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商务礼仪与风俗

2024-06-07

英国商务礼仪与风俗(精选8篇)

英国商务礼仪与风俗 第1篇

英国商务礼仪与风俗

在大部分外国人的眼里,英国人“自命清高”和“难于接近”。但是,事实上,也并非完全如此,他们之间善于互相理解,能体谅别人。无论办什么事情,总是尽可能不留坏印象,绅士风度处处可见。职业感强烈,是英国人的另一大特性。选择了一种职业,就一定要让自己的业务精益求精。

商务交往中,他们重交情,不刻意追求物质。对商务谈判,他们往往不做充分的准备,显得有些松松垮垮。但英国商人很和善、友好,易于相处。在英国,“外表决定一切”,与英国人交往要尽量避免感情外露。受到款待一定要致谢,事后致函表示谢意,更能引起注意,赠送小礼品能增加友谊。

在英国经商,必须属守信用,答应过的事情,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英国的礼俗丰富多彩,彼此第一次认识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不像东欧人那样常常拥抱。随便拍打客人被认为是非礼的行为。

英国人有些禁忌须注意,如他们从不从梯子下走过,在屋里不撑伞,从不把鞋子放在桌子上,忌用人像做装潢等。

英国人注意服装,他们往往以貌取人。英国人讲究穿戴,只要一出家门,就得衣冠楚楚。虽然英国人已无昔日的雄风,可是自负心特别强,养成了一种传统的“绅士“、“淑女”风度。但他们守旧,墨守成规。一般家庭喜爱以前几代传下来的旧家俱、旧摆设、旧钟表而炫耀于人。首都伦敦有许多“百年老店”,而且越是著名的商店,越对原有的式样或布置保持得越完整。汽车发动机虽然换上新型号的了,但车型还要尽量保持过去的老样子。伦敦有两家邮局,一年365天昼夜营业,从不休息,据说这是遵循英国的古老传统而保留下来的。

英国人性格孤僻,刻板,往往寡言少语。他们保守、感情轻意不外露,即便有很伤心的事,也常常不表现出来。他们很少发脾气,不愿意与别人作无谓的争论。

英国人待人彬彬有礼。对英国人讲话也要客气,不论他们是服务员还是司机,都要以礼相待,否则,可能会使你遭到冷遇。在英国,“女士优先”的社会风气很浓。在街头行走,男的应走外侧,以免发生危险时,保护妇女免受伤害。丈夫偕同妻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总是习惯先将妻子介绍给贵宾认识。

按英国商务礼俗,随时宜穿三件套式西装,打传统保守式的领带,但是勿打条纹领带,因为英国人会联想到那是旧“军团” 或老学校的制服领带。

英国人的时间观念很强,拜会或洽谈生意,访前必须预先约会,准时很重要。英国各民族还是遵循传统的习惯,宜避免老用“English”一字来表示“英国的”。如遇到两个商人,一个是苏格兰人或威尔士人,你说他是“英国人”,那么,他会纠正你说,他是“ 苏格兰人”或“威尔士人”。

在英国,不流行邀对方早餐谈生意。一般说来,他们的午餐比较简单,对晚餐比较重视,视为正餐。因此,重大的宴请活动,大家都放在晚餐时进行。去英国人家里作客,最好带点价值较低的礼品,因为花费不多就不会有行贿之嫌。礼品一般有:高级巧克力、名酒、鲜花,特别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他们格外欣赏。而对有客人公司标记的纪念品不感兴趣。菊花在任何欧洲国家都只用于万圣节或葬礼,一般不宜送人。白色的百合花在英国象征死亡,也不宜送人。盆栽植物一般是宴会后派人送去。若请你到人家里作客,需要注意,如果是一种社交场合,不是公事,早到是不礼貌的。

在接受礼品方面,他们常常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无论礼品价值如何,或是否有用,主人都会给以热情的赞扬表示谢意。苏格兰威士忌是很通行的礼品。英国商人一般不喜欢邀请至家中饮宴,聚会大都在酒店、饭店进行。英国人的饮宴,是俭朴为主。比如说,要泡茶请客,如果来客中有三位,一定只烧三份的水。英国对饮茶十分讲究,各阶层的人都喜欢饮茶,尤其是妇女嗜茶成癖。英国人还有饮下午茶的习惯,即在下午3—4点钟的时候,放下手中的工作,喝一杯红茶,有时也吃块点心,休息一刻钟,称为“茶休”。主人常邀请你共同喝下午茶,遇到这种情况,大可不必推却。在正式的宴会上,一般不准吸烟。在英国,邀请对方午餐、晚餐、到酒吧喝酒或观看戏剧、芭蕾舞等,会被当作送礼的等价。

英国商人对建设性意见反应积极。衣着讲究,好讲派头,出席宴会或晚会时,习惯穿黑色礼服,衣裤须烫得笔挺。访问英国注意他们一些忌讳:忌谈个人私事、家事、婚丧、年龄、职业、收入、宗教问题。由于宗教的原因,他们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这是个不吉祥的数字。用餐时,不准13人同桌,如果13日又是星期五的话,则认为这是双倍的不吉利。不能手背朝外,用手指表示“二“,这种“V”形手势,是蔑视别人的一种敌意做法。

商务活动在2至6月、9月中至11月最宜。圣诞节及复活节前后两周最好勿去。英国有银行春假(圣灵降临)节,在6月(第一个周末);银行暑假节,8月(最后一个周末)。

来自http://info.ebay.cn/inter_news/article_20203.html

英国商务礼仪与风俗 第2篇

01.拜访

如果你要去拜访一个英国人,需要提前约好时间,英国不太喜欢有朋友突然出现在自家门口。如果英国人说anytime,也不要选择半夜三更去打扰。进房间之后,男士要摘帽子,特别是去教堂,一定要记得摘掉。

02.交友

在英国,初次见面打招呼时,别总盯着英国人的眼睛看,对方会觉得不舒服。在正式场合中介绍两个人认识的时候,要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职位低的介绍给职位高的,当两个人年龄、职位都差不多的时候,要把你更熟的朋友介绍给另一个人。还要注意的是,不能问女性的年龄。

