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2024-08-15

大学生实践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精选6篇)

大学生实践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第1篇

关于新农村的调查报告

在最近几年,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国家政府和省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制度来支持和鼓励农村的建设,我所了解的就有全免各种农业税,退耕还林,国家固定价格收小麦,农业种子费用的补贴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政策等相关政策和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费用。

做完这些后,国家并没有停止对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近几年,国家又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我市市政府市委书记潘逸阳等领导的领导之下,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方针,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来支持和鼓励新农村的建设,使得我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有序的、稳步的发展。

在我市,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是一个村一个村轮流建设的方法,先在指定时间内建设几个村,时间段一过,又开始另外几个村的建设,如此循环下去。今年,新农村建设轮到了我家所在的村子——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龙岗村。看到家乡的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想到了如下几个问题:

1、新农村建设之后农村的变化又多大?

2、在没有实行新农村建设之前农民做新房遇到了那些难题?

3、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要解决那些问题?

4、国家、省、市政府采取了那些相关的政策来支持和鼓励新农村的建设?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也为了亲自领略了这一巨大的村庄变化,本次借放暑假的机会回到家乡,在父亲的热情支持下,我对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原马山村(已经完成新村建设的村子)新村建设前后的相关细节做了比较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马山村新农村建设前后的比较:

(1)、新农村建设前的马山村:

新农村建设之前的马山村只有一天主干马路是水泥路,其它都是泥土路,通向家门口的只是一些羊肠小道;新农村建设之前的马山村以五六十年代的泥土瓦房占了绝大部分,房子的墙壁已经破烂不堪,门前屋后长满了杂草,厕所也还是茅厕(一个厕所一个坑,而且坑没有盖),总之大多数房子已经属于临危房,即使有为数不多的几家盖起了新房,那些新房也还是停留在没有粉刷装修的;新村建设之前的马山村喝的水基本靠的是挑??(2)、新农村建设后的马山村:

新村建设之后的马山村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原有主干水泥马路的基础上每家每户都有一条能把小轿车开到家门口的水泥路;新村建设之后的马山村五六十年代的泥土瓦房彻底消失,每家每户都盖上了新楼房,门前屋后也干干净净,而且每家每户的房子都经过粉刷装修;新村建设之后的马山村再也看不见以前使用的茅房,每家每户用的都是水冲厕所;新村建设之后的马山村喝的水都是用抽水机把水抽大水塔里然后再通过水管放出来使用;新村建设之后的马山村每家每户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2、在没有实行新农村建设之前农民做新房遇到了那些难题?

在新农村建设后的马山村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为什么在没有实行新农村建设之前很少人去建新房等等呢?难道农民伯伯遇到了什么难题?或者他们有什么顾忌?我此我走访了马山村的10户村名,归纳他们的答案以后,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资金问题。这是一个主要的问题,我访问的每户村民都提到了这个问题,有几户村民是由于家里没有积蓄,还有几户人家是积蓄不够,更有几户人家是有足够的积蓄但是当心做房子把积蓄用完之后如果家里发生什么重大变故的话资金周转不过来。

(2)、批地皮问题。这是村民提出的仅次于资金问题的一个问题,由于现在很难批地皮,即使能批下地皮来办理批地皮的工作的手续繁琐也是影响村民盖新房积极性所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3)、还有一些小问题也是值得注意的,比如说农民安于现状和比较的心理,使得村民看见别人没有盖新房自己也懒得去盖新房??

3、新农村建设主要是要解决那些问题?

这也是一个不得不谈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到底建设什么?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根据我的调查了解,我市新农村建设可以概括我“三清三改”,具体可以用赣州市宣传新农村建设的一首诗歌来概括:

三清工作第一条,门前屋后天天扫;

垃圾倒进垃圾池,干干净净健康保。

三清工作第二条,清除污泥和杂草;

家禽家畜要圈养,搞好卫生蚊蝇少。

三清工作第三条,清除路障道路畅;

路面平整好行走,生产生活有保障。

三改第一是改路,改好道路为致富;

民办公助齐出力,为求致富先修路。

三改第二是改水,用水不必靠肩挑;

家家用上干净水,卫生清洁身体好。

三改第三要改厕,水冲厕所家家搞;

建厕结合办沼气,去除污臭环境好。

三清三改要搞好,农民群众唱主角;

村民自治抓管理,村规民约很重要。

农民兄弟齐参加,村村迎来新面貌。

4、国家、省、市政府采取了那些相关的政策来支持和鼓励新农村的建设?

