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初筛实验室相关工作制度

2024-05-29

HIV初筛实验室相关工作制度(精选15篇)

HIV初筛实验室相关工作制度 第1篇

HIV初筛实验室工作制度

1、本实验操作人员必须经省艾滋病初检技术培训学习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2、严格遵守样本的采集、保存制度;样品的运送处理制度;遵守实验室操作、检

验结果的报告处理和保密、实验室污染物废弃物以及工作人员防护消毒隔离制度。

3、积极参加上级实验室的业务培训和技术考核。

4、必须参加省临检中心的室间质量评价工作。

5、未尽事宜按科室实验室按科室工作制度和相关管理条例执行。

HIV抗体检测程序及其流程

1、血液标本验收合格后,用初筛试剂进行检测,如呈阴性反应,则作HIV抗体阴性报告;

2、初筛检测结果呈阳性反应的标本,须进行重复检测。复检时用两种不同的初筛检测试剂复测;

3、如两种试剂复检结果均呈阴性反应,则作HIV抗体阴性报告;如均呈阳性反应,或有一份阳性,该标本需送上级实验室加以进一步证实。送检时应将重新采集的该受检者血液标本和原有血液标本一并送检。

4、检测结果的判定和处理

对HIV抗体阳性者应做好咨询、保密和报告工作。对HIV抗体阴性者,如近期有高危行为如性乱史、吸毒史、受血史,或有急性流感样症状等情况,为排除窗口期的可能,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连续2次。对HIV抗体可疑的对象要做好咨询和随访工作。

5、、反馈与报告程序

(一)初筛检测中发现HIV抗体阳性反应的标本,应尽快(城区一般要求在48小时内,农村要求在96小时内)将血样连同原始实验资料(包括厂家批号、试剂种类、有效期,如ELISA实验应附上阴性、阳性对照值,Cut off值及样品OD值)和送检化验单送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初筛中心实验室,再转送确认实验室,或直接送至HIV抗体确认实验室。送检化验单必须由初筛实验室一名直接实验操作人员和一名中级技术职称以上的负责人员签名。初筛实验室不得向受检者宣布初检阳性反应结果;

(二)做好标本收集与检测登记工作,每月5日按统一表格向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HIV抗体初筛中心实验室报告检测情况,如无HIV抗体中心实验室,则直接向省级HIV抗体确认中心报告。

HIV检测安全制度

(一)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技术;

(二)不得在实验室内喝饮料、吸烟、吃食物和化妆打扮等;不得在实验室内会客;

(三)实验室用品(包括工作服)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不可将私人和无关的物品带入实验室;

(四)工作时,要戴手套、穿工作衣和隔离衣,操作时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戴上新手套;

(五)不要用戴着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

(六)尽量避免使用尖锐物品和器具;宜用不易破碎材料制品;禁止用口吸任何物质;

(七)工作结束后,要对工作台面消毒,如用消毒液清洗后要干燥20分钟以上;操作时有标本、检测试剂外溅时应及时消毒;平时要保持环境整洁;

(八)工作完毕,脱去手套后洗手,再脱去工作衣,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九)遇有意外事故,应立即处理并分别以口头和书面报告上级部门。如工作人员皮肤被刺伤,可以用流动水局部清洗或用刺激性较轻的含氯消毒剂浸泡皮肤创口;样品或检测试剂溅入眼内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溅入嘴内,先吐出残留的液体后,用水反复漱口;

(十)遇有高危的意外事故发生,除进行局部处理外,同时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包括对其随访、HIV检测、休息并暂时离开原岗位3个月,按医嘱服用抗HIV药物进行预防。

HIV实验室 物品消毒处理制度

(一)血液标本置于合适容器内,加盖盖紧后运送,切勿污染盛器外部。如果盛器被污染,要用消毒液消毒。也可将血样置于有盖的塑料管内,外面套上塑料袋,封口,连同送检单一并运送,有血液外溢时,立即用消毒液消毒;

(二)各种试剂和化学品均应贴有标签,放置于合适的位置,实验台上不放置不必要的物品。任何测试用的样品和试剂不宜置于桌面或架子的边沿,以防滑落打破,污染环境。一旦污染,先在污染区外周围倒入消毒液,逐渐向中心消毒处理。

(三)实验室所有垃圾,包括用过的一次性手套和工作衣,置于专门污物袋内,经焚烧或有效消毒剂处理后丢弃,污染的非一次性工作衣应先消毒后再洗涤;

(四)所有用过的实验用品,尤其是血样管和血液标本先在实验室内消毒,再移出清洗,待消毒后再用;

(五)所有尖锐物品应置于不宜刺破的容器内,消毒后用合适的方法处理;

(六)常用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与病毒性肝炎消毒方法相同。

HIV实验室工作人员 健康监护制度

(一)实验室工作人员从事工作前必须进行HIV抗体和乙肝、丙肝等肝炎病毒标记物的检测;

(二)每半年进行一次HIV抗体的复检,并保留血样一年以上;

(三)遇有意外事故,接触者应在接触当时、接触后6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各采血检查一次;

(四)患有皮肤疾患,尤其有皮肤溃烂、破损情况要及时诊治。

HIV实验室操作技术要求

一、样本的采集

(一)血液是最常见的样品,包括血清、血浆和全血,有时用唾液或尿液作测试样本。样品采集应按试剂盒说明书要求采集。

(二)采血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采血用一次性注射器,谨慎操作,防止发生刺伤皮肤和造成外界污染。血样如即时用,可存于普通冰箱,如要长期保存,则置于一200C及以下。如用滤纸采样,则手指或耳垂局部消毒严格按常规进行,在刺破皮肤后,迅速把滤纸沾上,切勿让血液滴落在其他物体表面造成污染。采血后要待血样干燥后再包装送检。如要置于低温,将滤纸放进塑料袋,可以长时间保存。滤纸上的血量,一般直径为6.3毫米的圆点滤纸血样相当于10微升全血或5微升的血清。

二、样本的运送

样品从一个实验室转送到另外一个实验室,必须是血清或血浆,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能用全血,且须置于带有盖帽的试管内,防止样品流出,试管上应有明显的标记,标明种类、姓名、地区、时间或原有的编号。将试管放入专门带盖的容器内,容器的材料要易于消毒处理,在所放试管周围上下均垫有软性物质,以免碰碎,容器外标有HIV检测专用字样。如果路程较远或者气候炎热时,盛有样本的容器应置于40C以下运送。送样同时需附送验单。如有特殊情况,对个别样品进行复测,可以用特快专递形式投寄,但盛样品的试管,必须包扎好,保证不会破碎、溢漏。如果为滤纸标本,置于塑料袋后再放入特快专递投寄。

