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自然灾害分析

2024-09-21

甘肃省自然灾害分析(精选8篇)

甘肃省自然灾害分析 第1篇

层次分析法在甘肃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

摘要:在研究分析甘肃省内地质灾害类型和发育特点基础上,总结出甘肃省的.主要致灾类型为滑坡(含崩塌)和泥石流.确立了主要灾害本身的活动规律和影响因素,厘定滑坡分布密度等历史危害性和暴雨分布等10项指标为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主要凶素.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了递阶层次结构体系,并构造出判断矩阵和特征向量,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划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作 者:赵成    张永军    赵玉红    ZHAO Cheng    ZHANG Yong-jun    ZHAO Yu-hong  作者单位: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兰州,730050 期 刊:冰川冻土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年,卷(期):2009, 31(1) 分类号:X821 关键词:地质灾害    易发性    层次分析    甘肃省   

甘肃省自然灾害分析 第2篇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八年级(5)班贾若飞

甘肃位于祖国西北内陆的中纬度地区,这里降水量少,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占全省的2/3。干旱区面积大是甘肃气候的显著特征。夏季风是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夏季风微弱时,便会出现干旱灾害。

干旱是甘肃省主要的自然灾害。每年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都有发生。干旱常发生于春播作物下种、出苗时节或出苗以后。干旱对作物的危害极大,轻则大幅度减产,重则颗粒无收,甚至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省内受旱灾影响的地域较广,发生频率高。冰雹是全省仅次于干旱的自然灾害。发生在每年4-10月,尤以5-8月最为集中,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年平均降雹日数达5-16天。全省50多个市县,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危害,甘肃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雹、消雹经验,他们利用土炮、高射炮、火箭等工具进行消雹,化雹为雨,减轻了冰雹的危害。

地质灾害中,地震尤为突出。甘肃省位于我国五大地震带之一的汾渭地堑—六盘山—河西走廊地震带。因此,这里地震活动频繁,强度大。据统计,与全国其他各省、市、区比较,甘肃省历史上发生6级以上地震次数名列前六位。近代历史上,据甘肃

省已有具体破坏数字的24次地震统计,地震夺去了16万人生命,造成几十万头牲畜死亡,损毁十几万间房屋,在预防工作上,兰州地震局在省内两个地震带上设有数个地震观测站进行全天候观测,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甘肃也是一个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区。滑坡普遍存在于全省的山区。山体陡峻,地表起伏,加之黄土高原地区的黄土疏松、粘性差,地面缺乏植被保护,遇到暴雨,在重力作用下极易形成滑坡和坍塌。2003年,兰州发生的几次滑坡,造成了数百万的经济损失。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陇南山区。这是山脉众多,山高坡陡,森林植被颁不均,坡耕地面积广,降水又多暴雨形式。因此,这里水土流失现象普遍,局部地区还会形成山洪泥石流。加强植被保护,避免开垦陡坡,对防治泥石流灾害十分有效。

地震、泥石流、滑坡是全省最突出的地质灾害。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地质灾害已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所以,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甘肃省自然灾害分析 第3篇

岷河为白龙江的二级河流, 嘉陵江的三级河流, 长江的四级河流, 发源于甘肃省宕昌县境内的北秦岭系大拉梁、岷峨山, 以及南秦岭系的岷迭山地之间, 河源在宕昌县阿坞一带, 河流中上游为西北——东南走向, 在临江铺以下转为自北朝南走向, 纵穿宕昌县境内, 在宕昌县与舟曲县的交界处两河口汇入白龙江, 是宕昌县的主要河流。源地海拔高程3034m, 河长104.0km, 流域面积2280.0km2, 干流平均坡度为12.2‰。流域为长树枝条形状, 两岸面积不对称。在高桥分为南北两岔, 南边为南河, 北支在脚力铺以上又分为理川河和秋末河两支。在中游宕昌城关镇附近, 左岸 (北岸) 有贾家河汇入, 右岸 (南岸) 有国家森林公园官鹅沟汇入。在新城子附近, 左岸有车拉河、右岸有大河坝沟汇入。在临江以下, 只有小沟小岔, 再无较大支流汇入。

