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其一》诗词鉴赏

2024-05-17

张九龄《感遇·其一》诗词鉴赏(精选13篇)

张九龄《感遇·其一》诗词鉴赏 第1篇

张九龄《感遇·其一》诗词鉴赏

【原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赏析】

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张九龄《感遇·其一》诗词鉴赏 第2篇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兰:此指兰草。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桂华:桂花,“华”同“花”。

生意:生机勃勃

自尔:自然地。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闻风:闻到芳香。

坐:因为。

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鉴赏

开元(713-741)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此篇为其第一首。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简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张九龄《感遇·其一》诗词鉴赏 第3篇

《感遇》源自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沈德潜认为“感遇诗, 正字古奥, 曲江蕴藉, 本原同出嗣宗, 而精神面目个别, 所以千古”, 这一情况跟诗人对于“感遇”一词的理解有所不同紧密相关。关于“感遇”大致有以下两种看法:第一, 清初吴昌祺认为陈子昂所理解的感遇可以看作“感遇云者, 感于所遇也。”这是侧重于“遇”的说法, 即对体验经历的见闻、感想。这是与陈子昂提倡的“兴寄”、“风骨”的观点符合的。第二, 张九龄对于感遇的理解可以从其《感遇》诗中找到, 其七“运命推所遇, 循环不可寻”, 意为“要推究命运的安排, 就如摸索圆环, 圆转无端, 难得端倪。”张九龄对于人生遭际难以预料的感慨是偏重于“感”的, 这与他认为诗歌的产生是因为遭受命运的波折以及“诗缘情”、“诗可以怨”的看法一致。正是因为如此, 陈子昂与张九龄《感遇》在内容题材上呈现出了不同的风貌。

1、陈子昂《感遇》中的四类题材

从题材上看来, 陈子昂《感遇》38首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属于探讨天地变化、感悟“道”, 这一部分显然是陈子昂阴阳五行、道家佛家思想的衍生物。《感遇》其一“太极生天地, 三元更废兴。至精谅斯在, 三五谁能征”, 是陈子昂对天地循环、阴阳更替的看法, 朝代的兴废与天理循环一样都带有神秘色彩。《感遇》其八“空色皆寂灭, 缘业定何成。名教信纷藉, 死生俱未停”, 则是陈子昂在晚年经历众多挫折后, 从黄老思想、《周易》之中寻求解脱的体现。这类作品玄虚意味非常浓厚, 又略显乏味、空洞。但其中也有清新之作, 如《感遇》其十三“林居病时久, 水木澹孤清。闲卧观物化, 悠悠念无生”就颇有六朝遗风。

第二类属于咏史怀古作品, 这些诗基本是陈子昂所见闻之感想或者由政治生活状况所启发的政治主张。有借史咏实的作品, 如《感遇》其二十一“出入咸阳里, 诸侯莫敢言。宁知山东客, 激怒秦王肝。布衣取丞相, 千载为辛酸”, 用范雎说秦昭王一事, 对武周王朝流行的恐怖告密之门进行讽谏, 这与其在《谏用刑书》中“专任刑杀, 以为威断, 可谓策之失者也”的政治思想是一致的。

第三类属作者抒发对现实、实事的个人看法, 其中借天地变化之感兴和借历史事件、人物抒发己见也是陈子昂常见的手法。他很善于将枯燥、乏味的黄老思想加以改造, 以玄虚的事物联系世俗生活、现实世界, 婉转地表现自己对于现实的不满, 从而予丑恶事物以打击。《感遇》其五“曷见玄真子, 观世玉壶中。窅然遗天地, 乘化入无穷”, 陈子昂将“昆仑有瑶树, 安得采其英”的神仙世界作为摆脱世俗的途径, 透露出对于污浊现实的鄙夷和不屑。第三类作品使用的手法多样、内容繁杂, 能反映出陈子昂思想中诸家交杂的情况。