三、样本的处理

(一)对从其他实验室送来的样品,注意检查并注明其送检单与标本记录的符合、样品管破损、溢漏情况。如有溢漏应立即将尚留存的血样移出,并对管壁和盛器消毒。要检查并记录样品的质量有无严重溶血、细菌污染、血脂过多以及黄疸等情况。如经过某些临床治疗可导致样品自发荧光的,不能供荧光方法测试用。

(二)对实验室自己采集的样品,最好将血液先自然存放1-2时后,再用3000rpm离心15分钟,吸出上清液备用,如在几天内检测可放在2-8℃冰箱中,如要贮存,则置于-20℃的低温冰箱内。

四、样本的加量和稀释

严格按照每种试剂说明书规定加样量和稀释度操作,不能擅自更改,要做到准确地取样、加样和稀释。加样器刻度必须标化,包括移液器、刻度吸管和机械吸液管,尤其移液器一定要高质量的,要随时测定其容量精确度。加样要小心,不要使吸头碰着了酶标板(或细胞板)孔上的包被抗原或抗体层。一般均应先加入样品稀释液后再加入样品。为保证加样的准确,加入稀释液、酶抗体、底物等均应以多孔道加样器为主,使用时要注意防止吸头间的交叉污染。

五、血清制品的检验

目前市售的各类诊断试剂主要适合于人血清或血浆样品,而血制品如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VIII和IX等均为浓缩制品,检测方法与直接采集人血测定有别,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进行检验。

六、样本测试时的其他条件

要严格按照各厂家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包括试剂加量、洗涤次数、保温(温育)反应时间、显色时间、读数时间、阴、阳性对照状态、仪器设备稳定性等。如ELISA法(俗称酶标法),必须用仪器测定,不能目测。测试时,必须按规定波长测试。要随时掌握仪器的正确性。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1、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3、皮肤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图 压,然后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0.5%碘伏、70%酒精、0.2%-0.5%过氧乙酸、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

HIV初筛实验室相关工作制度 第2篇

一、目的

对HIV初筛实验室工作全过程进行控制,保证检验工作符合规定要求,提供可靠的检验数据和有效的检验报告。

二、范围

适用于本实验室开展的各类医学检验工作的各个环节。

三、职责

1、工作人员负责门诊检验样品的采集。

2、工作人员负责住院检验样品的接收。

3、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完成检验任务,并负责对检验工作质量的监督。

4、工作人员负责执行检验任务,做好检验记录,填报检验数据。

5、报告授权审核人负责检验报告的签发、发放。

6、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检验资料的归档保管(计算机)工作。

四、工作程序

(一)、检验工作分类

本实验室的检验工作,根据标本的来源不同分为采样检验和送样检验,根据工作性质分为常规标本检验和检验质量抽检委托复检。

(二)、委托复检工作需按下列程序执行:

1、当面核对标本姓名、性别、年龄及标本质量等资料;

2、按要求进行检验;

3、必要时委托方可全程参与检验过程;

4、其余程序与常规检验标本相同。

(三)、采样及样品管理

采样执行本科程序文件《标本采样管理程序》。样品接收、分发和保管处理,执行本科程序文件《标本管理程序》和《标本采样管理程序》。样品一旦受理即给予受理编号。

(四)、标本检验

检验执行本科程序文件《标本检验管理程序》和《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

(五)、检验依据

1、国家标准方法;

2、部颁标准方法和检验规范;

3、卫生技术部门推荐使用方法;

4、有关科技文献或杂志上发表的方法;

5、自编规程的使用执行《检验方法确认程序》。

(六)、检验实施

检验人员按检验标准或作业指导书的要求按时完成检验任务,并按程序文件《记录档案管理程序》做好原始记录。

(七)、检验报告的编制、复核和签发按本科程序文件《检验报告管理程序》执行。

(八)、检验方法控制

HIV初筛实验室相关工作制度 第3篇

1 HIV初筛实验室的防护及教育

1.1 加强技能的培养:

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经过HIV检测技术和艾滋病实验室安全培训, 包括上岗培训, 并接受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监督。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要对工作和环境的安全负责, 所有工作人员都有责任保护自已和他人的安全。

1.2 了解HIV初筛实验室的生物危险及生物安全:

如:血液标本、带血的试管、针头、体液等。

1.3 了解HIV初筛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及危害:

认真执行HIV初筛实验室工作制度和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掌握职业暴露的预防程序及安全事故处理程序。熟知安全操作的知识和消毒技术。如:戴手套, 穿工作服和隔离衣, 避免使用尖锐物品和器具, 工作台面的消毒, 洗手等。

2 建立HIV初筛实验室工作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 职业暴露预防程序及安全事故处理程序

良好质度的建立能让HIV初筛的工作科学、高效、安全、顺利的开展。保证实验项目顺利进行。HIV的职业暴露是指:医务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及有关监管人员在从事HIV/AIDS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工作过程中, 暴露于含有HIV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 即暴露于含有HIV的液体等引起的危害、故良好的制度、安全的管理、严格的预防、认真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1]。

2.1 HIV初筛实验室工作制度及安全管理制度

2.1.1 HIV初筛实验室工作制度:

每日搞好室内卫生, 保持室验室清洁整齐。保持实验室安静, 上班时间专心工作, 不串岗、闲谈、不得做与工作无关的事。实验室冰箱不得放易燃、有机溶媒、食物和饮料。实验室原始记录需按要求内容书写, 字迹清楚, 写错的字用笔划掉, 在一旁改正。精密贵重仪器需有专人保管维护, 掌握使用方法和要求。操作人经确认已掌握使用方法和要求后, 才能使用, 用后登记, 发现故障时, 应立刻向有关部门及领导报告。严格安全操作, 使用明火、易燃易爆、剧毒物品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下班前要检查水、电、门、窗安全, 杜绝事故发生。

2.1.2 HIV初筛实验室安全防护:

艾滋病实验室应为每个工作人员配备足够的防护服, 包括白大衣, 一次性工作服等, 当含有HIV的液体 (样品或病毒培养液) 及有可能溅到工作人员时, 应使用防渗透性的围裙。当发现防护服已被污染时, 应立即更换。实验室应配备一次性手套, 一次性口罩, 安全防护眼睛及冲洗眼睛的装置。艾滋病实验室应配备实验室专用的工作鞋, 鞋面覆盖足背, 鞋底防滑, 离开实验室时, 应脱去防护, 每次穿过的污染的防护服应及时放入污衣袋中, 待消毒后方可洗涤或废弃。

2.1.3 HIV初筛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 建筑和设施的安全性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要求。根据《全国艾滋病监测技术规范》制订本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制度或安全标准操作程序 (S-SOP) , 该制度或程序应适用于现有的实验室条件, 并与实验室其他规定相一致。无论是否发生意外事故, 每年都要对安全工作制度或安全标准操作程序及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修订, 并有记录。制定意外事故处理预案。建立意外事故的登记和报告制度。