岷河右岸支流较少, 主要河流有南河、官鹅沟、大河坝沟。右岸各支流植被较好, 西南部有针叶林覆盖, 其中南河流域呈圆形, 森林、灌木、杂草遍布, 植被良好, 是岷河流域植被最好的地区。岷河左岸支流发育较多, 主要河流有理川河、秋末河、贾家河、车拉河等, 左岸河流下垫面多由松散的砂岩和黄土组成, 植被较差, 尤其是临江以下至两河口区间, 植被很少, 岩石破碎, 土壤裸露, 是山洪、泥石流多发区。

岷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69.5mm, 多年平均蒸发量1233.3mm。岷河中游的宕昌县城关镇河段多年平均流量10.1m3/s, 多年平均径流量3.185×108m3;实测最大流量673m3/s, 出现在2000年5月31日;实测最小流量0.66m3/s, 发生在1998年2月7日。

2 历史暴雨洪水

2.1 “76.7”暴雨洪水

1976年7月25日, 宕昌县化马乡尖旮旯、石院、寨子一带发生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水, 据调查, 暴雨中心位于尖旮旯、石院、石子一带, 笼罩面积49.6km2, 主雨历时3h, 中心雨量330mm, 产生了罕见的泥石流洪水, 造成了严重的洪水灾害。处于暴雨中心地区的小河坝沟街上河段集水面积仅14.2km2, 而洪峰流量达到867m3/s。化马乡处于暴雨的边缘地带, 暴雨量为219mm, 集水面积仅14.0km2, 而洪峰流量达到351m3/s。这次暴雨创甘肃省短历时暴雨量之最。

“76·7”暴雨洪水的特点是:历时短、雨强大、暴雨量集中, 暴雨笼罩范围小。短历时, 强度极大的暴雨对土壤的冲击和侵蚀作用很强, 极易形成暴雨山洪灾害。而岷河左岸的一级支流化马沟和小河坝沟, 属于活动期内的泥石流类型流域, 地质构造复杂, 断裂褶皱十分发育, 地表岩层破碎。流域内多为黄土覆盖, 植被较差, 生态环境脆弱, 因而“76·7”暴雨洪水造成了甘肃省历史罕见的小流域区地性暴雨洪水灾害。

2.2 “2000.5.31”暴雨洪水

2000年5月31日19~20时, 宕昌县境内的岷河中上游西北部地区发生了一场短历时特大暴雨洪水。此次特大暴雨, 上游别竜沟从5月31日18时30分开始下雨, 移到下游的临江铺21时30分结束, 历时3h。主雨过程50min, 降水云系呈带状从上游向下游移动, 共形成了3个暴雨中心, 带状雨区外降水很少或无降水。第一个暴雨中心在宕昌县庞家乡的庄子、庞家村一带, 中心雨量280mm, 50mm以上等雨量线笼罩面积为113km2;第二个暴雨中心在宕昌县木耳乡的拉寺、瓦拉、奤治、周儿村一带, 中心最大点雨量220mm, 50mm以上等雨量线笼罩面积为91.9km2;第三个暴雨中心在临江乡的临江铺、改头山、毛羽山一带, 中心最大点雨量230mm, 50mm以上等雨量线笼罩面积为146km2。这次暴雨笼罩了岷峨山北段以西宕昌县境内官亭以上岷河北岸的整个流域。降水过程从一开始就是急骤的暴雨夹冰雹, 继而是持续40min的暴雨。降雨历时短、雨量集中、笼罩面积小, 暴雨中心自上游向下游移动, 呈带状分布, 非常有利于洪水的叠加, 形成峰值大、洪量集中的尖瘦型洪水过程, 是典型的灾害性大暴雨。经比较, 该次暴雨是短历时世界量级的特大暴雨。

此次暴雨洪水的主要产洪区在岷河上游的暴雨区。处于暴雨中心的别竜沟哈达河段流域面积24.9km2, 洪峰流量313m3/s;冉家沟庄子河段流域面积仅有5.0km2, 而洪峰流量达到167m3/s。处于第二个暴雨中心的下龙沟, 流域面积31.4km2, 洪峰流量223m3/s。各支流洪水汇合后, 到达岷河脚力铺河段时洪峰流量为817m3/s;经沿途消减, 到达宕昌县城段时, 洪峰流量为673m3/s。这是岷河有历史水文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 经分析, 洪峰流量重现期为150年一遇。