第四类属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最能体现艺术成就的当然是采用“比兴”手法的作品。《感遇》其二“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描绘了生长于幽静森林中的兰若美丽动人却无人赏识, 只能“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怀才不遇之感就这样曲折地表现出来了, 这也是符合儒家诗教“温柔敦厚”的要求的。《感遇》其二十三“杀身炎州里, 委羽玉堂阴……多材信为累, 叹息此珍禽”, 诗人对因美丽羽毛而惨遭杀身之祸的翡翠鸟深表同情, 借此感叹“多才”往往因此招祸, 潜在说明了隐世的愿望。陈子昂此类诗歌深得“屈骚”传统的风范, 是四类《感遇》组诗中的艺术精品。

总的来说, 陈子昂《感遇》组诗题材异常繁多, 且多与政治时事相结合, 继承了“兴观群怨”儒家诗论, 并且与诗人自身繁芜的思想相吻合;总体风格显得雄健古直又不单一乏味;其诗歌创作手法, 除少量以“比兴”出现外, 多为直抒胸臆、间杂议论。

2、张九龄《感遇》对陈子昂《感遇》题材的淘洗

前人认为张九龄的《杂诗》五首与《感遇》十二首从艺术手法、思想感情、语言风格等方面都非常神似, 笔者认为可以尝试通过对《杂诗》的分析进而探索张九龄《感遇》创作的基本特征。《杂诗》其一“凡鸟已相噪, 凤凰安得知”其诗显然采用“比兴”手法, 诗人将自身比作势单力薄、处于危弱之势的“孤桐”, 碍于“凡鸟”的干扰使得“凤凰”不能识辨自己的苦衷和心意。《杂诗》其二“萝茑必有托, 风霜不能落。酷在兰将蕙, 甘从葵与藿”。“萝茑”与上述“凡鸟”性质相同, “兰”、“蕙”、“葵”、“藿”也与“孤桐”相类。《杂诗》其四“湘水吊灵妃, 斑竹为情绪……神物亦岂孤, 佳期竟何许”, 则是将传说中的美丽“湘妃”和“游女”作为追求的对象, 表现追求而不得的个体孤单、惆怅。由《杂诗》可知, 高洁的植物和栖息于植物的各种鸟类都是张九龄“比兴”类诗歌中惯用的事物, 而且较为独特的是张九龄通常会在诗中设置一个跟自身喻体成反比的事物, 来衬托出自身喻体, 借此表达内心的感情和自我追求;而大美不言的“湘妃”、“游女”类形象则更适宜于体现作者微妙心境, 不需与他物比较自然显现出高洁的品性和远大的理想。

张九龄《感遇》诗数量大大少于陈子昂, 这是他有意识对陈子昂《感遇》中杂芜的题材进行了选择和淘洗的结果。其诗思想内容也基本集中于个人忧愁的排解和一个传统儒士对内心的省视;诗歌手法较为单一, 多用“比兴”, 鲜少直抒胸臆。《杂诗》五首中独特的审美偏好在《感遇》中表现突出, 《杂诗》中“凡鸟”、“孤桐”在《感遇》中可以说变化为了“双翠鸟”、“丹橘”, 《杂诗》中“兰”、“凤凰”、“游女”等意象则原封不动地在《感遇》之中出现。张九龄通过“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中孤高的兰桂、“岂伊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的橘树等形象塑造出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自我形象:高洁、坚贞、脱俗。

综上所述, 张九龄《感遇》组诗, 除去以“比兴”为手法的作品外, 多为婉转倾诉个人政治上的遭遇或者表达人生感慨的作品, 其思想内容较为杂糅, 与陈子昂《感遇》中四类内容混杂的情况相类, 但是他的《感遇》主要是与陈子昂《感遇》第四类中凸显个人化的作品相似, 其中心主旨仍与“比兴”类相同:均是通过各个方面的自我展现, 力图共同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自我形象。

二、陈子昂与张九龄《感遇》叠字手法的特殊运用

笔者认为《感遇》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陈子昂与张九龄都大量运用叠字的手法来描写事物、表达情感。陈子昂《感遇》诗中出现叠字频率之高、数量之大, 令人惊讶。采用“叠字”手法的诗句, 例如:《感遇》其二“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感遇》其三“苍苍丁零塞”;《感遇》其十二“青青成斧柯”;《感遇》其十三“悠悠念无生”;《感遇》其十七“悠悠念群生”、“咄咄安可言”;《感遇》其二十“去去行采芝”;《感遇》其二十一“飞飞未能止”;《感遇》其二十四“盈盈不自珍”;《感遇》其二十九“籍籍峰壑里, 哀哀冰雪行”;《感遇》其三十“灼灼佳人姿”;《感遇》其三十二“驱逐正蚩蚩”。陈子昂《感遇》共三十八首, 据笔者统计叠字总计出现了二十八次之多, 且如“悠悠”、“青青”、“飞飞”、“蚩蚩”等叠字反复使用。