2.2 HIV初筛实验室职业暴露预防程序

HIV/AIDS的职业暴露的预防应包括急救, 对暴露级别, 暴露源严重程度的评估;预防性用药的推荐处理方案, 报告及保密。

(1) 急救处理:只要情况允许, 应进实行急救, 如皮肤有伤口, 应当反复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或沾污的皮肤, 如果是黏膜暴露, 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伤口应用消毒液 (如75%洒精, 2000mg/L次氯酸钠, 0.2%~0.5%过氧乙酸, 0.5%碘伏) 浸泡或涂抹消毒, 并包扎伤口。由于暴露后有无急救措施对HIV感染有一定的影响, 故应尽量为受伤者寻找医疗机构。 (2) 暴露级别的评估:根据暴露是否是传染性物质分为:1级暴露、2级暴露、3级暴露。 (3) 暴露源的评估:根据暴露源的HIV情况分为HIV暴露源级别1 (轻度) 、HIV暴露源级别2 (重度) 、HIV暴露源级别不明。 (4) 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预防性用药的推荐处理方案 (表1) 。 (5) 做好保密工作及填报HIV初筛实验室职业暴露人员档案登记表报至疾病控制中心[2]。

注: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录酶制剂, 使用常规治疗剂量, AZT (每次200mg, 每日3次, 或每次300mg, 每日2次) 拉米夫定 (每次150mg, 每日2次) , 连续使用28d或双汰芝 (AZT与3TC联合制剂) 300mg/次, 每日2次。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 茚地那韦 (800mg, tid, 饭前1h及饭后2h服用) 均使用常规治疗剂量

2.3 HIV初筛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程序

填写“HIV实验室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 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 地点及经过, 暴露方式, 损伤的具体部位, 程度, 接触物种类和含有HIV的情况, 处理方法和处理经过, 是否采用药物预防疗法, 若是, 则应详细记录治疗用药情况, 首次用药时间, 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 立即向主管领导, 专家和省HIV应急事件处理专家组报告, 主管领导和专家要立即到现场进行具体指导, 并立即向地区性HIV职业暴露预防性治疗药品储备库报告, 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 (24h内) 开始预防性治疗, 并同时由省HIV确认中心抽血检测HIV抗体, 该血清留样备用.暴露一年内要定期检测HIV抗体 (6同, 12周, 6个月, 12个月) , 对事故汲职业暴露者在整个处理中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2.4 HIV初筛实验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1) 血液标本置于合适容器内, 加盖盖紧后运送, 切勿污染盛器外部, 如污染要用消毒液消毒。 (2) 实验室所有垃圾, 包括用过的一次性手套和工作衣, 置于专门污物袋内, 经焚烧或有效消毒后丢弃, 污染的非一次性工作衣应先消毒后再洗涤。 (3) 所有尖锐物品应置于不宜刺破的容器内, 消毒后用合适的方法处理。 (4) 高压蒸气消毒, 121℃, 保持15~20min。 (5) 干燥空气烘箱消毒 (干烤消毒) , 140℃, 保持2~3h。 (6) 废弃物缸:5000mg/L次氯酸钠。 (7) 生物安全柜工作台面和仪器表面:75%乙醇。 (8) 溢出物:5000mg/L次氯酸钠。 (9) 污染的台面和器具用2000mg/L次氯酸钠, 也可以用过氧化氢或过氧乙酸。器械需用2%戊二醛消毒。

维持HIV初筛实验室工作科学, 高效, 安全, 顺利开展, 保证实验项目顺利进行是我们HIV初筛实验室工作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宫玉花, 郑修霞.国护理临床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进修杂志, 2002, 17 (7) :508-510.

HIV初筛实验室相关工作制度 第4篇

1、实验室应分为清洁区和操作区,清洁区要注意保护不受污染。操作有气溶胶可能的标本应配置生物安全柜及其它防护设置,如紫外线灯,排气扇等操作区的工作台及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一次,有污染时随时消毒,每周大扫除一次。

2、采血室每日操作前用清水擦拭操作台一次,采血结束用消毒液擦拭操作台、桌子和地面一次,紫外线每日照射消毒二次,每月空气细菌培养一次,紫外线强度定期测定。

3、各种检验标本的收集,送检必须用相应指定的容器留取,不得外溢污染。

4、静脉及末稍采血,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静脉抽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筒一巾一带一消毒,所用止血带及纸垫每日消毒,末稍采血一人一片一管,杜绝交叉污染。

5、一次性医用器具包括采血针,注射器、尿杯、血红蛋白微量吸血吸管,应严格做好领发登记,注射器先浸泡消毒后由供应室一对一调换,统一处理,其余一次性器具浸泡消毒后装入污物袋送焚烧炉焚烧。

6、检验人员在进行静脉抽血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操作前必须洗手必须戴好帽子与口罩,操作台和手被污染时应用肥皂和流水认真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双手,酒精、碘酒瓶每周更换消毒两次。

7、溢出试管外的血液,应立即用碘酒棉签擦拭干净,注意防止玻璃碎片刺伤手,并注意试管有无破裂。

8、当针头和碎玻璃刺伤手时,用流水冲洗,挤出血水,应立即用碘酒消毒局部。

9、实验室操作时应戴上手套。吸取标本,离心振荡等应严格按操作规程,防止自身和实验室受污染。

10、已检查标本与容器分别浸泡于次氯酸钠(2000mg/L)中两小时后,标本倾弃,一次性容器送焚烧,重复使用的经清洗消毒和灭菌后再使用,均要有记录。有毒化学试剂和放射性试剂使用后要经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HIV初筛实验室试剂管理 第5篇

1、使用试剂的实验室人员必须具备临床检验资格,非实验室人员不得擅自使用。

2、使用试剂必须如实填写试剂与校准品出入库登记表,以备清点检查库存情况,同时在包装盒上写明启用日期。

3、从事初筛实验室的人员要掌握实验操作基本知识,认真阅读试剂使用说明书的相关要求,服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排和指导。

4、使用试剂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操作,严格执行《试剂管理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5、实验结束后,应对试剂的名称、使用量与剩余量等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放入指定冰箱或指定位置储存。

6、工作完成后,检查试验室污染情况,造成试剂污染的应立即进行清洁处理,并作相应的记录。

HIV初筛实验室相关工作制度 第6篇

一、意外和事故

1、意外是指发生了未导致个人伤害偶然发生的危险,但也可能已经发生了伤害。

2、事故是指发生了人身伤害。意外和事故都可被分为小型的和重大的。

3、小型意外:少量潜在传染性物质漏到椅子上,常用于

一、意外和事故

1、意外是指发生了未导致个人伤害偶然发生的危险,但也可能已经发生了伤害。

2、事故是指发生了人身伤害。意外和事故都可被分为小型的和重大的。

3、小型意外:少量潜在传染性物质漏到椅子上,常用于这种情况的有效处理措施是消毒污染处。

4、重大意外:任何情况下,如果怀疑有严重性的意外,都将被视为重要的,实验室必须被清空,锁上,并且实验室管理者要请教安全专家,听从他们的意见。

二、意外和事故的紧急处理措施

发生意外事故时,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

1、皮肤针刺伤或切割伤: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70%乙醇或其它消毒剂消毒伤口。

