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积极经济发展规划

2024-07-08

村积极经济发展规划(精选8篇)

村积极经济发展规划 第1篇

XX 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

XX街道办XX 村于2008年由原大山村、锅底塘村整合而成,位于桔山街道办东面,距桔山街道办事处驻地5.2公里,紧邻马岭河XX 风景区,国土面积8.17平方公里,辖15个自然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028户,总人口4503人。成立有关工委小组1个,有关工委成员19人,成立有村支部、村民委员会各1个,两委班子成员7人,有党员71名,预备党员14名,入党积极分子6个,有村活动室一间50平方米,办公室一间50平方米,有中学一所,有村民办小学两所。村境内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足,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一、农业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情况

近年以来,我村根据大种植、大养殖、大市场模式,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植特色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目标,结合我村实际‚抓农业,固基础;抓调整,保增收;抓工业,促发展;抓事业,构和谐的工作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我村建设成为兴义市近郊的菜篮子和旅游之乡。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我村资源优势,以交通便捷、区域集中、规划适度、专业种植、设施生产的要求,重点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

二、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确保科学发展。结合我村实际,将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科学规划,邀请规划设计中心对我村旅游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突出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全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确定了方向。努力打造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抓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

支持,大兴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是大力实施饮水配套工程机耕道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二是努力争取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目前,城市综合开发项目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三是大力实施通村公路建设和做好全村串户路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全面改善全乡的道路条件和出行条件。

(三)抓培训,大力提高群众素质。近年来,多次举办

了科技示范户(含村干部)培训班,参加了市、县的农业、林业、畜牧、扶贫、计生、党建方面的培训班,大大提高了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意识和综合素质,全村中学生和部分种植、养殖能手提高了知识,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种植技术。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加强对示范村工作的领导,强化村委

会班子建设,强化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完善村规民约,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全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政策保障。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强化政策宣传,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作用和保护作用。

(三)投入保障。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对生产发展的投入,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依托农业、农村各类项目加大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环节的投入;加大农业对外招商,依托外资加大加工和龙头企业培植环节的投入;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依靠民间资本加大产前和产后服务环节的投入。

(四)科技支撑。强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建立农业科技应用示范点、示范户;加大企业产品科技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引进科技人才,培育乡土人材,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农村创业带头人的作用;依靠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全方位、多层次为农业服务,为农民办实事。

(五)机制保障。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完善“一事一议”规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村民代表意志;推行项目建设招标制、项目资金管理报帐制、公益事业决策公示制和村务管理责任追究制。

村积极经济发展规划 第2篇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意义重大。为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提升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现就实施“强村固基”工程,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载体,以创先争优争做为动力,以增强村级班子活力、增加村级集体收入、规范农村干部管理、规范村级工作运行为重点,大力实施“强村固基”工程,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创新,努力实现村级有好带头人、有集体收入、有活动场所、有管用制度、有满意服务“五有保障”目标,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新泰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目标任务。到2013年底,使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经营性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集体积累明显增长;到2013年底,经济薄弱村得到全面转化,基本消除3万元以下的村,5万元以上的村逐步增长;到“十二五”末,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大幅增加,逐步形成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村级组织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二、具体措施

1、立足自身优势,经营集体资产增收。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鼓励村集体通过招标拍卖、重组置换、出租租赁、参股经营、联合开发等方式,盘活各类闲置资产,依法、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完善集体产权有偿使用形式,实现资产的资本化运作。

2、培植主导产业,依托农业产业化增收。引导村集体围绕实施“强村固基”工程规划,积极培育村级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龙头企业,通过资产入股、管理服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分享经营成果,增加村集体收入。

3、发展合作组织,提供优质服务增收。大力推广集体经济发展,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村集体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生产协会等合作组织,通过提供生产管理、技术指导、信息服务,适当提取管理服务费用。

4、大力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增收。鼓励村级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兴办发展企业,采取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等方式加快项目建设,通过税收返还、利润分成等增加集体收入。精心筛选惠农项目,积极对上争取,通过扶持资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集体实力。

5、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二三产业增收。积极搞好腾空土地的复垦和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来增加集体收入。鼓励村级在开展公共服务的同时,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提升自我发展水平。

三、组织领导

1.落实职责任务。各村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乡组织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作用。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制定扶持政策,细化目标任务,强化督导调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规划编制。各村要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要立足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乡“强村固基”办公室督促抓好贯彻落实。

3.严明考核奖惩。把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考核和党建专项述职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衡量村级班子,作为衡量村支部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严格考核,和支部书记绩效工资挂钩,兑现奖惩。