这是本次调查活动中调查的主要问题,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能如此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在这里,为此我走访了多户村民和有关部门,并对他们所做的回答做了归纳和总结,总结出了国家、省、市政府对新农村的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鼓励补助的措施:

1、新村建设区间,建新房可以免批地皮这以繁琐的程序。

2、只要村民自己调整好土地修马路,政府会免费铺水泥。

3、房子如果经过粉刷装修,可以按粉刷费4-6元m2进行补贴。

4、如果建了水冲厕所,即可得到600元补贴。

5、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可以得到1000元补贴。

6、建设信息村。如果家里装了电话并开通宽带业务,可以得到1000元补贴。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采取这些措施之后,村民建新房的成本大大的减小了。因此村民盖新房的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

经过这次的调查研究,使我了解了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和关心力度,也是我更了解了农村的发展动态可方向,使我对我们村的发展有了更近一步的认识。但是调查之后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农村的那些高科技东西很少人使用,比如到我走访结束之日为止,我没有走访到一家开通了宽带业务,希望以后国家能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农村使用高科技来建设农村!篇二: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对于一名知识青年,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生历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然儿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就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因此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人民的生活变的更加舒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尽自己应尽的力量。

我的专业可能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我却不能不去关心新农村建设。当全国人民在沐浴着社会新风尚的阳光,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十分高兴,我能够在暑假进行相关的实践调查。然而经过我的一番调查之后却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种已有的村庄发展模式是否正确?是否真是中国新农村未来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否有走形式主义的危险?

我的有关新农村与我家乡的变化调查主要体现在下面的方面: 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是医疗保障方面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绝境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60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区地方财政补助、市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

根据部分历史资料以及从老一辈村干部提供的材料来看,建国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岁,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为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不可没。

然而,从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发生了严重的衰退。随着集体经济的削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国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锐减到5%左右。绝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村级卫生所、室或不复存在,或者转化为私人诊所。对于该村的情况,村级卫生所虽没有撤销,但是村民大多另处寻医,不愿在那里就诊。

合作医疗的衰退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消亡或市场化,导致农民医疗费用的急速攀升,大大越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政府投入不足。1998年政府投入农村的卫生费用仅占政府投入的15.9%。而下发到众多村子后,每村得到的资金数量少之又少,④政府投入不足不仅

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市场化和服务提供不足,由此增加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也限制了公共预防保健机构的能力。因为投入不足,使卫生防疫站、保健站等机构把主要精力用于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的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有所削弱。

政府应该通过加大投入,合理规划,提供帮助等多方面措施,切切实实把医疗卫生的重点重新放回到农村。

在2006年全市各区分批次开展了新型农村医疗体系的建设,由区财政、市财政共同补贴,每位农民每年只需交10元,即可享受医疗保险。而在2008年本市开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该村积极响应,大力宣传保险的相关内容以及利民政策,鼓励村民参加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按年龄的的大小来交相应的保险费,就可以在此后的每个月获得一定的小额补贴,一直到其死亡,若死亡后缴纳的费用还未返还完,则全数退还与余下的费用。另外,70、80、100岁的老人,可获得每月20、50、100元不等的额外高龄补助。该政策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拥护,到年底时,全村老人基本都参加保险。

还有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公路硬化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

农村教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该区在全市率先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费和杂费。在国家规范收费情况下,乱收费情况减少甚至没有,极大地减轻了农民义务教育负担。自“两免一补”(国家对贫困生实行免收学费,免收教材费,寄宿费补助的措施)后,农民教育负担进一步减轻。据悉,从08年上学期开始,农村义务教育不存在“两免生”,全体农村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和教材费,对寄宿费进行补助,仅收本子和教参费。