2、皮肤污染:用水和肥皂冲洗污染部位,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如70%乙醇或其它皮肤消毒剂。

3、粘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污染部位。

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

5、污染物泼溅:发生小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的程序。

6、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

由于甲醛有致癌作用,不宜用于生物安全柜和实验室的常规空气消毒。如果实验室一旦发生了重大泼溅事故,应按严重情况处理,并采取以下措施:

(1)、从污染处疏散人员,但要防止污染扩散;(2)、控制污染——锁门并防止进一步进入;

(3)、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安全负责人等,以便查清情况,确定消毒处理的程序;(4)、如果认为合适,可进行生物安全柜和/或实验室的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但生物安全柜和/或实验室必须有可靠的密闭性能,人员必须完全离开。【生物安全柜:25ml福尔马林和等量水混合后放在一个蒸发皿中使其在密封的生物安全柜中蒸发,保持至少6h,最好过夜。实验室:福尔马林和水的体积根据实验室大小而定】。具体操作可按说明书执行。

(5)、发生溢出后应离开房间约30分钟。穿防护服,被溅的地方用经消毒剂浸泡的吸水物质覆盖;消毒剂起作用10-15分钟后清理该地方。移走吸水性物质,用消毒剂冲洗该地方。

三、意外和事故登记、报告和检测,重大意外和事故必须进行登记,内容包括:

1、意外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详细经过。

2、处理方法和经过,包括专家或领导赴现场指导和处理的情况。

3、随访检测的日期、项目和结果。

4、意外和事故的报告和检测

5、发生重大事故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要立即向主管领导和专家报告。同时抽血检测HIV抗体,暴露后4周、8周、12周、6个月要定期检测。

HIV初筛实验室相关工作制度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2012年该站无偿献血标本143 093份。

1.2 试剂

来源于A、B两厂家的抗-HIV检测试剂盒, 其中一种为进口试剂, 都经卫生部生物制品鉴定所批批检合格, 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仪器

RSP全自动加样仪, Fame全自动酶免系统。

1.4 方法

严格按照《全国爱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要求和各厂家试剂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和结果判定, 初筛呈反应性的标本剪血袋上的小辫在该实验室和其相对应的原管使用同种试剂进行双双空复试 (原管两空, 小辫两空) , 结果呈反应性的标本按送检要求送市CDC确证实验室采用免疫印记法进行确证检测。

2 结果

该站实验室对143 093份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为:A、B两种试剂同时检出反应性标本7例, 占样本总数的0.0042%, A试剂检出反应性标本34例, 占样本总数的0.024%, B试剂检出反应性标本52例, 占样本总数的0.036%。

将检测出的93份呈反应性的标本按照爱滋病检测规范要求送市CDC确认实验室进行确认试验。市CDC反馈确证结果阴性标本为74份 (A试剂27份, B试剂47份) , 阳性标本为7份, 不确定样本12份 (A试剂7份, B试剂5份) 。其中两种试剂筛查呈反应性的标本与确证阳性数的符合率为100%, 见表1。

3 讨论

从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 两种试剂都呈反应性的标本经确证都为阳性, 而単种试剂为反应性的, 确证结果为阴性的居多, 充分说明在抗-HIV ELISA实验中有很多原因能造成假反应性的出现。如在ELISA法实验的检测过程中受到其他抗体 (如类风湿系列:ASO、CRP、RF、ANA等) 的干扰, 使抗-HIV呈假反应性。也可能是由于抗体和异致抗原间的交叉反应发生多种非特异性吸附作用使其出现假反应性。另外, 加样或分血过程中出现操作不当, 使血样交叉污染, 或者留取样本时速度过快造成样本溶血, 导致红细胞内酶类物质的非特异性反应等原因也可产生假阳性反应。再者, 不同试剂厂家使用的抗原原料不同, 使原料反应性存在差异, 造成灵敏度和特异性的差异。由于血站工作的特殊性, 从安全输血角度出发, 各检验科室大多自行设置灰区, 更加造成一些假有反应性结果的出现。针对以上情况, 笔者建议:①严格体检程序, 加强献血健康的征询, 详细询问献血者的既往病史, 近期有无身体不适和服药情况。对不合格者劝其不要献血。②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 加强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 严格规范操作规程。杜绝人为因素不当操作造成的标本不符合实验要求。不符合实验要求的标本不能试验, 可剪其相对应的血袋上的小辫进行化验。③选择灵敏度和特异性相对稳定的试剂。试剂出现异常要立即停止使用。④根据各实验室的特点合理设置灰区。对单试剂呈反应性的标本建议其献血者半年后再来复查, 减少因假阳性造成的血源浪费。

摘要:目的 探讨在杜绝抗-HIV漏检的前提下, 如何能减少假反应性结果的出现, 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又对献血者检验结果反馈不造成负面的影响。方法 将该站2010—2012年抗-HIV初筛阳性标本和CDC确证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该站实验室检测出的93份呈反应性的标本送市CDC确认实验室确证结果为:反馈确证结果阴性标本为74份, 阳性标本为7份 (ELISA方法两种试剂筛查都为反应性) , 不确定样本12份。结论 单种试剂做出呈反应性的实验结果呈假阳性的几率比较大, 也就是在抗-HIV ELISA实验中存在目前无法避免的假反应性问题。

关键词:单试剂有反应性,抗-HIV,确证,假反应性

参考文献

[1]李桂云, 胡文俊, 陈晓梅, 等.随州地区献血者抗-HIV筛查与确证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1) :52-53.

[2]黄聪, 孙家志, 谭瑞琼.广西沿海地区无偿献血者抗-HIV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4) :351-353.

[3]黄新宝, 杨坤, 李聚林.贵港市2005~2010年无偿献血者抗-HIV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2 (1) :1221-1222.

[4]唐卫国, 廖红文, 段恒英, 等.重庆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情况的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23) :47-49.

[5]袁克宇, 付春琴, 蔡红军.ELISA法检测抗-HIV假阳性原因探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02, 15 (4) :246-248.

