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的感悟作文

2024-09-11

学习语文的感悟作文(精选10篇)

学习语文的感悟作文 第1篇

“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感悟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教育名言的意思是说:生活中有语文学习的内容,语文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的内容“一体两面”。或者说要理解语文学习的内容,最好的途径是从生活出发,将二者融合为一体。笔者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对此深有同感。

在《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第五小节中,鲁迅先生用如椽之笔详叙了刘和珍君等几位烈士的遇害经过,其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一句耐人深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在。也就是说,这里的第二分句的标点符号的运用不合常规,致使该分句语脉不畅。而要正确地理解此分句标点的妙用,非借鉴华特先生的观点不可。这个分句照常规化的标点用法,似应为: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但鲁迅先生为何将主语变换成一个第三人称她和刘和珍的姓名且点断两次?叙述竞如此嗦?如果仅从文句上来理解,定会不得要领。教师此时只需将这个分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会豁然开朗;语文学习的内容就会与生活实际触类旁通,一气贯通,一通百通。

君不见,生活中丧夫之妇,在她丈夫灵前的哭述,不正与此类似?这时那妇人悲痛欲绝,泣不成声,述说丈夫生前的百种德操,千般好处,语气不贯通,语句不连贯。此种情形,不正是与鲁迅先生此句标点的停顿不合常规如出一辙吗?鲁迅先生之哭刘和珍,与丧夫之妇哭丈夫可谓异曲同工,字字血,声声泪,哽咽难平,泣不成声,一“哭”三叹。于是形成了鲁迅先生笔下不合常规的妙句。不仅如此,这里的简略记叙与抒情相融合,跟下文的议论一起,有力地控述了段祺瑞政府凶残地虐杀刘和珍等革命青年的滔天罪行,收到了常规表达不能收到的效果。这不能不归功于鲁迅先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洞见底蕴的体悟。可谓神来之笔!而这神来之“句”,竟然是生活所赐!

教学到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分析鲁迅成功之道,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讲解。指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写出好的文章光有技巧不行,还要有生活。文章是作者客观事物和生活的能动的反映。文章写得好,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而且是个思想问题。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吸取生活中的养料,把它提炼成思想,将语文学习和生活融合起来,才能写出反映时代,反映生活,“惊天地,泣鬼神”的佳作。

学习语文的感悟作文 第2篇

张宜玉 河南省商城县

短暂的培训学习结束了,回想充实而又令人难忘的每一天,我们有着不尽的思索。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们不仅学到了精彩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我们坚信在名校名师对我们的指导和影响下,以及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相信我们会成为课程改革战线上的精兵强将,更加至力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中,更加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这次培训,让我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手段,让我深深的反思起自己的教学来,使我如“井里之蛙”从“井里”跳了出来。认识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认识了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农村教育要想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必须从我们农村教师身上入手,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允许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创设平等、互助、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活到老,学到老。”从很多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一个教师要想把课讲得好,有吸引力,授课的教师必需具有丰富的阅读知识,在庄季葵老师的课堂中,庄老师的学生训练有素,庄老师是个非常有个人底蕴的老师,他的课堂让人有种浓浓的文学气息。可以看出她平时就十分注重个人修养的提高有直接关系。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读书、阅读对于教师的重要性。而记忆最深刻的是,在集体观课议课活动团队展示的环节,教师们分工明确,提出的问题针砭时弊。是我大开眼界。

我们每个学员都来自农村,多媒体教学在我们学校是很难开展的、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教学用具。但我想这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做为一名好师的绊脚石。做一个有灵魂的教师,用自己的师魂塑造孩子的灵魂。让他们的未来充满阳光。这次培训在紧张、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新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新的教学理论。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更加充满了热情与信心,我相信我们的我们的农村教育会有一次更大的提高。感悟小学语文教学

人的一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学生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去吸收新东西。可见,学习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给学生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现代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而学生灵活运用传授的方法又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板块,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一、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

预习只需粗略的阅读,了解知识的梗概,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去听讲,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二、预习的方法

1、阅读法。阅读是预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决不能仅看一遍,而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

2、联想法。联想是预习不可缺少的贯穿于全过程的重要方式。由于语文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预习时总会引起一些联想。联想的过程,实际也是将知识融汇贯通、初步掌握的过程。有了联想,就能使自己的想象力得以发展。想象力是人的能力之一,对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列宁所说:“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