公共费用上,国家加大了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使得一些教育设施得到改善,使办学条件及办学效益得到提高。由于近年的学生数量急剧下降,区政府将周边几个小学进行合并,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了一所规模较大的小学,便于集中管理,并使学生能够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

而在教师方面,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工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使得教师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市政府还实行了教师轮换制度,使农村的小学生可以享受到和城市的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近两年来,该小学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并多次得到市、区的各种

为了使村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财富同时富裕起来,村里常举办一些丰富村民精神和头脑的文化活动。近年来,村里还利用一些多余的收入进行全民运动设施的改造,建立了不少健身设施,还修建了一个篮球场地和多个乒乓球台。村里还经常为村民放映电影,内容丰富多彩,教育意义的效果也十分好。

通过调查,给了我不少启发: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知识青年必须掌握的本领,任何事情在没有经过调查之后请不要轻易下定论。这就好比那些从未到过中国却天天在大谈特谈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外国专家们。仅凭看到的几篇文章或听到的新闻。不搞社会实践调查,就不能更好的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就不能发现我们平常看不到的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就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建设的更加美好!篇三: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新农村建设

对于一名知识青年,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生历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然儿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就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因此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人民的生活变的更加舒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尽自己应尽的力量。

我学的数学专业可能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我却不能不去关心新农村建设。当全国人民在沐浴着社会新风尚的阳光,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十分高兴,我能够在寒假进行相关的实践调查。然儿经过我的一番调查之后却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种已有的村庄发展模式是否正确?是否真是中国新农村未来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否有走形式主义的危险?

我的有关新农村与我家乡的变化调查主要体现在下面的方面: 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是医疗保障方面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绝境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60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区地方财政补助、市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

根据部分历史资料以及从老一辈村干部提供的材料来看,建国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岁,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为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不可没。

然而,从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发生了严重的衰退。随着集体经济的削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国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锐减到5%左右。绝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村级卫生所、室或不复存在,或者转化为私人诊所。对于该村的情况,村级卫生所虽没有撤销,但是村民大多另处寻医,不愿在那里就诊。合作医疗的衰退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消亡或市场化,导致农民医疗费用的急速攀升,大大越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和群众交流:在暑期实践过程中,我们在新村村开展了“关注新农村建设”宣传活动。我们向村民发放了中央“新农村建设”相关资料,向他们介绍“新农村建设”相关知识,同时开展“新农村建设”问题的问卷调查。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了解到村民们非常关心国务院“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然而,他们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新农村建设”。通过与他们交谈,我们了解到村里做过相关的宣传,但比较少,他们仅仅知道一些,他们了解的途径主要是报纸、电视。他们认为这样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很有效,他们希望这样的活动以后能多多开展。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卷调查:在宣传的同时,我们还做了问卷调查。我们共向群众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9份,回收率90.833%。我们的问卷共11道题,8道选择题,2道填空题,1道问答题。1 调查结果:在回收的109份问卷中,我们抽取其中的有效问卷98份。我们对这些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针对其中的六个问题)问题如下:

意见和建议:

禁止官员搞形象工程:不能急于求成搞形象工程,应进行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应长远规划,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科学理性,因地制宜地开发有利于群众的项目。杜绝盲目跟风,和发达地区攀比,杜绝劳命伤财的面子工程,时刻将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听取群众意见,发扬基层民主,实行民主决策,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群众办实事。

平衡工、农业发展:进一步发展农业,巩固农业中心地位,继续创新农业生产模式,打造绿色产业,拓长农业产业链;政府继续深化农林地改革,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资源,保障农民“耕者有其田”,保障农民用地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完善相关农业的法律体系,给予农民、农村政策倾斜。发展环保工业,深化乡镇企业发展,平衡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加快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绿色,节能经济的发展。最终,保障农民工资的稳步提高。

“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来说是个重要、艰巨的课题,它不仅仅是关系农村和占全国绝大多数比例的农民的事情,在资源紧张,供大于求的当今中国,也与城市和城市居民紧密相关,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应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新农村建设”也关系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多个层面,关系着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作为一个大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看到了农村建设的新变化,新希望,感到十分欣喜和自豪。同时,也看到发展中的不足,当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必将解决,新农村建设必将创造新的辉煌!