HIV初筛室分区工作制度 第8篇

1、污染区是进行实验操作的地方,进入污染区必须穿戴防护衣帽和手套,严禁把清洁的物品随意带进污染区;

2、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污染区和半污染区;

3、半污染区是存放试剂或标本的地方,不得随意将清洁区的物品带入半污染区或将半污染区的物品带入清洁区;

4、清洁区是实验结果登记、存档、报告和资料保管的地方,严禁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的物品带入,以及未脱手套、衣帽前进入清洁区;

5、严禁任何食品、饮料、及个人生活用品进入实验室。

HIV初筛阳性告知书 第9篇

各主管(值班)医生:

因艾滋病是一种特殊且受检者很敏感的疾病,为避免因沟通不当产生医疗纠纷,请认真阅读此告知书后再与受检者解释沟通。

一、本实验室仅为HIV初筛实验室,无权出具阳性报告,初筛阳性标本需送至确证实验室作补充实验。

二、由于HIV初筛试剂敏感性高、受检者自身及某些疾病等因素的影响,HIV初筛阳性会有部分假阳性,故不能根据初筛结果对受检者及家属(受检者有知情权和隐私权,原则上只能与本人沟通)用推测预判方式与其沟通。如:你多半有艾滋病;百分之九十几的可能是;我们医院的检验结果很准确,肯定是等说法。而应该告诉受检者:初筛阳性可能存在假阳性,请耐心等待两周后的确证结果,并保持电话的畅通。

三、初筛“阳性”的报告中不出具检测结果,而是以“感染待确定”,“不愿送检”或“CDC”代替。不能以此推断报告结果,应以确证报告为最终依据。“感染待确定”表示患者自愿进行补充实验,正在送检中;“CDC”表示因就诊者已做过确证;“不愿送检”表示其他原因未送该血样至市疾病控制中心作补充实验,未送检原因将在备注栏注明。

四、本实验室每周星期四或星期五送检(特殊情况时顺延,如遇节假日等),确证阳性报告将在送检后10个工作日内由医院保健科的工作人员送至各主管医生手中,补充试验为“不确定”或“阴性”的报告将不会送到主管医生手中,检验科免疫室将电话联系其本人。

六、未尽事项,请与检验科免疫室联系(2262208)。

医生签字:

HIV初筛实验室相关工作制度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选择2017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600例HIV抗体初筛标本为研究对象。2,300例标本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男8,199例,女4,401例;年龄:19岁-75岁,平均年龄为(38.75±3.5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对本次研究工作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1.2方法12,600例HIV抗体初筛标本均运用ELISA法检测,并将初筛试验结果阳性的标本送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作进一步确定;并对ELISA法检测过程的`检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仪器选择安图PHOMO酶标仪,洗板机:安图wO-960,Tecan移液器;试剂选择(HIV)1+2型抗体诊断试剂(生产厂家为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批号20170406,有效期20180405);以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进行检测;在实施ELISA检测过程中,操作者参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1]相关要求,以及严格依照相关说明书进行,并对结果做出判断。参考双波长450nm/630nm,临界值cutoff=0.1+N,若阴性,即标本A值0.1,即表示此次实验失败。本次研究中,所有血液标本均进行连续4次测定。

2结果

(HIV)1+2型抗体诊断质控结果分析可知,本次研究选择试剂名称为北京万泰(批号为20170406);实验点数为2,300;±2s指标为1.922-2.399;±23指标为1.803-2.512;CV为5.30%。12,600例实验对象经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初筛试验阳性35例(0.28%,35/12,600);将4例标本送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作进一步确定;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确定其中26例被确定为HIV抗体阴性,9例被确定为HIV抗体阳性,即初筛试验阳性准确率为25.71%(9/35)。血液样本ELISA法检测HIV抗体4次结果分析可知,第1次检查阴性12,565例,检查阳性35例,阳性率为0.28%(35/12,600),北京万泰s/co为2.202;第2次检查阴性12,565例,检查阳性35例,阳性率为0.28%(35/12,600),北京万泰s/co为2.135;第3次检查阴性12,565例,检查阳性35例,阳性率为0.28%(35/12,600),北京万泰s/co为2.118;第4次检查阴性12,565例,检查阳性35例,阳性率为0.28%(35/12,600),北京万泰s/co为2.187。经回顾性追溯分析可知,ELISA法检测HIV抗体影响因素可涉及各个检测环节,尤其是:①标本、②试剂、③温度、④人员操作技术等[2]。经分析本次研究的26例假阳性标本可知,其中11例受污染而致,8例发生溶血,7例因标本处理不当而造成高浓度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影响。

3讨论

ELISA法检测HIV抗体可受到各个环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标本因素、试剂因素、温度因素、人员操作技术因素等。临床结合各种影响因素,并制定科学性、针对性、个性化的控制措施,以有助于避免或降低假阳性。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知,ELISA法检测的初筛试验阳性准确率为25.71%(9/35),以建立严格且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配备高素质实验室专业人员,制定科学性标准性实验室操作规程以及环境设施,从而可以从根本性提升检验质量,有效保障检测数据准确性及可靠性,以提供更可靠准确的疾病预防治疗实验依据[3,4]。综上所述,应用ELISA法进行HIV抗体初筛过程中,应积极消除各种操作中影响因素,以有助于避免发生筛查中假阳性(或假阴性),从而提高检验准确度。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年修订版)[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6(6):401-427.

[2]张杰.影响ELISA法检测HIV抗体准确性的若干因素和质控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6):119.

[3]朱柏林.金标层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初筛HIV1+2型抗体对比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0):1341-1343.

HIV初筛实验室相关工作制度 第11篇

1 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及对装备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性划分4个危害程度组别 (risk group, RG) 。

1.1 危害程度1 (RG1)

不会引起个体和团体发病, 或者发病率很低。不大可能会引起人或动物发病的微生物。

1.2 危害程度2 (RG2)

适度个体发病, 低团体发病。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的病原微生物, 但不会对实验室工作者、团体、牲畜或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实验室接触可能会引起严重感染, 但有了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能限制其传染扩散。

1.3 危害程度3 (RG3)

个体发病高, 团体发病低。病原微生物通常可以引发人和动物严重疾病, 但一般不会从一个受感染的个体传播给另一个, 有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1.4 危害程度4 (RG4)

高度个体和团体发病。病原微生物通常可以引起人和动物严重疾病, 而且容易从一个受感染的个体间接或直接地传播给另一个, 尚没有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根据RG, 对应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准、实验操作的防护程度以及对建筑、技术装备的不同要求, 现将实验室生物安全划分为4个等级, 主要参考标准源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按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biosafety level, BSL)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 (NIH, 分类为P1、P2、P3和P4) , 见表1。

2 医学实验室器材相关的生物安全应用

GMT/SLT强调人为不良的实验室技术及仪器使用不当是引发实验室意外事故、损伤和操作感染的主要原因[4]。器材使用过程中对液态或表1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分类及相关要求半液态的待测样品施加的任何动能均可能产生气溶胶颗粒 (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径在0.001~100μm的固态、液态微粒所形成的胶溶态分散体系) , 一般不被实验室者注意, 有吸入的可能性或者可引起工作面上实验材料交叉污染, 如气溶胶源于传染性样品则可能会造成感染。采用安全规范的实验技术, 可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问题[5]。

