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小语年会有感

2024-07-08

参加全国小语年会有感(精选10篇)

参加全国小语年会有感 第1篇

——参加山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年会有感

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年会,收获颇丰,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这次年会的会议精神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向领导进行汇报。

在这次年会上,山东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家栋老师主持开幕式并作了学会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总结了两年来小语会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就下一步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和规划。

两天的会议内容非常丰富:滨州市“三三九”式快乐作文教学改革经验介绍、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小学作文教改论坛、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作文教改论坛、烟台市莱州第二实验小学作文教改经验介绍、淄博市张店区作文教改论坛、李白坚教授作文课教学及学术报告„„.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有主题演讲、习作指导课、课题研究、经验介绍,也有课例点评„„

“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中指导学生通过情境线,学会观察、丰富想象的方法与策略是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分为低、中、高三个训练阶段,每个阶段再依据小学生生活的外延与内涵分为指导学生贴画说话的方法与策略、指导学生多幅图作文的方法与策略、指导学生单幅图作文的方法与策略三种形式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活学生写作内需,以培养学生的习作乐趣,让学生学会作文,并体验习作的快乐。

两天的会议感受最为深刻的要数李白坚教授的作文教学,他的题目和作文贴近生活的观点、激发学生写作激情的观点、引导学生写“现在进行时”的做法和对孩子们观察方式的理解让与会的老师感受到了作文的乐趣!简单的总结一下:

第一,让题目和作文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另外老师的作文题目也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千万不能从概念、从政治说教、从想当然来!

第二,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激情,就是驱使学生进行写作的酵母。因为感情、热情、激情,都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

第三,让学生写“现在进行时”。

这个“现在进行时”包括两层意思:一个是“现在进行时”的生活事件;另一个是“现在进行时”的感情活动。

第四,注意学生特殊的观察方式。

青少年天生是以动的方式了解生活、观察自然的。在看似不经意的情况下,孩子们照样可以获得体验,另外,自由、开放式的教育是使学生全面的感受外界刺激、接受信息的又一个途径。

以上是我这两天的所见所闻和体味,不当之处敬请提出宝贵意见。

参加全国小语年会有感 第2篇

上午11点半,我到达了目的地鲁中宾馆,进入李敏老师提前为我预定好的房间。老师们已经在紧张的准备了,练词的练词,做课件的做课件。见到宋老师,看到她的脸色非常不好,脸黄黄的。才知道她病了,发烧,头疼得厉害。虽然如此,她还是强打精神组织大家进行准备,她的演讲稿要进一步定稿,张强的课还需要熟悉学生,准备材料,我们的论坛也需要进一步演练。

匆忙吃过午饭,主题论坛的演练就开始了。我们八九人围坐在一起,精心琢磨每个人说话的内容、语气、表情。虽然整个稿子和思路都是我主要策划的,此前在滨州也已加班演练过几次,我却十分不在状态,总是说错,表情僵硬,语气不够连贯。这几天学校的教学视导、儿子生病、宋老师的这项活动,几件事情交织在一起,让我焦头烂额,大脑总是短路。因为总是出错,让宋老师十分担心,老师们陪着练习,心里十分愧疚,觉得有点对不起宋老师。要知道这个课题能到小语年会上来推广,很不容易,这么多年来,滨城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第一次如此隆重的走上省级会场。可不能因为我给这次会议留下遗憾。调整状态,再来。很快时间就到了下午四点多,一起到会场去看看。舞台很大,主办方已经布置好主席台,没办法走台演练了,只好在后台简单摆了摆桌子和造型。

继续回到房间练习,刚练了两遍。宋老师接到电话,逸夫小学的业务校长吴秀芹校长带着学校的老师和实验学校的王福平主任到了。吴校长到后,热心地对大家发言的语气,尤其是对我说话的语气进行了指导,王福平对大家的发言又进行进一步调整,他也加入了论坛的阵营。终于论坛氛围有点自然,像模像样了。

吃过晚饭,排练又开始了,大家的状态都不错,只有我还有点问题。我心里更不安了,比大家晚到,还老忘词。十点多,大家回各自的房间休息。我躺在床上回顾自己的发言,如何串联老师们的发言,如何转折,如何总结提升。

第二天上午,会议正式开始了。省教研员李家栋老师做过年会工作报告后。宋老师开始做课题研究主题演讲,我和吴秀芹校长趁机转到后台,布置主题论坛的造型,要好了鲜花,摆好了桌子,要来了遮挡桌子的台布。吴校长真是热心啊。看着她跑前跑后的做这些前期准备,我心里感慨良多。

张强的课上的不错,虽然没有华丽的渲染,精彩的噱头。但走的扎扎实实,把课题研究的阅读积累、生活体验、观察指导、情景融合阐释的十分到位。看上去朴朴实实,实际上很有效果。