政府投入不足。1998年政府投入农村的卫生费用仅占政府投入的15.9%。而下发到众多村子后,每村得到的资金数量少之又少,④政府投入不足不仅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市场化和服务提供不足,由此增加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也限制了公共预防保健机构的能力。因为投入不足,使卫生防疫站、保健站等机构把主要精力用于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的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有所削弱。

政府应该通过加大投入,合理规划,提供帮助等多方面措施,切切实实把医疗卫生的重点重新放回到农村。

在2006年全市各区分批次开展了新型农村医疗体系的建设,由区财政、市财政共同补贴,每位农民每年只需交10元,即可享受医疗保险。而在2008年本市开始推广养老保险制度,该村积极响应,大力宣传保险的相关内容以及利民政策,鼓励村民参加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按年龄的的大小来交相应的保险费,就可以在此后的每个月获得一定的小额补贴,一直到其死亡,若死亡后缴纳的费用还未返还完,则全数退还与余下的费用。另外,70、80、100岁的老人,可获得每月20、50、100元不等的额外高龄补助。该政策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拥护,到年底时,全村老人基本都参加保险。

还有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公路硬化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2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

农村教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该区在全市率先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费和杂费。在国家规范收费情况下,乱收费情况减少甚至没有,极大地减轻了农民义务教育负担。自“两免一补”(国家对贫困生实行免收学费,免收教材费,寄宿费补助的措施)后,农民教育负担进一步减轻。据悉,从08年上学期开始,农村义务教育不存在“两免生”,全体农村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和教材费,对寄宿费进行补助,仅收本子和教参费。

公共费用上,国家加大了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使得一些教育设施得到改善,使办学条件及办学效益得到提高。由于近年的学生数量急剧下降,区政府将周边几个小学进行合并,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了一所规模较大的小学,便于集中管理,并使学生能够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

而在教师方面,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工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使得教师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市政府还实行了教师轮换制度,使农村的小学生可以享受到和城市的孩子同等的教育机会。近两年来,该小学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并多次得到市、区的各种奖项。

为了使村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财富同时富裕起来,村里常举办一些丰富村民精神和头脑的文化活动。近年来,村里还利用一些多余的收入进行全民运动设施的改造,建立了不少健身设施,还修建了一个篮球场地和多个乒乓球台。村里还经常为村民放映电影,内容丰富多彩,教育意义的效果也十分好。

通过调查,给了我不少启发: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知识青年必须掌握的本领,任何事情在没有经过调查之后请不要轻易下定论。这就好比那些从未到过中国却天天在大谈特谈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外国专家们。仅凭看到的几篇文章或听到的新闻。不搞社会实践调查,就不能更好的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就不能发现我们平常看不到的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就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大学生实践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第2篇

具体而言,所谓的“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民主、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是:既要因地制宜的建设各县民族和地域风情相适宜的居住条件,又要使得房屋建设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同时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通讯、广播、电信等配套设施要齐全,要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也要生态环境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上要体现出新时代的特征,严禁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又出现类似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民”这一点十分重要,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兼顾软件的配套;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化、法制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农村外在的美化,更是提升农民的自我精神文明。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近年来家乡建设发展变化非常大,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都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实实在在的实惠政策。过去都说农村穷,现在可不是了:土地收入稳定且逐渐增加;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并有实实在在的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出现;老百姓也可以足不出户的用上互联网了;许多村内开起了像样的饭店;乡镇商店里出现了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等等。这一切的改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这些改变足以让老百姓欣喜不已。其中的教育问题和缴税问题尤为突出“惠民”这一政策。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期,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拿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更扎实的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把农民作为主体,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

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2、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4、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抓好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以特色种养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5、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

6、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7、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8、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9、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大学生实践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第3篇

一是推动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基层人才匮乏, 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 鼓励大学生当村官, 正是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提供新农村建设人才、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举措。