我国及其他国家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等级分类和内容基本与上述内容一致[2, 3]

首先,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不能正确地使用生物安全器材, 会大大减低其防护作用, 造成附加的微生物危害。

2.1 生物安全柜

或称生物安全操作台 (biological safety cabinet, BSC) , 是用于保护操作者、实验室环境、实验材料免受暴露于感染性气溶胶以及当操作含有传染性实验材料 (如初期的培养物、原料、诊断标本) 时可能产生的溅污物所带来之危害的装置, 是生物安全装备核心仪器。据功能分Ⅰ、Ⅱ、Ⅲ3级, 其中Ⅱ级BSC又可细分为ⅡA1、ⅡA2、ⅡB1和ⅡB2型。应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工作性质对应对生物安全要求的程度, 选择BSC的功能配置类型。

2.1.1 仪器定位

通过BSC前开口的气流速度大约是0.45m/s, 定向内流气体的完整性是脆弱的, 易于受到人员靠近BSC处走动、开窗、气体供应设施、开门或关门等因素产生的气流影响而中断。因此, 理想的定位应是远离通道和有潜在干扰气流的位置。BSC两侧和后方应保留有30cm的空间距离以便于维护, 上方也需要有30~35cm的空间, 以能够精确的测量通过排气滤器气体速度和便于更换排气滤器。

2.1.2 对操作者的要求

前提是没有掌握正确使用方法不能使用BSC。尽量减少通过前开口的活动次数, 避免扰乱气流, 破坏气屏障的稳定性, 影响对人和产品防护的效果, 会发生对操作者和材料的潜在污染。操作者双臂在进出安BSC时要注意维持前开口气流的稳定性, 手臂垂直于前开口, 动作务必缓慢。要在手臂放入BSC后静置1min方可开始操作, 以允许柜内气流调整对手臂表面进行气体清扫。

2.1.3 实验器材的放置

在开始操作前, 预放好必要的内置器械和材料, 但不要阻断侧隔层的空气循环。Ⅱ级BSC的前部摄风隔层必须保证不能让纸张、器材或其他物品阻挡。所有材料应尽量远离柜体, 面朝工作面的后侧缘, 但不能阻塞后侧隔层。可产生气溶胶的仪器 (如混合器、离心机等) 应放在BSC的后侧。消毒过的散装物品, 如生物危害品袋、放置用过吸管的盘和吸引收集瓶等应放在柜内一侧, 不能放在BSC的外面。工作流程应是从清洁区域通过工作面向污染区域。

2.1.4 操作和维护

操作的关键是维持BSC正常运行, 防止发生传染物溢漏。 (1) BSC的风扇在开始工作前及完成工作后至少要运转5min, 以进行柜内“洗”。 (2) 在BSC处于使用状态时, 不能打开玻璃观察板。 (3) 应避免在BSC内使用火焰 (如煤气灯) , 因其能扰乱气流。建议使用经过灭菌的一次性转移环。 (4) 定期检查BSC的生物安全性能, 如HEPA滤器泄漏、下向流速度、面前方位的流速、负压/通气率、气流产生的形式、报警、内锁状况等, 也应当选择性地对漏电、照明光、紫外光强度、噪音水平和振动情况进行测试。

2.2 移液管助控器

在移液过程中, 移液管中的液体滴落到工作面、交替吸取和吹打培养物以及当排空最后一滴液体时, 均能产生气深胶, 所以要在BSC中完成。更重要的是为避免误吸入传染性气溶胶, 要坚持使用移液管助控器 (Pipetting Aids) 取代口吸移液管, 还应配用不需要排出最后液滴的刻度-刻度式移液管。

2.3 与引发生物危害相关的器材

以下实验器材是医学实验室必不可少的技术装备, 但若使用不当将会造成生物危害, 可能造成生物危害的主要因素和防止危害措施、GMT/SLT规范。

2.3.1 离心机

可能造成危害的因素:气溶胶、飞溅物和离心管泄漏。在离心过程中会释放出高速运动的气溶胶颗粒, 如果把离心机放在传统前开口的Ⅰ级或Ⅱ级BSC内, BSC的气流也挡不住, Ⅲ级BSC能够防护离心机产生的气溶胶散播。因而, 规范离心技术, 会对传染性气溶胶颗粒起到适当的防护。防止措施与应用规范: (1) 为适合生物安全需要, 离心机应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 (2) 采用封闭式的吊桶、离心杯 (瓶、管) 和转头 (尤其在进行RG3或RG4级实验时) 。固定角转头要加盖离心, 用前要检查密封圈是否完好。水平转头最好选用风屏密闭式的;超速离心机和真空泵之间要安装HEPA滤器, 并要建立完整的转头运行记录 (按小时累计, 对每个转头分别记录) 和预防性维护程序, 以减少机械性故障危害。 (3) 离心机应安放在低于使用者能看到离心腔的平均高度位置, 以便能够准确地安装转头和离心吊桶。 (4) 坚持在BSC中装卸离心吊桶和离心管, 且离心后至少要静止30min方可打开。 (5) 离心吊桶、套管、离心管必须重量配对、精确配平, 离心管的装液量, 样品液面和离心管边缘之间应留出多大的空间距离, 必须严格遵照制造厂说明书要求。 (6) 当使用角转头时, 必须注意离心管不能超荷装样, 以防漏液发生。 (7) 每天要检查离心腔内壁在转头水平处有否污渍或锈斑, 如果发生, 应做除污染处理并对离心方法作重新评价;检查离心机的转头和吊桶有否锈蚀和裂痕。

2.3.2 培养搅拌器、振荡器和混合器

可能造成危害的因素:气溶胶, 飞溅物和溢出物。防止措施和应用规范: (1) 在BSC或专门设计的简易防污染装置中完成操作。 (2) 采用结实的螺旋盖培养瓶, 瓶口装有防护滤膜, 必要时附加封闭措施。

2.3.3 恒温水浴器和恒温振荡水浴器

可能造成危害的因素:微生物生成, 叠氮钠, 某些金属形成易爆化合物。防止措施和应用规范: (1) 保持定期清理和消毒。 (2) 预防微生物生成, 不使用叠氮钠。

3 与器材使用相关的其他SLT

3.1 样品容器

有玻璃或塑料制品。材质应结实耐用, 盖上盖子或塞子后不漏。为避免泄漏或溢出, 应采用附加容器 (如盒子) , 并内置格架固定标本容器处于直立位。附加容器可以是金属或塑料制作, 可高温消毒, 耐受化学消毒剂, 有密封垫。对严重危害性样品 (如SARS样品) , WHO建议用3层包装容器 (Trile Packaging System) 。容器的外面不应有样品残留, 并确切标记以便鉴别。不能用化验单或共它单证包裹容器, 应选择防水包装分别放置。