03.送礼物

生日或者圣诞节的时候,英国人会与亲人朋友之间互送礼物。礼物不需挑太贵,用心就好。当英国人邀请你去家里做客时,最好带一盒巧克力、一瓶酒或者一束鲜花。04.用餐

如果有英国人邀请你到家里吃饭,也要提前了解一些用餐礼仪。比如:进了房间不要立马就坐,因为座位可能是主人定好的;左手拿叉右手拿刀;不要把胳膊肘放在桌子上,吃饱后把刀叉并排放在你的右侧等等。

05.守时

英国人一向守时,到了约定的时间人却不出现,是非常不礼貌的。就算你预计只迟到5分钟,也要记得提前电话通知对方。

06.幸运数字 “7”

“7”这个数字被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形容是一个完美的数字,所以如今大部分的西方国家都非常喜欢这个数字,代表着幸运和吉祥,英国也不例外。这就好比中国人特别喜欢“8”一样,因为这个数字分别代表着发财,有着很好的寓意。

07.刺穿蛋壳

在英国人吃完煮鸡蛋之后,会用勺子戳穿剩下的鸡蛋壳。因为他们认为吃剩的鸡蛋壳里通常会藏着小恶魔,如果不敲碎赶走恶魔的话,那么全家人都会有厄运。08.敲木桌可以防厄运

老一辈的中国人会在一句不吉利的话之后,说“呸呸呸”来赶走霉运。在英国,也有个办法来避免坏运气,那就是在说完一些事情的时候会立刻敲敲木桌。因为英国人相信小精灵住在树木里,所以敲木头的声音可以防止恶魔听到自己刚刚说出口的好运,从而防止厄运的到来。

09.伦敦塔上的乌鸦

乌鸦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但是在英国恰恰相反。英国皇室认为乌鸦是宝贝,还有专门的保姆来照料。这是因为英国流传着一种传说:如果伦敦塔所有的大乌鸦离开的话,那么不列颠王国会崩溃。所以为了尊重古老的传说,现在的政府仍在塔内饲养乌鸦,相传只要塔里还有乌鸦,英格兰就不会受到侵略。

10.每月第一天早上说“兔子”

在英国的一些地方,人们相信兔子能够带来好运。如果在每个月的第一天说一声“兔子”,那么这个月就会有好运气。在英国的韦尔斯地区,人们还会用兔脚接触初生婴儿的全身,认为这会给孩子带来一辈子的幸福。

风俗文化

1、吃饭、聊天交替进行

到英国人家去做客,应准时赴约并准备一些小礼物,早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吃饭时,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如剩下食物,在英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这时需要注意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说话,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吃饭时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须张大嘴巴,最好用一只手遮住它。在英国文化中,饭后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因此聚会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

2、付小费,不砍价

在英国餐馆里给小费是很普遍的,因为账单里不包括服务费,通常在餐厅要按账单的10%左右支付。在英国的自助快餐店中,顾客应当自己收拾吃剩的东西,不能像在中国一样把残羹剩饭留在餐桌。中国人在买东西时都习惯讨价还价,而“砍价”在英国的商店和市场中却并不常见,即使是在地摊上。因为英国地摊上的东西价格已经很便宜,一般摊主都不会同意再降价。

3、谈话切忌拐弯抹角

在英国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最好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地说话会被视为浪费时间。英国人说“no”的时候并不是要开始与你讨价还价,而是表示他们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英国人是很有幽默感的,但他们在戏谑的时候,外表可能看起来很严肃,在严肃的谈话中穿插一些轻松的笑话。

民俗风情

1、凡事情要预约

在英国的生活中与人交往还要注意,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应当尽量避免在晚上10时后打电话到别人家,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英国的许多服务都需要提前预约,如看医生、理发、美容、配眼镜等。如需要取消预约时,必须提前24小时通知对方,否则可能须支付取消费。

2、社交从酒吧开始

英国礼仪文化特点与成因浅析 第3篇

关键词:文化交流,礼仪文化,习俗禁忌,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

当我们谈到文化时, 我们一方面会想到艺术、音乐、文学等高雅的文化, 另一方面, 我们也会将文化和文明联系在一起。确切地讲, 文化是特定的群体或社会所持有的在精神、物质、知识及情感方面的态度, 这包含了艺术、文学、生活方式、群居方式、价值观、传统及信仰。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而礼仪则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 是一种语言, 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 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因此, 礼仪文化也反映了一个民族所特殊的行为、态度和兴趣。中国的礼仪, 始于夏商周, 经过数千年不断地发展变化, 逐渐形成了众多习俗和有别于西方各国的礼仪文化。而英国社会是在经过了漫长的发展与变迁之后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并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因此, 中英两国的礼仪文化存在非常巨大的差异。随着我国跨国交际活动的不断增多, 中英两国人民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中英礼仪文化的差异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相反, 这种差异往往成了彼此交流与沟通的拦路虎。那么, 中英礼仪文化中有哪些较为明显的差异需要我们了解?又有哪些好文化习俗值得我们尊重和借鉴?

众所周知, 英国是个十分注重礼仪的绅士之国。尤其是在正式场合, 英国人特别注重礼节和风度, 总能让人感觉到他们的“绅士风度”。这种风度不仅表现为英国人对妇女的尊重与照顾等方面, 而且也见于英国人的仪表端庄整洁、言谈举止文明得体。英国人文明礼貌, 注重修养是举世闻名的。在有些国家, 穿着睡衣在小区里散步遛狗或穿着睡衣去菜场买菜似乎已经成为一件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 不过, 大部分英国人却认为睡衣是只有伴侣才能看见的衣物, 穿睡衣出门则被认为是一种不文明和粗俗的行为。他们不但自己注重外表, 讲究礼貌, 同时也要求别人对自己有礼貌。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 只要你去过英国, 你都会被这个国家浓浓的融洽和礼貌谦和的气氛所感染。在英国的公共场合, 比如说电影院、飞机场或地铁里, 人们很少听见有人高声喧哗或大声说话。他们一般都是很安静的坐着, 一边品茶或喝咖啡一边看书、看报纸。一般而言, 年轻人在公共场所玩弄各类电子产品、大声接打电话或进行微信聊天的人并不多见, 最常见的就是年轻人带着耳机、耳塞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与别的国家不同的是, 英国人一般不会在公共场所发出很响的声音去影响他人, 也不会因为你是英国伦敦市长, 在乘坐地铁时就会给其特殊照顾或给其让座。当然, 对于有人有意或无意的大声喧哗、说笑或打闹或做出任何不雅的动作, 他们定会表现出不满或反感, 甚至会给出提醒或严厉呵斥。在有些国家随处可见的插队现象, 在英国, 这样的行为不但被视为非常不礼貌, 而且还会让英国人严重的不满或受到他们的批评与指责。另外, 在跟英国人交谈时还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 不要用手来指着他人, 因为在英国, 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不友好的动作。英国人说话时一般不会靠对方太近, 也非常不喜欢猛烈拍打别人后背。而在公共场所翘起“二郎腿”或随便席地而坐都是英国人眼里失礼的动作。