张九龄《感遇》中叠字也不在少数, 《感遇》其二“欣欣此生意”;《感遇》其四“矫矫珍木巅”、“今我游冥冥”;《感遇》其六“使我心悠悠”;《感遇》其八“, 孤客空悠悠”;《感遇》其十“冥冥愁不见, 耿耿徒缄忆”;《感遇》其十一“宛在云溶溶”;《感遇》其十二“胡越方杳杳, 车马何迟迟”。张九龄十二首《感遇》中就出现了八次叠词, “悠悠”一词也是得以高频使用, 这与陈子昂在《感遇》中使用叠字的情况可以认为是相同的。胡震亨云“体物叠字, 本之风雅, 诗所不能无”道明了这一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重要性。早在《诗经·小雅》就有“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其后使用频率最高的作品便是汉魏古诗, 陈、张两人都主张学习“汉魏风骨”自然也会沿袭此法。

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叠字的高频使用自然会增强诗歌的艺术美感, 这也是《感遇》组诗千古不衰的原因所在。如最为高频的“悠悠”一词, 它一般用于表达含蓄、流动、婉转的意思。陈子昂《感遇》其十三“临岐泣世道, 天命良悠悠”中用“悠悠”表现出诗人面对世事变化、天命运数时无力把握的感慨, 在此处“悠悠”意为流动而不可探索, 这样就非常形象地表述出了天命本来就显得模糊的意象。张九龄《感遇》其六“感叹长如此, 使我心悠悠”中“悠悠”则用于表达诗人的心境, 此处的“悠悠”则为含蓄忧愁貌, 与“感叹长如此”相呼应。除去用来表现意象之外, 叠字手法用于造景也是非常合适的。陈子昂《感遇》其二“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中的“白日”、“秋风”皆是由于“迟迟”、“袅袅”的使用才产生了舒缓、优雅、柔弱的感觉显得格外动人。除上述运用之外, 叠字的运用对于诗歌这一体裁声律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飞飞”、“嗤嗤”等叠字能够使得读者在阅读诗歌时朗朗上口, 产生音乐美感, 从而加深读者从诗歌获得的审美愉悦。

三、结语

通过上述对陈子昂、张九龄《感遇》组诗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陈、张两组诗虽同名为《感遇》, 实际上却是内容侧重不同、风格各异, 语言特色、艺术手法各有特点的组诗。

陈子昂坚持“兴寄”、“风骨”的要求, 注重诗歌涉及题材的广泛性, 将诗歌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 其创作的手法主要是从现实主义出发, 而辅之以浪漫主义, 整体风格呈现出矫健雄壮的风格, 美中不足的是较张九龄《感遇》整体略显粗糙, 形象性、艺术性不够强。张九龄则在陈子昂的基础上, 严格遵循“诗缘情”、“诗可以怨”的原则, 主张个人真情实感的抒发, 对自身内心世界的深入发掘, 塑造了众多精湛的艺术形象, 整体诗歌风格显得清新淡雅。其诗歌题材虽不如陈子昂广泛, 却对表现的内容更加细致地进行了选择/梳理, 艺术手法更显成熟, 诗歌整体艺术成就当然也就显得更高。

摘要:初唐诗风沿袭六朝以来浮艳雕琢之风, 陈子昂以响亮的改革口号掀起了初唐诗风的第一次转变。张九龄紧随其后, 在初盛唐交接的风口浪尖以其政治地位影响和文学创作引领了盛唐一代文学的繁荣开篇。陈子昂、张九龄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同样以《感遇》组诗闻名于世的佳作。本文试图通过对陈子昂、张九龄两人《感遇》组诗进行细致对比, 对两者的《感遇》诗按内容重新做了梳理, 试图进一步发掘两人在诗歌创作中所表现的不同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并对两者诗歌的艺术特点作出总结。

关键词:陈子昂,张九龄,《感遇》

参考文献

[1]徐鹏校点.陈子昂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2]刘智远, 著.陈子昂及其感遇诗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7.