2.3 历史暴雨洪水统计

岷河于1965年设立三盘子水文站, 1983年上迁至宕昌县城设立宕昌水文站, 至今共积累了47年的水文资料。1983年甘肃省水文总站组织技术人员对我省各流域历史洪水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并编制了《甘肃省洪水调查资料》, 其中第五册为甘肃省长江流域分册。根据这些资料, 对岷河流域较大洪水进行了统计, 见表1。

依据现有资料, 对岷河宕昌县城关镇河段进行了历年最大洪峰流量水文频率分析计算, 结果见表2。此表数据可做为宕昌县城防洪建设的参考。从表中可以看出, 岷河宕昌县城关镇河段10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586m3/s, 5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486m3/s。

3 流域暴雨洪水特性

岷河流域处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岷山山系与西秦岭延伸部分的交错地带。高空西风气流和偏南的暖湿气流往往在本流域相遇, 加上流域内高原的气候特征和高海拔的山峦起伏, 山高谷深, 峰锐坡陡的地理地形条件, 极易形成雷阵雨。加上岷河左岸支流发育较多, 下垫面多由松散的砂岩和黄土组成, 植被较差, 抗侵蚀能力脆弱, 在汛期遇到大暴雨时往往形成山洪、泥石流。雷阵雨以其雨量集中, 历时短, 强度大, 笼罩面积小的特点, 极易产生峰高、涨落急剧的大洪水, 给当地造成大的暴雨洪水灾情。

4 暴雨洪水灾害分析及防治对策

甘肃省岷河流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冰雹、暴雨、山洪泥石流频发, 是甘肃省山洪灾害的重点防治区。“2000·5·31”暴雨洪水, 造成了宕昌县的阿坞、哈达铺、庞家、木耳、临江铺等26个乡镇、15.4万人受灾, 34人死亡, 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达1.7亿元。“76·7”暴雨洪水也给宕昌县化马乡尖旮旯、石院、寨子一带的群众造成了很大的灾害, 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因此, 研究和制定科学的暴雨山洪泥石流防治措施,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

首先, 要进行工程治理。一是加大投入, 大力推行退耕还林、种草种树政策, 对岷河北岸的沟坝地带, 凡是坡度较大的耕地都应进行退耕还林, 宜草种草, 宜树种树, 大力培植植被, 固根培土, 涵养水源, 减少水土流失。二是新修水平梯田, 整治河道, 疏通洪水下泄通道, 减少洪水对公路、梯田、及村庄的冲击和侵蚀。

其次, 还要加强非工程措施的治理力度。在村庄上游的重要山洪泥石流沟道上要建设山洪泥石流监测及预警系统, 在大暴雨或山洪泥石流来临之前进行警报, 对有可能受灾的村庄进行群众及其重要财产的安全转移。

为了使山洪监测及预警系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山洪泥石流多发区, 要广泛地进行宣传教育, 让当地群众有防洪安全意识。根据当地地形条件要事先制定好撤离路线及安全集中据点, 让当地群众事先知道, 发生暴雨山洪时应沿什么路线、往哪儿转移。

总之, 暴雨洪水灾害的防治要标本兼顾, 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 防洪工程建设和群众防洪安全教育相结合, 以确保群众人身安全、家庭重要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白李成, 汪贵民, 杜克胜.岷河宕昌“2000.5”暴雨洪水分析[J].水文, 2002, 21 (4) :61-63.

甘肃省自然灾害分析 第4篇

关键词: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加大保护力度;增强生态功能;实现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

一、基本概况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南部洮河中上游的迭山北坡,地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迭部和合作四县(市)境内。总面积287759公顷,其中核心区109762公顷,占38.2%;缓冲区67434公顷,占23.4%;实验区110563公顷,占38.4%。该保护区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天然原始山地寒温性暗针叶林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森林覆盖率49.34%,植被盖度达到90%以上。保护区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总集水面积2877.5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13亿立方米,占洮河流域片年平均径流量53.1亿立方米的19.06%。

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其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代表性较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该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域,境内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原始林及森林生态系统,其物种资源丰富,拥有高等植物有122科444属1302种;野生脊椎动物26目59科275种;森林昆虫1055种;大型真菌248种。其中,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的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尚有4种;有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61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多达115种。