隐私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 对英国人也是如此。不同的是, 个人问题, 例如年龄、恋爱关系、婚姻、有无孩子、个人经济状况、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话题在我们国家似乎是人们家常便饭或套近乎常用的话题, 然而, 在英国, 在彼此相互不熟识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 英国人尤其忌讳别人问有关年龄、家庭或个人的收入以及经济状况。看到朋友戴了漂亮的项链或戒指等私人物品, 最好不要问购买的价格或值多少钱。在外购物要看清价格, 不要和英国人随意讨价还价, 否则, 对方认为你很庸俗且粗鲁。英国人比较慢热, 相处初期往往会显得比较寡言,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会逐渐健谈。在英国, 最为保险的话题则是讨论天气。因为, 在英国各地的天气往往变幻无常, 从而成了人们不可避免而又最为保险的话题。英国人很有幽默感, 有时他们在调侃的时候, 可能看起来很严肃, 但实际上他们很善于自嘲, 但绝不会对别人的遭遇幸灾乐祸, 而你也千万不要拿他们的不幸当笑话谈论, 更不要以王室的事情作为谈笑的资料, 切忌谈论带有讽刺英国皇家的话题。

在文化交往中, 人们还会遇到一些无形的束缚, 那就是各国的禁忌。在英国, 有些禁忌也是比较特殊的。例如, 大多信奉基督教的英国人常常视自杀为罪恶, 因此, 在交往中要尽量忌谈自杀。在这个国家, 13是个非常不吉利的数字, 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 人们都尽可能避免用这个数字。如果不得已而用到, 人们往往会忧心忡忡, 有人甚至会因此而生病。人们之所以忌讳这个数字, 一方面是基于《圣经》中的故事, 另一方面是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说法。另外, 有些英国人认为, 在吃饭时如果用刀叉碰响了水杯, 而任其发响不止, 便会带来不幸, 因此, 在与英国人一起进餐时, 要尽量避免刀叉器皿撞击声。当然, 英国各个教派中也有许多禁忌, 有的教派规定禁止制造和敬拜一切偶像, 有的教派则不允许崇拜其他宗教的神。还有的则规定信徒不可跟非信徒结婚等等。

不难看出, 英国的诸多文化习俗与禁忌跟我们文化中的东西有比较大的区别。其原因是各国的文化习俗都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 是一种文化体态的象征和体现。因此, 习俗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英国的这些礼仪文化既有别于东方文化, 同样也有别于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这是因为处在一个与欧洲大陆相隔离的群岛上的英国有着独特的、较为孤立的地理位置, 这就使得英国人与其他欧洲人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 从而使大部分英国人的思维与其他欧洲人、美国人, 特别是东方人的思维有很大的差异。而英国又有一个较美国或其他欧洲国家更长的历史, 有着世袭贵族和十分森严的等级制度, 这与大多数西方国家提倡开放、自由和追求平等观念有着巨大的差异。长期的封建统治使得英国人更具容忍性和包容性的同时也更安于现状。另外, 在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六十年里, 一系列严厉甚至近乎苛刻的国法与家规得以制定与完善。女王本人在仪表、修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高贵、典雅、节制和苛求无论是对其后代还是英国中产阶级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和相仿。在女王的领导下, 英国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并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渐渐成了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

总之,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原因各不相同, 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 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但是, 只知道自己国家的礼仪和禁忌在当今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的环境里是远远不够的。了解、尊重英国的礼仪文化和禁忌, 不但有助于我们这样不同的文化族群在交流和接触时不产生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和误解,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学习并借鉴英国文化中好的东西, 使我们在认清中英礼仪文化差异的同时能够将各自的礼仪文化精髓进行有效合理的融合, 从而让中国原有的优秀文化体系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2]Martin Boyle (英国) .英国原来是这样[M].外文出版社, 2009.

英国留学需了解的风俗礼仪等 第4篇

衣着

英国人在穿戴上比较讲究,因此在会客、拜访或参加酒会、宴会、晚会时要穿西服打领带。夏天,可以不穿西服,只穿短袖衬衫,但也得打领带。不过,他们很忌讳有纹的领带,因为带纹的领带可能被认为是军队或学生校服领带的仿制品。

饮茶

茶几乎可称为英国的民族饮料,特别是妇女嗜茶成癖。英国人爱好现煮的浓茶,放一两块糖或加少许凉牛奶。在乡间盛行喝下午条,也称为荤茶或饱茶。喝茶时附带吃鱼、肉等菜肴。代替正餐。英国还有5时茶,是有钱阶层妇女的社交活动,与其说饮茶,不如说约朋友下午5时茶叙,见见面,谈谈心,相当于欧洲大陆妇女们的咖啡招待会。

送礼

在英国,送礼时最好送较轻的礼品,由于所费不多,就不会被误认为是一种贿赂。英国人也像其他大多数欧洲人一样,喜欢高级巧克力、名酒和鲜花。对于有公司标志的礼品,他们大多并不欣赏。

拜年

英格兰人新年到别人家拜访时,必须携带一块煤,并且亲手把煤放进人家的炉子里,作为敬贺新年的礼品。同时还说一句祝福的话:“祝你家的煤炭,长燃不息。”(英伦)

高考后留学英国7问7答

当高考成绩照进现实,理想院校与你擦肩而过,你是否发现,英国始终为你的求学开着一扇窗?

现在申请英国大学还来得及吗?

答:高中生直接申请英国大学,难度较高,时间紧迫。一方面,需要学生提供雅思6分左右的语言成绩,对之前并无留学准备的学生来说,难度大,时间紧;另一方面,可以直接申请的英国大学排名并不靠前,例如全英排名40-50位左右的大学,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对适应能力要求高。因此,建议高考生此时选择读Foundation(预科),而不是直申英国大学。

预料是什么?学什么?