3、设问法。从某种角度讲,能对某物提出问题,说明对该事物是了解的,同样,若对预习的内容能提出几个为什么,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不怕不会学,就怕没问题。在预习时,除了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外,还应逐步锻炼自己变换思维的角度,要一题多问,故设难关,以求甚解的自学能力。可见预习时应特别避免的是那种表面无所不知,其实一无所知,头脑中一片混沌。勤于思考,多多设问,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4、整理法。整理是预习全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通过预习,对新知识的掌握会做到心中有数,对已学会的知识自己会感到喜

三、预习的步骤

1、总览单元。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做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

2、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观察”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这个窗口,也就占据了“攻击”课文的有利地势。有的题目启人深思,3、熟悉作者。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

4、了解背景。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课文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有些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

5、思考练习。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解答。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感悟——语文学习的灵魂 第3篇

一、积累,是感悟之根

感悟是一个吸收和建构的过程, 它的广度和深度更多地取决于学生个体语文的积累程度。因此,扩大阅读量,增加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是提高学生悟性的基础。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室中开办“小小图书馆”,中年级以童话书和故事书为主,高年级则是各类有益的书皆有,并且保证每天的阅读时间。除此之外,坚持“每日一成语、每周一首诗”的做法,让学生多读书。实践证明多读书是培养感悟能力的最重要的环节,每一个语文学得好的学生,读书多是其共同的一点。只有在读书中,激发学生去多读、多想,深厚的积累才能使学生的感悟逐步走向开阔和深入。

二、感悟,必须以读与思为基础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这种基本的语言实践中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走进语言。通过读,让学生与语言多次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更重要的是,读书要用我们的心灵去读,那就要对文字细细地咀嚼,细细地思索。诵读是感知文本、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我觉得,感悟应该是“到心灵”的阅读,如何到心灵,那就需要“思”。没有思考的过程,学生对文字何来理解?缺乏理解,学生如何能有所悟?静思默想是教学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课堂讲解、朗读、问答、议论都成了形式。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营造一个“静静学习的场”。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语言材料中,去拥抱、去体会、去揣摩、去领悟,悟出有个性的见解来,悟出有创造性的、多元的认识来。

三、感悟,需要引领启迪

自主感悟的确是课堂的主旋律,但不能一说要让学生自主感悟,就一切放给学生,让他们没有方向地天马行空地悟。教师是一个引领者,当学生的思维发生堵塞、岔道的时候,要给予点拨启迪。教师适当而有效地指导,会催生学生的感悟并促进感悟深化。例如,在学习《孔子游春》一文时,对于“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位母亲”这个问题,学生一开始只是从表面来理解,一时思维出现了“短路”。于是我说:“母亲,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多少的爱呀!”一句话,使得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想到大自然像母亲一样为她的孩子———万物生灵默默地奉献,是那样的宽容、博爱……

对于教师来说,引导学生感悟是一种唤醒,是一种点化。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自己的智慧, 充分去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思想,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营造一种空灵的艺术氛围,通过组织诵读、默读、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悟文品字,去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去领悟文之道,做人之道。

四、感悟,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接轨

所谓感悟,首先是有所感。在深入感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文化积累和反复吟诵,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还需动用声音、录像、画面等手段,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综合作用, 来体验文章丰富的内涵,逐步让学生的感官变得敏锐,情感变得丰富起来。比如学习《长江之歌》,学习课文之前,学生提出要听一听这首歌曲,于是音乐声在教室中响起,大家静静地聆听。听完后,我请学生讲讲感受。在学完课文后,学生再次聆听感受就更深了,带着深切的感悟,朗读起来也更有感情。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让学生在专题网站上欣赏各种图片,阅读一些资料。当学生看到那宏大的场面,看到那各种各样、惟妙惟肖的兵俑和马俑而为之赞叹时,课文中的语言就是他们心中所想表达的感叹。这比枯燥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

运用音、像、画等手段来进行阅读教学能使学生从对文字的简单理解,变为浮现在眼前的画面,甚至是在脑海里出现的“电影”,也就是让学生从语言的逻辑思维,变为展现在脑海的形象思维。而从这种形象思维再次回归到语言的时候,学生的感悟就是立体的,鲜活生动的。这是一种很好的感悟教学手段,我认为也是感悟教学的新境界。

五、活动,让感悟的空间拓展

我们经常只注意到在课堂上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并不只局限于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感悟力的好阵地。