二、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多年来,保护区管理局认真贯彻党的林业方针,突出抓好现有森林资源管护,全面加快公益林建设步伐,不断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轨道。护林防火形势相对稳定,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加,保护区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1.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由于没有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来源,保护区的办公、管护用房仍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土木和砖木结构的平房,设施陈旧,设备落后,远远不能满足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由于保护区机构和编制尚未解决,保护区经费没有列入省级财政预算。目前,保护区的所有运行费用都由保护区自筹解决。

2.狠抓公益林建设,积极培育森林资源

自设立保护区以来,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在把资源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地块的同时,通过人工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封山育林、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使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得到了切实的改善和恢复,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145.81万亩,新增森林面积13.6万亩,活立木蓄积增加了26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78个百分点,保护区自然生态呈现出良好恢复和发展趋势。

3.提高认识,加强资源管理

保护区成立后,我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了保护区资源管护力度,针对保护区面积大,林缘线长,周边居民多,交通四通八达,无天然屏障,资源管护难度大的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管理措施。一是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采用局领导包保护站,保护站领导包保护点,护林员包林班小班的办法,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和管护合同。做到山有人看,林有人护,不留死角。二是对林区护林热点、难点地区进行集中整治,充分发挥林区公、检、法等执法机关的作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保护区自然森林资源的安全。三是社区联合,齐抓共管。在保护管理工作中,加强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区内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区的有关规定,使当地群众认识到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的生态意识、保护自然意识得到增强,由被动接受保护区工作到主动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提高保护区科技水平

一是积极与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白龙江林业管理局林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已完成《甘肃省洮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甘肃省洮河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洮河林区云杉落针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洮河林区苗圃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洮河林区中高海拔造林技术研究》、《洮河林区植被种类及植被类型调查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二是委托国家林业局西北调查规划院编制了《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为制定保护区的长远发展规划,提高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5.积极参与UNDP/GEF洮河项目

为了使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稳定;我局积极参与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与保护建设——促进全球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GNDP/GEF利用生态方法保护洮河流域生物多样性项目是联合国环境开发署的赠款项目,如何充分用好外资赠款,对我局来讲是一项新生事物,也是一个机遇和挑战。

三、问题和建议

1.管理体制亟待理顺。目前,保护区无机构,无人员编制和经费来源,严重制约保护区的发展。建议省上尽快解决保护区的人员编制问题,将保护区的运行费用纳入省级财政预算。

2.能力建设亟待加强。我局大多数职工原来从事森林经营工作,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缺乏保护区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加之自然条件差,收入低,难以引进人才,现有的技术力量已远远不能满足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强这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参考文献:

甘肃省自然灾害分析 第5篇

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的治理及其局限

防灾救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政府行为与社会工程.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频繁,危害惨重.国民政府采取诸如发放赈济粮、款、以工代赈、修渠建库、植树造林、建立居养设施、防疫治病、仓储积谷等赈济灾民的救治措施,加上民间慈善团体、教会和传教士的治灾救荒,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成效并不显著,也未能达到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目的.其局限性在于未能建立防灾救灾的`基本制度;科学知识极端缺乏,借助科学技术防止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未能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体系;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群众性生产自救能力弱.

作 者:王美蓉 WANG Mei-rong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历史系,甘肃张掖,734000 刊 名: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5(4) 分类号: 关键词:民国时期   甘肃   自然灾害   治理   局限  

甘肃省自然灾害分析 第6篇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5]152号 【发布日期】2005-12-14 【生效日期】2005-12-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甘肃省

甘肃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

(甘政办发[2005]152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省属各企事业单位:

《甘肃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甘肃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

目录

1总则

1?1目的 1?2工作原则

1?3编制依据

1?4适用范围

2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1组织机构

2?2应急指挥部及成员单位职责

2?3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3预防、预警

3?1预警信息

3?2信息采集

3?3信息报送

3?4灾情信息发布

3?5预警报告

3?6预防控制

4灾害分级和应急响应 4?1一级应急响应

4?2二级应急响应

4?3三级应急响应

4?4四级应急响应

4?5应急解除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2协调救助

6应急保障

6?1资金保障

6?2物资保障

6?3信息保障

6?4职责保障

6?5宣传保障

7附则

7?1名词术语

7?2预案管理

7?3预案生效1总则

1?1目的

为做好突发性重大低温冻害、农作物病虫害引发的农业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对农业的损失,保证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树立农业灾害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