接下来,我们一起上场,简短的介绍后,我们开始发言,围绕着阅读线、生活线、情景线的作用和具体实践策略展开研讨。结合具体教学例子说清了阅读线帮助学生积累语言、领悟表达、学习观察、唤醒体验、拓宽思路的作用,明晰了生活线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加强生活体验,积累丰富素材的作用,阐述了情境线融通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的桥梁作用。宋代君老师讲的最是声情并茂。主题论坛进行的十分顺利,我总算调整好了状态,没有漏词、忘词,还及时进行了调控,确保论坛的顺利进行。

我本来打算参加完论坛活动就即刻返回滨州。论坛结束时,家中发来短信,儿子不烧了,头也不疼了。于是决定继续参加会议,听听其他地市的作文教学经验,听听上海来的李白坚教授讲座。宋老师真的累坏了,下午我们去听讲座的时候,她还在熟睡。我们不忍心叫醒她。

下午的会议分别由淄博桓台实验小学、济南长清区实验小学、烟台莱州第二实验小学三个单位进行作文教学经验介绍,并且展示了三节公开课。三处的报告各有特色。三节课都采取了活动作文的形式。

第一节课:两杯水的选择

第一部分,老师以送礼物、猜礼物的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心理活动。第二部分学生选择放在讲桌上的两杯水,一杯淡黄色的诱人的水,一杯清澈透明的水,谈自己选择的理由。第三部分,学生品尝自己选择的水,黄色的水是黄连苦水,透明的水是白糖水。尝完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这一部分最见老师的功底,老师的引导由单纯对选择水的后悔与庆幸,延伸到学生对人生选择的感悟。老师的语言梳理十分到位,引导很机智。

第二节课:生日party

这节课上的有点像节活动课,像个主题班会课。老师创设了情景,以一名学生恰巧过生日为题,引导学生给这个学生举办一个生日宴会。于是学生分头准备。接下来就是生日宴会,有的唱了一首歌,有的跳了一段舞,有的送了贺卡,老师还唱了改编的《女驸马》片段。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场面,进行选题指导后下课。

第三节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

参加全国小语年会有感 第3篇

一、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

这是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送给我们的谆谆教诲, 由感人的中国社科院教授杨佳的故事引入, 她正值风华正茂的年龄 (29岁) 却突然失明, 可最终通过自我突破, 成就了自己的名师成长之路。杨佳在此艰辛过程中感悟到自己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29岁以前, 我在超越别人, 29岁以后, 我在超越自己。杨佳的心灵之声让我们了悟到: 一个人可以什么都看不见, 但是不能没有自己的见解;一个人可以没有自己的事业, 但是不能没有自己的思想;一个人可以看不见脚下的路, 但是不能没有自己的脚步。项目母公司子公司 合计数抵销分录合并数

成老师通过失明的杨佳成为成功教师的故事, 引发了我借方贷方们的思考:名师成长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从而反思到:一个人永远处在被发展的状态之中, 是不可能真正发展的。所以, 我们需要的是发展的内部动力, 我们要找到自己内心发展的根据地。这不由地使我们想到李嘉诚先生办公室墙上的那幅字: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说出了目标、践行、发展的不同层次和境界。李嘉诚先生说:“鸡蛋被打破就是食物, 从内部打破就是新生命的诞生。”我们一次次从内部打破自己, 才能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因此, 我们要源源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潜力, 形成发展动力。

二、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即成长

成老师提醒我们, 在超越自己、突破自己的过程中, 要追求更高的专业目标, 其中, 应把“儿童研究”作为第一专业, 因为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 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正确认识, 就会产生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隔阂, 我们的教育就会做无用功, 就会失去应有的效果。

教育家卢梭、杜威等人曾主张“教育即生长”, 这是一个隐喻, 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成, 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自然健康快乐地成长, 而教师就是“园丁”, 是“浇水者”、“施肥者”, 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他的亲身经历完美诠释了真正读懂儿童心理的高效教育案例。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时, 有一天看到一位男同学用砖头砸另一位同学, 便立即上前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 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 那位犯错误的男同学已经在办公室等他了, 陶行知便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 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 你立即住手了, 说明你尊重我。”那个男同学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行知又说:“据我了解, 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说明你很有正义感, 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 男孩感动得哭了, 说:“校长, 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行知于是又掏出一颗糖说:“你已认错了, 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 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陶行知先生“懂得”通过温润人心的渐进式方法, 取得特殊的教育效果。皮亚杰的学生达克沃斯提出“教学即儿童的研究”的理念, 教师给学生的是游泳池还是海洋? 这是名师成长路上的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课题。

三、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育科研

浙江省名校长、名师工作站的钟志农老师用他的坎坷经历, 亲身体现了一个年轻人由于国家命运的影响, 浪费了个人青春, 使得虚度年华的他从五十多岁才开始搞科研, 给我们演绎了“最美不过夕阳红”的豪迈科研热情和对教育事业及孩子们的至爱之情。

钟老师用树立8种科研意识、锻炼8种能力、养成8种科研作风等理论告诫我们“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学问的学者之风”。