答:预科是大学基础预备课程,是为那些未满足直接进入大学本科学位课程学习条件的国际学生设置的。基于中英教育体制的差别,中国的高中毕业生一般都需要先完成一年的大学预备课程并通过考试,再正式进入3年制本科课程的学习,预科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学习,二是专业课的学习。

国外预科好还是国内预科好?

答:国外预科和国内预科适合不同的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国外预科一般在大学里学习,院校可选择范围较厂泛,具有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环境和英式教学方式。但留学费用高昂,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自控能力要求高。而且对学生的语言成绩有严格的要求,需达到雅思5.0-5.5分。

现在看来,学生如果想读国外预科,必须在7月初一次性考出合格的雅思成绩才来得及。而国内预科,则无需雅思成绩,可直接入读,时间机动灵活,并且是全外教师资。费用低,无需资金担保。毕业考试合格后,可直接申请英国17所名校。国内预科是一种平稳的过渡方式,只是这一年的生活环境是在中国。

预科的成绩可以申请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吗?

答:一般情况下,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更看重英国高中产生的A-Level成绩,预科学生成绩申请难度很大。但并不是绝对没有可能。

预科都开设哪些专业?

答:在专业设置方面,国外预科与国内预科存在差异。国外预料如商科、工科、建筑、艺术等方向均有设置;国内预科目前主要商科、工科方向的课程。

国内预科难度大吗?能顺利通过吗?

答:由于各学生的语言基础、接受能力及学习速度存在差异,所以IFY预科入学前有严格的入学测试把关,在全外教教学之余,还特别设有中国老师一对一辅导,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成绩、转变学习方式,完成中式教育向英式教育的过渡。

预科课程结束后能申请到哪些学校?

答: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布里斯托大学、伯明翰大学、阿斯顿大学、布兰福德大学、肯特大学、金斯顿大学、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等英国17所大学,100%的入读率。(芳菲)

高中生留学澳大利亚四种捷径

澳大利亚教育联盟指出,近年来,高中毕业生申请留学呈上升趋势,而且除传统的英美之外,有相当

部分人将目光投向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在国内完成高中学业的学子去澳大利亚有以下四种升学方式供选择:

预科+本科

澳大利亚本科学习阶段接受国外高中毕业生入读大学前,要求他们必须读1年左右的预科。预科的课程设置是澳大利亚的高中课程内容加上一些选修课程,其具体内容与学生选择的专业相关。这类学制的课程对留学生来讲,相对压力较小。学生完成预科后,要参加考试,根据成绩决定能否升入原先选择的学校,同时得到一张预科证书。也有部分学生可根据考试成绩转入其他大学。对选择医科、法律、教育等专业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只能选择先读预科再升本科。澳大利亚大学本科阶段的学制一般是3年,也有4年、5年的专业或双学士学位。所以,选择这类学制的留学生的担保金以及实际花费比1+2课程的费用略高。

IBT文凭+本科

这种模式比预科+本科时间短,总体花费便宜,学制与专业设置上也比较灵活。对那些只定了学习大方向而对专业选择暂时不能做决定的学生很有利,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第一年学习的兴趣来定以后的专业。学完第一年拿到文凭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继续学习还是另谋出路。但这一模式要在一年内完成8门左右的大学课程,对于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压力很大。

直接进入本科

一般来说,非本国的高中毕业生不可以直接进入本科学习,如果在国内完成了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可以将这一年的课程视为预科阶段而免去预科。由于每个学校的入学要求不同,因此要根据申请者的大学一年级成绩和学校来决定是否能减免预科,直接进入本科。但对一些已读到大二、大三或大专已经毕业的申请者来说,只要他们申请的课程与原就读的专业相同,他们可以提出申请减免本科阶段0.5-1.5年不等的学分。

读TAFE

对资金担保不是很充分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TAFE是澳大利亚当地公立性质的学院,政府每年会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因此学费相对便宜很多。一般完成2年的课程拿到TAFE文凭后,都能减免掉大学第一年的课程进入大学二年级。由于留学生签证类别上的不同,学生必须在完成学习后,在当地再次申请转换签证,继续读大学本科课程。因此在国内第一次申请签证时的保证金,只需要2年TAFE的学费加生活费。(钟华)

荷兰留学学校不同收费各异

作为欧洲西部最具活力、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荷兰的高等教育以其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和一流的教育质量闻名于世。

荷兰的面积不大,人口只有1570万,狭小的国内市场使荷兰经济一直具有强烈的国际取向,借助其欧洲门户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设施和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荷兰成为欧洲最大的贸易转口国。著名的跨国集团公司壳牌石油公司、联合利华公司、阿克苏·诺贝尔公司、飞利浦公司等就出自这里。

据介绍,目前,去荷兰留学在签证政策等方面并没有什么新的变化,但是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荷兰政府方面最近发生了

些变化,可能会波及些学校的财政,对申请奖学金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受到影响。在荷兰,英语的普及率虽然比不上英联邦国家,但是在非英语国家中荷兰的英语普及率却高达90%左右。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在荷兰生活和学习非常万便,对于硕士课程的申请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选择荷兰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适合申请的专业

在环境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艺学和材料技术、水利工程等方面,荷兰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比较适合理工科类学生申请,或者是海洋贸易、仓储运输等专业。从具体学校来看,莱顿大学在荷兰的综合排名是第一位的,该校的法律专业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但是对申请者的要求也比较高,录取率相对较低。该校的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很高,但是学费也很贵,几乎与英美国家的相关专业学费持平。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是欧洲四大理工院校之一,在荷兰理工科教育中享有盛誉。这里理工专业齐全,并且有8个专业是荷兰唯一可以授予相应学位的大学。由于鹿特丹港是世界第一大港,在鹿特丹大学攻读海洋贸易或仓储运输等专业将是比较正确的选择。

在荷兰的消费

荷兰的经济在欧洲属于中等偏上。一般学生一年的花费在10—12万元人民币左右,其中生活消费就占到了4—6万元人民币。像洋葱、土豆一类的食品比较便宜,而蔬菜、水果等比较贵。当然,生活费的水平也与所在的城市或院校有关。例如莱顿大学位于莱顿,是大学城,没有自己的封闭校园,住宿费用和生活费用比较贵。代尔夫特大学位于代尔夫特,学生可以住在学校宿舍,并在食堂就餐,相对就要便宜许多。由于荷兰是典型的欧洲国家,所以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繁荣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荷兰的四大城市分别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特列支。对在荷兰学习3—4年的学生,一定要选择位于大城市的院校,否则会非常被动。