1?2?2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首长负责制,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1?2?3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1?3编制依据

制定本预案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农业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甘肃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省范围内突发性低温冻害、农作物病虫害等农业重大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2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2?1组织机构

2?1?1成立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由省人民政府主管农业的副省长担任总指挥,省人民政府主管农业的副秘书长和省农牧厅厅长担任副总指挥,成员由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省气象局、省供销社、省环保局、省农牧厅主管副厅长(副局长、副主任)组成。

2?1?2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省农牧厅,由分管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副厅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有关处、站和省财政厅农业处、省民政厅救灾处、省扶贫办计划审计处、省气象局业务科技处的主要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2?2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及成员单位职责

2?2?1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召开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会议,研究决定农业灾害发生后应急处理工作的重大事宜,安排部署全省突发性农业重大灾害应急工作;领导、组织和协调全省突发农业灾害的应急处理工作,指导各地积极组织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决定启动和解除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农业抗灾救灾工作组或专家组等,查看灾情,及时了解和督导各地的农业防灾救灾工作;向省政府和国务院及农业部、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委报告突发农业灾害和应急工作等有关情况;协调涉及其他部门有关农业抗灾救灾的工作。

2?2?2省农牧厅牵头组织实施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负责落实农业抗灾救灾措施,及时发布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报结果,组织统防统治,负责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2?2?3省民政厅负责安排农业受灾地区群众生活和缺粮户的口粮。

2?2?4省财政厅负责落实突发农业灾害应急处理所需的救灾资金,并及时下拨到位,监督管理农业救灾资金的使用,确保救灾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和作用。

2?2?5省发改委负责争取落实农业抗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2?2?6省交通厅负责将农业救灾所需的救灾物资及时运往受灾地区,修复灾区道路,确保灾区道路畅通。

2?2?7省水利厅负责发布水情、汛情信息,维修农业受灾地区水利设施,负责灾区人畜饮水安全。

2?2?8省林业厅负责落实林业防灾救灾措施及遭受重大低温冻害后林业生产的恢复和灾区林木病虫害的防治。

2?2?9省气象局负责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指导灾区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2?2?10省扶贫办负责安排受灾贫困地区灾后恢复农业生产的扶贫项目。

2?2?11省供销社负责受灾地区改种补种农作物所需化肥、农膜、农药等农资的调供。

2?2?12省环保局负责灾区土壤、水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确保受灾地区灾后生态环境不被污染。

2?3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2?3?1汇总、核查突发农业重大灾害和应急工作的有关情况,提出建议意见,及时报告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为指挥部决策提供依据。在指挥部决定启动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后,牵头实施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

2?3?2研究提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计划,召开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会议,安排农业防灾减灾的具体工作。

2?3?3经常与有关部门联系,及时收集、反映与农业有关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信息。

2?3?4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指导灾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暖棚等设施养殖,推广应用防灾减灾技术。

2?3?5负责向农业部、财政部申请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参与资金管理工作。

2?3?6根据指挥部安排,负责储备一定数量的农药、种子等抗灾救灾物资。

2?3?7了解和督导受灾市州和县区市落实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2?3?8在自然灾害多发时期,组织安排人员值班,及时收集、核查灾情,并报告灾情动态。

2?3?9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开展防治技术培训与指导,抓好各项防治技术措施的落实。

3预防、预警

3?1预警信息 省气象局的低温冻害等预警信息,全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信息及病虫情报,全省农情调度系统网络信息,全省农业信息网络信息,各市州和县区市农业重大灾害发生情况的传真电报、报告等。

3?2信息采集

3?2?1采集途径:省农牧厅与省气象局、省民政厅、省水利厅等部门稳定畅通的信息交换渠道,定期、不定期地会商;省农牧厅与各市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

3?2?2采集内容:温度、湿度、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水文、汛情等水文资料;农业灾害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越冬和越夏情况、预测预报结果、发生流行趋势、发生危害面积、损失程度和防治措施;渔业受灾面积,农作物、畜禽、饲草、水产品损失程度,畜禽缺草料情况,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损毁情况,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3?3信息报送