村积极经济发展规划 第3篇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建议

2 0 0 8年底, 广东省委、省政府会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订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 0 0 8~2 0 2 0年) 》[1] (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 从科学发展的高度和世界发展的广度, 谋划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纲要》为高校服务国家目标和地方需求搭建了新的、更高、更大的舞台, 为高校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也对高校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当前, 如何把握机遇, 贯彻落实《规划纲要》, 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 谋划学校的发展, 这既是高校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高校新一轮发展的现实需要。

1、贯彻落实《规划纲要》, 学校必须科学定位, 明确发展目标

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其主旨是思考“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个根本性问题。《规划纲要》对珠三角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需要得到广东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撑, 同时, 也对高校提出的严峻挑战。高校要应对挑战, 首先要科学谋划学校的发展定位和办学思路, 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进行科学定位, 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朝着“有特色, 高水平”的目标, 走出一条符合学校历史和发展前景的特色发展道路。

2、贯彻落实《规划纲要》, 学校必须着力调整学科专业, 培养创新人才

《规划纲要》要求提高和促进珠三角的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 这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了新的任务, 就是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培养和造就富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项任务是高校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必须承担的核心使命和重要职责。为了积极应对这项任务, 学校首先应大力调整优化专业学科结构, 构建与广东产业发展相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 加快培养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所需的紧缺人才。同时, 也要积极探索建立面向市场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的新机制, 促进各专业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 应结合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努力使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手段、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 更加适用科技创新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同时, 优化质量评价体系, 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此外, 要认识到国际化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通过提高双语教学比例、深化与国际大学实质性交流与合作、聘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座、教学等措施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意识[2]。

3、贯彻落实《规划纲要》, 学校必须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规划纲要》提出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根本要求,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业升级是必然要求, 而核心和关键是要提高广东的自主创新能力。高校拥有学科、人才、科研的优势, 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和主阵地。广东省属高校由于科技条件较差、基础研究基本还处在消化吸收、跟踪追赶的阶段等客观原因, 因此, 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比较弱。要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首先要解决人才的问题, 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高层次创新团队的建设, 通过形成团队优势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要重视吸引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到高校开展科学研究;要以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为依托, 积极支持和有效组织教师和科研人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要通过打破体制围墙, 促进学科交叉和人才流动;要建立和完善团队内部良性运行的机制, 从而把高校建成集聚优秀人才的高地, 为高校科技创新奠定人才基石[3,4]。此外, 要积极推动学科链与产业链的接合, 通过构筑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 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成果转化与服务的平台, 并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推动高校、企业全面合作,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高校还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激励机制,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等措施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 努力提升创新活动的合作水平, 实现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不断增强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4、贯彻落实《规划纲要》, 学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推动体制创新

《规划纲要》提出的科学发展, 先试先行的原则, 要求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学校必须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要坚持依法治校, 完善学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扩大基础组织的管理权限, 建立创新型、服务型的管理部门。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完善“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 坚持以学术为本位的思想, 正确处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 坚持和完善各级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各类学术管理制度, 激发基础学术组织活力, 强化学术权力, 维护学术尊严, 同时继续深化学校各项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 推动管理重心下移, 进一步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定位准确、边界清晰、相互制衡、良性互动的现代大学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2]侯文军.学校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创新人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8, 10 (6) :62-65.

[3]王章豹, 唐书圣.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高校自主创新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 (12) , :69-73

村积极经济发展规划 第4篇

摘 要:“城乡统筹”是“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光明村和关山村”与浙江省桐庐“荻浦村和环溪村”为例,对比分析其在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建设模式,为摸索适合中国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城乡统筹;乡村建设模式;发展格局;全面发展

一、引言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而构建城乡通融开放的发展系统,联动解决发展中的城市和乡村问题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城乡规划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乡村是居民以农业作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表现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人文活动特征[1]。在中国,乡村和城市构成了截然不同的地域单元和社会生活:在西方发达国家,乡村和城市并非泾渭分明、差别巨大[2]。但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还是不健全,与城市及国外乡村相比,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等比较落后,中国乡村建设和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待于解决[3,4]。

在国外的文献中,很少出现“城乡”与“统筹”连用,而更多出现的是“城乡融合”西方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工业地理学中研究使用过[5,6]。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始雏形[7]。20 世纪初,英国霍华德将城市问题与乡村问题合并解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理论—田园城市构想[8];日本重视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实施了旨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别的“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9,10]。国内相关人士吴礼财、吴孔凡两人针对中国乡村建设的四种主要模式进行研究,探索了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 [11-14];。本研究以浙江省“环溪村与荻浦村”与湖南省“光明村与关山村”为例进行,对其城乡统筹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开发相结合进行了探讨,对其基本开发理念、统筹发展机制进行对比分析,为摸索适合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乡村建设模式提供新思路。