学校不同收费各异

需要提醒申请学生注意的是荷兰不同的学校收费的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各学校获得的政府支持的教育经费不同。当然也不能说收费低的就是好学校,收费高的就不好。尽管有许多院校可供选择,但每个高校所提供的项目有所不同。有些学校的英文授课专业往往是该校的权威学科,所以应根据自己已确定的专业万向。另外还要看教学质量,不同的学校在相同领域的研究程度不同,有的专业对于学校来说是招牌,而有的学校尽管开设了某个专业但只是为了达到合格综合性大学的最基本要求。所以,申请学生应通过浏览校方原始网站,了解所开设的课程、实习的时间段以及学位在国际上的认可情况等做进一步选择。

注意专业与就业前景

澳大利亚风俗与礼仪 第5篇

管理学院

地理科学

李恒

学号:2010113120

一、澳大利亚的民族、语言、姓名、宗教

民族

澳大利亚是一个主要由外来移民及移民后裔组成的移民国家,现有100多个民族,共计1700多万人。英国移民及其后裔占全国总人口的55%,其他欧洲国家(爱尔兰、的后果、荷兰、希腊、意大利、马耳他、南斯拉夫等)移民及其后裔占40%,来自非洲、欧洲国家的移民和土著居民仅占5%其中在澳华人、华侨总数达30多万。而早就生活在澳洲的黑皮肤的土著人现仅存16万人。语言

澳大利亚全国通用英国式英语。不过,澳大利亚人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语速较慢,使用俚语也较多。此外,在澳大利亚运用较普遍的主要外语有意大利语、希腊语、德语、汉语。姓名

澳大利亚居民以英国移民及其后裔为主,因此,大多数澳大利亚人的姓名类似于英国人的姓名,也是名在前,姓在后。例如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总理鲍勃·霍克,鲍勃是名,霍克是姓。而绝大数旅澳华人、华侨也入乡随俗,往往给自己起一个英文名字,在书写时把自己的性放在后面。例如维克多·张、亨利·钱、戴维·王等。但华人在口头称呼时仍按照传统习惯,例如称呼戴维·王为王戴维或王大卫。宗教信仰

澳大利亚居民98%信奉基督教,其中圣公会教徒多于罗马天主教徒。此外,有少数居民信封犹太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宗教。

二、澳大利亚人的衣、食、住、行

澳大利亚人平时着装比较随便,但办理公事、做客赴宴时或在正式的社交场合则讲究衣着整齐。男士西装革履、打领带;女士习惯穿裙子,配上衬衫或上装。

一般来说,澳大利亚多数中老年人通常穿装庄重的传统款式服装,而许多青年人则喜欢色彩鲜明的流行新潮服装。食

总的来说,澳大利亚人的饮食习惯与英国人差不多,口味清淡,不喜欢辣味,爱吃猪肉、牛羊肉、鸡、鸭、鱼、虾、蛋及南瓜、土豆、洋葱、洋白菜、西红柿、胡萝卜和豆角等蔬菜。一日三餐,上午7点半钟至8点半钟用早餐,通常吃面包、果酱、鸡蛋、咸肉等,喝茶或咖啡;中午12点半至下午2点吃午餐,常吃鱼、意大利馅饼、炒饭等;下午6点至7 点进晚餐(主餐),主要的食物有蛋糕、薄煎饼、羊肉、牛肉、色拉等澳大利亚人常吃的菜肴还有煎蛋、炒蛋、冷盘、火腿、脆皮虾、油爆虾、糖醋鱼、腰果肉丁、熏鱼、奶油烤鱼、炸大蚱等。名菜有烤牛排、悉尼岩牡蛎等。常吃苹果、柑橘、葡萄、香蕉、菠萝、梨、桃等水果。

澳大利亚人以喝咖啡为主,也喝红茶、中国茶等。他们也有在下午4点至5点喝下午茶的习惯。此外他们喜欢喝酒,常喝啤酒,葡萄酒等,尤其爱喝冰镇啤酒。许多澳大利亚男性市民又下班后到酒吧中喝几杯的习惯,其中不乏嗜酒如命的酒徒。旅澳华人、华侨喜欢吃色、香、味、型俱佳的家乡饭菜。而不少澳大利亚人也乐意品尝花样繁多的中国风味的饭菜。因此,澳大利亚全国各地共开有中餐馆1000多家,生意十分兴隆。住

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大多数居民拥有自己的住宅,或平房,或两三层小楼,有的是豪华的石砌建筑,有的是普通的红砖瓦房,还有活动防雨房和带钢顶的纤维板房等。每栋住宅一般有4—-6个房间以及现代化的厨房、厕所。大多数房子前面有一片草坪,房后是一个大小不一的花园,边上还有一个车库。多数人家注意梅花自家的庭院,有的布置成曲径通幽,有的装饰城小桥流水,均绿化的相当出色而一些富人的别墅里还建有网球场、游泳池等。澳大利亚人一般不在庭院四周筑围墙。多数住户以花为篱,以树为墙。他们往往种上一圈杜鹃或国花“金合欢”,使自家的庭院显得格外别致。行

澳大利亚交通发达。

公路

全国有公路80多万公里,其中沥青和混凝土公路30多万公里。澳大利亚几乎家家都有小汽车,有不少家庭是几部小汽车。在澳洲,汽车靠左行驶。澳洲的长途公共汽车设备优良,车上有空调、厕所,沙发座椅可直可仰,很宽敞。城市里的公共汽车不拥挤,很容易乘坐。

三、澳大利亚的婚俗、葬仪

婚俗

过去,澳大利亚一些地区有“指腹为婚”的习俗。如今,大多数澳大利亚成年人都是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在教堂里旅行婚礼。宗教婚礼程序如下:现由牧师致辞,阐明宗教婚姻意义,然后询问男女双方是否愿意和对方结为伴侣,新郎新娘宣誓永远相爱,并戴上结婚戒指,牧师宣布一对新人结为合法夫妻,然后带领他们到后台签字。宗教仪式毕,亲友上前祝贺新婚夫妇,并在教堂门口一起合影留念。在旅行婚礼之前或之后。新娘、新郎身穿结婚礼服与伴娘、伴郎及家人到公园等风景优美的地方拍摄纪念照。至于婚宴,可繁可简。有的在饭店摆酒席,有的在家中或野外吃点心等。当然,结婚蛋糕是必不可少的。而不信教者通常到政府结婚登记处举行世俗婚礼。然而,不少澳大利亚人在私生活上比较放纵,两性关系混乱,每年出生婴儿的1/4都属未婚先孕。