3?3?1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农业灾害发生后,由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造成重大农业损失的突发性农业灾害,可直接上报省人民政府和省农牧厅,并同时报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3?3?2农业重大灾害信息应立即上报。因不可控因素一时难以掌握详细农业重大灾害信息的,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核查,3日内补报详情。

3?3?3一般性农业灾害信息定期逐级上报。

3?4灾情信息发布

农业重大灾害信息由各级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指定专门部门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自行发布。

3?5预警报告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发出农业灾害预警:

3?5?1收到气象部门的低温冻害预测预报。

3?5?2收到植保部门的病虫情报和预测预报结果。

3?6预防控制

3?6?1组织、思想准备。不断完善农业防灾减灾组织,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强化有关部门和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3?6?2工程准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田设施、棚室建筑、畜禽圈舍、养殖鱼塘等的加固和防护。水利部门做好相关水利设施的维修、加固和改造,增强农田及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6?3预案准备。根据农业重大灾害的发生规律,修订完善不同类型灾害的应急预案,确定防御重点。研究制定关键时段、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农业抗灾救灾、恢复生产措施。指导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适应性种植,提高农业生产的避灾抗灾能力。

3?6?4物资、技术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饲草料等救灾物资。积极组织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

3?6?5适时防控。及时组织抢收已成熟的农作物,对尚未成熟和来不及抢收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护措施。

接到低温冻害等灾害预报后,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立即组织、指导农民采取熏烟、覆盖、灌水及喷施植物抗寒剂等相应防范措施。对牲畜圈舍、鱼塘加盖保温设施,准备好饲草饲料。

及时组织机防队和群众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适期防治。

4灾害分级和应急响应 根据农业灾害发生范围、强度和受灾面积,分四级启动应急响应。

4?1一级应急响应

4?1?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级响应:

(1)受灾面积(指因灾害造成田间农作物产量损失10%以上的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或畜牧业预计因灾损失5000万元以上。

(2)病虫害发生面积占作物种植面积的5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一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1?2一级响应行动

(1)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省级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安排部署救灾工作,并报告省政府。同时将灾情上报国务院及农业部、财政部等国家有关部委。

(2)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派出救灾工作组,深入灾区调查了解受灾情况,指导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3)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持灾区恢复农业生产的意见,及时下达省级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并根据灾害发生范围和程度,建议省政府从省长预备金中安排部分救灾补助资金。同时,省财政、农牧部门联合向财政部、农业部申请国家农业生产救灾补助资金。

(4)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监督市、县农业部门落实救灾应急措施,规范使用救灾资金和物资。

4?2二级应急响应

4?2?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二级响应:

(1)受灾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5―20%,或畜牧业预计因灾损失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

(2)病虫害发生面积占作物种植面积的35―50%。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二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2?2二级响应行动

(1)召开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成员会议,研究部署救灾应急工作,向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灾情,申请启动省级农业灾害应急预案。省财政、农牧部门联合向财政部、农业部申请国家农业生产救灾补助资金。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决定是否派出救灾工作组深入灾区调查了解灾情,指导帮助灾区开展农业救灾工作,是否下达省级农业生产救灾补助资金。

(3)研究提出支持灾区恢复农业生产的意见。

(4)根据灾区要求,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4?3三级应急响应

4?3?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响应:

(1)受灾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0―15%,或畜牧业预计因灾损失1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

(2)病虫害发生面积占作物种植面积的15―35%。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三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3?2三级响应行动

(1)受灾市州政府立即召开市州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会议,启动本级政府应急预案,并向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情况,做出工作部署。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要求,市州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派出救灾工作组或专家指导组,调查灾情,指导灾区救灾工作。(3)研究提出支持灾区恢复农业生产的意见,市财政、农牧部门联合向省财政厅和省农牧厅申请省级农业生产救灾补助资金。

(4)市州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根据灾区要求,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救灾种子、农药、肥料等。

4?4四级应急响应

4?4?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四级响应:

(1)受灾面积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下,或畜牧业预计因灾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2)病虫害发生面积占作物种植面积的15%以下。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四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4?4?2四级响应行动

受灾县区市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本级政府应急预案,并向市州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情况。受灾县区市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派出工作组核查灾情,加强农业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县区市财政、农牧部门联合向市州财政、农业部门申请农业救灾补助资金。