二是开拓就业新思维, 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截至2008年底, 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 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更将达到611万人, 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 将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三是促进城乡互动, 实现社会和谐。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待于农民成分的优化, 大学生到农村发展正是迎合这一要求, 短期看它为农村工作带来新鲜气息, 长期看它是城乡结合走向一体化的“粘合剂”。

一、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概况现状

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雏形是1995年江苏省丰县实行的“雏鹰工程”, 2005年中央发文开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2008年, 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 部署选聘10万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进一步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随着当前金融危机持续扩散,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展缓慢, 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凸显, 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安徽省大学生村官工作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由凤阳县委与安徽科技学院合作开展的“大学生村官计划”:组织在校学生利用寒暑假服务农村;2006年6月, 凤阳县出台《关于选拔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实施意见》 (凤发[2006]13号) , 正式施行大学生村官政策。2008年, 根据中央《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 (试行) 》的精神, 安徽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选聘大学生村官。凤阳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并且是开展大学生村官工作较早的地区, 对其大学生村官政策及实践进行探讨, 具有积极意义。

(一) 工作概况

凤阳县确立了创业示范、带动发展的策略, 把大学生村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大学生村官用“五个一”指导思想 (一村一品、建一个特色农产品基地、牵头建一个经济合作组织、联系一个龙头企业、示范带领一批农民致富) 开展工作。目前创业多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 大学生村官示范种植, 农民自愿参与, 村官从服务农户出发, 提供技术指导, 同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帮助农民解决创业过程中所遇困难。为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活动, 县政府制定了较为详尽的工作要求, 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业模式:深入开展前期调研;大学生村官示范创业;广泛筹措创业资金;构建专业合作组织。

(二) 管理制度

1、“村官”奖酬机制。

被正式聘用为“名誉科技副主任”的大学生, 工资由县财政全额供给, 月薪在1000元以上, 聘期内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 由县财政和个人共同负担;在任职所在村带头创业的享受凤阳县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凡正式聘用且年度考核合格的村官, 其配偶符合招聘条件的, 可直接聘为村官。3年期满考核合格的, 再次择业被该县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录用的, 在村任职的工作年限计入工龄。今后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将留出适当比例, 优先录用到村任职3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2、资金支持机制。

大学生村官除通过合作社筹集资金, 还可向银行贷款, 凤阳县每年也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贴息和免息贷款。2007年5月, 安徽南翔集团捐赠300万元设立了“凤阳县新农村建设青年创业基金”, 用于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凤阳农村创业。2008年, 县政府设立凤阳县“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 无息提供给大学生村干部创业项目使用。

3、考勤监督机制。

为确保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县政府建立了考勤监督机制:大学生村官需填写工作日志, 政府不定期进行突击抽查。考虑到农村工作的特殊性, 工作地点不稳定, 工作绩效仍是考核的关键。

4、“村官”退出机制。

鉴于大学生本身流动性较强, 县政府在对村官的去留上, 充分尊重个人意愿, 采取以事业留人的宽松政策。

二、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方面

1、选聘机制不完善。大学生村官考试

偏重于大学毕业生政治素质的考查, 在专业方面考虑得不够全面。如在凤阳县2007年招聘的50名村官中, 只有1人专业与农学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

2、激励机制不明朗。

政府在财政、政策配套机制和社会保障方面尚不健全。工资待遇较低, 薪资激励作用较差。另外, 再次就业缺乏保障, 多数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将面临再次就业, 由于缺乏相应的“流动”的保障, 往往合同期满后就业困窘。

(二) 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

1、专业与需求不对应。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学生村官为新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技术支持, 但是很多村官知识储备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不符,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问题无法解决。

2、行为短期性较明显。

部分大学生村官初衷实为增加基层工作经验, 为考公务员和考研等增加砝码。加上对乡村环境的失望, 对待遇偏低的不满, 导致当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多是应对就业压力的无奈选择。目前凤阳县2006、2007年招入的69名村官中仅37人在岗, 流失率达46.5%。政府在村官选聘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村官行为短期性造成行政成本较大, 不利于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真正目的。