二、典型乡村建设案例分析

(一)研究区域概况及乡村建设概况

湖南全省土地总面积约为31774.35万亩,其中51.2%为山地,15.4%为丘陵,海拔高度在100米至800米之间。2015年,湖南省人均GDP为43114.65元,到2011年全省城镇化达到56%。关山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东北部,东距长沙市区仅24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现为省、市两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光明村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西北部,金洲大道贯穿全村,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2008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浙江省土地面积101800km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占23%。2015年浙江省人均GDP73312美元,人处于全国省区单元第一,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地区行列,浙江省接近城镇化率 65%。荻浦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东面,杭千高速公路穿村而过,是该县的东大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孝义文化为核心和灵魂打造全省美丽乡村的示范村。环溪村地处桐庐县最东面,与富阳毗邻,系北宋大哲学家、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后裔族居地,文化内涵丰厚,以“爱莲”文化为特色,注重打造“清廉环溪”文化特色品牌。

(二)湖南省与浙江省乡村规划与建设对比分析

光明村按照城市的标准内容进行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投入,按城乡公共及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原则,把城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基础设施格局。关山村按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农民自愿和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和量力而行、有利发展生产和方便生活、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突出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特色、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等七大原则,对土地利用、道路交通、产业发展、农田水利、公用设施、生态保护方面都做了详细的子规划。

荻浦村首先是按照城市带动工程,实施城市化带动战略,以加快副城、组团、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以构建城市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和文化圈为载体,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形成市域发展新格局、城乡融合新局面、农民转移就业新机制。环溪村的建设主要是以“清莲环溪”和周敦颐理学文化、农耕文化为本底,以“莲、农”为乡村旅游发展主线,从山水、人文、产业、设施、空间、环境六个方面,打造“美丽杭州”的乡村实践与典范。

湖南长沙的光明村和关山村主要是靠自身的农产业发展以及社区集中居民点建设形成的乡村旅游,带动乡村发展;而浙江桐庐的荻浦村和环溪村则主要以当地遗留的文物古迹再结合自身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具有古朴特色的乡村旅游。

三、 结语

城乡统筹下发展乡村建设是缩减城乡差距、实现全民小康生活的重要举措。城乡统筹发展是要逐步把村镇建设纳入到区域整体发展和城镇体系布局规划中来。本文基于湖南省长沙关山村、光明村与浙江省桐庐荻浦村、环溪村的乡村建设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适合我国城乡统筹下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从各村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以及各自所独有的特色文化等各方面入手分析:关山村因其丰富的农林产业结合独特的集中聚居点打造关山古镇乡村旅游;光明村以湖湘特色的田园和山地风光、蝴蝶谷主题建设新农村;荻浦村以孝义文化产业结合其自身自然景观营造不一样的古风乡村;环溪村以三面环溪的地理优势结合爱莲文化打造的“清莲环溪村”。湖南和浙江这四个乡村分别利用了各自良好的地理优势、自然景观、文化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等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成功的典范,为其他地区的乡村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参考和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城乡一体化与小城镇发展[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5:140-14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2-224.

[3] E.Howard.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M].Faber and Faber:London,1946.

[4]《圣西门选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2.

[5] Harvard.American Agricul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234-24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35-336.

[7]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50.

[8]郑莉,冯江.结合地方传统文化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考—番禺区石楼镇大岭村村庄规划探索[J].规划师,2009,(SI):40-43.

[9]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新型城市化发展高峰论坛文集[C].2012:56-57.

[10]王金红.广州新農村建设研究[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34.

[11]陈毛应,叶福明,叶辉.美丽乡村:中国农民的世代追求[J].今日浙江,2009,(23):43.

[12]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办公室.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J].中国乡镇企业,2011,(06):63-66.

[13]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新农村建设课题组. 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安吉模式”研究报告[J].中国乡镇企业,2009,(10):6-13.

[14]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中国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07):120-122.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作者简介:

西路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 第5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经乡党委研究,确定阔什吉格代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集中精力,加快试点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努力把该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粮食生产主攻单产提高效益,林果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立足城郊优势,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设施农业和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一)近期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林果业效益凸显,畜牧业规模稳步扩大,二、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村经济布局更加合理。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主干道路改造全部完成,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村委会建成标准文化活动室和卫生室,农民生活条件和质量不断提高。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党员电化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科技教育工作。抓好幼儿园建设,确保全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农村财务管理公开透明。通过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现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保障农民群众在村级事务中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围绕生产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1、种植业。大力实施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不断改良品种,推广先进科学的栽培模式。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性作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综合生产。棉花生产重点抓好高密度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止和标准化管理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反季节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