我经常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或续讲课文中的故事。于是学生就需要在一起合作,细细地琢磨、探讨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故事情节,在不断地交流与争论中达成一致。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不断地碰撞、磨合、深化。再加上表演后的评点,学生对整个课文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所感悟到的东西就更多,也更深。这样的活动实际上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咀嚼”,在咀嚼的过程中, 学生还能体会到更多的滋味,更浓的滋味。

对语文感悟学习的指导 第4篇

第一,在朗读中感悟。朗读是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培养语感的重要形式。它全方位、多层次地通过视觉接受文字信息,再经大脑转化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朗读是一个感知接受——体验理解——领悟表达的过程。只有心领神会,才能寓情于声。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把听范读、分角色朗读和梯度式朗读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自己领悟文章的思想。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教师在布置自学任务之后,让学生把文中感人的对话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之后再让他们分段朗读,从而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领悟人物的感情色彩、领会老班长那种为帮助三个病号而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领会文章作者的悲痛心情、领会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如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捕捉形象感受、运用联想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握形象感受等。如在教学《麻雀》一文中“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前面,它扎煞起全身羽毛,绝望地尖叫着”这句话时,教师问学生:老麻雀是怎样飞下来的(像石头落下来)?再问:老麻雀飞下来之后又怎样表现(扎煞羽毛、尖叫)?有意识地让学生抓住“落”“扎煞”“尖叫”等词语,并且让同学们讨论石头是怎样落的(重重地)?“扎煞”是什么意思(列举斗鸡的样子)?怎样叫才是“尖叫”(失声地)?学生依据生活实践经验,在头脑中开成形象的感受,也自然而然地读出感情,对老麻雀的“救子心切”“奋不顾身”有了更深的体会。

第二,在品味中感悟。即品味揣摩课文的重点词句,领悟其意蕴和表达技巧。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一句,“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请学生们细细体味“绞”字是怎样一种感觉。学生说“痛”“难忍”,有的更形象,“把刀插进胸膛,还不断旋转起来的那种可怕的痛。”我追问,真有刀子在戳吗?文中指什么像刀一般“绞”着我的心?学生纷纷发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生死与共的战友活活地被火烧着而不能救他,这种急切的心情如刀割一般”“看到战友烈火烧身,想到他一定‘痛如刀绞’,所以我的心也痛得如‘刀绞一般’。”“是既不愿看到战友活活被烧死,又担心战斗任务受影响的心理矛盾折磨得我心如刀绞。”……此时,有的同学竟捂住自己的脸,难过之情溢于言表。我再趁机引导:“这样的战友怎能就这么死呢?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这一小节。”果然,学生们的声音中充满了挽惜、赞颂与悲愤。

第三,利用教学媒体帮助学生感悟。借助录音、图片、简笔画、课件等音像媒体,将课文的语言还原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入情入境,领悟语言的内涵和语言表达的技巧。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指导学生质疑为何用“冒”而不用“发”“长”或“生”,让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冒”是往外透、往上升的意思,而后借助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一池挤挤挨挨、长势旺盛的荷花,再用幻灯演示荷叶“冒”出来的动画,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演示。这样,学生就能更直观地感受文本的精妙。

第四,在生活体验中感悟。生活感知是语文感悟学习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学习不能拘泥于课堂,应该走出课堂,让学生充分感悟生活。例如,在上《蟋蟀的住宅》这一课时,教师利用农村学生大多看过蟋蟀、玩过蟋蟀这一有利条件,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再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到河岸边、草地上、田边、山脚等处寻找蟋蟀的住宅,同时交代学生仔细观察,找出住宅的隧道、门、平台等处。第二周上课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向教师介绍他们各自的收获,读起课文也朗朗上口、有声有色。

第五,在角色扮演中感悟。借助教师和同学的表演,展示语言的内涵,或是让学生自己表演,凭借角色效应促进感悟。例如《会摇尾巴的狼》是一则很有意思的寓言故事。讲一只掉进陷阱的狼,用尽欺骗和威胁的手段,企图让老山羊救它,但是,老山羊从它的花言巧语中和硬尾巴上认出了它是一只凶恶的狼,而没有上当受骗的故事。对话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则寓言故事演成课本剧,指导表演时,让学生抓住狼和山羊的5次对话。每次对话的目的、心理、动作、神态都不同,都要进行精心排练。例如,第一次狼是“连忙打招呼”;第二次是装出“又老实又可怜”的样子;第三次装出性情温和的样子;第四次要演出狼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摇硬尾巴的姿态;第五次要演出狼的“凶相毕露”。而扮演老山羊的同学要演出它的善良与忠厚,从原先的怀疑到最后的肯定,表情变化十分丰富。在充分的准备之后,“一台戏”最终上演成功,学生对寓言的寓意也有了更形象的认识。