同时, 通过钟老师的讲述, 我们深深地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 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技巧是多么重要, 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幸运的事情。现在我越来越意识到教师这个职业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常常关注孩子的缺点, 放大孩子的缺点, 那我们将有可能毁掉一个孩子;而我们常常聚焦孩子的优点、放大孩子的优点, 将会成就一个孩子。所以当钟老师分享到“课堂教学融合心育”这个点时, 我的收获很大。因为从2007年至今, 我比较关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深深地知道它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在此引用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感悟:曾经, 我们以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但哥白尼让我们知道这是妄想;曾经, 我们以为人类至高无上, 达尔文让我们明白, 我们不过是猴子的进化者;曾经, 我们以为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 弗洛伊德让我们明白, 我们左右不了的潜意识才是主宰, 而潜意识主要由父母的抚养方式导致。

我们原来这样没有自由, 这种结论只怕我们并不喜欢, 但是只有真正知道我们处境背后的真相, 在真相中疗愈, 我们的心灵才有可能获得更大自由, 我们才有可能诗意地继续在教育之路上奋进。

在今后教育活动践行中, 我将把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特色有机结合, 把历史知识与心育有效结合起来, 好好研究, 在研究中走好教书育人的每一步。

四、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打造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

程红兵老师将我们聚焦在如何创建高效智慧课堂上, 他概括出了创建高效课堂的几个要素:

目标精确———水平要求 (时间、数量、质量三概念)

内容精当———目中有人

课堂中不让学生提问, 如何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里?

方法精准———心中有数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出教师的作用: 于无向处指向, 于无法中教法, 于无疑处生疑, 于无力处给力, 于徘徊处点拨。教师的作用就是学生够不到时, 帮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学生根据材料、经验选择感兴趣的点进行辩论。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我们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 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力, 更能培养思维技能。”其实, 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思维自由。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陶行知在武汉大学讲学时,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 然后按住公鸡的头, 强迫它吃, 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他轻轻地松开手, 把鸡放在桌子上, 自己后退几步, 大公鸡却自己吃起米来。这时陶行知开始讲话:“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学习, 把知识硬灌输给他, 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 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 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 为陶行知形象的开场白叫好。环境的宽松能给学生充分自由, 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性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特别要让课堂成为一个没有学习恐惧的安全场所, 在充满鼓励、善于倾听的课堂上, 孩子们最容易产生精彩想法, 从而激发与保持兴趣, 将生生、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聚焦在课堂教学主题及目标上, 凸显教师的教育智慧。

五、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几天的学习倏忽而过, 收获却历久弥新。我耳畔依然回响着成尚荣老师分享的于漪老师的一句话:“我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回响着冯恩洪老师概括的卓越课堂的标准:“问题是教学的起点, 小组是能力的平台, 展示是生成的关键, 导学是教师的水平”;回响着江苏省金坛市名师潘建明对高效课堂的概括:“鼓舞、唤醒学生思维的广泛参与……”

参加全国小语年会有感 第4篇

一、注重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

我们知道,理解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执教观摩课的教师都注重了对题意的理解。如滨州的高春霞老师、德州的孙静老师、我们莱芜的张霞老师在执教三年级《相遇问题》时,都注重了对“同时、相对、相遇、相距”等的理解,特别是高老师利用了多种方式: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等方式充分理解了题意。

张丹教授说“教会学生会思考的方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思考”。

二、引导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次研讨会上,共聆听了13节观摩课,这十三节课取材不同的版本,采用不用风格的演绎,但在教学中都注重了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江苏徐斌校长执教的《倒推》一课中,通过让学生列表、画示意图、文字等策略分析题意,然后利用倒推来解决问题。再比如:《相遇问题》中,学生对“相向而行、同时、相遇、相距”理解有点困难,很多老师都采用了现场模拟、画示意图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比多少的解决问题》中,王占霞也采用了画一画的方法来理解比多少的问题,而杜珂珂却通过拨珠、画图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虽然他们引导选择的策略不同,但结果都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三、重视信息的整理

出示情境图后,下一个环节就是找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孩子们看到情景图,往往是看到一句说一句,特别凌乱,再提问题的时候,很多孩子不能提有价值的问题,因为他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来提,也就是说呈现的信息在孩子的大脑中没有“成块”,像一盘散沙,如何才能训练全体学生整体审题呢?如《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一课,有的老师所用方法很精彩:老师引入情境图后,问: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孩子就是看到什么就什么,往往就是一个孩子一句,孩子说完所有的信息。在说的过程中,有个别孩子还重复说了别人已经说过的信息。主要就是因为孩子不能有序观察,当时我就特别着急,没想到老师一句话就改变了一种景象:就这些信息你能按内容分为几类?学生:两类,一类是鸭蛋的信息,一类是鸭子的信息。让孩子分别说了出来,这时候老师再用电脑呈现,让孩子提问题,解决问题。当时我听完这里,暗暗地佩服这个老师的机智,心里也松了一口气,从整体出发,培养孩子有序观察,筛选信息,分类整理,在孩子的头脑中建立一种完整的意识,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