3.2 打开样品管和取样

(1) 样品管应在Ⅰ级或Ⅱ级生物安全柜内打开。 (2) 必须带手套, 建议也要对眼睛和黏膜处采取防护 (带防护镜或屏蔽罩) ;在防护服外佩带塑料围裙。 (3) 用垫纸和纱布抓住样品管塞 (盖) 子以防溅出。

3.3 样品采集和分离血清

采集患者和感染动物的血要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担当。应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取代传统的针头和注射器进行静脉采血。 (1) 移取血液和血清应小心谨慎操作, 不能倾注。 (2) 废弃的含血凝块的试管等物质应放入合适的防漏容器里进行消毒或焚烧。

3.4 打开含传染性材料的冻干安瓶

打开含传染性材料的冻干安瓶时须格外细心, 因瓶内处于减压下, 空气骤然间进入会吹朔起内容物进入人气。

3.5 含有传染性材料安瓶的存储

对含有传染性材料的安瓶不应浸放在液氮里, 因为开过或不能良好密封的安瓶在从液氮中取出的过程中会发生破裂。如果需要很低温度, 安瓶只能放在液氮罐的气态相。

4 结论

4.1 自2003年SARS期间国内外相继发生实验室SARS病毒泄漏, 致使SARS暴发流行。此次流行表现以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为突出特点。医务人员由最初的个人防护意识差, 到后来的过度防护。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传染性疾病中, 如此高的医务人员感染率尚属首次, 这一血的教训告诫我们, 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 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 高度重视院内感染的控制, 临床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 不能“重测轻防”[6]。因此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和防护势在必行。

4.2 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必须满足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的全部安全要求, 每一个生物安全实验室都必须针对各自的实验室设计和工作任务, 单独制定安全操作手册和制度, 以满足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特殊的安全要。符合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19489-2004) 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50346-2004) 。同时该级实验室必须通过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7,8,9]。

摘要:保障HIV艾滋病初筛实验室生物安全不仅仅是依赖实验室建筑设施和生物安全器材, 更重要在于规范实验操作流程诸多环节及其相关技术装备的正确使用。本文试以优良微生物学技术/安全实验室技术为基础, 讨论生物安全器材以及与引发生物危害相关器材的技术应用探讨。

关键词: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装备,优良微生物学技术

参考文献

[1]崔箭, 唐丽, 陈浩林, 等.构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的思考[J].疾病控制杂志, 2006, 10 (6) :608-609.

[2]卫生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Z].卫办预防控制发[2004]108号, 2004.

[3]美国CDC/NH《生物危害一级防护:生物安全柜的选择、安装和使用》[Z].2000年第2版.

[4]姚丽, 高鹏.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7, 17 (4) :720.

[5]陈巍, 谢忠平, 李文忠.实验室感染与我国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建设要求[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6, 8 (1) :72-74.

[6]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GB19489-2004.

[7]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S].GB50346-2004.

[8]丛玉隆, 李力.对防治严重呼吸性综合征医学检验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 (7) :396-397.

HIV初筛实验室相关工作制度 第12篇

摘要:目的探讨HIV抗体初筛检测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将12,600例HIV抗体初筛标本为研究对象,均运用ELISA法检测,并将初筛试验结果阳性的35例送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作进一步确定;结合ELISA法检测过程作检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2,600例实验对象中,有9例HIV抗体阳性,有26例HIV抗体假阳性,初筛试验阳性准确率为25.71%;ELISA法检测HIV抗体影响因素可涉及各个检测环节,尤其是①标本、②试剂、③温度、④人员操作技术等。结论采用ELISA法进行HIV抗体初筛过程中,需积极消除各个操作环节中影响因素,以有效避免出现筛查假阳性、筛查假阴性情况,以提高检验准确性与可靠性。

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年终工作总结 第13篇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科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和疾控部门的领导下,在医院和科室主任的支持下,我们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要求进行各项工作,从提高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水平,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入手,规范细致的做好检测的每一项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逐步提高和改进。

一、认真学习HIV筛查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并执行各种规章制度。

二、开展HIV筛查试验的情况,全年共接收HIV筛查标本562份,无一例阳性标本,受血前检测占85%,孕产前检查占14%,其他就诊检测占1%。

三、开展HIV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积极改进检测工作

1、对照HIV筛查实验室管理办法,加强规章制度的健全和落实,健全了各种工作记录,使HIV筛查实验室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程序化。

2、对工作人员加强医疗安全教育,特别是工作时的防护,结果的解释,质量控制、待复检标本上报的程序等。

3、对有放试剂、样品血清的冰箱应上锁,专人管理。

4、制作了标本转运盒,确保标本转运的安全。

5、开展实验室全面质量控制确保检验质量:进行了仪器校准,加样器校准,制作了HIV临界质控血清,通过室内质量控制活动检验工作质量,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废弃物处理 从HIV实验室出来的所有废弃物,包括不再需要的样品,培养物和其他物品,均应视为感染性废弃物,处理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我科采用高压蒸汽消毒,121°C,保持15—20 min.7、实验室工作人员体检,采血检测HIV抗体,乙肝,甲肝,梅毒抗体,丙肝抗体等,并备案.8、11月3日我科派出二人参加市级HIV初筛实验室培训班。

HIV实验室工作制度 第14篇

编号:JPXZYY/SOP-HIV-006

第2版 第0次修订

发布日期:2014年01月01日

实验室工作制度

1.HIV初筛实验室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有关操作规程。2.初筛实验室要保持肃静,清洁整齐,各种备品要定位存放,个人非工作物品不得放在实验室和冰箱内。

3.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经过HIV检测技术和省级以上艾滋病实验室安全培训,包括上岗培训和复训,并接受实验室管理人员监督。

4.实验室主任应了解所有工作人员。在安排工作区域时,要根据人员工作种类和所涉及的生物材料,对实验室环境做好安全检查。

5.试验人员工作时要穿工作服,做好个人防护,试验过程中认真负责,严格遵守作业指导书。

6.严格执行实验室工作人员采血检测HIV抗体和备案制度,工作人员血清应长期保留。

7.实验室工作人员从事工作前必须进行HIV抗体和乙肝、丙肝等肝炎病毒标记物的检测;注射乙肝疫苗;每半年至1年进行一次HIV抗体检测,并保留血清样品。

HIV初筛实验室相关工作制度 第15篇

1 试剂来源

1.1 外部对照质控血清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试剂部提供的GBW (E) 090050抗HIV2NCU/mL并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1]制备或购买弱阳性对照血清 (该试剂盒临界值的2~3倍) 、分装保存。