2、林果业。认真落实和普及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着力提升林果业产量和效益。

3、畜牧业。大力发展“短平快”的家禽养殖业,扩大大中型养殖户,加大牧种改良力度,做好饲料加工与青贮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

4、设施农业。下大力气解决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跟不上,投入明显不足的问题。实行全村一品种植模式。加快低农残、无公害蔬菜和名、优、特蔬菜的生产,大力发展净菜上市及加工业。加大科技与物资投入,加强管理。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乡村公路建设项目,认真落实配套资金和配套服务。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劳动力转移

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做好宣传发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免费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他们解决务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培育新型农民

村产业发展规划 第6篇

为了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转型,实现我村“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农村、实现富民强村”总体目标,我村将集中精力,加大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努力把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礼貌提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镇委、镇政府提出的“强禽畜、攻林特、带旅游、兴工贸”发展思路,结合本村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景

某某村位于××镇北部,距离镇政府×公里,东临××河,西接××村,南与本镇××村交界,北与本镇××村接壤。全村版图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个村民小组,×户,农业人口×人,主要居住在×个自然湾,劳动力×人。共有耕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山林面积×亩,水面×亩。××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按照“产业化富民”战略要求,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本村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规划原则: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立足本村特点,从

本村实际出发,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的重要手段,加强规划,分类指导,实现产业富民,科技兴村,生态和谐,全面发展。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面向市场选择和培育主导产品,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品。

3、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原则。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核心,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做精做细特色产业,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同时,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技术、经验和项目返乡创业,增强自我发展本事。

4、科技为先,合作经济带动的原则。切实把加

快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根本途径。按照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经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引进示范和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品种改良、节本增效、产后加工增值、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点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以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对本村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支撑,强化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的服务功能。

5、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的原则。统筹安排,优化资源配置,适度整合项目资金,适当集中物力财力,向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倾斜,努力实现投资与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使优势特色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

三、产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到20xx年基本实现主导产业构成规模,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两大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村农业

经济总收入到达2200万元,农民人年均纯收入11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5%。

——主导种植业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进取引进优良品种,稳定优质水稻、优质“双低”油菜等主导产业作物的种植面积,到20xx年优质水稻和优质“双低”油菜分别为×和×亩。

——养殖产业不断做强禽畜产业,按照政策扶持、能人带动、转变饲养方式,新建土鸡养殖基地1个,新建养殖水面150亩,到20xx年使全村土(肉)鸡、蛋鸡年养殖规模到达80000只。开发沿河荒滩发展水产养殖,水产品养殖面积到达300亩以上,并逐步实施猪-渔循环养殖模式。

——特色产业进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本村农民有多年种植××历史的优势,经过某某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逐年扩大优质××面积,到20xx年种植面积突破600亩。

——劳务产业认真组织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每年培训农民300人次,不断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做到户均有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年输出劳动力380人,实现劳务收入380万元。

——合作经济围绕特色种植、养殖、主导产业和劳务产业,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采取典型引路、分类指导的方法,鼓励支持能人,依托市场、基地,多形式、多领域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培植种养植业和劳务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

四、基础设施和基地配套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硬化组-组共2.5公里的生产道路,解决以上×个组群众

生产条件差的实际困难问题。

2、新建机耕桥座,其中××湾1座、××湾1座、××湾1座、××湾1座,为产业发展供给便利。

3、新建送水渠共2500米,为畜牧业、种植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争取项目投资整修优质水稻、油菜生产面积所需的排、灌两用水沟6000米。确保沿河5个组750亩耕地抗旱和防汛安全。

5、扩大建设土鸡养殖基地20亩,配套建设300米道路和低压线路、整平地基、挖通600米排水沟、建1500米围墙、接通自来水管等。

(二)甘蔗基地配套设施建设资料

从20xx年开始,5年之内将我村××基地种植规模发展到600亩,配套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

1、兴建装机22KVA的电力提(排)水泵站1座;

2、兴建水泥送水渠(渠基座高2m、渠槽宽1.2m×深1m)1500m,管渠(直径为600㎜)850m;

3.基地内2.5m宽水泥生产道路2500m;

4、通往基地的低压电力线路800米和相关配电设施;

5、机动防治病虫害器械20台套;

6、电力喷灌设备20台套;

7、用于值班照管的房屋及××产业合作社办公用房共120㎡;

8、用于贮藏××的混凝土调温地窖20口,每口容积为60m3;

村产业发展规划 第7篇

一、严格落实移民局“家庭副业精准扶持”项目。

“家庭副业精准扶持”项目是移民局在古楼乡烈溪村整村推进的产业扶持项目,当时投资15万元对烈溪村新养的畜类、禽类和新种的中药材、小水果进行补助,此项目主要是根据群众种、养的规模进行奖补,主要目的是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动力,鼓励贫困户勤劳致富。烈溪村与三青村和蒙棋村合并为xx村后,按照原方案移民局又相继投资20万元对三青片和蒙棋片实施“家庭副业精准扶持”项目,此项目共补助受益贫困户70余户170余人,最高补助4000元,最低补助200元。