(三) 政策执行环境方面

1、创业示范处境艰难。

凤阳县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就是科技兴农、创业示范, 然而大学生村官创业尚在初期, 带动村民的想法较难实现:首先, 多数村官成绩不明显, 经济效益不突出, 甚至有些村官创业处境艰难;其次, 政策宣传不到位, 农民对村官政策有误解, 甚至以为是领导的政绩工程;再次, 农民习惯于风险较小的小农经济生产, 对合作社多持观望态度, 也有农民寄希望于政府给与适当补贴后再加入专业合作社。

2、资金筹措机制欠缺。

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资金来源有:合作社、自家积蓄、银行贷款、他人投资等, 虽然资金来源渠道较广泛, 但相对于日益壮大的村官队伍和日益增大的创业资金需求则显匮乏。资金互助社是大学生村官为解决筹资问题选择的融资模式, 由因建立时间较短, 会员较少, 资金来源不稳定, 集资能力十分有限, 不能完全满足村官创业后续发展的资金需求。

三、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途径

2008年12月22日, 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切实关心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 着力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 努力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结合凤阳县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践情况, 本文重点对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进行探索研究, 以期为机制的成功构建建言献策。

(一) 政府方面

1、完善培养机制, 加强高校农村合作。

选聘环节上提高对专业的要求, 重点招聘农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此外, 安徽科技学院与凤阳县政府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也值得借鉴。这种合作模式既拉近了农民与科技的距离, 又为大学生提供了投身实践、接受教育、服务基层的成长渠道, 能够使大学生熟悉农村的工作环境, 进而更好地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

2、明晰退出途径, 完善人事管理机制。

制定优惠的政策和待遇, 如考核合格的可以续聘;表现优秀的可纳入镇乡后备干部队伍进行重点培养, 在镇乡干部队伍出现自然减员空岗时, 公开选拔优先补入。在农业税全免之后, 基层组织工作职能逐渐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因此可以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发适合期满村官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同时要切实落实优惠政策, 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优先录取, 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扩大招录比例, 增加村官期满分流的路径。

(二) 大学生村官自身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

大学生村官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把当村官作为职业生涯的重要阶段, 当村官的现实意义不止于暂时就业, 而在于开创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农村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比较艰苦, 交通与信息比较闭塞, 大学生村官应该调整好心态, 尽快适应农村生活, 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清贫, 抵得住诱惑。尤其是受挫时, 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不轻言放弃。

2、增强实践能力。

大学生村官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农村工作经验, 增强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投身创业实践, 随着村官工作的深入, 大学生村官应逐渐融入农村, 发挥自身特长, 如提供法律咨询, 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 更好地服务一方。

(三) 政策执行环境方面

1、组建大学生村官团队, 形成资源互补优势。

单个的大学生村官能力有限, 加强村官间的互助合作有利于村官力量的发挥, 区域内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组建村官团队, 平时具体负责某一个村, 但在区域内, 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承担其他村的相关事务, 这样不仅可以取长补短, 还可以促进乡镇村或区域村的形成, 一旦取得成效更能够带动一个区域的发展。

2、促进合作社发展, 打造农产品品牌。

合作社承担着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工作, 它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村域经济的发展。作为合作社的外部管理者———政府需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首先, 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创建自主的农产品品牌, 并协助做好品牌宣传工作。其次, 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 规范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过程, 维护品牌的公信度, 促进品牌做大做强。最后, 政府需从宏观上把握合作社发展状况, 整合区域内合作社的发展, 既要避免创业产品项目雷同, 防止无效竞争;又要注意合作社之间产品的搭配组合, 以打造某一系列农产品品牌为目标提高竞争力, 更好地占据市场, 增加收入。