学习语文的感悟作文 第5篇

上周五又有孩子说老师,我下周一要给你挑战两篇课文的背诵。我欣然同意,并相信他一定能够做到。每个孩子只要他想做的,他都会付出努力,乐意去做,为什么不大力支持呢?况且本来背诵美文佳句,就是语文学习的法宝。我们不能仅仅课文要求就背,不要求的就不背。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做到编者的要求,也不是为了取悦某个人,而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提高。要让孩子们改变观念,真的很不容易。王浩同学做出了榜样,一本《父与子》的一百多副图,他能短时间内配完,就是挑战自己,就是专注的力量,就是认真做事的态度的展示。许多孩子不以为然,我却看到了他的未来。这样的人将来到社会上做事,若是自己喜欢的事,他绝对能做到极致。这也给我们做教师的启示,如何找到孩子们的兴趣点,让孩子投入的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来获取知识,不断成长。也让我认识到,能激发孩子学习动力,让孩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投入到求智生活中的教师,才是好老师。

今天的两位挑战者,都成功了。在挑战前,我给他们鼓劲:无论成功与否,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看过挑战不可能的节目,就是因为挑战,当然允许失败。《狼牙山五壮士》本来只要求背会跳崖一段,编者可能也是因为回避死记硬背标签,所以很少有长课文要求孩子们背会的。我也是一样,对于背诵重视不够。只是背诵要求的,很少布置超过要求的背诵作业。今天的李璐鑫一下子挑战了《圆明园的毁灭》和《狼牙上五壮士》的全文背诵,真的让我不敢相信。李鹏辉再次完成了自己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挑战,我在他们背后,做了简单的调查。孩子们比我更了解他们两个,我只是三个月的相处。我说他们是记忆神童,记忆之王。可孩子们说没有发现他们有如此超群的记忆力。而他们本人也说,这是他们认真背诵,下苦工的结果。

学习语文的感悟作文 第6篇

学习《小学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点滴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再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活动,我有如下感悟:

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语,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

第三,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

二、放开双手,教给方法,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1、让学生自己去读书。

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放手让孩子们运用已有的认知水平自已去读书,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体会文中蕴含着的情感。

2、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教师应该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

3、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学习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的方法,也容易掌握事物的规律、性质和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4、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学生的自主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表现为自我设计、自我尝试、自我领悟。

三、开展活动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可以采取以下活动:

1、体验表演。

2、趣味竞赛。

3、快乐游戏。

4、实践活动。

语文专家讲课学习感悟 第7篇

麻城市中馆驿镇水月寺小学 甘行久

2016年3月24日我参加了在麻城二小举办了2015国培湖北省专家送教下乡活动,上午我们观摩聆听了赵小妹老师、杜珺老师、张农老师三位专家的讲课,下午我们聆听了三位专家老师精彩的说课,还有专家屈小青老师精辟的评课,以及屈老师关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专题报告,我们培训老师一致认为,这次送教下乡活动是一次语文教学的盛宴,是一次难得的语文教学学习提升的大好机会,如沐春风,如聆韶乐,为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教改的方向,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赵小妹老师教授环境描写一组,以《桥》为范本,让学生深刻领悟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对塑造老汉形象所起的作用,接着比照学习《大江保卫战》、《钓鱼的启示》,教师恰到好处地点评总结,自主阅读《爱如茉莉》,小组交流合作,积极性很高,然后水到渠成地练笔,补写《爸爸的白发》中烘托人物心情的环境,整堂课活跃而有序,内容繁多而不杂乱,显现出语文教改的魅力。

杜珺老师的课堂教学更有特色,小学二年级的课文《日月潭》是一篇经典的课文,学生在杜老师的亲切语言的启发下,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猜“潭”的意思,看题目会想到什么问题,让学生大胆发言,很快融洽了师生氛围,教学也就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杜老师课文中需要掌握的词语制成卡片,变换花样让学生朗读识记,效果极好,师生一道声情并茂的朗读,激发了学生对美好景物的想象,激起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用绿色硬纸制成日月潭群山环绕的形状,画龙点睛的贴上光华岛的卡纸,日潭和月潭的模样一目了然,学生记忆深刻。识记生字也没有忽略,形式活泼,学生喜闻乐见,兴趣高涨。