1.2 HIV诊断试剂盒

由省级HIV实验室提供, 由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 所用试剂盒及内部对照质控血清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 实验室设备校准

2.1 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制造的全自动ZMX-988B酶标洗板机

本实验室根据计量认证质量手册的要求, 经省技术监督监测中心定期校准 (每年至少1次) 。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进行自校准检查。每个工作日应检查洗板机管道是否通畅, 是否有漏液现象, 定期 (每月至少1次) 检查洗涤时各孔是否与相应的冲洗头对位良好, 负压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并保留记录。

2.2 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SSW型电热恒温水槽

调节并控制温度在 (37±2) ℃。每个工作日检查记录水浴箱温度, 并做好记录。使用经过计量部门校准合格的温度计测量。

2.3 BIORAD Model 680型酶标仪、上海精益医学仪器厂生产的可调微量移液器

均经省技术监督监测中心检定合格。酶标仪根据仪器内具有的校准程序或使用校准板, 对滤光片的精密度进行校准, 并在检定周期1年内使用, 每个工作日核对滤光片波长, 对其检测数据进行不确定度分析, 从而确保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线性范围。移液器严格按照质量手册中作业指导书的操作规程定期进行校准, 每年至少校准一次, 发现异常情况应随时进行校准, 其精密度应在厂家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

3 操作

3.1 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加入样品量要准确, 不得混入血细胞, 同时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步骤每板设空白对照1孔 (不加任何液体) 、阴性对照3空、阳性对照2孔, 质控弱阳性对照血清1孔;严格掌握温育时间, 以免影响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置自动洗板机上洗涤, 洗板时应保证洗板机管路畅通, 加液量均匀;不得随意加减洗板次数 (洗板次数少出现假阳性, 洗板次数多又会使临界弱阳性变成阴性而漏检) ;拍板 (以垫纸不湿为宜) ;在规定的时间内置于酶标仪读数, 双波长450/630nm测OD值。检测结果正常情况下阳性对照OD值≥0.8, 阴性对照OD值≤0.12, 若实验结果不符合这些要求, 就应检查原因并重新进行检测。不同批号试剂不得混用。

3.2 每一次实验必须使用室内质控品, 以便监控实验的重复性。

对于我们基层HIV初筛实验室来说, 由于不是每天进行HIV抗体的检测, 对外部质控血清在常规条件下连续检测20次绘制出质控图后才能进入质控状态有很大难度, 因此, 我们采用了“即刻法”质控, 即在对同一外部质控血清连续测定3次后, 即可对第3次测定结果进行质控, 从而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室内质控是实验室内部对所有影响检测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控制, 以提高日常检测工作前后的一致性。

该质量控制主要通过质控图来实现, 在ELISA法检测HIV试验中, 从第3次开始就可以对每次测定的外部质控血清值进行统计, 算出每次的SI上限值与SI下限值, 查SI值表[1], 当SI上限值与SI下限值<N2s时, 表示该数据处于控制范围之内, 结果可靠可以继续测定;当SI上限值与SI下限值处于N2s与N3s之间时, 表示该数据处于2s~3s范围, 处于“告警”状态;当SI上限值与SI下限有一值>N3s时, 表示该数据已在3s范围之外, 属于“失控”状态, 应重新测定该批样品。实验人员在实验中出现告警或失控状态时, 应予注意, 并及时分析原始数据及对具体检验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可能是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或外部质控品稳定性下降所致。查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 找出解除问题的方法后再继续进行测定。

4 影响因素分析

4.1“即刻法”室内质控是适宜于基层初筛HIV实验室使用的一种较好的室内质量控制方法。

为更好地做好室内质量控制, 最好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 制定质量保证文件;筛查试剂必须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批准、批检合格在有效期内的试剂, 建议长期和稳定地使用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试剂盒, 如更换不同厂家的试剂盒或改用新批号试剂盒应重新制作质控图, 且使用新批号或不同厂家的试剂盒必须在质控图上注明使用日期。另外, 更换检测人员及更换包装的外部对照质控物必须重新绘制质控图。每次测定时, 试剂盒及外部质控血清从冰箱取出后均应在室温下 (18~23℃) 平衡30min再使用;购买来的外部对照质控血清不能反复冻融, 应按实际实验用量分装、分类、标记、封口、-20℃冻存于自动除霜冰箱中。一旦溶解, 应储存于2~8℃的冰箱内, 并且每次使用前应充分混匀。

4.2 室内质量控制是通过使用内部对照质控血清和外部对照质控血清来进行质量控制。

试剂盒内部对照用于判断每次实验的有效性, 内部对照结果无效, 必须重新试验。质控弱阳性对照血清是为了监控检测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而设置的, 以该试剂盒临界值 (Cut-off) 的2~3倍为宜。每一次实验都必须使用外部对照质控血清,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质控物的管间或瓶间变异必须小于监测系统预期的变异 (cv<20%) , 确定其在允许范围内, 方可发出标本检测报告, 这样做可使检测者及时分析质量控制图中出现的各种原因, 以采取相应措施。

4.3 出现以下问题, 存在质量隐患, 应引起重视:

内盒或试剂盒的物理损伤;在单包装内存在混杂物质;标签出现错误、缺失或字迹模糊[特别是产品名称或出产厂家名称, 批号和货号, 失效期和 (或) 生产日期];泄露或污染;不适宜的存放条件等。

4.4 引起室内质控失控的原因很多。

如仪器设备未经检定、校准或测试、使用新批号和不同厂家的试剂及试剂接近失效期、购买不同厂家的外部质控品及质控标准血清反复冻融、孵育时间和温度不准确、更换新的检验人员等, 此时要及时查找原因并予以纠正。

4.5 通常把临界值上下10%的范围定为检测结果灰区。

对于检测过程中出现的灰区标本均应进行重复测试, 以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并对检验结果和过程进行记录存档。

4.6 质量控制是监视全过程, 排除误差, 防止变化, 维持标准化现状的一个管理过程。

要做好实验室的质量保证, 单纯靠室内质控是不行的, 还要有行政支持, 保证实验室负责人和主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 检测技术人员需经上岗培训和在岗持续培训。还要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掌握质量控制知识, 保证标准品的质量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并参加艾滋病确认中心实验室职能工作考核和能力验证, 从而提高检验质量。

摘要:目的 应用艾滋病抗体检测的外部质控参考品, 以保证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的检测质量。最大限度地防止误检或漏检, 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方法 依据《全国艾滋病检测质技术规范》配制质量控制血清并进行“即刻法”质控。结果 本实验室成功地建立了室内质量控制体系。结论 要做好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工作, 建立质量控制至关重要。针对质量控制可能出现的问题, 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初筛实验室,即刻法,质量控制,HIV抗体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救助站工作人员职责下一篇:浅谈如何激发幼儿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