二、迅速跟进村团体经济收入“光伏发电”项目。

xx村是20退出村,去年纳入“光伏发电”序列,年底也有了5万元的团体经济收入,但我工作队在侧面了解到“光伏发电”收停的消息,我工作队立即前往发改局和扶贫局咨询情景。扶贫局表示光伏发电已并网,正准备验收,发电产生效益后根据产生的效益分红。

三、根据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纪要精神,与党委政府研究“扶贫车间”项目落实。

我工作队收到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印发《xx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月一主题”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和《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纪要》[2018]1号文件后,认真学习了文件精神,并及时与政府沟通,向牵头单位汇报,牵头单位移民局表示支持村“荷馨生态种养合作社”成立扶贫车间,带动部分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和务工的形式增加收入;另外,乡党委政府已对xx村进行了扶贫车间务工人员的摸底,准备引进外来企业在xx村建立扶贫车间,具体由政府和村委实施,xx村已报名47人其中贫困户13人。

四、与党委政府一齐研究落实“产业清零”行动项目。

在产业“清零”行动中,我工作队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政府表示已向县产业扶贫办提出了设想、制定了规划、拿出了方案,其想法是依托坐落在古楼乡的“湖南省龙马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对xx村贫困户进行全覆盖式委托帮扶,期望能够得到上级的支持。如果项目得到批复,将彻底完成xx村97户300人的产业扶持目标。此项目由政府主体实施。

五、开展产业扶贫宣传。

村积极经济发展规划 第8篇

乡村空间作为人与自然、社会环境长期进行适应和磨合的产物, 承载着村民的生活和生产, 构筑了聚落的生命机能[1]。新农村规划应该突出经济发展的要求[2], 现今我国正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应该具有“两型”社会的特点。因此, 乡村规划的目标在于为农民生活、生产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 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进而解决劳动力流失、中心衰败、经济缺乏活力等问题。

对“庭院经济”模式在乡村规划中的研究应用, 有利于突出农业发展的延伸作用, 在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经济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农业与加工业、旅游业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探索在乡村规划中的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从而提升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 进而缩小城乡差异, 并对乡村规划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庭院经济”模式的概述及发展意义

1.1“庭院经济”的发展现状

现今我国的家庭产业刚处于起步状态, 对庭院经济模式在乡村规划中的研究应用也在探索之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收入, 另一方面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及污染严重的居住环境使人们在身心健康方面受到双重挑战, 导致健康与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植物养生、环境养生的理念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追求和时尚, “庭院经济”模式的研究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欧美国家, 庭院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并且衍生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即“庭院经济”模式。在发达国家, “庭院经济”已被看作是与市场并列的一种经济形式, 被定义为“利用家庭资本和家庭成员中不付薪金的劳动力, 来生产供家庭自己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家庭生产活动”, 这类活动又被称为“非市场生产” (Non-market Production) , 这种模式一方面创造了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另一方面增添了家庭和社区的福利[3]。

1.2“庭院经济”模式的概念界定

王光娟指出庭院经济是农民以自己的住宅为中心, 利用其周围的非生产占地、自留地、宅基地、坡台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面积和空间, 以及光热资源等固有优势, 从事以种、养、加工为主的商品生产经营活动[4]。曾远程、陈德利、林辉才指出庭院经济就是以农户庭院及周围空闲地, 包括经批准经营的菜园、畜禽舍、池塘等为基础, 实行庭院内外时、空、能的优化组合和循环利用[5]。此外很多学者也对庭院经济的概念进行了阐述, 其核心内容是利用乡村闲置的庭院及周围用地, 通过农户自身资源优势所进行生产经营的一种经济形式,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笔者综合学者对“庭院经济”概念的相关论述, 并结合“庭院经济”模式在乡村规划中的案例研究, 认为“庭院经济”模式是在乡村闲置用地中, 利用农户自身的发展优势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及相关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形式, 从而提高乡村土地利用率, 完善乡村规划, 美化乡村环境, 建立乡村产业链条, 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

1.3“庭院经济”模式的特征界定

马保收指出“庭院经济”具有灵活性和规模性的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经营的小型生产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节产品的产量和品种, 并通过农户联合经营形成规模生产, 从而为农民创收[6]。郑本军、谢云指出农村“庭院经济”主要模式有五种:种植型、养殖型、加工型、服务型和综合型[7], 其中, 种植、养殖型庭院经济以当地特色经济果木及特种经济动物为主, 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增值, 以乡村资源环境为载体发展“农家乐”, 积极探索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和生物链为主体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有效地把农村能源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此外, 还有学者对“庭院经济”的特征进行了相关论述, 其核心内容是依据农户自身经济特点、当地资源状况、农林特色等来发展相应的庭院经济, 并结合市场需求寻求多种模式的共同发展。