张农老师讲授的也是关于环境描写一组,也是群读类学的典范,与赵小妹老师的讲课属于同课异构,她的教学显示出了极强的教学功底和极高的课堂驾驭能力。首先提供三篇小说《爷爷的芦笛》、《小英雄雨来》、《桥》共计约5000字,阅读量极大,如果泛泛而讲,短短的40分钟肯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张老师紧紧扣住三篇中的环境描写,一找二读三析,最后配乐朗读,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环境描写的妙处。

纵观三位专家老师的讲课,确有许多共同之处,她们对于学生首先赋予极大的爱心,一节课下来始终精神饱满,春风满面,这种微笑是发自心底,一举手一投足都渗透着这种爱心,“爱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这种微笑是写不到脸上的。三位老师都有极深的语文涵养和教学功底,小学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要教好学生,还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何深入浅出,使自己的教学让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日常课题。“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达到能够自我阅读、自我写作的目的,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这三堂课上,我们也见识了学生的练笔,口语表达,没有长期高水平的教学训练,是达不到的。屈小青专家老师的讲座,讲解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讲述了屈老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我听来,屈老师真正是在从事教育艺术而不是教学技术,从育人的角度极好的诠释了教育的艺术和魅力。

给语文学习插上感悟的翅膀 第8篇

培养自信:敢悟

在课堂中教师往往使出浑身解数, 引、导、启发, 学生仍然静悄悄的等待着老师“口吐”标准答案。这种“向师性”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 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自信心的不足, 迷信老师和参考书, 就成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体验和感悟的最大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要用真诚、热情去感染学生。抛弃过去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 把学生当成朋友, 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问题, 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 敢于提出不同于老师、不同于其他同学的见解或主张。告诉学生要找到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在这样和谐而富有情感的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没有了束缚, 产生了兴致, 敢思、敢悟, 也就产生了富有个性的思想, 闪烁智慧火花的感悟, 充满热情的表达。在学习《三峡》一文时, 有学生提出来:为什么作者不按照正常的季节顺序来描绘三峡的四季景色呢?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通过质疑、引导、解难, 学生品味感悟出了文章的内在美, 从而激发了他们富有个性的思维感悟能力, 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了主动的思考, 从被动的“学会”变成了主动的“会学”。

充分阅读:有悟

感悟必须以充分地“读”为前提。只有读, 才能有所思, 有所悟。正如前苏联理论家卢那察乐斯所说:“许多隐蔽的美, 无究无尽的艺术想象, 一切心理上的微妙都是在那种对文字作品朗读的高度中弄明白的。”课堂上, 要让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 有韵味的诵读, 有思味的默读, 有深味的赏读。通过灵活多样的读书形式, 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 自然而然地走进作品中去, 走进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去, 深深地理解和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从而和作者达成共识, 产生共鸣。这样就能悟出仅凭老师引导的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 独到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再结合学生自己的思想、生活阅历、文化素养, 吐故纳新, 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和写作技能。在学习《老王》中, 学生读出了一个生活艰难的老人所拥有的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在学习《与朱元思书》中, 学生读见了静则缥碧清澈,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动则“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的异水;领会了“泠泠作响”、“嘤嘤成韵”、“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的天籁之音。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中, 学生读懂了“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哲理。有的同学还得出了“越是在艰难的环境中, 越需要努力地开花”这样独特的感悟。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时, 都应该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在读中和作者的心灵进行交流, 领悟作品的内涵, 感受心灵的震撼。

问题导引:促悟

体验感悟是学生主体性的活动, 但教师的点拨导引同样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中的感悟常常是在特定情景、特定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 这种思维的火花往往是稍纵即逝的。有些感悟的机会被学生把握住了, 但更多的却在不经意间擦肩而过。同时,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 单凭自我感悟往往达不到足够的高度。这时候老师的导悟、促悟就必不可少了。古人说得好:“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教师此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 设计恰当的、探究性的、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教之以疑”, 挑起学生认识上的冲突, 激起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带着创新的思维, 在问题的牵引下再进入到阅读中去, 学生一定会有更深刻、更有个性的体验感悟。在学习《孔乙己》中, 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中的“大约”和“的确”的含义是矛盾的, 两者并用产生弦外之音。为了让学生理解的深刻,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断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之后, 用手“走”了出门, 他会“走”向哪里?他的命运会怎么样呢?在《爸爸的花落了》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 我们又是多么害怕呢!”要求学生思考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你是怎么来看待成长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 充分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在熟知文本的基础上, 通过联想和想象, 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了心灵之间的交流, 促进了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