总的来看,澳大利亚人的婚姻状况比较糟糕,离婚率偏高,5年之内破裂的婚姻占所有婚姻的1/5以上。

此外,澳大利亚还有为数众多的同性恋者,仅悉尼市就约有15万名。葬仪

澳大利亚人举行完葬礼的氛围比较轻松。葬礼通常在殡仪馆大厅举行,首先由主持人介绍生平、特点、死因等,然后大家站着一起朗诵葬仪诗等。当把死者安葬在墓地后,要在墓前立一块碑,碑上写着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目前堆满红艳艳的天堂鸟鲜花。

四、澳大利亚的礼仪、禁忌

礼仪

见面礼 澳大利亚人见面时通常行握手礼。亲密的男朋友相见时可亲热的拍拍对方的后背,要好的女朋友相逢时通常亲吻。

称呼礼 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性格外向、热情、坦率,容易接触与相处。初次见面时称呼别人时先说姓,加上“先生”、“小姐”、或“太太”等。熟识后若以小名相称,责表明双方的关系很融洽。

交谈礼 澳大利亚人真诚、踏实,不喜欢自夸与吹牛的人。交谈时语气平和,声音高低适度,不喜欢转弯抹角、拖泥带水,异性之间交谈时,男士若对女士挤眉弄眼,是不礼貌的。禁忌

数字忌 信奉基督教的澳大利亚人忌讳数字“13”,认为“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

比较忌 自尊心很强的澳大利亚人不喜欢别人把它们与英国人或美国人相比,或者评论他们之间的异同。澳大利亚人常为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而自豪。

民族风俗与礼仪的评课稿 第6篇

听完了张老师执教的《民族风俗与礼仪》这一节课,作为一名观课教师,我的确感觉到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与礼仪各不相同,也因为这一节课,又补充学习了关于民族知识方面的文化。张老师面对低年级学生,经过反复的课例打磨,的的.确确是把这一节课上成了一常精品课。

课堂上,同学们的学习气氛浓郁,教师的风采一直在感染着学生,那一双双渴望的双眼随着张老师的身影移动而转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即使出现了不同的回答,也会出现很多小手举起来,帮助他们完成问题的补充。

我的观察点是:课堂上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

本节课,张老师共提问36次,前、后、左、右的的同学都能兼顾到被提问,对于提问的问题,95%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回答,有两个问题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上来,一瞬间,气氛仿佛要凝固,但是,马上有同学站起来帮助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课堂生成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我们想不到地事情或是环节发生,这就要看教师的应变能力和师生的课堂积累形成的默契。张老师处理的非常好,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认真学习,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间的配合和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有了课堂上良好地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他们很快进入到了学习状态。

美国与英国餐桌礼仪比较 第7篇

1、在多人用餐时,西方人的习惯是将餐桌上所置的各盘食物轮流传递,用钗或勺取入自己盘中食用。若自己的食物吃尽而欲取的食物又远在别人面前时,不可不可擅自拿取,应请该人将该盘传递过来再取食。

2、美国留学用餐时,若餐桌是长方形,则餐桌面向门的一端是男主人的座位,另一端是女主人的座位。自己应在男女主人入座后再行就座。

3、在进餐中,若出现打喷嚏或咳嗽的情况,需及使用餐巾将嘴鼻遮住,转身而为,不可影响他人;若想要回话或说话而口中食物未尽时,需咽毕再开口;若欲如厕,不可说“I want to toile/washroom”之类的话,只需说“Excuse me”即可。

4、喝汤时,应将汤匙自汤碗内壁靠近己身的一边向对边延伸,然后将汤舀起送入口中。

5、和他人一起就餐,若你愿意做东,应事先告知他人,因为西方人的习惯AA制,切不可抢着付钱,否则会让人看笑话。另外,西方人没有中国人有“受人一升,报以一斗”的感激心态,你请外国人吃饭,不要期望他会回请你。

6、美国留学生活在用餐完毕前,若刀钗暂停使用,应以刀口朝内,钗背朝上的方式放置,以示仍需使用,否则他人或服务员会误认为你已经用餐完毕,而将你的餐具收走。

7、美国留学生活在用餐完毕离席时,应将座椅归回原位。

英国餐桌礼仪

英国宴请方式主要有茶会和宴会,重大宴请活动一般都放在晚餐进行。应邀做客不要带特别贵重的礼物,高级巧克力、鲜花、酒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工艺品深受英国人的喜爱,一个价格便宜的中国结可能都会让他们很开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英国人忌讳送百合花,白色的百合花在英国代表死亡,所以不宜送人。

就餐时,将餐巾对折后轻轻地放在膝上,不要随便摆弄餐桌上的餐具,身体要坐直,后背不能靠到椅子上,手肘不能放到餐桌上,进餐时,由外侧向内取刀叉,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用叉子按住食物,右手拿刀切开,再用叉子叉起食物送入口中。要尽量避免刀叉餐具撞击声。正式的全套西餐上菜顺序是:前菜和汤、鱼、水果、肉类、乳酪、甜点和咖啡、水果,还有餐前酒和餐酒。

西餐的主菜多为肉、禽类菜肴,肉类代表菜肴主要是牛肉、牛排。吃牛排要注意切割方法,切牛排时用叉子固定牛排,从牛排一侧切起,吃的时候用叉子叉起蘸酱汁食用。吃牛排要边吃边切,不要一次将牛排全部切成小块,除了不合乎礼仪之外,这种做法会使肉汁流失并且散热太快,影响牛排的口感。

吃面包的时候不要拿起整片直接咬,要掰成小块再吃,抹果酱和黄油的时候也要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喝汤时不要发出声音,如果汤菜过热,不要用嘴吹,等其凉却后再食用。英式的舀汤方式是从里往外舀,舀起时可以先将汤匙底部在汤盘边缘轻擦一下,以免汤汁滴到餐桌上。喝完汤,将汤匙放在汤盘里,要把匙把指向自己。吃鱼时,先将头尾去除放在盘子一边,吃完鱼的上层,不要将鱼翻身,而是用刀叉将鱼骨剥离后再吃下层。去鱼骨要使用刀叉,不要用手。吃到鱼刺不要直接往外吐,用餐巾捂嘴将鱼刺吐到叉子上,再放入盘中。