多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中给出的条件,以及要求什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训练学生的这种反向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次研讨会中,徐斌老师就专门讲了这样一节观摩课,叫《倒推策略》,他就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有一杯果汁,第一次你喝了60毫升,第二次你又倒进去80毫升,现在杯子里一共有240毫升,求原来杯子里有果汁多少?这是一道典型的利用倒推法来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样题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有很多很多的题目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倒推法来解决。

五、学习方式的回归

自新课改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最流行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上公开课,动不动就小组合作学习,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但这次的课堂上,基本上没有太多热闹的场面,有小组合作学习,但每节课中最多只有一次,并不泛滥。而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比较多,这样的课堂显得比较简约、扎实有效。比如,来自浙江的朱德江老师的课堂就体现了简约、扎实有效的特点。他执教的是《速度、时间、路程》,在课上,朱老师不是单纯地引导学生知道速度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速度产生的需要,并体会速度表示的实际含义。比如,在学生初步感知速度概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接触过速度吗?让学生举例,然后来了解常见的速度。接着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自然界中的速度:闪电和雷声。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道理。很自然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充分感知速度的意义,真实、有效、具体,这些都远比让学生小组讨论到底速度是什么更能使他们理解。

本次培训让我们既收获了课堂的实践经验,也让我们收获了能提升我们专业素质的指导,如老教材的“归一”问题,现在新教材中不再出现这类词语,而是根据乘法的意义让孩子理解“连乘”;速度单位的写法,要写复名数;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读法;重视课堂上要及时进行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方法。

参加小语研究生教师团队有感 第5篇

参加小语研究生教师团队有感

笃一定

今天参加了本学期团队的最后一次活动。加上开学初的启动仪式,本学期一共5次活动,次次活动都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参加团队的活动改变了我对小语的认知。

一、班主任袁老师的要求

第一次活动那天,到了约定的时间后,袁老师就关了门清点迟到人数和请假人数。她说不可能等人到齐后我们才开始活动,这对准时到的人不公平。此举让我印象深刻,虽然后来她再也没”关门清点人数”,但是我却由此不敢迟到一点点~

今天最后次活动,小组长在陈述后

说了句”虽然袁老师有点严,但是我们很感激袁老师的严格要求……”袁老师接话道,她并不是有意刁难我们,是她从小学到现在周围人对她都是严格要求,她也因要求严格而受益。她说甚至小时候妈妈教她扣子时都会让她思考是从下面开始扣快一些还是从上面开始扣更有效率一点。此话一出,我暗自吃了一惊,原来袁老师的超高效率源自于她从小培养坚持至今的严格要求自己的习惯。从来没人这样严格要求我,我似乎对自己也没有太严的要求,难怪我做事拖拖沓沓~而我那些同窗却不。

二、同窗的实力

我经常会收到别人说我很用心之类的评价,所以我也自以为自己是个很用心的人。但是接触了小语研究生团队里的各位同窗们,才深知自己差得很远,他们何止是用心,他们是又努力又用心,还很聪明。最近不是流行一句话,最怕聪明人下笨功夫,而团队这群人就是这类可怕的人~

每次活动结束后,袁老师总会下达相关任务。就我而言,我只能说我是认认真真地完成了任务。但是,认真不一定代表高质量地产出,认真的程度和认真的方向都决定了你所出品作业质量。第一次写观课感受时,为了把握得准一点,我根据笔记还原了课堂部分实录。做这个不容易,琐碎的话我不是每句都记下来了,有的问与答 老师的引导我也没记全。总之最后我还是东拼西凑地搞了一篇不完整的实录。在我以为自己很用心,很认真的时候,自以为可能自己是唯一一个为了写听课感受做课堂实录的人。但在后面交流的时候我才发现,几乎人人都做了课堂实录,观课感受写得比我还具体。那感受,真是又惭愧又高兴,惭愧的是自己高估了自己,高兴的是原来我是跟这样一群有追求的人在一起学习。还有次,有位同窗也震惊了我,因为比赛,她即将上一堂录像课,她很焦虑,说自己才试教了两遍~~殊不知,跟她一道的很多人因为时间太紧张

一次也没试教。我就更惭愧了,上次上区级的展示课,我居然也就试教了两次~~

另外,这些同窗的综合素质都不简单,尤其是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上我都自愧不如。我这人初次看人一般都是先把别人看扁了,再慢慢发现人家的优点,而结识的这帮同窗却怎么也不能让我先看扁起来,佩服他们都来不及呢!不过,我也不会为此难为情,我定位很清楚,我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就当参加这个团队与我而言就是一个后进生的成长之路吧,现在正处于扫盲式的学习阶段而已,我会后来者居上的~

三、我的蜕变

说蜕变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在这之前的自己可以说从没真正走进小语世界的大门,常常感觉自己是个门外汉。团队的5次活动,让我改变对小语教师的看法,改变了对小语教材的看法,改变了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耻于跟别人说自己是小语教师,因为我接触到的学生是低幼的,我接触到的课文是简单易懂的,我拿到的工资也是不高的……似乎我处在一个很低端的水平线上。这样的认识,导致我每次看到课本时,完全没有备课的热情,只有机械地只图完成任务式地去执行。要不是自己一颗责任心和父母教育的良心来约束我好好工作,不能怠慢工作,不能误人子弟,恐怕我已经可以被清出教师队伍了。