4?5应急解除

当农业灾害结束,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时,由同级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解除。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督促、帮助、指导灾区农民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及时抢种、补种、改种各类应时农作物。加强受灾牲畜和渔场管理。

5?2协调救助

根据灾区需求,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按照程序及时组织区域间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化肥、地膜、农药、饲草料、柴油等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调剂、调供。

积极与银行、信用社协商,帮助灾区协调恢复生产所需贷款。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对农业损失、农业设施装备财产损失的保险赔付等工作。

6应急保障

6?1资金保障

处置突发农业灾害所需财政经费,按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6?2物资保障

各级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应根据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农业抗灾救灾物资,以备救灾应急。省财政每年在预算内安排部分资金,由省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指挥部安排负责储备一定数量农业抗灾救灾物资,用于一级、二级应急响应。市、县财政也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市、县两级农业抗灾救灾物资储备,满足三级、四级灾害应急响应所需救灾物资的调供。

6?3信息保障

各级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加强农业灾害信息体系建设,实现上下畅通,达到早预报、早发现、早处置的要求。加强通讯设施建设与维护,保障应急工作中的电话、网络等信息渠道畅通。

6?4职责保障

各级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要完善内部责任制,保证应急工作有专人负责,并定期对救灾应急工作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培训。6?5宣传保障

各级突发农业灾害应急指挥部要组织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加强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7附则

7?1名词术语

7?1?1本预案所称农业,专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7?1?2本预案中农业重大灾害,是指低温冻害(含冷害、霜冻、冰冻、雪灾、寒露风等)、农作物病虫害(小麦条锈病、粘虫、棉铃虫、马铃薯晚疫病、蝗虫、农田鼠害、草地螟、苹果蠹蛾等)等危害农业生产的突发性灾害。

7?2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省农牧厅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由省农牧厅负责解释。

7?3预案生效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甘肃省自然灾害分析 第7篇

(试行)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甘肃省灾害护理学专业委员会的管理,根据《甘肃省护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规定,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甘肃省灾害护理学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学术活动管理、技术应用推广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条 甘肃省灾害护理学专业委员会是甘肃省护理学专业委员会领导下的非独立法人学术分支机构。以下简称专业委员会。

第二章 专业委员会任务职责

第四条 甘肃省灾害护理学专业委员会任务:(一)组织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会议、审定学术论文,推荐优秀论文和优秀科研成果;(二)组织本专业的人员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推广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三)发现、推荐、培养本专业优秀中青年人才,团结本专业技术人员,反映她们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四)掌握本专业的国内外科技动态,承接相关学术咨询任务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学科发展和护理科技发展建议;(五)完成甘肃省护理学专业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任务。第五条 甘肃省灾害护理学专业委员会职责:(一)根据甘肃省护理学会的总体规划和专业委员会承担的任务,制定专业委员会本届任期的工作规划、计划及实施方案;(二)组织领导本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和科学普及工作;(三)组织实施本专业委员会自身建设,受理本专业委员会委员的建议和意见;(四)组织编发本专业委员会工作总结、会议纪要、活动大事记;(五)向甘肃省护理学会报告工作。

第六条 专业委员会贯彻民主办会原则,实行主任委员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重大事项须经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并及时向甘肃省护理学专业委员会报告。

第七条 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须预先报告甘肃省护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纪要须及时上报和下发。

第八条 全体委员应积极参与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各类活动,遇有征文工作时,每名委员组稿不少于2篇。

第三章 专业委员会的组成和产生办法 第九条 专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3名,设秘书1名,委员37名(含主委、副主委)。委员名额分配,应充分考虑地区分布和本专业各主要领域,不宜过分集中。45岁以下的委员数量,不少于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

第十条 专业委员会委员,应具备下列条件:(一)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主管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二)热心学会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能联系和团结本专业广大技术工作者;(三)身体健康,能坚持日常工作;(四)不能同时兼任甘肃省护理学会其他专业委员会职务。

第四章 相关管理及奖惩制度

第十一条 对正副主任委员、委员在任职期间表现突出、对学会作出较大贡献者,专业委员会将给予表彰。

第十二条 对于连续两次无故缺席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的委员,可作自动离职处理,由专业委员会报省护理学会备案、并向该委员所在单位反馈。对长期不参加本专业委员会活动或不宜继续担任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委员、正、副主任委员和秘书,专业委员会可根据情况通过相关程序作出调整。