3、扶持资金互助社, 创新投资模式。

资金是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 政府应该在贷款优惠政策外加大直接的财政投资力度, “中央和地方财政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其次, 大学生村官要积极地寻找合作伙伴, 如和蔬菜经济人合作, 解决资金短缺、新品种引进和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再次, 农民收入有限, 单个的合作社参加农户少, 资金规模较小。大学生村官应当积极寻求各专业合作社的组团合作, 一方面形成规模效应, 提高合作社的筹资力量以及协调地区差异的作用;另一方面增加对其他农户及对企业和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当前大学生村官政策已初显成效, 要让大学生村官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除了要为其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使其“下的来, 待的住”外, 更需要从具体实践入手, 扶持示范创业大学生村官的支农计划, 让大学生村官能够“干得好”, 最终实现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

摘要:随着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全国试点和推广, 大学生村官出现了职能不清等问题, 限制了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凤阳县的重点调查, 从政府、大学生村官和政策执行环境3方面探讨如何解决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构建长效机制建言献策。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政策,合作社

参考文献

[1]、胡跃高.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J].农村工作通讯, 2008 (10) .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 2008 (3) .

实践是检验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第4篇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到底情况如何,进展到什么程度,取得了什么效果,遇到哪些困难,解答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理论上的系统分析,更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实践调查,取得第一手的翔实资料,进行科学的评估,才能对我国新农村建设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总结。

这些年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图书也出版了不少,有的从宏观战略上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问题,如(《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有的分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思路问题,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有的从实践案例角度,总结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经验,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汇集》;还有许多从部门、从地区的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可谓林林总总。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推动新农村建设都起到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对策,不断完善和丰富既有的理论成果,并以社会实践来检验理论成果,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体系。

由宋洪远等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实践》就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

本书共分14章。不仅系统回顾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国外经验和典型案例,而且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素质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通过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加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通过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等相关问题;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和我国实践推进新农村建设等理论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分析;此外,还研究了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乡村治理和村民自治制度等改革问题,进一步完善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本书的突出特点,就是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研究。2007年8月-11月,该课题调研小组分别赴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开展实地调研,从县、乡、村三个层次,访谈了有关机构和人员,围绕新农村建设中的体制和政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此外,课题组还对安徽省、江苏省、吉林省和陕西省等四个省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样本村、农户和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资料分析。2008年底,课题组完成大部分研究报告的初稿。2009年和2010年,课题组对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专门进行了两次百县万户调查。还通过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进行农户问卷调查和政策落实情况调查,结合已有的公开研究成果、统计资料和相关数据等,系统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

《中国新农村建设:政策与实践》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科学性和实践性。其为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集体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结论及相关系列研究成果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和建议,已成为党和政府制定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参考,转化为指导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政府决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例如,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通过《中国农村研究》《农民日报》和《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等多种途径送达中央领导和省部级领导同志处,得到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有很多政策建议已被有关部门吸收采纳。

大学生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报告 第5篇

首先在拜访兰田村的过程中让我感触很深,他们的生活在逐渐改善。但相较于其他人而仍是不太乐观。在参观兰田小学,康美镇兰田村南音班,老年活动中心的过程中让我看到了兰田村对于教育,以及丰富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视。在参观南音班时,小孩们的热情与优美的歌声和乐声感染了我们实践队。也给我们带来震撼。而走进兰田小学时,映入眼帘的是因扩建而一片狼藉的操场。从校长的口中得知。兰田这几年的发展,人口有了大量的增长并吸引了村外的学生来就读,于是现在正在修建校舍。从兰田小学的例子我深刻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才是最大的成功。而从老年活动中心经过时没能进去参观是一个遗憾。但也反映出了不管是小孩亦或是老年人,他们仍然有丰富自己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权利和待遇,或许这是许多人遗忘的地方。

后来来到农民素质培训学校,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对于兰田小学村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人,即潘春来。他致力于新农村的建设,他研发出一套为兰田村量身订做的发展模式。他深刻地告诉我们每一个贫困地区的情况及具体缺陷不同。所以应根据其具体情形来为其制定发展模式。而兰田村便在他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世纪之村的新道路。而这条专属于兰田村的发展道路正引领兰田村走向富裕强大。潘春来同志对兰田村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精力。并希望我们大学生能够跟随他的脚步为新农村的发展做贡献。而这也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

潘春来同志的事迹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深刻地告诉我们社会需要发展,社会需要像他这样的人。而中国的发展也一样。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