笔者结合“庭院经济”模式在乡村规划中的案例研究, 认为“庭院经济”的发展要结合当地乡村的气候条件、资源环境状况, 因地制宜, 选择适合本地的、具有经济效益的农林作物、家禽牲畜, 发展农产品加工、手工作坊及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业产业链, 形成多模式、多层次、绿色生态的综合型“庭院经济”。

1.4“庭院经济”模式的发展意义

“庭院经济”模式在乡村规划中的研究应用, 可以有效利用村庄内的闲置用地, 完善乡村土地流转的形式, 形成“低成本、高效益”“小规模、大群体”“高集约、高技术”的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废料, 变废为宝, 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通过利用自家的房前屋后、犄角旮旯、斜坡屋檐等闲置空间发展“庭院经济”可以减少家庭开支, 并充实自家的“菜篮子”[8];通过“海陆空”三层多种经营[9], 可以最大限度的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 改善乡村中心衰败现象, 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 节约农民生活用能, 优化生活生产结构, 延伸农业产业链,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对乡村规划新模式的思考, 可以丰富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对当下我国新农村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2 乡村规划中“庭院经济”模式的实践应用——以鸣鹫村规划为例

2.1 基本资料调查与分析

2.1.1 发展环境分析

(1) 区位环境分析

鸣鹫村区位优势突出, 位于蒙自市东北部高寒山, 地处两州五县七乡交界处, 北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阿舍乡、文山市德厚乡, 东南部与屏边县新华乡相连, 西北部与开远市羊街乡相连 (见图1) 。鸣鹫村背靠山体 (镇山) , 面朝缘狮洞山 (案山) 与杨柳河、左右龙虎砂辅弼, 既可抵御冬日寒流又可迎接夏日暖湿气流, 气汇聚于鸣鹫而不散, 于山环水抱处, 属藏风纳气之地, 地理位置优越 (见图2) 。

(2) 基地现状分析

鸣鹫村主要民族有汉、彝、苗族, 共有610户, 人口2492人, 劳动力1469人。有耕地2669亩, 其中水田848亩, 旱地1821亩, 人均耕地1.1亩。鸣鹫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村集体收入来源主要以土地出租管理费、旅游服务组成, 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农业种植、牲畜养殖、劳务输出及个体经营, 大部分村民家庭经济收入不高。

(3) 资源现状分析

山水资源:鸣鹫村位于山地, 大部分属于喀斯特地貌, 周边自然山体连续完整, 起伏有致, 山上植被茂盛, 森林资源丰富。村内有河流经过, 从山上蜿蜒而下流经村落、农田, 水质良好, 景观优美。

种植、养殖资源:种植业以玉米、白菜、烤烟、三七为主, 并建有综合农贸市场, 便于农民农产品交易。养殖业以生猪和黄牛为主, 依托牲畜交易市场供应本地和周边市场。

建筑资源:村内建筑可以分为两部分, 传统建筑为土坯、砖木结构, 以彝族“一颗印”的民居形式为主 (见图3) , 除局部建筑破败以外, 基本保存良好。沿村内街道两侧, 建筑为两层, 有后院, 是“前店后寝”、“下店上寝”的功能格局, 建筑外立面保存较好, 雕梁画栋, 仍保留原来的建筑风格 (见图4) 。新建建筑位于村落外缘, 临近交通要道, 无明显风格, 建筑形式参差不齐。

历史人文资源:村内有多处保存完整的历史文化遗迹, 缘狮洞及古建筑群是省级文保单位 (见图5) , 清光绪年间始建道教寺院, 自山脚至山腰依山势排列, 整个建筑为“灵”字型, 建筑群分为三天门、八卦池、归真祠、聚仙阁、三清殿、白玉楼、晨钟、暮鼓、缘狮洞等三十多套殿宇。文昌宫位于村北, 始建于清雍正年间, 光绪十一年重建文昌宫, 并兴建文昌宫拜厅 (县房) , 开办私塾教授学习, 至民国十七年建立国学, 改名为鸣鹫国民小学, 为市文保单位 (见图6) 。此外还有曹士桂墓、曹士桂故居、曹家大院、锁翠桥等历史文化遗迹。村落内有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与祠堂, 还有反映农耕文化的手工作坊等遗迹。