水果种类多,吃法也各式各样,在我们国家吃水果习惯用手拿着吃,而在欧洲吃水果一般都把水果切开用叉子叉着吃。下面就介绍几种西餐中常见水果的吃法:苹果和梨,将苹果或梨用手拿取放入餐盘中,先切成两半,然后用刀去皮去核,再切块

后食用;香蕉,剥皮后放入盘中,用刀切成段,然后用叉子叉着吃,切忌不要用手拿着剥开又连着皮的香蕉一口一口的吃。葡萄,从大串葡萄上摘下一小串放入盘中,用手一颗一颗拿着吃,葡萄核吐在手上,放到备用盘上。

甜品是在主菜后食用的,包括布丁、冰淇淋、馅饼、水果等等。吃甜点要使用甜点叉和甜点勺,吃冰淇淋使用甜点勺,吃馅饼要使用甜点叉,但如果主人为你准备了一把甜点叉和一把甜点勺,吃馅饼的时候你可以用叉子固定馅饼,然后用勺子挖着吃。

餐后咖啡使用的咖啡杯一般都很小,手指无法穿过杯把,喝咖啡时正确的拿法是,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杯把,左手拖住咖啡盘,如果需要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喝咖啡时要将小勺取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不要用咖啡匙舀着一勺一勺的喝。

最后说一下就餐时酒的饮用,香槟和白葡萄酒为餐前开胃酒,红白葡萄酒为佐餐酒。吃红色的肉类食物搭配红葡萄酒,海鲜等白的的肉类食物搭配白葡萄酒。喝葡萄酒正确的握杯姿势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酒杯的杯脚,喝酒前可轻摇酒杯,使杯中的葡萄酒充分与空气接触从而增加酒的醇香。西方人一般不劝酒,喝不喝酒、喝多少酒往往随个人的喜好而定。除了主人和侍者,宾客一般不宜自行给他人斟酒。

就餐时不要冷落同桌的人,应与同桌的人交谈,特别是左右邻座,邻座如果互相不认识,可以先进行自我介绍,不要只同几个熟人或者只同一两个人说话。交谈时声音不要过大,不要在桌上谈论工作、金钱、健康状况、政治或宗教信仰。如在用餐过程中暂作休息,要将刀叉摆成“八”字放在餐盘上,刀刃要朝向自己,表示还没吃完还要继续吃。用餐结束后将刀叉平行放在餐盘上。

清代流人与东北民间风俗的嬗变 第8篇

一、生活习俗

生活习俗的内容非常庞杂, 尤以饮食、服装和居住习俗最有代表性。

俗语说, 民以食为天。食物作为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 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饮食习俗则取决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地域环境。由于满族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 致使他们的饮食结构以肉食为主, 谷物占有很小的比重, 蔬菜则以采集的山野菜为主。满族喜欢吃猪肉, 《宁古塔纪略》记载:“将猪肉、头、足、肝、肠收拾极净, 大肠以血灌满, 一锅煮熟, 自用小刀片食。”[1]248谷物中他们食黄米, 喝“米儿酒”, 喜欢用黄米面做成各类黏米食品。

但在汉族流人的影响下, 满族人的饮食习俗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流人张缙彦出关时带去了大量蔬菜种子, 他不仅自己种植还教他人种植, “然近日迁入, 比屋而居, 黍稷菽麦以及瓜蓏蔬菜, 皆以中土之法治之, 其获且倍”[2]54。康熙年间流人“李召林学种, 各种皆有”[3]88, 李在当地以“善种瓜”著称。流人在东北地区辟圃种菜, 改变了满族人以采集山野菜为主要菜食来源的历史。从此, 土著居民广为种菜, 不仅自己食用还去集市贸易。正如《黑龙江外记》所载:“满洲宴客, 旧尚手把肉或全羊, 近日沾染汉习, 亦盛设肴馔, 然其款式不及内地, 味亦迥别, 庖人之艺不精也。”[4]62此外, 关内的汤圆、粽子、月饼等也成为当地人喜爱的节日食品, “土人过节, 上元汤圆, 中秋月饼, 家自为之, 店肆亦有鬻者”[4]62。其他诸如山东大煎饼、鲁菜、馒头、包子等也在东北广为流传。

东北地处“极边苦寒之地”, 各少数民族以渔猎采集为生, 他们的服装则多以兽皮制作。男子冬季穿狍皮大衣, 夏季则穿去毛的光皮板。女子穿鹿皮长衣, 冬天多戴狍头皮帽, 夏天则戴用桦树皮编织的帽子。因此, 布料和丝绸在当地颇为罕见, 即使是富人也只能穿麻织土布做的衣服。对此, 杨宾在《柳边纪略》中写道:“顺治十二年 (1655) 时宁古塔满人富者缉麻为寒, 捣麻为絮, 贫者衣狍鹿皮, 不知者有布帛, 有拔什库某从流人得一白衣缝布, 元旦服之, 人皆羡焉。”[3]84后来随着流人的增多, 流人开展起商业贸易, 以布帛为原料的服装才有所增加, 如康熙二十年前后, 打牲乌拉人之服装, “富者不过羔裘、纻丝、细布, 贫者惟粗布及猫犬獐鹿牛羊之皮, 间有以犬鱼皮为衣者”[5]112。康熙中叶, 情况又得到改变, 宁古塔富人“皆服绸缎, 天寒披重羊裘或猞猁、狼皮打呼 (皮长外套也) ”[3]84, “官兵向皆著布靴, 近日官多缎靴”[4]63, 乾嘉以后吉、黑之满汉两族完全以布帛为衣物的主要原料了。而且随着流人的迁入, 东北少数民族的制衣技术有所提高, 流人诗云:“胡女粗能缝衣裳。”[6]365

