谋生,形成巨大的“民工潮”。据最新统计,目前农民工总人数已接近3亿,正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在中国崛起。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未来二、三十年仍将有数亿农村人口迁移进城,继续新世纪的乡城人口迁移大潮。农民工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是中国城镇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中国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却缺乏平等的城市社会权利,无法融入城市,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转移就业、农民的增收、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因此农民工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

上海是中国的首位城市、经济中心,也是拥有移民传统的城市,更是全国农村人口的主要流入中心地之一,截止到 2015年外来人口已接近1000万之众。这群人是城市的建设者,上海的繁荣离不开他们的汗水,但他们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住在本地人不愿住的城中村,干着本地人不愿干的体力活,面临着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一系列问题,还要遭受本地人的歧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定组织一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调研,以期亲身感受社会实情,引导我们加深对于社会现状的认识。

1.2项目简介

本次实践我们选择了一个较为典型的城中村作为研究区域,以在此居住满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为研究对象进行调研,以期从多方面,各角度透视该群体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调研的具体方式则是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提纲访谈,以聊天的形式提出设计好的问卷提纲中的问题,再行记录。

2.项目实施

2.1 事前准备

实践正式开始前,我们考虑到受访对象的文化程度较低,我们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经讨论决定决定采取提纲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地点的选择是在咨询过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学长后,决定定为交通方便,位于地铁五号线终点站附近的吴会村。调研提纲则是在此前在其他工人调研活动中所用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提炼后撰写而成。准备妥当后,我们于7月16日出发开始调研。

2.2 实施过程 我们刚到村口,就有热情的居民前来打招呼,我们随即上前打招呼展开调查。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吴会村被征用做建设用地,即将实施拆迁。这里的村民绝大多数都是在这里租住本地人的房子,拆迁之后他们拿不到一分钱的补贴,而且还不得不搬进租金高昂的小区。这里的居民普遍认为外地打工者在上海的生存压力是越来越大了。

随后,我们调研团队分成了三个小组分头进行调研。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务工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拆迁问题。吴会村的租金只有每月500元以内,而搬到小区里每月的租金会超过2000元,大大增加了开销,绝大多数人被迫选择了群租,还有人不得不在奉贤租房。他们对于上海的这一行为颇有怨言,认为这是上海在驱赶外来务工人员的一种表现。另外由于经济形势不好和上海经济转型的影响,闵行开发区许多工厂面临倒闭或裁员,许多高污染企业迁离上海,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也面临失业。据村民说,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人就很难找到工作,甚至建筑工地的岗位也很难找到。一位阿姨已经来上海在公司工作10年了。在下班路上摔断了胳膊,可是公司没有算她工伤。而且由于过年回家从三月份才开始上班,所以导致公司医疗保险连续缴纳不足三个月,于是没有得到应得的赔偿。又加上最近经济形势不好,公司订单少,每天只能工作几个小时,又没有底薪,每月只能收入几百元。而且她的儿子在上海读书,没法回老家,现在又面临拆迁,几乎无法生存。

午饭后我们去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准备搬去的小区调查,了解到一两年前小区房子的租金不过7-800元每月,但现在暴涨到2000元,可见小区的业主也存在坐地起价的情况,更加剧了外地打工者恶劣的生存状况。

3.调查结果

3.1 现状概述 3.1.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择对象为典型的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城中村吴会村,其地处马桥镇南端,东与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南靠上海重型机器厂,西邻同心村,北靠上海闵行火车站。该村占地面积约1500亩,常驻人口5000人左右,其中以在此租住的外来务工者为绝大多数。

3.1.2 生活情况

本次调查中的调查对象整体居住条件较为恶劣,大部分人以合租的形式住在老旧的民房中,一般一户人家只租住一间房子,居住面积狭小,十分拥挤杂乱。租金一般在每月2~300,大部分需要自己缴纳水电和煤气费用。他们不仅居住条件差,大多数农民工为省钱都选择自己烧菜,一烧就是几顿,有的甚至还摆到第二天再吃,没有冰箱,剩菜饭都不舍倒掉,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变质,甚至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此外,为省钱,图方便,喝生水,私拉电线,板房明火烧菜,也是建筑工地民工宿舍的安全隐患,除了电灯,电风扇,电磁炉,电水壶,充电器的电线拉得到处都是而且乱七八糟,很容易引起用电故障,甚至引起火灾。同时用电器明火烧菜也让我们心惊肉跳。由于板房低矮,又是木制结构,人员十分密集,一旦起火,后果不堪设想。农民工长期在工棚或集体宿舍,这些地方既狭窄又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没有其他娱乐用品。近年来由于城区拓展、改造,一般楼房的租金逐年升高,再加上其他水、电、费用,成本就更是升高了,所以大多农民工都住在城乡结合处,有的几家或全家住在20㎡的房间里,生活空间狭小,环境极差,交通不便,安全没有保障。