当然,我也很庆幸遇到现在的带教师傅很热心地帮助我,听她的课发现了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和学到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思想上的改变,再结合实践的改善,两者一起发力,铸就了最后一个月里的小王老师。这个小王老师再看课本时已经感到了教材大不简单,懂得了如何从这些简单的文章中找到教学重难点,备课更加认真了,也更有动力了~

室友说每次看我参加团队活动回来都很兴奋,看起来很有活力的样子。

参加年会有感 第6篇

回到家中,时间本已不早,身体本已疲惫,但是当我吃着碗中的一只只饺子时,总感觉思绪万千,不吐不快,可又似乎不知从何说起……真的感谢苍天让今天的我拥有微笑,终于能在这岁末的片刻得到一缕北疆那漠河烟独有的呛息,终于能在跌跌撞撞的2012年不再继续末日那般的焦灼和无适……

2012年,在一个巨大而辉煌的“面馆”吃了一顿顿的谎言,在所谓的“国际”公司又经历了一个个低智商式忽悠,后来豁出去与两位“朋友”共谋事业,结果我一个人掏的钱,却上演了一个完全胜过《卖拐》的“杯具”,庆幸的是,在不知不觉中,我却俨然像一位久失迷于大海的水手,找到了回家的灯塔,并在这灯光中感觉到了满园的春色之韵,感觉到了奇迹的暧昧前兆……谢谢各位兄弟姐妹!

我也想谢谢三彩服饰的那些老朋友,虽然时间是那么的短暂,还没好好相知相聚就分开,但我感谢有你,一直的信任,一直的联络,一直的关注……你的微笑将一如既往的留存在我无比的牵念中,你的身影还将继续悄无声息地萦绕在我无意的梦幻中……那一片惊鸿的羽毛,岂是洛神独有?呜呼,今夜的节奏已经烟消云散,可今夜的心跳才刚刚开始……

再次感谢聚大公司员工朋友们的精彩演出……无论是从道具,还是从仪容说起,又或是歌喉,还是你们本身所发挥的艺术技巧,都可以说是那么的用心,那么的出色。

父亲告诉过我们:天再高、地再厚,何所惧?记住,有一帮的好兄弟在你身边!

亲!我不是傻子,从你送我的那双鞋垫开始,我就知道,我是你最亲爱的“噢巴”了!

亲!你我曾经在候车室相遇,可见我们的缘分就是如此神奇,因为你我在五百年前的雷峰塔下,对彼此说过一句连白骨精都嫉恨的话——“爱的路上只有我和你!”

亲!真的不管风有多大、有多炫,我都会在这里时时地祝你——平——安!

亲!光鲜主持的外表下,我何须在意惆怅和辛酸,我何须吝啬于说一声谢谢的气力!我何不再为你时兴一诗:

阡陌无宝盛红蚯,建篱插桑笑东坡。

第一次参加年会有感 第7篇

春节将至,我们迎来了

2014公司年会。心中充满了喜悦,喜悦中带着一种淡淡的温馨,那份幸福时光,让我回味无穷。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公司年会,总结工作、表彰先进、文艺汇演、酒会聚餐,让我感受到四环大家庭的和谐与温馨,让我感受到作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而倍感自豪和骄傲。公司年会不仅是对一年的业务和运行做一个回顾和总结,将公司的下一年的目标告知给全体员工,更主要是与员工进行零距离的沟通,使我们体会到来自公司领导的关怀,并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刻的领悟。年会上领导和员工相互增进了解,促进所有员工的参与和沟通,激昂活跃的现场气氛,让员工有了归属感和幸福感,加深我们对企业的认知度。

聆听着各位领导的发言,我的思绪伴着激昂的演讲声,引导着我回顾公司走过的不平凡的路。经过一年来的付出,看着公司从遇到困难,解决困难,战胜困难取得的成就,我的心中充满着感慨。因为我们知道,人生一点一瞬,都会留下奋斗的影子,也会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刻骨铭心的回忆。奋斗,是我们不变的理念。

通过年会大家聚在一起,回顾公司发展的业绩,讨论着公司的发展规划,这是年会的正题。欣赏着精彩节目,美轮美奂,歌舞升腾,其乐融融,这是年会的独特魅力。然而我们还可以在酒桌上开着各自的玩笑,觥筹交错间,众宾欢也,这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会场上流露的是我们每个人最真实,最内在的感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年会又是播种机,撒播着春天的希望,预示着来年的宏伟业绩,年会也是加油站,积蓄力量,蓄势待发,让你在前进的路上迈出的步伐更坚实有力。这就是四环的年会,我有理由赞美你,我给你喝彩,为你欢呼歌唱。

参加全国小语年会有感 第8篇

此次校长培训在北京和香港两地举行, 参加培训的有来自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36名校长。