非物质文化资源:鸣鹫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扬情况也较好, 如鸣鹫洞经音乐、鸣鹫花灯、鸣鹫花山节、芦笙舞及彝族仆人山歌, 这些文化的传承以音乐和舞蹈为主, 充分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民风, 体现了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特征 (见图7、图8) 。

2.1.2“庭院经济”模式在鸣鹫乡村规划中的可实践性

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保存完好的历史文化遗存使得鸣鹫村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为提升村落品质、创造良好的村落环境、延伸产业链, 拓展增收渠道, 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结合村落内大量的闲置用地, 利用其特色的种养业, 发展可循环的生态农业, 形成“庭院经济”中的“种、养结合型”模式;打造“两型”村落, 充分利用生产生活废料, 延伸产业链,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形成“庭院经济”中的“四位一体”模式, 创造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 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充分利用村落内的历史人文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存, 发展配套旅游服务业, 使乡村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形成”庭院经济“中的“立体经营—综合型”模式。

2.2 乡村规划中“庭院经济”模式的实践应用

充分利用鸣鹫村的闲置用地, 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10], 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根据鸣鹫村的建筑空间布局、人口经济、资源、文化习俗等现状, 适合发展的“庭院经济”模式可分为:“种、养结合型”模式,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集旅游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立体经营综合型模式。

2.2.1“种、养结合型”模式

依据鸣鹫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可选择的经济树种有:苹果、石榴、樱桃、杨梅、枇杷、桃、梨、核桃、葡萄和花椒树, 可选择的藤蔓类经济植被有:西番莲、豇豆、豆角、丝瓜、黄瓜等, 可养殖的牲畜家禽有:猪、鸡、鸭、鹅、兔、牛、羊等。

这些经济作物在村落闲置用地中的选种原则是:在房屋的东西向以树冠高大的常绿树为主, 如杨梅、枇杷等;南北向以抗寒的落叶品种为主, 如石榴、桃、梨、苹果等。厅堂前、窗下、路旁种植葡萄, 以作为荫棚防暴晒, 促进室内凉爽[11]。阳台、屋面配置果树盆景等。庭院中的菜园以乔木、灌木相结合发方式, 充分利用庭院空间, 形成立体种养的经济模式[12], 如庭院中种植果树, 菜园中种植瓜果蔬菜, 从而在有限的面积上, 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

根据现状村落内的庭院情况, 可进行“种、养结合型”模式实践的户数共127户, 主要分布于村落西南 (见图9) , 占总户数的21%, 以每户安置1~2个劳动力标准可解决127~254人的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

图10以村落内可实践的庭院为例, 所示面积80m2~120m2, 大部分地用于种植蔬菜瓜果。沿墙边种植藤蔓瓜菜, 开放院落为菜园及农忙时候的晾晒谷场, 门前阳台种植各种花卉, 美化庭院。现状中建筑为坡屋顶, 对于新建建筑 (平屋顶) 可以充分利用其屋面空间, 用于花卉种植及观景平台。同时在院内可以养殖牲畜、家禽, 这样的庭院经济模式不但可以减少日常生活开支, 充实农民的“菜篮子”, 而且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图例1表示的是攀缘爬藤植物, 如豇豆、丝瓜等, 以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及临街的闲置用地。图例2表示的是花架, 可以空中搭架葡萄、云南西番莲等水果瓜蔬, 既可以充分利用宅前空地, 又可以起到绿化庭院、营造舒适休憩空间的作用。图例3表示的是庭院之中的菜园及牲畜家禽养殖, 二者有机结合, 外围用篱笆围合, 创造具有生机的弹性经济空间。图例4表示的是适应本村落的经济果木, 以石榴、苹果树为主, 以充分利用庭院内的闲置空间, 形成“乔木—爬藤植被—牲畜家禽”富有层次的经济空间, 提供土地利用率, 降低村民日常生活开销, 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

2.2.2“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四位一体”是依据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的原理, 以庭院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基础, 以太阳能为动力, 以沼气为纽带, 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 在全封闭的状态下, 将农户的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模式[6]。

通过乡村调研、入户采访, 了解到当地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 其中烤烟、白菜、三七种植占较大比重, 粮食种植以玉米、水稻为主, 木材加工也占有一定比重, 因此, 每年的农林业废料 (如秸秆、废木料等) 非常丰富。

充分利用农林业废料, 以鸣鹫村中闲置的庭院空间用地为载体大力发展食用菌栽培, 既可以拓展农业产业链, 增加农户创收渠道, 又可以形成“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 实现农村经济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根据“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生产、经营特点, 有4个生产基地, 可实践的户数共44户, 主要分布在村落北部 (见图11) , 占总户数的7.2%, 以每户安置2~4个劳动力为标准, 可解决88~176人的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