在居住习俗方面, 当时东北土著人民“无庐舍, 掘地为屋以居, 地极寒”[7]188, 生活简陋, 几乎没有像样的固定居所。“呼伦贝尔、布特哈, 居就水草, 转徙不时, 故以穹庐为室”[4]64, 更为落后。汉人杨越到宁古塔时, 见“其人不常厥居”, 就教他们“砚木为屋, 覆以其皮, 且炕牖之”[8]345。不久, 此地就已“木寨群山拱, 千家草屋同”[6]380了。而在“工匠皆流人”[9]223的齐齐哈尔, 流人们传授建筑技术, 并亲身投入筑城建房的劳作中, 使以“穹庐为室”的布特哈人也“渐能作室, 穹庐之多, 不似旧时, 风气一变”[4]65, 伴随房屋的出现火炕也应运而生了。

可见在流人的影响下, 东北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地满族等土著居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二、信仰习俗

宗教信仰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东北的满族等少数民族最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生产力水平低下, 与此相适应, 他们信仰萨满教, 相信万物有灵, 遇事则祈求神灵保佑。据朝鲜人李民寏所见他们“疾病则绝无医药针砭之术, 只使巫觋祷祝, 杀猪裂纸以祈神”[10]44。杨宾也说“满人病, 轻服药而重跳神”[3]109。随着流人进入东北, 中原汉族的宗教信仰也在此传播开来。

顺治末年因科场案遭到流放的方拱乾初到宁古塔时, “满人不知有佛, 诵经则群伺而听, 始而笑之”, 到康熙初年就变为“渐习而合掌以拱之矣”[11]104。其中, 一些流人对佛教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著名流人函可, 俗名韩宗騋, 顺治初年因文字狱被流放盛京。顺治五年 (1648) , 函可谪居沈阳城南慈恩寺后便在该寺院讲解佛经, 后又在普济、广慈、大宁、永安、慈航、接引、向阳等寺院, 凡七作道场, 为僧徒讲解《首楞严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等佛教经典。史载函可讲经时, “趋之者如河鱼怒上”, “采珠投针 (捕鱼) 之徒每叉手交脚于岩壑间不去”[12]279。函可在当地及整个东北佛教界声名远播, 被奉为开宗鼻祖。

此外, 流人还在东北广建寺庙。嘉庆间, 齐齐哈尔城内外17所佛道寺庙, “僧率盗与阉被罪者为之, 利斋施, 披剃戒律非所闻”[4]23。据佟冬《中国东北史》中统计, 仅吉林、盛京地区流人和内地僧人所建佛教寺庙232座、道教庙观268座[13]1917。

除佛教和道教之外, 中原汉族的民间信仰也传入东北, 东北人民的宗教信仰开始多元化, 庙宇开始增多, 如黑龙江齐齐哈尔“城中有城隍庙、土地祠、观音庵;城外有先农坛、关帝庙、万青寺、三官庙、龙王庙、大悲庙、药王庙、鬼王庙、昭忠祠、普恩寺、河神庙、镇江阁”[4]23, 这些庙宇已和内地相近。“此外荒村僻壤莫不有庙, 大抵关帝、土地之祀最盛, 然规模狭隘, 至有筑室高一二尺即奉火者, 不胜记也。”[4]25同时一庙多教之现象相当普遍, 如四平山崴子屯小老爷庙, 建于清初, 前殿供关羽, 西配殿供土地、牛王、马王、药王、苗王、虫王、山神、财神、五道阎君;后殿供释迦牟尼, 左为眼光娘娘, 右供文殊、普贤菩萨, 两侧还配供有十不全、托塔李天王等;后殿则为供胡仙的大仙殿[14]45。又如伊通大孤山青云观, 始建于康熙九年 (1670) , 前殿供道教之琼、碧、云三娘娘, 后殿供佛教观音、普贤、文殊三菩萨[15]121。东北人民信仰的多元化和供奉的综合化是清代东北宗教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社会风气

东北民风淳朴, 乐善好施, 待人真诚。“食用之物, 索于所有之家, 无勿与……若有而匿不与人, 或与而不尽, 则人皆鄙之”[3]107。“居人无冻馁者, 冻馁则群敛布絮、粮食以与之”[3]85。初到东北的方拱乾也对此地的民风给予了高度赞美, 他说在这里“百里往还不裹粮, 牛马不携草粟, 随所投, 如旧主人焉。主人随所供, 不责报, 亦无德色”[11]104。顺治十八年 (1661) 到达东北的张缙彦说:“宁古去京师不过数千里, 山海以外风土异也, 阴沟 (英额) 关以外风土又异也。”[2]5

但随着流人的到来, 东北的民风开始发生了变化。康熙初年时由于“迁徙众多, 聚五方之人而杂处之, 而土风亦稍寝”[2]53。到康熙末叶, 由于“走山者以万计”, “而居者非云贵流人, 则山东西贾客, 类皆巧于利计, 于是乎非裹粮不可行矣”[3]90。从“不用裹粮”到“非裹粮不可”, 一方面说明往来东北的商人增多, 使当地人具有了商品意识, 另一方面更说明民风发生了变化。

此外, 流人的成分非常复杂, 除了少数拥有较高知识的文化流人外, 还有刑事犯罪的流人, 他们多数是匪盗无赖、作奸犯科之辈。“无赖乃聚赌窝娼, 窃马牛为事, 甚或结识将校, 勾引工商, 兴讼造言, 主不能制, 官府亦不加察, 犹以给奴为恩, 得奴为喜, 强卖逼赎, 诸弊从生。”[4]60当时宁古塔地区赌博成风, 男女老少都喜之, 犹以妇女最甚, 还有因赌博而败家的, “至如流人设局渔利, 寺庙店肆, 处处为博场, 亦肆无忌惮为一端”[4]69。而流人相对较多的齐齐哈尔社会风气更是每况愈下, 每年四月的普恩寺庙会“首事者皆娼妓”。而“娼妓之辈, 其始流人贱户, 迫于冻馁为之。近闻土人亦渐不自惜”[4]69。盛京地区也是如此, 王一元说:“辽左风俗素厚, 人耻为盗。自丁卯 (1687) 添驻京军, 无赖子窜入其中, 奸盗诈伪无所不有矣。”[16]1875正如杨宾在《宁古塔杂诗》所云:三十年前事, 儿童见者稀, 天寒曵护腊, 地冻著麻衣, 雪积扒犁出, 灯残猎马归。只今风俗变, 一一比皇畿[3]152。

清统治者对于满族风习的变化感到深深的恐慌, 多次下令整饬陋习, 复还满洲俭朴风俗、骑射武艺, 但效果甚微, 东北社会的民风民俗正随着它整体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

上一篇:淘宝美工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司爬山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