在北京, 我们聆听了两位知名专家的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先生作了题为“教育的理想和教育家成长”的报告,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原党委书记陈章武教授作了“我国当前经济态势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两个报告内容精彩, 引人深思, 充满启迪, 学员提问场面十分热烈。

在香港, 我们听取了香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总监、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总干事、香港创新教育学会主席詹华军博士所作的“香港教育的特色与两地教育的比较”专题报告。香港真道书院原校长丘日谦的报告题为“开放校园迈向国际教育通道”, 他以大量详实的视频资料, 全面介绍了真道书院的办学理念、教育活动和师生风貌。

实地参观考察是此次培训的重要形式。在北京, 我们参观了史家小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和北京实验二小怡海分校, 每一所学校都是校长亲自接待, 介绍学校的办学经验, 安排听课, 观摩课间操, 参观校园设施建设。在香港, 培训班学员考察了港澳信义会明道小学, 东华三院吕润财纪念中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

北京市史家小学的名字很普通, 但名气却不小, 位于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 有七十余年的发展历史, 学校现跻身北京市乃至全国名校行列。“和谐教育”是该校的办学特色,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为框架的和谐育人体系。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 一切为了明天”。“三全三爱三服务”成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学校的愿景是“把学校办成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和孩子的未来托付给我们的学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务委员刘延东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过工作。

考察那天, 恰逢北京教科院基教研小学教学教研室、北京市东城区教研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在该校组织教研活动, 我们一同听取了史家小学数学团队准备的校本教研展示活动, 报告的主题是“构建多维立体的校本教研, 奉献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 分别由6名数学团队成员轮流介绍, 他们讲的既有教育理论又有实践经验, 紧接着由一位女数学教师组织公开观摩课, 课题为“7的乘法口诀”, 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点拨为辅助, 采取启发、引导、设问、激励、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教学民主, 气氛活跃, 效果很好。

清华附中位于美丽的清华园, 前身是1915年创办的成志学校。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在此就读, 他为母校题词“求达到世界水准。”激励着清华附中向着国内一流和世界水平的名校迈进。清华附中是教育部直属大学附中。受教育部委托试办面向全国招生的高中理科试验班、初高中马约翰体育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办高中美术班, 在全国有广泛影响。

清华附中在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思想和丰硕的教育成果, 形成了三个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条龙”育人:在清华大学领导下, 积极进行附中、二附中、附小“一条龙”整体教育改革的研究与试验,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探索大中小学衔接, 探索培养高素质、有特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实施“名师工程”:发挥清华大学等高校著名专家、教授的教育优势和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育人特色, 形成高水平的“学者教师群”, 提高学校办学层次。开放式办学: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 走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之路, 加强对外文化教育交流, 博采众家之长, 达到世界水准。

在香港的教育考察活动得到香港真道书院原校长丘日谦先生和香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专家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丘日谦先生细心周到地安排协调参观考察大学和中小学校, 全程陪同大陆同行, 真正体现了一位老校长、老教育家爱国爱教爱校的胸襟。有一种情怀叫高尚, 有一种追求叫精神, 有一种品质叫高贵, 在这些志士贤达身上折射得淋漓尽致。

香港素称“东方明珠”, 是国际化城市, 快节奏、高强度、大压力是香港社会的表象特征。香港教育从硬件上看, 千校一面, 没有多大差异。从软件上看, 却是千校千面, 各具风格。学前教育学校有幼稚园、幼儿园、幼儿中心1100多所, 全部为私立。中小学共1100所左右, 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公立学校, 占7%左右;第二类是资助学校或津贴学校, 占80%;第三类是私立学校, 约占13%, 私立学校又可分为三小类:一是直接资助学校, 即民办公助;二是完全独立的私立学校;三是国际学校。小学课程学习领域设置有中国语文教育, 课时占25%~30%;英国语文教育, 课时为17%~21%;数学教育, 课时约12%~15%;科学教育, 科技教育, 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 即小学常识课, 课时合占12%~15%;艺术教育, 课时为10%~15%;体育课时占5%~8%。中学现行学制为“3+2+2+3”, 即中一、中二、中三, 相当于内地的初一、初二、初三, 中四、中五相当于内地的高一、高二, 结束后实行会考。中六、中七相当于内地的高三加上一年大学预科班。大学是三年学士学位课程, 合起来为10年学制。香港明年实行新学制, 新学制为“3+3+4”, 即中一、中二、中三不变, 高一、高二、高三相当于内地的高一、高二、高三, 然后是四年学士学位课程, 合起来也是10年。香港有小学教师23805人, 中学教师26865人, 师生比例小学为1∶19.1, 中学为1∶18。小学每班学生人数上限37人, 平均每班学生32.5人;中学每班学生人数上限40人, 平均每班学生38.2人,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工作量很大的小学教师平均每周授课节数为32节, 每节35分钟。中学教师平均每周授课节数29节, 每节课时40分钟。教师待遇与公务员挂钩, 无任何额外补助。