走出课堂:深悟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实践活动。但读万卷书, 还须行万里路。课堂中的认识、感悟还要放到实践中, 使之清晰深刻。教师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应指导学生把抽象的哲思转化为具体直观的物象, 使感悟之“根”扎于厚重的生活土壤之中, 让学生从小课堂飞入大世界, 亲身体验、真实感悟。发现自然的美丽, 感悟社会的多彩, 体味人生的真谛。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同学们感悟到:提出批评或建议时, 要用委婉策略, 要讲究方式方法, 选用恰当的语言、语气, 抓住适宜的时机, 便于别人接受采纳。这时, 我带领学生来到校园, 根据垃圾桶周围总是有没丢进去的果皮纸屑的现象, 组织学生结合课堂中的感悟, 来拟订环保标语,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释放:“疼疼我, 我好饿”、“投进去, 你就是乔丹”、“我环保, 我快乐”……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 我就带领着学生来到云龙湖畔, 观山赏水。偷偷探头的小草, 因风拂起的柳絮, 眼波横的湖水, 眉峰聚的青山, 眉眼盈盈处的少年……学生感中有“悟”, 悟中有“感”。“感”, 感的真切;“悟”, 悟的深刻。他们不仅感悟到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领悟到了生活到处有语文, 还悟出了保护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出了课堂, 我们寻到了文章之魂, 还悟出了做人之道, 在旖旎的自然中提升了学生的悟性。

深入生活:善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句话形象的告诉我们,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读课文, 而且还是创作之源。同时, 生活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方沃土。但如何从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的生活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呢?这就要平时引导学生“留心”生活, “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本质”。所以, 在平时我们除了培养学生写日记、写读书笔记这些好习惯外, 还要告诉他们, 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富有哲理的,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 用心体悟, 反复琢磨, 便会慧眼独具, 从中悟出给人启迪并值得阐述的哲理。比如, 面对滚滚不尽的江水, 孔子有了“逝者如斯夫”的感慨;漫步走过路旁的一株株行道树, 张晓风有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但是, 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感触;一家人开心地散步于田间小路, 莫怀戚于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对生命的珍爱……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用“心”的观察。我们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的同时, 还应让他们亲身体验, 得到自己独特的感受。有了体验, 就能使他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不平凡甚至是伟大的那一面;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 学生才能拥有一颗善于感悟的心灵。

感悟,语文学习的生命 第9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感悟;写作

依据新课改语文的教学目标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知识的感悟、情感的感悟和道理的感悟是关系语文学习的关键。什么是感悟?所谓“感悟”,就是”感受“和”领悟“是学生调用自身的语言积淀,获取文本的信息,感受作家的创作的意图,并将所获取的信息交融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的世界中,从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甚至触发灵感和顿悟的行为过程。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感悟能力培养。离开了感悟,学生对外部知识、信息就不能很好地吸收、消化,就谈不上对文章的内容的深层次的理解。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读”中感悟

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注重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诵读活动,让“读”成为课堂的主线。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读的指导,从而让学生通过“读”感知课文的内容,通过“读”体会课文包涵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来品味、揣摩和理解语言的文字内涵,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自觉地感悟。让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进行感悟。知识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新旧知识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课堂上教师利用旧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苏词的豪放的风格,我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的与之不同气象的婉约派的代表柳永的《雨霖铃》,并引用了一段记载中关于苏轼和一幕士的搭话:学士的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郎中词,须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让学生从鉴赏者的评价中,从旧知识的对比中进一步感悟苏词和柳词迥异的风格。也可以用同一人物的作品进行比较,如苏轼的豪放词和婉约词,李清照的豪放词和她的婉约词比较,让学生在同一人物身上感悟到不同风格的词。

人物角色的扮演,让学生的角色的语言行为中去感悟。例如上《罗密欧和朱丽叶》一文,让学生扮演戏剧中的的角色,从角色的语言,剧本注释的人物的行为和表情当中去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样是爱,帕里斯对朱丽叶也表现出深沉的爱,“我要用沉痛的热泪淋洒,和着香水浇灌你的芳坟,夜夜到你墓前散花哀泣,这一段相思啊永无消歇”,但朱丽叶为什么不会和帕里斯好呢?让学生感悟到因为爱是有基础的,爱是互相的,单方面再强烈的爱是没有用的,也是白费心机的。