[3][唐]张九龄, 撰.熊飞校, 注.张九龄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4]彭庆生, 注释.陈子昂诗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感遇张九龄其一赏析 第4篇

此诗当作于公元8(元和元年)秋,王叔文遇害之后。感遇二首张九龄其一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的介绍。

文章摘要: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 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 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 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 何求美人折?

赏析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沈熙乾)

烧火叫!我要找的是那个只对我好的人。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思念,是心底一种说不出的痛...... 。瞭望群峦矮,魅松舞;红尘一梦醉千年,寂寞一世歌相伴。望着路边成荫的树木花草,屋前嬉戏的垂髻孩童,塘里划过的白羽鹅鸭。后者只是也只能是一个梦,一种奢望!天空晴朗了,日子在眼前蹒跚踱步,过去的会成为历史,现在的正按照约定的旋律行进,将来的凄迷如风中的雨,唯一让我久久不敢忘却的,是房间里音符化身的精灵,它将陪伴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段路程,他们将卸下我的疲惫,陪同如我一般安静的文字,笑看世间风雨。

作者介绍

作者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子厚集》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公元8(永贞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公元8(元和十年)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公元819年11月28日(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卒于柳州任所。

感遇其一张九龄意思 第5篇

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评析]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感遇张九龄其一朗诵 第6篇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原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赏析

这首诗一开始用整齐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襟怀,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本诗通篇结构安排紧而有序,叙述风格和缓、平静,给人一种清心、恬淡感觉。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转变,起了推动作用。有《曲江集》传世。

张九龄《感遇·其一》系统复习 第7篇

《感遇·其一》

作者: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作品简介】

《感遇·其一》由张九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参考阅读:《感遇·其二》。

【注解】:

①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皎洁:这里是形容桂花蕊晶莹、明亮。

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机的样子。生意:生气勃勃。自:各自。尔:如此。

③林栖者:栖身于山林间的人,指隐士。闻风:指仰慕兰桂芳洁的风尚。坐:因而。

④本心:草木的根与心(茎干),指天性。

【翻译】:

兰花到了春天枝叶茂盛,桂花遇秋天则皎洁清新。兰桂欣欣向荣生机勃发,所以春秋也成了佳节良辰。可是谁能领悟山中隐士,见到此情此景而产生的仰慕之情?花木流香原为天性,它们并不求美人采撷扬名。

【韵译】: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评析】:

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五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末,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又与“美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激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评析】:

1.诗的开始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哪两种高雅植物的特点?

答:兰草迎春,生机勃勃,突出了兰,桂。

2.诗的前四句写兰与桂,不见一个人影,但第五句用“谁知”一转,引出居于山林中的“林栖者”,“林栖者”指的是什么人?

答:指的是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士,他们爱慕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和理想。

3.诗篇在表现形式上以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情感,并且卒章显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么?

答:比兴。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和欣赏。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感遇其一拼音版 第8篇

《ɡǎnyù·qíyī》

《感遇·其一》

zuòzhě:zhānɡjiǔlínɡ

作者:张九龄

lányèchūnwēiruí,ɡuìhuāqiūjiǎojié。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xīnxīncǐshēngyì,zìěrwéijiājié。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shuízhīlínqīzhě,wénfēnɡzuòxiānɡyuè。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cǎomùyǒuběnxīn,héqiúměirénzhé?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译文

词语解释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白话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作品鉴赏

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被贬为荆州长史时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慢政事,宠仁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十分不满,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以春兰和秋桂不因无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质,来比喻自己的志洁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感遇张九龄鉴赏 第9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2、坐:因而。