3.1.3 工作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务工人员大部分工龄较长,绝大多数在5年以上,还有很多是从十几年前就来到这里的老工人。工资情况一般在2000~4000元范围内。但是近几年来,经济状况不景气,不少工厂倒闭,迁出或裁员,造成了不少失业状况,还保有工作的一部分打工者的工资水平也出现下跌。

3.2 问题归纳

本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2.1 拆迁问题

拆迁问题是本次调查中作为调查对象的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上海市乃至全国各地的外地打工者都要面临的问题。十几年前民工潮刚成型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还未完成,城市中存在很多城中村,可以作为容纳外来务工人员的场所。但现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的城中村面临拆迁,本来依赖租金低廉的城中村的民房维持生活的打工者被迫搬迁到租金更高的小区里,重重的加剧了他们在上海生活的生存压力。

3.2.2 失业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和世界的经济形势都比较严峻,加上上海市的经济逐渐转型,许多效益不好的或是高污染的企业迁出上海,或是面临裁员甚至倒闭,造成了颇为严重的失业现象。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外地打工者都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一旦失业就很难再找到工作。据受访者称,即使是完全不需要技术,单纯体力劳动的工地建筑工的岗位在今天也是难以找到,许多外地打工者因此无法维持生活,有些被迫离开了上海。

3.2.3 权益问题

权益问题也是外地打工者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受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限制,一方面也由于企业缺乏责任意识,政府在监管与立法两方面的漏洞,外地打工者们普遍面临着或轻或重的权益受损害问题。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或被克扣、假期不按照法律规定、强制性的无偿加班、医保社保的缺失、人身权益的被损害、工作环境的恶劣,这些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都是十分常见的问题。

4.结论与建议

4.1 问题分析 4.1.1拆迁问题近几年,上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改建拆迁项目,大量的城中村在城市改造中消失或规模锐减,上海最大的城中村许浦村的外来人口数量在一年之内就从3万减少到了1.5万。我们本次社会实践选择的对象吴会村也面临被拆除的处境。然而,城中村拆除后租户的安置问题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上海市开展“城中村”地块改造的实施意见》中表示,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充分发挥村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建立平等协商机制,保障其知情权和参与权,妥善解决村民利益诉求。改造方案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但是这里的村民仅仅是对于拥有村中房屋产权的上海本地人而言的,这些人实际绝大多数并不在村中居住,拆迁对于他们来说并不会造成什么损失,反而能让他们拿到一大笔补偿金,这群人对于拆迁当然是举双手支持。而那些实际住在这里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安置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这些人本来在城中村低矮破旧的旧房居住时尚且无力独自支付房租而必须采取合租的形式,一栋三间两层的小房子便要住上六户人家。现在城中村拆迁后,他们失去了原来单间租金两三百一月的房子,而不得不去租住租金高昂的小区。又加上小区业主趁机哄抬租金,一件两室一厅的房子租金就有两千多块,对于这些一月工资可能也就两三千的打工者来说,几乎生存都成问题。一位用调查中一位受访者的话来说,政府“给不了打工者更好的,还把他们做得差的权利剥夺了”。

4.1.2失业问题 最近几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经济形势都比较严峻,在我们本次社会实践的闵行开发区附近的许多工厂都面临倒闭或者裁员,再加上上海经济转型的影响,许多高污染工厂迁离,有大量的工人正面临失业。而一旦被辞退,要想再找工作就十分困难。一位受访者说,对于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工人,即使是去建筑工地搬砖扛水泥的工作都很难找到。即使对于那些没被辞退的工人,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一位受访者表示,因为公司没有订单,她一天只能工作三四个小时,由于没有底薪,每月只能拿到几百块钱工资,还要给孩子交学费,几乎无法生存。这些受访者大多是十几年前闵行开发区刚开始建设时来到这里,为上海市的发展贡献了十几年的汗水和生命,现在却面临活不下去的窘境。可悲可叹之外,也引起我们的深思: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何方?

4.1.3权益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的打工者对于《劳动法》和其他法律中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内容不了解,不关心。有一位受访者在下班途中摔伤,按照法律应该可以判定为工伤(新工伤保险条例第三章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但老板认为下班后就不算工作时间,拒绝给予工伤认定。而且因为她不熟悉相关法律规定,而且认为打官司太花钱,不愿意诉诸法律,结果导致她无法享受规定中的补偿待遇。对于一般的工人而言,工作时间远超《劳动法》中规定的每周44小时而加班费不能达到法定标准甚至根本没有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不少劳动者连劳动合同都没有,更不用说各种医保社保等工人应得的权益了。