参加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年会有感 第9篇

培元中学 廖榕新

2017年8月26日,今天是到北京的第一天,我们有幸参加了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年会。北京十一学校,原名军委子弟学校,在海淀区八十多所中学中能排到前五名以内。是北京最早进行体制改革的学校之一。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未来.已来”。年会采用自助式菜单,年会有海报展示、圆桌论坛、新手发布、成果教育四个主题,让每位参加的老师自选参加课程。每位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日程表。

其实在前一天我就通过微信公众号,挑选了几个课程。但当我步入会场后,发现很多的海报展示,很多的圆桌论坛都很吸引我,恨不得所有的圆桌论坛都去听,所有的海报都去看,因为本次教育年会从课程建设到行政管理、学生社团组织、教师文化建设、校园安全、学校资产管理等方方面面都有,但很多圆桌论坛都是同时开始的。

我参加的第一个圆桌主题是“学校自我诊断,引领学校改革”。北京十一学校针对老师设臵了一个教育教学诊断,用于老师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老师自主发展。纪天容老师讲了“一个高冷教师的转变史”。当她的教育教学诊断各项分数都高于年级平均分的时候,突然发现在“风趣幽默”一项只有84分,低于年级平均分,引发了纪老师对自身教学风格的思考,通过采访学生,发现她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居然是“高冷”!后来通过听课学习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与学生多接触,培养感情;课堂上注重活跃氛围等,终于在下学期“风趣幽默”的诊断达到了98分。在这个案例里,我吃惊的地方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诊断为什么这么重视课堂教学的“幽默风趣”?他们的答案是幽默风趣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更加专注,通过讲一些小笑话,拉回学生的发呆、走神,也可以加强师生关系,从而更容易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第二位老师讲了教育教学诊断的第二个关键词“高效课堂”。颜老师是“高效”这个选项里得分最高的。他首先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在学生眼中,怎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教师眼中的高效课堂和学生心里的高效课堂是否一致?他讲了三个关键词“低姿态”、“低起点”、“高自主”。据说能到北京十一学校教书的老师基本都是北大、清华的博士及以上。“低姿态”是不要让学生觉得,老师你虽然很厉害,但你的厉害和我没啥关系。一旦出现这个问题,说明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出问题了!不要让课堂中最厉害的总是老师。他的解决方案是通过设计问题链,来服务所有的学生,学得轻松的学生提前出来,学得比较困难的学生也会在最后一环出来。“低起点”是指学生刚进入这个学科不久,和这群博士毕业的老师不一样。要正确看待学生的高度,真正换位思考,在我们的课堂留下些许模糊与空白。“高自主”最重要,也最难做到。基于学生的基础,把学生不会的知识整理成问题链。学生会的坚决不讲,学生通过自己看书会的也坚决不讲,学生通过问其他同学会的,也不讲。这就是“三不讲”。不自学在课堂上就是零收获。他认为所谓的课堂效率也是包含在师生关系中的一环,深刻理解“亲其师而信其道”。因为师生关系才是我们永远的课题。也是教育教学诊断给我们传递的最重要内容。

第三位老师讲了“十一学校消费行为统计分析”。通过校园一卡通来体现学生的消费痕迹。通过他们在食堂的消费,健身房的消费等来得出学生的健康情况。分析了男性和女性的消费差异;不在学校食堂消费人群的统计;甚至于每顿饭消费少于6元的学生;经常吃泡面的学生;是否给这些每顿饭少于6元的学生进行困难补助以实现精准扶贫?是否这些学生把钱拿去做其他用途而舍不得吃?是否做个食堂拥挤指数,建议学生什么时间段用餐不挤等等。这几个案例也都充分体现了北京十一学校充分的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据了解,北京十一学校的这份诊断是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设计开发的,包含了全人教育和作业诊断。全人教育有5个维度10几个项目;作业诊断有5个项目。这个教育教学诊断每年通过对老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改。通过诊断,让不同年级、不同学部、不同学科的老师在参照系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分析自己单项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分析原因,反思自己,根据个人情况,制定固本药方和调理药方。根据我的现场感受,这份诊断虽然一直强调不和老师的利益挂钩,但作为领导的评价手段,每位老师还是很在意的。我想,老师们在意了,诊断也就达到目的了!

下午我重点听了马文华、邓芸老师的课堂教学研讨会。点评的专家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李希贵校长邀请了国家8次课程改革的领导者和主持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朱慕菊老师。

马文华老师讲了《构建教学与诊断的新关系》。马老师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围绕地理的四大核心素养,对传统的地理试题进行改造,把地理诊断分为口试和笔试。通过具体的案例比较传统试卷和诊断试卷的差别,分析了如何利用口试试题来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课程标准的实现。在课堂中实现了教、学、诊断的统一,对学生实现过程性诊断的个性化。学生在诊断考试中感觉像上了一堂地理课。

邓芸老师强调从课堂开始变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对试卷讲评课设计教学流程图,征集学生意见,喜欢的理由有什么,不喜欢的理由有什么。给学生提供思维碰撞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