感遇张九龄 第10篇

欣欣此生意③,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

草木有本心⑦,何求美人折⑧。

【注释】

① 兰,指兰草,即泽兰,属菊科,花白色,与属兰科之兰不同。葳蕤(ruí),枝叶纷披貌。

② 华,开花。

③ 欣欣句,指草木饱含生机。

④ 自尔,犹自此,自然地。意谓春秋二季,因兰桂之花叶纷盛,便生意蓬勃,自成佳节。喻贤人和良时关系的密切。

⑤ 林栖者,林中人。

⑥ 闻风,闻到香气。坐,因。悦,指由爱赏而采摘。意谓闻风相悦,实出意料,也嫌多事。

⑦ 本心,天性。

⑧ 草木两句,意谓自己本怀不求虚荣的志趣,希望不要来摧折他的“本心”。美人即上林栖者。

【说明】

开元二十五年(737),作者贬荆州长史,《感遇》即作于此时。原诗共十二首,此处选了两首,后人常将它与陈子昂的《感遇》并论。他们的时代相近,行径也相类,诗的寓意立境又上接阮籍的《咏怀》。诗中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的襟怀,但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据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张九龄知道李林甫要中伤他,便写了一首《归燕》诗,末两句云:“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李览后“知其必退,恚怒稍解”。他当时的.处境不难想见。

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①,自有岁寒心②。

可以荐嘉客③,奈何阻重深④。

运命唯所遇⑤,循环不可寻⑥。

徒言树桃李⑦,此木岂无阴⑧。

【注释】

① 岂伊,岂唯。

② 岁寒,《论语·子罕》,记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喜欢把其作为砥砺节操的比喻。前首中的草木之心,也即这里岁寒心之意。

③ 荐,进献。嘉客,佳宾。

④ 奈何句,喻阻力多重,使抱负无从直达。

⑤ 运命句,意谓只能按着命运随遇而安。

⑥ 循环句,感慨之余,唯有看做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其中道理实没法追究。作者本来位至宰相,也得到玄宗的信任,很想在政治上发挥抱负,后因李林甫谗陷而遭排挤。两句当是隐指这段经历。⑦ 树,种植。《韩诗外传》记赵简子语:“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当是用此典。⑧ 此木句,意谓橘树难道不会成阴。阴,同“荫”。

【说明】

张九龄感遇 第11篇

侧见双翠鸟, 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 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 弋者何所慕!

这是一首寓言诗,大约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执政后,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时所写。诗中以孤鸿自喻,以双翠鸟喻其政敌李林甫、牛仙客,说明一种哲理,同时也隐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后诗人就去世了,这首诗该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诗一开始就将孤鸿与大海对比。沧海是这样的大,鸿雁是这样的小,这已经衬托出人在宇宙之间是何等的渺小了。何况这是一只离群索处的孤雁,海愈见其大,雁愈见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可见“孤鸿海上来”这五个字,并非平淡写来,其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顾”,突然一折,为下文开出局面。这只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何至见到区区城墙外的护城河水,也不敢回顾一下呢?这里是象征诗人在人海中由于经历风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时也反衬出下文的双翠鸟,恍如燕巢幕上自以为安乐,而不知烈火就将焚烧到它们。

感遇张九龄朗读 第12篇

感遇 三首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①,桂华秋皎洁②。

欣欣此生意③,自尔为佳节④。

谁知林栖者⑤,闻风坐相悦⑥。

草木有本心⑦,何求美人折⑧。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长安进士,为右拾遗。开元间拜中书舍人,复迁中书令。后贬荆州长史。他以词臣而为贤相,以正直敢言见称。曾劾安禄山狼子野心,玄宗却说他“误害忠良”;又见忌于李林甫。据《开元天宝遗事》,玄宗欲以李林甫为相,乃召九龄问可否,九龄便直说将来要“祸延宗社”,玄宗因而“不悦”。在罢相之后四年,他就死了。时人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而相李林甫,是政局治乱的分界。后世谈到他的诗文,也必与他的品节并论。