二、“思”中感悟

感悟不仅要注重读,更要注重“思”。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在思索中感悟,因此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同时,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读而不思则罔,熟读精思子自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对文章的关键地方要精心思考,对理解课文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夏衍写的《包身工》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牟利的制度”,作者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把渔户养墨鸭的牟利的方法转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揭露了包工头的狡诈和残忍,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对包身工的不幸寄予深刻的同情。许多记叙类的文章的关键之处都值得这样让学生去感悟。

层层设置问题,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去感悟。许多议论文就是按照问题来构思文章的,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课堂教学时设置问题,巧妙引导,感悟文章的内容。例如:朱光潜的美学名篇《情人眼里出西施》,教师就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美感指的是什么?什么叫做“美”呢?关于“美”有哪些学说呢?这些学说它们的错误在哪里呢?“我”与物有什么关系呢?“我”对物为什么会产生美感?什么是真正的美?美的定义是什么?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美是心物交媾后产生的婴儿”。

三、“议”中感悟

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学生间的相互讨论,让学生在“议”中感悟。正所谓“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讨论以致争论是非常必要的,我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学生的“议”,几乎每节课都要开展讨论,在“议”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长进。

在课文的细节上引发,让学生“议”,在“议”中感悟。比如,教学孙犁的散文《黄鹂》,其中有一个片断,写作者第四次看见黄鹂,那是在一个鸟市上。“黄鹂系在一根小木棍上,一会儿悬空吊着,一会儿被拉上来”,作者忽然觉得“它的焦黄的羽毛,它的嘴眼和爪子,都带有一种凄惨的神气”。当讲到这里,我便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既然作者对黄鹂怀有一种浓烈的喜爱之情,而且有十分同情黄鹂的处境,那为什么不从老头的手中买回来养着和放生呢?他的不买和与喜欢是不是矛盾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提出以后,同学们便纷纷展开议论,最终有了各自不同的感悟。少数同学认为作者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不然的话,为何不买,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认为“我”是喜爱黄鹂的,至于为什么不买,除了作者写到的“这种鸟是不能饲养的,它需要的天地太宽阔了”的原因外,有的人认为是“我”对那种行为的义愤,有的学生认为黄鹂饲养久了,失去了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买回来放生反而是害了它,还有的认为黄鹂是美的化身,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就不应该卖来卖去,“我”出钱买了,那是对黄鹂的不尊重,虽然学生的答案不一致,但都有一定的道理。例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就可以延伸出一个细节:如果不出现孙富这个人会怎么样?学生就“议”得激烈了,“议”得有味了。

一篇文章有多种解读,教师托出多种解读,引发学生“议”,在“议”中让学生感悟中心的多样性,不同人解读的多面性。例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教师就例举五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C、小说表现了小资产阶级地位的不稳定及对他们的这种尴尬处境的同情;D、小说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E、对女主人公的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主人公的虚荣心作了批评。教师问学生:“这五种理解在文本上都有根据吗?你赞同哪一种理解呢?”学生就“议”开了,纷纷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对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有极大的帮助。

有意识地向课文外延伸,引出学生的“议”,在“议”中感悟人生,感悟生活。例如:上完课文《项链》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这样一个问题,对玛蒂尔德来说,丢失项链是好事还是坏事?有的学生说是坏事,丢了那么大的财富,人家用了十年的辛劳才还清债务,能说是好事吗?有人说,丢了东西固然不好,但从另一面看,未必不是好事,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玛蒂尔德在没丢项链之前,做人不现实,通过这次经验教训之后,人变得现实了。学生的“议”已经感悟到生活了。

四、“写”中感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是写作的灵魂。事实上,写作的实质就是用准确恰当的文字反映生活,感悟生活。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作为切入点,勤于动笔,培养感悟。古人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们对生活的体验是越来越多了,但是由于疏于记录,也只限于记得事情的大概而已。详细经过、蕴含的哲理哪里还理得它呢,这就难以有什么感悟了。唯有勤于练笔,才可能引发人们的感悟力。如一个学生写《为她喝彩》,观察到一个行走的漂亮的姑娘不小心凉鞋破了,没有半点惊慌,没有半点迟疑,就拎起凉鞋大大方方地赤脚走在大街上。文章经过一番描述后,最后抒情议论:走自己的路,何必顾忌别人的眼光和评论。这最后的议论,是多么深刻的感悟呀,而感悟的来源却是一件非常细小的琐事。这种琐事,生活中多得很,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何处没有感悟呢?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兼人文性的学科,往浅里说,是为各门学科的学习服务的,往深里说,是生命的教育,是人的慧根。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既让学生成人,又让学生成才。而成人是第一位的。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是做人成人成才一生的事业,有字之外是无字的书,读好这两本书,就需要不断地加深感悟,感悟能力强了,慧根就成了。所以说,感悟,是学习语文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张守卫.传染语感于学生——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2]谈永康.阅读教学中的感悟.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活动感悟 第10篇