农民充分利用秸秆、玉米轴、废木料、谷糠等农林业废料作为食用菌栽培的物质载体, 食用菌收获之后可通过供应当地餐馆、集中收购方式增加经济收入。而栽培食用菌后的废菌料, 消除污染和杂质部分, 晒干后粉碎可作为牲畜、家禽的饲料;同样, 还可以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 用于照明、做饭。沼气渣可用来喂养蚯蚓, 蚯蚓喂养家禽;还可以直接施入田地中, 以作为绿色蔬菜、农作物的有机肥, 改善土壤结构, 培养地力, 提高产量[6]。而通过牲畜、家禽的养殖, 又可以为村民提供肉类、蛋类、奶制品, 其生产废料同样可以入沼气池, 作为有机肥施入农田, 从而提高农业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形成一条生态、可持续的生产、生活链条, 既可以保障农村的原生态, 又可以提高村民的经济水平, 走出一条良性循环的新农村道路 (见图12—14) 。

2.2.3“立体经营—综合型”模式

鸣鹫村民族风情浓郁, 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 并保留着传统的商贸文化街道, 沿街的老商铺基本保存完好, 雕梁画栋, 年代气息浓厚。沿街建筑基本为“前店后寝”“下店上寝”的布局, 具有发展“立体经营—综合型”模式的可能。未来随着蒙自到文山高速公路的贯通, 这些特色的历史遗存、民族文化、手工艺品、农家小院必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至此, 潜在的人流量大, 休闲观光旅游必然成为一种趋势。

传统商贸文化街道经过整治改造后, 可进行“立体经营—综合型”模式实践的户数共26户, 主要沿村内主干道分布, 占总户数的4.3%, 以每户安置3~4个劳动力标准可解决78~104人的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 (见图15) 。

发展“体验式农家乐”, 可以使得游客逛农家园、吃农家菜, 体验农家休闲舒适的生活方式。发展民宿, 以村落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为依托, 以当地传统手工艺制作为支撑, 打造民族风情商贸街, 使得游客可以住传统民居, 参观历史文化遗迹, 漫步于弥漫着商贸文化气息的传统街道 (见图16) 。

“立体经营—综合型”模式不但可以将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纳入进来, 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发掘民间艺人的创作热情 (如当地的石雕、木雕等手工艺品) 。集观光游览、文化体验、农家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型“庭院经济”模式, 既可以发扬当地传统民族文化, 又可以增加农户创收渠道, 走出一条属于鸣鹫村特有的庭院经济道路。

3 结语

三种“庭院经济”模式在鸣鹫村内的实践应用, 可以解决293~534人 (197户) 的就业岗位, 有力解决了该村劳动力流失的问题, 对提高农户经济收入、增加创收渠道、创建舒适的乡村人居环境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庭院经济”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我国新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美丽”和“活力”应该成为乡村规划中的两个标签。“庭院经济”模式的表现形式有多种, 具体到规划中要因地、因时制宜, 找到适合当地乡村发展的规划模式。“庭院经济”模式的实践应用, 在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同时, 提高了闲置土地的利用率, 实现了乡村土地的流转, 延伸了传统农业生产链条, 拓展了农民创收的渠道, 并解决了农村中心衰退、劳动力流失等问题,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对乡村规划中“庭院经济”模式实践的不断探索, 可以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确保乡村环境不断改善, 农民日益富裕。

参考文献

[1]陈铭, 亢德芝, 伍超, 等.村庄闲置空间规划中的“庭院经济”策略[J].规划师, 2014 (6) :106.

[2]刘韶军.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与新农村规划[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19 (6) :3-4, 41.

[3]盛云燕, 王霞.庭院经济[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11:1-3.

[4]王光娟.发展庭院经济, 增加农户效益[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4 (2) :11-13.

[5]曾远程, 陈德利, 林辉.泉州市农村庭院经济布局规划研究[J].第五届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论坛, 2006 (1) :557-562.

[6]马宝收.庭院经济与农民增收初探[J].生态经济, 2007 (6) :85-90.

[7]郑本军, 谢云.庭院经济是贫困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以湖南省张家界市农村为例[J].杭州:浙江林学院, 2005:13-17.

[8]王勇.晚熟庭院经济为民鼓起"菜篮子"[J].农业知识, 2015 (29) :32.

[9]徐文辉, 赵维娅.浙江新农村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和树种选择[J].江苏农业科学, 2010 (1) :388-390.

[10]李友生, 黄春萍, 李灵."庭院经济"助推返乡农民工创业[J].中国财政, 2009 (16) :54.

[11]吴云霄, 邱兵, 屈亚潭.农村庭院绿化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0) :13146-13148.

上一篇:《本愿经》概述下一篇:初二数学上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