而兰田村的例子正说明,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人们过上幸福,舒适的生活,社会才会安定,才会和平。兰田村因其独特的发展模式而被大众所宣扬。但是最重要的使农民的心声。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纯朴的农民们的生活得艰辛。不管是谁,他们对于他们这群初出茅庐的小孩的热情与宽容让我们极为感动。停下手中的农活,不顾劳累地向我们诉说他们的感受。而这也确实地明白了,兰田村的发展对于他们而言是如何,每件事多有两面性。很多人确实地融入了世纪之村这个大家庭,但仍然有一些人因文化教育程度的限制,仍无法灵活地运用世纪之村这个平台。

大学生实践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第6篇

作者:

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三无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我的有关新农村与我家乡的变化调查主要体现在下面的方面: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是医疗保障方面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绝境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55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从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

1.我县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岁

①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为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不可没。然而,从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发生了严重的衰退。随着集体经济的削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发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国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锐减到5%左右;

②绝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村级卫生所、室或不复存在,或者转化为私人诊所。合作医疗的衰退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消亡或市场化,导致农民医疗费用的急速攀升,大大越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从1990年至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1增至2210.34,增长了3.2倍;而同期每人次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增长了6.2倍、5.1倍;

③医疗费用的增长大大超过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农村最贫困的农户(占4%)中,有一半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政府投入不足。1998年政府投入的卫生费用为587.2元,其中用于农村的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

④政府投入不足不仅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市场化和服务提供不足,由此增加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也限制了公共预防保健机构的能力。因为投入不足,使卫生防疫站、保健站等机构把主要精力用于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的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有所削弱。一些传染病(如肝炎)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地方病(血吸虫病,碘缺乏等)又死灰复燃。

2.新世纪,政府应该通过加大投入,合理规划,提供帮助等多方面措施,切切实实把医疗卫生的重点重

(1)真正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2)加强农村公共预防保健工作。公共预防保健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的优点。必须改变目前基层政府忽视预防保健的现状,要明确公共预防保健是政府的职能,政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尤其是在一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

病、地方病等方面,预防保健尤其重要。

(3)继续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

(4)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形式。

3.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公路硬化情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很重要的。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当我还在读高一的时候,听家人说会修水泥路,那时候可让我高兴坏了!终于可以摆脱泥巴路了,天晴时漫天尘土,下雨时泥泞不堪,而且经常是坑坑洼洼的,真不爽啊!当我踏在新铺的水泥路上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虽然铺的不是很好看,但路面还是蛮平整的!有条水泥路就是好啊!进进出出方便多了,我也不时可以飙下车了!修路的钱有一部分需要农民出钱,但却没有一户没交的,这足以说明农民对修公路的渴望!我们不是天天说在嘴上吗?要致富先修路吗!

农村公路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

4.新农村的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青少年太少

他们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所以村里平时是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在外面打工的一般都是不等过完春节就要出去工作,所以找不到这么多人来舞龙。由于缺少青壮年,所以有不少土地被荒废了,不少田都只种一季晚稻,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也是判定是否是合格新农村的一个方面。所以,如何使这些主力军回乡是政府所要努力的方向,毕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在年轻人的肩上。

6.新农村建设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 “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码头河运和路带经济是马楼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因此在马楼村的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 “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

施目标分解落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7.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服务新农村,建设新家园”

通过调查,给了我不少启发: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知识青年必须掌握的本领,任何事情在没有经过调查之后请不要轻易下定论。这就好比那些从未到过中国却天天在大谈特谈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外国专家们。仅凭看到的几篇文章或听到的新闻。不搞社会实践调查,就不能更好的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就不能发现我们平常看不到的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就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我们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明确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关心“三农”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法律宣传,为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贡献。新农村建设中所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因此,毕业后“落户”农村,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优化农村人才结构一举两得的大好事。到农村基层服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解决农村缺乏人才的问题。大学生“落户”农村,既可有效解决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合理流动,改善农村人才奇缺的现状,带动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又可使我们有了用武之地,实现人身价值。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上一篇:忘忧口哨作文600字下一篇:童年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