朱慕菊专家在点评时指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从以学科内容为知识体系转变为以学生如何学习为主。教师的角色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体系,让老师由教书匠变成导师,变成引领者、支持者、设计者。她希望大家思考,目前在大数据的信息流下,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流?今后,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将会引起教育的革命。在大数据的平台下,记录学生在学习中发生的一切,分析数据将得到更多的诊断信息。在更大的数据平台下,实现诊断分析的标准化和智能化。

参加全国小语年会有感 第10篇

教育学院 吴原

2012年10月27日——28日,在学院的支持下,我有幸在首都师范大学参加了“全国教育哲学第十六届学术年会”,来自全国102家单位的235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众多师生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承办,27日上午,首都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宫辉力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与会的专家、学者、媒体表示了真诚的敬意。他指出这是一次及时的会议,首都师范大学在近几年来十分重视教师教育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实践取向的改革探索和尝试。他提出究竟什么是实践,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如何处理经验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如何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等诸多问题是需要一场深刻的理论探讨来认识解决这些认识上的基本问题。他相信经过这次年会的思想交流,观点碰撞与争论之后,一系列困扰我们的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澄清,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将得到极大的推进。最后,宫辉力教授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坤庆教授指出,今天这一次会议,可以说是教育哲学年会里面规模最大、气氛最浓,也是人数最多的一届。他回顾了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26年的发展历程。认为教育哲学从弱到强的发展是因为有这么多领导、朋友、同仁的支持和努力。教育哲学无论从研究上来讲还是从我们的队伍壮大上来讲,前景是非常的辉煌。王坤庆教授认为这次应该是一个盛会,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东道主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其次是与会代表中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即来自海峡对岸的台湾教育哲学界的同仁,正是由于他们的参与,教育界的思想可能有着更加热烈的交流;再者,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来自教育学院的、来自教育系统的、研究和教授教育哲学的圈子以外,还有来自哲学界的朋友。他提出会议历来倡导的一个传统是民主、平等,希望会议既开得隆重还要开得热烈,甚至还要倡导激烈的思想交锋和观点的对话。

本届年会主题为“实践▪实践哲学与教育”,旨在汲取当代实践哲学的理论资源,立足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领域中的现实问题,并期望以此推进我国教育哲学领域的研究。年会在主题下设四个分论坛:1.理论与实践2.实践哲学与教育哲学3.实践哲学与教师教育4.实践哲学:行动与反思。

会上,劳凯声教授、金生鋐教授、宁虹教授、黄霍教授、石中英教授、于伟教授、温明丽教授、刘良华教授、李政涛教授、郝文武教授、高伟教授、周兴国教授、朱晓宏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就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教育何以是人的最高形式的实践、严格科学的素质教育——教师的专业、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中的公民德育概念、价值的概念及其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逻辑关系、高等教育企业化的危机与转机、古典教育哲学中的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之争、论面向教育的实践、改造教育学:促进学科与专业相互给力、中国教育改革的文化逻辑、实践推理与教育价值的必然性、重新理解教师的境域与习惯等内容作了报告。这些在实践哲学上颇有建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中的现实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为年会承办方的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宁虹教授所率团队在实践哲学与教师教育论坛上,从严格科学的素质教育出发,就语文课堂教学与可感的语言形象、语文教学的“前概念”意蕴、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问题的反思、中学英语教师:教英语、中学生英语学习状态、教师专业能力、教育学实践转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报告,并同与会者展开深入探讨。这是该团队在实践哲学与教师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着用严格科学的态度研究素质教育并以此为教师专业的追求,努力在教育实践中实在自身。

除了精彩纷呈的大会主报告和四个分论坛,多所学校的数十名研究生还在研究生论坛及自由论坛上就大家在教育领域内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及自己所在团队的创新研究成果,展开热烈的交流。展现着教师中的年轻一代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以及继往开来的决心。

在闭幕式上,石中英教授做了会议总结并致辞。本次年会集中探讨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展示了教育领域学者和师生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最新贡献,与会代表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和有成效的讨论。为国内外从事、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事业的学者和师生搭建了一个相互了解、交流沟通的专业平台。

通过参加本次会议,我萌生了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在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中,要想抓住时代的脉搏,要想占据理论的高峰,必须要拓宽视域,加深认识,要把不同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恰当地借鉴到教育研究的领域之中。

第二,参加会议是一个交流与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本着不耻下问、刨根问底的精神勇敢的展现自己、表达自己,思想的对话并不会经常发生,而各种会议的召开就是为思想对话提供的平台,如果在这个平台上仍然无法开怀畅言的话,自己的学术水平也将一直无法得到提高。

第三,和发达地区的兄弟院校相比,我们的研究水平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眼界的不开阔和信息的不流畅,以及资金、设备等方面的短缺。硬件方面的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但我们完全可以用良好的精神来弥补软件方面的不足,或者说,当我们无法在硬件方面与人家比较的时候,我们更要将重心放在自己的研究态度的养成上,书山有路勤为径,只要我们刻苦努力,敢于钻研,必将会在充足的酝酿后收获成功的美酒。

上一篇:会计报表附注模板下一篇:城南旧事的阅读心得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