4.2 相关建议

4.2.1 加强普法教育 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对于自己权益的保护意识不足,对于劳动法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缺乏认识。这种现象是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的限制造成的,对他们的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对此,我们认为应当加强普法教育,让这些打工者学会运用法律作为维护自己权益的工具,这样才能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打工者权益问题。至于具体的措施,我们认为一方面应当应当充分发挥上海市集中了大量高校学生的优点,发动高校青年志愿者团体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开展普法教育。这样既使法律知识得到普及,又增加了高校青年学生的社会阅历,锻炼了各种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加强法制宣传工作,从传统媒体、互联网等各个方面开展宣传活动,以及为打工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普法手段。

4.2.2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调研中,我们发现政府现行的规章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存在改进的空间。比如对于进行城中村拆迁后,原租户的安置问题,现在的解决方案仅仅是就近安排到现存的小区,结果造成小区业主哄抬租价,给打工者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如果政府能出台限制此行为的规章制度,或是为原租户提供廉租房,这一问题就能得到解决。类似的还有提高工资标准,推进工资协商制度与加强用工管理;健全和完善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民工培训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等,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政府工作中需要做到的事项。

外来务工人的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第8篇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健康调查,健康工人效应

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是青浦区重要的工业区域,各类企业超过千家,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在此打工,为青浦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大多从事着生产一线的工作,日常工作强度大而收入低,加之沟通能力与技能水平层次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为了解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我们于2013年5—8月开展了调查,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企业覆盖制造业、运输业、旅游业等多种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户籍员工,其工作满6个月以上,有固定收入和固定居住场所,年龄在18~60岁之间。

1.2 样本量的估计

按照样本计算公式,可信区间95%,调查效率deff=2,相对误差=15%,失访率=15%,计算样本量为850人。采用成组比较的方法,同时调查青浦区本地户籍员工产相关信息。

1.3 调查方法

对调查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调查口径和方法,采用一对一调查的方法。

1.4 质控方法

完成调查问卷后,由调查员核对问卷,确保问卷填写完整后收回。由质控员对数据库进行复核,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1.5 统计学分析

对调查问卷回收后,录入EpiData3.02数据库,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调查外来务工人员803人,本地户籍员工804人,年龄均为18~60岁。两部分人群年龄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P>0.05,)。见表1。

2.2 血压变化

18~40岁组人群血压均值均在正常范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分别为135和82 mm Hg。但是有明显地随年龄的递增而血压增高趋势;同一年龄组内,男性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女性组。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市户籍工人血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2.3 工作时间

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时间均超过国家标准(8 h/d),41岁以上男性组达到9.64 h/d,31岁以上女性组达到了11.29 h/d,周平均工作日达到6 d;而本地户籍员工工作时间均在7 h/d左右,周工作日为5 d。

2.4 睡眠时间

外来务工人员男、女性青壮年组入睡时间均在20 min以内,睡眠时间均能保证在7 h以上;入睡时间较当地员工长,睡眠时间较当地员工短。

2.5 收入水平

外来务工和本地员工月收入在1 500~3 500元之间的人数较多,前者男性占71.38%,女性占80.28%,后者男性占72.42%,女性占78.89%。但外来务工人员的月收入低于上海市平均工资的占5.5%,女性组占11.4%。

2.6 影响健康的行为

外来务工者中男女性吸烟的比例分别为59.38%和1.02%,而本地户籍员工男女吸烟的比例分别为30.91%和0.41%,两类员工男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7,P<0.05),女性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P>0.05)。见表2。

男性饮酒率为99.38%,以啤酒为折算单位,日均饮用超过2.5瓶啤酒的男性超过50%,有15.09%的男性日均饮酒量超过5瓶,而女性中仅1名饮酒。本地户籍员工的饮酒情况。见表2。

3 讨论

男性吸烟率和饮酒率及饮酒量均远远高于女性,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这种不良的习惯甚至成为嗜好会影响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如引起心血管系统的疾病[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的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女性,与男性更多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本次调查外来务工人员均能在较短时间内入睡,而且睡眠时间能够保证在7 h以上,我国成年人推荐的睡眠时间为7 h[2],也就是说他们的睡眠是充足的,这对保障高水平的工作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极为重要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睡眠时间均少于本地户籍人口,与长时间工作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查的对象大部分集中在18~45岁,世界卫生组织界定18-45岁为青年组,为最年富力强阶段,存在健康工人效应,掩盖了高强度工作带来的健康损害。同时提示仍要关注45岁以上人群的健康状况。

从职业卫生角度而言,适当的休息能够缓解疲劳,提高工作效率[3,4,5],本调查外来务工者基本为每天工作8 h,但是从每周工作时间来看,他们的休息时间很有限,平均每周工作6 d或者更多,这应引起注意,以防影响身体健康和生产安全。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赵余,丁可,朱银潮,等.农村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现状及相关知信行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6):445—447.

[2]沈一鸣.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促进策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8):63—65.

[3]王锡群.温州外来务工人员体育生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4]潘洪波,徐建萍.上海市某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健康体检结果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0):88—89.

上一篇:如何做到语言得体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第八十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