第五章 附 则

甘肃省自然灾害分析 第8篇

目前, 国内对科技期刊进行评价的机构主要有5家, 除上述4家外, 还有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本文则利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定量评价指标, 主要是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来源文献量和基金论文比等指标来分析甘肃高校自然科学类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1甘肃省高校自然科学类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现状

1.1基本情况

甘肃省高校自然科学类学报有11家, 分别是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兰州交通大学学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兰州工学院学报、兰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其中, 成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 来源期刊 (2013年, 1141种) 的2家, 分别是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和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入选北京大学图书馆等27家单位201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982种) 的4家, 分别是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兰州理工大学学报和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入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14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的5家, 分别是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和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因此, 上述6种刊物是人们认可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而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兰州工学院学报、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这5种刊物还不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1.2甘肃省高校自然科学类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扩刊版、核心版) 期刊被引指标和来源指标 (见表1、表2) , 对甘肃省高校自然科学类学报进行了学术影响力分析。

注:综合评价总分是根据计量学原理, 系统性地综合考虑被评价期刊的各影响力指标 (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引文率等) 在其所在学科中的相对位置, 并按照一定的权重系数进行综合集成。

从表1、表2可以看出, 扩展总被引频次高于全国同类期刊平均值的有5家, 依次是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兰州理工大学学报、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扩展影响因子高于全国同类期刊平均值的有4家, 分别是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甘肃中医学院学报;来源文献量高于全国同类期刊平均值的有4家, 分别是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兰州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基金论文比高于全国同类期刊平均值的有4家, 分别是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甘肃中医学院学报。兰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兰州工学院学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这4家刊物各项数据均低于全国平均值。这说明甘肃省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较高的只有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3家, 学术影响力一般的是兰州理工大学学报、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兰州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5家, 学术影响力较低的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兰州工学院学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家。

2提高甘肃省高校自然科学类学报学术影响力的建议

中国科技信息所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扩刊版) 》统计了我国正式出版的各学科6435种中英文期刊, 其中社会科学类期刊2279种, 自然科学类期刊4156种, 英文版期刊205种, 筛选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89种。当前, 甘肃高校学报如何在全国林立的学术期刊界占有一席之地, 甚至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就成为了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紧迫问题。我们认为:甘肃高校学报作为甘肃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 必须树立精品意识, 精准定位, 通过突出学报特色, 打造精品期刊, 成为展示甘肃高校和西北地区特色, 具有创新性和较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

甘肃高校学报必须依托所属学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 加强特色栏目建设。通过制定报道计划、专题策划、约稿等方式, 重点报道学校具有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及地域特色的学术成果, 向各类基金资助的课题倾斜。

当前应该:

1) 充分发挥学报编委会的作用。在编委会的指导下, 组织、策划专题栏目和特色栏目, 向学术界知名学者约稿, 提升稿源学术水平;编委积极审稿, 把好稿件质量关, 编委积极投稿或推荐优秀稿件。

2)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编辑人员要关注学术热点、了解学术动态, 与学校科研人员保持紧密联系, 向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约稿;编辑人员要尽量参加有关学术会议, 向会议学术报告专家约稿;

3) 科学管理, 照章办事。严格遵守稿件评审制度及有关规章制度, 明确编辑人员岗位职责和工作分工, 调动工作积极性, 提高执行力;开通论文发表快速通道, 特约稿、优秀稿件快速处理, 即时发表, 免收版面费、审稿费, 稿酬优厚, 缩短发稿周期;对刊登的论文及时进行质量评估, 调研国内外有关的重要数据库, 摸清刊载论文被引用的情况, 争取被国内外更多数据库收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报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 限制低被引或零被引作者的稿件的发表。

通过对甘肃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分析, 认清甘肃高校学报在全国高校学报和科技期刊中所处的位置, 有助于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 扩大学术影响力。

摘要:利用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的评价指标, 主要是扩展影响因子、扩展总被引频次等分析了甘肃省高校自然科学类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提出通过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组约高水平文章, 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甘肃省,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应倩, 夏庆民, 戴丽琼, 等.2004-2008年肿瘤学期刊学术影响力变化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 (2) :219-222.

[2]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EB/OL].2013 (8) :18.

[3]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第6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快乐的旅游作文下一篇:王院长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