他的诗劲炼质朴,寄托深远,洗尽六朝铅华,《唐音癸签》评为“首创清淡之派”。对王孟诗派也颇有影响。

【注释】

① 兰,指兰草,即泽兰,属菊科,花白色,与属兰科之兰不同。葳蕤(ruí),枝叶纷披貌。

② 华,开花。

③ 欣欣句,指草木饱含生机。

④ 自尔,犹自此,自然地。意谓春秋二季,因兰桂之花叶纷盛,便生意蓬勃,自成佳节。喻贤人和良时关系的密切。

⑤ 林栖者,林中人。

⑥ 闻风,闻到香气。坐,因。悦,指由爱赏而采摘。意谓闻风相悦,实出意料,也嫌多事。

⑦ 本心,天性。

⑧ 草木两句,意谓自己本怀不求虚荣的志趣,希望不要来摧折他的“本心”。美人即上林栖者。

【说明】

开元二十五年(737),作者贬荆州长史,《感遇》即作于此时。原诗共十二首,此处选了两首,后人常将它与陈子昂的《感遇》并论。他们的时代相近,行径也相类,诗的寓意立境又上接阮籍的《咏怀》。诗中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的襟怀,但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据郑处诲《明皇杂录》记载,张九龄知道李林甫要中伤他,便写了一首《归燕》诗,末两句云:“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李览后“知其必退,恚怒稍解”。他当时的处境不难想见。

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①,自有岁寒心②。

可以荐嘉客③,奈何阻重深④。

运命唯所遇⑤,循环不可寻⑥。

徒言树桃李⑦,此木岂无阴⑧。

【注释】

① 岂伊,岂唯。

② 岁寒,《论语·子罕》,记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往往作为砥砺节操的比喻。前首中的草木之心,也即这里岁寒心之意。

③ 荐,进献。嘉客,佳宾。

④ 奈何句,喻阻力多重,使抱负无从直达。

⑤ 运命句,意谓只能按着命运随遇而安。

⑥ 循环句,感慨之余,唯有看做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其中道理实没法追究。作者本来位至宰相,也得到玄宗的信任,很想在政治上发挥抱负,后因李林甫谗陷而遭排挤。两句当是隐指这段经历。⑦ 树,种植。《韩诗外传》记赵简子语:“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当是用此典。⑧ 此木句,意谓橘树难道不会成阴。阴,同“荫”。

【说明】

橘是嘉木,屈原曾作《橘颂》自喻其志。荆州州治江陵,又是屈原故国楚之郢都。橘产南方,作者也是南人。桃李媚时,丹橘傲冬,诗以此喻邪正自有分别。

感遇十二首·其四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译文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

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

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张九龄感遇赏析 第13篇

感遇四首之一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来自大海上的鸿雁,独自飞临一座城池边。城中高高的神树之上,两只翠鸟正得意洋洋地站在那儿。鸿雁预料他们终将自取祸患,于是自己展翅高飞,离开了这险恶之地。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辈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官场中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诗中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艳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时失意,这就引发了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多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第二层写出了孤鸿的感受。

在描写中,作者始终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孤雁之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方来自浩瀚大海,一方守着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鸟却是高高在上,统领要地。“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与此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更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

感遇四首之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

【评析】一:此诗系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冠首。诗借物起兴,自比兰桂,抒发诗人孤芳自赏,气节清高,不求引用之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对举,点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之特征。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写兰桂,不写人。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来。末两句点出无心与物相竞的情怀。

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诗以草木照应,旨诣深刻,于咏物背后,寄寓着生活哲理。

【评析】二:诗一开始就用整齐的偶句,描写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兰桂各具花叶。“葳蕤”写出了春兰枝繁叶茂,具有无限的生机。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显示秋桂的皎明洁净之感。“欣欣此生意”写出了春兰和秋桂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生长状态。“自尔为佳节”是指春兰和秋桂各有生长茂盛成熟的季节,这里用了一个“自”字,似乎有所暗示,好像有一种孤芳自赏的感觉,却又不甚明了,有一种悬念。岂料“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这一句更是凸显了春兰和秋桂高雅的品格,引来“林栖者”的观赏。这里仿佛是将要描写“林栖者”的赞美之词,不料诗人笔锋一转“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不待“林栖者”的赞美,草木已有心,不求美人折了,由此可见兰桂的高雅与超俗。这两句与“自尔为佳节”遥相呼应,至此我们突然明了,“草木本有心”!诗人以兰桂自比,表现了诗人不求闻达,志在隐逸的精神境界。这首诗与上一首相比,多了一些生气,归隐的心境更是平淡了许多。