“革命一故里,江西弋阳,山城如画世无双,南屏武夷北怀玉,遍地文章。”这是江西第一任省长邵式平赞美弋阳的诗句。弋阳,是革命烈士__的家乡,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中游。弋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位列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首、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活化石”、高腔戏曲“鼻祖”——弋阳腔的诞生地。

第一次来弋阳是年的暑假,时间真快,不觉两年半的时间已悄然溜走。不知弋阳的老朋友们可否安好?不知弋阳的主题学习推进又取得了哪些新成果?

带着这样一份期待再次踏上这片红色的热土。

到达弋阳时已是傍晚时分,两位能干的小同事何涛和雪林早已在出站口等候多时。在入住的酒店再次见到熟悉的老朋友弋阳教研室方宝辉主任、陈禾根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陈江主任,还有__中学的李向明书记……因为语文,因为读书,大家彼此之间没有隔阂,即便很久不见,再见依然如故人。

次日早饭后,我们去往中学的会议地点,弋阳县__中学。路上经过一个早市,新鲜的蔬菜、活蹦乱跳的鱼虾,小贩们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手里提的、车上推的,街角的垃圾、摊点旁边流出的污水……这些原生态的呈现是当地最好的风土人情。

早市的尽头是__纪念馆。我穿过拥挤的人流来到纪念馆前,用镜头记下这庄严地瞬间。

路过弋阳一中,穿过一条长长的巷子,__中学到了。走近校门前行,右侧的院墙上是学校的校风校训校歌,转过第一栋教学楼,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小树林,北国已是萧瑟的深冬,这里仍是一片绿色葱茏,太阳刚刚升起,早晨的阳光透过枝丫洒在地上一片斑驳的明亮。

会议在陈江主任的主持下开始了。先是徐珍珍和陈倩老师的两节观摩课。很年轻的两位老师,刚刚参加工作没几年就已登上县里的舞台,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她们的课或许不够完美,或许还有很多瑕疵,但这有什么要紧的呢?我很感动的是两位老师在说课反思环节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敢于在全县的语文老师面前解剖自己。当我提议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们时,我听到了最热烈最动人的掌声,最直白、最真诚的鼓励。

是的,对于这两位年轻的老师来说,今天的课将成为她们教育生涯中的关键时刻、重要事件,也期待因为这次“重要事件”,两位老师能够再接再厉,走出弋阳,走出江西,直至登上全国的赛场和舞台。

根据会议安排,上午两节课后我跟弋阳的老师们分享《语文主题学习背景下的单元整合备课》并就两位老师的课进行点评。

下午是来自山东寿光的王兰云老师和赵翠玉老师带来的两节观摩课。两位老师用两个课时将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进行了整合复习。两位最普通的语文老师,借助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这个平台多次走出寿光,走进实验区,在送课交流的过程中快速地成长起来。她们只是寿光四百多位优秀初中语文老师的代表,跟这两位老师同时成长起来的是一个优秀的团队。

看到她们在上面自如地和学生互动,把最先进的课堂整合理念传递出来,得到与会者的认可,我想最开心的莫过于我了。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当越来越多的老师从改变自身、成长自己做起,从而改变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帮着我们的孩子们储存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的阅读量,那我们真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愿前行的路上,有我,有你,有他,有大家!

90年前的1928年1月,__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建了赣东北苏区,并将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建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主席称之为“__式”根据地。作为江西农民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这片红色的革命热土上,他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一批苏维埃政权。

90年后的今天,在烈士的故园,在__同志曾经就读过的叠山书院,现在的__中学,一群语文人为了共同的梦想相聚在这片热土上,继续一场关于读书、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革命。

已是下午,太阳透过窗棂洒在我的身上,暖暖的。

此刻,阳光正好!

作者:潘继云

上一篇:莲花中心小学食堂管理制度下一篇:路平小学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师训工作计划