【注解】:1、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2、坐:因而。3、本心:天性。

【韵译】: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感遇四首之三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评析】一:“幽人归独卧”不免让人想起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真可谓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就算是如此孤独,诗人仍要“滞虑洗孤清”,将所有的尘世杂念洗涤的干干净净,内心澄明,就像一个孤独清高的隐士。在对诗人的一丝同情之中又生出一种敬佩。然而内心澄明的诗人,却又拳拳的思君之情,因此需要“谢高鸟”,因为它帮助诗人传递了思君之情。诗人在隐修的同时,内心还有一种希冀,还有对“君”的眷恋。但是无可奈何的是,就算日日夜夜怀着高远的理想,然而却是“空意”,没有人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至诚之心。飞黄腾达的人和沉沦草莽的人本来就相隔很远,他们又如何安慰我的诚心呢?张九龄不能一展政治抱负,已属压抑,一片赤诚之心还得不到半点安慰,如此看来似乎真有一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感觉。诗人在孤独清高中,仍然挂念着远方的君王,一片赤诚无处施展更无人安慰,最终还是只能“幽人归独卧”了,而这就是诗人思君、“怀空意”之后生活的常态了。全诗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意境赏析:

自从我归隐到这幽静的山林以来,每天独自徜徉高卧在林泉之下,把心里郁积的一些尘俗杂念涤洗得干干净净,此刻的我,内心澄明得就像一个孤独清高的隐士。我很想拿这些来答谢那高栖的飞鸟,希望能托他传达给远方的君主,告诉他我思念的情怀。

日日夜夜地,我就这样怀抱著高远的理想,可是又有谁能感念到我的至诚?而今,在朝廷里飞黄腾达的人和沉沦草莽隐居乡野的人,本来就相隔很远,因此,他们又怎能抚慰我那一片思君的忠城呢?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心境。前四句写归隐自高的意思,后四句写思君的忠诚。全诗在清淡中满含拳拳思君之意。

感遇四首之四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1、岂伊:岂唯。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3、荐:进献。

【韵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评析】一:读此诗,自然想到屈原之《桔颂》。诗人谪居江陵,正是桔之产区。于是借彼丹桔喻己贞操。

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以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三、四句用反诘,说明桔之高贵是其本质使然,并非地利之故。五、六句写如此嘉树佳果,本应荐之嘉宾,然而却重山阻隔,无法为之七、八句叹惜丹桔之命运和遭遇。最后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桔之被冷遇打抱不平。

全诗表达诗人对朝政昏暗和身世坎坷的愤懑。诗平淡自然,愤怒哀伤不露痕迹,语言温雅醇厚。桃李媚时,丹桔傲冬,邪正自有分别。

【评析】二:“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江南丹橘的郁郁葱葱、四季常青的景象跃然纸上。一个“犹”字更显丹橘的难能可贵之处,然而这种四季常青是不是因为“地气暖”的原因呢?诗人立即指出原因“自有岁寒心”!由此可观之,这是由于丹橘本身的品质所决定的,而与地气无关。前四句娓娓道来,指出了丹橘的高贵品质——临寒不畏。如此高贵的丹橘本来打算“荐嘉宾”,怎奈何“阻重深”,不免让人生出可惜之感。面对这种无奈,诗人慨叹其原因,每个事物的命运不同,因果循环的道理深奥难寻,无奈之中吐出一种悲凉感。但是诗人却又有一种愤愤不平之感,“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为什么只知道栽种桃李,丹橘就不能遮阴吗?诗人以丹橘自喻,本想一展抱负,怎奈何因果循环扑朔迷离,让人唏嘘不已。最后两句似乎有挑战命运之意,欲突破成规一展宏图。最后一问让人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丹橘怎会不能遮阴呢?茫然间,诗人也许会想起自己的诗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丹橘的高贵有怎能敌过别人的指责、神明的厌恶呢?由此一想,可见诗人的愤懑何其之深,就算是“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的人生至理亦不能使诗人感到宁静。一腔热血,只待来年伴着尘土,化作自然了!

这四首诗,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追求自由自在的豁达意境,却又分明感到诗人心有所眷却又无可奈何的苍凉心境。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子子寿,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袭的绮靡的诗风,贡献犹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张九龄《感遇·其一》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感遇诗范文05-17

感遇·兰叶春葳蕤注释06-15

张九龄《春江晚景》06-23

张九龄毕业论文题目04-08

陆九龄阅读附答案05-18

上一篇:爱面子的野鸭寓言故事下一篇:元旦联欢会300字作文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